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空巢老人活动范文

时间:2023-03-26 18:4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爱空巢老人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爱空巢老人活动

篇1

2015年10月29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小水滴志愿服务队来到了北林路街道办事处文雅社区志愿服务站,组织并开展了“手拉手,关爱空巢老人活动

下午一点半,小水滴队员们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北门集合完毕,清点人数后就开始向目的地――北林路街道办事处文雅社区志愿服务站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全程都是站着,但没有那个队员说累,没有那个队员想放弃,爱心就是战胜一切的力量。三点半左右,队员们到达目的地,与办事处负责人沟通活动流程后就开始了爱心洋溢的活动。先是老人们为迎接队员们而唱了两首歌。一位奶奶和一位爷爷主动上场,顿时,现场歌声嘹亮,气氛热闹,紧接着是队员们精心准备的歌曲《一生有你》《夕阳红》等。听完队员们美妙的歌声后,接下来是与老人们的互动时间,队员们教老人们唱一些现代的歌曲,老人们教队员们学习织围巾,老人和小水滴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相处融洽,就像一家人一样。在这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时间悄然无声的溜走了。活动时间很快就到了,队员们和老人们互留联系方式后,依依不舍的分别了。

本次活动让长期不见子女的老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外出的学子来说,父母不在身边,孝心可在异地体现;对老人来说,子女不在身边,孝心亦可在此处体现。

篇2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与此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家庭结构也正由大家庭结构向421小家庭结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儿女不在身边又无他人照料,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问题也正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为关爱空巢老人,及时了解全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倾听广大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探讨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生活困难,进一步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新浦区妇联于2012年8月在全区范围开展了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调研活动,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健康、心理、医疗、养老、关爱等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以访谈,对200位空巢老人进行个体化调查。

一、我区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一)空巢老人概况。全区总人口44万,60岁以上老人4万,占全区总人口数的11%,空巢老人近4000人。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超过五分之三的空巢老人婚姻状况为已婚,20%的空巢老人没有固定职业。

(二)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

1.空巢老人的家庭状况。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近80%的空巢老人有子女,20%的空巢老人没有子女或子女已过世。对于有子女的空巢老人,近50%的空巢老人希望或愿意与儿女一起生活,41%的空巢老人不希望或不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9%的空巢老人表示住不住在一起无所谓。不能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有48%是因为生活习惯与子女分开居住自由,22%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30%是因为经济原因子女无能力照顾。

2、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空巢老人主要生活来源54%依靠退休金或养老金,其他生活来源依次为儿女供养、务农等。

3.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身体健康无疑是空巢老人是否拥有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据调查结果显示,70%的空巢老人患有高血压、听力障碍、心脏病、糖尿病、肠胃疾病等慢性疾病。50%的空巢老人在患病后仅采取简单治疗和间歇性治疗。

二、当前空巢老人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来源不稳定。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生活来源以企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为主,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基本生活需要能满足,经济压力相对较小。但没有工作或无儿女的空巢老人晚年生活来源只能依靠政府和社会救助解决,因此,要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有较大难度。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除部分老人享受低保金外,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或儿女供养,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吃、穿、用都靠自给自足,尽可能不多花钱,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如果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孝顺,没有额外生活补贴,老人生活只能说是活着。

(二)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医疗保健不乐观。我区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逐年递增,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老人就医难的问题,但是长年患病、报销比例低、就医费用贵等现实原因,致使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慢性病更是吃点药凑合过去,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调查中,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全方位健康体检。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助,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同时有些空巢老人难以照料自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三)生活孤独情感空虚,缺乏精神慰藉与温暖。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最怕的是孤独,空虚感是他们普遍的情绪,他们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状态下,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处打发,生活方式单调,除了白天打牌下棋,晚上散步跳舞看电视,很少与社会交往,被社会边缘化,再加上分居子女对老人的日常陪护和亲情关怀的缺失,使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常年劳累、情感孤独、家庭经济、医疗压力再加上思念亲人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加重了老人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化现象不断加速。

(四)安全问题存在隐患,易成事故受害者。在日常生活中,空巢老人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疾病突发时无法求助、外出走失后无法联系亲人,意外摔倒、磕绊,甚至烧饭、洗浴中的意外,都可能给老人带来危及生命的危险,更有甚者因煤气中毒、突发疾病死于家中无人问津的事故频繁再现。同时,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年龄大,警惕性不够,行动不便,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针对空巢老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安全问题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和自然灾害威胁等等。

(五)助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由于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受传统与经济状况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认为住在养老机构没有自由,照顾和伙食也有所欠缺且花销太大,无法负担,同时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陪自己聊聊天。这就催生了助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社区助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助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制约着助老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且由于空巢老人收入水平总体较低,有服务需求却没有能力购买,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政府、社会组织公益性的助老服务。

