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隐患范文

时间:2023-03-14 16:0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隐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安全隐患

篇1

自制食品安全隐患

调查发现,自制食品主要有5大隐患。

第一,用包装日期取代生产日期。这是许多超市常用的“障眼法”,无论是去买包子、面条等主食,还是酱牛肉、香肠等熟食,超市通常都是在称重后再往塑料袋上打上一个日期,所有食物都成了“当天生产”。但究竟是哪天生产的,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

第二,保质期限设定“各自为政”。超市自制食品的保质期随意性很大,无严格的认证过程。比如同样是豆腐,一家超市是5小时,而另外一家超市则规定为一天。

第三,食品标识“缩水”。多项国家标准都对食品包装、标识作出了明确要求,自制食品也在其约束范围内。其中,《食品标识管理规定》指出,食品标识应当标注食品的配料清单,在食品中直接使用甜味剂、防腐剂、着色剂的,应当在配料清单食品添加剂项下标注具体名称;使用其他食品添加剂的,可以标注具体名称、种类或者代码。但在超市自制食品的标签上,除了名称、重量、包装日期、价格以外,再没有别的标识。

第四,凉菜售卖期超过4小时。根据商务部《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制作好的凉菜应在4小时内销售完毕,并用明确指示牌告知消费者选购后应尽快食用,这是因为凉菜容易滋生细菌并腐烂。而超市凉菜多制作于清晨,到售出时已经远远超过4小时。

第五,工作人员忽略卫生细节。多数超市自制食品的经营者都办有卫生许可证,采取封闭式销售管理,为工作人员配备了口罩、帽子等卫生设施。但在现切现卖的熟食柜台前,时常可以发现一些工作人员的口罩仅是个摆设,在操作过程中还一直对着食品与人说话,唾沫横飞。一些超市虽然也有专门的透明操作间,但烹饪场所却在后面封闭的操作间里,消费者无从监督食品的制作过程。

购买时应该注意什么

面对超市中种类繁多的自制食品,消费者该如何擦亮眼睛?

尽量选择新鲜的、刚出锅的产品。警惕超市的打折促销、买荤送素等活动,这种活动主要在傍晚且只针对即将过期的食品进行,安全指数不高,消费者不要贪图便宜而选择大量的此类食品。

凉拌菜尽量少吃。这是超市自制食品中安全隐患最大的一类,如真要买,回家后最好再加一些醋、蒜等调味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杀菌的作用。

熟卤制品食前最好先加热。熟卤制品容易存在大量亚硝酸盐、色素等成分,不要经常吃,买回去后最好再重新加热。

篇2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41-01

1、从农村食品安全隐患出发

我国农村区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特别在河北省,传统农业生产开展的仍然非常广泛,土地牢牢地束缚着人口的流动,与此同时,不断前进的城镇化进程并没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生活环境特别是饮食习惯和食品流通、供应状况,农民继续面对农药污染、工业污染、大型疫病等食品安全隐患的威胁,一旦爆发大的食品危机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政府有关部门往往在应对相关事件的时候颇感乏力,这首先需要从根源上认识农村这一特殊环境中的各类食品安全隐患。

1.1食源性安全隐患

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食源性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工业污染保存不当以及误食过期变质的食品等。其中农药污染并不是仅指常见的农药残留毒性问题(农药药液或药粉粘附在果实表面直到药效消失),也包括不同剂型的农药因不同的作用方式而在土壤中流失、渗漏和吸附的现象,这一类污染主要有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氮农药污染。通过土壤分解并且进入食物链,形成一种浓缩的化学成分,被人食用后,毒性就大大增强了,这样的中毒现象不易察觉,但是对人体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工业污染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造成的水、空气、土壤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质量,或者某些工业用化学元素进入食物链造成意外中毒的现象,我国在布局工业时,往往远离市区,邻近乡村,这样大大增加了农村的污染几率,增大了其影响食品安全的可能;保存不当及误食过期变质食品这类现象在农村很常见,由于食品包装不全或者包装被涂改,有时候很难察觉,另外现在食品外包装标注采用多种文字造成了辨识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隐患。

1.2流通性安全隐患

根据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将市场分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说法,可以将以下几类农村食品安全面对的隐患定义为流通性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大型疫病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零散零售业、集市等引起的安全问题。其中大型疫病主要是指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等动物疫病,这些大型疫病不仅造成了农副产品大幅减产,更为可怕的是,一旦感染这些疫病的牲畜的制品流入市场或者掺杂进入别的食品中,那样危险将更为严重;另外,由于农村属于次级消费市场,通常市场多见的并不是各种优质产品,而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有关调查显示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正在充斥着农村市场,加上农村有赶集、赶圩等逢节气集中购买商品的习俗,这也更加刺激了假冒伪劣产品在农村的流通,形成了一个监管上无法逾越的死角,也加重了这类危害现象。

1.3非食源性安全隐患

非食源性安全隐患作为最为防不胜防的一个现象,在近几年已是愈演愈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添加剂的加入,常见的添加剂如防腐用的山梨酸钠、亚硝基类等,提色用的各种人工色素,或者为了使食品物理状态更接近真实而采用的增稠剂、明胶等等。但是,三聚氰胺、苏丹红、甲醛甚至有危害的转基因作物等非食品原料居然也堂而皇之的进入到了食品领域,这样的现象一旦出现,真的是让农村消费者无所适从,根本没有办法辨别,如果已经致害,也只能默默忍受,甚至没有可行的救济渠道。这一类安全隐患是极难克服的,可以说是给监管方出了一道难题。

总之,由于我国农村市场的复杂多样,食品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对于监管而言确实是一个巨大而难于完成的系统工程,但这并不是放纵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籍口,相反,要通过总结情况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2、可以依靠的法律手段

(1)电子监管制度。

食品质量电子监管即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最初是由欧盟为应对疯牛病问题于1997年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可追踪”的定义表述为“食品市场各个阶段的信息流的连续性保障体系。”按照欧盟《食品法》的规定,食品、饮料、供食品制造用的家畜,以及食品、饲料制造相关的物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的各个阶段必须确立这种可追踪系统。该系统对各个阶段的主体做了规定,以保证可以确认以上各种提供物的来源与方向。可追踪系统能够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追踪检查产品,有利于监测任何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该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给每件商品标上号码、保存相关的管理记录,能够追踪食品由生产、处理、加工、流通及销售的整个过程的相关信息的系统。周应恒教授在介绍这个系统的时候是在研究了我国食品现状之后的,但是侧重点不是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其实针对农村的情况,如果推行食品质量电子监管,就必须处理好监管成本问题,如果要农民通过购买产品来分担这一成本,那只会带来逆向选择,因为没有监管的食品价格会更低。

(2)危机紧急应对预案。

危机紧急应对预案是一种后置的救济措施,散见于各个法律之中,有些地方条例也规定了相关的食品安全事故紧急预案,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对突发性的事件能迅速处理,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类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四类保障即:信息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物资保障。其中信息保障要求监管部门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负责承担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传递等工作;医疗保障要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的,卫生系统应急救援工作应当立即启动,救治人员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技术保障要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事故发生时,受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指挥部或者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委托,检测机构要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测,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定性提供科学依据。物资保障要求政府应当保障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救援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上述可见,这一措施的推广需要加大政府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的投入。

