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措施范文
时间:2023-03-25 16:3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经济政策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产业集聚;规模经济
1、引言
以克鲁格曼、藤田等学者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其宗旨是将区域经济学带进主流经济学的殿堂。国内学者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甚少,主要是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与我国实际问题结合进行论述。本文总结了国内学者对新经济地理理论与产业集聚关系的研究成果,对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简单述评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新经济地理学的诞生以克鲁格曼的中心―(Core-Periphery)模型的提出为标志,在经济理论中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融合,从而为经济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它阐明了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导致空间经济的形成和演变的[1](邱竞、薛冰,2008)。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不能解释一些现象,如在纯自然条件方面并不一定非常有优势的地方却成为了工业集聚的中心以及两个自然条件方面非常相近却可能在工业集聚方面有非常不同的表现,新经济地理学抓住了导致工业集聚的最为本质的经济力量―收益递增,其核心思想是,即使两个地区的在自然条件方面非常接近,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 [2](金煜、陈钊、陆铭,2006)。刘长全[3](2009)总结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包括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建立了中心―、国际专业化、全球和产业扩散、区域专业化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等模型,认为新经济地理的理论来源与模型特点决定了其非常适合分析市场深化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要素流动、产业分布变化和产业集聚趋势。谢燮、杨开忠[4](2005)。杨盛标,张亚斌[5](2009)从改进的角度认为新经济地理的几个基本模型都是在某些理想的假设下建立起来的,研究者可以从改变垄断竞争函数形式、考虑异质工人、非同质的区域空间、拆散厂商的完整性等方面放松前提出假设,从而使理论研究更加贴近现实。
3、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生产商的集聚有利于产生当地的专业化供应商,进而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厂商的地理集聚有利于专业技能的产生和信息的溢出并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创新[6](克鲁格曼,1997)。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热点,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在经济开放之后均出现了地区间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而且这些国家都出现了工业生产的集聚,这些现象是新古典的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的,而新经济地理学在解释产业集聚和地区间差异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2]。国内学者通过研究我国产业集聚现象,对新经济地理理论进行了检验,并其指导我国实践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
一个新的理论产生,需要通过实证检验,并不断的完善,从而更好的指导实践,同样,新经济地理理论也需要在我国的实际情况下进行检验。金煜等通过对我国产业集聚现象的实证分析,得出一个地区企业数量的产业外部性和地区消费者购买力对于工业集聚的前后向联系均为正,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聚的起始条件,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导致了集聚的自我强化,使得优势地区保持领先。李娟,郑平等[7](2011)通过分析东莞外资主导型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现象,也验证了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均衡的结果,提出了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干预,以减少转型成本。在传统理论难以对“义乌商圈”的形成发展做出解释时,任光辉[8](2008)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认为其形成过程是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拓展及其主导下的区际分工协作格局形成的过程,伴随着市场规模扩张和区际分工协调模式的转换,逐步跨越区域发展的“非均衡陷阱”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发展产业集聚的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也证实了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科学性[9](韩永彩,2011)。
一个独立的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做出完整的解释,所以有学者认为应该结合不同理论还分析我国产业集聚的现象。张明倩,臧燕阳,张琬等[10](2007)结合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利用1999―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产业集聚的因素,结果得出了与贸易理论的预期相同的结果,交易成本对产业集聚形成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新经济地理学中的规模报酬递增的假设并未使产业的区位选择突破运输费用和区域保护的限制,并发现产业的市场外部性对产业集聚有着不显著的正影响。张杰飞,李国平,柳思维等[11](2009)将Harris-Todaro模型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相结合,赋予农业剩余劳动力假设,并考虑中国户籍制度所导致的迁移成本,建立一个内生的劳动力转移模型,得出单个传统政策措施的经济效果不佳,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时,只有逐步放松户籍制度才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果,计划生育政策仍具积极作用。胡洁,陈彦煌等[12](2011)结合了城市失业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了一个两国两部门的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认为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本国资本外移,存在失业的本国会出现“产业空洞化”趋势,运输成本降到一定程度,本国制造业可能全面外移,制造业最终完全聚集于外国。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在理论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创新之处,但在现有理论基础上,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了的一定拓展研究。陈林生,李刚等[13](2003)从四川省的发展现实出发,通过对基本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做一些拓展后,得出城市体系将会演化成数量不断增加的,分散的,专业化的小城镇。周加来、李刚[14](2008)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内,引入要素流动和经济政策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郑剑锋[15](2009)则从浙江经济发展的经验出发,加入了制度因素,得出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源在于制度和地理的相互作用,但是,制度和地理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各种要素本身,而是通过其特定的经济组织形式来组织和协调各种要素的生产与利用,从而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指导实践,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差距都比较大,因此怎样将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是一项迫切而且非常重要的课题。从政府的层面,部分学者认为地方政府行为在政绩考核指引下具有过度作为倾向,政府应建立一套综合指标判断本地经济状况,一旦发现市场出现了集聚的雏形,需从本地实际条件出发,积极扶持,做好聚集发展的宏观规划[16](柴志贤,2007)。市场开放度方面,城市级别、城市化水平、城市交通状况、信息传播等要素是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对会议中心城市集聚[17](张琰,郭英之,2008);加大地区之间的产业联动,有利于加快物流集疏运网络建设,使商品和要素市场一体化以扩大市场规模,吸引更多企业到港口集聚以壮大经济实力,促进技术进步实现规模报酬递增(韩永彩2011)。姚林如,高翔等[18](2009)的研究表明,在初始经济结构对称的条件下,“偶然因素”导致的消费需求转移会使得均衡时的地区资本份额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中心――”极端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地区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将削弱资本的集聚效应,然而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受“偶然因素”使地区资本形成产生的集聚效应,会出现“路径依赖”,因此,要使地区转向均衡发展,需要打破“偶然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的了解,并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指引地区产业的集聚。
4、述评
综述所述,国内学者对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总结和评述层面上,应该加强对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在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解释或者指导我国产业集聚时,虽然有一定的创新和拓展,但还是存在硬套的现象,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西方的产业集聚性质和我国产业集聚性质存在质的差别,我们不能一味人家的理论搬过来解释或者指导我们的实践,应该结合我国产业集聚的现状和特点,对理论进行一定的修正和改善,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邱竞,薛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综述[J].兰州学刊2008(4)
[2] 金煜,陈钊,陆铭.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5(4),79-89
[3] 刘长全.不完全竞争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理论――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综述[J].世界经济情况:2009(12),75-82
[4] 谢燮,杨开忠.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差异[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 杨盛标,张亚斌.经济活动的聚集与扩散分析――新经济地理分析框架的逻辑基础[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68-72
[6] Krugman P R. Space: The FinalFrontier[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7, 12(2): 161-17
[7] 李娟,郑平.东莞外资主导型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基于新经济地理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1),62-65
[8] 任光辉.市场规模扩张、区际分工转换与“义乌商圈”之谜―一个基于新经济地理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1),147-149
[9] 韩永彩.新经济地理视角下广西北部湾港口腹地产业联动发展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4),71-74
[10] 张明倩,臧燕阳,张琬.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框架下的产业集聚现象[J].经济地理:2007(11),956-960
[11] 张杰飞,李国平,柳思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模型及政策分析:Harris-Todaro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综合[J].世界经济:2009(3),82-95
[12] 胡洁,陈彦煌.自由贸易化、产业聚集与失业:新经济地理观[J].世界经济:2011(3),40-50
[13] 陈林生,李刚.四川城市化战略选择―一个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50-52
[14] 周加来,李刚.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新经济地理、要素流动与经济政策[J].经济理论与管理:2008(9),29-34
[15] 郑剑峰.从制度、地理之争到新经济地理――关于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4),136-138
[16] 柴志贤.产业集聚、演化与政府作用――基于新经济地理视角的考察[J].经济论坛:2007(15),4-6
篇2
金融投资是一种投资行为,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它以实物投资为基础,根据投资概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比实物投资更具有吸引力的投资行为。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金融投资又可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不同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来的实物投资构成发生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金融投资的完善与发展,促进金融投资作用的发挥,对整个金融市场发展也产生重要作用。但目前金融投资中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市场现状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市场的直接融资能力较弱,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仍然过分依赖银行等金融机构。企业的融资主要来自银行,而银行为了转嫁风险就增加贷款,滋生了银行贷款中的一些不良风气,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财务风险。同时,融资市场不完善,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给金融投资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具体工作中,证券行业、银行系统、保险等行业的业务范围存在清晰的分割,尽管这种方式能够减少金融传递的风险,但阻碍了资金在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给金融投资和经济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二)融资工具现状
