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00:2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设计论文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不断更新,城市空间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公共艺术,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的说,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

公共艺术在设计的时候不光要符合大众文化,同时要符合人性化的需求,在当今城市人口密集、人地关系紧张等各种城市化问题突出的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潮流。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来自英语单词中的“Public Art”一词,这是一个由“公共”和“艺术”连接起来的复合词。单纯从单词的含义看,开放空间里能让人欣赏、参与或使用的雕塑品、艺术活动和公共设施,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然而,随着时代的进程,公共艺术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陈列在公共空间中的雕塑、景观、公共设施之类,它逐渐发展为一种人类生活状态下的一切文化现象,因而也就具有了把城市作为舞台、把人的交往需求作为核心而展开的对审美的获取以及对空间的体验。

所以,公共艺术除了具有它本身特殊的艺术价值外,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它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它不仅超越物质符号本身、提供隐蔽的教化功能,更为关键的是经由人、公共艺术、时间的综合感知,从而提出新的文化价值与思考。

二、公共艺术与城市

人类是城市生活的主体,而公共艺术是城市的的艺术,与城市的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和经济的日益发展,城市建设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要,它的真正魅力在于良好的生活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于是,人们开始追求情感上的愉悦及精神上的满足。所以,在全球城市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起文化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城市公共艺术处于艺术向生活渗透的边缘地带,与传统相比,由于艺术受众、媒材、艺术展示的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它需要新的评价标准:首先,就公共艺术必须为一般群体的理解特性看,它不适于艺术意义的深度承载和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要强调一目了然的直观性。其次,就公共艺术的鉴赏与环境的关系看,传统鉴赏建立在对艺术对象进行审美孤立的前提下,艺术品被放在画室、画廊或者是美术馆的中心位置,它因为与周围的事物不同而强化了他自身的存在感,从而使自己的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恰恰相反的是,公共艺术往往被视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不是强调它的分离性,而是强调它的融合性。由此,能否与周围环境共构一个和谐的景观,就成了对其艺术价值做出评价的重要尺度。

三、城市的公共艺术的历史性

公共艺术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所在,那么城市公共艺术的产生也有它自身发展史,下面讲讲城市的公共艺术是如何发展起来的,通过了解西方的公共艺术,不难发现西方最早的公共艺术体现方式是依附在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因为建筑与雕塑一直是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建筑物艺术”的政策也由来已久。在欧洲公共艺术设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在美国从1959年正式开始实施,国家每年都会拿出1%的建设经费开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用艺术来提高城市公共建设的文化品味,因此,在某些地方也称为百分比艺术。其实,这和我国建设系统中的某些工作是有关联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大师SLNM曾经说过,城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城市公共艺术,包括城市中的艺术、文化素养。就中国而言,从20年代初到今天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城市抱负能够解读到什么?有些外国友人来中国工作,他们看到的是中国的海鲜酒楼、夸大事实的房地产广告,因此对于中国的城市建设评价基本上仅限于此。这些年我们所做的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研究课题,就是为了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筑百分比,这些工作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四、公共艺术的设计要同城市公共空间相符合

在现代化的都市生活中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公共艺术设计并不像单纯的在工作室或者展览馆里所创作的作品一样,这种艺术作品必须要融入公众的审美要求并满足于公共空间的综合性要求才具有意义和价值。

由于现在社会人口的密集,城市空间被慢慢吞噬,那么矗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就更应该具有人性化,同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满足公众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保证不浪费城市公共空间的资源去建设那些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的作品。我们要提倡在我们城市公共空间中矗立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从“(下转第57页)(上接第55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角度提出公共艺术设计的出现代表了艺术与社会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公共艺术是为人们的审美生活、休闲娱乐等需求所设计的,所以它要满足公众的意愿,如果连公众的意愿都没办法满足,?那么这种公共艺术 作品只能说是对公共空间的一种浪费,不但没起到任何价值,反而却影响了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这种艺术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五、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与不断发展的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设计是对人类的整体具有价值和利益,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局部介入和装饰,而是以哲学、美学、历史、城市学等为指导,从整体上介入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城市是由众多不同要素组成的话,那么众多的建筑、景观、自然风貌,历史文脉相存一体也就形成了广义的“公共艺术”它强调的是综合的城市设计,将整个设计思想融于“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之中,运用所有的元素创造出一个艺术化的环境,这些元素包括建筑、山丘、地形、树木、流水、街道、交通等等并以整体的视觉造型为出发点,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将规划设计,历史环境保护以及城市的整治,更新变换归纳到一个大的视觉系统加以考虑使之可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之中。

