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奖学金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1 04:1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家奖学金申报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家奖学金申报材料

篇1

Abstract: China's college students financial aid policies provides a fair opportunity for poor students' pursuing of their education. As one of the aid policies, the national tuition assistance system aims to promote China's education cause's fair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Since the commencement of national tuition assistance policy, it is very important in easing the economic pressure of poor students and maintaining the normal order of school. But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national tuition amount, some problems appea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nd other conflicts encountered in the national tuition assistance operation process, the paper proposes the suggestion for imporving China's national tuition assistance system.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制度;贫困生;矛盾

Key words: national tuition assistance system; poor students; conflicts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108-01

1高校国家助学金制度的基本情况

1.1 我国高校国家助学金制度现状国家助学金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不断发展,资助学生的金额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随着高校教育的扩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过国家对高校资助政策的改革,国家助学金在整个资助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有所降低,已不再具有人民助学金阶段的全垄断特点。但随着国家资助保障水平的提高,国家助学金的资助金额与以往相比则有所提升。

1.2 国家助学金制度与其他助学制度的区别虽然奖学金和助学金都是一种无偿的资助,但奖学金是向优秀学生颁发的奖金,用以表彰和鼓励先进,为优秀学生完成学业提供经济保障。

助学贷款是为学生克服经济困难,由金融机构、学校等组织向学生提供的借贷基金,助学贷款政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通行的一项基本资助政策。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

2当前国家助学金制度实施中存在的矛盾

2.1 现实和预期的矛盾问题一,发放延时。国家在发放国家助学金时,都希望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能配合国家按时发放,但总会出现国家助学金延时发放的现象。问题二,发放对象不准确。国家助学金在发放后,虽然让许多学生都从中获得了资助,但发放对象的不准确也成为了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许多不贫困的学生利用不恰当的手段也获得了国家助学金,这对于国家助学金的施行造成了不良的反响。问题三,使用流向不当。由于钱发到学生手上后如何使用由学生个人支配,所以国家助学金的使用流向问题也出现了与预期不相一致的情形。

2.2 判定国家助学金申报材料真与假的矛盾一是材料本身真与假的矛盾。在我国的国家助学金中,申报材料中存在不少的赝品。为了判断大学生家庭是否真正困难,教育部指导建立了认定程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贫困证明。然而,开假证明对家里有能耐的同学来说,根本不成问题。二是申报材料与现实反映的情况真假难辨。现行的执行办法要求贫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向学校递交申请,并同时递交相关的贫困证明材料。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学生做递交的申报材料中,有一部分存在伪造的现象。由于大学生生源地较为分散,高校难以对每一个申请贫困资助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认证。

2.3 贫困认定单位如何掌握贫困标准的矛盾首先,贫困认定单位对于国家助学金的具体条款知之甚少。在目前,一般学生所填写的贫困生认定表中,有资格认定的单位一般都是学生居住地所在的居委或者街道办事处。其次,大部分的贫困认定人员认为具体的贫困标准很难把握和量化。通过对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基层人员对于国家助学金了解甚少,这也许就是助学金评定发放制度存在一定问题的原因所在。再次,问题还存在于鉴定过程中居委会工作人员所遵循的原则。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工作人员都知道要公平地查看每一位候选人的情况,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却不容易。

2.4 高校学生面对国家助学金时的矛盾由于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的不断增大和资助学生的不断增多,高校学生在面对国家助学金时会产生不同的矛盾。有些贫困的学生因为自尊心的原因,不愿意表现自己贫困生的身份,而不去申请国家助学金;而有些家庭情况良好的学生却在面对国家助学金资助金额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抵制不住诱惑,成为了“伪贫困生”。问题一:失去了原先的救济性质,让巨额金钱带给学生巨大的诱惑。同样都是高校学生,都是无收入的消费者,有人因贫困生的特殊身份得到了形式各样的补助,并且其总量远远超过同学们通过努力与良好素质得来的奖学金。问题二:制度初期不规范令人有空可钻。有的学生曾感叹到是不是填表的时候家庭收入填得少,或者是跟老师好一点的,就会有助学金。问题三:未能体现国家原本的教育功能,对学生道德水平造成了冲击。随着助学金错给次数的增加,无疑在学生当中形成了不良风气,使许多家庭不贫困且没有资格申请贫困资助的大学生,在面对每个学期上千元助学金的诱惑时变得摇摆不定,一些抗拒不了诱惑的学生就会出现伪造贫困证明,以获得国家助学金的行为。

