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调整会议纪要范文

时间:2023-04-03 00:3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资调整会议纪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资调整会议纪要

篇1

(一)强化学习教育,提高队伍素质

为提升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按照中心的学习制度,定期针对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政策业务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召开学习会。一是保证学习时间,处理好工学矛盾。中心办公室在做好自身各项工作的同时,从实际出发,要求各人科学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尤其是组织好集中学习,挤出一切可以学习的时间,确保本年集中学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30小时。二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中心办公室在集体学习时,改变过去“一人读,全体听”的传统培训方法,灵活采取召开讨论会、深入基层调研、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三是加强督查,落实责任。办公室负责人掌握办公室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工作的进展情况,把握关键环节,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习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严把学习培训工作质量关。

(二)落实常规工作,服务中心大局

1、办好文。文秘工作是关系中心大局工作的开展,代表着中心的对外形象。根据中心领导的部署,办公室制定了相关工作规划和方案,撰写工作报告、意见,起草领导讲话和会议纪要,完成重要的工作汇报、工作请示和下发通知意见;出台了党务人事管理、公务管理、服务管理、后勤管理等相关制度;同时认真做好印鉴管理、收发文登记、文件传阅、介绍信出具等工作,做到收发文无一疏漏,文件及时传阅,保证上级和领导布置交办的工作及时办结。XX年以来,办公室规范办文程序、严把办文质量关,不断提升办文效率,共制定、整理制度30项,收发、传阅文件700多份,拟办、办结了文件150多份,审核、印发文件60份。

2、开好会。一是拟定会议方案。对重要会议,会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制定会议预算,确定会议议题,准备有关文件,明确参会范围,落实会务责任等,对每个环节都认真研究,把会办细办好;二是组织会议召开。对会议议题严格把关,加强会前协调,不成熟的不提交会议讨论,避免议而不决。提交会议讨论的文件要严格审核,会议议题确定后,要尽早地把文件发给与会人员,提前准备意见。会议召开后,做好会议记录,组织好简报、会议纪要的编写;三是落实决定事项。对会议决定的事项,要及时分解任务,责任到人,明确时限,跟踪督办。要把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反馈。今年以来,办公室在做好中心党务相关会议、业务通报会、窗口负责人会议等内部会议的同时,重点做好由中心牵头的重大会议,共组织办好大小会议约30场(次)。

3、理好财。办公室担负着中心的财务管理的重任,XX年,会计人员克服中心经费紧张的困难,认真做好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税务保险、公积金缴纳等业务工作;编制财务预决算、财务分析报告;协调业务关系,做好中心政务服务相关专项经费申请、追加;按要求做好工资调整、养老保险费和公积金调整等工作,保证了中心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4、管好人。XX年,办公室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做好人事管理工作。一是及时做好各类人事报表的填写、审核、报送工作,保证各项数据的合法性、准确性;二是认真履行人事调动、工资福利调整等咨询的工作职责,对有关工资调整、享受待遇等方面政策的咨询,做到热情接待、细心解释、加强沟通、亲切安抚;三是及时为调进调出人员办理相关手续,完成中心参照公务员管理工作人员工资调整等工作。

(三)明确工作职责,提升服务水平

1、加强协调沟通,确保工作落实。一是在督办、催办上下功夫。把握工作动态,增强工作预见性,积极主动与各股室和进驻中心各单位窗口进行沟通、协调、联系,加强督查、催办,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促进中心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二是确保政令畅通。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信息传递工作,及时批阅传递文件材料,组织学习新的方针政策、会议精神xx县委、县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及时向领导反馈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将领导的工作意见传达到各股室,并加强跟踪反馈,督促落实。

2、落实后勤保障工作,维护中心日常运作。一是公务接待求规范。制定并严格执行中心后勤管理各项规定,公务接待用餐实行办公室集中安排,公务用车实行办公室统一登记使用,XX年以来,没有出现违规违纪现象。二是股室工作求保障。配合中心各股室、窗口对项目洽谈、签约,深入企业调研、协调等工作做好用餐和用车保障,XX年以来,未出现后勤服务不到位影响中心开展政务服务工作的现象。三是中心建设求和谐。不断加强中心软硬件建设的各项保障,及时、合理地为各股室、进驻中心窗口提供日常办公、服务物资。

篇2

一、机构上划

乡镇财政所上划为县财政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由县财政局垂直管理,具体办理乡镇政府交办的各项收支业务。

乡财政所人员调整变动由县财政局提出申请,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由县劳动和人事社会保障局发文执行。

