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1:5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分层辅导是分层教学的重要辅助环节,应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课前辅导是为课中教学做好铺垫;课中辅导是为了及时给学生排解障碍,避免影响后续学习;课后辅导是为了查漏补缺,再登台阶。分层辅导既要重视帮助学生完成新课学习任务,同时又要重视完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强化这方面的工作。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辅导的重点也应有所差别。对后进生的辅导频次相对要多些,重点是进行基础知识辅导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克服自卑,重树自信,增加自觉学习的驱动;对中等生的辅导重点是进行基础知识归类辅导和心理状态调整辅导,帮助他们分析知识结构,归纳要点,并着重进行学法指导和思维活动的启发,使之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明晰的认识、系统的了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自学能力;同时还要督促和鼓励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不断追求上进。对优秀生主要采取鞭策激励方式,多给他们提供一些开发性的问题或介绍一些参考资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实践,鼓励他们想象、发
散、求异,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分层测试
日常教学中一般性考试的作用在于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这种检测无论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对于学生的“学”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从“教”的角度讲,可以为教师今后的教学决策提供可靠数据,便于调整和强化教学过程;从“学”的角度说,可以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诊断,从而为后续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
分层测试所用试卷仍是同样一份试卷,但试卷中的题目有A、B、C三个级别之分。A级题是与A级学习目标相应的基本题。B级题是与B级目标相应的提高题。C级题是与C级学习目标相应的拓展题。要求平常学习目标定位在A级的同学(即后进生)必答A级题,选答其他题;平常学习目标定位在B级的同学(即中进生)必答A级题和B级题,选答C级题;平常学习目标定位在C级的同学(即优秀生)A、B、C三个级别的题目都必须作答。通过这样的分层测试,不仅可以检验各层学生的达标情况,而且也可以鼓励学生(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超额完成任务,不断向前努力,争取最大进步。
三、分层评价
经常性的反馈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教学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自学、讨论、提问、练习、作业、测试等,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不应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所处的层面上,还要以发展的观点,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以激励方式给学生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对后进生要采用表扬评价,发现并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使其看到希望,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对中等生要采用激励评价,即肯定成绩,揭示不足,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对优等生采用竞争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不断超越自我。总之,要让教师的评价不仅成为强化或矫正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成为激发各层次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鼓励学生在达成各自原定学习目标之后继续前进,在争取实现高一层次学习目标的努力中使自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分层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和必要补充。通过作业,可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及迁移运用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作业是促进学生巩固新学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得到应有的能力发展,教师对作业也要做到分层布置,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不同数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
为使分层作业的要求能够真正促进各层学生取得应有的进步,在实施该环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作业分层要求,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数量和不同难度的作业,但需防止某些学生将之当成不做作业或少做作业的借口。②分层作业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在作业中证明能力,表现进步,增加自信,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对学生作业的积极表现(如正确率高、书写认真规范、超额完成作业量等)及时地给予肯定评价,以激发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的热情。③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或是作业态度的或是学科知识的)都要及时地帮助解决。普遍性的问题集中解决,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分层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个别解决。如果是作业题目方面的问题,还可发挥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协助作用,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也有助于学生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忠.生物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魏延松.浅谈分层教学的实施.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5.
篇2
有些高中生物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太深,短时间内无法转变教学观念.虽然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信息技术,但是对多媒体课件材料的重视度不够,准备不充分,有些仅仅是相关图片或资料的简单罗列.很多老师未能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出发,课堂上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师生之间的必要交流,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导致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和抵触的情绪.有些教师在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时忽略了有效性因素.所有的教学手段都应为最终的教学目的服务,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当中的运用恰当与否,主要是看其对教学过程有无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关联性不强,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但是实际上能传达给学生的有效信息量很少,大部分内容游离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之外,无法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虽然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绝不意味着信息技术可以取代其他教学手段的作用.有些教师认为有了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由活动,这是十分错误的.生物是一门实验类学科,观察和实验在生物科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和运用决不能完全取代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教师板书等教学手段.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信息技术整合的优化策略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相整合,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下,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生动的图像和视频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接受知识信息,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等与新导入的知识相融,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对课堂教学的限制,将复杂晦涩的理论知识化为直观易懂的图像视频信息,让学生一目了然.例如,植物种子的萌芽过程,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但是借助信息技术可以将种子萌发过程拍成视频并运用快放模式,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种子萌发的全过程.
