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0 19:5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报告

篇1

一、杭州市工商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及主要经验

1998年,杭州市工商局与有关部门配合,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打造“信用杭州”的战略目标,开展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一)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推进全社会的信用进程。

1、开展争创“诚信民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活动。2004年7月,由市委宣传部、市工商局、市民营(私营)企业协会、市个协共同组织开展了争创“诚信民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活动和杭州市“百家诚信示范企业、百家诚信个体工商户”认定活动,予以发证和授牌,并在市级有关媒体进行公告。

2、推动全市企业“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载体,大力宣传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二是对全市1357家“守重”企业上门走访,指导督促企业提高信用管理水平。三是开展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全市工商机关分别举办了合同培训班71期,参加培训2023人次,印制学习资料三千余册。

3、广泛宣传企业信用建设工程。以“政府推动、群众参与、社会关心、道德规范、舆论监督”为基本工作思路,促进企业信用建设。2004年6月,市工商局在杭广电台开播的“行风热线”栏目,以“信用工程”建设为题,以杭广电台热线为互动平台,进行宣传,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听取群众建议。

(二)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估、公示、监管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1、深化组织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调研。市工商局成立了企业信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制定了《杭州市工商局企业信用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作目标,就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开展信息征集、强化信用监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做出具体的部署。2004年,市工商局牵头完成了《提升企业信用的对策与思路》的调研报告

2、以完善企业“经济户口”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是制订并实施《市工商系统企业信用工作职责和信息录入、修改、删除操作规范》,明确了系统内各部门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的职责和任务,规范了信用信息的录入、管理等制度,形成了以各业务处室、分局、工商所为单位的信息录入机制。二是加强各职能部门联动。2003年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部门联网,开通了企业基础信息交换。截止到2004年底,杭州市工商局征集录入了全市所有的12万余家各类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24万余家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包括登记时的基础数据、企业经营数据、资产数据、借贷信用记录、工商日常巡查时的情况记录,以及企业自行申报的信用资料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企业信用情况。

3、完善评估体系,实行信用反馈,推行信用公示。杭州市工商局在充分调研和积累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评价数据模型和指标体系,邀请了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评估,同时多方面征求企业意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修改完善。2003年,以企业“经济户口”数据库为基础,随机选择了600家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的试运行。2004年对整个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加以修改完善。一是将全市所有12万余家各类企业纳入评价范围;二是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分为AAA、AA、A 、B、 C、D四等六级。分别表示信用优良、信用良好、信用稳定、信用波动、信用低下和信用破产;三是将评定结果向企业反馈,征得企业同意后向社会公布;四是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将AAA级企业及D级企业进行公示。2004年12月,杭州市工商局对全市的12万余家企业进行了企业信用等级评价,126家企业被评为AAA级,依法对8079家未按规定申报年检、名存实亡、查无下落,或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做出了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并列入信用破产“黑名单”。召开了省市新闻媒体和AAA级企业代表参加的情况通报会,在杭州日报和市工商局红盾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全国各大媒体也进行了后续报道。

4、确立监管目标,强化分类监管。一是以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导向,将信用监管评价结果所自动生成的监管意见作为各业务部门、工商所的监管目标。二是实行“频率监管”制度,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采取不同程度的监管措施。

5、落实奖惩机制,抓好信用培育。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工商部门实行跨年度检查、企业年检免审、优先推荐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扶持企业创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赋予企业信用资产;对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在单项荣誉授予中实行信用等级一票否决。

(三)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信用监管实质上是一个对企业信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平台来进行。杭州市是全国4个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工商局是全市企业信用建设牵头单位,其信息中心及互联网平台是政府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建设投资计划, 由市财政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杭州市工商局计算机网络管理由局信息中心负责,现有8人,全部是计算机专业人员。17个分局、96个工商所全部联网。几年来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建设投资近4000万元。现在的软件系统包括了工商系统所有的日常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可以实现网上进行开业、变更、注销登记及年检。

二、对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总体规划,逐年分步实施。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我市工作起步晚,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已经很大。我们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

2005年为起步建设阶段。制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内部分工,建立责任制;做好数据的积累,制定数据征集办法,制定企业信用信息评价标准;开发企业信用评价软件,建立互联网平台。

2006年要初步建成企业信用体系。结合市工商局办公楼建设,完善工商内部网络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实现工商内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在充分征集企业信用数据的基础上,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实现企业信用监管(如市场巡查)的计算机指令化;在互联网上公布企业基本信息和部分信用信息,供社会公众查询。

2007——2008年建成比较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完成内外结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与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收集的经常化、制度化;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信息评价系统,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动态管理;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深入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

(二)本着内外有别、先内后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运用,以及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1、要完善工商内部网络,在现有企业登记数据的基础上,完善企业信息数据库,整合各类企业信息,实现工商内部的信息共享。评定企业信用等级,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

2、在互联网上建设承德红盾信息网,将企业基本信息、企业信用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在网上公示。在企业信用信息不够全面、充分,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公示评价结果,做为监管依据。

3、由政府组织建设“诚信承德网”,作为承德市企业信用信息运行的平台。将“红盾信息网”与“诚信承德网”对接。实现政府各部门的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在充分征集、整合各类企业信用信息,并且对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进行充分的论证、试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评定结果在“诚信承德网”上进行公示。逐步将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评价、公示等职责移交企业信用协会。

(三)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内部合力。

成立市工商局企业信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责任。市场合同科(或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和组织工作,企业科、企业分局、个体科、外资科、商标广告科、公平交易管理科、个私协、消协、市场分局等相关科室,本着谁产出,谁管理,谁录入,谁审核的原则,负责本科室的企业信用信息的录入、管理工作;信息中心负责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建设,搭建局域网及互联网平台等技术工作;法规科负责研究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及的法律问题。

篇2

 

近两年,为推动简政放权,国家工商总局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其中广为社会关注的是由工商部门牵头建设的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安全公示系统,也就是俗称的“全国一张网”。

 

就此问题,《中国新闻周刊》近日专访了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马正其。

 

中国新闻周刊:“全国一张网”建设的背景是什么?当前进展如何?

 

马正其:2014年3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在全国全面推行商事制度改革。这项改革大大减少了审批环节,方便了企业的注册登记,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比如,2015年新登记注册企业444万户,比2014年同期增长了21%。每天全国新增企业1.2万户。根据我们抽样调查,登记注册半年之内,70%的企业都已开始正常经营,也就是活跃度有70%。在去年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全国新增1320多万就业人员,促进了就业问题的解决,商事制度改革起了很大作用。

 

商事制度改革是简政放权的重要举措,这项改革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减少行政审批,方便群众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

 

商事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宽进”+“严管”上。“宽进”就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市场门槛,目前来看已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后面大家最关心的是怎样“严管”,怎样创新监管方式。为了强化以企业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我们推出了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建立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简称“全国一张网”,它是商事制度改革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商事制度改革中,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如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仅是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个主要措施就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制度,而建立企业信用制度的关键是建立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从2014年开始公示系统的建设,它的主要内容就是把所有企业依法应对外公示的信息归集到企业的名下。它把企业登记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法人代表、出资规模等信息,还有企业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归集到每一个企业的名下,使社会各方面都能够随时查询。只要查询这个企业,就能了解到它的基本情况。

 

另外,工商总局还和其他部门建立了信息共享、联合惩戒机制,比如司法机关、金融部门、税务机关等,对企业的处罚也列到企业的名下。

 

中国新闻周刊:建立“全国一张网”的意义是什么?

