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生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6 15:4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音乐生实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音乐生实习计划

篇1

9月29日晚,由云南师范大学团委主办,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云南师范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承办,新东方云南学校协办的2016级新生学习规划公益讲座暨迎新生管乐音乐会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主校区体育馆举行,全校新生及云南师范大学团委全体团干部参加活动。

新东方集团首批十大集团演讲师周问鼎,新东方集团最年轻的演讲师、培训师宋志鸣为云南师范大学新生带来了“相信未来”学习规划演讲。讲座中,宋志明、周问鼎两位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青春飞扬的风格讲述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和成长经历,向同学们传递了“有梦想,为梦想付诸行动,并实现梦想”的理念,他们告诉新生们“大学生活,首先要埋下梦想的种子,然后努力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促进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他们精彩的演讲,赢得了现场同学们的热烈掌声,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学习的兴趣和实现梦想的渴望。

讲座结束后,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管乐团闪亮登场。云南师范大学团委刘东老师担任指挥,学生管乐团全体成员们精心准备、倾情演出。管乐音乐会在《西南联大校歌》演奏中拉开序幕,气势磅礴、激扬向上的词曲再现了西南联大在抗日烽火中的峥嵘岁月,激发了新生们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进悠扬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声神韵》,充满无限遐想又独具青春气息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优美动听的旋律充满了整个会场,感染着现场的每一位新生,使大家真正领略到了“管乐魅力”。在演奏过程中,刘东老师带领管乐团的队员们向新生展示了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萨克斯、圆号、小号、打击乐等乐器,他通过简明扼要的介绍和管乐队员精彩的演奏技巧展示,丰富了新生们的管乐知识,让新生们感受到了管乐艺术的魅力。

此次活动是一场传播高雅艺术的试听盛宴,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如何积极地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树立信心战胜困难,坚定不移地实现理想,也在美妙绝伦的音乐中感受到了大学生活的精彩光芒,相信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同学们能够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奏响青春的乐章。

篇2

关于最新音乐老师工作总结范文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一年来,本人在学校领导和正确领导和关心、同事和学生支持配合下,能认真搞好音乐教学和班级服务保障工作,认真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和办公室工作能力素质;积极处理好工教矛盾,早起晚归地搞好办公室工作和艺术生教学;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以昂扬的精神投入于搞好艺术生教学和办公室的各项工作,完成了校领导交给的工作,受到了所教学生的好评。为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利于明年工作的更好开展,现将自己一年来的个人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能力和办公室服务保障水平

  一学年来,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为提高教学水平,我不断利用各种渠道来进行学习。一是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二是从网上下载各种学习资料,丰富有关音乐教学方面的知识。今年在上公开课时,我通过参考下载《爵士乐》的资料进行备课,穿插自己平时教学心得,受到了同行的好评。三是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二、培养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学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教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

关于最新音乐老师工作总结范文   在这即将开始的教育实习中,为了让整个实习工作更加顺利地、目标明确地进行,我对我的工作有如下计划:

  大三我们音乐教育专业的老师和学院安排了我们到广雅中学,华师附中,五羊小学,奥尔夫教育法培训班等见习,让我们提前了解老师这个教育平台的工作。

  广雅中学的学生音乐素质比较高,接受能力也强,所以老师所教的内容会适当加深一点。而且每节课都很精彩。华师附中的听课,又让我了解一些初中这一环节的情况。

  高中生相对来说,有了初中音乐知识作为基础,更注重创作,老师只是引导作用,但初中生就要老师的带领,而且老师的领导也比较重要。五羊小学也是另一阶段的学生,小学生一般都比较天真活泼,什么都敢尝试,求知欲很强,主要就是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初中生和高中生之间是衔接的关系,但毕竟是不同的两阶段,年龄不同,还有思想的转变。相对高中生来说,这些初中生要活跃一些,课堂气氛也活跃,没有高中生那么沉闷。对偶像的崇拜也热衷,明显一些,高中生就内敛多了。知识接受程度而言:初中生简单一些,普通学生(非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音乐基础,只要点到为止,讲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就够了,讲得太深,太复杂,学生不懂,很容易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或学生在课堂上干些与音乐无关的,那音乐课就失去它的意义了。

  每次见习下来每个同学都要写见习心得,提醒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的感想,从而有什么启发,为接下来的实习做好准备。

  奥尔夫教学法就是比以上三个阶段更早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历也会分几个小阶段,整个来说就根据孩子情况拟定教法,让孩子在轻松的情况下学习,不会是一种很硬的教与学的方式,即是玩中学。无论是那个阶段的学生,都要以生为本,从学生出发,让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之余,主要是感受音乐。

  还有教师师范技能方面的努力。粉笔字和普通话的训练。在上个学期末,我们学院以每个班级的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进行微格试讲,从研读教材到编写教案,最后是课堂试讲,由小组成员进行点评,老师个别指导。整个微格试讲训练穿插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微格教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试讲训练结束后,每人上交一份试讲视频作为评分作业。上个学期实习选校结束后,我们随即投入到实习队的准备工作中去,与实习学校取得联系,确定实习教材,明确整个实习流程,拟定实习前准备工作的计划。

  音乐实习教师实习了一个月,在这个月里从学生到准教师的身份的转变是我受益匪浅,下面是个人自我鉴定。

  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实习里面,教育实习对每一个准教师来说,都是一步非常重要的棋,是我们师范类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必需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实习,接触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用理论指导实践,提高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理论的思维。这一个半月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体会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与责任,以及明白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劳累。

  在这短暂的日子里,作为实习班主任兼音乐实习老师,不仅积累了初步的班级管理和音乐教学经验,还深刻地体会到强烈的班级凝聚力和素质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性。

  关于最新音乐老师工作总结范文

  作为4—6年级音乐教师,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更好的教授学生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更更有效地学习音乐知识,体会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培养学生情感全面发展。

  一、课堂教学: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不足之处是侧重了情感、兴趣的培养,稍微忽略了对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毕竟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

  二、课堂管理:

  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不足: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所以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致使他们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有恃无恐。因此,今后应特别注意赏罚分明、把握尺度。

  三、考试:

  为了是音乐考试不流于老套、死板,使学生能更自然地表现音乐,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也为了让我对每位学生有个基本的了解,这学期的音乐考试我采用了:让学生选择一种表演方式,即唱或舞等来表现。

  四、其他:

