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4 12:0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桂林山水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1

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山水风情”这一板块的课文,这个板块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桂林山水》《威尼斯的小艇》《田园诗情》。这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或描写美丽奇幻的自然景观,或展示水城独特的风情,或描绘如诗如画、静谧和谐的异国风光。这节课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风光。(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检测字词

同学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检查一下。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遇到生字和新词时一定要多读几遍。(检测生字、新词)

三、师生交流,理清顺序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知道大家对于字词预习得都很好,有些词语已经明白,但是有些词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下面我们来读课文,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

1读第一自然段

(1)指读,师指导。

(2)谁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指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声音要洪亮。(全班齐读)

(3)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4)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关于描写“桂林的诗句”你们查了哪些资料?

2.读第二自然段

(1)读得正确、流利,很了不起,谁能比他读得还好?(再指读)

(2)指导读排比句,尤其是三个“啊”。(“静”这句要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要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要读出赞叹之情)

(3)读到这里请你们想一想这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板书:桂林的水;再指读)

(4)合作朗读。(屏幕出示文字)

3.读第三自然段

(1)先默读,再指读。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板书:桂林的山)

(2)(出示图片)这就是桂林的山,你们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谁能读出桂林山的特点?(齐读)

4读第四自然段

(1)指读第四自然段,师指导;再指读。

(2)指名读,师指导。

(3)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板书:山水相依;美丽如画)

5.理清顺序,概括内容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请看屏幕,我们把黑板上的内容在屏幕上梳理一下: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在第二自然段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在第三自然段写了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了“山水相依,美丽如画”。谁能结合屏幕上的内容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按观察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写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

四、默读课文,进行质疑

通过交流,大家已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清楚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下面默读课文,看看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预设:“ 观赏”和“欣赏”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同学们通过默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对我们理解课文很有价值,在下节课我们将结合问题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篇2

一、结合学生学习状态捕捉反馈信息,调整课堂教学

教学要为学生服务,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具备从学生的学习状态中捕捉反馈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从学生的一举一动中获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学得轻松,是否学得牢固,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如我在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学生兴趣盎然,情绪激昂,参与度高;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流露出新奇的目光,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的那份情、融进文中的那种境中,显然,课堂教学效果就一定好。如果,一节课中学生面无表情,思想不活跃、思维不敏捷,沉默不语,那教师的讲解即使再精彩,也是在唱独角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

二、结合学生的朗读、思考、质疑等情况寻求反馈信息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朗读、质疑、反思、问答,这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指导好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质疑的习惯。然而,有许多教师常常忽略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中,按照教学设计按部就班安排朗读训练;按照固定方式来进行提问,课上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恐怕就无暇顾及或认为无必要顾及了。就整堂课而言,只看到这节课是否全面、是否完整、是否完成任务,不考虑学生实际获得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更不考虑学生对知识的习得过程。因此,教师务必从学生朗读问答质疑中获取反馈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尤为重要。如我在组织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学生阅读课文后能指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奇、秀、险”,我就因势利导,加以点拔,指导学生理解文中体现桂林山水特点的语句。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比我在整个课堂上详细的讲解分析和板书效果要好,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合学生作业的批改中获取反馈信息,进行查缺补漏

教师通过对一节课的教学过程的引导,衡量这堂课的效果最终就要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练习情况,从学生的书面作业中得到反馈信息,我们要从获取和正确利用这一反馈信息中制定下步课堂教学的措施,提高课堂教学力。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从“精讲多练”的角度去加大课堂上书面“练”的份量,也需要从学生的书面练习中获取反馈信息的角度去增加课堂“练习”的机会。如果教师在学生进行书面练习时,能做到经常巡视,认真了解情况,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借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对个别后进生加强指导,对带有共通性的存在问题集中加以评点,那么,学生抄写中的错字、造句中的病句、作文中的离题等问题不是可以得到及时的纠正吗?这样课堂教学力就会在我们的不断总结实践中获得提升。

四、结合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获取反馈信息,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课堂教学在课后还应加强与学生沟通与交流,了解其对课堂教学的反应,这又是教师获取反馈信息的又一途径。教师在跟学生课后交谈中要放下师者的架子,和学生融洽相处,耐心细谈,教师才会获得真正的有价值的信息。当你了解到学生觉得这节课特别有趣,学得既轻松又愉快,不知不觉就到下课时间了。那么,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达到协调一致,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教学的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篇3

【关键词】多媒体;高效;语文课堂

正文: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日渐被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能够使语文教学由“少、慢、差、费、低”转变为“多、快、好、省、高”,真正地实现语文课堂高效。那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创高效语文课堂呢?

