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主要内容范文

时间:2023-03-27 03:26: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意识形态主要内容

篇1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

镇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相关意识形态工作要求,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一是重点突出主体责任,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组。二是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将意识形态工作分工细化,党委书记带头抓总,分管负责同志抓好各自分工领域,将意识形态工作相结合,确保每名班子成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二、加强理论学习

镇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学习,一是我们镇狠抓理论学习,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委中心组学习相结合。二是开展红色教育,七月我们参观了塔子山教育基地,十一月份观看了影片《杨靖宇》感受英雄事迹,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是加强思想阵地建设,镇里和21个村都建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三、把握舆论方向,弘扬正能量

镇党委宣传人民群众身边的正能量,通过村里的宣传,发动全体党员,鼓励群众下载使用“学习强国App”紧跟思想教育潮流,利用村里的公开栏、宣传板、条幅等固定宣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存在问题

全镇意识形态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用结合不紧密

能够坚持学习制度,但在真懂、真用上还有不足,联系实际不够,各站所从事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员理论功底不足,实践经验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有效开展。

(二)阵地建设成效不强

镇文化站书屋作用发挥不明显,图书借阅率不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群众参与度不高。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提高思想意识

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述职评议内容。

篇2

注重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深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主动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求,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理论学习,确保理论武装到位

一是制定学习计划。分别制定了《县民政局党组中心组2020年度学习计划》和《县民政局党支部2020年度学习计划》,对学习时间、内容、人员等作了具体明确,形成了用制度管学习、促学习的良好格局。二是深化学习内容。认真落实党组中心组学习、党组成员上党课、道德讲堂、网上在线学习等学习机制,及时召开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县委关于意识形态重要会议、文件精神的专题学习会议。三是丰富学习形式。通过版报、张贴宣传画、党员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宣传学习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向全局党员干部发放了《党的文件汇编》、《学习讲座》、《党的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书籍进行集中学习或自学,提高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的主体作用。

三、多措并举,推进责任落实

一是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倡导全局干部职工礼貌待人、微笑迎人、阳光服务,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努力培树文明标兵,引导民政人员树立文明审计意识,进一步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品德意识,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二是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学习践行雷锋精神为抓手,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活动。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到乡村(社区)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献爱心、送温暖”、“创建文明城市”和整治环境卫生等志愿服务活动,积极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不断激励和引导干部职工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提升自身道德文明素质,塑造团结友爱、勤于劳动、甘于吃苦、乐于服务的审计形象。

四、抓好舆论引导,传播凝聚正能量

一是把握导向,规范舆论宣传。健全完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对一些苗头性问题努力做到早预见、早发现。注重把握不同时期宣传重点,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对重大事件及突发性问题及时尤其注重提前介入,防患未然,特别注意掌握网络舆情,牢牢掌握新闻报导主动权。二是强化载体,占领舆论阵地。今年投入资金,在大院内设置制作了5版宣传橱窗用以政策宣传等,在办公楼显眼位置粘贴宣传画宣传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风廉政建设、法治文化建设等内容,强化宣传载体建设。三是健全防控体系。按照县委的要求,安排人办公室一名人员兼职联络员,积极参加相关网络信息管控的知识技能培训,规范网络信息,提升管控信息的能力,适时开展网上正面宣传引导,切实做到可管可控。

五、工作存在问题

虽然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主旋律响亮、正能量强劲的积极向好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往往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软任务,没有真正摆上应有位置,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视业务工作,轻视党建工作的不正确想法,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软指标来考虑,总认为一线工作是主要的,学习是次要的,只要有经验、有实干精神就可以把事情干好,而忽视了党建理论对工作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看不到党建工作对业业务工作的促进作用,就党建抓党建,影响了党建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管理方式单一,党员队伍教育培训有待加强。学用结合不到位,并不能完全用所学指导工作实际,实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工作方法,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制度执行不到位,致使党员教育管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党员党性不强,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三)意识形态阵地和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阵地意识不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薄弱,信息、新闻上稿数量不多,信息报送不够及时、全面,对内对外宣传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不能充分发挥宣传款育、引导群众的作用。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深入开展理论学习,与蓝天行动等重点工作相结合。

