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23:4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视艺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视节目;包装
1电视节目与频道包装的重要意义
电视节目的包装是的根据节目内容和特点,采用新颖和鲜明的形式,对电视节目进行整体介绍和宣传,建立和维护整体形像,树立品牌。
(1)电视节目包装是提升电视节目品牌化形象体系的有效途径。
电视节目是文化领域的一种特殊产品,而树立品牌化形象就是要通过包装的形式把节目、频道向受众推广出去。栏目的个性化、节目的精品化为电视节目的总体包装提供了前提,电视节目包装反过来形成了促进电视频道品牌化体系发展的重要手段。
(2)激烈的媒体市场竞争使电视节目包装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电视事业不断进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电视节目的整体包装对于电视品牌宣传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视节目包装从以往少量的、局部的需求,发展到大量的、电视节目、栏目、频道整体的需求;包装也从单纯制作行为,发展为具有策划、创意、设计、制作等多环节的复合创作行为;从有感而发的个体的创作和制作,发展到精心组织策划和实施的集体生产形式。
2电视节目包装存在的几个误区
包装一经电视媒体重视,随之而来的是一场频道包装上的火爆,同样也在操作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
误区之一:盲目追求视觉表象冲击,风格仿效趋同,从而忽略了媒介的独立特征。很多电视台的形象宣传片,追求视觉表象上的华丽,盲目的仿效,通常用一些无地域特征的镜头组合来构成,如:“日出”、“山河”、“大海”、“立交桥”等先进的工业流程、四季风光的变化等,最终造成了视听混淆,媒介风格的迷失和观众的无法识别。
误区之二:包装的基本元素不够协调。现有包装系统中存在一些明显的不和谐,音乐、造型、字幕等几个元素同时运用,不分主次,让人感到无主信息渠道,西洋乐和民乐共存,不注重音乐节奏,不注重色调,制作上往往流于粗糙。
误区之三:理念过重,负载过重。电视形象片最大的特点是瞬间性,它的理念不应该是沉重的,意向应该单纯、感性,表现元素简洁、轻松、好看。现在我们在屏幕上见到的有的形象宣传片往往试图赋予太多的思想,字幕解说过多,生怕观众看不懂,起不到一目了然的推广效果。
误区之四:过于写实,不够现代。频道包装体现的是媒体的品位和地方特质,是节目系统中最现代的成分,它的难度是独家意向的提炼和延伸。而有些频道包装是专题片式的,平铺直叙,缺乏韵味和意境,停留在表象和展示的层面上。
误区之五:多重标识破坏了信息解读。台标、栏目标、版块标题复合呈现,使受众视觉累赘,多重信息使形式破坏了内容。
3视节目包装实现的方法及步骤
针对在电视包装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弊病,通过认真学习和总结包装创作的规律,我们大致可以将电视包装分为分析、创意、设计及最终执行四个主要步骤。
3.1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主要又可以分为受众分析、地域分析和现状分析。这些是在创作整体包装前必须考虑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收视率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决定了整体包装核心理念的体现。
(1)受众分析。
电视整体频道包装所面对的观众,不仅是在年龄、身份、性别有所不同,而且在文化程度、审美观点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并导致欣赏兴趣和评判标准的巨大差异,在包装时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根据不同的目标收视对象,进行不同的包装。
(2)地域分析。
电视包装要突出自己的特性,尽量避免台与台之间的趋同,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强调地域,突出地方特色,强化个性化包装,是区别其他台的包装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则。
(3)现状分析。
现状分析是指整体包装改版之前对目前正在动作的包装进行分析,主要是为了发现当前整体包装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只要具体分析透彻了,在以后的包装中都会把握的更好、更准确。
3.2创意阶段
通过前面对影响电视包装的三个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后,下面就可以开始分析总结,得出一个具体的实施方案,拟订一个整体的创意策划文稿,即创意方案,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包装核心理念和突破口。
下面具体谈谈电视包装的创意阶段应当注意的两个原则:创新原则和统一原则。
(1)创新原则。
电视包装的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形式的创新、声音的创新和画面的创新。
①形式的创新。
所谓形式的创新,一般是指为片花、导视或宣传片等电视包装元素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包括新的创意、技术和播出方式等。
片花形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形象标志的不同表现形式上。片花在电视播出中出现最多的,它的时间短,不断重复的播出可能强化它的视觉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宣传片的表现形式上已经不仅仅是台标的形象表现,而是以突出频道的精神气质、强化形象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在突出整个频道的追求和定位的同时,还要有极高的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画面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明确的传播理念,而且整个宣传片要与音乐、音效等声音完美结合。
导视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包装形式,有节目导视、内容导视,它除了在画面的设计上很精美之外,往往通过提高导视的播出频率,起到引导观众、增加收视率的作用,所以它的创新也尤为重要。
②声音的创新。
声音的创新主要是以树立频道的形象特征为目标,将具有特色的声音或音乐融入到画面中,构成一种永久的声音传播符号,用来强化整体形象、增强视觉理念。
③画面的创新。
画面的创新,主要是强调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底蕴的融合。画面是电视包装中的主要元素,也是观众选择节目的主要依据,画面所涉及到的内容很多,有文字、色彩、标识及动画等,这一切又根据节目长度的不同和形式的限制而改变。画面要有冲击力,同时应具有一定的内涵,在不脱离节目表现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文化特色、地域特色与画面做到有机结合。
(2)统一原则。
强调整体包装的统一性和规范化,也就是在频道形象定位的基础上,使其表现形式的整体风格一致,以及制作上规范和统一。
电视包装的统一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形象标志的统一。
在整体电视包装中,始终都是围绕一个台的形象标识展开的。形象标志的统一应用,可以使一个台给观众以整体感,也能增强栏目或节目的段落感和节奏感,更能起到一种推广和强化频道的作用。
②风格的统一。
电视包装的风格一般体现在包装的三要素上,也就是从运动、声音、画面等要素上都应该相对统一,从而构成频道的特色,形成个性化和风格化。关于风格的表现,在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节奏、音调和基色的统一,这三个方面是统一运动、声音、画面的关键点。
节奏的统一,就是电视包装中的运动节奏感要谐调;音调的统一,即整个包装中的音调呈现一种调和状态;基色的统一,也就是电视画面的色彩上要有一个基本的色调。
③节目单元包装的统一。
整体频道的包装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频道包装的片头片花或宣传片等的制作要统一,频道中的各个栏目包装和制作都应在整体频道包装的基础上进行统一。
3.3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就是一个整体包装创意的实现过程,往往实现创意之前就需要对整体包装进行初步的总体设计。
下面谈谈这些因素中直接影响整体包装设计效果的几个重要因素,也是总体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几个因素。(1)标识。
频道的标识是由标志(logo)、字标、口号及音频标志构成。标志和字标是用于画面中直接展示、直接沟通的,而后两者往往结合标志出现比较多,是进行一种口头的朗读和宣传。标志可以由纯图形构成,也可以有纯文字构成,而文字结合图形的用法一般在频道播出的过程中或末尾定版的时候用得最多。
(2)颜色。
不同的文化定位决定了不同整体包装的色彩定位的不同,色彩在人们的心理感知中,有着强烈的情感倾向和心理接受效应。所以确定频道整体包装的基色,在考虑栏目本身定位同时,要考虑观众对色彩的接受程度。不同的色彩在刺激人的知觉时,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甚至在不同的节目中给不同的观众的感觉也不相同。
(3)声音。
声音包括语言、音乐、音响、音效等元素。整体包装中的声音就是将这些生活中的声音进行巧妙的融合,使之与包装的形象设计、画面风格有机地形成整体。
一般电视包装中的声音大概就由主题音乐、人声和声效构成。
(4)画面的运动。
运动是构成画面视觉冲击力的重要因素,画面的运动设计包括对画面中所体现的每一个元素和画面与画面、镜头与镜头之间所产生的运动进行设计,这三种运动方式基本上就构成了整体包装的所有动画方式。
运动和声音的结合非常重要,声音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运动的不足,能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度。一般在片头包装中,靠音乐来加强运动的表现力度和节奏感,尤其在总片头中,这种声音结合的应用体现出来的震撼力更明显。
(5)字体。
字体的设计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尤其是在整体包装中的应用,它是在以往平面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动感化。包装中的字体一般包括中英文字体和它们的组合。
上面具体介绍了设计阶段应该注意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在整体包装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缺一不可。总体设计之后就是进一步深入到具体单元包装的设计。
3.4执行阶段
在设计出最终的整体包装手绘效果图即故事板之后,紧接着就是紧张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了。这一步就是前面所有分析、创意、设计之后的执行阶段。其实也就是实现故事板设计的制作阶段。在制作阶段没有太多的理论可讲,主要就是技术手段的应用和效果的实现,在整体包装的制作中既要充分利用现有成型的技术手段,保证频道包装的有序进行,又要不断吸纳新的技术,达到创新效果。
4目前各电视台在电视包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电视节目的包装虽然在电视事业得到极大的推广和发展,但目前的电视节目包装仍存一定的问题。
(1)电视节目包装不重视前期策划及方案工作。
统一的、整体的创意策划是形成电视频道宣传包装风格的先决条件。这需要制作人员具有把握全局的观念。
(2)电视节目包装的资料匮乏。
建立完备的资料库: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片资料,特别是音乐资料、音响资料。在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技术素养和艺术素养。
(3)电视节目包装过份强调视觉效果。
现代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电视包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电视节目的包装只见繁复的物特技在耀目,而忽视整体包装的功能诉求,就会大大削弱包装的意义。
篇2
老百姓平时所知道的数字电视实际是由彩电生产企业热炒的一个产品概念。数字电视包含的是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信号传输、接收等整个链路的数字化,而仅信号传输角度又可分为三种方式: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移动电视其实就是地面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无线广播电视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支持在移动状态下接收。
二、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
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职能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力量,这些因素和力量是与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容的扩大和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营销活动发生影响。
三、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所组成。这些环境因素对移动电视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而作用于企业的营销行为。
1、媒介自身的趋利性促使其不断地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
在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兴的数字技术推动中国广电经营的升级、发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广电经营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新的经营突破口的战略姿态。当前的广电经营正逐渐转型,由一个已经恢复自主经营意识的个体,向一个具有自身发展逻辑和自身发展能动性的产业过渡。
2、人口因素与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是市场的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数字移动电视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车站的户外流动人口,他们大多处于无事可做的空闲状态。传统的电视针对的是在某一个地方相对“静止”的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的人群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这个群体不仅流动性大,而且随时段呈现规律性变化,为移动电视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有线网络资源积极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化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数字技术虽然只是充当了广电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的技术基础和手段,但它自身的优势是对营销的有力支持。
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前面我们提到,数字移动电视从传统的“盲区”中挖出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它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移动人群,这就是移动电视广告营销潜力蕴涵的根本所在。
1、受众群体的流动性大
以车内受众为例,乘客们乘车去往不同的目的地,在车内停留时问各不相同,这个时间因城市规模的差异而不同。
