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5 21:4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贫困资助公示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基本状况
自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以来,我校切实做到及时、全额将经费发放到每一位受助学生手中,无一遗漏。困难幼儿生资助状况:2020年春秋两季我校资助幼儿困难生共计10人,每人500元,计5000元。每次资助经费全额发放到学生家长的手中,由学生家长全额领回。
二、主要做法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对家庭经困难学生进行评议和认定,对贫困生助学等进行认真的评选,帮忙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得到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1.成立了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牵头,各班班主任宣传资助政策,让困难学生申请。最终由教导处全面负责联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分管领导监督和检查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开展状况,及时检查学生资助经费、学生资助工作经费以及学生资助工作人员配备的落实状况,监督学生资助经费的使用状况。
2.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组。负责建立制定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管理和资助体制、建立家庭经济困学生档案。做好资助经费的统筹和分配,对各班上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名单与申请进行审核、认定,并及时将评审结果上报学校评审领导组审定,认真收集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及扶助工作的意见和推荐,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3.同时成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议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导主任担任副组长,财务人员和各班班主任为组员。班级评议认定工作小组由副组长具体组织,负责传达学校有关资助工作的精神,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工作方法把握资助工作的政策和精神,对申请资助的学生进行初步的审核,并民主评议认定,及时向学生资助中心带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名单,整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材料。
4.上榜公示,公开透明。贫困学生确定后,为了使该项工作切实做到公平、公正,对贫困学生名单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张榜公示,并公示举报电话及信箱,主动理解广大师生及社会的监督;同时,由班主任组织各班进行讨论,征求学生意见。公示期间,未收到任何举报信息。
按照市局学生资助工作文件要求,每学年对学生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摸底,认真规范建立贫困生档案,规范管理公示原材料,严格按上级要求,做到公正、公开、透明及电话监督。
三、存在问题
我校学生资助工作历来严格按照程序、规则进行操作,以公正、公开、透明为原则,受到了家长、社会的肯定与好评。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资助工作职责大、任务重、环节多,财务上更是不容丝毫差错, 工作上分工合作的问题,学生资助工作一方面需要直接与班主任、学生及学生家长打交道,受助资格的认定等等都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篇2
摘要:目的:了解经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状况,为改善高职学生资助政策的实施状况提供依据。方法:自编《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状况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法,以匿名形式填答。通过调查结果的整理分析,从个人身份信息、家庭背景、资助情况等多个维度对学生情况进行描述。结果:对当前S 校贫困生情况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估找出问题。结论: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提升该地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 :经济发达地区;问卷调查;贫困生;分析
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地区。2009年全国2285万在校生,家庭经济困难人数达527万,占23.06%,特困生166.1万,占7.27%。①而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良好的经济和人文环境,就业前景好,吸引大量的欠发达地区学生,导致之一地区贫困生人数更多,比例更高。随着我国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资助金额逐年增长,资助方式越来越多,资助范围愈来愈广。但是也出现了诸如“假贫困”、“演讲定贫困”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结合该区域学生现状,对S校实施的贫困生状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状况调查》调查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状况调查》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信息,涉及个人特征信息、家庭背景和经济困难原因;第二部分为问卷正文,涉及对资助政策的了解、教育支出、费用筹集、身心状况、学习情况、资助探索等。本次调查在自编问卷的基础上,以2012级、2013级贫困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统计方法选择具体被试。共计发放问卷200 份,收回问卷190 份,有效问卷185份。
二、S 校贫困生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1.性别
贫困生中女性占总数的97.8%,男生占总数2.2%。
2.生源地性质
贫困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占95.1%,城市只占4.9%,。
3.家庭月经济收入
1500 元以下的有135 人,占73%;1500-3000的有49人占26.5%;超过3000的有1人占0.5%。
4.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可多选)
按人次多少排序,依次是纯农户124人,疾病78人,父母下岗35,意外事故21人,单亲20人,孤儿1人。
5.贫困生认定、资助方面
在您对政府和学校的资助政策以及来自社会的资助途径问题上,了解的占50.3%,说不准的占28.6:%,不了解的占18.9%。您对本校的资助力度及措施满意程度,基本满意占63.2%,相对完善,很满意占28.1%,不满意占8.6%。在您认为S校贫困生认定过程是否公平合理问题上,认为公平合理的占61.1%,勉强接受的占35.7%,不合理的占3.2%。占36.8%的人认为有符合申请资助的条件却未能如愿获得资助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被告知原因的只有21人,占30.9%,没被告知原因的有96人,占69.1%。有85.9%的贫困生参加过勤工助学或校外兼职,14.1%的学生未参加过。
如果有人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弄虚作假,71.1%的人选择取消其贫困生资格,38.6%的人认为应取消其享受的所有资助,9.6%的人选择给予纪律处分,4.8%的人选择批评教育等其他方式予以处理。对所在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成员的看法,有39.8%的贫困生认为他们在履行职责方面尽职尽责,36.1%的人认为做的一般,仅2.4%的人认为他们并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有21.7%的人不知道这个组织的存在、不知道认定评议小组成员是谁。
对于当前的各种资助措施,有27.8%的贫困生认为效果最好的资助方式是勤工助学,25.4%的人选择奖学金方式,23.6%的人选择助学金方式,其次为助学贷款(16.0%),最后为社会资助和其他方式。
对于“如果有项资助您现在获得后需要签订协议在以后同样的资助其他人,您会怎么做?“的提问,58.4%的学生接受,28.6%的学生非常乐意接受,需要考虑12.4%,有1人选择不接受,占0.5%。
6.教育费用筹集渠道按照金额高低排序为
父母资助、助学金、助学贷款、兄弟姐妹和亲友资助、奖学金、校外打工、困难补助、校内勤工助学、其他。
7.身心状况
46.1%的贫困生认为遇到的最大挫折为“就业竞争太激烈”占首位,29.1%的认为是“学习成绩不理想”,16.7%的认为是“经济困难”,4.8%的选择“不适应宿舍生活”,2.3%的选择“恋爱不成功”。59.0%的贫困生希望改变自己的“知识”,24.1%的最希望改变的是自己的“性格”,12.0%的希望改变自己的“财富”,3.6%的希望改变自己的“外貌”,1.2%的人希望改变自己的“出身”。61.4%的贫困生在与他人相处时感觉开心,感受一般的占33.7%,4.8%的人感到孤单或感觉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有3.6%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一个知心朋友,41.0%的人只有1-2个,总体而言,拥有的知心朋友数目较非贫困生少。
当遇到经济拮据带来的烦恼时,首先选择的是“只向关系极为密切的1-2个人诉述”(36.6%),其次是选择“从不向任何人诉述”(32.9%),而“主动诉述自己的烦恼,以获得支持和理解”的人占15.9%,选择“如果别人主动询问,会说出来”的人占14.6%。
8.对资助方式和资助探索方面
在你认为下面较为合理的资助方式问题上:8.1%的人认为以直接经济资助为主,能够解决生活问题,10.3%的人选择有偿资助为主,能够照顾到困难生心理;81.6%的人选择经济资助和能力培养两者兼顾,能够提高个人发展能力。
“对于以下新的资助探索,您喜欢那种方式?”选择人次从高到底依次是:拓展勤工俭学渠道,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受助的机会;拓展资助方式,支持他们实践锻炼、提高综合能力;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切实解决生活学习需要;创建学习交流平台,促进其相互学习和勉励;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为大家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定期举行感恩、诚信、励志报告,帮大家树立自信。
三、应对策略及建议
据统计,S 校贫困生占比非常高,达33.5%,针对S校贫困生现状和在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从贫困生认定、资助、学习、心理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1.严格执行贫困生认定制度,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贫困大学生认定作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与效率。②对当前在S校实施的贫困生认定制度:申请摸底—调查小组评议公示—获得资助的流程中要严格执行。有少数人不知道所在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的存在、不知道他们是谁。针对上述情况,建议:对贫困学生的申请及摸底调查到的资料应给予保密(仅对评议小组公开),同时为增强认定的公正性,一定要贯彻执行对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成员的公示制度,这样评议小组的意见才更有公信力、更有说服力;贫困生认定时公示范围,公示时间等采取适当做法。而对认定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建议首先取消其贫困生资格,再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2.优化资助帮困措施,化解勤工助学供求矛盾