(3)召回制度的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食品召回制度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食品安全预防措施,通过及时回收产生质量问题的食品,可以将食品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结合我国当前农村的现状,这一制度的实现必须依赖一定的媒介工具,并且能够真正的将投入市场流通的食品召回,这个成本问题必须先由政府来承担,否则召回制度将会无法推行下去。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在消费方面还是达不到城市居民的程度,这样的现实造成了食品方面的农村消费适度从紧的局面,因此,适当的政府补贴也十分必要,使得农村市场也能像城市市场一样得到政府监管的重视。

3、可以利用的媒体途径

首先,要充分利用村村通系统,现在由于卫星电视的普及和数字技术在农村家庭的推广,以电视作为载体来宣传食品质量已经成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一种宣传形式,在曝光食品质量问题的同时,积极介绍优质的食品到农村,既引导了消费,又保证了安全。虽然这有变相广告之嫌,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这样做的成本很低并且效果也最好,关键之处在于,信息能够直接传递到农村消费者的面前,这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要积极拓展农村图书馆作为信息窗口,近几年我国农村兴建了大量的农村图书馆,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阅读领域,在其中应增加更多有关食品安全类的书籍,宣传科学饮食、安全饮食、健康饮食,培养农民对存在隐患食品的辨别能力。

再次,要借助3G通信网络的力量来打好农村食品安全保卫战,随着手机的普及,其已成为农民手中最重要的信息工具。3G网络因其强大的信息功能,不仅能传递图片、声音甚至图像,这些直观的信息对于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极为重要,借助这一工具,农村食品安全工作一定能够事半功倍。

4、农村食品安全展望

通过上述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开展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虽然困难重重,但并不是毫无头绪,在借助先进信息工具的条件下,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在政府引导和帮助下,我们深信进行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是一定能够取得极佳效果的,让我们在未来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周应恒,现代食品安奎与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篇3

本文旨在介绍食品包装给食品带来的质量安全隐患,以及食品包装的卫生检测标准和要求,为食品质量安全把好最后一道关。

食品包装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

食品包装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食品包装生产不规范,部分生产企业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卫生安全性重视不够,一些小型加工企业甚至非法使用回收的废旧塑料来生产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

(2)国家食品包装相关标准、法规不健全,监管缺乏技术支撑,使不法生产商有机可乘。

(3)对食品包装所用的胶黏剂、油墨以及相关助剂无明确规范、要求,监管缺乏依据。

(4)检测设备落后,缺乏简单易行的检测手段以及快速、高效的检测设备,无法对许多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的安全性进行检测。

食品塑料包装的质量安全隐患

塑料包装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树脂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如聚丙烯腈;树脂中残留的有毒单体、裂解物及老化产生的有毒物质;塑料制品在制造过程中添加的各种有毒助剂;塑料回收再利用时附着的一些污染物、添加的有毒色素和回收加工产生的裂解物。

1.几种典型的有毒单体

(1)氯乙烯单体

①来源:氯乙烯聚合生成聚氯乙烯,未聚合完全的氯乙烯单体会残留在塑料中。

②毒性:氯乙烯具有麻醉作用,可引起人体四肢血管收缩而产生疼痛感,同时还具有致癌和致畸隐患。氯乙烯在肝脏中可形成氧化氯乙烯,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烷化作用,可与DNA结合产生肿瘤。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聚氯乙烯树脂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5mg/kg,成型品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1mg/ kg;欧盟相关标准规定,食品中氯乙烯单体迁移量≤0.01mg/kg;美国相关标准规定,聚氯乙烯包装材料、板材、片材中氯乙烯单体残留量≤0.01mg/kg。

(2)偏二氯乙烯单体

①来源:偏二氯乙烯聚合生成聚偏二氯乙烯,未聚合完全的偏二氯乙烯单体会残留在塑料中。

②毒性:偏二氯乙烯属中等毒性物质,蓄积性极弱,无致突变性。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树脂中偏二氯乙烯单体残留量≤10mg/ kg,成型品中偏二氯乙烯单体残留量≤5mg/kg。

(3)己内酰胺单体

①来源:己内酰胺是聚酰胺(尼龙)材料的单体。

②毒性:己内酰胺是一种致痉挛性和细胞原生性毒物。中毒的轻重与接触己内酰胺浓度高低、时间长短及暴露面积大小有关。除皮肤接触中毒外,动物试验和工业毒理研究表明,其还能通过呼吸道吸入或腹腔注射剂静脉注射而中毒。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成型品中己内酰胺单体残留量

(4)苯乙烯单体

①来源:聚苯乙烯塑料中未聚合而残留的单体。

②毒性:苯乙烯单体具有一定的毒性,能抑制大鼠生育,使肝肾重量减轻,易被氧化生成一种诱导有机体突变的苯基环氧乙烷化合物。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限量≤0.5%。美国相关标准规定,接触脂肪食品的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残留量≤5.0mg/kg,其他食品包装聚苯乙烯树脂中苯乙烯单体残留量≤10.0mg/kg。

(5)双酚A单体

①来源:双酚A(BPA)是制造聚碳酸酯塑料和环氧涂料的单体。

②毒性:一种典型的内分泌干扰物质,具有雌性激素活性,能导致白血病和淋巴瘤。

③限量:欧盟相关标准规定,在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双酚A单体限量

(6)丙烯腈单体

①来源:丙烯腈是合成橡胶(如丙烯腈-丁二烯橡胶)和丙烯酸树脂的重要单体。

②毒性:丙烯腈对人体的慢性毒性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失眠、多梦、易怒等。此外,丙烯腈可致接触性皮炎。

③限量: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丙烯腈橡胶中丙烯腈单体残留量≤1mg/kg。欧盟指令2002/72/EC中规定,丙烯腈从塑料包装制品向食品或食品模拟物的迁移量不得检出,其检测限量为0.02mg/kg。

2.几种典型的塑料添加剂

(1)增塑剂

①功能与类型:改变塑料的刚性甚至脆性,使塑料具有一定绕曲性的添加剂。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酸酯、脂肪酸酯、磷酸酯、柠檬酸酯等。

②安全性:邻苯二甲酸酯具有较大的毒性,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2-甲氧基)乙酯等对动物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

③有关规定:1999年12月7日,欧盟1999/815/EC指令,规定在欧盟成员国内对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与口直接接触的玩具及用品(如婴儿奶嘴、出牙器等)所采用聚氯乙烯塑料中的增塑剂含量进行限制,要求PVC中所含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DEHP、DINP、DNOP、DBP、DIDP、BBP)的总含量≤0.1%。

(2)稳定剂

①功能与类型:稳定剂的主要功能是阻缓或防止塑料在物理(加热、光)和化学(氧、微生物)因素作用下产生降解,主要包括热稳定剂、光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②安全性:热稳定剂有毒物质来源于重金属硬脂酸盐类(硬脂酸的铅盐和镉盐)和有机锡类(三烷基和四烷基锡);光稳定剂有毒物质来源于聚胺类物质,如六甲基磷酰三胺,可引起老鼠出现鼻癌;抗氧化剂有毒物质来源于酚类抗氧化剂,如丁基化甲基苯酚BHT、苯基取代的亚磷酸酯如三苯基亚磷酸酯。

