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措施范文

时间:2023-03-17 09:0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政策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政策措施

篇1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投资 政策措施 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76-01

一、我国创业教育与创业投资发展的主要政策分析

1.对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分析

1.1人社部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中提出3年引领45万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并规定:大学生创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注册资金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开办网店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创业辅导和便利条件。建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相结合,细化、规范服务流程,建立不同阶段大学生创业的全方位、阶梯型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制定大学生创业园区房租补贴、经营场地补贴政策等。

1.2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精神极大的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活动,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创业训练、创业投资等创业活动推向新的阶段。

1.3我国《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政府从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税收政策扶持、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等三大方面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政策扶持措施,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特别法律保护。

2.对创业投资的模式研究成果分析

2.1“中国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探讨” 的研究提出5种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可以采取不同的运作模式:①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直接投资于创业企业的模式;②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通过参股方式支持设立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再投资于创业企业的模式;③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委托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机构管理的模式;④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通过提供融资担保,支持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提高资金运作能力的模式;⑤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通过为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提供风险补偿,间接提高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的收益率的模式等。上述前4种模式可以采取有偿方式进行,并能够实现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的自我循环;而第5种模式则只能采取无偿方式进行,无法实现自我循环,目前已经较少使用。

2.2“天津创业投资模式、问题与对策的思考研究” 综合国内研究提出主要观点为:在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现阶段,政府应该以“官助民办”、“引导、支持,而不包办”作为目标,以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相结合的形式作为直接手段,逐步引导与培育多元化的民间投资主体进入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最终形成以商业性风险投资为主体的市场主导型风险投资运行模式。

2.3“加强常州市创业投资发展的对策研究” 中就下一步如何加快发展创业投资提出建议:①加强理念引导;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③壮大资本规模;④加强专业合作;⑤健全市场体系;⑥鼓励创投企业积极进行项目投资;⑦完善退出机制等,这些建议值得参考。

3.对创业投资政策研究成果分析

3.1“基于创新导向的创业投资领域公共政策” 的研究是从公共政策、创业投资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入手,从创新的需求和供给角度建立模型,研究了创新产品市场和创业投资市场,并采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了整个市场的均衡状态,根据社会效用最大化目标,分析了政府最优公共政策组合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3.2“发展创业投资促进企业创新产业升级转型的对策研究” 总结了上海、江苏在发展创业投资方面主要经验:①及时落实和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政府分担一定风险和实行税收优惠等;②建立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实现创业投资资金的快速放大和社会资源的充分整合;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按市场化规律运作的创业投资委托管理模式;④借鉴国外“风险投资+孵化器”经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早期项目培育的成功率;⑤让创业投资企业参与当地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的部分管理工作等。并提出促进企业创新产业升级转型建议:①尽快完善和落实创业投资的扶持政策;②将建设创业投资基地作为发展创业投资的抓手;③加快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创业投资;④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⑤鼓励创业投资企业建立有限合伙制,促进私募基金的发展;⑥促进创业投资与相关领域的互动;⑦加快集聚和培养创业投资专业人才等。

3.3“创业投资理论与应用” 的研究专著系统论述了:我国多层次的风险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创业投资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民间权益资本的发展;我国风险资本可供选择的运营组织和激励约束机制、创业投资的投资工具和财务结构等方面的投资管理创新、风险项目的选择评估与风险识别和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实证分析了我国不同创业投资机构的监管、干预程度及其和投资效益的关系;我国创业投资服务支撑体系的作用,及创业投资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对策。

3.4“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策研究” 是从政府和农民等两方面提出了引导和扶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建议:①为返乡创业提供融资优惠政策;②为返乡创业提供资源使用优惠政策;③为返乡创业充实人才等资源;④为返乡创业提供税费减免优惠政策;⑤为返乡创业创建良好硬件环境等。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农民工有1400万~2000万人具有了创办企业的能力,未来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的潜力巨大。

二、促进创业教育与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1.为创业投资公司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政策的建议

通过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政策,借鉴国内外创业投资公司的好的做法,发挥创业投资公司的提供资金+所有的资源和支持及提供直接丰富的创业指导作用。加强创业投资的法制环境建设,出台有利于创业投资的市场进入、税收优惠、投融资管理等方面扶持性政策。

2.完善创业投资运行机制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的措施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完善资本供给、资本运作、资本退出的创业投资的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出台鼓励除政府和银行之外的社会民间组织及国内外个人投资者积极参与创业投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创业资本金资源,以解决创业投资资本金供需矛盾。

3.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基金提升政府主导调控和服务功能的政策建议

建设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及服务功能,加大政府引导资金的投入,依托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解决创业投资资金短缺难题,为大学生、农民工、企业者创业活动提供创业投资资金支持。

4.加强创业教育与创业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贯彻十精神,开展创业活动、发展创业投资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培养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因此,应进一步落实促进创业教育与创业培训的激励政策,培养一批创业活动的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新生力量;吸引国内外高层次创投人才投身于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中来,不断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使其知识结构达到创业投资运作的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健钧.中国政策性创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探讨[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年10期.

