图书馆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7 10:1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图书馆实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21世纪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管理
收录日期:2013年7月17日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随着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迅猛态势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图书馆档案正在以数字化的形式收集并存储,用高度有序的数字化模式管理已是必然趋势。数字化图书馆的档案管理是适应信息时代和信息社会需要的现代化(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等),是建设信息高速公路需要集当代先进信息技术之大成的技术基础下的飞跃,是适应数字信息文化时代和文化领域信息化要求的必然。
一、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
(一)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的基本认识。图书馆档案是图书馆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经过鉴选归档的文字、统计照片、数字、图表、声像制品等资料。它是反映图书馆历史发展和业务活动情况的原始记录,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从事工作活动中形成的珍贵资料,也是图书馆工作成果的一个综合反映。它记录并总结了图书馆在过去不同时期的业务工作状况,是记录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总结经验、制定计划、探索规律、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参考。
“数字化档案管理”是指将传统的以纸张、录音带、录像带为存贮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换成图片文件、声音文件和录像文件,对图片文件通过文字识别等技术达到相配于每张图片的科学手段,再运用级存储管理技术将图片和索引字段存贮于光盘库、磁带库等各种大容量的存贮介质上,并可通过各种方便的查询手段迅速地检索出所需要的档案资料,并到局域网、广域网、企业内部网甚至国际互联网,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网络的新兴的档案管理技术。它是一个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基础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以高度有序的综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处理中心,以高速宽带通信网络为技术设施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系统管理。
图书馆档案数字化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如高分辨率数字扫描和色彩矫正、光学字符识别、信息压缩、转化等,把各种文献资料替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系列图像,在安全保护、访问许可等完善的权限管理之下加以管理和利用。图书馆数字档案管理就是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将馆藏档案数字化,组织档案信息的采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
(二)图书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作用
1、有助于更有效地保存图书馆档案。通过对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管理,首先能够迅速发现不完整或欠缺的文件材料,并通过各种途径予以补齐;其次可以修复图书馆档案中模糊褪色的字迹、污损残缺照片等。另外,还能集中分散在各部门及个人手中的各种文件、数据等。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后仍能代替原件使用,数字化档案副本还可异地保存,即使发生天灾人祸也能最大限度地保持档案的完整性,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确保原件保存的永久性。
2、有利于提高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随着无纸办公时代的到来,在新形势下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先进的设备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档案立卷、归档的工作效率,实行档案数字化管理后,便于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档案查找、咨询工作,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水平。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的管理能够准确、即时地将档案资料归档。
3、有助于开发图书馆档案资源,创新服务档案机制。有效地开发利用图书馆档案和创新档案服务机制是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图书馆档案数字化使得档案信息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建立图书馆档案管理的网页,积极开展网络服务,实现档案信息的网上检索,有利于为学校领导决策、组织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及馆内各项工作准确地提供档案信息。同时数字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图书馆档案更有利于建立图书馆的评估资料,以更有效地完成国家教育部每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
图书馆档案数字化的最大优势在于档案内容系统、完整、信息资料更新快、查阅速度快、内涵更广,通过开展网上在线服务,图书馆档案部门可以在网页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题、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学校有关部门与图书馆档案部门利用电子邮件在网上快速通讯,进行信息交流,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提供查询服务;通过开展现行文件阅览服务,帮助需要者了解图书馆的状况、政策及发展。
二、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完善与发展
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说是一种“二次建档”。与侧重于实体保存的“一次建档”相比,图书馆数字化档案的管理则以有效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为目的,根据一定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筛选馆藏档案应当数字化的范围,包含目录部分的数字化以及全文的数字化。高校的图书馆要依据本馆的实际情况,选择有特色的、保管期限较长的、利用率较高、已开放的档案来进行数字化建设,避免再造数字化档案垃圾。
(一)建立图书馆档案目录数据库。档案目录是建设数字化档案的基础,是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保障。作为档案信息查询的集散中心,目录数据库能够将检索框架体系化,做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严格规范档案信息的标引,以更好地确保档案数据的真实、有效和完整。它能够将确认不合机密的档案信息汇编成目录,在校园内部网或经授权的信息Internet上供大家依需要查询,对于建立高质量的档案目录数据库具有重大意义。
(二)建立图书馆档案全文数据库和指南资料集。在目录数据库的指引下,建立图书馆数字化的全文数据库,将纸质、录音带或录像带、照片等为存储介质的各种原始档案资料,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转化为图片、声音或影像等,再以一定方式存储于磁盘、光盘数据库上,也就是实现源文件信息数字化。但图书馆档案的数字化并非没有轻重缓急,应当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进行数字化整理,以利用率频繁、数量较大、能体现高校特色或图书馆特色为重点,建立特色图书馆档案库,全方位体现特色图书馆档案管理。为引导阅读和使用图书馆数字化档案,图书馆指南资料集应以介绍图书馆档案、宣传档案数据及馆藏档案文献情况为主体,充分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化。
(三)重塑原文影像资源库。原文资料始终是一手资料,为满足人们在网上任意途径检索、查询后阅读原文的需求,将原文影像资源与开放档案用户目录数据库结合起来,能够保障数据资料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同时有助于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实现图书馆数据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数字化图书馆档案的管理。图书馆应在图书馆主页设置图书馆档案专栏,公开数字化图书馆档案信息,使人们能通过图书馆的网页利用图书馆档案资源。基于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开放性和对网络依赖性特点,信息的安全便成为重大隐患,在图书馆档案数据库管理和利用过程中,要注意保证数据安全,防止被增删、修改,确保图书馆档案信息原始的真实性。建立数据库系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经过由低到高、由单个到群体的循序渐进过程。笔者以为,建设数据库经验中最主要的有:领导重视,统一认识,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面向应用,建立“活库”,以利用频率和使用效率考核数据库的“活性”。
图书馆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要继承和借鉴前人的科研成果,学习和参照图书馆和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数字化图书馆服务管理的经验,不断创新,以实现新世纪的图书馆档案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与现代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工作的同步发展,为图书馆事业建设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寿洁敏.关于图书馆档案管理计算机化的思考[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2.
[2]粱转琴.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模式的思考[J].兰台世界,2005.7.
[3]刘家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
[4]何振.档案馆学新探[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5]董永昌,何嘉荪.电子文件与档案管理[M].百家出版社,2001.
[6]宋永和,郗文华.如何加强高校教学教研的档案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1.
[7]梁立中.浅谈如何加强高校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8]林端庄.以科学发展观推进高校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
[9]李淑萍.关于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09.4.