③有关规定:我国在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对某些添加剂(65种,实际使用的达几百种)进行了规定。欧盟在2002/16/EC指令的附录三“可用于生产塑料材料及制品的添加剂不完全清单”中对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及其限量做了明确规定。

(3)发泡剂

①安全性:在餐饮业广泛使用的发泡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制品中通常需要添加某些发泡剂,如偶氮二甲酰胺、对甲基苯磺酰胺基脲和偶氮二羧酸二异丙脂等,然而偶氮二甲酰胺、对甲基苯磺酰胺基脲等在加热过程中容易降解产生致癌物氨基脲,导致食品存在潜在的污染风险。

②有关规定:欧盟2004/1/EC指令规定,自2005年8月2日起禁止进口和生产含有偶氮二甲酰胺发泡剂的食品包装材料。

食品包装内壁涂料的质量安全隐患

涂料是有机高分子胶体的混合物溶液或粉末,涂布于物体表面并形成涂层,从而达到防腐、阻隔等目的。涂料通常由不挥发的成膜物质和挥发性的稀释剂组成。

涂料的卫生问题主要关乎残留单体和重金属含量两方面,如游离甲醛、双酚A、双酚A二环氧甘油醚(BADGE)、双酚F二环氧甘油醚(BFDGE)、铅等。对此,欧盟已有限定,而我国还没有。

食品复合包装材料的质量安全隐患

复合包装材料是由两层或两层以上不同种类的材料,经各种复合技术加工制成的多层结构包装材料,所用材料有塑料薄膜、铝箔、纸等。

复合包装的质量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内层材料、胶黏剂、印刷油墨的溶剂残留。内层材料通常采用PE、PP、EVA等;胶黏剂通常采用聚氨酯,聚氨酯的主要成分是毒性较大的异氰酸酯,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甲苯二异氰酸酯,易水解成具有致癌性的芳香胺。内层材料中的添加剂、印刷油墨溶剂残留会迁移至内装食品中,引起食品污染。

1.异氰酸酯

(1)来源:异氰酸酯被用于制作聚氨酯包装材料和胶黏剂。

(2)毒性:异氰酸酯具有明显的刺激和致过敏作用,反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性哮喘,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影响到呼吸功能。

( 3 )限量:欧盟相关标准规定,塑料制品中异氰酸酯残留量≤1.0mg/kg。目前共有8种异氰酸酯被允许用于制作食品包装材料。

2.芳香胺

我国出口的食品包装及餐具常因芳香胺迁移溶出问题而遭到国外预警通报。

(1)来源:一是复合包装使用的聚氨酯胶黏剂,在加热蒸煮过程中,残留的芳香族异氰酸酯单体水解后生成芳香胺;二是黑色餐具材料中使用的偶氮染料,受热分解生成芳香胺。

(2)毒性: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间苯二胺、二胺基二苯甲烷等能诱发泌尿系统发生癌症。

(3)限量:我国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规定,甲苯二胺的含量≤0.004mg/kg,该含量是指五种同分异构体的总量;欧盟指令2001/62/EC中规定,以芳香族异氰酸酯为原料和偶氮染料的食品接触材料中芳香胺类物质(以苯胺计)的检出限量为0.02mg/kg。

食品包装的卫生检测标准

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因与食品直接接触,已成为食品安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在与食品直接接触的过程中,包装材料及容器中的各种成分会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而不断释放,从而对食品产生潜在的危害。除了上述食品包装材料本身及加工产生的安全隐患外,食品在运输、储存、使用中也可能受到二次污染,为了确保食品包装材料及容器的安全性,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测。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包装质量控制还是客户的要求,或者是为顺利出口提供保证,都需要对食品包装进行相关检测。

1.有害物质迁移

根据食品包装的用途,分别用蒸馏水、4%乙酸、65%或20%乙醇、正己烷(分别模拟水性、酸性、醇性、油性食品)对食品包装材料浸泡后进行蒸发残渣量、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以铅计)含量和脱色试验。

2.溶剂残留量

GB/T 10004-2008《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对溶剂残留进行了规定。北京《奥运会食品安全包装、贮运执行标准和适用原则》以及国家质检总局目前实施的《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也对溶剂残留做出了必检的规定。今后新制定的国家或行业食品包装标准都将把溶剂残留列入必检项目。

3.甲苯二胺

食品软包装材料大多是复合包装材料,因此由胶黏剂导致的甲苯二胺的潜在危害不可忽视,GB 9683-1988《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将其规定为必检项目。

4.邻苯二甲酸酯类

篇4

重大安全事故为何屡屡发生?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近期,金山区检察院对近一年来办理的安全事故类案件进行梳理,结果显示,2012年至今共办理案件10起,涉案18人;其中2013年初以来已连续受理5件,呈高发态势,并造成7人死亡的严重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片面追求生产效益,忽视安全隐患,导致安全防范形同虚设。

安全教育不足导致员工“糊涂上岗”

王某等人分别是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制造部部长、次长、课长、车间主任,逐级负责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管理。但他们在任职期间,并没有按照职责对公司制造部下属车间员工进行岗前教育,讲明如何安全使用易燃易爆化学品白电油,也没有对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监管。2011年5月,公司制造部一员工竟使用未采用防护措施的平板车运输白电油进入生产车间,在对平板车除尘时,白电油发生爆燃,2名员工致死。案件发生后,王某等人被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追究刑事责任。

在2012年6月发生的另一起案件中,某金属表面处理公司在没有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的情况下,组织工人改造公司电解槽设备并处置电解槽危险废物。相关安全知识的缺乏导致施工人员没有佩戴抵御废气的口罩,在对电解槽缸填沙时4人发生化学品中毒,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对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老总、负有直接责任的副总经理及车间主任均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被判处刑罚。

在这两起案件中,只要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的安全知识就能避免事故发生,但遗憾的是,部分企业忽视安全教育,未能及时培训员工,导致员工的小失误酿成大事故。

雇佣无资质工人容易“惹祸”

某铝业公司经理杜某负责该公司铲车驾驶员的管理工作,在明知李某没有铲车操作证的情况下,仍安排李某驾驶铲车装卸货物。2011年8月,李某在该公司驾驶铲车装卸货物时,因操作错误将正在清扫路面的一名公司员工撞倒并碾压致死。

无独有偶,2011年8月,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员工范某在不具备起重机械操作人员资质的情况下,使用起重机吊螺旋输送管时,因操作不当,致使螺旋输送管掉落将一工友砸死。

从以上两起案件中可以看出,部分企业无视相关安全规定,雇佣无相关资质的人员务工,结果导致安全事故,不但造成人员伤亡,负责人员也要承担重大责任事故的刑事责任。

安全防护缺失危害生命

2011年10月,阮某在担任某公司副总经理时负责该公司新建厂房任务,此后雇佣工人进行工程施工,但未对有关施工人员落实安全措施和防范措施,致使该工地一名施工人员在安装彩钢瓦过程中,由高处坠落死亡。