3完善高校助学金制度的建议

在发现我国高校助学金制度的问题所在后,可以分别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改无偿机制为有偿机制、加强对国家助学金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各个流程的监管、建立国家政策统筹与个人回报相协调的资助方式、发挥社会作用,减轻国家办学负担和建立具有情感关怀的贫困生心理资助体系。这几项措施可以提升国家助学金制度在贫困生认定上的准确性,并将国家助学金以资助为本的性质得以体现,降低了它的资助金额,与其它的助学政策相配合,使得国家助学政策在整体的功能上更加合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国家助学金制度的育人和助人功能。只要通过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制度,提高人们对国家助学金的认识度,国家助学金制度会在整个国家资助体系中继续发挥作用,为贫困的大学生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柯文进.对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分析[J].江苏高教,2001(6).

[2]倪彬,倪玲.对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5.

篇2

第二条持有本县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本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以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规定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三条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

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和审核、审批工作。

村民委员会受管理机关的委托,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受理、调查核实、民主评议、汇总上报等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第四条县人民政府加强农村低保工作力量。乡镇人民政府明确专人负责农村低保工作,村民委员会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

第五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县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第六条本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国家绝对贫困线标准执行。

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家庭,其补助水平以评议为主,以测算为辅,根据保障对象不同类别,实行分类施保。

第七条本办法所称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抚(扶)养关系且共同居住生活的人员。包括:

(一)夫妻及共同生活的双方父母;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含非婚生子女)、养子女、继子女;

(三)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

(五)父母与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但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

第八条本办法所称的家庭收入是指具有法定的赡养、抚(扶)养关系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包括:

(一)从事农业、林业、养殖业及副业生产,扣除必要成本后的收入;

(二)外出务工、自谋职业等获得的劳务收入;

(三)工资性收入(包括奖金、补贴、福利等);

(四)出租或变卖家庭财产获得的收入;

(五)投资和经营性收入;

(六)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及职工遗属生活补助费;

(七)依法继承的遗产和接受的赠与;

(八)因农村房屋拆迁领取的一次性住房拆迁补偿费,扣除经查实确需购买安置住房部分的收入;

(九)因建设征地所领取的一次性安置补助费,除已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以外的收入。

(十)其他收入。

第九条下列所得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优抚对象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

(二)对国家、社会和人民做出特殊贡献,由政府给予的奖金及县级以上劳动模范享受的荣誉津贴;

(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及由政府和社会给予困难学生的救助金;

(四)因工(公)负伤和意外伤害的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及死亡人员的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等;

(五)独生子女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金;

(六)政府下拨的救灾、扶贫、移民扶持款物;

(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医疗费;

(八)农村贫困家庭成员因病享受的大病医疗救助费;

(九)政府、社会或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抚慰金。

第十条家庭年收入,按照申请人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时,上年度家庭收入的年人均数额计算、核定。

第十一条家庭成员中非农业人口的收入,按以下方式计算、核定:

(一)在职职工按工资收入计算;因所在单位长期亏损、停产、半停产,连续6个月以上领不到或未足额领到工资(基本生活费),经同级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并出具证明后,按实际收入计算;

(二)离退休(职)人员、失业人员的收入,按原单位或社保机构支付的实际数额计算;

(三)职工遗属的收入,按省政府规定的当年遗属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

(四)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从事非固定职业的,按本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5%计算;从事相对固定职业者,按实际收入计算,其收入难以确定的,比照辖区内行业平均收入计算或按当年本县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

(五)在就业年龄内,因病或非因工(公)致残,全部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经县劳动保障部门出具鉴定证明,按实际收入计算;

