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问题整改措施范文
时间:2023-04-08 18:3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意识形态问题整改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县直各学校、各乡镇中心学校
二、报送材料内容
1.××(单位全称)巡察反馈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名单
要求:组长:XX 成员:XX、XX加盖公章
2.××(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格式如下:
××(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正文与标题空一行,加一个简单开头)
一、存在问题(一级标题,三号黑体,不加粗)
在县委对县教体局巡察中,教育系统各单位存在意识形态工作还需加强。在抽查的 131 所学校中,存在未专题研究意识形态工作、未建立意识形态相关制度;安排思政课较少甚至未安排思政课程,农村学校思政课缺少专职教师等问题;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风险重视不足,未制定专门教学内容对学生从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了解到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言论进行引导和遏制。(各单位针对以上问题,制定整改方案,逐一分析,写出整改报告,有整改事项、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措施、整改成效,整改成效包括成效照片、记录等。
整改时限:3月20日前,长期坚持
整改责任人:XX XX
二、整改措施
(一)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二)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整改成效
(一)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二)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三)加强领导。(三号楷体,不加粗)×××××××××××××××××××××××××××××××××××××××××××××××××××××××××××××××××××××××××××××。
2021年3月18日(时期与正文空两行,后空四字,加盖公章)
三、支撑材料
1.××单位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领导组名单
2.××(单位全称)关于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报告里措施要根据问题制定,措施要具体,成效要根据措施进行说明,提供资料。
3.××单位落实巡察反馈意识形态工作问题整改会议照片、记录。会议记录要有反馈问题,制定措施,明确责任人等情况。会议记录要有专门的会议记录本,不能用笔记本、教案本等代替。会议记录复印件首页要盖章,但不能每页都盖。发现有的单位报材料,每页都盖章,这是不对的,盖章要盖到日期落款处,不能标题和每页都盖。
4.××单位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不需要太多,排版美观。提醒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工作每季度研究一次,个别单位制定的制度是每学期一次,是错误的。
5.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材料:党的创新理论进校园材料、国旗下讲话、教师上思政课照片,所有照片有文字说明。思政课课程表。以上材料,有几个就行,不一定都开展。
6.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材料。提供列入教学内容的教案,宣讲材料、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照片等。
7.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研判材料。2021年第一季度开展意识形态研判会议照片、记录,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报告题目:××(单位全称)2021年度第一季度意识形态工作研判报告
四、有党建存在问题的单项整改任务的学校,依照上面内容。提供整改方案、整改报告、整改会议记录、照片,及必要的支撑材料。
五、排版要求
1.标题字号要求: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排,
2.正文,三号仿宋
3.一级标题,三号黑体,不加粗,序号用一、二、三、;二级标题三号楷体,不加粗,序号用(一)(二)(三);三级标题三号仿宋,可加粗,用序号1.2.3.。
4.章不能盖在标题上,必须盖在落款正中,距离正文3mm
六、报送要求
篇2
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聚焦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从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落实党建工作的职责制和意识形态工作职责制,强化正风意识,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对个人生活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检视反思。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理论学习方面。主动学习少,被动理解多;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比较粗糙,学习资料范围较窄,学习资料没有研究到政治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导致自身政治理论知识面窄,从而使得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二) 思想政治方面。虽然自我能够按时参加团体学习,理论学习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异常是对一些新理论、新战略、新要求,缺乏深层次的思考研究,学习不透彻,掌握不具体,研究不到位。
(三) 工作方面。工作中未能全面细致的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工作标准上有时不够严格,不能从尽善尽美、时时处处争一流的标准上去把握。工作作风和工作热情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的要求,工作上不能很好地创造性的开展。
(四) 原则意识不强。在自觉履行党员义务方面存在差距,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较少,自我批评的标准不高,讲现象多,挖根源少,讲客观原因多,剖析主观原因少。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筑牢思想根基。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我的思想水平和工作本事作为整改工作的重点。把不断学习作为坚持先进性的基础工作抓紧抓实,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规划,有计划、有目的、系统的长期坚持学习。
