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措施范文
时间:2023-03-28 20:4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政策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而,通胀风险开始显现,并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剧。
高盛认为,迄今为止,国内和国际因素都对通胀率上升发挥了作用,而且可能会在未来几个季度进一步推高CPI通胀率,尤其是如果紧缩政策出台的时间滞后或力度过小。
高盛将2010年和2011年的通胀率预测分别上调至3.2%和4.3%。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过去3个月总需求增长较一、二季度有所加速,而且在CPI通胀率突破4-5%区间后通胀预期也有可能呈现螺旋上升势态。随着紧缩措施对需求的影响开始显现、节能减排措施的放松使供应得以释放,2011年将有望看到通胀率环比下降。不过,在2011年二季度之前,CPI同比增幅可能仍将维持在高位。
高盛认为决策层将为遏制通胀压力而出台涉及广泛的政策措施,但将主要通过控制货币及信贷增长的定量工具来实现。
货币政策措施上,高盛认为将在2010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货币政策立场从“适度宽松”转变为“保持稳定”的可能性加大。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动用其它流动性回收工具:货币当局可能会依赖于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增发央票等手段从货币体系中回收过剩流动性。尤其是如果11月CPI增幅继续上升,政府或许会在年底前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加息:国务院在提高政策利率方面将更为谨慎,尽管实际利率仍为负值。高盛预计明年至多加息三次,每次一年期存贷款利率均分别上调25个基点。若11月通胀率明显高于预期,也不能排除当局将其中一次加息提前至2010年四季度的可能性。不过,高盛预计政府更倾向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而避免强化市场对日后频繁加息的预期。
信贷控制:截至目前,政府似乎只是在松散地管理信贷限额,这导致8-10月间广义货币供应量大幅增长。高盛预计央行和银监会将很快联手强化窗口指导,同时为2011年制定相对保守的信贷目标。不同于市场对2011年新增人民币贷款额度仍为7.5万亿元左右的普遍预期,高盛认为货币当局可能会在2010年目标的基础上至少小幅下调,以体现趋紧的政策立场。由于日后还可以对信贷额度进行调整,决策者所作决定将在短期内发挥信号影响。
人民币升值:虽然人民币可能会加速升值,特别是考虑到美元兑其他货币普遍走软,但高盛仍认为决策者会将人民币/美元的升值速度保持在每年约6%。这是因为中国政府仍对人民币升值的后果(损害出口行业就业并导致热钱流入)感到担心。
篇2
一、税收和财政优惠政策
(一)对设立在*境内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以及张家川、天祝、肃南、肃北、阿克塞等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除国家明令禁止、关闭和限制的产业、企业外,从*年到2010年,由当地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内资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地方所得税。
(二)*境内的内资企业被确认为产品出口企业且当年出口产值达到总产值70%以上的,经财政部门批准,由受益级财政在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中给予一定的补助。
(三)对省级重点建设项目,除证照费、工本费外,减免在规划、消防、施工审批过程中的地方性、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指导性定价的收费按下限收取。
(四)对投资兴办的供排水、垃圾处理等环保和公益性项目,收费标准暂时不到位的,允许同级人民政府采取适当的方式给予补贴,直到收费标准到位时取消。
(五)鼓励国内外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来*投资兴办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决定》(甘政发[*]30号)文执行。
(六)经省级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共同认定,以科技风险投资为主的省内科技风险投资公司,从获利年度起,报财政部门批准,5年内由受益级财政在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中给予一定补助。
(七)鼓励国内、国外企业与*境内的科研机构合作。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成功并转制为独立核算的科技型企业后,经财政部门批准,在*年底前由受益级财政在其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中给予一定补助。
(八)企业为开发新技术、研制新产品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上的,经财政部门认定后,可一次或分次摊入成本。
(九)鼓励跨国公司、外商、外资企业及省外投资企业兼并或收购*境内企业。企业被兼并后,不论被兼并企业是否仍然具备纳税人条件,被兼并前尚未弥补的亏损,经省级税务机关批准,允许用其以后年度与被兼并企业资产相关的经营所得,在合法弥补期限内税前继续弥补。
(十)托管、租赁、承包*境内严重亏损的企业,期限不少于5年的,从获利年度起,经财政部门批准,受益财政第一年至第三年全部、第四年至第五年减半返还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对资产与负债基本持平的国有企业,经省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指定的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单位评估并批准评估结果后,在界定清楚收购方法律责任,明确原国有企业债权、债务由收购方承担的基础上,可以实行零资产转让。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转为外商投资企业的原*境内企业,享受外资企业的待遇。
(十一)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境内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站、中心)、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及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第一道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
二、信贷和融资政策
(十二)加大对*境内重点建设项目信贷的支持力度。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协作,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鼓励金融机构介入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以及特色农业、生态建设、有色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高新技术产业、食品工业、生物药品、特色旅游等领域的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及时进行项目评估,积极向总行推荐贷款。
(十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帮助中小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结构,提高技术等级,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对产权明晰、管理规范、资产负债率低、有一定自有资本金的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尽量满足其合理的流动资金需求。
(十四)规范建立股份制投资基金,鼓励其投资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组建资产优良和实力雄厚的公司法人,作为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统贷统还的主体。
(十五)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高信贷服务水平。大力推行仓单质押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保付业务、联保协议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出口创汇企业国外转贷款、对外担保、信用证等新的金融服务品种,加大信贷投入。
(十六)鼓励符合法律规定和设立条件的主体,按有关规定申请设立保险机构,积极支持中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在*境内设立分支机构。
(十七)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按有关法规申请上市融资。支持上市公司发行A股、B股、H股及境外债券。
(十八)进一步扩大*地方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优先安排符合发债条件的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工业结构调整等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
三、土地利用优惠政策
(十九)依法出让给单位和个人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的国有荒山、荒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出让金每亩40元以下,可以进行减免,具体减免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
(二十)基础设施建设占用耕地,建设单位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其应缴纳的耕地开垦费按《*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所规定的等级和标准的下限收取。
