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实习见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11:2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毕业实习见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毕业实习见习总结

篇1

本科毕业实习鉴定总结一一、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在本科专业教育中,实习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可以使我们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并可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公司具体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与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还能对某一行业深入彻底的了解并能切身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与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接触公司制定的各种战略以实现跨国经营和良好的市场运作;认识供求平衡、竞争等宏观经济现象,能够接触真实的商务实战,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并积累一定的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习内容

xx年12月末,我开始了校外实习生活,初次来到上海,在陌生与盲目中寻找实习单位,又在努力和热情中寻找希望,终于在1月里唯一的一次晴天中来到了震旦(国际)集团,在HR的介绍下,了解到震旦集团创立于1965年,以销售AMANO品牌打卡钟起家,如今企业版图涵盖办公设备(OA)、家具、通讯商品等领域,公司遍布台湾、大陆、日本、美国及新加坡等地;商品阵容包括办公室自动化设备、办公家具、手机门号以及资讯软体等。

在台湾,震旦的OA事业稳健发展,年年取得6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办公家具事业更以市场领导之姿,推出全台首创的“家具租赁”专案;而在行动通讯领域,震旦拥有二百多家连锁通讯门市,目前也整合资源,朝最大的专业手机通路迈进。震旦有四十年丰厚的实战经验,在台湾俨然成为最具特色的综合性行销集团。在新加坡,公司以销售各类型事务用计算器、办公室用碎纸机、护贝机为主,亦针对SOHO族提供事务用品、耗材的销售,在新加坡也成功进入市场并迅速建立了品牌声望。在日本,震旦公司成立于1976年,总部设立在日本东京,立志于开发世界科技经济实力第二大的日本市场,不断运用其强大的销售通路与团队合作力量,以合理的价格和高品质的服务来满足世界上最为苛刻的市场标准。同时通过近30年的日本市场运作经验,使“AURORA”产品在日本的品牌价值得以不断的提升,来实现震旦集团在日本的深远发展,作为一家大型跨国公司,震旦凭借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雄厚的实力、丰富的经验、良好的信誉、先进的技术及精良的设备,可为各种规模的公司、企业提供办公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保障。公司总经理对行业和企业优势进行评价,并且向我们介绍了集团跨国经营策略和对市场分析,让我们受益非浅,之后,在一名同仁带领下,我分别拜访了集团大陆事业部的成功客户,有汇丰基金、上海通用、花期银行和百思买国际等等国际上声名显赫的大公司,在与这些顾客进行简单的攀谈中,体会到震旦公司的经营理念和发展规模,并丰富了我对公司的认知。

在随后的一周里,我来到集团的OA公司,进行真正是实习过程,刚到公司的时候,助理拿了许多关于公司和产品的资料让我详细阅览,资料中多次提及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产品的专业术语,大多是英文和日语,由于刚刚走出校园,懒散的心态使我并没有认真的去学习和体会,以至于在后来的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严重失误。在公司的实习过程中,还接触到了大型公司的ERP系统,每位员工都能够通过ERP系统进行日常的作业,集团可以通过ERP系统,对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控。集团的供应链管理在业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正是如此,公司在跨国发展中实习了有效的成本管控和生产经营。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在同仁的带领下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经过一阵时间的产品资料的熟悉,经理让我们实际的操作,在学校里我们学到里很多理论知识,什么外贸术语,寻发盘、商务谈判等等,但是真让我一个人开始操作,真就不知道如何起步,因为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发客户,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为我们是专门的销售公司,负责对内和对外产品销售工作,因此并不涉及产品的生产研发,这是其他分公司的事,所以我们日常的工作很大一部分都是用来进行开拓市场和联系客户,因为是实习生,公司对我们并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我们在老员工的指导下,学习怎么有效的进行市场开拓,起初对于开发客户很胆怯,国内的还好点,国外的由于英语水平的限制,通过电话根本不能进行有效沟通,只能通过E-MAIL套用教材中的例子,这样才得到了一些有效的信息。

在一次与外国公司驻中国办事处的沟通中,因为对公司的认知和我对产品优势的大致阐述终于激发了对方的采购欲望,在第3天的有效沟通中,对方提及了一个相当专业的问题,问到我们产品的墨粉规格和机器预热和输出最快时间差,这样的问题对于外商,你必须给予准确到位的回答,因为这是顾客的购买点,由于之前的大意,我遗憾的失去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随后的时间里,逐步加强了对产品详细的了解和说明,为应对客户的各种问题做充分的准备,进一步准备之后,又重新进入了实际操作,开始联系客户,报价,谈判等等

因为公司经常有产品发出,因此也接触到了相关的合同、发票和其他的单据,之前的这些单证在上课时都接触过,但是理论和实践不同,实际操作起来才发现这些单证的重要性,一点疏忽就能造成不必要麻烦,这些单据大大加强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让我们对如何填写这类单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之,凡事都需要虚心用心的学习,这样才能够掌握实践的操作。

在公司实习的过程中,有幸参加了一次集团一年一度的过关斩将活动,活动是在公司位于上海嘉定区的培训基地举行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和提高业务水平,分为4关,建立有效客户,产品展示,议价,交易。在各个环节都有经验十分丰富的经理把关,我们实习生作为观摩,学习实际工作中的技巧和积累经验,在活动结束后,公司的崔处长进行了总结,并对所有同仁给予殷切的期望。

在公司最后的几天里,我们来到了公司的博物馆,来切身感受公司的文化,仔细聆听公司工作人员的介绍,对震旦集团创立以来的文化和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他们的眼中企业是一个团队,讲求团队力量的发挥;经营更是一项长期竞赛,要发挥“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加乘力量,企业才能持续成长。震旦现阶段在务实与创新的行动纲领下,未来的经营策略仍将积极开创,确实掌握产业趋势,延伸核心事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展现震旦集团自创品牌国际化的自信心与企图心。鲜明的红色标志,象征震旦集团如旭日东升般,散发着光明与活力;同时在内涵上,秉持着稳健踏实的一贯经营风格,蕴含创新突破的经营魄力。

三、收获与感想

在成功结束实习后,仔细总结,发现不同于前几次实习,这次校外实习充分认识了从学校走向社会我们存在的不足和缺少工作经验。

自身定位,加强外语学习。在所有的工作和活动中无一例外的涉及到外语,外语是我们对外交流的桥梁,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外语的学习,同时加强口语的练习,这是我们搞外贸的基础,因此必须掌握好这门工具。不断强化自身,并充分认识自己,避免眼高手低,增加实际动手能力,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不断完善和学习

工作总结,认识自身不足。通过实习我发现贸易这专业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不光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人沟通,怎么建立商业关系,这些是课本中学不到的,只有融入社会的大舞台并不断的历练才能得到提高,还有加强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贸易工作同时是一个涉外行业,因此对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对外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形象,甚至是国家形象,因此必须加强自己各方面素质的修炼,如礼仪等。熟练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专业知识是我们从事贸易工作的基础,贸易工作的高风险要求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好专业知识。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走出校门,只是万里的第一步,我们在工作经验,社会历练,人际交往上体现出来的稚嫩,在这一次的实习中完全表露出来,而且我们所缺乏的还不仅仅如此,所以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要不断的充实和丰富自己,不放弃任何能够锻炼自己的机会,使自己能迅速的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商务人士。