[2] 杨旭才,张维,关春祥.天津创业投资模式、问题与对策的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01

[3] 赵心悦.加强常州市创业投资发展的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6月 第27卷第3期.

[4] 买忆媛,彭一林. 基于创新导向的创业投资领域公共政策[J]. 管理学报,2006,3(2):199 - 203.

[5] 王立军.发展创业投资促进企业创新产业升级转型的对策研究[J].浙江社科网,总第268期.2008,9.22.

篇2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现状 措施

《形势与政策》课程一直都是高校中的必修课,它是高校德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这门课程有非常的特殊性,它具有时效性、政策性、现实性等一些特点,而且在具体教学中,教学内容也很多,必须要与现下的时事政治相联系。但是因为在具体教学中《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并没有教材,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一般都是播放PPT,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就不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同时后期的考核工作也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都造成了现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不理想,形同虚设,所以当前必须引起重视。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在高校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一般都是由政治学院的老师来进行教授的,而高校师资队伍主要是由党政领导、辅导员以及一些专业的老师组成的。这些老师授课具有临时性,专业性程度并不高,老师数量也不够,所以师资力量很薄弱。另外一方面,对于辅导员来说,现在的大学辅导员很多都是本校的研究生,这些年轻老师对于政治上的理论问题认识也很不到位,课堂经验不足,所以在进行教学时往往讲的知识不够全面,课堂也缺乏感染力。

(二)课程内容缺少安排

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着自身的目标、学习方法,《形势与政策》也不例外。基于它的特殊性,《形势与政策》课程还要研究当前我国国家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还要研究我国的一些时事政策;另外一方面,还要关注国际形势以及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目前高校安排的课程对于这些方面都比较缺乏。

(三)缺少教材以及课时较少

在当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形势与政策》都没有教材,同时课时都比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老师就会选择用PPT的形式向学生授课。虽然使用多媒体给学生带来很好的视觉效果,但是因为缺乏教材,学生会认为该门课程可有可无,所以不会引起重视。另外,高校对于这门课程设计的课时也过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全面地介绍《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只能以偏概全来形容,学生对于具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程还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四)教学形式单调

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一般都不会采取小班教学,往往是一个专业的所有人集中一起来听这门课程。人数太多,一般很少会有答疑的过程,学生就很少与老师进行交流,所以学生的积极性缺乏。而且一在上课时候,老师讲解教授内容就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的播放,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从而没办法对学生的思想境界进行提升。

二、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修养

可以根据“多渠道组织”这个思路来建设师资队伍,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丰富的优势,聘请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老师来进行授课。而且在授课中,可以分专题讲座,比如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社会热点等等。另外就是要加强对于教师自身素养的培训,对于授课的老师,其自身一定要具备的理论水平,同时还应当有着相当渊博的知识,所以学校可以相应地组织一些培训,提升教师的素质。教师方面也不可以懈怠,要充分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要具有时事的动向性,时刻把握国内外的大事件。

(二)改革教学方式

(1)将专题讲座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

在《形势与政策》这门课中重要的授课形式就是分专题讲授。在教学中,可以让老师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对每个专题负责,并且可以召开备课会,将教学内容细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调节课堂的气氛,将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打破,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帮助学生用理论去学习、认识形势,分析问题。

(2)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课堂感染力

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一些创业、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国家形势。

(三)明确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将原理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有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这门课程的关系,明确课程特征,定位好教学内容。首先是理论与科学的特征,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始终贯穿着科学世界观以及发展论,另外还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渗透。第二,就是需要注重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也就是说《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应该站在时事的角度上来开展,要结合国际和国家的发展形势来上课,比如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任务等等。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打破原有的只是应用PPT教学的形式,可以专门设计教材,将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以教材的形式发放给学生。

三、结语

大学中,《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必不可少,当前这门课程存在很多的不足,所以需要教师不断地努力,深化改革该门课程,真正意义上实现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苏琪.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4.

[2]陈世谊.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209.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公平;政策;办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20-02

追求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贯彻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表现之一。目前,幼儿教育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引发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因而需要在学前教育中不断融入公平的教育措施,实现社会弱势群体追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权力。

一、幼儿教育公平的取向分析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所有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一个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需要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学生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学前教育出现失衡,社会群体之间将产生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幼儿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可见幼儿教育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十分重要。同时,幼儿教育公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国家对教育部门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难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部门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国内幼儿教育存在不公平的具体原因

目前,国内的幼儿教育出现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结构性不足。所谓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不足,是指目前国内一些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公办幼儿教育资源十分稀缺。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 人口集中向大城市迁移

目前,国内的城镇化建设还在推进中,农村人口、中小城市人口都在向大城市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青壮年占到绝大多数,他们将自己的孩子带入城市,希望孩子能接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在城市里集中了更多学龄前儿童,然而城市还没有准备好相应的幼儿教育资源,导致幼儿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这将引发幼儿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2. 受社会上找关系、找门路观念的影响

