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7:58: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文化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

篇1

由于社区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因此,它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娱乐、审美情趣、思想意识方面,在转变社会风气、改善人际关系发挥积极性,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以及塑造良好的人文氛围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基本特征有:

(1)广泛普及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形式要求。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是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它的整体水平不仅体现在质的高度,而且,体现在量的广度。通俗易懂的艺术,为普通老百姓喜闻乐见,是群众文化普及的重要内容,虽在某些人眼中难登大雅之堂,却在普及的内容中蕴藏着提高的萌芽。如《东方红》源于陕北民歌,就是在群众普及的基础上提炼和提高出来的。

(2)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传播精神文明道德新风,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内涵要求。

在社区文体团队中,以公民道德建设为主线,把社区文体活动与市民学校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因势利导,有针对性的经常举办“公民道德大讨论”“社区新貌”、歌曲征集、摄影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增强居民“社区是我家”的主人翁意识和建设社区的责任感。这样居民在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充实和提高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活动层次。

(3)自编节目是现代社区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

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和创建文明社区工作,扶持、引导和鼓励群众创作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反映社区中的新人新事、道德新风,体现社区群众性文化的自娱自乐,以及“热烈、隆重、欢乐、祥和”的特色,使文体活动更具有群众基础性和生命力。如将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编写成“老歌新唱”、快板、歌曲、表演唱等小节目。

(4)多样性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形式需求。

人们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社区,社区居民由于工作背景、学历和个人兴趣爱好的不同,决定了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如合唱队、舞蹈队、时装表演队、戏剧小品、书画队等,这些社区活动贴近居民,贴近生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能充分体现社区文化建设的广泛性和实用性,使社区居民在参加文化活动中有所得、有所值。

2乌鲁木齐市群众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乌鲁木齐市的社区群众文化主要以广场文化和晨练两大形式为主,而广场文化主要是群众性的集体舞、健身操、戏剧演唱、街舞等自娱自乐。为了深入了解社区群众文化的现状,近年来,通过对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铁路局中心广场、八钢、石化及阜康、米泉等地的调查发现,目前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晚上和早晨,且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参加社区文化群众活动的人员以离退休老年人员居多,在职人员、青壮年人员参与率比较低。二是文艺团体参与较少。三是群众文艺骨干较少。综合分析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对社区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2)参与意识不够强。

一般来说,一项活动的参与面达到20%就属较高了,而目前我们的活动参与面与其相比相差甚远。老年人是文化活动参与的主力军,在职职工及青壮年参与率低是一个普遍现象。

(3)社区文化管理及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在社区,文化设施主要指街道社区文化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而这些设施的活动面积就达不到所需标准,且有的设施陈旧老化,无资金更新,至于新的文化设施建设更不可能。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展。

(4)社区群众文化人才缺乏。

目前许多社区居民委员会就无文化人才,而且参加文化专业培训的机会也不多,这也影响了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3完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议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考虑,这样才符合当今社区人们的需求,才能不断创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建立设施完备、健全队伍,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以人为本、广泛参与,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新理念。同时,要抓好软件建设,加强法制化、标准化进程,在活动内容和运营管理上积极探索多元化与社会化的运作机制。

(1)对社区群众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有深刻的认识。

加强社区文化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激励其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区成员间的文明交往方式,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满足社区成员的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素质,形成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2)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参与意识。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共同建设新社区。

(3)加大资金投入,在评比中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规模和层次。

通过评比来提升社区文化建设规模和层次,就是要经常开展具有艺术特点和个性的社区文艺表演活动,不断更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进一步改善社区文化活动的设施和环境。只有这样,社区群众文化才会在规模和层次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4)培育一批社区文化活动的业余骨干。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业余骨干对于市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可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通过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来丰富充实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但同样也离不开专业队伍和专业人才的示范、辅导和培训。因此各级专业文艺团体要多下基层辅导和培养一批业余文艺骨干,发挥他们的作用,一级一级地把文化队伍带动起来,如每年举办社区文化指导员培训班,定期对文化指导员进行必要的艺术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组织和辅导能力,多给群众文艺骨干学习、交流、观摩的机会,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达到由他们丰富和提升社区文化内容的目的。

4结语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295-02

高校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休息、娱乐、交往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期间有2/3时间在此度过,是大学生素质、涵养、个体情趣与个人品行集中体现之处,更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场所。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后勤社会化的推进和学分制的全面实行,学生社区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加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就是加强学生社区建设的主要途径。良好的大学生社区文化能培养大学生勇于坚持真理、自觉学习和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思想素质,增强其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其全面发展[1]。

一、大学生社区文化的特性

1.相对的独立性。大学生社区往往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且在一定范围内自成体系,兼容了衣食住行学等多方面的功能,其主体又都是在校大学生,因此具有相对的独立特性。

2.文化的交融性。大学生社区文化,一般来讲属于校园文化下的亚文化。但在当今,它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存在,同时受到校园文化、商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多重影响。作为高校学生的聚居区,它更多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作为后勤集团管辖的区域,它也受到以社会力量为指向的企业文化的影响;此外,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类商业纷纷以广告、开店等方式进驻校园,大学生社区在长期的磨合中逐渐认可并接受了这种商业文化。

3.主体的多元化。尽管大学生社区的主体都为青年学生,但因为所学专业、所处年级、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等不同,造成了他们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并因此形成不同的群体,包括社团、学生会等正式学生团体和老乡会、网友等非正式团体。

4.鲜明的时代性。青年学生作为大学生社区的主体,热衷于接受和传播新鲜事物,再加上“90后”学生的加入,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社区文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精神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包括了物质文化比如网络、信息技术等也总在不断的更新中。

二、构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的内涵极为丰富,宏观上涉及“以人为本”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微观上涉及对每个学生的素质培养目标。毋庸置疑,大学生社区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不仅是社区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社区文化的营造者。此外,他们的利益需求、活力朝气、言行举止构成了社区文化独特的人文风景线。无论是社会化的物业服务还是学校的教育管理,只有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心理需求,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信赖,才能发挥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2]。