一、以多媒体课件激趣,巧妙导入新课

古人云: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好、上活一节语文课,巧妙导入至关重要。导入新课常见的有开门见山、猜谜语、听录音等多种方式,但就效果而言,我认为运用多媒体效果最佳。因为运用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能真正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如《桂林山水》一课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围绕着桂林山水之美,祖国山河秀丽,我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教学中我是分这样几步进行实施:

1、出示一幅图文片:中国地图,并用动画技术突出地显示桂林在祖国地图上的位置。

2、出示一张文字片:桂林山水甲天下。通过对“甲”字的讲解,点出了桂林山水在世界游览胜地中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激起学生一睹为快的强烈欲望。

3、我抓住这一有力时机播放一段课前已编辑好的配乐录像,用假想旅行的方式把学生带进山清水秀的情境之中。这样,一上课就渲染了浓厚的气氛,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全了必要的情绪铺垫。

二、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难点问题的解决如果仅靠讲解、朗读、体会等方法,学生一知半解,或含糊不清,或教师公布的答案就算问题解决了,学生收效甚微。如果借助多媒体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把一些学生难以通过口头表达清楚的内容,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这样就有力帮助了教师对教学难点的突破。

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围绕“你最欣赏哪位植物妈妈送种子的方法?为什么?这一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当学生理解到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时,对“太阳一晒,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我及时播放课前查找到的录像资料,当画面呈现出来时,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画面,当看到豆荚裂开,一颗颗豌豆从豆荚中弹射到地上时,不禁发出一声声惊叹。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表达自己的感受:豆荚裂开的速度太快了,如果眨一下眼,就有可能看不到,所以文中说“啪的一声”。“我知道为什么用‘炸开’了,因为豆荚裂开是有力量的,所以把豌豆宝宝们弹落到地上。”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豌豆传播种子的神奇之处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体会,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感受产生了共鸣,使课文的难点得以突破。

三、加大训练密度,提高训练效率

课上对学生进行训练是教师常用的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为节省时间事先要用小黑板把课上对学生训练的内容写好,内容较多时需要用几块小黑板,需要改动时还要擦去再写,非常麻烦,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以后教师课上对学生进行训练就方便多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事先把课上对学生训练的内容编排好,在课上利用多媒体功能对训练内容、结果进行呈现、交流、修改,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就训练内容的来龙去脉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足够的训练量,大大地提高了课堂训练的效率。

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把生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反复地认读,或利用识字卡让学生来认读,非常地枯燥,浪费了训练时间。而我利用多媒体制作的生字课件,把生字的意思蕴涵其中,配有插图,既有趣味性,由有科学性。如:在一课的教学时,在组织学生学习生字中,我让学生介绍你是怎么记住本课的生字的?随着学生的介绍,我出示相应的生字课件:船(背景为小船的插图。);尖(背景为注射器的插图。);坐(背景为两个人坐在地上的插图。);看(背景为一人将手搭在眼睛往远处看的插图。);闪(背景为门中一人闪过的动画。)。这样,使孩子们既有兴趣,又避免了单调的训练,使教师既节省了训练时间,又保证了训练量和训练效果。

总之,要想打造真正的高效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合理、巧妙地进行整合、运用网络资源,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效益达到最优化,最终达成高效语文课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沈燕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江苏教育技术 2006.2