(二十一)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及时提供并保障经济建设用地。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土管理部门要提前介入,加快用地审批速度。对需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铁路、国道主干线公路、重要水利工程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影响工期的单体控制性工程,建设单位可以申请先行用地,由省级有关部门报国务院主管部门核准先行动工建设,并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用地报批手续。对属*各级政府批准的建设用地,报批材料要尽可能简化,并减少审批工作环节,在上报合格材料后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用地审批手续。征地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统一进行。
(二十二)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对商业、旅游、娱乐、商品房等项目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公开出让国有土地,对其他项目建设用地实行协议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有偿使用制度。购买、兼并、参股国有企业时,可经批准将国有企业原划拨土地评估后转为国家资本金、国有股。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引资的国有企业集团,其土地使用权不发生转移、土地使用性质不改变的,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保留土地使用权。划拨土地需要转为有偿使用土地的,按出让土地使用权价格计算租金或增加国家资本金、国家股本金。
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非经营性科技、教育及其它公益事业、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划拨方式取得。
(二十三)国内外各类经济组织在*境内投资举办的生产性出口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鼓励类产业的用地,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减收40%。省级以上开发区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可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优惠。
四、矿产资源开发优惠政策
(二十四)国土资源调查中,优先安排祁连山、西秦岭、河西等重要矿产资源集中区、国家紧缺矿产和黑河流域、石羊河流域、中部和陇东等区域地下水资源的调查评价工作,并在工作经费上予以支持。同时,加强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的基础地质工作。
五、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政策
(二十五)鼓励投资创业。申办生产经营性和商业批发为主的公司,注册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经评估作价后可作为注册资本,但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能超过20%。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按国家有关规定认定后,占注册资本的比例可达到35%,另有约定的除外。
(二十六)对外商投资在*境内兴办的医院,经审核,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条件的,可确定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二十七)社会力量在*境内投资办学和中外合作办学,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在办学审批、职称评定、推荐就业、行政管理等方面享受公办学校同等待遇。
(二十八)对来*发展的外资和省外企业,在企业和产品的认定、资质评审、经营权限审批及项目招标、业务承接等方面,享有与*企业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六、引进和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
(二十九)围绕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聘请高层次人才。在高新技术高地设立30个*省特设首席专家岗位。在省内高等院校选择30个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设立*省特聘首席教授岗位。特聘首席专家和特聘首席教授,以个人申报、单位遴选、省级人事部门批准、签订聘用合同方式,面向省内外、海内外公开招聘,聘期一般三年。聘任期间,除用人单位按合同规定向特聘首席专家、特聘首席教授发给相应工资、津贴并提供住房外,省人民政府每人每月再发给岗位补贴4000元。
(三十)建立*省留学生创业园和大学科技园。在科技园区建立若干从事科研成果开发转化的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动员和吸引省内外高校的科研力量、优秀海外留学人才来园区,从事科研成果的开发转化工作,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回国留学人员在*创办企业,可凭中国护照直接注册登记,注册资本金可按有关最低标准执行。经省级科技部门确认,对进入园区搞科技项目推广、成果转化的*急需高新技术和支柱产业、重大工程、关键性技术攻关项目,优先给予贷款贴息、担保等风险投资优惠。回国留学人员投资兴办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有关优惠政策外,同时享受*省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三十一)允许*境内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不影响原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兼职兼薪,进行科技开发与科技推广工作。兼职报酬由本人和用人单位协商确定,兼职工作中发生的意外伤害,由临时聘用的受益单位负责,其它事宜由双方按合同约定办理。
(三十二)加大对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奖励。在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取得的职务成果进行转化,成果完成人可根据不同的转化方式,获得与之相当的股权、收益或奖励。其中,以股权投入方式进行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该项成果所占股份的20%的股权;以技术转让方式将成果提供给他人实施转化的,成果完成人可享有不低于该项成果转让所得税后净收入的20%的收益;以自行实施转化或以合作方式实施转化的,在项目盈利后3-5年内,每年可从实施该项成果的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企业自主开发的非本企业主导经营领域的成果,在项目盈利后3-5年内,每年可从实施该项成果的税后净利润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奖励成果完成人。
(三十三)设立*省科技功臣奖和*省科技进步奖,奖励对我省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科技功臣奖的获得者,授予"*省科技功臣"荣誉称号,由省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人民币60万元。
(三十四)逐步改善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博士、留学回国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专家、学者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甘"两院"院士的医疗保健、交通工具、住房等工作生活待遇,可按副省级干部标准执行。建设专家公寓,为引进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十五)各级政府选拔录用国家公务员,要面向社会公布空缺职位,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办法择优录取。省人民政府职能部门空缺的副厅局级领导干部职位,按计划面向省内外公开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事业单位,可在本行业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设置总量内,按照"精简高效、结构合理、群体优化"的原则,自主设置岗位,实行竞聘上岗。
(三十六)建立人才社会保障制度。来*工作的教授级、正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具有博士或留学回国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人才,已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由接受单位负责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保险转移手续;原先在企业工作但未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自到我省工作之日起,可依法参加企业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按国家规定享受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待遇。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应优先为来*工作的各类高级人才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离岗兴办民营科技企业和咨询服务中介机构,或进入科技企业和咨询服务中介机构工作,在自己承担社保和医保缴费的前提下,根据本人意愿,可保留其在本单位的档案、社保和医保关系,在企业、事业单位社保体制并轨后,按新规定执行。
