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8 15:0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实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通过教育实习,使我们(实习生)基本熟悉《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一堂课的教学环节、教学环境、教学技巧,初步具有中学相应的教学工作能力。
2、通过教育实习,提高师范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
3、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全面了解中学教育的现状,根据现状让我们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
4、通过教育实习,最关键的是进一步树立人民教师的责任感是使命感,锻炼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我对自己的要求:
1、必须尊重实习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指导。
2、必须遵守实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自觉地遵守纪律。
3、要接近、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要有耐心,热情帮助。
4、要按时作息、上课、听课、开会不迟到不早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力求成为学生的表率。
二、实习内容
(一)、教学工作实习
根据相关的课程标准,开展教材研究、备课、编写教案、说课、试讲、上课、评课、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的教学工作。
实习期间,必须坚持互相听课和参加教学评议。
(1)、听课
听课不少于10节,做好听课记录,实习结束要上交听课笔记,以备检查。
(2)、参加教学评议1—2次。
师范生教育实习计划20XX年9月2号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踏进了向明中学,我们首先是见了实习指导老师励颖老师,然后励老师带我们去见教导主任,登记完信息后,我们就一起去了励老师的办公室,在那里励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该校今年学生等级考试的情况,该校拿了上海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听到该消息后我们是非常的高兴,虽然我们才刚刚踏进这所学校,但是这意味着我们去了一所很不错的学校,我们的实习指导老师是非常的出色,她具有自己的一套教学风格。
然后励老师问了下我们学校对我们提出的实习要求,然后她根据我们学校的实习要求和自己的教学计划,对我们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她要求我们最好每天都能去,去了听课、备课、写教案、还有就是协助她完成moodle里面的题库设计和编号,励老师让我们思考当今课堂老师需不需要使用moodle、怎样使用以及哪些课程适用moodle。
励老师对于我们的教学要求就是两本教材和moodle平台的使用,两本教材分别是:《高中信息科技》(统一模块)和《算法与程序设计》(选学模块)。励老师的教学计划是一个星期两个教案,正式开学后的第一次课是对学生的初态测试,即是学生的摸底考试,来了解下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她对我们的要求是九月份听课、写听课记录、然后自己备课、协助她完成moodle平台里的题库设计和编号,10月份开始走上讲台上课。平时没有课的时候让我们在办公室备课、写教案、学习moodle。励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件非常好的办公室,给我们每个人都配备了一个新的一体机,供我们三个办公和查找资料使用,我们三个都非常高兴。
励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了该校的机房和实验室,那里有iphone一体机实验室,还有机器人实验室,即将有ipad2实验室,看的我们三个那是一个羡慕,该校现有的设施远远超过了我的本科院校。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励老师对我们的关心和照顾!
我的实习计划如下:
首先,协助励老师完成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至少要完成5个教案、10次听课记录。但是我们三个都想听听其他课程老师的授课,所以我们当时问了励老师,励老师也同意我们的想法,她会给我们安排时间、事先和其他课程老师沟通好,让我们去听课的。
其次,因为个人具有当老师的意愿,所以我想锻炼的是自己敢于走上讲台,站在讲台上课不胆怯、不紧张。这个是我最想锻炼的,也是最想从老师和同学那边学到的。
篇2
二、主要任务了解学生语文整体成绩、语文素养,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语文教学计划。
2、 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3、结合自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教育工作。
三、日常教学听课、备课、写详案,并进行课后教学反思。
2、批改学生作业、读书笔记、作文及随堂听写、小测试,并及时仔细评讲。
3、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并抽背,针对掌握情况适当加以指导。
4、找学生了解语文学习情况,结合课外读书活动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并激励其写读后感。
四、具体安排
第一周向原语文老师黄老师了解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和语文教学实习工作。
2、结合班主任实习工作尽快认识学生。
3、听课并仔细做好听课记录,创造性模仿学习。
第二周提前备好讲授篇目教案并请黄老师指导,及时作出修缮。
2、请学校领导听课,讲授第五课《伤仲永》。
3、结合指导老师对上课效果的点评,吸取经验教训。
第三、四周提前备好第二单元课文的教案,讲授第二单元所有课文。
2、根据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反馈,及时总结授课效果。
3、结合班主任工作,陆续找学生聊天,了解学习情况和对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看法评价。
4、结合主题班会,学习第二单元综合性练习。
第五周自我总结整个单元上完后的教学经验教训,听各个年级不同语文老师的课,集思广益,化为己用。
2、准备第十五课《孙权劝学》教案。
第六周讲授《孙权劝学》,语文组各听课老师给与评价。
2、填表、总结。
篇3
论文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素质结构;教师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素质的教师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人力保障。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基础教育紧密相连,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足够数量的适应基础教育的合格教师。教师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既是世界性潮流,也是我国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提高的客观要求。高校教师教育改革,关系到教师的教育素质结构,关系到教师的专业化的程度,进而关系到未来教育的质量和国家发展的潜力。我国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随着基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以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从而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一、专业化视野下教师的素质结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专业化形成了世界性潮流,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应时展和教育董需要的中小学教师新的素质结构。以往对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对“专业特质的研究,二是对“教师素质”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社会学家曾致力于建立一套具有普遍性的“专业特质”,以便把专业与其他职业区分开来。这类研究是从一般性、专业的角度来考虑的,它主要适用于作为专业人员群体所应具有的特质,对专业人员个体专业结构的分析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的研究与优化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而一般性的法律法规及其政策只能给出作为教师人职、入门最基本的规定,而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进一步探求其所需要的专业素质,许多学者根据社会变革的挑战、时展的要求以及先进国家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我国教师的素质要求和理想中的教师素质结构。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划分,目前国内大体存在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几种观点。其中三分法以华东师大著名学者叶澜教授为代表,她将教师素质分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的能力结构”;…四分法以冯颖为代表,她将教师素质分为教师的观念结构素质、教师的知识结构素质、教师的能力结构素质、教师的身心结构素质;五分法以我国著名学者林崇德教授为代表,他将教师素质分为:教师的职业理想、知识水平、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行为和策略。
从以上关于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研究成果种且繁多,层次有异,但是总的说来,基本上主要围绕着教师的职业角色与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专业技能三大素质内核进行。教师素质的结构应该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思想、知识、能力等身心特征和职业素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它不仅是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同时还是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的因素的综合。既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反映教师职业的独特本质,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又要适应现代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的有机结合。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整体结构,教师作为专业人才在性、知识、技能和能力上的要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必须具有新的教育理念、教师信仰、教师道德等专业情意及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应在专业理念指导下对传统意义上的热爱学生和热爱教育有新的阐释。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其他职业人士无法取代的知识,才能保证专业的独特性。教师的专业能力更多地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的,由于教学是一种专业化的教学,需要教师有专门的技能,包括教学监控能力、组织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基础。
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不断丰富和提高的动态过程,随着社会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必将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既有静态性的内在一面,又有动态性的行为一面。它具有时代性、针对性、综合性和发展性等特征。提出教师的素质培养,是相对于学科专业素质培养而言的一种教育职业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教育科学知识、方法、教育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未来教师掌握人类优秀的教育思想、观念、知识方法、技能、道德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审美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教师的品格、气质、修养、道德,使受教育者在其一生的教育工作中产生功用。
