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21:5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33-02
我国的儿童性教育问题已经逐渐被教育者所关注,性教育对象的年龄正在逐步向下延伸。幼儿教育不可否认地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功能,当代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教育者也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儿童与生俱来的“性”问题,是否有必要在幼儿期做出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呢?又应当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呢?笔者试图以此为切入点,对这一课题进行尝试性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以岷县幼儿园为对象,试图通过对教师与幼儿家长的性教育观念与性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幼儿性教育状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适合我县特色的幼儿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分别采用《自编幼儿性教育状况教师调查问卷表》和《自编幼儿性教育状况家长调查问卷表》,并设计了对幼儿的访谈提纲进行数据的收集。
为遵循基本的抽样原则,实现异质总体的内部构成同质化,本研究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技术进行采样,抽取了幼儿园四个教学班的幼儿169名,相对应的家长180名,抽取幼儿教师30名。整理后,家长调查问卷的有效卷为116份,教师调查问卷的有效卷为21份,获取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数据。(调查结果见表1、表2)
通过对岷县幼儿园及幼儿家长对幼儿性教育的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来看,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有较好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教师对幼儿与性有关的问题较为关注,大部分教师普遍具有不同程度的幼儿性教育知识。而家长对幼儿园性健康教育的意义普遍认识不足,很少为孩子提供有关性知识方面的信息支持。家长对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关注。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与性有关的问题有较为相似的关注程度,不过两者对幼儿性教育知识均较为欠缺。幼儿园向教师提供的幼儿性教育书籍较为欠缺或宣传利用率不高,幼儿性教育活动开展程度不够,开展途径较为单一,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最后笔者对幼儿性教育实施策略的建议:
一、积极引导教师和家长逐步形成科学的幼儿性教育观念
1、开展幼儿园专题讲座,以促进教师幼儿性教育观念的形成。
该幼儿园可以聘请一些幼儿教育专业人员,定期对幼儿教师做幼儿性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全面提升该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2、开办家长学校,向家长大力宣讲科学的幼儿性教育思想。
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长会。通过引导家长对幼儿具体情况的分析以及幼儿个案的讨论,使家长真正认识到幼儿性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幼儿家长的幼儿性教育观念,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幼儿性教育意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可在此方面主动地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
3、购置足够数量的有关幼儿性教育方面的报刊、杂志和书籍,为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浏览和阅读大量的幼儿性教育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使幼儿教师逐步丰富幼儿性教育知识,逐步提高幼儿教师的幼儿性教育主题活动的设计能力。
4、制定相应的幼儿园制度要求,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管理者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并制定相应的幼儿园制度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可对照制度,检查和督促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
二、努力帮助教师和家长丰富幼儿性教育知识和技能
1、帮助幼儿教师开阔视野,以丰富幼儿性教育知识,提高幼儿性教育技能。
幼儿园应当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想,开阔教师知识视野,吸纳和学习兄弟园所的先进经验,以丰富幼儿教师的幼儿性教育知识,提高幼儿教师的幼儿性教育技能。
2、积极挖掘各大领域中有关幼儿性教育的元素,做到活动主题的合理渗透。
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教师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她们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专门的主题活动,集中开展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性教育的主题活动,并将活动向五大领域渗透。
3、充分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帮助教师拓展幼儿性教育思路。幼儿园应当利用一切大众传媒手段,引导教师积极收看或听取各种教育信息,以拓展向幼儿进行性教育的思路。
三、鼓励教师勇于创新,不断总结自己教育教学中的良好经验
幼儿园应当帮助教师积极挖掘其它领域中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与幼儿性教育进行相关的联系,设计出科学、新颖、形象、生动的幼儿性教育活动,并对幼儿实施教育。在此过程中,帮助教师形成有意识积累和总结工作经验的良好习惯。
对于水平较高的活动设计,幼儿园应当积极为她们创造条件,作好推广宣传活动。如,可以以观摩课的形式出现。
四、开展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幼儿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有关幼儿性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对科研成果进行及时地推广和运用。
在初次尝试专业论文写作时,笔者真实地体验到了由于专业知识缺乏和科研能力有限而带来的种种困难与挫折。所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笔者将把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努力提高科研能力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主要方向,尤其要在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 刘志梅.浅谈幼儿性教育[J].
[2] 幼儿园性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报告[J].
[3] 郭亦勤,著.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
[4] 万 钫.著.学前卫生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5] 早期教育,2002,1―6.
篇2
[关键词]手足口;幼儿园;追踪调查
2010年9月8日至9月13日,国家疾病预防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显示8例外地报本地的手足口病例,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控制科工作人员立即开展追踪调查和疫情处理,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病例情况
发病地点:我镇某幼儿园。
发病时间:9月8日出现首例手、足部位的皮疹和疱疹病例,其余7例相继在9月9日到9月13日同时出现手、足部位的皮疹和疱疹等症状。
班级分布:8例病例分布在3个班级,其中一个班4例,另两个班级各2例。
性别、年龄分布:8例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跨度为4~6岁。
临床表现:出现手、足部位的皮疹和疱疹等症状,3例均有轻度发热,体温最高的38.7℃。
2疫点处理
2.1病例处理
当传染病防治工作人员追踪到8例病例后,要求病人在定点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并居家休息2周后方可入学,防止疫情在幼儿园传播扩散。
2.2幼儿园疫情控制措施
卫生部门立即与幼儿园联系,告知病例情况,并为8例儿童办理请假手续;发病4例的班级,所有儿童统一放假两周;幼儿园从9日开始加强晨检,并做好晨检记录,缺课的儿童建立随访工作,每天一次了解儿童健康状况,建立流水洗手,所有的餐具、玩具等分类后给予有效氯浸泡或紫外线消毒,儿童被褥每天暴晒,每天放学后每个班级教室消毒一小时。
2.3开展健康教育
对全校师生进行了手足口病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以增强他们的防治意识,要求幼儿园负责人高度警惕,每天晨检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走过场,一旦发现发热、手、足、口等部位有皮疹或疱疹的儿童,应立即与其家长联系,带到定点医院诊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控制。
2.4对患病儿童的追踪随访
对8例病例,我们每天做到随访一次,了解儿童在家的健康状况,嘱其居家休息,减少外出活动,避免交叉感染,8例病例在发病后3-6天疱疹相继结痂消褪,继续在家休息14天后入学。
3讨论
手足口病对婴幼儿普遍易感。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疾控专家建议大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主要做好这些方面的控制。
篇3
教师的评价是指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幼儿园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以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住,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我们认为,教师是贯彻新《纲要》、实现课程改革最终目标的保证,而推行课程改革离不开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的构建。因此,我们就如何构建适合本园实际的教师评价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我园教师评价机制存在的弊端
无可否认,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在教育发展的特定时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的弊端越来越显示出来。
⒈评价目的未能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通过教师评价可以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一是为管理者对教师聘任、降级、晋升、奖惩等决策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二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但从实践上看,传统的教师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管理目的,这种教师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评价,主要着眼于教师过去已具备的素质、已承担的责任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很难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积极反应,更不能对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保教质量起到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⒉评价指标和标准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较高的认同度。
首先,评价指标设置的随意性很强,认同度不高;其次,评价指标不具体、不明确,可操作性差,容易造成评价者主观判断;第三,评价方案对显性因素的评价标准设置比较完备,而对隐性因素的评价标准的设置则非常欠缺。
⒊评价结果缺乏客观、公正、全面。
我园传统的教师评价以“他评”为主,如领导评价、同事评价等。“他评”大多凭个人印象行事,再加上人为的感情因素,对评价对象不能一视同仁,人为地导致评价的不公平。另外,“他评”更多地依据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考察而忽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更注意教师的显性工作而忽视教师的隐性工作,再加上隐性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很难对教师的实际工作出恰当、准确的判断,很难使教师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全面。从而导致教师对评价制度和结果持消极、怀疑、漠然的被动态度,评价也起不到促进教师反思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因此,为提高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必须对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进行反思和改革,使教师评价在幼儿园的发展、课程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自主性评价——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和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施教水平,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促进孩子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无数的事实启示我们,没有评价对象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性的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很难完全地发挥,教育目标很难完整地实现。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纳托尔英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思想之后,人们对教育评价的本质、内涵、主体、方法等进行了重新审视,越来越认识到评价对象本身的主体性作用,提倡非奖惩性、合作性、个别差异性等评价原则,提出了合作式评价、协商式评价、自主发展评价等评价方法,这便体现着教育评价中评价对象主体性的回归,蕴涵着教育评价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走向——自主评价。