本科毕业实习鉴定总结二在这三个月实习里面,在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向行业学习知识,向同事请教经验,传授工作技巧,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弱处。

实习期间我认真刻苦、吃苦耐劳,有上进心。为人诚恳、虚心好学、能够正确对待、处理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思想积极上进,接受能力和独立能力强,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做事认真负责,有很强的责任心。有强烈的上进心、事业心,有很强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很快融入集体。

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可以虚心听取。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时加班完成任务。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我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我脚踏实地的工作,努力做到最好,工作始终以"热心、细心"为准则。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问同事,在同事的热心帮助下,问题很快就解决了,这简短的实习生活,虽然紧张,收获也很多。但给我的仅仅是初步的经验累积,对于往后迈出社会还是不够的。

通过实习我明白到: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位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曾对团队精神的能力要求有这样的观点:要有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大家在工作中各尽所长,团结合作,配合默契,共赴成功。个人要想成功及获得好的业绩,我牢记一个规则:我永远不能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团队利益之上,在团队工作中,会出现在自己的协助下同时也从中受益的情况,反过来看,自己本身受益其中,这是保证自己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我相信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本科毕业实习鉴定总结三岁月如梭,转眼一年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同事的热心帮助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我很快适应了环境,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回首翘望,有优点可待继承发扬,还有不足需学习改进。

思想方面,政治立场坚定,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及“八荣八耻”的内容,领悟“xx大”精神,还通过报纸,电脑关注国内外形势及有关政治动向。使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牢固地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随着技术的更新,工艺流程的不断完善,要求我们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我抱着不断进取的求知信念,从没有放弃学习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我还利用工作之余时间,报考了全国成人高成,参加函授学习。在学习和掌握选矿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拓展延伸,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而不懈奋斗。

在工作中,我严格遵守厂纪厂规,认真履行自动化控制室一名操作人员的职责。尊敬领导,团结同事。不迟到,不早退,不矿工。蹋实工作,努力做到操作规范化,技能熟练化、基础设施清洁维护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实践操作有措施,有记录。工作期间始终以“热心、细心”为准则,联系现场实际勤观察,勤思考,勤学习。工作实践让我的业务不断增长,工作能力和思想认识都有了很大提高。

我的生活准则是:认认真真做人,蹋蹋实实工作。为人真诚热情,乐于助人。坚持着自我反身且努力完善自己人格的意念,时刻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一贯奉行严于律已的信信条并切实遵行它。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在“爱我百花”职工风彩演讲大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不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还锻炼了自己能力!

篇2

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是音乐学专业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初步尝试。搞好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对于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在四年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要将众多的实践能力培养项目进行合理的、有序的安排,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音乐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教师”综合实践能力,关键是要把握好“加强校内实践苦练内功、开展校外实习见习缩短磨合”两大实践能力培养环节。

1加强校内实践,苦练内功校内实践环节包括“一赛三会五个一”三大模块(见附表)。

一赛:该环节指每年一届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分五项:声乐演唱、钢琴演奏、舞蹈作品表演、指挥、自弹自唱。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要求1-3年级的学生每人至少参加3项。通过各单项的初赛、复赛、决赛的选拔来总结比赛和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全面提高教风、学风。该环节利于学生提高较为全面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表演能力。

三会:这一模块指各类专题的教学汇报音乐会、校内重大晚会及校内庆典晚会。其中教学汇报音乐会、校内重大晚会的共同特点就是由系部统一组织,由专业老师具体指导的艺术实践。教学汇报音乐会指以各教研室为单位举行的声乐、钢琴、器乐、舞蹈等教学汇报演出;校内重大晚会主要指学校接待重要来宾、举办重大事件特别安排的演出活动;这“两会”既可检验教师教学情况以及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又可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锻炼学生音乐作品的表现力,积累舞台经验。

校内庆典晚会指学生自编自演各类节目参加学校节假日庆典、校园社团文化节、毕业晚会等活动的文艺演出。这类演出是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有专业课程学习一个综合型的艺术检验,从晚会的设计、排练、组织到演出,包括台词写作、晚会气氛营造等都由学生自己精心策划、安排,其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活动组织的所有程序、主题确定、内容安排,锻炼学生音乐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个一”工程是毕业生离校参加工作前的一次重要校内实践活动,包括“一首声乐作品演唱”、“一曲钢琴演奏”、“一个舞蹈作品表演”、“一段自我介绍”、“一堂课音乐课”五大实践内容。该实践项目在进入第六学期就开始布置,五项均设指导老师,每周定时安排指导时间,分阶段验收。该实践项目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表达能力,针对性地巩固毕业生综合能力,把好面试关,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一赛三会五个一”的锻炼,培养了学生在“弹、唱、舞、教、讲”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良好的舞台心理状态、节目创编能力及活动组织能力等全面的师范素质,为今后走向教育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附表:校内实践环节

2开展校外实习见习,缩短磨合美国许多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次理论课,则往往“要安排2-3次见习课或实验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美国的许多高等学校还特别重视实习,强调大学生在企业、公司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6个月,让学生真刀真枪地和企业职工一起工作。实习和见习是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阶段,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中真正了解社会的实际需要,熟悉基本的工作程序,提高动手能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在安排学生的实习和见习的时候,可以改革和完善原来的大学生见习、实习制度,和中小学校或社区培训单位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让大学生定期在有关单位接受严格的磨练,增长他们的才干。我们可以实行“学期见习制”,安排大一、大一年级学生每学期能参加至少一次到中小学进行优质课观摩见习以及课外活动开展的协助,了解和掌握基础教育的最新动态,增加学生对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组织的感性认识。到大三、大四就可实行“学年实习制”,将原来的毕业前夕的教育实习(一次)改为每年举行一次,即每学年都到中小学进行为期4-5周的教育实习,这样,可以通过实习、检验、提高到再实习、再检验、再提高,从而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驾驭课堂的能力,尽早进入教师角色。

篇3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性本科院校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于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从业人员来说,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包括:(1)掌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2)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3)熟悉WTO规则、国际经济法与国际惯例、国际贸易发展的动态。应具备的实践技能知识包括:(1)能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实际工作需要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2)能通过计算机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3)能在外贸企业独立完成国际贸易中实际的业务。这就决定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是适应国际贸易和我国经贸事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知识并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企业外贸业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显得非常重要,只有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要求有较强的业务能力,能直接从事相关外贸业务,因此,实践能力对从事外贸的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很多高校,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都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往往照搬重点或一类本科院校的模式,比如: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能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服务的具有全球眼光,能与时俱进,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应用性或实用型对外经贸人才。这样的目标定位没有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资源、师资力量、生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也没有考虑特定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定得过高、过泛,缺乏可操作性,最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定位,高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所以,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应因地制宜突出办学特色,可以立足于地方经济,主要为地方中小型外贸企业培养相关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

