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范文
时间:2023-03-29 00:01: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十四五规划措施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以增进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目标,深入推进“健康”建设,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创新医疗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统筹推进卫生健康事业和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
二、组织机构
加强规划编组织保障,成立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区卫生健康局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其他局领导为副组长,局机关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办公室,主要负责规划的起草和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综合协调工作。
三、编制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编制工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科学决策,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社会的认可度。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整体推进,统筹卫生健康事业各方面工作,结合我区实际,集中研究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在解决突出问题上有所突破。
(三)宏观规划,结合实际。要准确把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宏观战略,科学设计指标体系,合理制定规划目标指标,明确主要任务,做到可分解、可操作、可评估,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全面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分析容观基础和现实支撑,扎实稳妥推进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健全规划的动态调整和修订机制,严格执行规划编制各环节的程序规定,建立规划的运行评估、中期修订和实施保障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事业持续发展。
四、主要任务及分工
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分为区级总体规化、专项规划和县区级规划。
(一)区级总体规划编制
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办公室牵头,各股室配合)。
(二)专项规划编制
区中药产业发展和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中医股牵头,各股室配合)。
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十四五”规划(医政管理股牵头,各股室配合)。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项规划(疾控股牵头,各股室配合)。
卫生健康事业人才发展规划(办公室牵头,各股室配合)。
老龄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妇幼股和老龄办牵头,各股室配合)。
五、工作进展安排
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20年4月-5月)
1、制定《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工作方案》。
2、成立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
3、做好“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总结分析。
4、提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和初步意见,加强与市卫生健康委和区级相关部门的衔接。
(二)第二阶段(2020年6月-7月)
1、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研究确定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基本思路。
2、召开本系统、相关股室及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进行深入调研。
3、起草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形成初稿。
4、加强各方面协调和衔接,做好规划涉及内容的修订调整,提高政策建议、改革措施和重大项目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三)第三阶段(2020年8月-10月)
1、形成全区“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草案征求社会各界对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
2、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对规划草案进一步修改完善。
(四)第四阶段(2020年11月-12月)
1、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对规划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征求意见稿。
2、组织相关股室和专家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论证,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形成送审稿,提交区政府审核。
3、根据区政府,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进行再次修改,按程序报批后正式印发。
其他专项规划和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根据要求按时完成编写工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实施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各司其职、通力协作的规划编写工作格局。
篇2
(生态环境分局 辛乐)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东部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为抢抓机遇,我市建立一区三园,领导外出组团招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更好的服务我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分局紧紧围绕市上中心工作,结合工作实际,改进服务理念、创新工作方式,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品质,为我市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主要工作