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相整合,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上,通常是教师演示实验,之后学生对演示的实验进行机械重复.然而实验中任何一点微小的差异都会导致实验效果的误差.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教师可以将实验操作的具体过程通过视频播放出来,有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实验细节可以用放大照片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事先了解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减少学生实际实验时的出错率,节省实验时间,增强实验教学效果.另外,高中生物课中有些无法在课堂上实现的实验,例如脊蛙的反射实验、家鸽的解剖实验等.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演示这些实验过程,既能满足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需求,又能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总结
篇3
高中生虽然已经开始具有自主意识,但是他们对于教师行为的模仿还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教师在倡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同时,不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则难以起到一个以身作则的榜样行为,对学生的说服力不足。唯有教师具备创新意识,并能通过行动将这些创新意识转变为创新行为表现出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创新的魅力。除此之外,高中生物教师还可以通过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将生物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开阔视野,感受生物学创新的魅力,进而愿意并积极地进行自主创新。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学生日常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生物知识的眼睛,以把握所观察到的事物的本质。例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正是在美国科学家沃森以及英国科学家克里克的共同研究和观察下所发现的,为揭秘生命遗传夯实根基,是生物领域中生物学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所取得的成绩的最好例证。所以,作为高中生物教师,应当将课本知识予以具体化,以感性材料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自主观察,以所掌握的生物知识进行分析和探讨,大胆猜测,进而得出新的结论,再由教师加以评判。这种做法能够将课堂知识形象化,以此来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对培养他们的自主想象能力以及观察能力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有大胆的想象力,但是教师必须在学生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换言之,创新虽然是科学研究的灵魂,但是唯有尊重自然规律,以实践为基础,才能保障科学创新能够转变为实践结果。生物作为一门需要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大胆创新意识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门非常适合的教材。教师在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同时,也必须要帮助学生树立起严谨的科学精神。创新离开科学就是天马行空,是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科学钻研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使创新具备实际意义。
四、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积极解答学生的问题
高中生物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对于高中生而言,较为复杂和难以理解,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疑问。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他们的大脑非常活跃,经常会提出一些具有学术意义的问题,这时候教师不能逃避学生的问题,而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钻研,帮助学生共同解答心中的疑惑。这样一来,学生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带着发现问题的心情进行探索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高中生物教师也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并对提出具有价值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树立好的榜样,使全班学生都乐于去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吸引他们参与到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去。这种做法,不仅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生物知识,而且符合他们这一时期好奇心强的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五、结语
篇4
1.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
合作学习的策略需要学生在上课的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老师不能再继续用传统上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应该在学生掌握的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的小组配对,或者学生自行配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各学习小组就课堂所学的内容进行探讨研究,老师充当引导者,对各小组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进行解答,时刻跟进各小组的学习动态。所以,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设计,在课前需要认真把控好上课时候的每个环节。
2.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课程
执行一个活动和任务都有执行者的一个目的性。教师的教学活动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且让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提升。所以,合作学习在教学上的运用,一定是为了教学效果取得更好,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多。合作学习的策略中,教师要制定好两个目标。一个是学生在课堂上能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另一个是教学中学生技能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任课教师要根据目标科学、合理、高效地制定每一节课的内容架构安排。
3.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在三个方面上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环境。首先,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安排好学习的步骤,让学生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研究探讨。其次,生物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思维发散进行讨论,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最后,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机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得乐趣。