三、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在子女关怀和照顾方面。

1、空巢老人的子女必须尽到经常联系老人、看望老人,照顾老人,给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义务。在这方面,舆论可以监督,社区可以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需要,帮助空巢老人与其子女联系,比如可以按照为其建立的信息资源库,定期与空巢老人们的子女联系,提醒其要慰问父母或者来看望父母等。

2、对于高龄、丧偶、有疾病的空巢老人,子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为老人请受过专业培训的家政护理或保姆,以尽孝心。

3、子女应支持丧偶空巢老人再婚。对于丧偶的长辈,家庭成员应排除社会偏见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支持老人寻找合适的生活伴侣,安度晚年。

(二)在社区服务方面。

1、一方面,社区应当建立准确的老人信息库,特别是空巢老人信息库。信息库应当包括:老人姓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学历,专业,爱好,电话,子女情况,子女的联系电话、地址,退休前的供职单位等等。基层政府机关根据社区提供的信息备份,必要时予以核对,并根据信息库的信息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推广和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服务网站,为空巢老人的家属提供反馈信息的服务。

2、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在每个社区建立多功能的老年服务中心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使老年人的一般医疗保健可在社区服务中心解决,同时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实现一条龙式的服务,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国家补贴,社区执行,把社区一些下岗职工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龄老人提供代请保姆、钟点工、家庭就医等护理服务;设立呼叫救助系统,使空巢老人的安全隐患问题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鼓励和接纳社区、学校、及社会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关爱服务;在社区多发展老年群体文艺活动组织等,丰富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三)在政府服务方面。

主要解决好空巢老人最迫切最需要的养和医的问题。

1、关于养的问题,政府要做好健全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工作,确保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另外,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与此同时,政府有关的宣传部门要正面宣传养老机构的形象,消除空巢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不良看法。

2、关于医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城市贫困空巢老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医疗保障,减轻空巢老人的负担,使老人们看得起病。而对那些情况特殊,在医疗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可以通过社区建立的空巢老人的信息资料,筛选出真正因病至贫、因吃不起药而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群,然后政府给予救济。

(四)在社会力量系统服务方面。

1、在志愿者服务上,社区志愿者,比如那些具有奉献意识,想要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中低龄老人可与本社区的高龄空巢老人或其他有需要的空巢老人结成对子,以老老互助的方式帮助空巢老人。学校志愿者,比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如心理、法律、医疗等方面的咨询、文艺汇演等。社会志愿者,比如红十字会、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协会等一些在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服务队伍中,为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新闻媒体要多渠道关注和报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披露空巢老人的问题,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或为空巢老人刊登寻求社会经济救助的启事等。

3、社会兴办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机构,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并提高其服务质量,实现社会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的有效结合。

(五)在空巢老人自身方面。

1、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对子女的情感依赖。

篇3

加油祖国,祝福母校

二.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城市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关爱空巢老人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农村青年都外出去到城市打拼。只留下年迈的双亲留守家园。他们家中无劳动力,许多重活都无法做。因而许多老人都生活窘困。空巢老人孤独的身影,窘困的生活需要我们去关注,需要我们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的晚年,更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恰逢母校六十周年寿辰,我们广油人决定把乐于助人的精神弘扬出去,让母校这个生日过得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应化14—4班团支部决定开展以“加油祖国,祝福母校”的团日活动

三.活动目的:

1.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中出现的弱势群体——空巢老人,他们生活处境困难,急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通过这次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活动,我们可以了解他们具体的生活现状,从而积极寻找可以帮助并解决他们生活上出现的问题的方案,并以此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空巢老人更广泛的关注

2.活动中通过帮助老人干农活和陪老人聊天等环节,可以让我们明白种植粮食的辛苦不易和关爱老人的重要性。通过这次的团日活动,可以增强班级人员的团结性,提升班级人员的奉献精神。同时进一步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促我们的自身发展。

四.活动地点:

xx市xx区xx村

五.活动时间:

XX年7月8日上午8:00—12:00

六.活动参与人员:

应化14-4班团支部全体人员

七.活动服务对象:

xx村空巢老人

八.活动前期准备:

1.班干实地考察,确定前去的路线并与当地村民沟通,确定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

2.宣传委员向班里同学介绍此次活动,团支书确定活动参与人员人数。

3.向当地村民借取农活工具。

4.购买活动所需品,如干农活所需的手套和做饭用的食材。

九.活动流程:

1.7月8日上午7:00在xx校区升旗台前集合签到。

2.7:20集合完毕出发。分成两批乘坐11路公交车(两批人各由班干带领),车程大概15分钟

3.8:00之前到达xx村,开始帮助当地空巢老人干农活拔草,整理树苗等

4.10:30参与人员分成两组,一组与老人聊天做家务活,另一组开始着手准备午饭

5.12:00整理收拾,结束活动,大家拍照留念。

十.活动后期:

拍照留念,写总结书记录本次活动

十一.注意事项:

1.参与人员必须听从班干指挥安排,认真工作

2.不可随意采摘、破坏农作物,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3.活动过程中不可中途无故离开(特殊情况除外,但需告知班干后方可离开

十二.活动经费

1.车费:90元

篇4

为深入了解红旗村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状况,我校“三下乡”活动的三十几位成员在村里全面展开问卷调查,走进村民生活、深层次地了解村民各方面的状况。帮年老的村民量血压,送上最真切的关爱。

二、调查对象 衡阳市红旗村

三、主要过程及基本情况

走访的村户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占全村人们的90%。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大,但甚至也有十岁左右小朋友独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起居。家有老人的一般是奶奶在家照顾孩子,爷爷到山上的家里做农活、忙家务。由于常年干较重的农活,农村许多的老人身体不好,治病也需要花很多钱,对于原本就贫穷的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而少部分独自一人在家的孩子便是自己放学就赶回家做饭、洗衣服。与留守儿童交流之后,我们发现,他们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一样,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长期和父母分开都十分想念父母,特别是一些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见到父母的机会就更少。但是,他们并没有一味的抱怨,到了一定年龄,加上亲人的引导,各个都变得很懂事,主动承担家里的负担,很理解父母的难处,他们都会试着去面对现状,去承受这一切。

而在空巢老人之中发现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都缺乏安全感,一般陌生人都没法和他们沟通,这些老人很少与人交流。他们有些生活完全能够自理,也有生活保障,但是内心却充斥着孤独寂寞。心情郁闷、沮丧、孤寂,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但是很大部分还是比较理解子女的处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性格、心理健康方面相较非留守儿童而言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习。在留守儿童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有的留守儿童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并且比较早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好,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而有的留守儿童对学习表现出散漫、厌学、逃学的症状,遇到难题不会主动请教老师或同学,上进心缺乏。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上的辅导较城市少了很多。

2、性格。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对他们成长过程中问题的解答。在成长环境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所起到的作用非同一般,可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问题与父母存在着空间和时间的代沟,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也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使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让留守儿童容易出现自控能力差、孤僻、叛逆、自卑、内向等性格趋向。

3、心理健康方面。父母与孩子之间较少的交流与沟通,让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表现出的焦虑,对家庭状况、父母安全等的担忧,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易导致自暴自弃、孤僻、悲观的不良心理的形成。

(二)在空巢老人问题方面则面临一下几个挑战:

1、生活保障。在农村的空巢老人经济问题、生活质量、生活空间都受到严格的限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他们。

2、日常照料服务。农村的空巢老人并不能保证日常生活有很好的照料,通常还必须帮着子女照顾一群孩子,因此在日常照料方面同样面临考验。

3、精神慰藉。毫无疑问,子女是照顾空巢老人的第一责任人。而子女长期在外不能尽到自己的职责,在某些方面就会让空巢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在心理方面尤为空虚,精神慰藉得不到保障。

五、原因分析及建议对策

1、留守儿童

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父母与子女缺乏起码的交流和沟通,监护人管理能力的限制等方面。虽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浮出很多问题和不良现象,但是仍有许多留守儿童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关系,不但在学习中有着优良的成绩,在家庭中也能做许多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减轻家庭的负担,他们也是非常优秀的。

2、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的出现是生活困难与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离开家庭,虽然大部分年轻人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与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务工和学习,这是空巢家庭出现的最重要的原因。其次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造成空巢。三是子女不孝,对老人不闻不问。

在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上,虽然原因出现了多样性,但主要原因是相同的,那就是由于生活等各种原因让子女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学习,而打工又占了绝大多数,从而使他们无法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无法给予他们亲情和家庭的关爱,无法照顾孩子和老人,无法给予精神的慰藉。

根据以上原因的分析,作出几点建议:

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法律、法规方面予以保障。特别是乡、村(社区)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留守儿童教育和生活问题列入重要的工作事项。大力完善相关政策规定。

2、社会各界人士应给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更多的关爱。我国历来就有敬老、爱老和养老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当大力号召、动员社会各界多关心,多理解老年人,积极营造有利于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留守儿童方面,积极争取希望工程、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发展县域经济,将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如果农民工能留在家乡就业,那么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就会减轻很多,子女就会有时间来照顾孩子和老人,无论是在经济、家庭生活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学习教育方面都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4、提高留守儿童的教育层次,激发其创新精神,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实现结对帮扶的良好机制。

六、总结:

篇5

一、走近“空巢”与“留守”,认识问题与现实

所谓”空巢老人”一般指由于子女因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他们其中的许多人更是因常年独自生活而产生心情郁闷、孤寂、愁眉不展等心理失调症状。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到快速老龄化阶段,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亿人。老年人口基数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空巢老人人数的只增不减。毋庸置疑,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留守儿童”,他们是指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者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过着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孩子。由于父母远在他方,与孩子聚少离多,所以根本无法良好地履行监护职责,对孩子进行悉心的照顾与教导。根据权威部门调查,我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不止一个留守儿童。他们中的有些人与人缺乏沟通,内心渴望亲情,教育、安全、生活等方面都缺乏保障,非常容易造成内心自卑、性格柔弱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走上自暴自弃、犯罪的道路。“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出现,对中国日后的发展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我们常常把暮年的老人比作夕阳,把青春年少的孩子比作朝阳。但是却忽略了,这二者事实上都是片刻的风景。老人的晚年生活由于生理功能的衰退是有限的,孩子们的童年因为迅速的成长也是短暂的,你会蓦然间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然故去,已然长大。无论是爱父母还是爱孩子,爱来不及等待。

二、寻找症结所在,把握引发“空巢”与“留守”问题原因

一类社会问题的浮现是社会进程不断向前迈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巢”的空,孩子的守,让我们在社会发展的匆忙中不停地反思,不停地修补与完善。深入分析空巢问题的产生原因,我们会发现,首先传统的家庭观念为此埋下了思想祸根。“养儿防老”的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从而造成了老人们在思想上对儿女的过渡依赖,极易引发老人们在子女离巢后心灵上的落差,内心郁结。其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改变了中国的家庭结构,导致了当今家庭规模的大幅度缩小,引发了子女无力分身赡养老人的问题。再次,当代年轻人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所受传统美德教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减弱,敬老、尚老观念日益淡薄,缺乏对老人发自内心的关怀。

造成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从经济方面来看,当今我国农村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展滞后,为谋取生计,维持家庭生活,大量农村劳动力不得不涌向城市,离开家乡,离开孩子,进城打工谋取生活费及孩子的教育费等;从人文社会的角度进行审视,虽父母离乡孩子留守在前,但亲人、学校、组织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疏于照顾,缺乏关注,同样是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出现偏差不可小觑的原因之一。但造成留守儿童无法健康快乐成长的原因绝不仅限于此。

在一次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极具哲理,“当你的父母逐渐老去的时候,不要怨恨他们的一无所有,因为父母们所有的成就就是有了我们,我们未来所有的成就就是父母们有了我们。”几十年的含辛茹苦,我们就是他们最大的骄傲,人生当中最大的一笔财富;而我们有能力让我们的父母安享晚年,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尊严就是我们人生中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它将比任何事情都证明我们的能力。

三、全面出击,努力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创建美好未来

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虽是两个不同的群体,但是归根究底,他们缺失的是共同的一代人。两个群体所面临问题的解决单凭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公民自身、国家、社会从方方面面做出努力与改变。

就老人自身而言,他们迫在眉睫的是需要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建立新型家庭观念,做好子女“离巢”的心里准备。并发展兴趣爱好,建立宽广的人际关系,调整生活方式,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就为人子女而言,理应坚持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用心去体贴父母,倘若真的无法在老人身边加以陪伴,那么更应注重对老人的精神赡养。政府部门应承担起社会责任,顺应时代,调整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政策的出台,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供给,发展养老事业,建立国家福利制度,实实在在地从细节出发,减少老人的后顾之忧。除此之外,其他社会各界应当主动开展爱老敬老活动,以尊老敬老为己任,回报辛苦的国家建设者,回报社会。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上的疏漏、关爱上的缺乏以及心灵上的荒芜,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父母毕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仍旧高度重视亲情关怀,强化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同时,应以政府为主导,带领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方便留守儿童住校。另一方面,政府应尽量减少政策漏洞,适当调整人口管理制度,解决打工子弟入学问题,并且分担教育成本,取消借读费和择校费等一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收费,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机制体制方面取消留守儿童留在父母身边、接受良好教育所面临的鸿沟。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尽力消除社会偏见与歧视,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成长环境,这将对他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措施不仅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发展负责,更是对为在国家经济建设中付出辛劳的的父亲母亲们最好的回报。

篇6

一、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家庭实务工作分析

(一)个案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家庭的服务

个案工作就是专业工作人员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所学绩效与知识用个别性的方式为困难的个人与家庭提供支持,帮助个人与家庭解决问题,挖掘潜能,提升个人、家庭福利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方式。

社会工作者直接参与到空巢老人家庭的工作中可以用专业技巧与知识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提升空巢老人应对困难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开展工作时,需要遵循信任原则、尊重原则、促进自信原则、相互依赖原则、自我选择原则以及耐心倾听原则。