(二)模拟教学实验室相对匮乏

与重点院校相比教育论文,多数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经费所限,国际贸易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投入不足,不仅数量少且陈旧落后,甚至有些院校根本没有配套的实验室。比如,从电脑数量看,实验室不能满足每人一台电脑的需要,甚至两人或三人一台都无法满足,以致实训上课难以开展,以实现对学生上机操作模拟教学。

(三)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足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多与校外的相关外贸企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学习外贸流程,完成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方性本科院校面临着缺少外贸企业作为实训基地的问题,虽然也建有少数实训基地,但往往是在搞签约和挂牌议式的时候轰轰烈烈、兴高采烈,雷声大雨点小,过后企业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少真正承担实训基地的培养责任,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学生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四)见习和实习形式化

见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增长见识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由于或校外实训基础建设少,或理论课安排太多,或教学培养方案根本就没有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见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也多停留在让学生到某企业参观参观的程度上,不能真正触及操作流程,学生真正能掌握实践知识的机会很少。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必要环节,大多学生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写毕业论文和找工作,对于实习,学生自身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得到学分为目的,或由于被安排到同一单位实习的学生人数太多,实习单位难以管理便放手不管,任其自由学习,学校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学生也难学到相应的实践知识。另者,有部分学生在自主实习时间,根本没有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而是找单位盖章写评语以应付学校毕业材料的上交。

(五)毕业论文要求过低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学习情况的汇报和对大学综全素质的总结,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大学生毕业的要求条件之一。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全,缺乏科学的管理评价体系,往往教师和学生都持敷衍态度。比如:由于专业教师资源匮乏,一名教师同时指导10多个学生,很容易顾此失彼,指导效果欠佳;学生本身重视不够,认为是否认真撰写都能够及格,能够毕业,缺乏认真撰写态度,这样就不会投入太大的精力去完成论文,不能将实习见习阶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相互融合,往往在网上复制、抄袭、拼凑应付完成;学生选题范围过大、不切实际、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地调研,论文提出的观点空洞,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技能和能力,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自主地完成外经贸业务活动。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在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突出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外贸人才,需要构建集实验室模拟教学、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验室模拟教学

国际贸易实验室模拟教学,是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实验室教育论文,在实验室内利用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部流程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实验室模拟教学教师讲授完理论基础知识后,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拥有更大的主动性的模拟操作教学过程。教师只是起指导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充分练习和了解在国际贸易实际中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学生可以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环境和需要处理的各种问题,了解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基本步骤,学会各种外贸单证的制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化业务操作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在模拟流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多与当地或周边的广大企业联系,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各种社会关系,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银行、科研院所等单位,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积极与各企事业单位联系, 签订实践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为学生搭建见习、实习等实践平台。比如:以当地工业园区为实训基地,向其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立区域的实习片区,片区内每一企业都作为实习联系点。

(三)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地方性本科院校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实际效果,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内容,分配一定的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放假期间让学生针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医疗保险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可以针对某一项目,如地方的特色产品出口,特色产业发展,地方旅游业发展等问题进行调研;也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实践基地企业的某一职能部门展开调研,例如销售部、储运部、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的基本情况,针对某方面的问题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让社会实践活动贴近生活、服务大众、关注民生,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弥补不足,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余,由学校组织,教师带队,带领学生到外贸企业或是有外贸业务的生产企业,进行观摩学习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和外贸从业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和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产品外贸形势,了解外贸企业发展历程及其业务,熟悉产品进出口的运作流程,了解正确使用各种外贸单证,了解外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行业地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针对性的学习,增强实践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实践教学,专业见习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从大一到大三,每个学期至少应组织一次学生到不同的企业见习。

(五)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所有理论课程之后,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地的实习活动课程,是所有专业学生毕业前的必经阶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分析和解决外贸业务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形式,毕业实习的效果要真正落到实处。由于实际的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从开始到完成需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不能过短,可以通过与企业签订合约的形式,本着双赢互利的原则,延长实习的时间,采取就业实习形式,既有利于增加学生收入,减少学生实习成本教育论文,提高学生工作实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就业实习时间可以从大四寒假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的最后一个学期的论文答辩前,大约从1月开始至第二年的6月结束,共个6月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和掌握全面完整的外贸业务流程。毕业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1)了解实习单位的组织机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等。(2)参与实习单位的业务处理过程,制作各类单证。(3)参与实习单位的经营活动,分析其经营活动的特点,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六)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论文写作历经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撰写初稿、修改、定稿、答辩等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全面的综合性训练。对毕业论文的指导,要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名教师指导的论文最多不应超过6篇,强化过程管理,把好论文关,从选题到最后答辩各个环节都要从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实际调查,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结合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选定论文题目,去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最后提交的论文,经审阅通过,方可获得参加答辩的资格。建立严格的评分标准,各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必须严格执行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态度、实践能力、论文质量等要求全面衡量,客观评分,要克服和避免走过场及弄虚作假等问题,对不合要求者可按规定执行重新答辩或直接给予毕业论文不合格处理。

综上所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院校本身投入更多财力进行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计划,并强化执行力度,并利用好广大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实际可行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忠全.CAFTA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东南亚纵横,2007,10

[2]赵立华、陈海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煤碳高等教育,2008,3

[3]刘杨、李莹.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整合的必要性[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9

[4]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高教论坛,2010,6.

篇4

关键词:生产实习 工科院校 重要环节

生产实习是工科类本科专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生产实习中学生既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又可在生产中丰富理论知识,找出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学到课堂学不到的东西;能开扩视野,学会与人交往,体会加强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能进一步体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内涵;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掌握一些企业的管理经验,对将来就业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但由于部分高校对生产实习认识不足,学生人数多,实习经费不足,实习接待单位热情不高[1]等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些高校的生产实习是把学生放到工厂,放任自流,缺少指导,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效果;一些高校把学生带到工厂,请工厂工程师讲授工艺流程,然后参观工厂,走马观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要使生产实习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下列工作。

1 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做好服务工作

生产实习是工科类本科专业的必修课,它不需要仪器设备及专用空间的投入就能使学生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术,相对于实验教学来说,是一门投入小,收益大的课程。当然也需要人员外派及吃、住、行的各项开支,因而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拨足经费,使师生在外的生产实习有良好的保障,使生产实习在无后顾之忧的前提下顺利进行;应按实习点与学生数量派足教师,确保指导到位。学校有关部门要指导帮助各专业联系实习工厂,加强与实习厂家的联系与合作,使实习工作取得厂家的支持和帮助。学校与厂家可在就业、生产、科研方面进行合作,学校以科研优势支持厂家,厂家用生产现场设备、技术帮助指导学生,校企结合,达到双赢的效果,当然,企业的社会责任心也是重要因素。学校要制订生产实习的有关文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指导书,完善考核体系,使生产实习有章可依,使生产实习更加有序、规范。

2 实习指导部门要提高认识、强化责任

实习指导部门要认识到生产实习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能力,扩大学生视野,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完整人格的重要环节。要主动与厂家联系,加强与实习工厂的沟通,和工厂进行实习程序的设计,使双方明确实习目的、内容、接纳人数及具体时间(最好是工厂进行新员工培训的时间),安排好师生的吃、住、行并与厂家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任务。要派出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保证生产实习在教师全程指导下高效开展。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与学生签订《实习安全承诺书》,买好必要的保险。进行实习动员,对师生进行实习纪律、实习目的教育,确保实习工作目标清楚、内容具体、时间确定、任务明确、后勤保障到位。

