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投资政策措施范文
时间:2023-03-26 20:37: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间投资政策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意见》提出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协调推进城乡改革”、“深化民生保障体制改革”等11个重点领域的改革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仍极为复杂,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革是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是主线
去年,我国采取措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但是,“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将今年定调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年”。
另一方面,改善民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根本的还是要靠改革。
此次《意见》出台,有关民间投资的内容受到关注。《意见》第一项即指出,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支持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有效激发市场投资活力。
在此前3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研究部署了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指出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
总理曾指出,凡是政府政策没有规定不可以进入的,都应该让民间资本进入。一个国家民间资本蓬勃发展是整个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是有活力的表现,也是自信的表现。
国家发改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认为,这是对去年4万亿投资政策的有效接续,这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可操作性更强。
另一方面,《意见》规定,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切实把国有资本投资重点放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同时《意见》还制定了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相关内容。
首提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近年来,舆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意见》第七条“协调推进城乡改革”中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
篇2
关键词:养老服务产业;融资;民间资本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089-02
2013年9月13日国务院发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解决中国迫在眉睫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中心,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兼顾中华传统文化,对快速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做出全面部署。其中在针对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政策措施中提出完善融资政策,即在增加原有融资的前提下拓宽渠道,开启新渠道。
一、融资渠道概述
融资渠道按投资主体大致可以分为国家、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民企和家庭三个:
国家投入的财政资金包括:国营企业以税金和其他形式上缴国家的纯收入,其次是集体经济以及个体经济以税金形式交纳的纯收入,还有各级政府的社会福利基金等等。本文着重讨论国家财政资金中社会福利基金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项目大致分为五类:城市福利事业项目、乡镇福利事业项目、城市社区服务、福利企业项目、其他公益项目。很显然,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属于社会福利基金使用的范围。
在中国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信贷投资公司。首先保险公司投资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符合国家政策向导。2008年,国务院《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2010年9月,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提到“保险资金采用债权、股权或者物权方式投资的不动产,仅限于商业不动产、办公不动产、与保险业务相关的养老、医疗、汽车服务等不动产及自用性不动产。”由此保险资金进入养老地产正式开闸;其次,由于国家政策对公募基金的特殊限制,基金公司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资暂时限于私募基金,同时私募基金具有投资标的物灵活这一特性,也符合中国刚刚起步养老服务产业的多样性要求;最后近几年由于银行不愿意给民营企业和小企业放贷,这就使信贷投资公司成为了融资的重要角色,那么也将成为养老服务产业建设的重要融资渠道。中国未来对养老服务产业的需求带来巨大的投资收益,同时政策上的税收优惠,不论从经济收益或是传统美德上来说都是私募基金与信贷投资公司值得重点投资的领域。
民营企业和家庭的资金属于民间资本。早在2010年国务院公布的鼓励民间资本“新36条”中就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通过用地保障、信贷支持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服务设施,兴办养(托)老服务和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随后,2012年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建设,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势在必行。
二、融资渠道资金量分析
社会福利基金的收入构成包括:销票总额扣除兑奖和管理费用后的净收入、彩票销售中不设奖池的弃奖收入和福利基金存款的利息收入,同时实行按比例分级留成使用的原则:中央级留成比例为彩票销售总额的5%、省地两级的留成比例不得超过彩票销售总额的5%、县级留成比例不得低于彩票销售总额的20%。截至2011年10月23日,中国福利彩票年销量突破1 000亿元,那么按照35%提取公益金的比例,将有350亿的资金用于国家公益事业。考虑到当前以及未来老龄化的不断加速,养老服务产业将出现巨大的需求,为及时快速地解决这种需求,因此建议加大社会福利基金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支持,提高社会福利基金中用于养老产业的资金比例,从而保证养老产业融资渠道的畅通。
中国到2012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到达6.85万亿人民币,尽管保监会对保险金投资比例有要求,比如说建立养老社区的资金比例只有10%左右,但是可想而知在如此巨大的基数之下也是一笔可观的大数字。6月底,中国的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为人民币5.5万亿元,较一年前的3.7万亿元增长了49%。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体系的一部分,也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近几年国家对于充分利用民间闲置资金和调动资金积极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意见,既体现了国家对民间资本的重视,也足以可见民间闲置资金数量的客观性。据新闻报道,仅仅温州一座城市在2010年上半年闲置资金就达到了8 000亿,相当于天津市2009年全年GDP生产总值,相当于全国央企2009年的利润总和,相当于广东省2010年全年新增信贷总额。
三、各融资渠道适用范围分析
目前,国家对于养老产业的投入方式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试点设施建设和对高龄老年人生活补贴等保障制度的支出两种,这两种投入方式基本是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各城市社区为主要载体。显然,国家投入是以构建养老服务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带有全面及福利保障性质,具备廉价优势的。另外,养老服务产业设施建设项目具有投入规模大、回收期长、投资风险高的特点,这也要求政府在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占有主导地位,从各国经验来看,养老设施建设融资结构中政府投资都占到70%左右的比例。
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地位要求其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既有保障福利的要求也有利润收益的需求。具体来说就是不能仅仅以大众需求为出发点,更要做到专业、深入、多维,如各项设施完备的综合性养老社区。社区会在老年人入住时适当地收取费用,保证了投资者的收益,也满足入住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近几年泰康人寿保险专门成立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投资建设的泰康养老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民间资本的投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受到养老产业盈利周期比较长的影响,使得民间资本较难获得可观的利润,这严重地打击了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的积极性。为了增大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产业的投入政府就需要加大财政补贴和对其服务的购买力度,同时减少各项费用的收取、实行税收优惠、加大信贷的支持力度等,使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产业的建设中来。相对政府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更加灵活,可投入领域更广阔,但鉴于养老产业的特殊性,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才能保证民间资本有其可发展的平台。
虽然三种投融资渠道各具有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也存在着缺点如国家投入门槛标准高、金融机构投资信贷成本较大、民间资本借贷则利率较高,所以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最大效力地建设养老服务产业。
参考文献:
篇3
一、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演变
政府投资是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或由代表政府的国有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其投资主体是政府,产权属于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构成国有经济,因此,政府投资在某些情况下又称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在我国通常是指由集体、私人进行的投资活动,投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外商投资是由国外政府或私人进行的投资,形成外资经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我国社会的总投资。在我国,政府投资又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这样,目前我国投资主体是由政府及人、个人、外商组成的。政府投资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一直是投资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国有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日益壮大。