(二)社区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家庭服务

社区工作在各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独特的界定以及内涵,在我国内地,社会工作开展的时间并不长,其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社区工作等等,我国社会工作的特征就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不同层次的组织作为依托,以群众共同参与为基础,开展不同的服务与文化活动,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社会工作是一个改变过程,其通过组织社区成员的参与来挖掘社会资源,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环境,在参与过程中需要培养群众自助、自决以及互助的精神,充分的发挥出他们的各项潜能。

(三)社会工作模式的应用分析

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包括社会策划模式、地区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以及社会照顾模式几个类型,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包括个人与家庭中的单亲家庭、孤独老人、精神病康复者、慢性病患者、弱智人士等等,他们处在危机与困境中,需要社会予以援助。在对于空巢老人家庭的服务中,社会工作介入其中能够为老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给与他们选择的权利,满足他们的情感与生活需求。

二、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家庭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资源的整合困难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很多社区都是没有设置单独的活动室,在开展社会工作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导致一些活动搁置。在活动经费上,社区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源自于政府与单位的拨款,但是,拨款力度显然不足,在对于空巢老人家庭的服务工作中,社会工作强调看望老人,更强调关爱与尊重老人,特别是要在精神上予以他们必要的支持,而购买礼物也是必要的花销,但是由于经费有限,这就导致社会工作在空巢老人家庭中的开展存在着种种困难。

(二)老人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国外,社工是一个固定的职业,已经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但是,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人们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很多老人认为社工就是义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在空巢老人家庭中的开展。

三、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家庭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应该加强支持

目前的社会工作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因此,为未来阶段下,政府应该在全社会中推动社会工作,加大对社会工作的资金支持,加强政策性的引导,各个地区政府也要不断的健全老年福利体系,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以及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提供必备的支持。

(二)加强群众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可

建设好职业化的社工队伍是保证老年人服务朝着现代化与专业化发展的基础,目前社区中很多专业的服务是应该由社工队伍来承担,因此,在未来阶段下,政府还要在社会范围中推广社会服务以及志愿服务理念,鼓励众多的公职人员与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积极的吸引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志愿服务中心中设置好相应的社工岗位,负责志愿者的管理以及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整个社会培训体系中,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与责任意识。此外,还可以充分的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利用起来,提高群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让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可以深入到群众的心中。

篇7

【关键词】成都;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一、引言

据统计,我国的老龄化加速发展从 2009 年开始,老年人口年均增加 800 万至 900万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 2.48 亿。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老龄化和“空巢老人”的问题凸现。《老年法》中指出:“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成都市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如何妥善解决因人口老龄化、家庭空巢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关注。社区作为政府的基层部门,应该对辖区空巢老人进行直接的服务关怀。社区养老的概念是指将老人平时居住在家中,以家庭成员和自身的照顾为主,辅以社区养老服务。而社区养老对于空巢老人群体更为重要,由于平时没得到家庭成员的照顾,更加需要社区担当为他们养老的重任,这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下的养老模式探索。

二、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成果

成都市《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底成都将会初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即:90%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和家庭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和养老机构提供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我们了解到成都各社区为实现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采取了很多措施。金雁社区设立了成都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桂溪和平社区组织居民签订空巢帮扶协定。而少城社区为空巢家庭安装爱心一键通。成华区与家政公司合作成立了“成华区彩霞服务队”,帮助不愿意在养老院养老的空巢老人进行专业化的有偿家政服务,针对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服务队还会给予特别的关照和优惠。总体看来,成都对于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三、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模式老存在不足

在养老服务机制上,往往是基层管理人员因为长期接触社区事务,对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有所重视,而上级政府部门对社区居家养老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社区所提供的服务主要靠社区人员自发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具有不稳定性,缺乏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另外,成都社区没有一个建立起一个分层管理制度,空巢老人在老人群体中常常被忽视。

在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配置方面, 参与空巢老人服务的人员大多是社区临时调配人员和志愿者,参与人员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建立空巢老人常态化的社区服务机制。

在资金来源方面,成都的大部分城市居委会用于社区养老活动的资金是没有专项经费的,需要街道自己筹集,辅以政府拨款,外加一些民间机构的不定期在物质上的帮助。

在法律权利保障方面,空巢老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立法还有待时日。由于一些老人的子女缺乏传统道德观念,一些社区没有形成一种敬老的社会风气,空巢老人的权益时常受到侵害。由于社区缺乏法律求助的渠道,大部分空巢老人选择默默忍受。

四、成都空巢老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议

(一)完善服务机制,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由于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一个家庭赡养四个老人和代际分居的情况普遍存在。而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政府的只能提供有限服务。所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该受到重视。结合政府的经济实力和空巢老人家庭状况,在社区形成一个基础养老服务机制,逐步形成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的养老服务为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应该无偿或者低价定期向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必要的家庭服务。对于身体不便和家庭贫困的空巢老人应该给予特别的关照。通过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机制实现社区养老功能。