(三十七)调整兰州等城市的户口迁移政策,放宽各类人才的户口迁移限制。凡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具有大学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员、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以及其他拥有专利、发明、专有技术等知识产权的特殊人才,到*境内国有或非国有单位工作,或合作开发技术(项目),转化科技成果,投资创办科技、经济实体的,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时间不限、来去自由"的办法。若本人提出办理调动、户口等关系,可经用人单位考核并经上级管理部门审核后报省人事部门和公安部门,随时办理调动以及本人及其直系亲属落户等手续,不收取除工本费外的其它任何费用。在兰州市以外工作的,也可在兰州落户。对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毕业生暂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先落户、后就业。对投资兴办实业、购买了商品房的人员,准予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直系亲属落户。外地来兰州并在市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个体经营者,凡连续三年每年缴纳个人所得税额超过8万元(含8万元)的,业主本人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办理入户手续。
七、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
(三十八)改革项目审批制度。除使用各级财政性资金和非商业银行贷款以及国家有明文规定的项目外,按业主自主决策原则,取消对其它全额自筹资金项目的审批,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制。项目业主单位按基建、房地产、技改等不同性质,将项目建议书按规定的审批权限分别送达省或所在地州市(县市区)有关部门登记备案。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同级计委或经贸委在三个工作日内签发备案核准证。备案核准证与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具有同等法定效力。
外商投资项目,属于国家鼓励类,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的限额以上项目,由省级有关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外商投资3000万美元以下项目,在不需省级有关部门平衡资金、资源及协调环保事宜的情况下,由当地有关部门分别批准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合同及章程。
凡是必须审批的项目,属省级审批权限的,省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合并一道审批;资料齐全的,各项审批最长不超过五个工作日。属于国家审批权限的,省级有关部门在项目单位报送符合国家要求的全部合格资料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国家审批部门报出。省内各项审批事项,实行政策、程序、资金、人员、结果公开和时限承诺的"五公开一承诺"制度。
(三十九)积极推进行政大厅和行政首问制度。凡是一个事项由多个部门审批的,要实行联合办理或集中统一办理。对在*境内投资的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及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解决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解纠纷和矛盾,监督合同的执行。省外商投诉中心设立公开投诉电话,受理内、外商企业的各种投诉。鼓励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进行监督,发现违反行政规定的行为可以各种方式向各级监察部门举报。
(四十)禁止向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取消所有不合理收费项目,实行收费公示制和"单位开票、银行收款、财政管理、收缴分离"的征管体制,严格执行"两证一书一票一卡"制度(即:《收费许可证》、《收费员证》、《进企业收费审批通知书》、统一收据、收费登记卡),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四十一)对来*工作的高层管理和科技人才、投资数额较大(指在兰州市投资500万元以上或在其它地、市、州投资250万元以上)的外籍投资者提供入境、居留便利。对从事商务考察、贸易活动需多次临时入出境的境外人员,可根据需要发给有效期最长不超过五年、每次停留期最长不超过六个月的多次入境签证。对需在*长住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发给一年以上最长不超过五年的外国人居留证;若需多次入出境的,同时发给与外国人居留证相同期限的多次往返签证。对来*考察、投资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办理居留和签注手续,手续齐全的即日办理。
八、附则
篇3
在研究中,课题组建立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的权重是通过50位专家与各地农业部门负责人打分计算获得。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省市情况看,近几年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北京、上海、天津、江都等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高,而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等经济落后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也相应较低。
从地域发展情况看,华东地区现代农业综合发展水平要高于其他地区,华北、东北、华中和华南地区次之,西北和西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水平最低,区域之间发展差距非常大。
在总结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研究者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强法律保障,提高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都重视通过立法保障农业发展。我国尽管多年来政府以各种形式的文件强调“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但并未上升到系统的法律制度的高度上来。从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分排序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反而比经济落后地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低,对农业的投入比例太低。因此,加强我国的农业立法,使农业政策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要加大对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和农村社会事业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中部和西部的投资力度。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缺乏,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不高,因此,政府和各级部门应该要加大对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的投资,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另外,要开辟新的农业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再次,要促进粮食等主要农畜产品的稳定发展。加大对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较高的地区农业投入,如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地区,推进粮食、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支持粮食、畜产品主产区发展粮食、畜产品生产和促进经济增长,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等资金和项目安排,要向粮食、畜产品主产区倾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才能支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进一步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在研究中,北京和上海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排名靠后)。
篇4
关键词:节能形势;推进;工业节能;政策与措施;研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对整个环境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了节能意义,并具体分析了系统性节能减排亟待加强、节能减排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和实现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难度大等节能形势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提出科学系统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研究制定出台带有地区特色的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化解重点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等可行性措施,希望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一、节能的意义