(二)切实改变作风。牢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带头克服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率先垂范,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带头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深入群众中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听取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
(三)着力改革创新。主动适应新形势、融入新形势,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目标,真抓实干,以新理念新思想狠抓科技创新工作。
篇3
一、学校评估设计的国际经验
(一)国家主导规则机构主导。各国学校评估都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或独立评估部门掌管。美国由教育部负责,英格兰由注册督学领导督学小组负责,苏格兰由皇家教育督导团负责,新加坡学校评估由教育部学校评估司负责,南非学校评估由教育部规划与监督室负责。其中,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学校评估机构是独立机构,其他国家的学校评估机构为国家教育部领导下的实施机构。这些机构负责设计、执行和修订学校评估方案。规则主导。各个国家的教育评估部门主导国家学校评估规则,大都采用学校自我评估、学区支援服务、省组织外部评估的组织方式。每校必督,时间轮回为4~6年一次。美国中小学评估5年一个轮回;英格兰从抽样督导改为每校必督,4年一次;苏格兰皇家督学团每6年对全苏格兰的所有学校进行一次督察;新加坡进行学校自我评估和教育部5年一次的外部评估。实施步骤都有现场评估环节2~4天,团队人员4~6人。各个国家都开发出适合自己国家和当地情况的评估工具。制度主导。英格兰皇家督学、注册督学、督学都经过严格的选拔、聘任和培训;新加坡建立了培训制度;苏格兰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学校督导评估网络,对如何写改进计划、如何根据标准和质量撰写评估报告给出指导意见并有质量指标使用指导书,各级政府及学校间架起一张紧密的评估网。美国中小学学校评估的发起者,以教育负责单位的横断面分为州、地区、学区、学校几个层面,以经验专业的纵断面分为政府主导,专业团体、学校系统及学校自身主动等。虽主导者不同,但共同的目标都是公开学校信息,不断谋求改进,以提升学校成就,藉由多元的评估组织与公开的学校信息,架构学校评估网络。新加坡研发相关手册,设立电脑评估系统,建立学校数据资料库,收集相关信息,并建立培训制度。
(二)学术积累丰厚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学校评估设计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基础之上的,从评估哲学、意识形态到评估模式、方法和程序,再到后设评估的思考系统而完整,学术积累丰富、厚实。这些研究厘清了学校评估意识形态、模式和方法的发展思路,解决了评估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具有很高的专业价值。学校评估意识形态导向从管理者到消费者。学校评估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受意识形态支配,有四种意识形态影响了评估取向及其模式的选择:分离主义、实证主义、管理主义、相对主义意识形态。[1]当代学校评估二十多年来,评估意识形态图谱明显的变化趋势是:从分离主义到整体主义,从实证主义到价值主义,从管理者意识形态到消费者意识形态。学校评估模式从第一代、第二代走向第三代、第四代。早期的评估重在衡量教育目标的达成程度,而后的发展则关注陈述方案的执行状况或判断方案的优点与价值。Guba和Lincoln于1989年把评估发展分为四阶段:以测验和评量为主的第一代评估,以收集资料和陈述事实为主的第二代评估,以判断和决策为主的第三代评估,以沟通和协调为主的第四代评估。[2]当代学校评估模式以第三和第四代为主。从问题(方法)评估模式走向改善(绩效)问责评估模式和社会议题导向(倡议)模式。改善(绩效)问责取向评估模式充分强调评估方案的优点和价值,以评估利益相关人的需求作为评估方案优点和价值的基本准则。使用多元质性和量化方法对研究发现进行交叉检验。其中,以CIPP模式和认可制度为典型的改进(绩效)问责模式是当代教育和学校评估主要模式。[3]社会议题导向模式希望通过方案评估,采取支持的行动向弱势群体提供优先的待遇。学校评估研究范式从分裂走向整合。学校评估研究范式是有关学校评估的一组规范系统,包括对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各种假设和方法论。理性范式以实证主义为知识论基础,保持价值中立,认为资料会说话,不受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价值影响。自然主义范式以扎根理论为知识基础,以定性方法为保障,尽可能追求价值和谐,并认为价值体系塑造了研究者,也决定研究对象、研究典范、研究主题、理论架构选择、收集资料方法等。[4]当代学校评估研究范式有效整合两种方法,把评估者作为收集资料的工具,整合使用准确的定量方法和访谈、观察、文件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学校评估焦点从部分走向整体。学校评估焦点是根据社会主流价值和需求确定的评估主题。低位焦点和学校办学条件、物质环境等生存条件联系在一起,中位焦点与师资队伍、管理与领导等综合校务或规范化建设项目等专项评估联系在一起,高位焦点把评估定位在学校质量和效能的整体判断上。近二十年来,教育系统发生两个重要转变:评估范畴从综合校务迈入学校整体;从过去关注学校设备、资源和环境转变为对学校教育结果的关切,品质和标准成为主要诉求。如美国20世纪70年代是绩效问责年代,到80年代,卓越价值则成为核心。澳大利亚以学校本位管理为教育行政机关在学校评估议题上的焦点,各省则以绩效责任、学校效能、品质保证等进行学校评估实务。[5]学校评估标准采用输入—输出框架。确认学校评估焦点后制定评估标准,设计评估标准最简便的方式是从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三部分切入,这三部分就是教育生产架构。根据这样的架构,教育输入(教师的时间、学生的时间、学校设备)经过教育过程的转换(课程、学校组织、教学法)而产生理想中的教育输出(认知和非认知技能)。输入评估是评估满足需求的各种资源和条件,过程评估是评估计划的实施以引导活动,并协助评估结果的解释。输出评估则经过确认预期与非预期成果,以协助监测评估过程并决定评估的有效性。[6]教育输入经过教育过程的转换而产生理想的教育输出。学校评估决断的四分逻辑。评估决断有四种形式,即分类、分等、给分、分配,用以表达评估价值判断效度。分类是将某物按其用途或价值归于某类,分等是将某人或物归入某一系列中的位置,给分是依据某个分类标准给予受评者一个有关优点或价值的定量测量结果,分配是将有限的资源依照不同的量分给不同的人或组织,所得量代表了评估结果。当代学校评估使用四分逻辑,以五点或四点量表形式进行评估决断。优秀、良好、一般、很差是分类逻辑,平均、高于平均和低于平均是分等。当代学校评估模式大多使用四分逻辑进行评估决断,五点和四点量表多是分类,也有给分和分等的决断。