自主性评价是指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是教师在自主发展意识的支配下,以我为主,主动进行的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的评价。其核心价值是促进人们客观地认识自我,寻求新的生长点,以获得在现有基础上的自我主动发展。它包含教师自我评价和教师自主请求他人(包括领导、同事、幼儿等)评价。其中自我评价强调的是评价主体为“我”,即教师自己,教师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教师自主请求他人评价是指教师主动地获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这表明,自主评价不排斥他人评价,但他人评价的前提条件是“我”的请求,我为主动而不是被动。可见,自主评价最大的特点是教师自己主导,是内在评价,评价动力来自教师自主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评价观念的更新,我园不断反思以往教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探讨以教师自我评价、自主管理为核心的自主性教师评价的策略和方法,初步构建了符合本园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自主性评价机制,为我园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搭设了有益的平台。
(一)、建构教师自主性评价机制的依据
《纲要》指出:评价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自我发展的外部机制,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到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社会性就会得到促进。”
(二)、教师自主性评价的目标及内涵
根据《纲要》中关于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我园明确提出了“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人”的口号,并将其作为幼儿园改革教师工作评价、构建教师自主性评价机制的主攻目标。“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人”包含了两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和对管理者的要求。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成为”,对管理者来说,重要的是“让”。“让”指管理者为教师创设想自评、愿意自评、会自评的环境和条件,引导教师发挥参与评价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为只有建立在以自身不断提高为动机基础上的教师自主性评价机制,才能真正“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才能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最终使评价发挥教师对自身工作的反思 总结、展示激励、和反馈调节功能,从而达到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可见,“成为”是目的,“让”是条件,没有“让”这个条件,“成为”是不可能的。
(三)、教师自主性评价的原则
教师自主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评价原则不仅是统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而且是指导、控制、协调评价过程的保证。在教师自主性评价过程中,正确贯彻各项原则,不仅利于端正主评、被评人员的态度,克服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而且有利于加强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的程度,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
⒈方向性原则。指对于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端正办园方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书育人和教学的能力和工作的效绩作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⒉客观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就是在教师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获取真实信息,抓住本质的东西进行分析。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既劳心又劳力的的特殊的复杂劳动。这种劳动的复杂性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另外,教师的劳动又富有创造性、教育工作又有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的特点。这些在评价教师时应给予充分考虑,这样才能使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
⒊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不可片面。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住评价过程,广泛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教师的工作也是一个多层次、多量变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因此,在对教师评价时,要进行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师工作的全貌。作为评价的信息和资料,要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不能凭片面的材料、少数人的反映进行评价。
⒋主体性原则。是指明确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样才能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⒌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标准可行;评价的方法及运用的技术手段可行;工作安排可行。指标和标准要切实注意从实际出发,防止要求过高或过低。方法和技术手段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简便易行。工作安排要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不要增加额外负担。
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有些评价要素的标准可以量化,就可采用定量分析。但在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时,采用定量的方法就很困难了,特别是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都具有模糊性。若强求用精确的数字去表示本身模糊性质的事物,不仅不客观,也不科学。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必须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四)、推行教师自主性评价的策略
⒈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只有具备自主发展的意识,才会产生自主评价的需要。自主评价的前提是自己有自我评价的要求,让教师懂得只有通过自我评价的内化,才能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做到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此,我们通过学习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树立全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自主发展需要自主评价的不断矫正和引领;自主发展与自主评价相结合,必然赢得良性健康快速的发展。引导教师自觉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将个人的发展与幼儿园的发展结合起来,恰当进行目标定位;深入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找准发展的切入点;鼓励教师不断自我超越,发挥生命最大潜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⒉学习以目标和反思为主要内容的自主评价技术。我们通过各类培训,使教师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引导教师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发展;了解社会、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对教师的要求,恰当地确定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学会反思,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寻找问题和差距,自觉加以改善;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征求领导、同事、以及家长、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意见,主动获取他评信息。
⒊营造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创造条件实现各级评价主体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自主发展,也就能很好地推行自主评价。如,要引导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共同制定幼儿园和个人的发展规划,使教师的发展同幼儿园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生命共同体。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的自主评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⒋加强评价的科学性。在自主评价中,我们更重视定性评价,采取质性研究的思想,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并给予恰当的评语。定量评价我们采取是“分数等级”的方法。具体做法是,依据预定的评价方案,细评分,粗定等,不设等级比例,根据分数的实际差距确定等级。例如,人参评,人都是分以上,人不足分,则人为优;若人都是分,则全部为优。
⒌加强评价过程中的专家指导。自主评价不是闭门造车。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引导评价对象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主动征求专家的指导,从而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当然这种指导以评价对象的自愿为前提,以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五)、推行教师自主性评价的主要方式
⒈引导性教师自我评价
即把新的观念具体化为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突出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自评者注重达到目标的过程。
我园根据纲要精神和课改的要求,通过由下而上的反复斟酌,设计了学期教师工作的自评指标和评价标准,并增设了自评说明,把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中,突出评价方案和指标的引导性作用。如《学期教师工作评价》中关于“课程设置”的评价指标,我们的自评标准是:()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助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注重各领域有机整合,互相渗透,体现一日活动均是课程的理念。以引导教师根据纲要精神,科学合理地设置幼儿一日活动。
关于教师“观察记录”的评价指标,自评标准是:()积累丰富的原始资料。()根据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和教育策略,使课程实施符合幼儿的需要。以引导教师通过观察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
可见,引导性教师自我评价,用隐含着教育新观念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作为参照标准,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反复评价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教育思想和行为的判断、反思和调整,不断内化新观念,为教师自身成长搭梯子。
⒉教师自主选择性评价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每个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我们改原来只由行政提出的奖励项目的做法为将教师自主选择奖项与行政拟定奖项相结合,将大部分单项奖的选择权交给教师,出台了教师自 主选择申报教学个性(特色)单项奖实施方案,设计了《教师教学个性(特色)单项奖自选表》,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自主选择申报奖项,所申报奖项数量不限,条件是实事求是,说服力(可信度)强。我园教师申报的奖项有开放教育奖、特殊幼儿关爱奖、热心服务奖、扎实工作奖、创新奖、家园互动成效奖、区角材料用心奖、积极投稿奖、主题内容整合奖、灵活调整课程奖等等。这些奖设出来后,我园互动环境的创设、区角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建构、教学组织形式、家园互动、一日活动的优化等方面的评价,都可以贯彻在这些富有个性的奖项中。