从调查来看,贫困生们对各种资助措施最认同的是勤工助学、助学金、奖学金。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走出困境,而有机会参加校内勤工助的连5%都不到,且每学期下来平均报酬两三百元,校内勤工助学的供求矛盾比较突出,如何更好地开拓勤工岗位、规范管理勤工行为无疑十分迫切。为此建议:一是开拓校内勤工助学岗位。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勤工助学管理。三是加大岗前教育、培训力度,鼓励学生多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四是积极开发校外勤工岗位。
3.学习方面
S校贫困生具有较良好的高中教育经历,入校时的高考成绩较高,普遍超过本三分数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良,学习情况良好。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期望值较高,获得奖学金人次的比率较高,占43.8%。针对此种情况,可开展“学习之星”、“自强之星”等交流、评选活动,一方面引导良好学风、校风的形成,另一方面可增强贫困生的信心。
4.生活方面
S校贫困生绝大多数为来自苏北农村的女生,家庭情况基本是多子女、纯农户,收入来源少,且有11%的为单亲,绝对贫困的家庭占多数。43.8%的学生每月生活费支出只有500-600 元。这些学生节衣缩食,极力控制在衣、食、行、通讯、学习用品等方面的花费。针对此种情况,营养餐、伙食补贴、贫困生免费上机等补助政策仍需执行,在此基础上,可再开展如送冬衣、“爱心”超市等活动,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5.心理方面
调查显示该校贫困生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封闭,不太愿意与人交往等问题。朋友少、与人相处压力大,有经济困难时不愿向他人诉述,交往主动性弱,怯于参加人际交往活动,甚至有时找借口逃避集体活动。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很多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师的疏导来解决的,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贫困生的心理问题。③为此,所有的学生工作人员,包括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等应该多主动关心这些同学,多给予支持、帮助,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座谈、咨询、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多种途径,让他们充分认识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贫困而丧失了实现抱负的信心的信念。同时,多为这些同学创造与人交往机会,为他们拓宽交往面提供平台。
6.就业方面
大多数贫困生对就业“深感忧虑”,同时有希望将来能有较高的薪酬改变现状。他们中多数人能将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期望自己在校期间能获得更优异的成绩,为成功就业增添筹码。但是那些基础差,成绩平平、长相一般的贫困生们的就业压力更大,出现心理困惑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采取专项措施,诸如班主任、辅导员、学校中层干部与就业困难学生结对,充分利用老师的社会资源,加大对这一群体中的这些人的重点帮扶。同时,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在肯定学生努力学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多参与各项活动,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
引文注释
①李艳艳.高校资助体系分析与改进研究[J].当代经济,2011(20):114-115.
②何倩.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体系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21-23.
③李琳,李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成因与对策分析.[J].职业时空,2010(6):87-88.
篇3
一、危房改造的原则
(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根据对年各镇(街)农村住房困难户数、农村低保等困难群体人数、残疾人住房状况的调查摸底情况,合理确定危房改造数量,制定规划建设方案。危房改造参照当地群众住房建设的一般标准,做到既经济实用又相对美观,符合村庄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
(二)明确目的,保证重点。危房改造房屋为贫困家庭成员正在居住的主房,不包括配房、厨房、仓库等其它附属设施。确保对最困难、最急需的农村家庭实施救助,重点改造农村土坯危房。
(三)政府资助与自救互助相结合。认真落实政府资助资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集体的帮扶作用,引导有自筹能力的贫困家庭筹集危房改造款物。动员和组织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互济、扶贫帮困活动,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资捐物支持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
(四)严格管理,厉行节约。各镇(街)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安居工程的科学评估,全程监管,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充分利用旧房原有物料,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二、资助对象范围和重点
(一)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安居工程资助对象范围是住房困难的农村低保对象家庭、贫困优抚对象家庭、贫困残疾人家庭、分散供养孤儿家庭和因自然灾害造成房屋倒塌、严重受损且自身无力恢复重建的灾民户家庭。
(二)资助重点是最急需救助的无房、居住土坯危房以及房屋严重损坏已成危房且自身又盖不起房的农村贫困家庭。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户不少于改造总数的20%,市残联会同民政局确定各镇(街)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任务。
三、危房改造的基本要求
(一)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应为新建住房。危房改造的房屋为贫困家庭成员正在居住的主房,不包括配房、厨房、仓库等其他附属设施。
(二)农村贫困家庭新建住房标准参照当地农村一般建房标准确定,房屋应为砖混结构平房,每户房屋建筑面积一般为50平方米左右。
(三)农村贫困家庭新建住房要按照要求确定规模和标准,严禁改变使用意图。
(四)对改造好的危房,统一制作设置“安居工程”标志,落款为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并注明完工日期。
(五)实施危房改造要做到确保改造项目全部落实到资助范围内的农村贫困家庭,确保达到质量要求,确保按时完工。
四、资金保障及管理
(一)危房改造资助资金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专项资金为主,争取上级改善民生项目资金和中央、省级危房改造、灾区恢复重建资金、福彩公益金及社会捐助资金支持。
(二)市、县财政对危房改造的农村贫困家庭每户共资助20000元,市、县财政按1:1的比例分但,各承担10000元,不足部分由由镇(街)、村资助以及有自筹能力的被资助家庭自筹、社会捐助等。市、县财政所列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列入年全市社会救助资金预算执行书。
(三)镇(街)、村可以出资,也可以以出工出力、帮工帮料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进行危房改造,折现计入危房改造资金。
(四)市、县财政资助资金分两次进行拨付,工程实施后先拨付资助资金的一半,工程完工验收后,凭镇(街)验收报告、拨款凭证等再拨付资助资金的另一半。
(五)危房改造资金由市、镇(街)财政部门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使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民政、财政、残联负责联合有关部门将联合对危房改造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五、申报和审批
(一)申请。农村贫困家庭向所在村村民委员会提出危房改造书面申请。
(二)村委会调查评议。村民委员会接到申请后,入户调查核实其家庭住房及收入等情况,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评议,初步确定救助对象,并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经评议公示符合条件的,填写《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申请审批表》,签署村级资助和审查上报意见,连同村委会民主评议记录、公示证明及调查核实情况证明,加盖公章后报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审核。镇(街)对村民委员会上报的贫困家庭危房改造申请及有关情况进行审核,并到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拍照留存申请改造房屋影像,将符合条件的,签署审核意见并加盖公章,将申报材料上报市民政局,属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同时上报市残联;对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所在村民委员会,并向申请人书面说明原因。
(四)复核。市民政局会同市残联对镇(街)报送的材料进行复核。对符合条件的进行登记造册;对不符合条件的,将材料退回镇(街),并向申请人书面说明原因。
(五)审批。市民政局根据市下达的危房改造户数、危房改造原则等相关要求,最终确定危房改造对象名单,由市民政局、财政局、残联进行联合审批,建立危房改造对象家庭档案,填写《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对象花名册》,并报市民政局备案,属残疾人家庭的,同时上报市残联备案。市民政局、财政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残联等有关部门将对镇(街)上报确定的危房改造对象情况适时进行专项抽查。
六、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统一组织。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民政、财政、住建、残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具体承担日常工作事务。各镇(街)要分别成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危房改造工程的组织实施。民政部门作为牵头承办单位,要认真履行调查、审核、统计、综合、报告、建档、协调和督导等职责。残联要会同民政部门共同抓好对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户的核实认定,并做好对危房改造工作的检查指导和协调配合工作。财政部门要确保本级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管检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要立足我市实际,搞好危房改造图纸的设计,为危房改造户提供参考,并负责需改造危房的认定和新建住房的质量鉴定,从技术、质量、设备等方面指导支持危房改造施工建设。
(二)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市民政局、市财政局代表市政府与各镇(街)签定“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安居工程”项目责任书,明确各自责任,抓好工作落实。各镇(街)要在总结前4年危房改造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具体实施方案,逐级签定责任书,落实具体责任。危房改造原则上以镇(街)为单位,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资金、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成功模式,具体负责实施,努力减轻危房改造贫困户的压力和负担,提高政府为民办事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增强政府公信力。