二、从教师的素质结构反思当前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问题
(一)淡化师范专业设置导致了师范生专业情意的淡薄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并轨,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自民国以来师范学生“不缴费,还管饭”的优惠政策被取消了,师范生毕业包分配的政策也没有了,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高师院校生源质量的滑坡。这个后果迫使高师院校不得不考虑如何摆脱困境,现在普遍的做法是去掉“师”字头、淡化“师范性”,向综合大学靠拢,可以说,“改辙易帜”已经成了高师院校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尽管很多高师院校成立了教育学院统管全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教学及教育实习安排,但教师教育培养分散在各专业学院,而专业学院重点主要放在发展非师范专业上,教学中又片面强调“学术性”,“师范性”被视为“雕虫小技”。我国的师范院校缺乏对师范生进行教育职业理想教育的课程和活动,没有开设教师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使师范生陷入无职业理想的迷茫和现实人生的种种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他们大多数虽进了师范门,却不甘心作师范人,不注意修养自身师德,崇尚“利益至上”,放弃自我道德约束,以致自身的道德品质与社会要求出现较大反差。关注比较多的是怎样学好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有朝一日跳出“师门”,却很少关注自己将从事的教育职业。毋庸置疑,教师职业的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来保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一定教师专业意识和专业情意,那么教师专业行为的养成、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习侣,就是一句空话。
(二)教师教育课程缺失导致师范生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目前很多师范大学在课程编排方式上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却忽视了学生心理学素养、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技术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不仅要学科体系健全、知识广博精深,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学科技修养、高尚的人文情怀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要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学习。随着教师资格证书的放开,社会人员也可通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和法规等课程的自学考试后轻而易举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因此,人们对教师的专业性产生怀疑,也有部分学生选择这条捷径而放弃大学里的正规培养。教师在职前接受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不系统和不深入限制了其在实践中与学生的交流成长。由于学习年限的制约,许多师范院校就压缩教育课程和教育实践,甚至已经压缩到难以适应培养师范生教育素质的最低要求了。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都是安排百人以上的大班上课,不仅课时很少且教师教育课程被认为是公共课,教学时间多安排在晚上或其它被认为是空闲的时间,考试、考查形式单一很难考查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导致部分学生对这些课程的轻视。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缺失,导致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严重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以致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参加工作以后,很多人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出现了“还没有上岗,就面临着下岗”的尴尬。
(三)教育实践环节薄弱导致师范生专业能力的缺失
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教育教学能力养成为内容,以一般能力发展为起点,经过专业思想意识的激发和专业素质的养成,促使专业能力结构不断生成、扩张、调适的螺旋提升的过程。但是,当前高师院校对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的评估要求也和其他专业一样,以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为标准,没有政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中小学实际,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很难落到实处。教育实习集中安排在四年级上学期,这与学生准备考研和毕业找工作的时间冲突,导致部分学生在教育实习上精力投人不足,除了规定要上的几节课尚能认真准备,其它如班主任工作、教育调查、指导课外活动、家访等工作都是凭自己的兴趣参与。有些负责指导实习的中小学领导和教师认为教育实习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实惠,学生家长也担心实习生影响学校和班级的教学和工作秩序,不愿意实习生过多地介入学校的生活,也使个别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网开一面,实习便流于形式。现在大学还积极鼓励学生自己找单位分散实习,而分散实习更难以监控,其质量更令人担忧。当前基础教育中很多教师对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自己缺乏与学生交流的艺术和班级管理艺术,也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最缺乏的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不知道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因此,当前高师院校的教育专业训练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需改进。
三、专业化视野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策略
(一)树立全新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师范生的思想政治品德和敬业精神的教育
面对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高师院校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促发展,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基本理想,明确专业化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确立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的新思路,积极试行“4+2”、“4+1+2”、“4+3”、“4+2+X”、“4+3+x”等本、硕连接或本、硕、博一体化的开放性教师培养模式,创建大、中、小学教师教育连通,教学、研究、实践合一,学科、专业、课程集成等多层次立体交叉的新型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的民主专业性,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建构符合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新趋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本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逐步使学科专业和教师教育专业相分离,以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注意加强师范专业思想的教育和训练,采取一些强化措施,要求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追求等综合性的职业素养。如抓好入学教育,经常组织一些的师德师风教育,请高年级学生及校友做专题报告,让学生与中学进行联络活动等,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诲人不倦、淡泊名利、开拓进取、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精神。
(二)改革教育类课程,拓宽专业口径,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当前教师教育改革首先要整体设计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为重点,着力实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按照“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的要求,搭建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由教师专业教育基础课程(必修)、教师专业教育拓展课程(选修)和教育实践课程(必修)三个模块和一般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教学技能课程三个层次构成。教育科学类课程应根据基础教育的需要而设置,其教材内容应体现鲜明的教师教育特点,把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列入教材中,让学牛感到学有所用,提高学习兴趣。开设系列选修课,给学生构建一个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中学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增加教育理论课时,丰富教育理论课程内容。除了开设各科通用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科教法外,还应将教育理论延伸到发展心理学、教学设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习理论、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提高学生比较全面的教育理论修养。教师教育改革要求高师院校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三)优化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强化未来教师专业能力培养
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已经有一定的积淀,但是资源分散,发展也不平衡,造成各个专业培养规格和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普遍存在这个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教育界限不清晰的问题。高师院校整合各院(系)学科教学论师资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对校内教师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新的职能划分和新的资源配置,从行政角度宏观管理全校各教师教育专业,使学校可以集中地对教师教育投放教育资源,统一制定教师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发展规划,统一组织和管理教师专业学生的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毕业实习等各种课内外活动。教师教育学院对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教师专业能力培养提出各种举措,特别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采取不同的教学实践方式,加强双语教学、微格教学、视频案例、课例研究、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网上教育、教师博客、教育工作室、教育共同体、综合实验室等环节的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教育实践设计的评估与指导,大力推广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进生态化的教学理念。