篇5

随着信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更多的使用电子产品来储存信息。但是由于电子文档具有易复制、易传播、易修改等特点,数据信息也时刻隐含着被泄露的风险。因此,本文通过对电子信息产品的数据安全进行了分析,探究了预防和解决电子产品数据安全隐患的措施,希望能为广大的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使人们在利用电子产品储存信息时更安全,也更放心。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品 数据安全 措施

1 提高员工素质,保障数据安全

高素质的数据管理人员是实现电子信息产品有效工作的基础,也是进行数据安全隐患防范的重要途径。所以数据信息管理人员,不光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基础之上,对一些敏感和隐私的数据信息应做到绝对的保密,妥善保护其不被盗取或者泄露。同时,由于大部分的数据信息都是通过相关的电脑软件来进行保护,所以还要对数据管理人员进行软件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操作各种保密软件,提高数据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2 数据常备份,防患于未然

数据备份一般包括两种:一是异地备份,即将数据备份到与本地计算机在物理上相分离的储存器上面,虽操作起来比较复杂、繁琐,但是安全性也高;二是本地备份,是指将数据备份到本地计算硬盘的指定区域中,其最基本的操作方法是在特定的存储器介质上来进行的,可以连接可移动的存储器,所以相对来讲比较简单、快捷,但是缺点是安全性低。所以笔者建议大家不要嫌麻烦,最好是使用异地备份,这样在信息数据受到了损坏。无法读取甚至是无法恢复时,备份数据就能够派上大用场,通过使用数据备份恢复来找回过去的原始数据。

3 彻底删除数据,根除泄露隐患

在电子信息产品的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将数据进行删除处理。尤其是对于一些敏感而隐私的数据,为了保证其绝对的安全,所以必须要进行彻底删除。要想彻底删除数据,方法有多种:一是借助覆写,进行安全删除;二是可以下载安装一些删除软件,操作方便;三是使用第三方的删除方法来进行彻底的删除;此外,还有一些格式化工具通过对储存器的格式化来实现对数据的彻底删除。 既然是彻底删除,也就是说在操作完成后,这些数据是不能再恢复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彻底删除之前,一定要反复核对,以免错删了其他的数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 定期进行杀毒,免受病毒侵害

电子信息产品一旦受到病毒、木马的入侵,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小的麻烦,所以定期对电子产品进行杀毒也是保障数据信息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首先,用户在收到一些可疑的邮件或是短信时,一定要及时把它们删除,因为这些垃圾邮件和短信很大一部分都是带有病毒的。其次就是要在电脑和手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对自己的电脑和手机进行定期的体检和杀毒,使其免受病毒侵害。杀毒软件也要经常更新,这样才能防治新型病毒的入侵。这是目前来讲的两种比较可行、有效的杀毒方法。

5 手机信息保密,加固数据安全

手机的操作系统比电脑的操作系统更加脆弱,安全性能也要比电脑低很多,所以手机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害,信息数据泄露的危险也更大。所以大家要尽量少地在手机上处理一些的信息,在处理时也尽量设置密码或是使用一些保密软件进行加密。此外,不要随意下载安装来路不明的应用,因为许多的木马和病毒都会伪装成陌生程序的样子来迷惑用户,随意打开安装可能会造成手机失密。

6 采用数据恢复技术和追踪检查

当电子存储载体出现了硬件损伤,或是由于人员的操作不当,造成信息数据损坏或是丢失不见时,就需要使用数据恢复技术来对原文件进行恢复。数据恢复技术是针对数据的损坏和丢失所研发的一项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技术,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重新获取已损坏甚至是已经丢失的数据。一般的数据恢复方法有针对逻辑层数据丢失的、有针对存储载体硬件物理层数据丢失的、也有针对固件层数据丢失的。现在运用比较多的数据恢复软件有闪存数据恢复大师、SD数据恢复软件、黑匣子恢复设备等,其安全性和数据恢复的成功率都很高,而且适用于台式机、笔记本、硬盘、手机、L 盘、内存卡等多种电子设备的数据抢救,功能十分强大。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它的局限性,当遇到TB级这种的大容量的载体时,就只能采用更加专业和先进的数据恢复工具才能实现对其数据的恢复了。而且如果存储载体内部结构方面存在缺陷,或是由于存储载体读取程序受故障而造成的数据损失,用这种方法也很难实现对其数据的恢复。此外,当数据信息已经泄露之后,我们仍可以通过信息追踪检测技术进行敏感数据事件的分析(用户或者系统的行为)、报告数据的完整性受到威胁的分析,以此来追踪泄密的发生的来源,防止泄露的再次发生。此类相关技术包括叛逆追踪、入侵检测、审计等,可以起到“事后保护”的作用。

7 结语

信息时代人们对于电子信息产品的依赖性已越来越大,但它在我们带来一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希望以上这些必须措施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参考文献

[1] 张延峰.了解计算机数据安全降低数据存储风险[J].硅谷,2011(14) .

[2] 张孝飞.数据备份在高校数字图书馆数据安全中的应用[J].情报探索, 2011(06).

篇6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发生在区辖区内的,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有关成员单位负责接受和办理各自职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的违法举报案件。本办法所称食品安全违法举报案件包括案件及其线索。

第三条在区辖区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的举报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区行政区域内下列情形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之一,经查证属实,属于奖励范围:

(一)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贿、运输过程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的;

(二)使用非食用物质和原料生产、加工食品,违法销售、使用食品非法添加剂,或者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

(三)收购、加工、销售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或者向畜禽及畜禽产品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

(四)加工、销售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肉类及肉类制品的;

(五)生产、加工、经营变质、过期、混有异物、掺假掺杂伪劣食品的;

(六)生产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生产厂名、厂址或者仿冒他人注册商标生产经营食品、伪造食品产地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食品生产许可标志或者其他产品标志生产经营食品的;

(七)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复配食品添加剂的,未按食品安全标准规定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

(八)无证生产、加工食用油,提炼、销售“地沟油”;各餐馆购买、使用“地沟油”从非法渠道购买食用油,以及附买没有包装标志或标志不全的食用油;

(九)未经许可从事食品市场经营活动或生产食品添加剂的;

(十)其他涉及食用农产品、食品和食品相关产品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五条各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接到举报后,应按各自职责尽快组织核查,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区食安委批准后可以适当延长核查处理时间,但延长时限最长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对查实的食品安全隐患应迅速采取措施,并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合格的,应依据有关规定及时处理。

第六条举报人直接向区直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镇(街)食安办举报的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由首接部门、单位直接受理。对不属于本部门、单位受理的,应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单位处理。

第七条各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应向社会公布本部门受理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举报的电话号码、通信地址,具体举报途经包括:

(一)来访举报;

(二)电话、信件、传真举报;

(三)其他举报渠道。

第八条受理部门、单位应将核查、处理结果及时答复留有真实姓名和具体联系方式的举报人。答复的方式限定为口述或书信文体。

第九条根据举报事实的确凿程度和举报人的协助调查情况,举报分为三个等级:

(一)掌握比较充分的证据,并可以协助查办活动,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完全相符为一级举报;

(二)掌握部分违法行为的证据并可以协助查办活动,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基本相符为二级举报;