一方面,确立大学生有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权利的思想,把满足大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作为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另一方面,要把“塑造人、提升人”这一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贯穿于建设的始终,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大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2.多方管理责权原则。大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既有商业性质,又秉承教育使命,商业和教育的双重功能决定了经营与管理者不能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服务和市场的多变性一定会带来合作双方的矛盾,这就需要双方站在合作伙伴的高度,为了共同利益和目标来建设好大学生社区,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物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物业服务;校方致力于学生的政治思想、日常行为管理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以达到共同育人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各自的资源优势,确保大学生社区健康、稳步的发展,为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载体。

3.客观性和渐进性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在其构建过程中,文化设施的改善、文化环境的优化、文化政策的调整、文化观念的更新以及文化信息的传播、文化组织的壮大和文化骨干的充实,则是必要条件。而要具备上述条件,并非一日之功,只有正确地设计和实施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战略,才能克服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任意性,完善大学生社区文化所需的各项条件,渐进性发展大学生社区文化。社区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等很多要素,只有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社区文化才有生命力,否则会阻碍社区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循序渐进,按照社区发展的轨迹和趋向,精心营造与之相适的社区文化,才能从文化的深层面上推动社区的稳步发展。

4.民主性原则。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要注意充分发扬民主,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尤其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准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充分听取大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建设。只有使学生社区充满民主气氛,发挥大学生主人公的积极性,让大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才能使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更客观、更有效。

三、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的内容

1.物质文化层面。物质文化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大学生社区硬件建设,是衡量一个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对大学生社区物质文化投入少,设施落后,环境脏、乱、差,其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必然受到严重制约。应注重大学生社区各种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增加,加强对大学生社区的绿化、美化,增加文艺、体育活动场所。大学生社区不仅需要整齐明亮的公寓群,经济适用的宿舍,最重要的是能够提供人本化的楼内和社区共享空间,如阅览室、活动室、公共绿地、小型运动场等。

2.制度文化层面。系统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公约规则,不仅有利于维护大学生社区正常的秩序,而且可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还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重要的制约作用,使其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当中。为了使大学生有一个文化、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应不断调整思路,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量化考核,并纳入大学生综合考评体系之中,使大学生社区文化构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3.行为文化层面。行为文化主要指社区主体的生活、行为方式本身及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大学生社区应该释放更多的个人自由空间,精心营造楼群的共享空间,实施专业的物业服务和人性的文化管理,使大学生在其中能感受到一种新的组织习惯和组织个性,感受更多的文化力量,从而影响到自身的态度和行为,主动融入社区文化的建设,在保留个性的基础上尽可能使私人空间与整体社区文化保持方向的一致性。

闲暇教育就是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这些变化会表现在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方面[3]。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人际交往、知识结构的完善、道德素质的提高、审美水平、大学生的社会化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在增多,学生自身有内在的要求,渴望过上精彩、丰富的大学生活,希望闲暇时间过得有价值;另一方面,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雄厚的学术氛围,适合进行闲暇教育。对大学生开展闲暇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积极运用闲暇时间的各种能力,特别是独立支配闲暇时间的能力。这可以克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闲暇时间过剩与浪费、闲暇生活的单调与无聊,从而提升大学生素质和社区学生生活品位,带动大学生社区文化的建设。

4.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是价值观念、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素质要求的总和。其主体不仅包含流动的学生群体,也包括相对固定的管理者、教育者群体。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观念形态部分,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后勤社会化、教育产业化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学校的育人目标与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目标之间的矛盾等等直接对社区文化的精神文化层面提出挑战。如何在矛盾中形成统一,在冲击下求得发展,社区文化比传统的宿舍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更具复杂性。一个良好的氛围,其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宿舍作为现代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理应成为我们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一个最重要的场所。在社区内经常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务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把提高学生的素质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使学生养成基本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精神。同时在学生中树立“社区是我家,安全、卫生、文明靠大家”的牢固思想,可以通过树立宿舍和宿舍成员的典型,继续完善“文明宿舍”评选制度,包括评选“十佳宿舍”、“优秀宿舍成员”等,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成才目标和奋斗方向。

大学生社区文化是一个系统,其中物质文化层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层是文化的品位,行为文化层是文化的表征,精神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篇3

摘 要 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社区健身文化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培育“健康人”,建设和谐社区。

关键词 社区体育健身文化 社区卫生健身文化 “健康人” 和谐社区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区作为城市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单位,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或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的发展社区服务,维系社区感情,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①。而和谐社区的建设离不开社区文化的引导和支撑,其中健身文化建设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健身文化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探索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和谐社区建设中的重要课题。

一、社区和社区健身文化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②。“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类群体,“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社区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语言、风俗和文化是联系社区成员之间的纽带,并因共同的文化产生共同的结合感和归属感。每一社区都有共同的活动场所和活动中心,有自己的组织和制度,有它特有的自然条件或生态环境。整个社会就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组成的,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因此,和谐社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社区文化建设引导方向并提供精神支撑。

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健身文化是社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社区体育健身文化和社区卫生健身文化两个方面。社区体育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体育部门为指导,利用辖区内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开展多种体育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锻炼身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体育健身活动结果的总和,是伴随着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社区卫生健身文化是伴随着社区卫生保健活动的开展逐步形成的一种社区健身文化,是在以社区为单位、社区成员为主体、政府部门为支持、医疗卫生部门为指导,开展多种卫生健身活动中形成的关于卫生保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及其医疗卫生保健结果的总和。这两方面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区健身文化。

二、社区健身文化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发现和寻找自身的需要,同时也在创造和发展着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文化。健身文化就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健身文化发挥着特殊的功能。