⒊现场自我优势展示评价
即改过去以检查为主、以挑毛病为重点的家长式管理评价为以鼓励为主的教师自我优势展示评价。其方法是教师自选自认为最有创意、最想展示、最放心拿出来交流和互评的内容,作为现场自我展示观摩评价的主要内容。展示时间、次数由教师定。参与展示观摩的有管理者和其他教师。展示者先介绍现场展示的内容,充分挖掘其展示项目的优势;参与观摩的教师根据展示者本人介绍,进行现场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是录象观摩),相互挖掘同伴的优势,填写“教师自我优胜展示现场评价表”,以展示优势的多少作为评价的依据。
如有的教师对自己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有信心,就选择了主题活动作为现场互评内容;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在主题探究活动与区角活动的自然整合方面做得好,就自选开放区角活动;还有的教师则选择了科技教育主题环境创设或家园互动作为现场互评内容。自我展示性评价气氛宽松,教师们自我表现的意识越来越强。
⒋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否定式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自我反思的意义在于它能使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言行,进而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专业素养。我们认为教师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与对自身和现实的反思,尤其来源于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否定的过程,就是创新的开始。
我园的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评价方式与教师自我优势展示评价是相对应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园领导自我反思、剖析自身在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敢于承认和修正管理决策上的失误;其次在观摩活动或案例研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批判引起同伴的共同关注,以使大家共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教师在撰写教学杂例和教学实录时,分析失败的原因,以便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获得创新的源泉。
通过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否定式评价,教师们客观的认识到优势与不足并存,只有不断地自我批评和否定,才能积累更多的优势。
⒌教师自我检测、自我实现评价
即为教师们创造机会、营造空间、制造压力,让她们通过自我检测一步步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教师制定自我成材计划,远期的有三年成长计划,近期的有一年奋斗目标。通过个人成长目标的确立和教师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不断的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评价,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
其次设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将之作为教师阶段自我专业成长检测评价的内容,使教师通过认识自我、反省自己,检测自己的成长历程。
第三,制定了《教师创设环境自评表》、《教师区域材料自评表》、《开展主题活动自评表》等自评表。通过自评,促进其自我审视、自我分析、自我检测的意识。
第四,改革逐日计划缴交方式。采用教师自定缴交时间与自定每次完成数量、自己填写缴交情况自查表的方法,以满足教师自主安排与调整课程的需要,变被动要求为主动完成,但在自定缴交时间内必须完成相应工作,且无论预定课程作何调整,当天的教学一定要有书面计划和材料准备,以保证教学质量。这项改革措施,很好地培养了教师的自控意识。
三、开展教师自主性评价的几点体会
教师自主性评价是一种充满了对教师生命价值尊重和以教师为本的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自主性评价较之以往纯粹的鉴定性、奖惩性评价,更体现了幼儿园管理的人本精神和面向教师未来发展的积极的导向;从评价的作用上看,当前幼儿园课改的主题是全面推进幼儿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无疑是一种主题性教育思想,其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幼儿的积极的自我意识。而要培养具有积极自我意识的幼儿,首先必须培养具有积极自我意识的教师。教师自主性评价,让教师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成为了教师成长的内动力;管理者、同伴和家长的评价,又成了教师成长的外动力。这种内外结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最终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性循环的轨道。教师的自主性评价,正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
⒈教师对衡量自己、评价别人的尺度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通过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教师对评价的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以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有了一个正确的评价制度,使教师在衡量自己工作的同时,也能正确地评价他人的工作,充分地看到别人工作中的优缺点,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自身教学水平、能力的提高,也能协调好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关系。
⒉更好地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节。
教师自主性评价制度作为教师工作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情况,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⒊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评价观。
教师自主性评价制度为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评价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刘占兰老师曾说过:“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说明了只要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教师也会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发挥孩子的主体能动性。如我园有的教师学会了把评价作品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有的教师则把制定规则和评价规则遵守情况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等等。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最终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呼唤现代评价观。实践证明,我园的教师自主性评价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评价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阶梯。
主要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姜凤华张秋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评价的思考《教育导报》××年第期
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概述,顺义区中小学自主发展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年月
何育萍,教育评价专题讲座,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年月
陈玉琨,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研究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作为学前教育改革核心内容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正全面铺开。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一系列配套要素的全面改革,如教育观念的更新,评价机制的转变,课程体系的变革,教育方法的完善等,其中科学评价机制的确立是关键。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而教师评价是整个教育评价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幼儿园的诸多管理工作中,对教师的管理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能够科学地、客观地评价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实现对教师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激励手段。
教师的评价是指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师所应承担的任务,遵循一定的程序,运用科学的方法,借助现代技术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师改进工作,为幼儿园领导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以及进行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 、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住,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我们认为,教师是贯彻新《纲要》、实现课程改革最终目标的保证,而推行课程改革离不开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的构建。因此,我们就如何构建适合本园实际的教师评价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我园教师评价机制存在的弊端
无可否认,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在教育发展的特定时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加速到来、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的弊端越来越显示出来。
⒈评价目的未能着眼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通过教师评价可以达到两方面的目的:一是为管理者对教师聘任、降级、晋升、奖惩等决策提供有说服力的依据;二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但从实践上看,传统的教师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管理目的,这种教师评价是一种面向过去的评价,主要着眼于教师过去已具备的素质、已承担的责任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很难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积极反应,更不能对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保教质量起到应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⒉评价指标和标准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和较高的认同度。
首先,评价指标设置的随意性很强,认同度不高;其次,评价指标不具体、不明确,可操作性差,容易造成评价者主观判断;第三,评价方案对显性因素的评价标准设置比较完备,而对隐性因素的评价标准的设置则非常欠缺。
⒊评价结果缺乏客观、公正、全面。
我园传统的教师评价以“他评”为主,如领导评价、同事评价等。“他评”大多凭个人印象行事,再加上人为的感情因素,对评价对象不能一视同仁,人为地导致评价的不公平。另外,“他评”更多地依据对教师工作结果的考察而忽视教师的工作过程,更注意教师的显性工作而忽视教师的隐性工作,再加上隐性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很难对教师的实际工作出恰当、准确的判断,很难使教师评价做到客观、公正、全面。从而导致教师对评价制度和结果持消极、怀疑、漠然的被动态度,评价也起不到促进教师反思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因此,为提高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必须对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进行反思和改革,使教师评价在幼儿园的发展、课程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自主性评价——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和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施教水平,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促进孩子的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无数的事实启示我们,没有评价对象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性的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很难完全地发挥,教育目标很难完整地实现。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纳托尔英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的思想之后,人们对教育评价的本质、内涵、主体、方法等进行了重新审视,越来越认识到评价对象本身的主体性作用,提倡非奖惩性、合作性、个别差异性等评价原则,提出了合作式评价、协商式评价、自主发展评价等评价方法,这便体现着教育评价中评价对象主体性的回归,蕴涵着教育评价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走向——自主评价。