[2]魏星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

篇4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 教学 氛围 创设 策略

一、从教学设计入手,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计划对于一件事的过程、结果都会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都需要教师能够进行一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备课,以便能够明确教学目的、为教学的有效进行做好指导。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备课中,教师往往只是从教材或者教参入手进行课堂备课,教学内容大多是教师个人意志的体现,学生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接收知识,在教师的“强权”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有自己的思维空间,这也是导致学生自主性思维能力弱、创新能力较低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运用新的教学理念、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多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进行教学备课,以便能够使教学更加如何学生的实际状况,使教学过程更加“接地气”,提升学生的学习感知度,为教学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比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备课阶段给学生准备一些双龙洞的照片、音像资料等信息,以便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模拟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双龙洞的“实地游”,根据课文内容从沿途所见的美景、外洞的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内容,结合图片资料进行想象,让学生能够根据作者的视线去进行课文内容的体会,通过一定的实物图片展示来使文章显得更加具体、形象,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

二、从师生关系入手,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游戏开展的基础,特别是在小学时期,学生对于师生关系的认知不科学,在他看来,教师就是监督、督促自己学习的人,很多学生与教师都存在着对立关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更好的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从教学方式入手,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1、运用教学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为学习对象、研究对象的科目,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对于语言的掌握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具有激发性和感染力,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还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内容,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结合为主体语言,声情并茂,“一石激起千重浪”,波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的感性共鸣,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沟通,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感知”、“求知”,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忘身于课文所展示的情景。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节课的时候,就需要教师能够运用充满感彩的语言进行课文的朗读,特别要注重语言朗读的准确性。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ya),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哇),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na),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相同的“啊”在不同的字后面就有不同的发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2、运用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学习认识能力有限、学习思维意识不足,在教学中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的教学引导。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引导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发现、填补、去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式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被激活了的思维元素,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了个性鲜明的理解,逐步深入,进而尝到成功的,内化为自觉地行为。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来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篇5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与生活的处理上,让学生通过对生活进行反思来加强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

1.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应重点考虑情景模式的应用,对于涉及季节规律的课文可以安排到相应的季节教学,通过实际体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种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语文。唯有把学习内容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无论是对教师教学难度的降低还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设置争议,帮助学生探究文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争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如在讲解《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通过双方激烈的辩论对课文内容加以阐述,掌握教材内涵,完成教学任务。

3.着重讨论,诠释“困惑之点”

对《我的战友》一文中所写的:“我趴在他的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有的学生提出:火苗不是在呼呼地蔓延吗,怎么会只烧到,而“我”却能安然无恙地在一旁产生那么多的心理活动?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沸腾了!是啊,怎么会这样呢?对于这一问题我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指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在下堂课中探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探究和交流,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真正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语文教学从课本走向生活,再由生活回归课本的过程。

4、扩充想象,补充“空白之点”

《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写道:“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此处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狼扑向小羊后,结果会怎样呢?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的说弱小的羊,绝对死定了;有的说狼吃羊的心太急,扑到河里去了;有的说这时候猎人来了,打死了狼;有的说狼一扑,一下子犯了心脏病死了……这无疑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迸发的创造火花,是学生生活经验给语文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教师的身份是引导者和参与者,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来为他们提供服务。

1.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多媒体设备,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把握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对语文教学内容有效展示的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课堂情景的创设来说,应该重点考虑对学生生活的贴近程度,只有创设的情景贴近生活,才能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自我,积极主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2.用美的文字折射生活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材是美的载体,它凭借语言文字显现物美、景美、事美、情美和人美,让人通过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唤起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质的飞跃。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中的好词佳句来完成其中的重点内容,再运用上文所提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情景展示,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桂林山水的具体概念。这样,可以事半功倍,提高教学效果。

篇6

 

    一、活动目的

引导队员认识、了解西部的风土人情、秀丽的风光,畅想西部大开发给祖国带来的巨变,激发学生热爱西部,为西部和家乡贡献力量的感情。

二、活动准备

1.做好动员工作,在图书馆寻找有关西部地域的资料,准备好中国地图。

2.指导队员编排好歌颂西部的儿歌,排练好相关的舞蹈。

3.制作骆驼、绿孔雀、大熊猫头饰及苹果树的泡沫塑雕。

4.音乐资料合成,VCD剪辑成形。

三、活动步骤

(一)中队长讲话

小朋友,你们去过我国东部的广州、深圳等地吗那里景色优美,人们过着富足的生活。但是,在我国西部一些地方,人们的生活还比较贫穷。作为西部小朋友的我们,有信心建设出比东部更发达的西部。那么,我们对西部了解多少呢请看我们的主题中队会“西部知多少”。