六、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艺术设计

篇2

自从电影出现以后,影视片头的设计就随之出现。我们在设计多媒体动画的招揽片头时,可以借鉴影视片头动画的制作。一部电影的风格我们从该片的片头和字幕上就可以确认。从素材的动态维度和形式,以及符号的风格上得出对整个影片风格的认知。那么,我们在设计多媒体动画的招揽片头时也可以让片头的风格贯穿整个演示。另外无论是多媒体的招揽片头还是影视的片头设计,现在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强大功能来表现。随着媒介功能的增强,大量的特效被运用到片头中,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设计手法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类形式:一是粒子特效,二是运动特效,三是后期转场特效。粒子特效的运用范围比较广泛,在多媒体游戏及影视动画中经常出现。文字与粒子的转换以及模拟环境的效果产生绚烂的画面。运动特效一般是元素在运动中的一些表现方式。如运动物体的模糊处理方式。灯光的运动效果也是虚拟现实的多媒体表现的常用方式。我们可以模拟真实环境中的物体碰撞的场景以及重力和风力等运动特效。而现在的三维软件都能够提供这些功能,机械和物理的特效是为特定环境与功能的使用。实的案例或基于多个企业真实案例整合抽象或模拟。“知识链接”一般提供与项目实施相关的前沿信息或专业知识。“实训项目”是与情景任务相对应的训练项目,一般根据工作流程设计3到5个子任务,细化项目的实施。“思考与实践”提供了开放性的实践任务,供学生课外学习。以《商品图片与文字处理》课程为例,设计了四个项目:产品图片采集、产品图片修复与美化、产品文本编辑与处理、产品信息整合处理。每个项目都设有“情境任务”、“任务描述与分析”、“任务实施”、“知识链接”、“思考与实践”等内容,一个项目以生动的“情境任务”引出岗位工作的需要。在每个子任务中,以“任务描述与分析”简述该任务的背景、内容;“任务实施”是完成该任务的具体步骤的详细讲解,部分技术性较强的内容则采用“手把手教”的方式,步骤详尽,确保学生跟得上,学得会。

2、教学实践

2.1教学准备

基于TF-PBL模式,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前,教师需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还要做一些教辅准备,主要包括设计项目任务文本、创建项目工作组、开通在线学习平台等。

2.2教学开展

基于TF-PBL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实践过程通常由四步组成:项目布置、项目实施、项目点评、项目拓展。第一步:项目布置。教师基于“情景任务”,引导学生共同设计情境问题,组织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学习的基础上明晰具体的任务。学习内容大部分来源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通过案例的分析学习,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尝试设计问题的解决对策。第二步:项目实施。首先结合项目任务文本,教师分析讲解任务操作要点,操作性强的项目,教师进行必要的核心操作的演示。根据项目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进行角色分配。在项目实施中,项目小组可以参考“知识链接”,也可以结合教师提供的相关素材源和素材,在“教学工厂”进行合作和探究性学习。一个项目可以设有多个任务,每个任务由教师根据课程教学计划进行安排。教师是项目实施的顾问,主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起协助和指路作用。项目实施的核心是实践,它需要学生在课内(含课外)安排大量集中的时间,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项目实施难以达到效果。第三步:项目点评。在每个项目完成后,项目工作组首先进行项目成果分享,参与分享的组一般根据自愿原则,当然教师也可根据项目实施情况推荐1~2个小组。在成果分享的过程中,将邀请案例企业专家到场,学生、教师、企业专家三方共同点评作品。点评结束后,每个项目工作组完善项目成果,巩固实施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提交项目工作报告。第四步:项目拓展。项目拓展主要包括师生两方面工作。对学生而言,项目工作组在成果分享后,结合三方点评建议,修改项目成果,定稿后上交作品。“项目展示区”将集中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学期结束后,将优秀作品统一装订成册,上架实训中心的外展厅,供全校师生分享。对教师而言,项目实施完成后,借助在线学习平台,上传所有电子资料,方便师生共享,在平台上可以设计一个类似的拓展项目,让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课外拓展。

3、总结

篇3

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不仅有儒家文化,还有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文化,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包括环境与设施规划、造型设计、材料选择、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等等,其设计手法多种多样,通过设计工作,能够为人们现代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设计也不同程度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设计理念、设计艺术特征、设计水平等方面。(一)创新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集中了环境、空间于一体。在设计中,要综合考虑传统文化因素,结合时展特征和要求,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设计水平提高。有效传承优秀文化因素,设计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传承优秀文化。开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首先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做好景观设计、风格设计、材料选购等工作,然后结合传统文化因素,增强设计现代气息,实现设计工作的创新,促进设计水平提高。(二)增强人文环境艺术特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注重功能方面的因素,满足人们使用要求,还要注重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因素,能够增强人文环境艺术特征,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传统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设计水平提高,增强人文气息,提高环境文化氛围,为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水平。设计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因素,并结合新时代、新特征,将文化因素巧妙地融入设计中,进而增强了设计的文化底蕴,对传统文化进行凝练和继承,满足人们审美心理需求,推动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创新,也有利于提高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运用

传统文化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要,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渗透到设计工作的各个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用形。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图形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将传统图形直接运用到设计工作中。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重新依附在一个新的载体上,为其重新设计视觉环境,发挥原图信息。通过这种直接使用,并结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需要,对其进行设计创新,同时考虑周围环境、设计工艺、产品材质等内容。对这些因素进行合理组合,满足设计工作需要,展示其独特的设计韵味。例如,上海经贸大厦设计中,其结构独特,让人感到亲切,设计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其造型受到唐代大雁塔的启发,因其独特的造型不仅使整座建筑显得美观,还为人们生活与工作设计出舒适的环境,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二)用意。在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装潢中,人们习惯运用含蓄的手法传情表意,不仅注重外观设计工作,还注重通过外观设计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从建筑的外部形态设计到室内外空间布局,都注重考虑审美和功能要求,选择恰当的文化图案和陈设,注重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从而让这些环境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这种方法叫做隐喻。也就是在设计过程中,注重通过合理运用环境构成元素,来表达环境本体以外的内涵、意蕴和价值,从而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三)形神并举。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审美观念去审视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合理融入设计过程中。同时还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感受其外形特征,并深刻领悟设计所表达的意蕴,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并推动设计工作的创新发展。在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对线条的运用,线条具有长度、宽度、方向、厚重感,还注重通过线条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其中最为恰当的描述是形神并举,使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满足人们使用的需要,还能够体现出诗情画意,促进设计水平提高。例如,在苏州博物馆设计过程中,十分注重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同时也在设计中注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审美观念。从外形结构来看,苏州博物馆具有现代气息,而其内部组合包含传统文化元素,富有传统文化情调。例如,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结构设计是利用石板做成山水组合,不仅外形漂亮,还充满人文气息,赢得人们的一致好评,也为人们营造出舒适的环境。

