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公示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1 00:0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息公示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信息公示报告

篇1

一、杭州市工商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及主要经验

1998年,杭州市工商局与有关部门配合,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围绕打造“信用杭州”的战略目标,开展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一)开展诚信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推进全社会的信用进程。

1、开展争创“诚信民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活动。2004年7月,由市委宣传部、市工商局、市民营(私营)企业协会、市个协共同组织开展了争创“诚信民营(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活动和杭州市“百家诚信示范企业、百家诚信个体工商户”认定活动,予以发证和授牌,并在市级有关媒体进行公告。

2、推动全市企业“守合同、重信用”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载体,大力宣传企业诚信经营的意义。二是对全市1357家“守重”企业上门走访,指导督促企业提高信用管理水平。三是开展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全市工商机关分别举办了合同培训班71期,参加培训2023人次,印制学习资料三千余册。

3、广泛宣传企业信用建设工程。以“政府推动、群众参与、社会关心、道德规范、舆论监督”为基本工作思路,促进企业信用建设。2004年6月,市工商局在杭广电台开播的“行风热线”栏目,以“信用工程”建设为题,以杭广电台热线为互动平台,进行宣传,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听取群众建议。

(二)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估、公示、监管机制,完善管理体系。

1、深化组织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调研。市工商局成立了企业信用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下设办公室,制定了《杭州市工商局企业信用建设工作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工作目标,就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工作机制、开展信息征集、强化信用监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做出具体的部署。2004年,市工商局牵头完成了《提升企业信用的对策与思路》的调研报告。

2、以完善企业“经济户口”制度为重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一是制订并实施《市工商系统企业信用工作职责和信息录入、修改、删除操作规范》,明确了系统内各部门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征集的职责和任务,规范了信用信息的录入、管理等制度,形成了以各业务处室、分局、工商所为单位的信息录入机制。二是加强各职能部门联动。2003年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监四部门联网,开通了企业基础信息交换。截止到2004年底,杭州市工商局征集录入了全市所有的12万余家各类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以及24万余家个体工商户的信用信息,包括登记时的基础数据、企业经营数据、资产数据、借贷信用记录、工商日常巡查时的情况记录,以及企业自行申报的信用资料和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的企业信用情况。

3、完善评估体系,实行信用反馈,推行信用公示。杭州市工商局在充分调研和积累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企业信用信息评价数据模型和指标体系,邀请了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评估,同时多方面征求企业意见,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修改完善。2003年,以企业“经济户口”数据库为基础,随机选择了600家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的试运行。2004年对整个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加以修改完善。一是将全市所有12万余家各类企业纳入评价范围;二是将企业信用监管评价分为AAA、AA、A 、B、 C、D四等六级。分别表示信用优良、信用良好、信用稳定、信用波动、信用低下和信用破产;三是将评定结果向企业反馈,征得企业同意后向社会公布;四是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络将AAA级企业及D级企业进行公示。2004年12月,杭州市工商局对全市的12万余家企业进行了企业信用等级评价,126家企业被评为AAA级,依法对8079家未按规定申报年检、名存实亡、查无下落,或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企业做出了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并列入信用破产“黑名单”。召开了省市新闻媒体和AAA级企业代表参加的情况通报会,在杭州日报和市工商局红盾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全国各大媒体也进行了后续报道。

4、确立监管目标,强化分类监管。一是以信用监管评价等级为导向,将信用监管评价结果所自动生成的监管意见作为各业务部门、工商所的监管目标。二是实行“频率监管”制度,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采取不同程度的监管措施。

5、落实奖惩机制,抓好信用培育。对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工商部门实行跨年度检查、企业年检免审、优先推荐为“守合同、重信用单位”、“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扶持企业创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赋予企业信用资产;对信用等级低的企业,列入重点监管,在单项荣誉授予中实行信用等级一票否决。

(三)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信用监管实质上是一个对企业信用有关信息的收集、整理、评估、、运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平台来进行。杭州市是全国4个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工商局是全市企业信用建设牵头单位,其信息中心及互联网平台是政府信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政府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建设投资计划, 由市财政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杭州市工商局计算机网络管理由局信息中心负责,现有8人,全部是计算机专业人员。17个分局、96个工商所全部联网。几年来在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建设投资近4000万元。现在的软件系统包括了工商系统所有的日常工作的办公自动化,可以实现网上进行开业、变更、注销登记及年检。

二、对我市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制定总体规划,逐年分步实施。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我市工作起步晚,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已经很大。我们的起点要高,步伐要快,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

2005年为起步建设阶段。制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内部分工,建立责任制;做好数据的积累,制定数据征集办法,制定企业信用信息评价标准;开发企业信用评价软件,建立互联网平台。

2006年要初步建成企业信用体系。结合市工商局办公楼建设,完善工商内部网络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实现工商内部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共享;在充分征集企业信用数据的基础上,对企业信用进行评估;实现企业信用监管(如市场巡查)的计算机指令化;在互联网上公布企业基本信息和部分信用信息,供社会公众查询。

2007——2008年建成比较完善的企业信用体系。完成内外结合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实现与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实现企业信用信息收集的经常化、制度化;建立科学的企业信用信息评价系统,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动态管理;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深入开展诚信企业创建活动。

(二)本着内外有别、先内后外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和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运用,以及信息平台建设工作。

1、要完善工商内部网络,在现有企业登记数据的基础上,完善企业信息数据库,整合各类企业信息,实现工商内部的信息共享。评定企业信用等级,推进企业信用分类监管。

2、在互联网上建设承德红盾信息网,将企业基本信息、企业信用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在网上公示。在企业信用信息不够全面、充分,企业信用评估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公示评价结果,做为监管依据。