“项目要落地,环保是关键”,为保证市上谋划的重大项目能如期落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生态环境分局从大局出发、提前谋篇布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助力我市经济高速发展。
(一)靠前服务,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一是做好项目环评审批。为帮助投资客商尽快办理环评手续,生态环境部门在项目备案后,由备案单位推送信息,生态环境分局根据项目情况为企业提供代办,为企业推荐效率高、质量好、价格优的环评单位,并进行跟踪督办,确保投资客商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环评手续办理。2020年至今,生态环境分局共办理环评报告书3个、报告表18个,登记表468个,没有出现因环评审批手续滞后而影响项目建设的情况。二是帮办排污许可证。自2021年《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地方排污许可证已停止核发,所有排污单位统一办理国家排污,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单位不得排污。为保证我市企业都能正常投入生产,我市邀请环保专家在玉门老市区、东镇建化园区进行专门授课,指导排污单位办理排污许可证。同时,安排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在线服务,为企业答疑解惑,提供保姆式贴身服务,止目前,我市已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单位86家,办理简化登记手续138家,23家企业正在办理排污许可证。
(二)强化能力,切实提升环境管理水平。2020年以来,生态环境分局积极向上申请资金,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先后争取了配备VOC走航车1台、应急监测车1台,网格化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环境风险源调查项目、环境监测网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项目、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等一批项目,累计争取资金8000余万元。建立全面覆盖、立体监测、智能分析的监管网络,实现了对本地环境状况的动态管理,用详实、准确的数据全面、精准反映本地环境状况,为政府科学规划发展、合理布局产业、污染综合防治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
(三)加强监管,严格执法保障环境安全。做好环境风险管控,避免发生各类环境安全事故,是保障园区、企业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分局按照“严管就是厚爱”的原则,多措并举,严格执法。一是认真开展执法检查。今年以来,开展企业复工复产、执法专项检查,检查化工企业150余次,抽查“双随机”企业36家,立案查处6起,办结5起,行政处罚63.7万元。二是积极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在“环保管家”技术支持下,每季度开展一次化工园区专项检查,查找环境安全隐患,消除环境安全风险。三是督促环境问题整改。针对酒泉市政府环境问题督查组反馈给我市的91个点位225个问题,生态环境分局与各乡镇、部门和工业园区密切配合,集中开展问题整改,至目前,已经完成了74个点位199个问题的整改,问题整改率达到了88%。四是完善两法衔接机制。为更好的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生态环境分局与公安、法院、检查院签订《关于印发<玉门市环境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办法》,构建两法衔接平台,夯实了合作基础,为今后合力打击环境犯罪搭建合作平台。五是建立企业白名单制度。为了减少对企业运营的干扰,生态环境分局监管白名单制度,将59户环保措施到位、环境管理优秀的企业纳入环保正面清单,减少日常监察,做到无事不扰。
(四)超前谋划,提前准备预留发展空间。自我国庄严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今后温室气体放将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紧箍咒”,为了保证我市经济有充足发展空间,生态环境分局认真研判政策趋势,预先谋篇布局,采取腾笼换鸟、汰弱留强的方式,对辖区内能耗高、污染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依法采取措施,先后关停小化工6家、历史遗留土炼油作坊12家、历史遗留的土石灰窑29家、粘土砖厂4家,清理10蒸吨以下小锅炉47台套,推行农村清洁取暖,改造1400余户,在全市各乡镇新建35座污水站,建设老市区、建化工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有效措施,减少辖区内企业污染物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环境容量。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生态环境分局在服务全市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过度,增加企业运营负担。在服务过程中,同一个项目,多个单位均有帮办事项,在实际帮办对接过程中,存在多个部门反复多次对接业主,调度项目进展的情况,让业主不堪其扰、引发业主反感情绪,过度帮办服务反而增加了企业负担。
(二)时限过短,影响个别环评办理。由于多次压缩环评办理时限,目前环评办理时限较短,个别环评手续无法按期办结。比如,有些化工项目环评审批事项的完成时限为10个工作日,项目由酒泉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在审批过程中,还需要环评公司修改补充、提交专家审定、酒泉市生态环境综合事务中心出具评估报告、业主报批、酒泉市政务大厅受理、酒泉生态环境局会议研究、网站拟审批公示等多个程序,由于程序繁杂,难以保证按期完成办理。
(三)调研不足,服务内容不精准。不少企业落户我市工业园区后,生态环境分局只注重前期服务,较少跟进实施后期服务,比如一些企业在生产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处置困难,或是法规政策、环保技术遇到难题,环保部门主动服务较少。还有些企业遇到物流困难或生产设备、设施购置困难,也没有及时向市政府反映相关情况。
三、意见及建议
针对目前反映出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从工作机制、工作方式、项目帮办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企业真正能通过服务省心省力,解决问题,减少精力支出,安心谋划发展。
(一)完善服务机制。要提高服务精准度,更正多部门分头更进项目的工作方式,建议确立一个牵头部门,由牵头部门定期将交办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进度统一调度后反馈,避免多个部门同时调度打扰业主的情况。
篇3