三、促进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策略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吸收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重要影响,设计中不能忽视其重要作用,应该结合设计工作的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恰当地融入设计工作中。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集中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内容,对环境艺术设计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特点,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合理有效地运用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从而促进设计水平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浓厚民族精神、深邃意境的作品,更好满足人们需要,提高人们审美情趣。(二)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推动设计创新。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设计中运用需要结合时代特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要接受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要合理吸收和利用传统文化,促进设计工作不断优化与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既要有传统文化特点,又要充满时代气息,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的前提下,推动设计工作创新,促进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结语

篇4

(一)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

仿生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园林设计多是室外设计,有着广阔的环境背景和天然的自然环境气氛,在园林设计中使用仿生学理念,不仅能够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匠心所在,还能使园林的自然感显得更加活泼和生动。很多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都极具代表性,例如,长春和吉林、哈尔滨等地的小区园林设计中,经常放置仿生的小区景观小品,如假山、仙鹤、小鹿等仿生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使小区的园林景观更显东北物产丰富的状态,也使得小区景观的审美价值有所提升。

(二)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

仿生学应用于家居设计,是家居设计进入后现代设计阶段以后盛极一时的设计理念。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被应用到许多方面,大到房屋的室内设计整体构思,小到杯盘器皿,都有仿生学的痕迹。与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有所不同的是,室内设计的仿生学应用经常表现在材料和生物理念上,因此大多数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作品,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作品的美感在于体现出生命力,审美的价值在于传达生命的意义。例如,现代设计家居设计中的沙发座位是有意凹陷下去的,靠背也是不规则的内陷型,还有些阳台椅是明显的蛋形,这些家居用品都给人一种舒适、安全、被保护的感觉,无论是从外形还是从使用感受上,都更像一颗“蛋”,这就是仿生学要表达的生命、安全的意义。

(三)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

服装设计是设计艺术中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服饰审美标准的提升,服装设计已经从简单的满足人们穿衣需要发展成为展示人们生活艺术的重要领域。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仿生学也成为人们直接表达穿衣理念以及对自然的态度的方式。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之中重要的一点在于服装材料的变革,科技的进步以及环保主义的盛行使得那些直接使用动物皮毛的服装材料发生改变,仿生学理念促使动物皮毛演变成皮毛的仿制品;另外,在服装设计中,许多裙装的轮廓与花朵的形状类似,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女性如花朵般的美丽,还有些服装设计直接将仿生动物安置在衣服上,如蔡康永在主持“康熙来了”的节目时,服装上经常停着一只仿生的鸟儿,以此体现他主持风格的活泼和睿智,这也是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

二、仿生学在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一)展示艺术设计的自然魅力

大自然的魅力在仿生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然界万物为设计师提供了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灵感与素材,并为设计思想的表现提供物的载体。师法自然,进而激发出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与思想火花,汲取自然界中生物形态优化!合理的一面,再运用科技成果加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生态美的环境,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师借仿生设计固有的意义,将其出神入化地融合在载体意义上,创造出更符合人们心中理想的意境。仿生设计因其自然美妙的魅力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受到广泛的青睐。

(二)体现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蕴含着造物者赋予的自然美感。例如对称美、自然重复、无序排列、有序无序的构成等等。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身体蕴含着比例的美感,有“黄金分割点”的呈现等。人类诞生之初就受到自然物象的熏陶,也形成了人类对于生物外表一定的审美取向。仿生学应用在艺术设计中,能够对人类生存的基础进行完美的展示,使人类的生活环境美感提高。

(三)使艺术设计的思想得以发展

仿生设计的运用丰富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了人们一直的喜爱。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仿生设计运用在陈设设计里,完全是现代工业社会心灵的解药,艺术家们正逐渐把眼光由繁复奢华的创意,转向大自然赋予心灵平静的力量。仿生设计把大自然的力量附属在了人们日常最贴近的环境,让人与自然时刻都亲近,把自然的平静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中,让人感受和触摸到了大自然的质朴,宁静与温馨,极大地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三、艺术设计中的仿生学未来发展

(一)仿生学应用范围扩大

仿生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会随着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仿生学理念的理解而扩大范围。目前的仿生学主要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那些艺术作品中,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仿生学理念可能被应用在高精尖艺术设计领域中。

(二)用仿生学表达“人本”的创意理念

仿生学理念表达了人类对“自然性”的追求,因此,未来的仿生学将把“人本”理念的展示作为创意的基础,通过艺术设计去展示、追求人类需要中最基本的东西,使人们与艺术设计作品之间的共鸣不仅在于应用性,更在于精神方面的满足和交流。

四、结语

篇5

民族化一般是特定的区域内的代表性产物,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国际化则是大众认可的事物[2]。国际化的发展离不开民族文化元素的支撑,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只有将民族元素与国际化元素相融合,才能够在国际舞台中宣扬中国民族文化,让更多的人接纳中国民族文化。平面设计逐渐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中国艺术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只有掌握自身民族文化元素,并在创作中应用,才能够与国家化融合发展。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许多平面艺术设计的作品都开始融入中国元素,例如北京奥运会福娃的设计以及奥运火炬中的祥云图案等,且还在纽约投放了很多平面艺术设计作品,以此宣传中国的形象,这些艺术作品与国际的融合也激发了人们对于自身民族性的关注。中国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假如能够得到良好的运用,就能够促进平面艺术设计的发展,摆脱西方平面艺术设计的限制,促进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2.中国民族元素与国际化融合