4.人性化的小组配对
每个学生生理、心理及学习能力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合作学习讲求的是一种和谐高效的团对合作,所以分组一定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地分配。如果分组不合理,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可能还导致学生之间关系出现紧张的情况。教师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差异化的分组可以让学生学习上有效的互补,同时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方式,尽量最大程度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样才能在课堂发挥合作学习的相互促进的作用。
5.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有自己的个人分工,教师给各小组分配学习任务的时候要明确每个人的具体任务,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小组成员要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例如,小组分工可以分为发言、记录、执行、总结等。让每个同学执行不同的任务,在合作中互利共赢,利用好这个机会去展示自己。
6.制定合理的评定机制
评定机制是对合作学习成果鉴定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之一。评定机制可以让各小组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评定机制可以从教师评定、小组评定和小组间互评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个人成绩和小组的分数挂钩在一起。例如,在制作DNA分子模型中,各小组展示本组制作的DNA模型,然后各小组间讨论评定分数,对各小组学习成果好的方面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点评。
二、对合作学习策略的效果分析
1.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合作学习的策略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由于存在着竞争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全班考试成绩比之前的考试的平均分高出了5分。这也说明了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虽然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容易发生思维上的碰撞,但是学生可以在交流中,在探讨中学到的东西比课堂上还多。适当的交流碰撞可以产生知识的火花,而且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所以,合作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合作学习在教学中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维,不再依赖教师课堂上给的结果。此外,小组可以发挥团队的智慧来解决难题,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样也直接开拓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结论
篇5
面对着经济发展飞快,技术与科技不断创新的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迟早会与时展的步伐渐行渐远。全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的宗旨,所以只有人文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才能让中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日俱增。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科学技术以及金融经济等方面差距较大的中国,只有创新型人才的不断涌现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产物,所以中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很有必要。此外,不断发展的科技造成资源的大量开发,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人们生存的环境变的越来越差,甚至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存,实施人文教育渗透生物教学中,可使公民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学生在高中时期的接受能力是强于其他阶段的,所以人文教育在这一阶段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二、人文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渗透
(一)人文教育对高中生物教学渗透的原则
1.对于人文教育的研究不能抛弃教材内容,让教材内容作为人文教育的基础,环境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教材的内容向学生讲解,运用恰当合理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印证,从而让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方式有所了解。
2.对自然的尊重以及生存的规律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引导,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就行教育时要从道德的角度出发。
3.环境是人文主义教育最主要的,只有加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视,学生才会对当地环境有一个明确性的了解,通过对环境状况的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的环保意识自然水涨船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二)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现代教育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培养上,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有所帮助,才能让学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以下是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几个建议。教师要抛弃教学中的陈旧观念,优化传统的应试教育,传统教育方式对于新时代的学生并不适合,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学习的主动性无法调动,这都是传统教育的弊端。教师要充分认识与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并且了解它的重要性才能让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改变学生的观点与认识,在对高中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要让其明白一个全面型人才对于社会及国家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同时,只有自身全面性的发展,才能适应当前市场的不稳定性,使自己能够融入这个社会的市场里来,从而对这个社会的发展感到适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使生物教育不再枯涩乏味。近年来,不少青少年都误入歧途,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对生命的不重视让一幕幕青少年自杀的悲剧出现在人们眼中,这正是我国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就不仅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反复灌输生命宝贵的理论,还要在教受的同时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师生一起探索解析生命的本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懂得生命无价。