(四)密切与基础教育的联系,吸纳校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整合与资源共享
如何形成与基础教育的协作关系,是目前师范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高师院校应该依托地方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在中小学建立一批“教师教育实践示范学校”及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通过互利合作推进教师教育见习实习等工作的有效开展。为了强化学校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应该加大学校课程与教学论教师的培养,促进课程与教学论各专业教师的整体发展,培养一批在基础教育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教师队伍。聘请中小学知名校长、中小学学科教学名师、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成为学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研究、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学习与实践,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专业成长提供智力支持和帮助,使新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呈现出“中小学优秀教师进人培养过程、教研人员进入培养过程、基础教育新课改进入课程内容”的鲜明特色,形成教师学术性发展由教师教育学院负责、教师专业能力由中小学名师引领的新培养格局。
篇4
成人教育市场化指的是运用市场经济理论,通过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相互作用来优化配置成人教育资源,改善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成人教育管理水平的过程。相对于成人教育的社会化而言,它更侧重教育的产业属性,是成人教育社会化的有效手段或途径。市场存在两种运行形式:完全市场化和准市场化。成人教育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决定了它在市场化的过程中呈现准市场化的特征,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需求和市场机制为导向,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成人教育活动。
准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是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自由主义。新公共管理理论是针对西方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提出的。它强调要发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基础作用,以顾客为导向,让消费者和生产者决定福利的供求。同时还强调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中要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组织和个体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建设。在英国兴起的新自由主义也对依据凯恩斯主义建立起来的“福利国家”政策的弊端进行猛烈抨击。它反对国家过多地干预经济发展,认为国家的作用仅限于“守夜巡警”,崇拜“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主张对公共资源进行私有化改革,以提高政府管理公共资源的效率与效益,真正做到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
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自由主义虽具有局限性,但是二者关于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为政府减负的核心理论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教育领域中,由于成人学习目的的功利性、需求的多样性和工学矛盾的突出性等特点,致使教育市场化的改革最先出现在成人教育领域。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续出现了凤凰城大学、科林斯学院等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80年代,英国开始构建成人教育准市场化机制,并于90年代初基本建成。由此,成人教育市场化改革从英美国家逐渐蔓延到全世界,成为一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
二、凤凰城大学成人教育市场化的特征
凤凰城大学是美国最大的专门从事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1989年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认证的可提供网络学位教育的私立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其学历文凭美国28个州都承认。该校学生以职业导向或学历导向的成人为主,23岁以上的学生占三分之二。从112个校区和学习中心线学习系统注册的学生人数来看,本科生(含预科生)24.95万人、研究生(含博士生)5.13万人,已建立了工商管理、健康科学与护理、刑事司法与安全、人文与科学、社会科学、信息系统与技术等7所学院,从学士预科、学士、硕士、博士到资格证书的相关专业共129个,均可提供文凭证书。尤其是其在发展中国家推出了远程在线课程之后,跻身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大学。它不仅是美国成人教育市场化的代表,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市场化提供了丰富经验。
1.满足成人学生市场的需求是凤凰城大学的核心价值观
其首要特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实用性课程,高度体现了知识生产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学科定位,其密切关注被普通高校视为“二等公民”的在职成人群体,强调客户定制和用户体验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竭尽全力满足成人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从一开始其就将服务对象定位为成人学生,根据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从质量与品牌优化战略、规模与资本战略的两大高度来引入市场与创新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来开展成人教育活动。其根据市场调研、论证来了解人才与知识的市场供求关系,不定期地撤销部分陈旧专业,设立新兴学科满足学生需求。现有专业的设立和开展都经过了标准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的测评,保证专业知识既适用于职业岗位的需求又易于操作。在实习期还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并根据课业成绩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转业咨询等服务。其根据市场需求对学生推行的一揽子服务是其跃居美国十大私立营利性大学之首的根本原因。
2.竞争与合作的理念是凤凰城大学获得巨大市场份额的持续动力
由于凤凰城大学是私立营利性大学,联邦和州政府提供的教育资助十分有限。学校运营经费由学费、教材、服务和其他四部分构成,以学费为主要经费来源。因此,它既要同公立普通高校抢夺生源,又要同私立非营利性大学争夺学生与政府资助。凤凰城大学深谙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学习服务和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创造更大的利润,于是1997年斯柏林提出了UOP模式,即凤凰城大学教育模式来提高该校的竞争力。该模式包括九个核心层面:(1)在职的以及那些渴望拥有工作职位的成人是目标群体;(2)所有的教师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在授课之前都要接受必要的培训;(3)课程的开发要由教师、课程设计专家等共同组成队伍完成负责;(4)课程以学习效果为导向;(5)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学习效果都要接受评估;(6)小班教学,每班平均15个学生,要求学生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7)模式的所有方面都要接受质量评估系统的评估;(8)学生被当作消费顾客,提供个性化教学;(9)既是学术机构又是营利性机构。事实上在发展中,凤凰城大学意识到“和而不同”的生存之道,在竞争的基础上开始寻求与其他高等院校、职业认证机构、社会团体的合作。课程联合开发、教学合作、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与转换等合作形式为其赢得了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和市场份额。
3.企业化管理模式实现了教育和市场的双赢
企业化管理强调的是经营过程中投入成本的效率、产出的效益以及组织目标完成的效能,是在确保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回报。首先,凤凰城大学拥有精细化的管理系统。凤凰城大学是学术性机构,也是营利性组织,因此凤凰城大学的院校董事会由商业人士和教育人士共同组成,在教育和经济两方面平衡考虑之后作出折中决策。院校校长负责商业运营,副校长负责教育事务;学习中心也设有两个主任分管商业和教育。其次,凤凰城大学拥有专业的市场开发与营销队伍,这支队伍根据市场调研提供新开发市场的分析报告、教育产品促销活动、战略营销计划、媒体使用计划等建设性的文本意见。它既确保知识技能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同时也为凤凰城大学进行了品牌推广。第三,凤凰城大学的运营策略是建立在理性成本基础上的。一是不建立传统的实体校园,该校校园和学习中心都只租赁办公大楼,没有图书馆、活动室、校舍等校园设施。大量的学习顾问和专职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解决学生问题,为学生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如入学注册、课业测评、数据订阅、毕业典礼等。二是授课教师采用兼职聘用制,既是出于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知识技能的实效性考虑,同时也是通过兼职制度培养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美国成人教育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我国政府要加大放权力度,构建多样多元、自主开放的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美国的成人教育是由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共同管理,联邦下放了大量的权力给州和地方,以增强成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反观中国成人教育,办学体制仍以中央集权模式为主,政府既是“掌舵者”又是“划桨者”。这样不仅会增加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有违市场经济的规律,致使成人教育的运作日益吃力并出现了诸多弊端。事实上,政府对于成人教育的引导与帮助应该从法律、政策和经费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规律的缺陷。政府要加大放权力度,鼓励成人教育办学主体进行自主管理,通过国有民办、教育集团、大学城制、混合股份、公办民助这五种形式来吸引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成人教育办学,为成人教育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比较与选择,成人教育才能健康发展。