3、由政府组织建设“诚信承德网”,作为承德市企业信用信息运行的平台。将“红盾信息网”与“诚信承德网”对接。实现政府各部门的资源互通,信息共享。在充分征集、整合各类企业信用信息,并且对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进行充分的论证、试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评定结果在“诚信承德网”上进行公示。逐步将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评价、公示等职责移交企业信用协会。

(三)明确责任分工,形成内部合力。

成立市工商局企业信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责任。市场合同科(或成立专门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和组织工作,企业科、企业分局、个体科、外资科、商标广告科、公平交易管理科、个私协、消协、市场分局等相关科室,本着谁产出,谁管理,谁录入,谁审核的原则,负责本科室的企业信用信息的录入、管理工作;信息中心负责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建设,搭建局域网及互联网平台等技术工作;法规科负责研究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及的法律问题。

篇2

【关键词】工商;抽查监管;制度

为了落实贯彻《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强化对企业公示的信息监管,使工商部门对企业公示的信息抽查工作更加规范,转变工商部门对市场监管的方式,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等法规及国务院相关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制定了《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本文拟对工商部门抽查监管制度的内容、意义及在落实贯彻抽查监管制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抽查监管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工商部门对企业公示信息抽查监管的定义

根据《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第二条的规定,所谓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抽查监管,是指工商部门从工商登记数据库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一定比例的市场主体,对被抽取的市场主体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开展监督检查的活动。

(二)抽查监管制度的基本内容

1.抽查的方式和内容

抽查的方式有定向和不定向抽查两种。定向抽查是指工商机关依照企业所在的地理区域、行业、类型和经营规模等特有的条件来确定监督检查的名单,对企业实施的检查。不定项抽查是指通过随机抽样方法来确定检查名单,工商机关对企业进行检查。抽查内容是企业公示的信息,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年度报告公示的信息,其中包括企业的联系地址、电话、邮编、电子邮箱等;发起人或股东实缴及认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时间等信息。依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相关规定,企业的资产总额、从业人数、利润总额、对外提供保证担保、主营业务收入、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合计、销售总额、纳税总额、净利润等信息是否公示由企业决定。如果企业不公示,这些信息就不在抽查范围之内。第二,企业即时公示的信息,包括:公司的发起人或股东实缴和认缴的出资额、出资方式、时间等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股权转让等变更信息;行政许可的取得、延续、变更信息;受到行政处罚以及其他应该依法公示的信息。

2.检查的方式

依据《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的规定,工商机关检查企业公示的企业信用信息可以采用实地核查、书面检查、网络监测等方式。如果企业公示的信息涉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工商机关可以向政府相关部门核实。如果企业公示的信息专业性强,如负债总额、资产总额、实缴出资额等信息,工商部门可以委托相关的专业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验资、审计、咨询等的工作。

3.检查结果的处理

《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把对企业检查的结果公示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并在企业公示的信息中作出记录。对于检查中没有问题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该在结束检查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把结果记录在该企业公示的信息中。对在检查中发现有违法问题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照《经营异常名录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4.被抽查企业的配合责任

《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规定了被抽查企业的配合责任。工商机关依法进行检查,被检查企业应该配合,接受调查、询问,如实反映企业情况,并根据检查的需要,提供审计报告、会计相关资料、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许可证明、场所使用证明等有关材料。企业不配合的,工商机关可根据情节把不配合检查的企业情况向社会公示。

二、抽查监管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保证企业公示信息的真实性,促进企业自律。

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企业对自己公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工商机关对企业公示的信息内容不作审查,而是通过举报、抽查等方法对企业公示的信息进行检查,加强对企业公示信息的虚假、隐瞒等情况的信用约束,促使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准确及时地公示信息,履行信息公示义务,促进企业自律。

(二)有利于保证检查的公平公正,克服检查的随意性。

《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规定,抽查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任何一个企业都面临被抽种的可能,基本消除了抽查的随意性。另外《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规定,国家工商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局应当依照公平公正的要求,采用随机的方法,在辖区内抽取一定比例的企业,确定检查名单。这一规定使抽查工作更加公平和规范。

(三)有利于发挥工商职能作用。

目前我国的市场主体激增,而工商部门对市场的监管人员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工商执法人员不可能对市场主体实施百分之百的执法监管,对企业公示的信息采用随机抽查的监管模式,使执法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尤其是定向抽查,使工商机关更能掌握检查的重点,用更多的执法力量主要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更好地发挥工商部门的职能作用。

三、工商部门落实贯彻抽查监管制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抽查程序

为了解决抽什么?怎么抽?怎么查?等问题,国家工商总局应根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及《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等规定,制定全国统一的《抽查企业公示信息工作程序》,这一抽查工作程序应包括抽查工作所要遵循的法定步骤与方式,使抽查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二)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工商部门在开展抽查工作的同时应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抽查率。包括抽查的户数占应抽户数的比率;发现问题的户数占抽查户数的比率等。第二是程序规范。对在抽查工作的合理性、程序的完整性、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规范性进行考量。第三是群众反映。要广泛发动监管服务对象对抽查工作的监督,采用内外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抽查监管服务对象进行实地回访检查,考察工作的真实性,听取抽查监管服务对象当对监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抽查工作人员履职的实际情况,把广大群众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

篇3

一、本市行政区域内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等活动适用本意见。

二、*市企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由市经贸委、市财政局、市信产局等部门组成。

三、资金来源及使用范围:每年从*市技术改造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并按*市技术改造资金增长比例逐年增加,用于企业信息化项目的贴息、补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信息化人才培训、优秀项目表彰等,其中用于项目贴息补助的额度不低于专项资金的95%。

四、资金主要用途: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以ERP、CIMS、EC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以“甩图纸、甩账本、搭平台”为标志的信息技术深化应用;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推广应用;数字化设计、生产、装备与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开发和应用。