近年来,全球极端气侯频频发作,危害越来越严重。强台风、沙尘暴、高温干旱、极端降水……这主要与人类活动中碳基燃料消耗过多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具有紧密联系。所以,节能减排不单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要求。节能减排的意义我们可以分开来理解。首先节能的意义从国家的层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简单地说目的就是减少企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走出高投入、高能耗,低价值的增长方式。向低能耗的技术型、效益型的增长方式转变。节能的意义在于通过减少环境有害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清新明亮、绿色环保的空间。其中企业节能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企业实施节能改进,不仅可以降低能耗成本,而且有助于缓解政府能源供应和建设压力,对减少废气污染保护环境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现阶段的节能形势及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生态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密切相关,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所以必须要注重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力度,将整个“十三五”规划中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结合起来。
(一)系统性节能减排亟待加强
众所周知,整个节能减排是一项十分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影响十分重大,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效果。在工业领域进行节能减排工作往往需要对其工业领域内部之中的一些工业程序和工业使用设备以及相应的工业企业等进行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这种技能减排工作需要各个行业和企业形成合力,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在其整个节能减排工作中,往往存在一定问题,其中主要是上下游企业联系沟通不畅,工业领域与社会发展的生态沟通衔接不准,对于整个节能减排工作重视不足等都对其领域内的节能减排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可以将其整个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是仅仅注重对整个节能技术的推广,但是在具体的节能规划上不够细致;第二是注重对一些重点环节的节能减排工作,整体方向上衔接不足;第三是注重对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整个行业之间联系不足;第四就是整个行业领域内部与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沟通还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
(二)节能减排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
我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往往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和内陆地区,往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工业经济都十分先进,整个工业的发展程度比较深,上海北京等地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后工业化阶段,高新技术逐渐深入到工业发展的产业中,其中的能源消耗水平逐渐降低,所以整个节能减排战略对其的影响不是很大。但是反观一些中西部地区,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刚刚起步,多数都是起步较晚的地区,其中的自然能源十分丰富,借助能源来进行经济发展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多数地区都不能正确处理好整个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整个经济发展结构也有待调整,所以必须要正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之间的问题,不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系;西部地区部分省份投产或开工了大批高耗能项目,导致这些地区节能减排压力远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其地区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
(三)实现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难度大
经济大发展对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不仅要实现整个经济发展稳定中高速增长,同时要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整个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减少整个社会上的碳排放总量,严格控制社会上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整个“十三五”规划中的节能减排工作实现难度逐渐加大,对工业领域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推进产业节能政策与采取的可行性措施
为了更好地进行工业经济发展,必须要严格落实整个“十三五”规划,首先要进行整个经济发展,其次要对整个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更加深入的落实。但是整个“十三五”规划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能源消耗进行严格细致的落实,同样对工业领域的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工业领域企业的经济发展形势必须要按照具体细致的发展规划来进行.
(一)科学系统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
针对整个工业节能工作,必须要系统性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要制定和工业发展的绿色理念,按照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高效、低耗、清洁的绿色制造产业体系,开发绿色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强化绿色监管。继续按年度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确保工业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二)研究制定出台带有地区特色的节能减排政策
针对整个工业领域行业的经济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工作进行,必须要研究制定分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在节能减排技术设备推广改造、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方面,研究制定差异化政策。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加快发展绿色工业。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化解重点行业产能过剩矛盾
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必须要借助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主要对象,严格项目管理,依法依规全面清理违规在建和建成项目。二是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资本输出代替产品输出,通过“走出去”化解过剩产能,带动国内产能过剩行业输出。同时要研究制定高标准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机制,不断提高整个工业企业的能源利用率,减少整个生态环境污染。
(四)加大节能监察的执法力度
通过节能监察,强化强制性标准约束,倒逼企业主动节能减排。创新监察方式,监察单位可以对整个工业企业进行执法监督,详细记录工业企业中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对整个工业领域进行严格环境执法监管,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对拒不落实的工业企业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保证整个监察力度的落实。
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的工业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整个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为了更好的进行工业发展,需明确节能意义,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系统性节能减排亟待加强、节能减排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和实现总量与强度双控目标难度大等与整个经济发展中节能减排工作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针对性采取科学系统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出台具有特色的节能减排政策以及化解重点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等可行性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岭.新疆节能形势及推进工业节能政策与措施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6):1-8.
[2]李铁男.中国工业节能政策措施与设备监理机遇[J].设备监理,2014(02):6-7+12.
[3]陈向国,李仰哲.多管齐下啃下“十二五”节能这块“硬骨头”[J].节能与环保,2012(06):18-23.
[4]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工业节能减排走势判断课题组.2013年中国工业节能减排一季度形势分析与二季度走势判断[J].电器工业,2013(05):11+14-16.