(三)评估实践完整学校评估实践是指执行评估设计方案,发挥和落实评估的诊断、改进和促进学校发展功能的过程,包括评估程序和结果使用等环节。各国学校评估程序都包括三个阶段五个步骤。三个阶段包括评估前、评估中和评估后阶段,五个步骤包括预备评估、学校自我评估、现场评估、事后评估报告、事后评估支援。预备评估由评估团队准备是指完成学校文件分析,以备正式现场评估。学校自我评估是指由学校准备完成自我评估文件,提供证据材料。现场评估是指评估人员使用多种技术汇集有关学校的证据并详细审阅其他相关的学校证明资料、学区记录、发展计划与评量系统;与学校中适当的人进行讨论;观察学校作息,至少花一半时间观察课堂中学习的课程。事后评估是指所有的评估都要产出一份口头报告,并以书面形式呈现给学校校长,报告中要包含对学校改进实务的建议,视导人员也要对个别教师提出一份有关工作品质的口头报告;对学科组长提出一份有关该学校学科工作品质的口头报告。事后评估支援是指学校依据评估报告拟订发展计划与改进策略,有关部门提供支援。在现场评估后四周内,视导团队领导者要提出一份获得一致同意的书面报告,并通知学校据以拟订发展计划与改进策略,其关键要素包括:学校评估报告与改进计划必须送交学区、省及国家教育行政主管机关,在特定的时间中强调需要改进领域的改进计划;所包含的观察与建议,若涉及发展性的评估策略时,应该纳入专业成长计划与报告。各国学校评估结果都以评估报告形式表达,对于评估结果使用程度有差异。评估结果的公开性有强有弱,透明程度有高有低。英格兰评估报告分送学校董事会、教育标准局、地方教育当局并将主要内容传递给学生家长会。在督导工作有最终定论之后的三个星期之内,督导报告将会公布于教育标准局网站。新加坡教育部官方网站对每一次的评选结果都进行公布,卓越学校评价的结果会在全国进行排名。从学校改进水平和跟进看,力度有大有小。苏格兰学校在接受教育督导团及社会各方意见的同时制定学校未来改进计划。政府、督导团、学校领导、师生、家长、社区等共同承担教育质量责任,不强调惩罚。
二、中国学校评估设计的欠缺近二十年来,中国教育督导制度逐步确立并不断发展完善,各省、市、自治区积累了丰富的中小学评估本土经验。我国学校评估及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国家层面的评估方案;没有完全确立消费者和整体主义评估意识形态,导致评估结果运用不充分;没有充分关注质量和效能焦点必然不关注输入—输出框架;没有输入—输出框架必然导致指标体系庞杂但缺失关键要件;没有完整制度保证必然导致评估队伍参差不齐;没有后设评估必然导致方案质量不高。
(一)高度欠缺欠缺国家高度。目前的学校评估处于这样的状态:欠缺一个与时俱进的、代表国家教育评估专业水平的学校评估方案和标准,各省市各自为战。各地专案评估项目太多,而且关注焦点、资料整理格式各不相同。在我国学校评估焦点中,低、中、高位焦点都有,呈现出多元特征。没有国家教育发展的主题要求,容易把各项专项评估当做教育督导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整合和调整学校评估事务并确立学校评估的核心价值是学校评估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欠缺专业高度。评估者专业程度不够是重要问题。我国学校评估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岗位胜任标准和能力缺乏。评估方案设计从经验角度考虑居多,从评估学科角度考虑不足,评估思想、评估模式、评估方法论的支持不够,无法用评估专业话语体系建构评估方案。由于对评估理论研究不深入,会出现这样两种现象:一些评估数据采用单一的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把调查报告当做评估报告;评估分类五花八门,评估话语体系没有建立。有的把评估分成五类:学校督导评估、示范性学校评估、标准化建设评估、素质教育评估、各地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专项评估。有的分成三类:等级性评估、发展性评估、选优性评估。显然,这两种分类方法具有经验性而不具有专业性。欠缺后设评估意识能力。欧美学校评估中的指标强调学校自我评估及其评估管理能力。同时,也高度关注后设评估能力建设。后设评估是一种对评估、评估系统、评估设计的评估,是对评估方案的效用性、可行性、适当性及精确性作出判断性的过程。目前,我国在这个环节上处于空缺状态,评估自我观照不足,而后设评估恰恰是高质量评估方案的保证。
(二)长度欠缺学校评估设计是一项系统工作。目前,对学校评估设计的类别和层次、对评估者的遴选与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没有形成一张信息流畅的国家学校评估网。同时,学校评估设计缺乏延展性和系统性,前欠理论研究,后乏后设评估观照。因此,无法建立从评估哲学与意识形态到评估模式与方法论、从评估焦点到评估程序的系统支撑,评估设计显得零碎化、经验化,话语系统非专业化。
(三)效度欠缺我国学校评估没有统一的评估焦点,也就没有高屋建瓴的设计框架,输出要素被当做办学条件设计,导致指标体系设计的缺陷明显:标准输出部分指标轻薄淡化,效能指标缺位,没有考虑增值部分,薄弱学校没有积极性。在评估要点中较多地关注了学校“有”多少资源,而忽略学校“用”了多少资源。指标体系庞杂,表述空洞,操作性差。如“办学思想”一项,大约有这样几种表述: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做到学生的均衡发展、自主发展、愉悦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抓好各个年级、班级和各类课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这些评估要点大同小异,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很难操作。这样的情况在众多的评估方案中十分普遍,指标的模糊与难以操作是如何构建合理而有效的评估体系的重要难题之一。指标间相互“撞车”。如有的评估方案将学生发展分为五个二级指标,即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兴趣爱好和实践活动,又将校园文化分为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及文化活动三项。显然,文化活动与实践活动就有交叉,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文化活动有时无法很好地区分开,操作效率低。
三、加强国家教育评估能力的建设我国学校评估结果使用不充分,甚至个别学校不知道评估结果,严重影响了评估功能的发挥,其结果是行政用途强势,做奖惩之用,专业发展用途薄弱。解决学校评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加强国家教育评估能力建设。