教师教学要做到因人而异。每个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都是不相同存在一定的差异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到对每一位同学的尊重,然后再根据每位同学出现的问题依次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去解决,面对不同的学生要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引导,做到因材施教。生物教学工作是一项艰巨且长远的工作,人文教育中存在各种方面的关键因素不仅需要让教师将它融入到我国实施的教育改革中,也要将它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的工作当中去,对人文教育实施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要积极的去实践与探索。此外,在课堂教学与课外作业中,教师也要将人文教育渗透进去,让人文教育充斥在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等各个方面,让每一个人的精神动力中都充斥着人文精神。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意识;提出问题;人才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出问题,应是有效教学的核心。然而,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更多的是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听、被动地回答问题,致使学生不善提问不愿意提问,创新精神缺乏。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要树立“提问”不是教师的事,而是学生自己的事的意识,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生物课堂,是单一授课,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学生被动接受,毫无主动性可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解决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出问题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品质、主体性也会得到锻炼。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牛顿万有引力的发现源于对“苹果为什么总是落地”的提问,青霉素的发现也是弗莱明从“为什么霉菌菌落周围不长细菌”开始的。因为有问题才会想去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有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才出现了不为常人知的伟大成果,可见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3)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人的认知总是由零开始,好比是一个由问号组成的圆,问号愈多,圆就愈大,知识也就愈多。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总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发明和创造。对学生而言,积极寻求答案的过程中,知识体系变得系统化、条理化、全面化,锻炼了学生知识撷取能力。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具体措施
(1)融洽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正如我国古代思想家韩愈所言:“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凌驾于课堂及学生之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教学观才能消除学生紧张和畏惧,才能提出更好的有意义的问题。再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敏感时期,很多同学常常有怕自己问的问题过于简单惹人笑话,或是怕别人不能明白自己的问题影响教学进度,或是没有勇气提出问题等等诸多情绪。此时,教师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展示自我,发展个性,当然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善于倾听。宽松、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得学生个体敢于并乐于想象、批判、创新,问题意识也才能得到培养。
(2)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①加强基础知识学习。肚里有墨才能书写文章,同样,学生要有一定的生物知识储备才可能对新的知识产生问题意识。所以,首当其冲的就是知识的传授,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信息量。比如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学生最起码要先知道有丝分裂有哪些过程,分裂间期、分裂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都有哪些特征,这些基础知识是必要的。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问题意识的保证,多渠道地呈现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问题冲突和问题意识。1)利用多媒体。多媒体应用普遍融入了课堂教学,通过图、文、声、动画等鲜活的情境,使得实验过程、生物原理呈现得十分具体形象。学生的感官受到刺激,思维才会活跃,问题意识也接踵而来。比如质壁分离与复原、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等实验,都可以用多媒体呈现。《牛津剑桥植物百科》《牛津剑桥海洋百科》等多媒体教育光盘,都是根据教材制作的很好的课件。2)联系生活引发探究。在讲解鱼的呼吸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平时鱼呼吸时的状态,鼓励他们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再比如,一些生物专有名词和实际不尽相同,鲸为什么不是鱼,蝙蝠为什么不是鸟,两栖动物的两栖的含义等等,可通过比较日常和科学概念,形成问题情境。再如讲解肠腔动物时,可以用生活实物和之前学过的单细胞动物类比,学生不免产生水螅如何消化食物、水螅怎样排泄等问题。当然,还有其他创设情境的方式,比如通过谚语、典故、实物展示、生物实验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③变“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比起纵向提问,横向提问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发现问题、议论问题、回答问题创造了条件。例如生长素学习过程中,可以改变提问方式:“生长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对此,你想知道哪些内容?”紧接着,可能学生就会翻阅书本,寻找自己好奇和有兴趣的点提出问题,如“生长素是怎样合成的”“生长素有什么作用”。当然,看书仔细的同学可根据教材内容找到相关答案,就可以代替老师回答。这种“横向提问”模式,无疑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动力和热情去学习生物,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目的,而是教育的起点,旨在唤起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欲望,改正传统“只答不问”的坏习惯。要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生物素养和知识储备,实现双赢局面,培养和挖掘学生问题意识非常关键。
参考文献:
[1]乔青祝.浅议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
导,2011(6).
[2]唐成亮.探究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朱党生.培养问题意识推进有效教学[J].中学物理,2011(16).