(六)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按用工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计算,无法证明的按务工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七)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后所获一次性经济补偿金,已用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部分,不计入家庭收入;其余下部分按农村低保标准和家庭人口计算可分摊的年数,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二条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计算方法:

(一)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照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

(二)无赡养费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照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人年人均收入高于农村低保标准的30%计算。

第十三条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以户为单位,由户主通过户籍地的村民委员会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农村低保待遇申请的受理,原则上安排在每年12月份。遇特殊情况,可随时申报,县民政局审核审批。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需提供以下证明:

(一)户主的身份证、家庭户口簿;

(二)家庭成员收入的有关证明材料;

(三)在职职工提供上年度工资收入的单位证明;

(四)离退休(职)人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原单位或劳动社保机构核发的有关证件和保障性、救济性收入领取证明;

(五)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用工单位的工资收入证明;

(六)提供近3个月家庭电费和电话费缴费单;

(七)其它需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四条申请者人户分离的,按下列规定申报:

申请者确因无房而借居、寄居或租住他处形成人户分离的,向户籍地申报,由户籍地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委托现住地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人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情况、收入情况、居住地住房情况等进行调查、核实并出具相关证明;

第十五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下列程序规定审核、审批:

(一)村民委员会受理申请后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家庭情况调查取证,公示5日后,召集村民代表民主评议、集体研究,提出初步审查意见,连同申报材料、调查记录、会议记录一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二)乡镇人民政府10日内,对报送材料进行审查核实,汇总并签署意见,报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

(三)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查后,认为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认为符合条件的,做出核准其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或差额享受的决定。审批手续应在10日内办结,并在村民委员会公共场所张榜公布3日。

(四)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发给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凭证;有异议的,县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在20日内调查核实,并做出是否发给保障金领取证的决定。

第十六条农村低保资金通过财政涉农资金“一卡制”发放到户,实行按季度发放。申请人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持卡在规定时期内向授权机构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无特殊原因逾期不领的,作自动放弃处理,并且当年不再受理其申请。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批准或予以取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隐瞒、虚报家庭收入,提供虚假收入证明或不提供收入证明以及不配合调查的;

(二)家庭有空调、机动车、移动电话、电脑、贵重首饰、高级组合音响、古玩字画等非生活必需的高档消费品的;

(三)近2年内购(含贷款)房(不含拆迁还原购房)、建房和装修住房的,家庭有1处以上住房的;

(四)家庭饲养名贵宠物的;

(五)进行高消费餐饮、娱乐活动的;

(六)家庭电费月支出超过20元、电话费月支出超过20元的;

(七)因吸毒、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

(八)出资安排子女择校就读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九)家庭日常生活消费明显高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经村民委员会代表评议表决不应纳入的;

(十)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生产劳动的;

(十一)人户分离家庭成员情况难以查清的;

(十二)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因上述原因或者不履行有关规定,被停止保障救助未满6个月的;

(十三)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无特殊原因,连续两次不按时领取低保金的,或不按规定参加低保待遇年度审核的。

第十八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居民,应遵守公民道德行为规范。

在就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尚未就业的农村居民,应参加所在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劳动。无正当理由1年内2次以上拒绝参加的,停发1个季度保障金,确因身体状况不能参加的,可予免除劳动。

第十九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低保管理机关应建立保障对象档案管理制度,实行村、乡、县三级管理,做到一乡一柜,一村一盒,一户一袋。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的1月份必须重新核查一次。

第二十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遇家庭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在1个月内主动告知村民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和协管低保员对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家庭进行跟踪调查和入户巡访,掌握其家庭收入等情况变化,并及时提出停发、减发或增发保障金的意见,报管理机关审批。对停发的,应收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凭证。

第二十一条从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的人员,对符合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拒不审核、审批、签署意见的,无故拖延的;对不符合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条件的家庭,签署同意享受意见的;、、贪污、挪用、扣压、拖欠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农村居民,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在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家庭收入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按规定告知管理机关,继续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按有关规定给予处罚。