篇4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难点问题;解决对策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自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和资助力度,但是在此有利条件下,当前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1、贫困生资格认定机制不尽合理
(1)资格认定中不诚信问题突出。①高校贫困生认定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提供的加盖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公章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和《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但以上证明材料缺乏真实性,部分地方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利益驱使和缺乏责任心的情况下,出具的困难证明材料缺乏真实依据,难以判断真、假贫困,给界定工作带来很大难度。②贫困生的再认定过程中既有新生贫困生申请贫困证明失实,也有老生在贫困生资格申请中编造致困致贫理由。这对品学兼优、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不公。尤在新资助政策出台后,资助“面”和“度”的加大直接导致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为了获得资助,进行虚假申报的情况愈演愈烈。
(2)资格认定标准缺乏规范。贫困生资格审查和困难程度认定的调查方式单一。通常采用学生个人申请、教师审核、学生民主评议、学院党委审核公示、上报学生处审批公示等程序进行。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工作量大等原因,并不能严格依程序进行,缺少必要的调查核实环节。这就导致了推选出的贫困生看似合法,但不一定符合贫困标准,因此,在这种没有预前调实的情况下,无法保证贫困的真实性。
2、多种资助项目之间缺乏协调整合
目前,很多高校都逐步形成了“奖、助、贷、补、勤、免”一体化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生源地助学贷款、困难补贴、勤工俭学、学杂费减免和绿色通道政策等。虽然资助项目多,但普遍缺乏合理优化,主要表现为评选条件难以匹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有的经济困难学生多项资助同时获得,而其他也相对贫困的学生则得不到资助,导致资助缺乏公平性,资助面过小。产生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没有突出奖学金的激励导向作用。奖学金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的认同和奖励,具有资助、激励等功能,尽管目前高校的奖助学金项目和金额比较可观,但除国家助学金外,很多奖学金项目的覆盖面教小,“助学”力度超过了“奖学”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奖学金功能,导致很多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的“比贫比困不比学”、“坐等靠”等现象,这对学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其次,勤工助学岗位难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很多高校都存在助学岗位缺乏和需求量大的矛盾,并且大多停留在以后勤服务为主的体力劳动层面,智力劳动岗位少,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专业优势。此外,社会为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也存有很大空白。
3、受助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培育缺乏配套措施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专门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教师,且其工作精力多投入于日常事务管理。往往更多关注如何通过经济资助方式帮助贫困生,而忽视他们的思想品德或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贫困生来自贫困偏远或文化教育欠发达地区,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往往会产生焦虑、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学习及交际能力。如果单方面对贫困生进行经济上的资助,只能解决他们一时的物质之需,但却难以解决他们因贫困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对于此类问题若不及时加以关注和干预,会对学生此后长期发展产生很大负面影响,重者甚至可能会造成诸如马加爵、林森浩等恶性社会事件。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改进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贫困生资格认定体系
(1)高校联合生源地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动态信息库。生源地人民政府及相关民政部门负责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资料库,并出具贫困证明,且备份保证可查,对违规出具证明的负责人加大惩处力度。高校应当对学生所提供的相关贫困证明材料进行仔细比对、核实,区分不同程度的贫困等级,在生源地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本校贫困生信息库,及时更新,更有效地为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
(2)规范贫困生认定审批程序,切实做好资助工作。可以采取班级、年级、院系、学校自下而上的逐级认定程序,工作人员在核实学生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学生家庭困难证明之后,也可以采取学生问询的方式,对有争议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调查。辅导员、班主任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追踪学生获取的资助金实际使用情况。同时在校院班设立三级管理体系,通过网络、电话、邮件等方式征询意见,并对学生反映较集中的情况跟踪调查及时核实,对于不诚信骗取资助金或不当使用资助金的情况及时予以追回,并做相应的处理。
2、合理优化整合多种资助项目
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制定各资助项目的具体评定条件。1.适当调整各类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资助比例。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导向作用,适度减小助学金的力度,调动贫困生通过刻苦学习获取资助的积极性;2.应调整国家奖助学金的资助金额及比率。以国家励志奖学金为例,每人每年5000元,额度大,资助面小,应适当降低额度,扩大资助面,以致更有利于资助工作的开展;3.应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勤工助学岗位。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及不同年级,为学生提供不同岗位。同时,引导学生开展社会服务,为更多未能在校内申请到勤工助学岗位的学生提供助学机会。当然,学校相关部门也须与社会用人单位制定相互制约措施,保护学生的权益,以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学习的关系。
3、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解决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还应该从不同几方面入手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
(1)注重对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如开展自下而上的感恩系列主题班会,观看感恩电影等,帮助受资助的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在接受国家资助的同时,体味社会和学校、老师的关爱,懂得理解和感恩的意义,诚信做人。
(2)增强对学生的励志成才教育。如定期为贫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励志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引导他们奋发图强,激励贫困生树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品格,和坚忍不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报告,联合心理咨询中心对贫困生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并对参与过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跟踪和回访,从而帮助其克服心理问题和障碍,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国家各个层面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给予关注。同时,相关部门须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研究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现存难点和问题,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各种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和高校发展的科学规范的资助政策,从而促进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在21世纪,我国的高等职业学院的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我国科技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怎样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管理,是我国高职学院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我国某一些高职学院中,学生资助与宿舍管理体系比较落后,不能较好的满足学校的管理工作。在下文中,笔者根据各个高职学院面临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对学生的教育资助体系与住宿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对某些问题的出现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二、关于高职学院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关于高职学院资助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在最近几年,我国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国家对高等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在生源的选择与收费制度上的改革,使得高等学院从免费型教育向收费型教育转变,从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转变。在这一系列的改革中,怎样使得大学生能够公平的享受国家的各项政策,享受国家的补贴与奖学金一直是学校与社会关注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消费水平不断上升,对一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影响也越来越大,他们难以承受在大学就读期间的学费与日常开支。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这种现象更加严重。