一、《方案》出台的背景意义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意,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五中全会将“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省委、省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每年系统实施民生实事工程,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切实办好民生实事,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兜住民生底线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2021年继续实施51件民生实事工程,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生导向,浓浓民生情、满满幸福感,有利于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方案》的制定过程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强民生支出保障的措施,增强惠民政策获得感和可持续性”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指导下,省财政厅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努力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具体政策制定中,方案送审稿经反复论证修改,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开门问策。2020年9月,布置省直有关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提出2021年民生政策建议。10月,厅党组布置开展2021年民生实事征集调研,9个调研组深入市县乡村和省直有关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同时,首次在省财政厅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开辟了意见征求专栏。11月,对征集的意见建议进行归纳整理,研究确定2021年民生政策框架体系,并形成方案征求意见稿。
二是评估论证。12月2日,省财政厅组织召开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评估论证会,邀请了部分人大、政协、专家、基层代表,对征求意见稿开展现场评估论证。评估论证及两次省直部门意见反馈共收集建议147条,采纳或部分采纳117条。
三是完善定稿。对标对表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部署,调整优化方案内容,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方案中,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生的重大部署和重大举措落实到位。12月,提请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2021年1月,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以政府预算解读的方式,向省人大代表报告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安排方案,并结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审议意见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了最终稿。
三、《方案》的主要考虑
与往年相比,2021年民生政策力度更大、举措更实,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方面,在保住基本民生的前提下,在国家政策范围内,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一些群众有需求、社会有期盼、政府有能力的好事实事。比如:为困难家庭孕妇提前免费基因检测健康筛查,加快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城镇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另一方面,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履行好公共财政调控职能,有序补齐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短板,确保民生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比如:针对肺炎疫情、洪涝灾害灾后重建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和水利基础设施短板,提出了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实施鄱湖安澜百姓安居工程,全面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等举措。
一是聚焦重大决策部署。对表对标党的五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扩大社保覆盖范围,确保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推动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南昌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聚焦困难特殊群体。立足财力可能,加大对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持续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特困失能人员护理、城乡孤儿保障水平,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聚焦兜牢基本底线。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属性,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围绕民生大事急事难事,精准发力、补齐短板。既扎实做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公共文化、住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民生保障,也突出关键时点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好残疾人、孤儿、特困失能人员等群体抚恤和社会救助。
四、《方案》的主要内容
2021年民生实事工程围绕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险等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51件实事,其中,新出台政策9件,充实完善内容24件,既保持了民生实事工程总体稳定,又不断满足群众新需求。51件实事主要是:
一是就业和创业方面,涉及政策5条,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就业,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帮助残疾人就业,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
二是社会保险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善失业保险政策,提高工伤保险长期待遇水平,为老年人办理人身意外保险。
三是抚恤和社会救助方面,涉及政策15条,主要是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财政补差水平,提高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实施特困失能人员护理服务,提高各类困难群体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企业干部等人员生活补助标准,提高抚恤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改善残疾人照顾服务,做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工作,继续实施城乡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临时救助(特别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深化惠民绿色文明殡葬改革,落实计划生育奖励和特殊家庭特别扶助政策,持续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贫解困。