第二十三条有关单位为申请低保对象提供证明材料必须真实准确,对出具虚假证明、帮助骗保的有关单位及责任人,一经查实,给予公开通报批评或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从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故意侵害其人格尊严和人身安全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篇3

20__年我分行辖区共举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班758个,培训4888时,参训人员15498人次。其中,__*共举办了2期党校主体班、3期县支行副职培训班、1期金融研究业务培训班、1期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调研写作培训班、1期英语强化培训班等8项大型业务培训班。

(一)、认真开展理论业务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履职能力。

1、大力开展党校培训轮训工作。

为了充分发挥党校轮训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修养,我们按照总行党校全年工作部署,制定了《__*党校20__年度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分别于五月和九月举办了第四、五期__*党校主体班,共对88名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辖内副处级领导干部进行了40天的脱产理论培训。学员经过理论辅导、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讲座、实地考察等不同阶段的学习,回到单位后,将结合本地工作实际情况,就如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好金融服务、人民银行自身的工作创新问题、人民银行县支行的职能定位及业务工作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等专题撰写调研论文。分行党校对第四、五期党校主体班调研课题及学员论文进行评估,学员们完成了重点专题调研报告3篇,毕业论文88篇。通过接受党校教育,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政治理论素质和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2、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参加业务培训。

20__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业务培训:一是推荐10名分行及省会中支行级领导参加总行党校第十期、第十一期局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二是推荐分行及省会中支9名行领导参加总行4月份举办的厅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三是推荐22名地市中心支行行长、副行长,分2期参加总行5-6月举办的中心支行行长业务培训班;四是推荐48名县支行行长参加总行2-4月举办的第七、八期县支行行长培训班;五是于4-6月在保定金专分三期举办了县支行副职培训班,组织辖内240名县支行副行长、纪检组长针对中央银行新业务、宏观经济与货币政策、金融稳定与金融服务、金融会计管理与财务分析、金融法规、金融改革热点问题、领导科学、岗位任职资格培训等内容进行脱产学习。培训结束后,组织学员结合各地实际工作撰写结业论文,并对论文进行打分评优。

(二)、以开展辖内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为基础,狠抓各类专项业务培训。

1、认真做好岗位任职资格培训考核的各项相关工作。

一是转发总行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及考试实施细则,并对辖区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及考试工作进行指导;二是转发总行《关于组织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学历教育与中国人民银行岗位任职资格考试接轨金融学专业(本科)报名的通知》,布置辖内套读报考工作;三是召开辖区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工作座谈会,对辖区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和考试工作进行指导,对报名及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四是在分行机关召开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动员会议,安排分行机关考前培训及报考工作,同时组织公文处理与写作、法律基础概论、金融基础概论的考前辅导讲座;五是转发总行《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人民银行岗位任职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做好对辖区考试工作的指导以及分行机关305名干部的报考、免考、学籍管理及考务工作。

2、利用省会中心支行培训资源,开展全辖业务培训。

为了整合辖区培训资源,在开展培训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了业务工作交流。通过总结过去两年利用省会中心支行培训资源开展全辖业务培训的成功经验,今年8月下旬,我们委托呼和浩特中心支行牵头,在兴安盟举办了金融研究和调研分析业务培训班,期间邀请总行业务司局和分行有关处室领导,通过讲座和研讨的方式,针对新业务以及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42名辖内各中心支行业务骨干进行了培训,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3、抓好辖区业务骨干的前沿性金融理论培训。

根据履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需要,结合总、分行人才培训规划,我们进一步加强对辖内干部的业务培训:一是推荐48名辖内干部参加总行全年举办的各类专项业务培训班、研讨会;二是突出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培训,根据分行第二期硕士学位进修班培养计划,于2月和10月在天津财经大学组织第二期硕士学位进修班50名学员进行脱产面授。

4、加强对组织

人事干部的培训工作为了进一步提高辖区组织人事干部的综合素质,我们于4月中下旬在南开大学举办了一期人力资源管理及信息调研写作培训班,共有100名来自全辖各中心支行、县支行的组织人事干部参加了学习培训。在为期8天的培训当中,南开大学的12位知名的教授、副教授及博士为学员们讲授了人力资源管理、公务员法、绩效管理与激励、组织人事信息调研写作等14门课程。

