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8 16:07: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前台顶岗实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前台顶岗实习计划

篇1

关键词:PHP语言;用户管理;日志管理;查询统计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6-0064-03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HP-based Internship Platform 

FENG Xin-yue, CHEN Da-li 

(Fo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Foshan 528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background of Foshan Polytechnic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sk of nation-building vocational colleges, existing MVC development model has been studied, designed the functional modules of the system, using the PHP language to research have been proposed, using MySQL as the database backend design, and developing a platform for internships. The system implements user management, log management, query statistics and so on.Improving the working efficiency greatly. 

Key words: PHP language; user management; log management; query statistics 

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实践教学过程并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有些实践环节还提供了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有些甚至还采用了校企结合的方式。在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的专业不同,学生所实习的单位遍布在全国各地,实习学生人数多,学校派出的指导学生实习的教师少,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长期存在着以下问题[1-3]: 

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1)沟通渠道有限;2)联络受阻、过程管理不好控制;3)安全问题、权益伤害;4)考核评价流于形式;5)不能及时总结与统计、实践成果难以积累。 

因此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如何有效的监管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进行科学管理显得十分迫切。 

1 顶岗实习平台的设计 

1.1 需求分析 

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主要是为学院、企业、系部、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进行信息交流和监控管理的平台。为了开发设计出一个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我对我校顶岗实习工作的管理过程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系统的分析,总结归纳出要想开发出一个完善的顶岗实习平台,应该满足以下基本功能[4]: 

第一,实习学生在企业的监控管理,实时掌握学生的实习动态以及相关信息等,企业不仅要采用实地管理还且还要与学校进行远程监控,以保证实习的安全性。 

第二,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经常保持沟通,学校与企业在了解学生动态的同时,处理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三,学生、企业对于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给予一定的成绩,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均要参与。 

第四,实习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1.2 系统架构 

本系统采用PHP+Mysql+Apache进行开发,使用MVC架构,分离出应用程序的逻辑层与表现层,由HTML元素组成前台页面,提示信息完善,界面友好并且有亲和力;后台数据库的开发采用的是Mysql。页面设计主要是用Eclipse for PHP Developers 和Dreamweaver开发。 

1.3 数据库设计 

学生顶岗实习平台的数据表包括:实践教学用户表(the_user)、实践教学计划表(the_practice)、实践教学总表(the_practice_pool)、实践教学计划表:(the_practice)、实践教学与校内指导老师关联表:(the_practice_tusers) 

实践教学日志表(the_practice_logs) 

1.4 功能模块设计 

顶岗实习系统是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其中主要包括,学生模块、教师模块、院系管理员模块和系统管理员模块。不同的模块分别完成不同的功能,使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对顶岗实习整个过程的监控管理。本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如图6所示。 

2 平台若干关键功能的实现 

2.1 数据库连接 

在动态网站中,调用数据库是十分频繁的,为了避免编写重复的代码,编写一个数据库连接文件是非常重要的。在本系统中,新建了一个config.php文件用来设置MySQL数据库的连接,下面是部分config.php文件配置数据库的代码:

2.2 时间模块实现 

通过内部函数以及switch语句来实现对实习时间的控制,具体代码实现如下图所示。 

2.3 日志模块实现 

通过开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计算出实习时间段,并通过函数自动统计出这段时间内有多少天,多少周,多少月,然后按照指定的实习计划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实习日志的填写与提交。具体代码实现如图9所示。 

2.4 总结模块实现 

通过实习开始时间以及结束时间,计算出实习时间段,然后通过统计这段时间学生完成的日志篇数来控制学生是否可以提交实习申请。(若学生在实习期间完成了指定的实习日志总篇数,就可以提交实习申请了。)具体代码实现如图10所示。 

3 系统效益 

系统已运行1年半的时间,总使用6602人次,共有225 指导教师和4389企业在顶岗实习系统中。解决了原来学院对整个顶岗实习过程管理、监控和评价失控的问题,同时学生顶岗实习的数据统计为学院领导提供了全面的决策参考,对系部和指导教师提供了全面的管理支持,也为指导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和高效的联络手段。系统使用情况如下图11,图12,图13所示: 

4 结束语 

顶岗实习平台是一个服务于学生、指导教师、学校领导、企业和家长等角色用户的管理系统。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本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弥补了传统手工管理方式的不足,解决了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中的管理不便等问题,并且具有实时性。系统提供的互动平台使学生在校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和平台保持联系,使得管理成本更低、管理效率更高。此外,在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本系统所统计大量数据对学院做好顶岗实习管理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验证,按以上思路开发设计的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可以获得较好的运行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荣泽, 余思东, 黄欣. 基于ASP.NET高职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系统的开发及应用[J]. 高教论坛, 2014, 3(3): 47-50. 

篇2

1.1酒店管理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所授知识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所规划的教学计划和课堂体系都是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进行的,酒店岗位所必需的能力、知识、技能等结构未必能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得,高职院校所授知识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的差距较大。很多酒店企业反映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普遍偏差,实习生也会抱怨在学校所学知识用处不大,与酒店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

1.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出现偏差

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的学历教育,对实践环节的教学不甚重视,缺乏科学系统的岗位技能培养体系,理论学习与“工学交替”完全分离开来,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此外,高职院校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无法对实践课程进行科学的检验、评价。还有一些院校则过于强调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得到了强化,却淡化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及逻辑思维的训练,学生无法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1.3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之间未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丰富广阔的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很多高职院校都与酒店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所采用的实习模式为将学生安排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顶岗实习。酒店企业之所以为实习生保留一定比例的岗位,是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学生在酒店企业任职期间的工资待遇较低,与酒店企业正式员工的工资待遇差距较大。旺季期间,酒店企业对员工的需求量大增,急需人员可以即刻上岗就业时,他们会通过雇佣大批酒店专业的实习生来充当廉价的劳动力,以此来满足酒店的人员需求,使其负责酒店基层的服务工作。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之间缺乏深度内容的合作,学生在酒店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自始至终只能从事一项工作,每天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单调重复,周而复始,很难在工作中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酒店企业对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不甚重视,顶岗实习意义不大。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各大高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正在不断的创新完善,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2.1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新改革,将酒店管理专业的特色体现出来

当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高校课程体系所安排的课程与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异,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在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规划教学计划和课堂体系时,首先要符合国家专业目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所设置课程体系的学习具备酒店岗位所必需的能力、知识等技能。高校应该将酒店管理专业所授知识与当前酒店行业的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内容,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应该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时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通过实践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社会实践当中。