四是医疗保障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重大疾病免费救治工作,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基因检测,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
五是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方面,涉及政策6条,主要是促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留赣就业创业,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段建设。
六是住房保障方面,涉及政策2条,主要是加强住房保障建设,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篇4
正值兵团各级开发区体制改革的前夕,本人认真学习和深刻领悟了《关于兵团开发区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新兵党办发[2020])4号)、《兵团关于支持喀、霍经开区兵团分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新兵发[2020])9号)、《霍尔果斯国家级经开区“十四五”规划纲要》,紧密结合本部门和个人岗位工作实际,深入思考和谋划了在全国、全疆、全兵团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兵团分区如何务实高效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几点意见、建议,供领导参考。
一、夯实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地基,改造和装修行政服务大厅
管委会目前涉及的建设项目相关审批事项主要集中在规建环局、国土分局、经发局等各个部门,基本上采用很老套、较落后的传统纸质报建报批模式,程序繁琐复杂,办事指南陈旧过时,审批周期冗长,部门推诿扯皮,效能不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不便的矛盾比较凸出,因此顺应“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大潮流,进行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管委会一楼现有的服务大厅面积较小,各类配套设施较薄弱,目前仅入驻了工商、税务等少数服务窗口。根据《兵团分区人事改革方案》,管委会拟增设政务服务管理办(行政审批局),将新成立的经济发展局(投资促进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环保和应急管理局等涉及建设项目各项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实行“两集中、两到位”,予以统一受理,统一出件,内部循环。兵团分区投资项目运行全过程链条包括项目招引、签约、土地供应、定点勘界、立项、规划、施工、验收等各环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在其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其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园区营商软环境是否能有效优化,直接关系到项目是否能顺利落地、投产。
现有服务大厅的规模和人员配置无法满足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对服务平台载体建设的要求,建议在管委会大楼对面的就业培训中心合适楼层进行新选址,并按照《师市各类行政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方案》的各项软硬件标准进行装修和改造,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建设分区政务审批电子平台,研究制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开发方案和管理办法,明确系统功能、建设标准、资金需求、时间节点等,逐步建立和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将其做为政务审批电子平台的重要子系统,同时与师市、兵团、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对接,并实现与相关审批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切实做到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
在行政服务大厅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综合服务窗口,实现综合服务窗口统一收件、出件、咨询,实现“一个窗口”服务和管理。同时建立完善“一窗受理”的工作规程以及“前台受理、后台审核”机制,做好综合服务窗口办理人员项目审批改革的培训工作,做好业务引导,鼓励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咨询、指导、协调和代办等服务,帮助企业了解审批要求,提供相关工程建设项目的申请材料清单,提高申报通过率,避免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期间,让群众办事走错路走弯路。
二、有力加强兵团分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组织和领导
建议在兵团分区层面成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由分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担任,分管副主任及其他党工委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下属平台公司负责人为成员,统一组织、统筹推进兵团分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下设办公室在政务服务管理办(或其他相关部局),主要负责日常事务性工作及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各阶段的配套制度,以及牵头部门负责制、协调机制、督查制度、“多规合一”协同规则、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运行规则、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并根据改革实践不断修改完善。同时定期将各相关部门的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审批率、审批办结率、审批事项纳入率以及提前办结、超限期办理等审批情况纳入年终绩效考核,纪工委做好监督、督导,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进行追责问责。
三、循序渐进地推进兵团分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一)改革的主体思路
一是梳理清单、构建体系、量化标准。我局将按照兵团最新授权目录,全面梳理职责范围内行政职权,明晰与其他部门的职责边界,编制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更新和优化各项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如选址和用地预审、工程规划许可、方案设计审查、建筑施工许可、消防设计审查和备案等),明确办理条件、材料和流程,推进审批事项办理标准化;依托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平台建设,推进数据整合、资源共享,有步骤有阶段地推进“网上审批”方式。(考虑到实际情况,改革的前期可纸质报审图纸和电子报审图纸并行)