 

马正其:我认为其意义有四个方面:第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需要。过去政府往往在事前审批上,审得很严,事后监管比较松。现在我们叫事前准入放宽,事后监管从严。如果不加强事后监管,整个市场秩序就会混乱。

 

第二是促进企业诚信的需要。这张网实质上是个诚信榜。有些企业并不惧怕政府部门的处罚,它最怕处罚信息公开,特别是大企业更怕。我们要充分利用企业信息的公示公开,营造良好的诚信环境,形成倒逼机制,使违法失信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第三是推进依法行政,实现部门联合监管的需要。这张网建成以后,所有政府部门的处罚信息都归集到这张网上来,关于企业方方面面的信息都要实现共享共用。

 

第四是推进社会共治,强化社会监督的需要。这个平台建立起来以后,既可以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又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的监督作用。任何部门、任何市场主体、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对方信用状况。

 

中国新闻周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马正其:总理这句话实质上把一张网的方向、目标、重点和任务简单明了地说清楚了。

 

此外,我认为一张网还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企业数量的全覆盖,现在全国近2200万家企业,这些企业的基本登记注册信息在这张网上都有。

 

其次是数据归集大容量。主要归集了四方面的信息:企业注册登记的信息;企业年报公示信息;各个部门处罚信息;有诚信的社会组织对企业评价信息,如消协、行业组织、大数据公司等。

 

第三是这些信息记入每一个企业名下。只要企业受到了政府部门的处罚,都要及时、不漏、不重地记入企业的名下。

 

第四是依法公示。该向社会公布的信息必须按照法律向社会公布。前面所说的四个方面的信息全部在网上公布。这张网是公开的,政府部门和社会都可以查询网上信息。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企业使用“一张网”的情况如何?

 

马正其:可以说,企业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这两年的情况看,企业信息公示率都达到了85%以上,超过了过去83%左右的年检率。

 

从2015年抽查的结果看,有275万户企业被纳入了经营异常名录,多半是由于没有公示年报信息,或者公示信息存在弄虚作假,占到了整个企业总数的12.8%。也有一些企业,在主动改正自己的违法行为,改正后就可以从经营异常名录中移出。企业纳入经营异常名录之后,如果在三年内不改正,就会被纳入严重违法企业的名单,就是所谓的“黑名单”。

 

目前,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访问量一天已经将近1600万。有一些企业因为纳入异常经营名录,从而失去了招标采购、银行贷款的机会,信用监管的威力日益显现出来。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要工商部门牵头做这件事情呢?

 

马正其:这是因为工商部门掌握了所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信息,各类市场主体从“生”到“死”都必须经过工商部门登记备案,数据的权威性、全面性很强。

 

另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不应只看做是工商部门的系统,而是各级政府的,只是由工商部门来主要牵头建设而已。

 

中国新闻周刊:在推行全国“一张网”建设过程中,是否遇到过什么阻力或困难?

 

马正其:当然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部门之间认识不太统一,开始不愿将信息归集上来。对于新形势下的改革举措,大家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我们也很理解。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还是国家各个部委,大家积极性越来越高,都很支持很重视。我们想的是在今年底把“一张网”的框架建立起来,明年部分投入使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我跟很多省交换过意见,大家都赞成这件事。

 

中国新闻周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破除地方保护主义?

 

马正其:坦诚讲,个别地方政府难免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但你要相信,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还是希望它那个地方的企业讲诚信,讲自律,还是希望把自己地方的市场秩序搞好,地方保护主义是少数。

篇3

一、关于“经济户口”的建立与管理

我们每个人出生后都要到派出所申报户口,同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公民、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欲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必先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取得合法的经营资格,方能取得入市资格。其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要依法对其经营活动实施事中(日常监管)、事后(退出市场,注销主体资格)全程监督管理。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详细完整准确地建立各类主体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全过程的档案资料,即“经济户口”。

所谓“经济户口”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确认生产、经营资格的市场主体综合情况的总称,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管理辖区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市场行为和对其监督管理有关情况的记录。它既反映企业登记事项的变化和经营活动情况,也反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进行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的全过程。

经济户口管理是根据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和对其监督管理有关情况的变化,对经济户口进行相应的建立、补充和调整的管理。主要以书式资料即“经济户口资料簿”和微机中相应的软件管理系统来反映。其目标是确保经济户口反映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保持一致。所以,“经济户口”是执法巡查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我区“经济户口”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从上到下对经济户口的建立,认识还不一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一些工商所建立的“经济户口”过简,往往是每户一个档案袋,只装一张简单的登记表,与登记台账、卡片没有多大区别,没有单独的使用价值。

二是一些工商所建立的“经济户口”过繁,基本上把登记机关的企业档案予以复制,即在工商所重复建档。这既不符合档案管理要求,也没有必要,还增加了经费开支。

三是目前“经济户口”中多数只有个体工商户及企业的登记资料,市场监管工作涉及的经营主体的表彰奖励、产品或服务质量情况、因违法被有关部门行政处罚情况、重合同守信用、消费者信得过、广告宣传、注册商标等资料没有反映。

四是经济户口人工建立较多,微机使用率极低,即使使用微机,也只是登记的主要事项。

五是经济户口建立缺乏自上而下的管理规范,内容和应用程序不够统一。

二、关于“经济户口”的建立和定位

围绕“经济户口”建立和管理工作的定位,我们认为,建立“经济户口”主要是为了使用,即为日常监管提供依据,而企业档案除为监管市场提供依据外,还有保存登记原始资料,依法为有关机关和单位出具证明的作用。工商所建立经济户口无需此用。因此“经济户口”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按照登记档案的模式来建,而应当采取适度适用的原则:凡工商所需要的资料应当纳入“经济户口”,反之不必要纳入。同时,“经济户口”建立应体现易于管理、科学合理、统一规范、准确完善的原则,体现企业信息状况的全面性、动态性和来源渠道多元性。

第一,“经济户口”要系统、全面。它应包含管理区域内所有的监管对象的所有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内容。也就是说,“经济户口”必须涵盖辖区内所有的工商登记注册与日常监管的各项内容,必须全面系统地反映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市场准入、生产经营到退出全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情况。在经济户口的内容上,应充实以下五个方面的资料:

1.登记机关的核准登记事项。依此监督市场经营者是否登记、是否按照核准的登记事项从事经营活动;

2.开业经营应当具有的前置审批手续。依此监督市场经营者的前置审批是否具备,是否因过期失效,或者被原审批机关撤销或吊销;

3.受工商法规规范及保护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和权益。如商标、广告、总经销、联营等资料。依此监督市场经营的相关行为是否合法,确定市场经营者的相关权益是否应予以保护;

4.个体工商户的产值、营业额的统计。以此来确定个体工商户管理费标准和统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

