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6:3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汽车新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汽车新技术论文

篇1

关键词:汽车;维修特征;进展

引言

现代汽车工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新月异,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广泛运用,特别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在汽车上应用,使当今的汽车是集各种先进技术的大成,新颖别致的汽车时时翻新。而现代汽车的故障诊断不再是眼看、耳听、手摸,汽车维修也不再是师傅带徒弟的一门手艺,而是利用各种新技术的过程。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日益呈现出汽车维修的高科技特征,与其同时汽车维修理念也不断更新。

一、现代汽车维修的特征

1.1故障诊断特征

现代汽车已不是简单的机械产品,也不是最初的交通工具,而是由原始汽车进化到一个高科技的结晶体。特别是电子技术、电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汽车的科技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发动机(EFIE)、ABS防抱死制动系统、SRS安全气囊系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系统(AT)、加速滑动调整系统(ASR)、自动空调系统(A/C)、电子悬挂系统(ECS)、动力转向系统、自动巡航系统、中控门锁及防盗系统、TCS动力牵引系统及自我诊断系统等,这些总成均由电控单元件(ECU)全面控制,电控单元具有自诊断功能,能记录出现的故障,并以代码形式存储在电控单元存储器中。通过解码器可从电控单元储存器中读出存储的故障码,从而确定故障的部位和提供排除故障的在线帮助。

1.2检修工具特征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维修设备也随之产生了质的变化。汽车保修设备的生产,也不再是多以机具类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批先进的进口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涌入国门。四轮定位仪、解码器、汽车专用示波器、汽车专用电表、发动机分析仪、尾气测试仪及电脑动平衡机等,这些昔日人们十分陌生的检测设备,已经成为现代维修企业的必备工具。而这些检测设备,本身就是高科技化的产品,是电子检测技术、电脑技术的高级集成物。要熟练地操作使用这些检测设备,技术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并要掌握外语和电脑技术,才能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充分发挥检测设备的各项功能。这种高科技化的现代汽车检测设备,使现代汽车维修的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1.3维修资讯特征

随着资讯、信息、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处于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汽车从结构到控制技术日趋高科技化,汽车新品牌、新装备、新功能层出不穷。维修技术人员不可能将数千种车型的维修资料、数据、程序记忆在大脑中。汽车维修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经验以及对资讯的全面掌握,越来越显示出自身的局限性。而解决这一不足的就是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络,即INTERNET互联网。

INTER-NET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资讯传递在空间、时间上的局限,能在第一时间最全面、最快速地将资讯迅速地传到地球上每一角落。而INTERNET互联网络在中国现代汽车维修行业中已崭露头角,从国际汽车维修行业看,维修行业技术资料查询、故障检测诊断、技术培训网络化,已得到全面的普及。以美国汽车维修业为例,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维修信息综合管理、专家集体会诊、网上查询资料、网上解答疑难杂症、网上开展技术培训以及网上购买汽车维修资料,已经成为维修行业的基本特征。汽车维修专业互联网络,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以欧亚·笛威汽车维修专业网站为例,从1995年起,即建立了在会员单位内部使用的远程通讯BBS。1996年,开始投入巨资,大规模建立汽车维修INTERNET互联网站。目前已发展成为专业性最强的网站,涵盖欧美亚各车系发动机、变速箱、空调、悬挂、转向、定速、安全气囊及防盗等各系统的基本保养、检修程序、各类数据、各类元件位置图、机械拆装图以及电气线路图,并实现了在网上答题、网上咨询、网上购物和网上培训等功能。

1.4维修人才培训的特征

在我国传统的汽车维修企业中,维修人员的文化水平、理论基础、外语水平都较低,传统的培训方式大都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很难达到机电一体化、懂电脑、会外语的现代维修技术人员的水平。随着汽车高科技的发展,从事汽车维修服务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高科技的素质,除了具有坚实的汽车专业理论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汽车检测设备与仪器,能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使用电脑分析及汽车维修专业INTERNET互联网查询汽车维修资料,对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进行分析,达到准确判断、熟练排除,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工时、最优质的服务,排除各类汽车故障,使车主满意。此,除了学校的专业教学外,汽车维修技术人员还要加强自身学习,还要借助于各类技术培训,特别是电化教学和网上培训,不断更新维修观念、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才能维修现代汽车。

国外汽车维修教育界还推出了以多媒体电脑运作的动画及实物教学光碟资料库,可应用在远距离教学和网上教学,并可由教师依学生程度及教学课程,自动编排教学影片播放内容、播放顺序、播放时间,随时调整不同的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建立起电脑教学化的启发式和互动式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成效。这种电脑教学的方式,构成了现代汽车维修培训的新特征。

1.5维修管理的特征

随着电脑及相关系统的发展,在许多国家,电脑管理已在汽车维修行业中广泛应用,而且这个趋势将持续扩展。在我国,采用电脑化管理还刚起步,对于大多数汽车维修企业而言,谁拥有最完善的管理制度、最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最精确的管理数据分析及最良好完备的服务,谁就能争取最多的客户,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采用电脑化管理,可以对修理部门的业务部、零件部、车间、收银、总经理监控诸方面进行联网操作,综合管理,使经营活动一目了然,克服了以往混乱的管理局面,将管理人员从日常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办事效率,获得客户认同。上层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电脑管理网络系统及时了解汽车维修的动态情况,便于统筹安排。可以使维修行业改变传统手工作业的模式,实现质的飞跃。可以让厂长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争取更多的效益。