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在我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到确立改革开发基本国策近30年的历史。这个做法既促进了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至今尚难以消除的后患。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相对应,民间投资也经历了由艰难生存、限制发展和逐步削弱甚至消亡的命运。以后,民营经济逐步得到肯定,民间投资也日益活跃。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显著降低,而民间投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二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与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其中有3.77个百分点为投资所做的贡献。在过去几年里,为了遏止通货紧缩,政府主要运用了利用国债进行投资的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内需,从近三年实施财政政策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投资的地区上,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中部地区。房地产投资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房地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人们购房之前节衣缩食进行储蓄,贷款购房后减少消费还贷款;而政府投资为主的西部开发,因民间投资未能及时跟上,其带动投资需求的作用也并不明显。由于启动居民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短期内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措施已被证明难以奏效。政府投资被用来作为增加投资需求的主要手段。但政府投资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
民间投资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投资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加强。2002年在社会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3.77个百分点的贡献中,政府投资占2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占1.77个百分点。加快民间投资的发展,是我国在当前国际经济前景不明朗、国债投资拉动社会需求的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势头的关键因素。
二、为什么必须改变政府在社会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和转变政府投资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投融资制度,这种状况直到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才有所改变。这种制度是当时的经济环境决定的,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我国政府投资形成了我国巨大的国有资产,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完善了国民经济体系。近年来的政府投资活动,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只依赖政府投资,忽视民间投资,也给我国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不良后果。
在投资决策上,政府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对投资项目进行决策。由于社会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判断困难,认识往往存在偏差,常常容易出现失误,而一旦失误,就会给国民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政府投资往往造成产权不清晰,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近年来为明晰产权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大多数企业仍然存在类似的问题。多数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管理不善,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投资而形成的国有产权,缺乏真正负责的产权主体。国有企业的管理人,是国家所委托的人,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代表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要为自己的利益打算。由于信息不对称,人必然产生一些机会主义的行为。在监督机制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人机会主义行为就会愈演愈烈。正因为这样,西方国家通常不提倡发展国有企业。
加入WTO后,为适应WTO规则,我国政府必须尽快改革运行机制。WTO规则尽管是围绕消除或限制成员国政府对跨国贸易的干预而展开的,但是绝大多数都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为适应其要求,政府必须切实把职能转变到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不再插手干预企业经营活动;必须依法行政,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既不失职,也不越权,接受法律监督。
政府是社会投资的主体,占主导地位,不仅会与民争利,还会妨碍履行自身的职责。政府要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社会安定、法制健全、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社会保障等。政府在投资方面花费的精力过多,就会分散为经济提供服务的精力。西方发达国家在政府投资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美国、英国政府也进行投资,但投资领域仅在于个人不愿投资或没有实力投资的领域,以及那些关系到国家生存与安全的领域。其他绝大多数领域都由私人投资。而且,政府投资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日本、德国、韩国政府投资较多,但现在对国有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民营化。
三、民间投资的发展形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的出台,民间资本投资增长的势头十分良好,对拉动国民经济、刺激消费、增加投资、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民间投资增长加快
2.民间投资已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占有较大份额,但在一些国有垄断部门尚待加快进入
3.民间投资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成为增加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
四、转变政府投资职能和继续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建议
尽管近年来民间投资规模逐年增长,但是由于体制因素和政策的不完善,民间投资的巨大潜力和天然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今后,在必要的领域和特定的环境下,继续发挥政府投资对国民经济良好运行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转变政府投资行为,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政府投资推动型向民间投资拉动型转变。
1.实现政府投资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的转变
投资决策与管理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其中一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健全、高效率的服务。政府为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或者特殊需要,只在特定领域进行投资,例如在公共设施、基础建设或其他民间无力投资或不愿投资的领域进行投资。美国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经济管理职能弱化,社会管理职能健全。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如环境法、银行法、公司法等,对企业进行税收调节,提供机场、港口、水、电、道路、安全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英国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功能主要是税收、国防和对外事务。在当前及今后的政府职能转变中,我国应依据WTO的有关规则,切实做到政府管理职能的科学化、规范化,真正起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作用。
2.改善投资管理,简化民间投资审批程序
国外政府对投资的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审批手续少,程序简单;二是对不同的项目审批的内容、重点不同。通常,对私人投资项目,政府部门主要审查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其他方面一般不予审查;对政府投资项目,政府不仅要审查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还要对资金来源、构成、总额和经济效益进行全面审查。我国对投资项目的审查,不仅审批环节多,程序复杂,涉及的主管部门多,周期长,而且不管什么项目,审查的内容都一样。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政府对投资项目的管理上,应当依据项目的资金来源情况有不同的审点,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查,特别是审查资金来源、运用、对环境的影响和经济效益的情况,防止资金滥用、管理混乱。对私人投资则简化程序,强调环境,提高效率,缩短审批周期。
3.放弃保护垄断,统一市场准入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但是一些投资领域还存在政府垄断经营和保护经营的现象,在金融、保险、教育、基础设施等领域,民间投资有些还没进入,有些进入很少。现在,我国政府已经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必须垄断的行业作了限定,此外的所有行业都应向民间投资开放,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当前为应对入世即将允许外资进入的银行、保险、电讯等行业,应当首先向国内的投资者开放。在基础设施、科教文卫、能源交通、水电煤气、港口和航空等领域,也要进一步实行投资开放政策,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特许经营等,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商业化,投资决策民主化,经营管理科学化。
4.发展中介组织,改善社会服务
发达的中介组织,有利于民间投融资活动。民营经济起步晚,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大,比较缺乏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和人才。政府的重要职能就是要组织社会力量,为他们创造完善的服务体系,提供高效率的服务。例如,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在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较少向他们提供信贷的情况下,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一方面支持建立为非国有经济服务为主的金融机构。又如,为促进民间投资,取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限制性、歧视性条文;精简政府机构,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发展培训机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咨询机构,为民营经济提供各种中介服务。
参考文献:
[2]阳小华,曾建民。民营经济发展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投融资;现状困境;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10-0022-03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征与金融支持的重要性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
首先,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减量化为首要原则,而要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就必须依靠规模化生产。只有实现规模经济,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才能实现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循环经济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缺乏规模经济效果的企业或产业难以推行循环经济。同样,循环利用资源也必须在废弃物排放具有规模化循环利用的可能时,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才具有生命力。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只有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才能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如果循环利用资源的规模达不到成本最小化,与利用新资源相比没有经济优势,循环经济就没有生命力。要想实现规模化生产,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