[10]郑晨.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和步骤[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
篇2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建筑行业也是不甘落后,土建项目的工程质量一直都是人民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的发展,土建工程在其中也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土建施工质量不仅仅关系着建筑工程的造价更是和建筑工程的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对于土建施工技术的质量安全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和建筑企业都对其有着密切的关注。
一、施工技术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工人的技术水平较低
建筑工人的技术水平较低是困扰施工技术质量的一大问题。建筑工人的技术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相关建筑工程承包商要注重对建筑工人技术的考核,并选拔出技术水平较高的职员。但是,很多承包商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选用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工人进行施工,甚至选用没有任何建筑施工经验的廉价农民工,这些都不利于施工技术质量的保证与控制。
(二)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我国在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的前提是应该有所遵循的管理制度。当前存在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过于松散等问题,严重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程。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无法有效地实现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甚至很多管理制度都存在缺陷,都导致了在建筑工程方面的管理障碍。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施工的单位并没有规范化的分工作业,这就导致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规范的条件存在,很多施工单位为了提高自身的利益,不符合规范的向上一级申请承担额外的承包任务,这种现象就影响了施工质量保证;另一个方面,管理层人员基本都是属于资历高的老一辈,虽然经验十分充实,但是很缺乏现代的技术质量管理知识,与下层的施工技术人员之间有着很大的代沟,这也导致了施工人员无法充分的规范化进行施工作业,建筑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三)建筑物资材料质量较差
建筑物资材料是建构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质量。但是,在当前的建筑施工中,很多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物资材料把关上没有遵循国家标准,应用劣等材料,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在对施工管理制度进行扩充的情况下,施工材料的质量、数量以及成本之间的矛盾也被进一步激化了。而某些施工单位的监管部门对施工材料的监管较弱,对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偷工减料、偷懒延误现象监管力度不够,最终造成了“豆腐渣”工程的出现。
二、强化土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把好原材料的质量关。在建筑土建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原材料的质量关要严格把关,要做到如果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是不能因为原材料的不合格所造成的。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原材料有:砖块、砂、水泥、石头子、钢筋等等。国家明文规定,上述材料必须要在国家认可的实验室中检验是否合格,只有通过检验的材料才可以进行使用。对于那些达不到施工要求的原材料要严厉禁止。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未经检验合格的材料正在使用,施工的监督人员必须立即禁止并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上报。
(二)认真细致地做好图纸会审和施工方案优化工作。当对房屋建筑工地进行施工时,首先要审查工程项目的图纸,当然其他先关专业的图纸也要进行审查,要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在审查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时要及时提出并且将问题解决。如果图纸设计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那么需要对图纸进行修改,要调整土建工程的施工空间。在房屋建筑施工时,需要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科学控制,因为房屋建筑质量要打下良好基础,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混凝土,因此混凝土要通过合理的管理技术以及科学的施工技术来进行保证质量。施工方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房屋建筑施工的进行快慢,因此在房屋建筑过程中,需要制定好的施工方案,有利于节省开支,同时能够对建筑周期优化以及对建筑质量有所提高。当然土建工程施工结构以及施工工艺是房屋建筑的方案确定所考虑的因素。
(三)注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及其施工协调控制。对施工环节、原料、人员、环境、方法、机械等进行监管,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对房屋建筑的技术和质量有保障。当然施工质量要达到一个较好程度的话就必须要对上述方面进行保证。当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室,要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施工质量达到预期要求,并且由检查结果对施工管理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在施工过程中施工质量一直保持高质量,符合预期要求。
(四)增强工作人员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员素质。在土建工程施工时,保证施工质量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涉及范围广,包括经济,行政以及技术等。对房屋建筑质量好坏的控制直接和建筑团队的执行能力以及团队素质有关系,能够体现团队能力的高低。在我国,建筑质量正在慢慢提高,但是还是有许多人堆我国建筑质量表示担心,因为中国出现的建筑质量和安全问题和建筑人员对建筑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关。在进行房屋建筑时,一定要加强质量观念,不能只对表面工程质量进行保证,更要重视建筑控制体系质量。如今,如果要发展建筑,那么就要让建筑人员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同时在建筑公司内部建立科学选拔制度,在高素质团队下,发现建筑质量问题时,会得到快速解决。
(五)要对管理实施监督。建筑工程后期投入使用后,对于质量还要进行管理监督。对于投入使用的质量标准和工程一定要相符,从而使得劣质的土建工程对使用单位带来不利影响以及危害能够避免。还要就是装修也要把关好,装修和质量维护是建设工程全寿命监督管理的范畴。严格审查并且监督竣工验收后的备案,备案中登记的有效性、可靠性、权威性才能够确保。对于土建工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也要加强,对于全寿命时期的工程质量能够有效的实现,使得用户的生活环境舒适、健康、安全,对于建筑工程质量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土建工程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存在方式,它本身的属性就是要使使用者的所有质量要求都能够满足。因此在土建施工过程每一个环节之中,施工的原则就是要保证土建施工的质量。通过加强每一个监督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提高所有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使得每个人的职能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对于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我们要及时的控制,对于任何质量问题所发生的原因都要解决处理好,对于影响质量的因素要从根本上进行消除。还有就是,对于国家所推行的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要以此为依据和基础,对于质量安全实行科学的、有效的监督体制,使得不合格的建筑施工工程的分项能够减少和杜绝,这样才能够将施工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结束语
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在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占据重要地位,施工单位要从建筑工人,施工管理制度以及施工物料管理等方面着手,强化对施工技术质量管理的控制,保证建筑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官大强,谈谈电气安装工程如何配合土建等工程施工[J].中国科技信息,2013(6):15-16.
篇3
关键词:图书管理;意义;漏洞;强化措施
图书馆是人们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的主要场所,里面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对于我国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现代化的技术被应用于图书管理工作中,极大的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与此同时,也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的图书管理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图书更新速度缓慢,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低,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图书馆的稳定发展。为了转变这一现状,需要强化图书管理工作,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唯有如此图书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的发挥实效。
1 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图书管理做为图书馆的最基础工作,通^强化图书管理,能够将最新知识信息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及时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时事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在书刊资料流通过程中,还能够更好的实现对课堂教学课程进行补充,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尽管当前学生日常学习中以教辅书和参考书作为重要的书箱,而且教师通过课堂上的讲解也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更好的进行理解和消化。但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仅仅依靠课堂的知识学习是远远不够,学生需要通过丰富的知识来不断的开阔自己的学习视域,需要加强课堂外的阅读工作,图书馆的图书有序管理,则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有利于学生通过对大量课外书籍的阅读来扩大视野,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另外,图书馆内还有大量的政治、历史、文学及军事等方面的图书,里面大量的英雄人物及名人传记等励志内容的图书对于青少年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青少年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形成正常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现阶段图书馆的管理漏洞
1、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都已经步入智能化管理阶段,管理人员需要将图书信息录入到图书检索系统中,读者在查找书籍时只需要输入对应信息就可快速获取,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够耐心、细心的录入信息,防止自身的工作失误引发的信息遗漏和失真。而且书籍的数量庞大,很多书籍都需要逐渐补充到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这对管理人员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由于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繁重,薪酬不高,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纷纷放弃了图书管理专业,致使高水平的图书管理人才比较匮乏,在岗人员往往年龄偏大,素质较低,无法满足图书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2、管理体制不完善
图书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缺乏系统性和持久性也是图书管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没能很好的利用图书资源,白白浪费了工作时间,还会造成错误率的增加,给读者造成许多不便。很多图书馆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书籍资源,标签、分类不规范,读者查找书籍的效率十分低下,馆藏书籍无法被充分的利用。同时,图书馆的防盗、防潮、防虫等工作不到位,很多书籍都受潮发霉或者遭受虫蛀,一些珍贵的书籍甚至无法修复,给图书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此外,因为大部分省级、市级以及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是非盈利性的,收入大多来源于地方财政拨款,这就为资金周转造成很大不便。
3、图书馆资源更新速度较慢