(三)提供查办线索,不掌握违法行为证据,举报情况与查办事实大致相符为三级举报。

第十条对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实行精神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对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的举报给予表扬。物质奖励分三类: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的举报奖励标准属一级举报的为300元、二级举报的为200元、三级举报的为100元;

第十一条对于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个案的等级、奖励企等级划分由有关职能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核定,并将相关情况报区食安办。区食安办负责举报奖励经费的管理和举报奖励金的核放工作,奖励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第十二条对举报食品安全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的奖励实行一事一评,一事一奖。同时符合市奖励办法要求的举报,可申请市级奖励。

第十三条对举报的各类食品安全隐患和违规违法行为,经区相关职能部门调查核实,违法案件发生在区行政区域内,情况基本属实且相关职能部门事先尚未掌握监控的,举报人可获得奖励。多人多次举报同事项的,由最先受理的部门给予实名举报的最先举报人一次性奖励,其他举报人给予表扬。多人联名举报同事项的,奖金可以平均分配,由第一署名人或者第一署名人书面委托的其他署名人领取。

第十四条举报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的奖励每月评审一次。每月中旬对上月的举报开展奖励评审工作,并在当月的25日前颁发奖励金。

第十五条受到表彰或奖励的举报人应自接到通知之日起30日内凭本人身份证或其它有效身份证明到区食安办签领奖金;逾期未领的,视为放弃领取奖金资格。

第十六条举报人举报的事项应当客观真实,对其提供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举报人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对虚报伪报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的,由区公安、纪检监察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七条严格为举报人保密,未经举报人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公开、泄露举报人情况。有关单位或个人对食品安全隐患和违法行为的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公安、纪检监察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本实施办法所称各有关职能部门,是指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主要指卫生、公安、教育、工商、环保、经促、农林和水务等部门。

第十九条举报人不包括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有特定责任和义务的人。

篇7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开展自查,消除安全隐患。按照文件规定,要求各学校及托幼机构在3月5日前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自查自纠,并填报《2021年春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自查表》,针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将食品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精心安排,落实整治效果。为确保此次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取得实效,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将此次春季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与“春雷行动暨三月重点工作安排”紧密结合,联合教体局、卫健局、公安局等部门召开了工作部署会议,明确了检查对象、时限、范围、检点和问题整改及工作要求。

(三)严格执法,落实监管责任。精心组织执法力量迅速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进行拉网式检查,不留死角。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检查要点表》,从十个方面入手,对照46项内容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及动态风险分级评定。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学校分管领导和食堂负责人反馈问题,并就检查发现的问题下发了食品经营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记录表要求限期整改。对校园周边经营店重点检查资质情况、是否存在经营过期、霉变、“山寨”和三无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此次专项检查共计检查学校食堂34个,其中中学食堂10个,小学食堂13个,幼儿园食堂11个,校园周边食品经营户32户。共出动执法人员37人次,执法车辆9台次,对34个学校食堂开展风险等级评定工作,均为d级。并按照“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计划,将所有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经营店全部录入系统。

(四)创新监管、推行智慧管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州餐饮服务环节“明厨亮灶”工程,督促学校加强阳光餐饮app学习,强力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截止目前,34个学校食堂均完成明厨亮灶工程,其中32个中小学、幼儿园学校食堂均已入驻阳光餐饮app,迈入了线上线下双监管模式(其余2个幼儿园食堂阳光餐饮摄像头正在采购安装中)。

(五)宣传培训,强化防患意识。为进一步提升我县学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法律意识,规范食堂从业人员操作流程,消除食品安全隐患。3月19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县教育体育局对全县各中小学、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员和食堂负责人60余人进行了培训。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结合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典型案例,主要针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从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食品原材料采购索证索票、食品留样、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培训讲解。并要求参会人员及时向未参会员工传达会议精神,做好二次培训,确保做到培训全覆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检查督查情况来看,学校食堂食品安全校长第一责任人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食品经营许可证持证率100%。但检查中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学校索证索票不完整,存在大宗食品检测报告与批次不一致的情况,食品安全专卷资料混乱;二是部分学校仍存在加工食品的工具、容器未加标识,操作中存在交叉使用的现象,未区分使用、未定位存放;三是部分学校散装食品标识不全,成品、半成品混放,未使用食品专用包装袋盛装食品,库房通风、防潮设施不全,食堂内存放有杂物或私人物品;四是部分学校留样记录、消毒记录不规范,未及时开展从业人员培训;五是部分学校老旧食堂布局不合理,备餐间未封闭,墙壁和屋顶未做防水处理,墙壁有霉斑,需改造;六是阳光餐饮部分摄像头无法正常使用。七是部分学校食堂水质检测报告中的大肠菌群超标,存在极大食品安全隐患。

篇8

一、各乡镇食品安全管理站

按照自身职能职责,全面清理排查本辖区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包括餐饮单位、食堂(学校食堂、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养老院食堂)、厨师队,对清理排查出来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要求餐饮服务提供者立即整改,确保辖区内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二、加强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

近期检查中发现有的学校食堂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校食堂硬件达不到要求,面积狭小,生产加工流程布局达不到要求,无冷藏保鲜设备及消毒保洁的专用设施设备,“三防”(防鼠、防蝇、防蟑螂)设施不全。

二是无餐饮服务许可证供餐。

三是原料采购验收、索证索票管理为落实;食物留样不符合规定;未及时清理过期、腐败食品;未将有害物品、个人生活用品与食品分开存放管理。

四是食品贮存不符合要求,没有专用贮存食品原料的场所,且没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食品原料。

五是经营禁止经营的凉菜。

六是食堂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堂业主食品安全意识停留在按照以往经验来处理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上,食品安全意识亟待提升。

针对学校食堂存在的这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问题,各学校立即展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自查,排查自身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隐患,严格供餐准入条件,引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意识强、责任心强、管理水平高的业主供餐,教育局近期将对各学校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情况进行督查,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也将重点对学校食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将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篇9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强化采集技能。为提高全区网格员发现、判断、采集事件的业务技能,我办面向全区1135个网格的网格员及10个街道网格管理人员共约1200人,举办社会事件采集业务培训。其中市监部门专门就无照经营、食品安全、私设屠宰场非法屠宰畜禽等分别安排授课人员对网格员进行专项培训,按照事项细表逐条讲解其依据法律法规、实地巡查具体要求、发现采集技巧等。二是加大人力财力投入。今年投入专项经费作为出租屋食品安全排查经费。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发动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出租屋食品安全排查工作,营造了强大的舆论攻势和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对网格员采集通报并协助查处的出租屋食品安全隐患信息给予奖励,进一步加大出租屋隐患信息排查处置机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大人力财力投入,有效提高了出租屋食品安全排查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为确保出租屋食品安排查工作取得预期效果,我们首先从健全工作机制入手,明确落实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责任,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排查工作责任机制。分别成立了由出租屋综管办分管领导为组长、科室分管领导、各出租屋综管所负责人组成的专项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与全区10个出租屋综管所签订了责任书,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健全排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专项排查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专题研究排查工作情况,及时掌握全区出租屋食品安全排查工作动态,提出应对措施,及时对专项排查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三是建立健全排查工作督查汇报制度。各综管所定期向专项排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工作情况,重大问题必须及时报告。实行领导小组成员每月不少于两次深入各社区进行检查指导。四是建立健全排查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将出租屋食品安全排查工作实绩作为各网格员绩效考核内容,对在排查中成绩突出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网格员给与特殊奖励,并作为评选“网格服务之星”的条件。