二是推行工程建设项目线上审批,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推进工程建设项目用地规划“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合并用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整合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以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项目)、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以划拨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项目);推进“多评合一”“多规合一”“多测合一”“多图联审”“并联审批”等改革,开展“区域性评估”,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间,降低审批成本;推进环评制度改革,简化环评手续,将项目环评审批时间压缩至法定时限的一半。
三是配合全国、全疆、全兵团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和兵团开发区体制改革精神,出台园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相关主体文件及“容缺审批”、“先建后验”管理模式、“告知承诺制”等配套性文件,并严格高效执行。
(二)改革的具体内容
1、合理划分审批阶段。
根据上级相关指导性文件的要求,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主要划分为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其他行政许可、强制性评估、技术性审查、中介服务、市政公用服务以及备案等事项纳入相关阶段办理或与相关阶段并行推进。
2、科学实行并联审批。
所谓并联审批,是指将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到竣工验收审批阶段,在各阶段按照审批事项关联和并行审批的原则,对涉及两个以上审批部门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按照“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操作模式,由建设综合服务窗口统一受理,相关审批部门依托兵团分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平台同步办理的审批服务模式。工程建设项目四个审批阶段内分别实施并联审批,由政务服务管理办负责统筹协调,每个阶段明确一个牵头部门负责,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
(1)立项用地规划许可阶段
包括项目审批核准(批准、备案)、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核发、用地规划许可证核发三个审批环节。该阶段建议由拟新整合成立的经济发展局牵头,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环保和应急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2)工程建设许可阶段
包括设计方案审查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核发两个审批环节。该阶段建议由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牵头,经济发展局、环保和应急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3)施工许可阶段
包括设计审核确认(如消防设计审核或备案)和施工许可证核发两个审批环节。该阶段建议由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牵头,经济发展局、环保和应急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4)竣工验收阶段
包括建设工程规划条件核实(含土地核验)、质量监督报告出具、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或备案、接收建设项目档案、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事项。该阶段建议由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局牵头,经济发展局、正兴投资公司、环保和应急管理局等部门配合。
3、细化优化审批模式。
一是建设项目审批采取“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模式,统一对外提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的登记、受理、送达等服务。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各阶段涉及的审批服务事项,均应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息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建议由政务服务管理办统筹协调,各阶段牵头部门牵头梳理阶段式办事指南和工作规程,精简申报材料,凡是可以通过共享获取业务办理所需信息或证照的,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纸质证照相关材料。
篇5
民航气象探测概述
(一)民航气象探测的作用
民航气象服务有别于公众气象服务,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民航气象注重精细化气象数据服务,为满足气象条件复杂的各类机场安全运行需要,在提供机场跑道局地准确实时的常规气象要素的基础上,还具备机场终端区对流天气、风切变、湍流、雷电等天气的探测能力,同时对于国内主要航路也具有一定的区域化探测能力以达到全方位的航空气象监测和预警水平,从而形成综合立体气象探测体系。我国机场众多,民航气象服务覆盖水平差距较大。不同等级的机场应具备相应等级的探测设备配套,对于年吞吐量较大的区域枢纽级别机场而言,不仅需要建设完善的机场气象探测基础设施,还要重点强化终端区和主要航路重要天气的综合探测和预警能力。对于气象条件复杂的机场而言,则需要增加特殊的探测手段以满足机场的起降环境,比如高原机场因地形条件导致的风切变和湍流现象比较普遍,强烈的风切变和湍流对机起降十分危险,因此,对这类机场可能出现在起飞爬升、进近着陆等重点区域的危险天气实施监测则显得十分必要。
(二)民航气象探测发展现状
随着民航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气象探测设备及技术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民航气象探测发展水平有所差异,以华东地区为例,华东空管气象持续推进机场气象探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强化机场终端区重要天气的综合探测能力。目前完成了各空管分局站航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AWOS)、航空自动气象站(AWS)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普及。AWOS和AWS能够提供实时的温压湿风、云、能见度、跑道视程和天气现象等飞机起降需要的常规气象要素,而多普勒天气雷达是一种主动遥感的探测设备,在测量云、降雨和各种强对流天气发生内在因素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可反演出大气风场、气流垂直速度的分布以及湍流情况等,这对预警强对流天气等具有重要意义。各机场也根据运行需求开展了各类新型探测设备的应用与验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由于机场规模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综合因素的制约,不同机场气象探测设施建设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部分甚至难以满足日常业务运行需求。