由于教育资源短缺,很多家长“病急乱投医”,当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时就开始找熟人、托关系,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优质的幼儿园,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旦一个家长这样做,其他家长就会纷纷效仿。这样,有关系的孩子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更好的教育;没有关系的孩子只能进入较差的幼儿园,无形之中造成了教育不公的现象,使得家长之中出现更多的矛盾和问题。

3. 幼儿教育资源存在差异性

由于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国家除了有公办幼儿园之外,还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到幼儿教育之中。这些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在幼师、硬件设施、教学设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是幼儿家长更愿意选择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原因。因为上了那些教学质量一般甚至较差的幼儿园,孩子接受不到更好的教育,家长就认为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三、国内幼儿教育兼顾公平的具体措施

1. 制定扶持幼儿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

国家的政策可以有效调节社会优质资源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之中。幼儿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需要进一步投入精力和资金,对幼儿教育进行大力投入。政府是幼儿教育资源优化的主要倡导者,只有政府才有能力实现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有效扶持,在政策上实现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发展。例如,地方政府在管辖的高校中加大对幼师教育的投入力度,减免一些幼教专业学生的学杂费等,使得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到幼师教育队伍之中。还可减免一些民办幼儿园的税收等,使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幼儿教育之中,从而极大地丰富幼儿教育资源。

2. 实现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

国内的幼儿教育质量参差不齐。首先,需要强化对教育资源薄弱幼儿园的扶持,将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输送,如公办幼儿园的教师进入民办幼儿园进行指导,民办幼儿园的教师进入公办幼儿园进行学习。其次,取缔那些没有资质的幼儿园。一些地区存在着没有办学资质的幼儿园,一旦孩子进入这样的幼儿园,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能造成孩子不可逆的危害,应坚决取缔那些没有资质的幼儿园,从而净化幼儿教育市场,提升整体的幼儿教育水平。最后,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政府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给民办幼儿园进行教师培训。因为教师是进行幼儿教育的重要因素,他们是幼儿教育的实施者,其教学方法和理念的更新可以提升民办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3. 设计合理化的入园制度

目前,国内的幼儿教育资源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的入园管理制度可以兼顾社会幼儿教育资源的公平。具体来说,在兼顾一些特殊家庭的特殊照顾(如烈士子女需要优先入园等)之后,在某一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统一摇号分配,这样可以提升幼儿园教育资源分配上的公平性,同时邀请家长代表对摇号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不公平现象进行举报,从而构建更为公平的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分配机制。

幼儿教育的公平性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需要强化政府指导,不断提升幼儿园整体的办学质量,创造更为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同时兼顾目前的优质资源公平分配机制。

参考文献:

篇4

为充分发挥健康教育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的普及率和知晓率,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实现科学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目的,根据《国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二、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部门配合、广泛参与,尊重科学、普及知识。

三、适用范围

本指导意见适用于全省境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常规状态和应急状态的卫生部门健康教育工作。

四、健康教育响应等级

根据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状况,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分为常规状态和应急状态。

(一)常规状态

本省未出现动物禽流感和(或)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的常规状态。宣传内容主要为:

1、宣传普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包括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临床表现、传播途径和日常预防措施,提高公众防控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知识水平。

2、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引导群众及时报告不明原因家禽死亡疫情,不宰杀、不销售、不贩运、不加工、不食用病死家禽,并对病死家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4、告知群众出现可疑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症状时及时就医。

5、购买活禽或冷冻禽要查看农业部门的检疫合格证明。

(二)应急状态

应急状态分为Ⅰ级应急状态和Ⅱ级应急状态。

1、Ⅱ级应急状态

本省出现动物禽流感疫情,但尚未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的Ⅱ级应急状态。在常规状态宣传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宣传党和政府采取的防控政策和措施。

(2)加强对禽类饲养、宰杀、加工、运输、销售等高暴露人员的宣传,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2、Ⅰ级应急状态

出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疫情时,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的Ⅰ级应急状态。在Ⅱ级应急状态宣传工作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工作:

(1)对疫区群众进行宣传,确保不漏一人一户,使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家喻户晓。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相信科学,消除恐惧和恐慌心理,抵御迷信、、邪说,维护社会稳定。

五、宣传对象及方式

宣传对象为所有公众,通过开办讲座,组织考试,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宣传折页、宣传手册,制作宣传板报等形式开展宣传。宣传工作要根据不同人群特点、不同疫情状态,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措施。

1、禽类养殖人员及加工企业职工。与农业部门配合,定期进行禽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集中培训。

2、活禽经营市场贩卖、宰杀及加工人员。与工商部门配合,组织宣传、培训;通过活禽经营市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工作,进行面对面的宣传等。

3、农村家庭主妇。与妇联配合,开展针对妇女同志的宣传教育;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集中式宣传;通过乡村医生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等。