其次,循环经济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中的任何一个原则的付诸实施,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制度环境一定的情况下,减量化原则意味着减少资源投入能够带来同样的产出或者同样的资源投入可以带来更大的产出,即提高资源生产率;再利用原则意味着对于理性的企业而言,某种原料的循环使用至少不亚于直接取用某种原料所花费的成本;再循环原则意味着依靠废弃物作为原料的投入能够带来净收益。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都是技术进步。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做到发展循环经济比发展传统经济更加少投人、低成本、高效益。而技术创新无疑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
最后,循环经济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效应,投资成本常常大于投资收益,无法单靠市场自发力量吸引投资,企业缺乏自运行的动力。因此,对循环经济加大金融支持,不仅需要包括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的有效参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财政的大力投入。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面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杨明基,2011)。
(二)金融支持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支持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包括资金的支持,还包括金融政策的扶持。金融机构通过其“绿色”投融资行为,使资金向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行业流动,改变投入产出的组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郭永冰,2007)。以银行实施的差别利率政策为例,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客户,可以结合其对银行的综合同报,给予适当优惠的贷款价格、期限及放宽担保条件;对于客户无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随意投资行为,应该通过执行惩罚利率、提前还款等限制性条款,迫使客户履行必要的环保责任。
二、中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对投融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循环经济投融资是指社会各主体以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为目标进行的各种投资和融资活动(沈燕华、张兆同,2011)。2010年4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根据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风险特点,加强人员培训,引进有关专业人才,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对涉及循环型企业和项目的授信能力,同时借助第三方评审和外包等方式,提高对循环经济实施信贷支持的能力。同时,下一步将建立四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政策、法规、技术、项目信息、专家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部门负责筛选综合效益好的循环经济园区(示范基地)、企业、项目,并推荐给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各级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包括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示范化及循环经济示范推广等工程,总投资额达2,3666万亿元,其中,节能重点工程9820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5680亿元。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又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角度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融资的支持。
(二)投融资主体日趋广泛
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保证循环经济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建设,而且可以通过竞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起始阶段,政府是循环经济的投资主体,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铺开,企业、社会民众以及外来资金也加入投资者的行列。目前,中国已逐渐形成政府、企业、民众以及外来资金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今后,政府还应选择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作、联营、参股和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使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主体更为广泛。
三、循环经济投融资所面临的困境
(一)长久稳定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对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研发投入较高,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稳定、约束、制度性的循环经济投资机制,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没有制定涵盖银、证、保的综合性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尽管国家已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但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仍不完善,再加上循环经济的高风险、高投入、外部性等特征与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不符,因此,各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对循环经济项目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贷款的结构和类型上看,贷款仍主要用于热门优势行业的长期投资和工业企业生产运营资金所需,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二)企业融资门槛较高
中国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法人的90%以上,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但行业中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财力有限,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十分有限。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信贷风险,如技术、市场、政策风险等,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出于风险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设置较多门槛。目前,主要商业银行在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贷款投入相对较低,仅7%左右,部分只有3.29%。与此同时,受政策机制不完善、担心风险回报等因素的影响,大批民间资本不能也不敢注入这个正在蓬勃生长的产业市场。
(三)循环经济投融资效率有待提高
目前的循环经济投融资仍以国家财政为主,一些投资不是建立在市场运作基础之上,导致投融资效率低下。例如,在一些国家投资建设的生态园区,为了维持园区的正常运转,政府注入大量资金,企业“被”安排进园而不是自愿被吸引,导致园区运作成本巨大且效果不理想。还有一些企业受国家投融资政策支持的影响,盲目上马循环经济项目,形成中央和地方重复建设,不仅浪费资源,也容易导致过度恶性竞争。投融资政策的科学可行性还需提高,主要表现在资金在投放前缺乏科学全面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项目结束后缺少评估机制,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一投资一还款”的良性循环,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齐悦,2010)。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完善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如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的滞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搭便车”现象严重。
(四)缺乏专门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数据统计体系
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并不等同于环境保护的投资,现有的循环经济投资的数据大多以环保投资为依据,两者的数据经常混用。环保投融资主要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如治理企业污染的投资。而对循环经济的投资更注重资源的节约、重复利用,两者存在交叉但并不等同。清洁生产是环保投资的重要部分,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相一致,可以归到循环经济的投资中。然而,城市的同林绿化、集中供热等环保投资,明显不属于循环经济投资的范畴。国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针对循环经济投融资的统计渠道与统计体系,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缺少科学的引导,无形中增加了开展循环经济的难度。
四、破解循环经济投融资难题的机制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资渠道
国家要在明确循环经济投资范畴的前提下,采取诸如“成立国家循环经济基金”、“稳定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等措施,建立长期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资增长机制。还可在“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下建立“中小企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之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用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账户中还可以建立循环经济投资的专项,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可以避免循环经济投资与环保投资交叉的困扰。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制定长远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循环经济的预算投入,加大循环经济投资的比重。
(二)创建多元化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模式
1 政府要发挥信用担保作用。循环经济产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中的企业规模较小,商业银行害怕承担风险。政府应成为企业和银行之间沟通的中介,发挥信用担保作用,出资成立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引导基金、担保基金或专业的担保机构,为商业银行指明融资对象,减少银行业的风险损失。
2 银行要强化绿色信贷责任。一方面,要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对于能够体现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要求的企业或项目以及国家确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单位,积极给予信贷支持,给予适当优惠的贷款价格、期限及放宽担保条件。对能耗、排污等方面不符合国家规定、不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项目贷款进行严格审批,对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限制或不予信贷支持,通过执行惩罚利率、提前还款等限制性条款,迫使客户履行必要的环保责任。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环保等情况处于动态变化中,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持续跟踪监测机制,将环保、节能降耗等情况纳入日常贷后管理工作中,跟踪监督企业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并进行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确保信贷资金投入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