我们始终把加强出租屋食品安全排查作为根本性举措来抓,按照“建立企业自律、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和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要求, 结合出租屋“三小”场所整治活动,对一些生产设备落后,生产环境恶劣的小作坊进行集中排查,认真组织开展“出租屋食品安全排查”专项排查行动,2015年1月至10月,我办(局)共采集通报出租屋无证饮食店,非法食品加工厂,加工或销售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使用期限的食品或者过期食品信息60条,其中,已经完成处置并反馈信息37条。

一年来,我办(局)一直重视机关食堂食品生产安全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食堂员工实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一是加强日常检查。加强办(局)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防止办(局)发生食品安全和生产事件,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安全,维护正常的工作秩序,经常对食堂食品卫生安全进行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二是坚持每天对食堂和餐具进行消毒和打扫,保持干净卫生。三是从业人员己办理了健康证,做到持证、着装上岗。四是采购食品、原料做到了索证索票。五是库存食品标识齐全,未超过保质期,并注意了防潮防霉。六是实行了分管领导和后勤人员责任追究制。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规制;供需均衡;效用最大化;演化博弈

中图分类号:F2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6003308

一、引言

近年来,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根据《中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仅2011年1—5月经我国国内正规新闻媒体、网络媒介等渠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就高达499件,其中以人为使用非法添加剂、造假等原因居多。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并引起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2011年总书记强调要“严格把好食品安全关”;2012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指出要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如何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监管职能成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及规制的一大难题。

现有文献从规制角度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的较多。一方面以定性研究为主,对政府监管或多中心治理模式以及我国转型时期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研究,还有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经验,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1-2-3]。如袁文艺[4]利用模式分析法系统地归纳了中国食品安全管制的立法模式、机构模式和运行模式,并探讨了现行模式的缺陷,提出模式优化和转型的建议;刘亚平[5]根据我国已有食品安全规制经验及现实,认为政府需要转变理念,树立风险规制的意识;刘畅[6]根据风险社会理论,认为我国应建立以行政性规制为主导,以经济性规制为主体,以社会性规制为基础的多元化食品安全规制模式。另一方面以实证研究为主,将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或根据食品安全案例,从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变迁、政策实施、社会影响等方面,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途径[4-5-6]。如李怀和赵万里[9]利用规制经济学相关理论,研究了我国食品安全制度的变迁,认为制约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是监管制度、激励制度和法律制度;曾蓓和崔焕金[10]通过回顾1978—2011年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的政策调控历程,发现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的内生性调控政策方面存在不足,外生性调控政策也存在多元主体共同治理框架缺失等问题;刘任重[11]以博弈论为工具,构建了政府与食品生产企业的静态博弈模型,通过引入罚金、公众满意度变量,考察企业间重复博弈机制,得出奖励与政府监管的搭配使用可以引导企业选择生产安全食品的策略;王能和任运河及穆秀珍等[12-13]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检验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及规制的效率,认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效率有一定提高。

现有关于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的相关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而定量研究以实证分析或政策制度演变为主,数理研究以博弈论为主要工具,少有研究以食品安全规制环境不同为背景,从食品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两个角度建立模型研究食品均衡数量及其影响因素,进一步结合演化博弈论,探寻我国食品安全规制中微观视角的影响因素及其改进途径。本文拟基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和消费理论,利用优化模型分析食品安全规制较弱和较强两个不同环境下食品均衡数量的决定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演化博弈分析食品生产企业的稳定策略,最终从企业、消费者和市场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规制的建议。

二、不同食品安全规制环境下的模型构建及分析

将市场上的生活必需类食品按照是否安全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无安全问题的食品;第二类食品中存在含有安全隐患的食品,并且假设两类食品具有一定互补性,比如主副食品之间的关系。但由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只能通过某些公开信息将食品区分为上述两大类,但并不能确定第二类食品中存在安全隐患的具体食品。同时假设这两大类食品市场是近似完全竞争的,并且总体上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量与企业的产出量是近似相等的。

假设食品生产企业对应的产出变化率是由单位生产成本(含分摊的规制成本)和价格所决定的[7],具体为:

其中,γ是调整系数,ci是第i大类食品的平均单位生产成本,Qi是产出量,pi是第i大类食品的平均价格,且ci

本文参照文献[7]用Stone-Geary效用函数表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即:

其中,βi是第i类食品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占总效用的权重,且 00(Qi=αi函数无意义不考虑)。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效用函数的具体表达式(2),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二阶可微的凹函数。因此,由消费者效用函数的一阶最优性条件求得的各类食品需求量就是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食品需求量。

根据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度的不同,设有A类和B类两类消费者,其中A类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度较低,B类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度较高;MA和MB分别表示A和B两类消费者对食品的消费支出。

1.食品安全规制较弱环境下的模型分析

如果市场上对食品安全监管不完善,例如存在较大监管漏洞、制度缺陷时,在这种规制程度较弱的环境下,A类消费者因风险感知度较低,所以他们对前述划分的第1类和第2类食品的消费无显著差别,因此在食品支出约束下其效用最大化模型为:

因为B类消费者风险感知度较高,所以在食品安全规制较弱环境下B类消费者对第1类食品和第2类食品是有显著差别的。对应B类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中,第1类食品需求量的效用没有变化,第2类食品需求量的效用有所减弱,减弱的程度依据该类消费者对第2类食品风险感知度而定。为简化分析,假设减弱程度用(1-z)衡量,且0

建立模型(6)的拉格朗日函数并求解可得:

综上分析可知:在食品安全规制较弱环境下,随着时间趋近于无穷大,市场上第1类和第2类食品数量分别收敛于均衡数量

2.食品安全规制较强环境下的模型分析

如果市场上食品监管较为完善,即规制程度较强时,第2类食品中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将极大程度地减少,假设该环境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规制的作用完全信赖,则B类消费者将具有与A类消费者相似的效用函数,而不会减弱对第2类食品的消费。对A类消费者来说,他们的效用最大化模型与模型(3)相同,结果同式(4)和(5)。

对B类消费者来说,其效用最大化模型如下所示:

综上分析可知,在食品安全规制较强环境下,随着时间趋近于无穷大,市场上第1类和第2类食品数量分别收敛于均衡数量Q—*1和Q—*2。

3.不同规制环境下均衡数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比较分析

根据食品安全规制较弱和较强两种不同环境下的均衡数量分别为Q—*i和Q—*i,(i=1,2)。第1类食品的均衡数量具体如式(21)所示:

Q—*1=β1c1[M-(αA2+αB2z)p2]+α1(1-β1)Q—*1=β1c1(M-α2p2)+α1(1-β1)(21)

根据式(21)进行比较可见Q—*1

并且由式(21),经计算整理可得:

(1)规制较弱环境下第1类食品均衡数量是由β1、c1、M、αA2、αB2、z、p2和α1所决定的。经计算整理可得:Q—*1β1的正负不确定;Q—(2)规制较强环境下第1类食品均衡数量是由β1、c1、M、α2p2和α1所决定的。经计算整理可得:Q—*1β1>0;Q—*1c10;Q—根据上述分析可见:

第一,无论食品安全规制环境是强还是弱,第1类食品的均衡数量都会随着第1类食品的单位生产成本的上涨而减少;随着消费者在食品上总支出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第2类食品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随着消费者对第1类食品的最低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在规制较弱环境下,第1类食品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占总效用的权重,对第1类食品的均衡数量的影响正负是不确定的;而其对规制较强环境下第1类食品均衡数量的影响是正的,即随着第1类食品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占总效用权重的增大,第1类食品均衡数量随之增加。

第三,无论食品安全规制环境是强还是弱,第1类食品的均衡数量都受到消费者对第2类食品的最低需求量的负向影响,但不同的是弱规制下这种影响是由A和B两类消费者分别对第2类食品的最低需求量的不同负向影响所决定的,而强规制下A、B两类消费者的负向影响是相同的。

第四,由于B类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度较高,因此在规制较弱环境下,第2类食品消费给其带来的效用有所减弱,随着减弱程度的降低,第1类食品的均衡数量会随之增加;而在规制较强环境下,第1类食品的均衡数量不受该减弱程度影响。

根据不同规制环境下第1类食品均衡数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说明:首先,无论食品安全的规制环境如何,第1类食品的均衡数量受到其单位生产成本的影响为负,食品消费支出的影响为正,与第1类食品有一定互补性的第2类食品价格和第2类食品的最低需求量的影响为负,第1类食品的最低需求量的影响为正,这些都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其次,在规制较强环境下第1类食品的均衡数量受其占总效用权重的影响为正,即消费第1类食品数量增加,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效用;而在规制较弱环境下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最后,在规制较弱环境下B类消费者对第2类食品风险感知度越弱,即消费第2类食品的效用减弱程度越小,则会相应增加与其具有互补性的第1类食品的均衡数量。

对于第2类食品的均衡数量具体如式(22)所示:

Q—*2=β2c2(M-α1p1)+(αA2+αB2z)(1-β2)Q—*2=β2c2(M-α1p1)+α2(1-β2) (22)

根据式(22)进行比较可见Q—*2>Q—*2,说明食品安全规制较强时第2类食品的均衡数量小于规制较弱环境下第2类食品的均衡数量。这主要是由于食品安全规制较强时,消费者能够明确区分安全和非安全性食品,进而减少对含有安全隐患性食品的第2类食品的消费,导致其均衡数量减小。

并且由式(22)经计算整理得:

(1)规制较弱环境下第2类食品均衡数量是由β2、c2、M、α1、p1、αA2、αB2和z所决定的。经计算整理可得:Q—*2β2不确定;Q—*2(2)规制较强环境下第2类食品均衡数量是由β2、c2、M、α1、p1和α2所决定的。经计算整理可得:Q—*2β2>0;Q—*2c2

三、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由于第2类食品中既有安全食品又有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假设食品是否安全主要是由生产企业的行为所决定的,并且他们是有限理性的[8]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行为主体不可能总是冷静地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因此他们都是有限理性的,必须考虑到博弈参与者的决策可能受到很多暂时性的非理性因素的干扰。演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ESS)是指群体达到一种能够消除任何小的突变状态时所选择的策略。与经典博弈论不同的是,该理论假设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主要利用动态方法研究群体达到均衡的行为调整过程,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经济主体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16]。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参与者往往是凭着直觉采取行动,或是对其他成功者的模仿等行为方式,而这种过程往往是不断追寻和学习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采用高收益策略的群体在整个种群中的比重会慢慢上升,直至达到演化稳定策略[17]。因此,下面利用演化博弈分析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的演化稳定性。

因为生产企业是有限理性的,所以有一部分企业会选择负责的生产行为,而另有一部分企业会选择不负责的生产行为,两种行为之间的策略选择是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假设采取负责生产的企业比例为δ,那么采取不负责生产的企业比例为(1-δ)。则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的博弈收益矩阵为:

1.当价格相同时食品生产企业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采取负责和不负责生产行为的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的利润分别为∏—和∏—,这与上述两种规制较强和较弱环境下的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的利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为相对而言,在食品安全监管较为严格的条件下食品生产企业会更负责地生产,以免遭受严厉地违规惩罚而得不偿失;否则在监管存在漏洞,规制较弱的条件下食品生产企业会倾向于选择机会主义行为,为利益而不负责生产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现。因此,本文借助于前述两种不同规制环境下分析结果,表示食品生产企业利润,即∏—和∏—,各参数及假设条件都保持不变。同时假设采取不同生产行为企业的食品价格是相同的,即p2没有差别,近似完全竞争性市场。则他们的利润具体如下:

其中,c—2和c—2分别表示企业负责地生产和不负责地生产所对应的第2类食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且c—2=c0-Δc0,说明企业采取不负责生产行为时其单位生产成本小于采取负责生产行为时的单位生产成本。

根据上述博弈收益矩阵得到企业采取负责生产行为比例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分析该复制动态方程,如果dδdt=0,则δ=0和δ=1是两个稳定状态。根据式(26),以及前面关于参数的设定和假设条件有dδdt

图1 价格相同时相位图

说明当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对应的食品价格都相同时,则采取负责生产的企业比例会随时间逐渐减小直至为零,最终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都将选择不负责地生产,此时第2类食品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致使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2.当价格不同时食品生产企业的演化稳定性分析

假设采取不同生产行为的企业的食品价格是不同的,即p2有差别,说明此时食品生产企业能够通过差别定价将第2类食品中安全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进行区分,则采取负责生产行为企业的食品价格p—2更高,采取不负责生产行为企业的食品价格p—2更低,因此可令p—2=p0-Δp0,代入式(23)和(24),整理复制动态方程有:

dδdt=δ(1-δ)f(z)(27)

其中f(z)具体表示如下:

f(z)=(p—2-c0+Δc)[(1-1z)(1-β2)αB2+(β2p—2-β2p—2)(M-α1p1)]+2(Δp-Δc)[α2+β2p—2(M-α1p1-α2p—2)] (28)

分析复制动态方程,如果dδdt=0,则δ=0和δ=1仍是两个稳定状态。同时由式(28)可见,若Δp>Δc,则有当z=z*时f(z*)=0。

其中

z*=11+2(Δp-Δc)[α2+β2p—2(M-α1p1-α2p—2)](p—2-c0+Δc)(1-β2)αB2+(β2p—2-β2p—2)(M-α1p1)(1-β2)αB2(29)

由于0

2(Δp-Δc)[α2+β2p—2(M-α1p1-α2p—2)](p—2-c0+Δc)(1-β2)αB2

整理式(32)可得:

Δc

因此当食品生产企业的定价有差别时,并且负责和不负责生产的成本差额与价格差额满足Δc

(1)当z=z*时,则dδdt=0,这意味着所有的(δ,1-δ)的初始状态就是演化稳定策略。此时相位图如图1所示。

图1 价格不同时z=z*的相位图

(2)当z>z*时,则dδdt>0,因此δ=1是演化稳定策略,说明采取负责生产的企业比例会随着时间变化逐渐增大直至为1,最终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都将选择负责地生产。此时相位图如图2所示。