篇3

关键词: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55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了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明确了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充分肯定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目前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一些高校成立了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民乐团,有一定的校内艺术活动,但这仅是丰富了艺术实践活动,但实践教学课程规划与管理保障体系尚未完善。本文以三亚学院音乐学院为例,试论对独立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1 对实践教学中“教”与“学”的再认识

面对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很多教师都不难理解,应突出实际操作性,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一定有根本上的区别。实践教学不能生搬硬套理论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尤其是独立院校的学生,大部分进校前的专业水平还普遍处于初级阶段,对其专业的理解、热爱与认知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盲目的学习与按部就班的教学,都是不可取的。笔者通过教学有几点建议:第一,转化教学理念,紧抓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按着音乐学院科班的训练方法来要求,需提炼专业重难点,综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教师在因人而宜地制定学习进度的同时,还需考虑学生就业方向作为引导。第二,在课堂上需开设模拟实践课。通过学生相互模拟编排与学习,教师并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第三,学生学习需突出重点、广泛了解、勤思考。独立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不能专门学习一种专业,学生除本专业学习外,需要广泛了解与音乐门类相关联的姊妹学科。这对将来就业是有一定帮助的。第四,举办学生音乐会。音乐会是体现教师与学生长期积累的教学成果,每学年举办优秀学生音乐会汇报,不但激励学生学习目标、树榜样、立学风,而且,对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对音乐的二度创作与理解是极为重要的。

2 整合校园资源,争做校园文化建设者

校园艺术文化丰富与否是一所高校综合素质的体现,是维系大学生学习生活与业余生活的精神纽带。而音乐学院是承担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主要力量之一。目前,我校建有音乐广场、音乐厅等场地资源,但课外业余活动中,学生的使用率并不高(当然也有一些制度原因)。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有几点设想:第一,举办校内《周末艺术沙龙》活动,征集校内各个分院,喜欢并擅长表现的音乐爱好者。给其他分院学生一个展现并发现自己音乐才能的舞台,同时也为我院音乐学院学生提供学习与交流的机会。第二,举办音乐学院《文艺汇演》。不局限单项专业汇报,而是突出综合性、专业性。通过专业性的演出,带领学校整体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这还需相关部门给予支持与配合,无偿提供场所,共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努力。

3 科学制定学生实习实训计划

学生实习、实训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现学校教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的试金石。目前音乐学院学生实习实训,还处在无计划、无实践质量考核标准的实践教学初级阶段。这样不仅使得实习、实训环节变成形同虚设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师教学成果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周而复始的教学工作会导致偏离就业市场太远。学生实习、实训并不是简单的顶岗、上岗过程。通过有关实践教学相关规定,院领导需责任到人,跟踪调查、及时反馈学生实践情况,需制定合理的实践计划、任务目标、拟定完成情况、实践收获等一系列实习实训大纲与计划,而不是感性、盲目的实践。

4 完善实践教学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一样,需要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作为实践教学理论依据。而不是相对感性,只凭经验或是成立几个团队简单定义的实践教学。恰恰相反,实践教学包含着理论教学。它除了以专业基础知识作为依托外,还需要科学系统、有组织性的管理、有规章制度、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等有效制度机制作为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实践教学工作做好。建议在学生会成立实践教学部或是单独成立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结合我院情况,可以考虑学生自主实施,责任到教师以宏观协调,实行学分制,分梯次管理团队,让一部分学生先带动另一部分学生,最终达到整体学院充满朝气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思想、挖掘学生组织管理的内在潜质。把每一次艺术实践活动都作为艺术再创作的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责任感,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品格与提高综合专业表演能力。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活动是具有系统、组织性的一种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或某一部分单独性的教学活动,更不能简而化之地理解为只是理论教学的一种课堂内容的补充。要真正做到实效、实用、有标准的实践活动,只有紧抓实践教学质量,才能保证学生走向社会职业岗位时的无缝对接。这才符合独立学院办学理念与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颜铭锋.《深入基地―线教育实践反哺高校职前职后培养――“综合艺术实践基地建设研究”》课题研究侧记[J].大舞台,2011,(1).

[2]刘进锁,马旺华.高师音乐教育艺术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艺术研究,2010,(2).

篇4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师音乐教育 课程设置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音乐课程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入一个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既给高师音乐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高师音乐院校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其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改革的成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我国高师教育课程设置,具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1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及其对高师音乐教育的要求

为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响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也应自觉投入到当前的改革之中,研究新课程标准下的培养目标及其对基础音乐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尽快改革教学模式,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探索高师音乐教育的新路径。

1.1 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提出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对于音乐课程性质及其基本理念的认识,经历了将音乐课作为德育和娱乐性教育到审美教育,再到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过程。我国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课程所达到的目标有了明确规定:“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觉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1]新课标还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法与过程、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三维目标对总目标进行了描述。这改变了过去以“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一维目标,增加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三维目标,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

1.2 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高师音乐教育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的主要阵地,要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音乐基础教育三维目标对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在新课程标准下,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系统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中等学校音乐师资。能够通过教学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进行教学创新,努力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师资。

2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偏离

在明确了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之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在这个教学计划中,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其中的关键因素。中小学音乐教育已经走过了新一轮的课改,但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却仍存在着与之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

2.1 音乐专业课程注重专业性,忽视师范性

上文我们已经明确了我国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师资,师范性应是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显著特点。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在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上受专业音乐学院的影响,强调专业性,忽视师范性,强调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其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具有音乐表演方面的特长,但未必具有音乐教学方面的素养,难以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任务。尽管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设有教育学、心理学、中学音乐教学法课,还安排教育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但仍没有扭转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注重专业性、忽视师范性的状态。

2.2 专业课程各自独立,缺乏综合性

目前,在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专业课程设置各自独立,只注重每一门课程的深度和难度,把分科课程的知识与整体范围的知识割裂开来,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使课程越教越细,越教越深。曲式、和声、音乐史、欣赏、作曲、合唱、指挥、声乐、舞蹈、器乐各自为政,学生难以将这些知识性与表演性、欣赏性和创作性课程内容综合应用,融会贯通。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资往往专业知识面窄、适应能力差,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面对要会弹、会唱、会讲、会舞、会写、会组织音乐活动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经常难以胜任。