如今,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更新、进步,可是大多数图书馆陷入了馆藏经典书籍的误区,大量收藏古典书籍,忽视了对馆藏资源的更新换代,甚至只是重视馆藏的数量而忽视了馆藏资源的质量。由于现在图书种类繁多,图书质量也良莠不齐,给图书的筛选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现在大多数图书馆的资金都存在紧张情况,这给图书资源的更新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有些图书馆采用了数字化的图书管理模式,用电子书籍来代替纸质书籍来节约成本,同时使用数字化的管理系统来收集读者的各类要求,从而对图书馆的建设方向做出改进。这种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图书的管理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图书馆资金消耗,使图书馆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价值较高的书籍上,这样就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3 加强图书管理工作的方法
1、丰富馆藏,及时更新
扩大藏书量,及时更新书目。图书馆服务质量提高的前提就是保证藏书量,保证图书资源的充足。图书资源既要注意保持量的优势,又要在此基础上注意质的提高,图书馆应及时采购国内外具有先进理念的相关图书和报刊资料,同时也要做到不盲目跟风,不赶时髦,在选购图书时要多选择名家经典而不是流行小说。陈旧的书籍资料要及时更新、淘汰。这对于科技类图书尤为重要,而报纸、期刊等书籍资源更应该做到一期一更,确保为读者提供最新资讯。做好资料的整理、装订和修补,要做到各种报刊资料的集中装订和分类归纳,把各种报刊按月、季、年等装订成册,方便以后查阅。而各大高校的图书馆应该根据学校的教学特色和科研工作的需求,多采购一些新教材、新资料,为全校师生提供便利。
2、完善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的图书管理工作体制,使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有据可循,这是发挥图书馆最大作用的重要保障。在购买新书、登记排架、借出回收、日常维护等各个工作环节都应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不仅能够为管理人员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还能对管理人员形成强力的约束,使其严格遵守岗位制度,避免管理人员作出破坏图书馆利益的行为。同时,还应制定科学的奖惩机制,对于工作业绩突出,服务态度良好的管理人员给予适当的嘉奖,对于工作偷懒懈怠,服务态度恶劣的人员则必须予以严惩,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重大使命,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图书管理工作中,将图书管理的各项工作真正的落实到位。
3、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加强图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图书馆应定期举办图书管理工作培训,确保管理员的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专业学习,让图书管理人员了解图书管理方法,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知识,与时俱进,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施图书管理工作。也可以定期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辅导,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此外,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使其树立以读者为本的思想。管理人员对读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爱岗敬业,文明礼貌,经常督促和教育读者爱护图书报刊,强调阅读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让读者受到感染和熏陶。
4 结语
现阶段,我国图书馆正面临着重大变革,纸质书籍正逐渐被数字化信息所取代,读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需要图书馆能够积极应对,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作制度,丰富馆藏文献,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以严谨的态度、专业的精神为读者提供便利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促进图书馆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肖三霞.图书馆图书分形管理与策略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5(4)
篇4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
一、基于信息化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提出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新时代。知识管理理论即是这一时代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知识管理的实践最早诞生于企业,目前也正在企业界得以最广泛的应用。而图书馆知识管理是近年来一直积极探索的问题,并且随着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和关注,人们逐步开始了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新的领域的探讨。就当前看,尽管其理论还很不成熟,但是,基于信息化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必将成为今后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目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状况很不平衡,信息化程度总体水平不高,“藏书中心”依然是其职能,以书刊借阅、阅览为特征的管理与服务方式依然是其主要的工作方式。这种信息化程度低、服务范围小、功能少、效益差等诸多与实际需要不适应的状况,对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迅速了解外界科技动态,共享文化科技成果,开展教科研工作是不利的,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高校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对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持作用的发挥。因此,为加快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加速信息化建设更是关键环节。
三、与传统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比较分析
(一)、区别
1、资源不同。传统图书馆以印刷体文献为资源对象,现今图书馆以数字信息为资源对象。即传统图书馆的资源和馆藏是“印刷载体化”和“固化”的,而现今图书馆的资源是“数字化”和“虚拟化的”,资源可以从以传统图书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转化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网络信息资源和自建的数字信息资源为主的模式。
2、服务模式不同。传统图书馆一般局限于本馆资源,提供固定模式的信息服务,用户也受到地理环境、部门、系统等因素的制约。而现今图书馆可以以用户为中心,根据用户需求设置服务项目和模式,为具体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条件的制约。
(二)、优势:
1、经济性。无需像传统图书馆投入大量的财力在大量文献的收藏、组织加工和处理。可通过网络资源得到共享,更具时效性。
2、公益性和服务性。在图书馆时代,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构建的信息化图书馆仍然具有公益性和服务性的显著特征,这保证了其在网络信息服务市场中,相对于各种以赢利为目的的建设的“数字图书馆”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四、我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存在问题
一、适应七大学科门类教学科研需要的文献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几年来,我校新增学科(专业)较多,新增学科与原有学科跨度很大,而新增学科文献资源体系的建立需要数年才能形成,尽管每年图书馆虽然新增馆藏与往年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仍无法满足读者需求。新增学科的文献资料在种类和数量上均需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和采访力度。
二、管理水平、管理方式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尚未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图书馆信息化系统的引进对传统的管理方式也提出了要求,如质量管理、量化管理等,系统的运行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工作的程序化非常强,前—工序会对后—工序产生很大影响。工作量的多寡如果没有奖惩,也会影响工作积极性等,这些都需要在今后逐步摸索经验,加以完善。
三、信息服务平台存在时间差,更新速度不快。
通过调查发现,已经引进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一般用于编目和流通,即开通了采访、编目和流通子系统,而连续出版物、检索和参考咨询子系统的开通率较低,没有真正发挥计算机管理的优势。特别是本地网络数据资源,信息交互不够及时,存在时间间隔,资料更新速度相对滞后。
四、特色数据库生产滞后。
图书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的资金投入还主要用于硬件购置,而用于自身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相对较少,使得特色数据库建设基本较慢。图书馆已有了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但主要还是用于阅读电子出版物,在本馆特色馆藏的开发与建设方面投入不足,特色文献的数据量非常少,还不能形成规模。
第三节 应对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我将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依托光纤数据存储系统,加强图书馆主页和Web站的维护,强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利用校园网、图书馆主页和电子阅览室,实现24小时全文数据库网检索服务,完善书目查询、个人借书查询、新书通报和新书推荐、信息等网络服务功能。
二、大力推进参考咨询工作。继续加大数字资源使用的宣传力度,举办多层次的信息用户培训讲座,进行为教师提供重大科研课题预查新和国内外文献调研的探索,与各学科带头人加强联系,初步开展学科信息导航工作。在财力允许前提下,继续引进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三、充实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 加强行业内人员培训。
当务之急要对现有人员普及图书情报信息化知识,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培训;同时注意引进专业人才,加强骨干队伍的形成;当然,也需要改进图书馆学的培训内容,用最新的技术知识教育学生,为迎接信息社会图书馆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最终建立起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信息馆员上岗培训机制。
四、加快网络、书目资源数据库、资源共享建设.
建立数据库是图书馆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应下大力量组织,开展部门合作研制即联合目录,合作建库,开发数据库产品。同时大力开发光盘技术,开展光盘检索,引进光盘数据库,拓展光盘服务范围。在建设数据库的同时就要考虑,利用通讯技术的发展来实现网络化,要有明确的目标、设计思路、资源建设和服务原则,发展步骤等。
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对目前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信息化知识管理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45
[2] 程喜荣.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探讨 [J].2003-11-16.
篇5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混凝土施工土建工程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我国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己经为我们生产和生活中一种重要的资源。在建筑工程中,信息技术同样重要,它是用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对传统工程技术及施工方式进行改造与提升,通过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技术与施工手段,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建筑工程有效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还相对落后,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建筑工程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为建筑工程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发展起来。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十分到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范围还不够,另外,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建筑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目前的形势下,建筑工程管理还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建设,这样才能为建筑工程带来新的发展之路。
一、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理论
我们所说的信息化,通俗一点来讲,便是把时间的发展过程或者产品的生产过程或者相关的其他内容与信息,进行有序的集中的储存处理,使这些都能够可以被查询、公示或者相互传递。上述整个过程便可以称作信息话的过程。信息化过程的关键部分就是对信息实时的收集与搜索,并进行必要的综合与加工整理。