3 企业要创新融资渠道。企业自身要突破传统的融资思维模式,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通过股市募集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开展,也可以申请发行循环经济债券,吸纳社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银行业要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国家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中建立循环经济创业板市场,推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
4 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中国循环经济的投资以政府为主,今后应动员社会的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因此,完善社会资本和外资介入的多元化高效投融资机制十分必要。各地发展和改革委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也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吸引社会投资向循环经济领域倾斜。也可以发行循环经济福利彩票,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许多国外投资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为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机,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的要求,开放市场,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为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创造条件(刘鹏,2009)。
(三)提高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执行效率
首先,要严格按照政策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避免资金的低效使用以及企业盲目推进、重复建设。政策制定者也要对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消除短期成效观念,做好循环经济攻坚战的准备。其次,每项政策的出台要经过严格科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不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项目要严格禁止。同时,对于在建或已建项目,要强化监督和跟踪机制,保证资金利用程度最大化。最后,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企业扫清政策、制度障碍,为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针对企业融资面临的贷款审批程序繁琐、时间长的难题,建议国家成立专门针对循环经济贷款审批的机构,提高企业贷款效率。
篇5
党的十报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投资司要在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投资工作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各项要求,努力推动投资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投资和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正确把握好两者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为稳定增长、调整结构、改善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仍需要合理的投资作支撑。要处理好促进增长、调整结构、稳定物价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加强投资形势分析判断,根据形势变化调控全社会的投资活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创新和丰富投资调控工具,更多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更多地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一举多得。
二、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投资结构调整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先导和基础,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要加强投资政策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信贷、土地环保、市场准入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引导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产业投资结构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做大做强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本文由收集整理制造业健康发展,坚决抑制“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城乡投资结构上,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要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持续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投资结构上,坚持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扶持力度,使投资增长更多依靠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三、管好用好中央投资
中央政府投资是国家调控全社会投资活动、调配资源的重要手段,管好用好中央政府投资是我委履行投资宏观管理职能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十报告“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布局,科学合理确定中央政府投资安排方向,进一步发挥中央投资在扩大内需、稳定增长、改善民生和优化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逐步建立中央政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形成与国家财力、发展需要和调控要求相匹配的中央政府投资规模。以推动出台《政府投资条例》为契机,优化编制中央政府投资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各类中央政府投资资金。不断优化中央政府投资结构,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安排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城镇基础设施、“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减排与生态保护、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央投资执行管理,强化投资计划执行全过程管理观念,切实加快投资计划下达和执行进度,确保中央投资及时发挥效益。
四、深化投资体制改革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性文件,努力把改革精神落到实处。企业投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审核的项目数量大幅减少,审核内容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管理程序明显简化。政府投资管理更加规范,政府投资方向更加集中,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未有穷期,要按照十报告“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企业投改方面,推动出台《企业投资管理条例》,及时修订核准目
转贴于
录,最大限度缩减核准范围,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科学界定核准权限,坚持纵向放权为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相关行业部门的作用。政府投改方面,要尽快把政府投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动出台《政府投资条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加快健全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规定,进一步严格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推进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继续开展中央投资项目公示、后评价试点工作并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五、 鼓励民间投资发展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民间投资新36条和42项实施细则的制定出台,标志着放开民间资本准入限制迈出了重要一步。
篇6
需求回暖态势尚不稳固
今年前2个月,我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276亿元,同比增长26.5%,高出去年同期2.2个百分点,如果再考虑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回落的影响,则投资的实际增长还将更显著,投资的高增长强于市场的预期,表明去年四季度开始实施的一系列扩大投资政策措施开始显示积极成效。主要表现在:中央项目投资增速高达40.3%,高出地方项目投资增速15.2个百分点,与去年四季度水平相比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4486亿元,增长35.6%,增速较去年四季度提高了11.45个百分点;从新开工项目个数看,前2个月有1.85万个,明显高于往年来的同期水平;从行业看,铁路运输业、非金属矿采选制品业投资明显加快,分别增长了210.1%、58.7%。
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投资的持续高增长从原因来看是政府投资的大力拉动,随后还要看其对社会以及民间投资的激发和带动效果如何。
消费实际增速较去年下半年有所回落。今年前2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80.4亿元,同比增长15.2%,名义增速较去年同期的20.2%和四季度的20.6%分别回落了5、5.4个百分点。从扣除价格上涨因素的实际增长看,由于去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居高位,消费的实际增速去年前2个月和四季度分别在12.2%和17.2%左右。商品零售价格涨幅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持续回落,今年1、2月份已回落至0.7%、-1.6%的水平。由此,今年前2个月消费的实际增速在15.7%左右,高于去年同期,但比去年三、四季度水平略低,显示消费实际增速正在受到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
从消费者信心指数情况看,1月份的数据为86.8,继续呈持续下行态势。其中,从反映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生活的评价的消费者满意指数情况看,1月份数据为86.6,比去年12月份水平回落0.2,从反映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生活发生变化的消费者预期指数情况看,1月份为86.9,比去年12月份水平回落0.7。仍在下行的消费者预期指数反映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就业等的预期仍不乐观。整体来看,消费的持续增长面临一定的压力。
内需拉动的重要性凸显
今年扩内需、保增长成为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的首要原则,同时在今年着力要抓好的七个方面工作中,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被单独列为一个方面的工作着重提出,明显有别于往年。
我们认为这里包含两层内涵,一是在内需与外需两者之间,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尤其在当前外部需求急剧回落情况下,更需要内需的扩大来弥补外需的回落和不足。2005年以来,外需对经济的拉动平均在2.5个百分点左右,贡献率平均在22%。但是到了去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环境持续恶化,外需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降至9%左右,仅拉动去年GDP增长0.8个百分点。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加深,我国外贸保增长的压力显著增大。今年前2个月的进出口运行情况已经反映出了这种形势的严峻。从全年来看,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很有可能是零甚至负拉动。在此形势之下,扩内需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尤为明显。
篇7
1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表现