二、人员设置

为确保乡财政所机构有序运转,按照以岗定员,以岗定责的

原则,乡镇财政所人员编制确定为5名,具体岗位及职责如下:

(一)所长1名:负责所内全面管理、各项审核(稽核)及票据管理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统管会计1名:负责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三)专项资金管理会计2名:负责扶贫资金、退耕还林资金、抗震救灾及其他专项资金的管理和核算工作。

(四)出纳1名:负责本乡镇所有资金银行存款、现金的收付管理工作。

三、预算编制

乡镇年初预算由统管会计根据乡镇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及工资等情况,按照“零基预算”的要求和县确定的定额标准,编制所属乡镇当年单位支出预算,经财政所所长初审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上报县财政局。

四、集中支付管理操作规程

(一)账户设置

1.“工资专户”,专门核算和办理工资代转业务,待信用社网络开通后取消该账户。

2.“支出专户”,专门核算和办理半供养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专项公用支出业务。

3.“结算账户”,专门核算和办理项目资金支出(扶贫资金、退耕还林资金、抗震救灾及其他专项资金)、部门划拨的临时性资金。

4.“村级资金专户”,专门核算和办理属于村组干部、村宣传员补贴及村级公用支出的收支业务。

(二)审批权限

为了更好地规范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乡镇要认真审核财政所的财务报表,乡镇财政所负责人对各类财政资金的来源、支出等情况要随时向乡镇主要领导汇报。对所有支出必须由乡镇长一支笔审批,否则,一律不予列支。个人报销费用在500元以上、项目资金在10000元以上的一次性支出属大宗支出。对大宗支出必须经乡镇领导班子共同研究,并有会议纪要方可列支。

(三)收付业务的操作

年初县财政局根据各乡镇上报的支出预算,经审核后批复(下达)各乡镇全年支出预算。乡镇财政所要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和代管往来资金的收付全部纳入财政所集中收付管理。

1.统发工资的业务处理

纳入县级统发工资范围的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局按月汇入乡级“工资专户”,实行工资直发。统管会计出具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花名册后,由出纳开据等额资金支票,直接将工资转到单位职工工资账户。统管会计平时作“暂存款”处理,年终根据县财政局提供的工资数据,按照预算支出款项作收、支账务处理。

人员变动、死亡及工资调整,各乡镇严格按照《*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巧政发〔2004〕62号)文件执行,并在每月6日前将变动情况书面上报县财政局。

2.公务费、预算资金及其他资金的业务处理

乡镇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全部纳入财政所相关账户,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集中审核、统一集中支付、统一集中核算。

收到县财政局汇入预算资金时的记帐处理方式为借:银行存款,贷:财政补助收入——款项。账务处理以乡镇为单位设立总账和明细账,支出时分部门并按照款项设立明细账。

收到县级部门汇入资金时的记帐处理方式为:借:银行存款,贷:拨入专款——某单位。纳入结算账户处理,设立总账和明细账进行核算。

3.印章的管理

单位在结算凭证上的签章(含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的人的签章)和在开户行的预留印章,为该单位财务用章。结算凭证和印章必须由二人以上分别保管,不得由一人保管。

4.备用金的核定和使用

为保证乡镇日常工作需要,核定备用金1000元,用于乡镇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发生的小额现金支付。所有会计原始凭证必须经过乡镇长审批签字,财政所进行真实、合规、合法性审查后,方可支付现金和作账务处理。凡经审查失真、不合规、不合法的会计凭证一律退回原单位;超过备用金限额以及乡镇大额支出,由劳务或商品供应者出具经乡镇长签字,具备原始凭证要素的真实、合法的有效凭证,并经财政所审核后,实行财政直接支付。

乡镇财政所出纳员应建立“现金日记账”,核算备用金日常收支。现金支付必须符合现金开支范围,不允许白条抵库。凡因公事借支现金的需经乡镇负责人审批后办理,并于公事完毕七日内报账结清欠款。因私一般不能借用公款,特殊情况须经乡镇负责人审批后借支,但应限期归还。财政所长要定期或不定期核查出纳员的库存现金,保证账实相符。出纳员出现短款的,由自己负责补足所差欠款。年终出纳员的库存现金应全部缴存相应账户。

出纳员每10天要对所发生的原始凭证进行分部门分类整理,填制《收支凭证结算单》,由统管会计和出纳员相互签字,作为凭证报销交接依据。

五、会计制度的使用

篇3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预期管理;国际经验;