2、受众随时段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不同时段内,乘客的人员结构呈现明显的一致性。比如说,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几岁的学生为主;7:00到8:30,乘客以上班一族为主,收入水平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岁的上班族为主。因此,不同时间段的观众结构是可控,相对稳定的。客户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3、对受众的垄断和伴随性传播
移动电视的行动路线长而且固定,它的流动也导致电视广告能不断在特定路线上反复,从而增加了广告受众的数量和接触频牢,决定了移动电视广告的优越性,能使信息更精确、更有效的击中目标受众。但另一方面,数字移动电视传播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比在家里更多,观众的心态也更浮躁不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注意力,虽然关注屏幕频次高,但是单次连续观看时间短。
4、无竞争传播空间
移动电视将电视媒体从户内搬到了户外,搬到了一个低干扰的环境里,抢占了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空间。但同时,观众也要求伴随在身边的移动电视能提供更实用,更有效更贴近的资讯。观众是媒介微观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媒体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或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把握,要从规模和观众需求的质与量两方面分析和了解,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考察,为特定受众服务,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五、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
环境威胁。环境威胁是指市场环境中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因素,对企业发展形成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对移动电视而言,环境威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目好坏是影响其经营的关键所在。由于乘客在车内停留时间不长,在公交车上的收视常常呈现为一种伴随性的行为,移动电视的覆盖率和渗透率相对大众多媒介而言,还是小众媒体。如果不能根据自身传播条件及特色来生产节目,将很难维持市场优势。要把握目标受众,移动电视应该按营销学的思路来组织和设计自身的传播产品,有效吸纳受众注意力,使观众获得满意的心理报酬,从而更有利于营销活动的开展。
第二,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收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音量的大小,人声与车声的嘈杂程度,乘客的密集程度,人群的流动性,移动电视图象信号的接收情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电视的传播效果。
第三,模式是运营中实际的问题。在模拟电视经营模式当中,主要是媒介、广告公司、客户之间的三角游戏。作为广告经营的重要依据,数字移动电视收视效果检测机制的建立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和节目的发展。此外,数字移动电视该如何赢利,依据什么样的价格体系,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才能赢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拓用户市场等问题,仍具备一定挑战性。
市场机会。市场机会是指对企业营销活动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企业拥有竞争优势。
第一,媒介产品的质量是根据受众满意来定义的,数字移动电视可提供的实用性信息包括:时政新闻、交通路况、出行气象、车位引导、消费资讯、商场促销等,这些信息看似平常,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提供,但因为移动电视在户外实时传播的媒介先天优势,使这些信息具有更大的实用性,也使用广告的传播更有效,人们可以根据实时交通路况选择出行路线,可以根据消费资讯改变吃饭的地点,可以根据商场的促销信息决定逛街的去向等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视已经实现了在手机终端梦想成真,实现了面对面的商业传播。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拨开趋同认识的雾障,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赢得市场。
六、结论
市场营销环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移动电视作为营销系统整体,是一个由若干相对独立而又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的部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同时又存在于一个由人口、资源、社会文化等组成的大系统之中,它既受大系统的影响和控制,又反作用于大系统。
广告媒介市场营销环境直接影响到广告传播价值和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移动电视在做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时,必须把与自身有关的环境和营销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统筹兼顾各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个构成部分,才能产生增效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篇3
笔者通过对河南高校视觉艺术专业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抽样调查、对本校上课过程的记录以及采访视觉艺术专业本科学生关于学习效果的问题,发现了三类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模糊不清的教学目的
电脑艺术设计在中国大学中的艺术系或学院作为必修课程仅仅20年的时间,由于普及时间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较短,这门学科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设置标准仍处于空白阶段。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大省,以科技为导向的电脑艺术设计教育在其高校的发展也就相对滞后。这种滞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教学目标不清晰。多数课程在为期四到五周,每周1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段中,把教会学生技能作为课程目标。一般来讲,教师会把介绍“像素”概念作为学习设计软件的开头,例如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接下来,一系列设计工具的功能被逐个展示及讲解,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做没有任何艺术理论支撑的练习。“这种授课的方式被中国大多数高校运用,是由于几乎所有电脑艺术设计教科书籍只强调电脑相关技能和手法而忽略了艺术或设计理论”[2]。因此,教学方法经常被当作课程目标。虽然一些教师会在授课过程中讲述艺术理论及历史,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从掌握电脑设计技术为出发点讲解设计工具。这样做的结果是,为了具体展示说明他们的观点,教师有时不得不拼凑从网络上找来的图片,最终借助设计工具完成特殊效果制作。课程结束经常以一张到两张二维设计项目为评判标准,例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或者书籍装帧设计。非常遗憾的是,在大多数案例当中,由于对技术以及特殊电脑效果的过度聚焦,学生所完成的设计作品经常出现过度使用电脑特效的情况,而没有反映他们的个人艺术表达,这样制作的艺术作品仅停留在应用电脑技术的表层,失去了设计作品的艺术本质。
(二)课程设置相对落后
数字艺术在当今社会已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河南省,已经有超过4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视觉艺术专业。虽然本科学生扩招不断增长,学校由于扩招带来的收益也不断加大,但视觉艺术的课程设置十年来却未有大幅变化。根据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视觉设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五个阶段: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程以及选修课。具体来讲,公共基础课也可以称作通识教育课,主要教授政治、思想、计算机等课程,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课时当中。专业基础课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上半学期,教授中外艺术及历史理论,训练基础绘画及造型技能。专业核心课程包含电脑艺术设计及相关设计课程,例如海报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等,学生从大二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进行学习。实习课程主要由外出实地考察以及毕业设计组成。据调查,视觉艺术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平均占到毕业总学分的约30%,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程共占到总学分的约50%,剩余学分由实践和选修课程组成。这就表明,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时间的短缺会极大影响学生掌握电脑设计技能及方法的能力,至于将个人艺术表达融入其中的较深层面更无从谈起。此外,今天的电脑艺术设计并不仅局限于二维或三维图形图像设计,动态平面设计早已成为图形设计的另一种趋势。这意味着表现视觉艺术的媒介在不断更新,叙述手法在不断完善。同时,这种现象提示了传统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所强调的知识点已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如今的动态平面设计更强调图形与观众动作产生互动效果,而非传统平面设计只处理图像视觉信息,多媒体的综合技术运用使动态图形不仅有形态,更有声音与动态”[3]。正因为动态平面设计具有较强的交叉性、综合性,传统封闭的独立课程单元需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相关课程进行有逻辑的交叉衔接。
(三)先进教学设备的短缺
“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与教育投入的比率失调具有相当长的历史。”[4]这种教育资源配置的短缺首先体现在对公立学校的财政拨款方面,教学设备的定期更新是许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尽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设置是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核心,但是先进的教学设备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有效使三者结合并实现教学效果的护航使者。尤其在视觉艺术专业领域里,电脑的硬件及软件更新对于其课程的有效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河南许多高校的艺术学院仍存在着此类问题,低级别配置的电脑无法满足不断更新的设计软件的速度要求。此外,一些艺术学院无法保证电脑总数匹配学生总数,这就造成了教师有时候不得不要求学生上课带自己电脑的尴尬局面。在如此情况下,教师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能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改革电脑设计课程的方法建议
改革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前提条件是明确新的课程设置目标。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曾经提出一条经典的课程目标设置基准:“既制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5]相关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是培养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能力;第二是学生在运用知识的领域中能有光明的前景。除此之外,课程设置应具备可持续性的特质,意味着各门课程直接的逻辑交叉关系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才能从中积累知识并且循序渐进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根据以上理论基础,本文提出五点整合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办法。
(一)专业基础课程
高校视觉艺术专业仍旧需要专业基础课程来强调艺术及设计理论与历史的重要性,并给学生创造一个了解艺术及设计背景的途径。这些课程可以同时以传统及现代艺术理论为重心,并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学习不同的艺术理论,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作为怎样把美学概念融入数字艺术的手段,并充分理解电脑艺术设计在他们作品中的重要地位[6]。这样,便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不会将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手法相结合的难题。
(二)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概念和不同的多媒体技术的课程应该在大学一年级开始。但在河南省,此类课程经常到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设。在此状况下,学生可能并不能熟练掌握电脑技术。如果多媒体相关课程可以较早开设,学生就可能更熟练掌握此项技能并更容易把自己的艺术观点融入到其设计作品中去,而不会由于技能的生疏限制了他们创作灵感的发挥。同时,“电脑艺术设计课程需要紧跟当今科技与数字艺术的趋势”[7]。现今的美学观念和动态平面设计课程应该纳入视觉艺术课程体系以及实践类课程,例如让学生接触现实实践设计项目,是培养他们适应未来工作的有效方案。
(三)与设计产业联系的工作室制度
工作室制度的教学模式,可以从视觉艺术专业的第三年级开始建立并持续到毕业年。与传统教学课堂相比,这种模式更能够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字媒体相关产业中去。工作室模式教学和以“项目设计”为中心的教学在西方国家已经运作得较为成熟,它具备很强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强调让学生参与到设计课题当中而绝非完成单独不相关的作业。高校可以经常请设计企业代表或专家来到课堂与学生分享设计趋势,或举办一些与电脑艺术设计行业相关的研讨会,并提供真实的设计项目。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作为“促进者”,能帮助学生不断反思设计问题,并在没有固定方式和局限条件下共同研究设计方案。这样,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市场需求,以便培养相关能力,为其毕业找工作做好准备。
(四)毕业设计项目
鼓励临近毕业的视觉艺术专业学生在相关企业中进行实习并寻求工作岗位。学生的毕业设计项目是开放的,允许他们根据喜好挑选感兴趣的命题或者根据未来工作需求拟定相关题目。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辅助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设计。