2.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高校是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该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挖掘自身潜在素质并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市场开拓当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领域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也应该越来越细化,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为酒店服务行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归属。

2.3完善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

酒店属于服务性质较强的行业,该服务行业对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问题非常重视。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反映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教学计划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安排上要考虑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明确酒店服务理念,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服务管理、酒店管理概论、餐饮管理、前台与客房管理、酒店经营战略、酒店英语等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社交礼仪、酒店物业管理、酒店规划与设计、康乐管理、食品营养与卫生控制、中外饮食文化、危机管理等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从而增强学生服务意识,分层次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4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建立深度合作关系,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学校应该拓宽与酒店企业的合作渠道,尽量与更多的酒店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签订实习基地相关协议,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顶岗实习平台,以此来确保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应该多与酒店规模较大、管理较为完善、管理理念较为先进、档次较高、硬件设施较好的高星级酒店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这种高星级酒店企业的服务操作流程、经营等方面都有合理科学的规章制度,管理体系较为成熟,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学生很多书本以外的酒店管理知识,使实习生充分感受酒店的企业文化,借鉴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模式以及相关管理经验,使酒店管理专业实习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2.5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中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人才培养可以采用“3+1”的模式方法来按需培养,即三年国内(校内)学习,一年国外学习或酒店业实习,从而使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达到宽泛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统一,不断完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计划,满足酒店行业的人才需求。另外,还可以借鉴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等学校在课程设置:教材: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教学经验,加快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篇3

(一)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

从现有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是照搬照抄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很少从旅游企业、学生的条件和学校所在的地域特点等综合因素的需求角度考虑,有的理论学时太多而实践学时太少,有的根据本校的现有教师情况安排课程,因人设课而不是因需设课。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强调理论教学,脱离了酒店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客观实际,缺少专业实用性、实践性。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启发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非常不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陷入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怪圈。另外,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虽然也很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但更多的是在校内模拟的酒店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室内操作练习,未到酒店企业的前厅或客房等工作岗位,难以从酒店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

(二)缺乏完整科学的专业教材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不职业”还表现在缺乏较为完整科学的专业教材体系,很多专业教材在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在我国目前已经出版和使用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还不明显,相当一部分专业教材基本上是酒店管理专业本科教材的复制,教材观点非常陈旧,并且理论性太强,缺乏实践知识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没有真正做到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中心。例如,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有的《酒店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教材,很大一部分是在讲述酒店的产生与发展,酒店的部门组成与工作职责,餐饮及前厅与客房管理的理论和原则,而真正讲述和探讨酒店具体部门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案例很少,很多学生到酒店实习或工作后发现课本的知识用处不大。此外,专业课程与教材的前后关系递进性不强,缺乏逻辑性,并且很多课程的教材内容存在着大量的重复。

(三)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专业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而这些专业素养和经验技能的具备必须依托校内的酒店实训室和校外的稳定的星级酒店企业实习基地来共同完成。而我国现有的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和办学场地狭小等原因,现有的校内酒店实训室条件较差,只能进行简单的摆台、甩单等模拟练习,而不能进行大的宴会设计、客人住宿安排等实战操作。因此,学生在校内的实践训练很难达到酒店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另外,由于多方面的条件所限,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与酒店企业的校企合作还很不到位,还停留在形式上,诸如聘请酒店的管理人员来学校做讲座、让学生到酒店参观等,学生只能从中获得较为肤浅的专业认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我国很多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办学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学校缺乏专门的与企业联系的部门,并且与酒店企业的联系具有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同时,学校在办学体制及运行方式等方面还不能与酒店企业的要求相对接,与酒店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表面上,合作基础比较薄弱,校企之间的合作效果不是很理想。

二、我国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办学思路,以“技能型和应用型”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思路,以“技能型和应用型”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校办学的市场调研,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转变办学观念,加大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的力度,坚持培养面向酒店企业一线的生产、服务与管理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设置是学校教学与酒店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桥梁,同时也是学校的教学工作积极与社会对人才需要对接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高职院校应对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进行科学的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使其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具有针对性,真正培养出来酒店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

(二)转变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打造提高“素质与能力”的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以致用。所以,我国的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改变现有的办学观念,牢牢抓住“社会和行业的需求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来的“知识中心”教学模式,在传授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真正打造与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以“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目的相一致的办学方式。在充分了解酒店企业各具体工作岗位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工作能力的要求的前提下,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要求了解和掌握即可,加大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设置工作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改变考试环节,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先专业认识实习,后校内实训教学,再校外专业实习,最后毕业顶岗实习。同时,强化行业证书导向,要求学生除取得毕业证书以外,还应拿到诸如酒店经理资格证、餐饮服务资格证等行业资格证书。

(三)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应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彻底转变学生原来中学式的“课前看书预习、上课埋头记笔记”的上课方式,充分借助校内和校外的教学条件,多渠道、全方位的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借助已有的酒店企业经营案例,让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来分析酒店企业的成功做法与失败教训,从中总结经验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该专业的《酒店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时,在讲述了基本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的条件下,结合国内及国外著名品牌酒店的经营案例,让学生们查阅资料和综合运用课本上的基本理论来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让学生针对同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以不断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与酒店工作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还可以较为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分组讨论教学法:在学习《酒店管理》《酒店餐饮管理》《酒店前厅与客房管理》等课程时,就以上课程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就某一问题的解决方法分组讨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知识和教学资料,在认真分析问题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书面的发言稿。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言交流,让每一小组推选一到两位发言人,将小组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用专业语言表达出来,使全班学生彼此分享不同学生的意见和见解。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

3.现场情景教学法: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岗位较为明确,因此该专业的很多课程可将课堂教学改到酒店企业现场。如在《酒店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可将学生带到学校的酒店实训基地,让部分学生分布于酒店的前台,酒店的中餐厅或西餐厅,酒店的客房,酒店的商务中心等部门,再让部分学生扮演酒店的客人在酒店入住或就餐等,让学生在掌握酒店用语的基础上现场进行英语口语对话。在这种酒店现场情景的教学环境下,能够较为有效地达到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相联系的目的。

(四)增强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学会做”为教学目标和要求。在课堂讲授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环节,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工作实际相联系,让理论向应用转化,并让应用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强感性认识。校内的实训场地要强调真实性,酒店前台及客房等场地的开设、酒店的设施配备、学生的职业打扮、实际的工作环节等方面要与酒店企业的真实情况相一致,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受到酒店的环境熏陶和感染,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在校内,除了利用实训室进行常规的实训教学外,还可以在日常学生活动中举办酒店餐饮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学生成立“旅游酒店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社团为组织联系酒店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加深对酒店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多渠道、全方位的拓展校外酒店实习基地,让学生利用寒假、暑假的时间到酒店的实际工作岗位中顶岗实习。认真对待和组织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工作,结合酒店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并且可行的实习计划,提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和要求,并在实习结束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