(三)民航气象探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民航气象探测设施配置基本满足机场范围地面气象观测及其周边一定范围的强对流天气探测的要求,虽然已经构建了较为基础的气象探测体系,但距离现代化建设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1.顶层设计不够清晰,探测设备建设标准不完善在行业层面上还缺少完整的、系统性的顶层架构设计,现行的《民用航空气象探测设施及探测环境管理办法》中虽然规定了民用运输机场应当建设气象观测平台、气象观测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但这样的配置仅能满足机场跑道基础地面气象探测,不能满足当前民航气象对机场终端区、航路及区域的全航程动态服务和高时空精度的立体探测要求。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不同地区探测体系建设差异较大,基础探测设施(如天气雷达)还未完全覆盖空管系统的枢纽机场和终端区、主要航路及繁忙区域,部分机场甚至还未配备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气象综合探测体系建设滞后。气象条件复杂的机场(如高原机场)配备的探测设施不能够全方位监测预警危险天气,缺乏具有地域性的特殊天气(如平流雾和机场五边对流云)监测告警系统。2.设施零件备份不够,探测设备利用率有待提升气象探测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新的探测设施和观测项目的建设以及旧探测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需要投入巨大资金,故很难做到系统设施设备零件备份。由于返厂维修周期长,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影响机场的综合探测服务能力。若民航气象系统不能有效的对重要的气象探测设施运行状态进行持续监控和告警,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将降低气象探测服务能力,而缺少重要设施设备零件的备份会在我们发现问题后无法及时解决问题,造成更大影响。3.探测资料数据格式缺乏统一性,气象信息共享能力不足民航空管系统正在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民航气象的服务模式也面临着从气象产品服务向气象数据服务转变,气象数据格式的统一性和与用户业务深度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管理,在民航气象探测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会出现不同地区使用不同厂家的气象探测设备,输出的数据格式也不尽相同,严重影响区域气象信息融合共享能力,如区域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工作,因设施规格、输出标准和数据格式等不同而进展缓慢。4.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近年来,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民航气象技术人员增幅较少,甚至出现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失和招聘困难等问题。民航气象系统人才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缺乏复合型人才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新技术应用能力与自主研发能力严重不足。随着民航产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智能化装备和新技术得到应用,对民航气象探测体系建设者也有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传统保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显得不足,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气象探测体系优化建议与措施
(一)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健全探测设备建设标准
借鉴国外先进的航空气象探测建设标准,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强气象探测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增强工作的连贯性,明确主次和顺序。同时针对地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机场气象探测设备建设标准,在民航气象探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适用于航空气象运行需求的标准化、精细化探测设备部署研究。要保证基础性探测设备的普及,最大限度提升资源使用效率,还应避免重复建设,加强与地方气象部门和气象公司的横向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在制定规划时,需要考虑到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而指导民航气象探测体系的具体工作,提升航空气象综合服务能力。
(二)探索气象装备和探测数据共享
针对航空气象探测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积极探索航空气象探测设备建设标准和备份运行的新模式。一方面保证探测设施设备在建设初期严格遵照相关标准来建设,从源头上降低设备的故障率,降低运行维护成本;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建立航空气象设施设备运行状态集中监控管理平台,确保问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如合肥机场的AWOS实时巡检系统,还可以尝试建立地区重要气象探测设备零备件共享联动机制,减少重要气象设备的间断运行时间,提高探测设备的使用效率。提升航空气象综合探测及气象信息共享能力,必须先统一建设标准、运行标准和产品标准才能实现地区航空综合气象探测网的建设,才能推进地区多普勒天气雷达更新和联网工作,实现各类气象信息共享。尝试建立机载探测数据(AMDAR、EDR)、高精度气象卫星多通道数据和智能传感器探测数据的共享机制和系统,形成地基、空基、天基三维综合航空天气探测网,依托空管数字化和5G业务应用,建设气象探测信息共享云平台,使用气象信息交换模型(IWXXM)输出统一的气象数据格式,实现对各类用户的信息自动化共享,提升气象数据应用价值。
(三)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队伍是民航气象探测体系建设的关键。民航气象探测体系智能化、自动化和多样性特征越发明显,只有充分掌握先进的管理和维护技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探测设备的作用。可以通过引进社会优秀人才,加大与科研院校和气象科技公司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加强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航空气象绩效考核体系和气象人才职业发展规划,确保人才队伍长期稳定。从而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民航气象人才队伍,为民航气象探测体系的建设夯实基础。
(四)加快气象探测装备更新升级
篇6
2019年,XX公司业务科围绕省内销售“稳量增量”的核心目标,积极开拓市场提升直销量,加强市场研判提高油品效益,深入开展成品油市场整顿净化营销环境,联动区域大客户保障资源供应,沟通兄弟单位做好计划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年累计销售成品油XX万吨,其中,公路销售XX万吨(直销XX万吨),铁路销售XX万吨。以下对XX公司业务科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 取得的成绩