(二)吸纳社区各方力量,打造多样化服务队伍

社区工作受到经费限制,应该鼓励家庭妇女和有意愿的空巢老人从事社区养老服务,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老有所为”。联系爱心企业开设专门的老年服务培训机构,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和专业技能。

另外,通过高校和民间志愿者的行动来倡议更多的人来关注空巢老人的问题,定期安排志愿者对老人进行上门志愿服务,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民政部门应该为志愿者、爱心企业和社区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于积极参与空巢老人爱心帮扶的企业和高校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空巢老人的社区服务中。

(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社区养老常态化机制

大力加强基层老龄工作,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保障空巢老人服务工作正常进行。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有限的,还需要发挥社会资金的力量,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让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到关爱空巢老人的行动中来,从而建立政府、社会、家庭全方位的养老资金供应体系,财政的持续支持是社区养老的常态化运行基础。

(四)建立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为空巢老人开辟维权通道

加强对社区管理者和“空巢老人”家庭成员的法律宣传,提高各方关于“空巢老人”法律权益的意识,加快相关立法的速度。社区可以结合高校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对空巢老人实施法律援助工作。定期组织高校志愿者在社区开展空巢老人法律援助活动,这对培养大学生的会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普.我国城市空巢家庭社区居家养老分析[D].山东经济大学,2010.

[2] 张瑞霞.我国城市空巢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篇8

“空巢家庭”成主流

“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共处,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据了解,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30%,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与子女分居。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只有10%多一点。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即每10个老年人中就有四人独居。在我国,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势。1993年,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2003年上升到25.8%,到2007年达到27.9%。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据有关部门最近统计,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上海市为34.8%,广州市为30%,天津市为36.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单身独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现在的11%,即增加了近三倍。

另据有关部门对天津、杭州、无锡三城市60岁以上老人抽样调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单身家庭里,29.1%的老人生活在夫妇二人家庭里,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总数40%以上。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扩展。”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勤表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准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

专家们认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空巢家庭孕育着危机

一个家庭的生命周期大致需经历五个阶段:诞生、新婚、生育、空巢和解体。在传统的多子女家庭中,空巢期多在夫妻晚年,而今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子女离家的时间越来越早,比过去提前了五六年。三口之家,孩子是维系家庭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分离,使许多夫妻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夫妻的情感危机。“空巢综合征”的表现为:

心理问题 空巢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空巢感”。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缩。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对离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不适应,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对子女情感依赖性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及至老年正需要儿女做依靠的时候,儿女却不在身边,不由得心头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怜等消极情感;三是心境抑郁,行为退缩,这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对生活兴趣索然,缺乏独立自主、振奋精神、重新设计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疾病的医护问题 空巢家庭老人,特别是单身老人,生了病以后特别感到无助。单身老人病死在床上,待人们发现时已成一堆白骨的事例,近年来也屡见不鲜。就是那些相依为命的老夫妇家庭,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当一个老人生病时另一个尚可陪同就医;但当夫妇俩人都因病而躺在床上时,怎么办?

生活的照料问题 单身老人对此忧虑最大,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精力的衰退,将来总有一天难以独立地照料自己,到了这一天怎么办?特别是生活中发生意外的时候,如何得到援助?

如何应对空巢心理危机

减少子女离家后对家庭的心理冲击,避免空巢出现的情感危机,就要积极防治“空巢综合征”。

未雨绸缪,正视空巢 有些家庭对空巢心理准备不足,不愿面对,似在回避,误以为“空巢综合征”是过渡性的,岂不知忽视带来的负作用会更大,只有积极正视,才能有效防止空巢带来的家庭情感危机。

重燃激情,找回感觉 中老年人具有怀旧、恋旧的心理特点,尘封的旧情终难忘。如王先生在空巢困扰下挣扎了很久,遵照心理治疗的要求,夫妻共同参与文娱活动,当夫妻俩卡拉OK重唱恋爱中的同一首歌时,他们唱得泪满脸心又醉,找回了当年含情脉脉的感觉。

对症下药,心病医心 预防“空巢综合征”,不能采用消极的应对方法,如赌博、不正当的娱乐活动等。西方国家缓解中年情感危机曾出现“夫妻互换”游戏都是饮鸩止渴、非常错误的。对于“空巢综合征”,由于症状病因不同,必须接受规范的心理治疗。

子女:关爱家庭是责任是义务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还记得1998年的那台春节晚会吗?一首平常得像聊天一样的歌曲却在那晚会之后广为传唱。歌手陈红动情地回忆道,有位老人拉着她的手说这首歌唱出了他们的心声。的确,在这个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的社会里,“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们发出的最强烈的呼唤。