篇7
与传统的高校生物课堂教学相比,引入多媒体技术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高校生物教学带来更高的效率,但是应该客观地看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万能的钥匙,其优越性是有局限性的,只有清晰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中的利弊才能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1.1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优越性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能够首先为课堂教学内容带来极大的丰富性。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让课堂教学速度加快,教师不再依赖于粉笔板书,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将上课内容直观便捷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极大程度地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其次,多媒体教学还可以通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感受到原本书本上刻板的生物知识,促进学生在声、光、电的综合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1.2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中的有限性
虽然多媒体技术能够为高校生物教学提供方法论上的改革创新,但是其自身的不足也会在给高校生物教学带来局限性。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在给课堂教学带来知识和信息极大丰富的同时也会在另一方面可能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影响。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多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而幻灯片的版面有限,课程的大纲内容不容易通过幻灯片展现出来,可能给学生的理解带来障碍。并非所有教师都适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
2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中的对策
2.1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
多媒体技术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着极大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前提是教师要不断提高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生物教学的改革水平及其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技术。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中的目标,不断加强自身对于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掌握水平,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高校生物课程提供坚实保障。
2.2把握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原则
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必须要充分把握目的性、结合性、可操作性、主导性、系统性等原则。只有充分把握使用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推进高校生物教学改革的有效开展。目的性原则要求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体技术时要充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切忌在使用时盲目采用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甚至造成学生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视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与发挥。结合性原则要求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要充分尊重二者的独立性,找到多媒体技术与高校生物教学的结合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带动高校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可操作性原则要求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性,认识到整合高校生物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本质是提升教学效果,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性必须要注重可操作性。
3结语
篇8
奥苏伯尔(D.P.Ausubel)是当代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于1963年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用以阐明认 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目前,这一理论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熟悉并认同。本文拟就这一理论在中学生物学教 学中的应用谈点认识和体会。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基本内容
认知结构同化论认为,学生从事新的有意义的学习时,必须有适于新知识学习的原有的认知结构,学生学 习就是一个同化和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的实质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它既是新知识习得的心理机 制,也是新知识被保持的心理机制。
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 互作用模式。
①上位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低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根据已知的小麦、水稻、玉米等 植物的特征,从中概括出单子叶植物的概念的学习。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习得新的上位观念。
②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例如,已知单子叶植物的概念,并已知水稻 、玉米、小麦是单子叶植物的实例,现在要进行高粱是单子叶植物的新例证的学习。
③并列学习。
要学习的新观念与原有观念无上位、下位关系,但在横向上有彼此吻合的关系(图1C)。例如,通过呼吸 作用与已知的光合作用的关系的比较,知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的学习。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 结果是产生一种新的联合的意义。
二、认知结构同化论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结构的转换与建构的过程,也是认知结构的同化过程。因此,教师 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1.根据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教学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唯一 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并且指出,要“根据学生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是运 用同化理论指导生物学教学的最基本的原则。在教学中,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都必 须遵循这一条原则。
(1)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尤其是与新知识有密切关 系的已有概念和原理掌握的情况,这是教学设计时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依据。同时,由于学生的认知 方式、学习风格、个性特征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感受也不会完全相同,这就使学生建构的认知结构具 有多样性或特异性。因此,教学设计时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策略,促使学生顺利地实现认知结构的同化学习。在教学中,一般可以通过课前提问、诊断性测试等 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状况,也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
(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中要善于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新知识,讲清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内在联系与 区别,以利于学生进行同化学习。