篇5
关键词:欧债危机;政策措施;农村金融
作者简介:马占平(1969-),男,汉族,河南新安县人,郑州市市郊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侯寨信用社主任,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3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77-02
一、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监管措施问题分析
(一) 监督管理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地区需要集合地方政府的实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制定适合本地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间断机制,保证金融监管能够和相关的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同时能够在具体机制实施上产生良好的效果[1]。欧债危机下需要改变以往农村金融风险由国家承担的局面,把监督管理的职责落实到各个金融机构,提升其执行政策的水平,同时能够更好的规范农村金融监管责任,提升农村金融监督管理水平。
(二) 积极探索多元化产权组织形式和改革模式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政策需要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构建强化约束机制、明晰产权关系的总体战略,提升欧债危机的应对水平。农村金融需要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改革,按照产权制度模式实施新的政策,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为新形势下农村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奠定重要的基础。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合作制改革,建立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金融机构产权模式,积极推进各项工作迈进一个新的台阶,为降低农村金融风险,提升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金融政策改革需要在合作制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的产权模式,通过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 化解农村金融风险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风险需要进一步化解,欧债危机下可以实施减税政策,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各级政府需要通过资产捐赠、政府补贴、置换不良资产等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当前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把农村金融的不良贷款比例控制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提升金融市场化解各种风险的能力。欧债危机下世界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机构需要通过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帮助金融机构化解各种风险。
(四)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增强服务三农的水平
农村金融最终目标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欧债危机下农村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扶持农村优势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机构需要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帮助中小农户摆脱欧债危机对其产生的影响,通过对农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对搞活农村经济、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五)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改变传统观念
欧债危机背景下农村金融政策需要融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并且能够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发挥作用,提升欧债危机下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为适应欧债危机和金融改革新形势的要求,银监会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的监管力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农村金融政策,提升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按照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升透明度的基本要求开展工作,这种管理理念需要和商业银行利润结合在一起,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对推动农村金融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突出问题分析
(一)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信用风险问题分析
欧债危机背景下农村金融需要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体系,信用风险仍然是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才能促使农村金融健康稳定的发展。欧债危机背景下农村金融不良贷款实际比例呈现上升的态势,高风险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虽然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但是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对金融机构的发展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对于一些不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贷款需要进行风险防范,逐步规范贷款流程,提升金融服务发展水平。欧债危机下国家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宏观调控力度,解决行业过剩等问题对金融系统产生的风险,把农村金融风险控制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当前农村金融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控制,不良资产将面临很大的反弹压力,需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二) 欧债危机下解决农村金融操作风险问题
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控制非常薄弱,因此实施过程中存在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问题,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很多案件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金融机构通过案件专项治理工作,对于一些未暴露的案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解决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操作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农村金融风险缺口比较大,农村很多中小企业受到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存在经营不善和长期亏损的局面,对农民工就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当前金融机构需要采取分类核算控制风险的策略,解决农村金融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三) 欧债危机下需要解决资本充足程度的问题
从账面的情况看,欧债危机对农村资本金融市场的冲击是很大的,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资本充足率虽然已经达到监管的要求,但是把其与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相比还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资本充足率问题,提升金融市场的活力,为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资本和资金支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金的稳定性和真实性存在很多的问题,其发展过程中会受到金融风波的影响,特别是欧债危机对其冲击力度很大。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划清边界线,发展资本金融市场,规范资本行为,提升资本的效益水平,为农村经济注入活力。从整体情况看,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另外,农村金融机制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还没有全面实施,导致金融市场的秩序不是很稳定,存在资本市场越位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一局面,以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四)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完善法人治理机制