自主性评价是指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是教师在自主发展意识的支配下,以我为主,主动进行的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的评价。其核心价值是促进人们客观地认识自我,寻求新的生长点,以获得在现有基础上的自我主动发展。它包含教师自我评价和教师自主请求他人(包括领导、同事、幼儿等)评价。其中自我评价强调的是评价主体为“我”,即教师自己,教师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教师自主请求他人评价是指教师主动地获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信息,这表明,自主评价不排斥他人评价,但他人评价的前提条件是“我”的请求,我为主动而不是被动。可见,自主评价最大的特点是教师自己主导,是内在评价,评价动力来自教师自主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评价观念的更新,我园不断反思以往教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着力探讨以教师自我评价、自主管理为核心的自主性教师评价的策略和方法,初步构建了符合本园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师自主性评价机制,为我园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搭设了有益的平台。
(一)、建构教师自主性评价机制的依据
《纲要》指出:评价的过程,就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自我评价作为自我发展的外部机制,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根本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到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自主性、社会性就会得到促进。”
(二)、教师自主性评价的目标及内涵
根据《纲要》中关于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我园明确提出了“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人”的口号,并将其作为幼儿园改革教师工作评价、构建教师自主性评价机制的主攻目标。“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人”包[本文权属文秘港:]含了两方面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和对管理者的要求。对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成为”,对管理者来说,重要的是“让”。“让”指管理者为教师创设想自评、愿意自评、会自评的环境和条件,引导教师发挥参与评价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为只有建立在以自身不断提高为动机基础上的教师自主性评价机制,才能真正“让”教师成为评价的主体,才能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最终使评价发挥教师对自身工作的反思总结、展示激励、和反馈调节功能,从而达到促进教师成长的目的。可见,“成为”是目的,“让”是条件,没有“让”这个条件,“成为”是不可能的。
(三)、教师自主性评价的原则
教师自主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对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评价原则不仅是统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而且是指导、控制、协调评价过程的保证。在教师自主性评价过程中,正确贯彻各项原则,不仅利于端正主评、被评人员的态度,克服主观性、片面性、随意性,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而且有利于加强评价的规范化、科学化、有序化的程度,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
⒈方向性原则。指对于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利于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有利于端正办园方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人才观。在评价中,必须对每个教师的思想品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教书育人和教学的能力和工作的效绩作出公正、准确而又全面的价值判断,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⒉客观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就是在教师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客观实际出发,获取真实信息,抓住本质的东西进行分析。教师所从事的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既劳心又劳力的的特殊的复杂劳动。这种劳动的复杂性表现为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和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另外,教师的劳动又富有创造性、教育工作又有周期长、教育效果滞后的特点。这些在评价教师时应给予充分考虑,这样才能使评价更符合客观实际。
⒊全面性原则。是指在确定和运用评价标准时要全面,不可片面。贯彻全面性原则,一方面要抓住评价标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抓住评价过程,广泛全面收集评价信息。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教师的工作也是一个多层次、多量变构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因此,在对教师评价时,要进行多指标、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和判断,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师工作的全貌。作为评价的信息和资料,要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不能凭片面的材料、少数人的反映进行评价。
⒋主体性原则。是指明确被评价者在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对教师的评价中,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因此要尊重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样才能使评价的过程真正成为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使教师的评价工作达到预期的目的。
⒌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标准可行;评价的方法及运用的技术手段可行;工作安排可行。指标和标准要切实注意从实际出发,防止要求过高或过低。方法和技术手段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简便易行。工作安排要与幼儿园的日常工作相结合,不要增加额外负担。
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有些评价要素的标准可以量化,就可采用定量分析。但在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时,采用定量的方法就很困难了,特别是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都具有模 糊性。若强求用精确的数字去表示本身模糊性质的事物,不仅不客观,也不科学。因此在进行教师评价时,必须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四)、推行教师自主性评价的策略
⒈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树立发展性评价理念。只有具备自主发展的意识,才会产生自主评价的需要。自主评价的前提是自己有自我评价的要求,让教师懂得只有通过自我评价的内化,才能从根本上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做到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此,我们通过学习激发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树立全新的发展性评价理念:自主发展需要自主评价的不断矫正和引领;自主发展与自主评价相结合,必然赢得良性健康快速的发展。引导教师自觉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将个人的发展与幼儿园的发展结合起来,恰当进行目标定位;深入分析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找准发展的切入点;鼓励教师不断自我超越,发挥生命最大潜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
⒉学习以目标和反思为主要内容的自主评价技术。我们通过各类培训,使教师获得必要的理论知识,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引导教师不断学习,跟上时代的发展;了解社会、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对教师的要求,恰当地确定发展目标;引导教师学会反思,从横向和纵向进行比较,寻找问题和差距,自觉加以改善;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征求领导、同事、以及家长、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意见,主动获取他评信息。
⒊营造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只有创造条件实现各级评价主体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自主发展,也就能很好地推行自主评价。如,要引导教师参与幼儿园的民主管理,共同制定幼儿园和个人的发展规划,使教师的发展同幼儿园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生命共同体。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的自主评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实现。
⒋加强评价的科学性。在自主评价中,我们更重视定性评价,采取质性研究的思想,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分析,并给予恰当的评语。定量评价我们采取是“分数等级”的方法。具体做法是,依据预定的评价方案,细评分,粗定等,不设等级比例,根据分数的实际差距确定等级。例如,人参评,人都是分以上,人不足分,则人为优;若人都是分,则全部为优。
⒌加强评价过程中的专家指导。自主评价不是闭门造车。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引导评价对象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主动征求专家的指导,从而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当然这种指导以评价对象的自愿为前提,以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五)、推行教师自主性评价的主要方式
⒈引导性教师自我评价
即把新的观念具体化为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突出评价的导向作用,引导自评者注重达到目标的过程。
我园根据纲要精神和课改的要求,通过由下而上的反复斟酌,设计了学期教师工作的自评指标和评价标准,并增设了自评说明,把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易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中,突出评价方案和指标的引导性作用。如《学期教师工作评价》中关于“课程设置”的评价指标,我们的自评标准是:()既贴近幼儿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有助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注重各领域有机整合,互相渗透,体现一日活动均是课程的理念。以引导教师根据纲要精神,科学合理地设置幼儿一日活动。
关于教师“观察记录”的评价指标,自评标准是:()积累丰富的原始资料。()根据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反思,及时调整教育计划和教育策略,使课程实施符合幼儿的需要。以引导教师通过观察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
可见,引导性教师自我评价,用隐含着教育新观念客观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作为参照标准,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反复评价和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教育思想和行为的判断、反思和调整,不断内化新观念,为教师自身成长搭梯子。
⒉教师自主选择性评价
为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每个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创新潜能,我们改原来只由行政提出的奖励项目的做法为将教师自主选择奖项与行政拟定奖项相结合,将大部分单项奖的选择权交给教师,出台了教师自主选择申报教学个性(特色)单项奖实施方案,设计了《教师教学个性(特色)单项奖自选表》,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自主选择申报奖项,所申报奖项数量不限,条件是实事求是,说服力(可信度)强。我园教师申报的奖项有开放教育奖、特殊幼儿关爱奖、热心服务奖、扎实工作奖、创新奖、家园互动成效奖、区角材料用心奖、积极投稿奖、主题内容整合奖、灵活调整课程奖等等。这些奖设出来后,我园互动环境的创设、区角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建构、教学组织形式、家园互动、一日活动的优化等方面的评价,都可以贯彻在这些富有个性的奖项中。
⒊现场自我优势展示评价
即改过去以检查为主、以挑毛病为重点的家长式管理评价为以鼓励为主的教师自我优势展示评价。其方法是教师自选自认为最有创意、最想展示、最放心拿出来交流和互评的内容,作为现场自我展示观摩评价的主要内容。展示时间、次数由教师定。参与展示观摩的有管理者和其他教师。展示者先介绍现场展示的内容,充分挖掘其展示项目的优势;参与观摩的教师根据展示者本人介绍,进行现场观摩(可以是现场观摩,也可以是录象观摩),相互挖掘同伴的优势,填写“教师自我优胜展示现场评价表”,以展示优势的多少作为评价的依据。