其次,我国的成人教育办学主体要转变办学理念,加快市场化步伐。成人教育市场化是市场经济规律在成人教育领域中的必然要求。它不仅意味着成人教育办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运用市场机制追求教育最优和利益最大,还意味着教育机构要把自身的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为更多的学习者提供选择机会。所以,我国成人教育有必要借鉴凤凰城大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核心价值观、竞争与合作的发展理念以及企业化管理的模式来提升我国成人教育市场化的水平,为真正实现成人教育市场化运作提供思路与方法。
篇5
1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会计教学重核算轻管理
学校教学基本都是以考会计证为目标,只重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对于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不够重视,会计实训重视手工做账,信息化只是通过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其实多数会计课程都设已经开发了信息化实训软件,会计专业教学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存在事后算死账单纯核算的问题,缺乏事前的预测、决策功能,不能为企业研发、采购、销售等业务服务,财务处理不能实时嵌入业务过程,不能获得价格或服务方面的优势。
1.2 课程与岗位的内容、时间、环境脱节
会计专业长期以来实行的课程体系与会计模拟实训,存在实训过程中岗位分工乱、协作差、效率低、与课堂教学内容衔接差的缺陷,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会计岗位知识,很难适应会计相关岗位要求,拉长了学生的上岗距离。目前从一些高职院校实施的会计分岗位实训情况来看,存在课程设置、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岗位分工不合理,将各岗位看作孤立的行为,忽视了会计工作核算流程的连续性、业务操作行为的复杂性;将单项能力组合成综合能力的方式忽视了工作的整体特性。各课程之间内容的划分与职业岗位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现有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改革的需要。需要重新确定各门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工作任务的相互对应,并开发相对应的教材。
1.3 学生只熟悉财务环境、不熟悉业务信息等非财务环境
目前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掌握了会计业务如何做分录登账等财务处理知识,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习愿望较低,不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以及企业与相关部门的联系,沟通、协调能力差,缺乏与各机关、机构进行业务洽谈的能力,不能圆满完成各类岗位的工作要求,这与多数院校重视学生财务处理能力,而忽视了真实企业社会环境内容的嵌入培养有关,比如会计信息化课程,只讲授财务模块,不讲授供应链模块,不开设ERP沙盘管理管理课程,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缺乏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内容,导致学生企业运营及业务流程不清楚。
2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分为四个递进的层次:
第一层次――课程单元实训平台。本层次是课堂理论知识到实践技能的及时运用和巩固,在每学期每门课程一个单元项目讲授完后或者一个知识点讲授完后展开,教师需要在教学计划考虑到实训课时的分配。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都需要在课程理论教学中穿插实践教学模块,现在很多财务软件都开发了单项实训平台功能,一些原始凭证、账表的填写可以随时让学生进行实训。如“会计电算化”课程就是典型的“理实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交叉进行课程,理论教学模块结束后随即进行实践操作,不仅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提高了实践技能。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内容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通过工作过程的模拟达到“工学结合”。通过课程单元实训平台模块化的会计业务处理的工作,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经济业务核算的内容,能够从事简单的会计工作。
第二层次――课程学期综合实训平台。本层次是在课程所有项目讲授完后进行的课程综合实训,一般利用一周的实训周时间完成课程实践技能训练考核,可以单独开设成实训课程,主要训练课程涉及到实践技能的项目,比如可以设置基础会计实务这门课,基础会计理论课程期末考核往往是做一个月经济业务分录,而基础会计实务不仅要做分录,还要填记账凭证、日记账、明细账、生成报表等内容。这种综合性的实训不仅让一门课程的所有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要求得到了考核,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系统整体性的把握与学习。
第三层次――分岗位综合模拟实训。本层次是在第五学期,根据企业及相应岗位的要求强化具体岗位技能的训练,强化学生专项岗位技能的培养。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要完成受训者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该实训环节要求突出岗位设计、强化职业规范,将标准的职业行为传授于受训者,并以职业标准进行测评,从而提升受训者的职业能力。让学生在虚拟企业社会环境中分岗位完成手工信息化综合模拟仿真实训,综合实训将会计专业的各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实际业务相结合,模拟企业环境,重点培养出纳岗位的资金收付核算能力、日记账处理能力;会计岗位的记账凭证处理能力、成本核算能力、账簿处理能力、报表编制和分析能力;会计主管岗位的证、账、表审核能力,紧紧围绕会计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突出岗位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完成教学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第四层次――顶岗实习阶段。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联系机制,实现校内指导老师与校外师傅对接共同指导,加强学生预就业实习期间的管理,定期返校与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校企共同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管理与考核,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3 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的保障体系
3.1 开发与会计岗位配套的教材
以会计工作为导向,安排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其关键要配备以岗位设计为基础的教材。坚持实践性、适用性、创新性和高职特色的原则,有效利用国家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配套教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在进一步完善会计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在教材内容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鼓励教师编著校本实训教材,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按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要求,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基本采用项目化教材。
3.2 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围绕工作过程,根据不同岗位能力和素养分析的结果设置课程。校企联手、分析会计岗位群,经过提炼、归纳分解会计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明确典型工作岗位行动领域的职业技能,确定学习领域的核心课程,最终落实到专业技能学习情境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核心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安排授课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相融并进,既符合会计教学的一般规律,又使“教、学、做”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每学期期末设置一周的集中课程实训,使实践教学的课时达到50%。开设财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EXCEL在财务与会计中的运用课程,在会计综合实训中切实做到手工与信息化一体、财务业务一体化。
3.3 打造“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加大“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坚持教师顶岗实践培训、聘用实践“能工巧匠”参与学校授课等措施。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引领,以行业专家、专任教师为支撑,全方位、多渠道地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打破传统的以工龄为基础的师资培养体系,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深造发展。
篇6
关键词:航行认知实习 教学计划 实习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作者简介:郭兴华(1984-),男,汉族,安徽亳州人,硕士,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从事航海教育和船舶货运研究。
基金项目: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新形势下航行认知实习教学模式的优化”(项目编号:HYJY/2015B01)
0 引言
航行认知见习主要是指航海类专业的相关学生在完成学校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第一次进行的随船海上实习。这个阶段作为航海技能培养开始阶段,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之后,能够对海上生活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清楚了解船员的日常工作情况包括保养与值班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于航海技能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对航海专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为后续的主干航海专业课程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结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行学生参加海上航行认知见习情况和我校航海类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航行认知见习”实践课程的意义,为“海上航行认知见习”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航行认知”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我校与一线船舶企业在建立生产教学实验基地方面积极的合作,目前投入到我院的生产教学实习船舶共有3艘,分别是“海澜之舟”轮、“长春门”轮、“长阳门”轮。但是在海上见习期间,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一些影响到“海上认知见习”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实习船船员教学意识较弱;(2) 随船见习师资力量薄弱;(3) 随船见习期间;学生自我主动学习意识不强;(4)课程安排与设置不尽合理。