5、举办大型理论业务讲座。

今年,我们继续采取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的方式,邀请国务院、高校、总行各司局有关专家、学者为全行副处以上干部举办了15次理论业务讲座;同时根据岗位任职资格培训以及日常理论学习的需要,举办公文处理与写作、法律基础概论、金融基础概论等全员讲座。通过开展讲座,进一步更新了业务知识、开拓了工作思路。

(三)、积极开展高层次培训,抓紧培养复合型、研究型人才。

1、积极推荐干部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培训。

为全面提高辖区各级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素质,开拓视野,培养复合型人才,我们积极推荐辖内干部参加各类国际交流项目的培训。一是推荐4名辖内地市中心支行行长参加总行在香港举办的金融稳定高级研讨班;二是推荐辖内5名干部分别参加总行在美国举办的金融市场业务培训班及征信业务培训班;三是推荐辖内2名人事干部参加总行在日本、韩国举办的人力资源培训班;四是推荐3人参加新加坡奖学金项目面试、2人参加日本奖学金项目免试、8人参加总行国际司的德国发展基金会项目面试,并推荐1名通过面试的干部参加总行20__年德国发展基金会项目培训。

2、加大英语培训力度。

分行党委始终重视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20__年,在培养英语人才方面,一是推荐8名干部分2期参加总行在西南财经大学举办的BFT英语培训班;二是组织20__年__*英语强化培训班的学员参加全国BFT考试,共有41人参加,有40人通过了考试,其中取得高级证书37人,中级证书3人;三是继续在南开大学举20__年__*英语强化培训班,共有41名干部参加培训。学员经过100天左右的脱产学习后,将于20__年1月初参加全国BFT考试。

3、加强对辖内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推荐分行及辖内各中心支行26名高级经济师、32名高级会计师参加总行举办的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培训班,通过系统学习以及与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讨论、交流,系统地提高了高素质干部的调研分析能力。

(四)、做好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天津考区的各项工作。

根据20__年全国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工作会议精神,我们总结去年利用高校资源推动考试社会化的成功经验,在天津财经大学开设了天津考区的第二个考点。于5月27、28日在两个考点顺利地组织了考试,20__年共有882人报名参加考试,报考人数是天津考区历史上人数最多的一次。

(五)、推广新的培训平台,加强各项基础工作调研。

总行远程培训系统试运行后,我们积极在辖区和分行机关宣传推广,并作为试点单位参加人民银行远程培训系统集中压力测试,并就测试有关情况向总行书面报告。同时,在鼓励辖内干部积极参与各类培训的同时,我们还就如何有效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手段、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全员素质等专题开展调研工作,并将优秀的调研文章通过信息稿件上报总行或在《组织人事信息》上刊登。

二、职称工作

1、根据总行安排,做好辖区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推荐工作。

一是及时向辖区下发《关于做好20__年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推荐工作的通知》,布置20__年度职称申报工作;二是对126份申报材料进行初审、预审,并组织召开经济、会计、政工3个系列职称评审会;三是组织专家对经评审会通过,向总行上报的60份职称推荐材料撰写专家推荐意见,并将材料统一装订上报总行。

2、做好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在管理辖区专业技术资格初级评委会方面,20__年共对辖内4个中心支行组建、调整政工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委会进行审查、批复。

在日常基础工作方面,为辖内20__年以来取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办理资格证书,同时整理归档职称评审表。

3、加强对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

推荐分行及辖内各中心支行26名高级经济师、32名高级会计师参加总行举办的高级经济师、高级会计师培训班,通过系统学习以及与国内外有关专家的讨论、交流,系统地提高了高素质干部的调研分析能力。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个人信用