(一)专业性建设评估机构专业化。目前学校评估委托人有三种身份和形式。一是独立设置的评估机构,如英格兰的教育标准局(OFSTED)和苏格兰的皇家教育督导团(HMIE)是组织教育评估的有独立权限的专门机构。二是国家教育部等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督导部门负责,新加坡等大多数国家采用这种方式。三是与教育行政部门无关的专业性中介组织,如美国私立中小学的认证由认证中心负责。适合中国国情的做法是第二种。建议在现有格局下进行两点组织调整:一是把国家教育督导办公室适当调整名称,如教育督导局;二是可依附或委托大学正式成立国家教育评估中心,承担方案开发、后续修订等评估设计工作、督学遴选标准开发与培训等任务。国家督导评估部门在以下方面负责和主导。规定督导评估周期。参考国际经验,我国可设定为5年一个督导周期。学校准备4年的自我评估报告。每个周期中的外部评估环节可以1~3天。评估通知书提前半年下达。规定督导评估方式和目的。采用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方式,目的是促进学校持续改进与发展,保证质量激励效益。规定督导评估程序和步骤。学校评估的程序一般都经过学校自评、相关材料审查、上级督导机构的评估、评估意见反馈、定期复查几个阶段。外部督导的现场评估包括5个步骤:评估准备、自我评估、现场评估、报告跟进、评估支援。规定督学素质标准和构成。国家督导部门应该建立全国督学库,可考虑分为专职和兼职两个类别,均按照严格的标准遴选,还可以考虑从管理、课程等维度划分和培训督学,打通中小学之间的阶段界限。规定评估小组4~10人。其中,必须至少有一位专职督学任评估小组组长,必须有1位中学或小学校长,也可以有1位兼职督学。其他2位可以是学校所在区县的督导工作者。规定督导评估责任。评估责任应分三种独立层次:市县或区层次、省或直辖市层次和国家层次。国家学校质量奖由国家督导小组进行评估。定期认可模式评估由国家教育督导办公室负责委托国家教育评估中心进行评估设计,由省或市督导组织外部评估,区县根据省要求组织评估,学校进行自我评估。省、直辖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督政、建设督学库和高中外部评估,市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外部评估,区县为操作单位。企事业所属的中小学校和民办中小学校的评估按照属地范围由地方政府督导部门组织进行。评估人员专业化。相关法规应规定,无论哪一级督导评估小组,外部评估小组的专业性必须要有保证。外部评估小组由4~6人组成,其中至少有1位专业评估者、1位中小学校长,由经过任命的专业督学担任组长。评估者可来自大学、中小学、教育研究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建议实施督学准入制度——鼓励那些符合督学资格的优秀校长、大学和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者、教研员等报考督学,经考试和选拔确定督学资格。建立督导人员培训制度——目前,对各级督学的培训还未实现制度化。由于我国教育督导理论发展的滞后,专业知识与技术的独立性不强,对培训多停留在教育政策、法律法规与评估方法上,[7]吸收英国、新加坡等国经验,定期、及时培训督学人员,不断提高督学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适应新课程的督学素质除了学历、身体状况、资历等方面,更主要的是理念、角色、业务知识、评估技能、工作能力等方面,因此,应通过政策培训、督导理论(教育测量、统计、心理、评价等)培训和方案操作培训,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评估方案专业化。应该由国家主导制定类似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督导评估方案》的一个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该《方案》应该是国家教育督导部门把关的指导性方案,是一个有清晰思路和技术工具支持的普适性的方案。《方案》的推出者应是教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是本地《方案》的制定者,各区县是《方案》的实施者和使用者。建议全国统一使用一个评估标准,需要三种不同的整改措施,而不是需要三个标准。根据评估结果,欠发达地区加强督政控制,加强评估后学校改造的跟进。进步大的学校计算增值效能,发展好的学校以质量、效能作为评估焦点。办学条件不足的通过督政解决,或者通过评估学校让政府限期补救。《方案》应该由评估方案、操作指南、评估工具三部分构成,这样才能确保评估方案的效用性、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案》本身的结构,由评估设计目的、价值取向、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估方法与程序、评估结果的使用、后设评估几部分构成。《方案》的任务是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督导评估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导向、操作标准的框架,以及如何操作的手册和获取数据的工具。在做评估设计时,应注意和加强后设评估环节,即对《方案》本身的评估标准与方法环节的建设,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每5年进行一次每校必督的学校督导评估,每轮之后,各省反馈信息回到教育部,教育部委托评估设计者每5年进行一次《方案》、指南及其工具的修订工作,及时调整评估焦点和指标,使这项工作常规化、专业化。良好的后设评估能够为评估者提供品质保证机制。美国“教育评估标准联合委员会”开发出后设评估的4个维度的30条标准。这四个维度是效用性、可行性、适当性、精确性。美国、英国注重评估方案的后设评估,亚洲国家在这方面不太强调。我国需要开发自己的后设评估标准和程序,以确保学校评估方案的专业水准。
(二)系统性建设学校评估系统性建设是对一个国家学校评估的体系及其保障机制,包括评估机构、评估人员、评估方案、评估程序、评估制度等构成的评估网络做系统思考和系统设计。系统思考学校评估的类别和层次。新加坡的“卓越学校模式”、美国“蓝带学校计划”和“波多里奇质量奖”都运用了诱因导向的绩效问责策略。“蓝带学校计划”有一个规定,如某个学校以前是“蓝带学校”,在五年后想继续申请,则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在过去一年中,学校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变化,而且要把自己学校的好的经验和别的学校进行分享。美国的“蓝带学校计划”没有解决好卓越梯度的问题。“卓越学校模式”为学校提供了一个有系统的架构和整体性的自我测试,具有一定的优势。美国“波多里奇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也很好地解决了此问题。我国学校评估设计要兼顾两个层面的问题:每校必督的认证模式加诱因导向的奖励模式,并据此分别制订评估标准。认可模式解决国家规定最低质量和效能标准的达成问题。在全部督导评估基础上设立学校自愿申请评估的国家学校质量奖,认证督导完全达标的学校一年后可自愿申请接受评估,在全部督导基础上设立学校自愿申请评估的国家学校奖,而进步幅度特别大的学校可申请进步奖或增值奖。系统设计学校评估方案,需要从评估意识形态到方法论、从评估模式到标准、从评估程序到后设评估要素系统考虑,融进《方案》的设计。
其一,强化评估的消费者导向。公立学校的质量和效能应该被评估。教育督导的职能是以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代表政府对中小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和检查验收,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改进。《方案》应国家教育发展需要,本着为教育服务和为消费者服务的价值取向,必须把学生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在指标体系中充分体现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和民主管理的意识。