4、学校师生。开设专题健康教育课程,举办专题讲座;制作宣传板报;开展专题知识竞赛、考试;编排文艺节目等。

5、医护人员。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专题讲座等。

6、就诊病人。在医院内相关科室、候诊厅、诊疗室和其它醒目地方张贴宣传材料,制作宣传专栏;由接诊医生进行面对面宣传等。

7、大众人群。与新闻媒体合作,制作宣传节目,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开展宣传;在城镇街道、社区和村庄出入口的醒目地方印刷墙体宣传标语,张贴宣传材料;利用网络、电子广告屏幕;开通咨询热线电话;设立流动宣传车;培训骨干人员进行面对面宣传;利用村卫生室、城乡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橱窗,制作宣传板报。

六、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宣传要点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宣传要点是: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子等禽类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属家禽烈性传染病,禽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病死率很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有恶心、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对不同人群,宣传工作应有不同的侧重。

(一)禽类养殖及加工企业人员

1、不从疫区购进禽只和饲料,防止将病原带入,对饲养的禽只及时进行免疫接种。

2、发现禽只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当地兽医部门。

3、禽只出现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4、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

5、对病死禽只进行无害化处理。

6、禽只销售前进行卫生检疫,未经检疫的禽只不销售。

7、国家在禽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政策措施。

(二)活禽经营市场贩卖、宰杀及加工人员

1、人类主要是通过接触病死禽只而感染,目前还没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

2、购买、销售、宰杀、加工有农业部门检疫合格证明的活禽及冷冻禽。

3、禽只贩买、宰杀及加工要按照《关于整顿和规范活禽经营市场秩序,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规范操作,防止污染。

4、禽只密切接触人员出现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5、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

6、国家在禽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政策措施。

(三)农村家庭主妇

1、人类主要是通过接触病(或死)禽只而感染,目前还没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

2、购买有农业部门检疫合格证明的活禽及冷冻禽。

3、禽肉、禽蛋应烧熟煮透后食用,高温能杀灭禽流感病毒。

4、注意个人卫生,搞好家庭和周围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5、科学、规范散养家禽,避免与病死家禽接触。

6、对病死家禽进行无害化处理。

7、国家在禽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政策措施。

(四)医护人员

1、人类主要是通过接触病(或死)禽只而感染,目前还没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

2、熟悉和掌握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和方法。

3、注意个人卫生,接诊或护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诊疗结束后要用肥皂(或手消毒液)、流动水彻底洗手。

4、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可疑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国家在禽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政策措施。

(五)就诊病人

1、人类主要是通过接触病(或死)禽只而感染,目前还没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

2、配合医生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标本采集和临床治疗。

3、禽肉、禽蛋应烧熟煮透后食用,高温能杀灭禽流感病毒。

4、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病死家禽接触。

5、国家在禽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政策措施。

(六)大众人群(含学校师生)

1、人类主要是通过接触病(或死)禽只而感染,目前还没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证据。

2、购买有检疫合格证明的禽只及其制品。

3、禽肉、禽蛋应烧熟煮透后食用,高温能杀灭禽流感病毒。

4、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病死家禽接触。接触病死禽后要及时洗手。

5、国家在禽流感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中的政策措施。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各设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应成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具体落实。

(二)部门配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宣传、农业、教育、交通、广电、科技、妇联等部门,共同开展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

(三)技术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师资人员培训,建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专家队伍。

(四)经费和物资保障。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项目经费,并积极争取当地财政的经费支持,切实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的宣传材料储备工作。

八、部门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制定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统一组织实施。

2、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部门协作工作机制。

3、组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4、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经费、物资保障。

5、组织辖区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的督导、考核、评估。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健康教育机构)职责

1、组织收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高危地区健康教育信息的基本资料。

2、健康教育工作与疫点、疫区消毒隔离等工作相结合,深入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

3、组织设计、制作、分发各种形式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传播材料。

4、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健康教育机构)负责所辖范围内健康教育工作的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5、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其它健康教育工作。

(三)医疗机构职责

1、做好医护人员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知识、个人防护和医源性感染预防控制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2、组织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建立医院内部固定宣传阵地,利用人际传播方法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咨询和科普宣传。

4、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其它健康教育工作。

(四)卫生监督机构职责

1、督促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开展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

2、加强对餐饮单位和禽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

九、督导和评估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要对本辖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重点督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实施、部门配合、物资储备、经费和人员保障等内容,评估健康教育工作效果,了解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知识的普及率和知晓率。督导评估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和通报。

十、附则预防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健康教育宣传标语、警语

1、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人民健康服务

3、搞好环境卫生,增强防病能力

4、发现病死禽鸟,应该及时报告。远离病死禽鸟,不要接触食用

5、与禽类密切接触的人有流感症状要尽早就医

6、病禽死畜焚烧深埋

7、不吃未熟禽、蛋,加工、保存食物要生熟分开

8、购买家禽须知道,正当货源很重要;购买凭证保存好,出现问题用它找

9、家庭消毒很关键,防治禽流感是重点

10、注意饮食卫生,把住“病从口入”