图2价格不同时z>z*的相位图

(3)当z

上述三种情况说明:当企业负责和不负责的生产行为对应的成本差小于价格差的一定比例的条件下,食品风险感知度较高的消费者消费第2类食品的效用减弱程度等于某一给定值时,当前的负责和不负责生产的企业所占比例的初始状态即为演化稳定策略,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减弱程度小于某一给定值时,企业最终全部选择负责地生产是演化稳定策略;减弱程度大于某一给定值时,企业最终全部选择不负责地生产是演化稳定策略。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对减弱程度临界值(1-z*)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有:由式(29)可得,风险感知度较高的消费者消费第2类食品的效用减弱程度临界值是由β2、c0、Δc、α根据上述分析可见:

第一,效用减弱程度临界值随着第2类食品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占总效用权重的增加而上升;随着食品的单位平均生产成本的上涨而上升;随着A类消费者对第2类食品最低需求量的增加而上升;随着不同生产行为的单位生产成本差额的上涨而下降。

依据上述结论可见,第2类食品的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程度越强,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越会受到消费者关注和监督,社会舆论等压力,监管部门的严格规制将使得选择负责生产行为的企业比例逐渐增加,最终实现δ=1的演化稳定均衡。企业生产食品的平均成本越大,将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食品生产行业整体质量提高,最终实现δ=1的演化稳定均衡。而负责和不负责生产行为的成本差额越大,将使得更多的食品生产企业铤而走险,实施机会主义行为进行不负责地生产,因而选择不负责生产行为的企业比例逐渐增加,最终实现δ=0的演化稳定均衡。食品风险感知度较低的消费者对第2类食品最低需求量增加时,将对企业具有激励作用,选择负责生产行为的企业比例增加,最终实现δ=1的演化稳定均衡。

第二,效用减弱程度临界值受到消费者食品总支出、消费者对第1类食品最低需求量和第1类食品价格影响的正负都与{(1p—2-1p—2)c0-(1p—2+1p—2)Δc}的正负相同。说明效用减弱程度临界值受上述三个因素影响的正负是一致的,但由上述参数取值组合而定。

第三,第2类食品的平均价格,企业差别定价时的价格差额和B类消费者对第2类食品最低需求量,这些因素对效用减弱程度临界值的影响正负是不确定的。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1.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将生活必需类食品按照是否安全划分为第1类和第2类两大类,结合由单位生产成本和价格所决定的食品生产企业产出变化率,以及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度不同的A和B两类消费者在食品安全规制较弱和较强两个不同环境下的效用最大化模型的分析,讨论了两类食品的均衡数量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含有安全隐患类的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的演化稳定性。

首先,通过分析食品安全规制较弱和较强两个不同环境下两类食品的均衡数量及其影响因素,得到主要结论表明:

第一,食品安全规制较强时不存在安全问题的第1类食品均衡数量大于规制较弱时该类食品的均衡数量;食品安全规制较强时含有安全隐患的第2类食品均衡数量小于规制较弱时该类食品的均衡数量。

第二,无论食品安全规制的强弱如何,两类食品的均衡数量都随着各自单位生产成本的上涨而减少,随着对方价格的上涨而下降,随着食品类消费支出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消费者对其最低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消费者对另一类食品最低需求量的增加而减少。

第三,在规制较强时,两类食品的均衡数量随着其给消费者带来效用的比重增大而增加。

第四,在规制较弱时,食品风险感知度较高的消费者对含有安全隐患的第2类食品的规避程度越弱,相应地不存在安全问题的第1类食品的均衡数量会增加,而含有安全隐患的第2类食品的均衡数量会减少。

其次,针对含有安全隐患的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在价格相同和不同时,企业采取负责和不负责两种生产行为的演化博弈均衡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表明:

第一,当含有安全隐患的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价格相同时,食品生产企业都将选择不负责地生产,这是该种情况下的演化博弈均衡策略。

第二,当含有安全隐患的第2类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价格不同时,且企业负责和不负责的生产行为对应的成本差额小于价格差额的一定比例,若食品风险感知度较高的消费者消费该类食品的效用减弱程度等于某一给定值时,当前的负责和不负责生产企业所占比例的初始状态即为演化稳定策略;若减弱程度小于某一给定值时,企业最终全部选择负责生产是演化稳定策略;若减弱程度大于某一给定值时,企业最终全部选择不负责生产是演化稳定策略。

第三,对效用减弱程度临界值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它随着第2类食品消费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所占权重增加而上升;随着食品的单位平均生产成本的上涨而上升;随着食品风险感知度较低的消费者对该类食品最低需求量增加而上升;随着不同生产行为的单位生产成本差额的上涨而下降;效用减弱程度临界值受到消费者食品总支出、消费者对第2类食品最低需求量及其价格的影响正负是一致的,但确切方向由参数的具体取值所决定。

2.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结论,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食品安全规制环境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其它社会组织包括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新闻媒体等共同参与监督治理,我国食品安全规制将不断增强,在这一条件下含有安全隐患的食品消费量将减少,安全食品的消费量将增加。

第二,应减少安全与非安全食品的生产成本差额。食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升级、生产规模化调整等方式降低安全食品生产的单位成本,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对优质食品生产企业实行适当的补贴优惠等政策措施,并在物流、批发零售等流通环节降低其成本,进一步缩小他们与生产存在安全隐患食品企业的成本差额。在减小优质食品生产企业相应成本的同时,严格控制生产非安全食品的相关成本,尤其要加大对非安全食品生产企业的处罚力度,这样可以增加其机会成本,也从另一方面缩小了安全与非安全食品的生产成本差额。

第三,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度应适当。通过不断增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加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量,将有利于安全食品消费量的提高;但同时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安全食品供需双方的行为,因此生产企业要加强自身食品信息的公开度;监管部门要提高监管有效性,严把食品市场准入关;通过提高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识别能力,加强他们对食品安全的正确认识,实现三位一体的食品安全有效供需模式。在此基础上,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认识要适当,不能盲目或过度地看待当前非安全食品的严重性。

第四,增强市场对食品安全性的有效区分。食品市场应提高对各类食品的有效区分,通过差别定价、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等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加强检验检测等途径,对各类食品生产企业形成一定威慑力,加速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产业化、安全化进程。参考文献:

[1]

王耀忠.食品安全监管的横向和纵向配置——食品安全监管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5,(12):64-70.

[2]林闽钢,许金梁.中国转型期食品安全问题的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8, (10):48-51.

[3]Wanich,J.J.The Impact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on Processed Food Expor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Food Policy, 2009, 34(5): 447-457.

[6]刘畅.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我国食品安全规制模式之构建[J].求索,2012,(1):149-151.

[7]Cope,S., Frewer,L.J., Renn,O.Potential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o Assess Social Impacts Associated with Food Safety Issues[J].FoodControl, 2010, 21(12): 1629-1637.

[10]曾蓓,崔焕金.食品安全规制政策与阶段性特征:1978—2011[J].宏观经济,2012,(4):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