如有的教师对自己班开展的主题活动有信心,就选择了主题活动作为现场互评内容;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在主题探究活动与区角活动的自然整合方面做得好,就自选开放区角活动;还有的教师则选择了科技教育主题环境创设或家园互动作为现场互评内容。自我展示性评价气氛宽松,教师们自我表现的意识越来越强。
⒋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否定式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自我反思的意义在于它能使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言行,进而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专业素养。我们认为教师的创新精神,在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与对自身和现实的反思,尤其来源于对自我的不断否定。否定的过程,就是创新的开始。
我园的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评价方式与教师自我优势展示评价是相对应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园领导自我反思、剖析自身在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敢于承认和修正管理决策上的失误;其次在观摩活动或案例研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批判引起同伴的共同关注,以使大家共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是教师在撰写教学杂例和教学实录时,分析失败的原因,以便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获得创新的源泉。
通过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否定式评价,教师们客观的认识到优势与不足并存,只有不断地自我批评和否定,才能积累更多的优势。
⒌教师自我检测、自我实现评价
即为教师们创造机会、营造空间、制造压力,让她们通过自我检测一步步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教师制定自我成材计划,远期的有三年成长计划,近期的有一年奋斗目标。通过个人成长目标的确立和教师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不断的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评价,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目的。
其次设立教师专业成长记录。将之作为教师阶段自我专业成长检测评价的内容,使教师通过认识自我、反省自己,检测自己的成长历程。
第三,制定了《教师创设环境自评表》、《教师区域材料自评表》、《开展主题活动自评表》等自评表。通过自评,促进其自我审视、自我分析、自我检测的意识。
第四,改革逐日计划缴交方式。采用教师自定缴交时间与自定每次完成数量、自己填写缴交情况自查表的方法,以满足教师自主安排与调整课程的需要,变被动要求为主动完成,但在自定缴交时间内必须完成相应工作,且无论预定课程作何调整,当天的教学一定要有书面计划和材料准备,以保证教学质量。这项改革措施,很好地培养了教师的自控意识。
三、开展教师自主性评价的几点体会
教师自主性评价是一种充满了对教师生命价值尊重和以教师为本的评价。在评价的目的上,自主性评价较之以往纯粹的鉴定性、奖惩性评价,更体现了幼儿园管理的人本精神和面向教师未来发展的积极的导向;从评价的作用上看,当前幼儿园课改的主题是全面推进幼儿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无疑是一种主题性教育思想,其重要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幼儿的积极的自我意识。而要培养具有积极自我意识的幼儿,首先必须培养具有积极自我意识的教师。教师自主性评价,让教师看到了自身的价值,成为了教师成长的内动力;管理者、同伴和家长的评价,又成了教师成长的外动力。这种内外结合的激励机制使教师最终走上了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性循环的轨道。教师的 自主性评价,正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
⒈教师对衡量自己、评价别人的尺度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通过对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使教师对评价的标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可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以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工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由于有了一个正确的评价制度,使教师在衡量自己工作的同时,也能正确地评价他人的工作,充分地看到别人工作中的优缺点,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自身教学水平、能力的提高,也能协调好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关系。
⒉更好地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节。
教师自主性评价制度作为教师工作的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情况,使教师及时了解自己工作中的成绩,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节,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适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⒊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评价观。
教师自主性评价制度为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评价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工作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刘占兰老师曾说过:“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说明了只要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教师也会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发挥孩子的主体能动性。如我园有的教师学会了把评价作品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有的教师则把制定规则和评价规则遵守情况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等等。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最终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呼唤现代评价观。实践证明,我园的教师自主性评价较好地体现了现代评价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教师自我专业成长的阶梯。
主要参考文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姜凤华张秋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评价的思考《教育导报》××年第期
蒋建洲,发展性教育评价概述,顺义区中小学自主发展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年月
篇4
【关键词】幼儿区域活动教师发展
一、调查目的: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纲要》精神,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发展,近年来我们积极倡导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活动。然而,目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究竟如何?为求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幼儿园及教师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教师的指导水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发现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我设计了本次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相关对策,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效益的提升,也为教师培训提供客观的实践依据和丰富案例。
二、调查的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情况
1、空间利用:区域数量的适宜性;区域分隔、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区域内容的丰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
(二)教师的指导水平
1、区域活动指导方案的制订情况。
2、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3、教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4、教龄与区域指导的相关性。
(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
1、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2、参加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3、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
三、调查的方式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10个班的区域活动。同时,还对20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二)调查形式
1、实地观察区域活动。对随机选取的小、中、大10个班的区域活动进行现场观察记录。
2、访谈。对幼儿园的园长、教师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她们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想法和做法。
3、查阅资料。通过查阅幼儿园及班级的区域指导计划,教师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改观。
从教师及园长访谈了解到,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十分重视的占33.68%;重视的占39.58%;一般的占4.2%;不重视的占22.57%。应该说经过前阶段宣传学习及相关的研训,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改观。
(二)年龄段区域的时空利用与材料投放无显著差异。
从调查中表明,幼儿园周计划中安排区域活动的时间为每周1-5次不等,其中每周1次的占7%,每周2次的占59.7%,每周3次的占26.39%,4-5次以上的占8.33%。从10个班的调查看,区域活动时间安排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大部分班级既保证了整块活动时间也能注意晨间、饭后、离园前随机开放。在空间的利用上,区域数量的设置能根据幼儿人数需要,并努力为幼儿提供较丰富的活动材料。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但区域的布局与分隔存在较多不科学现象。如:有的班幼儿拥挤在专门的区域活动室活动而教室却空着,有的班区域之间没有间隔;还有的小、中、大班都用桌子或可乐瓶间隔等,造成活动干扰,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活动氛围。
区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及发展,统计表明,小、中、大班材料投放方面无显著差异。92.2%的教师能依据区域的特性投放品种较丰富的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较有目的性。90.8%的教师能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阶段性地调整材料,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但在对材料的研究上班级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主要问题是所投材料的层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基本类似,没有体现年龄班特点,有的班一个区域中投放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太多,幼儿看着眼花缭乱的材料,情绪浮躁,无目的地摆弄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适于个别操作,不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因此,研究材料的价值及投放策略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三)教师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
区域活动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指导。调查显示,目前我园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意识较强但指导水平一般。