(二)活动开始

1.主持人甲:“我们的家乡在成都。成都位于祖国西部的四川省,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去年金秋十月,在我们美丽的家乡召开了一次隆重的国际会议,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亲爱的小朋友,你知道是什么会议吗(众答:西部论坛)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西部地区相对落后,但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上却有着许多宝贵的东西。

一提到这些,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自豪与激动。真想马上飞到那美伦美奂的西部上空将秀丽的景色欣赏个够!亲爱的小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小导游出场简介西部的风光片。)

(1)主持人乙:啊!站在天山之巅,眼望无垠的云际,真令人豁然开朗!(放映新疆地区风光碟片。)

主持人乙:沿着丝绸之路,我们再到神奇莫测的敦煌莫高窟去探究一番,看看能否重温那昔日的兴旺和灿烂的文明!(放映敦煌莫高窟碟片。)

(2)主持人丙:好一片壮阔的内蒙古大草原啊!让人情不自禁想起“天苍苍,野茫茫,见吹草低见牛羊”的千古佳句来!(放映内蒙古大草原碟片。)

主持人丙:我们现在面对的正是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西安兵马桶,真可谓是气势磅礴,举世无双!(放映西安兵马俑碟片。)

(3)主持人丁:顺着激荡奔流的长江水,我们来到了人称“天下险”的长江三峡,目睹这不尽的东流水,真让人心放摇荡。(放映长江小三峡碟片。)

主持人丁:黄果树瀑布高71米,宽84米,是中国第一大瀑布。看,那一份迷离,那一份宣泄,真令人神往。(放映黄果树瀑布碟片。)

(4)主持人戊:瞧,这些奇形怪状、形态万千的山石多么有趣,这不是天下闻名的云南石林吗(放映石林碟片。)

主持人戊:“山如碧玉簪,江为青罗带”,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啊!(放映桂林山水碟片。)

2.主持人甲:啊!亲爱的小朋友,西部的山水如诗如画,西部的名胜奇绝天下。短短的时间里,已足以让我们领略到了她的博大壮美,一定使大家看得如痴如醉了吧!谁能告诉我,这些美丽的风光在西部的哪些地方吗

(1)队员在中国地图上找出西部各地区。

(2)请队员利用软件在屏幕上找出西部各省区。

3.主持人甲:是啊!在这辽阔的土地上,生活着无数勤劳的人民,其中有许多的少数民族呢!下面,我们就请几位少数民族小朋友为大家献上独特的民族舞蹈。我们边欣赏边猜猜,她们属于哪一个民族

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表演《大坂城的姑娘》、《小牧民》、《北京的金山上》,穿插品尝特产。

4.主持人(胡博士):小朋友,我来晚了,真是对不起。(胡博士的知识抢答比赛。)

(1)世界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在西部哪个省

(2)我国人口分布最广的地区在哪里

(3)“孔雀的家乡”在哪里

(4)我国最大的草原是什么草原在西部什么省

(5)长江的源头在哪儿

穿插西部小动物(绿孔雀、骆驼、大熊猫)的出场和自我介绍。

5.主持人甲:小朋友,刚才我们从胡博士那里知道了很多知识,现在,我们来开展一次比赛好吗

(1)队员分组做边线题,由主持人纠正错误。

(2)分小队用软件进行巩固。

(三)中队长讲话

太棒了!在短短的时间里,同学们对祖国的大西部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知道了西部范围广大,物产丰富,风光秀丽,真是收获太大了。下面,我们请中队辅导老师讲几句话。

(四)中队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西部土地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这里的发展潜力巨大。今天,我们的主题队会“西部知多少”开得十分成功,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努力学习,提高自己,为西部的将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活动结束仪式(略)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有效性

现代社会科技不断更新发展,互联网已得到了普及。目前,通过信息技术做教学辅助,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需要将信息技术教学辅助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打造高效课堂。这种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丰富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教学更加充实而轻松愉快。