信息技术集中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以及两者的结合。信息技术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技术上给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以支持与保障。在经济方面,信息设备性能价格比使其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普及,在技术方面,有利于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给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信息化管理体现在工程项目中,首要的关键作用是对成本以及资金消耗实现管理与控制,信息化管理必须按照不同的工程状况对预算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对生产经营活动得到有效的衡量;对于物料的控制作用主要是按照实际的需求控制物料的采购量,其通过仓库的出入库数据来掌握物料的实际数量与供求状况,一般通过用料的控制以及成本方面进行此方面的管理与控制。网络信息化关系到整个工程项目的各个部分与环节,对内形象化且不失控的网络计划配合协调,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进度计划要与其它条线实现相关信息的交互利用;成本的核心作用。在工程进行之前,必须对成本做必要的测算与比较,在施工期间要随时掌握和核查各项支出。并在事后进行相应的盘点与核算。预算成本与计划数额有一定的差异,这就是成本管控的效果体现,也是工程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体现。
在研制与开发建筑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时候,必须在前期做相对周密详尽的准备工作,对现状做系统地、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对基于系统分析得到的这些信息模型,继而再进行全面的系统设置与开发。配合专业的开发策略,加之详尽的编程以及测试来开发出比较完善且完整的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通过信息的交互与管理,能够减少项目参与人的诸多日常工作步骤,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水平。同时,能够创造一种管理机制与氛围,项目管理人能够相互协调合作。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是时代以及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使日益增加的信息量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集中与存储。
二、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建筑项目管理的关键宗旨是用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方法,帮助项目管理人员形成和优化建筑项目,对建筑项目工程的进程、质量以及资金主要的三大指标得到实时的控制与掌握,保证三大指标得到最理想的管理与控制。进度控制子系统要实现对工程进度的掌握与管理。并对进度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实际进程与计划做比较分析,继而形成比较专业的工程进度调整数据以及表格。
建筑项目的质量管理子系统,一般是对建筑项目的设计文件以及项目变更的文件进行存储,并结合存储的工程质量标准,用专业的数理统计办法对关键的项目供需进行分析与统计,建立质量检查评定数据体系,并结合计算机台帐,可以对工程的质量以及发生的施工进行分析与总结;通常状况下,质量控制子系统主要由工程设计质量管理、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材料质量跟踪管理、设备质量管理和工程事故统计分析等组成。
通过建筑项目投资子系统的对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与控制。投资控制子系统首先要录入项目的计划投资金额,并对各项的价格与费用做必要的调整,导入实际的项目投入金额,此时便能完成项目的投资偏差分析,形成专业的表格数据;投资控制子系统的组成包括确定与调整投资计划,投资数据查询,投资数据比较,投资偏差分析,未完工程投资预测,和投资报表输出。
建筑项目合同管理子系统可以实现对合同的管理与控制。子系统一般应该存储常规的合同模板,可以进行相关合同的查询以及统计事宜。能够对索赔报告做核查与分析。合同管理子系统的组成包括合同文件编辑,合同信息管理,索赔管理和经济法规查询。
建筑项目的档案管理子系统主要的执行部门则是信息管理部门,他们要将项目进程中相关的所有部门以及分项的文档做集中的收集与管理,以供后期的查询与分析。
建设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动态控制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采取有效措施,应具有的功能是工程进度计划的审核与编制,工程进度动态控制,质量控制与评定,投资的最合理分配,实际费用支出的动态分析与预测,工程索赔分析与决策,组织协调策略的制定。
三、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宗旨和目标是要实现对于项目信息的完全的掌握与控制,便于集中的管理与规划,当然要保证信息管理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必须与外界一直有通讯的联系。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应具有以下的基本功能即数据处理功能、预测功能、计划功能、辅助决策功能和控制功能。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信息处理体系,其中内信息源是指来自建设项目本身的信息,它的主要功能是获取数据,并将其转换为信息。构成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部分有硬件、软件、数据库、操作规程和操作人员等。
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对系统的要求、目标,调查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对现行系统进行分析现行系统进行分析,确定计算机的技术要求;系统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系统目标,了解信息的需求,了解各项工作的功能需求,了解系统的各项限制条件并进行 系统方案分析,选取最优方案;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一般分为系统概要设计阶段和详细设计阶段;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包括程序设计,程序调试和系统调试过程中应作详细记录,写出调试报告。
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这是应用面向对象方法进行系统开发的基础,采取了分层次建模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数据库设计由不同的人员分阶段进行,用B/ S网络结构更能实现管理成本、质量、效率地的统一,为保证施工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坚强的后盾。
四、混凝土的基本定义。
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1、前期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
首先,严格选用原材料。原材料的质量对于混凝土材料的最终成品的质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要尽可能的选择高品质的原材料进行混凝土材料的生产。比如说水的质量。水中的PH值、硫酸盐的含量等都随着工程类型的不同而有各种质量标准,只有水质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在混凝土施工中使用,像一般的污水、海水以及未经处理的沼泽水等都不能在混凝土施工中随意使用。如果使用了不标准的水源,都会给将来带来隐患。其次,对水泥也有着很高的质量要求。在选择水泥的时候,保证工程质量应该作为参考的第一因素,切不可为了节约成本而选择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水泥;
2、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混凝土的浇筑流程:模板设计模板的制作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配制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混凝土养护对拉螺栓孔眼修复与封堵缺陷的修复。模板设计安装要确保建筑效果的美观,还要保证结构施工的受力要求。可以根据“简单合理、承载稳定”等原则对模板的明缝、阴阳角等进行详细的设计。模版设计特别重要,它的好坏决定了建筑物做出来的效果,所以一定要好好设计混凝土的模板。
混凝土的浇筑是土建工程施工的关键与核心环节,浇筑一般要注意两点,一是层次性,二是持续性。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应该分阶段、分层次来进行浇筑,此外,混凝土浇筑要持续进行,期间不能间断。而且,一般的混凝土施工设计中,都应该留有施工缝,因为间断的施工处新旧混凝土的结合能力比较差,是结构中比较薄弱的环节,所以施工缝以留置在结构受到剪力比较小而且方便施工的部位。而捣实技术技术和养护技术都是在浇筑的后期使用,用于完善工程建筑。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是建筑施工得以高效发展的保障,同时也是经济建设的中心。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对实现企业的资源共享和协同作业是十分重要的,对从粗放型管理到集约型管理的转变奠定坚实的基础,也将为社会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鹏飞.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8).
篇6
[关键字]测绘技术 信息化 土地开发管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57-1
近年来,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有关其供求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对土地进行科学的开发及管理,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利用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土地开发管理一来可以有效增加耕地的面积,实现耕地质量的有效提高,并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及其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二来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加强了存量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因而为社会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所需用地,并对城市的外延及其扩展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实现了所占用耕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实现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和利用。而测绘技术作为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手段之一,其在土地开发及管理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特别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实现了土地详查、地籍调查以及耕地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如今,土地管理主要业务的实现基本上都无法离开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应用和支持。信息化测绘学技术大大推动了土地开发及管理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1 信息化测绘技术的特点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随着信息技术同测绘技术的融合,信息化测绘技术诞生了,并逐渐朝着自动化、一体化以及数字化方向发展,并已经成为当前测绘技术的基本发展方向。信息化测绘技术极大地推动了测绘行业的现代化进程,并大幅度提高了测绘技术人员素质及综合技能,并在测绘项目上充分发挥了上信息技术的优势,极大地推动了测绘单位综合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信息化测绘技术强化了测绘的支撑作用,并实现了测绘技术自身的有效提升,为测绘服务提供了保障。
(2)测绘保障服务模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测绘技术已经由传统的被动及普遍服务转变成了主动及按需服务,其不仅包括了测绘服务及其成果提供等模式,还包括了测绘成果应用及后续服务等模式。
(3)有关测绘保障相关服务的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测绘产品及其相关服务不仅朝着优质化方面努力,更朝着增值化方向拓展。有关测绘成果的形式、内容及其质量同应用方面的需求更为适应。
(4)增强了测绘保障相关服务的效果,测绘保障服务更加及时有效、更为适宜,并为其它相关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2 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国土资源部门开发及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并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如今,土地开发及管理工作必须以信息化测绘技术为支撑方可顺利进行。目前,在土地开发及管理中应用的信息化测绘技术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类型:
(1)GPS全球定位系统,其应用过程可以有效改善测绘的精度,且以最快速度来对各级控制点坐标进行有效的确定,并拥有很高的精度,采用RTK技术来进行控制测量不仅可以对定位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握,还可以对各级定位精度进行合理的把握,通常而言,采用RTK技术进行实时定位所获精度均为厘米级,除高精度控制以外,RTK技术应用范围相当广阔,在地形测图、界址点点位及地籍测量等多方面均有广泛应用。
(2)RS遥感技术,对于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而言,其已经在土地调查、概查、监测及更新等多个方面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其可以通过遥感对土地利用类型进行识别,对于人机交互式辨别的科学性可达90%以上;采用遥感可影响人机交互边界的提取;遥感技术可分化土地资源类型的分异特征,并基于遥感影像地形图对分析评价因子进行选择,再以该地区生态环境特点为依据,对其土地分布及其定级进行相应的评价和分析。