1、区域指导计划与反思缺乏针对性。从资料查阅与访谈情况看,幼儿园十分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积累一定书面资料。能制定学期、阶段、每次活动的计划,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已经初步形成了园区域活动总目标到各年龄段的总目标、学期目标、阶段目标的目标体系,这项工作量大,但便于一线教师有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在目标体系制定的基础上,还注重在过程中调整,不断充实完善。每次活动后也能进行书面的反思与分析,说明教师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特点,并在积极行动着。从数据统计来看。但是,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目标体系的层次性不明显。主要表现在:①缺少发展性。比如同样是一个动作技能,小班与中班的要求相似,这样就给教师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带来影响,甚至于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②缺少延续性。比如某个区域一学期四个阶段,教师仅仅从内容上安排了四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立足于幼儿情感能力认知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其次是教师区域活动计划目标粗放,指导重点不明,观察盲目,缺乏针对性。
在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反思的技能也亟待提高,如请教师谈谈本次活动孩子的活动情况时,大部分的教师只是简单描述孩子的兴趣、目标的达成度,不能很好地分析现象之原因,因而,提出的指导策略就不具科学性确切性。
2、教育观念与经验直接影响区域指导的实效。从教师现场观察情况看,全园教师中98.3%的教师能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其中通过研究制定的占43.4%,这说明幼儿园教研组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且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与教师教龄有关。3年以下的新教师对于目标的设定大多较情绪化,缺少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4-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则一半以上显得较为理性,这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至于16年以上教龄的有经验教师中存在的部分无目标、无研究现象与她们传统的课程观密切相关,也反映了这些教师对现代幼儿教育要求的不适应。
在调查中还显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方式与教龄有关。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76%的教师有观察重点,每位教师都能尝试进行一些观察记录,其中有64.9%的教师采用了现场记录和事后追记相结合的方式,这说明教师的观察反思意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地增强,但教师之间也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不仅与教师教龄有关,更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相关,在实际的抽样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观察非常敏锐,善于发现幼儿活动过程中的亮点、难点,紧紧抓住指导契机;而有的教师虽有观察指导重点,但观察能力弱不能发现指导契机;还有的教师观察无目的,指导仅停留在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上。
调查统计表明,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以强调客观条件为主,31.3%的教师认为是场地,35.8%的教师认为是材料,这既反映了幼儿园活动条件的差距,也显示了大班额对开展区域活动带来的困难。还有12.8%的教师认为是常规,2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指导技能有待加强。统计显示,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我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既与教龄相关,更与客观条件和教师的观念、指导技能相关。
从观察教师的现场指导情况看,教师对区域指导的认识基本正确。在访谈中每位教师都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最关键,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许多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主要特征掌握较好,比如,教师们都认识到自主性是区域活动的特点,她们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允许幼儿按意愿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真好”,“你真能干“,“再试试”,“等一会再来看你”。在这些语言的背后,体现了教师对孩子活动的尊重,尤其是许多教师经常运用的这句话:“我等会再来看你”,既表达了对孩子劳动的尊重,更培养了孩子的坚持性,也促使教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我看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是放松、快乐的,活动的主动性较好。
3、教师指导的方法类型较丰富,但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①师幼关系良好,年龄特征不明显。不同年龄班的区域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指导能否体现年龄班的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调查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处理上比较恰当,小班多以平行游戏身分出现,中大班多观察点拨。但是指导内容比较单一,停留在表面,提出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创造性、社会性方面,要求含糊,缺少层次性。②指导方法总体类型多样,比例失调:教师通常能够运用语言、动作、图示、材料、同伴等媒介进行指导,互动的方法有直接指导、示范、暗示、启发、同伴互动等。总体类型来看,指导的方法还是比较多样的,但是从运用的比例来看,偏重于直接指导与语言互动,总体质量不高。
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隐性指导。少用语言的直接指导。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正确答案。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从观察访谈中我们发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更能带好区域活动,如小班的江老师做的就非常好。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她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自己班内的幼儿,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她经常会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设计具体措施:如针对常规问题,她曾用过指派小组长、评比等方法。
(五)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1、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但班级之间存在差异。
自主学习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色,它体现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材料等方面的自由选择。调查统计发现,在参加活动的500位幼儿中,能自主选择游戏的占92、9%,这一数据表明,在区域活动中,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孩子,他们都能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意愿的尊重,符合新《纲要》的精神。但由于硬件、师资指导水平和幼儿的发展规律等因素,各年龄班幼儿的自主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一般。
区域活动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等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次调查区域活动社会性方面设置了“坚持性”“交往合作”“收拾整理”这几个项目。
①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了比较好的坚持性。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能自始自终积极、专注地参加区域活动,说明幼儿的“坚持性”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幼儿选择的游戏内容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二是幼儿的规则意识强。在区角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要在一个“区域”中玩,不可以跑来跑去,由于规则的限制,所以活动中他们能约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使坚持性得到了发展。
②各年龄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主动交往的占总数41.8%(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41.7%、大班占46.7%),小班孩子的合作能力相对弱些,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中心行为逐步减弱,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步提高,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从总体看,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不够理想。我们分析孩子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与区域内容的设置、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同伴间的交流密切相关,因为孩子们在有的区域内(如:建构区、角色区等)的交往相对要多,而有的区域内交往相对就少。另外,选择同一活动区的幼儿,一般都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他们会聚在一起,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交往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同一区域内容,在教师的不同引导下,幼儿则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觉得,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投放能够促进幼儿互动合作的材料,还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引导、用心去培养。
③幼儿已形成初步的收拾整理习惯。收拾整理是区域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调查中我观察到,当结束活动后,能自觉收拾整理的占幼儿总数的65.4%(其中小班占58.3%、中班占58%、大班占78.3%)从整体看,幼儿的收拾整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大部分孩子在活动中能做到材料轻拿轻放,知道物品要归类,活动后要收拾干净,保持区域内的整洁与卫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收拾习惯。然而,各年龄班幼儿收拾行为有显著差异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但中班差于小班很值得我们反思。
3、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们从“变换玩法”“重复操作”“无目的操作”等三方面来观察幼儿的创新性,结果发现,活动中能“变换玩法”的孩子只占幼儿总数的49、2%(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54.3%、大班占55.6%),还有14.8%的幼儿处于无目的操作状态,这说明在创新方面幼儿间存在很大差异。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五、建议
(一)强化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区角活动的价值。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建立园本研训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论坛等一系列方式,帮助教师学习感悟区域活动的价值,树立广义的幼儿园课程观,把开展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我园情况,小班也可尝试在作息时间与空间的组织安排上,让区域活动成为主要的活动,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倾向。
(二)增进合作交流,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交流是分享智慧、引领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园际间、教师间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姐妹园结对子、区域活动观摩、区域环境创设评价、疑难困惑问题研讨、区域案例交流评比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
(三)立足三个优化,提升区角活动的效益。
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绝不能流于形式,不讲效益。因此,幼儿园应在优化时空,营造自主开放的区域氛围;优化材料,创设积极互动的区域环境;优化指导,提供适宜有效的活动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我园区域活动效益。
总之,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载体,进一步引导教师总结反思,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明、恽跃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冯晓霞《活动区的创设、利用与活动指导》学习资料2002年11月
3、刘焱《怎样认识和处理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关系》幼儿教育2001年第二期
篇5
【关键词】幼儿双语 学前教育 英语
一、引言