对于以上出现问题,由于随船见习狮师资力量的缺乏,海上见习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课程安排不尽合理,海上认知见习教学往往演化成纯理论教学,甚至有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见习任务,在见习期间抄袭其他同学的见习报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对宝贵的见习资源是一种浪费。
2 “航行认知”见习教学模式的优化与建议
见习船舶环境及其航线是开展“航行认知见习”课程的教学改革基础,充足的师资配备是为海上认知见习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善的见习教学管理制度为海上航行认知见习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1)注重师资力量建设;
我院在航海专业师资方面的力量相对薄弱,我们以航海系航海教研室作为案例进行讨论,该教研室总共有12人,在这12人当中还包括了航海系副主任,主任通常情况下还会负责相应的行政工作,教研室所承担的任务包括“船舶结构货运”、船员培训以及“船舶管理”等。根据统计结果显示,人均课时量380节/学年,可以说教师授课任务是非常严重的。此外,“11规则”已经于2012年3月1日正式生效了,学院所承担的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过渡期的各种船员培训任务势必还要加大,从而使我院航海专业在师资上的矛盾更为突出。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该矛盾,2012年航海系总共引进4名具备船员适任证书的教师(包括船长 2人,大副 1人,三副1人) ,此外还外聘航运企业高级船员作为指导教师在船指导学生见习。学院也在积极招聘航运企业高级船员作为海上见习指导老师来减轻航海类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通过教师轮派这种方式来分担教师导学生见习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航行认知见习的教学效果,而且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2)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11规则”的基本要求,在主管机关对于航海专业评估基础上,我院航海系对航行认知见习方案进行了调整,进一步优化了认知见习设计,使其得到了更新以及补充。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安排方面,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就开设“船舶结构与设备”以及“船舶信号”等基础课程,而且还要求在学期末相继完成船艺训练课程、基本安全课程、精通艇筏课程、精通急救课程和高级消防课程等,从而更好地为第二学年做准备。此外,对后续的相关主干专业进行综合考虑,满足海事局适任证书考试与统考要求,实现学生学习以及考证两者之间的连贯性,相关工作人员建议把上船见习时间进行调整,从之前的第二学年暑期前调整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适应“11规则”培训要求,适当增加了部分见习内容,新增船讯网终端接发信息、电子海图认知、驾驶台资源管理、航海气象传真图识图等知识点。
(3)规范教学文件,健全管理制度
为确保航行认知见习的顺利进行,必须要有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保障,在每天的见习活动安排计划中带队老师就当天的实训项目、教学内容和生活管理等事项提前与大副和水手长沟通,并根据船舶的实际作业状况作出合理的调整。每天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带队老师应将当天的教学效果详细记入《航行认识见习教学日志》,及时发现海上认知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教学过程中的出现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这种教学方式既保证海上航行认知见习的效果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根据本人在2014年7-8月份参与随船带队的相关经验,在实际实习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诸多问题,包括随地吐痰、躲在房间吸烟以及不遵守作息制度等现象,带队老师要严格按照《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实习守则》的要求对违纪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4)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校的带队老师应参照《航行认知见习指导书》任务细则,以船舶实际配备的教学设备为条件,以海上认知见习内容为指导开展教学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让船员指导学生开展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从而加深其印象(包括甲板敲锈以及打油漆等)。此外,指导老师还需要监督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航行认知见习报告》,然后结合学生的见习情况,对学生作出客观以及公正的评价。
(5)为校企共建合作型的创业实践中心提供途径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拓宽了空间,并为大学生实践创新提供平台。使合作教学与学生就业直接紧密联系,并将校企合作的专业教学模式推广应用到企业培训、职教师资培训等方面。
3 结束语
航行实习是航海类专业“船校交替、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航海类学生远洋航行认知实习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种航海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赞誉。我院航海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满足全球各大航运企业、船舶货运及物流等行业的第一线需求,在 STCW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11 规则”均已生效实施的背景下,对航行认识实习实施科学化的教学改革,借助有限实习资源,对航海教学计划实施优化调整,科学安排具体的实习内容,然后建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强化带队老师培训管理,这既关系学校的教学质量水平与人才培养模式,还影响到航海类院校的未来生存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安庆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摘 要:旅游本科教育当前的发展遇到了尴尬,为了解决这个尴尬,本文在分析旅游本科专业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打造旅游本科专业的比较优势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优化。
关键词 :比较优势;旅游专业;教学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60-03
一、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尴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很快,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对旅游人才的旺盛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旅游高等教育事业也飞速发展,从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首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以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存的完整系统,为旅游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852所高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达498379人,其中,本科生占37.03%。2011年全国共有436所高等院校招收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1]。可见,旅游本科教育已初具规模,成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和旅游就业市场主要的供应方之一。
虽然高校在旅游本科专业教育事业建设上热情很高,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结果并不理想,其处境的尴尬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学生报考率低
高校开办的旅游本科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招生规模普遍出现下降的态势。无论是我国最先开办旅游本科专业的8所高校,还是我国大学综合排名位列前10的著名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2]。早期开办旅游本科专业的大多数高校,最近每年招生规模只能维持在30人左右。著名高校中的西安交通大学甚至由于选择旅游本科专业的学生过少而停止该专业的招生。
(二)业内就业率低
在旅游就业市场上,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本应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主力军,但现实状况是旅游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选择旅游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3]。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以及高流失率的事实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社会认可度低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旅游本科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与同专业不同层次旅游毕业生的竞争中,旅游本科生被社会认为眼高手低,“科研不如研究生,动手不如专科生”,其实际能力与旅游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在工作中表现不出本科生的明显优势。在与同层次不同专业本科生的竞争中,旅游本科生也体现不出很强的竞争力。如旅游公司的导游、文秘等旅游本科生所能从事的工作,来自中文、外语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都能胜任,在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等个别岗位上甚至可能还竞争不过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4]。
旅游本科专业教育遭遇的尴尬是因为开办专业时对其性质认识不清,在教学上忽略了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特点,致使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们有必要认清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根据比较优势来有针对性地对旅游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促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比较优势