5.守法经营情况记录。依此确定“重合同、守信用”和“消费者信得过”企业,对登记机关和相关部门评价企业提供所需证明,确定市场监管的重点。

第二,“经济户口”的建立应保持动态性。不仅要对“经济户口”的增减保持动态,“经济户口”的内容也应不断变化。随着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的开通,能够在网上查询的资料信息,应逐步退出“经济户口”,而监管工作中的资料应随之纳入。

第三,保证“经济户口”资料来源多渠道、多元化。

一是“经济户口”登记资料的采集主要来源于登记机关。这就要求登记机关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将发照登记后的有关资料信息向工商所传输提供。

二是由监管对象提供有关信息。需要制定有关规范性文件,规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工商所提交有关文件和数据的义务。

三是由工商所日常巡查补充资料。如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因违法被行政处罚情况,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歇业停业情况等。

四是税务、银行等其他部门的相关资料。

第四,在经济户口建立中融人科技性。

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应该相应配套,比如省、市局机关内建立局域网,市局与分局机关建立DDN广域网,分局与工商所建立拨号网,形成全省、市系统的办公联网。经济户口建立与管理过程中,可依托计算机开展工作,并本着实用原则将经济户口的基本情况、管理情况及时录入微机达到实用。

三、关于经济户口管理实际操作办法

一是现行的“经济户口”要依托计算机网络,借鉴使用其他地区成熟的“经济户口”管理软件或自己开发“经济户口”管理软件,建立“经济户口”信息库。

二是“经济户口”要体现“分级登记、属地管理、上下联动、动态监管”的思路。首先机关登记部门负责其权限范围内登记信息的整理、录入;其次工商所负责授权范围的登记、监管、服务、信息的收集、录入;最后各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市场主体登记、年检情况的变化以及巡查、办案中掌握的情况,及时对电脑信息库的信息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以确保对市场主体实施有效监管。

三是工商所应建立“三级户卡”,适应微机化管理。“三级户卡”即由工商所内勤组掌握所里全部经营户的总户卡(分企业、个体两大类)为第一级户卡;由各巡查组掌握本组管理的经营户户卡为第二级户卡;由每位巡查人员掌握本人管理的经营户户卡为第三级户卡。同时,全局系统内各个所的企业、个体户一级经济户卡的总数与市局机关注册部门的户口总数相一致。“三级户卡”记载的内容为经营户的主要事项、经营基本情况及违法违章情况,内勤组侧重于记载经营户的登记事项,巡查组户卡侧重于记载经营户的基本情况。

由于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模式,乌海市、呼伦贝尔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地摸索制定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户口”资料簿,开发了“经济户口”管理软件。以各地“户簿”的形式来看,基本是相似的。最根本的是如何维护管理运行,使其发挥全面、准确、方便、快捷的信息功能。

四、关于应用“经济户口”及建立信用公示制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社会成员(企业、个人)资信档案。它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石。就工商部门而言,“经济户口”的建立和应用是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基础和前提,企业信用公示制是“经济户口”应用之表现。

从目前部分省、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的企业信用体系看,企业信用公示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企业身份信息。即指企业登记注册内容、年检、登记事项变更、分支机构等情况的相关记录,在微机打照系统中存储。

(二)良好行为公示信息。指企业被县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和奖励的记录,包括重合同守信用、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其他信用记录等。有相应的审批备案。

(三)不良行为警示信息。指企业违法和严重失信记录,包括违反《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造成经济损失数额较大的,如抽逃资金或虚报出资、虚假广告、合同欺诈、商标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等。有不良行为企业将被归入“黑名单”或锁入“警示系统”,其投资者与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相关的行为将受到限制,其违法行为将作永久性记载。

企业登记注册和市场交易行为的内容在“经济户口”中得到全面反映。在网络技术的情况下,可转入相关信息数据库中。社会各界通过点击网站的方式,查询与其交易的市场主体中是否有不良记录,以决定是否与其交易,避免受到曾有恶意交易行为的市场主体的损害,从而建立起对失信企业的严罚机制。运作成熟后,企业信用征信机制即告构建完成记载经营户的基本情况。

五、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尚在起步阶段,应秀实基础、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当前,应立足自身职能,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经济户口”和信用公示制管理办法。明确“经济户口”内容和管理方法,以及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实施办法。要将建立这一制度,特别是企业不良行为警示记录信息,公之于众,使企业明了守信将得到信用收益,失信则将受到惩罚,避免不教而诛。

(二)积极为社会提供征信服务,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部门掌握着经营者主体从设立到注销的重要信息,通过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假维权等工作不断充实“经济户口”内容,可以为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信息。在这方面我们工商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应该先行一步,作好经济户口的建立及管理工作,构建工商行政管理局面的企业信用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和其他行政执法部门以及行业系统逐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实现信用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加大计算机网络建设,全面推行网络化办公。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经济时代,实现全国工商系统联网至少是省、市以下联网,已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起跨地区的网络化信用数据库,才能发挥综合效能,使不守信用者在全国范围内,至少是一个省、区内寸步难行。

(四)建立全国工商系统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上网信息要按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来整理录入、更新、维护、使数据库正常运转,使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市场和各项行政执法职能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信用公示体系建成后,交由机关信息中心进行企业化管理动作。目前,有的地方已投资建起了工作平台,设立了网站,下一步就是如何让网络在向社会提供服务方面做到信息数据化、档案查询自动化、信用报告公正化。

(五)与国际惯例按轨,实行公民身份号码管理。企业、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注册号可尝试使用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以便与个人信用信息档案接轨,为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

(六)企业不良行为的记录单位要从法律上予以明确。

篇4

第一条为规范政府行政部门公开企业信用信息活动,推进企业信用建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企业信用信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政府行政部门公开企业信用信息、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企业信用信息,是指各级人民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和依法授权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中掌握的可用以了解、分析企业信用状况的信息。

第四条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活动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准确、及时的原则,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企业合法权益,保守国家秘密,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活动的领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活动的指导、协调和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监察机关应当对行政部门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活动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章公开

第六条行政部门应当将依法履行职责中掌握的下列企业信用信息予以公开:

(一)企业的基本登记事项、组织机构代码;

(二)企业取得行政许可的情况;

(三)企业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的认证情况和商标认定情况;

(四)企业产品质量的抽查、检验、检疫、检测情况;

(五)企业年度审计、审核情况和企业社会保险登记证年检情况;

(六)企业拖欠社会保险费和行政事业性费用的情况;

(七)企业拖欠、骗取、偷逃税款的情况;

(八)企业违法用工、拖欠员工工资等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查处情况;

(九)企业重大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污染等事故的责任追究情况;

(十)生效的行政处罚记录;

(十一)其他依法应当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

法律法规对公开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条行政部门应当通过信息网络、新闻传媒、政务公开栏等方式,公开其掌握的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八条行政部门对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应当实行动态管理。

行政部门对本条例第六条规定公开的各项企业信用信息,应当自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期限如下:

(一)第六条第(一)项公开至企业终止之日起三年止;

(二)第六条第(二)项、第(三)项公开至有效期届满止;