随着国际一体化的日益发展,英语已经成为未来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交际能力。全社会英语学习的热潮不断升温,并出现了英语学习“低龄化”的趋势。各级各类的幼儿园都开设双语教学,即以汉语和英语作为教学媒介的学前教育。因此培养学前双语师资刻不容缓。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商务英语(幼儿双语)专业,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索,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幼儿园英语师资的调查
幼儿双语师资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和英语专业分析和综合的产物,是对两个专业知识体系的突破,是一种新思维的成果。而目前包头市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正处在起步阶段,双语师资紧缺,且教师的英语教育能力较为欠缺。幼儿园真正需要的是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英语发音标准,同时又熟悉幼儿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能独立承担幼儿园教育工作,具备弹、唱、跳、话、说等多方面的技能。因此既能从事英语教学,又能组织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的。
三、“学前教育+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1.培养目标。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幼儿双语专业旨在培养既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又具备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所需要的多种能力,包括科学文化教育、双语教育(英语)、艺术教育(弹琴、跳舞、画画、唱歌、动画及玩教具制作)、健康教育、幼教管理能力,善于交往,勇于创新,身心健康的各级各类学前机构的幼儿教师和行政管理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幼儿双语人才培养规格分为三部分:幼儿教育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法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及良好的艺术素养的能力;英语语言能力。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方法能力,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文字能力、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具体体现为: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获得全国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B证书;具备基本的外语交流与应用能力,获得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三级B证书;掌握标准普通话,获得普通话二级乙等或以上等级证书。
3.课程设置。根据专业培养特点,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来进行:
建立由公共课和专业课组成的课程体系。公共课由学校统一打包安排,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课由学前、英语、艺术三大模块构成。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打造一批优质的专业核心课。目前,学前心理学、幼儿园各科教学法、幼儿园游戏指导、卫生保健、学前综合英语、形体舞蹈、乐理、手工制作等课程是专业核心课。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除以上专业课程外,针对不同目标,还开设多种多样的实训项目。实训主要项目校内包括:语音训练、书写训练、基础礼仪训练、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能力训练、双语喜剧表演等;校外包括顶岗实习等。
此外,还会邀请幼儿园一线教师定期做讲座。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训项目,学生可以掌握幼儿双语专业所要求的职业能,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行多元化的考核模式。考核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采用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方式。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汇报表演、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学生汇报表演时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对案例分析和调查报告的评价;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通过邀请行业专家参与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课程设计、实际创作、实际操作等考核形式考察和评价学生,使得考试模式与行业质量标准接轨。
四、结束语
篇6
本书开宗明义,首先从“什么是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的几种主要类型”“幼儿园课题研究的基本特点”以及“幼儿园为什么要开展课题研究”等根本性的问题出发。深入阐释了“课题研究如何选题”“文献资料如何收集与整理分析”“如何设计与课题相关的一系列表格和量表”以及“课题研究成果的多种表述方式”等课题研究中关键性问题,为幼儿园教师和园长开展课题研究从整体上做了指导
接着,本书对幼儿园课题研究中最常使用的几种研究方法: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的特点和实施步骤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本书对几种常见的课题研究类型: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学研究类的课题、学会课题和微型课题,分别从类型属性、申报程序、管理规范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并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评点与说明,让读者对这些课题研究有更为直观的感受。
为了更好地通过教育科研促进幼儿教师的成长。本书特别关注了微型课题研究。对于“什么是微型课题”“为什么要做微型课题研究”“微型课题的研究与其他课题的关系”以及“微型课题研究的设计”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例如,在回答“为什么要做微型课题研究”这一问题时,书中写道:“要以实践为中心,解决教师和园长的临场问题:要以自主为导向,引领教师和园长进人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要以反思为核心,成就教师和园长专业发展的新范式。”
本书最为出彩、最有价值,从而区别于其他同类用书的过人之处在第六章,即课题研究中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对策。对许多课题研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和总结。第一种常见问题为“无根的研究——认识上的误区”,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幼儿园的门面工程;园长指令、教师的额外负担:课题研究难。教师难以胜任。第二种常见问题是“缺乏方法的指导”,具体表现有:方法运用单一、不重实证;研究不关注儿童的发展变化;不关注研究过程。缺乏研究保障。第三种常见问题是“成果上的不了了之”,具体表现为:把研究成果简单等同于几篇论文、调查报告或专著;研究成果的信度效度不高,缺乏科学验证;研究成果缺乏推广与应用、虎头蛇尾;研究成果点到为止、就事论事,缺乏创新与特色。
篇7
罪魁是缺乏户外运动
为何学龄前儿童的视力状况有这么大的滑坡?青岛市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何怡峰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市中的孩子做户外活动的时间太少,这是首要原因。在眼球的发育过程中,如果总看近的东西,睫状肌就会处于紧张状态,晶状体就会处于“凸”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近视。现在很多孩子周一到周五在幼儿园,周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也很少带他们到户外玩,出门也是坐车串亲戚,孩子的视力范围长期局限在10米以内,并且更多的时间是在看书、看电视、玩电脑、做手工,注视的距离不足10米。
何怡峰告诫家长,缺乏户外运动带给学龄前儿童的恶果不仅仅是近视,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肥胖、体能差、缺钙、身体协调能力差等,都和缺乏户外运动有关。除长时间做近距离注视之外,偏食,特别是微量元素摄取不足,或过多摄入甜食也可能引起近视。有的孩子挑食,不喜欢吃菜,如果长期摄取不均衡就可能造成微量元素摄入不全面,从而引起视力下降。
家长不可“讳疾忌医”
如果在幼儿园检查出视力不良,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呢?何主任说这是完全必要的。要确定是否视力不良,首先应当到医院再做一次视力测试,以筛查在幼儿园视力检查中的误差。如果的确是视力不良,则需要到专科医院就诊。
虽然被检查出视力不良的孩子不少,但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真正到医院就诊的却很少。青岛大学眼科医务工作者告诉记者,如果幼儿视力不良耽误医治,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很坏的影响。单单是近视尚不是最坏的结果,如果孩子双眼屈光不同,就会只用视力较好的那只眼看东西,久而久之好的眼睛就会“霸占”视觉中枢,视力较差的那只眼就会丧失地位,从而形成弱视。弱视人的视觉没有立体感和深度感,难以从事驾驶、操作精密仪器等工作,直接影响孩子的前途。而现在弱视的发病率也极高,学龄前儿童弱视发病率为3%。
篇8
一、调查类别
1.调查地区:大部分为哈尔滨地区私立、公立幼儿园。2.教师层次:中专11人、大专77人、本科44人。3.教师年龄:25岁以下58人、25-35岁52人、36-45岁14人、45岁以上8人。4.教师教龄:3年59人、3-6年27人、7-10年17人、10-20年29人。
二、具体数据
1.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大多采用哪种音乐活动方式?2.您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经常使用钢琴吗?3.您对基本乐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4.您在音乐活动中偏重培养幼儿的哪个方面?5.您认为,钢琴对于您自身的职业发展来讲,哪个方面使用得最多?6.您的钢琴水平相当于业余钢琴考级中的:7.您所在的幼儿园对教师的钢琴演奏水平及即兴伴奏能力要求高吗?8.您所在的幼儿园除常规的音乐活动外,开设其他音乐类的课程吗?9.近五年内有参加过键盘类的培训吗?10.如培训即兴伴奏,您想主要学习哪方面?(选择其中两项)11.您经常练习钢琴吗?
三、数据分析
通过现阶段调查数据显示,排除一小部分的不确定性,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园所,用钢琴进行音乐活动的设计与讲授的频率很高。50%以上的教师能够对儿歌进行简单的弹奏,不能完成的占3%,当然这种简单的编配,大多在C调的基础上进行,一升一降的占40.91%,两升两降的占12.88%,三升三降的占5.3%,转调是困扰教师们弹好即兴伴奏的一大障碍。理论基础不够扎实,65.15%的教师简单加入正三和弦,也可以说基本停留在主和弦周围,还有的教师已经忘记和弦的概念。一首歌曲不知如何进行分析、处理,基本不会区分调式与调性,也就不能正确的运用和声,44.7%的教师并不能选择恰当的织体,经常出现随意编配,“即兴”弹奏。那到底什么是即兴伴奏呢?答案也是随意的编配,但这里的“随意”,是在一定的规律下的,运用单一的方式方法,有目的的、有条理的进行弹奏。其弹奏方法,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应对各种环境的需要,幼儿的常规训练、音乐律动、课间活动、弹唱等等。但老师们求学的心态是很积极的,大部分老师认为钢琴要继续学习下去,不断充实自己的伴奏水平,希望定期组织音乐理论方面知识的学习,贴近幼儿园教学实际,以平时常用的幼儿歌曲为主,讲授常用的伴奏织体,如何编配和声,用钢琴进行律动的设计。
篇9
【关键词】龋齿;调查 3~6岁; 儿童龋齿是儿童口腔常见疾病之一,因其进行性、破坏性损害对儿童健康造成的危害已被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需重点防治疾病之一。为了解本辖区内3~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并进一步做好防护工作,我科特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2347名在园儿童乳牙龋状况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2009年6月本中心管辖社区内所有幼儿园中乳牙全部萌出,而末脱落的3~6岁儿童2347名,其中男童1264名,女童1083人。
1.2 由4名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在自然光线下,视诊法为主,结合口腔器械进行检查,不分度,只统计。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龋齿诊断标准;②凡乳牙龋齿、龋缺、龋补均做龋齿统计。
2结果
2.1 龋齿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2347名儿童有395名儿童有不同程度的龋齿,患病率为16.82%,男.女龋齿患病率分别为16.22%、17.02%,两者患病率无显著性(P<0.05)。
2. 2 乳牙患龋率与年龄关系 乳牙患齿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P<0.01),见表。
3.1 患龋情况比较:各年龋患病率显示,年长儿患病率较年幼儿多,尤其是3~4岁增长较快,随着年龄增长,乳牙暴露在各种危险因素中的机会也增大,患龋人数也渐增多,到六岁时达21.05%。提示龋齿的防治工作应从早做起,这对降低整个人群的乳牙患龋率有得重要意义。
3.2 防治措施:儿童龋齿发病率较高,病因由细菌食物与宿主三种因素共同构成,它的发生与发展较为缓慢,从早期损害到龋洞平均需15个月的时间,如能及时发现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预防措施包括:家长应了解此病的危害,培养儿童早晚刷牙,饭后及吃糖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良好生活习惯,并教育正确的刷牙方面,适合年龄的牙刷,一般每年检查一次,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进一点发展,合理营养与体检锻炼,适当增加含钙及多纤维食品。限制糖类食品,多进行户外活动,接受足够的阳光,使牙齿得到正常发育,增加防龋能力,把口腔保健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口腔保健宣传,倡导正确的刷牙方式,每个学期在幼儿园开展一次氟化泡沫防龋工作,防龋率可达80%,以保证儿童有完整健康的牙齿。