(一)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旅游本科教育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为新时期旅游经济服务的较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应用性教育。旅游本科教育产生的背景注定了其带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它应旅游业之生而生,面向旅游行业,对口设置,贴近社会,强调务实,要求学生能直接处理旅游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注重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国家教育部把旅游本科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一个专业,也说明了其带有很强的应用性质。(2)复合性教育。旅游经济活动现象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对其分析研究必然要借助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3)综合性教育。作为本科层次教育中的一员,旅游本科教育必然要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即宽厚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综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也就是说旅游本科教育是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二)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优势分析
从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可以看出,不管与高等教育中同层次相关专业的教育相比较,还是与高等教育中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相比较,旅游本科专业教育其实都是有它的优势的,这些优势也就构成了它的存在价值。(1)与高等教育中同层次相关专业的教育比较。高等教育中与旅游本科专业教育同层次的相关专业教育有工商管理、中文、外语等专业的本科教育。和这些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相比,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统合旅游从业工作中所要用到的各个相关专业本科教育中的知识要素和能力要素,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维持工作的正常运转。而其他专业的本科教育只是涉及到旅游从业工作中某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且这样的教育都是面向一般情况的普适教育,比较笼统和泛泛。(2)与高等教育中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比较。高等教育中与旅游本科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有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和旅游研究生教育。和旅游研究生教育相比,旅游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使它注重旅游行业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强调旅游从业中所要运用到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服务技能等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更强;旅游研究生教育是学术研究型教育,注重理论方面的深、精、专,强调的是旅游科研能力、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旅游业是与人打交道的服务型行业,所以旅游本科专业学生在从事旅游业的实际工作能力方面更为突出。和层次低于旅游本科教育的旅游高职高专教育相比,旅游本科教育的综合性使它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更强调知识基础的广度与深度、能力的多样化和素质的提升与拓展;高职高专满足的是一线工作的具体岗位的需求,如导游服务工作岗位、餐饮服务工作岗位、客房服务工作岗位等,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操作规范性的培养。而旅游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动态变化的,其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也在不断地进行发展变化更新,所以旅游本科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更强,后续发展空间也更大。
三、旅游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
为了实现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优势,必须对当前的旅游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修正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体现了办学思路和方向。旅游本科教育是新型教育,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致使当前的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混乱。有的沿袭传统办学方针,盲目攀高,有的跟风职业教育方式,自降规格,这些都不利于旅游本科教育优势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正。首先是要合理定位。旅游本科教育是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与同专业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具有实用性和理论性兼具的优势,据此,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的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其次是要具体明确。旅游业是综合产业,涉及到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景点等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各种类型的业务,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旅游专业的专业方向非常广泛,若不具体明确,就会容易出现散而杂的教学状况,不能体现旅游本科毕业生专而精的优势。为此,可以根据旅游专业的学科和就业方向,将其细分为若干方向,再针对每个具体的专业方向去细化培养目标,使之与就业市场要求和未来发展相适应。
(二)改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是对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应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完善。首先是完善课程类型。一是将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通过通识课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基本素质与外语、计算机等通用能力;通过基础课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形成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通过专业课来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二是将专业课里的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相结合,通过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掌握和理解旅游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专业方向课来细化培养目标,实现学生对旅游方面工作专精独到的就业优势。三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强化理论。四是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以必修课打基础,保证学生具备旅游中高层级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以选修课作为补充和拓展,发展学生的技能和特长。在完善课程类型的同时还要合理处理好各类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关系,以促使旅游本科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协调发展。其次是及时开发新课程。旅游业是随时代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行业,开展旅游本科教学时应及时跟踪行业的发展需求,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不断开发相关课程,如旅游电子商务、第二外语、CAD制图等,通过新课程的开发使旅游本科学生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的特点更为突出。再次是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当前的旅游本科实践教学内容大多是模仿高职高专的一线服务岗位的操作技能训练,内容单一,层次较低,对本科学生最应该具有的旅游线路设计、旅游项目策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客户营销等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技能训练不足,应注意加强。此外还要注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为一体。通过旅游资源考察、旅游知识竞赛、鸡尾酒会、导游大赛等课外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
(三)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教学计划安排不当会影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当前的教学计划不够科学,随意性强,因此也要进行适当调整。首先是要注意课程的前后顺序。很多院校在设置课程时,未能科学考虑所开课程的内容,甚至将一些基础理论课程安排到大三、大四,而把一些选修课程安排前面,这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所以在课程安排上,要注意开课的先后顺序,明确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在开课时应遵从通识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拓展课的顺序,层层推进,以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循环交叉进行。当前的旅游本科实践教学形式往往是在所有的理论课学习结束之后集中进行的毕业实习,这种做法未顾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实践教学作为旅游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逐层深入,把实践课有机地贯穿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做到了“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四)更新教学方法
好的计划还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配合实施。针对旅游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尝试改变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型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灵活多样的新型教学方法。如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到旅游企业现场教学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通过启发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专题研讨法、管理游戏法、批判性思维训练法等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对旅游活动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解决的能力。
综上所述,旅游本科专业教育虽然目前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只要认清它的性质和特点,从建立比较优势的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优化,就能实现它的功能和价值,最终使其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秦兆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实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5):95-98.