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除业主投入、自身积累、亲友借贷和利用商业信用外,主要依靠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小微企业融资中的主要问题是融资渠道狭窄,内部融资不足,从金融机构融资难、融资贵。
1.1 抵押担保难、融资慢
一般来说小微企业除自筹外的主要融资渠道就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其贷款的主要方式就是抵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但是由于现实原因的限制,小微企业通常很难实现抵押贷款,另外小微企业由于缺少合适的担保人,担保贷款也很难成功,从而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审核和发放。
1.2 贷款难、成本高
国际金融危机后各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防范更加严格,不少银行给为小微企业融资的基层行授权有限,办事程序又较繁琐,导致许多小微企业贷款很难,而且目前小微企业贷款融资成本包括了基本利息和浮动部分、抵押物登记评估费用、担保费用、风险保证金利息等,加在一起一般达到10%以上,高出规定贷款利率不少,融资成本高。
1.3 融资渠道狭窄、直接融资难
小微企业自身底子薄、产品技术含量低、自有资金少,要想从门槛很高的正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小微企业成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外商投资和地方政府少量的财政性资金也基本上不会流向小微企业,正在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等投资基金、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规模有限,作用不大,所以一些企业只能转向成本很高的民间融资渠道,但民间融资多为地下或半地下状态,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规范,具有很大风险,造成融资贵。
2 导致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小微企业自身的原因
由于小微企业的产品比较单一,技术含量也不高,只能依靠价格进行市场竞争,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很多的因素都会导致小微企业出现经营危机,比如货币政策的紧缩、市场的变化、原材料等要素价格的上涨等。小微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在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大,拖欠、赖账、逃废债行为屡见不鲜,从而影响了企业的信用形象。加上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不实,缺乏完整的信用记录,因而金融机构对其信用状况很难做出准确评估以进行有效信贷决策,信用风险难以控制,造成银行信贷成本高、小微企业融资贵,给企业融资带来了不小的障碍。其次,由于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在各行各业,又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群体的差异化决定了其融资需求的多元化,需要形式多样的资金提供方式,“短、频、快”的融资特点增加了小微企业融资的单位成本。
2.2 金融机构的原因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银行贷款偏好于大中型企业,对小微企业融资不够重视。为了避免风险,保证自身安全性、有效性和流动性,金融机构一般设立了严格的经营标准,实施企业资信分类管理,对缺乏良好信誉、不良贷款较多的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抬高,贷款时还层层把关,给企业融资带来障碍。银行业务创新不足,产品不丰富,缺乏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平台和信贷产品。多层次资本市场近两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条件高,对小微企业而言仍只能望而却步。
2.3 政府部门的原因
2003年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内容较粗略、政策性太强、可操作性较差,一些地方没有制定相应具体配套落实办法,而且该法针对的是“中小企业”而非“小微企业”,不能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法律保护,有关微型企业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制定实施。各地政府部门更加重视大企业的发展,导致金融信贷也向大企业倾斜较多,给小微企业扶持力度相对不够,既没有建立专门用于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没有为小微企业搭建更多更合适的融资平台。小微企业社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虽然各地建立了初步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担保业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不少担保机构工作不规范,风险过大,自身亏损现象严重。另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也处于比较滞后状态。
3 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状况的对策建议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近年来国务院非常重视,多次专题研究和出台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措施,但由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是由多重因素叠加导致,改善解决该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应多措并举、标本兼治才能达成。
3.1 完善小微企业的融资路径
①完善发展包括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未上市股权交易市场)、小微企业债券市场等多层次多渠道区域性资本市场,规范有关股权投资政策,扩大小微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及规模,加大小微企业向社会募集股份和发债的创新力度,积极支持成长性好、有盈利前景、科技含量高、管理规范的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通过发展信托、基金、风险投资等财富管理业务和融资租赁、金融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外包、民间融资服务公司等新型资本投资与资产管理机构,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金融服务产品,指导小微企业做好投融资管理。推进股权投资业发展,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进一步加大鼓励民间资金为主体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成长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专业投资基金的发展,以集约化管理方式,使各类基金组织成为民间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重要载体,成为小微企业创业和发展的直接融资渠道。
②针对小微企业信用等级较低的情况,应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加大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首先,必须转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观念,制定与小微企业切实相关的信贷管理运行机制,正确处理信贷过程中风险与发展的关系,落实中央和银监会各项支持小微企业信贷的政策;其次,必须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根据不同小微企业的特点,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更多地推出适合不同小微企业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第三,加快培育和发展与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相适应的各类小型金融机构,设立大银行-小企业专营机构,适当降低放贷权限,加快贷款审批速度,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过桥”环节,缩短融资链条,提高融资效率;第四,规范商业银行收费行为,严禁收取额外费用和变相提高贷款利率,降低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3.2 加强小微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从 2006 年开始,各地陆续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信用征集,建立信用档案。2014年10月1日实施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是转变对小微企业信用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后监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强化对小微企业的信用约束机制,但小微企业分布极广、数量众多,鱼龙混杂,因此政府、企业和银行仍应加强合作以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促进小微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自身素质,走出低端“陷阱”,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小微企业整体信用水平,为金融机构增加对小微企业放贷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
3.3 健全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融资担保体系健全与否与小微企业融资息息相关。为满足广大小微企业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引导、扶持和推进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建立更多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的专门机构尤其是政策性担保机构、信用担保基金,对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规范小微企业融资担保秩序,建立贷款保险机制,积极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
篇8
关键词:欧盟;国际投资条约;ISDM
中图分类号:F831.6文献标识码:A
由于里斯本条约(the Lisbon Treaty)于2009年12月1日生效①,欧盟取代了欧共体,具有单一法人地位,有和成员外的第三方签署和缔结国际投资条约的专属权力。今后欧盟27个成员国将作为一个整体与第三国缔结投资条约。所谓专属权能,顾名思义,是指只有欧盟可在国际投资领域对外缔结投资条约,而成员国只有在获得欧盟授权或为实施欧盟法令的情况下才可采取此类行动。根据《欧洲联盟运行条约》第206条,逐步取消对国际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是欧盟应该致力的目标②。而《欧洲联盟运行条约》第207(1)条则进一步规定,包括外国直接投资、贸易自由化措施的统一、知识产权的商业方面、涉及货物与服务贸易的关税与贸易协定的缔结等在内的共同商业政策应建立在统一原则的基础之上,从而明确将外国直接投资纳入了欧盟专属的共同商业政策范围,即《欧洲联盟运行条约》第3(1)(e)条所规定的,欧盟在共同商业政策领域享有专属权能。由于欧盟各成员国授予了欧盟以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专属缔约权,这不仅会导致各成员国以前独立缔结的投资条约逐渐消失,更重要的是会导致欧盟要基于各成员方的意见及现实情况的变化、考虑和斟酌其为缔约方的投资条约的内容,从而会导致以欧盟为缔约方的投资条约在内容上出现调整和变化。欧盟各机构对投资条约中ISDM的看法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投资条约中的ISDM是否保留及如何设计的问题成为一个最有争议、需要欧盟面对的问题。本文根据欧盟各机构对ISDM的态度,国际上关于ISDM的三种不同做法,联系欧盟在这一问题方面进行的初步实践,预期未来欧盟国际投资条约中ISDM的表现形态,这种探讨和研究对于中国与欧盟将来缔结双边投资协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欧盟三机构在对外签订投资条约时各自的法定角色里斯本条约分为两部分:《欧洲联盟条约》(the Treaty on European Union)和《欧洲联盟运行条约》(the Treaty o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③。欧盟各机构要在两部条约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并依据两部条约所确定的权限、要求和程序行事。