篇4

“2+1”(即前两年集中在校学习、实训,后一年去企业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容易造成学习、实训和实习脱节,教师教学和企业实际脱节,课程、教材和企业生产脱节的问题。为了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探索研究和实践“四岗”一体的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四岗”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发挥企业在装潢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经过3年的探索,我校的装潢专业学生在学校与装潢公司交替学习与实习,通过“看、试、练、干”四个操作步骤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痕“对接”,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就业。

二、“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立足职业岗位需要,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的内涵是学校学习和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采用“看—试—练—干”四步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其实质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整体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个人需求。

第一学期,“识岗”是最基本的实训过程。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装潢公司见习参观,感受行业特色、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使学生获得认知体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学期,利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尝试和体验岗位的具体工作流程,以岗位核心职业能力为主线,初步熟悉设计师工作岗位并进行实践预习。要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岗位技能目标和今后学习的方向,培养学生热爱岗位、勤奋学习、勇于钻研的职业素养。

第三学期,利用四个星期的时间,使学生深刻了解职业工作,掌握岗位技能,结合市场需要,以企业岗位为核心,安排学生到前台、销售部、设计部、工程部等部门进行岗位实习,以提高专业技能。

第四学期,利用三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进入企业,承担工作任务。经过实践,学生能独自应对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全面了解企业各部门业务流程和运作情况,培养良好职业素质与团队精神,实现定岗就业的目标。

2.理论实践高度融合,实施实践教学模式

(1)实践教学岗位化。强调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学生融入企业,明确在企业的实践目标,即识岗—预岗—上岗—顶岗。针对装饰装潢专业学生的特点,拟定出市场行售、电话行销、绘图员、设计助理、设计师、工程监理等实践岗位。学生针对自身特点,按照拟定岗位进行递进式实践教学,符合从“感性→理性”,由“理论→实践”的认知规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习实践手册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学习实践手册、顶岗实习学习实践手册和实训报告。手册内容主要包含实践守则、实践指导教师职责、实践内容及评分标准、安全教育、出勤情况一览表、专业实践计划、实践日记、专业实践总结、教育实践成绩评定表及教学活动设计。

(2)实践指导专业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增加与企业的互动交流、实战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培养业务水平过硬的“双师型”教师。提升装潢设计师的专业技能,离不开市场。新户型的开发,新型材料的应用,现代施工工艺的研发,使行业标准不断更新。“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为专业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其专业素养。

(3)评价系统多元化。①评价内容综合化性强。“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下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包含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专业技能评价,而且增加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评价。评价体系不仅注重学生学习的成[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绩,更重视对学生职业信念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②评价主体多元化。职业教育面对市场和就业,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考核的真实性及准确性。学校评价重点考核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专业技能的运用能力,采用开卷、项目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方案设计、现场操作等多种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四岗”一体工学交替实训教学模式的试行效果

采用“四岗”递进式模式进行实习,确保学生掌握装潢专业知识扎实、职业特色突出、岗位技能娴熟,使学生上手快、留得住、发展好、提职快,大部分实习生提前被实习基地录用。以2013级装潢专业为例,就业率均为96.8%,大部分学生均在知名装潢公司就业,主要从事电话销售、市场销售、设计助理、设计监理等核心岗位工作。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有的已成为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拔尖人才和优秀员工。

参考文献:

[1]汪泓.中国产学合作教育的崛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张俊英.学校与企业:校企互动双向介入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专业人才,但是要想保证学生能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并更快地适应工作,就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缩短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本文主要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四个方面来论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即教学内容、组织展开方式、评价和企业的责任。

1、在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培养需要

1.1学生应该具备的三大基本技能。这三大基本技能主要是: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创造力和沟通、社交能力。这三个内容是学生在工作时必须具备的,所以在设置实践内容时必须要予以考虑,必须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这几种能力学生能够真正融于社会。

1.2学生应该具备的六大核心专业技能。这六大核心专业技能主要内容是:能够进行前台接待服务、能够进行中、西餐的服务、能够进行客房服务、会操作酒店的应用软件、可以进行茶艺表演和调酒表演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基本技能的培养,建立模拟实验室,保证学生在正式工作前就可以真正掌握这些技能。

1.3学生应该具备的七大职业意识。这七大职业意识主要内容是: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整体管理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公关意识及自我提升的意识。这七大意识对学生未来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只有将学生放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才能养成这些意识。

2、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平台,开展实践教学

2.1实践教学的课堂模拟真实的酒店环境。实训基地是完全按高星级酒店建造的既能满足学生实训又能接待客人的酒店。学生从第一个学期开始,就在实训酒店各岗位轮岗,让学生在熟悉各岗位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意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能够遇到许多实际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协调和努力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

2.2加强与酒店餐饮行业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大赛,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学校应该先建立开放的模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能培训基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各种技能。此外,学习还应该加强与各个酒店餐饮行业的合作,共同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可以得到不断的锻炼,也可以不断发现自己存在的缺陷,并且通过努力提高实践能力。

2.3以产学研结合促进实践教学。通过承接企业的项目,让部分师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项目的进行,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4建立企业冠名班,充分发挥校方及企业教学优势。目前,很多学校已经突破了单一的为企业提供实习生的合作模式,通过与企业建立冠名班等方式,充分发挥校方与企业的教学优势。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双方的教学优势,实现双方利益的互赢。

2.5实行"订单式"培养,打造专属人才。和国内外一些著名酒店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酒店的用人要求来进行人才培养,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通过引进知名品牌酒店管理模式和培训方式,可以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具体,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6定期开展"酒店高层人员座谈会",使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定期邀请酒店一些高层人员来学校与学生进行座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酒店行业最新发展状况、具体用人和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同时也使企业更加了解学生的就业需要和发展要求。

2.7和企业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目前,从社会人才需要出发,拟建成礼仪、餐饮业职业经理人、导游、酒店管理、茶艺、调酒六个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应该聘请企业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授课、并利用企业的一些资源提供教学和实习基地。这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建成,势必引起学生对相关职业资格证的重视,并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培训和教学保障。