(一)强化内外计划对接,调运组织高效顺畅
今年以来,业务科积极发挥计划协调层和业务运行层两级沟通协调机制。与客户就当前销售运行政策、计划情况进行对接传达,并与公司、炼厂、管输协调沟通,按月核实计划量、生产及输转情况,定期与客户召开沟通协调会,核实次月需求,组织各公司日常装车调运,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公路装车计划兑现率稳步提升,铁路组织调运创历年新高。一是加强公路装车计划对接。今年以来,管输五公司末站受政府环保不定时检查、道路交通限制等客观因素影响,以及汽油装车鹤位油气回收装置能力不足,装车能力受限等不利因素。业务科一方面通过定期定点蹲守管输末站装车现场,优化、调整装车流程,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利用可开启的有限鹤位,将公路装车效率最大化,缩短车辆进库装油等待时间。另一方面合理安排、控制各公司装车节奏,根据各公司加油站运行特点及配站需求适时调整方案,并建立解决装车现场及各公司急需配送车辆的“绿色通道”和“三小时预警机制”,确保最大装车能力保证供应。二是紧抓铁路运输组织协调。全员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与兄弟单位、铁路部门车务段、电务段加强协调联络,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沟通、整改,坚持问题不过夜原则,铁路运输效率提升同时客户满意度也逐步增强。截止11月底,分公司铁路销售成品油共计XX万吨,发运量同比创2015年开通运营以来历史新高。
(二)加强市场调研开发,自主销售保障后路畅通
2019年,业务科组织业务骨干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和客户开发二十余次,通过深入目标市场、分析区域市场、把握油品市场,为我公司直销量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深入目标市场调研。一方面深入关中、渭南、陕南等地目标市场,对当地有一定规模的XX家成品油油库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摸清目标市场油库布局、库容、油品来源、辐射区域等信息,并形成了详细的油库市场调研报告,通过细致分析目标油品市场情况为公司油库建设、终端建设提出合理化方案。另一方面对关中、陕南近900家工矿企业及重点项目用油情况进行了调研,形成了工矿企业用油情况调研报告,并上报公司,为下一步大客户开发奠定基础。二是加强新老客户开发维护。一方面积极对老客户进行回访,详细了解当前客户需求,现场沟通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新的直销用户,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结合主要需求制定客户销售方案,客户开发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2019年全年分别介绍在河南延长、山西公司新增社会直销用户XX家,合计提油量XX余吨,为我公司销量稳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完善市场研判体系,研判能力逐步提升
今年年初,业务科共抽调6名业务骨干组成了市场研判小组,制定各类市场培训,加强了小组成员业务知识、信息收集渠道、研判分析和整理等基础能力全面提升,并通过小组讨论会各取所长,共同提高,进一步落实了市场研判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方面密切观测国际原油变化走势及国内主营炼厂挂牌价格变化情况,对区域市场价格、资源、库存、流向进行分析,通过收集、整理的信息形成市场信息周报、月报,并结合本区域成品油销售市场实际情况向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保证区域成品油价格高位运行。另一方面确立每两周召开1次市场研判会议,对近期市场行情及后市预测进行分析讨论,并对前期预测精准度进行考核,不断提升研判准确性,为公司价格政策和营销策略制定提供具有较强参考的意见。
(四)推进市场专项整治,油品营销环境不断净化
今年以来,业务科紧紧抓住各地市商务部门针对油品市场开展交叉互检行动的有利契机,不断扩大排查范围,在渭南区域摸排的同时,加大对西安周边及三环以外区域排查力度,搜集整理区域内成品油销售违法违规行为线索信息,主动与各地市商务部门进行对接,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持续推进市场整顿工作的有序开展。全年市场整顿小组共配合当地执法部门查处区域内非法销售成品油黑窝点XX处,共计查封储油罐XX具、流动加油车XX辆、加油机XX台,拘留嫌疑人XX名,查扣不合格油品XX吨。有效震慑了非法经营者,遏制了非法经营行为扩大的势头,营造了公平竞争的油品市场。
(五)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安全管理有效落实
2019年以来,业务科紧抓安全管理工作,牢固树立“保销售,更要保安全”这一基本工作思路,开展各类安全管理工作以及配合管输五公司做好安全提级工作,保障了全年销售工作一例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是加强了对全员及各用户单位进行各类安全培训。通过学习集团及公司文件、邀请专家授课、观看安全警示教育片,促使业务人员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二是配合管输五处末站加强对危化品车辆的安全督导检查。利用车辆开票环节的等待时间,组织安全环保人员联合油库安全检查员共同对待进库车辆进行初步安全检查,对发现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车辆,实行拒绝开具提油单并通知车队负责人整改等措施,确保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 下一步工作安排
2020年经营运行环境依然严峻,我们必须做好应对困难局面的充分准备,以优质稳定的资源供应、较高的客户服务说、优秀的品牌优势和客户忠诚度,牢牢把握销售主动权。
(一)提高业务运行水平
2020年,业务科将继续优化调运方案,提升装车效率。一是密切关注国家环保政策、道路交通及管输末站设备运行情况,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及时对接,确保任何影响装车不利因素降到最低。二是持续协调推进管输末站智能化油库项目进度,尽快完成智能升级,提高装车效率。三是按照各用户公司加油站销售特点及配站车辆运转周期,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按照其规律有效规划、高效运行。同时提高应变能力,随时根据装车现场实际情况,积极协调管输末站和承运车队,确保鹤位高效运行,装车顺畅。四是全面完成公铁路装车信息化建设,对当前销售系统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同时协调管输五公司末站完成铁路装车信息化改造升级,确保油品发运高效顺畅。
(二)加大市场研判准确度
2020年,业务科将在原有的市场研判体系基础上,不断增强对区域油品市场信息的收集,逐步提升各项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以市场结果导向对此项工作严格考核。一方面计划与国内知名成品油数据分析网站展开业务合作,力求保证市场数据分析的精准程度,使研判工作高效开展。另一方面建全研判队伍后评价考核机制,制定专项考核方案,对周期内预测分析结果进行量化考核,制定相应奖励机制,激励研判队伍不断提升此项工作的市场贴合力度,真正发挥出市场研判对于公司价格制定、营销方案制定等重大决策的实际意义。
(三)积极推进终端网络建设