当“房贷”、“车贷”、“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时髦的名词不断出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时,消费信贷这一银行业务也逐渐被很多的消费者所接受,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所谓消费信贷,是指商业银行向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或支付其他费用的贷款。而国家助学贷款作为消费信贷的一个门类,是指由银行向借款学生发放的,由国家财政贴息,用于借款学生在国内高等学校就读所需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助学贷款。因为该种贷款不同于其他消费信贷,本文从国家助学贷款的特点出发,分析造成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存在的因素,提出了解决违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历史变迁

1999年6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并于同年9月1日开始由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城市进行试点。商业银行为防范该项贷款风险,制定了相关实施细则,要求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必须按《贷款通则》规定的要求提供担保。但由于在校大学生在校内寻找担保人比较困难,出现了助学贷款“难”的现象。为此,2000年3月,国家对有关政策做了部分调整:规定18岁以上的在校大学生发放信用助学贷款,要求学校提供介绍人和见证人。虽然介绍人和见证人不承担担保责任,但规定如发生学生贷款逾期不还,则要在报刊公布介绍人和见证人的姓名。因此介绍人和见证人的确定又成了另一难题。2002年8月,国务院对助学贷款又做了较大的调整。并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该办法出台后,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无担保信用贷款,仍缺乏信用保障,且银行获利小风险大,因而其放贷的积极性还是不高。在这种情况下,2004年6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改革了财政贴息方式;延长了还贷年限;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等措施,进一步理顺了国家、高校、学生、银行之间的经济关系,健全了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体制,改革了贷款审批和发放办法,明确了高校和银行的管理职责,完善了还款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这对于减轻学生还贷压力,鼓励银行积极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起到重要作用。

从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历史变迁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在此项业务中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也不断的根据市场状况,对相关的政策进行实质性的调整,但这些努力毕竟属于宏观管理方向的,其作用在于为商业银行积极主动的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而商业银行本身所推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才是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我认为,要想制定出一套全面有效的管理机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银行对于该项业务的特点认识及风险预估。

2.“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特点及其风险存在的原因

2.1 “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特点

2.1.1 贷款发放群体的唯一性

国家助学贷款有别于其他的消费信贷,它仅仅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高等学校中经济确实困难的在校学生,包括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

2.1.2 贷款发放环节的特殊性

国家助学贷款属于信用贷款,是所有消费信贷中唯一不需要提供任何形式担保的一类贷款,而且该项贷款的借贷人并不具有一定的经济交易能力,其信用很难记录和考证。

2.1.3 贷款发放手续的复杂性

国家助学贷款笔数多,单笔金额小,申请人数多,所需要的申报材料就达十多页甚至于更多,发放贷款的工作量非常之大。

2.1.4 贷款利息分摊的独特性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国家财政贴息的消费信贷,实行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办法,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

2.1.5 贷款回收工作的艰巨性

大学生消费群体毕业后流动性非常大,“跳槽”现象频繁,使得银行对学生进行贷后跟踪和管理工作难于顺利开展,且存在回收工作管理成本高的问题。

2.2 “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存在原因

从国家助学贷款的诸多特点中不难发现:银行在整个贷款发放及回收过程中承担了较大的信用风险及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还款违约率更是加重了商业银行“惜贷”的心理。自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开展以来,虽然帮助众多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但由于当前一些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流动性大、少数学生信用意识不强等原因,已经出现拖欠还贷现象。据信全国信息基础数据库统计,我国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这是导致许多银行不愿发放助学贷款主要原因。

2.2.1 约束机制不健全

社会对逾期不还贷的国家助学贷款借款人没有相应的惩罚性措施。国家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按期还贷是每一个借款人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也是体现其诚实守信和成为一个良好公民的标志,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体现。大学生是社会中各方面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理应自觉还贷,可是社会缺乏约束机制,不归还贷款所产生的成本很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产生非理性想法:不还贷的毕业生占了便宜,自觉还贷的反倒觉得自己吃了亏。此外,我国法律在此方面还没有相应的措施,自然助长了大学生对国家助学贷款不守信用的不良风气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偏高现象。