和谐社区就是“健康人”社区,要建设和谐社区就是要培育“健康人”。那么,什么是“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评价一个人的健康水平,包括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四个方面,只有这四个方面都是健全的,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即“健康人”。其中社会适应能力取决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心理上的疾病同样会带来相应的身体问题,会引起躯体明显的不适感,因为中枢控制系统功能的失调会引起人体其它系统功能失调,比如,在消化系统会出现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在心血管系统会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到内分泌系统会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障碍等。由此可见,“健康人”的培育既离不开卫生健身也离不开体育健身。社区体育健身是社区居民体质的基础,社区卫生健身是社区居民健康水平的保障,社区健身文化的特殊功能就是培育社区“健康人”,和谐社区的建设过程就是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培育“健康人”的过程。

发展社区健身文化就是要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科学的健身观念,使社区居民的健身行为符合健身规律,使社区的健身制度得以确立、规范与完善,使社区的体育设施、卫生设施得以建设,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得以健全与制定。现阶段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社区化的发展过程加快。社会社区化发展要求人们用社区原则或社区的精神建设大社会,把它建设成为“社区人”可以依赖的温馨家园。通过发展社区健身文化,为社区及其周边的居民提供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的环境,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满足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健身运动这个社区人最能够接受的共同符号,调节、融合社区内各种陌生的社会关系,利用社区文化组织管理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健身和体育健身活动,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关系,促进社区内人们的社会交往频率,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立共同的社区意识,使社区居民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不断得到健全和完善,成为“健康人”。所以,社区健身文化是保证社区和谐发展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持,是不断促进社区在和睦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社会关系中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发展社区健身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社区健身环境建设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并且始终与周围环境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环境不仅对体育的主体、客体发生作用,而且影响着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全过程。健身文化应该是以健身环境(自然环境、设施环境、组织环境等)为依托的,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样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社区健身环境作为社区健身文化的一部分,是社区健身文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社区健身环境是社区健身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健身环境对社区健身文化的影响更直接、更适时、更明显。社区健身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

(二)加强社区健身组织文化建设

社区健身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健身活动的组织、管理。要在开展社区体育活动的同时完善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文化建设。社区体育活动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组织文化。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社区体育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促进社区健身文化健身的重要保证。通过良好的社区体育运行机制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之中,从而推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社区健身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社区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影响力。

注释:

①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②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2.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企业;社区文化;文化建设

党的十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基础。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社区的和谐文明建设,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

一、企业社区文化活动建设要与对职工思想教育培训相结合

社区文化活动建设是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企业要推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者,全面了解思想政治管理内容,合理做好企业不同职工工作空余时间的教育工作计划,针对不同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实事求是的崇高思想道德观念,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员工的精神世界,增强员工的精神力量,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培养员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工作精神和坚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思想行为准则。此外,还要在员工的心理素质方面加强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员工社交能力,帮助员工塑造良好的心理品格,保障职工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工作和生活,增强员工归属感,为企业创设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抓好企业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的开展

通过舞蹈活动让更多的居民学会舞蹈、热爱舞蹈、参与舞蹈,引领居民用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充实文化生活、融洽邻里联系,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热情,使社区内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活力的和谐氛围。为此,一是搞好主题活动,定期组织交流和比赛,积极参与高层次、跨区域的社区舞蹈赛事,推动全市各地舞蹈队伍的交流,提高城市社区舞蹈水平。二是搞好特点活动,结合节庆和地方特点开展大家喜闻乐见的舞蹈活动。三是搞好普及活动,以点带面扩大参与面、利用媒体宣传,走访活动,调动群众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舞蹈干部可采取“对口联系、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根据社区的需求,不定期地开展业务指导,以推动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的繁荣。一些社区还注意举办少儿舞蹈培训班,通过不同类型的舞蹈教学,让孩子们在学习舞蹈后,勇于体现自己的才华,会跳舞、能跳舞,能表演、会表演,使孩子真正得到规范专业的训练、在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素质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高雅的气质。

三、立足群众需求,突出阵地建设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有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居民文化活动才能够有效开展,因此,在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中单位一方面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对文化活动设施进行建设和有效利用,设立活动中心、俱乐部、文化广场、图书馆、阅览室、展览室、宣传橱窗等设施;另一方面要强化社区软环境建设,结合企业特点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方面出发,加强企业社区文化建设。二是抓好室内文化设施建设。在每个居民小区建立图书室、阅览室、文体室、健康教育室、职工之家、老年大学,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三是加强社区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社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办网上学校,建起企业文化网、法律服务网、网上学习园地,设置中华书库、生活健康、休闲娱乐、法律课堂、音乐欣赏、时尚解读、热点追踪等网络教育专题,随时随地为职工群众提供学习内容,使职工群众的学习交流更为方便,文化信息的传播互动更加快捷。四是积极组织创作优秀文化作品。社区要积极调动各方面文化力量,引导社区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运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摄影、书法、美术等各种艺术形式,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相统一富含“油味”的优秀文化作品,传播先进文化,展现社区新风新貌,讴歌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成果,提升文化素养。

四、企业社区文化要不断创新,完善内涵

篇5

(一)贫困山区基层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众所周知,乡镇文化中心是贫困山区的主要的基本的文化服务的主体,负责提供基层文化功能。但是当前乡镇文化中心由于资金缺乏,发展较为困难,办公的环境也不好,一些文化中心已经名存实亡,变成了没有工作人员,没有地位,没有资金,没有活动“四”的文化中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地方领导的思想意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侧重对于经济发展的拉进,没有对于文化给予重视,也就是说重视物质利益,重视文化收益。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的缺乏导致了地方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能力缺乏,导致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力。

(二)贫困山区基层文化建设资金短缺

资金缺乏一直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拦路虎,所以很多的文化建设的建筑以及工具都很陈旧,设施破烂不堪,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所以也就无法正常的工作。书籍,阅读教室由于缺乏用于购买书籍的资金,科技和教育不能需求。大多数当前的各种文化活动仅限于城镇,农民在偏远地区难以享受到文化服务,一直存在着“重镇位置,轻偏远山区,重视大型晚会,但是轻视了日常的活动这一现象的出现。