2.3 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受重视

教育教学法的学习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能体现“师范性”的,是解决“如何教”的课程,但在现实中却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一是能提高教学能力的课程门类少,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学科课程基本上只有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学科教学法,且都是一些导论性课程,讨论的是教育与心理的共性,没有提供针对音乐教育个性问题的解决方式与方法;二是课时比例小,高师音乐教育将大部分的课时给了专业技能的学习,教育学科的课时比例仅占总课时数的6%~8%[2];三是教育实习流于形式,且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往往还没上过几次讲台,实习就已经结束。这样使得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教育基本理论修养较差,教育观念滞后,难以担当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任。

3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矫正与优化

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结构作为影响中小学音乐教师质量的关键因素,其设置应当以适应音乐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目标为出发点。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因素,导致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滞后性,其课程设置与目标发生偏离。在音乐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新背景下,矫正和优化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具有其重要意义。

3.1 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课程构建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的音乐师资,师范性应是其主要的特征。尤其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目标的要求下,更应当掌握启发想象力、增强创造意识的教学方式、方法,具备设定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情境和全过程的能力。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建设上要明确这一培养目标,不求“专”而求其“全”,不以专项为主,而需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应符合这一培养目标,突出师范性课程的构建。

3.2 优化整合专业主干课程,增强学科间综合性

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偏重向纵深发展,各个学科相互独立,缺乏综合性。而全面发展的合格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不以求其“深”为目标,不以枝末的数量为目标,而求其根本的质量。要通过优化整合主干课程,抓其脉络,把握概略,求其精华。同时,为了某些课程在纵向、横向以及内容上的重复,可以将其加以合并。优化整合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减少重复性,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课程间的整合,增强学科间的综合性,以提高学生融合贯通的能力。

3.3 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化建设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而我国目前高师音乐教育的教育实习多流于形式,多数高师音乐院校在全部课程结束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突击式”的教育实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变目前的实习制度,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建设当中。教学能力的培养,技能技巧的形成,绝不是高师学生自身的一种潜在存在,也绝不是自然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其掌握了理论知识后,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只有通过将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化建设,实行“长流水式”的实习方法,才能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科学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和教学实践,形成独立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 教育改革 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是高等音乐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实践活动。它一方面能够提高音乐师范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教育理论水平,培养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又能检验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从而促使校方有针对性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的教育实习,往往仅注重前者的作用,对教育实习的反馈作用却没有足够的认识。笔者作为本校音乐学院实习生的带队指导教师,曾多次到各队实习生所在的小学、初中及高中学校听课观摩,对目前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不完全归纳,简述如下:

问题一:真正“全能”的学生少,校方无奈选择按专业“混编分组”

当前,全国的基础音乐教育正日益受到重视,各地中小学开展的课外音乐活动也随之丰富多彩起来,因此,校方不仅需要能上好音乐课的老师,更需要能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音乐活动的辅导教师。例如训练合唱团、民乐队、舞蹈编排、音乐特长生的个别课、组织健美操比赛等。而我们培养的学生,全能的毕竟是少数,甚至是极少数,于是按学生专业“混编分组”安排实习,成为校方不得已的选择。

问题二:京剧、民歌不会唱,临时移调慌手脚

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新一版音乐教材中的内容更加丰富:民歌、昆曲、西皮、二黄、民族乐器和器乐曲等都融入其中。如初二的音乐教材中就有传统京剧《铡美案》和现代京剧《沙家浜》唱段的欣赏和学唱的内容,这对于“一学期就唱几首咏叹调”的某些师范生来说无疑是个难题。分到这一教学任务的实习学生只能临时跟着录音带学唱,或是依葫芦画瓢学个门面功夫,至于京剧唱腔的韵味、发声方法、吐字、咬字、节奏等就顾不上了。试想,如果老师都是这样的水平,又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中华民族国粹之内涵呢?

另外,中学的音乐教师少,基本上是一个年级配一位音乐教师。假如一个年级有十个班,同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就要讲上十遍。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同一首歌曲根据不同班级学生嗓音的情况移调教唱是经常会遇到的事情,而具备当场移调弹奏能力的老师并不多。有位实习生在一堂初一年级的唱歌课上教唱意大利歌曲《桑塔露琪亚》,他按照教师用书上的C大调弹奏,刚唱了几句,有些学生就提议:“老师,唱不上去,换一个调吧……”实习生不由红了脸,顿了顿:“那就低八度唱。”顿时教室里一阵躁动……这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三:理论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缺乏

有的学生在校专业成绩很好,却不一定能讲好一堂音乐课。学生在课前积极备课写教案,做好了教学课件,但一站上讲台问题就出来了:不是忘了某个教学环节,就是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对于“学生”这种课堂资源不善于利用,反觉得他们乱堂;对课堂上的突况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变能力;教学语言、风格与所讲解的作品风格不相符,等等。这些问题都映射出当前高师音乐教育亟待改革的方向。

改革还应该革新什么?

一、高师音乐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具有全面基础技能的音乐教师

关于师范教育应体现师范性的问题,我国老一辈音乐家早在20多年前就指出“高师音乐专业应尽快拨正办学方向”“注意有些教师鼓励学生面向舞台而忘记讲台的错误倾向”①。据笔者了解,当前一些音乐师范院校还存在高年级开设类似“主修”课程的做法。当然,如果“专才教育”是建立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之上,能够为将来的本职工作服务,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倒也未尝不可。但是对于那些在第四学期考试中技能课达不到分数线的学生,就免去学习这门课的资格,试问这种教育形式如何能培养出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这种做法是扩招不择生源质量、教师奇缺带来的后果?还是只热衷于培养优秀学生的“专才教育”思想理念根深蒂固呢?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即是“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高师音乐教育更应当首先“面向全体学生”才是当务之急,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但不应该取消资格,相反,校方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督促其继续学习直到达到各学科最基础的水平(即能胜任基础音乐教学的水平)后方能毕业。

二、审美教育应贯穿于技能教学之中,技能教学应广泛涉及本技能的各个层面,提倡综合性、多元性

1994年,李岚清同志在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的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主要不是技术教育,不能只是教学生弹琴、拉琴、唱歌,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②这不仅仅是对中小学音乐基础教育的要求,更是对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的高师音乐教育的殷切期望。就技能课本身而言,注重拓宽学科广度,提倡学科综合性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声乐课程应将戏曲、民歌等曲种的唱法及教法都纳入教学大纲;钢琴课程除了开设即兴伴奏与键盘和声以外,看谱视奏、看谱移调演奏的训练也应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声乐和钢琴相结合的弹唱课应放在整个高师教学的重要位置,以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及能力。