2.1文字图形与色彩搭配

2.1.1传统文字图形与色彩的搭配。香港著名的设计师在设计《文字的感情》时,就以中国的书法文化以及文房四宝为题材,将“云”字与墨结合,体现出闲逸的风格,将“水”字与纸相结合,体现如鱼得水。整幅作品的风格简洁,颜色清秀雅致,运用了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且还融入了当代设计技法的肌理效果,既能够体现出中国的传统文化美感,又能够体现出当代设计的灵活性。将诗情画意的图形与简洁的文字融合在一起,反映了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且还流露了对于传统艺术的崇敬之情。

2.1.2现代文字图形与色彩的搭配。中国汉字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的内涵,近年来,汉字也随着国际文化的交流出现了新的变化。例如蒙恬科技与恒美广告共同设计的作品“马“”全“”恨”,将中英文汉字的变化结合在一起,有效的体现了产品的特点,只需要用笔尖在字上扫一扫,便能够实现实时翻译[3]。对于以宣传产品为主要目的作品来说,除了可运用直接的设计语言进行表达外,还能够运用含蓄的形式来吸引消费者。例如保洁公司曾应经以花型为视觉焦点,花型圆满且色彩鲜明,没有文字描述就能够体现出洗涤产品保持衣物颜色的深层含义。花朵是大众化语言,能够表述出真实的思想,还能够给人们预留想想的空间,这就是创意的绝妙之处。在现代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广大中国设计师已经开始将中国民族元素与国际化风格相结合,不仅体现出了时尚感,还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使世界更加贴近中国,了解中国。

2.2题材选择与创新表现

对于艺术设计作品来说,创意是最为重要的,也是决定作品优劣的关键。可以说,艺术设计就是创意,创意的前提则是题材的选择,在现有的题材中选择范围,突出创意的表现,才能够发挥最好的水平。创意实际上来源对题材的灵感,即便是在现有的图片素材中进行设计,只要有好的创意,就能够获得意外的效果。平面设计题材的选择与创意本身就是艺术性的探索,主要选对主题,并对主题产生深刻的理解,就能够发挥想象,最终拥有独特的创意。在当代艺术设计中,设计师不仅要将国际化的元素以中国式的手法融入作品中,还应当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探索国际化与民族元素相结合的新的道路,为平面艺术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2.3沟图表现与效果处理

在平面艺术设计中,除了要搭配释放的文字与颜色以及全新的创意外,构图也是影响作品优劣的关键。当代设计中,摄影技术与平面软件结合使用,作品的最终效果往往与构图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画面处理得当不仅为作品增添美感,还能够实现理想的效果,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同样需要通过构图与效果处理来达到国际化的欣赏标准。例如珠江冰啤就在画面的构图上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最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一个人被大量棉被包裹的形象,这幅作品的创意为“喝冰啤,需要多穿衣服来保持体温”,表达了冰啤凉爽的感觉,构图虽然简单,但却生动有趣,还能够体现出产品的优势,无需用文字做过多的描述,画面就是最好的表达。

3结束语

篇6

在进行素描训练时,因为设计方向不同的影响,就要在培养学生素描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有侧重点的训练。在训练时要注重对专业特点的突出培养,采用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训练方法。教学内容上多采用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对于那些与专业内容的学习没有什么联系的内容可以适当做一些摒弃,这样可以使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还有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就是,学生的个体素质是不尽相同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素描包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绘画过程,重要的是要通过锻炼使每个不同程度的学生能让素描从基础练习转变成专业性训练。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都是一样的,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开始的生疏,到慢慢的熟练起来。那些绘画大师也是都经由这些阶段一步步走过来的,也只有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走向成功。教师在对课堂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这一点,要由浅入深的安排授课内容,注意学生间个人素质的差异,合理进行课程安排,使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让每个学习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步。时代在不断的飞速发展着,全球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就要求素描教学也要顺应这样的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更好为各种专业的设计工作提供服务。在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中,素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质,其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学生的设计意识为主。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就要避免传统的绘画素描的模式。要使学生改变原来的思维定式,这样他们才能够有全新的思维和模式来进行艺术上的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提高,会使学生更加善于联想,对自然环境也会有更加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作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主要的基础课程,素描越来越受到教育者们的重视。素描是研究和再现物体形象的一种方式,其重要性表现在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绘画和设计的基础,也是在训练造型能力时所采用的基础手段。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素描在艺术设计专业上的地位,并深刻认识到素描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好素描的知识,这样就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好的影响作用,也会为今后从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艺术设计的素描教学要进行改革。同样的,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教师也要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要注重师德方面的提高。所以,在进行教师的培训中,首先要确保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十分牢固的,并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要丰富具备的。其次要对教师的能力进行培训,使其获得提高,让教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很好地对信息进行运用,能够进行自我意识的控制并能对自己能力达到提高。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觉悟不能有问题,也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教师本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念要没有问题,这样才能给学生良好的影响。热爱教育事业,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才是合格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