(3)GIS地理信息系统,其主要应用于土地管理、规划相关的土地信息系统的构建方面,因而成为土地管理及信息系统构建的有效方式之一。以GIS平台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土地管理系统可以进行各种操作,对于土地信息管理系统而言,其主要负责对土地调查、统计、登记、评价以及地籍管理等相关工作给予足够的参照资料,并为土地法律的咨询提供便利。GIS在城乡土地管理中应用时,可以有效加快时域地籍信息系统及地籍管理系统的建立。其在土地评价中进行应用可以实现土地资源清查、生产潜力研究及价值评价等多方面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还可对土地政策在土地管理中运用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模拟,并为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及完善提供理论依据,以便确保土地资源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4)数据库技术,随着数据库技术在土地开发管理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国土资源数据库系统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以铜山区为例,国土资源“一张图”数据库的建立将铜山区各类矿场及土地资源的质量、数量及空间布局进行了准确全面的记录,并不断朝着“以图管地、以图管矿和以图防灾”的目标发展,实现了主要业务依托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真正将“一张图”数据库融入到了铜山区国土资源的主要政务系统中去,并实现了铜山区国土资源各项资源监管及审批业务效率的大幅提高。该系统主要包括了基础地理数据库以及专项业务数据库,其中后者涉及到了土地的规划、利用、征地、地籍权属、储备、供地、市场、矿产、地价、土地开发、复垦、基本农田、执法监察、占补平衡以及地质灾害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国土资源数据库系统为土地开发管理提供了全面有效的资源信息库,为其顺利开展和进行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撑。
3 结语
如今,信息化测绘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一大潮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正逐步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的功能逐步趋向于服务化、实时化、网络化、公用化、社会化、法制化等多个方面发展,这些均为其更好地发展和应用提供了优势和条件,相信随着信息化测绘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其必将为土地开发管理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随着移动信息技术、大数??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信息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和优化。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各类跨行业、定制化、个性化的业务需求不断增多,对图书信息数据的抽取、挖掘和分析成为推动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提升的关键。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信息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信息服务模式,能更好地推动图书信息数据转化为潜在知识服务,进而创新信息服务模式,提升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服务水平。
1 大数据带动图书馆信息模式的转变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大数据是一种数据集,能够通过常用的软件工具来获取、存储和管理,具有种类多、流量大、体量大、价值高的特点。此外,大数据的处理时间超过常规数据处理的可容忍时间,不仅数据量巨大,而且增长迅速。大数据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产,数据中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内容,图书馆用户在图书信息网站、购物平台、社交网络等信息平台,都会产生并留下大量的数据,这类大数据信息包含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最终形成海量的图书馆用户大数据。大数据对图书馆信息模式的转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如下。
1.1 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以被动服务为主,管理员对图书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经过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集成、分享,形成信息产品推送给用户。这个信息流是以管理员为中心的单向流动的过程,用户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将自身需求传递回图书馆[1]。
大数据的出现有助于图书馆向主动式服务转变,建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如:图书馆根据对用户评论、满意度反馈调查等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提取出用户的实际需求、阅读习惯、阅读频次,并将之反馈给管理员,再由管理员进行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集成和分享,形成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产品。
1.2 从内向型服务向外向型服务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属于内向型服务,服务载体以纸质书籍、报刊、档案为主,知识传播途径较为单一。移动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载体日益多元化,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电视等都可以进行图书信息传播,信息资源获取途径也不断拓展,打破了传统图书服务模式的时空限制。
大数据模式下,图书馆信息途径更加外向,信息受众也更加宽泛,目前包括首都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在内的图书馆都允许社会人员入馆,开放式的大数据图书馆成为发展趋势,传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过时,“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大数据阅读已成为现实。
2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大数据是数字世界的智慧基因,来自图书馆用户的使用数据、动态数据、关联数据和社会网络数据都能够汇聚为大数据,图书馆自身即可被视为一个大的数据集,不同地区的图书馆可以联合构建大数据图书馆,不同地区的图书馆数据之间存在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图书馆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与分析,洞悉用户的真实需求。图1为图书馆大数据应用的支撑技术与实现方法。
图1显示,图书馆大数据应用主要基于分布式数据存储、网络分析挖掘、图计算技术、可视化技术等,对各类源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存储和处理、分析,最终转换为个性化服务。图书馆大数据结构复杂、种类众多、容量巨大,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是信息工作人员对信息的再次加工与分析的过程。
国外对移动图书馆和大数据应用的研究起步较早,由此衍生出的个性化服务也较多。目前,美国高校可以提供基于Windows Phone、Kindle、Blackberry等多个系统的图书数据服务,很多高校都实现了数字图书馆服务。如:耶鲁大学所有纸质图书均印有二维码,用户可以通过扫码直接链接图书资源,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收集提供多媒体资源的移动信息检索;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终端获取各类移动信息,包括视频、音频、乐谱等。
在国内,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以及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技术先进的图书馆也在大数据应用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国内很多图书馆已经基本实现馆藏数字化,并借助大数据提供了一系列特色服务[2]。如: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杭州数字图书馆的“文澜在线”等。大数据信息模式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最终得出用户行为分析结果,从而为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提供支撑。
如图2所示,图书馆大数据的信息架构可以分为四层,分别为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其中,图书馆大数据主要采集来自国内外数据库的论文、著作以及社交网络数据等,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图书馆数据浩如烟海,要想从数据中成功提取所需要的信息,需要借助Hadoop技术、Map Reduce技术、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技术等,将大数据存储到云服务器,通过云计算技术对大量的图书文件系统和元数据库进行整合,实现多渠道、多类型、大异构的信息存储服务[3]。
3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能够帮助用户融入其中,构建充分适用于互联网、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本地用户等多种接入方式的大数据知识共享平台。大数据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仅能够帮助用户克服时空局限,与信息管理员进行实时反馈与交流,还能够帮助用户借助大数据个性化服务方式,通过新媒体传播、互动百科、学术论坛等方式来信息,实现图书信息的闭环传递和反馈。
3.1 信息可视化服务
移动信息时代图书信息资源日益多样化,用户对信息提供方式的要求日益提升,希望能够实现反馈信息可视化。大数据信息量大、价值密度低、数据层次多,因此通过大数据挖掘提取出有用信息,并以可视化形式呈现,能够大大提高图书馆用户对图书信息检索的评价。常见的?D书可视化技术包括标签云、历史流、空间信息技术等,通过大数据的可视化输出,能够提高用户的查准率。
清华大学图书馆将图书馆服务嵌入搜索引擎中,将购买的66,000多种电子期刊资源与Google Scholar等平台进行关联,并嵌入大数据的图书可视化技术,将电子馆藏大数据信息整合为XML文件并存储在特定服务器,从而使Google Scholar等平台能够定期抓取。当用户在相关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时,可以根据用户的检索自动连接到清华大学的馆藏资源,并能够可视化呈现,用户通过标识性的文字就能够获取阅读权限,从而极大地提升了资源的查准率和资源共享率[4]。
3.2 个性化图书信息服务
要做好图书馆信息服务,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并与云计算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实现图书馆数据从基础设施架构到用户服务模式的变革,进而帮助用户克服阅读时间、地点、内容、终端类型等条件的限制,结合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云计算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等新的服务形式,真正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模式与个性化服务。
如表1所示,以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和杭州数字图书馆的“文澜在线”为代表,国内一些技术先进的图书馆已经逐步对馆藏进行数字化,并基于大数据技术对数字资源进行分析、存储和整合,提供参考咨询、图书馆微博、读者荐购等服务。图书馆将海量的无序数据进行整合,通过开放链接和数据混搭的方式对其进行推送,对于来自互联网、移动终端、本地等不同路径的图书馆用户,图书馆能够基于大数据提供的海量资源,提供具备个性化参考咨询的一站式检索服务。在个性化知识方面,图书馆能够通过学术博客、图书馆网站等来图书信息;在个性化知识交流方面,读者既能够在知网空间发表心得,也能够通过互动百科、学术论坛等方式参与知识交流。此外,互联网用户还能够借助泛在网络和虚拟社区来参与图书信息交流,大数据的可视化技术也极大地提升了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效率。
3.3 用户智能化分析服务
数据挖掘即从大数据中提取出各类有价值信息,并将之应用于对图书信息用户阅读习惯、信息行为、信息轨迹的分析上,同时借助这些分析来预测用户需求,从而提供智能化推送服务[5]。此外,图书馆还能够借助智能化分析服务,对现有资源进行综合分析,预测未来有可能存在的系统故障、用户需求响应障碍、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图3是大数据图书馆读者阅读行为分析判定流程图。如图3所示,大数据图书馆会全面而规范地搜集用户行为数据,基于大量的存储数据对用户行为事件进行初步过滤,通过科学分类、智能分析、人工匹配等环节,结合信息管理人员的经验,经过价值过滤和人工筛选后得出用户行为定义,从而进行用户行为判定,完成价值过滤和信息筛选过程。与此同时,图书馆还采集用户行为事件并将之存入大数据库,将用户行为分析的结果与数据库对比,进行用户行为匹配,最终得出用户的阅读行为和兴趣点,并据此进行个性化推送服务。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新浪微博注册了名为“清华乐推”的微博,并使用了大数据的用户智能分析技术,通过对清华大学官方微博上的读者咨询、建议、投诉和表扬等方面数据的分析,筛选出重要的价值信息[6],并依据这些信息来提供相应的定制服务、培训信息、图书推送信息等。
篇8
[关键词]职业竞争力 图书馆学 专业教育 本科实习
[分类号]G250
在市场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现。2005年12月,在李超平老师的博客上贴出了于良芝老师的文章《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往何处去?》,谈到图书馆学本科生在找工作时丝毫没有竞争力,图书馆更喜欢未经职业培训的其他学科人才或者接受了两年职业培训的研究生人才。关于此类问题,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图书馆学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针对职业竞争力的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实习活动。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与实习的有机结合,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中大2003届图书馆学本科就业率超过90%,2006届就业率已高达100%。其中,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学生均超过就业总人数的1/2,就业地域大郝集中在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本文拟结合笔者的学习经历,介绍中大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机制,并针对图书馆学专业实习的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1 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内涵