(三)第六条第(四)项至第(十)项公开的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

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期限届满的,应当终止公开,转为档案保存。

法律法规对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行政部门公开企业信用信息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不得编造、篡改企业信用信息,不得收集、公开虚假信息。

第十条行政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及时进行审查,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其他内容,应当采取保密措施,不得公开;行政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应当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行政部门之间公开的同一企业信用信息不一致的,有关行政部门应当自发现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共同核实,并予以公示。

有关行政部门之间对核实结果有争议的,由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处理。

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部门公布的企业信用信息有错误的,可以提出异议申请,并提供相关依据,有关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核实,确有错误的予以更正并进行公示,核实无误的予以维持,并书面告知异议申请人。

行政部门受理异议申请期间认为需要停止公开该信息的,或者异议申请人申请停止公开,行政部门认为其要求合理的,可以暂停公开。

第十三条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实现行政部门之间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并根据需要,可以指定或者委托有关单位或者部门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负责收集、整合并统一公开行政部门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具体规定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章使用

第十四条行政部门公开和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可以作为分析企业信用状况的参考。

第十五条行政部门在有关核准登记、资质认定、年检年审、招标投标、政府采购,以及向社会委托、发包政府公共服务项目等事务中,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企业信用信息。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项目合作、商业投资、商务采购、经营决策等活动中可以使用企业信用信息。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歪曲、篡改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不得以欺诈、贿赂、侵入计算机网络等方式非法获取未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

第十六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登录网站或者提出申请等方式,查询本条例第六条规定的企业信用信息。企业或者经企业授权的单位和个人查询其企业自身信用信息的,行政部门可以提供本条例第六条规定以外的该企业信用信息。

行政部门对申请查询的企业信用信息能够当场提供或者答复的,应当当场提供或者答复;不能当场提供或者答复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提供或者答复。

第十七条行政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可以收取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不得收取其他费用。

行政部门收取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的标准,由省人民政府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第四章监督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对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并及时协调处理公开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对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工作应当进行指导和检查督促,并建立必要的制度,保障企业信用信息及时公开。

第二十条监察机关对行政部门执行本条例的情况应当进行定期检查,及时查处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行政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发生重大运行故障或者事故、保密信用信息严重泄漏以及其他重大事件,应当立即处理,并向同级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有关行政部门处理不当的事项;涉及保密事项的,应当会同保密工作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活动中不依法履行义务,或者在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活动中侵犯其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可以向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部门投诉。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部门收到投诉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行政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该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不按规定公开或者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

(二)拒绝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异议申请或者查询申请的;

(三)编造、篡改企业信用信息的;

(四)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五)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发生重大事故和重大事件不及时报告的;

(六)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四条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公布、提供虚假企业信用信息,或者公布的企业信用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关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第二十五条国家税务、海关、检验检疫、证券、银行、保险、电力、电信、邮政等驻粤机构,参照本条例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活动。

篇5

波仕服饰公司在顺利获得信用贷款的过程中,信用评级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长沙市启动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中,企业的信用要求是第一位的,只有经过信用评级且达到一定级别的中小企业才能进审推荐的范围。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活跃经济、满足社会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融资难已成为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瓶颈,融资障碍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近年来,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行动,设立专营机构,配备专业人员,采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力度,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完整、不透明,与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依然难以得到满足。

针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发挥信用评级的作用解决中小企业信用危机,是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益探索。现实情况下,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却是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的担心使其惜贷。要解开这个症结,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关键,而对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评级无疑是其中基础性的一步。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因为借款人比银行更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并因此可以选择披露更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信用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仅给交易双方带来许多麻烦,也给一些欺诈行为以可乘之机,使得银行或企业吃亏上当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委托一个独立、客观的第三方对合作对象进行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可以使交易决策更有依据,从而保障整个交易的进行。

信用评级是由专业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根据“公正、客观、科学”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考察调研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有关其信用行为可靠性、安全性程度的评价,并以专用符号来表达的一种活动,它是对被评对象所负债务能否如约还本付息的能力和可信程度的评估,是对债务偿还风险的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管理层素质、内部治理、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及企业所在区域的经营环境、所在行业发展状况、行业政策等是确立企业信用等级的基本因素,管理层的个人信用、企业既往信用记录等也是重要参考因素。

信用评级作为判断信用可信度的标准,是中小企业赢得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信任并获得项目资金扶持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评级,可以增强中小企业信用透明度,提高银行贷前调查的效率,降低贷款发放成本,有利于贷款银行决策时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实现正确决策,降低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办理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通过信用评级,银行还可以定位新的中小企业,通过了解企业的数据,发掘潜在客户,扩大市场容量,形成规模效应。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用体系建设 对策

现阶段,制度缺失使得人民银行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信息采集、更新,还是成果运用等诸多环节都十分尴尬,这极大地增加了基层央行信用信息的采集成本和难度,影响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向纵深推进的面临诸多压力。以怀化市为例,从2006年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来,怀化市中小企业贷款获得了一定增长,截至2010年12月31日,累计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达137458万元,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看,由于中小企业信用基础薄弱,中小企业贷款增长仍然难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强制度创新,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怀化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怀化市有中小企业6458家,占全部企业的99%。中小企业已发展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力量。2010年,怀化市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254.46亿元,增长23.8%,占全市GDP的38.6%;完成利税16.5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64.84%;创造就业岗位25.4万人,占全部企业平均从业人数的85.2%。

为帮助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防范信用风险,同时也为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和发展机会,降低融资成本,怀化市出台了《关于促进怀化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大信用信息在政府相关领域应用的通知》等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基础建设、信用档案库建设、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建设的制度性办法,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截至2010年12月末,怀化市已有2072户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为辖内金融机构了解中小企业基本情况、还债记录、负债状况、担保情况等信息提供了较为方便地查询服务,节省了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贷前调查的时间和成本。截至2010年12月末,已有471家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信贷资金36540万元,占全市贷款余额的14.6%。

二、怀化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难点

(一)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难。人民银行从2006年开始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中小企业数据征集和更新工作,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与更新仍是困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的突出难题。目前,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主要是从商业银行以及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采集,由于部门自成系统、条块分割,信息重点不一、标准不一、更新时间不一,导致信用信息共享渠道不畅、信息资源分散,采集与更新难度很大。从怀化市的实践来看,在目前法律并未明确赋予人民银行相关权力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信息采集主要依靠基层人民银行与“兄弟单位”的协调来实现。由于这种协调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的采集与更新很难做到及时、准确、有效。

(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产品使用和推广难。目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甚至根本就没有财务报表等情况比较普遍。因此,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的数据有的是会计临时匡算的,其真实性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难以评估,信用评价难以建立,信用档案作为企业的“经济身份证”、“信用名片”的作用难以体现。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信息失真资信评估机构无法快速地生产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的信用信息产品,形成有效供给;另一方面,由于信息质量不高,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产品得不到商业银行等融资方的认可,潜在的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的现实需求。从怀化市的实践来看,由于缺乏权威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难以给企业融资带来助力,许多中小企业对信用信息采集、评估不大关心和不予配合,尤其是与银行无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更是拒绝提供信用信息。