一方面继续深入调研XX石油、XX等目标油库,对油库当前运行现状、公司财务资产、人员配备等情况深入了解,排查各类隐患,制定目标市场开发方案,开展油库租赁销售业务,加大我公司油品辐射销售范围,进而促进公司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加大终端社会客户的开发谈判力度,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实时了解其当地中石油、中石化及备选供货商价格,量身订制营销策略,与其约定参考价格及执行标准,逐个谈判,并报公司批准后执行,通过合作经营、收购直营等方式不断加强终端市场的探索,保障我公司油品销售后路畅通。
(五)紧抓市场整顿工作不放松
按照省、市及集团公司和销售公司市场整顿工作安排,进一步完善市场整顿工作奖惩机制和协作机制,协调和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做好外来不合格油品围堵、成立成品油协会等工作。扩大市场整顿范围,加强市场整顿工作力度,协调对接XX工商局、XX商务局、XX经贸局等政府部门开展针对当地民营加油站、销售成品油黑窝点的集中检查和治理工作。
(六)落实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篇7
一、问卷设计与结果统计
本次调查,根据城乡居民的特点,分别设计了城市问卷和乡村问卷,但都按环境认知评价、环境行为、环境意愿等模块,并结合城市和乡村实际,设计了相关问题,以了解城乡居民在“知”“行”“意”方面的环境素质状况。城市问卷以主城九区样本为主,乡村问卷以渝东北的万州区、开州区、城口县、云阳县和渝东南的黔江区、武隆区、秀山县等区县为主。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65份,回收率96.1%。其中,收回城市问卷443份,乡村问卷422份,样本人群类别分布情况见表1。城市样本分布:性别均衡,中青年、受过高等教育、公职人员和企业职工均占绝大多数,中高收入者近一半。故样本人群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乡村样本分布:性别、年龄分布接近于城市样本,但学历、行业身份、收入分布均略优于城市样本,这与乡村问卷调查是通过农村电商营销网络渠道开展有关,但样本人群长期工作生活在农村,对乡村环境治理情况体验深切且综合素质较高,所以更有利于客观地反映问卷涉及问题的真实状况,故乡村样本人群具有代表性。
二、调查结论分析
(一)环境认知。1.普遍具有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城乡居民普遍都关注环境问题,认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方式、气候变暖、人类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紧密相关,治理污染非常必要。分别有68.6%和65.7%的市民对我市实施机动车限号和垃圾分类政策非常看好。对治理环境的主要动力的认识,排在首位的是企业改革与自律(250人次),其次是政府引导及法制健全(224人次)、社会组织及公众力量(223人次),人数分布较为均匀。显然,大多数居民认为治理环境不光是政府的责任。2.环境认知不够全面准确。总体看,城乡居民对环境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准确,对环境治理的权力、义务和参与方式不够明确。城市问卷分析表明:城市居民对城市四大环境污染的认知准确率为52.4%,对PM2.5平均值标准值的认知准确率为54%;12369电话平均知晓率为69.1%。城市和乡村问卷总体分析表明:相较于偷排偷放、机动车尾气、化肥农药污染、噪声污染等,57.6%的城乡居民认为当前重庆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垃圾污染;8.9%的居民表示“了解并参与过环境影响评价”,但不少市民认为影响评价就是个人对周围环境状况好坏的评价。这充分表明,城乡居民整体环境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入。3.对环保社会组织认知度不高。443份城市问卷中,对“你所了解的我市民间环保组织”的调查,选择较多的是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发展中心(83人次)、重庆两江志愿服务发展中心(43人次)和重庆市九龙坡区绿山墙志愿服务中心(41人次),还有15.2%的城市居民表示没接触过、不清楚。可见,城乡居民甚至城市居民对环保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还不够高。(二)环境行为。1.了解环境信息大多选择官方渠道。城市问卷分析显示:市民获取环境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且通过大众传媒(电视广播、网络)的获取频率高于从各种环保宣教活动、宣传单等途径获取的频率;选择政府环保信息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电视新闻等官方平台的人次明显高于选择论坛、热搜、个人微信、个人微博等非官方平台的人次,而对于参加过环境教育培训的选择最少,仅为11人次。2.对参与环境治理的信心不强。63.4%的城乡居民认为,治理环境征求公众意见重要且必要。在城市问卷中,对“愿意以哪种角色参与环境治理”,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污染监督员(257人次),其次是环境决策民意代表(241人次)、环境信息宣传员(195人次),表明“前端”参与及“过程”参与的意愿强烈。对“参加环境保护、维护自身环境权益面临的困难”,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环境信息掌握不够(303人次),其次是居民缺乏与政府、企业对话的力量(255人次)、没有合适的表达途径(195人次)。3.参与环境治理的行动力不足。分析显示:对身边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排序垃圾污染排第一位,大多数城乡居民都认为开展垃圾分类很有必要,但实际参与垃圾分类的行动力却不足。调查结果是实际参与过垃圾分类的市民仅82人次。乡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村民对秸秆采用焚烧处理的为33.1%,对农业生产中地膜使用的处理作为垃圾单独处理的为39.3%。环境监督方面,面对身边环境问题拨打过12369电话的村民为31.2%,对周边存在环境污染及隐患的企业,18.2%的乡村居民认为“自己没办法管”,11.1%的城市居民选择“忍一忍或绕行避开”。(三)环境意愿与满意度。1.对政府推动环境治理满意度较高。调查结果分析显示,城乡居民对我市环境改善充满信心,81.0%的城乡居民认为我市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对城乡居民了解并认可的环境治理措施(多选),选择频率最高的是“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行动(298人次),其次是河长制(260人次)、湖长制(219人次)、山长制(176人次)。2.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的满意度高于乡村居民。调查结果分析对比发现,大部分城市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满意(非常满意为54.9%,比较满意为24.8%),接近一半的乡村居民对周边环境表示不满意(不太满意的为31.5%,很不满意的为12.8%)。3.对环保维权的途径与方式了解不多。城市问卷中,对身边环境问题,187人次选择向环保部门投诉,82人次选择向环保组织求助,43人次选择无视。这与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环保社会组织或公众参与环境维权、环境诉讼多为原则性规定,对具体的参与方式、程序未作规定,对社会组织管理和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缺乏引导有关[1]。4.具有积极的环境治理支付意愿。对“个人支付污染治理费用”,城市问卷中,分别有53.7%和34.1%的城市居民愿意承担因治理污染导致的个人消费支出5%以内和10%以内的增加;乡村问卷中,对于增加乡村环境治理资金,61.9%的乡村居民更倾向于通过增加财政补贴的方式实现环境污染治理。
三、思考与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十四五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