国内大多高校都有相应的资助管理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很多高校的资助管理体系水平高低不平。一些资助管理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现在各个学校对贫困学生贫困等级的确定主要依托于贫困证明等,但是实际是有一些家庭情况不好的开不到贫困证明,一些家庭情况好的反而开的到贫困证明。对于这样情况一些学校无法处理。第二奖学金的评定,学校还要求学生提供贫困证明,奖学金本来是鼓励学生学习的,不应该与贫困情况挂钩。第三,许多高校的资助管理系统还是使用单机系统,这种形式不能满足信息的流通、共享的需求,在对数据进行维护的时候也很麻烦。在对奖学金的处理方面也存在局限性。管理体系的信息流通不畅,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资助信息。面对这些问题,怎样对高职学校的资助工作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使得资助管理公开、公正、更加体系化,更好更快的为在校贫困大学生提供帮助,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2.关于高职学院宿舍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通过对一些高职学院的宿舍管理方式进行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高职学院在宿舍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一,对学生日常生活的检查,比如晚归情况的考察主要是通过学生会的相关部门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也是要学生出示相关证件后进行登记处理。但是实际情况是检查人员与有的学生认识,部分学生以此逃避检查。第二,对宿舍楼的公共设施的管理不规范,对于一些受损害的门窗等物品,往往是等到有很多寝室都出现问题后,再集体修理,这对学生的安全性有一定影响。第三,对与学生基本信息的掌握不够详细,在查询过程中比较慢。例如有的学生没有带钥匙,在像管理人员借寝室钥匙时,无法准确的确定学生的情况是否属实,往往是管理人员依靠自己对学生话语的进行判断情况是否属实。这对学生的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面对这样问题如何对宿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如何满足当代高职院校对宿舍管理工作的要求,是一些学校在处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时需要深思熟虑的。
三、关于高职学院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
1.关于资助管理工作的一些建议
根据一些高职学校资助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一些高职学校资助管理体系在应用过程中的不足,笔者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符合高职学校管理要求的高职学校资助管理体系。该资助管理体系旨在将贫困资助与奖学金管理区分开来,解决在管理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一套高职学校的资助管理体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勤工助学管理,一部分为学生奖学金管理。勤工助学的管理系统包括对勤工岗位进行申请、对岗位的筛选、录取上岗、发放工资、离岗等过程。首先,在校贫困学生根据自身经济情况提出要进行勤工助学的申请后,由辅导员交到学院进行审核把关。学生的辅导员及其审核人员根据申请学生的家庭贫困情况、学习情况、思想品德等进行分析,判断该学生是否适和勤工助学岗位。由于勤工岗位的有限,辅导员及其审核人员需要按照筛选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的比较,并对学生进行排序。辅导员及其负责人审查完之后,学院将审核通过的学生的信息进行汇总上报,再由学校的相关部门对学生的详细信息进行进一步审核。在学校审核通过之后,勤工管理中心对通过的学生进行勤工岗位的划分并对具体情况进行公示。如果出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处理后,再安排学生上岗。在安排相关学生上岗之后,相关岗位的负责人要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考察,比如在上岗后学生要定时的对负责人进行报告,以确定学生上岗工作的正常进行。负责人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记录、评价后,将相关的信息交给学校的勤工助学中心的相关部门。勤工助学中心再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给予学生相应的工资。之后再将助学的工资统一的进行公示,上岗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发放的工资进行核实。如果出现问题,学生将信息及时的交给负责人,由负责人将情况反应到勤工助学中心,再由勤工助学中心对问题进行处理。如果没有问题,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将学生的工资转到学生的银行账户中。同时,将助学费用放到管理系统中进行公示,学生可以根据情况自己核实相关费用情况;如有问题,可以在系统内提出相关意见,如果没有问题,学校则在规定时间内将学生的助学工资划转到学生的银行账户中。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也可以将对勤工助学的看法、问题、建议等反应到相关部门,以帮助勤工助学管理工作更科学更有效的进行。上文主要介绍了勤工助学的管理措施与内容,下面笔者将介绍奖学金的管理内容。学生奖学金的管理过程跟勤工助学管理过程比较相似,根据勤工助学管理工作的经验,我们将奖学金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学校根据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奖学金的名额和各个学院人数、学生学习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把各个奖学金的名额分配到各个学院。各个学院根据名额及学院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相关选择标准。将标准公示后,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交申请表提交到辅导员,由辅导员交到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员。再由辅导员和负责人员共同负责对申请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分析,以确定学生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学生的情况及人数进行汇总。由学院的负责人将学生的名单及其信息提交到学校的管理中心,再由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员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察筛选。学校确定获奖学生的名单后,将获奖学生信息对全校师生进行公示,全校的学生和老师可以对不符合标准的情况进行反应。确定无误后,评定工作就结束了,评定完成后,在规定时间内,学校财务处将奖学金发放给获奖学生。
2.关于学生宿舍管理的研究
针对宿舍管理出现的问题,根据新时代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可以结合软件系统进行管理工作,借助软件操作可以使宿舍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率的进行。通过对原来宿舍管理系统的研究,结合高职院校对管理工作的需求,笔者设计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软件系统。该系统有公寓日常生活管理、宿舍财产管理、信息浏览管理、信息维护管理与值班情况管理等基本功能。在操作界面有系统设置、宿舍管理、检查卫生、宿舍财产管理、值班情况等模块。首先在系统设置中,主要有用户管理、宿舍设置、数据备份、数据的转换等功能。用户管理这一功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处理效率及保证信息资料的安全。由于在管理过程中操作系统的人数有很多,他们的工作也不尽相同,对于个别人员的素质也无法保证。所以我们可以将工作人员的浏览与操作权限进行分级。比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操作该系统对系统进行功能的添加与编辑,普通工作人员通过该系统只能浏览与查询信息,并且不同工作人员能查到的信息也应该有所区别。通过这么做可以使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工作内容更加了解,使得他们的工作有所区分,以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权限的划分也可以避免其他人员对系统进行操作,避免了一些信息的泄露,保证了系统的安全性。宿舍设置这一模块又分为三大子模块分别为宿舍楼房的分配,宿舍寝室的分配、年级的分配。根据这三个模块工作人员可以方便有效的对学生的住宿进行分配,在查询学生信息时也比较方便。其结构比较简单,便于人们熟悉掌握。在数据的备份模块中,对数据的备份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个是本地备份,一个网络备份。本体备份是将数据随时随地的保存到学校的数据库中,网络备份是通过远程网络技术将数据保存在网上。数据转换这一功能,主要是对宿舍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的数据进行转化处理。考虑到学生的宿舍管理影响着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的进行,所以保证学校内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的连通共享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对信息进行查询统计,我们增加了数据库的表格与excel表格进行转换这一功能。这是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对数据进行操作,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可以用电脑,在外面可以用手机等电子设备中的办公软件进行操作。接下来是宿舍管理模块的介绍。宿舍管理主要是对学生与值班人员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管理并进行数据的记录。它主要有学生的入住管理,学生的退宿管理,员工值班情况的管理,学生晚归的管理,违规管理及其它模块。入住、退宿、晚归主要是记录学生的住宿楼的具体资料,退宿的具体情况及晚归学生的详细信息。员工值班情况主要是对员工值班的情况进行记录,在值班员工值班过程中,面对一些状况,比如学生生病了,公共设备出问题了等情况时,值班人员及时将问题记录到系统中便于相应人员及时进行处理。在其它功能中,设置了学生请假、违规信息处理、床位信息三个子模块。学生请假是对学生的请假情况进行登记,主要是记录学生请假的日期,请假理由,学生请假后的消假日期等基本信息。违规信息处理这一功能是对违反宿舍规定的学生将其基本资料及其违反的规定进行记录,这是为了在一些学校进行考评工作时,能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通过床位信息这一模块,工作人员可以很方便的看到每个宿舍楼中的各个寝室及其各个床位的使用状况。在已经使用的床位,点开界面可以很清晰的察看到每个床位的学生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信息,学生的信息主要是姓名、班级、学号等信息。为了保持寝室卫生,养成学生们好的生活习惯。笔者设计了检查卫生这一模块。检查卫生这一模块主要有周扣分、评比卫生、统计卫生三个功能区。周扣分主要是对学生会生活部查寝时的卫生情况进行登记。扣分统计主要是对各个宿舍和班级的扣分进行统计。卫生评比是工作人员根据扣分统计中各个班级各个寝室的扣分情况进行分析后,列出先进个人、先进寝室、先进班级的名单,并由相关管理人员提交给学院。为了保证宿舍财产的安全,我们设计了宿舍财产这一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是管理人员将宿舍的公共设施进行记录,并将公共设施的损坏情况进行记录,这么做方便学校对宿舍公共设施进行维修处理。在信息维护管理功能中,系统权限比较高的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功能察看和删除过期的记录。值班情况管理这个功能可以对宿舍值班人员进行管理。通过这个功能值班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软件汇报值班过程中发生的情况,这样做可以提高值班人员的工作效率。通过该软件系统可以使得管理更加科学,对于学生信息的查询,管理情况的认定等都可以进行很好的解决。
篇6