三、将素描与设计结合在一起

设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广义上说,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设计两方面。而接触最多、应用最广泛的是日常生活部分的设计。现代设计是工业革命以后逐步繁荣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已经与建筑、环境艺术、家具工艺、染织服装、广告包装、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密切相关,不断发展成熟。但是素描是一切设计的基层建筑,只有地基打得牢,才会有更为优化的设计产品。但是,传统的素描训练较为单一枯燥,过分重视造型基础训练,忽视了创新性。现在的很多院校已经积极开始新的尝试,把设计素描列为基础教学课程,在进行设计产品在构思酝酿的过程中,借助素描语言将创意思维转化为视觉形式,再具体实施。这是因为实用的设计素描具有直观性、便捷性、准确性等特征。要达到素描教学上有所创新,可以将素描和设计结合在一起。具体体现在设计专业中素描注重创造。所以,在素描的绘画材料上可以发生一定的改变,不同绘画材料的选择能让学生的表现力变强,通过自己对画面的理解进行诠释想再现的物象。采用不同的绘画工具,用不同种类的纸张来进行练习。表现上可以用传统的表现手法,也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表现方法,总之就是结合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创作和设计。为了与时代的内涵和特点更好进行的结合,现代设计专业不仅要重视基本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锻炼,使学生能够提升审美观念,在对形象的认识上加入自己的表现方法,这会为设计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重要的是培养有创造性的高水平的人才,其中的基础课程素描教学要时刻谨记以设计观念作为指导思想,结合专业性质和时代的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改革的过程中加强突出设计素描的专业的特征,使学生的个性能够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发挥。这样,学生才会被培养成为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四、结语

篇7

首先,现代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我国近现代艺术很大一部分都在盲目的跟随西方抽象主义和形式主义艺术风格,而在发展的历程中淡化了民间艺术的重要价值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的审美价值观,崇尚西方文明的观念也在不断滋生和蔓延。只有深入研究民族民间文化,使其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发挥民间文化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的独有艺术魅力,才能使得我国的艺术发展道路走的更为长远,最重要的它能唤醒人们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了解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渊源,这是一个民族的发展之本、立足之本,是现代艺术设计工作者应深刻认知的一点。其次,现代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发展可以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工艺文化精神。将现代设计艺术史和民间工艺美术发展史相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在本源上是极其一致的。我国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遵循着从艺术构思到创造实践,再到完整艺术设计理论形成这一科学的艺术发展模式,重拾民间工艺文化设计精神,实践由“艺”到“物”而重于“用”的创造理念,才能发扬富有东方艺术哲学的现代工艺美术体系,使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自立、自强。再次,现代艺术设计的民族化发展可以丰富现代艺术设计元素。将民间美术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能使现代艺术设计更有内涵、更有生命线性和可对话性。现代艺术设计语言逐渐趋于单调、重复,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不足。将民间美术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和再造,挖掘民族美术艺术的宝藏,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取之不尽的资源,为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注入“灵魂”与“思想”。

二、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1、造型设计启示

中国民间美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广大劳动群众以最简单的工具和最朴素的思想创造了中国特有的造型艺术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我们对民间美术“形”的继承并非拘泥于完整的形式沿袭而是着眼于再创造,将民间美术“形”的深厚内涵和完美形式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赋子传统民间美术新的内涵,或者将传统造型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表达设计理念。现代艺术设计在造型上可以充分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第一,在设计思想上,充分借鉴民间美术“不拘一格”的造型风格,生活中的种种事物都可看作形象设计的源泉,并借助主观审美对其进行再创造,以形成独特的风格。第二,在造型的取材上,可以充分汲取民间美术中寓意深刻的意象造型,为稍显冷硬的现代艺术设计添加人文情怀和生活气息。譬如现在艺术设计中龙凤纹饰的运用,将这些带有民族寓意的纹饰运用到现代感极强的现代艺术设计中,会增添更多独特的民族韵味,散发出独特的艺术幽香。

2、色彩运用启示:配色鲜艳

色彩是艺术设计的灵魂所在,现代艺术设计在色彩运用上亦借鉴民间美术的色彩精髓。民间美术起源于民间生活,而民间生活在岁月的洗礼下形成了民族性的色彩观。如我国的木版年画、剪纸、皮影、木偶、风筝、彩印花布、刺绣、面具等,无不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赋色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首先是五色观的运用。这种五色观源于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将“东、西、南、北、中”的空间观念搭配五色,形成了东方主青色、西方主白色、南方主赤色、北方主黑色、中央主黄色的独特五行色彩组合。其次,中国传统观念中对“吉祥如意”的追求可以延伸到色彩上,由文化观念导致的色彩审美取向在对“吉祥如意”的表达上可见一斑。民间美术多用鲜艳的颜色,诸如“红红绿绿”来表现“吉祥”。譬如装饰节日的民间年画作品,多以红色作为主调、黄色作为辅调,用以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这种将世俗愿望与艺术形式相交叠的形式,在感受吉祥喜庆的氛围之时,也带来了浓郁的艺术气息。民间色彩本身的现代化色彩倾向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创作材料。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这些色调鲜艳的配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譬如,在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红色等鲜明喜庆的色彩最适宜表达欢庆之情。因为纯度较高的红黄色调,与民间色彩的色彩特征——明快响亮、鲜艳绚丽等有着艺术上的相同点。这种主观性的色彩调配蕴涵着传统色彩观念对大众的精神需求,可以将现代艺术设计的独特艺术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3、民族之魂的传承

篇8

1.专业特色不明确,生搬硬套。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而言,其实践教学活动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大为不同,有着显著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尤其是在综合类院校中的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方法决不能照搬其他学科。同时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专业与以往纯艺术专业也有着明确的区别,对学生的教育不再是培养个性十足的艺术家,而是培养服务于当代创意产业的设计师,而当前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方法并没有突出这一特点。