3、建立校方、学生、企业三级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3.1打破学年制及班级制的限制,学生可自主选择顶岗、实训时间。将实训课分成几个模块,每一学期学生可以通过选课的方式选择本学期要训练的技能,然后有专门的实训指导老师(也可以聘请行业人士)负责其实训指导及考核工作。校内集中实训环节的考核主要是围绕学生的操作技能是否达到了相应的行业操作标准。通过技能考核的同学可以相应获得该模块的学分。同样,对于学生的教学实习环节,规定每位在校的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必须有3个月的顶岗实习时间,学生入校学习后即可根据自己的选课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教学实习要求学生必须在大二或者大三学年完成。

3.2学生实习成绩的鉴定由教师、企业和学生三方来完成。对于如何评价学生已经达到了实习要求,完成了实习教学目标,可以获得该实习模块的学分,如我们可以规定带队教师对该学生的实习表现占30%,企业占50%,学生自己对实习的总价和评价占20%。因此学生的实习成绩就由这三部分来组成。

4、明确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应承担的职责

篇6

关键词:商务英语 实践性教学 实训模式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既懂英语也懂业务的国际商务人才在社会上变得倍受青睐。顺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各大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特殊用途英语之一,商务英语教学的传统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商务材料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英语教学,旨在通过典型的商务话语语料来学习特定的商务词汇、表达法、格式和规范等。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与“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学模式相类似,教师和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材料的学习和分析上,只注重语言教学,忽视了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和应用性特点。而在人才市场上,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正是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因此,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不应只是语言教学,而应该结合行业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这样才能使高职毕业生在各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中突显优势。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已经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环节,也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实现突破的关键。笔者将总结本人在任职院校的实践实训教学经验,从学科理论、模式构建、基地建设、师资配备和效果测评五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的现状

各大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实践实训教学,但是,现有的实践实训教学研究和经验,都是基于实操性较强的理工学科基础之上,作为应用语言学科类别的商务英语专业,可以借鉴参考学习的资料非常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研究不足,实际教学活动缺乏理论指导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都得到众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目前专家学者们对高职文科类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理论研究尚不完善,各高职院校缺乏理论指导,只能参考甚至照搬理工类专业的实践实训体系。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问题,不同学校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只有全部学生下企业顶岗才算实践;有的认为让学生走出课堂就是实训;有的片面追求实践实训的物质成果作品等等。这些做法不顾文科类专业的特色,并不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际,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开展的实践实训教学也只能事倍功半。

2.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实践实训教学是从课堂理论到实际岗位的过渡,在设置上应该注重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衔接和综合。商务英语专业是近年兴起的交叉学科,具有实务性、复合性的特征,而在实践实训过程中,商务英语很容易就被定义为“外贸英语”,侧重经贸实务而忽视涉外商务活动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交际礼仪,从而陷入“单项技能训练”的误区,未能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

3.师资结构单一,“双师型”教师人才缺乏

实践实训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需要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指导教师。商务英语在职教师多数是进修转型后的基础英语教师,语言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对商务行业的深入了解;有的商务英语教师虽然具有商务工作背景,但从事一定年限教学工作以后,对当下商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也有了距离。改变“理论型”的单一师资结构,充实“双师型”教师人才,尤其要促进指导教师的商务知识结构更新,才能保证商务英语实践实训教学的效果。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经验

1.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深化理论研究

要顺利开展实践实训教学,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实践和实训的总体目标都是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际的平稳过渡。虽然都强调实操能力,但是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实践重“践”,要求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独立完成任务,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步;实训重“训”,要求学生在模拟商务环境中完成任务,在操作过程中还能得到指导教师的点拨和辅导,其实质是一种高级专业培训。

我国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研究起步较晚,本人任职院校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建设的初期主要考察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将实训目标定位为“让学生在企业(校外实践基地)接受职业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随着实训教学的开展,教研室设立了相关的校内课题研究,对比了以法国为代表的学校本位模式和以英美为代表的社会本位模式,总结出本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目标:在统一的实训理论指导下,采用多元化的实训手段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学与课堂教学灵活结合,实现从课内到校内,从校内到校外的顺利过渡。目前本院的商务英语实践实训教学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肯定,这与教研室坚持理论研究,坚持用理论来推动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

2.构建循序渐进的渗透型实训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是遵循“课堂――实训――实践”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系统的实训模式是课堂理论和顶岗实践之间的过渡桥梁,如果将实训与课堂教学“一刀切”,将其安排到整个高职学习阶段的最后,并不能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只有构建循序渐进的渗透型实训模式,才能让后期的生产实践获得最佳效果。目前,本教研室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将社会见习、单项强化实训、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安排到不同的教学阶段,形成以点带面,逐级递进的实训模式:

(1)社会见习

社会见习是商务英语专业新生的入学培训内容之一,其内容是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短期(半天或1天)参观学习,以便学生能对未来三年中将要学习的专业情况、行业背景、发展现状和职业素质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学习目标。

(2)单项强化实训

单项强化实训是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职业技能而设置的模块化实训环节,也是与课堂教学结合得最紧密的实训模式,安排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第二至第四学期。根据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每完成一个项目的理论学习,学生就要进行相关的强化实训。如《外贸函电与单证》课程就安排了《报盘与还盘》、《订立贸易合同》、《信用证审证》、《生产管理》、《出入境报检》等模块的强化训练;《商务谈判》课程安排了《接待与介绍》、《合同条款磋商》、《申请权》、《索赔协商(货物生产)》、《索赔协商(货物运输)》等模块的强化训练。各个强化实训项目都建立了相应的实训题库,保证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量。单项强化实训安排在课内完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任课教师也能在指导中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个课题的讲授做好准备。此外,部分单项强化实训也安排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之前作为集训。例如,本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广交会的顶岗实习,在上岗前,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先参加校内的《商务礼仪》、《商务英语对话》两项强化实训,以便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岗位对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

(3)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是在学生完成了各个单项强化训练,初步掌握了商务英语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在高仿真的模拟国际商务环境中布置综合性实训任务,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校内实训环节。综合实训不是单项实训的简单相加,它要求实训内容具有仿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尤其要注意涵盖单项实训中未能体现的商务文化、管理艺术等方面。目前,教研室采用的是德国F+U学院的模式,要求学生分组并组成模拟公司,完成模拟交易会和模拟招聘会的任务。

(4)顶岗实习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了一年的专业学习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参加广交会的顶岗实习,在实际岗位上进行会务接待、前台接待、客户服务等环节的校外实习。顶岗实习采用带队教师跟踪辅导和实习企业负责人现场指导的形式,是学生从校内实训迈向校外实习的重要一步。大部分参加过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5)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校外实习活动,安排在第六学期。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还要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相关课题研究,实习结束后要递交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作为整个高职学习阶段的结束,毕业实习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周期。