2.2.2 社会保障机制、社会援助机制不完善

社会对部分经济能力差,还不起贷款的借款人没有相应的保障和援助手段。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日渐困难,不再像计划分配那样就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是一部分毕业生确实缺乏还贷能力的重要原因。他们工作无着落,没有固定的收入,不是不想还贷,而是没有能力还贷。而国家和社会又缺乏必要的保障制度和援助制度,比如对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失业在家的毕业生实行暂缓还贷;对就业不理想、实际收入不足以还贷的给予减免等。此外,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在面对不可抗力或突然发生变故的情况下,允许有一个缓冲期。这些富有人性化的保障与援助机制会使学生从心理上感激社会,从而在行为上报答社会。

2.2.3 信息不对称

贷款管理部门对学生贷前的家庭经济状况、偿还能力、信用表现等有关贷款学生的信息难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由此对借贷人的还贷能力无法进行合理的评价,只是凭道义上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正常入学——为给他们提供助学贷款支持。对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工资收入水平、职业变动、区域流动等有关毕业后的实际信息更难以及时掌握和跟踪,还贷追缴成本很大。

2.2.4 还贷追缴执行工作难以操作

银行在贷款学生毕业后缺乏反馈渠道,国家助学贷款在具体操作中缺少专业机构提供的风险管理技术服务,如有效的风险分散和转嫁措施等。加之各执行机构的具体操作机制不健全,导致各部门配合不紧密,造成在工作衔接上存在漏洞等。

正确的认识风险存在的因素是强化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首要条件,建立好一套科学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不仅可以把带有政策性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落实好,还可以从单一的贷款业务中摸索出多元化的经营思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

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必须从严格贷款发放条件和规范贷款审查程序入手,配合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紧抓“贷前、贷中、贷后”三环节,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系统化管理体系。具体的措施如下:

3.1 进一步严格贷款发放条件,规范贷款审查程序

针对贷款发放条件,我在对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多家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银行现行的贷款发放条件进行比对后发现:上述三家银行都提到了需要学生所在院校审查或举荐的问题,但我认为,这个条件在运作中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漏洞,特别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其所在院校对其过往的表现并不十分了解,只能是通过相关的档案记载,真正的调查举荐重点其实应该放在其就读过的高中学校,另外,在此基础上,还应将其父母所在单位或街道出具的相关工作表现说明作为发放条件之一。另外,在贷款审查过程中,一定要对提供证明的单位进行发函或是电话调查,以确定其真实有效性。

3.2 逐步推广在困难学生家庭所在地发放国家助学贷款

目前大部分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审批及发放的工作还是以学生所在学校为单位进行集中办理,其所在学校与贷款发放行都有相关的《银校合作协议》,所以贷款的发放是以学校为属地来发放的,其实银行可以尝试由学生家庭所在地的银行发放生源地贷款,在手续上只需要将困难学生的信息从就读地银行转到改行在生源地的服务机构即可,这一工作对于目前相对发达的联网系统是很容易实现的。进过此项改革,其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及时就地解决贫困学生的入学困难,方便困难学生申请贷款,由于各高校生源的相对分散,也避免了就学地银行基层人手不足的矛盾;而更关键的是,由于家庭居住地的相对固定,学生家长迁徙率低的特点,也更容易掌握借款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及其子女的毕业去向。据悉:我国已有少数城市采用了这种方法,我认为还应该加大推广的力度,特别是对于边远地区,对当地的金融业亦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3.3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的操作性管理,改进工作机制,提高还贷率

一是改进还款方式。银行可以根据大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不断调整对其还款能力的预期,从而制定灵活多样的还款方式,比如:设立标准还款、延期还款、按收入比例还款等;二是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措施鼓励提前还贷,如以时间为单位,实行梯级优惠利率等;三是加快国家助学贷款信息的采集与共享,积极开发助学贷款全国联网管理软件,这一措施可以适用于尚未实行生源地属地贷款的银行。一方面可以克服大学生流动性强而带来的收息收贷困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银行异地追讨欠款的高成本;四是成立专门的机构来规范贷后管理。商业银行可以将国家助学贷款的追讨工作社会化、私有化。可以与社会上某些合法的贷款担保公司进行合作,将国家助学贷款的追讨工作完全交给他们,同时制定出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这对解决贷后信息的反馈及较高违约率的问题都是一条途径;五是尝试从学生所在单位入手,如果学生毕业后所在的单位通过该行发放工资,银行可以利用这一条件,与学生及其所在单位协商一致,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扣款,在学生拒不还款,且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法律的手段强制执行。