金融投资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发行、交易等环节。目前金融市场在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为:受到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投资环境不完善,相关要素的组合不合理。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政府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金融投资市场,为促进金融投资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金融投资发展的对策
为了应对金融投资存在的不足,促进其取得更好的发展,根据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工作的需要,今后需要采取以下完善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
为改变当前融资渠道过于单一的情况,应该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拓宽融资渠道。注重对外资的引进,发挥外资的作用。重视引进国外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投资,国外一些中小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较高,经营方式灵活,对我国企业的经营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引进外资的时候要倡导多方式的引进,注重对经营理念、技术、管理的学习,促进企业的发展。另外,要把握好投资和引资的各项工作。政府应该加强调控,增强金融市场的开放性,促进金融业务的不断革新。要提高金融市场的管理水平,把握对外证券投资的风险,全面分析各类投资结构,借鉴和学习金融投资风险应对的经验。投资之前应该做好调查和研究工作,对其中的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提高预防意识,减少风险的发生。
(二)完善配套政策
近年来,在转变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这种对外资的引进,这种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推动了资金的快速运转,其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国外投资流入高科技行业、服务行业。今后在促进金融投资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重视对外资的有效利用,注重对产业结构的分析,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同时在分析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应该考虑金融投资的具体情况,制度相应的政策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的发展,为金融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革新经济结构
在引进和合理利用外资的同时,要增强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力度。近年来,民族工业取得较快发展,其市场竞争力和市场规模取得较快的发展,但一些民族工业逐渐被外资企业所垄断。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增强对民族工业的保护力度,尤其是对新兴产业、幼稚产业应该增强保护力度,促进民用工业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风险投资管理
制定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重视风险投资管理。在制定风险机制的时候,应该提升金融投资的差异,对当前的经济活动,经济政策等进行全面分析,最大限度减小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采用多种货币投资并存的方式,降低风险。提高市场的风险应对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债、股票、基金等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风险,在交易的时候,价格波动也是正常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要引入专业人员,加强对投资的分析,全面分析和评估其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最后,实行实物型投资理财措施。在投资中,通货膨胀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金融投资的过程中,要对产品进行全面分析,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全方位考虑,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投资,以减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房地产 经济周期 宏观经济政策 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房地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与生活条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在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显得更加明显,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使主要的能量来源。而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逐渐落实,房地产业的发展会更加趋于理性,会在暂时的低调发展之后,迎来更为健康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契机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房地产业具有较大的价值基础、消费者的需求逐渐的以刚性形式出现,加之其附加值较高,特别是在十之后,我国的城市化、城镇化的步伐会明显加快,这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房地产业因其产品的特性、对社会财富的创造性以及和众多相关行业的关联性,长期以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这一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并形成一种特殊的产业周期。房地产经济周期是波动性的,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
(一)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含义。
房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周期,传统的产业周期一般要经过初创期、上升期(发展期)、稳定期和衰退期(蜕变期) 。但是,与传统的产业周期相比,房地产业的经济周期更倾向与经济发展周期。因此,对房地产业来说,其经济周期往往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萧条或低谷阶段。在这一阶段,初始时期房地产的价格出现了加速下降的趋势,部分楼盘的楼价开始急剧下跌,甚至会下降到物业原值或建造成本之下,市场交易量也会随之明显减少,市场观望情绪严重;而当萧条阶段发展到中期,房地产的价格会出现局部的暴跌,成交量继续萎缩,随之而来的是与房地产有关的纠纷开始大量出现;可是当萧条阶段发展到后期,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出现,而这更增加了市场的负面情绪,房地产的泡沫被继续挤压。而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的开发成本和房地产的正常需求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的水平,房地产行业开始走向平稳,向经济复苏和上升阶段迫近。
2、复苏与上升阶段。在该阶段,房地产在初始时期的供给超过需求,房价和租金的水平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楼价已经完成了下跌的过程,并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回升的迹象已经出现;而在复苏的中期,房地产市场中国的购买者逐渐增多,开始带动了期楼的销量。但是由于此时建筑成本与楼价都出现了上升的趋势,交易量的增加幅度并不明显。但是,房地产市场的复苏迹象已经十分明显;而当复苏阶段发展到后期,宏观经济政策开始加速出台,为房地产业走向新一轮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繁荣阶段。房地产业不会长期的在低水平徘徊,当其发展到繁荣阶段时,宏观经济的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消费者对房地产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市场的交易量明显增加,新建楼房的空置率逐渐下降 ;此时,更多的房地产商和中介机构开始大量介入,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同时增加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逐渐的出台一系列的限制炒楼的政策措施,楼价继续高涨的后劲开始略显不足,泡沫达到了最大,新增房地产投资数量明显下降,房地产业的衰退或者萧条就在眼前。
(二)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特征。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并且与国民经济的周期波动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国民经济的需求旺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房地产的发展就会较为旺盛,一般处于上升期或者繁荣期,否则,将会出现衰退的迹象。因此,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方面:(1)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房地产价格从长期看是处于一个增长趋势之中的;(2)在增长型的经济体系中,经济社会的供给与需求在长期趋势上呈现上升模式,并且新一轮的循环峰顶往往高于上一次的水平,而在衰退中则正好相反;(3)在房地产的景气阶段,房地产开发商和贷款银行的过度乐观通常会使房地产供给的速度超过需求速度,在不景气的阶段则正好相反。
二、影响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分析
(一)内生因素。
内生因素包括消费品价格、收入水平、政策法律以及对市场预期的变动等,这些因素都会促使房地产需求总量受到影响。同时,房地产的供给总量也会在技术、劳动、资金管理等条件变化的影响下不断发生扩张或收缩。而供求总量和结构任何一方面出现严重失衡,房地产经济都需要进行调整,继而引发房地产经济的波动 。
(二)外生因素。
外生因素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等,这些都是具有明显周期性质的宏观政策因素,在短期内对房地产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这是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水平与国民经济增长率高度正相关,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房地产业的发展水平有所区别 。此外,还包括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战争、等随机因素。
三、我国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和协调
(一)改善房地产产品的供应结构。
针对目前的住房供应体系结构仍不合理,房地产供应市场与房地产需求市场极不平衡的情况,要引导市场形成一种梯级消费,严格控制别墅供给,适当降低偏大户型、高价位、高配置的高级公寓建设比例,提倡建设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发挥政府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中的主导作用。保持合理的住房投资规模,切实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合理引导住房建设和消费模式。
(二)合理规制房地产产品价格。
价格是房地产经济领域中尤为突出的一个因素,而且它对行业内其他因素具有关联性的影响,运用价格规制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政府应当对各个时期的房地产经济行为做出评估,以判断其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而借助政府的价格评估与指导,有助于使房地产商品价格回归理性,维护行业和市场秩序。
(三)规范土地政策。
在对待房地产发展的问题上,需要通过对土地市场监测分析,总结一定时期我国土地市场运行的总体情况和态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建立土地市场快速反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而且还要规范土地市场,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和坚决打击,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遏制由于土地投机而导致的地价上涨进而引发房价快速上扬、房地产投机增加的局面。
四、结束语
房地产业的发展要符合市场需求,要与相关行业进行有效的关联,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由于房地产需求稳中有升,房地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空间增大,但是由于引入了强劲的国外竞争对手,新增的市场需求及原有的市场份额有被国外同行抢占的可能,对国内同行来说,竞争压力增加,而作为弱势企业的弱势项目来说,对手的强大和增多,将使其更显弱势。因此,对房地产经济周期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单位:平煤神马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井一处)
注释:
闫新红,艾燕.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现代商业,2009(1):249-251.
王正才. 我国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经济.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1):27-28.
刘昕玮. 新经济形势下对我国房地产经济的理性思考.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109-110.
宋志勇. 房地产经济周期与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审视. 特区经济,2009(7):287-289.