(三)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机制贯彻与落实难。近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但其目的、管理内容以及约束力并非专门针对征信行业,对社会上各信用主体的信用行为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法律准则和约束体系,征信制度只表现在有关部门的一些规章和一些没有广泛约束力的文件中,缺乏有效、系统的法律惩治制度。从怀化市的实践来看,地方政府虽出台了一些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措施,但由于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失信行为的界定、失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异议的申诉处理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法理依据,中小企业失信惩戒机制只能停留纸面,很难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三、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主要思路

综合怀化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加快推动建立以信息采集更新、信用状况评价、融资企业培育、政策扶持引导、多方共享合作、持续风险监测、呼吁推动法制进程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路径是当前的必然选择。

(一)提高强制性制度创新的层次,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共享机制的建立。诱致性制度变迁在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制度供给滞后的弊端。为此,需要逐步发挥强制性制度变迁优势,以弥补诱致性制度变迁的不足。一是适当提高制度创新层次,强化制度约束力。在现有省市级层面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的基础上,建议由人民银行总行与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协商,直接通过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征集中小企业信息。二是由人民银行总行会同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等部委联合发文,指导各地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使各地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有依据,便于人民银行分支行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尽快出台征信法规,赋予人民银行采集企业信用信息的法律地位,规范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行为,为全社会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一个强力组织和框架。

(二)提升制度变迁主体的预期收益,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成果的使用和推广。一是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为地方党政服务的功能。利用系统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为地方党政制定地方产业政策、及时把握政策实施动态,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二是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反馈给银行和担保机构。提升数据库指标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金融机构经营决策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三是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功能。引导、协调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信用评级较高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对信用好的企业,在产品宣传、融资授信、证照年检、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支持,在贷款授信、贸易结算等融资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对信用差的企业,要向社会公示,提高失信成本,督促其守信履约,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局面。

(三)建立健全征信法律法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激励惩戒机制的建立。加快立法进程,制定一套统一、完整、系统的专门法律,明确信用主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并通过经济、行政、道德乃至法律手段激励守信行为,惩处失信行为。一是完善系统功能,激发企业对信用信息的有效需求。在完善现有信息系统功能基础上,加大基础数据的挖掘和利用。大力推行“征信+信贷”模式,实施融资培育,使入库中小企业在贷款额度、期限和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从征信体系建设中得到实惠,形成信息采集、开发、利用的良性循环。二是拓展信用报告使用,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力度。要在政府采购、政策担保、财政贴息、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招投标、资质认定、行政许可和企业评优等方面制定使用中小企业信用档案的制度安排,通过政策导向和叠加,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三是对失信企业进行惩戒。对失信企业依法进行负面信用记录公示、警告提示、限制信贷、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行政司法处罚等惩戒,使失信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带来不便。

参考文献:

1、孙工声;《打造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新模式》;2010年第1期《中国金融》。

2、董卫荣;《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研究》。

3、《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民建淮南网;2010年4月1日。

篇7

第一条为推进房地产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素质,构建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价,是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诚信度、市场行为的综合评价。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综合信用评价。

第四条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价坚持依法、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权威、合理奖惩的运作方式。

第五条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

市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地方税务、物价监督管理、、人民防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卫生、统计、民政、公安消防等部门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局,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价的参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评价工作。

第二章评价指标和信用等级

第六条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价指标包括社会评价指标和行业评价指标。

本办法所称社会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反映房地产开发企业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保持社会稳定等情况的指标。主要包括缴纳政府税费、工程质量安全、水电热气等项目基础设施配套、支付工程款及情况等指标。

本办法所称行业评价指标,是指能够反映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状况和遵守行业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等情况的指标。主要包括办理建审手续、银行的信用评级、开发资质、守法守规及奖励表彰情况等指标。

第七条评价指标内容包括下列方面:

(一)用地行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办理用地审批及土地使用、土地出让金缴纳、配合土地市场监管等情况。

(二)规划行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办理规划审批、配合规划执行监管等情况。

(三)建设行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办理建设审批、配套费缴纳、配合建设市场监管、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配建、工程质量安全等情况。

(四)营销行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办理预(销)售审批、配合预(销)售行为监管等情况。

(五)其他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注册资金、开发资质、企业经营、依法纳税、前期物业管理、节能环保、消防安全、卫生法规执行、住宅交付使用、银行信用、表彰奖励、群众投诉等情况。

第八条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价由高分到低分分为绿牌企业、蓝牌企业、黄牌企业、红牌企业四个等级。

企业信用等级按照下列标准确定:

(一)绿牌企业为信用优秀企业,即分数高于110分,基准分减分不超过5分的企业;

(二)蓝牌企业为信用良好企业,即分数100至109分,基准分减分不超过10分的企业;

(三)黄牌企业为信用一般企业,即分数70至99分的企业;

(四)红牌企业为信用较差企业,即分数低于70分的企业。

企业信用等级根据评价分值变化情况动态调整。

第九条社会评价指标和行业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由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房地产开发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实行一票否决:

(一)超过限缴期限未缴纳土地出让金、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的;

(二)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三)发生重大质量事故的;

(四)偷、逃、抗税,逃、废银行债务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损失的;

(五)引起异常、越级、群体上访,影响社会稳定和正常社会秩序,经核实确实存在严重侵害群众利益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未按规定移交社区配建公益用房的;

(七)规避预售资金监管、拒不改正的;

(八)未按照规划批准进行建设、拒不整改的。

房地产开发企业出现一票否决情形的,综合信用评价指标总分一次性降为0分。

第十一条实行企业信用修复制度,鼓励企业对存在的问题主动进行整改。整改结果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出具证明,由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认定后,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取消原扣分。

第三章评价程序

第十二条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信息网站作为统一工作平台,建立网络评价数据库和企业信用档案。同时将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价结果对外公示,并在新闻媒体上公告。

第十三条各参评部门依据职能分工,依托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信息网站,开展企业信用评价工作。

第十四条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价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信息采集。企业基本信用信息由企业通过统计报表、信用档案、年度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等方式上报,经主管部门审核后,录入网络评价数据库。各参评部门应当根据各自负责的综合信用评价项目,及时将有关情况录入数据库,形成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数据。

(二)即时评价。进入网络评价数据库的企业信用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企业综合信用评价总分,实现即时评价。评价结果及企业信用等级随时通过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信息网站向社会公布。

(三)年度排名。每年年底按照企业综合信用评价总分由高到低顺序进行企业年度综合信用预排名,并在指定网站和媒体上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7天,综合社会各方面反馈意见后最终确定企业年度排名,并将排名结果记入企业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综合管理

第十五条有关部门应当将企业综合信用评价结果作为土地出让招标、拍卖、挂牌,项目招投标,行政审批,日常监管,评先选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建立相应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企业实行综合分类管理。

第十六条获得信用等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按照下列规定进行综合分类管理:

(一)绿牌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免予常规检查、可获资质年检免审,符合晋级条件的,经企业申请,可优先晋升资质等级;对参加开发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招标、拍卖、挂牌的资格予以免审。

(二)蓝牌企业,可进行正常开发经营活动,对其不作重点监管。

(三)黄牌企业,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内重点监管,不得申报资质升级、参加政府组织的各项评优活动;在开发项目招投标,土地出让招标、拍卖、挂牌中严格审核资格,整改不彻底,不能提供由相关部门出具的已完成整改证明的不允许参加开发项目招投标和土地出让、招标、拍卖、挂牌。