3.建设现代化的模拟实训室,优化实践基地管理

校内实训项目是学生进行校外实践的准备和过渡,具备高仿真度的商务模拟实训室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很多院校都认识到仿真度的重要性,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来营造模拟商务办公环境。但是,实训室的商务氛围除了形式上的硬件建设外,软件配备也很重要。配套的模拟教学软件、与实训环节相一致的模拟公司结构、可供分析参考的典型案例、真实的商务(外贸)资料,甚至往届的优秀实训作业(成果)等,都是提高仿真度的重要条件。相较之下,商务英语实训室更注重软件建设,特别是经典案例的积累和真实案例的更新。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是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理工类专业的校外实习以生产实习为主,一般只需要3到5个实习工厂就可以满足需求。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实习岗位的特殊性,大型企业也只能安排20人左右参加实习,要满足整个年级的顶岗实习需求,需要数量众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对分散各地的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如何与实习单位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都关系到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本教研室总结出四点经验:第一:重点发展大型企业为顶岗实习单位,发展中小型企业为见习单位;第二:重视企业的反馈意见,及时整改,尽量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三:安排优秀学生顶岗实习,树立本专业的良好形象;第四:逐步完善实践基地的管理,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

4.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要改变商务英语单一的理论型教师结构,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第一:要处理好在职教师从课堂教师(teacher)到实训指导教师(facilitator)的角色转变,包括教学方式、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方面;支持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选方向钻研商务实务,如取得国际商务师、经济师、翻译等资格证;鼓励在职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下企业调研,接触行业的第一线,充实技能。第二:招纳有商务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和经贸专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充实实践实训指导教师的队伍,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建立严格可行的测评体系,推动实践实训教学改革

没有严格执行的测评反馈作为约束,实践实训就容易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教学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近年的教学中,本教研室逐步建立起严格可行的实践实训测评方案:

(1)实践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分配了一定的学分和学时,实践教学正式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与理论教学、职业技能考证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2)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制定了相应的实践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严抓考勤、查岗,不允许任意缺勤、脱岗。考勤查岗情况与学生的成绩及教师的工作考评挂钩,以确保实践实训教学的开展。

(3)对不同的实践实训项目采用灵活的考察方式和测评标准:

①见习:考勤纪录及见习参观感想

②单项强化实训:考勤纪录及各模块实训作业的平均分

③综合实训:考勤纪录、学生互评及指导教师评分

④顶岗实习:考勤纪录、学生实结、实习单位负责人评语及指导教师评分

⑤毕业实习:考勤纪录、学生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负责人评语及指导教师评分

(4)分析研究实践实训教学取得的效果,分析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听取实习单位意见,了解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变化,把握人才市场的动向;以测评反馈信息作为今后教研教改的重要依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具有本身的学科特性,实践实训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灵活的,多元化的实验实训手段,构建渗透型的实践实训模式,完善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结构,才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性教学效果,实现高职教育应用性、技能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祖艳凤. 民办高校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新探[J].考试周刊,2007,(42):15-17.

篇7

SWOT 分析 技工院校毕业生 职业选择 就业

目前,我国的整体人才需求呈现金字塔结构,需求量最大的是最底层即普通技术型人才。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10中国人才报告》预计,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应该总量为4500万,而需求总量为68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能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各类技工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好。一些技工院校许多毕业生还没有毕业,就有企业提前到学校“预定”了,有些专业学生还没出校门就被“抢购”一空。但是,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普遍还存在着职业选择的决策、定位不够准确、缺乏对个人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的分析,对自己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估,缺乏对社会需求了解。这些弱点导致不少学生在个人择业与企业择人的互动过程中无所适从,职业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造成第一次就业持续期较短甚至失败。所谓职业选择就是个体在职业中的选择与决策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择业准备、信息采集、职业决策等步骤,其中最核心的是职业决策。对此,可以尝试运用SWOT分析法,给予毕业生适当的引导,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自我评价方法,挖掘自身优势,了解社会需求,制定相应的职业选择行动计划,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

SWOT分析是市场营销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SWOT分析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及对策。见下表SWOT分析模式图。

在技工院校毕业生职业选择中进行SWOT分析,主要对选定的职业目标的内外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检查个人的性格、能力、职业兴趣和职业机会等,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个人优劣势在哪里,面对的机会和威胁是什么,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职业选择方向和岗位目标。技工院校毕业生运用SWOT法进行职业选择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指个体可控并可利用的内在积极因素,可以分为个人优势和资源优势。如个人的性格开朗,擅长人际交往,勤奋好学,外貌形象较好等。技工院校毕业生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获得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经历过顶岗实习,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和一定的人脉基础,到岗后经过系列培训,很快能进入角色并能成为高级技术人才。

“劣势”就是自己的缺点或不擅长的方面。如个人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学习能力较低。自我认知程度较低,独立性较差,缺乏自我管理的意识等。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在学历上处于弱势地位,知识体系不够全面,缺乏知识拓展能力。

二、找出自己的职业机会和威胁

“机会”主要指个体不可控制但可以利用的外部积极因素。宏观上包括国家的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法律法规、行业发展趋势等;微观上包括各个城市、政府部门、企业、人才市场、学校或人脉的各类有利的信息。如国家及地方相关保障就业政策的出台,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校企合作办学、技工院校的冠名班及“订单式”培养等,使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多。

“威胁”是指个体不可控但可以使其弱化的外部消极因素。主要包括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学历要求提高,职业门槛的提高,生源地歧视、性别歧视,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工作起点底待遇不高,还有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存在的误区等。也包括来自自身的,如身体健康的隐患、家庭因素等。

三、SWOT分析

根据SWOT矩阵分析模式图进行分析和决策,并制定相应的职业选择行动计划。下面是我系汽车维修专业一名学生SWOT分析的实例。石峰、男,1990年出生,身高1.76米形象较好,是08级高级汽修班即将毕业的学生,他性格开朗,健康向上,善于交往;专业成绩优秀,获得市级技能大赛的二等奖,连续三年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汽车驾驶证,有3个月的4S店汽车维修的顶岗实习。但是他性格急躁,容易冲动,现在他想谋取一份润东别克4S店售后前台接待的工作,根据SWOT分析,帮助石峰制定出职业选择主要行动策略如表所示。

依据SWOT分析,石峰在众多的面试者中脱颖而出,被润东别克4S店正式聘为售后前台接待实习生,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愿望。感受到SWOT分析法好处的石峰也常常把它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由于工作业绩出色,石峰第一个提前转为正式员工。

四、结语

总之,SWOT分析不仅能对技工院校毕业生进行职业选择的指导,更可以贯穿就业指导教学的始终。自新生入校,便可以教会学生使用SWOT分析的方法,找清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进行有效的个人职业规划。运用这种科学的营销分析方法,不仅使毕业生能掌握较强的自我营销能力,更能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及职业发展力。

参考文献:

[1]周怡.SWOT分析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职业时空,2010,8.