3 切实抓好生产实习的每个环节

3.1 实习动员和安全教育

实习院系在离校前要进行实习动员,使师生明确实习目的、内容、地点、时间、注意事项及实习成绩的评定方法,强调实习纪律,并进行安全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实习是综合素质、能力锻炼和提高的大好机会,对将来的毕业设计及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有的学生在实习结束时即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有的学生在实习时找到了毕业设计的课题或方向,帮助学生纠正不重视生产实习的错误思想,提高对生产实习的积极性;安全教育是保障实习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安全教育不但要集中动员,还要随时随地教育,把安全渗透到生产实习的各个环节,使大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确保万无一失。具体内容包括:交通安全、旅途安全、住宿安全、车间安全等。

3.2 组建实习小组驻厂实习

每个专业的学生人数均较多,由某个工厂接纳全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是有困难的,实习指导单位可联系多个工厂进行分散分组实习,只要组织得当,均能取得异曲同工的效果。

进入工厂后,按照协商的程序,听从工厂安排进行生产实习。一般是先听取厂领导介绍工厂发展的历史、现状、企业文化及整个工艺流程、原理,参观整个工厂。然后根据安排,2~3人一组,在工厂指定工程师的指导下,深入车间班组,仔细观察加工现场,进一步掌握实际工艺流程,向工程师学习并协助工程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工程师的安排下,进行适当的顶岗实习。在实习的中后期进行岗位交换,以便全面掌握整个工厂的生产工艺。通过对每个车间各生产环节的深入实习,加深对工艺生产过程、设备和流程的理解,并清楚各种物料流的来龙去脉,弄懂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指导教师一定要明确生产实习教学目标,始终陪伴学生,起到指导、监督和榜样作用。在日常管理上,采取早晚点名、规定作息时间等措施[2];组织学生及时交流,要求学生弄懂实习中应掌握的各项内容,做好笔记(包括画出必要的简图),解答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按照实习进度,布置各个阶段的具体任务,并监督检查。

3.3 参加新员工培训

新员工培训是许多工厂为提高员工素质,了解企业文化及理念,培养团队精神而进行的活动,一般2~3天。参加新员工培训,能使学生增强团队意识,掌握现代企业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将来就业或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许多工厂把生产实习的时间计为进厂就业学生的实习见习期,缩短了学生转正的时间。

3.4 成绩评定

生产实习要取得预期效果,首先必须组织有序,措施得力;其次,必须加强考核。必须把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结合。对教师实行考核,可以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要求实习指导教师熟习生产实习的程序和要求,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及时进行总结、上交各种实习材料;评定成绩主要由实习工厂、学生及派出院系共同打分完成。对学生考核可使学生更加明确实习的目的、任务,清楚实习过程中应该完成的工作。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习笔记、实习报告以及抽问回答,参考实习工厂给定的成绩,给予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5级评定。考核结束后,开展全面的实结及经验交流等活动,对于涌现出的实习标兵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进而达到最佳的实习效果[3]。

4 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要使生产实习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教师、学生在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在行动上学校要与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建立长期的生产、科研、实习合作关系,认真抓好实习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 王丽.工科学生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12):158.

篇5

关键词:改善;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6-080-02

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建设是黑龙江省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和缩短就业指导工作差距,加快自身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与完善、教学工作开展、组织机构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质量监控等一系列问题。但当前,正如黑龙江省领导张立波《在2012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当前黑龙江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各类学校之间、各层次学校之间、同类层次学校之间的工作水平差距较大。”为此,黑龙江省各民办高校更应加强对该项工作开展的重视力度,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工作成效。

一、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现存问题分析

1 对于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到位。目前,黑龙江省各民办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均已先后展开,但对于该项工作开展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致使该工作虽已开展但作用不明显,只是简单层面的铺开,未能将职业指导工作思想贯彻到学院各项工作过程之中,指导体系还不健全,指导效果不明显。

2 职业指导体系不健全,缺乏连续性。各个年级之间职业指导断层现象普遍存在,在职业指导工作中过于重视课堂共性化课程学习,忽视课外学生的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的指导。大多数民办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过程中缺乏创造性。将课程开设视为主要手段和方法,职业指导工作没能更好地与课外个性化辅导、职业咨询、课外活动等开展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灌输式”教学手段、方法采用得较多。

3 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力量不足。黑龙江省民办高校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组成结构不合理,专业能力普遍薄弱,缺乏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工作的能力。由于职业指导教师能力有限,工作内容安排老套,指导方法落后不科学,从而导致学生接受指导的内容有限,指导效果不明显。因此,积极开展职业指导研究,提高职业指导教师综合能力,构建教师科研平台,加大年轻教师培养力度则显得刻不容缓。

4 职业指导课程建设有待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应该贯穿于大学培养的全过程,这也是由就业指导课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因此,就业指导课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现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分阶段进行,贯穿在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同时,根据不同阶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心理与生活特点,就业指导内容应各有侧重,体现全程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结合,并保证其针对性、实效性、系统性等特点。同时在教学方式方法、授课内容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5 忽视职业规划教育是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必要手段,职业指导工作开展缺少合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根本是要提升学生的自我择业能力、自我选择能力、自我提升能力,这也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以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创新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尚处于“独立开展”阶段,暂时还未能贯彻这一思想,同时该项工作开展与本校专业建设、实践教学、见习实习、学生管理以及德育工作的开展还未能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

6 职业指导工作的质量监督与有效的评价手段尚未形成。民办高校大多建校时间短,本身处于不断完善状态,因而在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过程中仍见该问题的缩影。同时也由于一些院校领导对于该项工作开展认识不到位、重视不足等原因,致使对于职业指导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手段缺乏,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缺失,在职业工作决策等方面随意性较大。

二、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建议

1 提高重视力度,树立科学理念,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深入开展。黑龙江省民办高校应本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院系重视力度,突出实践性指导的特质,提高学生自我职业规划技能,建立院系多员化参与、课内外纵横互动的职业指导体系,改革已有不利环节,加强实践研究力度。通过努力构建具有科学性、突出实践性、可操作性强、课内外实践环节相呼应的职业指导服务体系及管理程序,创建共性化实践课堂教学与个性化专业实训有机结合的实践指导课程,建立起具有可持续性分类指导互助、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互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拓宽个人求职路径、重视合理规划的职业指导理念和指导体系。

2 加强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建设是根本。教师是职业指导工作开展好坏的主要取决因素。培养建设一支相对稳定,学历、职称结构合理,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在师资队伍培养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准入考核制度,严把教师入门关;注重该师资队伍的组成结构合理化;着手建立教师开展科研的平台或载体机构;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建立校内严格的监督评估机制,完善校内评聘机制等。

3 结合课堂教学,重视开展职业指导实践教学环节的科研力度。各民办高校在开展职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和完善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统合现有教育资源,积极研发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在知识的传授同时注重技能的培养和态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取实践教学、分组教学、案例教学、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见习等多种灵活方法的综合运用。在课程开设过程中要以试验、实测、实践为主导,注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