(四)红牌企业,列入重点监管范围,整改期间冻结其各项审批手续,不予审批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允许参加土地出让招标、拍卖、挂牌及各种开发项目招投标;三年内不得晋升更高等级的开发资质,情节严重的,建议由有关部门依法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

第十七条建立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信用档案管理制度。

红牌企业的法人代表、总经理及直接责任人员有关情况记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不良记录档案,存留期3年。存留期内不得到在本市从事房地产开发活动的其他企业担任同类职务。企业因存在严重不良行为被清出开发市场、吊销开发资质的,企业法人代表、总经理及直接责任人员的有关情况记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经营管理人员的不良记录档案,存留期5年。存留期内不允许到在本市从事房地产开发活动的其他企业担任同类职务。

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信息网站上对外公开,供公众查询。

第十八条中、省直,外埠在本市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应当参加本市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价。评价排名情况同时通报房地产开发企业注册所在地房地产开发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九条建立信用评价工作监督制度。成立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审委员会,成员由各参评部门组成。评审委员会负责对各部门的评价和打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条建立受评企业申诉受理制度。受评企业对评价内容、程序或结果持有异议的,可向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信用评审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由评审委员会指定相应部门依据本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申诉内容进行核实、处理和答复。

第二十一条建立重大事项跟踪问效制度。对限期整改项目,由市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抽检,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按期改正;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由有关部门查明情况,责令责任单位限期改正,整改情况由评审委员会。

第二十二条参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职责,不得、、,违者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篇8

信用建设恰逢其时

山东省工商局副局长王天仁对诚信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说,现在人们买东西往往要先问一问“是不是真的”,因为假的东西太多了。合同违约和欺诈也屡见不鲜,据统计,目前的合同履约率不足60%。由于彼此缺乏信任,目前私营企业70%的交易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导致市场交易方式倒退,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的企业提出了诚信方面的要求。在与国外客商打交道时能不能讲诚信,不仅直接关系到合作成败,还涉及一个民族形象的问题。国外客商寻找合作伙伴,诚信是一个重要条件,信用已成为投资软环境的首要因素。

著名经济学家盛洪认为,山东的诚信建设应该是复兴而不是启蒙。山东作为孔孟之乡是相当幸运的,因为儒家文化的一些精神是符合时展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些儒家主张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盛洪说,这种文化的挖掘和推广是个大工程。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们在不断的经济活动中会发现,合作比不合作、诚信比不诚信获得的更多,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是诚信者胜。但在实际生活中,这个过程可能是相当漫长的。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的积累,若干代人积累的经验是合作优于不合作、诚信优于不诚信,那么它就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流传下来,通过教育使下一代人接受这种观念。

建立信用体系迫在眉睫

如何把山东的诚信文化优势利用好,山东的一批以诚信为经营理念的企业已作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海尔所以能成为一个世界品牌,靠的是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真诚到永远”的诚信思想,海尔产品近年来保持零投诉不是偶然的,正是体现了这种企业文化的力量。

事实上,几个人或几家企业讲诚信是不可能建成诚信社会的。打造诚信,一个重要保障是建立信用制度,它包括信用记录、信用公示、信用奖惩和社会信用资源的整合共享。在信用建设比较好的国家,人们不敢轻易挑战信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信用制度极为严密,他们不愿意为失信付出几倍甚至一生的代价。而中国目前缺少一个健全的信用制度。

建立信用制度首先要有信用信息,但目前的企业信用资源分散在社会各处,几乎不能发挥作用。一些企业的注册登记、年度检验信息和诚信守法、违法违规等方面的信用信息分散在不同的主管单位,由于信息不能整合,人们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信用信息。

长期以来,由于信息的不透明,一些不法分子在一个地方做了坏事被查处,可以跑到另一个地方继续去坑蒙拐骗,使违法者的成本和风险变得太小。按照有关法律,公司被吊销执照、企业法人被判刑或因法人经营不善导致企业破产的,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3年内不能再担任新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但因为没有相关信息披露渠道,这一条文的实施有很大的难度。

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信息交流尚不畅通的前提下, 加强中介机构建设是信用信息来源的重要途径。像穆迪、标准普尔、登百事等知名的跨国公司,都是信用调查和评估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被业主们称为“防止跌倒的手杖”,在帮助企业了解合作对象的真实情况、减小投资风险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的类似机构才刚刚起步,而山东还没有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

山东省工商系统的信用信息整合工作已迈出了第一步。据了解,山东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正在建设企业信用管理服务平台,以期把工商系统内部目前已掌握的企业信用信息整合起来,并实现全省联网,该系统可望在年内建成。

但这仅靠工商系统是不够的,还必须把金融、公安、法院、税务等部门所掌握的企业信息全部整合起来,建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信息库建好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信息公示和奖惩,并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相应的信用资料。

让信用建设有法可依

当然,不管是官方的信用信息还是中介机构的信息,都要有相应法律法规做保障。公布企业黑名单涉及不涉及商业机密?算不算侵权?这些都要有明确的法律保障。所以,诚信建设要有法律做支持。例如,老百姓对注水肉深恶痛绝,但长期以来没有关于注水肉的国家标准,除非现场抓到,否则执法者很难惩处那些注水者。据透露,检测注水肉的国家标准即将颁布,这无疑是对违反市场道德者的有力打击。

在2004年1月8日召开的山东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建设“诚信山东”作为一个专门问题提出来,并且比较具体地描述了信用建设的途径。 韩寓群省长在报告中说,建设诚信山东首要任务是建立以依法行政和取信于民、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的政府信用系统,同时加快建设以信用征信、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系统,以数据收集、使用和披露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信用系统,发展以信用咨询、信用评价、信用担保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服务系统,努力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市场公平竞争、各界守法经营、居民放心消费、客商乐于投资的良好环境,塑造诚信山东的良好形象。可以预见,建设诚信山东已经不是一个细枝末节问题,而成为一个经济大省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

Mr. Wang Tianren, Vice Director of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of Shandong, has a deep understanding about honesty. He says, nowadays, when people go shopping, they always ask whether the commodities are “real ones,” since there are too many counterfeit and shoddy products in the markets. In addition, the behaviors of contract-breaking and cheating are very common. Statistics reveal that nowadays somewhat less than 60% of signed contracts can be executed. At present, about 70% of transactions between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dealt with in cash, since they do not believe in each other’s credit. This kind of primitive business approach, undoubtedly hinders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Howev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produces requirements concerning the credi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When dealing with foreign traders, honesty is not only a key factor for the business, but also an illumina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nation. Honesty is alway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foreign enterprises to seek cooperative partners in China; for, as the Americans are fond of saying,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Credit, therefore,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establishing a proper investment environment.

A group of Shandong-based enterprises have done very well in terms of honesty. Take Haier, which has now become a world famous brand, as an instance. Behind Haier’s successful operation worldwide is its excellent product quality and honest business tenet: “Sincere forever.” In recent years, it is the conscientious practice of these two principles that has rendered Haier’s products free of consumer complaints.