其二,选择改进(绩效)问责模式。要达成学校评估的专业水平,准评估必须走向真评估,选择改进(绩效)问责模式,明确评估就是价值判断的命题。有6种绩效问责策略可以参考:工作成果汇报和学校报告卡制度、监督和标准的方式、诱因系统的运用(依结果付薪计划和绩优学校计划、认可制度和教师奖金制度)、市场依赖(教育券制度)、改变学校权威和控制方式、改变专业角色。同时,应该有效整合6种策略。在整合型的绩效问责系统中,诱因系统迫使专家把重点放在以学校为单位,如绩优学校的方案就是以学校的整体成效表现为奖金给付的依据,不仅可以避免学校内部个别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可以提高学校的整体士气。专业主义强调来自教师内部自发性的绩效问责要求而不是外来的权威控制。在学校专项评估中可使用问题(方法)评估模式,如成本分析、学业成就分析等。学校整体评估选择改进(绩效)问责取向的评估模式,包括CIPP模式、消费者模式和认可(检定)模式。可以把CIPP的设计框架和认可模式结合起来使用。认可模式要求做到: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定期成为被督导评估对象;评估人员必须取得符合专业的资质条件;评估经过预备阶段、自我评估阶段、现场评估、评估报告、评估支援五个阶段。其三,高位焦点引导。学校评估的核心价值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定位与诉求。国际经验表明,学校评估多以品质保证、全面品质管理等作为焦点。建议国家以高位评估焦点引领:一是坚持整体评估,评估对象是学校整体而不是局部,也不仅仅是综合校务和活动,督导就是学校整体评估,其他专项评估根据需要开展;二是学校质量和效能作为评估焦点。其四,明确输入—过程—输出框架。在关注品质和效能焦点时,必然遵循输入—过程—输出的框架设计评估标准,体现“学生第一”的精神和消费者首位的价值理念。输入条件不同,输出效果不同,关键看学校增值多少、进步率多大,才能给薄弱学校同等机会和公正评价。对于正在发展中且本身基础较为薄弱的学校而言,评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评估体系很少关注他们的努力,却紧紧地盯着他们的落后。在这种情况下,薄弱学校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
篇4
一、领导重视,统筹安排,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氛围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教育局党委的要求,贯彻“在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学校本着把学习提高贯彻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贯彻始终、把走群众路线贯彻始终、把领导干部带头贯彻始终、确保教学活动与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的原则,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认真研究部署,成立了以总支书记为组长,主任、副主任为副组长,中层领导干部为成员的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系的学习实践活动,制定了《乌鲁木齐外国语学校第十二中学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方案》,并利用会议、橱窗、板报、校刊、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到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来,使全校上下形成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
二、深入学习,认真调研,积极破解影响系科学发展的难题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领导班子带头,以年级为单位,集中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刻剖析,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讲话精神与联系实际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准确地把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广大党员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显增强,并都写出了内容深刻的心得体会,领导班子成员还写出了个人剖析材料。
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发动广大教师,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教师关于影响系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收到有价值的建议意见十余条。
随后,系领导班子认真梳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分析、检查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制度措施、工作成效等方面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突出问题,并据此提出了明确、具体的整改措施。
通过学习、调研、查摆,我们的办学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工作标准更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并牢固树立了为实现科学发展做贡献、为广大师生办实事办好事的决心和信心。
三、努力实践,科学发展,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有了科学发展的理念,有了符合科学发展的制度措施,有了广大师生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和扎实、勤奋的工作作风,我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活动,继续抓紧抓好干部、党员、教师三支队伍建设。
(二)、德育工作不断创新
本学年学校德育工作继续遵循“巩固成熟点,解决重点、难点,开发新起点”的原则,不断探索和创新,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迎接自治区级德育达标校的复验,对我校的德育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对我校自20*年取得自治区级德育达标校以来在德育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与了充分肯定。
2、注重提升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新的《班主任管理办法、费用发放办法》,通过班主任培训、新老班主任座谈交流等形式,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素质。