4 结合本校实际,设立职业指导教育体系。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该项工作开展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积累经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指导教育体系。(1)大学一年级职业指导体系安排:专题讲座;入学教育(大学生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教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个体职业辅导与咨询;指导学生制定大学四年生活与学习规划。(2)大学二年级体系安排:参加职业生涯实践;职场参观或人物访谈;职业岗位认知;职业技能拓展训练;在个体职业辅导中加强对学生大学四年生活与学习规划的执行监督、评估与修订。(3)大学三年级体系安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参与职业生涯实践:如职场体验、人物访谈、上岗实习锻炼等;职业技能拓展训练;个体职业辅导过程中注重学生本人大学四年生活与学习规划的总结和职业经验的积累。(4)大学四年级体系安排:开展职业心理咨询;设置专场职业推荐会;讲座与座谈会;个体职业辅导:求职择业过程(包括毕业后一年)跟踪辅导;结合专业和岗位特证,开展促进职场成功的职业教育等。

5 重视毕业生离校后阶段的职业指导工作的延续开展。这个问题往往为大多数高校所忽略或者忽视,也有的人认为离校后属于社会的职业辅导范畴。其实,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多数往往还是倾向于从原学校那里得到职业需求帮助,往往倾向于依赖原学院后继的关怀和指导。各民办高校可以考虑据此依靠毕业班辅导员的力量做好该项工作。

篇6

调查数据分析

我们以近四届的毕业生、实习生、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学生基本信息”、“实习就业基本意向”、“实习就业意识”、“学校就业服务工作情况”四个方面的调查,总结如下:

1.学生基本信息

(1)学生在选择报考职业学校专业时主体意识较强,在校学习兴趣较高,对选择本行业做为就业对象目标明确。

(2)学生选择烹饪专业时多数处于兴趣和就业考虑,整个实习就业的基础较好,但整体实习的稳定率不高。

(3)创业的机率较低,人数较少。中职学生创业往往遇到技术、资金、市场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创业的难度远远大于高职、高专的学生。

2.学生实习就业基本意向

(1)学生非常重视实习的作用,很向往高档次、有声誉的实习单位,而不愿意去低星级或其他社会餐饮企业。但从主观意识上愿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有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

(2)学生愿意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社会、企业的了解,为今后实习就业做好准备,有近10%的在校生已经参加了麦当劳等快餐企业、超市促销、假期厨房打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

(3)学生选择实习就业单位,比较注重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个人在企业的成长发展,而不过分计较薪酬待遇,更注重学校对实习单位的推荐,具有一定的保障,但又希望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通过座谈我们发现,学生对实习单位虽然信任学校的推荐,但是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类似双选会的方式供学生自行选择,而不是硬性分配,有人性化的实习就业推荐方式。

3.实习就业意识

(1)学生普遍认为,技能是就业层次、创业成功的决定因素,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今后才会有更大发展。

(2)对实习的目的普遍明确,但学生在对于实习单位的选择方式考虑不周。有近半学生遇到更好的实习单位会选择跳槽,且认为违约跳槽对今后就业影响不大,而且对于就业政策学习不到位,遇到问题时才会临时学习有关资料。

(3)学生对实习的期望值偏高。通过访谈,学生在实习后往往遇到人际关系、薪酬待遇等诸多复杂问题,较过去学校的单一环境,落差较大,学生一时转变不及,实习激情会受到挫伤。

(4)学生对烹饪专业创业前景普遍看好,认为烹饪专业的创业方向较广,认为从小吃、简餐、食堂、卤菜、酒店、快餐等诸多渠道均可进行创业,但对自身创业的兴趣不大,对创业的认识仅停留在解决个人就业问题阶段。

4.学校实习就业工作

(1)学生对就业办的工作基本肯定,但提出仍然需要改进,部分在校学习学生因接触较少,做出了“不了解”的答复。

实习生每月都能做到返校或与实习班主任见面,学生对实习班主任跑实习点工作评价较高,认为“班主任到企业一线了解”最能反应实习状况,并很希望在企业见到学校的老师,并从中与企业协调问题。

实习生还对建立QQ群的联系方式表示了欢迎,通知和其他信息通过这一方式比电话通知要好,而且可以在群里和班主任、同学之间及时沟通,反映情况,相互交流实习的经验。

(2)在实习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学生希望依托企业开展,可以近距离了解企业,了解烹饪实习岗位的工作要求,有利于结合自身特点对实习企业的选择。

对于就业办开设的活动,学生主要以参加实习就业指导课为主,虽开设了就业成功人士讲座和企业专家授课,但是开设次数不多,学生的参与率有待提升。

学生希望能够以参加“工学交替”的企业实践活动,辅之以企业讲座和优秀毕业(实习)生授课这一方式展开实习就业指导,开设创业实践和创业模拟分析的教学活动。更有学生认为,应编写烹饪专业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并增加烹饪专业创业的相应内容。

在对学生调查的基础上,笔者还走访了部分企业,召开了专业教师的座谈会,进行了沟通交流,结合上述学生调查,我们烹饪专业实习生在企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实习认识不足,对实习企业不了解;二是专业技能参差不齐,不能及时胜任企业的岗位需求;三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事“急功近利”,缺少长期的锤炼;四是个人主义较强,与人沟通能力弱;五是创新性不足,被动接收企业产品模式,主动学习与创新较少;六是缺乏创业的能力与激情。

提高实习就业质量的建议

1.学校就业办及教师提前介入实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实习就业观念

实习就业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综合检验,未来企业的优秀预备员工所具备的,不仅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更需要的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企业使命感,一改“师傅骂就逃避、工作忙就休息、薪水低就走人“的不良现象,树立“先做人、后做事”的实习观念,以磨练劳动意志、夯实专业基础为目标,最终获得企业和师傅的认可。

首先,每一所职业学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编写相关的就业指导校本教材。从行业状态、人才需求、职场包装、实习案例、创业明星、就业制度、创业政策、职业生涯规划、择业心理咨询等诸多方面入手编写,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业目标,达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理念。

第二,在即将踏上实习单位的前一学期开设实习指导课程。在实习前采用信息登记、问卷调查、学生座谈、班级教育等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将学生想法融入学校的实习安排方案中去。并通过校本教材将就业及创业的相关政策、制度给予解说,帮助学生及时获取劳动权益保障的知识,减少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走弯路。并根据学校的技术力量结合市场实际,通过企业赞助、学生募捐等方法给予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相应的创业支持。

2.将学生与教师的顶岗实习有效结合,力争做到“企业、学生、教师、学校”四赢局面

现代企业是人的集合体,企业创立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企业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持续提高。学生进入企业不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而是做为人才储备,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往往产生于实习生当中。

学生实习仅依靠第三学年到企业实习的模式,往往造成从心理上和技术上都会存在准备不足的现象。建议分“入学教育”、“角色扮演”、“岗位练兵”三个实习见习阶段。

“入学教育”阶段依托一年级学生开展,到了企业后以熟悉厨房管理、设备运转为主,此阶段通过沐浴企业文化、环境,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有一定的感性认知,促进学校教师的教学。