2.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节。

实践环节主要的学习内容与考核方式应契合本学科教学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内容,但是现今的大部分实践项目的制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形式大于内容,严重地影响了设计实践对课堂知识的训练与检验。当然,学校与实践平台间的链接与沟通不畅也是两者脱节的主要因素之一。

3.管理方法滞后。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管理方法落后于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的多样化是近年发展的主要成果,但针对于不同实践平台的管理方法却没有得到发展,运用的还是以往较为单一的管理方法。多样化的实践项目与实践平台不能够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下发挥最大的作用,直接影响了该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4.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法单一。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在明确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法。同时这一目标的制定又要根据不同学校专业间的具体培养计划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以往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必须要做出改进和创新,以符合人才需求。

二、改进艺术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措施

1.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创新实践教学应与创意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要将多样的创新实践平台作为桥梁,嫁接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建立与特定课堂教学目标相联系的主题化实践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式、模块化、立体化”的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主题化实践活动。以“实践主题”为切入点,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实践主题就是提取若干与课堂重点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题目,该主题不仅要与课程紧密相关,与平台的实践活动也密切相连,还要求教师在提取主题活动时要进行多方位的考虑,将课堂知识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把重点的设计原理、方法放到创新实践平台中去实践和检验,在设置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主题间知识的纵向连贯性和横向整合性、互补性,以串联的形式开展主题化实践教学活动,不同的主题活动针对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不同。这种主题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范围、高效地发挥了创新实践平台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主题”作为学生兴趣的源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多模块的创新实践平台。“主题”作为兴趣点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链接中的切入点,平台则是开展主题实践创新活动的基础。创新平台的营造不仅要有常规的实践平台,更要有与之相关的模块化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形式有:由政府部门资助的大学生设计创新实践基地、教师工作室、实验教学中心、校企联合创新中心、校企政联合创新实践平台等。模块化的设计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应争取多渠道、多方位的学科交叉型实践平台建设,可涵盖与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建筑工程、装饰工程、规划改造工程、印刷、家具等不同的行业,大力发挥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特点,为学生个性发展、不同方向的设计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广阔的平台。开放式实践创新方法。原有的基于创新实践平台的实践活动,多存在设计实践活动资源不足、受益面窄、时间短等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实践活动的开放度不够。学校及院系方面不仅要加强设计创新实践的平台建设,而且要着力打造该平台的开放性,能够根据专业方向需求选择合适的主题,使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教师与实践平台的工作人员,即“主题”实践创新活动的提供者和组织者应围绕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配置人力和物力,精心策划活动,保证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开放度。在人员构成和组织形式上,依据开放性这一基础原则,达到平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通过“开放”营造公平的气氛,结合“主题”所带来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中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多元化。立体化的活动构成形式。立体化的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方法即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立体化形式。其中,点为课堂重点教学内容,面是创新平台中相关的研究题目,本学科中的多个方向或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则形成面的多个层次。围绕以上重点内容,辅以集中性教学实践、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组织性的课外实践、教师工作室课题、实验中心课题、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课题最终形成以主题化实践项目为中心点的多层次相互穿插、相互依托的立体化形态。其中课堂重点教学内容、创新项目、实践目标自上而下形成纵向的展开形式。围绕主题由设计思维创新实践训练、设计创新竞赛、面向企业的设计创新课程等活动为横向展开形式,两者相结合构成一系列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创新活动,推动学生“以实践为师,以市场为法”,掌握并提高实践技能。

2.在创新理念和思路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创新实践平台的管理方法。

为创意产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了投入到创意产业的实践之中,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对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创意产业实践教育不仅要有上文中提及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还要引入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理念,以科学、高效的方法管理实践平台的运营与发展。整体目标管理。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的创新实践平台项目,要以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为目标,独立的课程或项目也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项目进行整体界定。实践平台上的创新活动或项目是既相对独立又与专业培养计划紧密衔接的综合实践教学体,因此整体的目标定位与范围是在培养计划与企业或自拟的实践创新项目相结合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其中培养方案和计划是主要因素。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创新实践平台的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应是发展性的评价模式。该体系不仅关注学生个人的实践表现,而且注重学生和平台建设的未来发展,主要内容应有:由实践项目中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确定评价目标后,通过系统地收集评价信息并进行分析,对评价对象的素质发展、学习职责和学习绩效进行价值判断。评价管理体系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应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注重反馈信息的周期式总结与处理。过程监控与分项管理。过程监控与分项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创新活动的质量。实践项目过程监控由主体项目负责人执行,结合评价管理体系对现行成果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取得的进步与其中的不足,推荐使用资料信息库的形式为后阶段学习提供借鉴。对于该过程的监控可使用分项管理方法,具体内容可分为:活动项目的范围管理、费用管理、时间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每项分项管理、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阶段性汇报和指导教师的综合性评估与考核作参考,以实现该方法的可信度与效力。资料信息库建设。创新实践活动的信息库建设一方面是可以实现资源利用与共享最大化,提高活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创新活动的系统化与自动更新,为后续活动或项目提供参考与资源。资料信息库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五大基本方面:活动进度与计划、学习课件、经典案例参考、评价体系、沟通交流系统。辅以特定管理软件或网络技术的资源信息库还能够预测活动开展所获效果,辅助教师或责任人实时进行网上评价和监控。

三、总结

篇9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初探1】

【摘 要】幼儿教育是对人的启蒙教育,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幼儿教师的实操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会影响未来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因此,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是可行的。