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股权极度分散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容易产生股东吃股东的局面,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市场还存在不稳定的局面,农村经济对金融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只有建立稳定健康的金融市场持续,才能推动农村金融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村金融机构中社员参股的机制还不健全,不能对经营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约束,这样一旦产生欧债危机和金融危机,金融机构的风险自然会暴露出来,对股东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农村金融政策制定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制度执行过程中需要拥有完善的监督体系,提升金融监管的水平,为农村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随着农村金融机构的逐步壮大,需要解决董事会职能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把权责不明确问题产生的金融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政策实施过程中监事会缺乏独立性,不能对金融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只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农村金融才能经受各种危机的考验。农村存在很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当前对这些机构的治理费用和成本比较高、效率较低,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三、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监管措施
农村金融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需要逐步树立风险为本的基本理念,对金融市场需要树立谨慎经营意识,建立健全以资本管理为核心的农村金融监管约束机制,把农村金融以往的外延扩张为主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模式转变成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式增长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软实力,树立利润可获、成本可算、风险可控的经营管理理念,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合理计量风险,对控制能力进行全面分析,完善并且全面执行内控制度,对资本和利润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提升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金融机构需要按照分类监管和差别监管的具体措施,积极稳妥的推进各方面的改革,提升农村金融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金融机构地处农村,因此需要把服务“三农”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以客户为对象、以市场为目标,逐步分析自身的生存环境。农村金融需要肩负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积极稳妥的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完善各种机制,优化监管体系,提升资本的经营效益,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篇6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桂发〔2021〕3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桂政发〔2021〕5号)精神,根据自治区、桂林市的相关政策,结合平乐实际,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支持培育强优企业 (一)扶持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对产值首次达到1亿元(含1亿元,下同)、2亿元、5亿元、10亿元、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5万元、10万元、20 万元、30万元、40万元、50万元、100万元。 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一)设立优秀企业家奖10名,各奖励5万元(评奖细则另行制定)。
(二)设立优秀企业奖10个,各奖励10万元(评奖细则另行制定)。
(三)设立优秀企业员工奖40名(评奖细则另行制定)。
(四)设立推进工业振兴先进单位10个,单位每人当年绩效增长5%。
(五)设立推进工业振兴先进个人20名,个人绩效当年增长10%。
三、加大企业投资和创品牌力度 (六)对列入自治区“双百”项目、“双新”项目、 “千企技改”产业项目计划的重大优质工业项目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资金100万元、10万元、10万元。双百项目奖励资金用于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七)对获得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中心、智能工厂、绿色工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获得自治区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中心、智能工厂、绿色工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八)对首次获得国家级质量品牌认定或表彰的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首次获得广西质量品牌认定或表彰的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复评获得广西质量品牌认定的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
四、支持重大工业项目建设 (九)一般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建设厂房、购置设备的实际投入(以财务票据为准)为考核标准,按照企业实际投入(含技改投入)进行奖励。当年固定资产投入达500万元以上的按1%奖励,奖励资金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五、加大工业企业经济贡献奖励力度 (十)在奖励期限内,在库生产加工类新进工业企业年增值税首次总额突破200万元以上,一次性奖励10万元;原有工业企业要求三年内年增值税平均达到200万元,每年按照企业当年对县级财政净得部分的增加部分的30%奖励给纳税企业,作为企业发展资金,奖励资金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如有与政府另行签订合同的以签订合同的约定为主。
六、支持工业企业上规 (十一)支持“个转企、小升规”,对我县首次入规的新上规模工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转专业、当年入统当年退库企业除外),同时拨给主管部门5万元、企业所在乡镇、园区各3万元的工作经费。
篇7
二、市政府每年设立4000万元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扶持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和进驻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市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并从事文化产业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中介活动的企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开发前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生产单位。主要采取贷款贴息、房租补贴、投资奖励、经济贡献奖励及成果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三、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和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广告、电影电视剧制作发行、广播影视技术开发运用、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书报刊分销、音像制品分销、包装装璜印刷品印刷等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等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非公有资本可以控股;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物印刷、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文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项目审批、资质认定、融资等方面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四、简化审批程序。属市级或市以下审批事项并需要现场勘验的,在公示期满、听证会通过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审批;对不需要现场勘验的,全部变承诺审批为即办即批。属省级以上审批事项的,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代企业办理申办手续,受理申办文件材料后,不超过3个工作日内报省有关审批部门。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时,申办企业提交文件材料齐备后,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须在3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
五、设立文化有限公司,允许其注册资本在2年内缴足,首付应不低于注册资本的20%。允许投资人以商标、品牌、技术、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后作价出资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超过70%。