下半年,党支部更加注重干部职工的理论学习,并结合日常的实际工作,每月按照计划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了集中学习和自学。重点学习了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要求每个干部认真记录学习笔记,做到了学习人员、时间、内容、检查四落实。

(二)落实党支部的“五化建设”,狠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为贯彻党支部的“五化建设,改进领导干部作风,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我们组织讨论学习充分认识到实施精细化管理进行“五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我们对于各项办事流程和服务细节进行了规范化,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特别是在蓝天行动和安全生产上狠抓现场稽查。在办事流程上进行了简化,做到真正积极的为群众服务。将持续开展以中央八项规定为主要内容的整顿作风自查自纠活动,并加大了绩效考核工作力度,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责任心。加强政务党务的公开,增加透明度。

篇3

【关键词】批评修辞;范式;局限;修辞批评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西方修辞批评逐渐发展,如今修辞批评与修辞理论交织在一起,成为修辞理论与实践之间一个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领域。然而,我国对于西方修辞批评,尤其是当代的修辞批评几乎还是空白点[1]104。近几年来,我国修辞学界一批年轻的新生代对修辞批评作了颇为有益的引进和探讨,但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均远远未能体现西方修辞批评的研究成果,甚至一些核心的概念术语也厘定不清,例如“修辞批评”与“批评修辞”之间鲜有论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拟重点对“批评修辞”与“修辞批评”的区别,特别是“批评修辞”的范式和局限等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批评”的内涵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批评”作为普通词语,本身均具有“挑剔、贬低、否定”等负面意义。然而,在学术研究领域中,“批评”作为一个专业术语,具有与普通词汇不同的特殊含义。在诸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批评”的定义多与某种学派或学说的综合性理论密切相连,既可以指运用某种视角或方法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进行主观或客观的诠释或评论的理论与方法,又可以指这些理论与方法在特定领域中的主观或客观的诠释或评论过程或行为,还可以指相应的学科或研究领域。作为专业术语的“批评”,至少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批评不是非专业的、普通意义上的吹毛求疵,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还可以是中性的;(2)批评行为揭示的内容一般较为隐晦,不易发觉;(3)批评是主观的评判,但批评家个体或群体均试图更加客观、公正、有效。

“修辞批评”的内涵

术语“修辞批评”是由“修辞”与“批评”复合而成。现代西方“修辞批评”的创立者维切恩斯在其奠基之作《演讲的文学批评》中,把“修辞批评”界定为“对演说者将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听众的方法所作的分析和评价”[2]6。亨久克斯等在选编的《修辞批评:方法与模式》序言中把“修辞批评”界定为“对口头或笔头形式的信息性或说服性语篇所作的分析、解释以及评价”[3]26,将修辞批评的对象从以说服性为特征的演讲语篇扩大至说明性语篇。当代修辞学家坎贝尔在《当代修辞批评》中将“修辞批评”定义为“对说服性语言运用所作的描述、分析、解释以及评价”[4]76。20世纪最著名的修辞学家肯尼斯·博克认为,“修辞批评考察的是想象性作品并将其作为对情景中所产生问题的策略而独具风格的应答来分析”[5]2。当代修辞学家福斯在《修辞批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修辞批评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它系统考察和解释象征及人工制品,目的是为了理解修辞过程”[6]16。

从20世纪上半叶开始,西方修辞理论得以迅速发展,如今已成为“语言哲学和语言学、言语行为理论、符号学、诠释学、新语用学、论辩理论以及文学研究、文化研究、人类学甚至所谓的硬科学”[7]6,修辞学从最初的演讲术横跨到语境学、语体学、风格学、文风学等多门学科,研究对象也由语言修辞手段、修辞格、语体风格、言语接受转向修辞行为、修辞交际过程、修辞运作规律的研究[8]52。如果把话语扩大到一切象征行为的话,修辞学则是研究用一切象征行为去劝说听(读)者的学问,是研究人们用符号尤其语言在他人身上诱发合作的学问,这就是当今西方非常流行的修辞观[9]24。