【关键词】艺术类 毕业教学展示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078-01

一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取得的成效

长期对成人艺术类学生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现今已显露出弊端。成人艺术类学生应更多在毕业考核中展示其专业实际能力,以适应职业需求。在多年的教学中,艺术类教师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摸索出将幼儿艺术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一形势改为毕业教学展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利用自我设计,探究性、多种艺术门类课程选择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艺术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实际演练和体验型科学,通过多种艺术门类课程的选择,学生与导师可以共同探究幼儿艺术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了解最终决定教学展示题目、形式。一切工作都由学生主导完成,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实际授课能力是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说大话、喊口号,甚至抄袭,没有积极的思维、实际的演练和创新。利用自己设计性或探究性授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艺术教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和探究性的毕业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作用是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无法取代的。

2.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知识相联系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幼儿艺术专业教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与育儿知识相联系,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利用各种不同的音乐来调节幼儿的情绪;生活中的不同季节可用不同的装饰画去表示,用来作教室装饰或家居装饰。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又与教学密不可分的知识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并动手实践和创新。

3.在教学展示中积极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使学生更有兴趣

在导师引导毕业教学展示中,学生们还应加入一系列与幼儿互动的实践性活动,如幼儿参与的律动游戏、手工、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意识到,这是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怎么带动幼儿?怎么通过自己的引导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使学生增加知识,拓展视野,开发智力,激发学生研讨教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融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堂实践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能力的机会。

4.毕业教学展示提高学生就业自信心

通过教学展示学生们纷纷表示有难度,但这个过程受益匪浅,真的有提高,能学到知识。据对毕业班学生的调查,60%以上的学生将这次毕业展示运用到了求职或工作中去,80%的学生认为通过这样的毕业教学展示,授课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毕业形式改革很实用,符合现在就业的需求。

二 成人艺术类专业毕业论文改革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创造性

幼儿艺术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高中毕业考入的,对自己缺乏自信。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而且经过某种训练后,完全可以学会并更具创造性。创新并不与知识成正比,所以需要导师更多的耐心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教会她们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消极的思想

从已毕业的幼师学生来看,持有积极心态的毕业生,积极进取,最终创出一片新天地,而持消极心态的毕业生,遇事退缩,在困守中一事无成。由于几乎独立完成毕业论文展示是一项相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难度的事,做起来肯定困难重重,心态若不积极,遇到困难,便容易退缩。因此,导师关注学生的心态,是帮助他们成长的有效手段之一。

3.不了解创新的方法

实际上,创新的方法有很多,但学生没有头绪,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时不断渗透,逐步训练,在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教会他们合理运用创新方法,进一步实现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毕业教学展示。

虽然毕业教学展示改革还在不断探索阶段,但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改革后的实际效果,我们看到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经过不断地改革,成人艺术类毕业考核形式将会更加完善。

【艺术市场专业应首重艺术批评实践教学2】

【内容摘要】艺术批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借鉴成熟理论,更应该是针对艺术市场进行实践批评,这样才能保证艺术批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校艺术市场专业教学应加强批评教学的基础地位,通过实践教学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市场 批评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对艺术市场专门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早在上世纪末,全国部分高校就开始探索文化(艺术)管理专业建设,各高校结合各自学科优势,逐步建立符合艺术市场特殊规律的艺术经济学、艺术管理学、艺术营销学等课程齐全、结构合理的艺术市场学科体系。

无论是艺术市场本身的建设和完善,还是艺术商品价值判断,都是以艺术现象本身艺术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作为艺术价值判断的艺术批评就成为艺术市场建设的基础。艺术批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它需要借鉴成熟理论,更应该是针对艺术市场进行实践批评,这样才能保证艺术批评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校艺术市场专业教学就必须加强批评教学的基础地位,通过批评教学推动艺术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艺术批评教学应该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尤重实践教学

一些优秀艺术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魅力,需要艺术批评来发现和评价,指导和帮助广大群众进行艺术消费。需要通过艺术批评对艺术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做出科学判断与评价,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用一定的理论和批评标准对作品做出判断并不难,只要熟悉和理解艺术理论和方法就能对艺术现象做出判断,但理论和标准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美术现象本体,这种判断又是否符合艺术市场的规律就成为艺术批评的关键。我国现代艺术批评还相对比较弱,没有形成符合中国艺术实际的理论体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代西方艺术批评理论也被引入中国,丰富和发展中国艺术批评理论的同时也显出强烈的水土不服。

从内容上看,现代西方艺术理论,主要是美学理论,并不关心艺术本体的规律,而是通过研究艺术现象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构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庸俗社会学美学,它与直觉主义美学和现象学美学的观点极端接近。

他们的观点是把艺术归结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就像在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中一样,承认艺术中只有思想内容是本质的,它使艺术内容脱离这种内容体现的手段和形式,成为一种纯思想的推演和演绎。以这样的理论作为基础对艺术现象进行批评,只能是理论范围无限扩大,语言越来越晦涩抽象,什么都说就是不说艺术,形成了一种学院化理论倾向。

从教学效果上看,现代西方艺术理论扎根在西方文化土壤之中,是艺术理论家面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艺术问题进行的理论分析。在对西方文化和社会现实知之甚少的情况下,面对这些五光十色的理论,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学习的结果就成了古今中外艺术理论的大杂烩。学习和借鉴西方艺术理论是必要的,但更要从艺术现象中发现与众不同的、也是我们时代最需要的东西。

因此,就要求批评者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艺术发现力。这种敏锐的发现力就是一种艺术直觉。一般说来,直觉就是欣赏者未经理性分析与逻辑推演而迅速直接地把握客体对象的本质及其感性特征的能力。直觉洞察力不同于推理,不借助概念,却又包含着情感想象理解。批评家的洞察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它是从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中敏锐地对现象本质的悟解力。