篇4
[关键词]美国小企业 促进政策 基本特点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8)09-0065-04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一致的政策选择。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政府视小企业为“美国经济的脊梁”,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运用多种政策措施对其进行扶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 美国小企业的重要地位
美国的小企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地位,美国经济的整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按照美国1953年颁布的《小企业法》的规定:小企业(Small Business)是指“独立所有和自主经营,并在其经营领域不占支配地位的企业”。在一般行业,是指雇员在500人以下或企业资本金在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目前,美国有小企业2680万家,占整个企业总数的99%以上。[1] (P5) 小企业对美国经济的贡献表现在:一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许多学者认为,美国经济进入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美国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小企业的贡献很大。小企业的繁荣成为美国90年代经济稳健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率的重要因素。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6年的《小企业状况:总统报告》中指出:“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领导地位的主要原因。”二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据统计,二次大战以来,在美国小企业就业的人数一直占到美国私人部门全部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吸收了大量劳动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小企业就业的人数较之以前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新经济的出现给美国创造了超过22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主要是由新出现的活跃的小企业创造的。据统计,美国新增就业的70%以上都来自小企业。布什政府称赞小企业是美国“创造就业的发动机”。[2] 三是促进了技术的创新。美国小企业由于其灵活的机制和很高的效率,在技术创新方面显示出了许多大企业都缺乏的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小企业的创新作用更加突出。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研究,20世纪对美国和世界有过重大影响的65项目发明和创新,都是由雇员在500人以下的小企业创造的。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经过20年的研究表明,用于研究开发的每一美元所产生的创新成果数,小型企业是中型企业的4倍,是大型企业的24倍。四是增加了出口贸易。美国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再加之美国政府的出口推动战略,小企业在增加出口中的作用不断加强。据统计,美国经济增长的70%源于出口贸易,其中97%的出口增长来自于小企业。[3] (P53)
美国历届总统都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发展,并致力于其发展环境的改革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小企业经济政策法》要求,总统每年要向国会提交反映小企业状况和竞争力的报告。白宫的小企业大会是总统听取小企业主意见和建议的重要渠道。
二、美国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
美国对小企业的扶持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演变和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发达完善的支持服务体系,从政府扶持力度、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程度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美国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完备的法律法规。美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小企业法律法规体系,为支持和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早在1890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谢尔曼法》,旨在反对托拉斯组织的垄断行为,保障公平竞争。随后,相继通过的《克莱顿法》、《米勒―泰丁法》、《塞勒―凯福尔法》等法案,不断完善了反托拉斯法。1950年,美国参议院设立了“小企业临时委员会”,负责小企业基本法的起草工作。1953年,美国《小企业法》正式出台,该法确定了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和国家对小企业的基本政策和管理措施,成为保护小企业的基本法。美国《小企业法》中明确提出,美国经济的精髓是自由竞争,只有通过自由、完全的竞争,才能保证自由市场的实现;并指出政府应当帮助、支持和保护小企业的利益,以保持自由竞争。随后,又相继颁布了《机会均等法》、《联邦政府采购法》、《小企业投资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小企业投资奖励法》、《精简文件法》、《管理文件法》、《扩大小企业出口法》、《小企业贷款增加法》、《小企业项目改进法》及《小企业投资中心技术改进法》等,旨在更直接和主动地支持小企业发展。从立法的历史过程看,美国对小企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最初的通过反对垄断,间接地保护小企业的利益到通过对小企业提供直接的、多方面的保护和扶持,优化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从而维护和增强小企业的竞争性地位的转变。[4]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鼓励和发展小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通过保持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以保持美国的产业竞争力成为了重要目标。
(二)健全的管理机构。美国的小企业政府管理机构比较系统和健全,有效地保证了小企业政策体系的规范、运行和实际效果。美国扶持小企业的官方机构,有三个系统构成。一是隶属于国会的小企业委员会。美国国会的参、众两院都设有小企业委员会,主要是听取小企业管理局和白宫小企业会议对有关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建议和意见,负责小企业相关法律的建立和完善,并定期向参、众两院汇报小企业工作的进展情况。二是隶属于白宫的小企业会议。白宫小企业会议是根据总统的要求而设立的,是最集中反映一定时期政府及各界对于小企业发展关注程度和关注问题的大会。三是隶属于联邦政府的小企业管理局(SBA)。联邦小企业管理局专门负责实施小企业政策,履行对小企业的管理职能。该机构1953年成立,1958年被国会确定为“永久性联邦机构”,局长由总统任免,需经参议院认可,1998年由副部级升为正部级。小企业管理局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小企业提高获得资金的机会,即提供贷款担保、风险投资项目等;提供技术援助,即向小企业提供信息、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帮助;帮助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获得产品或劳务方面的合同;代表小企业在联邦政府内游说,影响政府的决策,保护小企业的权益等。[5] 小企业管理局的机构设置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设在华盛顿总部,负责制定方针、政策,指导下属机构的工作。第二层次设在十大城市的10个区域办公室,指导各地方机构的工作,并负责与总部的沟通;第三层次是遍及全美的各地方机构,负责向小企业提供直接的支持。目前,小企业管理局有员工900人,全系统共有员工5000人,10大区域办公室,70个地方办公室,96个直属工作机构和服务点。
(三)广泛的社会参与。在美国,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构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小企业服务体系。从政府机构到民间组织,从专门性机构到特定机构中的专门性部门,各种服务提供者各尽其能、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政府扶持和市场自发相结合的服务体系。具体而言,可分为三类机构。一是政府主导型机构。这类机构由政府的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政府有关部门参与和协助建立的小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这类机构具有核心地位,起着指导和协调的作用。该类机构除了小企业管理局之外,还包括美国国会的小企业特别委员会、美国贸易和开发署、美国小企业基金会、商务部、各个地区相关小企业服务的委员会、进出口银行、出口法律服务网等。二是社会自主型机构。这类机构由社会各方面根据小企业的需求自主建立的社会化服务机构。包括半官方的机构、民间机构和商业性机构。包括小企业发展中心、出口援助中心、小企业投资公司、技术推广中心、退休经理服务团和在职经理服务团、专门的出口经营公司和出口贸易公司及美国高校成立的 “小企业学院”等。[3] (P135) 目前,全美有1200家小企业发展中心、17个出口援助中心、39个企业信息中心以及1.3万多名退休经理组成的多个退休经理服务团等。这类机构以研发、技术、信息、咨询服务为专长,以灵活性和适用性为特点,克服了行政机构服务中固有的体制僵化等弱点,对构成小企业的完善服务体系起到积极作用。三是行业组织型机构。这类机构是按照企业间的自然特点组织的机构,包括横向的行业间联合会及企业联合组织和纵向的专业技术协会及行业商会等。在美国,所有的利益集团(Interest Group)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目前,这类行业的或职业的组织超过2万家,这类组织通过积极的游说活动,以说服政策决策者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观点和利益的行动为目标。
(四)有效的措施手段。美国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的特点既表现在其服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表现在其措施手段的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一是融资支持。资金约束是各国小企业面临的最普遍和最突出的问题。为此,美国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为小企业的融资提供担保及援助。为小企业贷款担保是小企业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此类担保条件比较优惠,一般担保贷款总额的75%-80%,其余部分由商业银行承担。1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担保率可达80%;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可达10年,固定资产贷款期限可达25年。目前,美国小企业局与全美7000多家商业银行合作,为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二是税收优惠。美国对小企业有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如减少对企业新投资的税收;降低公司所得税率;推行加速折旧;实行特别的科技税收优惠;企业科研经费增长额税收抵免等。这些税收优惠都是依据国会通过的相关法案实施的。如根据1993年《综合预算调整法案》,克林顿政府对4000万中低收入者和90%的小企业减税;根据2001年《经济增长与减少税收法案》,布什政府允许小企业将更大数额的新增投资立刻列入费用,该项政策10年内可为小企业节约70亿美元。三是鼓励创新。为鼓励小企业参与联邦政府的研究与开发计划以及使创新技术尽快转化为市场产品,美国国会分别于1982年和1992年批准实施了《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和《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STTR)。《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规定,联邦部门研发经费须拿出2.5%作为研发项目基金,资助有市场潜力的小企业。据统计,从1983-2003年,通过此计划给与小企业的资金约达154亿美元,共资助了7.6万多个项目。《小企业技术转让计划》也规定,联邦部门研发经费须拿出0.3%给小企业与非营利研究机构的技术转让项目使用。[6] 四是政府采购。美国政府是美国最大的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为了保证小企业能够获得一定的份额,美国法律规定,联邦政府采购合同份额的23%必须给与小企业,并要求大企业获得的政府采购合同份额的20%转包给小企业。小企业管理局还通过“搁置购买”、“拆散购买”及提供“能力认证证书”等措施,努力为小企业从联邦政府的采购计划中获得合理份额的商品和劳务合同。据小企业管理局的统计,2006年美国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金额超过770亿美元,占整个政府采购合同金额的22.8%。[1] (P10) 可以看出,上述这些扶持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几乎都有具体的量化的规定和限制,具有管理上的可操作性,有效地保证了各项小企业扶持政策的具体落实。
三、几点启示
目前,我国的各类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200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大部分属于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发展中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建立起一个有效运作的支持服务体系,对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完善发达的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给与的启示有如下几点:
(一)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一是实施扶持的重要性。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中小企业政策既有产业政策的功能,又有社会政策的功能,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即使在市场自由化程度很高的美国,对小企业也都实行了很有力度的扶持。必须改变“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的传统理念,把扶持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二是法律和政策的全面性。对中小企业的各项发展促进措施都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配之以相应的政策。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只是开端,而围绕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创新、人才等各方面的法律和政策都应尽快到位。三是法律和政策的针对性。例如,融资难是民营企业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应当针对民营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通过完善直接融资体系、扩大间接融资的覆盖面和加快信用体系建设等,为其提供富有针对性和更加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四是法律和政策的操作性。法律和政策如果只有一般性或原则性的规定,就很难落实到位。现实中民营企业面临的“玻璃门”现象与有关法律和政策缺乏操作性有很大关系。
(二)构建统一的政府管理系统。长期以来,我国是按照所有制和行业对中小企业实施管理。由于中小企业数量巨大,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领域及城乡各地,而不同部门制定的政策的适用范围仅限于本行业的企业,再加之省、市、县在中小企业管理体制和机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仍然存在着归属不一、机构重叠、政出多门、效率低下、不当干预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尽快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政府行政管理系统。考虑到中小企业管理问题涉及工商、经贸、科技、信息、技术监督、劳动、税务、人事和教育等多个部门,单一职能部门难以制定、协调和推行多个领域的扶持政策。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做法,设立专门直属于中央政府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将现有的多个涉及中小企业管理的职能部门进行撤并,成立权威的、统一的、具有综合协调能力的中小企业管理局。同时,强化政府中各级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服务功能,为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咨询和帮助。
(三)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机构参与。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可能也不需要承担对于中小企业的所有服务。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变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二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中小企业支持服务体系从无到有逐步完善也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与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现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相比,诱致性制度变迁其改革主体来自基层,逐利的驱动机制推动着各种制度的逐步成熟和完善,而这种激励机制持久起作用,保证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事实上,美国的小企业服务体系就是这种政府扶持与市场自发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当采取鼓励的态度和政策,使现有社会资源中的各类组织和机构发现和利用对中小企业服务的盈利机会,自发地形成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以其专长和信誉提供市场化的服务。对于凡是适合商业性运作的服务领域和内容,政府部门的服务机构都可以退出,为各类商业机构的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支持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和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SBA. The Small Business Economy: A Report to the President[M].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2007.
[2]ELIZABETH OLSON. Bracing Small Business in a Turbulent Economy[N]. The New York Times, 2008-02-02.
[3]曹昱等. 小型企业:美国新经济的助推器[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于培伟,焦燕. 美日扶持中小企业之政策及其启示[J]. 国际经济合作,2005,(10).
篇5
大家好!