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传统范式阶段和多元范式阶段。所谓传统范式,是指以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为基础、以传统的“五艺”为程序蓝本的批评方法,批评的对象主要是政治演讲,即那些政治名人为了政治需要而进行的公众演说。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受国际及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美国修辞批评开始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如社会思潮、社会运动等,修辞批评势头强劲,于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多元修辞批评范式共存的繁荣景象,如心理批评模式、戏剧主义批评模式、幻想主题修辞批评模式、社会运动批评模式、体裁批评模式、女权主义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景象十分壮观[10]89。人们普遍认为,修辞批评可以运用在任何人类的行为、过程、产品和人工制品上,因为人们的行为、过程、产品和人工制品都可以导致态度的形成、加强和改变,修辞批评的对象越来越广,以至非语言现象也纳入了修辞批评范围之中。

“批评修辞”:意识形态修辞批评

“批评修辞”,又称“意识形态修辞批评”或“后现代主义修辞批评”,指对修辞话语中那些决定人们对社会各方面阐释的信念体系进行的评论,或者说对决定某一群体行为的基本社会、经济、政治或文化兴趣的信念体系进行的评论。

篇4

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确保该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人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比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都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要求的、系统化的核心价值理论,我们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兴国之魂”。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命题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2]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兴国之魂”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价值和重要地位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新高度。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价值和重要作用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所构成的整体建设工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整体建设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精髓,社会主义文化才具有了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进而才能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灵魂,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之上、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意识及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是指导思想。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科学回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标准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内在灵魂。

篇5

一、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交通路网

今年上半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交运局牵头协调各乡镇对国道G107改建工程开展协建工作,完成了区界至刘南线段1010亩的农用地补偿及清表,并将土地交付施工单位,大大加快了国道G107的施工进度,该线建成后,将成为市东二环,能够优化我区投资环境,为招商引资、农村致富增收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按照“2+2+N”乡村振兴空间布局的要求,交运局对万亩桃园项目、万亩花海项目、渚河源乡村振兴示范区、小堤片区项目内道路进行规划和建设,上半年完成总建设里程18.63公里,完成总投资3532.47万元。项目内道路的建成,为广大市民乡村旅游、沿线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规范行业管理,打造畅洁绿美的公路环境

上半年,结合“三创四建”活动,深入开展各级公路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四化”建设,加强公路运输执法管理力度,公路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一)公路养护工作主要以“四化”建设为着力点开展。净化上,按照干线公路养护标准化、农村公路养护规范化的要求,以各级公路过村段为重点,开展路面清扫工作,共计清扫路面3万余公里,清运垃圾5000余方。绿化上,抓住有利时机,对各级公路开展绿化补植。种植各类乔灌木1.5万株,完成绿化节点景观4处;其中结合13号之声建设了一处“红色”绿化节点。美化上,按照“三创四建”活动要求,对6条重点公路设置公路标志,标线,设置震荡线、减速带,设置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三创四建”为主要内容的大型宣传墙3处,打造文化节点2处。亮化上,坚持以“夜间巡查,白天维修”的工作方式,对辖区内13条道路的路灯进行巡查维修,共维护维修各类路灯故障60余处,保证路灯亮化率。通过“四化”建设,加强了公路的通行能力,公路环境也更加靓丽。

(二)加强公路运输执法管理工作力度,效果显著。

1、道路运输执法管理上,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营运车辆北斗监控不间断、监控记录完整真实,对辖区内6家危货运输企业及普货企业检查82家次,出动人数300余人次。行政服务窗口共计转出营运车辆435辆,转入营运车辆886辆,新增营运车辆1583辆,审验营运车辆8995辆。在超限超载治理工作中,查扣违法超限车辆186辆,卸载各类货物7226吨。对43辆超限货车相关的企业、个人进行“一超四罚”,单独警示约谈8家。吊销道路运输证1个。启用了邯大路电子抓拍非现场执法系统,充分发挥了监控系统威慑作用,大幅提高货运车辆检测率、精准打击超限超载违法运输行为,解决了执法力量不足,保障了执法人员安全,增强了治超执法工作的透明度,杜绝公路“三乱”行为发生。