3、进一步提高“素质教育周活动周”的教育水平和增强其辐射功能。
4、加强对学生会工作的指导、管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会对学校的管理的有效性。
5、以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拓宽德育渠道。
(三)、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落实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加强考核及常规管理,迎接新课改,进一步完善教研教改制度。
(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创建文明、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六)、依法治校、依法执教。
(七)、学校重视工会工作,充分发挥了团委工会作用,初步形成了校园管理网络,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八)、校园环境、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九)进一步加强外语特色教育教学工作,拓展特色教育的新渠道。
篇5
关键词:公路施工;安全问题;安全措施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公路发展的飞速时期,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并没有跟上发展的节奏,安全事故屡有发生,形势严峻。因此,公路施工中的安全问题显得愈来愈重要。
一、公路施工安全的特点
公路工程施工安全,存在与其他行业生产安全方式不同的特点。生产周期长、产品规模大,施工范围线长而点多、多露天作业且环境差,人员、材料、机械频繁流动等是公路施工生产的显著特点。而随着公路施工市场的不断发展,竞争加剧,施工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公路施工生产安全复杂性增大。
二、公路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1、安全管理薄弱
目前,大部分特级、一级资质的公路施工企业都已演变成纯管理型的企业,虽然仍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但并无过硬的劳务协作施工队伍,有些公司存在一旦工程中标后,全部分包给有关的专业队伍,公司仅派几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到现场配合管理,专业人员配置不足,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不到位或者管理人员有职无权,施工安全管理十分困难。
2、安全教育及培训不到位
安全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一方面建筑施工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没有经过必要的上岗培训,缺乏自我
保护意识,安全意识差。另一方面,许多技术和施工管理人员也缺乏施工安全知识,不能及时地发现安全隐
患。再则由于大量农民工与施工单位间只是短期雇佣关系,流动性大,使得三级安全教育培训走形式,未按规定课时和内容进行培训。
3、安全防护投入不足
当前,公路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部分建设方为了追求降低工程造价,在评标时以低价位选择中标施工单位或要求尽量降低施工单位的合理承包价。另一方面施工单位为了中标而自动提出各种优惠下浮措施。再则是项目负责人在施工过程中受利益支配,对工程的安全生产措施费用没落实到施工的各环节中,能省则省、能拖就拖,尽量降低安全生产成本。如此种种,从安全生产的所需费用上,使正常的安全生产无法实施。
4、施工安全管理不严,抓落实的力度不够。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缺乏搞好安全管理的办法和手段,对现场作业中存在的习惯性违章和一些隐患问题不敏感、不制止、不分析、不研究,无动于衷、见怪不怪,管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管理的不重视造成了安全管理职能上下脱节,工作失控,使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下去。
5、施工现场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1)施工安全资料不规范、不标准
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针对性不强、不全、不准或与现场实际不符。安全技术交底不到位,施工安全活动记录不真实,这就给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带来了原则性的错误和隐患。
(2)现场施工用电不规范
未使用标准配电箱或配电箱安装位置不当,没有漏电开关或参数不匹配,且存在部分配电箱内无隔离开关,引入引出线路不符合要求或混乱,外电防护不到位或防护不符合要求等现象。
(3)施工现场机械设备防护不规范
安全防护设施不能按规定配备到位。项目负责人单纯注重生产进度和经济利益,忽视对安全的投入。一些生产厂家为了自身利益,不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制造施工机械设备,随意降低产品性能、安全系数,在生产中偷工减料,致使劣质设备在施工现场泛滥成灾。这些都给现场施工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
三、加强公路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措施
1、抓好分包队伍安全管理
一是由于多重分包中最后承包者根本没有利润可言,更谈不上落实施工安全措施,在工程中必须禁止分包商再次分包和工程转包。二是提高分包队伍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现施工真正的主体是分包单位,要想有效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必须加强分包单位安全管理,规范分包单位安全生产行为,明确和落实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要求分包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层层落实,配置相应的专职或兼职安全员。劳务工的使用必须签订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劳务合同。
2、落实安全教育和培训