我代表商务部对本届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从2004年第一届泛珠论坛召开以来,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内地东、中、西部的经济互动和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水平的提高。
今天,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在此深入探讨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7年来创造出来的巨大商机,促进内地九省区与港澳地区的经济融合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首先,内地港澳经济持续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2007年以来,中央政府及时调正宏观经济政策,先后出台了扩大消费和加强内地服务业开放等一系列措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把国际金融危机对港澳的不利影响减到最低,保持了港澳经济地稳定发展。2009年内地经济在世界率先回升向好,实现了预期工作目标。
今年以来,内地继续实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的态势,港澳经济各项指标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增长亮点。
内地将长期实施扩大内需和提升消费需求、继续扩大开放、吸引外资,实施"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等政策战略。内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香港、澳门在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实行经济多元化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将为进一步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支撑。
其次,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内地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了内地与港澳经贸合作的规模与水平。
2009年,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九省区GDP总值超过10.5万亿元人民币,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已有4个省GDP总量突破一万亿元人民币。同期,港澳经济也获得较快发展。泛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内地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升了泛珠三角地区内地九省区与港澳地区的合作规模与水平。
2009年内地与港澳贸易总额为1771亿美元,比第一届泛珠论坛召开的2004年增长了55%。其中,泛珠三角地区内地九省区与港澳的贸易总额为1310亿美元,约占内地与港澳贸易总额的74%,比2004年增长了58%。
今年上半年,泛珠三角地区内地九省区与港澳的贸易总额为717亿美元,约占内地与港澳贸易总额的72%,比2004年同期的贸易额大幅增长了103%,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31%。
截至2009年年底,内地累计实际使用港澳资金4046.9亿美元,约占内地累计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42.9%。2009年,泛珠三角地区内地九省区吸收港澳实际投资金额为165亿美元,约占当年全国吸收港澳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强,比2004年的86亿美元增长了近一倍。今年上半年,泛珠三角地区内地九省区吸收港澳实际投资金额为100亿美元,约占今年上半年全国吸收港澳投资总额的35%,比2004年同期的43亿美元更是增长了133%。
港澳地区作为内地泛珠三角九省区重要的贸易伙伴、最大的境外投资来源地,将继续发挥作为该区域对外合作桥梁的重要作用。
第三,CEPA的不断开放和实施为进一步加强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2003年以来,内地与香港、澳门陆续签署了CEPA及其七个《补充协议》。内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逐步对港澳扩大了开放。
其中,在货物贸易方面,自2006年1月1日起内地对原产于港澳的产品全面实施了"零关税"。在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在金融、物流等领域对港澳服务提供者采取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放宽股比限制、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地域、简化审批程序等优惠措施。目前,该领域对香港开放的领域已达44个,优惠措施累计达277项,对澳门开放的领域已达43个,优惠措施累计达261项。同时,内地与港澳在金融合作、旅游合作及专业资格互认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内地与港澳在贸易投资促进等10个领域积极开展合作。
今年内地与香港、澳门签署的《CEPA补充协议七》,涵盖了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合作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内容,其中,对香港共采取34项具体措施,对澳门共采取30项具体措施,增加了教育、文化、环保、创新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明确了合作机制与合作内容,来支持香港推动六大优势产业的发展,支持和配合澳门产业结构适度多元化。
截至今年7月底,内地累计进口港澳零关税产品31.5亿美元,免征关税18.6亿元人民币;2600多家港澳企业按照CEPA的优惠条件投资内地;港澳银行有92家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人民币存款总额逾930亿元;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十分踊跃,截至6月底,累计达8935.4万人次,占同期内地赴港澳游客总人数的48.9%。
CEPA的实施,极大地减少了内地与港澳在经贸交流中的体制,加快了相互间资本、货物、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对港澳经济的复苏,促进港澳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对两地经贸交流,特别是泛珠三角地区区域合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此背景下,我认为泛珠三角地区应进一步抓住机遇,强化合作机制。在这里,我想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第一,进一步发挥泛珠三角地区内地各省区的比较优势,实现科学协调发展。泛珠三角各省区要根据《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力争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要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积极配合国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继续引导产业梯度转移,进一步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作用,推进东、中、西互动,并为改革和创新经济管理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经验。泛珠三角各省区作为沿海开放地区,也应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建立与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对内地其他地区的科学发展和改革开放起到示范与带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和坚持对港澳地区的开放,推动与港澳地区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多样化的合作,促进两地经济的深度融合。
第二,充分落实CEPA的各项措施,不断深化泛珠三角内地各省区与港澳的经济合作。
CEPA是内地对外签署并全面实施的开放程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协议,并将根据内地与港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和深化。
落实CEPA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地与港澳经贸工作的重点。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研究CEPA落实的具体有效措施,加强宣传与推介CEPA。我们要在CEPA已开放的44个领域、277项优惠措施的基础上,更新观念、创新方式,结合内地和港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深入研究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三地融合的政策措施。希望内地九省区认真研究CEPA开放内容,积极充分利用CEPA的优惠政策,利用本地区毗邻港澳地区的地理优势,扩展本地区与港澳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将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引向深入。
第三,充分发挥9+2的机制性作用,实现内地九省区与港澳间的优势互补,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泛珠三角内地各省区与港澳经济结构差异明显,具有很大的互补互利性。内地九省区腹地广阔,在市场、资源、劳动力等领域具有优势;香港、澳门具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发达的国际营销渠道和先进的服务业。如何将港澳服务业优势与泛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优势多层次、多样化、宽领域地结合,实现共同发展,是未来泛珠三角地区深化合作、加快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各省区要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与规划,进一步发挥9+2的机制性作用,认真务实地充实9+2合作内容,研究充分利用港澳现有优势,发挥港澳在各省区"走出去"与"引进来"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区内外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发掘新的合作机会,特别是协助泛珠三角地区企业通过运用港澳服务业优势,在相互让渡、开放各自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货物贸易的零关税和服务贸易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促进内地九省区与港澳间经济融合,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我们也希望通过利用内地、港澳联手后的体制、机制优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共同承担各种经济合作项目。新晨
泛珠三角地区与台湾地区经贸关系密切。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我们相信,必将为进一步加强泛珠三角地区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提供历史性的契机。
女士们,先生们
国家正在制订的十二五规划,将继续积极支持港澳经济的长期繁荣稳定与发展,继续支持港澳与内地省区的经济合作。正在实施并不断充实的CEPA为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供了机遇,内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希望并且相信,在论坛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发挥论坛的平台作用,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篇6
但是,位于东亚的这几个小小半岛或岛屿,为什么在这个时期能够像希腊神话般迅速崛起?
“东亚奇迹”没有共同模式
众所周知,亚洲四小龙的地域面积都不大,人口稠密,经济底子较薄弱,自然资源也不丰富,科技也不十分发达。它们的经济腾飞在过程和手段上有很多相似或相同的做法和经验。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道路,是它们的共同特征。
但是,这并不能说它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相同的。在政府干预经济上,香港开始是采取“自由经济”政策,而新加坡则早就非常重视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干预。台湾和韩国虽然在政治体制、国家机器设置等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两者在经济发展的起点、阶段、重点等方面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另外,即便都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新加坡的出口导向,主要倚重于外国投资者带来的技术创新,香港则主要得益于金融发展与自由贸易,而台湾和韩国,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起了关键性作用,台湾通过引进外国投资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方式获得技术,韩国则着重购买成套技术设备,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改造、创新。
所以研究亚洲四小龙,人们最常用的是“香港模式”、“台湾模式”、“韩国模式”和“新加坡模式”,而没有“四小龙模式”这种笼统的提法。
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是一个资源匮乏、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人口500多万的城市型岛国。1965年刚刚建国时,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整个国民经济水平非常低。但在短短几十年里,经历多次经济转型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回顾新加坡经济发展史,不难看出,差不多每十年新加坡就要进行一次经济转型。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70年代的经济密集型产业,80年代的资本密集型产业,90年代的科技密集型产业,一直到21世纪初发展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新加坡转型成功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即政府主导和引进利用外资。
政府干预经济是件非常微妙的事,如果干预恰到好处,则能促进经济发展,如果干预不到位或过头,则极有可能成为引起经济动荡的根源。新加坡政府干预经济的成功可归功于三点:第一,它采取的干预和调控方式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比如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时候,它一般会出台一系列税收、补贴政策,而不会以指令性规定直接干预。第二,对于国民相对公平的法律体制是新加坡经济模式的核心之一,也是政府的重要工作重心。政府非常注重创造良好的环境,让每个公民都有一个获取公平待遇的机会,在新加坡,凡满18周岁的公民只要踏入社会,政府就会提供一套舒适的公家住房。第三,新加坡政府的廉洁高效世界公认。据2009年透明国际调查结果,新加坡政府在廉洁程度上排世界第三。
外资在新加坡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据了解,目前,有来自欧美日等地7000多家跨国企业和科技伙伴在新加坡设立了分支机构,其中60%的投资者在新加坡设立了其区域总部。政府最新统计表明,在新加坡的GDP中,有42%由跨国公司创造。
引进外资,新加坡有自己一套做法。它有一个经济发展局,负责向全球推销新加坡,招商引资。还在美欧等世界各地常设招商引资机构,派驻“精英”,像间谍一样长年累月搜索思考各类信息,走访著名企业高层主管,说服投资者到新加坡投资。同时,它也非常注重修内功,引进外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基本条件。它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引资政策,并且在不同时期灵活调整政策,从而帮助本国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新加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韩国模式
韩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经济转型升级,用了2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工业化历程,一跃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崛起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