三、课程设置改革之相关问题
除了需要对电脑艺术设计相关课程设置进行重新整合外,也不能忽视教育资金的短缺与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遗留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省,政府资金的投放与分配,不能够完全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依赖先进并昂贵的硬件及软件设备支持的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改革将会因为资金的欠缺受到影响。此外,高校视觉艺术专业中的公共基础课程比例应该削减,要增加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整体比重。思想教育及通识教育课程的过度填充可能会对此专业教学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相比之下,与电脑艺术设计相关的选修课程可以适当增加,因为此类课程可以拓宽学生对艺术设计的理解能并培养其设计技能。但以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此类课程设置所占比例也会影响未来课程设置的改革。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
在当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广播电视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获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传媒的核心,要立足于自身的工作职能,面向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自己的播音主持艺术,更好地向社会民众服务,提升广播电视在社会民众之中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凸显其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广播电视媒介的核心竞争力。
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1.1.1改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银幕形象,提升传播效果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与受众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要以其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它不简单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外在相貌或发型服饰,而应是外在与内在的完美融合,是主持人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的展示,所以,播音员主持人不仅仅要锤炼自己的形体动作、面对镜头的表情这些非有声语言,还要对现阶段受众的诉求、语言习惯、精神需要,特别是熟知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做到“内外兼修”,使观众对其产生由外到内的审美感知、体验和品评,在内外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构筑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吸引力的全部内核
。1.1.2日益宽泛的工作需求的适应性要求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要具备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优势,不仅要具有采编播、节目制作的能力,还要敏锐把握市场动态、捕捉观众对精品优良节目的需求,做到在节目形式上推陈出新,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适应当前媒体在视觉技术上的高速发展,例如:如何在虚拟演播播厅,巧妙和3D动画进行有效结合,给观众带来较好的视觉效果体验;如何在语言上与时俱进,在选词用词上体现时代特色,又不“三俗”,引领受众的语言审美,等等。
1.1.3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生命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要以饱满、优秀的形象面向观众,通过创新电视播音艺术,使自己的播音主持更具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寿命,虽然现如今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但无论在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做到“合格”还得做到“优秀”,不但要做到“被动”工作,还要做到具有新视野、新视角对节目“开拓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下去。无论是央视的朱军、董卿,还是湖南卫视的何炅、汪涵,都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自我满足,而是不断前行,不断挖掘挑战自己的潜力,这才是成为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发展的正确方式。
1.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1.2.1内在的创新与坚持为永恒追求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中,面对社会民众文化素养层次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创新和开拓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新颖、趣味化、深层次的文化作品,播音主持人要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在强化自身创新艺术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效果。
1.2.2职业化的趋势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必将以播音主持的职业化趋势为方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具有规范化、高标准的才能和水平,能够适应职业化趋势和要求,以更好地占据广播电视传播竞争地位。
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现状
当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艺术性还相对匮乏,在创新方面还表现出一定的迟滞性,这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意识不足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部分人员对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认识不足,在对播音主持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在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下,难以形成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
2.2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缺乏理论支撑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中,尚未形成足够成熟而先进的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理论,在缺乏足够强大的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播音主持艺术创新难以进一步深化。
2.3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还没有形成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理论认识,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发展缺乏理论根基。同时,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存在不足,综合素养不高,彼此之间的协调性也不足,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缺乏团队基础,降低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全面发展。另外,广播电视台要眼光高远,给新人发展的机会,给他们素质提升的空间,这样才能炼就大量优秀播音主持人才,不担心优秀主持人出走,形成“用人荒”。
3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培养路径探索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要重视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研究和分析,面对播音主持行业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症下药,实现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全面创新。
3.1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
为推进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创新发展,要以意识和观念的创新为首要前提,增强播音主持相关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并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纳入到行业规划中,提升对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使更多人理解和支持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3.2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要针对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和问题,打造与时代进步相契合的播音主持队伍,要使之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仅要从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穿着打扮、谈吐、气质、声音等方面提升,还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内在涵养,深入对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效果。
3.3创新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独特语言风格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人的独特语言风格,注意播音主持的规范化、准确性和真实性,但这并不排斥日常口语的播音主持,而要以向观众传递信息为基准和目标,采用标准普通话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更好地使观众获悉播音主持传递的内容信息,并且在标准普通话的播报过程中,融入适当的口语化元素和生活化元素,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观众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的充分融合,减少和规避观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曲高和寡”的不良印象,缓解和降低民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疏离感。所以,这种独特语言风格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在语言停连、断句、重音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如赵忠祥老师在解说《动物世界》时,重音拎取上,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跟主持人所在平台的风格有关系,例如,湖南卫视主打“欢乐”招牌,所以,湖南卫视的主持人风格整体风格时尚、年轻有朝气,不仅在造型上,在语言词汇的选取上也有别于央视的沉稳大气。仔细观察各地方卫视主持人的风格,都跟各自平台的定位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主持风格。这样差异化竞争,构成了语言风格的百花齐放。当然,即便是在同一个平台,也要找准自己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栏目特点、擅长领域、性格特点等,自然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在后期的职业工作中不断进行修整锤炼。
3.4搭设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互动平台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过程中,主持人要能搭设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摒弃自说自话、“一言堂”的播音主持方式,创新与观众互动和交流的语言艺术平台。例如:访谈类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就不能将视角局限于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还要充分意识到潜在的受众群体,可以与潜在受众群体交流和互动,获悉不同的节目感悟和评判效果,较好地实现对访谈现场的气氛调节和信息传递。
3.5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这种审美修养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感性把握,而很多时候审美修养的提高,会让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呈现出言谈举止浑然天成的感觉,而不是矫揉造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美学”的追求,会让播音员主持人的艺术悟性得到提升,而不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职业倦怠感,而是时刻保持着对职业的新鲜感和对生活美好的感受力。从而使播音主持人的审美个人修养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吻合,借助于语气的渲染、肢体语言的配合等,更好地将观众引领到播音主持人所营造的语言艺术氛围中,产生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情感共鸣,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4结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极其关键和重要,通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创新运用,可以形成独特的、丰富的播音主持艺术风格,并使之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标签。另外,也离不开播音员主持人所在平台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气质熏陶,双重合力结合,尽力做到1+1>2,增进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促进交流深度和广度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水平,增加观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秋硕.播音主持艺术批评的内涵、共性与特性[J].青年记者,2017(2).