二、加快促进贫困山区基层文化建设更好发展的措施

本文认为,当前只有加快对于先进文化的传播,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地方政府的重要的任务。只有思想重视了,才可以加快贫困山区的基层文化的建设。

(一)拓宽投资渠道

贫困山区只有发掘出自己地方的优势,才能构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融资的体系,才能加快对于基层文化建设的步子。此外,还需要积极向上级政府以及财政部门争取资金的支持,进一步落实每年对于地方的精神文化的补贴。建立一个基层文化的融资体系,才能促进贫困山区的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吸引企业界的投资,同时大力的依靠特色引进国外的投资,形成一个多途径的基层文化建设的融资的体系,这样才可以为基层文化建设给予强大的物质上面的支持。

(二)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目标策略

对于贫困山区基层文化的建设来说,地方政府部门应该依据当地的特色的情况,同时征求当地群众的需求,针对每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经济发展的差距,因地制宜,一步一步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最后,就是需要有一个统筹规划的思想,站在高处看问题。在基层文化的建设方面也是一样的,只有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才可以发展基层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收益的事情,不能鼠目寸光,片面的看待问题,不能有短期的行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发展。

(三)加强贫困山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人员的素质的培养

对于乡镇文化站来说,人力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大力培养基层文化队伍,才可以使得基层文化的人员的思想观念更新,提高自己的文化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素质。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人员选拔都要经过细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是可行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文化队伍中去建设。

三、结论

篇6

【关键词】社区文化;职能发挥;互动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的共同体。如城市、城镇、乡村等。社区文化则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的总和。

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当代交通设施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社区文化更是由于大量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混杂而居,居民之间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呈现出高度异质化的特点。在这样一个高度异质化的社区中,要使居民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社区精神,最终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非易事。它需要社区中各个机构通力合作,各展所长,共同构建一种和谐的社区文化。在这当中,作为一个城市社区公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文将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浅谈博物馆在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一些尝试。

一、 博物馆建筑特性与社区文化中心的形成

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博物馆首先是以建筑物的形式存在于社区之中,而由于博物馆建筑外观造型受所处地域文化积淀和内在藏品特性的双重影响,是融建筑艺术、园林设计、地方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建筑物。这样一个极具表现力的建筑也就常常成为社区标志性建筑,赋予社区景观浓墨重彩的文化气息,使社区景观具有独特的文脉灵魂,从而成为社区景观营造的重点。

贵州省博物馆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作为社区文化组成的重要性,从建筑设计上就努力体现区域文化内涵。新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五块被切削的菱石形象,体现贵州多元的山地文化。并在外墙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展示贵州的自然、历史等文化图像。

而为适应从传统的收藏展览机构到多元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转变,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在功能上还有很多突破性的革新。建筑设计除考虑到传统的收藏、展示功能外,更设计有城市客厅、礼仪大厅、教育与培训中心、消费区和公众服务等设施,形成一个集休闲、观光、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体。此外,新馆内还建有大型的公共广场,既是社区居民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又满足了公众的日常集会、表演、健身等文化休闲需求。

新建的贵州省博物馆将走进社区的新理念融入其建筑设计中,使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文物标本收藏、保管和研究机构,还要成为社区的文化景观,更是一个为社区和公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娱乐休闲场所和信息资料咨询中心,以及社区的文化中心。

二、 博物馆收藏科研职能的发挥与社区文化的传承保护

收藏文物标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传统职能。在社区发展中,博物馆通过收藏、科研功能的发挥,积极担负起传承保护社区文化的独特使命。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快速更替,以及社区人口的高度异质化趋势,传统的社区文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承载着社区历史的物件和习俗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新移入的文化又难以融入传统,得到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一代社区居民的认可。社区的文化发展因此而缺乏连贯性、延续性,居民对社区也少有认同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对社区文化的承上启下、继承创新就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博物馆收集保管文物标本和各种历史实物资料,借以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保留社区文明的轨迹。使公众不仅能在书本中探寻社区过去,更可以到博物馆中,通过实物更为具体、真实、贴切地感受社区历史。

自建馆以来,贵州省博物馆一直十分重视对本社区文化遗存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藏品征集工作中不仅考虑大区域的历史文化,也充分重视所处小区域的文化传统。不仅征集那些古老而精致的文物,同时也留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逐渐被淘汰的物件,对于那些反映社区当前的经济、文化、艺术和风貌变迁的物质遗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充分整理发掘城市社区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了考证、研究、发掘藏品价值,复原藏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使之得以保存其文化记忆,也为保存社区今天的文化而努力。

贵州省博物馆就收藏整理了贵阳市从清末至今的系列照片。通过图片生动的反应了百年来贵阳市社会、经济、文化、市政建设、风俗人情等各个层面,使城市社区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得以保存。而书画藏品中还有大量反映百年来贵阳市文化变迁的书画作品,并与贵州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贵阳百年书画》一书。

这种让博物馆职能与本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既可以让社区历史文化及其物质遗存得到集中保存、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也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的记忆仓库,帮助公众理解社区文化传统,形成统一的社区精神,为社区发展服务。

三、 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中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是博物馆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传播文化知识,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理、求真意识、美学理念,契合公众自身的精神追求。因此,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参与构建社区文化,建立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的最重要途径。

然而,很大一部分社区居民对博物馆仍然相当陌生,没有时间或没有打算走进博物馆。针对这种现状,在融入社区新理念的指导下,贵州省博物馆确立了走进社区与公众共建社区文化的工作方针,积极策划开展“送展览进校园”、“送展览进小区”、“送展览进军队”等活动。

比如针对中小学生设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和“贵州古生物王国图片巡回展”、“贵州龙巡展”,展览先后走进贵乌路小学,南明小学、甲秀小学等十余所学校,参观学生人数达万余人,收到良好效果。