On the other hand, an honest society cannot be constituted only by several persons or a few enterprises. To establish an honest society, a credit system comprising accurate credit records, credit declaration, credit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social credit resources is a must. In countries where the system of credit is highly developed, the reason why people dare not challenge the credit of others is that in these countries there are perfect credit systems, which make people unwilling to breach promises at the cost of losing a lifetime of good credit and good will. In China, the pity is that, to date, we have not developed a sound credit system.

篇9

关键词:商事登记;商事登记制度;统一立法;现状及完善

一、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现状

商事登记是指商主体或商主体的筹办人,为了设立、变更或终止其主体资格,依照商事登记法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向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登记机关审查核准并将登记事项记载于登记簿的法律行为。我国既不存在一部专门的商事登记法,也没有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就商事登记制度作出相对集中而系统的规定,而是根据不同类型的商事主体予以分别立法。2014年,修订后实施的《公司法》正式删去我国公司登记中的“实收资本”条件,公司注册资本制度由实缴制向认缴制转变。同年3月,国务院和国家工商总局随即开始了整个商事登记制度的改革,修改了《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登记法规和规章,同时颁布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企业经营异常名录暂行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初步形成了以资格确认为基础,信息服务为主导,信用监管为内容安全和效率为目标的商事登记制度结构。这一系列的改革激发商主体和市场的活力的同时,也显露了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不足。不同的商主体适用不同的商事登记规则,而不同的商事登记法规之间存在混乱、模糊地带,阻碍了商主体商事登记的效率,造成市场准入的不公平。

2.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统一立法的体系。我国的商事登记制度到目前为止都没形成一套完整的立法体系,而是根据商主体的不同分散立法,这就导致缺乏统一的立法体系,导致法规之间的重叠和冲突。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各商主体之间登记条件的差异性,不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规律,并且对不同的主体采用不同的登记规则,大大加重了工商登记机关的工作负担,使得登记管理效率低下。而不同法规之间的模糊性也不利于统一规范的形成。如对“营业场所”、“出资额”等词语的不统一规定就导致了申请人甚至登记机关的混淆和延误。此次改革并没有推出统一的商事登记立法规范,在商事主体资格范围扩大后,这个问题也将更为令人头疼。

(2)过大的实质审查权力。我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等各商事登记规则中并没有就明文规定审查是形式审查还是实质审查,在实践中一般采取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审查标准。这是由于我国的商事登记即发放营业许可证,其中还需要审查商主体的经营范围等实质性问题。商事登记作为市场准入环节,往往需要时效性,因此仅对其进行形式审查时较为合理的。但登记机关的行政性质也却使其担任实质审查的角色,在一定程序上增加了商主体申请的负担和转变的难度。

(3)混淆了商主体登记和营业登记两种不同的效力。我国现行商事登记制度是商主体营业执照的颁发许可制度,这意味着商主体在取得主体资格的同时也取得营业资格。首先要区分这两者,商主体登记是商事主体取得合法性运营的基础,是其法律身份得以承认的标志,典型的有法人;而营业资格登记是以商主体经营的范围和许可程度的限制。两者混淆使得商主体在确定营业资格前不能获得商主体资格的认证,可能限制了商主体的自由活动,同时该商主体营业执照的吊销却不一定使其在商事登记中除名。因此,法人登记和商业登记有必要分开进行。

(4)重事前把关轻事后监管。新《公司法》实施后,在推行公司认缴资本制度的同时,还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同年实施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企业应当于每年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这无疑是激发了商主体的积极活动性,但同时也给那些资信能力差的公司得以喘息、作假的机会,威胁债权人的利益。在市场准入原则下,登记机关对于商事登记的后续还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使商事登记为社会公众提供商事主体的信用和经营情况的基本功能大大降低,导致对商主体的监控削弱。

二、域外商事登记制度的借鉴

1.域外商事登记的立法模式

域外的商事登记制度由于立法传统和法律制度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商事登记法律形式,主要类型有:一是单行法模式,以单行法的形式来规定商事登记制度。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即采用此种模式,统一由《香港商事登记条例》规定;二是商法典模式,即在商法典中统一规定商事登记事项,其他企业法律不再规定商业登记事项。德国即采用此形式,《德国商法典》第二章对登记的管理、登记申请、分营业所登记、登记的公告等统一作出规定。三是商法典与单行法结合的模式,即商法典规定商事登记事项的主要内容,同时,另行颁布商业登记法,详细规定商事登记事项。日本即采用此种商事登记立法模式;四是公司法与单行法结合的模式,即由公司法和商业登记法分别就不同的商事主体的登记作出不同的规定,我国台湾即采用此商事登记立法模式。由于我国没有商法典,第二、三种模式都不能采取,根据我国目前立法形势,制定统一的商事登记法是比较合理的,兼顾市场的公平性和提高商事登记效率。

2.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的区分

对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进行区分管理也是大多数域外商事登记制度所认可的。同为大陆法系的德国就有两种登记制度,且由不同登记机关承担。一种是商事主体资格登记,由初级法院承担事务;另一种是营业登记,由营业局承担具体事务,两者都会被记载在工商业登记薄上。并且,两者之中,商事登记是任意的,而营业登记则是强制性的。这种登记机关的区分虽然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但是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的区分却是必要的,是我国未来商事登记改革的趋势。

3.商事登记审查标准

所谓商事登记审查标准,主要有实质审查、形式审查和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三种。商事登记的形式审查是登记机关在审查商主体的申请文件时仅审查程序上是否合法,而采取实质审查的登记机关则有权限审查商主体提交的文件真实性及合法性。在英美法系国家,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较少,登记机关依托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仅对登记内容进行形式上审查,对于其真实由申请者自身承担;在日本,商主体一旦提交所需材料即可登记,登记机关也无权进行真实合法性审查。大陆法系中一般也采取形式主义审查标准。在德国商事登记是任意的,那么其审查标准无疑是采形式审查。

三、完善我国商事登记制度的若干思考

1.制定统一的商事登记法

根据我国商事登记现状,制定统一的商事登记立法是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目标和趋势。单一的商事登记立法一方面有利于统一我国现行的分散凌乱的法规,适用于各个商主体,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提高了登记机关的登记效率,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在统一的商事登记法中明确商主体商事登记的范围,如名称、住所、法人、商主体类型、期限等,使得登记机关在审查认定时能够遵循统一的立法标准,提高商事登记效率,为商主体创造市场的自由空间和竞争力。

2.区分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

在统一的商事登记法明确区分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商事登记是商主体取得法律身份的认定,是营业登记的基础,适用形式审查标准;而营业登记则更需要对商主体的能力和资格进行严格限制,适用实质审查标准。我国现行的以形式审查为主,实质审查为辅的审查标准也是出于未区分商事登记与营业登记,政府的监管职能、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在这两者上是有明显差别的,对于营业登记内容的管理更能体现在保持市场自由竞争同时政府的安全干预职能。

3.健全企业信用体系

在看不见的手―市场支配竞争资源的同时,为保护公民权益,商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某一商主体在登记时合法,但可能随着市场竞争行为损害了相对权益人、甚至公民的巨大利益,因此对商主体行为监督管理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和公民。2014年正式实施的新《公司法》将商主体的年检转变为年度报告。这一方面是由于每年的年度检查不仅没有起到严格约束商主体的作用,反而产生了滋生腐败的温床,另一方面商主体的信息得不到有效提供。同年颁布实施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要求企业每年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机关提供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但是,应当如何确保商主体提供信息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这就应当在针对商主体的行为,建立健全商主体信用体系,发挥企业信用体系的作用,使其与商主体的经营直接相关,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扩大社会监督,维护交易安全。

参考文献:

[1]范健.《商法(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3).