关键词:学生工作;困难学生;育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55-02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各高校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完善了包括“奖、贷、勤、助、补、减”及绿色通道在内的学生资助帮扶体系。各高校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资助育人工作更应该注重育人环节,转变观念,把单纯的“助困”转变为“助困”和“育人”相结合,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职责。
一、广泛调研,积极探索,夯实基础工作,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规范性
(一)科学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为确保真正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有效的资助,使国家奖、助学金的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审批、勤工助学岗位的申请等资助工作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使资助困难学生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各高校要认真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将参与面及测评范围扩大,提高认定工作的透明度。每一名申请学生要填写《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父母结构及其健康经济状况、家庭其他成员结构及其健康状况、家庭生产经营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健康及消费情况、学生本人日常表现及消费情况等,然后班级测评小组依据测评指标及学生选择内容进行测评打分,最后将测评结果在班会上进行民主评议,以保证测评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学院初审合格后将测评结果上报学校学生处并进行全校公示,公示后无异议者进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进行备案。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认定―学校备案”的程序,全面、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全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等级分为特别困难、一般困难两个档次。加强对已备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档案,以此作为实施各类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依据,逐步提高资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实效性。
(二)优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的配备,细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各高校要进一步优化资助工作人员质量、组织、结构,配备足虻娜嗽保这样才能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一是要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如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社会资助、勤工助学岗位管理等都应有足够的工作人员配备。二是加强专职工作人员的培养和考核,定期组织学习重要资助文件、政策,参加资助工作专题学习培训等,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严谨、细致、高效,并树立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三是设定一些助管岗位,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加,既解决了助学岗位,也能为资助工作提供人员保障,进而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三)建章立制,扩大宣传,提高资助工作的影响力
为规范、高效地开展各项资助工作,各高校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包括学生勤工助学管理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暂行办法、国家奖、助学金评定管理办法、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等,为资助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还应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如企业及个人在招聘学生勤工俭学时需要与校方签订用人协议,以确保学生的安全及助学工资的按时发放等,维护学生的利益。
加大对国家助学贷款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知名媒体、校广播台、校报、校园网等广泛宣传国家、省、学校有关的资助参政策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状况、优秀困难学生的事迹等,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各项资助政策,另一方面也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及个人资助困难学生、为困难学生提供助学岗位等,逐步设立家教、促销、派送、市场调查、宣传等校外临时助学岗位,形成了企业及个人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要求提供助学岗位的良性发展趋势。
二、发挥学生资助管理工作这一“民心工程”的综合育人效应,重点加强四项教育
一是加强感恩教育。通过致助学贷款学生的一封信、播发感恩影片、开展受助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感恩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感恩社会、及时还贷、发奋学习、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向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倡议,引导接受资助的同学不忘党、政府和学校的关怀,珍惜身边的教育资源和大家的关爱,努力成才,积极回报社会。
二是加强诚信教育。各高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诚信观念。加强宣传我国“个人征信系统”,邀请相关银行有关负责人举办大学生信用教育专题讲座;在贷款毕业生中举办诚信报告会、观看信用宣传教育专题片等活动,规范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管理;举办获奖学生颁奖典礼,利用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契机大力宣传诚信做人、诚信考试等,取消违纪学生年度内各类评优评奖资格,逐渐形成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时时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三是加强励志教育。通过召开经济困难学生座谈会、立志成才研讨会,优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经济困难学生联欢会等方式,广泛开展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及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对待国家和社会给予的资助,变国家的关怀和社会的爱心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努力学习、奋发有为。
四是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勤奋向上、能吃辛苦,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很多学生在求职竞聘时并不占优势。因此,各高校应逐步改进勤工助学渠道,结合经济困难学生的专业特点,突出实践教育,从劳动型的助学渠道向智能型、管理型、实体型转变,丰富助学内容和形式。同时,进一步强化勤工助学学生“选聘、签约、建档、培训、上岗、考核、教育”的一体化管理。一方面解决学生的生活费问题,另一方面也发挥经济困难学生专业优势、自身特长,真正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三、科学管理、规范程序,着力落实五项措施
一是“绿色通道”制度。为确保家庭经济困难新生顺利入学,各高校要采取绿色通道制度,确保不让一名新生因为家庭济困难而辍学。近年来,各高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采取了缓、补、送的方式,即: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暂缓收取学费、宿费,补助伙食费,送军训服,送基本生活、学习用品大礼包。这些政策大大缓解了贫困新生的生活及学习困难。
二是国家助学贷款。各高校要大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严格审核申请贷款学生基本情况。积极配合银行认真指导学生完成助学贷款的各项手续。完善诚信践履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逐步完善学生信用档案,使学生树立诚信意识,自觉还款付息。加强贷后管理,建立贷款毕业生信息档案,做好进入还款期毕业生的催还款工作,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是奖助学金。各高校要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深入细致地做好各类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真正把党和国家的温暖、学校的关心送到学生手中;学生资助管理部门要精心组织,明确要求,严格程序,把国家、省、学校的奖、助学金评审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按照学生本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学院初评公示、学校联评公示“三级评审,两级公示”的评审程序,全面按照评定方案要求,规范程序,严格审批,确保奖助学金的评定发放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四是勤工助学。各高校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自立、自强信念,学校不仅要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寻找经济扶贫途径,还要在校内外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包括清扫教室、清扫宿舍楼、送水、图书馆管理、活动中心管理、食堂打饭等固定岗位。要大力提倡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岗位问题。同时,各高校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办法设立家教、促销、派送、市场调查、宣传等校外临时勤工助学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
五是学费减免。对烈士子女、孤儿等特别困难学生,各高校要统一组织办理学费减免手续,减免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同时,评定各类奖助学金时,也要向这些特别困难学生有所倾向,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很现实很紧迫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要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健全完善适应新形式发展需要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真正把“实事做实、好事做好”。
参考文献:
[1] 李晓鹏.试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发展[J].北京教育(德育),2010,(11).