考虑到博物馆所面对的公众不仅有学生和单位职员,还有大量的退休老人、家庭主妇、流动人口等。为充分兼顾其它群体的观展要求,还专门策划了“动感中国小区巡回展览”,分别送到了万江小区、浣纱小区、岳英小区、中天小区等十余个人口较为密集的生活小区。并和贵州画院长期合作,定期开展《美术专业比赛获奖作品展》、《青年画展》等。

贵州省博物馆这种大胆走出庭院、走进社区,努力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帮助公众扩展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欣赏,并促进其精神品格的塑造,受到了广大公众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与此同时,我们还主动贴近社区,设计了一些取材于社区的展览,让社区居民的文化成果可以走进博物馆。如《夕阳红老了书画展》、《我爱贵阳摄影作品展》、《贵阳市获奖书画作品展》等。这些源于社区又走进服务社区的展览,为社区文化生活的开展搭建了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和社区的良好互动。

贵州省博物馆除举办基础展览外,还不断推出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鲜明现实特点的陈列展览,围绕相关主题,通过展示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满足社区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如近年来举办的《开国之路――庆祝建国60走了红色经典油画展》、《名人名枪――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枪械精品特展》、《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中青年画家作品展》、《云南古代佛教艺术展》、《千年瓷都――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景德镇瓷器展》等。

在贵州省博物馆的积极努力下,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逐渐加强,参观博物馆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门可罗雀的状况明显改善。尤其是实现全面免费开放以来,有些展览甚至出现人员爆满的现象。无论是对博物馆还是社区而言,这都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四、博物馆为构建社区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博物馆成为社区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对社区居民而言,一座理想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仅是奇异珍宝的集中地和收藏所,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设施和社会传统文化的记忆者,而是要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者而为社会服务。并成为增强文化理解、交流与融合的工具,作为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园,以及社区新文化、新风尚的创造者和发生器,为社区新文化构建中起到催化作用。

因此,博物馆应突破传统功能,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地方特点和民族传统节日多举办一些开放性的公益活动,让社区居民更多地体会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使各民族文化借博物馆这个平台得以融合共生,进而形成一种开发的、包容的、积极的社区新文化。

为了实现这种新功能的突破,贵州省博物馆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民族文化主题讲座。讲座的重点是向公众介绍本地区的民族构成,各民族的传统生活情况,以及如何欣赏博物馆中的民族文化展品等多个方面。讲座通过生动的语言、精美的文物,并辅以鲜活的事例,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同时,贵州省博物馆还在“世界文化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等特殊节日,以及农历新年、中秋佳节传统节日到来时,邀请其它文化单位以及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到馆举行民间工艺现场表演,大型游园等活动。而在2012年,贵州省博物还在重阳佳节和国际残疾人日等节庆日,分别邀请社区离退休老人以及贵阳市盲聋哑学校的师生到馆参观,丰富了特殊民众群体的业余生活。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大众生活,弘扬了传统文化,也真正把博物馆变成社区的文化中心,公众的精神家园,让公众享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层意义,真正感受到博物馆在我身边。

五、结语

篇7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本文以海尔为例指出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说明了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中国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跨国公司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设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并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此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据统计,世界500强的R&D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5%~10%。大大高于中国企业的平均比重。2001年当国内各彩电品牌在大打价格战时,沉寂多年的索尼在中国市场仅50万台高端彩电的销售量所获得的利润就相当于国内所有彩电品牌的利润总和。“技术的索尼”的威力显露无遗。

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对技术创新不够重视,忽视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在R&D方面的投入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而满足于以OEM方式赚取微利,动辄打“价格战”。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许多企业还未从计划经济时代“生产工厂”的角色中完全脱胎出来,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对技术创新的投入长期处于很低的水平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当前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的局面。

值得欣慰的是,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重视技术创新,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并已初见成效,海尔集团是很好的典范。海尔的技术创新实现了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结合,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结合,原创创新和改进创新的结合。海尔将自主创新和市场全球化目标结合起来,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面向世界的技术创新体系。其自主创新以增量创新为主,以发展创新为辅,既符台中国国情,又符合家电业的实际情况。海尔在无氟节能多元替代电冰箱技术上的突破,可以视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发展创新的尝试,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以信息化为动力

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全球最大的商业零售商沃尔玛就是一个主动型信息化的典型。1969年它租用了IBM360型计算机进行货物配送管理。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花费2400万美元发射了一颗企业自己的人造卫星,用于企业信息系统的管理。据说,沃尔玛的电子信息通信系统是全美最大的民用系统,其规模甚至超过了电信业巨头AT&T公司。沃尔玛在信息化上的巨大投入为其带来的是更大的回报。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按营业额排序)排行榜上,沃尔玛于2001年、2002年连续两年高居榜首。

在我国,也有许多主动型信息化的企业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成功,如联想、海尔、邯钢等企业都通过信息化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00年联想集团实现利润8亿多元,一半以上是企业信息化带来的:实现信息化以后。存货周转天数从72天降为22天,年降低成本1.2亿元;产品积压损失从2%降到0.19%,年降低成本3.62亿元;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8天降到14天,年降低成本4700万元;坏账占总收入的比例从0.3%降到0.05%,年降低成本5000万元。这几项加起来,年节约费用6亿元,效益相当可观。

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许多成功企业的信息化都是紧紧围绕着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沃尔玛的核心业务是商品零售,主导流程是货物配送,因而它不惜花巨资来“化”它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又如,海尔是一个加工型企业,它们在国内率先上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海尔全面实行了“索酬、索赔、跳闸”的内部市场链(SST)管理制度。海尔的“市场链”就是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简称OEC)管理模式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三个零”(质量零缺陷,服务零距离,运营零成本)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倒那座以计算机技术为界的无形的城堡,使城堡内外的人们消除彼此在认识上、知识上和语言上的障碍很好地融台在一起。即非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学习掌握计算机和信息化知识,最终成为行家里手;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要学习各方面的业务知识使自己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3以争创名牌为手段