2、在公路产权维护工作上,为了便于对辖区内公路的统一管理,积极向上级争取青兰高速西连接线和邯临快速路共计8.3公里路段的代管权,并行使路产路权的管理职责。上半年,清理公路两侧堆积物、渣土和建筑垃圾约2530方。新成立了两个中队,错峰治理马路市场和过村段占道经营,保障道路的通行安全。

3、铁路沿线综合整治上坚持常态化巡查,上半年转接铁路沿线安全隐患2处。完成“铁路沿线环境安全隐患整治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做到随查随清,增强了巡查治理的及时性,保障铁路的安全运行。

三、加大大气治理力度,确保交通运输领域天朗气清

制定下发了《交通运输领域大气污染防治量化问责实施办法》,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纳入量化问责的八个大项,26个小项的问题,并指明了责任单位。在具体工作中,执法人员坚持24小时不间断巡查,积极配合交巡警、环保等部门开展道路货运车辆货物脱落、扬撒的治理工作;巡查督导辖区汽车维修企业、门店全面禁止露天喷漆,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养护部门按照“三机一体”要求,固定一台吸尘车、一台水车和一部洗扫车全天候作业,有效防止公路扬尘。全区交通运输领域大气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交运局在第二季度全区大气污染治理考核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四、做好安全生产保障,时刻紧绷安全弦

(一)加大公路桥梁的巡查频次,确保全区公路桥梁安全畅通。对每条公路、每座桥梁实行养护工每天一巡查,工程师每周一巡查,安全小组每月一检查的制度,通过层层筛查,确保全区公路桥梁不出现问题,创造了安全畅通的公路通行环境。

(二)加大安全监管力度,保障全区运输企业平稳运转。要求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期召开安全例会。加强对“两客一危”的安全检查。客运西站安全监管上,加大站内安全管理力度,严格履行“三不进站六不出站”制度。为各个运输企业逐步恢复运营提供的安全保障。

(三)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习,锻炼应对紧急事故的能力。今年5月份,组织实施了区“两客”“一危”“一货”应急演习,共出动相关人员200多名,车辆8部,现场演习了客运车辆起火、危险货物泄露、货车起火等应急处置科目。大大提高了相关从业人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四)严把高速站口、客运场站防控,构筑疫情防控阻击线。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交通运输系统积极提高政治站位和行动自觉,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对各高速口及场站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高速站口共计检查车辆3.25万辆,检查人员7.5万人,做到安全平稳无遗漏。疫情趋于平稳后,积极督导、指导辖区内货运、物流企业有序开展复工复产工作。要求各企业严格落实上下班测量体温制度,所有企业职工必须佩戴口罩,保障人员身体健康,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五、加强党性教育,为交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一)加强组织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素养。上半年,主要以“”、“周五学习日”、“学习强国”APP等多种形式为基本依托,把学习教育融入日常组织生活,使全体党员干部牢树“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过硬的整治理论素质指导工作实践。

篇6

思修全称:《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它是大学里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我国的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

政治思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经验和政治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政治现象的理性认识,是对政治现象内在因果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抽象和逻辑阐述。因此,政治思想是系统,完整和严密的政治思维成果和意识形态。政治思想通常由政治思想,政治信仰和政治理论构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1、人生观的核心是指对人生的看法,活着的意义,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的世界观制约。

2、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正是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才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学生 成长成才

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高校作为承载着培养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面对着新时期如何培养大学生,如何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问题。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主要的荣誉与耻辱道德评价体系,体现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要解决大学生荣辱观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

荣辱是一对基本的道德范畴,“荣”即荣誉、光荣,“辱”即耻辱、羞耻,两者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荣辱观即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荣辱观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2006年3月4日,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其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起着主导和核心的作用,是其它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

围绕大学生成才目标,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社会主义荣辱观承接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通过帮助大学生深入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可以使他们能做到坚持知与行的统一、自律与他律的统一、使社会主义荣辱观转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个性培养的关键时期,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就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的德育教育发展,同时提升了对教育者的道德素质要求,有助于促进教育者对自身观念和行为的反思,进一步发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作用,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路径思考