[2]程勇.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6).
[3]刘岩.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传播,2016(10).
篇5
【关键词】“互动”观念;互动电视;技巧的“互动”;观念的“互动”
20世纪80年代流行起来的一句用语——“沙发里的土豆”形象地描述了那种逃避人际交往、整天埋在沙发里、在电视机前打发日子的人。而今,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息时代,不加选择的“沙发土豆”越来越少了,人们需要快乐、刺激、实用,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演给自己看的电视!近年来,因特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已经登堂入室了,而它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互动。陆地在《美国在线兼并时代华纳的启示》一文中写道:“由于因特网对传统产业的整合是由数字技术的革命引起的,并不具有政治的或者意识形态的特性色彩,因而具有无差别的普遍性意义。即是说,在发达国家发生的这场由信息技术引发的传播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迟早也会在中国发生。这就意味着中国电视业被因特网整合、收编,也不无可能,甚至已不太遥远。”也许这番预言有些“危言耸听”,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第四媒体的崛起给电视提了个醒,要与网络竞争、拓展电视媒体的生存空间,就需要在“互动”上下工夫。
一、理解“互动”
“互动”是英语单词“interactive”的意译。Inter是拉丁语前缀,意思是“相互的”。“active”是“积极的,能起作用的,现行的”。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互动”这个词也随之热了起来。实际上,很多人使用的只是“互动”的一部分含义,或者是在现代语言环境中延伸出来的意义。从对“互动”一词在语源和语意上的追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互动”是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科技的发展而形成的。从抽象层面上来讲,“互动”就是发生在两者之间的行为或行为的可能;而具体地来说,“互动”已经由一种计算机程序语言发展成为电视娱乐的一种形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影响电视屏幕上发生的事件。
理论上当信息由传播者出发,单向地流往受传者时是没有形成“互动”;只有当受传者在接受了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后,作出反应,并反馈(回传)给传播者时,这个信息的回路才得以形成。可见,“互动”产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形成一个信息流动的回路。此外,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决不仅仅是交流沟通的关系,而是一种更为即时的反馈,它尽可能多地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间,并尽量多地使观众获得“内容”以便对电视节目产生影响作用。
二、“互动”观念产生的根源
所谓“观念”是思想意识或者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有时指表象)。要理解“互动”观念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就需要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来进行考察。
1.心理动因
受众是否具有“主动”的心理需求,是“互动”能否成立的心理动因。长期以来,人们都直觉地认为看电视是一个消极接受的过程,这个行为的认知卷入程度很低。在理论界,反应性理论一派认为观看电视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活动,观众的意图、计划、策略以及选择性在观看电视时很少起作用;而主动性理论一派则认为观看电视是一种主动的认知活动,它是观众、节目以及观看情境之间的一种主动的认识转换过程。结果是后者占据了上峰。后者通过研究脑电波入手,观察人脑的电活动与看电视之间的关系。最终证明了,“看电视和阅读相比,前者并不比后者在认知程度上被卷入的程度降低,就是说,看电视也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
事实上,受众对媒介信息的认知是主动与被动的辩证统一。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主体意识也日益增强,受众认知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主体趋势是从被动性向主动性发展。此外,互联网上的交互式传播方式对人们的认知活动趋向主动性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网上任何人都有可能参与到传播系统中来成为信息的主角,从而适应了现代人崇尚自主、渴望参与的心理要求。现代人的这种心理要求也同样反映在电视传播中间。
2.技术动因
“电视”——“Television”来自希腊语,意思是“从远处看”,电视的诞生正是源于“能使处于甲地的物体在任意一处乙地被看到”的设想。在电视从无线到有线,从黑白到彩色,从直播到录播再到直播的发展道路上,每一个前进的步伐都伴随着技术的完美配合。中国的广播电视技术也正逐渐与国际靠拢。当“互动电视”的风潮在欧洲、美国等地掀起时,中国也不甘示弱。现在,基于有线电视的网络双向改造已经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2000年,国家级基础骨干网络一期工程提前完成,共建设国家级基础干线网22950公里,连接了24个省(市、自治区),从而将全国70%左右的用户连接入了一个大网,为多种增值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中央电视台也于2001年11月成立了“互动电视组”,九运会和冬奥会的某些赛事已经实现了“互动”播出。当技术与观念在现实中相互渗透、融合时,“互动”已经离我们不远了!