当今世界,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创立名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成功的CIS设计。通过企业规范化管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营能有效地运作,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建立理想的企业形象。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深入调研海尔成功导入CIS理念,将企业名称简化为“海尔集团”,以英文“Haier”为主识别文字标志,实现了商标标志与企业简称的统一,在设计上实现了简洁、稳重、大气、信赖感和国际化,建立起了长期稳固的视觉形象,为海尔名牌战略的实施及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形象基础。

第二,恰当的品牌定位。品牌所表明的是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品牌定位的目标在于使品牌所体现的价值与消费者的购买动机相吻合。品牌不应只反映产品的特性或功能,更重要的在于要赋予产品一种与众不同的思想,从而引起共鸣,实现相互间的沟通,最终作为可信赖的印象沉淀在消费者的心目中。

第三,注重产品质量。产品质量是品牌价值的基石,没有质量就没有名牌。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总体形象是质次价低,这与中国企业落后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制不无关系。注重产品质量对正处于品牌经营起步阶段的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尤为重大的意义。

第四,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在国际市场上,不少工程项目的招标、主要物资的采购和贸易洽谈,都日益以取得ISO9000和ISO14000认证为前提条件。因此,取得有关国际标准认证是中国企业创世界名牌的必由之路。1992年,海尔在全国家电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1认证。1996年8月,海尔冰箱又通过了ISO14001环保认证。在过去的近20年中,海尔先后通过了美国UL、德国VDE和GS、加拿大CSA和EEV、澳大利亚SAA、中东SSA、欧盟TUV和CE、日本S-Mark等十几项认证,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有了相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五,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名牌是一种富含品质、文化形象与承诺的品牌,它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个性魅力代表了一个品牌核心的且不具有时间性的要素,是品牌价值的灵魂。例如,摩托罗拉的“飞越无限”,带给消费者的是随时随地的通讯方便和自由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全力维护和宣扬品牌的核心价值以保持独特的个性魅力,已成为许多国际一流品牌的共识。

第六,进行成功的品牌宣传。享誉世界的名牌,无一例外都具有成功的品牌宣传。中国企业中也不乏成功的品牌宣传的案例,海尔通过“砸冰箱”等典型案例以及“海尔,真诚到永远”等广告的宣传使“海尔”拥有了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信赖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4以企业文化为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篇8

关键词: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美育价值

校园文化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环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多校区办学已成为各高校办学的“新常态”。然而,多数高校的新校区普遍存在着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美育价值。本文试图从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着手,分析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阐述其美育价值。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定义还未形成统一意见。潘懋元先生把校园文化分为智能文化(学术水平、学科设置、科研成果等)、物质文化(文化设施、校园营造等)、规范文化(学校制度、校风校纪、道德规范等)和精神文化(价值体系、观念、精神氛围等)。本文主张一切区别于物质层面的文化都可归于精神文化,如此可以把校园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比如学校的那些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硬件,如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等,都可归到物质文化;而那些抽象的、观念性的文化软件,如大学精神、校训、校风以及各类人文艺术活动等,便可归于精神文化。同时,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校园文化可分为“过去”和“现在”两个方面。“过去”即指高校在过去一段时期发展所形成的物质财富、精神产品、校园氛围等,如学校具有历史感的校园环境、历史建筑及校园布局、校园精神、校风、校训等。“现在”即指高校目前正在进行的各类活动的总和,如正在进行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开展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等。这些正在进行的文化活动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会沉淀下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就是由高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反映大学师生的精神追求、理想信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等方面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的系统。它包含高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也包含高校正在进行的物质建设及文化建设。

二、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规模的扩大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要扩大规模就需要更多的办学空间,致使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多校区办学的队伍。于是,建设新校区成为这些高校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尽管高校建设新校区时,也十分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1.校园文化底蕴不深厚

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设计规划上已考虑到硬件建设的审美价值,也考虑到了文化氛围的营造,校园基本建成后在视觉上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毕竟新校区建成时间短,放眼望去全是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缺少能体现高校历史底蕴之物。更重要的是,因启用时间短,师生在短期内也难以承继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校训、校风、学风等精神文化。与此同时,从地缘上看,新校区一般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与当地城市的文化融入也较慢,在城市文化中也处于边缘地带。

2.校园文化建设不平衡

新校区在建设初期,为加快建设进度,往往只注重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在建成了一些必需的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楼宇后,便开始入住新生。于是这些新生成为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拓荒者”。但由于高校在建设新校区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忽视或滞后,使得很长一段时间新校区成为一片“文化沙漠”,导致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严重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带来的不仅是校园文化感官上的文化氛围缺乏,还给师生特别是先入住的新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失落感,从而影响校园文化群体意识的形成。

3.校园文化主体作用不明显

学校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新校区一般都建在较为偏僻的城乡接合部,各项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因而教师一般较少在新校区居住。这便导致了教师在新校区的投入精力不够,许多教师在新校区的时间就是从朝九到晚五,与学生交流机会就少了,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疏离,这便大大削弱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与此同时,高校各校区的功能定位不一样,各校区入住的学生也不一样,新、老生之间因校区的阻隔也存在交流障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4.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顺畅

相较于老校区地处城市中心、交通便捷来讲,新校区交通不便、远离市区,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方面明显处于劣势。同时,教师对学生各类活动的指导也没有老校区的那么便利,有一些文化活动也因为地理位置、经费、交通等问题而无法很好地进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铸造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新校区缺少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自然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滞后。

三、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美育价值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美育提高到一个新高度。“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高校要“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重要的育人载体,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相比于老校区来讲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但可以通过是师生的共同努力来发挥其美育价值,从而使新校区也焕发出“美的光辉”。其美育价值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引领核心

教育与引导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倡导的主旋律,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道德行为有着重要影响。高校是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文化冲击。各类思潮在这里碰撞,导致了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如高校对此不予重视,不加引导,必然会影响到和谐校园建设,进而影响到社会稳定。高校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所形成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鲜明的导向作用,特别是高校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同建设凝聚成的校风、校园精神,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更明显。它能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接受教育,久之则内化为个人自觉行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价值,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2.凝聚人心