五、资金使用方式:专项资金采取项目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两种方式安排。投资补助一般用于以自有资金为主、无银行贷款的项目;贷款贴息一般用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项目。根据贷款额度及当期银行贷款利率确定贷款贴息和投资补助额度,每个项目的贴息年限以该项目建设期为限一般不超过2年。对无银行贷款的项目,其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的70%可视作银行贷款,作为补助依据,最高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

六、申请专项资金的单位应具备的条件:

(一)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注册,具有法人资格,属于生产性及流通性等企业;

(二)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良好,并按期向有关部门报送财务报表;

(三)有一定数量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

(四)其他应具备的条件。

七、申请专项资金的项目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项目;

(二)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基本目标,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为出发点,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工程,能使企业取得切实的经济效益的项目;

(三)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提高企业管理、决策水平的项目;

(四)其他符合*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方向的项目。

八、符合上述单位条件和项目条件的均可申请专项资金,申请时应如实填报和提供以下材料:

(一)专项资金申请报告;

(二)企业基本情况表和项目基本情况表;

(三)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上年度财务报表;

(四)信息化项目实施方案;

(五)需提供的其他材料。

九、申请单位在规定的时间里向*市企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申报材料。企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对各单位上报的备选项目进行审核后,会同有关专家进行考察、评议,提出审查批准意见。经批准获得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由市经贸委、市信产局、市财政局联合下达专项资金计划,并向社会公示。

十、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目标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工程质量责任制,加强项目管理,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

十一、项目实施单位不得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变更项目建设规模、建设投资额、建设工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确需更改的,需提出书面申请,由企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审批。

十二、项目实施单位应在项目建成后15个工作日内向企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竣工验收资料,经审查合格后,由企业信息化协调指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报送资料如下:

(一)项目验收申请报告;

(二)项目总结报告;

(三)项目竣工验收表;

篇4

为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创新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执法效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负担,推进统计部门随机抽查工作,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部门推广随机抽查实施方案》(国统字〔20XX〕15号)和《鸡西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鸡西市全面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鸡政办发〔20XX〕22号)要求,我局制定相关事项,科学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推进统计部门“双随机”工作。

一、建立“双随机”工作机制

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部门推广随机抽查实施方案》(国统字〔20XX〕15号)和《鸡西市政府办公室印发鸡西市全面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鸡政办发〔20XX〕22号)要求,我局于20XX年4月7日建立了《鸡西市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部门推广“双随机”抽查实施方案〉的通知》(鸡统〔20XX〕6号)。

二、建立并完善被检市场主体名录和统计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

建立并完善检查对象随机抽取制度。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从有利于维护统计数据质量,有利于营造依法治统氛围的角度,确定检查领域和范围,明确抽取方式,选取检查对象。全国经济普查、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R&D资源清查、投入产出调查等重点统计调查的统计执法检查随机抽取办法,根据上级统计部门规定另行制定。检查对象名录库以被检查的市本级或县(市)、区统计局相应专业名录库为准。

建立并完善统计执法人员随机选定制度。建立了统计执法人才库,将综合执法、专业执法人员队伍统一形成较全面的执法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检查任务的需要从执法人才库中随机抽取检查人员(被检查县(市)、区的执法人员不参与本县(市)、区的抽查),参加市局组织的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工作。

三、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

依据《统计法》、《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赋予的统计执法检查职责,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式抽取一定数量的统计调查对象,对下列内容进行执法检查:依法提供统计资料情况;依法建立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和统计资料管理制度情况;依法为履行法定填报职责提供保障情况;依法配合统计调查和统计监督情况。

四、合理确定抽查比例、频次和方式

从20XX年开始,在制定统计执法工作计划时,确定年度检查统计调查对象的任务数量以及其中随机抽查所占比重,其中20XX年随机抽查占整体统计执法检查任务数量的比重不低于30%,今后要逐年提高随机抽查的比例。县(市)、区统计局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统计工作实际情况,合理确定随机抽查频次,既保证必要的工作力度,又防止检查过多。除有重大统计违法嫌疑外,对同一统计调查对象,一年最多只进行一次统计执法检查。

五、注重结果运用

鸡西市及各县(市)、区统计局,对在检查或抽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依法依规加大惩处力度,并严格执行统计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加强与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有关部门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共享工作,将抽查结果纳入企业信息公示平台;符合《统计上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办法》规定的失信企业,在严重失信企业信息公示平台上予以公示。

推广双随机一公开自查报告范文(二)

为切实解决当前一些领域存在的检查任性和执法扰民、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根据国务院、国家质检总局及市局的安排部署,今年6-12月,分两批在全市质监系统开展“双随机”抽查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暨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严格限制监管部门自由裁量权。

为完成好此项试点工作,北京市朝阳区质监局根据市局方案部署,要求有关科室认真安排好随机抽查的各项准备工作。经过市局的摇号抽签,检查对象抽中了朝阳区庄户乡一家气瓶充装企业,执法人员抽中了两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并由市局从专家库中选出两名行业专家,一起参与执法检查工作。

6月30日,北京市朝阳区质监局正式开展了此项试点工作,执法人员及行业专家对北京绿氧天罡科技有限公司开展了气瓶执法检查活动,检查人员对现场气瓶充装情况、气瓶检验记录、执业人员资格证书等进行了检查。经查,存在气瓶分区标识不清晰,有个别丢失;充装记录不完善,不准确;应急演练记录不完善等问题。检查人员要求被查单位针对存在问题立即进行整改。

推广双随机一公开自查报告范文(三)

“双随机”是指随机抽取被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抽查机制。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一项重大改革。北京市质监局制定了推广随机抽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今年分两批开展“双随机”抽查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明年在系统内全面推广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制度。

“双随机”意味着每个市场主体的头上都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企业必须增强守法自觉性;同时也意味着执法人员只能阳光行政,不能再“看谁不顺眼”就去检查,即用制度限制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