篇8

关键词: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高职教育

根据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当今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状况,结合区域旅游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实践教学、加强过程管理及建立“互赢”机制等,探索高职旅游专业“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培养与使用、教学与就业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

一、目前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的差距

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中(含高职高专),增长幅度最大的是高职旅游教育。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在把握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上处于左右不定的状态,存在旅游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等众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高素质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一是学历层次有待提高。二是初级、中级、高级人才的比例失衡,中高级人才明显偏少。三是人才的专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不合理。

(2)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目前,高职旅游教育应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因人设课”的现象较多,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及中等职教培养的旅游人才,理论修养也只是一知半解。

(3)专业培养计划制订、课程设置缺乏创新。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反映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而较多地沿袭了普通高校的做法。在没有广泛征求用人单位的指导意见的情况下,系主任根据个人的主观印象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根据系内师资所学的学科背景开设课程。不少课程缺乏实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安排到旅游企业实践这一环节,师生无法找到指导性的内容和可操作的细节。

(4)与旅游企业缺少紧密、互动的运作机制。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在旅行社和饭店等单位进行实习。就目前状况,双方的协作存在着诸多困难。这里固然有“学生娇气”“企业对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不了解”等外部因素,但也有校企双方联系比较松散,不稳定、不主动等主观原因。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确立“学工交替”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高职旅游专业一方面要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更要关注旅游业的特点和旅游市场对人才需求。第一,旅游业是快速发展的产业,要求高职旅游教育跟上时代及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二,旅游专业属综合性、边缘性学科,涉及经济、文化、管理、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综合能力要强。第三,旅游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须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中检验和发挥作用。第四,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专业培养上要求“通才”和“专才”有效结合。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提出了“学工交替”型人才模式。其培养理念为以服务旅游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突出专业素质的实用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是走“开放式”人才培养之路,坚持校内培养和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实行旅游专业与旅游企业合作办学、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构建“学工交替”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

①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构建“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密切院校与地方部门行业的联系,应成立由地方旅游局局长为主任、各旅游饭店、旅行社及旅游景区负责人为委员的旅游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专业指导会议,就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修订广泛征求意见,并确定旅游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探索有效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使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

②校企专业人员互兼、互聘,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开展校外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院聘用各大酒店、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部门经理及主管人员担任校外实训指导老师,并定期邀请来校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开展实践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同时,旅游专业教师在进企业指导、调研学生实习的过程中,为旅游企业员工及管理人员开展有关旅游服务意识和管理创新等培训。

③推进教学改革,制订实现“学工交替”人才模式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深入了解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了解学生及家长的需求动向,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突破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学校与企业的界限,腾出足够的课时,增加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时间,并与旅游企业经营旺季协调一致。

④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确保“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通过与旅行社、酒店、餐饮企业、旅游景区等签订协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由旅游业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需要。校外实训比校内实训有明显优势,学生的职业能力可在校外实训基地得到真正锻炼。学校与企业应共同设计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的培养要求和旅游企业的实际状况,制订系列、配套的实践教学、实习管理制度,使实习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3)构建“学工交替”旅游人才的智能结构。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心理和职业素质,而且还应掌握应变、决策和创新能力,以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时间、地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等迅速作出反应,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①知识结构。应具备较为扎实的旅游英语应用知识,具备从事旅游和酒店管理工作的相关知识,掌握旅游心理学、旅游礼宾礼仪、旅游企业财务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营销、导游及前台与客房服务、餐饮服务与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市场信息的调查、收集、加工处理、整理分析的理论知识;掌握旅游政策、旅游法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旅游景区路线规划的相关知识。②能力结构。应具备英语听说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加工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旅游企业基层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运用计算机处理旅游商务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公关协调能力,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旅游商务谈判,并取得从事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及相关行业中级以上的从业资格。③素质结构。将学生的素质分成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在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必修课为主干,选修课为辅助,结合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渗透素质教育,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与企业共同配合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培养必要的与职业密切相关的道德素质、现代意识和社交能力、人文与心理素质。

三、探索高职旅游专业“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所取得的初步成效

(1)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自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以来,各委员在学院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计划制订、修订,主动帮助学院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实习基地稳定发展,纳入良性循环轨道。

(2)明确了专业方向,优化教学内容。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了解了各旅游企业中的相应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修订、调整并完善了各年级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旅游专业教改试点方案,构建了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模板,完成了“导游概论”院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改善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专业教学更能体现面向市场的特色。

(3)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加深了双方的了解。在毕业生的接收工作中,旅游企业不仅接收了旅游专业的学生,也接收了其他专业(如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的学生。而且,学生通过参加较长时间的企业实习,在掌握知识技能、熟悉工作环境和塑造职业人格方面,增强了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4)服务区域旅游企业,为旅游企业培训员工。学院发挥专业、师资优势,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区域旅游企业。同时,学院与地方旅游局合作成立区旅游培训中心,已为区域内四十多家旅游企事业单位提供了两千多人次公关礼仪、职业技能、导游讲解、服务意识及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5)为学院赢得了较好的声誉。旅游专业的实习生、毕业生,在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充分肯定和认可。毕业后,他们当中不少人被实习单位留用。其中有不少人被提拔到行业的管理岗位、关键部门,成为旅游企业的骨干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丽.毕业综合实践导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4.

[2]赵鹏.试论美国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旅游论

坛,1998(2).

[3]郭蔚如,黄安民,傅孙萍.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

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6).