三、高师的各学科教学形式应力求灵活多样,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和提高组织能力的机会

在音乐教育学的范围里,声乐、钢琴、音乐作品分析、乐理、作曲法、曲式学、风格学和音乐史代表的都是教学客体,另一方面,从事音乐活动的人是“多种多样的主体”。③如何将学生这一主体培养为具有健全人格和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育人才,是高师音乐教育各科教师的责任。一方面各课程教师要明确“教”与“学”的基本问题和规律,将示范、启发、询问、讲授、系统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另一方面,学校不仅要举办全能技能大赛,还要定期开展学生演讲比赛、模拟微格教学竞赛、教案评比和中小学教材教法研究性论文竞赛等,为培养学生胜任教学工作的各种能力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根据我国音乐教育实际,借鉴国外教育实习的经验成果

我国高师音乐本、专科院校一般将教育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的上学期,时间普遍在6到8周。学生往往在实习教学中还来不及做出相应的反思和调整就要面临毕业。世界几个教育大国,如英、法、德、美等则非常重视教师教育和教师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美国为例,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些师范院校针对当时“大学教师培养方案脱离中小学实际需要”的情况,和当地的公立中小学联合创办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④打破了过去大中小学彼此隔绝的藩篱,在二者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此举不仅使中小学的问题与需要能及时反映到大学及其教师教育的课程与计划中,同时大学也给中小学带去了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促进了双方课程与教学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另一方面,美国各大学教育实习的总时间普遍较长,参与实习的三方(大学、中小学、实习生)都有各自明确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实习生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几节课,而是完全参与到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校园文化等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师范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逐步获得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实习指导教师注重引导师范生对自己的所学和所教进行反思,使其能将“反思”中的经验再运用到实践中,这无疑是一种良性循环,它帮助实习生在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通过“实践——经验——反思——教学”的方式,自觉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国外的教育实习经验如果照搬过来也不适合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这是由各高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管理欠缺和校方硬件设施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因此,各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的教育实习制度,构建新型的实习框架,与定点的实习学校保持互助合作的关系,对每一周期的教育实习做出阶段性、实质性的总结,并根据实习期间所反馈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反思,由反思来改进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有助于下一轮的实习。这样由教育实习督促教育改革,以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实习,进而真正形成音乐师范院校教育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注:此文曾获国家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艺术论文评选三等奖)

注释:

①姚思源.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1—95.

②杨力,宋尽贤.学校艺术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213.

③邹爱民,马东风.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318.

④许建美.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J].比较教育研究,2002(3):58—59.

篇6

关键词:社会需求 音乐学 课程改革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大学教育就存在一个从模仿苏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到比较现代的通才教育模式的转型问题,在教材、教法、培养模式诸方面,大学教育面临改革的巨大压力。目前来看,音乐学本科培养模式,无论是师范类还是表演类,至今仍沿袭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亦即基本沿用着前苏联的课程学制分配模式:四年制学习,前三学年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并行,最后一学年毕业实践与论文答辩为主。旧有的课程设置不重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单一,培养目标固守成规。因此,在音乐学专业就业压力之下,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体制如何与国际接轨、专业课程设置如何与社会需求接轨、不同课程之间如何交互设置,成为高校音乐院系所要深刻探讨的教育话题。

一、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普通高校现行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突出,音乐学专业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究其根本原因,并非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而是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进行革新。

音乐学专业的生源来自于高中音乐特长生,学生考前通常需要花费多年时间和精力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而文化课的高考录取成绩又远远低于同水平的文科其他专业,因此导致了学生文化综合素质整体不高的现象。入学后,又由于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受传统教育课程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与音乐相关行业发展脱节,专业课与社会需求不衔接的现象。大多数课程如蜻蜓点水,音乐文化综合素质难以提高,如此模式培养出的学生,也很难具有社会竞争力。此外,学生在入学一、二年内以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等音乐基础课为主,基本上在重复学生入学前所接受的专业培训内容,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逐渐失去了专业学习的好奇心和热情。影响音乐专业课程设置的客观因素,还有公共必修课的十几门课程也都集中安排在第一、二学年,占用了前两学年课时总量的二分之一时间,全部教学计划学时的三分之一。公共必修课程时间安排太过密集,就造成前两学年专业课程时间安排上相对少,尤其影响需要课后大量时间练习的声乐、钢琴等技能类课程的学习。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也彻底改变了完全由国家计划部门按计划培养和分配的教育培养体制,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模式。社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课程的改革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几届甚至十几届学生接受的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大同小异,所以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的就业环境下,音乐类毕业生因没有掌握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必要职业技能,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毕业即失业。据麦可思研究团队所作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调查,“2007年度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前10名专业”排名中,音乐表演排名第一,音乐学排名第五;“2010届本科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音乐学专业排名第二,平均失业率达15%。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音乐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如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规划高校音乐学课程设置改革

1.充分了解“市场信息”,明确培养目标

高校音乐学专业要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方向,从而确立以音乐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观、发展观。因此才能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构建多样化的课程体系,优化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互补,拓展新学科及研究方向,以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的新型音乐人才。

为专业文艺团体、中小学学校输送专业音乐人才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传统培养目标之一,因此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仍需囊括这一主要目标。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音乐生活的丰富,以及音乐艺术的实用化用途的发展,音乐学的培养目标必须强调“多能”。所以还应将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掌握较扎实的音乐专业技巧、音乐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音乐表演、教学、管理、应用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作为另一主要培养目标。

2.了解音乐人才市场动态,增设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

音乐学院是国内高水平音乐教育的领跑者,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方面,几大音乐学院也率先进行了专业设置改革。如2001年四川音乐学院增设的通俗音乐学院,是川音为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市场需求和完善学科,在全国九所音乐学院中率先开设的第一所流行音乐学院,开创了国内流行音乐专业高等教育之先河,十年来培养出了多名国内知名青年歌手,多名毕业生被电视台和国内外唱片公司签约,并多次获得“金钟奖”,为丰富国内流行音乐做出了一定贡献。除此之外,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也先后增加了音乐治疗、艺术管理等新兴的专业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音乐学专业以模仿音乐学院培养音乐家倾向的教学模式为主,如声乐课只开设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器乐主修以西洋或民族管弦乐队主要乐器为主。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音乐喜好,不同文化层次人群也有不同的音乐文化需求,音乐艺术除了审美功能,还有益智、健体以及作为背景使用的实用功能。音乐方面的社会需求也就是大众的音乐需求,就是音乐人才的市场需求,随着城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和音乐需求也在提高,并且拉动了经济发展。据研究统计,珠三角地区有70%的文化部门和娱乐场所近些年音乐专业人才紧缺,50%的企业文化部门中需要音乐专干,90%的居民生活小区有音乐活动辅导员职位,50%的大酒店设有大厅钢琴演奏人员、舞蹈员和音乐文化专干等岗位。大量的私立学校对音乐教师的需求量更大,众多的大型娱乐场所与购物中心也非常需要专业的音乐音响指导1。还有旅游行业、文化产业、企业文化、历史文化及保护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音乐专业人才。调查显示,越是经济发展较快地区,音乐人才需求越旺盛。