韩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经验可概括为三点。首先,大力推行企业集团化和品牌价值战略。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目标,20世纪70年代起,韩国政府采取各种财政、信贷、贸易等优惠措施,扶持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减少了资本的分散性和不节约性,提高了资本集中度。新产品开发的技术优势加上成功的外观设计,使得韩国不少产品成为世界著名品牌。韩国也已从一个典型的廉价产品制造商转变为一个高端产品创造者。
其次,优先发展“战略产业”。1972-1979年,韩国的产业政策倾向于重工业。确定了钢铁、纤维、汽车等十大战略产业,保证了产业结构从轻纺工业向重工业的顺利过渡; 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韩国提出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进入21世纪,又把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韩国的重点发展产业,并出台了“促进信息化基本计划”、“网络韩国21世纪”等一系列措施。目前,半导体、液晶显示器、移动通信终端机已成为韩国的主力出口商品。韩国还计划在今后5年集中投资开发第四代移动通信、信息保护系统等核心技术,促使信息技术产业继续成为拉动韩国经济、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动力。
纵观韩国产业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政府在特定阶段采取的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产业政策。
再次,技术创新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以技术进步为重点的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推动了韩国核心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的提升。韩国技术创新经历了由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历程。经过多年发展,韩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韩国政府通过采取制定鼓励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和法规,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支持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等创新要素的创新活动,并且由政府出面,资助、协调、解决创新主体力所不能及的难题。
台湾模式
台湾在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经济转型。第一次转型在1952年至1960年之间,由殖民经济形态转为进口替代工业发展阶段,初步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二次转型在1961年至1985年,重点是大力发展出口导向经济,形成外向型经济体系。第三次转型是从1986年以来,着力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到资本技术密集型,建立更加开放的自由经济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台湾提出自由化、国际化、制度化为主导的转型理念,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转型的政策措施。
台湾经济转型的成功靠的是技术。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园、引进硅谷人才、风险投资及其优惠政策被称为台湾经济转型的“五驾马车”。这“五驾马车”拧成一股绳,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台湾的经济转型。
成立于1973年的工研院,扮演的角色从技术引进、人才培育、信息提供、衍生公司、育成中心、技术服务与技术移转等过程,对于台湾中小企业的产业发展历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等风云人物都出自工研院,人称“台湾总经理制造机”。
1976年开始筹建的台湾新竹科技园于1980年正式成立,是台湾最著名的科技园之一,也是孕育台湾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促使台湾从一个低成本的制造中心成功转变成为全球创新经济的高附加值的制造中心。
除了重视本土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之外,吸引优秀的海外人才回来创业是台湾科技人才的重要来源。新竹科技园规定允许科技人员用其专利权或专门技术作为股份投资。这一政策对激发科技人员尤其是台湾在海外的学子来园区创业的积极性具有重大意义。
在台湾的经济转型中,创投基金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早期台湾没有引导基金,很多产业无法发展;台湾相关部门拿出92亿元台币,撬动240亿元台币的社会资本,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去。
另外,台湾地区的创业投资业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迅速起步,并于90年代蓬勃发展,得益于当局出台了税收激励政策。按照1983年出台的《创业投资事业管理规则》及相关税收政策,经核准设立的创业投资公司,除创业投资公司本身免征资本利得税之外,对投资创业投资公司满两年的股东,按所投资金额的20%抵免其个人或法人的所得税。所以这项优惠政策也被看成是推动台湾经济转型的“五驾马车”之一。
香港模式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香港在1970年以来,从玩具和成衣纺织加工贸易发家,促进整个经济的繁荣。香港地小人多,但巅峰时期外贸经济做得风生水起,外向经济积累的财富数额惊人,成就一批资本大鳄如李嘉诚、霍英东的崛起。1983年起,港英政府启动联系汇率制度,并为高度自由的市场体系提供相对清廉的政府服务,引发国际资本纷纷入港,成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同期,香港加工制造业开始应内地改革开放的东风向内地迁移,从1980年代后期开始,一时间造就了南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很多地方一直在模仿香港模式,但是多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没有办法克隆香港高度开放的自由市场、完善金融机制、最小政府的角色定位,以及在法制、廉政、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杰出表现。香港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经过百年发展和完善,才形成了现在的自由开放型模式。
香港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对进出口的商品货物不设关税;对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价格形成不加干预;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既不出台扶持政策也不对企业生产决策施加任何干涉,企业拥有完全自。
香港的自由贸易主义吸引和积聚了大量来自东西方商人的资金和人才。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形成了以本产品出口为支柱的工贸一体化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结构。
香港收集、整理和传递信息的机构及媒体很多,除官方公布的及各种新闻媒体提供的信息外,还可以通过半官方机构、世界各地驻港机构、工商团体、银行、商业服务机构、公共网络等获得。这些信息量大而且全面客观的信息机构,保证了香港个人和企业能够及时、准确、迅速而又低廉地获得市场信息。
香港与其它四小龙成员最大的区别就是奉行政府积极不干预的经济政策。香港公有经济微不足道,香港当局历来避免对自由经济的过多介入,但鉴于经济发展多样化的需要,在整体经济运转方面逐渐增强了指导。一方面,通过增设有关的官方部门和兴办一批半官方机构,不断扩大非官方工商团体和私人企业之间的联系,协调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力度,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各种服务和提出一些计划性建议间接地扶助和影响产业发展。
崛起与儒家文化无关
上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不景气,而亚洲四小龙却实现了经济腾飞,创造了“东亚奇迹”。于是一些推崇儒家文化的人开始对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追根溯源,并得出了儒家文化成就四小龙崛起的结论。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同属儒家文化圈的中国内地和越南朝鲜没有同期崛起?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都在近代有过一定程度的被殖民历史,它们的儒家文化还是我们理解的儒家文化吗?它们的文化中欧美文化渗透了多少?
先说香港文化,香港的繁荣得益于殖民地统治下自由贸易港的地位,以及从制度到文化的全面英美化。香港文化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综合体,有本土的华南文化,更有菲律宾文化、英美文化、日本文化、台湾及韩国文化,所以与其说香港文化是儒家文化,不如说是各种中西文化的嫁接和融合。
再说台湾文化。台湾的文化也非单一儒家文化,其原住民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南洋文化的基础不容忽视。历史上台湾又受荷兰殖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和美国占领文化的影响,所以在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西方的管理体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韩国文化与儒家文化根源很深,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日殖民统治和美国占领后,韩国文化已经走向多元化。韩国西江大学中国文化学系副教授李旭渊总结称,拌饭是韩国文化的象征。韩国文化就是拌饭的文化,就是把很多东西掺合在一起形成的文化。
篇7
这一年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年,年内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文件,这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任务与内容的基本确立。
与此同时,国家各级政府在这一年中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法规,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设方面,各级政府都做出了实质性的努力。
动漫网游的巨大经济效应和暧昧的社会效益使这个行业成为近些年备受关注的文化产业领域,值得注意的是,“网游”悄然隐身,动漫产业成为了今年政府和业界重点发展的行业。
一、年度亮点:《纲要》的出台,使中国文化产业中长期的基本发展战略更为明确
2006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8月5日颁布的《纲要》。200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元年,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关的许多领域按照惯例都出台了相应的“十一五”规划,文化的发展问题因此也成为我国“十一五”时期的一个引人瞩目的事件。《纲要》的颁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之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纲要》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纲要对于中国文化建设的中长期发展做出了战略性的部署,同时也使有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热”论证降了温。
综合来看,《纲要》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确立了中国文化产业在未来5年或更长时期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任务:
其一,明确了优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战略思路。《纲要》的这一基本战略思路同时也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确定了一个总体的方向,即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首,以经济效益为辅。这也许就是文化产业作为产业的特殊之处,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规则在这一产业中需要进行必要的“文化性”修正。这不仅仅是由社会主义体制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题中之义。
其二,强调了公有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文化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体制性界线进一步明确。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到政治制度本身的规制,另一方面也受到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影响。文化资产的很大部分是无形的,因此在以实物资产为主要评估内容的资产改革中也会更容易“流失”。况且,文化资产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文化资产的流失会导致文化生态的结构性变化。
其三,大力提倡和扶持文化创新,突出内容创新的核心地位,以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提升国家文化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竞争力。
“文化创新”是对于我国当前提出的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战略目标的呼应,也是对于“科技创新”的有机补充。就文化产业的发展来看,“文化创新”的意义也是非同一般的,它是对于长期以来文化产业粗放型和外生性的发展方式的修正,突出与科技融合的内容创新,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之道。
其四,探索和制定切实有效的国家文化经济政策,这将是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制度保障。
或许“文化经济”比“文化产业”更恰当地体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经济”这一概念的含义更为宽泛,既涵括着文化的产业化表现,也表达了文化作为公共品的经济意义。文化产业是可以交给市场来配置资源和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部分,而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则需要公共财政的投入。但二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从满足公民的文化权益,为全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互补互动的。《纲要》的出台表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密切关系,这需要通过适当的文化经济政策来推动和实现两者的良性互补互动。在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框架确定的情况下,适当有效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的探索和构建必将成为我国文化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年度热点:各级政府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产业的发展对于投融资环境的依赖越来越强。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及意识形态属性,资本的准入问题使得文化资本市场较之一般的资本市场更为复杂。文化产业的投融资问题一直是业界和学界高度关注的问题。
2006年,从全国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相关主管部门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实质性的工作,这成为本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热点现象。
据新华网的报道,为方便海内外投资者在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寻求商机,2006年5月19日,文化部在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了《中国文化产业2006投融资项目手册》。该手册集中了921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总价值700多亿元。这是文化部首次此类《手册》,是中国文化产业向社会资本开放的第一个官方指南。