3.4 有效利用国家助学贷款这一金融品种,增进银校双方的合作,扩大业务范畴,增强综合收益

高校与经办银行应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高校也可以把经办行作为基本户,为经办行增加存款业务,还可把风险小,收益较大的中间业务提供给经办行。与此同时,银行可以通过丰富的金融产品,包括存款、零售贷款、个人理财、银行卡、项目授信、网上银行等为高校及其教职工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并注意将目前的在校生培养成为个人业务潜在的优质客户。

4.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种以信用为担保的助学贷款,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助学贷款的瓶颈问题,因此进一步推行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信用制度是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制度保障,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和对策:

4.1 不断加强个人信用制度的外部文化环境建设

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信用文化精华,推行“人若无信,不知其可”的美德意识。通过广泛的和形式多样的信用宣传,让社会公众真正认识到讲信誉、守信用、重信义的重要性。要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把个人信用既看成是一种道德品质,又看成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凡是申请贷款的学生,都必须承诺在离开学校后及时向贷款人提供有效的工作单位和通讯方式,且承诺当有贷款逾期不还超过一定时限且未及时说明情况之行为发生时,可由贷款人在相关的媒体上公布其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予以查询,从而在他们心目中切实把个人信用当作其形象工程而高度重视。

4.2 加快完善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法律建设

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信用的经济制裁、法律制裁等强制性的外在约束。虽然我国以就此问题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的通知》以及《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但缺乏一部系统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来指导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建设,使得对个人信用缺失行为的责任界定难以实现有法可依。

4.3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和信用评价体系

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可以分为毕业前和毕业后两个阶段。毕业前个人信用档案可分为四个方面,包括:学生自然背景信息(如出生年月、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学籍管理信息(如院系、专业、学术成就、奖惩情况等)、学生日常收入与支出现金流信息(如奖学金、打工收入、学生津贴、每月支出等)、助学贷款信息(如贷款原因、用途、金额、期限及介绍人等)。毕业后个人信用档案也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毕业后贷款学生个人自然信息(如户籍、有效联系方式等)、学生贷款情况(如还款方式、还款的信用记录、银行的追债记录等)、就业情况(如单位名称、行业背景、个人月收入等)、个人在银行的基本账户和财产信息(如工资账户、养老金账户、住房权利等)。在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经验,应用“个人信用风险评价模型”,依据“5C”原则:即品行、资本、抵押、担保和条件,对大学生个人信用进行评级,最终形成学生在校和毕业后个人信用报告。同时,要配套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奖惩机制和追债系统。

4.4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大学生个人信用联合征询系统

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制度,必须要有高效的电子信息传递网络作为硬件支持。虽然新的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加强了对借款学生的贷后跟踪管理,接受经办银行对借款学生有关信息的查询,并将经办银行提供的违约借款学生名单在新闻媒体及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网站公布,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单一的信息渠道依然会给人以可趁之机,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大学生个人信用联合征询系统,实现公安部门的学生户籍信息网、教育部门的学籍管理网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国家助学贷款网等相关网络的联网,最终形成一个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资料的信息数据库,实现不同行业间的信息共享,进一步控制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

总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完善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我国商业银行作为该项制度的实施主体之一,必须明确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可能存在的风险,认真分析其风险存在的主要因素,积极寻找风险规避及控制的途径,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而不是一味的“惜贷”,与此同时,要彻底杜绝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的风险,一方面,政府要加快制定和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让贷款制度的建立和贷款计划的实施有法律依据,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个人信用体系,并加强相关部门工作的协调、信息沟通和操作模式的不断创新。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各个经济主体的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有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积极性,才能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受益,才能将国家“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更好的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网http://.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

[3]魏莉.商业银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