北京市质监局表示,每月都会进行综合执法检查。目前北京市共有3.3万家生产企业,基本都已列入检查企业名单,每月抽查比例不低于全市企业的1%。

北京市质监局法规处处长朱玉兵说,目前各区共有670多名执法人员参与“双随机”检查。这种“随机”不仅选派执法人员是随机的,执法人员所属部门也是随机的,例如某区质监局的法规处工作人员可能也会被派去检查特种设备。同时,为了避免执法检查的不专业性,质监部门会统一对各区的执法人员统一进行综合培训。

篇5

“和过去相比,现在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既快捷又省事。”自今年3月1日起实施以来,到工商局申请执照便捷了很多:企业可以不再受注册资本限制;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简化;“门槛”大大降低,进入市场更加简便,创业者的创业激情被激发。

两个月到5天的转变

“从媒体上看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3月开始实施,月初我就到工商部门咨询,工作人员耐心告知所需资料。第二天交齐资料后,才短短5个工作日营业执照就批下来了。”贵州大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华春告诉记者,以前办营业执照手续繁杂,两个月时间跑了七八趟都办不了。现在5个工作日就能办好,总共就跑三次工商局,咨询、交资料、拿营业执照,太方便了。

“社会各界都很关注这一改革。”贵阳市工商局注册分局局长黄筱茜说。3月1日到3月3日,仅3天时间,贵阳市工商局就接待了700余次电话、现场咨询。据贵州省工商局统计,3月1日至12日,贵州省各级工商部门登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5953户,注册资本(金)71.59亿元。其中内资企业727户,注册资本463698.58元;外资企业4户,注册资本29999万美元;个体工商户5107户,资金数额42514.66元;农民专业合作社115户,出资总额23660.55元。

同时,对于急需营业执照且手续齐全的企业主,工商局可为其开通绿色通道,当日就能得到营业执照。

完善发展需要意义重大

为深化贵州省注册等级制度的工作开展,3月12日,贵州省工商局副局长丁琨召开新闻会,向社会解读注册登记制度的相关工作。

记者在新闻会上了解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是工商登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管理经济的一个重要措施,不断完善包括注册资本在内的工商登记制度等是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方法,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意义重大。

首先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重要举措。改革主要促进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强化协同监管、落实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转变政府职能,就是要进一步划清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界限,把政府应该管的事管好,充分调动市场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一些部门转变政府职能。

其次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有效途径。改革举措能够激发投资热情,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特别是对创新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巩固当前经济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是有利的,也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等新兴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工商登记制度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的一项基础性的制度,从长远看,这项改革将推动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充分发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是有力推动政务诚信和商务诚信建设。这次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革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用约束等手段构建统一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信用约束机制,把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列为经营异常的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增强企业信用意识。

三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在此次注册资本登记制度中,三项改革制度激发市场活力。

年检制度改成年报公示制度。过去的年检制度,每年企业主都需要到工商部门填表、上报,经常有企业因为工作忙忽视了年检而受到惩戒。现在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只需要在互联网上进行申报,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企业,减轻了企业负担。

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住所(经营场所)是企业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但住所的规范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在过去,企业申请住所登记,需审查该场所的用途及使用功能。随着市场主体数量日益增多,住所(经营场所)资源更加稀缺。很多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对住所(经营场所)的要求很低,但在企业登记时却需要审查房屋用途、提交产权证明等,一定程度约束了社会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限制了创业的积极性。现在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并适当放宽“住改商”登记条件,允许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软件设计、动漫游戏等清洁、无噪音以及其他对环境污染小、人员流动小的企业使用住宅楼作为企业住所(经营场所)。

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公司注册资本实缴另有规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以及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等外的其他注册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即实行由公司的股东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并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丁琨表示,尽管改革后门槛降低,将之前的实缴政策改为认缴政策,但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夸海口,谎报出资金额。企业主依然需要承担公司章程的义务,而公司章程同样要在网上进行公示。

同时,改革也放宽了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

“宽进严管”让企业诚实守信

“门槛降低并不意味着市场会变乱,而是逐渐形成企业自律、政府部门协同监管、社会监督的市场信用环境。”丁琨说。

篇6

根据商务部和国资委2009年8月联合下发《关于公布第三批行业信用评价参与单位名单的通知》(商信用函字[2009]3号)的精神,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为第三批行业信用评价参与单位。在商务部和国资委领导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自2010年3月15日起开展了第一批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信用等级的评价工作。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严格执行《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企业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总体方案》,以本行业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按照“求实客观、企业自愿、公开透明、服务会员、扶优扶强”的原则开展企业信用评价工作。经协会信用办初审、信用评价专家复审并报协会信用评价委员会批准,确定了第一批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

5月5日,第一批纺织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会在京召开,会议由信用办主任叶志民主持。在当天的会上,信用办副主任徐建华就第一批参评企业申报情况及初评结果作了详细汇报。“根据《管理办法》规定,信用评价实行信用办组织专家初评、信评委终评的两级评审制度,按初审、公示、终审、备案、授牌、年度复查的程序进行。”徐建华介绍说,信用办自3月下旬开始受理第一批申报企业申报材料,并组织专家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一审和二审,撰写企业信用评价初评报告草稿,确定初评等级。

4月20日―5月4日,协会信用办在中国反商业欺诈网和中国纺织信用网公示了第一批31家企业的初评结果,征求社会意见。据了解,在这31家企业中,毛纺、家纺企业各有7家;棉纺色织企业5家:勘察设计企业3家:麻纺、产业用、印染企业各2家;丝绸、纺机、综合性企业各有1家。

篇7

不搞“大水漫灌”

随着中国经济2014年“半年报”的,国务院总理日前连续主持召开三次会议,并在把脉中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了下半年宏观调控的新指南――要“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