[2] 洪流.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3] 黄涛.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5).
篇7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211816)
摘要:对贫困生困难程度的准确认定是高校顺利开展贫困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把有限的资助全用到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需要正确合理地界定经济困难学生。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从根源上加以解决,改变传统的资助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资助体系。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认定;资助体系;资助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27-02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逐步提高和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增多的同时,贫困生资助工作所面临的问题也日趋复杂多变。确保高校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不仅是当前政府、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实现国家教育公平政策、人才强国战略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现状
(一)高校自身认定法。学生自己递交申请,学校对申请的学生进行审核。通过班级、学院逐级把关、层层审核的方式确定资助名单。这种方法要求学校对学生的真实经济情况有准确的了解。
(二)在校月消费水平认定法。具体操作方法是统计出该生在学校的总的消费量,包括用于学习和生活的开销,将得到的数值与全校学生消费量的平均值进行比较,通过准确的数据做出判断。而且,自从各高校相继开通了“一卡通”消费系统后,取得和测算精确的数据也变得比较容易。
(三)综合认定法。是由贫困生提供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有效贫困证明以及《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详细记述该生的家庭成员工作、人均收入等基本经济信息。在递交申请后,接受集体评议。评议小组通常由班级同学组成,主要评议内容包括该生日常消费情况、生活水平等,评议结果公示后再报学校审核。这种做法在民主评议的监督下进行,其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都大幅度提高。
二、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在整个资助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微观上来说是其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从宏观上来看更是落实高校资助工作政策、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只有在正确认定的前提下,才能将资助工作向更广更深的层面展开。尽管目前在社会、政府及各方力量的协助下,高校的资助工作,尤其是对贫困生的认定有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合理之处亟待解决。
(一)贫困生界定范围模糊,认定标准不统一
现阶段对贫困生的认定分为一般困难、困难和特别困难三个等级。但是,每个级别的具体评判标准只是定性的描述,缺乏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定量评定标准。而且,由于不同高校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内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人民生活水平差异,也是贫困生认定标准化道路上尚待克服的难题。
(二)认定方法存在局限性
目前,贫困生认定主要采用文中提到的第三种方法,但这种以贫困证明为先决条件的认定,存在着真实性遭受质疑的尴尬。在有些地区,学生本人或其父母到生源地所在民政部门开具贫困证明,生源地相关部门或办事人员出于地方保护主义考虑,往往会根据贫困生要求开具与事实不完全相符的证明材料。而且,贫困生的认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随着该生家庭经济情况的改变而改变的,如果仅仅根据某个时间点的经济收入情况定义学生是否贫困或贫困程度,忽略变化因素,也会使认定结果产生偏差。
(三)认定环节存在不合理性
许多高校在对贫困生人数指标进行分配时常常采取按学生人数比例进行分配的方式。表面上看,这种做法是公平的、合理的,但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生源地是存在差异的,并非总人数多的院系贫困生人数就一定多。这种分配方法有可能使得有些专业班级由于贫困生比例高于平均值而无法得到应有的资助,而那些贫困生比例低的专业班级也会存在名额分配不出去的现象,有限的资助金额没有发挥最优效用。其次,在确定的过程中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看似公平公正,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个性差异的实际。有的贫困生并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讲述自己的贫困情况博得大家的同情,他们往往更在意自己的隐私,最终导致真正贫困的学生得不到帮助。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体系
(一)优化分层模式,改进传统定级方法
目前,高校普遍是从经济层面给贫困生分层的,一般分为特别困难、比较困难和一般困难三个层次。但是,由于高校贫困生形成原因的多元性,除了经济上与其他同学存在差异之外,他们各自的成长环境、在群体中的自我定位、性格特点等也不尽相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每个贫困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也存在差异。
1.积极型。这一类型的贫困生心态健康,能正确面对自身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认为贫困并不可悲,也不可耻,并且有坚定的信念,认为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针对这一类型的贫困生,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的工作岗位,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通过劳动获得经济上的补助。
2.逃避型。这一类型的贫困生普遍不愿意面对和接受自身贫困的事实,其性格特点表现为内向孤僻,他们进入大学后,面对环境与周围人群的差异,由于经济上的匮乏很少参与同学间的聚会或是社团活动,时间长了就脱离了集体和同学。针对这种类型的贫困生群体,学校应把经济资助与心理关怀结合起来,帮助他们端正心态,树立信心,定期进行心理疏导,确保其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真实的自己。
3.依赖型。这一类型的贫困生将自己的经济困难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认为受资助是社会亏欠他们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丝毫没有自助的想法和感恩的心态。针对这一类型的贫困生,高校在给予他们经济资助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其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心理成熟。
(二)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连贯档案数据库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生源地教育局资助相关部门建立贫困生的电子档案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因为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介入得越早,其准确性也越高。贫困生动态信息库内容包括生源地、困难情况、家庭人均收入、受资助情况等信息。‘51实施动态管理模式,对其贫困程度的变化、在校生活状况、学习情况等个人基本信息及时调整,形成集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为一体的信息平台。
(三)转变资助观念,贯彻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高校应当以增强贫困生勤工助学意识为基础,增加勤工助学岗位为依托,有效实现变助为勤、助勤结合的转变。这不仅让贫困生得到锻炼,养成坚强的性格,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自力更生的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资助总额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资助模式的转变,形成包括助学贷款在内的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等资助项目的有偿给予,逐步建立权利与义务配套的资助模式。
(四)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教育作用
充分调动品学兼优或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其积极健康地面对贫困,自立自强。同时,借助优秀贫困生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让优秀的贫困生到更大的讲台上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长成才史。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以及不畏艰难、勤奋学习、勇于进取的事迹,塑造更多的典型和榜样,引导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努力成才。
[
参考文献]
[1]黄用斌,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认定及资助模式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7)
[2]余冲,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8(5)
[3]姜旭萍,郑俊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9( 11)
篇8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一、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针对民族生设立的一系列制度,直接目的是减轻民族生的生活负担和思想负担,为学校管理减少阻力,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民族生的综合素质,为边疆地区输送合格的高质量人才,然而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部分政策存在异化、不合理甚至适得其反的现象,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1、资助政策不合理
(1)缺乏必要审核机制,部分民族生谎报家庭经济情况。从对H大学某辅导员的访谈中得知,由于来自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基础较差,因此其申请资助项目时一般均会予以通过。但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边疆地区人民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部分民族生已经不符合资助的条件,但仍旧会按照家长的意见申报资助项目。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是人生中最早接触的环境,是人们成长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生活场所和思想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据辅导员和普通汉族学生反映,接受资助的民族生中,穿名牌衣物,用名牌手机,花销大手大脚的不在少数。由于高校在考虑资助资格时缺乏必要的审核机制,难以对民族生的真实家庭经济情况进行调查,致使资助政策失去了原本之义。
(2)多数资助项目简单直接,难以起到激励作用。高校设立资助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民族生的经济负担,从而保障其基本的生活条件,激励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但就现有的资助政策来看,大多着眼于资助金额的多寡,而非激励效果的实现。诚然,对于家庭经济情况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讲,直接予以物质上的补助可以直接改善其生活状况,但“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长期提供金钱上的直接补助,难免会使部分民族生产生依赖心理。由于资助项目实施之后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而民族生从家乡来到内地,文化观念会受到一定冲击,可能在得到较多的物质补助后会滋生享乐主义思想,不思进取,使资助政策难以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尽管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部分高校注重勤工助学中心优先安排包括藏族学生在内的少数民族学生上岗,为学生创造与社会交往机会,培养正确的消费观,但多数高校仍旧忽略对资助项目的配套政策的制定,重物质补助轻思想指В使得资助项目的作用仅仅停留在改善民族生基本生活条件的层面。