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68.7%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近年来消费者满意指数和信心指数也呈现出整体下降趋势(见图1和图2)。在对当前物价不满意状况下,相当多的公众会认为价格可能继续上涨,对物价上涨形成一种预期。这就是通货膨胀预期,即公众对未来通货膨胀发生几率及通胀程度的心理预计。一旦消费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消费行为,造成通胀螺旋式上升,推动形成实际通胀,这反过来会对居民生活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为了应对08年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尽管从2011年至今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流通中货币量积累与2011年物价上涨趋势导致当前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有效地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对于保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有积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省略.cn)

一、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国际经验

尽管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对通胀预期管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但是由于通胀预期是一种基于主观认识的判断,容易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发达国家大多是间接地对通胀预期进行管理,先对通胀预期进行衡量,然后再选择适当的手段对通胀预期进行引导和干预。

美国。美联储认为,持续且准确的通胀预期衡量对于理解经济趋势与校准货币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衡量通胀预期的主要信息来源有路透/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通胀预期月度调查、费城联储的经济学家季度调查和Livingston调查等。此外,为了改善以路透/密歇根大学月度调查为基础的通胀预期衡量方法,2006年纽约联储联合克利夫兰联储展开了“家庭通胀预期项目”调查(Household Inflation Expectation Project)。为了测量各自区域的制造业活动和预期价格水平,纽约联储和里士满联储进行问卷调查。美联储也用国债收益率与通胀保护债券(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收益率之差来表示平准预期通胀率。

为了有效地向公众传递信号,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两周后,美联储公布会议纪要,每半年向国会提交一次报告,其内容包括各理事会成员和联储行长对当前和下一年的产出、失业率和通胀所做出的预测。此外,美联储还会在例会后新闻公告,说明委员会对可预见将来的通胀压力与风险的评估。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公众预期,美联储主席会经常就货币政策、经济状况等发表演说,阐述未来影响货币政策的因素,表明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对经济形势的看法。

欧盟。欧洲中央银行认为通胀预期对通胀形成具有实质性影响,为了控制通货膨胀,所以通胀预期也必须控制在较低水平。欧盟采用欧盟委员会月度定性调查(European Commission Consumer Survey)和专业预测调查(Survey of Professional Forecasters)。欧盟利用多种渠道可靠数据信息,引导公众通胀预期。欧洲中央银行以“月度公报”的形式为公众提供货币政策制定依据数据等统计信息;其行长须按季度向欧洲议会的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提交货币执行情况报告;每年还向欧洲议会提交年度报告。欧洲中央银行的高层领导利用媒体采访等多种渠道与公众交流货币政策。英格兰银行每季度会向公众《通货膨胀报告》,并预测短期内的通货膨胀和产出,对利率不变条件下影响通胀率和通胀预期的因素进行分析,有时也对货币政策效果做出非正式评价,借此对公众的通胀预期进行引导[1]。

保持当前价格指数稳定也是欧洲国家管理通胀预期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表明:部分公众对通胀预期是后向性(Backward-looking)的。因此,当前价格水平稳定对于公众形成理性的通胀预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比利时,由政府、工会、生产商、消费者等方面代表组成的价格委员会在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和消费者承受力的前提下,对面粉、面包、牛奶等生活必需品制定最高限价,限价形成后便具有法律效力。法国通过实施目标价格制度来稳定物价,建立起以目标价格为中心,配以多种辅助价格的物价体系,防止市场价格紊乱。意大利政府与生产企业对公众生活必需商品签订协议价格,协议价格一经确定,企业不能擅自变动,从而达到价格稳定的目的。

加拿大。加拿大中央银行采取通货膨胀目标(Inflation Targeting)和价格水平目标(Price-Level Targeting)两个主要政策目标引导通胀预期,其中价格水平目标对稳定通胀预期效果显著[2]。加拿大也采用调查方法获取公众通胀预期信息,主要调查有预测者调查(Survey of Forecasters)与商业展望调查(Business Outlook Survey)。加拿大中央银行会依据获得信息数据制定相应的通胀预期管理政策。加拿大运用政策法规来监控农产品价格、药品价格等关键商品价格,特别是住房价格。加拿大通过住房保障政策拓宽住房获取渠道,建立了完善的住房租赁市场,实行特有的住房金融制度,并以法律保障实行“指导价”制度。加拿大的整体物价商品被控制在合理水平内,这对于实施通胀预期管理十分有利。