职业竞争力表现为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力,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职业竞争力的核心。根据澳大利亚图书情报协会(ALIA)的相关规定,图书馆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信息环境的背景知识、信息搜寻能力、信息基础构建、信息组织能力、信息存取能力、信息服务及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信息能力教育、知识的生产。肖希明教授对近5年来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目前仍在从事图书馆工作的80名图书馆员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其中对“什么样的图书馆员最有职业竞争力”的回答为:有90%的受访者选择“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81%选择“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74%选择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这说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当今图书馆学专业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图书馆学有别于其它专业的根本标志,也是本专业学生参与职业竞争的核心优势。图书馆学教育应当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操作的传统观念,建立完备的实习机制来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有效结合,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 中山大学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机制
中大图书馆学本科生培养目标:毕业生应当掌握系统的图书馆学理论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和发展方向,掌握图书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具有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具备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搜集、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文献信息的实际工作能力,成为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信息机构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复合型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可见,中大图书馆学本科教育是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提高职业竞争力为主导的,它始终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实、面向未来”的基本原则,在本科教学中采取了课程实习、课外活动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全方位实习机制。
2.1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指在某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的、与该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密切相关的实习活动。不同课程因性质、内容和技能要求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实习方式,主要包括:课程参观、工作环境模拟实习、小组讲授、实习作业、热点讨论、专家讲座等。为了详述各实习方式的机制和作用,以下列举部分有代表性的专业课实习活动。
《图书馆学基础》:该课程属专业入门课程,其教学对象是本科新生。由于中学阶段基本未涉及图书馆学相关知识,新生对本专业感到陌生。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就决定着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进行专业启蒙教育,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图书馆学学科和图书馆事业。
该课程采取参观实习、专题讨论和论文写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中大图书馆,详细介绍图书馆的馆训、服务理念、管理机制、馆藏布局以及各部门工作流程等。随后,就本次参观开展课堂讨论,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另外,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图书馆事业的某一方面并撰写相关论文。实习促进丁学生对图书馆事业的深层次认识,激发了专业兴趣,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相联系,并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文献编目》: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开创性地采取了以实习为土、课堂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邀请中大图书馆采编部的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向学生介绍其日常工作内容和技巧方法,并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该课程采取小组讲授和工作环境模拟实习(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一方面,全班学生分8个小组对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规定的基本描述项目进行系统讲授,各组需要通过多渠道搜索信息(参考文献信息、参观图书馆编目部、采访编目人员)。每组在讲授完毕后都要回答师生的提问,然后由教师或编目人员作出补充和总结。中大图书馆为该课程的上机操作提供空间、设备和软件(CALIS联合编目系统客户端),并模拟编目人员的实际工作环境。学生在小组讲授的准备过程中积极参与信息搜索、信息组织、小组讨论和实地考察,不仅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还提高了信息素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沟通能力。编目专家的参与更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识。上机实习,让学生“亲临”实际工作环境,切实锻炼了相关的职业技能。
《信息资源共享》:强调课程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从理念上深化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认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并具备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意识和能力。
该课程采取课程参观、热点讨论、专家讲座、小组讲授和检索实习相结合的方式。2007年6月3日,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系师生约180人参观访问了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和深圳图书馆,这一活动作为2004级信息资源共享课程的参观实习,参观完成后由主讲教师之一程焕文教授主持开展专题讨论。另外,教材中“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这一定理曾引起国内图书馆界的激烈讨论,课程就此话题开展了进一步讨论,程焕文教授(该定理的提出者)主持讨论并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观点。该课程还多次邀请台湾图书馆界著名学者杨美华教授开展专业讲座,介绍IFLA年会、国外图书馆事业以及数字时代的阅读等方面的知识。小组讲授的内容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源建设协作计划和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检索实习要求学生自选课题,灵活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检索技能完成
检索并撰写报告。所有实习活动的录像和详细介绍可参见中山大学信息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网站。参观实习使学生接触到国内最先进的图书馆事业进展;热点讨论使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专家讲学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全球图书馆事业;小组讲授和检索实习锻炼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图书与图书馆史》;该课程采取观看录像、专题讨论、实物观摩与动手制作相结合的实习方式。中大图书馆古籍部对该课程给予很大人力、物力支持。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图书与图书馆史录像和观摩各种古籍、制作材料和工具等,并针对相关历史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另一方面,该课程要求每人制作至少一本古籍(任选一种装订形式)作为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制作过程中可参观图书馆古籍部并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但制作工序必须独立完成。录像和实物将课程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通过动手制作古籍,学生切实把握了各类古籍的制作材料、工序、版式等知识,而且较早地接触到古籍修复工作的相关内容和技能。
2.2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假期参与的各类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讲座、假期实习、校园活动。
2.2.1 专业讲座 专业讲座是指由本系或本专业组织的图书情报专家讲座。这些专家大都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并且在本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在“3M图书馆学奖学金”颁奖典礼上,邀请3M公司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在其公司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积极拓宽就业领域。同时,就职于3M公司的本专业往届毕业生也亲临现场与师弟师妹交流心得。另外,本系定期开展“系友论坛会”,邀请系友开展讲座或交流会。学生在参与专业讲座的过程中受益匪浅,加深了对本专业实践领域的认识,并更加明确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职业优势。讲授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学生展现了本专业实践领域最真实、最前沿的一面。
2.2.2 假期实习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参与图书馆工作实践,并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联系相关单位。主要实践活动有:到图书馆实习或做义工;参与图书馆的“送书下乡”活动,深入社会基层,宣传图书馆及图书馆理念;参观某市或某省的各类图书馆,并作相关调研;宣传图书馆专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最直接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
2.2.3 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指由学生全程策划和参与的、与图书馆事业相关的宣传教育类活动,并积极争取本校、本省市各类图书馆的支持。本科阶段,此类活动共有2~3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一年一度的“图书馆文化周”活动:每学年由本专业大二学生主办、其他年级学生和相关图书馆协办的、为期一周的图书馆宣传活动。2004级主办的“图书馆文化周”活动内容主要有:中大图书馆宣传(派送精美书签、宣传单,制作展版介绍图书馆理念、馆藏和特色服务等)、组织参观各类图书馆(本专业各年级学生分小组参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广州外语学院图书馆及广州黄浦区图书馆,参观后召开总结大会,各组作出总结并互相交流)、图书馆知识竞赛。另外,在“校庆”、“系庆”期间,本专业学生也积极参与图书馆开展的各类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与图书馆之间的相互沟通,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了图书馆的方方面面,并在活动中培养了十分难得的职业精神。
2.3 毕业实习
2.3.1 就业指导就业指导的主要形式有:就业指导课和就业交流会。
就业指导课是本系面向大三学生开展的必修课程,由专业教师介绍就业形势、就业领域及就业心态等。在课堂上,师生积极互动,同时,教师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观,以作为开展课程的基础参考。
就业交流会是指邀请系友和往届毕业生回校开展座谈会,介绍就业经验并提供相关建议。这是中大资讯管理系一项“代代相传”的特色活动,每一届毕业生都有机会通过座谈会向师兄师姐请教问题或日后为师弟师妹答疑解惑。
2.3.2 实习机制 中大资讯管理系召开毕业实习部署会,为每个专业安排特定实习指导老师,并联系了多家实习单位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2004级图书馆学专业的实习单位有:中山大学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深圳市科技图书馆)、茂名市图书馆、广州少儿图书馆。这些图书馆涵盖了国内主要的图书馆类型,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省级和市级)、综合性图书馆以及科技图书馆。
毕业实习要求学生了解图书馆所有业务流程,掌握基本工作技能并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图书馆参考学生个人意愿,将本馆各部门安排到学生的实习规划中,各部门提供专门业务人员进行全程指导,并在实习结束时提供“实习部门意见”。由于指导老师与各图书馆事先进行了充分交流,各图书馆对学生实习十分重视,把培养专业技能作为主要目标。特别是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不仅指派业务骨干进行实习指导,还在其图书馆网站上进行了专门报道。学生需要在实习结束后撰写报告,叙述实习目的与任务、步骤与内容、心得与体会等。
许多同学表示,实习使我们能够将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并在工作中切实体会到“智慧与服务的科学理念。可见,毕业实习不仅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还培养了良好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全面提升了职业竞争力。