2、免修部分课程和降低考核标准存在争议
“民族生有着深刻的特殊性,大部分来自边远的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是通过降分录取的照顾性政策而跨入校门的,这就客观上造成民族高校的生源整体质量普遍偏低的事实。”因此,《H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修课补充细则》中规定,少数民族学生可免修部分课程,课程免修按先选课后申请的流程进行,每学期申请免修的课程不超过2门。
尽管此项规定可以直接减轻民族生的学习负担,但在实践中也引起了一定的负面作用。据某辅导员表示:“其他同学在教室上课,免修的民族生在寝室睡觉,我觉得不太合适”,可见,民族生并未充分利用课程免修带来的时间资本和精力资本。调查中亦有60%的汉族学生认为民族生不应该免修部分课程。而降低课程考核标准更是争议颇多,接受访谈的辅导员和学生纷纷表示,可以在平时对民族生的课程教育中予以倾斜,甚至酌情提高其平时成绩,但直接在最终考核时降低分数标准不太合适。如将60分及格降为40分及格,这一明显的差异不仅会使民族生不自觉的降低对自身的标准,而且会引发部分汉族学生的不满,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汉族学生中,有72.46%的人认为不应对民族生在学业考核方面降低标准。
3、日常管理需进一步完善
(1)过多“区别对待”,引发民族生的抵触心理。由于民族生和汉族生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外形外貌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且民族生的数量占比较小,因此多数高校会采取一定的“区别对待”制度,以达到针对性的教育效果。此外,“鉴于西方敌对势力向来将民族地区作为分化、瓦解我国国家政权的主要场所,利用少数民族群众虔诚的和忠厚直爽的性格,不断地在民族地区制造不稳定因素。当地群众有时被他们的卑劣行为所蒙骗,给民族地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带来一定威胁。”因此部分高校针对民族生实行“定期个别谈话”制度,规定辅导员每个月甚至每周必须找民族生进行一次单独谈话,考察其思想动态,上交谈话报告。然而过多的“特殊照顾”反而会适得其反,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贴标签”的现象。据辅导员反映有民族生曾经直接提问为什么要经常性谈话,自身与汉族学生有何不同?因此,在日常管理方面对民族生和汉族生应做到“一视同仁”,弱化差异,增强民族生的心理认同感。
(2)民族生与汉族生间存在隔阂,难以融入。从上图调查结果可看出,有约42%的人对民族生的印象偏好,近60%的人习惯民族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只有约15%的人与民族生相处起来感觉很轻松,和实现无障碍交流。可见虽然有着良好印象,但是在实际相处中却因为种种因素的限制不尽如人意。民族生之间有着地域文化、的天然认同,因此不同年级的也会打成一片,非常团结。这些非正式组织一方面满足了民族生的心理认同需求,帮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小团体”现象,使民族生自然而然的失去与汉族生接触的必要性。而汉族学生出于对民族生的神秘感,以及语言沟通的障碍,多数会对其敬而远之。据调查显示,有60.51%的汉族学生认为对民族生不太关心,认为对民族生比较认同的只有22.1%。
二、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相关建议
1、健全资助政策,确保公平性、合理性
(1)有区别地进行资助。“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西部欠发达地区,总体上经济条件较差,但是不同家庭、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应该有区别地进行资助。”一方面,要从制度上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等级认定标准。通过特定标准,每一个个体被评定为符合自身经济情况的等级,领取不同的资助。另外一方面,要建立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学校生源的具体构成情况,合理确定并适时调整资助比例。在本课题小组的研究过程中就发现新疆籍与籍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显著差异,相应的资助力度与范围也应该有所差异。
(2)规范资助申请程序,落实审核、公示环节。按照少数民族学生专项补助评定的有关通知要求,内地高校专项补助的申请、评定、公示、发放等环节均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透明的原则。但由于诸多因素,部分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申请相关资助时未能如实申报,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家庭情况真正贫困学生的利益。因此有必要规范资助的申请程序,落实审核、公示等环节。在审核环节,可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抽样核实学生填报内容的真实性;在公示环节,在尊重申请人隐私权的同时要充分保障其他同学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班级同学的意见可纳为重要评选依据。只有规范资助项目的运行程序,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保障新疆、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健康成长、成才。
(3)发挥资助政策的正面激励作用。高校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政策侧重于直接物质补助的特点往往会滋生学生的依赖心理,要以形式多样的资助方式取代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开展更多的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活动,以经济资助为手段,以知识和能力资助为目的,以心理资助为保障。让贫困生通过在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增强自信、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构建“学习共同体”,制定科学考核机制
(1)发挥“多元主体”互助作用促学习。在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问卷中有涉及到“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对您有帮助的因素有哪些,请按重要性打分”的问题,其中“老乡学长学姐的帮助”和“老乡同龄伙伴的帮助”重要性打分最高,辅导员的帮助、任课老师的帮助、其他学长学姐的帮助、年级其他同学的帮助重要性依次下降。这启示我们,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时要充分发挥老乡学长学姐和同龄伙伴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该注重学校里其他相关主体作用的发挥,比如说任课老师和年级优秀同学的作用,可定期开展学习帮扶活动,对学习成绩差、补考、留级的学生专门开设少数民族学生重修班等等。
(2)“特殊照顾”与严格管理相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对难度较大的课程降低考核标准是必要之举。但是标准的设定并不简单,在课程难度与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之间要达到有机协调,既要使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至于过重,又要注重保持其W习积极性,可以在借鉴相关高校的成功做法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特殊政策”。
目前内地大多数高校都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专门制定了及格分数线,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懒惰心理,此类学生应区别对待。比如说,针对山区、偏远地区母语非汉语的维吾尔、哈萨克、藏、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的学业政策应该更为宽松。而对回族、满族等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他们的母语本身是汉语,接受教育的基础较好则应区别对待或者逐步取消专门分数线的过分照顾。
3、以特色活动为载体,增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1)加强人文关怀,关注心理健康。要把握好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规律,尊重他们传统的精神追求和分析认识问题的思维标准。学院或班级可定期举行心理知识讲座,学校心理办要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困惑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并形成一种机制。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和班团干部的疏导作用,尊重、关心、爱护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沟通交流中体现人情味、亲切感,杜绝“贴标签”行为。
(2)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文化人类学家认为,人们习惯的行为,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教育与文化是错综复杂交叉的,教育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其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构成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鼓励民族生踊跃参与集体活动。在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对学校活动类型的倾向性方面,73.7%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参与全校性的,仅有15.8%新疆籍少数民族的学生更倾向于参与单独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的;而仅有29.4%的籍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参与全校性的,更倾向于参与单独为少数民族学生举办的占比为35.3%;要把全校性活动与民族特色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让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与其他同学广泛接触,互相了解,增进友谊,并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品尝成功,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树立坚强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如结合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历史、工艺等,结合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等进行教育,使之在校园内外广为传播和交流,真正体现独特的民族特色。
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国家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举措。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当地民族教育的社会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的竞争也更加复杂激烈。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各大高校不仅需要注重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也需要改革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通过对现行培养民族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认真分析,明确各项少数民族培养计划的战略定位,从而进行高校内部治理工作特别是要确保教学质量,来实现高校为民族地区选拔优秀人才、培养有特长技能优秀人才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孔庆祝主编,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27.