一是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安全管理水平,要求三类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二是劳务工流动性大,文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集中进行课堂培训;放录像进行电化声像教育,结合事故案例讲评分析“三违”作业的危害性;进行现场观摩讲析,查隐患,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要利用安全知识竞赛、座谈会、黑板报、发宣传册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连续的安全教育。还可给受教育者一定的误工补助。公路施工企业、项目部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从制度上、人员上和资金上予以保证,才能使作业人员“要他们安全”转变“他们要安全”形势,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3、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的投入使用
安全投入是工人的“救命钱”,安全投入较少或者严重欠缺,将导致安全技术装备、防护设施不能到位,不安全因素不能及时消除,极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因此,要预防和杜绝事故的发生,就必须持续有效的进行安全投入。施工企业监督部门应对项目部安全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安全防护措施到位。
4、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努力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在意识形态领域和人们思想观念上的综合反映。应宣传普及安全法律和安全知识,倡导和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舆论氛围,使全体人员自觉遵纪守法。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年、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理念,大力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大力宣传依法治理、严格执法,提高全体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
5、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施工项目部应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制订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配置足够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坚持“管理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化,明确安全标准和职责,实行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有效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6、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做到精细化管理
(1)统一施工安全资料标准
全面开展学习《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有关规范及有关施工安全生产文件,统一标准,强化标准,时刻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各方面安全意识,确保全面、透彻地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
(2) 施工用电规范化
严格执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应根据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临时用电专项方案,做到电工持证上岗,符合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要求,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一箱”,线路架设符合规定等。
(3)现场施工机械设备防护标准化
严格设备进场验收,严抓安装就位后的安全调试,坚决淘汰已报废的机械设备。加强特种设备检测检验备案管理,记录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维修、保养情况,禁止对运行中的设备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以保障施工设备正常运转,特种作业人员要持证上岗。
7、建立施工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在安全管理中,为了提高对安全事故的快速反映能力,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要建立安全事故救援预案体系,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选派骨干力量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备齐应急救援物资。
8、做好文明施工
实践证明,安全须得文明,文明导致安全。安全与文明密不可分,创建安全文明工地与推行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也密不可分的。文明施工是企业管理的对外窗口,有利于培养一支懂科学、善管理、讲文明的施工队伍,是企业各项管理在施工现场的综合反映。
四、结束语
公路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管理,做到安全意识到位、安全责任到位、制度措施到位、安全监管到位、班组自控到位、环节联控到位。抓好事前、事中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把任何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缺陷排除在安全“门槛”之外。采取有效的对策,把安全措施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或者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 孙朝济. 高速公路施工安全问题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08)
篇6
“民生新闻”近年来引起了不少国内学者的关注,今天看来,它虽然已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但目前为止对它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有人认为,民生新闻是一类全新的新闻报道类别,有其特有的关注领域和报道方式;也有人认为,民生新闻从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或者至少与社会新闻的定义相互重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无论是报纸媒体还是广播电视,在它们的新闻节目中不断出现“民生”的字眼,打出“民生”的旗帜。到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开播之后,更是掀起了各级新闻单位的“民生”热潮,在全国呈现出燎原之势。