当前社会需求增加的是应用性艺术人才而非传统艺术专业人才。高校相对封闭的“精英化”音乐学专业教学,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大众的音乐爱好和需求,教学与社会的音乐风尚脱节,所以普通高校音乐学专业课程与社会音乐生活,群众的音乐审美需要难以对接。很多高校音乐学专业都不教授通俗唱法,基本没有开设吉他、通俗打击乐等流行乐器的课程,更没有军乐队排练、音乐治疗、音乐胎教、音乐早期教育等这样与社会音乐生活和心理健康紧密相连的课程,而审美大众化、艺术生活化的文化背景下,服务大众音乐生活,用音乐服务于大众的身心健康,又是新兴的可容纳大量音乐人才就业、缓解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领域,是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

因此,普通高校的音乐学专业,也应加快改革脚步,积极开设音乐策划、艺术管理、流行歌曲演唱、流行乐器演奏以及多媒体音乐制作与录音工程、流行音乐理论作曲、流行歌曲钢琴伴奏、音乐治疗、音乐早期教育、音乐特殊教育等市场需求较大的音乐专业方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用音乐提高健康水平,进而改变音乐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3.提高对艺术实践课的重视程度

虽然我国的课程学制分配模式长期受俄罗斯影响,但比起俄罗斯百年积累的教育传统,我国普通高校实践课的比例太少,又存在着只重技能培养、忽略职业素质教育的局面2。为了培养具有音乐表演、教学、管理、应用素质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创新型音乐人才,必须探索一条切实遵循市场化规律、针对性强的社会实践、艺术实践的教学模式。艺术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走进中小学校音乐课堂,社区文化中心,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文艺活动,到医院或康复中心的行为治疗区以及特殊教育和早期教育机构观摩音乐对人生理、智力及情绪的作用,参与策划音乐演出与录音制作,尝试音乐产品推销,了解琴行、音乐文化公司的经营与管理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每学期都应给学生提供面向不同人群、不同领域的实践实训或见习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过程和阶段性成果很可能是稚嫩、不成熟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理性的及时的给予指导。除在校内课堂上穿插大量实践或实际操作等模拟实践外,还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音乐比赛,更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激发学生的工作潜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组织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清晰的自我认知,并通过艺术实践课使学生形成客观切实的择业观念和就业定位。

4.避免课程建设的封闭性,灵活调配专业选修课程设计

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会出现毕业生就业时供求错位的现象。而专业课程调整的速度往往跟不上社会需求的速度。某些高校音乐专业可能暂时不具备开设新专业方向的条件,或者作为开设新专业方向前的“试水”,以本校专业师资为骨干,以校外具有执教资质的专业新方向的从业人员为辅,开设多样化的专业相关选修课,建立灵活的自选性课程体系,也可以使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进一步接轨,并可为在校生根据时展的特点,人力资源需求的现状提供一个尊重个体差异与个人志向兴趣,将个人发展与时展相结合的机会。如国内一所开设音乐学(音乐治疗)专业的高校,在校内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当地歌舞团演员与医院五官科主治医师长期担任吉他课、嗓音保健等专业相关选修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宽泛的专业学习之外掌握了应用性更广的乐器演奏的技能,也促进了学生自由就业和创业的能力。课程设置上,避免课程建设的封闭性,灵活配置专业选修课程设计,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使学生开阔视野,及时了解市场需要的动向,全力以赴培养培养自己职业和综合素质,积极自信地应对专业与就业问题。

2.实现高校内部以及音乐专业院校之间的信息与资源共享

大学院校尤其综合性大学里学科门类涉及广泛,各学科专业都有相应的实习、实践及就业基地。并且本省或本市兄弟院校,如高职高专、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之间的实习实训基地单位的类型上可能会有所不同。如前所述,当前社会需求增加的是应用性艺术人才,所以音乐学专业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其他专业的实习、实训及就业基地,以及与兄弟高校之间沟通与合作,对实习基地“资源共享共建”,可互派学生到对方对实习基地的音乐文化艺术相关岗位开展实习、实践与实训。对学生来讲有利于音乐学专业毕业生广泛接触不同工作环境,为选择工作奠定基础;对学校来讲可降低管理成本,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如一所综合性大学有医学专业及附属医院,那么本校及其他无医院类实习基地的兄弟院校的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根据学生意愿,都可到医院康复中心实习。此外,有些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及远程教育比较发达,院校之间的良好合作,互相吸收对方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甚至共享兄弟院校的就业信息资源与就业指导课程,也是高校良性合作共同发展,共同促进就业的新机制。

三、结论

高校专业结构如果能与社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就会有利于减少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性矛盾。课程结构改革事关学生的根本利益,是高校音乐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性问题,特别在音乐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突出的今天,音乐学专业的发展,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更新培养模式,注重通才化与专业性并重、严谨性与灵活度并举、理论化与实践性同存,才能更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音乐文化和教育市场的繁荣发展。大学的教学改革,不能再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上。各高校要面对社会作调查,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评价,从而修订培养目标、构造适应社会需求,又有利于大学生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邹林波. 音乐专业人才如何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08):43-44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实习;试讲;重要性

普通高校教师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所以他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学生要胜任教师这一职业,除了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的形成,则需要实践的磨练,以达到经验的积累。基于长期对教师素质的研究与教师知识的理论分析,有学者指出,一位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应主要具备三方面的知识:一是学科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二是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所以作为教师教育和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实践性环节――试讲,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试讲的概念