3.美学动因
接受美学的重要贡献是对读者主体意识的充分承认,在这一点上,电视传播中对受众主体意识的认识过程可谓与之“心有戚戚”。正如美国学者戴安娜·克兰所说,“接受理论修正了对于大众文化理论来说至关重要的心灵操纵假说——文本意识形态含义被公众不加质疑地接受。公众成员没有被概念化为文化的傀儡,而是被概念化为能够重新阐释主导意识形态话语以满足自身需要的积极主体。”观众主体意识的增强,使得他们对电视传播的期待趋向多样化、复杂化。现代传播者也越来越意识到观众的积极、主动的收视与其期待视野能否兑现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只有观众自觉地、主动地接受,电视节目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实现。电视传播的价值实现是由传受双方共同创作完成的。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再创造”这两个创作过程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而电视传播的价值实现中,这两个创作过程却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它们互为因果、循环往复。国内有些学者将其命名为“期待介入”,“指的是电视观众在电视节目创造过程中完全处于主动地位,由于电视观众的介入,极大地影响着电视节目的创制及传播效果的情形。”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受众完全处于主动的地位,并不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主动”,因为传播价值的形成是传受双方相互作用的产物,即是一种“互动”的结果。
4.经济动因
在经济上,把观众作为电视业的中心,表面上看来是“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的体现,其实也是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消费社会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行为是最重要的社会行为。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所以收视率才成为了电视节目的一道生命线。正如喻国明教授所形容的那样:“‘传播’一词很容易使人以为它是单方面付出的一种行为——像阳光一样,只是给予,没有回收。其实,它一直是带着一根看不见的‘倒钩刺’的。它所回收的就是受众的注意力。”⑺
2002年2月《世界广播电视参考》杂志的《国际传播环境的新变化》一文中,分析总结了当今国外受众的信息消费特征:一是受众的主动选择性大大提高,二是受众对媒介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个性化信息为主,一般性公共信息为辅”、“对付费的信息服务和节目的需求逐步上升”、“通过媒介传播个人思想、观点的意识越来越强;通过媒介及其特定信息服务渠道履行知察权或知情权的意识越来越强;要求媒介对受众开放,积极参与节目的策划、制作和播出的意识越来越强。”等等。尽管这是作者总结的当今国外受众的信息消费特征,但其实这些特征在我国的一些发展较快的大城市中也同样存在,而且随着我国传媒事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消费特征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在我国受众中间出现并普及。
5.社会文化动因
“互动”作为一种观念来说,它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印刷时代下的媒体地位来源于对文化的垄断。在这一时期,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事实上是一种文化的掌握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媒体承载着启蒙的责任。于是,媒体本身就蕴涵着对文化的占有。随着这一意识,媒体积累下了被人们承认的话语权力,具有文化上的霸权地位。而到了电视媒体的时代,媒体的这种地位却遭到了挑战。电视对观众的文化层次要求不高,只要具备最基础的生理机能都能接受电视所传递的信息。于是电视实现了对媒体的信息垄断的颠覆,因而电视媒体并不蕴涵着印刷媒体所具有的文化权力,而更多的是一个话语的平台,为各种文化的交融创造交流的机会。在电视媒体的时代,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区别也不再是过去的文化人与非文化人之间的区别而仅仅是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的区别。媒体本身不再蕴涵着启蒙的作用,于是观众对媒体的景仰也必然随之消退。人们开始把媒体视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再是神圣的。
当代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价值观转变的同时,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更新。人们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民主意识、法制意识,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的要求也在进一步强化。而就电视文化的社会审美取向来说,也呈现出“由一元向多元、由单纯教化模式向自主选择的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空间向私人娱乐空间的转换”。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观众通过媒体来反映自己的思想也显得十分自然。观众与媒体互动关系的产生,首先就产自于观众与媒体之间的平等关系得以产生。而这种平等,是直到电视时代才出现的。
电视观念的变革除了要受到社会生活环境变革和社会文化观念的冲击与影响之外,其自身也必然会进行着观念的变革。“尽管与物质层面的变革相比,观念层面的变革要艰难、缓慢得多,但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变革,终究要极大地刺激、影响着观念层面的变革。而影视一旦在观念层面发生剧变,势必极大地反作用于影视的物质层面与制度层面,使其相应发生剧变。”
三、“互动”观念下的应用形式
“互动”是依赖现代科技实现即时信息交流的传播活动,“互动”是观众通过使用媒介获得“内容”的手段,而“互动”作为一种观念则是对于观众主体地位的确立,这种主体性在浅层次上表现为观众对于电视节目的个性化需求,在深层次上则体现为实现观众对于节目的主导权利。
1.互动电视——个性化需求的范例
互动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娱乐和信息服务形式,可以说是一个极佳的个性化需求的范例。它将使被动的电视收看体验变成真正的交互式体验,在接收复杂的用户命令的同时,可以按照观众的要求提供多种形式的媒体内容:
·互动节目向导,也称为电子节目向导;
·点播电视,可提供储存在头端视频服务器里的电影和其他节目;
·通过电视实现互联网功能,包括电子邮件和网络浏览;
·按需提供“珍藏”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互动电视业务提供者储存的信息或其他内容,并通过特定的网络提供给用户;
·互动电视应用,比如:在收看比赛的同时,允许观众选择不同的摄像机角度;
互动电视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个“个性化”的电视(无论是对节目内容的个性化需求,还是对收视时间、方式上的个性化需求)。这些需求,对于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都会产生一些影响。
(1)传统电视关于节目单的概念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每个礼拜买回了广播电视报之后,就要好好研读一下下周电视节目的列表,并且在自己要看的节目上划上记号,以防忘记。然后我们会根据这个时间表安排看自己想看的节目,或者决定是不是要把它录下来。这种感觉有点像赶火车的感觉,你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否则你就错过了。在这里,电视报扮演的是一张节目单的角色,这些节目都是为观众事前设置好的,但是互动电视就更像是一个超市,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组织你的购物单,以及你的购物时间。当你在选择所要观看的节目时,互动电视甚至还提供关键词搜索的功能。例如,你今天想要看恐怖片,在你输入“恐怖片”之后,你就可以安心地等待搜索结果了。最后要做的就是在搜索结果中挑出你想要看的一部或几部影片来。
(2)传统电视关于“黄金时间”的概念
传统电视“黄金时间”的概念,在互动电视中演变成了“我的时间就是黄金时间”。这一概念的实质是电视从点对面的传播走向点对点的传播。
互动电视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上关于节目单的概念和关于“黄金时间”的概念,对于观众来说,当然是一个方便的举措,但是对于电视节目本身来说,是福是祸就很难说清楚了。现在的电视节目编排并不是随意而为的结果,节目的预先安排,是涉及到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有新节目上了新的时间档,但是怎样向观众推广这个节目呢?可能最好的安排就是把它放在两个旧的收视率还不错的节目当中,这样,就会有更多的观众来尝试一下这个节目。有人曾经提出未来电视台就是一个大的节目库,观众要看什么就点什么。但是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当要推出新节目时,或者当想要改变一个节目的命运的时候,互动电视显然不是一个首要选择。互动电视方便了观众,但是对于从业者来说,这中间可能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给观众更大的选择余地的同时,也为自己留下发展的可行道路。我想互动电视并不会完全取代单向播出的电视节目,在我们推出一个新节目时,我们的首要选择仍然是在传统电视播出,当它造成一定影响之后,再移到互动电视中去,于是同时移植的是一个成熟节目的品牌效应和收视惯性。这样才能够为互动电视和传统电视节目创造一个双赢的模式。
(3)传统电视一次性消费的概念
虽然电视的传播范围很广,传播速度很快,却是一次性的、不可保留的。电视每天每时每刻都需要有新鲜的东西,而正是因为电视在内容上的大容量需求,加上电视台自己的制作力量跟不上,于是就造成了现在电视上大量充斥着信息量不大、内容上只为凑数、填充时段的节目,这些节目虽然也投入了人力物力,但是不具备再次消费的可能。互动电视则向电视节目制作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充分考虑节目的深度、广度和再利用的可能性。为了互动电视业务的开展,电视台必须要有丰富的、精彩的存量资源。所以随着互动电视业务的发展,精品意识将越来越强烈。
(4)传统电视家庭式的收视习惯如今电视机已经成了家里不可缺少的家具之一,收看电视也曾经是一种日常的家庭式收视行为。然而,现在这种家庭式的收视行为却正在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个人化的收视习惯。家庭电视普及率在一些大城市中已经可以约等于100%,在北京465%的家庭拥有两台电视机,有5台的甚至超过了1%。电视机家庭拥有量的增加,不仅是因为现在电视机价格的降低,更重要的是因为人们有此需要。也许这样的情景在你家中同样存在:晚上,父亲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母亲在另一个房间看着言情电视剧,而你则在自己的房间里收看足球比赛。甚至,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在业余时间同时开着电视机和电脑。于是,现在很难再看到一家人聚集在电视机前共同收看一个节目的情景,而互动电视的出现则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个性化收看的需要。