六、在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经严格认定,企业所得税自获利年度起2年内免征,2年后按15%税率征收。在一定时期内对新办的文化企业,自取得第一笔收入起,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七、对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八、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在计税工资总额25%以内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篇8
加拿大农业和农业食品业是加拿大第三大就业部门,农业从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4%,产值占整个GDP比重约9%。鉴于这一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加联邦和各省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措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农民的正常收入,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
依靠农业保险项目稳定农业从业人口收入
加拿大农业收入稳定项目(CAIS)是目前加农业最主要的收入安全和商业风险管理(BRM)项目,目的是尽可能在不影响生产和贸易的情况下稳定农民收入而不是单纯地向其提供补贴。农民、联邦和各省政府按一定比例向此帐户存入资金。如果农民当年的利润低于政府所设定的参照值,就可得到政府支付的款项。小幅度的利润减少造成的损失由政府和农民对半分摊,利润降幅越大,政府所摊份额就越大。CAIS最多可补偿农民当年损失的60%,其支付资金取决于农民事先所选择的保护水平,最低保护水平为70%,最高为100%。近年来受疯牛病、干旱、汽油涨价等因素影响,农民的实际收入有所下降,因此,加政府自2004年以来提高了支付该项目的资金,每年增长幅度为3%,在帮助农民减轻经济负担、稳定收入、抵御风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作物保险项目(CIP)旨在保护农民免遭由于气候或其他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冰雹等带来的损失。该项目也由农民、联邦和省政府三方共同承担,各省政府具体实施。农民如遭受自然灾害,联邦、省政府联合出资赔偿。目前约70%农民参加了这一保险。
加拿大农民收入方案(CFIP)是在发生不可抗拒的情况下(如自然灾害等),政府向因此而收入减少的农民提供的短期救济方案。联邦和省政府共同负担此项费用,向受灾农民提供过去5年平均收入70%的经济支持。目前此方案已被加拿大农业收入稳定项目(CAIS)取代。
预支农民方案(APP),即预计种植的粮食价格可能下降,联邦和省政府提前预支农民部分借款。其中,第一个5万加元无息,超过部分收取利息,联邦政府将支付此项方案的所有费用。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增强国际竞争力
加农业生产和流通互相交叉,界限有时很难分清。谷物生产者同时也是食品加工商;畜牧场主同时经营牲畜的批发业务;农产品批发商同时兼任进出口商等。这些生产、供应链默契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了从农场到加工、分销、零售、批发和餐饮服务的整个食品链。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提高运作效率,减少中间环节,加拿大在农业和农业食品领域实施了各种不同的“供应链协调方式”,主要包括更紧密的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前者指的是企业一条龙运作方式,集收购、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每个环节都有统一标准,严格把关,以保证产品质量。企业在收购农产品时,往往与农场主签订合同,提出要求,如不得在农产品中夹杂任何化学物质,不得虐待牲畜等。横向协调指的是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企业都要互相配合,以达到促销、交换信息和形成合力的目标。
根据《加拿大谷物法》和《加拿大小麦局法》,西部草原省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生产的小麦和大麦均由加拿大小麦局统一收购、销售和出口,其他省则通过行会组织如小麦种植者销售委员会自行销售。加小麦局以最好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收入在减去销售成本后再返还给农民。该局对小麦和大麦的收购价格实行“两次结算”制度,即农民在交付谷物的同时就会获得首期付款,该款项由政府担保,相当于小麦局预估的市场平均价格的75%,然后该局根据市场情况再次向农民支付调整价格,从而保证农民享有及时、合理、稳定的收入。
加对鸡蛋、奶类、家禽产品实行产量配额管理。加联邦奶制品委员会、各省市场营销委员会及加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制定牛奶价格支持政策和产量配额,联邦、省级政府不同程度地介入上述三种商品的市场营销活动。联邦政府负责管理跨省贸易及国际贸易,各省政府负责管理牛奶的产量和其省内的销售。加牛奶生产者须获得许可证方能生产,并且须通过各省市场营销委员会向加奶制品加工企业进行销售。
加对鸡蛋和家禽的供给管理体制与奶类产品相似,家禽生产者须持有许可证方能通过各省的市场营销委员会向加工厂商进行销售,而该委员会则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将生产产量配额分配给农户。各省的市场营销委员会与有关行会组织密切合作,帮助生产者进行有关价格的谈判,争取最好价格,以维护农场主的切身利益。
加十分重视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对食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加拿大谷物法》规定加的谷物质量管理由加拿大谷物委员会负责。该局的具体职责是制定谷物标准、检验和计量方法;负责出口谷物的质量和重量检测,签发最终检验证书;负责粮食的中转事宜;审查粮食的优良品种及其品质鉴定。经过多年努力,加已建立起较完善的粮食质量管理体系。
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是加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下属的食品监管机构,具体实施联邦政府规定的所有食品检验、动植物卫生等有关事宜。该署现有员工5900人,其中包括检验专家、食品安全专家、兽医、农艺师、化学家、系统专家等,拥有世界一流的食品检测系统,其检测手段和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加强农业科学研究
加每年在这方面的投资约4亿加元,占农业GDP的3%-3.4%,在农业科研资金投入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加联邦农业和农业食品部、各省农业厅以及大专院校都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其中,农业和农业食品部下属的科研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拥有6个直属研究所,约50个研究机构,在全国各省还设有研究分支。联邦政府的科研机构侧重于农业科技的基础理论研究,而省级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则侧重于应用研究。
篇9
关键词:生物质能政策措施配额制度固定电价
生物质能指利用具有能源价值的植物和有机废弃物等生物质作为原料生产出各种形式的能源。随着现代生物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质能将在未来的可持续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世界不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生物质能。
一、国外发展生物质能的政策措施
为了促进生物质能的发展,各国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积极务实的鼓励政策,主要有配额制度、固定电价、减免税费、财政补贴、重视研发等。
1.配额制度
配额制度是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制度,主要是对电力生产商或电力供应商规定在其电力生产中或电力供应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并通过建立“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来实现。绿色电力证书是政府为了促进发展清洁电力而颁发给生产清洁电力企业的证书,该证书还可以进入市场交易。电力生产商或电力供应商如果自己没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或达不到政府规定的配额要求,可以通过购买其他可再生能源企业的“绿色电力证书”来实现,同时,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通过卖出“绿色电力证书”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激发出企业发展清洁电力的动力,从而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包括生物质能发电)的发展。目前,欧盟的许多国家都在推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
2.固定电价
固定电价就是根据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技术特点,制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通过立法的方式要求电网企业按确定的电价全额收购。按照不同的电价水平进行收购,从而保证了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都能获得比较合理的投资收益,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政策环境。对于处于成长初期的生物质能发电产业,固定电价制度无疑有利于促进其发展。欧盟通过立法方式,规定电网企业必须高价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特别的是生物质能发电。
3.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也是各国促进生物质能发展的重要鼓励政策。从1982年至今,巴西对酒精汽车减征5%的工业产品税。2002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包括生物柴油在内的能源减税计划,生物柴油享受与乙醇燃料同样的减税政策。德国对可再生能源实行低税率的优惠政策,如对乙醇、植物油燃料免税,对生物柴油每升仅征收9欧分的税费(而汽油则每升征收45欧分)。
4.财政补贴
由于生物质能产业市场尚未成熟,企业投入较大,所以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扶持。对此,各国纷纷出台补贴政策以推动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如瑞典从1975年开始,每年从政府预算中支出3600万欧元,用于生物质燃烧和转换技术研发及商业化前期技术的示范项目补贴。丹麦从1981年起,制定了每年给予生物质能生产企业400万欧元的补贴计划,这一计划使目前丹麦生物质能发电的上网电价相当于每千瓦时8欧分。意大利从1991到1995年,对生物质利用项目提供了30%~40%投资补贴。