在7月16日上半年经济数据当晚,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必须保证完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7月15日,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来自高校、研究机构、行业学会的李稻葵、宋国青、赵晋平、刘胜军、柴强、刘迎秋等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座谈会上,重申要“在区间调控的基础上,注重实施定向调控”。具体来说,就是“保持定力、有所作为、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在调控上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实施‘喷灌’‘滴灌’。这是区间调控方式的深化。”而在7月14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听取了部分中央企业、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负责人的看法和建议。

多位经济学家表示,下半年的宏观调控思路和路径已清晰明确,市场和企业可以吃上一颗“定心丸”。

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

国务院普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据中国政府网7月8日消息,国务院近日出台《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旨在放宽准入、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

《意见》非常详细地列出了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具体做法,并且细化分工落实到各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对市场准入普推“负面清单”。

《意见》明确指出,凡是市场主体基于自愿的投资经营和民商事行为,只要不属于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不损害第三方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政府不得限制进入,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由此可见,“负面清单”理论上指的是“法无禁止皆可为”。

但是,这个版本的“负面清单”与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并不是一个版本。上海自贸区2014版负面清单主要针对外商投资企业,上海自贸区内暂行的法律法规与区外也不一致。《意见》里的“负面清单”指的是现行法律法规,与目前探索较高开放度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差别较大。不过,二者均旨在放宽投资门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此次国务院发文,不仅详细部署了工作任务,还细分落实到各部委,分析人士认为,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的工作正在逐步进行,将使散乱不一的国内市场秩序逐步向统一管理过渡。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迎来“顶层设计”

最近,两则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新闻备受关注。一则是国务院正式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这是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纲要》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重点领域,明确了34个方面的具体任务。《纲要》提出,到2020年,以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基本建成。同时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篇8

波仕服饰公司在顺利获得信用贷款的过程中,信用评级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长沙市启动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试点工作中,企业的信用要求是第一位的,只有经过信用评级且达到一定级别的中小企业才能进审推荐的范围。

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活跃经济、满足社会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融资难已成为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瓶颈,融资障碍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它们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近年来,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行动,设立专营机构,配备专业人员,采取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力度,中小企业融资难得到了一定缓解,但在实践操作中,由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完整、不透明,与政府、银行、担保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依然难以得到满足。

针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发挥信用评级的作用解决中小企业信用危机,是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益探索。现实情况下,一方面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却是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的担心使其惜贷。要解开这个症结,解决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关键,而对中小企业开展信用评级无疑是其中基础性的一步。信息不对称问题广泛存在于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因为借款人比银行更了解自身的信用状况,并因此可以选择披露更有利于自己的信息。信用信息披露的不充分,不仅给交易双方带来许多麻烦,也给一些欺诈行为以可乘之机,使得银行或企业吃亏上当的事情屡有发生。而委托一个独立、客观的第三方对合作对象进行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估,可以使交易决策更有依据,从而保障整个交易的进行。

信用评级是由专业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根据“公正、客观、科学”原则,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企业进行全面了解、考察调研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有关其信用行为可靠性、安全性程度的评价,并以专用符号来表达的一种活动,它是对被评对象所负债务能否如约还本付息的能力和可信程度的评估,是对债务偿还风险的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管理层素质、内部治理、竞争能力、发展能力及企业所在区域的经营环境、所在行业发展状况、行业政策等是确立企业信用等级的基本因素,管理层的个人信用、企业既往信用记录等也是重要参考因素。

信用评级作为判断信用可信度的标准,是中小企业赢得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信任并获得项目资金扶持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评级,可以增强中小企业信用透明度,提高银行贷前调查的效率,降低贷款发放成本,有利于贷款银行决策时以较少的时间获得较为全面的信息,实现正确决策,降低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银行办理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通过信用评级,银行还可以定位新的中小企业,通过了解企业的数据,发掘潜在客户,扩大市场容量,形成规模效应。

篇9

一、关于“经济户口”的建立与管理

我们每个人出生后都要到派出所申报户口,同样,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公民、企业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欲从事生产或经营活动,必先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领取《营业执照》,取得合法的经营资格,方能取得入市资格。其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还要依法对其经营活动实施事中(日常监管)、事后(退出市场,注销主体资格)全程监督管理。因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详细完整准确地建立各类主体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全过程的档案资料,即“经济户口”。

所谓“经济户口”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确认生产、经营资格的市场主体综合情况的总称,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管理辖区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市场行为和对其监督管理有关情况的记录。它既反映企业登记事项的变化和经营活动情况,也反映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其进行登记注册和监督管理的全过程。

经济户口管理是根据市场主体登记注册、生产经营和对其监督管理有关情况的变化,对经济户口进行相应的建立、补充和调整的管理。主要以书式资料即“经济户口资料簿”和微机中相应的软件管理系统来反映。其目标是确保经济户口反映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在一定时期保持一致。所以,“经济户口”是执法巡查的基础和必要环节。

我区“经济户口”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从上到下对经济户口的建立,认识还不一致,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一些工商所建立的“经济户口”过简,往往是每户一个档案袋,只装一张简单的登记表,与登记台账、卡片没有多大区别,没有单独的使用价值。

二是一些工商所建立的“经济户口”过繁,基本上把登记机关的企业档案予以复制,即在工商所重复建档。这既不符合档案管理要求,也没有必要,还增加了经费开支。

三是目前“经济户口”中多数只有个体工商户及企业的登记资料,市场监管工作涉及的经营主体的表彰奖励、产品或服务质量情况、因违法被有关部门行政处罚情况、重合同守信用、消费者信得过、广告宣传、注册商标等资料没有反映。