11、宰杀禽只后要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12、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3、鸡鸭养殖专业户,尤其要注意防护;运输屠宰和销售,也要加强不含糊

14、儿童对病很敏感,接触禽鸟要避免

1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可防可控可治不可怕

16、面对禽流感,不用太紧张

篇5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提出新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结构性矛盾趋于尖锐,急需出台组合性政策措施予以解决。我国就业的总体特点是“四大一突出”,即人口基数大、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大、就业困难群体数量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还面临转轨就业、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就业同时出现、相互交织的“三碰头”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仅造成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或处于工作岗位不稳定、薪酬降低的状态,而且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部分堵塞,加剧了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就业困难,使本已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并暴露出技能型劳动者短缺、劳动者教育培训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面对严峻而错综复杂的就业局面,在常态下解决就业、失业的政策措施已显不足,急需采取宏观与微观、应急与长效、直接与间接等多种组合性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处理好保增长与保就业、临时性措施与长效机制、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能力建设等诸多关系。

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向以内需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从外部需求减少还是从生产企业工资提高来看,我国的外需和外部投资都很难继续保持以往的快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必须更多地立足于内需。同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保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途径是逐步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这意味着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必然,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对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一些外需行业和企业劳动者的生产转向、岗位转移在所难免,大大增加了结构性失业的风险。努力培育新的内需行业就业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发展以拓展就业空间,就显得极为重要。这就要求就业工作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在加大职业培训力度、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同时努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鼓励劳动者创业的同时不断加强就业服务以促进劳动者就业,在扶持灵活就业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以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在新增就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如何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表明,稳定就业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如果不能做好就业存量稳定工作,不仅会抵消新增就业的成果,而且会影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效果。近10年来,在经济增长向好的背景下,促进就业关注的重点是新增就业,对稳定就业关注不够,相关政策措施缺乏。面对严峻现实,必须将稳定就业放在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保存量、保岗位力度。其中,特别应关注经营困难的中小企业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与手段不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能力建设成为重大课题。在危机中公众对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职业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工作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些要求。主要表现在:就业市场信息和监控能力不足,缺乏失业预警系统,职业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力度不够等。同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不广、保障程度不高的问题也十分突出,表现在对城镇灵活就业群体和非就业群体保障不足、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程度较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劳动者跨地域流动和身份转换等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问题更加凸显。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就业工作带来新机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具有典型的反危机、反周期的重要作用,做好了就可以将危机转化为机遇。

机遇之一:危机的巨大压力有利于强化政府和全社会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多次强调做好就业工作,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各级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稳定和扩大就业。危机还使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就业对扩内需、保增长、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就业的局面。另一方面,在应对危机中,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有利于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验都表明,只有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优先目标,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才能取得成效。在应对危机中,许多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同时出台,为就业优先原则的贯彻提供了保证。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于始终把就业放在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实现就业与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机遇之二: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积极就业政策的推进和完善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为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初步估算,仅中央4万亿投资就可增加24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地方政府数量更大的投资还将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其次,应对危机的需要为稳定就业政策的推出和积极就业政策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机遇。国家制定和采取一系列应对危机的非常态政策措施,首次启动国家失业预警机制,不仅完善了积极就业政策体系,也为稳定就业政策的实施和改进提供了宝贵经验。第三,应对危机的相关政策的实施为统筹城乡就业创造了更好条件。国家为缓解农民工就业困难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统筹城乡就业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合理流动来说,既积累了经验,也完善了相关制度,推动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第四,危机的考验有利于劳动者调整心态,使更多劳动者走上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之路。通过危机的洗礼和政府深入细致的引导工作,劳动者的心态更加成熟,求职行为更加理性务实,这就为多渠道、多层次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同时,伴随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覆盖面扩大、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以及国家多种政策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逐步解除,以创业促就业政策的实施具备了更好环境。

篇6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政策执行 制度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49-02

我国从1997年开始招收培养教育硕士,至今已有12年的历史。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备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型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政策执行,是指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政策所规定的内容付诸实施的过程。一项政策的顺利执行有很多的影响因素,如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本身的因素,和政策以外的因素。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本文从研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1目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09年12月1号 本人在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发放了30份问卷,回收30份,回收率100%。被调查对象为师范学院教育专业的老师和行政人员,目的是了解他们对于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政策本身的认识,以发现存在的问题。

1.1政策内容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以下选取一些题目用来分析:

第一题:您对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政策现状的满意程度(如图1)

图1

第二题:您认为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政策的条例规范。

结果:60%的老师和行政人员认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政策条例规范界定不清楚,18%认为界定模糊,12%选择界定很清楚,10%界定很模糊。

原因分析:

一项政策要能够顺利执行,政策本身内容必须具体明确,目标清晰。我们会发现很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参考培养方案中对培养目标的描述很模糊, “较丰富”和“较高”的字眼频繁出现,如“应具备较丰富的教育管理学理论”、“应具备较高的教育学基本素养”、 “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不能具体准确的界定,就会使政策执行者缺乏对培养尺度的把握,最终会导致政策不能有效实施。

1.2缺乏相关政策措施

1.2.1任职资格制度不配套

首先看有关人们报考教育硕士的积极性的调查显示:如图2。

第四题和第五题是有关影响人们报考教育硕士积极性和影响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积极性最大因素的调查,调查显示,有55%的老师和行政人员认为影响人们报考教育硕士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毕业后职业晋升机会不多。48%的老师和行政人员认为影响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大因素是学生对毕业后前景不乐观。

原因分析:

总结国外发展专业学位的宝贵经验,可以看出他们将就业资格与专业学位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就会激发基础教育工作者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积极性,因为取得专业学位就意味着取得了相关的就业资格。然而,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与基础教育岗位的任职资格与职务晋升严重脱节,学生回到工作岗位后社会地位不能得到提升,待遇没有改善,这就抑制了人们报考教育硕士的积极性,在校学生也没有学习的动力,这无疑成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政策难以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瓶颈,影响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政策执行的效果。

1.2.2培养制度不健全

培养制度包括课程设置和学制等方面的内容。我们选取两道题目来分析一下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现状。如:您认为目前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存在的最大问题?调查显示有82%的老师和行政人员都认为缺乏实践性是目前我国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的最大问题。再如:您觉得我国目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制状况如何?58%的老师和行政人员认为目前的学制不太灵活,25%认为学制僵化。

原因分析:

课程设置方面,我国目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应社会今天的需求。最大的问题是:课程中的实践部分太少,理论课程较多,这种课程设置没有不能充分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专业和职业功能,学生毕业后也难以适应岗位的需要。在学制上,培养模式单一,弹性学制一直停留在口头上,实施不力。现行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学制虽然也采取了脱产、半脱产、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学习时间的伸缩性也得到了体现,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制还是有较大差距。

1.2.3评价制度不科学

有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评价制度有这样两道题目:(1)您认为我国目前教育硕士的评价体系?调查显示:52%的老师和行政人员认为目前的教育硕士评价体系有待完善。(2)您认为我国目前教育硕士评价制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42%的老师和行政人员选择了评价标准单一,52%的老师和行政人员选择了评价主体来源单一。

原因分析:

(1)观念模糊:在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评价活动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是:没有把教育硕士研究生与学术性研究生这两个概念分清楚,把他们统一看作研究生层次,因此最终把两种不同的研究生教育的评价标准混为一谈,影响了评价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2)对评价主体重视不够:汲取国外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评价的有益经验,评价主体应包括政府机构代表和学术团体与专业组织的人员。因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专业性学位,对其的评价应归于专业评估。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却主要是由政府人员和学校专家组成,而缺少了教育一线的教师和专业组织的专家,其评价结果肯定会有失偏颇。

2对策与建议

(1)政策本身内容具体明确,政策目标清晰;(2)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1)密切专业学位与任职资格的联系;2)完善教育硕士学位培养制度 (课程设置 学制);3)建立合理的教育硕士评价制度。

注释 :

①邓光平.我国专业学位设置政策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5):97.

参考文献:

篇7

“方案力求充分考虑高考改革的复杂性、周期性和长期性,先试点后推广,以积极稳妥地有序推进。”续梅说,“方案确定后,我们一定会及时,按照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方便考生和家长了解。”

自5月17日开始,有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称高考改革方案2017年实施,英语将退出统考”的报道成为关注热点。为此,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杭州出席学术会议的顾明远,他向记者详细解释了自己对高考英语改革的理解: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是改革方向,现有的计分体系造成分分计较,考生差一分就排一操场,不公平,也不科学,因此我们很多专家都主张英语实行等级计分制,并以多次考试中的最好成绩计分,这绝不等于高考不考英语,也不会削弱目前的英语教学,因为高校招生录取时对英语等级仍会有要求,只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的要求可以有所区分。

去年,教育部曾表示拟于2017年实施高考改革试点。“当时教育部是根据三年早知道的原则,宣布的这一时间节点,但是高考牵系重大,目前方案尚未确定,因此有关改革的一切都要以相关部门的正式公布为准。”顾明远说。

已卸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的顾明远,现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近年来,顾明远参与了关于高考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

何金平:云南将与南亚国家打造高层次教育交流合作品牌

云南网消息 “首届南博会的成功举办,为云南省与南亚国家更好地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平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何金平开门见山地说。据介绍,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文化优势、自然条件等优势,通过汉语国际推广、举办教育展、签订合作协议、互访交流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与南亚国家的交流合作。截至目前,云南省高校的南亚国家留学生人数为1 208人,学生学历层次丰富,涵盖非学历的汉语进修生及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生。