首先,在设计引言时,不仅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采用温故知新 的方法引入。例如,学习呼吸作用时,可以设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变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 能,而植物的生命活动无时无刻都离不开能量的供应。那么,有机物中贮存的化学能又是怎样被释放出来,供 给植物生命活动的呢?由此引入呼吸作用。这样既总结了所学旧知识又引出新知识,承上启下,易于学生理解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的联系。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对比方法,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旧促新,以新带旧,帮助学 生掌握和理解知识,例如,高中生物“细胞”一节中描述了叶绿体与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但较抽象笼统,而 在后继的“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中则着重讲述了与之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 抓住新旧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让学生重点掌握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酶和色素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而后面学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先用一定时间复习旧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两相结合,使学生更易于掌握 诸如光合作用中光反应和暗反应以及有氧呼吸的场所等知识,更易于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的基本 原理。
(3)选择建构化教学模式
如果说学生的学习就是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建构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那么教师的教学就应 该遵循认知结构建构化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找到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的有关 知识,经过分析、推理等思维过程,使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而概括出新的规律性知识并重建新的 认知结构,然后通过运用新规律,进一步检验、巩固新知识,并实现知识的迁移。
运用此模式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有大量相关的原有知识。另外,知识的内化或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是一个 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推理、重组等思维加工过程,才能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 系,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进而通过知识的应用实现知识的迁移。比如,学习基因的遗传规律时,一旦学生 认知结构中有了有关减数分裂、基因的分离规律等知识,就可以用于同化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伴性遗传等知 识,学生再通过运用遗传规律解遗传习题,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设计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教学策略。其核心是,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识之前,首先为学 生设计一个能把握所授知识的本质,对新知识具有引导性、起同化作用的知识结构——组织者,并将其内化为 学生的认知结构。因为组织者必须在正式教授新知识之前呈现给学生,因此称为“先行组织者”。
其实,设计先行组织者,就是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提炼概括、拓宽引伸。例如,在根吸收矿质元素过 程的教学中,通过分析植物细胞膜的结构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学生已有的),引导学生得出如下“先 行组织者”(学生原有)认知结构:(1)植物细胞具有呼吸作用;(2)植物细胞膜带有电荷,能吸附带相反电荷 的离子;(3)植物细胞膜上有运输离子的载体,能将离子进行跨膜运输等。一旦学生建立起这一先行组织者,教 学过程即可按上述(图2)的认知结构建构化教学模式展开。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中内化的知识的组织,也就是学生头脑里内化了的知识结构。衡量学生学习 质量的重要标志就在于学生头脑中是否建立了良好的认知结构,即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这些知识是否构 成了良好的组织结构。因此,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那么,如何才能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呢?
(1)重视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的匹配
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取决于教学中是否能为学生呈示良好的知识结构。因此,生物学教学必须重 视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的匹配。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坚持按知识结构进行教学的原则。
进行知识结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教科书,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把各章节的 中心内容及与之有联系的知识串联起来,按单元或章节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材、板书提纲,使学 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学习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二,科学地设计知识结构网络。
要根据各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首先确定核心知识点(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在课堂教学中,时时都要 围绕这个核心知识点,通过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学生只有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网络的学习与内 化,才可能构建高层次的认知结构。
(2)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原则
奥苏伯尔认为,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必须遵循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才能促进知识的组织,从而促进 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构。
①渐进分化,建立深层次的认知结构。
奥苏伯尔指出:“个人在一特殊学科的教学内容的组织是由其头脑中的一个层级构成的。而在这个层级结 构中,最概括的概念占据了结构的顶端位置,它们下面是较低概括水平的概念,比较高度分化的从属概念和具 体材料。”可见,渐进分化指认知结构上位、下位知识之间或一般与个别知识之间的组织。生物学教学中必须 按照这一原则呈示教材,才能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由浅层向深层转化。比如,在讲述新陈代谢时,先讲新陈代 谢的一般概念,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新陈代谢的工具——酶;新陈代谢与ATP等。再讲植物的新陈代谢( 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动物的新陈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等。这样渐进分化, 使学生对新陈代谢的概念的认知不断深化。
②综合贯通,建立整体化的认知结构。
篇9