四是经济户口人工建立较多,微机使用率极低,即使使用微机,也只是登记的主要事项。

五是经济户口建立缺乏自上而下的管理规范,内容和应用程序不够统一。

二、关于“经济户口”的建立和定位

围绕“经济户口”建立和管理工作的定位,我们认为,建立“经济户口”主要是为了使用,即为日常监管提供依据,而企业档案除为监管市场提供依据外,还有保存登记原始资料,依法为有关机关和单位出具证明的作用。工商所建立经济户口无需此用。因此“经济户口”不应该也没有必要按照登记档案的模式来建,而应当采取适度适用的原则:凡工商所需要的资料应当纳入“经济户口”,反之不必要纳入。同时,“经济户口”建立应体现易于管理、科学合理、统一规范、准确完善的原则,体现企业信息状况的全面性、动态性和来源渠道多元性。

第一,“经济户口”要系统、全面。它应包含管理区域内所有的监管对象的所有涉及工商行政管理的内容。也就是说,“经济户口”必须涵盖辖区内所有的工商登记注册与日常监管的各项内容,必须全面系统地反映各类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从市场准入、生产经营到退出全过程中各个时期的情况。在经济户口的内容上,应充实以下五个方面的资料:

1.登记机关的核准登记事项。依此监督市场经营者是否登记、是否按照核准的登记事项从事经营活动;

2.开业经营应当具有的前置审批手续。依此监督市场经营者的前置审批是否具备,是否因过期失效,或者被原审批机关撤销或吊销;

3.受工商法规规范及保护的市场主体的行为和权益。如商标、广告、总经销、联营等资料。依此监督市场经营的相关行为是否合法,确定市场经营者的相关权益是否应予以保护;

4.个体工商户的产值、营业额的统计。以此来确定个体工商户管理费标准和统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

5.守法经营情况记录。依此确定“重合同、守信用”和“消费者信得过”企业,对登记机关和相关部门评价企业提供所需证明,确定市场监管的重点。

第二,“经济户口”的建立应保持动态性。不仅要对“经济户口”的增减保持动态,“经济户口”的内容也应不断变化。随着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的开通,能够在网上查询的资料信息,应逐步退出“经济户口”,而监管工作中的资料应随之纳入。

第三,保证“经济户口”资料来源多渠道、多元化。

一是“经济户口”登记资料的采集主要来源于登记机关。这就要求登记机关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将发照登记后的有关资料信息向工商所传输提供。

二是由监管对象提供有关信息。需要制定有关规范性文件,规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向工商所提交有关文件和数据的义务。

三是由工商所日常巡查补充资料。如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因违法被行政处罚情况,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歇业停业情况等。

四是税务、银行等其他部门的相关资料。

第四,在经济户口建立中融人科技性。

计算机网络硬件设施应该相应配套,比如省、市局机关内建立局域网,市局与分局机关建立DDN广域网,分局与工商所建立拨号网,形成全省、市系统的办公联网。经济户口建立与管理过程中,可依托计算机开展工作,并本着实用原则将经济户口的基本情况、管理情况及时录入微机达到实用。

三、关于经济户口管理实际操作办法

一是现行的“经济户口”要依托计算机网络,借鉴使用其他地区成熟的“经济户口”管理软件或自己开发“经济户口”管理软件,建立“经济户口”信息库。

二是“经济户口”要体现“分级登记、属地管理、上下联动、动态监管”的思路。首先机关登记部门负责其权限范围内登记信息的整理、录入;其次工商所负责授权范围的登记、监管、服务、信息的收集、录入;最后各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市场主体登记、年检情况的变化以及巡查、办案中掌握的情况,及时对电脑信息库的信息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和更新,以确保对市场主体实施有效监管。

三是工商所应建立“三级户卡”,适应微机化管理。“三级户卡”即由工商所内勤组掌握所里全部经营户的总户卡(分企业、个体两大类)为第一级户卡;由各巡查组掌握本组管理的经营户户卡为第二级户卡;由每位巡查人员掌握本人管理的经营户户卡为第三级户卡。同时,全局系统内各个所的企业、个体户一级经济户卡的总数与市局机关注册部门的户口总数相一致。“三级户卡”记载的内容为经营户的主要事项、经营基本情况及违法违章情况,内勤组侧重于记载经营户的登记事项,巡查组户卡侧重于记载经营户的基本情况。

由于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模式,乌海市、呼伦贝尔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地摸索制定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户口”资料簿,开发了“经济户口”管理软件。以各地“户簿”的形式来看,基本是相似的。最根本的是如何维护管理运行,使其发挥全面、准确、方便、快捷的信息功能。

四、关于应用“经济户口”及建立信用公示制

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社会成员(企业、个人)资信档案。它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基石。就工商部门而言,“经济户口”的建立和应用是企业信用公示制的基础和前提,企业信用公示制是“经济户口”应用之表现。

从目前部分省、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的企业信用体系看,企业信用公示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一)企业身份信息。即指企业登记注册内容、年检、登记事项变更、分支机构等情况的相关记录,在微机打照系统中存储。

(二)良好行为公示信息。指企业被县市级以上政府部门表彰和奖励的记录,包括重合同守信用、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其他信用记录等。有相应的审批备案。

(三)不良行为警示信息。指企业违法和严重失信记录,包括违反《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规定造成经济损失数额较大的,如抽逃资金或虚报出资、虚假广告、合同欺诈、商标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等。有不良行为企业将被归入“黑名单”或锁入“警示系统”,其投资者与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相关的行为将受到限制,其违法行为将作永久性记载。

企业登记注册和市场交易行为的内容在“经济户口”中得到全面反映。在网络技术的情况下,可转入相关信息数据库中。社会各界通过点击网站的方式,查询与其交易的市场主体中是否有不良记录,以决定是否与其交易,避免受到曾有恶意交易行为的市场主体的损害,从而建立起对失信企业的严罚机制。运作成熟后,企业信用征信机制即告构建完成记载经营户的基本情况。

五、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尚在起步阶段,应秀实基础、整体规划、全面推进。当前,应立足自身职能,做好以下工作:

(一)制定“经济户口”和信用公示制管理办法。明确“经济户口”内容和管理方法,以及企业信用公示制度实施办法。要将建立这一制度,特别是企业不良行为警示记录信息,公之于众,使企业明了守信将得到信用收益,失信则将受到惩罚,避免不教而诛。

(二)积极为社会提供征信服务,成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商部门掌握着经营者主体从设立到注销的重要信息,通过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打假维权等工作不断充实“经济户口”内容,可以为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供重要的信息。在这方面我们工商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应该先行一步,作好经济户口的建立及管理工作,构建工商行政管理局面的企业信用体系,推动各级政府和其他行政执法部门以及行业系统逐步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实现信用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加大计算机网络建设,全面推行网络化办公。现在已进入信息化经济时代,实现全国工商系统联网至少是省、市以下联网,已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起跨地区的网络化信用数据库,才能发挥综合效能,使不守信用者在全国范围内,至少是一个省、区内寸步难行。

(四)建立全国工商系统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制。上网信息要按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来整理录入、更新、维护、使数据库正常运转,使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市场和各项行政执法职能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信用公示体系建成后,交由机关信息中心进行企业化管理动作。目前,有的地方已投资建起了工作平台,设立了网站,下一步就是如何让网络在向社会提供服务方面做到信息数据化、档案查询自动化、信用报告公正化。

(五)与国际惯例按轨,实行公民身份号码管理。企业、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注册号可尝试使用法定代表人身份证号码,以便与个人信用信息档案接轨,为个人信用征信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

(六)企业不良行为的记录单位要从法律上予以明确。

篇10

关键词:公司资本制度 变革 债权人 保护 挑战与重构 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D922 文献标识码:A

现行《公司法》放弃了注册资本实缴制度,转变为认缴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应当自公司成立之日起2 年内实缴注册资本,投资公司可在5 年内缴纳注册资本的相关要求; 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一次性全部缴纳承诺的注册资本的要求。公司资本制度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前对交易安全和债权人保护的制度设计,需要我们对债权人保护问题重新思考和审视。

一、现行《公司法》对公司资本制度的重大变革

(一)由注册资本实缴制转向注册资本认缴制

现行《公司法》 删除了之前公司法条文中关于“实收资本”的有关规定,改成全体股东或者发起人认缴的出资额,也就是说用认缴登记的注册资本制度取代了之前公司法规定的注册资本实缴制度。

(二)放宽登记条件,取消了以往对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

原公司法规定:“股东出资须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现行资本制度取消了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3万元的最低限额,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10万元的最低限额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人民币500万元的最低限额。

(三)将原来成立公司必备的验资程序取消

取消了原公司法规定的:“股东缴纳出资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的条款。

(四)对投资比例和形式不再限制

原公司法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三十,变革后的资本制度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及货币出资比例。

(五)由法律严管到章程自律

从出资额方面,变革后的资本制度将原先的法律限定最低出资额度改为按照公司章程规定认缴的出资额即可等,将原来法律严管的资本制度改为由公司股东可以通过公司章程自主约定。

(六)由年检改为年报

为了落实注册资本三原则,原公司法要求由工商部门对公司进行年度审计。变革后的资本制度将工商机关的年检行为改为由公司自己负责任的年度报告制度并进行公示。

二、公司资本制度变革后债权人保护面临重大挑战

(一)公司法人财产虚化,公司向债权人承担责任的能力面临挑战

(1)在注册资本“实缴制”制度下,公司形成了法人财产,提供了公司具备承担债务能力的基本物质条件,从而成为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前提。注册资本是公司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的重要制度安排,它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信誉及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重要依据。在注册资本的“实缴制”基础上,通过验资、审核、对公司虚报注册资本和股东虚假出资、股东抽逃出资的三种违法行为的严厉处罚和打击及对验资等相关主体连带责任的规定,公司股东基本上能够拿出真金白银来注资到企业,形成公司法人财产,满足公司应有的可以承担独立财产责任的独立法人人格的物质基础。

(2)资本制度变革后并没有颠覆股东仍然可以承担“有限”责任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度,但是公司法人财产却出现了虚化的现象,有限责任的范围势必会缩减或等于没有责任的程度,否定了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人格的基本条件,这会让人对有限责任正当性和合理性产生疑问。一是,一元公司导致公司法人财产虚化。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后,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都将不再受到出资比例、货币出资比例、交付期限的限制。公司股东承诺认缴多少数额就是多少数额。实践中也确实出现了一元公司。因此,在便利公司准入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壳公司”“皮包公司”被合法化的问题。在新的监管模式还未成形,相应的公司信用体系尚没有完全建立的情形下,会导致债权人利益受到威胁,从而影响交易安全。

(二)公司注册资本的三原则被动摇,债务担保功能面临挑战

资本三原则一定程度上对内起到保障公司正常运行所必须的物质基础的作用,对外能够起到对债权人债权实现的担保作用,这是对债权人最起码的保障。但现今是,有些股东自己公示的注册资本虚高,但又拖延不到位,实缴注册资本对公司债务担保作用无法落实,不仅是公司债务到期时,甚至是有限责任公司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股东应允的实缴出资期限还未到缴纳期限,如何去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如何满足诚实信用的契约精神?