在“请进来”的同时,云南省高校创新渠道,积极“走出去”。组织大学生艺术代表团赴孟加拉国、尼泊尔巡演;云南大学与孟加拉国南北大学共建了孔子学院;省内18所高校赴印度加尔各答和新德里举办“2009云南教育展暨论坛”,并访问尼泊尔,全面展示了云南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开放大学等高校均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开展合作交流,其中,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的印度研究中心,与印度高校合作开展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丰富,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印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云南教育将充分利用南博会这一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南亚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打造教育交流合作品牌。”何金平向记者勾勒了加快云南教育国际化发展步伐的蓝图:省教育厅将积极争取省政府支持,进一步加大省政府奖学金的资助额度,使其逐步成为各学校在南亚国家开展留学招生、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推手;继续组织高校赴南亚国家访问并举办教育展,使更多的南亚国家各阶层人士了解云南教育,激发南亚国家学生留学云南的热情,把云南建设成南亚国家留学生留学中国的重要目的地,推进云南留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实施云南省“国门大学”建设试点项目,使“国门大学”既发挥高校在人才支撑、智力支持、思想引领等方面的作用,又担负起沿边地区的“国际责任”、“国家责任”、“社会责任”的特殊职能;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加强教育国际交往合作平台建设,努力把云南建成面向西南的国家汉语国际化推广基地。

国务院专项督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新华网消息 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国务院决定从5月中旬开始,派出6个督查组,对12个省(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措施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篇8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改革原则

(一)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立足县情,积极稳妥推进,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二)坚持以人为本、群众自愿。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

(三)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四)坚持统筹配套、扩大保障。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三、改革目标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调整、放宽户口迁移政策,配套出台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二)基本建立新型户籍制度。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实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制度,基本建立以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条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的户口迁移登记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改革任务

(一)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

1.全面放开城区和建制镇落户条件,在城区和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2.认真落实租赁房入户管理办法,按照优先解决存量的要求,优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人员落户问题;优先解决失地农民进城落户问题;优先解决外出返乡创业人员进城落户问题。

(二)进一步创新人口管理。

1.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等制度。

2.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其他区市县居住半年以上的,可在居住地申领居住证。符合条件的居住证持有者,可以在居住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证照办理服务等权利;以连续居住年限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等为条件,逐步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养老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同时结合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逐步享有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资格。各成员单位要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居住证持有人应当履行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公民义务。

3.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建立健全实际居住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常态开展“标准地址、实有房屋、实有人口、实有单位”信息登记工作,全面、准确掌握人口规模、人员结构、地区分布等情况。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覆盖全部实有人口、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分类完善劳动就业、教育、收入、社会保障、房产、信用、卫生计生、税务、婚姻、民族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

(三)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1.完善农村产权制度。进城落户农民是否有偿退出“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开展试点。现阶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2.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加大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创业。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纳入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并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和异地就医结算办法,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

3.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政策措施,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体系。按照中、省、市要求,落实中、省、市关于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按照事权合理划分县乡(镇)政府相应承担和分担支出责任。按照中央、省、市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要求,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保障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

五、责任分工

(一)重点任务分工。

1.制定实施方案。

2.全面落实租赁房屋入户暂行办法。

3.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居住证管理办法。

4.开展实有人口登记管理。

5.制定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

6.建立实施居住证制度、实有人口登记管理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具体工作职责。

1.县公安局:制定全县公安机关户籍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全面落实户口登记统一制度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牵头组织开展实有人口登记管理和流动人口信息登记工作。

2.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制定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鼓励转户农民进城投资创业、兴办实业和就业,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保障新落户人员的平等待遇。

3.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逐步完善并落实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政策,以及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的实施办法,充分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教育权利。

4.县民政局:进一步完善城乡标准地名标识数据库建设,规范街(路、巷)及楼门牌设置和号码管理,完成街(路、巷)牌和楼门牌制作装订工作;积极落实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城镇居民享受应征入伍、城市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政治参与(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优惠政策和权利。

5.县财政局:进一步理顺县乡(镇)事权关系,积极落实国家、省、市涉及农民市民化的各项政策和支出,统筹安排,协调和管理户籍制度改革资金,确保户籍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将实施居住证制度、实有人口登记管理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6.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城镇劳动力就业;完善并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制度衔接政策;按照中、省相关政策,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办法,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

7.县国土资源局: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确保农民合法权益。

8.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把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采取多种方式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住房需求。

9.县农业局:围绕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指导农村土地承包、耕地使用权流转和承包纠纷仲裁工作,指导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指导全县农业生产,协调农业各产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0.县林业局:完善农村林业产权制度,保留因户籍制度改革的农村林地使用权、森林或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

11.县卫生和计生局: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规划,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与其他常住人口同等纳入疾病防控范围;按照中、省、市相关政策,落实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办法,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计生服务范围,做好计生工作的衔接工作。