[4]董鸿安,徐春红.校企合作培养行业满意的人才[J].职教

篇9

IVE专业开发与建设的主要经验

1.课程内容实用适用。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用单元和专业单元。通用单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主要开设资讯科技基础、办公自动、普通话、全人发展等科目单元;专业单元全面培养学生酒店业所需专业知识及操作技巧,分别开设餐饮服务操作、餐饮服务实务、餐饮服务运营实务、前堂系统及操作、房务操作等22个科目单元,具有很强适用性和实用性。

2.酒店业界广泛参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以“助学员缔造成功,助业界创建宏业”为愿景,按照“公正诚信,服务至上,追求卓越,企业精神,伙伴合作”的价值观念,主动加强与酒店业界合作,与酒店业界建立终身发展伙伴关系。酒店业界既为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开发与课程设置提供意见,并为学生参观访问、工作实习及就业提供机会,而且也积极赞助学院活动,为学院捐赠设备、提供奖学金等。例如香港南湾海景酒店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还为学生提供奖学金。酒店业、旅游业及服务业训练委员会通常每两年一次对酒店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对当前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规模、办学方向甚至课程内容作出客观评估,形成人力资源调查报告并公之于众。该报告不仅可以为各办学机构提供指导,同时也可以帮助求学者选择专业和课程,提高毕业后的就业率。

3.专业实训环境实景。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本着实习实训设备与行业对接的原则,通过政府出资建设、企业捐赠设备,高标准建成了多元化的实景实习实训室。柴湾分校酒店、服务与旅游学系用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实习实训设施已达到或超过酒店业界水平,一些设施与酒店业实现了同步接轨。如酒店前台实训采用的OPEAR或FIDELIO系统具有技术稳定、系统安全、功能完善、扩展性强大、全球客户认可等特点,是香港众多酒店前台普遍使用的管理软件,实现了学生实训设备与酒店对接,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群对接。又如香港九龙湾中华厨艺学院实习场地的建设,模仿五星级酒店的设计,餐厅对外开放,教学场景与现实工作环境一致,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实习过程,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工作。

4.注重多元全面发展。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除了注重课程学习之外,更强调把人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与人格的健全完善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所开设的全人发展课程涵盖8大范畴,主要包括团队精神、解难有道、沟通无疑、学习得宜、自家社之结合、专业形象与职业道德、表现自信、事业发展及工作态度等内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旨在提升学生自信心,培育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为将来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5.聘用酒店业界精英。香港专业教育学院一般不招聘应届毕业生,只招聘具有多年业界经验的在职人士。明确要求,初级讲师必须具有3年酒店业界经验,中级讲师必须具有5年酒店业界经验,高级讲师必须具有10年以上酒店业界经验。应聘者不仅要具有3年以上业界经验,且必须通过酒店专业技能测试,方能被录用。IVE柴湾分校酒店、服务与旅游学系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均是来自酒店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普遍拥有3年以上酒店工作经验,且具有酒店业协会会员资格。这些业界精英不仅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质量保障,同时也带来了广泛的业界联系,密切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

启示与借鉴

1.密切关注人才需求变化。建立专业人才需求预警机制,健全和完善专业设置调研制度,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招生就业部门和教学系每年要对拟招生专业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深入调研,从而为学院招生计划编制、新增专业申报和学生就业提供指导。

2.教师聘用注重业界经验。创新教师招聘策略与机制,通过招聘、引进、特聘、兼职、客座等形式,择优、高薪聘请行业企业知名人士或高校知名教授来院兼职,充分发挥他们对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引领提升作用。

篇10

一、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一)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能定位

1.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后台服务基地。上海被定位为建设功能型国际金融中心,这决定了在内地需要充分发挥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经济金融力量。作为距离上海最近,受益上海经济发展的苏州,应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加强与上海的金融合作,并在金融制度、金融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金融监管机制等方面与上海接轨,努力使苏州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苏州而言,不仅要在传统金融业务上创新创优,共同提升,做大区域金融产业的“蛋糕”,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苏州在金融产业发展上的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错位发展并不意味着要与周边城市展开“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而是要充分利用苏州工业园区中央商务区和花桥国际商务城金融业务外包产业集聚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与上海金融后台产业“互补共赢”业务,积极把苏州打造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互补、协调融合的区域性金融产业中心。

2.打造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生产性金融服务中心和服务外包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十二五”是苏州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全面建设“三区三城”的关键时期,推动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加快金融聚集区的形成,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是提高经济辐射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伴随金融中心的建设,要通过不断强化金融的投融资功能,拓宽金融的服务领域和范围,增强金融的中介服务功能等,进而促进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不仅为苏州经济发展服务,更重要是满足区域内城市发展的金融需求,这里的区域内城市应包括无锡、常州、南通等重要城市。同时苏州要迎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需要,全力将自己打造成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尤其要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后台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研发、金融软件开发、金融BPO及金融IT等产业,大大提高金融服务业在地方经济的占比。

3.打造提升城市功能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十二五”时期,苏州将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此背景下,“创新引领”战略成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战略。同时围绕创新引领战略,实施六大重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工程,重点建立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科技信贷、上市融资、股权交易、风险投资为手段,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为保障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服务体系。鉴于此,苏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应重点突出科技金融创新功能,加快建设科技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全面推进适应科技产业发展和投融资特点的金融工具和服务创新,致力于把苏州打造成区域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二)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趋势

1.从银行信贷业务来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基本稳定,但一般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较高,而且数量不会太大;在苏的中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只设少数几个甚至是一个支行或分行,随着业务的发展,这些银行未来会增设一些分支机构,从而会增加对柜员和精通理财、信贷等业务客户经理人才的需求,但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也是较高的;其他银行如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随着业务的发展,对于柜员的需求量也会增加,而且这些银行对于毕业生的学历不会做太高要求,主要要求熟练和精通业务;小贷公司和信用担保公司业务主要与信贷有关,这两类公司需要一定数量的熟练和精通信贷业务的金融人才。以上分析说明其他银行、信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为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

2.从证券投资业来看。苏州市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创司、基金公司对于证券经纪人、客户经理等有相当数量的需求,这些公司对证券经纪人、客户经理等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但是要求从业人员获取从业资格证书。通过对东吴证券、长城证券、中信证券、国联证券等证券公司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证券公司最近三年新招的员工中,金融专业高职毕业生所占比例约为20%,有几家证券公司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至少要在本科及本科以上。

3.从保险业来看。随着业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保险公司对于中高端人才的需求迫切;随着业务网络的扩展,对基层一线岗位人员如保险人、保险经纪人的需求增多,对毕业生学历的要求也比较低,而且人才需求持续的时间也比较长。随着保险公司业务开展的逐步完善,人们对于保险公司及保险观念的转变,保险市场人才需求潜力很大,因此,保险业为高职金融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功能定位,将会给当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带来诸多变化,例如:金融总部会增加;新型金融机构会大量涌现;金融专业中介机构会迅速发展等。这些变化意味着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非银行类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建设方面将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需求的岗位主要为应用型金融人才为主,例如: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金融营销人员、后台操作人员。高职金融专业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以服务其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中介机构的金融营销人员和后台操作人员为主。

二、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对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的要求