〔2〕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23(5):13-17.
〔3〕朱金林.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危机与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5):72-74.
〔4〕庄小丽,潘启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探讨[J].管理探索,2007,(9):6-8.
篇8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与企业管理第一线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也是高职教学的特色所在。针对高职的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如何创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体系,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实践教学,建全和完善实验教学,提高机械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核心。因此,围绕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探索,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新的模式。
一、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教学业务素质外,还具备有高级工程业务素质。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善于传授科学知识的能力,又有高级工程应具备有较强的工作实践能力,善于开发技术和吸收新的科学技术。教师自然不能要求基础专业教师懂机械类的专业知识,但却要求基础教师能了解机械装配的传动机构原理和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图等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用新的科学技术改造旧的机械设备,开发新的产品。教师具备上述的本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否则教师的教学中免不了从书本到书本,理论脱离实践,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熟悉地举出几个像样的应用实例。教师的工作实践能力,主要应从生产实践中获得,对于刚从事任课的教师,先要求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半年上岗学习,或者下到各个实验室进行见习,同时利用余时间辅导学生实习,担任各个实验室仪器修理任务,并到金工车间进行实际操作实训,把这些作为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学院还安排专业教师下到厂矿企业或到有关单位参加机械设备检修和工程技术改造学习。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特点进行充电,参加校内或校外的各类研讨班学习,尤其是参加新的学科学习。要求任课教师既能上好专业课,又能上好基础课,同时还可带学生进行各类生产实践,拓宽老师的知识面,教师能适应教学的发展,能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高职人才。
二、创造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突出机械类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较高层次专业技能的教育对象是高职教学的特色,但是,必须认识到培养目标不是增加几节实验课,增加几个实习课就能实现的,如何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目前完善教学实训设施是各类技能课实现的基本保障,高职实践教学必须具备以下设施:金工实习车间、数控实训车间、电工电子实训中心、PLC实训车间、CAD/CAM实训中心、数控机床控制实验室等设备。另外不能忽视理论课的基础实验室:如公差与测量、工程力学、金相实验、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实验室、液压传动实验室等。这些基础设施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基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基础,是完成实践教学的基本保障。根据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制订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模式,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把这些模块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机械类专业的中、高级工技能的目标是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数控编程、进行数控机床调试,安装、机械维修技能。在金工实训中,应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认识数控的操作。同时进行各类典型的技能培训,如焊工、车工、钳工实习,使学生对机械类专业有一个全面了解;紧接着开设数控编程课,同时进行生产实训,解决学生操作问题。在开设机械制造和数控机床结构与维护课后,再进行五周的数控实训,解决学生加工复杂的零件和机床维护问题。最后一个学期用十五周的综合性知识运用强化训练和毕业设计。为就业打好基础。2.以机械类专业建设为龙头,推动实践教学的探索。高职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各个高校都在探索中。改革是探索,改革是创新,为了理清探索思路,明确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加强实践教学,以行业为依托,坚持产学研结合、企校互动的办学模式,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构建.五大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机械类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的重要平台。加强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加强实践管理。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室的教学管理,对实践课的安排、实施、考核;;学院汇编实验、实训教学管理;按照行业标准和职业教育特点,编写.实验实训安全操作规程;按院系两级管理职责,从而确保了实验实训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实践教学的开展。4.建立合理性的开放性实验室。我院开放性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创建各类的学科学会,学院对各个实验室进行开放。这些实验室每天课余时间都吸引着一大批的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实训操作,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一批专业技能拔尖人才。2009年我院在全区数控车床操作技能大赛获得团体第一荣誉,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并取得一等奖成绩。
三、加强高职技能培训,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人才
篇9
关键词:学习领域,教学做一体化,工作过程,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财务会计实训》是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能力课,通常紧跟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两科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之后开设。旨在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会计手工账实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内容和会计核算的工作过程,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模拟工作实践,完成相应的实训项目和任务,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将来顺利实习、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学习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经验的同时,结合多年"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不断地进行总结、完善、再实践,循环往复以期提高。
一、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内容
(一)从"工作领域(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
1. 确定教学的工作岗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职业教育实施了学习领域课程改革,这场课程改革也影响到我国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通过由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活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并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的过程,即"工作领域(行动领域)一学习领域一学习情境"三者关系如图1所示。学习领域课程是从具体的"工作领域"转化而来,与传统的学科知识领域没有对应关系,学习领域主要是通过学习情境来实现工作领域的需要,常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每个学习领域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 基准学时) 三部分构成。
实际上,我国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出现了类似理论,比德国的学习领域概念要早,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陶行知在扬弃王阳明的知行观和美国实用主义者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后提出了该理论,并不断加以充实。他说过"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即学什么决定于做什么,教什么决定于学什么,做决定学的内容、学决定教的内容。现在的文章也说成"教学做一体化"。
尽管学习领域、"教学做合一"抑或"教学做一体化"措辞不同,但其思想追根溯源是相同的。依据上述理论《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的建设方向就是创建一种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任务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教学与应用全方位融合的学习领域课程。其教学内容应该来源于工作领域,来源于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工作岗位。通过参考对财务会计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进行充分调研数据和资料,根据财务会计岗位群从业人员的描述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以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再结合本校教学相关规定和就业实际情况,确定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内容。考虑到学生可能就职的企业和岗位需求,加上教学时间比较紧,于是除去要求较高的资金岗位,除去学生还没有学过的成本核算、税务相关岗位,《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涉及的工作岗位只要是出纳、往来核算、财产物资、工资及财务成果核算五个常见岗位。
2.对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确定五个基础教学工作岗位后,学生如何才能完成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尽到岗位职责,符合岗位要求,并配合其他岗位工作呢?这当然需要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采用职业能力表述的学习目标不是封闭性而是开放性的,与该专业有关的职业行动领域及其任务设置是构建该学习领域里学习内容的基本成份。接下来我们按每个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三个层面进行开放性的职业能力分析。以出纳岗位为例,分析见图2,篇幅所限其他岗位的职业能力就不逐一展开列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专业能力因岗位职责不同而不同,而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表现为一种个体素质,辅助完成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岗位的专业能力通过对应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在短期内就能达到;而素质能力不是只通过某一门课程的学习短期内就能做到的,素质能力伴随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慢慢养成,与接触到的人和事、家庭情况、教育情况、工作情况、生活境遇等社会环境都有关系。由此我们明确了《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心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设定《财务会计实训》学习情境(项目)