一、信息技术在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成长空间。帮助教师理清了教学思路,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教学计划时,可结合学生实际,认真思考,将教学内容一步步地做成教学课件,思路清晰,丰富生动,极大地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创造了良好的课程开端,为高效课堂做好了成功的保障。

其次,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设计教学内容,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对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思考,使教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和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学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师在学生们心中的高度。教师通过自我魅力感染了学生学习的倾向,从而使学生带着对教师的欣赏和尊重聚精会神地进行学习。

再者,信息技术教学辅助手段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构建,能够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吸收更全面的知识,全面性提升的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利用信息技术做教学辅助,可将教学扩展的更加开放和宏观,让学生的学习不受空间限制,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感官能力对知识得到充分的内化理解和个性理解。不再是传统僵硬、死板的灌输,抹杀了学生的灵敏性和个性能力。

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穿插一些时政热点、民族精神、社会习俗,感染学生的人文精神力量,提升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祖国的责任感和意识。并且,这种方法极大程度上扩展了语文知识的向度和广度,对于激发学生强烈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效构建,教师可更加快速地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初中语文学科的重难点,一些难点教师可通过对学生的百般引导,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较强的感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才能得到充分地理解。而一些难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桂林山水》一文,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山水风景画面,学生只通过想象和理解是难以感受其美景的盎然之处的,而教师的理论讲述就更显得枯燥乏味了。因此,这时可利用信息技术将水的“清、静、绿”等用真实的的画面展现出来,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就会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更快更具体地掌握了文章主旨。同时,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知后,就会自觉地感叹桂林山水的美,自己组织语言概括文章中心思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地发挥和想象,促进学生语文的感知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目前信息科技越来越发达,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语文课堂,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学生通过多声音、图像、动画、色彩、情境等的综合感知,大大提升了学习兴趣,注意力更加集中,为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同时,信息技术具有灵活的控制功能,学生可在原有的教学进度下控制自定目标进度,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的快、慢自行调整,从而查缺补漏,使学习更上一层楼。

教师在利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操作技能,发展能力。计算机有各种自动化软件和丰富的学习功能,学生如果学会了在网上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可谓是为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广阔的发展平台。不仅能够拓展视野,增加知识面,还在另一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养,更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操作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运用计算机技术构建教学内容时,可巧妙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技能。

例如,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除了运用语言讲解知识外,还可以在实际动作和视觉材料方面提拱示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从侧面吸收到计算机使用技巧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有关练习方法和实际行动的清晰步骤,学生有了模仿的样板,再进行练习,就会的心应手,操作自如。

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信息技术教学辅助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打造高效课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从而为信息化时代培养全面性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姚同.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模式研究[D]. 河北大学,2005.

篇8

关键词:生活气息 地理知识 贯穿 教学

教学应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那么如何将富有生活气息的地理知识贯穿于教学之中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点。

一、关注日常生活,将有用的地理知识融入教学之中

地理环境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影响深远,可以说自然地理中的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作用,每一种日常生活又会受到多种地理因素的影响。

案例1:衣着方面与地理知识

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同学们讨论总结之后,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通过反射和吸收作用使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更有一些头脑反应较快的同学则能举一反三地列举其他一些例子。

案例2:行的方面与地理知识

除了书本上学生掌握的“南船北马”外,针对现在机动车(摩托车、家用车)越来越多的现象,造成“桂林市城市交通拥堵”之后,再适时地给学生提出“假如你是桂林市交通局局长,你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经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方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激发了学生思维。

案例3:时间方面与地理知识

在教室里贴的校历表及一个学期变动几次的作息时间表,也是很好的教材,从“月相”的讲解,联系校历表中的“星期”,从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内容。将身边的事物与书上的知识有意识地联结在一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无意中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案例4:食、住方面与地理知识

指导学生从气候知识中了解“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尖北平”“南敞北封”。教材中陕北的窑洞、云南的吊脚竹楼,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围屋”,江南水乡的亭榭等都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

教学中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地理的学习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习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