3 图书馆学本科实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加强与图书情报机构的合作
中大图书馆学本科实习活动的一大特色是积极发展与图书馆的友好合作,形成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事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图书馆为学生实习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支持,为本馆未来的人力资源建设奠定基础,同时还借助学生规划的活动,达到宣传本馆的目的。学生参与图书馆宣传、参观和实习等活动,能更早、更全面地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并将所学专业知识付诸实践,从而达到锻炼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以及提高职业竞争力的综合性目标。
当然,合作对象不应局限于图书馆,而应包括各类信息情报机构,在这方面,中大图书馆学教育需要进一步改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信息市场上出现许多新型的信息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同样需要图书情报专业的人才。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考虑社会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满足不同组织、不同职业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学本科实习只有加强与各类信息机构的合作,才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职业竞争力培养。
3.2 合理选用和组合实习方式
选用实习方式应当综合考虑实习任务、实习对象、现有资源等因素,坚持以实习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例如,课程实习的安排应当依据本课程教学目标、内容和特点,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图书馆人力物力支持等条件。中大图书馆学本科课程实习,正是本着上述原则,开展了多种有效的实习活动。另外,对实习方式的组合应当把握课堂与课外、教师辅导与学生主导的动态平衡,积极探寻最优化组合,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3.3 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图书馆 服务育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各类技术型的高技能人才,其办学特色是市场缺什么样的技术人才,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它在不断变化调整中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图书馆建设应贯穿“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的理念,根据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及时跟踪、收集培养职业教育能力、专业技能测试等方面的各种文献资料,在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同时,密切注意学校的发展动向和专业设置的变化,使图书馆购买的各种信息资源的品种数量、内容价值满足读者的基本需求。此外,图书馆还应具有教育功能,采取各种措施,搞好阅读指导工作,提高学生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树立读者至上的主动服务理念,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
1.1把方便读者、满足读者需要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把一切为读者服务作为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树立“读者第一”的主动式服务理念。主动式服务理念包括以下方面:其一,高职图书馆应当有针对性地面对教师科研、学生阅读需求开展选择性的上门服务;其二,利用主动宣传、讲座等方式改变人才对图书馆的传统认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向读者展示深层次、多层次服务的优越性。把分散在本领域、本专业、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加以汇集、整编,实现对文献信息内涵知识的二次开发利用,从而整理炼出对人才更具实用价值的信息资料,建立起符合教学特色的文献收藏体系,并运用主动式服务理念建立师生导读体系,提升高职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1.2熟悉和精通图书馆业务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础。图书馆要提高服务质量,其管理人员就必须熟悉和精通业务。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经常收集图书管理方面的新经验、新动向,及时组织馆员学习,寻找差距,改进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定期组织馆员检查、汇报本职工作,查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帮助馆员及时提高业务水平;不定期地组织馆员进行业务技能训练和考核,如对网络操作、图书资料检索、信息咨询等,从而有效提高馆员的业务技能。
2.搞好阅读指导工作,实现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库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承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教育职责。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学生的知识75%来源于课外学习,而发展中国家学生的知识75%来源于课堂。由于课外书籍没有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如果不加以指导,就会出现偏读、滥读的现象,因此图书馆应配合素质教育,加强导读工作。会同团委、学生会等有关部门,开展集思想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读书活动,向学生推荐、介绍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读物。结合教材内容的配置,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参考书籍。通过读书活动,开展书展、书评、知识竞赛、名著欣赏、讲演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知书、爱书、读书、用书的优良习惯,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1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学生是图书馆服务的主题。图书馆应定期向学生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知识,向读者介绍和推荐最新图书和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同时还应向读者讲解查找资源的技巧,减少读者收集信息资料的时间和精力。根据高职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爱好与需求等特点,做好阅读的导航工作。低年级学生以扩大视野的知识性阅读和消遣娱乐型阅读为主;高年级则以专业类图书、行业标准和各种考证辅导资料为主,实现个性化服务,吸引学生走进图书馆。对于图书馆的新增功能,应对全体学生进行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使用方法。
图书馆应通过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等公共课,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掌握利用网络检索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学会使用各种检索工具检索信息,提高检索数据库的能力及在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2.2对新生进行人馆教育,开展新生导读服务。我们应积极对新生开展入馆教育,介绍藏书结构、布局及特点,向新生介绍图书馆的基本概况、使用规则、制度及馆藏体系,并让新生熟知图书馆的各项服务项目和借阅规则;组织他们参观图书馆,帮助他们了解图书馆,教会他们利用图书馆,培养他们利用文献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利用校园网及时图书馆的最新信息与动态,充分发挥其知识宝库的作用。同时,加强对新生文献检索、电子资源使用等的技能培训。入馆教育是让学生迅速掌握并正确使用图书馆的最有效方法,是图书馆服务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2.3新进图书推荐。及时编制新书通报,介绍索书号、书名、作者、基本内容、推荐理由等相关信息。通过宣传栏和校园网等进行新书通报、书目导读和书评,激发学生对图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主动走进图书馆,养成爱上图书馆的良好习惯。
2.4精品、经典书目导读。每个专业、学科的图书都有精品,图书馆可以邀请专业老师参与,根据教学和学习内容等实际需要,编写与各阶段教学课题相适应的专题精品书目,为教学及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文献资料。
2.5编制本院学生必读书目,汇同教务处、各系部引导学生读者在校期间的阅读活动。在充分听取各系部意见的基础上,图书馆从国内外经典人文著作中精心挑选出适合高职学生阅读的著作,编制出“学院学子必读书目”,同时在图书馆设专架陈设这些书,配备足够的复本量,保障学生的借阅要求。为使全院学生都参与到阅读经典的活动中,对“全院学子必读书目”不仅应提倡,而且应有教学要求,由教务处颁布要求。
2.6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图书馆应配合某些纪念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读书活动,如大学生情感问题、毕业生求职压力问题、大学生创业问题、理性消费问题、生活态度问题等,都可以作为读书活动的主题。开展书刊阅览、征文、读书座谈会、阅读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全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介绍某一时期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使学生掌握阅读规律,引导学生选择适用的课外读物。制定图书馆宣传月活动主题、发放宣传单、开办现场服务咨询、举办图书馆征文、开设各种数据库使用课程等,充分实现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使图书馆可以为广大读者提供动态服务。通过举行图书馆知识竞赛、图书馆系列讲座和读书活动周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图书馆的认识和利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使用图书馆的频率和能力。
2.7注重网络服务,开展网络导读。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信息平台和在线咨询服务,通过BBS论坛、QQ阅读群、图书馆微博图书信息,交流读书心得,介绍优秀图书,了解读者对图书导读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网络荐书活动,师生可以在图书馆的网页上推荐新书,图书馆负责购买,新买的图书优先借给推荐者。
3.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合理配置文献资源
高职院校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技能人。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应以基础知识教育和技能性用书为重点,并依据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自身的馆藏特色和规模,突出本校重点专业的特色资源和馆藏文献的实用性。同时,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实验、实训、实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考试和外语等级、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技能性文献资源的收藏,合理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和方案,有计划、有重点、有特色、有针对性地采集文献,构建特色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3.1围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开展特种文献推送服务。当前,高职教育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实践、实习、实训,就是学生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与实践活动。没有实践训练,就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实习、实训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文献资料是图书馆应该推送的服务。推送文献到学生实训、实习等实践现场,实施“零距离服务”是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基本目标。一是建立专门的实践课教学特色文献资料室,直接面向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实践现场。特色文献资料室专门陈列实验、训练、实践等实习时常用到的各种文献资料,以便师生在实训期间及时查阅利用,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围绕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某种专题、特定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建立索引数据库开展网上推送服务,基于图书馆的文献优势,特别是特种文献的收藏,建立个性化的专题数据库,并且以此为基础尽可能编制专题索引,通过图书馆手册、网站等形式进行推送服务。
3.2构建校企共享信息资源。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关工学结合的专业信息非常少,不能很好地适应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所以,高职图书馆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探索与企业技术资料合作模式,建立校企互借、共享的资源体系,为学院工学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富有针对性的应用技术文献资源,尽可能地满足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戴莹.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发展特点浅析[J].现代情报,2010(4).