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了《财务会计实训》课程目标主要是五个岗位的专业能力,怎样通过课堂帮助学生获得各岗位专业能力呢?通过职业情境中的典型职业活动,即与专业实践紧密相关的工作任务案例学习来实现专业知识的习得与职业实践技能的掌握。按照德国职业教育的理论解释,情境教学是与一种特定的环境,即与一种确定的企业现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各个"学习领域"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案例学习,要在以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情境"中实施。而这些"学习情境"是经过教师的职教教学论分析及整合来构建的,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与企业的职业行动逻辑,即与实际的工作过程序列实现"同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更加贴近职业实践。
《财务会计实训》学习情境分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立足于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中五个常见的岗位,这五个岗位不一定是同一家企业的工作岗位,并且岗位任务之间不用简单或复杂程度进行区别,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是并列的关系,我们可以按并列式结构编排组合为第一个情境项目。第二个项目是综合实训项目,以"工作过程导向"设置任务,按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依次完成模拟企业某一个月完整的账务处理工作的。最后根据完成项目任务的时间和给定课时统筹安排,划定项目内容及学时。
二、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实施
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下面几个特色。
(一)行动导向型
"学习领域"课程通过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使工作任务具体化、形象化,因此无论从教学的理论层面,还是从教学实践的操作层面,实施"学习领域"课程是离不开行动导向的。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尽管可以通过广泛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但其基本原则就是"行动导向",不仅表明教学内容是按照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财务会计核算"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而且表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行动者。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从而达到"手脑统一"。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监督者、评价者,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学习领域确定的课程标准,构建学习情境,通过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在行动中师生的"行动"应相互协调,指向相同的目标。
(二)"教学做一体化"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转变师生教学观念,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室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基本方式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岗能力。根据陶行知先生"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我们现在多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下,教师根据所教模块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个体的差别,采用岗位分工、角色互换、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引领。在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常用的主体教学法是项目教学法,可采用"项目引入项目分析项目任务布置项目实施相关知识渗透及操作示范训练环节的指导、评估、纠错与回馈项目成果验收师生点评及学习激励巩固提高项目小结下一个项目部署"等具体步骤。
(三)合作性学习
课堂实践性教学解决一个老师同时指导五六十个学生的有效方法是分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还有诸多现代学科理论支持。该方法被认为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教学是以人际关系为基础,以学习目标为先导,以小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师生、生生合作为主要动力,采用岗位分工、角色扮演、角色互换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一般4-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男女比例协调、成绩分布均匀,各组实力相当。这样内部能够互帮互助相互带动,外部水平相当竞争气氛会更为活跃。小组划定后可固定座位方便教师考勤、观察和监督进行课堂管理,也方便实训教室的管理。
(四)自主学习能力及其他素质能力的培养
财务会计实训课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带着项目和计划进行实训,学生学习目的性很强,兴致高,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行动导向教学过程具有互动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从传统的主角,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为活动的引导者、监督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讨论性学习。老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资料,自己寻找教学内容,并在团队活动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者边做边讲,学者边看、边听、边做、边想。教者的做是教,讲也是教,学者的看是学,听是学,做是学,想也是学,教和学都指向同一事项,教和学统一于做,教学做是合一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边做边学,眼看、耳听、手做、脑想。眼、耳、脑、手并用,共同发挥作用,对于喜欢形象思维的学生来说学习效果更为明显。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协作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在对学生成果展示中进行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及时的学生评价
《财务会计实训》课程把学生评价引入课堂,成为学生自我约束、自主学习、自我认识的一种学习指引。学生评价关注每个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整个学习过程中种种情况进行的全方位的跟踪记录、监控和指引。首先,评价的内容不只评价实训结果而是需要评价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社交技能、小组活动参与情况、情感态度等全方位的内容,评价内容是要发给学生的,可作为他们行为方式的指引和参考,以便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采用开放式的评价,评价主体不只是教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面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行自我调整提高;另外,学生评价要及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反馈给学生他们自己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或唤醒他们的自主意识,那么学生评价一定要及时并尽可能准确详细进行记录和评价,及时的评价及时的反馈,学生才能及时参照做出反应。
三、基于学习领域《财务会计实训》设计的不足
以上是基于学习领域和"教学做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描述,很明显课程设计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情境项目的设计包含的只是教师理解的工作中典型任务,在某个企业或者某个行业是典型的,那么换一个企业或者换一个行业还会是典型的吗?这显然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定位带来的,尽管学习领域课程突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带给职业教育新理念新方法,但是达不到学科知识的总量,学习领域课程下知识迁移能力得不到训练难免就业面窄,不利于就业后的转岗转工;另一个不足就是只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没有考虑课程结束时学生目标能力的学习检测,学习效果观察不到,当然加入检测要消耗课时,需要更多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建初, Rützel Jose:f. 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与实践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5月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学习领域"课程:概念、特征与问题-关于德国职业学校课程重大改革的思考[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1月
篇10
教育培养体系与行业标准有效对接是实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前提,也是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
>> 基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园林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研究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问题式”实习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导师制模式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策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综合研究 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实战项目教学模式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生选拔模式研究与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教学体系的构建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下的高校法学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给水排水专业人才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探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高校分党校工作 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念下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改革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9]王晓丹.创业型经济视角下弹性学制对大学生创业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2014(24):125-126.
Abstract: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industry standards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implementing the Excellence Plan talents training, and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training practical talents meeting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ake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with the goal of industry standardoriented ability training, multidimens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innovationon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under the mode of Excellence Plan were don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personnel cultivat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dualqualification faculty team construction, practical educ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 dual system education mode, and characteristic training of tal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