老人们大都可以过清贫的生活,但却不能忍受漫长的对在外孩子的思念,那是一种扯心扯肺“催人瘦”的思念。有几个老母亲能顶住这种牵肠挂肚的揪扯啊!父母最想摸到的并不是你寄去的汇款单,而是你的那一张被父母哺育的脸啊。只有当拉着你的手、摸着你的脸的时候,只有当切实地感觉到你自然的呼吸的时候,他们才感到踏实,才能睡得香吃得甜,这是任何物质享受都不能代替得了的。

篇9

空巢老人情感孤独

空巢老人,即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其中包括无子女的老人和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在当今中国,传统的家族居住已经成为历史,“空巢家庭”的出现和不断增多应该说是时代进步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表现,西方一些较发达的国家都经历过这个过程。目前在中国一些主要的大城市,空巢家庭已占老人家庭的1/3左右;未来10年,随着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龄阶段,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例有可能达到90%。

空巢感也就是孤独感,但这种孤独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怜和无助等复杂的情感体验。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怅孤寂。据了解,空巢老人目前在全国至少达2360多万。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人口流动和迁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物质生活水准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专家们认为,“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空巢老人为生活烦忧

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开展了“空巢老人的现状与未来”的调研,共入户调查空巢老人3300余人。结果显示,当今不少城市空巢老人的状况不容乐观: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偏差,行动不便者较多,丧偶的超过44%,均比一般老年群体高。

空巢老人在过着寂寥生活的同时,最需要“三大保障”,即经济供养保障、医疗药费保障和生活照料保障。 空巢老人中,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并且不少人都是多病缠身。据了解,城市空巢老人每年平均医药费支出为5000元,很多人没有医保,因病致贫现象突出。一位子女在外地的老人对记者说:“现在我和老伴儿身体情况都还行,能够照顾自己。我最担心的是,一旦生病或随着年纪的增长,照顾不了自己的时候该怎么办?”

这样的担心具有一定代表性。在抽样调查中,担心突然犯病时身边无人和生活不能自理时无人照顾的老人占26.3%,许多老人对此表现出深深的忧虑。空巢老人普遍担心生病后的医护问题,特别是那些生活贫困的老人,对高额医药费的担心尤其强烈。这种担心随着身体健康状况和收入水平的不同而程度有所变化。

同时面对越来越难以胜任的家务劳动,空巢老人也显得很无奈。除了生活方面的不便,大部分空巢老人还要忍受精神孤寂的煎熬,“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与城市相比,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比城市空巢老人犹有不及。许多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但拮据的经济状况使他们多数都在强忍病痛的折磨,甚至根本无暇顾及精神上的孤独与落寞。在农村,大部分老人对人生不再有什么计划,从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起,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许多在生命边缘挣扎的老人精神上的需要似乎被淡化了,他们最迫切需要的是解决吃的问题以及健康问题。然而,就在这些物质需求的掩盖之下,农村老人同样也期待着与家人一起享受夕阳的时光,期待着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期待着社会的关怀和关注。

空巢危机及早预防

要避免“空巢”产生的心理危机,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

作为子女要了解父母的心情,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为父母干干家务事等,这是对处于孤独中的老人的最大安慰。浓浓的亲情是他们晚年生活最好的“快乐良方”。说到底,空巢老人缺少的还是亲情,子女精神上的安慰对于老人来说,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作为晚辈要多体贴长辈,在尽好“经济赡养”义务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赡养”,给老人更多欢乐。日本人提倡“一碗汤”距离,即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会凉为标准,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于身在异地,与父母天各一方的子女,除了托人照顾父母,要更加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容易产生不良情绪,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如发现父母患有较严重的“空巢综合征”,如有严重的抑郁、失眠及多种躯体化症状,或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

篇10

关键词:空巢家庭;养老;河北省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北省委讲师团系统科研课题(编号:201138)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1月5日

空巢家庭是指子女不在身边和无子女的老人家庭。空巢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阶段。随着社会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家庭空巢现象日益严重。能否有效解决空巢家庭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提升。

一、河北省城市空巢家庭现状

河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以5,919,726人的规模位居全国第19位,占全省总人口的8.24%。按照国际惯例,65岁及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就被称为老龄化社会。由此可见,河北省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据测算,“十二五”时期,河北省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以上的速度进入高增长阶段。目前,河北省虽然还没有对空巢家庭的具体统计数据,但是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2010年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大中城市的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更高,达到56.1%,其中独居老年人占12.1%,与配偶同住的占44%。显然,对于河北省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即使按照全国的平均水平,全省城市老人空巢家庭比例也已达一半左右。伴随空巢家庭数量越来越多,空巢家庭的养老问题也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河北省城市空巢老人养老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上以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大家庭为荣。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正是通过大家庭的居住方式来体现的。如今子女离开家庭,从而造成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失去了依靠,精神上失去寄托,特别是进入鳏寡期的老年人,面临的困难更大。养老包括经济供给、生活照顾、精神慰藉三个主要方面。处于空巢家庭的老人这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一)经济供给不足。城市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总体上虽然要优于农村,因为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有退休金或者养老保险。但是,不少城市空巢老人也存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经济困难的城市空巢老人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形:

一是没有退休金的空巢老人。对于老年人来说,退休金是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个最基本、最稳定的生活来源,而对于少数的体制外城市空巢老人,不享有退休金。这些不享有退休金的空巢老人大多依靠子女资助、社会补贴、工作收入以及配偶的退休金等生活。在失去工作收入的老人中,其稳定收入部分数量较少,虽然有些老人会得到子女的资助,但资助数量与子女的生活状况有直接关系,在目前物价涨幅较大、医疗费用较高的背景下,这一部分老人的生活比较紧张。

二是子女工作不稳定的空巢老人。如果空巢老人遇到子女工作不稳定、下岗失业、或收入较低等情况还会出现老养小现象。在目前物价水平较高、生活成本较高的背景下,对于单纯依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来说,老养小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所以成年子女的工作不稳定无疑会加重这部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

三是身患疾病的空巢老人。目前,河北省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障覆盖面较广,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都享有各种形式的医疗社会保障,因此对一般医疗费用是基本能够承担的。但是,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而中国目前实行的城镇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只是一种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其保障水平较低,再加上这一制度还存在其他方面的问题,因而常常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需求。

(二)生活照顾困难。空巢老人迟早都将面临生活中的困难。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当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时候,需要有人时刻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在家庭照料功能急剧减弱的背景下,很多城市空巢老人都把目光转向了他们生活的社区,而且这些服务需求涉及空巢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老年人服务热线、上门做家务、家庭病床、陪同看病、送饭、日常购物等。河北省目前社区照料服务仅在小范围内有所开展,而且提供的服务内容也比较有限,仅仅局限于上门做家务、维修服务等方面的内容,因而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空巢老人多方面的照料需求。

(三)精神慰藉缺乏。河北省城市空巢老人精神上缺乏慰藉主要表现为:一是现代都市的生活方式已经使得大部分城市空巢老人远离了他们的邻居,从而使他们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慰藉来源;二是部分城市空巢老人因生理或心理原因基本上只呆在家里,很少去其他场所活动;三是社区工作的不尽完善(包括社区活动场所的缺乏、社区活动内容的相对贫乏、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够积极主动等)使得社区无法将众多空巢老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从而无法真正发挥“社区是我家”的精神作用;四是原工作单位从城市空巢老人生活中的退出也使得空巢老人失去了另外一个精神支柱和依靠。

三、解决城市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途径

解决城市空巢老人养老中面临的问题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社会、政府和家庭共同努力,从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先易后难,逐步完善。

(一)建立和完善基本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一批免费的老年人服务项目,切实提升老年家庭的生活品质。对于老人们的交流娱乐需要,建立免费社区老人活动中心;对于身体状况不好,家中无人照料的老人,可以考虑建立托管中心,白天把老人送到中心,晚上送回家,既解决白天无人照料老人的困难,又满足了老人经常在一起交流的精神需求;考虑到部分老年家庭的特殊状况,放宽实施免费服务的条件限制,以使更多的老年家庭获益,比如可以考虑将夫妻一方有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空巢家庭(非三无、非低保家庭)纳入其中。

(二)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项目。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采取民办、公助等方式,支持民间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场所。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到养老事业中,努力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格局。

(三)完善老年人医疗保障及医疗服务。老年人口的身体状况决定了他们对医疗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要高于一般人,与此同时,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又使得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日益增大,这就导致了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日益增大。要探索和尝试建立专门的老年医疗保险制度,以老年人医疗为重点,加强对老人疾病的预防治疗、家庭护理、医疗咨询、健康指导等方面的医疗服务。

(四)引导社会慈善力量关爱空巢老人。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向社会招募志愿者,以社区为依托,定期为空巢老人提供义务服务。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扩大为空巢老人服务的支援网络,从而减轻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服务人员与空巢老人之间起积极的协助作用。

(五)加强对老人的健康指导。积极开展老龄人教育活动,加强对其观念和知识的指导。第一,父母对子女离家独立生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子女离家前要有思想准备,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节奏;第二,培养一定的兴趣和爱好,增进自己的社会交往,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并注意维持一定的社会交往,以缓解孤独感;第三,应及时对症治疗。对较严重的“空巢综合症”老人,如有严重的心境抑郁、失眠,存在多种躯体化症状,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者,应指导其及时寻求心理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接受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主要参考文献:

[1]赵芳.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养老方式的选择.江海学刊,2000.1.

[2]张卫东.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心理科学,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