“看”也正是“眼睛的思维”。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直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在一个真正艺术家的作品中经常可以发现其特有的敏感性,会感受到其独特的音调、动作、表情、形式、画面、题材等,有时是说不清道不明、稍纵即逝的感受,这种感受才是艺术批评所要表达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有其天赋的一面,更多的还在于个人后天的学习,是一种对各种知识的整合能力。也就是说,一个对知识具有很强整合能力的人,在文化、艺术、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越多,他的直觉能力也就越强。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说:“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见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同样,“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也就是说,我们的感官是经过训练的、具有文化感受力的感官,而不是纯自然生理上的感官,“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①艺术批评所需要的敏锐观察能力,它一方面来自对人类历史的学习——“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另一方面就是敏锐的观察,这种观察就是一种实践——感性活动。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研究艺术现象本体,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才能得出实际的而不是空想的,科学的而不是抽象的判断来,因此,艺术批评教学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尤其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它是保持艺术批评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

二、艺术批评实践教学是艺术市场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

艺术市场是以艺术商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交易行为,如果无法判断或者判断不出艺术商品价值,艺术市场运转就会产生困难,甚至最后崩溃。

艺术商品的价值是由艺术本体的价值和艺术载体的价值两部分构成的:艺术创作作为文化生产,不是纯粹手艺的展现,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显现。克罗齐指出,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创作技术方面,不在于构思的物化,也不在于作品的构成,而在于艺术家意识中酿成的特殊精神内容,其形成的物质“外壳”只应该把这种内容凝定下来并传达给他人。这种物质“外壳”的物化就是艺术品,艺术家完美地表达出自己思想的作品才是有价值的作品,它的外显形式就是独特的个人风格。

艺术本体的价值量是由以创作主体长期的累积劳动量为依据,以承认艺术创作经验、艺术传达和表现的技能技巧、个人禀赋才情的差异、社会影响和时尚因素以及稀缺程度为基础的市场认同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艺术载体的价值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原创艺术载体。其价值量无法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

2.人工复制的艺术载体。其价值量也难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量。

3.机械复制的艺术载体。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和计量。

艺术品的市场价格并非由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决定,更多的是由其使用价值来决定。任何商品都必须具有可供人类使用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属性之一。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它既是艺术作品转化为商品的本质属性,也是艺术市场运行和存在的基础,艺术品具有使用价值是艺术品具有价值或价格的物质基础。

艺术品的使用价值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针对具体的人。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列宁认为社会关系分为两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这两类社会关系又是多层次、多方面的。物质的社会关系一般指人们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

思想的社会关系是指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关系等。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由于时代历史背景、文化传承、艺术交流、审美心理、价值取向、经济状况、国家有关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媒介“炒作”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具体艺术品对使用主体将表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表现出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用价值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会给炒作留下足够的空间,在人为的炒作推动下就会出现市场混乱,不利于市场发展和建设。这就需要艺术批评能够对艺术现象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有利于使用价值明确和稳定。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批评实践教学也为艺术史学科和艺术理论学科的教学提供资料和理论支撑,促进艺术学科适应时代和市场需要。同时,艺术市场具有一般市场运行的规律,但更多的是艺术市场自身的特殊规律,艺术管理类学科要想真正反映艺术市场的特殊规律,就必须深入艺术市场内部,实事求是而不是生搬其他市场规律,就必须研究艺术品的经济规律,艺术批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艺术经济规律的关键。

我们强调艺术批评的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是说艺术批评可以包办艺术市场课程建设,也不是说艺术批评的地位有多高,只是说,艺术批评处在艺术市场学科中的基础和纽带的作用,我国目前艺术市场学科教学和建设还比较薄弱,通过加强艺术批评学科建设来促进和协调其他学科建设,有利于尽早形成艺术市场完整的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篇10

设计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是要在课程体系中全面培养学生对设计定位的敏锐感知力、设计分析的洞察力和设计解决的创造力。教育不但要教会学生认识“What”,更要教会学生认识到“How”和“Why”,积极寻求思维转化途径、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目标

1.关注材料与工艺的选择与运用

材料是家具陈设设计的物质基础,而工艺是家具陈设设计的方法基础,制作模型的过程需要学生实践家具的成型工艺以及形态、材质、空间对于家具设计的影响。许多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到了不同材料的性能和构造方法,从而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家具的结构特性,在设计过程中避免了出现违背材料特性的结构形式;学习掌握常用家具施工机具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理解家具构造中各层结构的连接、嵌缝、饰面的工艺,了解家具施工构造,即“结构+基层+面层”的设计原则和内容。

2.关注家具尺度之于人体工程学和经济考量的运用

家具陈设设计不是单纯的“机械设计”,而是以人为本的“生命设计”,仅仅依靠书本上关于人体工程学的尺度数据,学生无法直观、有效地以科学的观点做设计。因此,在家具实践制作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了解常用材料的规格,并学会计算和下料;同时,利用等大实物模型可以随时切身感受家具的尺寸和使用功能,并按需调整其尺寸使之舒适、耐用。

3.关注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及沟通能力是设计师的基本技能,在课程中引入团队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提前演练自我发展能力和专业表达能力。团队成员之间在方案选择与优化、材料选择与购买、工艺操作与选择上都会有不同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会实时与同事、业主、工人、供应商等沟通交流,通过教学上的实战可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塑造学生积极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仅要学会课本知识,更要学会做人和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