一、利用高中生物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高中生物教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让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抱着期待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授生物体的组成元素时,教者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分析得出结论。教育者应利用此堂课程的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生物体是由哪几种化学元素组成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含量是否是相同的?生物体中哪些化学元素含量较高、哪些较低?通过这些包含了不同知识要点的问题探讨,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并且让整个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全面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如今,伴随我国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生物科学技术开始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从而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习惯带来一定影响。基于此种情况,高中生物课程需要做到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全面调动他们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学会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对生活难题的解决。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教育者如果能够在课堂中引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那么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生物课程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更多实用的生物技能,从而解决出现在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例如在教授细胞的吸水与失水的相关内容时,教育者就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解释植物是怎样吸收水分的?在对树木进行移栽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将部分枝叶进行摘除?在日常生活中会应用到哪些渗透原理呢?通过这一系列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生物问题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融入生物课堂中。
三、利用教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生物课程的学习需要有大量生物实验作为支持,学生不仅能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新奇有趣的现象,还能够根据生物问题找到最优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拥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十分渴望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和问题,生物实验可以让问题情境变得更加直观易懂,从而让高中生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实验活动当中。例如在教授有关甲状腺激素等的研究课程时,学生就可以针对教育者所提出的几点探究问题展开后续实验活动,其中包括实验活动的原理分析、实验材料的收集、试验方法的制定和实验步骤的完成,等等,而后再将最终的实验结果展开深入分析与推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一直处于高度集中且活跃状态,不仅能够主动获取实验过程包含的物理知识,还能够将课堂中的一些分散的知识紧密关联,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十分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
四、应用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环境开始与生命科学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让社会中层出不穷的一些热点问题得到更妥善的解决,例如生态环境、农业种植、能源节约和疾病治疗等。此外,高中生的生物学习如果仅仅依靠教材中的知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在当下的社会活动与时事热点中获得更多生物知识与学习经验。基于此,教育者在日后的生物课堂中应当恰当引入一些当下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让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处理问题与自主学习的方法与习惯。
篇10
1.传递方式的优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比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神经的传导、食物的消化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在讲授消化道的物理消化——蠕动的生理作用时,过去我用“讲述+板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陷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教学录像片演示这一生理过程,通过慢放、定格、特写等方法处理出来的镜头,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消化道蠕动的动态过程,使其具体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演示录像过程中,我还通过暂停放映,教师解释,或边放边解释的方法,把两种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当过一段时间测验这一内容时,全班所有学生都准确地掌握了这一知识。这就启示我们:电教媒体的生动、直观,接近于现实;合理使用,则使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中的途径增多了,记忆加深了;若再与讲解结合,其形象化、趣味化与化难为易的效果,是单纯的讲述所无法达到的。
2.传递速度的优化——在提高信息密度、知识密度的同时,扩大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空间
相对于传统模式教学以语言文字形态为主来说,运用现代化的电教媒体,有着明显的提高传递教学信息速度和效率的优势。形、声、光、电的使用,音乐、图画以及现代电影、录像中的变换、切入、特写、定格、递次显示等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学中应当强化的得到充分强化,应当淡化的得到及时有效的淡化、弱化处理,缩短了信息传递的距离。在生理教学中,一些结构,像人体细胞、组织内部器官等不易看到,而现代电教媒体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因为电影、录像及自制的投影片、幻灯片,能将原来细微的东西放大许多倍;如果采用X光摄影,则能够清晰地看到人体内部的骨骼运动、消化管的蠕动、血液的流动等情况;再如,要想组织学生在教学进度规定的时间内观察骨的生长、胃肠的消化全过程,是相当困难的,而利用电教媒体如电影、录像,通过逐格摄影拍摄下来再播放,仅用30秒钟就可以看到3个小时胃对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其节省时间、提高传递知识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而提高传递知识效率的结果是:一方面增加课堂知识密度、信息密度。如生理课中“血液”一节,按常规的讲述一般约需2课时,而采用了边讲解边放录像演示,仅需1课时就完成了任务。另一方面,它扩大了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如讲血液中的白细胞吞噬作用时,在放录像之前,让学生推想白细胞是怎样进行吞噬的?引导学生的丰富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学生推想出了五六个方案,而哪一个方案是正确的呢?这时再演示录像,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容地解决了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矛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单纯知识传授为智力开发,给学生以丰富想象的天地,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学生学习能力的优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功夫下在学生“学”上
现代教学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要着眼于、立足于学生的“学”,“教”要为“学”服务。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在生理课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以前用传统媒体讲授完一个原理或生理活动后,若让学生用简炼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过电影、录像等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有了诸如骨的生长、肌肉的收缩、腺体分泌等感性认识,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4.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在教学中,要使每种媒体发挥出它的特长、优势,要想做到选择出最佳媒体或几种媒体最优组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个适时适度的问题。
(1)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处理得当与否,至关重要。在讲授“消化系统”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消化系统生理录像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录像,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教师通过一系列提示,为学生提供思路,启发学生去寻找答案,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在大脑皮层中引起强烈的定向——探究反射,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