“互动电视”是传统电视在电视概念的边缘延伸,它并不是一种新的媒介,而只是一种新的样式。不过这种新形式必定会给电视带来巨大的变化,就像卫星电视造就了CNN、HBO、DISNEY等等家喻户晓的电视台和电视机构一样,互动电视也将给电视业带来新鲜血液。虽然互动电视带给传统电视业的并不是全盘否定式的颠覆,但互动电视带来的一些新观念必将对整个电视行业带来不小的影响。它促使我们电视从业人员去对以上这些原先所熟悉的一些概念进行重新考量和修整。
2.观众操纵下的电视节目——节目主导权的实现
所谓“观众操纵下的电视节目”并不是说观众操纵整个节目的制作、播出过程,而是观众参与到传播的环节中,成为节目创作的一个成员,而且对于节目的最终结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多分支剧情电视剧(例如:日本的互动电视剧《抉择》、浙江卫视的《人生AB剧》)是这类节目的一种。它可以很好地将观众的意见收入剧情发展之中,它也可以提供不同的叙事角度,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这实际上是借用了网络中“超文本链接”⑽的概念。这种链接关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是比较接近的。从叙事方式上讲,多分支剧情的电视剧突破了线性叙事的方式。剧作家可以在文本的任何一个地方打断、撕开,开辟新的叙事路径;也可以在文本的任何地方进行缝补、接续,保持文本叙事上的完整性;从叙事主体上,这种方式打破了剧作家对叙事权的垄断,有限度地将叙事权渡让给观众。观众可以有限度地决定情节的发展方向,尽管这种操纵感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事实上它仍然只是传播者制造的一种幻觉。因为所有的选项内容是确定的,观众能够改变的只是它们的组合方式和结果,但对于各个既定内容选项仍然是没有主导权的。观众就好像在导演设定的游戏情节内自娱自乐了一回。
另一个例子是南京电视台的《对抗俱乐部》。制作方安排几个富有对抗性质的游戏,节目开始时,电视机前的观众就可以拨打节目的热线电话,当你拨打的电话与电视节目现场连通后,电话键盘就成了一个游戏遥控键盘,作为参赛一方,你可以在家中遥控电视屏幕上的游戏,跟另一位拨通热线电话的观众进行实时的比赛。这种参与方式跟以往的热线电话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场外的观众通过这样方式的参与成了节目的主角。他虽然不在现场,但是现场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他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而且正因为他不在场,也更增加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对他的一种神秘感。就这个节目而言,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互动”不仅是参与,互动是使场外的观众成为节目的主角,他跟节目的发展休戚相关,他可以部分控制节目的进程和结果。
四、作为技巧的“互动”与作为观念的“互动”
“互动”的本意中“双向”、“交互”是其重要特征。我们现在所说的“互动”,主要都是在强调观众由被动到主动的一种态度转变。关于观众是否能够真正拥有主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争议。例如,王岳川教授在《当代传媒的“后现代”盲点》一文中曾经说道:“大众传播的播出是单向度的,不像对话那样有情感心性的交流回应,这种‘无回应’的播出缺乏沟通,使大众传媒成为‘为了沟通’的‘不沟通系统’……当然,现实中的观众也可以转换频道或关掉电视机而行使自己的选择权,这似乎也可以算是一种回应,但这仅仅是对施予的接受或不接受而已,仍然没有足够的权力运作方式给施予者以对等的回应。就这一关键性问题而言,传播是对接受者自由选择的限定,因为说到底,大众传媒的受众只有收看或不收看的自由,而没有对答回应这种平等交流对话的自由。”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正是由于受众拥有这种看还是不看的权力,才使得媒体不得不通过给予受众更多的对答回应、创造平等交流对话的自由来留住受众手中的遥控器。现代社会中,媒介竞争已经愈演愈烈,而目前的竞争也不仅仅是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竞争,更扩大到了媒介与人们各种生活娱乐方式的竞争。媒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是有明确的社会分工的,试图完全改变两者之间的分工关系是徒劳的,更有意义的应当是考虑怎样在现实情况下,去改善这种传播关系,让受众拥有更多的平等交流权力,让媒体能够留住更多的受众。事实上,“互动”是传受双方的一种传播关系,必须由传受双方共同作用完成的。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互动”都只能是孤掌难鸣。
作为技巧的“互动”能够实现的是更为及时的信息双向交流,能够让尽可能多的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尽可能多地对节目产生影响。而这种功能的实现最终都体现为电视传媒所提供的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表现为信息内容的高质量,同时也应该表现为受众获取信息方式的高度便捷。
但若是将“互动”仅仅作为一种技巧来使用的话,由于这种技巧是先于观念而存在,就常常会造成为了互动而互动。于是观众进入了节目当中,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平等的地位。表面上看来电视观众似乎成了节目的主体,但由于传播者是这个“传播游戏”中的规则制定者,于是这种主体便只能是传播者营造出来的假象或者幻觉,于是便有人疾呼:“观众,到底是游戏者,还是被游戏者?!”其结果是造成节目将庸俗化等同于通俗化,致使广大知识阶层观众与电视节目的脱离现象日益严重。传播者若非抱着平等的“互动”观念,就不会将观众视为节目的主人之一,也就不能给予观众真正开放、自由的空间。于是技巧便会流于形式,而内容则仍然是一片空白!
作为技巧的互动,提供给观众的是直观的各类反馈方式,或者是呈现在屏幕上的多种信息的选择按钮;作为观念的互动,提供给观众的是主动选择的愉悦感,是一种个性得到张扬的满足感。它会使观众产生自己是媒介主人的意识,毕竟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工具,而对于这种工具,传受双方都应当具有同等的使用权。
参考文献:
1、陆地:《美国在线兼并时代华纳的启示》,《电视研究》,2000年第3期。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出版,第409页。
3、刘京林著:《大众传播心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4、[美]戴安娜·克兰著:《文化生产:都市与媒体艺术》,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4月,第96页。
5、胡智锋著:《中国电视观念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24页。
6、喻国明:《试论受众注意力资源的获得与维系》,《跨世纪中国城市电视发展与展望》,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01页。
篇6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朝着移动接收方向发展。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是OFDM,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还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多种制式问题,各种制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就解决了移动电视的接收问题。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传播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就在这一两年间,无线数字媒体的类型骤然丰富,除传统媒体之外,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分类电视,多媒体信息亭、地铁多媒体信息系统等新兴媒体纷纷涌现,移动接收是个热点,尤其是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我觉得,已经快接近目标。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预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与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如果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点如下: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四、移动接收制式
篇7
老百姓平时所知道的数字电视实际是由彩电生产企业热炒的一个产品概念。数字电视包含的是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信号传输、接收等整个链路的数字化,而仅信号传输角度又可分为三种方式: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数字移动电视其实就是地面数字电视,与传统的模拟无线广播电视相比,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支持在移动状态下接收。
二、市场营销环境的概念
市场营销环境是企业营销职能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和力量,这些因素和力量是与企业营销活动有关的,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它通过内容的扩大和自身各因素的不断变化,对企业营销活动发生影响。
三、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宏观环境是由人口、经济、科学技术、政治法律、自然、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所组成。这些环境因素对移动电视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主要是以间接的形式而作用于企业的营销行为。
1、媒介自身的趋利性促使其不断地寻求新的经营增长点
在中国数字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新兴的数字技术推动中国广电经营的升级、发展,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广电经营不断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探索新的经营突破口的战略姿态。当前的广电经营正逐渐转型,由一个已经恢复自主经营意识的个体,向一个具有自身发展逻辑和自身发展能动性的产业过渡。