二、结合当地政府的经济发展策略,将生产中的地理知识运用到教学之中

地理与生产的联系十分密切。农业在地区间、部门间虽然差别很大,但都离不开当地一定的地理环境,而农业类型的选择及农业发展方针与措施的制定,都可以说是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体会地理对于生产建设的巨大作用,也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具体体现。

案例5:感受桂林山水,领悟生产中的地理

为了让学生理解江西省千烟洲的“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生态农业布局结构,我让学生假设成为桂林市农业局局长发表各自的看法。通过联系生活,亲身体验,学生讨论。这一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既深化了“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的内涵,又把乡土教材知识融入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视“新闻联播”,将地理热点事件纳入到教学之中

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

案例6:重视热点新闻,感知地理知识

在学习“地质灾害”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我要求学生观看“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的图片和资料并回答:

①震中所在地位于图中的哪个地

形区?

②引起这次大地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这次受地震影响的地区极有可能会诱发哪些次生灾害?

通过紧扣教学内容,联系新闻事件的教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使其养成自觉关心国家大事、世界热点的好习惯。

四、开展实践活动,将地理情感体现于教学之中

应用是学习的目的,是靠实践来完成的,学校教育必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把课本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案例7: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

通过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检查学校环境卫生,收捡垃圾等活动,可使学生增强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的思想意识,同时活动也为课堂输入新鲜的生活内容,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地理知识。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在学习内容上向

生活渗透,在学习空间上向生活拓展,在学习时间上向生活延伸,在学习形式上向生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倾听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19-01

众所周知人们所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后天习得的。然而习得的过程离不开“倾听”。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样离不开倾听。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能够更好的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其与他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进而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长处,促进自我意识的反省。教师从中进行适时地引导点拨有利于思路的拓展,激发思考,实现沟通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意义

倾听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课堂上学生的倾听能力可定义为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在明确倾听目的及意义的前提下,掌握倾听相关知识,具有理解、记忆、评价语言信息的基本技能,可以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反应,并且提出自己看法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倾听的占比要高于言说,学生倾听能力提升可以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不仅引导学生倾听教师,同时要学会倾听同学、他人、自然、文本以及自身。具备倾听能力的学生能够全身心的参与知识的学习,真正的领会并非机械性的记忆,可以积极主动的完成知识的构建。同时倾听培养的是反省式思维,在听到语音信息后,大脑要进行怀疑批判性的思维重构信息,构建知识。这样的模式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改变了以往接受式思维被动、机械接受的局面,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内化。倾听是主动行为,懂得倾听的学生能够主动步入他人的世界,通过倾听能从语言信息中感悟他人的情感体验,准确的捕捉他人情感,与之产生共情,学会爱与包容。语文课堂是以语言的形式传授语言,而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的培养阶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更有助于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的养成,受益终身。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倾听能力的策略

1、营造倾听氛围

如果课堂上能够有非常良好的倾听氛围,学生便很容易的投入学习中去。师生关系更加的融洽,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同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处于特殊的生理时期,因此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想实现倾听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用心的钻研探究,寻求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在平时的教学实践当中,时刻提醒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一定要认真聆听,不能随意打断,认真听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礼貌。如对其言语存在疑问,或不同见解,可以等其讲完在进行发问。”如果发现有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悄悄的走过去进行提醒,或者以简单的肢体动作如做一个停止的动作等进行提醒。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认真聆听别人讲话。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接近尾声时,马上就要到下课时间了,学生明显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有的在玩笔,有的盯着书神游。老师提的问题学生回答不再积极主动。而此时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学完这一课说说自己的体验?但面对此种情况若按教案设计直接提问肯定无法达到预期目的。此时突然想到设计教学情景,在情境中唤回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倾听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自去桂林,体验一下“舟在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于山水之间的感觉呀?

学生纷纷投来惊诧的目光,异口同声说:想啊!

师:那么谁先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一下桂林的美景?