试讲,是指高师学生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在同学之间模拟中学课堂教学,进行讲课练习,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试讲的主要作用是检查和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使学生获得教学的真实感受,克服正式上课时的紧张、盲目心理,逐步培养基础教育教学的各种能力。全面学习试讲的过程,提高实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

(一)试讲的功能

试讲是上课前的准备阶段,目的是使上课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以为提高上课质量而服务。从目的来看,试讲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高师学生教学能力而开展的一种集体教学研究方式。从内容来看,试讲涉及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四个方面。可以看出,试讲是一种比备课更精细、更精准、更精密的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二)试讲的形式

根据试讲对象的不同,笔者将试讲分为两大类:

1.自身试讲

此类试讲的对象是受教者本人,即在教案形成后,自己身兼授教者与听课学生两个身份,想象情境。反复推敲琢磨,力求教案完整,教学语言组织准确、清晰、流畅,把教学内容要点、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都详细、清楚地表达出来,在关键环节衔接连贯自然。当然,这种试讲没有真正的教学对象(中小学生),试讲者难以进入真正教学状态,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只能作为三种试讲形式中的第一步骤。

2.指导教师组织试讲

对于还没有正式进入课堂授课的实习生,因其缺乏经验,指导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教师组织试讲时,一个学生为试讲教师,老师及其他学生充当学习对象。这样就形成了一人讲,众人听,大家评的形式。

(三)试讲的效果

笔者实习时,曾听同窗上过一堂《民歌》课。因为首次上课,也并没有经过试讲,是比较紧张的。结果,在整堂课中出现“那接下来呢”这个词不下几十遍。这样就给学生带来一种厌烦感,所以在整堂课没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教室就出现了窃窃私语的现象,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分散了,所以可想而知,整堂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拿另外一节经过反复试讲才正式进入教室的课作比较。讲课者经过多次试讲,指导老师与同学给出意见并让其反复修改,一堂课的下来,其自然是有条不紊,游刃有余。这就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一堂有准备的课一定比没有准备的成功。

二、音乐教育实习中试讲的问题

校内试讲就是实习前的练兵。学生跳过了试讲这一环节,直接从理论到实践,难免对教学过程和方法把握不住。如果试讲期间不能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技能和方法,而是到了实习学校才临时抱佛脚,那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得不到良好的实习效果的。

根据笔者自身教育实习经验进行总结,将实习后存在的试讲问题分为三类:

(一)试讲前后仍会出现问题

试讲毕竟只是在正式上课前的演练,即使教案做的非常完备,试讲非常成功,但终不能避免正式课堂上的突况。所以,试讲后仍然会出现问题。究其原因,笔者将其分为三点:

1.听课对象不同

试讲时听讲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自己的同学与指导老师,听课对象的知识水平不同。面对与自己知识水平相同,甚至高于自己的老师,授课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展示自己的授课能力,因此一部分学生的讲课心态改变,他们使用华丽的、富有诗意的书面语讲授,华而不实,因而试讲与实际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因此“试讲”与教育实习(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也有很大差异。

2.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会有换位现象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传授知识时,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在试讲过程中,我们更注重的是自己,而不是学生。如果把这种思想带到以后的课堂中去,将会给教学活动带来很大的障碍。

3.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程度不同

由于试讲时间的限制,在试讲中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是一种常用手段,而对中小学实习学校而言,高科技的现在化辅助教学并不是完全具备,这就直接导致了实习生在校试讲时得心应手,在实习学校上课时手忙脚乱,无法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影音文件。

(二)不重视试讲

实习期间由于学生对试讲重视不够,在正式的课堂上就出现了诸多突如其来的问题,影响上课效果,破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试讲的过程是对实习生备课情况及教学技能的全面考核,一次成功的试讲活动其意义远超越了活动的本身。

(三)评课不够

一人讲,大家听议,指导教师评。因为试讲中出现的问题与失误有个性也有共性。所以试讲后,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相互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长补短。如果说试讲中的指导是一场“及时雨”,那么试讲后的评价就是一支“催化剂”。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好试讲后的评价工作比试讲中的指导更为重要和需要,因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

三、音乐学科试讲特殊性

(一)设计音乐化的语言组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自己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正是点明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艺术学科主要是通过讲解示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讲解要求言简意明、深入浅出、主次分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和感染力,这些都需要实习者具备一定的语言功底。试讲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有条不紊的讲清楚教材内容、教法运用、学法选择、教学程序,如果实习者语言功底差,,语言表达能力差,是很难试讲成功的。因此,通过试讲锻炼无疑对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系统性、连贯性以及艺术性的提高都会有所帮助。

(二)技术展示设计

1.范唱

中小学音乐课以教唱为主,所以老师范唱的设计是很重要的。什么时候范唱,怎样范唱就成了一个要在试讲时设计的问 题。实习时有一同学在教唱《送别》时把难点节奏型写出来:X XX x・X X,这是4/4拍的一个小节,很明显已经多了一拍, 学生只是解释附点的作用,而且还把附点的“附”字写成“符”,并且不做示范,这节奏型不教念写出来有何意义。

2.弹唱

弹唱作为音乐师范生必备专业技能之一,在实习过程中是不能缺少的。而面对中小学生,我们在弹奏的时候更是应该注意细节问题,例如,设计前奏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情况,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难度设计的不同。这样,学生除了能接受之外,还会不断提高。一位同学在实习时教唱《桑塔露琪亚》,歌曲里出现了5#44,在做范唱时这位同学都唱不准。还有,歌曲里会出现一些特殊记号如,学生在说完名称之后都不做示范,这些特殊记号都有实际演奏效果,学生只说名称而不唱(奏)有何意义,等等。

四、通过试讲培养综合能力

试讲者普遍存在着紧张的心理。紧张心理是导致授课失败的首要因素,如声音发颤,思绪混乱,遗忘内容等现象。其次,控制协调能力较差。如课程进度、课堂气氛以及时间长短的控制、协调能力明显不足。多数讲得太快,往往不到时间内容己讲完,以致造成冷场,少数讲得太慢,以至内容讲不完;缺少互动与交流,没有和谐的教学气氛。

针对“试讲”应具备的能力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笔者进行总结归纳建议应在试讲时注意提高以下三方面的能力:

(一)语言的训练

教学语言是伴随着教育而产生的,有教育就有教学语言在。教学语言的根本任务在于较好的运用自然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对学生的知识迁移,文化熏陶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启发性、规范性、生动性、简洁性化作了教学语言普遍存在的特点。即也成为了教学语言的普遍性。