2、人口因素与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是市场的主体,人口容量决定了市场规模,数字移动电视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主要包括城市的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内和车站的户外流动人口,他们大多处于无事可做的空闲状态。传统的电视针对的是在某一个地方相对“静止”的人群,而白天出行在外的人群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这个群体不仅流动性大,而且随时段呈现规律性变化,为移动电视开展市场营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3、有线网络资源积极推动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化是一场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数字技术虽然只是充当了广电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营效益的技术基础和手段,但它自身的优势是对营销的有力支持。
四、数字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及优劣势分析
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前面我们提到,数字移动电视从传统的“盲区”中挖出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它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受众群体——移动人群,这就是移动电视广告营销潜力蕴涵的根本所在。
1、受众群体的流动性大
以车内受众为例,乘客们乘车去往不同的目的地,在车内停留时问各不相同,这个时间因城市规模的差异而不同。
2、受众随时段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不同时段内,乘客的人员结构呈现明显的一致性。比如说,早晨6:30到7:00,乘客以10几岁的学生为主;7:00到8:30,乘客以上班一族为主,收入水平非常近似;16:30到18:30,又以20到40岁的上班族为主。因此,不同时间段的观众结构是可控,相对稳定的。客户可以根据不同时段的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3、对受众的垄断和伴随性传播
移动电视的行动路线长而且固定,它的流动也导致电视广告能不断在特定路线上反复,从而增加了广告受众的数量和接触频牢,决定了移动电视广告的优越性,能使信息更精确、更有效的击中目标受众。但另一方面,数字移动电视传播环境中的干扰因素比在家里更多,观众的心态也更浮躁不安,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注意力,虽然关注屏幕频次高,但是单次连续观看时间短。
4、无竞争传播空间
移动电视将电视媒体从户内搬到了户外,搬到了一个低干扰的环境里,抢占了传统电视媒体无法覆盖的空间。但同时,观众也要求伴随在身边的移动电视能提供更实用,更有效更贴近的资讯。观众是媒介微观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媒体产品的最终购买者或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把握,要从规模和观众需求的质与量两方面分析和了解,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考察,为特定受众服务,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五、移动电视市场营销的环境威胁和市场机会
环境威胁。环境威胁是指市场环境中不利于企业营销的因素,对企业发展形成挑战,对企业的市场地位构成威胁,对移动电视而言,环境威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节目好坏是影响其经营的关键所在。由于乘客在车内停留时间不长,在公交车上的收视常常呈现为一种伴随性的行为,移动电视的覆盖率和渗透率相对大众多媒介而言,还是小众媒体。如果不能根据自身传播条件及特色来生产节目,将很难维持市场优势。要把握目标受众,移动电视应该按营销学的思路来组织和设计自身的传播产品,有效吸纳受众注意力,使观众获得满意的心理报酬,从而更有利于营销活动的开展。
第二,技术层面的问题对收视效果造成不利影响。音量的大小,人声与车声的嘈杂程度,乘客的密集程度,人群的流动性,移动电视图象信号的接收情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电视的传播效果。
第三,模式是运营中实际的问题。在模拟电视经营模式当中,主要是媒介、广告公司、客户之间的三角游戏。作为广告经营的重要依据,数字移动电视收视效果检测机制的建立速度远远落后于技术和节目的发展。此外,数字移动电视该如何赢利,依据什么样的价格体系,什么样的成本核算才能赢利,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开拓用户市场等问题,仍具备一定挑战性。
市场机会。市场机会是指对企业营销活动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企业拥有竞争优势。
第一,媒介产品的质量是根据受众满意来定义的,数字移动电视可提供的实用性信息包括:时政新闻、交通路况、出行气象、车位引导、消费资讯、商场促销等,这些信息看似平常,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提供,但因为移动电视在户外实时传播的媒介先天优势,使这些信息具有更大的实用性,也使用广告的传播更有效,人们可以根据实时交通路况选择出行路线,可以根据消费资讯改变吃饭的地点,可以根据商场的促销信息决定逛街的去向等等。
第二,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电视已经实现了在手机终端梦想成真,实现了面对面的商业传播。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拨开趋同认识的雾障,彰显自己的个性才能赢得市场。
六、结论
市场营销环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移动电视作为营销系统整体,是一个由若干相对独立而又有一定方式相互联系的部门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同时又存在于一个由人口、资源、社会文化等组成的大系统之中,它既受大系统的影响和控制,又反作用于大系统。
广告媒介市场营销环境直接影响到广告传播价值和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移动电视在做市场营销管理决策时,必须把与自身有关的环境和营销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统筹兼顾各系统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各个构成部分,才能产生增效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篇8
关键词:在线包装技术;技术应用;工作流程;电视节目
当前,电视节目包装已经成为一种新兴产业,电视台与各类媒体都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进行电视包装,针对不同的电视节目,如新闻类、综艺类、体育类等进行组织策划,形成专业的包装形式。现如今,随着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电视中的各类频道都需要有特色的创作思路,在管理上也要不断创新,提高制作的技术水平,加强工作人员的能力。宣传模式日趋成熟,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通过包装技术已经吸引了一大批观众的眼球。为了更好地打造栏目的品牌,展现冲击性的效果,使节目能够更加符合观众的品味。电视包装行业也需要更加出色的人才与更加突出的技术支持。不仅是电视各类栏目,直播节目以及录播节目等都需要一定的包装,在节目的前期和后期也要进行不同模式的包装。
1在线包装技术概述
我国的在线包装发展了很长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传统的节目包装都是在节目播出时假设字幕机、动画、Logo或者是二维三维特技、慢动作回放等一些技术丰富节目的效果。但是,节目的改革一直在进行,目前已经有多种包装技术,如虚拟演播室、渲染器等一些类产品的出现,使在线包装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
2在线包装在针对不同类型节目时的应用
电视节目有很多种类,常见的有新闻频道、综艺频道、体育频道等,每一类型的频道都需要特色的节目包装技术,使包装能够体现节目的特点。
2.1新闻类节目
新闻类节目的在线包装是文字、场景、字母、渲染技术相结合的制作技术,再针对图像、声音、字幕等组成部分进行剪辑。3D技术可以使图像和文字模拟动态的场景;Flash技术通过对节目的润色和渲染取得丰富画面的效果。所有的技术就位之后,在特定的位置进行特效处理,使节目的质量得以提高。
2.2体育类节目
体育类节目的实时性较强,需要特定的实施包装系统,需要在比赛现场画面中插入虚拟图形,要让观众能够观看到慢动作与回放。以足球比赛为例,需要向观众提供球速以及动态越位线等情况的播报,要利用包装技术实现虚拟化动态越位线的播放。实施包装系统除了起到了包装效果之外,还具备解析球赛的能力,来提高节目的质量。
2.3综艺类节目
综艺类节目的包装需要演播室的渲染器和字幕机等设备,实现多种包装元素的智博展示。我们还需要很多当代技术的支持来丰富节目的内容,如可以利用短信互动、电话连线等方式,使观众能够有更高的参与性。
3在线包装网络系统及包装流程
3.1在线包装系统
在线包装网络技术不断成熟,我们也需要更加成熟的包装系统来满足当代电视节目的需求,我们需要更加丰富的模板,使其能够随时调用,及时修改。
3.2网络在线包装的流程
网络包装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策划,才能为电视节目带来良好的效果。对电视台相关业务的调研有利于建设在线包装网络来完成对业务工作流程的需求分析、评估和设计。文案策划环节与制作环节是包装业务流程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首先,任务规划环节;然后,对方案进行设计,并且还要加之辅助设计与文案设计;最后,对进度进行审核。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以严格的顺利进行。制作环节主要分为粗编以及精编制作、音频制作、图文动画等业务,制作换件的顺利进行也需要技术层面的支持。
4在线包装技术的发展趋势
电视节目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视节目在线包装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线包装的技术也日趋成熟,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线包装技术主要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专业化。越来越重视专业的在线包装技术丰富节目的内容,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特点。在综合类、体育类、财经类等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有的还应用到虚拟演播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二是网络化。在线网络包装系统需要一个团队的紧密配合。紧密的工作流程,还要进行协同策划来实现在线的节目包装。通过对网络互联对电视台全台转播,获取更多的媒体资源,使资源得到共享。
5结语
观众对电视节目的要求不断促进电视节目优质发展,使在线包装技术在电视节目的包装过程中得到不断优化、完善。与此同时,激烈的竞争使在线包装技术的发展更加专业化,信息资源共享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包装形式,使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朱锐.三网融合时代,电视节目策划及制作中在线包装技术的推广运用[J].世界广播电视,2011(6):86-87.