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了,立刻端正做好准备听课。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失去倾听欲望的情况在小学阶段的课堂上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倾听兴趣。

2、设立明确的“倾听”目标

小学生具有好动、表现欲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特点。他们往往喜欢表述,而没有足够的耐心倾听。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提出问题叫某个学生回答时,其他的学生便开始做其他事了,因为他们认为老师没有提问他,这个问题就与他没有任何关系。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给学生设立明确的目标,“听”之前明确要求。例如:有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他有哪些地方说的好?还有那些不足?需要补充些什么?”“大家一起来做小评委,给予其评价”。当学生明确目标之后,便会自然的注意倾听,进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强化“倾听能力”进行专项训练

倾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实现的,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并且反复强化训练。例如: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听记训练,此种方法意在锻炼学生边听、边记录、边思考的能力。语言表达转瞬即逝,倾听者必须要专注认真倾听,抓住重点,快速思考。还可以进行听答训练,教师口述内容,可以选择判断题或选择题,学生进行回答。在教师口述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抓住问题核心,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专注力以及倾听判断力。此外还可以采取倾听后复述的方式,如课堂上要求学生复述老师说过的内容,或同学刚刚的发言。这样的方式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可以加深印象,强化对知识的记忆,此外也不失为检验学生倾听效果的好方法。

结语:小学语文课以语言为教学内容,是最适宜培养倾听能力的课程。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倾听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倾听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从而通过倾听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有效高质 建构主义 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

CAI即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集成文字 (Text)、图像 (Graphics)、影像(Images)、声音(Audio) 及动画(Animation) 等多种信息的强大功能,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如学生的注意力易被多媒体花哨的视听和有趣的画面所吸引。结果,上一堂多媒体课,教师准备得千辛万苦,换来的却是:学生看得舒服,听得悦耳,学得肤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信息)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环节,让多媒体得以真正发挥其强大的教学辅助功能,打造出有效高质的课堂,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学者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造良好的学习信息场和心理场,激活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应当认识到:教室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信息场,教与学是心灵、语言、信息交换的一个过程。学生掌握知识表现为自身内在的学习需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大量的表象,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活学生的兴奋点,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表现力,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信息场和心理场。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讲《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时,教师上课前先放映张家界索溪峪的风光片,让学生感受童话般的张家界自然风光,以及索溪峪天然纯朴的野性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学习文章,理解文字的准确,从而积累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跨越时空限制,把难以见到的事物适时有效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样感官,有力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课堂情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创设情境,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时,教师可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语文课堂教学。讲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时,播放课件,画面上山川林立,声音上水声潺潺,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风景怡人的山水之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体会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课时学生激情高昂,朗读时声情并茂,纷纷说将来要到桂林去旅游。这样,在一节课当中,媒体技术的运用,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把学生引入情境,融入音乐、美育的欣赏,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增强记忆激发共鸣

学习的过程是涉及学习主体的知、情、意、能、行等方面因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触觉和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战,三天后记忆的内容可占80%左右,而现代信息技术以其声、光、电、色的多种作用,并通过其信息的动态演示,刺激多种感官,根据建构主义的“联系”观,“情境” 建构观中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开联系,引发联想,成为学生学习最易接受的途径。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展现在师生面前:一个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在大年夜的街道上卖火柴,在那样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被饥饿摧残的小女孩独自一人在街道上走着,怎么不令人同情,心碎?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更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也非常深远。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生成性信息资源,营造协作型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利用生成性资源。然而,这种生成性资源往往稍纵即逝,具有极强的时效性。怎样才能快速地“搜集”这些现实性资源呢?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我们经常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即时呈现功能,用摄像机,实物展示平台,以及基于Internet的网络环境,来“搜集”“重现”这些生成的课程资源,为超越时空和地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利用实物展示平台将学生在巩固练习时“生成”的一些典型错误即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进行互动式的辩证分析讨论,使这些处于萌芽状态下的“生成”问题立即得以解决,效果非常明显,被学生形象地称为“手术台”。长期以来,这种生成性的资源越来越引起了师生的重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即时“搜集”生成性资源,有利于构筑协作型学习环境。

总之,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建构主义理论则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教学理念。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会更有实效,同时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好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有效高质的课堂教学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

[2] 陈玻、张建伟,《建构主义与教学改革》,1998

[3] 何克抗,《CAI 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2000

[4] 杨开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2001

[5] 李登江、张静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创新教育》,《辽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