文化部的投融资手册是对于2005年中央的《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的一个具体贯彻和实施。虽然对于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有诸多明确的限制,但此类投融资手册的出台对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对于逐步完善文化投融资机制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年度还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投融资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政府指导目录。2006年6月9日,国务院批准了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积极推动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的建设。6月,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山东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对外公布。实际上, 在此前的一段时间,广东、上海、河北、四川等地也有类似的文件公布。8月,在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2006)》出台;10月30日,《北京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正式颁布,明确提出市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据悉,国家财政部会同文化部等部门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动漫产业发展基金”。
三、年度重点:祛“网游”,“动漫产业”风光无限
200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6]32号),“动漫产品是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喜爱的文化产品。发展动漫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重要意义”。 提出了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随后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文化部牵头、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文化部)。11月9日,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动漫产业的重要意义。《纲要》也专门提出要着力发展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实施国产动漫振兴工程。
2006年动漫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头戏。动漫产业在2006年能有如此大动作,与近些年来在政策上对于进口动漫产品的限制和国产动漫产品的需求缺口增大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广播影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晚间黄金时间只能播放国产动画片的政策,这使得国产动漫产品骤然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由于制作能力不足、盈利模式不成熟等原因,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在巨大的需求面前依然举步维艰。也正是鉴于这种现状,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在本年度纷纷出台了资金扶持政策。据悉,国家财政将设立动漫产业专项资金,将在未来5至10年内重点扶持200个左右各类原创动漫项目。杭州市对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符合资助条件的企业,3年内按其对区财政贡献的100%给予资助,也将在5年内拿出2.5亿元支持杭州动漫企业的原创作品。常州市计划用3年时间筹措5000万元,建立“动漫专项资金”,以激励入驻常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的企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动漫产品,同时推动常州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过去一般常说的“动漫网游”在2006年悄然发生了变化,社会上一度争议巨大的“网游”从大多数的文件中隐退了。就目前的经济效益而言,虽然动漫产业不及网络游戏业,但得到了各级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扶持。因为在中国,文化产业是一个更为强调社会效益的政策性产业。
四、年度看点:各地文博会大放异彩,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随着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各地区及城市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升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为防止文博会的泛滥,虽然在年初(1月16日) 文化部办公厅下发了《文化部办公厅关于举办文化产业展会有关事项的通知》以加强宏观调控,但各地区及城市热情不减,在2006年纷纷推出大型的文化产业展示博览会,这成为本年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精彩的看点。择其要者如下:5月18日至21日,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隆重召开。据报道,本届文博会吸引了90.63万人次参与,合同成交额比首届增加了2倍多,其中超亿元的项目28个。
2006年6月16日至18日,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召开。据报道,参观本次文博会各项展览和参加各项活动的总人数达96.5万人次。本次文博会合同类项目签约有137个,投资总额316亿元,融资总额217亿元。各展区现场文化产品交易额达到1.6亿元。
10月27日至29日,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省政府和武汉市政府主办的主题为“文化中国,魅力中部”的国家级重要文化盛会――首届中国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武汉召开。据报道,本次文博会总展出面积16.7万平方米,吸引了14个省会城市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机构与企业参展,参展主体3500多家。在会上,中部六省一市共报送691个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主要包括文化娱乐、媒体传播、出版发行、旅游休闲、体育健身、创意设计、文化设施等门类,涉及金额近1000亿元。
11月29日至12月2日,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部其余11省区市人民政府协办的第二届中国西部(四川・成都)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成都召开。据报道,本届西部文博会吸引了来自全国29个省区市以及港台地区的700余家文化单位参展。本届文博会共推出重点文化项目289个,分别包含了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网络动漫等内容,涉及项目投资总额达到了510亿元人民币。88个文化项目实现了有效对接并签定了合作协议,签约总金额达到221.869亿元。
12月10日至14日,由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以“创意・科技・文化”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在北京召开。据报道,北京文博会期间,举办了展览展示、文艺演出、创意活动、推介交易和论坛峰会等50多场活动,来自海内外的各界群众20多万人参与了文博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本届文博会期间,共签署产业基地建设等合作意向、协议184个,总金额37.63亿美元。
文博会火热,固然可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但也需警惕这其中的泡沫性政绩,防止曾几何时“知识经济”热极而衰的前车之鉴,闹中取静的思考是中国文化产业稳健前行的保证。
篇8
关键词:天津;经济发展模式;内源性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36-03
一、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近年来,国内经济学界将各地经济发展模式归纳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持续大规模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称之为“外源型”或“外生性”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是广东和深圳。另一种是主要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发展经济,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称之为“内源型”或“内生性”经济发展模式。其典型是浙江。有人把浙江民营经济比喻为老天爷经济(自然条件逼出来的)、老祖宗经济(历史上有传统)、老百姓经济(来自于民间的普遍性)。从理论和实践看,两种发展模式各有千秋,但各地区选择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有地区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决定的使然。如选择“外源型”经济发展方式,基于本地区的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和原有的地理位置可以吸引大量的外来资本和外来人才。因此这种“外源性”也称为“输入性”经济,其经济资源配置空间大,发展速度快,是欠发达地区迎头追赶世界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其经济战略目标首选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一。但输入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受国际经济影响大,主动权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经济运行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相比较而言,“内源型”经济发展有其原始积累的艰难起步阶段,选择这种发展模式有其不得以而为之的无奈,因为本地区资源配置空间较小,有一定局限性。但是这种内源性经济一旦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其经济运行的基础比较稳固,主动权比较大,增长波动小。因此,结合“外源型”和“内源型”优势的混合模式,具有抗风险能力强,活力强、适应力强和发展后劲足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内源性”经济紧紧扎根于本土,吸收、消化“外源性”经济的有益成分,有利于依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快速增长。
二、天津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
天津作为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的城市,具有港口经济和轻工业优势;重工业雄厚基础和熟练的产业工人队伍,缺少的是资金和高新技术支持,为此改革之初,市政府确立的经济政策以吸引外资和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故此天津经济运行一贯执行的是“外源性”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革三十年来,外来资本和外来企业为天津的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开发区经济;滨海新区经济;空港经济;生态城经济等等,都极大地促进了天津经济的发展。但是,2008年弥漫全球的金融危机,曾给天津这个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大冲击。重新审视天津经济发展模式,认清天津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是保持天津经济增长良好势头首选目标,也是天津市今后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此,按照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天津经济发展可以说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进入了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继续推动天津经济运行的均衡发展,就要重新调整天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理论上和观念上理应有所突破。技术创新是保持天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条件。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和卢卡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后工业化时期知识、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以及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显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罗默的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罗默认为技术进步是一个内生变量,是知识积累的结果。知识积累是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新的源泉,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重视研究开发部门的作用,增加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提高知识积累率。而卢卡斯模型进一步论证了,只有特殊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正是天津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技术的理论依据和客观必然。
三、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是保证经济正常平稳运行的政治前提
回顾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局面,天津市政府坚决贯彻了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并且采取了助推天津经济增长的五大具体措施:第一,在农业方面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第二,在工业方面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广泛开展“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活动,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提振了信心。第三,在服务业方面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一大批商业服务设施先后投入使用和运营,促进了快速发展。第四,在扩大内需方面,始终坚持抓大项目好项目,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五,强化了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信贷规模实现了新突破,使企业的经济运行不会因为资金而成为问题,这也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关键的作用。五项助推经济具体措施使天津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成绩:全年GDP完成7 500万亿,增长率达16.5%,增幅位居全国第二位。2009年天津经济增长可谓上了新台阶。为全国经济保八的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