篇9
一、电视片头的数字媒体艺术性
时至今日,电视栏目片头的制作已经不是当年的手工制作模式了,电视栏目片作更多的采用的是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具体的来说,就是通过在电脑等数字媒体制作出由数字语言构成的原始声画素材,然后通过特殊设备把数字信号转化为电视模拟信号或者直接使用数字化设备播出。也就是说电视片头的本质是基于“”和“1” 的数字语言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性是其本质特性。从数字媒体的美学特性去探讨片头艺术的美学特性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根源,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维主要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即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抽象主义艺术、包豪斯的工业设计思想、杜尚的达达主义和反理性主义、2世纪5~6年代动力艺术和光效应艺术、2世纪7年代的录像装置艺术(Video Art)。此外,以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和劳申伯格(R.Rauschenberg)为代表的波普(Pop)艺术,以达利、玛格丽特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以现代版画艺术大师埃舍尔为代表的“科学观念绘画”均和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和思维方式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数字媒体艺术集众多美学特性与一身,但又不能用其中任何一种美学特性来概括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艺术,作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方面,电视栏目片头不仅继承了人类对“技术美学”的探索和对机器美学的批判和扬弃:而且也继承了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人文取向和批判精神。电视栏目片头制作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新媒体技术所独有的美学特性。可以说,电视栏目片头作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其美学特性是多元的,独创的。“开放性”、“人本性”和“自由性”是电视片头制作的本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电视片头作品并非仅限于传统影视艺术创作过程中成员的相互协作,它更在于每一件作品所蕴含的无限衍生能力;电视片头的数字本性使得电视片头的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迎合人们审美观念的日益更新,电视栏目片头作品可以被二度甚至三度创作,而这种创作的实现就在于数字化产品的可修改性,可参与性、以及可完善性。这一点可以从电视片头制作的发展看出来,最早制作电视栏目片头,需要美工人员在画纸上手工设计出美术字幕、图标图案后,运用专业电视摄像机拍摄下来,再在编辑机上对编,与栏目内容串成一体。线性的编辑方式和近乎原始的手工操作方式以电视受众的缺乏让片头制作的效率低下。而现在,在非线性编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下,片头制作出来,再电视台展出之后,还可以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做进一步修改,所要做的工作只是在电脑上对原始的素材进行再编辑。
所谓“人本性”是指电视片头制作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其创作的核心在于创作者的艺术理念,或者说一个片头作品的艺术性的实现,更多的是在于创作者人的价值的体现,作为艺术创作本体的人,他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理念,艺术素养的高低是电视片头艺术性高低的决定性力量,例如,《东方时空晨曲》的创意和设计就体现了作者对宏观世界的展示与追求,让人的情感在时空交错中得到体现和升华,让人的思维在具象与抽象空间流转,达到一种深刻的意境,展露一种世界的博大与人物的生机。片头的创作就成为创作者的追求和精神的体现。低廉的制作成本,对创作人员艺术素养的培养的忽视,使得让设计无法师把片头制作当作一件事业来做,而只是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如何能创作出国际化优秀的产品。
所谓“自由性”是指片头作为数字产品,其数字技术的虚拟性质,超过了截至目前的任何一种创作媒介,所以他比任何一种之前的媒介材料及其相关的语言更自由。通俗的说,电视片头制作的内容可以是现实的某物,也可以是虚拟的仅仅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东西,数字技术作为电视片头创作的材料和基本语言方式,不仅能完成物质世界的表现,并且能够完成非物质世界的表现;不仅能够完成表现的场传播,并且能够完成表现的非线性传播;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从事艺术表达的自由追求。这一点我们在电视片头的“虚拟性”里将继续深入探讨。
总之,数字技术介入电视艺术之后,大大增强了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它只需要根据创作者的思维,随意调度声光色、音线形,并以高速度、快节奏随意调配各种各样的光效、色调、影调、拼织各色各样的构形、图案、板块,编织一个个光怪陆离、变化多端、亦真亦幻的五彩缤纷的梦幻世界,进入一种从未有过的碎片式的、跃动式的审美时空。从而大大激发创作者的创作力,进入一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完全自由的艺术创作天地。
篇10
关键词:输电线路;基础施工;问题;注意事项
1 前言
目前,随着我国的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电能的供应越来越大,随之电力系统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其中高压输电线路的输电已经慢慢成为了电力系统发展的重点。在电力工业发展的过程中,高压输电线路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整个输电线路工程的建设中,110kV输电线路工程是重中之重,在实际的施工中,可以会遇到很多的情况,为了保证电力的正常工业,一定要保证输电线路施工的安全性。本文主要就110kV输电线路施工中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
2输电线路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2.1施工图纸的审核
在进行110kV输电线路的施工以前,要对施工的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查,对施工的方案和施工的设计进行严格的审查,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施工的方案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避免出现错误,导致施工工程无法正常进行。对施工方案进行会审,可以检验施工的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是结合了施工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设计,这样都会对施工的正常进行起到影响的作用。在施工前,施工的建设单位对施工的图纸进行会审,可以对图纸的设计进行探讨,对施工的流程和施工的工艺进行必要的了解,对质量要求进行掌握,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的发现,使得在以后的施工中,保证施工的正常进行,对工程的施工进度也是一个保障。
2.2 原材料准备
在工程施工前,对施工的材料要进行准备,在施工前,施工材料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它是保证工程可以如期进行施工的重要保证。在施工中,水泥是非常重要的施工材料,它一定要符合工程中混凝土的使用要求。水泥在进入施工的现场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施工中要使用的水泥都是符合技术和设计的要求。在施工中混凝土要使用很多的骨料进行搅拌才能得到,所以,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对混凝土的骨料也要进行严格的检验,要将现场采集回来的骨料进行严格的检测,其中,砂的选择和使用是非常的重要的,要选择天然的河砂进行工程的施工,而且要保证沙粒的大小不能过大,还要保证砂中的泥块不能够超过百分之一的含量。在碎石的选择方面要做到,碎石的粒径也要在一定要求的范围内,过大或者是过小的碎石一定不能够进行工程的施工。在工程的施工中,钢筋也是经常使用的施工材料,钢筋的质量和规格一定要符合施工图纸的要求,同时要对钢筋进行出厂合格的检验和材质的化验,要对钢筋的表面进行裂缝的检验,这样是对施工质量的一个保障。在施工中,对要使用的施工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施工材料的检验合格是对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保证。在施工中,施工材料是保证施工工艺的重要前提。
3 输电线路基础施工
3.1 基坑开挖
在进行线路的施工中,基坑的挖掘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施工中,要根据施工地点的实际情况分析以后要进行基坑的开挖工作。在施工以前要研究施工地的水文情况和地质情况,同时还要对基坑周围是否要其他的线缆情况进行掌握,这样可以避免施工中对其他工程造成破坏,如果基坑的周围是存在其他的管线,一定要对邻近的管线进行必要的保护措施以后再进行基坑的挖掘施工。
3.2 钢筋笼绑扎
在进行施工的时候,施工要使用的钢筋一定要在尺寸和形状上都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在施工中,要做到钢筋的表面是干净的,同时要保证钢筋是没有损伤和裂痕的。在施工中,如果钢筋已经出现了锈迹是不能使用的,在进行钢筋的绑扎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绑扎的间距是合理的,并且是符合设计要求的。在进行基础的施工时,要使用混凝土的垫板作为钢筋笼的铺垫,在进行钢筋绑扎前要对地板的钢筋网进行支垫的施工,使得施工的地板可以得到固定。在施工中也可以采用五点支垫法进行固定,就是将四角和中间的位置都进行支垫,这样可以防止钢筋笼出现变形的情况,同时还可以保证施工的质量。在进行钢筋焊接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的规范来进行,避免出现钢筋错位或者是弯曲的情况,一旦出现错位或者是弯曲的情况都会影响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进度。
3.3 模板制作
110kV输电线路的工程基础施工中的模板可采用钢模板或木模板,木模板需要厚度大于十八毫米的板材。模板合缝不得漏浆,需严密。模板安装前应检查其尺寸是否符合设计的基础尺寸的要求,检测合格后方可用于施工,拼装连接须牢固。如果阶梯式基础的底板采用土壁代模板,为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底板宽度不应有负误差,同时坑壁应修平,并且应抹浆保护局部容易掉块的坑壁。清除坑内浮土,检查坑底尺寸和坑深,符合设计的基础尺寸后才能进行支模。钢筋和模板的安装在110kV输电线路工程的基础施工中通常是交叉进行,在安装前应按设计图纸的要求对地脚螺栓的数量、质量和规格以及钢筋进行检查,施工现场应有可靠的能满足模板检查以及安装所需的控制桩或测量控制点。对于木模板的支撑可用圆木支撑或钢管支撑,立柱与下部台阶之间或台阶与台阶之间,为确保上一立柱或台阶的稳定,可用支架或抬架连接。模板安装后,检测人员应对各部件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3.4 浇制混凝土
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为防止泥土混到砂石料中,在砂石料堆放点下需铺彩条布。混凝土的拌合要用干净、清澈、无污染的水。混凝土的拌制要严格按比例配制,搅拌的最短时间要在三分钟以上。混凝土拌合时,振动器应快插慢拔,振动时间要掌控好,过长会导致混凝土产生离析,而振动时间过短则不能使混凝土充分捣实。振动棒不可触及地脚螺栓、模板和钢筋,拌合好后,听从振捣人员的指挥,控制每次下料量的速度、多少、位置。浇筑完后12小时内必须进行养护,气温高或者有风的天气,浇筑后3小时就需进行养护。养护方法为将浇湿的稻草或草袋等吸水性和保水性较好的材料覆盖在混凝土上,同时为保持稻草或草袋的湿润性,需经常浇水,浇水频率为可以保持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润湿程度为宜。采用分层夯实进行基坑回填,同时不能使基础倾斜或移动,回填一次就要进行一次夯实的工作,如果基坑内存在积水,回填前则应先去除坑内积水。
3.5 基础施工中注意事项
必须在施工前,检测基础施工所用的工程器具和机具设备的机械性能的完好性,在搭设、拆除架线和防护设施的施工期间,应闭锁被跨越电力线路的重合闸装置。施工期间,要随时关注天气预报,避免雨雪、冰雹等恶劣天气,选择风力小、天气晴好的时间段进行施工。110kV输电线路工程的基础施工前,一定要将分坑测量以及复测工作的做好。复测施工指在线路施工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对设计单位提供的平断面图、杆塔明细表进行现场核对测量,检测施工现场与图纸设计是否一致,设计桩是否存在移动或丢失的现象,转角塔位桩及复核杆塔位中心桩位置、断面高程以及档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 结语
总之,110kV输电线路的施工工程是一项施工工艺复杂、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程,在施工中要进行大量的野外施工,对于施工的人员来说也是一项施工强度特别大的施工工程,在施工中还要受到施工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施工中需要注意安全,抓好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各级部门要认真负责,提高质量意识,确保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