根据《欧洲联盟条约》,各机构应相互真诚合作④。其中,欧洲议会与理事会共同行使立法和预算职能。欧洲议会还行使两部条约规定的政治监督和咨询职能⑤。欧洲议会由联盟公民的代表组成⑥。理事会还有权根据两部条约行使政策制定和协调功能。理事会由每个成员国各一名部长组成,他们能够代表其所代表的成员国政府作出决定,并代表该国政府投票⑦。委员会应促进联盟整体利益,并为此提出适当动议,委员会对外代表联盟⑧。由此,欧盟三机构表达的利益诉求可能有所不同。由联盟公民代表组成的欧洲议会更可能代表公共利益,而由成员国代表组成的理事会和代表欧盟整体利益的委员会更可能倾向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根据《欧洲联盟运行条约》的缔约授权,如两部条约有此规定,或者在联盟政策框架下,有必要缔结一项协定以实现两部条约规定的一项目标,或者一项有约束力的联盟法令作出了此种规定,或者缔结协定有可能影响共同规则或改变其范围,联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第三国或国际组织缔结协定。联盟缔结的协定对联盟机构及成员国均有约束力⑨。为此,《欧洲联盟运行条约》第218条对欧盟缔约程序进行了规定,欧盟与第三国或国际组织之间的投资协定同样应按照以下程序谈判和缔结,在对外缔结投资条约时,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及欧洲法院,甚至成员国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互制衡。其中,委员会主要起行政机构的功能,理事会起立法机构的功能,无疑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欧洲议会大多数情况下是咨询机构,起监督作用,特殊情况下才具有决定权,而欧洲法院无疑具有司法审查和监督的功能。
总第428期高波:论欧盟国际投资条约中的ISDM问题····商 业 研 究2012/12二、欧盟三机构对ISDM的态度
(一)欧洲议会(the European Parliament)
目前,欧盟与加拿大之间的《综合经济与贸易协定》(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Trade Agreement, CETA)正在进行谈判,谈判的关键涉及知识产权和公共采购等实体问题,但投资者-国家的争端解决这一程序条款也是谈判的关键。欧洲议会对这一协定中ISDM 的态度应该也是欧洲议会对待国际投资条约中ISDM的态度。
2011年6月8日,欧洲议会就欧盟与加拿大的贸易关系(也包括投资关系)通过了一项决议,关于投资争端,原文援引其意见如下:
“11. 欧洲议会不无忧虑,注意到委员会提交给理事会一项修改磋商指令的建议,该修改磋商指令的建议授权委员会与加拿大进行投资磋商,而无需等候议会通过其关于未来欧盟投资总体政策的立场;欧盟议会呼吁委员会在与加拿大进行投资磋商时全面考虑欧洲议会关于这一问题的结论;认为鉴于加拿大和欧盟高度发达的法律制度,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及使用当地司法救济是处理投资争端的最适合方式;呼吁委员会确保可能的ISDM不禁止未来在敏感政策领域的立法,诸如环境立法,并纳入议会关于未来欧盟国际投资政策决议中概括的更广泛要求”。
所以,欧洲议会实际上藉此决议阐明了对于未来欧洲国际投资政策的态度,欧洲议会清醒地看到美国和加拿大修改双边投资协定范本(Model BIT)、限制国际仲裁庭的解释范围,以确保更好地保护其规制特权(prerogative)的举措。在此基础上,欧洲议会表明了其对ISDM的关切,而其观点很明显在着力重新主张争端解决的国家间模式,因其明确提出:鉴于加拿大和欧盟高度发达的司法制度,国家和国家间的争端解决机制及使用当地司法救济是更合适的处理投资争端方法。所以,欧洲议会首先主张放弃ISDM,然后再退一步讲,即使接受ISDM,也要限制其适用范围。欧洲议会呼吁委员会要确保一个潜在的投资者与国家争端解决机制不会阻止未来在敏感政策领域的立法,诸如环境立法。因为担心在国家安全、环境、公共健康等方面的规制受到投资者-国家的争端解决的干扰,欧洲议会提出了在某些敏感领域对ISDM的保留态度,包括国家安全、环境、公共健康、工人及消费者的权利、产业政策和文化等领域,并呼吁从投资协定中排除文化、教育、国防和公共健康等敏感部门,实际上也就是不受ISDM的制约。
正是在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方面,该欧洲议会决议表明未来订立的国际投资协定中将保护国家的规制权。其实早些时候欧洲议会还对ISDM提出了更大透明度、上诉机制及法庭之友诉讼摘要等方面的改革建议⑩。欧洲议会的这种姿态无疑会对欧盟与其他第三国将来的投资协定产生重要影响。欧洲议会对待ISDM的态度反映了由联盟公民代表组成的欧洲议会倾向于保护公共利益。另外,欧洲议会也强调了自己对国际投资条约谈判程序和内容的知情权和同意权。
(二)理事会(the Council)
由于理事会由每个成员国各一名部长组成,代表欧盟各成员国的利益,所以,其观点趋于保守,在2010年10月25日公布的一个文件中,理事会强调,新的欧盟投资政策不应当影响现行成员国的双边投资条约中规定的投资保护,并强调未来欧盟投资协定的支柱应当是传统上包括在成员国现行双边投资协定中的条款,诸如公平与公正待遇、充分保护和安全、保护免于征收及争端解决机制。该文件还进一步指出共同的欧盟投资政策应当增加对欧盟投资者的保护,同时要避免影响根据现有的国际投资协定对投资者的保护。所以,理事会对待ISDM的态度正是欧盟各成员国现在对待ISDM的态度。目前,没有一个欧盟成员国主张废除ISDM。
(三)欧盟委员会(the European Commission)
由于里斯本条约使欧盟将作为一个整体与第三国缔结投资协定,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7月7日公布了两份文件,开始根据里斯本条约的授权布局欧盟共同投资政策,而此前,有关投资保护的内容则由成员国各自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规定。在欧盟委员会出台的两份文件中,一份是政策性文件,提出如何推进欧盟共同投资政策;另一份则是过渡性安排,规定欧盟成员国缔结的1 200多份双边投资协定在过渡期内依然有效,投资者的相关权益不会受到影响,但欧盟将逐个审查这些协定是否有与欧盟规定不符的内容,如有将责令成员国重新谈判,予以修改。
对于ISDM,欧盟委员会在其给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经济和社会委员会及区域委员会的通报(communication),即政策性文件中最先提出了其观点。该通报指出除了国家与国家间争端解决机制,为了确保投资协定的有效执行,投资协定也要给投资者与国家争端解决以显著地位,该机制允许投资者对一国政府直接提出有约束力的国际仲裁。委员会还指出,ISDM构成了欧盟成员国已签订的双边投资条约的重要组成部分。ISDM是重要的,因为投资涉及与东道国建立长期关系,万一投资产生问题,转移到其他市场并非容易之事。ISDM是投资协定久已确立的特征,以致于没有它就会阻碍投资,使东道国失去对外资的吸引力。因此,包括投资保护在内的未来欧盟投资协定应当包含ISDM。可见,委员会的这一坚决态度与理事会是一致的。
在欧盟国际投资协定中,欧盟与其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责任问题也需要处理,这实际上涉及诉讼主体资格问题。委员会认为:由委员会所代表的欧盟将为欧盟机制的所有行为进行辩护;鉴于专属性权力,对于有关协定范围内成员国采取的影响第三国国民或公司投资的所有措施,欧盟也将是唯一的被告;委员会也将考虑处理金钱补偿问题。这样,万一欧盟签订的国际投资协定中有ISDM这样的仲裁机制,欧盟就可以代替涉嫌违反了欧盟国际投资协定的成员国,独立作为被申诉人。
关于争端解决问题,在委员会的另一份过渡性安排的条例提案中,其第13条要求成员国一旦知道被提起其投资协定范围内的争端解决,就要通知委员会,并就成员国可以根据此协定对第三国发起争端或磋商机制与委员会合作。在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通过的条例中,对此予以细化,其第13(2)条规定,对于所有属于本条例范围内的协定,对于特定措施与投资协定不符的交涉,有关成员国应当无不合理迟延地通知委员会。成员国一旦知道被提起其投资协定范围内的争端解决,也要立刻通知委员会。成员国与委员会应该充分合作,并采取必要措施以确保有效抗辩,在适当情况下,委员会可以参加抗辩程序。另一方面,其第13(3)条规定,对于所有属于本条例范围内的协定,成员国发起协定包含的任何争端解决机制之前,有关成员国应该寻求委员会的同意,如果委员会要求,应该发起此类机制。此类机制应该包括与协定及争端解决的另一方进行磋商。在有关的机制内,成员国与委员会在程序方面应该进行充分合作,包括在适当的情况下,委员会参与相关程序。所以,无论是成员国进行申诉还是被诉,委员会都将深入参与。
总的来说,里斯本条约将对外投资政策统一划入欧盟的职权范围,提出在欧盟层面实行统一的外资政策,不仅将对外直接投资从成员国正式划归为共同商业政策的领域,而且将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条约的磋商和缔结纳入共同商业政策的范畴,欧盟三机构在缔结国际投资条约中各有分工,但是三机构对待ISDM的意见并不完全相同。
三、未来欧盟投资条约中可能的ISDM
关于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归纳起来,目前各国主要有三种做法:
一是以澳大利亚和部分拉美国家(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为代表的完全否定派。由于在澳大利亚国内的广泛异议,澳大利亚与美国的2004年自由贸易协定中就不包含ISDM。2011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紧密经济关系贸易协定投资议定书更明确废除了投资者与缔约国间的投资条约仲裁,只规定了国家间磋商解决程序。由于澳大利亚的健康和环保政策措施成为外国投资者的打击目标,如受到外国烟草公司的仲裁威胁,所以,澳大利亚决定其不再缔结会给投资者带来广泛法律保护及诉澳大利亚政府能力的投资条约。而对于本国的海外投资者,澳大利亚政府提醒他们加强海外投资保险,以规避国有化及其他不测。很明显,欧洲议会注意到了澳大利亚的政策声明,所以提倡国家间争端解决模式和当地司法救济。另外,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分别于2007年5月2日和2009年7月6日正式宣布退出《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公约》(ICSID公约)。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也一致同意退出ICSID,虽然至今尚没有正式通知退出ICSID,但它们已经为此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停止和退出包含ISDM的双边投资条约等。实际上,一些拉美国家,如巴西、古巴和多米尼加共和国迄今也没有批准《ICSID公约》,从而不接受ISDM机制。而南美国家联盟 (UNASUR)的成员国正在组建一个区域性仲裁中心以取代ICSID。
二是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改革完善派。这些国家仍然接受ISDM,但鉴于现实情况,采取了对其加以限制和完善的措施。包括:(1)鼓励磋商、谈判、调解和调停等替代性争端解决方法。例如,2004年加拿大投资条约范本第25条规定,“在投资者提出仲裁请求之前,争端方应(shall)首先进行磋商以图友好解决争端”。(2)排除最惠国待遇条款对ISDM的适用。如2008年加拿大与秘鲁自由贸易协定附件第804.1条规定,最惠国待遇并不包括国际条约或者贸易协定中规定的争端解决机制,例如投资争端解决程序。(3)将特定事项直接排除在ISDM之外。例如,2004年加拿大投资条约范本附件IV将加拿大外资并购审查决定、加拿大执行或强制执行竞争法的决定排除在ISDM之外。(4) 将特定事项排除在投资条约之外,从而排除在ISDM之外。例如,2008年美国与卢旺达投资条约第21条将税收措施排除在条约之外,第20条将金融服务审慎措施排除在条约之外,第18条将重大安全与紧急情势排除在条约之外。(5)考虑建立上诉机制。2004年美国双边投资条约范本第28条规定,“如果在一个独立的多边协议中建立了一个上诉机构,旨在审查根据国际贸易或投资协议规定组成的处理投资争端的仲裁庭所做出的裁决,而该多边协议在缔约方生效,那么缔约国双方应尽力就上诉机构将对该多边协议在缔约国双方生效后根据本节第34条(裁决)规定作出的仲裁裁决进行审查达成一致”。在此基础上,美国对外双边投资条约实践往往规定,在其双边投资条约生效后3年内,考虑是否建立上诉仲裁机制。
三是以为德国和法国代表的完全推崇派。对于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争端,法国2006年双边投资条约范本规定,首先争端方应寻求友好解决,如果6个月内不能友好解决,则应任何一方请求,可将争端提交ICSID,当争端涉及对一缔约方的次实体(subsovereign entities)的行为或不行为的责任时,次实体必须无条件同意利用ICSID(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对于同样的问题,德国2008年双边投资条约范本规定,投资者和缔约国之间的投资争端应(should)尽可能友好解决。为了帮助达成友好解决,争端方也可选择ICSID的调解程序。如果6个月内不能友好解决,应投资者的要求,应将争端提交仲裁。缔约方毫无保留、并有法律约束力地同意投资者选择的以下争端解决机制之一来解决争端,分别是:根据《ICSID公约》由ICSID仲裁;根据《ICSID附加便利规则》由ICSID仲裁;根据UNCITRAL(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仲裁规则)设立单独仲裁员或临时仲裁庭进行仲裁;根据ICC(国际商会)、伦敦国际仲裁院(LCIA)或SCC(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的争端解决规则设立的仲裁庭仲裁;以及任何其他争端当事方同意的解决方法。该范本还强调仲裁裁决的终局性(不允许上诉)和法律约束力。需要指出的是法国2006年双边投资条约范本只有11条,德国2008年双边投资条约范本也只有13条,除了税收措施被排除在条约范本之外,没有采取任何美国和加拿大所采取的改良措施。
篇9
加快建设丘科学发展先进县,实现率先崛起、和谐崛起,关键是发展县域经济,而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是突破资金瓶颈。为学习先进经验,努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难题,县政府县长李学焦带队到*省杭州市、兰溪市等地,对当地民间资本市场运作理念、模式进行了全方位了解,感到沿海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市场运作的步伐很大,既给我们加快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又为我们破解资金难题提供可借鉴的现实经验。
一、开阔眼界看*:*民间资本市场运作模式为我们破解资金难题提供了基本经验
*省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长期以来富甲天下,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仅在1980-2002年的20多年间,*省民间投资年均增长25.2%,比国有投资高出2.5个百分点。据不完全统计,自“九五”以来,*省至少有7000多亿元民间资本进入全国各地的不同领域,仅温州市流向外省市的民间资本就已超过1000亿元。目前,*省已经度过全民创业期,处于全民投资期,以财团、家族等为纽带,建立起堡垒式的投融资体系,尤其以温州人为主,在互利互信的前提下凝聚为整体。在庞大民间资本市场的管理、监督的探索和实践中,*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以有效配置金融资源,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