5.重视研发
生物能源技术研发的巨大投入促进了各国生物质能的发展。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在“生物能源作物研发项目”投资90万英镑,研究能源作物的基因改良和农村环境保护。生物能源研发的巨大投入促进了英国生物质发电和生物燃料生产的快速发展。巴西经过30多年对酒精燃料的研发和应用,培养了一大批专业高科技人才,掌握了成熟的酒精生产和提炼技术,以及酒精汽车制造技术,建立了强劲的酒精动力机械体系和完善的酒精运输、分销网络。
二、我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政策措施及完善建议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非常丰富,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对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系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政府运用了相关政策措施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发展。但由于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还不健全,与国外生物质能发展较好的国家相比,存在不够完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不妨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在原有政策措施框架的基础上,完善不足之处并推行新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
1.配额制度
在国外推行配额制度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大环境下,我国也决定引进并实施这一新的政策模式。在我国探索和实践这一政策模式的过程中不妨借鉴发达国家绿色电力配额制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的不断完善,加快建立我国的“绿色电力证书”和“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制度”,通过合理的配额制度,扩大生物质能发电的市场空间,提升生物质发电项目的盈利能力,增强生物质能生产厂商的生产信心,从而最终达到加快生物质能发展的政策目的。应注意的是,我国推行配额制度不能一蹴而就,而必须分步骤有序进行,可以分准备、建立、完善三阶段来实施。 2.固定电价
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中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两种形式,其中生物质发电项目上网电价实行政府定价,电价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05年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加每千瓦时0.25元补贴电价组成。可见,我国已认识到固定电价制度的优势并加以运用。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推行固定电价制度时,应该明确在产业发展初期要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减少电力生产商和供应商的市场风险,但绝不能完全脱离市场,应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而适当调节价格额度直至最终融入市场,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
3.税收优惠
目前,我国制定了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如对生物质能技术的产品进口采用低税率;对人工沼气的增值税按13%计征等。这些政策倾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借鉴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经验,在一些环节上加以改进并做出新的尝试。如可以对生物质能生产企业实行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的鼓励政策及其他减免税支持和鼓励性税收补偿。对于科研单位和企业研制开发出来的新的技术成果及产品的转让销售所得收入,在一定时期可以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照顾。
4.财政补贴
我国对生物质能项目提供财政补贴。2006年6月和8月,国家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分别下发了《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和《国家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示范名录(第一批)》,将生物质直燃发电技术作为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一种方式,纳入补贴范畴。除出台政策文件外,我国还开展了单位试点工作,较有影响的是对黑龙江华润酒精有限公司等四家试点单位生产的燃料乙醇给予财政补助。这些明文规定和试点实践让我们看到政府的努力,但基于财力有限这一现实,我国在推行财政补贴政策时应做出选择:将技术先进、意义重大的项目作为扶持主体,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
5.重视研发
我国政府一直支持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自“六五”开始,国家通过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生物质能技术的研究开发,有力地促进了生物质能的发展。虽然有政策上的重视和支持,但在我国在技术研发方面还是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其中缺乏以专业机构为依托的研究平台,成为我国生物质能研发的制约因素。我们不妨参照国外,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专业实验室等,并以这些专业机构为载体构筑出较为完备的研究平台,为专业人员参与研发活动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参考文献:
沈顾孟迪:欧洲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07(9):70~73
汪瑞清杨国正等:中巴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07(1):19~22
朱增勇李思经:美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和启示[j].世界农业,2007(6):52~54
钱能志尹国平陈卓梅:欧洲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经验[j].中外能源,2007(3):10~14
倪慎军:加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关于德国瑞典和丹麦生物质能开发和利用的考察报告[j].河南农业,2006(11):12~14
张永宁陈磊:英国发展生物能源的政策及启示[j].化学工业,2007(6):12~15
篇10
第一,加强对资产转移的监管。与主要海外资产转移目的地政府、监管机构(如中国香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以及国际主要金融机构建立通畅的沟通和信息透明机制,从而有效了解中国富人海外资产情况并核查其合法性、完税程度。这需要相关政府、机构大力配合。配合的程度与中国综合国力、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在国际沟通和落实方面的话语权还有待增强,短期内采取激进措施的条件还不成熟。
第二,完善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紧紧围绕“依法治国”这一战略目标,积极推进宪法中对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相关内容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通过舆论宣传,向社会传递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尽快消除当前人们尤其是富人阶层对资产安全性的担忧,防止出现非理性的私人资产大规模海外转移现象。
第三,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积极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和完善。一方面,尽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解决企业上市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努力推动资产管理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如证券、基金、保险和综合性的私人银行业务等,拓宽我国境内的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尽可能满足富裕阶层资产保值、增值需求。
第四,完善社会保障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加强国家统筹的全覆盖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大力鼓励商业保险和民间资本进人具有国际水准的中高端养老和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通过努力,切实减缓甚至消除高净值人士在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疑虑,从而有效应对为寻求更好生活环境而移民海外的高净值人士的诉求。
第五,推进税制改革。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坚持和发展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本制度;二是确立以民生建设为导向的发展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很显然,在目前来看,“先富”的任务已经完成,甚至可以说超额完成,但“带动后富”呢?持续多年的富裕人士移民潮显示先富起来的一群人不愿意带动其他人后富起来。为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我们不光要在第一个路径上下功夫,还要在民生建设上下功夫,而推进和完善国民收人再分配体系的建立,改革和完善我国税收体系尤其是所得税和财产税体系的完善恰恰是民生建设的关键所在。澎
- 上一篇:社区总结大会新闻稿
- 下一篇:社区总结表彰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