二、民生新闻的概念以及重要性
1.民生的界定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2.民生新闻的内涵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2.1以给百姓排忧解难为目的,把平民在生活、生存和生计中遇到的疾苦事件报道出来,为解除平民生存危机服务的一种新闻。①
2.2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②
2.3民生新闻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③
2.4民生新闻是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与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④
2.5民生新闻是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⑤
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民生新闻”算不上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有关新闻体裁样式的科学概念。我们也从学界和业界的不同说法可以发现,虽然他们视角有所不同,但对民生新闻的内涵认识并没有本质区别,即主要是把新闻关注的焦点集中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由此可见,民生新闻是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况为关注焦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民主价值和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资源的新概念新闻。
3.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发展民生新闻的重要性
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民生新闻非常活跃的社会。在和谐社会里,国家不仅要保障人民群众衣食无忧、住行无虑,还要保证人民群众有广泛充分的言论自由,各种诉求都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尽情地表达。不容否认,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也必须承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正是我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交错并存的关键时期。
新闻媒体由于具有信息传播、社会教化、大众娱乐等社会功能和巨大影响力,因而在为改革发展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重任,责无旁贷。民生新闻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和老百姓的吃穿住行更是密切相关。特别是凭借其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人民群众爱看、爱听,也容易接受。
三、民生新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
1.切实贴近群众生活,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来之于民,服务于民”是民生新闻的特色,它给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了发表声音的平台,有利于通过社情民意,沟通党、政府和群众的联系。它以平民视角报道,尽量剔除“平民”社会阶层的含义,使其以人的本然状态呈现出来。在民生语境中,注重报道普通百姓的新闻,关注民生事件的普通人,用心感受和倾听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意愿。以人为传播本位,在报道中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实际上还原了人的自然状态及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主体地位。
2.拓展了公民的话语空间,反映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众心理
民生新闻的群众路线注重满足受众的需求,及时发现他们生活中的亮点,梳理难点,直面焦点。“民生新闻”代表的是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代言人”是这类新闻的基本精神内核。它的大多数新闻是对民众原生态的关注,而民众的话语权则多是由媒体来代言的,在主流媒体、商业媒体上构建的。它既真诚地赋予百姓以话语权,又时时处处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体贴和爱护。
3.民生新闻的传播内容和形式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民生新闻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推动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使报道更具人性化、人情味,更能打动受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做一期节目叫《免了税 涨了费》,报道了江西省抚州市温泉镇在减免农业税的同时,却提高其它收费项目金额的问题。节目播出以后,江西省委、省政府,抚州市委、市政府以及涉事的临川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对温泉镇党政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作出了组织处理,并开展一系列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整改措施。这一成功的典型民生新闻报道就不是仅仅对人民生活进行表面的报道,将问题表面化,而是在忠实报道农民生活状态、反映人民呼声的同时,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最终促成了问题的解决,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四、民生新闻在报道中的策略与技巧
1.报道策略方面
1.1明确受众主体,真正关注民生
毋庸置疑,民生新闻的受众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而非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少数市民。对于城市媒体而言,除了关注城市居民以外,兼顾农民的目标定位是其发展壮大道路之一。因此,关注我国的国民基础――农民的话语权,把民生新闻的话语权由少数市民转移到大多数城市平民和农民身上,从宏观上把市民和农民同时作为目标受众,真正地从民生角度去报道和思考,才能真正体现从受众本位出发,才是真正的关注民生,才是今后民生新闻发展的可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