在各类学科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不同,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不同。语言是教师进行知识输出的重要工具,教师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能运用生动感人的教学语言的教师,能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达到很出色的教学效果;教学语言平平淡淡的教师,却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语言修养,做到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严谨周密。

(二)教态的训练

教态,即教师口语表达的情态。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是教学上的无声语言。它是合格教师的重要素质之一,其地位并不亚于板书和教语。如果没有良好的教态,那么教学效果还是要大为逊色的,因为教态是教师实施教法使用教材的直接的,最重要的一项手段。由于平时职业习惯培养的不够,一些实习生上课时身体不停地左右摇晃,或者重复某一个无助于讲课的动作,如搔头、扼腕等。试讲则可以促使实习生产生明确的认识,有意识的自觉纠正它们,努力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教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态亲切、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应变的训练

教师应变能力通常是指教师能正确处理课堂中突然发生的意外情况,使教学进程得以继续并取得良好效果的能力。

音乐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教师或教材的观点提出质疑,而打乱了预定的教学计划,但是,如果我们想一想与其强行将学生拉回教师预设的教学思路,不如因势利导,以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为契机,真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尽管这节课偏离了原来的计划,却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

篇8

幼儿教师全科综合培养培养模式一、更新课程结构,强化综合培养

凸显全科综合培养模式要求,科学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向学生呈现从事幼儿教育必需的综合知识体系,培养其综合设计幼儿教学活动和多学科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多科目系统学具的制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大实习课时比例,将学院授课与实习交叉融合,实现螺旋式推进。

1.按学习领域配置课程,提高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在课程方案设计中,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课程方案设置了五大学习领域,即儿童心理发展、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指导、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教学实践,在课时安排上,加大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课的比重。

2.拓宽课程开设面域,突出特色培养

引进蒙台梭利教育、多元智能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及其内容,拓展内容面域,积极打造广域、综合教育之特色。增设特殊幼儿教育、营养师、育婴师、幼儿英语、保健与安全、社会交往与家园合作等课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3.增加选修课程比重,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在选修课体系中,充分考虑蒙台梭利幼儿园、双语幼儿园等特色幼儿园对幼儿教师的特殊要求,提供相关的选修课程,为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就业提供充足准备。在科目和课时比例上,进一步加大选修课比重,见下表。

4.实施学分制,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对开设的课程实施学分制考核,在保证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基础上,必须达到学分要求,保证培养质量。三年制学生必修课计56学分,选修课必须达到24学分;五年制学生必修课计136学分,选修课必须达到20学分,达不到规定学分要求的要进行补考或重修。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学生参与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多种教学设施或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为主线,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终生发展,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实行“双导师”制,强化教具设计能力。每8~10名实习生配备一位高校教师和一位基地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加强学生教具设计能力培养,将语言、数学、美劳、行为训练、感觉训练、科学文化知识等教学内容,尽力设计成相应学具或教具,通过内容表达形式的转换,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专职兼职教师相结合,优化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优化师资队伍。

1.提高教师学历学位层次,通过师资引进、国内外进修等激励措施,提高学前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增加硕士学位及副教授以上教师数量,使其比例达到60%以上。

2.加大外聘专家型教师的比例,并内聘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的艺术教师,承担音美学科的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指导任务,实行专职兼职教师相结合,不断优化师资队伍。

3.实施“双导师制”,聘请实习基地园所的优秀教师作为我校兼职活动指导教师,来校举行讲座、开设课程和指导学生实习。

4.建立“校际联盟”发展机制,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健全职前教师培养与在职教师培训的互动双赢机制,充分调动实验基地参与教学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逐渐建成一支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数量充足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满足全科综合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的需要。

四、教、学、做一体化,凸显实践能力培养

围绕教、学、做一体化,构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进一步加大学生见习、实习的比重,使高中起点三年制专科学生在校见习实习时间不少于18周,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学生在校见习实习时间不少于22周,具体安排如下:

1.三年制专科

第一学年到基地园所见习4周,重点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整体运行过程;第二学年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到基地园所实习6周,配合学科教学进度,重点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并参与实践,尝试进行教学及活动的组织实施;第三学年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按照实习计划,到基地园所集中实习8周,明确实习目标、内容、要求,及时总结实习的收获,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五年制专科

第一、二、三学年到基地园所见习每年2周,重点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和整体运行过程;第四学年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到基地园所实习6周,根据教学实际,分段进行,配合学科教学进度,重点了解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组织过程,并参与实践,尝试进行教学及活动的组织实施;第五学年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按照实习计划,到基地园所集中实习8周,明确实习目标、内容、要求,及时总结实习的收获,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评价坚持课堂内外评价结合、试卷与大赛(理论与实践)考核结合、行业专家与专任教师考核结合、课程成绩与资格证书结合的“四结合”举措。教学中也积极探索各种考核方式,舞蹈、音乐综合课实施考评委员会小组考核;育婴知识与技能、营养配餐与卫生实行以证代考;FLASH动画制作、电脑美术实行无纸化机考。

学生评估方面,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与之相匹配的评估体系,重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对活动课的全科指导,采用学分制评估模式,实施全程、多元的评价制度,把学生实习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完善各项保障措施,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还应积极争取省市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在招生计划、就业保障、专项资金支持、硬件条件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孙柏如,汪嘉露,路雨萌.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1,(3).

篇9

所谓实践教学,主要是指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教学内容与形式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实践能力,对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而言,主要包括艺术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两个大的方面。这里的艺术实践能力专指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音乐教学所必备的示范表演、专业辅导、活动组织等多方面能力,而不包括专业舞台表演能力。它强调的是“多能”而非“一专”,关注的是“厚基础”而非“高精尖”,侧重的是“上讲台”而非“上舞台”。而教学实践能力则是指在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科学选择和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快乐表现、欣赏、创作音乐等所必备的能力。

二、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1.现状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走向教师岗位时却容易感到力不从心和不适应,尤其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缺失使他们难以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换似乎存在一些难以跨越的沟壑。

2.原因分析

(1)专业定位不明确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了大量的基础音乐教育师资,成绩斐然。然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却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是与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几近雷同,过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却忽视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的结果是学生毕业立即遭遇专业技能无法企及专业院校的学生、教学技能也没有突出优势的尴尬,走向教师岗位自然会无所适从。