(一)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首先就必须在教育过程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的科学信仰,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形成对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自觉同有害的意识形态作斗争,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二)注重 “第一课堂” 及“第二课堂”的荣辱观渗透。所谓“第一课堂”教学通常指常规课程教学,对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常规的课程是思政类课,思政课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第一项努力就是提升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教学水平,第二项努力就是要转变教学模式,必须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全面的贯穿到教学的过程中,个人提倡开展体验式教学,第三项努力是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大学生通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念。所谓“第二课堂”教学,通常指的是课堂教学之外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第二课堂”教学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第二课堂”教学必须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最好是能以校团委、学生处牵头、各院系为单位进行组织相较于社团自行组织将更能能促进广泛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主要是指加强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这其中包括奖励制度及惩处制度。从奖励制度方面讲,对于学生中思想上积极上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上勤奋刻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除了颁发奖状、奖学金等奖励外,可以考虑将这种针对个人的奖励进行一个广泛的延伸,比如举行优秀学生汇报会等树立典型、宣传优秀的方式进一步由激励个人延伸到激励全体,促进后进生的进步;从惩处上而言,对于那些违纪旷课、打架斗殴等行为上不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的学生,除了实行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范围内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不同处分标准的处分外,还可以考虑添加诸如受警告和严重警告处分的学生写检讨书、必须找优秀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对于受记过处分的学生要求每月定期上交思想汇报、定期主动与辅导员聊天并写心得体会等附加性惩处要求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改掉缺点,逐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2】本书编写组.八荣八耻党员干部读本[M]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

【3】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87.

篇9

【关键词】翻译伦理,译者伦理,翻译制度伦理

所谓伦理,是人的行为应该如何的规范与事实如何的规律。伦理针对的是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并遵从某种价值观,体现出一定的伦理思想。正如提莫志克所言,译者作为社会变迁中的一个道德实体,有关他的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翻译实践和理论的核心。因此,翻译伦理的研究应该建立在对译者以及译者的翻译行为描述的基础之上。所有关于翻译伦理研究的探讨都应该围绕译者及其伦理关系展开。

一、译者伦理的内涵

译者伦理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道德要求和伦理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译者的道德修养、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取向。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一方面,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又受文本内、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译者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在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价值观和道德素养决定了其主体性的发挥程度,译者的是非善恶等伦理观念操纵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

二、译者伦理的原则

(一)诚信伦理原则。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伦理学界认为,诚信是一种规范,一种制度,一种品格。在翻译活动中最先确定的是译者与作者、读者和他者之间以诚信为基础的伦理关系。诚信是一切翻译活动得以进行的伦理前提与基础,是确保翻译顺利完成的保障。译者一旦着手进行某一文本的翻译,就意味着一种承诺和责任的开始,意味着与作者、读者和他者之间的契约关系的确立,即确定了与他们之间的一种伦理关系。而且,诚信不仅仅体现在翻译活动的开始,它还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之中。忠实于原文、原作者通常被视为译者最为基本的伦理原则。

(二)责任伦理原则。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有责任正确处理翻译活动的主体间的人际关系,自觉培育社会公德,恪尽职守。在现在的翻译实践中,各种伪译、误译和剽窃现象屡见不鲜,道德观念淡薄,其实这都是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有违翻译中的责任伦理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译者的责任伦理原则。译者的责任伦理原则要求译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对读者负责,符合读者的期待视野;二是满足委托人的正当要求;三是努力传播他者文化。

(三)规范伦理原则。赫曼斯主张译者应该积极地遵从一些规范,他认为有三个层次的规范操控翻译活动,一是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二是双语转换过程的翻译规范;三是译入语文化系统的文本规范及其他规范。切斯特曼发展了规范理论,他的规范理论涉及到社会规范、伦理规范和技术规范等内容,将规范分为产品规范(期待规范)和过程规范(职业规范)两大类。种种翻译实践也证明,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并取决于意识形态。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自己特定的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和标准,因而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该考虑社会意识形态的要求,否则就可能导致他们的译作不被译语读者所接受。