但是,从天津经济运行实践考察,2009年天津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而非天津经济的平稳发展。其GDP的增长60%以上是政府新投产项目带来的,而非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效益拉动的。因此,从总体考察天津还存在综合实力还不强、服务业比重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大不强,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经济形式的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调整还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如何保持天津经济运行稳步平稳前行这一常态发展,而非追逐跨越式增长,是我们每个天津人要思考的问题。所谓常态可理解为事物的正常状态表现。经济常态运行可理解为两种情况:一是一定时期内经济运行速度相同间隔的平稳增长;二是一定期间内经济运行的速度相同间隔多为平稳增长偶有大的起伏。一般以五至十年为一考察的期间。所以,要保持天津经济的稳定增长,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应该是:如何积极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当然,保持天津经济发展是硬道理;保持天津经济又好又快是目标;而保持天津经济又好又快的平稳发展是更高的理想境界。为此,如何树立天津经济又好又快的平稳发展新理念是问题的关键。作者认为,首先,抓住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效应――滨海新区为龙头带动辐射周边地区。具体分析天津市经济增长点。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作为天津经济增长的龙头,滨海新区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25%。滨海新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强力引擎的作用日益彰显,生产总值增长23%以上,占全市的比重超过50%,龙头带动作用突出。所以,要重点抓好天津经济发展的龙头效应。其次,在全市各区以点带面抓典型行业企业。天津共有13个区3个县,而市内六区以第三产业为主;三县以开发区经济发展为主兼顾农业;除滨海新区以外的6区,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有开发区经济,又有宅基地换房城市化问题,同时还有农业走集中化现代化发展问题。各区政府要针对天津市各区县的具体情况设定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再次,对天津经济运行中的产业进行投资与整合。树立正确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粗犷经济模式。在这里,讲质量指的是既要优质优产又要保证产业的先进性和技术的创新性。最后,发挥好政府的经济职能,建设服务性政府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政策保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是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服务的,弥补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缺陷和不足是政府的职能。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正确决策是保证经济正常平稳运行的政治前提。
四、重视培养“内源性”经济增长因素的具体政策和宣传导向
改变天津经济发展以吸引外资为主的惯性发展模式,创造条件使外来资本、外资企业、外国商人本土化、国民化,从而实现变“输入性”经济发展为“内源性”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这就需要天津市政府在制定长期经济规划和战略时,要有针对性的重视培养“内源性”经济增长因素的具体政策和宣传导向。
1.做强外来企业龙头使其扎根生息成为天津内生力量。科学地策略性地利用输入性经济增长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原始发展的必经之路。因为资本、技术、企业家和企业管理经验的短缺,如仅靠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发展的最初阶段,适当地利用外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引进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经济发展最初阶段的一种选择。然而,在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从政策上有的放矢的针对外来的龙头企业国土化和国民化,利用天津地理人文优势吸引其长此以往根植天津使其成为内生的经济增长力量。
2.注重做强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内生经济增长模式来自于本国、本地区的千千万万的企业家、优秀的企业家是经济竞争的根本源泉。我们的经济政策设计应当有利于企业家的脱颖而出和振兴成长。
3.政策倾向培育和扶植国内民间资本的行业。长期以来,在一些领域给予外资的政策优于中国民间资本的政策应当进行必要的反省。既然GDP是国内企业制造的,就应当对于国内资本包括国内民间资本的行业进入,区域流动的政策更为宽松。
4.利用天津宜居优势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定居。天津绿色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兼顾硬环境的建设和软环境的营造,才能吸引的海外有识之士和国内优秀人才居家定居或成为他们的度假居住之所。才能成为天津的内生发展的要素资源。
理论指导行动,拉动经济的火车头只有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进才能保证天津经济的稳步平稳的增长从而避免经济增长链条断裂。
五、重视培养“内源性”因素,加快天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路径思考与选择
1.路径思考。基于对天津经济运行的现状分析,重视培养“内源性”因素加快天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需要直面的几个核心问题,第一,重视“内源性”因素的公共选择问题,即是政府资金投向选择问题。政府职能部门需要甄别和选择真正的战略性新技术产业,才能投入其引导启动资金,正确的公共选择决定正确的资金投向,一旦判断有误不但会产生资金的挤出效应,而且还会延误经济发展的时机,消弱地方城市的竞争力;第二,鼓励和奖励助推天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性新技术研发问题。一是职能部门的技术鉴别问题;二是研发部门和企业的技术创新问题。无论是鉴别还是研发,如若还是依赖国外,改变不了给别人打工,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局面;第三,市场运作中政府的作用问题。首先是实现技术转化政府需要参与与否;其次是需求市场的重点是国内还是国外;最后是市场运作的产业链衔接问题,这些需要政府部门考虑和认定是否进行必要的政策支持的前提条件。
2.路径选择。从天津市支柱产业入手,要全面掌握其核心技术研发和关键技术。虽然,天津市业已形成了支柱产业,并且积极进行产业集群的园区建设。但是目前天津经济运行中外部需求急剧减少的困境并未摆脱,而且将来在相当长的时间也很难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产业就暴露出产能过剩问题,而且其中一些产业又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天津“内源性”经济增长因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产业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战略决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产业化这四个方面的储备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未来。为此应该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天津的实际发展制定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占领新技术作为战略重点,建立天津战略性新技术产业作为引领未来的天津战略性科技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侯晓斌.论政府在发展文化经济中的作用[J].沧桑,2008,(5).
[2]刘玉,冯健.创意北京发展:经济、社会和空间转型[J].城市发展研究,2008,(6).
篇9
对于已经到来的2014年,在全球经济发展持续低迷影响下,PCB行业发展困境在一段时间内仍无法完全摆脱。但是随着4G商用的开启,智能移动终端等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HDI、FPC等相关技术将继续成为热点,产业逐步迈向高端;此外,国内工资水平增长过快、地方税费过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单边上涨,加上国内外企业的竞争,PCB产业链中企业均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产业链的整合和创新发展模式逐步走到了PCB企业面前。本文将针对内资PCB企业在过去一年的发展状况,对与PCB行业相关的信息动态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回顾,并前瞻今年国内下游电子市场及产业链的发展。
2013年行业回顾
1. 内需增长势头渐显
2013,中国品牌终端的崛起对本土供应链及内资PCB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提升。从PCB需求大头来看,市场面临PC产业的持续衰退,平板电脑正在崛起,智能手机持续增长,可穿戴设备市场迎来曙光,在围绕以移动通讯为主要增长领域的同时,国内政策加码,为军工产业、汽车电子、医疗电子、LED照明等未来发展带来了新契机,细分领域的成长尤为凸显。根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平板销量1718.1万台,较2012年增长167%;国内智能手机的销量也呈现大幅增长,2013年预估近达3.29亿部,相比2012年增长67%。而就新兴消费电子而言,在政策的趋导下,汽车电子已经逐步成为PCB产业的新蓝海,2013年中国汽车电子市场销售额预估将达3300亿元,增长率达到12%。在节能LED照明领域,尽管在2013上半年还是雾气环绕,但是就全年来看,国内LED应用产值达2081亿元,其中室内照明产值626亿元。此外,在2013年末4G牌照的发放,也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4G时代。
据美国科技新闻网站Venturebeat报道,中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消费电子市场,亚洲也取代北美,成为消费电子最大区域市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导力量,正开始扮演全球消费电子行业驱动引擎的角色。
2. PCB企业产能释放年
伴随前几年的产业转移的缘故,赴四川、重庆、江西等内地投资建厂的线路板企业如今已到收获之年,2013年大部分厂商纷纷开业,内地产能也逐步得到释放。如三德冠新厂第一期年产6万平米的FPC项目,九江华祥一期钻孔、电镀车间项目顺利实现试投产,赣州深联一期3亿元投资项目已进入生产,湖北建浩科技投产开业,淮安世迈科技投产等,成为2013年新加入产能的代表。
2013年新厂的投产不仅意味着PCB企业的产能不断扩大,也加剧了PCB市场将更趋向于集团化竞争。随着内地产能不断的释放,国内PCB产品生产布局正在逐步集聚。各PCB企业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再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以寻求经济资源的有效整合,以更好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如景旺电子,企业在广东深圳、河源龙川及江西吉安都设有工厂,依靠深圳雄厚的研发创新能力,公司配以生产FPC、刚硬结合板及HDI板等高端领域产品的生产和研发,龙川PCB事业部配以生产金属基板、FPC及多层板为主的生产和研发,江西工厂以批量生产为主,在2014年2月已正式开业。各PCB企业融入当地区域化经济的发展模式已逐步成型,以珠三角地区分布为主的高端生产和研发,以内地进行批量生产的分散化产品布局已经渐露雏形,内资PCB企业集团化扩大经营正在成熟中。
3. 企业成本压力不断增加
国内房地产经济形态导致工人工资水平在近几年来增长都过快,2013年有增无减,员工成本压力不断升级,2013年年初,全国各地最低标准宣布上调。以深圳为例,3月1日,深圳最低工资涨到1600元;到了年末,深圳有关部门表示,自2014年2月1日起,深圳最低工资标准上调至1808元,涨幅13%。全国各地“涨薪”趋势也在不同幅度上升。
根据市场数据,随着终端竞争的加剧,智能终端的低价化趋势在2013年变得尤为突出,在平板界,品牌与白牌平板电脑价格双双持续下滑,尤其品牌平板低价化策略持续,宏和华硕由原先199美元直接降至149美元,在年末甚至降到99美元;在智能手机领域,2013年8月,小米推出的移动699元/联通799元的红米“发烧级”智能机成为市场热点,随后不久,华为荣耀三798元同级别“发烧”配置直指红米,智能机的低价竞争尤为火热的同时,作为电子终端的重要零组件厂商,PCB企业的利润不断地缩减,PCB企业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据市场调查发现,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物价上涨,企业利润率低,以及产业内的产能过剩依然是当前内资PCB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因此在外部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压力下,2013年也不得不让个别的内资PCB成为“跑路者”或向贸易的方向转型。
4. 环保重视度及排放标准逐步提高
2013年PCB业界不得不提的就是“丙尔金事件”,从年初被发改委认可,并在全国明令推广的“环保产品”丙尔金,在时隔一个月后被查封,这因此引起电子电镀、PCB等行业巨大震荡。直到2013年9月23日发文,发改委正式公布暂缓执行2014年底淘汰含氰镀金工艺,“丙尔金事件”才告一段落。
2013年,线路板行业在环保方面面临的压力与前几年的基调基本一致,稍微不同的是,这一年更显冷峻。新一轮的政策经济的引导,环保条规的出台,2013年中下旬全国范围内“表三”标准的实施不得不说让很多内资PCB企业深感压力山大,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生存条件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环保清洁政策的无路可退,让更多的PCB企业也越发地注意到,要想永续经营必须环保先行。
不管是“丙尔金事件”还是“表三”标准的实施,以及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化,都是政府和社会对追求产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国家在不断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步伐,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环保的政策措施、完善文明生态制度体制。而这也意味着PCB等相关行业和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主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明确环保管理责任人,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管理,落实污水和废气的治理措施, 全面提升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设施水平,不断推进企业向科技创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清洁生产的发展目标前进。
5. 产品转型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
经过市场的“筛选”,长期单一的传统板、多层板产品结构以及以低阶产品为主的经营理念已经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内资PCB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策略,逐步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布局,提升产品档次,促进国内的PCB产业升级优化发展。诸如丹邦科技积极向膜材料进军,布局全产业链发展;超华科技收购惠州合正以及今年竣工的覆铜板项目,由此形成具有垂直一体化产业链企业等实例,内资PCB企业已经走在了上游的铜箔、铜箔基板及软性铜箔基板等原材料及制程设备方向的路上;此外,更多的企业也已经在高端产品布局中发展,如悦虎电路、五洲电路、汕头超声、博敏电子、方正科技等企业在HDI产品已蓬勃发展,还有兴森快捷、深南电路、珠海越亚、江南56所、安捷利等企业机构也在高阶IC及软硬结合板等产品线上进行探索性和批量性的同步生产研发。在这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内资PCB企业产品结构转型已颇有成效。
受环保及人力成本压力加剧,内资PCB企业也在孕育从人口红利向生产自动化及智能化管理方向转型,在2013年末的深圳华南展上,可见一斑。内资PCB 企业纷纷亮相,展现自身的研发实力,由原来的手动或半自动到全自动升级,精度也在不断改善,研发实力的不断强大正逐步缩短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甚至已赶上了国外研发实力。自动化设备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PCB企业人力成本上涨的压力,还从内部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益。
在实际生产中,PCB企业也在不断探索升级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创新模式,例如超跃科技在生产中推行精益生产,以成本控制、精细管理、充分利用等手段从而达到企业的提质增效和塑造精细的企业文化的目的。方正科技也在产学管理互动方面进行努力探索,携手SAP中国、青岛中科管理咨询,邀业界同仁及专家共同探讨当前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问题及未来发展改善的方向。创新型发展模式已经来临,企业在面临高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内资PCB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在路上。
2014年产业展望
1. 国内经济稳增长 深化改革调结构继续
在2013年年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论英雄”,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不断释放内需潜力;加速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等发展要求,都宣示着国家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的决心。会议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标志着中国新一轮改革大幕正式拉开,产业进入深度调整期。