[2]朱慈蕴.我国商事登记立法的改革与完善[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12.(06).

篇10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领导

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2004年以来,陆续出台了*、等一系列文件,对促进我省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国发〔2007〕17号文件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工作措施,结合闽政〔2004〕10号和闽政办〔2005〕3号提出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做好基础工作,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把这项工作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纳入政府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按照整规工作行政督查和责任追究制的要求,进行督查和责任追究,确保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尚未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的设区市和省级单位,要抓紧成立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制定并落实工作方案。省信用办和省监察厅要抓好督促检查。

二、加快推进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健全企业信用体系,提升企业信用服务水平。健全全省统一的企业征信体系和征信机构,整合企业(包括企业法人、中介机构、其他经营性组织和个体工商户,下同)信用信息数据,实现联合征信。支持省政府特许经营的省企业征信机构及时对全省各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上公开的企业信息进行征集,保证数据实时更新。建立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制定企业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省企业征信机构采集的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必须依法披露,并在监管部门之间资源共享。加快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办法,逐步开展企业信用评估(评级)。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服务体系,广泛利用征信机构的征信调查、信息征集、资信评级、催收欠款、咨询培训和研究报告等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改善财务结构,实现信用增级,满足银行贷款条件。做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工作,帮助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提高公信力,改善自身贷款条件,扩大融资规模。积极推广和使用企业信用产品,制定便利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批和分类管理流程,建立适应我省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经营管理模式,加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授信范围和监管力度。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行我省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开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孵化服务。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银监局牵头,省经贸委等有关部门配合。

加强行业协会信用建设,各行业协会、商会要牵头制定行业的信用建设规划和行规行约,形成行业自律机制。完善行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会员的诚实守信行为进行表彰,对会员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行业评议和失信惩戒。帮助会员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为会员提供信用信息服务,使信用建设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此项工作由省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二)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行为,提升中介服务机构的社会信用度。扩大中介机构信用建设的覆盖面,当前要继续推进经济鉴证类和律师业中介机构信用建设,同时要将劳动服务、婚姻、知识产权服务、技术服务等行业也列入中介机构信用建设的范围。要抓好中介机构信用的基础建设工作,健全中介机构和执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制定中介机构信用评级工作的实施办法,完善相关的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开展信用检查工作,规范中介机构经营管理、营销活动和宣传推介行为,促进中介机构依法合规提供服务。此项工作由省相关主管部门牵头负责。

(三)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和实施我省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进一步加强协同配合,推进部门之间信用信息共享,逐步整合各相关部门拥有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提高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水平,扩大个人信用体系的覆盖面,实现依法征信,形成个人信用征信、评估、披露、奖惩体系。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三、加快推进信用监管体系建设

(一)推进信贷征信体系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金融业信贷征信体系的建设,充分利用其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建设和管理。信贷征信机构要依法采集企业和个人信息,依法向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征信服务。要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健全证券业、保险业及外汇管理的信用系统,充分利用信用信息资源,加强金融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逐步健全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此项工作由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二)推进税收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依托“金税”系统建设,完善与提升纳税人各类信息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纳税人税收信用电子档案。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纳税信用等级评定、评价、管理和使用机制。积极运用省国税局、地税局集中的税收征管信息化数据资源优势和第三方信息共享资源,加强税收信用产品的加工与处理,规范开展纳税信用评定,并通过分级、分类、属地管理方式,实施对A级信用等级的激励优惠,对B级信用等级的辅导宣传,对C级、D级重点监控和动态管理措施,促进纳税人增强税收信用意识。依法开展欠税公告,加大对偷逃骗抗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曝光,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积极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此项工作由省国税局、地税局负责。

(三)完善工商合同守信管理体系。实行合同履约备案制度,探索建立合同履约信用记录,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积极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建立健全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的考核标准,依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引入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考评机制,对企业的信用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建立有效的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促进企业增强合同守信意识。此项工作由省工商局负责。

(四)完善产品质量信用管理体系。依托“金质”等管理系统,推动企业产品质量记录电子化,推进企业产品电子监管网建设,定期产品质量信息。制定质量信用分类办法,构建质量信用信息网络,收集信用记录,评定质量信用类型,实施分类监管,建立质量信用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机制。此项工作由省质监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牵头,*、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按照《*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加快构建和完善我省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使我省食品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此项工作由省食安办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五)开展价格信用管理工作。开展价格诚信承诺单位信用管理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公示价格诚信承诺标准,接受社会监督。开展价格信用建设单位辅导工作,对于价格信用基础条件较好、综合实力较强但在价格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某些薄弱环节的单位,通过培训辅导加以完善。开展价格信用等级认证工作,对申请企业的价格信用能力进行确认。此项工作由省物价局负责。

(六)完善商务领域信用管理体系。加快“*省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推动我省商务领域信用记录电子化,定期信用信息,建立市场综合监管体系和机制,并应用信用约束手段,实行商务领域信用分类管理。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七)加强市场主体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法定职能,制定具有本行业特点的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办法,健全对本行业管理对象信用分类监管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信用信息征集办法,信用信息记录和披露办法,以及奖惩的制度与措施。此项工作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八)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依法实现联合监管。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依托省企业征信机构和个人征信机构,依法逐步将工商、税务、质监、物价等部门各自拥有的本省信用管理数据库通过“数字*”政务网进行相连,使政府各职能部门采集的监管对象信用信息能够互联共享,实现信用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此项工作由省经贸委和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九)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健全由政府监管部门、各类授信机构、用人单位和公共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的市场联防机制,制定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政策法规,提高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水平。通过推行行政性、监管性、市场性、社会性、司法性等五类失信制裁联防机制,对失信主体依法进行负面信用记录公示、警告提示、限制信贷、限制消费、限制市场准入、降低信用等级、行政司法处罚等惩戒。同时,要相应健全和完善守信激励机制。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和个人,有关部门在工商年检、纳税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给予简化手续、优惠待遇,引导企业和个人信用行为逐步走向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此项由省工商局牵头,有关部门配合。

四、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一)切实推进信用法规建设。省各牵头责任部门应加快起草、推动出台有关企业和个人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查询披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培育信用市场需求、信用服务机构管理、信用服务从业人员管理、信用信息网络管理、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等方面的规章和相关制度,并逐步上升为地方法规,使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大力培育信用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出台的《*省加快培育信用市场需求工作意见》,明确培育信用需求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带头使用信用评级、评估报告等信用产品,充分利用信用产品和相关服务开展管理工作。引导各类主体应用信用产品和服务,扩大信用经济规模,降低交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