“角色扮演”阶段依托二年级学生开展,到企业后通过在炉、案、碟、点等诸多岗位见习轮训,首先检验自己在校学习的状况,再结合自己的喜好和技术专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种岗位。再将厨房的各类角色融入在校实践教学中,从着装上通过不同领结色彩给予区分,不定期轮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勤学苦练技术。

“岗位练兵”阶段依托三年级学生开展,企业可以依据学生结合前两年的见习量体裁衣,安排合理的岗位提供实习。实习中通过独特的企业文化,深远的战略规划、规范的管理体制,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让实习学生同样拥有企业荣辱感,认同企业,保证高水平的实习,顺利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教师的顶岗实习既可以了解企业烹饪产品和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也可将教师的文化、理论优势与企业员工技术力量相结合,进行如“民国菜”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研究,将菜品创新迈上新的台阶,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重要的是,在实习中有自己熟悉的教师相伴,学生在企业就不再有陌生感,通过实习指导教师这一角色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3.企业全程介入实习就业管理,倡导“以人为本”的企业信念,帮助学生树立“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从零做起,迈好关键的第一步”的思想观念

企业应将校企合作朝着内涵化、前沿化、全程化发展。加入学校的招生、教学、就业创业指导的每一环节,在校内建立具有市场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实施“订单式”培养。从新学期开始,就融入企业文化,举办企业进课堂活动,由企业人员定期到校传授企业文化和就业形势分析,以及相关专业技能,做到常态化,让学生逐步了解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及工作任务与目标,让学生从高山流云中脚落实地,缩短与企业的“磨合期”,迈好关键第一步,提高学生实习就业的稳定率与质量。

现代企业中,出现了“70年代经理、80年代领班、90年代员工”的团队,个体间也存在文化背景、年龄、学历、观念的差异,代沟非常严重,加之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不能承受压力、性格缺陷造成的消极就业观,对实习的稳定率造成了很大影响,企业应会同学校一起通过座谈、交流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技能、人生观、喜好、适应能力、满意度等,对症下药,灌输“骑驴找马”的原则,学会适应各种不同人群,面对挫折,把工作做好,为将来更高的发展打下基础。

4.学校、家长、企业、社会全方位介入实习就业管理,确保学生不流离于学校、企业的管理制度之外

首先,实习生一踏上社会,往往会忘却自己学生这一身份,既渴望早日成为社会人,面对各种社会诱惑却又不能把握自己,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阶段。

学校应在此背景下,以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意见》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实习管理规定》制度,对实习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处理方式方法做出相应规定,并由企业、学生、家长、学校签订四方实习协议,以精细化做到实习管理中实习制度有保障。

其次,学生实习阶段,应强制性参加实习人生意外伤害保险,保险为实习学生保驾护航,为学校和企业的实习解决了后顾之忧,加之一定的安全教育与制度的建立,做到实习管理中人身安全有保障。

再次,就业办应通过早期信息登记和问卷调查,将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以及家庭住址,包括是否住校等相关信息登记在册。并创建相应的实习管理QQ群和微博,重要的信息和通知均可以在群和微博中,学生也可在群中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公布每一个实习班主任和招就办负责人的电话号码,以便处理突发事件,做到实习管理中信息沟通有保障。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结构 大学生 就业

一、高等教育结构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概述

1.高等教育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部分,宏观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外部因素关系密切、是事关高等教育总体的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和管理体制结构;微观结构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构成状态,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李勇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和专业结构失调;学风不正,道德水平失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制约管理水平的提高;师资数量不足,教学质量下降;实践环节削弱,理论脱离实际。孙琳等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科设置结构和人才培养规模结构与社会人才需求机构不相符;二是高等教育培养类型比例失调,培养模式与需求脱节。

2.大学生就业

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凡在规定年龄之内,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都列为就业者:一是正在工作中,指在规定的时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收入的工作人员;二是有职业,但临时没有工作的人;三是雇主和自营业人员,或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而不领取报酬的家属工人。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肖文海等指出,高校专业调整力度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张育广强调,高校在大学生实习见习方面力度不够,例如,就业实习机会较少、质量不高,创业见习少、指导性不强,“传、帮、带”的培训指导环节比较薄弱。

归纳学者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的研究主要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本身;二是政府政策的制定;三是社会市场的供求;四是就业指导;五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本研究重点从高等教育角度探讨解决大学生难问题。

二、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

本研究采取文献和网络调查的方式,对辽宁省高校的教育结构进行了分析,总结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如下:

1.宏观结构

(1)层次结构。按办学层次分, 2013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113所,其中本科院校 63 所、高职专科学校 50 所。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院所12所及其他院校3所。

(2)能级结构。调查的51所学校中明确自己是研究型大学的有1所,教学研究型大学7所,教学型大学1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24所,精英人才2所。培养高级人才的学校7所,中层1所,基层2所。

(3)地区结构。辽宁高等院校主要集中于三大经济区的沈阳、大连和锦州等三个核心城市。其中沈阳有普通高校43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8.4%;大连有普通高校29所,占全省的25.9%;锦州有普通高校9所,占全省高校总数的8%,其它11个市的普通高校学校数仅为1-6所。

2.微观结构

(1)专业结构。根据 “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信息平台”公布的辽宁省63所学校专业基本情况调查,63所学校共有86类32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类有34个高校开设9个专业;冶金工程专业有3所院校;石油及化工专业有18所院校;农产品加工专业有3所院校。

(2)课程结构。调查的51所院校中,课程设置的基本组成为通识教育(公共基础课)、学科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互为一体的教学平台,四部分的学分比例基本在25:25:35:15左右。

(3)教师队伍结构。2012 年,全省普通高校教职工为 96584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为27156 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为 40332 人,生师比为 17.2:1。

三、辽宁省高等教育结构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阻碍因素分析

1.高校层次结构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

2012年,辽宁省高等学校中,本科生学校63所,高职专科学校 49 所,培养研究生高校36所。辽宁省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冶金工业、石化工业等支柱产业,也需要大批新型技术工人,这也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目前,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相对薄弱,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办学目标不明确

高校定位的目标主要是研究型、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但是这种定位与企业高、中、基岗位缺乏匹配性,这也是大学生念了四年书,到应聘岗位时却不知道自己要应聘什么岗,应具备什么样知识、能力和素质,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3.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协调

根据调查在辽宁省的12个学科门类中,管理学科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工学,农学所占比例偏小。工学虽然所占比例较大,但是整体优势不是很强,特色不明显。冶金、农学所占比例偏小与辽宁省要发展冶金、农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不相适应。

4.高校布局不均衡

辽宁高等院校主要集中于三大经济区的沈阳、大连和锦州等三个核心城市,其它11个市的普通高校学校数少,专业设置也与地方经济结构发展不相适应。辽宁沿海经济带上丹东、营口、盘锦、葫芦岛高校较少;辽西北区域的朝阳、阜新、铁岭高校少且与地方资源、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较少。这样一方面导致地方招不到适合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毕业又找不到对口的专业,造成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