[2] 杨聪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特征及成才之路[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48.
[3] 周晶,周玉琴.试析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及完善策略[J].青海民族研究,2013(3).
【作者简介】
篇9
人文关怀的理念,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要,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校肩负“教书”与“育人”两项重任,因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除了以承担部分或全部学费和基本的生活费用等方式弥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保障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扶贫”,营造一种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身心健康长远发展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
一、人文关怀在资助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构建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体现了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其深层次的涵义是以人的发展和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要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经济资助仅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生理需求,对于更高层次的需求则无法满足。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资助体系,着力于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上的需求,体现了高等院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资助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经济资助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主要是满足了其“智”能发展的需求,对“德、体、美”的塑造需要人文关怀的塑造。忽视了感恩教育等内容的资助工作,易造成资助对象的道德缺陷,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人文关怀是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有力保证
资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保证高等院校资助工作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制度化、规范化的实施决不能以牺牲人文关怀作为代价。刻板生硬地强调制度化,有可能导致部分经济困难腼腆内向而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放弃资助,使部分受助学生心理受到伤害,产生自弃自卑仇恨等心理,从结果上妨碍资助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只有坚持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尊重受助学生的个体需要、个人情感,才能真正实现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四)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环节
高校和谐校园应是依法治校,章法有序,利益协调,安定祥和,充满活力,师生和衷共济,员工各尽所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目前高等院校经认定后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约占总人数的20%,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能够引导该部分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营造安定祥和、充满活力的大学校园文化,杜绝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一)重视经济帮扶,忽视心理支持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社会各界的爱心投入及高校自身努力,已经初步建成了“奖、助、勤、贷、免、补”的高校资助网络,基本保障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权及基本生活费用。然而当前资助工作更多关注在物质现实层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精神层面的关注欠缺。据调查显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存在心理异常的数据相对较高。这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群体,相对单亲、离异重组乃至孤儿等异常家庭数目较多,家庭成长环境易激发自卑、冷漠、厌世、仇富等心理问题;其次,在青少年期,因为家庭贫困,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易产生仇富、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这对他人、校园乃至社会都是潜在的威胁。如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黎力,就因为家境贫困外加学业受挫,而走上了抢劫校内银行的犯罪道路,对社会及家庭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二)重视制度流程,忽视情感关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它能够确保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公平性及公正性。然而过于强调认定过程的规范化及公开性,有时会带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二次伤害。如昆明某大学曾发生过公开投票选举贫困生拼“谁更惨”而引发社会广泛热议一事。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状况完全暴露在每日朝夕相处的班级同学面前,看似维持了“公平、公正、公开”,实际上以牺牲了参与认定的同学的隐私权的代价换来了班级同学的知情权。这种做法无异于当众揭伤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伤口上撒盐,其对贫困学生容易带来自卑、自闭乃至自弃等心理伤害。
(三)重视客观支持,忽视主观努力
唯物主义辩证法指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源泉,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目前资助工作重点多放在物质资助、资金投入上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重视。国家及社会的资助毕竟只能缓解一时之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总要走上社会,自食其力。对主观努力的忽视,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极少数受到资助的同学甚至变得眼高手低,懒惰挑剔,对其走上社会之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一)宣传引导现关怀
在组织申报、宣传公示等环,对宣传语言的选择准确考究,达到充分尊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感、引导校园舆论并实现宣传目标的目的。如近年来,主流媒体及院校在宣传时,逐步开始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替“贫困生”这一名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强调了受助学生群体致困原因主要是出生的家庭比较贫困,这是客观造成的,较以往笼统称其为贫困生的做法体现了更多的关怀和爱护。此外,在宣传引导中注入人文关怀还体现在近年来对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等家庭经济困难励志典型的宣传,通过参与宣传,获奖学生得到更多的自我认同及激励,其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亦能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进动力。
(二)认定评选重隐私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及资助实践的不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严格地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表明资助工作已经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此基础上,应强调资助工作的人文关怀,所有制度的施行都应该以保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隐私、人格和尊严为前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资助的主体,只有兼顾了主体关怀的资助工作才能成为有效的资助工作,也才能达到资助工作预定的育人目标。
篇10
技能就业扶助招生对象须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我市户籍;
(二)城镇“零就业家庭”或“低保家庭”,农村“低保家庭”,农村年收入低于国家低收入人口贫困线以下家庭,因病、残、单亲等原因导致贫困的家庭;
(三)年龄在16-25周岁之间;
(四)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五)身体健康且有就业愿望。
二、招生人数、学制及承担任务院校
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我市共招生370人,学制均为2年(含半年顶岗实习)。其中铁路运输学校作为省级定点学校面向我市招高中毕业生70人;市高级技工学校作为我市定点学校面向全市招初中以上毕业生300人。
三、招生及录取步骤
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招生采取个人报名与扶助对象所在街道(乡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月底前,各县(市、区)按计划组织报名,完成认定和审核工作,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市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招生审批表》,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报名对象本人所在居委会(村)、街道(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对其家庭情况和报名条件逐级把关,并采取适当形式进行公示。月日前各县(市、区)填报《市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招生报名情况明细表》,加盖同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公章后分别报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月上旬前市劳动保障局、财政局根据各县(市、区)报名情况,按照“条件公开、自愿申报、考试录取、考察公示、社会监督”的原则,履行相应手续,确定资助对象,各县(市、区)填报《市年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招生备案表》,加盖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公章后报市劳动保障局、市财政局。铁路运输学校全市统一录取、名额统一使用,市高级技工学校全市统一录取、名额按属地分配使用。月中旬前承担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的技工院校根据录取名单填写录取通知书,加盖公章后寄发给被录取的扶助生。月下旬至月上旬扶助生携带录取通知书、学历证明、县级以上医院体检证明入学报到。
四、相关费用及补助标准
经测算,年扶助生两年学杂费(包括学费、住宿费、教材费、防疫费、宿舍备品费、技能鉴定费等)人均支出在7500元左右。
参照此标准,铁路运输学校招收的扶助生两年学杂费由省级财政全额补助;市高级技工学校招收的扶助生两年学杂费等省财政人均补助3750元,其余部分除扩权县外由市财政补助。上述费用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符合条件的扶助生还可享受每人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
五、相关要求
(一)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是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困难群体就业问题的关心。各县(市、区)要切实加强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确保按时、保质地完成今年的招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