(四)正义伦理原则。正义是人类最基本最古老的伦理原则和伦理观念。作为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翻译实践活动,正义伦理原则自然也是其伦理价值取向之一。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符际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锋。王佐良先生指出,“译者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他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翻译与文化、政治密切相关,体现出浓烈的政治性。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自觉遵守正义伦理观念和原则,为发展本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尊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总之,译者的诚信、责任、规范和正义等伦理原则是译者职责的具体伦理内涵,是衡量一名译者是否合格的伦理标准,是对译者翻译行为的伦理要求,也是保证译者履行翻译职责的伦理规范。

三、译者伦理的保障:翻译制度伦理

翻译制度伦理是指把翻译主体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翻译规范与伦理原则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它是翻译制度本身的道德价值理想和翻译伦理追求,即翻译制度本身的伦理蕴涵。翻译制度伦理是翻译伦理制度化和翻译制度伦理化的有机统一。

目前,国内的翻译市场十分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与规范。 因此,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加强翻译制度伦理建设:一是加强翻译行业的资质认证管理,规范翻译市场的准入机制;二是加强翻译行业的诚信观念,完善诚信管理机制;三是推动翻译立法,促进翻译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翻译制度伦理化和翻译伦理制度化,也才能为译者实施各项伦理规范和原则提供有力保障,从根本上杜绝翻译行业的伦理危机。

参考文献:

[1]王海明:伦理学原理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Tymoczko Maria & Edwin Gentzler,Translation and Powers[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3]吴志杰,王育平:以诚立译―论翻译的伦理学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08(8)

[4]方薇:翻译伦理研究:需要走向更为开阔的视阈――国内“规范导向”翻译伦理研究反思[J].外语研究,2013(4)

[5] 涂兵兰: 翻译伦理:翻译研究新途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6]骆贤凤:中西翻译伦理研究述评[J].中国翻译,2009 (3)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民教育;方法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H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0—0090—03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为完成这一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必须有机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索,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转化成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信仰和现实行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价值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作为判断标准,对外在客体得出的认知、感悟和体验。而价值观念则是人们对世界的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总的观点。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会在其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自己具有代表性的主流价值观念,并且以系统形态呈现出来,即核心价值体系,它在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与价值取向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人们的精神意识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对我国公民的社会活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调控和规范功能。”[2]可以说,正是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感召,才能够统摄和引领多元文化思潮,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思想共识,形成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奋进局面。

一般来说,国民比公民的范畴更加宽泛。公民仅仅是法律和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成员,而国民却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称谓,特指国家所管辖下的一切社会成员。国民教育就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的提升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劳动者、优化人力资源的一种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更加倾向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3]即着力培养民众坚定的政治信仰、正确的人生价值、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文明的行为举止。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中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由此,国民教育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自身教育任务之中,以期使全体国民都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以为思想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民族力量,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民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道德风尚,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同一的价值追求、稳定的信仰支撑、坚实的精神动力。

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国民教育重要内容,既是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众头脑的科学结论,还是弘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选择。[4]人类社会的历程证明,教育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物质富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带给人类继续前行进步的内在动力。在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当代世界,“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5]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给予生活在日新月异社会中的人们以坚实的精神凝聚力、深厚的价值渗透力、广泛的道德影响力、强大的生产创造力。因此,国民教育需要应对国家和个人两方面的价值诉求,适时担负起道德提升和价值培育的时代重任,全力创新建构当代中国民众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球化背景下多样文化观念的激烈碰撞、冲突,国民教育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国人的价值选择、精神取向和民族意识,从而建构全体社会成员一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进而强化文化意识和民族责任,实现社会行为的一致性。

当代世界的全球化展现出共时化、流动化、层次化、丰富化、复杂化等特征[6],这使得全球文化观念和价值选择超越了国界和民族的限制,呈现出多样化共时性的存在模态。这种境况一方面促进了世界文化大融合,另一方面文化同质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民族意识和文化主体性的培养。因此,现时代的国民教育有必要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唤起大众民族自觉意识,强化文化话语权,突破伴随经济强势推至而来的西方意识形态和所谓的普世价值,维护华夏文明的独立安全,在的前提下,坚守中华民族本色。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对社会道德伦理和公众价值观念产生极大冲击,国民教育急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纠正偏颇甚至扭曲的价值认知,树立新经济交往格局环境下的信仰观、道德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