(一)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

对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良好的职业操守是从业的前提条件和必备条件,是降低金融行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一个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主要包括:诚实守信;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集体精神、开拓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文明礼貌,言行优雅等。高职金融保险专业的毕业生首位要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而且肯做、能做,并能做好,要能善于从顾客的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产品出发来为顾客提供金融服务,善于把专业的金融知识、复杂的金融产品转化为普通群众能够理解的东西。

(二)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结构

目前,中国财富市场总值为16.5万亿美元,已位居全球第三,并以2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根据福布斯私人财富分布模型测算,中国11个省份(直辖市)的高净值人群大致覆盖了全国高净值人口总数的75%,成为财富管理机构竞逐的主战场,它们依次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辽宁、河北、四川、山东、湖南,江苏省排在第五位。财富安全、财富增值、养老保障、子女教育等财富管理目标越来越受到中高收入人群的关注。财富管理的专业化与多元化将成为中国财富管理的主流。中国财富管理业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机构,其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是财富人群选择的主要财富管理机构,分别占到60%、20%的份额,资产管理业务已成为证券公司财富管理重要的突破口。因此,高职金融专业毕业生要适应财富管理这一潮流,必须具备综合的金融知识,能够综合运用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行业的金融知识满足客户的综合金融需求。同时,金融业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金融机构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基层前台员工具有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还需要了解金融行业相关产品的特点,并且能够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相应的产品分析和推荐。

(三)具备较强的营销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业不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型的金融产品,而且需要将产品成功地销售出去,保持并且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客户群,可以说金融业兼具产品管理和客户管理的双重职能。在建设苏州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除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大型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外,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特色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等中介机构,需求量最大的是客户经理等业务岗位。高职院校培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毕业后在金融业主要从事基层的基础工作。作为金融机构的“业务终端”,应用型金融人才必须熟悉各种金融产品的主要特性,具有一定的金融服务技巧和营销手段,掌握金融产品营销的基本规律和运作模式,能够根据产品特点制定营销策略,将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并能够拓展和维护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

(四)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会带来大量的后台服务岗位,这些应用型岗位要求毕业生一上岗就能胜任工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能培养出具备一定业务素质、较强动手能力、较好上岗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熟练业务操作、熟知金融产品、熟悉金融市场,有一定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对微观金融活动的洞察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三、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苏州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积极实施金融带动战略,把金融作为支撑和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接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区域经济、辐射延伸金融功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战略规划。围绕苏州建设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基地等政策背景,深入“政、行、校、企、毕业生”等五方进行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实践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等方面的调研,将我院金融专业特设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两个专业方向。将我院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基于苏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以服务其他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新型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中介机构的金融营销人员和后台操作人员为主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二)建设“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人才培养需要打造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催生了在校园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工学交替、校企融合,这也是现在不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打牌。工学交替、校企融合是疏通校园和职场的渠道,人才在这个渠道中打造磨砺,使其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要求。而对于这类学习和体验最能将其运用于课堂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驱动型教学能够将整个企业情景模拟应用于课堂,将企业面临的问题或者要解决的事项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查找解决问题需要的资料,搜寻“我”拥有的类似经验,再综合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整个过程遵循:“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与企业工作中:“任务为主线、上级为引导、职员为行动主体”非常类似。

在对苏州市金融行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的前提下,对于我院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的筛选就有了基本的框架和方向,另外把握高职金融专业的共性和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校企合作企业要求便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开设的课程。我院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四个模块(见图1、2)。

图1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图

图2 投资与理财专业课程设置图

(三)落实“滚动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

为推行“工学交替、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院金融专业实行灵活学制。该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利用二年级下半学期8周时间实行在金融企业工作岗位学习的时间,分别在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太平洋保险公司苏州分公司、长城证券苏州分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工学交替。目前金融专业每个年级在校生为三个班级,今后应该延长工学交替的时间,将全年工学交替教学实习的学生分为3个批次,每批学生实习周期延长为16周,争取实现每批实习学生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免影响实习单位的正常工作。

1.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课堂实践性教学活动。高职教育强调理论课程实践化,对于专业课程内的实践环节安排在各门专业课程内,目的是使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课堂实践性教学环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强化模拟训练、情景模拟练习、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眼,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主动性。

2.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仿真的模拟实习场所。金融行业对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要求较高,因此,金融专业开展校外实训的难度较大,实践性教学一般以校内实训室为主。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仿真的职场氛围,学院金融专业建设了投资理财实训室、金融业务综合实训室,并引进了“银行模拟实训教学软件”、“证券模拟实训教学软件”、“保险模拟实训教学软件”、“理财产品设计模拟实训教学软件”等软件,为在校生校内实习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校内实训一般安排在三年制的第二到第五学期进行,培养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分析问题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实训项目可以分为单项实训项目和综合性实训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会计基础实训;银行技能强化实训;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实训;金融业务综合实训;商务礼仪实训;证券从业资格考证强化实训;保险从业资格考证强化实训;银行从业资格考证强化。

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战练兵的机会。校外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实践性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我院金融专业已与苏州市十几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金融机构签订了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通过在实训基地实习,学生能够接触社会,融入真实的金融业务活动中,对所学的金融知识进行实际运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校外实训如果能和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学生在金融机构可以实实在在的顶岗操作,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也是发现人才和选择人才的过程,金融企业可以直接将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接纳为正式员工。同时,我院已经与江泰保险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将保险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数量、专业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据此签订定向就业协议。通过这种“订单式”的企业岗位实习,可以较好地完成校内实践和校外实习岗位就业的有机融合。

4.开展“双证书”教学,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挂钩。实行毕业证加职业资格证并行的双证制度是促进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之一。金融业一般都要求工作人员持证上岗,证券从业资格、期货从业资格、保险人资格、银行从业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是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再加上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岗位的具体要求结合密切,能更直接、准确地反映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的能力,所以是一座连接“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在实行金融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教学方法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使用考试用书作为教学使用教材,既可以保证日常教学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又能提高高职金融教育的社会认同度,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就业竞争力,在学生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同时获得双证书。

5.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我院金融专业顶岗实习和完成毕业论文的期限定为半个学期。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校内指导老师要与单位指导老师及时保持沟通。在顶岗实习开始之前,校内外指导老师要共同制定学生的顶岗实习计划,合理安排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在实习过程中,随时随地对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顶岗实习结束以后,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情况作出一个总评价,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毕业论文的设计应该围绕顶岗实习岗位来完成。主要针对实习岗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实习工作的投入,让学生获得了将来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真正实现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用人单位就对其进行考核,学生不仅可得到相应报酬,而且增加了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