校园文化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这种价值的核心是学校主要群体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和校园精神。在校园审美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和感染下,大学生将逐渐形成一种群体意识。这种群体观念如同磁铁,有着巨大的向心力和无形的凝聚力,不仅凝聚着全校师生,也让大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约束和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应高度重视其凝聚人心的价值作用,努力打造富有审美意味的校园文化,积极培育师生的学校群体意识和团体精神,以此来提高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推动高校发展的无尽动力。

3.陶冶身心

真正高明的教育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受到启迪,得到成长。如果说校园文化是一张无形的网,那么其中每一个结点都在无形地散发着审美的“正能量”。这种能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使大学生在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使身心受到熏陶。例如,进到北京大学校园,我们就能想到未名湖,就能感受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进到清华大学,就能想到水木清华,想到《荷塘月色》等。这就是校园文化的无形力量,让置身其中的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种文化,受到审美教育,这种独特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正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颜之推《慕贤》)

4.创造中心

哲学认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高校校园文化的美育价值还在于能促进大学生自觉参与到美的创造活动中来。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蕴含着创造,不仅创造美的对象,还创造会审美的人。大学生参与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比如有些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的艺术创作,作品完成后有些学校会收藏,将其于图书馆,或置于艺术馆,或置于校园之中。他们的艺术创作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他们自身也在创作之中接受审美教育,完善了审美心理,提升了人生境界。因而,校园文化建设还有着创造中心的美育价值。

5.平衡重心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高校新老校区有着明显的不平衡。老校区往往人文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在物质文化上有许多能代表高校特色的建筑物或人文景观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中很好的育人载体。而新校区虽然也建设得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甚至也植入了一些体现校园精神文化层面的校风、校训等实物,但始终难以从视觉方面给师生形成冲击,从心灵方面造成影响。因此,高校新校区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达到新校区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的平衡,继而促进师生审美心理上的平衡。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良好的、富有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无疑将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增添重要筹码。我们应当正视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美育价值,为高校更好地培养人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企业文化

当今,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长期以来缺乏对企业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存在很多误区。因此搞好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小企业只有引入企业文化管理,才能真正将企业做大、做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支撑企业持续发展的立足点和动力源,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效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发掘出企业成员的潜能,激发士气,给企业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就相当于在企业的深层结构中装上了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企业创新、进步的精神动力。

二、当前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1.在思想上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途径

中小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小企业创立初期,规模还小,条件不成熟,企业文化建设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管理者把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口号标语、优美的企业环境,整洁的员工服饰等,这都是没有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实施企业文化的正确途径。

2.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中小企业从创业开始,往往只重视物质层面的运营与发展,而不重视精神文化的培育与创建。单一的利益追求,使企业急功近利,在提品和服务时,不能很好地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企业制度缺乏延续性和相对稳定性,后果就是企业因缺乏“内功”修养而无竞争力。

3.家族色彩浓厚,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或家族制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所产生的文化障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存在着个人独断专行、用人唯亲等现象,造成领导者缺乏战略眼光、经营风险加大、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士气不振、人员流动频繁,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4.创新精神欠缺,不利于企业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我国中小企业在信息沟通方面,较多地利用传统工具收集和传播信息。在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模仿、照搬的比较多。在管理创新方面,基本上还没有比较大的突破,不能按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对先

进的管理方法持排斥的态度。

三、搞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人员结构简单、信息沟通顺畅等特点,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大企业模式,必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设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1.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

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是企业的灵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企业经营理念是在本企业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创建并形成的,它深刻反映企业的经营追求和精神风貌,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意志,因此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

2.发挥企业家的先导作用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是企业精神培育者,担负着传播、推行企业文化的重任。因此,企业家身体力行,是建设中小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科学决策、依法经营、诚信待人的水平,用其管理理念影响员工的价值取向,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共识,同时还要利用手中权力,自上而下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3.培养团队精神,凝聚员工力量

管理者要注重在经营目标、管理方式等方面与员工进行充分沟通,使员工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领会发展的思路,在企业内部建立人与人之间亲密的情感,进而形成思想的共鸣、情感的贴近和行动的一致,把组织、管理人员和员工紧紧联成一个整体,互相激发灵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工作。

4.以人为本,创建富有成效的人才文化

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源是所有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但实际上,中小企业能够吸引或留住优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创立学习型组织,为员工创造开放、平等、进取和健康的工作环境,形成人人想学习、争进取、求上进的氛围,另一方面要建立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的人才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的人才氛围,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够人尽其能、人尽其用。

5.将创新意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

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在时刻变化,必须对企业进行适时的创新、发展,使其形成有利的竞争力。在观念创新上,要使员工的思想观念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合拍;在知识创新上,要加强学习,积极主动地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提高员工文化素养;在技术创新上,要从研究产品的整体结构出发,对产品进行标准创新、式样创新和服务创新;在管理创新上,要构筑中小企业新的发展战略,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和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重新构造企业竞争力,塑造一种全新的机制,强调公平竞争,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前提,按劳分配,以此来提高经营管理效率,走现代企业的个性化发展道路。

中小企业有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正如鱼有了水一样。中小企业在建设和提升企业文化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特征,以培育企业精神为重点,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加强领导,全员参与,使具有时代特征和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转化为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长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权汉川:中小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3,(2)

篇10

【关键词】建筑风水学 科学 具体表现 居住区 规划设计 

建筑风水学不是迷信,它是人类文化的积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建筑风水学将会不断地发展。居住区作为当代城市人类聚居的基本单位,对广大市民的生活质量影响是深远的;为了建造适合中国人居住的环境,有必要用风水学思想指导居住区规划设计。 