[2]舒莉.论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全面协同[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2).
[3]饶菹.从细节看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
篇10
1、人力资源管理难点
(1)人才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执行力不足。独立学院因为其快速发展的特性,在人才招聘方面虽然决策速度也很快,但是面临着生源迅速扩大与师资力量储备缺乏的矛盾,尤其是图书馆,缺乏图书馆相关专业如图书馆学、目录学和情报学理论的专业人员,大部分教师都是临危受命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当中,在图书分类、图书编目、典藏分配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方面执行力明显不足。
(2)馆员岗位固定,上升空间小,动力不足。独立学院图书馆的馆员面临的挑战是:一方面因为专业化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图书馆作为独立学院中一个特殊的体系存在,馆员从事的工作与学校的主系统就像两条平行线,工作并行,因此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转岗、升职方面与其他职能部门人员相比缺乏竞争力,长期固定在相同的岗位和相同的环境中,容易形成职业倦怠,丧失工作动力。
(3)对馆员的要求更高。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城镇,家庭经济情况好,自我意识较强,特性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图书馆员常因为对学生的特性把握不足,无法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管理要求,容易与学生产生矛盾和冲突,这对以服务为主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制度管理难点
(1)管理制度不完善,队伍稳定性不高。首先,独立学院图书馆员工因为专业化程度不高、上升空间小等因素,使得这个群体缺乏稳定性,而作为一个为成千上万学生提供服务的独立机构应该维持这支队伍的稳定性,但目前图书馆因为缺乏条件和权限,在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很难体现出“激励机制”,调动不了员工的积极性;其次,因为图书馆规模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而扩大,而学校却经常因为资金的考虑,在员工招聘和提高待遇方面有所保留,使师生比不断增大,员工的工作内容远远超过了其管理制度中所规定的工作职责,造成一岗多责、一岗多能的情况,压力不断增大,影响了队伍的稳定性。
(2)缺乏长效制度保障,难以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目前,较多的馆开展的服务主要是图书外借和阅览工作,基本没有开展信息咨询服务、读者培训、文献检索服务、文献传递服务、馆际互借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等。虽然有装备先进的电子阅览室,但可浏览的学术资源非常少。电子阅览室中的电子文献资源的宣传和读者培训没有跟上发展步伐,其利用率也很低。图书资源利用率低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图书馆的服务单一、图书质量不高或者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等原因,缺乏制度保障也是主要原因。图书馆本身在吸引学生入馆方面缺乏有效措施,缺乏主动性,在宣传和引导学生入馆方面只重视一些类似“读书月”等单一的、集中的短期活动,没能形成从点到线再到面的长效制度来巩固和扩大图书馆的宣传成果,提高图书资源利用率。
3、学生助理管理难点
独立学院是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成立的时间不长,随在校学生的逐年增加,为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迫切需要,完成年均藏书量、年进书量等规定指标,图书馆必须不断扩大购书量。随之而来的就是图书流通量增大,阅览座位增加,图书馆工作量也相继成倍增长,而每年新增正式员工名额毕竟有限,这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数量出现缺口,只能依靠学生助理来完成图书馆部分工作,但在学生助理的管理上有不少难点。
(1)学生助理流动性大,培训难,管理难。一是学生助理因为课程和实习等原因,不可能在图书馆长时间工作,流动性很大;二是由于无法对学生助理进行很好的培训,所以学生助理的工作效率往往不高,容易出错。而图书馆教师一方面缺乏学生管理经验,一方面出于对学生的爱护,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
(2)师生交流少,勤工助学角色定位不准。独立院校的学生基本处于“不差钱”的水平,图书馆学生助理微薄的薪水对他们的生活不能产生很大改变,只是出于个人需要或学校强行安排到图书馆工作,因而缺乏积极工作的动力,对工作也不够热爱,没有把自己放在为老师、为同学服务的位置,这种心态的存在也影响了他们与馆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二、解决独立学院图书馆管理难点的对策
(1)依托名校母体优质资源,做好人员培训。独立学院图书馆可以借助校本部优良资源,如办馆理念、办馆思想、技术力量、管理软件、网络资源等,来推动自身的建设与发展。尤其是在人员培训方面,通过组织活动加强交流,并开展交叉培训、学习,一方面把校本部图书馆的老教师请来做讲座,培训图书分类、编目技术等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独立学院图书馆的人员送到校本部去进行短期的实习和培训;同时,外出培训和实习也是一种对工作人员的激励措施,可以增强独立学院图书馆人员的竞争意识,进而提高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2)发挥馆员专业特长,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空间。独立学院图书馆的教师大多来自不同的专业,图书馆应该利用这种不同专业的差异,将人员根据图书馆藏分类编排,提高馆员对书目的熟悉程度,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图书馆一方面应根据馆员的专业或者特长,为馆员提供上选修课的机会,提高其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根据馆员特长开设一些新课,通过上课,不仅可以改观学生对图书馆老师的认识度,改变学生认为“图书馆员是阿姨,而不是老师”的错误观念,提高馆员的存在感,提高队伍的稳定性,而且通过上课也可以发挥馆员特长,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避免了长期在馆内工作单一造成的倦怠感。
(3)将图书馆特色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独立学院具有独特的办学形式,在学生管理体系、培养计划和校园文化塑造等方面也很注重走特色化之路,而图书馆作为独立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内最神圣、最令人肃穆的地方,其特色文化建设更为重要。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3个主要方面,将图书馆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两者相互促进,为独立学院特色化建设提供支持。第一,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图书馆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甚至于馆员的统一服装等细节会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学习和阅读兴趣,提高入馆率。第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主,通过与各专业的教学计划相结合调整馆藏结构、文献类型,并通过为专业技能比赛提供支持宣传馆藏知识,通过倡导学生爱护书籍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改变以往对图书馆庄严肃穆的认识,塑造有亲和力、有吸引力、多元化的图书馆文化。第三,图书馆制度建设是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制度建设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独立学院的各项制度,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大环境下,制定图书馆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借鉴其他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独立学院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结合学院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合理、科学地修订学院图书馆的系列规章制度,在“岗位职责”和“操作规则”等相关规章制度中强调制度的“严肃性”和操作的“规范性、引导性”,在“纪律制度”和“奖、惩条例”等规章制度中既强调制度的“严肃性”又注视“人性化”制度管理理念,并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机地结合在规章制度的条款之中,激励员工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积极性。
(4)发挥新媒体作用,拓宽图书利用率渠道。首先,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整合成有效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图书馆馆藏所提供的范围,其内容包罗万象,错综复杂,动态性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和用户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发网上信息,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以分类整理,提炼成用户所需的有效信息资源,并逐步使之成为本馆特色数据库。其次,发挥微博特性,提高图书馆影响力。“微博”作为一个广播式、开放式的平台,在影响力方面已经为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目前很多图书馆都通过“微博”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服务广大读者,其中不乏首都图书馆这样的大型图书馆。据有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微博注册人数已经超过3亿人,可以推断在校大学生微博的注册人数也相当庞大。微博不仅可以活动信息,而且可以快捷地收集反馈意见,其强大的社交功能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活力,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灵活运用微博这一新兴的宣传方式,重新点燃更多的人对图书馆的兴趣。
(5)将公益服务性质的勤工助学岗位与固定岗位相结合。针对独立学院图书馆人手不足、岗位人员流失快的问题,图书馆一方面要加强对固定岗位学生的培训,了解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他们,让他们了解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减少岗位流失;另一方面要发起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以公益服务的形式来图书馆工作,了解图书馆的工作内容,为今后固定岗位选拔提供参考依据。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