从市场来看,对于2013年底12月份PMI略有回落,经济学家纷纷预示未来经济增长稳中趋降。新订单、积压订单、出口订单指数均不同幅度下降,反映市场需求水平略降;产成品库存指数、采购量指数下降,表明企业对未来市场仍持谨慎态度。此外,在2013年12月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除了总结2013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更明确2014年的工作要求和任务,各项工作都要体现改革创新的精神、思路和办法,要以转型升级行动计划“6+1”专项行动为抓手,突出重点、集聚资源,从而努力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局面。
对于内资PCB企业来说,在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影响之外,国内的开展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加强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建设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联盟,培育更多新兴产业发展(如汽车、军工、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道,推动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的政策覆盖范围等政策的下发,无疑给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挹注了强大的动能支持,也将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而伴随着诸多行业相关政策的实施,国家不断加强产业整顿的同时,PCB行业也将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无论是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还是发展模式,都面临着全新的锐变与升级。
2. 4G布局 企业需把握PCB产业新增长点
篇10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创新;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最具发展活力的企业,它创新企业发展方式,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因此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它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机制转型的条件下,小微企业出现了融资难问题,这一融资难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小微企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为了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规定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扎实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配置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探索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的方式和途径,把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精细化。同时,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制度,从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综合评估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政策实施效果,促进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有效传导,提升中小企业信贷政策效果。中央政府和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这些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银行业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比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2.6个百分点。然而,小微企业的融资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没有系统性的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本文就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进行探讨。
当代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创新经济学理论的兴起。20世纪50~6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经济创新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们将创新引入金融领域,金融领域的变化称之为金融创新。但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金融创新才真正成为金融领域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并形成。到了21世纪,由于市场的变动剧烈,科技变化的加快,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金融创新理论和实践迅猛发展,给整个金融体宏观调节及世界经济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金融创新,概括的说,是指金融领域的各种新发明,其主要内容包括市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等。金融创新可使金融管理者利用不同的金融工具达到他们的经营目的,它冲破传统的金融管制、促进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对银行的自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金融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政府,又涉及到银行和小微企业,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和小微企业发展的特点,我们认为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应该实行政府和银行联动,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金融创新。
一、建立国家小微企业政策银行
我们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和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各地方政府要真正打发展小微企业落到实处。因此,建议成立国家政策性小微企业银行,专门为小微企业经营发展进行融资服务。根据我国小微企业数量众多,融资难是普遍现象,所以建立国家政策小微企业银行,应采取总部下辖分支行制度模式。即在设立国家政策性小微企业银行总部后,再根据全国各个地区小微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及其融资需求分别设立分行和支行机构,总部分支行是垂直隶属关系,最终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国家政策性小微企业银行网络体系。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国家政策性小企业银行都采用这种结构模式。
总分部的国家政策性小微企业银行结构模式,最大的优势是适应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的特点,同时统分结合,既有利于提高业务活动的时效性和效率,又有利于政策贯彻落实和业务的管理。由于这种政策性的银行量大面广,一下子铺开难度较大,可以先开展试点,然后逐步展开。同时可以引入社会力量经营和管理这种政策银行。
二、鼓励各类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实现小微企业融资产品多样化
目前小微企业融资产品单一,远远不能满足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金融机构要更多地了解、研究小微企业的特点,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小微企业的不同融资需求,创新出更多量身定制的融资产品,从而实现小微企业融资产品的多样化。如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由于本身没有什么资产,又最需要融资,可以办理股东个人或第三方财产担保融资,小微企业联保贷款,专利技术、特殊财产质押融资;而处在成长期的生产加工型小微企业可以其库存商品办理商品融资,还可以就应收账款可办理以应收账款为还贷来源的专户监督贷款;成熟期的小微企业由于银企之间已有了相当的互信,除了资产抵押贷款外,还可以办理保证贷款、信用加担保等各种组合贷款等。近两年来各地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据浙江银监局统计,为减少企业“短贷长用”并依靠民间融资临时周转向银行“还旧借新”的问题,2011年到2012年初浙江辖内已有21家银行创新推出了40多款还款方式创新产品,降低小微企业融资负担。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许多商业银行努力创新探索“小微金融”,在经济增速下行背景下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例如广发银行推出了十项措施,从建设特色支行“小企业金融中心”、配备专门团队、设立专项信贷额度、创新产品、提高贷款不良容忍度、构建快速审批流程、启动小微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申报发行工作等方面推动小企业金融业务发展。目前,广发银行已建成小企业金融中心53家,配备专职人员357人,并陆续推出了“快融通”、“市场贷”等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初步搭建起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
三、建立网络化的融资渠道平台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效率一直是既困扰小微企业又困扰商业银行的一大难题,银行要把控风险,就得按规定的业务操作流程进行审查审批,不能逆流程操作。但是如果按照传统的操作模式,就很难符合小微企业融资的“短、急、快”特点。在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可以采用网络融资业务来解决小微企业对融资审批效率的要求。具体就是小微企业可以利用银行网络融资平台,事先办妥授信(包括抵押、质押、符合要求的保证等),一次审批后可在一定期限内随用随贷,随贷随还,循环使用。从理论上讲,借款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银行的网络系统在运行,就可以办理融资业务,既可以办理贷款业务,也可以办理还款业务。借助网络和改变融资流程的做法,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大大方便了小微企业。例如中行陕西省分行借助网络设立了“信贷工厂”,建立工厂式、流水线化的授信审批模式,从授信业务发起到审批,实行一条龙式的高效服务;把小微企业贷款审批和贷后管理职能合并,实现前后台对客户的判断和业务的判断相一致,从而缩短贷款审批流程;同时针对小微企业不同的业务类型、行业特点和担保方式,制订专门的信贷准入标准和评价办法,他们树立以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的全新理念,实施差别化的风险定价政策。又例如招商银行西安分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实行双签制,除中小企业长期及固定资产贷款的审批按照大企业相似的流程审批外,大部分小微企业贷款只需要两名审贷官双签即可完成,不需要通过专业审贷会审议通过。这种网络化的融资渠道平台还可以从政府的角度来建立,例如上海多部门拟将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各区(县)将依托现有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搭建区(县)一级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
四、建立和发展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资金
抵押物不足,风险较大是小微企业融资的最大风险。因此,建议政府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发展小微企业风险投资基金。这一投资基金,既可以由各级政府单独出资设立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资金,也可以由各级政府与其他机构或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资金,还可以者由政府向已有经营效益效果较好的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资金注入资金共同经营该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资金,然后由这些政府发挥独资或重要作用的小微企业风险投资资金,选择符合投资条件要求的小微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建立和发展以上形式的小微企业风险投资基金,为符合条件要求的小微企业的创业经营提供风险投资,也是对小微企业政府金融支持的一种形式。
政府要鼓励商业银行建立类似的风险投资基金机制。抵押物不足是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重大瓶颈。例如针对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情况,广发银行研发了“市场贷”产品,它面向专业市场、行业协会、产业集群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推出的以联保为主要担保方式融资性产品,该产品最高授信总额可达5000万元。据悉,除以上产品外,广发银行还针对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运用多种授信担保方式和产品,为核心企业、专业市场、工业园区、电子交易平台内的集群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现金管理、资产托管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贴心、周到金融服务。
五、政府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小微企业金融创新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建议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台政策,以建立系统化的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机制。一是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规范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条件,强化银行加大内部管理与控制、风险防范与损失分担机制、行业自律与监管等,引导担保行业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财税支持政策。政府采购安排一定比例专门面向小微企业,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延长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时限,并扩大范围;三是政府制定经济激励措施,引导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使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活动能获得经济政策优惠和经费补偿等。另一方面政府制定整治激励措施,引导商业银行把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当做自己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使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行动能够获得政府的奖励从而能建立良好的企业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四是在加强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地方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稳步发展。适当放宽民间资本参股设立小型金融机构的条件,比如放松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商业银行。坚持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和规范发展并重,支持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为商业银行。
参考文献
[1]李清春,陈斌.创新服务,政策金融助力小微企业融资新渠道[OL].中国经济网,2012年06月08日.
[2]郭新明.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发展[N].金融时报,2012-03-12.
[3]王信川.经济日报时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需要不折不扣[OL].中央人民政府网站,201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