5.课程教学缺乏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

目前,高校普遍设置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但是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都是一样的标准,缺乏特色;授课内容上,注重了知识的传承,但却忽视了知识的灵活应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还是传统的大班理论授课为主,学生能参与其中的互动、启发和案例教学较少;虽然在推广多媒体教学,但是由于各种资源开发共享不够,多媒体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6.师资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高校的教师人数有所增加,但仍滞后于学生人数的增长,而且,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教师实践能力缺乏。由于师资不足,高校上大课是普遍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师资管理政策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目前各高校都制定了教师的考核办法,但由于科研工作量化考核明确,教学工作的质量却没有办法很好的量化,在考核中,教师以完成科研、教学数量为目标,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辽宁省以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为切入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1.制定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发展战略

围绕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战略,明确高校培养目标,合理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均衡高校的区域结构,创新高校管理体制,科学布局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改进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2.明确定位,构建优势突出的多层次大学体系

高校应构建以高水平大学为引领,一般高校为支撑,高职院校为基础的各具优势的层次体系。要建立一批以“985”、“211”学校为主的高水平重点大学,以培养硕士、博士为主,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是企业的高级人才;要建立一批以一般院校为主体的一般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的中级人才;要建立以高职高专为主体的各具特色地方院校,培养专门人才,是企业的基层人才。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政策调整现有高校的层次结构,改变一般高校以下的院校片面追求建立博士硕士点的目标,剥离高职专科学校成为真正独立的学院,加大高职专科学校的建设,形成定位明确,结构层次合理的大学体系。

3.围绕产业结构,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结构

围绕辽宁省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进一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大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等基础工业的学科专业建设,形成专业优势;增加农产品、旅游,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物流、特色服务等学科专业。制定政策在重点大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位于全国专业前列的优势专业;在一般院校打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在地方院校打造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专业,鼓励建立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专业院校。

4.依托资源,均衡地区布局

围绕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辽西北区域发展战略,整合现有高校的学科布局。以沈阳、大连、锦州为核心,打造一批重点大学和优势特色本科大学,做强做大综合大学,发挥其对周围地区一般大学和高职高专大学的辐射作用。辽西北区域上的朝阳、阜新和铁岭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丹东在区域三大战略中起重要作用,但高校明显不足,应是高校布局的重点,应在该地至少布局工、农、管等方面的本科院校,同时大力发展专科学校。

5.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

变化复杂的社会环境,飞速发展的技术,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要求高校的课程设置必然要体现时代的特点。因此,要设置基础平台课程,加强道德教育,形成广博的知识基础;强化专业主干课程,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建立规模的选修课程库,开设网络课程、信息化课程、国际化课程,形成弹性化的课程设置制度,以提高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

6.加强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要通过高水平教师引进计划,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学科带头人。通过 “教师教育发展中心” 、教学团队建设等措施,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建立健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重视教学工作,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发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制定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经验。

参考文献

[1]孙琳等.浅析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J].科教导刊,2010

篇8

自从年高校扩招以来至今,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年的83%降到了年的72.6%,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之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原因来解释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各有侧重。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北京市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区辖内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2000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团区委联合北京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年7月对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要把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作为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的观念。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要根据性格、爱好以及其他自身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自身条件,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流动”意识,不要认为“一次就业、终生不变”;要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面,不要自缚手脚;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成才发展观。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者座谈会、“创业者风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转变计划经济下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各行各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2.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大综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3.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机会。政府需要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积极地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桥筑路。区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协作,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同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促进供求匹配。政府应广开渠道,给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短期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求职就业能力。

4.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政府应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区高校密集、企业众多,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招聘计划人数、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增强预测方面的信息,以减少学生求职过程的盲目性。

篇9

未来的5~10年,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将重点发展石油化工、造纸、造纸、冶金、轻工等产业。据人事部门统计,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石化产业人才总量约为24000~26000人。其需求方向主要有:化学工程、石油化工专业的石油仓储、运输管理人才;具有化学工程、化学机械、高分子化工等专业背景的石油冶炼工程人才。到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林浆纸产业人才总量约为2500人;到2015年约为3900人。化学工程以及具有化学工程等专业背景有具备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紧缺。冶金行业也需要专业人才51500人。由此可见,未来北部湾经济发展对化工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

2区域产业知识技能要求

通过调研总结发现,区域行业对化学化工类人才技能需求如下: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备理论知识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等综合素养,能在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及石油化工等化工领域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冶金、能源、轻工、生化、材料、环保等领域从事工业生产、生产技术改进、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等工作。下面就结合各行业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知识技能需求的分析。

2.1能源运输行业

中燃燃气发展公司是最大的城市燃气公司,钦州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培养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可以满足该公司很多岗位的工作需求,为了更好的使我们培养的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本科人才满足岗位需求,双方达成共识,将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开设燃气运输、天然气加工等相关的选修课课程,加强学生对天然气储运加工基础知识的学习。广西天盛港务有限公司在钦州港共投资建设9个码头泊位,其中已建成油汽专用码头1个(5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3个(10万吨级、7万吨级、2000吨级各1个),散货码头5个(10万吨级1个、1万吨级4个);自备铁路已经开通。该公司对于高层次、复合技术型的本地化员工是非常急需的。对方建议在未来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适当的选修课,加强学生对港务中油气和煤炭应用知识的学习。

2.2新材料行业

广西新合力冶金有限公司从事高炉锰铁、镍铬铁合金、不锈钢及不锈钢型材等冶金产品的生产加工的人才非常紧缺,该公司将具备年产10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预计年产值将达到200亿元,上缴税收10亿元,提供3000多个就业岗位,极大的带动地区物流、进出口贸易、服务等相关行业迅猛发展。该单位建议应该加强学生对生产工艺流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的认识。此外,对广西明利磷化工有限公司调研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该单位同样要求对磷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各个生产车间、废水处理池及产品分析等相关基础知识要牢固掌握。化工企业是高危行业,需要学生听从工程技术人员安排,因此,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格律己的学习工作习惯同等重要。广西红墙新材料有限公司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化工知识外,还对学生的涂料相关的理论知识和高分子专业基础知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2.3分析检测行业

钦州市环境保护与监测中心与化学化工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达成了共识:我们应该抓住区域经济迅速腾飞和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双重机遇,进一步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打造特色实践平台和实训场所,为我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提供坚实的实践教学条件,推动自身的转型发展,提高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结合该公司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将着重培养包括监测点样品的采集、样品的保存与运送、样品实验室处理和分析流程、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记录与上报等环境监测的实践能力。

2.4粮油造纸行业

中粮油脂(钦州)有限公司位于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总投资30亿元,占地面积348亩。主要生产“福临门”牌小包装食用油,“福掌柜”、“福之泉”、“可味”等中包装烹饪调和油及“四海”牌豆粕等。该单位希望以后在人才培养、实习、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加系统,同时可以增加实习的系统性,保障学生实习过程学习到较系统的实践技能。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建议可以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力与智力资源以及该公司先进的生产条件来搭建学生实训平台,联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对于构建新型的校企合作实训模式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培养体系改革模式探讨