12.县统计局:完善人口变动和劳动力就业抽样调查方法,重点对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等数据的监测评估,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牵头建立全县常住人口统计大数据体系,有效整合各类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实现部门数据高度共享。

13.县扶贫移民办:承担农村贫困人口劳务扶贫培训,促进农村贫困人口非农就业。

14.县工商质监局: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简化手续,降低准入门槛,支持和促进转户农民进城投资创业。

15.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对转户农民进城投资创业的,按相关政策实行税收优惠。

16.县法制办:严格审核各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

17.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方案要求,认真贯彻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中、省、市部署的重点改革工作,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切实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县政府成立武胜县户籍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公安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卫生和计生局、县统计局、县扶贫移民办、县工商质监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法制办等17个单位和31个乡镇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公安局,由县公安局分管领导任办公室主任,出入境管理大队大队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并落实专人办公,负责抓好户籍制度改革日常工作。县级各有关部门务必统一思想,把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

(二)落实工作责任。县公安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等17个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抓紧制定户口迁移、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县公安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各部门、各乡镇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加强督查检查和业务指导。各部门、各乡镇要按照省、市、县统一部署,迅速启动和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三)强化经费保障。各乡镇及县级各部门要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加大推进居住证制度所需经费保障力度,对申办居住证的群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县财政局和各乡镇要将街(路、巷)牌和楼门牌制作装订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成所有城镇街(路、巷)牌和楼门牌制作装订工作。要在公安派出所、村(居)委会等建立流动人口服务点,按照流动人口500:1的比例配置流动人口协管员,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全额保障。

篇9

一、充分认识《实施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实施意见》是继2004年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指导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意见》对于加强城管系统安全生产工作、促进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进一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实施意见》所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促进城管系统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加大学习宣传贯彻力度,准确把握《实施意见》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实施意见》总结了我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实践,借鉴了外地先进经验,从企业安全管理、政府安全监管、行业安全准入、政策措施、技术保障、应急救援、责任追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8个方面,对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既有政策措施,又有制度保障。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强化宣传教育。一是要认真领会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加深对《实施意见》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的理解,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安全生产状况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志。二是要认真研究、部署学习《实施意见》,把握好核心内容,开展集中宣讲辅导活动,努力把学习贯彻《实施意见》精神转化为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的自觉行动。三是要通过培训班、报告会、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将《实施意见》及时传达贯彻到每个基层队所和所有员工,努力在城管系统掀起宣传热潮。

三、制定相关配套制度,确保《实施意见》要求执行到位

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做好《实施意见》的组织实施工作,结合实际,制订具体贯彻落实办法和措施。

一是要在制度配套上下功夫。各单位、各部门要落实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严格安全管理,实施更加严厉的监督管理和更加严格的行业安全准入,大力推进技术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推行更加有效的安全生产工作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研究制定相互配套、有机衔接、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措施。

二是要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上下功夫。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企业和作业单位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基础作用,指导和督促企业和作业单位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为,强化生产过程管理和安全技术管理,强化职工安全培训,全面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层层落实企业内部责任制度,确保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不断提升企业和作业单位安全水平。

篇10

一是要着力于解放思想,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上要有新提高。解放思想是我们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应对发展阶段新挑战,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把握社会变化新规律的锐利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产物,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方面,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应该看到解放思想是无止境的。当前,从总体上讲,全省教育系统包括我们委厅机关解放思想的深度、广度还不够。特别是有的干部意识不到自己的思想束缚之所在,讲起解放思想来振振有词,但不能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中仍是老套路、老做法、老习惯,有的尽管认识到了问题和差距,但不能通过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和探索方法去解决问题,解放思想的成果得不到落实。为此,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要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认真组织好解放思想大讨论,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各种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深入思考关系全省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牢牢把握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方向、目标、原则和重点任务,清醒地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清醒地认识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清醒地认识发展阶段的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局限;清醒地认识陕西教育在全局中的方位和水平,不为已有的优势而停滞。切实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路的深入实践和丰富完善,不断提高领导教育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真正达到以解放思想引领实践创新,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以解放思想促进科学发展,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创造性地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

二是要着力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上要有新思路。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教育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国,但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落实到我省,就是要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科教兴陕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把我省建设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省。因此,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以新的思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要在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方式、深化。教学改革、招生考试及质量评价检测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更加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是要着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推动全省教育科学发展上要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当前,我省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说,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要切实解决这个矛盾,解决多年来教育上积累的问题,克服存在的困难,应对面临的挑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最根本的是要着力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指导教育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总结得失、规划未来、推动工作,切实解决好影响全省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必须把富裕三秦百姓、建设西部强省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夯实基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兼顾,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开拓创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突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鼓励与规范并举,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建立具有陕西特色的“体系完善、质量较高、结构合理、发展科学”的教育体系,努力推动我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着力于深化改革,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上要有新举措。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处理教育基本矛盾的客观要求,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围绕努力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认真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力度,从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育民生保障等方面入手,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鲜明导向,加快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