(一)加大培育投资队伍。无论从总量还是从活跃程度看,*都是我国大陆最大的民间资本溢出地。去年以来,*各地工商联纷纷组建由民间资本独资或由民间资本控股、少量政府资金入股的民营担保公司,以缓解个体私营企业融资难的突出矛盾。迄今,全省已有18家“民字号”的担保公司受理担保业务。今年*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开展后,政府对民间投资主体的开放和支持态度,在营造适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刺激了*民间资本力量的加速壮大。
(二)政策措施倾力支持。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民营经济的发展都十分关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均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政策层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国务院颁布了“非公36条”(《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总理曾当面倾听浙商对“框架思路”的意见,吸纳浙商的呼声和冀望。《*省“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投资领域”、“支持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反映灵敏的浙商,相继进入原本属于个私经济“”的卫生、电力等行业,投入呈成倍增长态势。
(三)利率浮动紧系要害。针对贷款对象的资产和信用状况,综合投资项目的利润回报、社会效益等各类因素,民间资本放贷利率一般采用差别利率和浮动利率。具体而言,*省温州市民间借贷月利率一般在11%,其他地区高于30%,最高可达50%。民间借贷和地下钱庄的放贷利率很大程度上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但越是正规的民间借贷,利率水平越低,东部发达地区民间借贷利率低于中部地区,最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民间借贷利率最高。
(四)信用环境激发热情。为适应市场竞争,*省从2002年就着手实施“百万企业信用工程”。其核心是查处损害*信誉的突出问题,建立包括信用记录、失信惩罚、警示、激励等内容的企业信用体系。并在发展过程中开通了全国数据容量最大的省级企业信用查询网上系统,50万家首批上网企业的“信用档案”通过该系统可一目了然。由于信用环境大大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高,当地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平均在5%以下。
二、站在*看*:立足自身攻坚破难初步走出了一条穷县兴大业发展之路
对于一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有四、五千万的*县来说,如何求发展,穷财政如何兴大业,这一直是困扰*发展的棘手难题。公共事业要发展,城市要建设,集中区要建设,这些都要钱,为此,我们不是“等、靠、要”,而是攻坚破难、开拓进取,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在一年内取得长足的发展,干起了几十年想干而又干不成的事,促进*经济的跨越发展。
(一)在工业集中区上做文章。我县抓住省、市打造沿江经济带的契机,举全县之力,把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打造成为全市招商引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按照“市县共建,以县为主”的模式,由市县出资5000万元并委托宜宾罗龙工业集中区管理委员会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负责工业集中区的国有资产和资源的管理、经营、投资、融资和建设等工作;由市级相关单位牵头,逐步将宜宾城区内的外迁企业、市内优质项目优先落户罗龙工作集中区;积极协调解决天然气指标,在变电站建设、电量供应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工业集中区建设的带动下,天蓝化工、红光化工等企业不断拓展生产领域,延伸产业链,红光tda、天蓝三聚磷酸钠、九龙电石废渣水泥等项目相继开工并顺利推进,精细化工产业实现产值10.65亿元;五粮液药业已入驻集中区并开展前期工作,文龙药业、仁和中药加快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实现产值4300万元;徽记食品、国砫豆制品、庶人坊食品、天成酒业、叙南酒业、长兴酒业等企业,加大技改力度,效益明显提高,食品饮料产业实现产值1.23亿元;长信实业、南山设备、中源变压器等企业新建或技改项目相继开工投产,机械制造产业实现产值8640万元,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20.17亿元,同比增长73.2%,促成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食品饮料和机械加工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进一步聚合升级。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抓落实。*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底子薄,怎样促进农村的发展,改变农村较为落后的局面呢?县政府积极与驻县的农发行、工商行、农业银行、信用联社,以及宜宾市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信用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搭建政府性投资项目融资平台。一是积极保障农村公路建设。“五年规划、两年完成”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资金问题是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大难题,共需投入近2个亿,我县顶住压力,积极发挥财政保障职能,采取向内挤,向上争,担保融,向民筹等方式,广开财源,破解资金难题,为*突破交通瓶颈,引擎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二是大力培育带动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配合相关部门争取到农业综合开发优势特色白鹅繁育项目资金225万元,其中有偿资金157.4万元,无偿资金67.6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富民白鹅公司的技改项目;积极为文龙药业申报财政贴息项目,为*县徽记豆腐干食品有限公司申报1.2万吨大豆加工新建项目,为富民白鹅公司申报600万元的四川白鹅养殖专用基地项目;围绕县政府下达的2007年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市、县两级安排榨菜基地建设资金11万元,发展榨菜6000亩。三是抓好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271.5万元,新建田间排渠3.6公里,改造中低产田0.51万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2000人饮水问题;目前,全县直补和综补资金1024.1万元、能繁母猪补贴资金79.12万元、水稻良种补贴315.06万元、农村计划生育奖励资金51万元等惠农资金已全部兑付到农户手中,实现过去向农民要向给予农民的转变,使农民休养生息,切实得到了实惠。
(三)在招商引资中出新招。全方位对外开放,大规模招商引资,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抢占先机、争取主动、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县为吸引外资、引进项目,一是创新理念、强化责任。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务来抓,领导率先垂范,全面推行县级领导干部牵头联系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制度,进一步细化明确目标任务和奖惩措施;进一步完善“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招商机制,充分挖掘招商资源,增强全民招商意识,壮大招商队伍。二是创新方法、拓宽领域。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和手段,开展小分队招商、蹲点招商、以商招商、项目推介招商,逐步打开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完善“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招商机制,充分挖掘招商资源,增强全民招商意识,壮大招商队伍。三是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以增强服务为天职,争分夺秒地改善硬环境,千方百计改善软环境。根据我县现有县情及新推出的招商项目,重新编辑制作了《*投资指南》和《招商引资项目册》宣传资料以及《*投资基本情况》光盘,在*招商网站上定期或不定期对外招商项目信息内容,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招商工作需要;制定《关于*县促进企业投资的办法》,优化我县招商引资政策环境,全力做好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和在建项目资金到位率。2007年,共引进项目82个,总投资32.47亿元。
(四)在城市经营中谋发展。我县的财政都是吃饭财政,系列城建基础工程投资都必须同财政完全脱钩,否则难保社会稳定。就是在这么窘迫的情况下,还面临着巨额的工程投入:东城0.3平方公里建设、西拓工程项目、护城溪建设、安置房建设、城市绿化和亮化工程建设,此外,还有工业集中区建设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为解决钱从那里来的难题。我县在城市经营中谋出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把企业经营理念引入到政府管理中来,尝试着把政府资产和资本运营结合起来。一是强化土地市场管理,全面贯彻土地有偿使用制。经营性用地、商品住宅用地100%拍卖出让,工业用地100%实行挂牌出让。2007年共出让国有土地15宗,面积270.56亩,其中拍卖出让11宗,面积207.01亩;挂牌出让1宗,面积34.02亩;协议出让3宗,面积29.53亩。全年收取土地出让金18662.292万元。同时加强土地出让金管理,土地出让金全额缴入县财政,纳入地方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二是对接收划转的经营性营业用房405间开展经营调查,并制定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和国有资产公开招租暂行办法,2007年收到经营性国有资产租金37.8万余元;三是按照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原则,对首批到期经营性资产进行了公开拍卖,成交价达1125万余元,涨幅56%,2007年实现国有资产经营收益6465.8万余元。四是争取项目资金和带资施工弥补不足。通过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既克服无钱办事的窘境,同时也避免了财政上的后遗症,为加快城市建设,打造“滨江生态园林城市”提供资金保障。
三、着眼未来看*:巧用*资本运作经验超常切入破解*科学发展资金难题
理性分析*省民间资本市场,破解发展资金瓶颈制约,超常采取市场化运作理念,进一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须在三个“创新”上谋求突破,跳出*看*,把握绝佳机遇,实现突破腾飞。
(一)创新理念,率先崛起。*经济之所以能够超越国家投资少、资源贫乏等诸多局限,获得持续20余年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体制创新、理念创新,以及*人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先发优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不但积淀了“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精神,更成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精神的践行者。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激情缺失是我们与发达地区最根本的差距。学习和借鉴*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和浙商教科书般的市场理念,是奋起直追、缩小差距的唯一捷径。一是树立敢闯敢干的理念。深入剖析思想根源,认真解决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破除小成即满、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思想,“不讲不能办,只讲怎么办”,“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在研究市场规律、推进产业升级、进行资本运作等方面要不知疲倦、永不停歇、满怀激情地“拼、抢、赶、超”。二是树立不进则退的理念。不发展是落后,发展慢了也是落后。*必须紧紧抓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的历史机遇,把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对当前发展形势科学判断和对今后工作的全面部署上来,统一到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形成超越自我、务实勤奋的创业精神,形成上下齐心、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形成雷厉风行、克服惰性的敬业精神,形成超前谋划、参与挑战的竞争精神。三是树立开放变革的观念。结合县情,冷静分析找寻面临的新机遇,在扩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方面;在利用县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方面;在吸引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方面,破除陈规陋习,敢于想大事、谋大业、迈大步,从游戏规则、组织形式、市场定位、科技素质方面迅速接轨,主动把经济联系的触角更多地伸向省内外各个角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为加快自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篇10