一、建筑风水学的概述 

建筑风水学,是一门研究建筑“风水”的学科,是一门察天观地的学科,是古代关于“生气”的学说,生气是万物生长发育之气,是能够焕发生命力的元素,实际上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对室内气氛产生一定影响。它有助于人们利用大地的自然力量,利用阴阳之平衡,来获得吉祥之气,从而促进健康,增加活力。我认为,风水学是一种传统文化现象,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一种择吉避凶的术数,一种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是人们长期实践经验的积淀。 

二、科学正确地诠释建筑风水学 

在研究中,学者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会产生于人体有作用的超微离子和磁场。这些磁场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也会随着人体自身场态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使我们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健康长寿,也可以使我们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多病短寿。建筑风水学就是在地基、居所布局的基础上增加某种信息符号,以满足人们避凶趋吉的心理要求。 

北方人住砖瓦房,西北高原人住窑洞,云南人住吊脚竹楼,这些都是生态建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风水的宗旨便是理气,即寻找生气,而这样的地方应该是避风向阳,山清水秀,流水潺潺,草木欣欣,鸟语花香之地,这恰恰和生态建筑不谋而合。 

现代风水学的使命就是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科学地重新阐述,每种文化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何况几千年长久不衰。 

三.建筑风水学的具体表现 

“有钱不建东西房,冬天不暖夏不凉;建房首选南北向,通风采光又向阳;冬天能挡北风吹,盛夏南风吹又凉”,这是古今通晓的道理,是根据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总结出来的,在室内住宅和建筑构造上,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的建筑中,很多也都蕴含着风水学,预示着美好与祝福,比如北京的颐和园,园中的昆明湖整体是一个寿桃的形状,昆明湖后面的福寿山,又呈一个蝙蝠状。整个布局暗含着“福寿”的寓意,也是乾隆皇帝为母后献寿的初衷。再比如鸟巢和水立方,圆形的鸟巢和方形的水立方,契合了“天圆地方”的风水学论,标识着我国的国运昌盛。 

四、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科学应用风水学 

居住区是当代城市人类聚居的基本单位,它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的质量。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大量的居住区在设计上存在着好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地学习欧美,相互抄袭,缺乏新意,没有民族的特色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在居住区规划时把风水文化引入其中,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1、风水学在居住区总体规划布局中的应用。风水学在居住布局时的应用应在已经圈定的区域上进行,这基本上涉及不到居住区的选址的问题,只能是在现有的情况下趋吉避凶,变不利为有利。风水学认为建筑应与环境协调一致,顺势顺气,讲究固有磁场的效应,不搞大填大挖,这也应该成为居住区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 

2、风水学在居住区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风水学主张建筑坐北朝南,坐北朝南这与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一个居住区内高层的建筑应尽量建筑在北侧,它成为南侧建筑的靠山,为整个小区创造较为理想的小环境,另外高层的还可以结合居住区小游园布置,小游园布置在高层的北侧,这样,居住区立面构图更容易处理。(2)“藏风聚气”是风水学一项重要的内容。怎样的环境才能够藏风聚气呢?简言之,就是四周山岭环抱的地方,就像一个大的四合院。那末藏风聚气在建筑布局中的表现就是:建筑布置应错落有致,相互间顾盼生情,形成一个个类似院落的小空间,成为周围居民的共同活动的公共活动的空间,调查表明居民很喜欢这样的空间。我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许多城市的居住区的建筑布局成排成列,像兵营一样,毫无生机,这样的楼盘通常都不容易卖。(3)风水学中的避煞对建筑的影响。避煞是风水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煞”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生存不利的因素。比如,门窗不宜对着树林,也不宜对着高塔、线杆等尖锐的建筑物,主要考虑防止雷电等自然灾害。至于对人们心理上的影响,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建筑中不考虑这些因素。因为风水学中的避煞在民间广泛的流传,很多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或多或少地把避煞作为建筑选址的原则之一。所以,做建筑设计一定要考虑居住者的文化背景和心理因素。 

3、风水学在居住区交通设计中的应用。(1)道路要畅通,不错不堵。在居住区内划分各个居住小区或独立街坊的道路系统之间,要求互相顺通,避免互相错位或出现尽端式的“断头路”,从而形成堵截或丁字交叉点。要避免产生正对道路的建筑,这是风水学形法所忌的,否则也会给居民带来生活、交通的不便。道路互相错位则形成较多的交叉路口,很容易出现交通事故。(2)主路力求平直,避免无意义的弯曲。这不仅有利于工程管线的设置和工程经济,而且有利于风水学环境需要。道路弯曲产生的反弓及路冲方向不利于布置建筑,也是风水学形法所忌。(3)道路交叉力求正交,避免斜交。斜交不仅不利于工程管线设置,妨碍车辆的良好通行,而且会造成风水学上的剪刀煞地段,损害这一地段的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价值,也不利于布置建筑。 

4、风水学在居住区绿化中的应用。绿地是优化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与人类互依 

互补。植物具有防尘、防噪、遮阳、防风、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同时也具有藏风聚气、避煞气(不利于人的场气)、引吉气的风水功能,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人对许多绿化 

植物积累了不少感官上的美丑善恶习惯印象,流传下来的习俗文脉在规划布置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植物的这种非生物学上的“善恶”,是一种习俗文化认定。如“椿”,被视为长寿之木, 

属吉祥。《庄子·逍遥游》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槐”,民间有谚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合欢”:属落叶乔木,羽状对偶复叶,夜间双双闭合,夜 

合晨舒,象征夫妻恩爱和谐,婚姻美满,故称“合婚树”等。植物与人生息息相关,有时小问题也可影响大的居住区规划的关系,所以在居住区规划时应予以重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及环境设计应严格遵守上述风水格局,对中国五千年来的风水理论,要去粗取精,把中国的风水理论与现代规划理论科学地结合起来,古为今用,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居住区。 

参考文献: 

[1]冯明国.风水理论与建筑、规划[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焦士兴,冷传明等.风水模式对生态住宅选址的启示[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