(2)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低

目前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由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课程结构不尽合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科课程比例偏高,而教育实践课程部分比例偏低。与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密切相关的诸如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存在内容设置单一、孤立的问题,过分强调学科本位,重视各学科的自身逻辑,却忽视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不利于教育课程的综合化、多元化建设。第二,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较为突出。第三,实践课程存在时间少,师资、设备不足等问题

(3)教育观点和方法滞后

目前高校音乐教育类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是讲授法,尤其是专业课程依然沿袭了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没有及时吸收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把学生的教育体验和实践放在首要位置。

(4)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扩招的势头有增无减,艺术招考的热浪阵阵袭来,看似风光的艺术招考指标数据下暴露的并非的是广大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倍增,也不是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崇尚和热爱,隐藏在背后更多的却是音乐专业成为迈入高考门槛的简易通行证。音乐教育专业因为其文化录取线远远低于普通的文科录取线,使很多原本高考无望的学生通过短期突击专业课程成为艺术考生而进入高校学习,因而也造成了学生素质的不尽如人意。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更新教育理念

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应当成为提高学生修养和素质的有效途径,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成长。

2.明确专业定位和方向

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好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的专门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系统掌握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又能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明确专业定位,明确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才能把握学科专业发展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3.调整课程设置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确立了“课程指导方案”所规定的11门专业必修课程的课程性质与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课程实施与评价原则等。2007年9月开始,教育部又开展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指定45所试点学校,以“课程指导方案”为依据,积极探索音乐教师教育改革。2011年10月,教育部组织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师范教育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调研,全面了解音乐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发展状况。这一系列动作,说明了国家对音乐教师教育的重视,对推动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依据“课程指导方案”,对课程体系做出相应调整,是顺应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增加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数和学分比例,实践教学由社会实践、教育实践、艺术实践、科研实践等内容构成,把实践教学落到实处;第二,整合课程,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如中外音乐史课程与音乐赏析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还有一些专业技能课程,比如声乐、钢琴的课程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演唱或者演奏,还应当将如何进行声乐、器乐教学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因为我们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歌唱演员或者演奏家。第三,增大学校自主设课的自由度,拓展实践类选修课的门类,如小型乐队编配、声乐教学法、音乐midi制作,艺术管理学等。同时,开设一些与中小学音乐课堂紧密相关的课程,比如围绕中小学音乐教材展开的自弹自唱、即兴伴奏课程等,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有利于加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走向教学岗位时尽快实现从专业新手到教学能手的蜕变,对于他们的业务能力的提高、自信心的提升、工作的开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延长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形式

各高校近年来在不断探索和改进音乐教育实习模式。目前的实习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统编模式,即音乐专业学生统一组队进行实习;二是混编模式,即音乐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混合组队进行实习;三是顶岗模式,即实习学生承担实习学校原任教师整个一个学期的全部教学工作,将原任教师置换出来参加脱产培训。将三种模式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实习形式更为丰富。此外,积极与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联系,建立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形成教育实习长效机制,达到高校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互惠双赢。

5.通过活动提升能力

通过比赛,以赛促学。比如两年一届的全国音乐学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将钢琴演奏、歌唱与钢琴伴奏、自弹自唱、合唱指挥、中外乐器演奏五项内容纳入比赛内容,全面考察学生的艺术与教学实践能力。并且参赛学生并非由各高校择优选择,而是由主办方随机抽取,最大程度地反映了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积极参与到院系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来,比如元旦晚会、毕业晚会、合唱比赛、“三下乡”活动等等。另外,积极投身于其他院系或者外单位的艺术活动,比如参与指挥、排练合唱或者担任钢琴伴奏、舞蹈编排等等。通过对外单位的协同演出、编导等活动,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交流,也更了解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既提升了专业技能,又锻炼了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丰富了音乐制作、舞台监督等经验。此外,国家和省级教学科研项目、创新项目和优质课、精品课程等项目的经费为教学改革、实践能力的创新及培养提供了经济保障。

四、结语

篇10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高校原有的课程设置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显然不能适应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对于新一代的学生来说,强大的信息量和求知欲、表现欲使得他们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二)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对实践性的课程与活动没有专门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导致参与实践教学的老师受到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

(三)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

很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缺乏舞台锻炼的机会,学校没有为他们积极建立、提供相对较为稳定、集中的实践场所,使他们的专业知识始终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所以,高校音乐专业必须对艺术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建立一支有热情、有经验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为他们建立起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多方拓展、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们创造各种社会实践机会。

二、高校艺术实践教学研究与实施方案

近年来,高校的实践教学普遍弱化,而艺术类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表演及创编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教学实践课程比重,积极提高实践教学方法的的改革。

(一)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坚持“厚基础、宽专业”的原则下,对一些难度较大,但实用性不太强的理论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课时缩减,有意识地增加实践教学模块的建设。如舞蹈、管乐、民乐排练实践模块;建立系合唱队、学生剧团、演出管理机构等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而这些实践类模块的建设,应该在教学中形成常态保持下来。

(二)与校外相关单位联系,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与实习基地,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平台

为师生搭建技能锻炼和舞台实践的平台,与地方政府、厂矿企业、部队等多家单位建立关系,既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提供给学生展现自身才能的机遇,同时也对音乐学专业人材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

(三)安排教师参与艺术实践教学,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安排教师参加实践教学,让教师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如以课题带动教学、在艺术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以及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方式,都应是教师所必须接受和学习的。

(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把关和质量评价

毕业生主要教学任务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拟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指导教师,在毕业实习中结合个人的选题有针对性地实习,并收集毕业设计(论文)的素材和资料,使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的结合起来。

(五)完善艺术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将实践教学作为常态来抓,完善管理制度。作为课程种类,要有教学计划,考核方式。对实践课程老师严格管理,使其明白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同等重要,不能让艺术实践流于形式,走过场。对于学生而言,更要使其明白实践对于其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使得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并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广阔空间以及脱颖而出的机会。

三、高校音乐专业艺术实践质量评价模式探索

建立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改革模式,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更新与完善。艺术实践教学的改革,必定带来质量评价模式重新制定。对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而言,评价学业的标准不再是单纯的作业、应试;而是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专业能力展现。比如专业水准的演出、毕业音乐会、创编作品汇演、参与社会性的演出活动以及相关论文及项目的发表及结题。在艺术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高校音乐专业应在逐步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推广,多角度探索艺术实践教学的新形式,并同时形成一整套的质量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