结合北部湾地区化学化工类产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需求调研总结和钦州学院现在的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化学化工类人才为目标,拟在理论课程设置、实验课程内容修订、实践课程的设计、选修课的开设等方面进行如下对教学改革探索。

3.1理论课程

旧方案基础理论知识太多,工科课程体系理科化,尤其是基础化学知识占得学分和学时比例太高,可以压缩优化理论课时的结构和比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如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化工设计、化工分离工程等课程的设置需进一步优化。

3.2实验课程

学生的实验课时和学分比例太低,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除了有机、无机、分析、物化等基础实验外,还需要进一步锻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可以开设与地方产业结合密切的创新性实验,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实验技能,使学生的实践技能确实能够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得到全面的提升。

3.3实践课程

学生缺少基本的电子电工技术应用能力,作为工科学生这些能力是必备的,可以增加相关的实践课时;学生对区域化工产业普遍没有形成科学的认识,可以结合实习见习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对化工生产岗位的工作性质、工作岗位的安全操作意识、产业发展特点、自我发展的定位形成深层次的理解;此外,学生在化工文献检索、生产实训、生产工艺流程等方面知识均比较欠缺,应该进一步加强文献检索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以提升学生的实际生产从业技能。

3.4选修课程

污水处理、涂料、新材料等领域相关诸多材料都是聚合物材料,与此相关的要加强学生高分子相关知识的学习;北部湾经济区对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人才非常急缺,应开设石油和天然气相关的选修课课程,拓展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利设计、热力学、材料力学及受力分析等方面知识在将来化工产业中的应用较多,应该增加或补充相关的课程;此外,与广西特色的农产品资源相关的拓展知识太少,可以增加天然产物加工等相关的选修课程,拓宽学生视野,方便将来在更大的产业领域灵活就业。

4展望

篇10

关键词:工程化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食品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食品专业”)是理工类的应用型学科,对硕士的培养和教育强调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目前,高等院校硕士培养大致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这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硕士的知识背景和实践技能水平的要求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教育和科研人才为主,后者着重培育市场和市场紧缺的应用人才。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类型划分不清等因素,专业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在教学模式、培养方式上没有根本区分,仍注重基础性教育。

一、食品专业硕士工程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食品专业硕士工程化能力是指硕士研究生通过食品专业的学习,能够结合食品企业的生产实际,从食品理论、应用模型和工业一体化出发进行生产工艺研发,从事食品科研、开发设计生产等工作,具备解决食品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以工程化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改进工程实训教学,提升师资队伍工程化能力,促使研究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应用的能力。目前,我国硕士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授课方式基本上以教师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方式为主。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角度看,这种授课方式简单、直接、快捷[2],但是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硕士基本上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部分学生的懒惰性、依赖性、唯书本的思维始终没有改变,削弱了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而部分发达国家对硕士的培养目标相对明确,如巴黎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专门为法国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才,巴黎商业学院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中高级的管理人员[3]。我国正逐步强化硕士工程化人才建设,树立硕士工程化能力理念,转变教学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着力提高创造性。

二、当前食品专业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食品专业硕士教学实践,对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教材质量和学生自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人才工程化能力培养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教育理念层次不高,工程化能力培养认识不足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工程化人才培养认识不足;对人才的工程化能力培养理解局限于硕士做食品专业实验、参加食品企业实践活动等,存在沿袭以往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形式,工程化能力培养方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对工程化能力培养在专业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同缺失,对工程化教学方式研究不足。

(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工程化能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对硕士教育和培养模式的定位认识不足,工程化能力培养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学经验丰富、与食品企业有交流的教师,能够结合食品企业实际问题和需求进行讲解,而与企业交流较少的教师只能就理论讲理论,不仅与食品企业研发实践脱节,使得课程枯燥无味,学生毫无兴趣,而且导致与食品专业实验结合最为紧密的专业型硕士培养也陷入了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三)专业教材缺少实践,工程化能力教材更新缓慢

食品专业工程化能力专业教材的缺失是人才培养的瓶颈。此外,部分高等院校限于培养周期、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等因素,导致硕士很少有与食品企业研发接触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去企业实践,但周期较短,学生只知皮毛,不知精髓,更谈不上工程化能力培养。

三、食品专业硕士工程化能力教育对策与思路

食品专业硕士来源于不同的本科院校,甚至存在非食品专业学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程化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开发。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知识系统性有所了解、查缺补漏,并结合当前食品企业研发需求,设计经典命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提出课题,进行知识系统性的融会贯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化能力。

(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食品专业硕士工程化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它是通过食品专业实验、食品企业实践等教学活动,使硕士直接通过学习、研究等手段获得新的专业实践知识,实现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既包括专业实验、企业实习、课题设计、毕业设计等常规的教学环节,又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企业研发等环节。相对于课堂教学,这些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体现课堂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研发活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4]。在食品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通过这些工程化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培养硕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效地激发硕士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热情。有效的专业科研实践活动能提高硕士的课题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角度看,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代表着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甚至学术水平的高低。以提升硕士就业竞争力为指导思想,从提高硕士创新意识、加强实验操作、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出发,激发教师和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科学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设置食品专业工程化能力课程,教师提供有创新性的食品专业工程化选题,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工程化问题,而非常规的验证,要加入自己的设计构想。可以采用实验具体实施,也可以课堂模拟,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5]。以“食品保藏技术与原理”课程为例,基于项目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工程化思维和理念。自由分组形成团队,整合本专业开设过的食品加工、检测、分析、包装等相关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模拟设计工厂生产过程,从原材料的基本成分分析、鲜度评价开始,经过产品加工、工艺优化、产品包装、卫生和营养指标评价、感官评价、市场开发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过程,并论证生产原料、时间、设备、场地、评价指标等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这种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课程设置能够培养研究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程化能力。

(三)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食品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下,要求授课教师具有食品专业研发实践经验。教师能够针对硕士课题设计给出合理建议和可行性分析,硕士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并具备食品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化能力,成为食品科技的驾驭者。如,在栅栏保藏技术课堂上,可以让硕士参与讲解,解读设计、分析采用栅栏技术的设计方案,硕士根据这种保藏食品涉及的栅栏技术进行讨论。通过与硕士群体的互动对话,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工程化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

(四)持续激发学习兴趣

要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培养食品专业硕士工程化能力,教师可结合食品工厂加工视频和食品行业热点问题,介绍现代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当前社会需求,根据硕士就业计划及在学习、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硕士自主提出一部分课题设计。该设计可以是某一思路或某一想法,教师需要把控硕士课题设计的合理性,提高硕士解决食品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从产品原料—加工—产品包装—保藏系列整套模拟设计,并针对具体设计进行实践验证,实习见习工程化共性教育,注重工程设计和实践训练[6]。根据学生反馈及一轮工程化设计的实施,改进教学方法,修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加强开放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学生有想法可随时将设计进行实施,为学生提高实验能力提供硬件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2]黄梅桂,苏二正,吴彩娥,等.高校教师工程化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J].轻工科技,2019(10).

[3]刘金福.基于成果导向的食品工程化实训教学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8(45).

[4]李作美,张斌,马龙.工程化背景下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4(8).

[5]李识博,马建全,段钊,等.基于现代工程能力导向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