新西兰。新西兰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通胀目标制的国家。1989年,新西兰成功运用通胀目标制,促使通过新《中央银行法》,这使得新西兰储备银行(Reserve Bank of New Zealand)成为工业化国家中独立性最高的中央银行之一。除了政策途径,新西兰央行行长也会通过媒体向公众做出表态或承诺,表达央行抗击通胀的决心,通过提升公众对央行信心来引导通胀预期。

二、对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管理的启示

新西兰、加拿大等采用了通胀目标制的国家,在治理通胀、管理通胀预期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那么,我国能不能也采用通胀目标制来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呢?由于中国人民银行不具有高度的独立性,还具有多重宏观目标,因此,短期内通胀目标制在我国并不适用。为了有效遏制通货膨胀,管理好通胀预期,我国应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胀预期管理模式。

一是抑制经济过热苗头,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降低过剩流动性。有研究表明,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8%至9%左右[3]。当经济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尤其是已经达到潜在增长率以后,政府不应再可以追求更高的GDP增长率,否则一旦出现经济过热,通胀预期以及通胀本身将会大幅上扬,难以管理。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量方面,应当继续坚持稳健为主,相机宽松的原则,注重信贷结构优化,严防流动性泛滥。另外,必须将预期管理纳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战略,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二是中央银行明确目标,政府传递信号。当前中央银行有多重目标,并且各目标之间又存在冲突,因此,中央银行应明确把稳定价格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如果央行本身在这个问题上态度不明朗,很难使公众有稳定理性的通胀预期。在落实目标过程中,央行应及时向公众相关信息数据,让公众了解有哪些手段可供使用,从而增强公众对中央银行能力及货币政策的公信度。在高层言论引导方面,政府应当重视与利用多种非正式表达渠道,增加重要信息数据的透明度与可信度。针对通胀预期波动性较强、变化较为频繁的特点,适时适当艺术性地信息引导公众通胀预期。随着我国银行体系制度完善、货币政策透明度提高与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在长期内可以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通胀目标制。

三是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产品与能源等关键商品价格。公众对农产品与能源等商品价格波动反应敏感,其价格的涨跌最能引导公众的通胀预期。为了加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给,进而稳定农产品价格,首先应该加大农产品生产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巩固、完善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夯实农产品生产基础;其次,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从战略角度保证大宗农产品供给安全;再次,改善农产品流通状况,减少农产品流通成本;最后要完善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跟调节机制,保障供应与价格稳定。能源方面,要密切关注能源价格走势,防止能源资源集中涨价加重通胀预期,并在推进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同时适当引入市场竞争,逐步打破能源市场寡头垄断的格局。应通过建立战略性物资储备制、稳定海外资源供给和提高中国对关键产品定价权等方式稳定国内石油价格及石化类产品价格,扼制通胀预期抬头。

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增强公众对通胀的心理承受力与决策理性。国外有研究表明,媒体关于通货膨胀报道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影响公众通胀预期的形成。一方面,被舆论放大了的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压力增加的重要因素,过度渲染通胀预期从而妖魔化通胀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通过舆论让公众明白,当前通胀既无近忧也无远虑。政府应充分利用舆论,引导并提升社会各界对通胀形势“正常变化”、“可承受水平之内变化”以及“恶化”的区分能力和判断能力,最终达成物价上涨可承受水平的社会共识。当前公众对通货膨胀的认识并不科学与全面,多数公众将CPI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不理解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的经济现象。所以,媒体不应该炒作“通货膨胀”,而是需要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客观看待物价的温和上涨,消除公众对通胀过激反应的心理。现在学术界普遍认识到,通胀预期与公众的心理直接相关,而公众的心理又建立在自己的知识、对周边环境认识和感知能力以及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因此,宣传教育对控制通胀预期的作用不可替代。

五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与通胀挂钩的收入动态调整机制,对通胀预期实行分群管理。当前我国大多数居民的消费相对谨慎和保守,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的。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挖掘国人消费潜力,消除公众对通胀预期的恐慌。同时应保障居民收入同经济增长同步,将工资调整与物价增长挂钩,降低居民税负。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公众收入增长。此外,如果我国要实行通胀目标制,或者采取其他的通胀预期管理制度,必须先建立起不同人群的通胀预期数据,并实施分类管理。这样才能获得关于通货膨胀预期的准确信息,对于货币政策的校正与相关政策实施发挥应有的效应。

基金项目:即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经费(DC10040203)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梁珊珊.通胀预期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海南金融,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