(三)公司信用难以判断,交易安全面临挑战

债权人在交易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公司信用。公司资本制度修改前,由于实施包括验资在内的注册资本实缴制度和企业年检制度,公司的注册资本基本是真实可信的。但修改后的公司资本制度使得交易对象难以辨析拟交易公司的信用了。

一方面,在注册资本认缴制下,法定验资程序取消,也不再进行实缴,公司自我监管,注册资本数额只是个符号和名义而已,更不知道股东何时或者是否真的能够缴纳其承诺的注册资本。另一方面,资本制度改革后,公司的财务及负债由每年的工商部门年检变为公司自行主动报告,但是这些年度报告没有经过政府或者其他中介机构的审查或者审验,工商部门也只是在监管改革中可能对很小比例的公司进行一定的抽查,因此,公司有可能在年报中造假,从而带来交易困难和交易安全隐患。

(四)债权人权利保障与救济方面存在挑战

为了保障债权人利益及交易安全,原公司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建立了针对债权人权利保障与权利救济的多种机制,包括针对出资不实或瑕疵的针对股东、验资机构等主体的民事、行政、刑事等系列责任、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但是现行公司法对公司注册资本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后,原有的一些保障机制就面临新的挑战。

(1)出资瑕疵或资本抽逃情形下的股东及相关主体的责任问题。在原来的资本制度下,相关法律规定允许债权人在公司未能全部偿债的情形下直接请求瑕疵出资的股东、存在过错的高级管理人员承担公司未偿债范围内的赔偿责任。同时还有严厉的行政和刑事责任。资本制度变革后,瑕疵出资与抽逃资金的刑事责任已经在实施认缴资本制的公司不再适用。当然出资有瑕疵与注册资本抽逃的股东的民事责任依然可以适用。事实上,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14〕2号也重申了在新情形下股东抽逃出资的的民事认定问题。但是,在出资瑕疵与注册资本抽逃的股东行政责任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2)揭开公司面纱制度问题。逃避债务和财产混同是揭开公司面纱的理由。在实践中意图逃避债务难以证明,但以往还可以将股东对公司出资显著不足作为一种逃避债务的明显企图,从而成为可归责于股东责任的情形而被揭开公司面纱,否定公司法人人格。但是公司资本制度变革后,股东对公司注册资本出资显著不足的问题就难以考证了。至于资产混同问题,由于债权人与公司,股东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等情形,尤其是年检改成年报制度后,缺乏中介机构和政府的审查,对公司的年报无法辩知真假,增加了债权人获取一人公司资产混同方面证据的难度。

三、加强对公司资本制度变革后的债权人的思考

(一)落实有限责任公司的信息披露责任,保障债权人的知情权

及时披露。企业信息公示没有必要留出半年的时间,预留2个月的时间即可。

全面披露。公示范围要扩大,也要将重大诉讼或者重大投资兼并之类内容列为公示范围。 真实披露。在当前确定的对企业公示信息的举报制度及工商部门抽查制度外,一是增加一个与该企业发生过交易的交易对象的评价平台,供他人参考或者作为工商部门查处的情报和参考依据。 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工商部门对企业年度报告真实性的抽查比例,同时对大家反映较多的信誉不良的企业或者领域要重点核查。

(二)建立并完善公司信用机制建设

(1)加强对公司的信用监管。要创新信用监管方式,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公司信用的管理和约束,例如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和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制度等、综合执法部门联动响应机制、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尤其是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戒力度等。要逐步对失信公司采取“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处置格局。

(2)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查询服务。以工商部门对企业的注册号为基础,全面整合工商系统、银行系统、社保系统、政法系统、税务系统等的各类信用库,尽快实现企业信用相关的数据库的互联互通, 建成全国统一的跨产业、部门、地域的的公司信用库。

(3)建立对企业信用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制。公司资本制度的变革使得公司设立门槛降低,新增了大量的中小型公司,面对数量庞大的小公司,交易相对人自己去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尔后判断该公司的信用还是十分困难的。在此情形下,适合引入第三方信用评级机制能够有助于企业防范商业风险,促进交易安全。

(三)进一步完善债权人的权利救济机制

(1)完善瑕疵出资或抽逃资金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制度变革后,许多人认为瑕疵出资或抽逃资金责任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了,但实则这样理解是有误区的。认缴制背景下,只是要求最低资本额,也不再硬性规定认缴资本的期限,但是股东自己在章程中的承诺是需要履行的,只是缴纳时间可由股东自行决定,缴纳注册资本后,未经法定程序也不得随意抽走。如果股东未按章程约定履行出资义务或者随意抽走资本,同样构成瑕疵出资。

股东认缴注册资本的行为构成了对潜在债权人的承诺。如果公司资不抵债、进入破产或清算程序,认缴注册资本的股东也需要在其承诺认缴的注册资本范围内向公司的债权人承担赔偿责任。因此,除了刑事责任外,关于两虚一逃的民事和行政制裁措施仍然在发挥作用,也是对债权人利益保护的重要措施,而且应该根据具体情形加以完善。

(2)完善揭开公司面纱制度。资本制度变革后,司法机关需要制定揭开公司面纱的适用规则。 因为,认缴制下更难以有客观因素来确定是否具有逃避债务的目的和故意,更难以确定资产是否混同。另外还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例如一元公司从事巨额交易能否作为揭开公司面纱的理由和情形。面对此次资本制度的重大变革,我们应通过有效的法律解释来确定揭开公司面纱的具体司法标准,例如将难以举证的逃避债务改为存在欺诈行为,列举一些资产混同的情形或因素,以切实防止股东尤其是一人公司情形下对法人资格的滥用,保护债权人利益。

(3)建立特别机制保护债权人。一是要加强公司治理要求,如达不到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要求,债权人有权要求董事高管股东等控制人员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二是,强化公司年度报告真实性的连带民事责任制度。有限公司的股东、董事、监事、经理要对公司年度报告制度的真实性承担连带民事责任制度。三是,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建立一些特殊的机制来保障债权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胡田野.公司资本制度变革后的债权人保护路径[J],法律适用,2014(7):34

[2] 陈海疆.平衡于市场效率与交易安全之间―关于注册资本认缴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07)::16- 20

[3]徐静,张立焕.针对我国新《公司法》的认缴制改革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 2014(29):234.

[4]李东侠,郝 磊.注册资本弱化视角下的公司债权人利益保护[J],人民司法,2014(05):1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