【关键词】财政政策;政府投资;税收政策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市场疲软、外需不振,中国的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的出口承受巨大压力,加上投资萎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中国经济在经过7年加速上涨后,增长势头在2008年发生逆转。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目前这些政策措施效果已开始显现,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出现企稳回升迹象。
一、宏观经济走势
1.消费增长速度趋弱化
以2008年1至10月为例,虽然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但是CPI涨幅就达到6.7%,扣除价格因素,消费实际增长并不快。以重庆市为例,1至10月居民食品类消费价格上涨46.1%,需求弹性小的粮油类和肉禽蛋类上涨高达57.3%、6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4.5%,表面上看消费形式喜人,扣除价格因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物价上涨较高直接影响了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即期消费和生活质量。作为居民生活首选必需品,食品支出日益增加,多数家庭无奈之下只能缩压其他消费品开支。即便如此,部分地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仍趋弱化。
2.投资增长存在不确定因素
2008年期间,总体而言既有刺激投资增长的因素,这与地方新一届政府开始工作以及灾后重建等相联系,也有抑制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与房市股市变化和城市建设规模、速度等相联系。此外,资源环境工作以及对新开工项目的管理,对投资也会形成一定的约束。
3.出口增量明显回落
2008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出口10741亿美元,增长22.3%,比07年同期回落4.8%。对美国的出口比07年同期回落4.6%。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和玩具前三季度出口分别比07年同期回落21.2%和6.3%。08年前8个月,我国家电业累计出口250亿美元,增幅比07年同期回落10.7%,其他行业的情形也不容乐观。
二、应对危机的财政政策
面对经济下滑,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更为有效,它可以起到直接拉动经济的作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支出,扩大消费;二是通过减税刺激消费,扩大生产。
(一)财政支出与投资政策
1.“三农”支出
中央财政加大对农民的补贴,支持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
2.保障性住房和灾后恢复重建投资
在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位列之首。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2008年和2009年两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75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当于过去10年总投资的5倍。理论上,以定金式或基金式启动的、由中央财政投资带动的项目,能够撬动6至10倍的资金,那么未来三年,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本在该领域的投资总额将可能达到9000亿元。如果再考虑其对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带动,平均每年3000亿元的投资额还可能会翻一番,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3.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国务院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中提出了“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部和铁道部表示将在未来三到五年内实现投资总额8.5万亿。比照“十五”期间,交通基建平均每年对GDP的贡献达到了2%。这一轮的交通基建投资的贡献率也应该会与上一轮相当。铁道部估计,仅2009年计划的6000亿元铁路投资,可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将达1.5%。
4.地方和民间投资
在中央投资项目的带动下,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上升势头。但地方和民间投资还没出现大规模复苏迹象。1到2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6.5%,相对去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考虑投资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实际增速大幅上升至30.3%。
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4486亿元,增长35.6%,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12.8%,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的最快增长速度;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之外的内资企业,在1到2月份的投资总额为4577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6.2%,增速较去年全年增速放慢6个百分点,该类投资增速已经连续五个月放缓,创出历史新低。民间投资尚未被积极拉动,依然处于低迷状态。但在中央项目投资的带动下,后期地方项目的投资会逐渐跟上,使得后期总的投资增长形势比较可观。
(二)税收和减费政策
1.增值税转型
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据测算这项措施将减少当年增值税收入约1200亿元,减轻企业税负约1233亿元,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增值税转型有利于释放生产力,促进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率,但其实施效果往往有滞后性。作为制度性改革,其实施效果的显现将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出口退税政策
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能鼓励外贸发展,促进外贸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在2008年下半年两次调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我国自2008年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有利于缓解外贸企业资金链紧张,并有望进一步减轻劳动力密集型出口企业的压力。此次部分产品出口关税税率的调低有利于降低原材料企业的出口成本,提高相关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轻库存积压。
3.自主创新和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政策
下一步将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同时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支持服务业发展。中国还将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4.减费政策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此举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连同自2008年9月1日起停征的集贸市场管理费和个体工商户管理费约170亿元,合计2008年以来国家采取的减费措施可直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360亿元。此次强有力的减费措施,可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发挥与减税政策相同的扩张效应,促进企业增加投资和居民消费。
三、财政政策的实践效应
虽然财政政策的运用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更多的是瞄准经济结构中深层次的问题,偏重于结构的调整,因此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其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深远的。
1.有效拉动消费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国国民收入不均造成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整体消费更是呈现不足。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可以使国民收入向普通劳动者倾斜,同时配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保障的覆盖,从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有效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
2.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08年上半年,全国有近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随着出口退税率的降低及信贷控制的放宽,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3.带动地方经济积极响应
中央财政投入基础建设和民生工程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积极响应,如北京市政府今后两年将投资1200亿至1500亿,用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城市路网、保障性住房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可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广东省政府以重大项目带动社会投资,5年内计划投资2.3万亿元;江苏省政府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实施总额2200亿元的政府主导性项目。新晨
4.有利于社会公平
政府财政支出对分配可以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一方面通过对政府支出的公共保障功能的强化;另一方面通过完善补助政策,关注低收入者群体。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5.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
在深度调节产业结构方面,财政政策有着其他政策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能对产业结构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调节,如利用税收政策来鼓励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扶持“三农”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支持新农村建设等。
6.降低对外依存度
受国际经济环境制约,我国政府通过降低关税和降低出口退税税率,并且进一步完善企业税负负担,通过税收政策来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符合国内消费需求的产行业中,从而减轻了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增长、流动性膨胀等的压力。
四、结束语
全球金融背景下,我国政府对未来进行了积极的预期,重拳出击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这些政策的实施效应还未完全显现。但是,无疑这些举措对我国经济颓势的扭转,远期增长方式的转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财政处于转轨阶段,由原来的投资性财政向公共财政、服务财政转移。所以,财政刺激方案取向也是财政改革的实践取向。相信这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世界经济下滑带给我国的冲击,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是我国政府运用政策应对危机能力的一次有益体验。
参考文献
[1]马洪范.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财政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9(7)
- 上一篇:上半年社区总结
- 下一篇:社区支部年度工作报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