参考文献
[1]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07
篇10
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作为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全实践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其改革和创新也是势在必行。
在全实践教学改革的引领下,针对毕业设计的改革和创新,我校以校级课题的形式组织专门的教研团队进行研讨和论证。本文的从“理”到“实”,亦指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摒弃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指引下进行毕业设计,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必不可缺。
一、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从1999年到2013年,我校的毕业生以五年制初专为主,五年制初专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学习能力较弱、专业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理论基础薄弱、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以单一撰写论文形式的毕业设计问题层出不穷,教师指导费时费力,不见成效。摒除学生自身的问题外,无疑以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也存在颇多不足。
(一)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多层次学生的需求
以往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撰写论文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唯一形式。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并需要一定的专业理论积淀为支撑,才能驾驭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于我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学习的水平不一,能够胜任毕业论文撰写的学生毕竟不多。而问题意识不强、专业理论学习薄弱恰是我校大多数学生的命穴,以至于出现胡乱选题,东拼西凑,粘粘贴贴,拼凑毕业论文的现象。
从2014年开始推行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以来,10级初专和12级高专的毕业设计评审中不及格的同学共有72人,其中因为论文不合格共61人,占85%,而不及格同学的论文评审意见中,有70%的同学是因为复制比例超标。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对我校大多数的学生而言还是有难度的挑战,并且因为单一的撰写毕业论文的形式,学生们不能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学业水平来选择适合并能展示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式。而如果仅以单一形式的毕业论文来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显然有失偏颇,同时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不可否认撰写论文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的素养,但鉴于闭门造车、粘贴拼凑是以往学生撰写论文的通病,如此势必会让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脱节,无法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锻炼相融合。针对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以至于学校在毕业设计评审过程不断降低要求,而一味降低要求势必会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学生既没有达到真正通过毕业论文撰写提高其专业理论素养的目的,也因闭门造车导致其理论与实践脱节,专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在我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调研中,有部分园长也反馈我校毕业生专业技能优势突出但科研能力偏弱,这远不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显然,如何才能既保障学生毕业设计水平,又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同类高职院校都面临的困惑。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设计创新的举措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规定对教师应具有观摩、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如何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将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结合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和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对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相关规定,本研究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创新。
(一)理念创新——从“理”到“实”,注重实践引领
课题组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国家教育政策导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同类院校毕业设计改革的经验等,将毕业论文改革的思路定位如下:在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在实践的引领下进行毕业设计,摒弃“重理轻实”的传统导向。在学校课改中增加实践课时的有利前提下,鼓励学生在教育见实习及各种实践活动中观察——发现问题、思考——形成思路,在此基础上选择毕业设计的形式和主题。在最后一学期的教育见实习中,学生在幼儿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进行科研的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形式创新——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在全实践理念的引导下,针对我校学生专业水准不同层次的现状,为满足学生多元优势的呈现,课题组设计了多元的毕业设计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活动设计。
幼儿园教师核心的专业能力即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因此,课题组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设计应以活动设计为主,活动设计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并与之后的从教能力对接。活动设计包括主题教学活动设计、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区角游戏活动设计、户外活动设计、家园联系活动设计、幼小衔接活动设计以及节日活动设计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中的一种形式进行毕业设计。
在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除了正规的格式要求外,还要求学生在活动设计中增加教学活动实录,以及插入能体现其活动过程的照片,既使活动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又避免学生抄袭。
2.论文。
延续之前的传统,论文成为毕业设计的形式之一,而不再是唯一的形式。学生根据专业的特点,以理论或实践中的问题为选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社会调查及数据分析、观察分析等,撰写毕业论文。
3.能代表学生水平的作品。
为提升学生的教科研素养和水平,鼓励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专业期刊或正式公开刊物上发表单篇字数达3000字以上的独撰专业论文,或者是为幼儿园提供有价值的且已被采纳的不低于3000字的调查报告或对策建议。以上两种形式皆可以作为毕业设计进行成绩认定,以此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较高的学生可选择论文或调查报告;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选择活动设计;专业水平突出的学生可选择发表作品或研究幼儿园问题的对策建议的形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在实施中的不足和应对策略
为了解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在10级初专的学生毕业设计评审结束后对他们进行了网上调查。共有187名学生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皆为有效问卷。在问卷的梳理中发现新的毕业设计方案在实施中还有一些不足仍需完善。
(一)学生论文的不及格率高
在毕业设计评审中,10级共有421人参与评审,203人选择撰写论文,不及格36人,不及格率是18%;218人选择活动设计,6人不及格,不及格率是3%。也就是说42人第一次毕业设计评审不及格,其中36人是论文不合格,占87%。可见,学生撰写论文的达标率偏低,不及格率高。
针对此,课题组在11级初专和12级高专毕业设计活动的组织中,强化了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选择方向的引导和论文指导过程的量化。毕业设计方向引导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在学生选题时,对于专业理论基础薄弱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活动设计,不是因为活动设计简单,而是因为活动设计有五大领域教学法课程为理论依托,结合自身多次的教育见实习的实践体会,再加上最后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来设计和检验自己的活动设计。对于教师指导过程的量化主要是规定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过程不少于四次的指导反馈,学生的选题、提纲、初稿、定稿每个程序须得到教师指导反馈认可,方能进行和提交。通过教师的层层把关,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水平,第一次评审不能通过者,还可参加二次评审、三次评审、甚至四次评审,直至学生的毕业论文达到学校的评审标准,以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学生选择活动设计的形式单一
在对学生选择的活动设计类型的调研中,68%的学生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其他类型活动只占32%。而实际的毕业设计评审中,学生主要是选择领域教学活动设计和主题教学活动设计,家园共育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区角游戏活动等没有学生选择。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较为常见和普遍,其他活动学生在实习中少有机会参与,导致学生不敢尝试。
对此,课题组认为学校在和幼儿园针对学生的实习内容的沟通中,应强调学生实习内容的规定,让幼儿园能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幼儿园活动组织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撰写,以及幼儿园的各项教研活动,既丰富了学生教育实习的经验,也能使学生各种专业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学生活动设计的撰写经验。
(三)学生认为活动设计格式较难
在对活动设计难点的调研中,56%的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内容的格式要求较难,14%的学生认为电子文档名称设置较难,17%的学生认为字数要求(至少3000字)难以达到,字体格式难的占9%。对此课题组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到学生觉得格式难的原因主要是word文档操作不熟练。字数达不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活动设计就是教案的编写,而且多数学生在实习中跟着幼儿园指导老师学写的是简案,自然不能达到学校的规定撰写要求。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认为应打通课程的链接通道,让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融合来解决以上问题。比如五大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可通过微格教室的实训及教育见实习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程教学、幼儿园的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时,其要求和规范应与毕业设计的要求一致,要求学生写详案。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应强化学生对word文档的使用,这样学生对毕业设计规范的格式要求自然不会感觉陌生。
总言之,现有的毕业设计方案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它的多元化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呈现,既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能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幼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