标准规范的电脑化管理,可自动建立完整准确的客户及车辆档案,为长期、灵活的客户服务奠定基础,完善的维修跟踪服务功能能增添客户的满意程度。可以消除工作方面的一些失误,提高工作效率。车辆与客户的动态跟踪可以使业务部具体掌握车辆及每一个客户的细节,随时提醒客户进行维修、保养和零件的更换,体现服务的完整性、及时性、层次性。

二、现代汽车维修与传统方法比较

现代汽车维修无论从理念、维修制度,还是修理企业的管理及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方面,与传统维修方法相比,均有较大的质的飞跃。

三、现代汽车维修企业素质

3.1企业素质特点

现代汽车维修企业赢得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重视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企业素质要素主要包括:

①企业管理现代化。②企业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③企业技术业务水平。④维修技术资料和技术信息的使用。⑤维修车辆的质量水平。⑥经营观念和服务意识。⑦企业信誉及服务信誉。⑧企业的经营效益、职工收益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价格优势。⑨维修市场的占有量。10企业的社会形象、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感。企业发展的要素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企业综合素质的量化指标,其数学表达式为

Q=[F1X1+F2X2+…+FnXn][F1Y1+F2Y2+…+FnYn]=∑FiXi/FiYi(1)

式中Q——企业综合素质指标

Xi——企业已具备的各项素质要素占社会平均统计量的百分比

Yi——企业应当具备的各素质要素,即该要素的社会平均统计量

Fi——分析系数,确定各因素的重要度,主导因素取1,其余取0~1

3.2WTO与汽车维修

加入WTO对中国汽车维修业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适应售后服务的要求,国外汽车维修业将相继进入中国市场,国外汽车维修业的介入给中国汽车维修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先进的高效的国际技术环境,对促进国内汽车维修业的更新改造、加速汽车维修业技术进步的进程,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汽车维修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经营方式、生产规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在实现汽修业的配件送货及全方位的零库存等。我国汽车维修的经营方式将逐步与国际接轨,多种经营方式已全面展开,如特约维修、维修、现场维修、专项总成维修,也将实现连锁经营维修、定点维修、会员制方式维修及俱乐部方式的维修等。充分体现低成本,以专一保证质量和服务的优越性。

四、结束语

传统的汽车维修方式、维修制度以及经营模式必然被现代汽车维修方式所代替。以往的汽车维修往往就维修谈维修,现代汽车维修是汽车销售、零件销售、资讯及售后服务四位一体紧密结合。汽车维修的新趋势是维修对象的高科技化、维修设备现代化、维修咨询网络化、维修诊断专家化、维修管理电脑化及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国外汽车维修企业以汽车服务贸易的形式进入国内市场,使我国汽车维修行业将面临严峻形势,而在汽车维修企业发展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将是:管理、技术、装配和信息。倡导汽车维修行业的服务优质化、品牌化、现代化,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曹德芳.汽车维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70-78.

[2]王静文.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90-120.

[3]徐华东.桑塔纳轿车维修技术[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4-41.

[4]戴冠军.广州本田雅阁发动机的检查与调整[J].汽车技术,2002,(6):36-38.

[5]石磊.车载信息技术及其发展[J].汽车维修,2002,(9):44-46.

[6]张沈生.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J].汽车维修,2002,(6):6-7.

[7]汤子兴.夏利轿车电喷发动机故障自诊系统[J].汽车运用,2002,(1):34-35.

[8]崔吉男.入世与中国轿车业新一轮规模扩张[J].汽车维修,2003,(1):6-8.

篇2

英文名称:Automotive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国科协

主办单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6546

国内刊号:11-2221/U

邮发代号:2-34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9

期刊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3

一、关于零部件制造设备新技术应用 

目前汽车厂设备关于汽车零部件制造的技术应用形式较多,包括塑料件漆膜粘结、负荷陶瓷制动盘、镁合金等等。就塑料件漆膜粘结新工艺技术来看,其技术应用原理并不是将尤其喷撒到零件表面上,而是运用化学形式通过注塑成型机进行漆膜粘贴,现阶段关于该技术工艺开发与研究较多,其中以克莱斯勒公司为典型代表。在设备技术应用过程中,通过塑料件漆膜粘接能够大大控制零件制造的成本投入,例如在汽车厂设备配备中投入五台左右注塑成型机,汽车漆膜项目就能够顺利开展,而节省下的成本投入在数千万左右。另外,近几年关于镁合金在汽车厂设备制造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应用镁自身优势,能够通过热转换进行生产,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电解工艺技术进行生产。应该镁合金进行汽车零件生产其生产成本较高,且耐久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但将镁合金由于汽车制造中的传动系零部件及仪表板生产零部件,能够有效提升汽车零件质量及整体性能。就现阶段的应用及研况来看,镁合金更倾向于应用在镁制缸盖及变速器外壳上,这种技术应用目前以欧美国家为主,通过实践技术应用逐渐实现技术普及。尽管镁压铸件使用规模有限,但这种应用技术是目前较多汽车厂生产制造加大关注与研发的新技术形式。 

二、汽车厂关于车身技术应用 

1.计算机模拟技术 

现阶段各国汽车制造企业已经将金属板料形成过程数值模拟作为汽车零部件设计中的一个标准工具,通过这种数值模拟形式能够有效控制次品率、废品率,并提升冲压质量,这对汽车制造企业来讲能够大大降低汽车制造成本。目前在汽车厂设备应用中主要采用模块化冲压技术、特种成型技术等等。通过采用代用控制功能模块式冲压的压力机设备,以及带材矫正机进行系统运行,在运行过程中完成冲模横向位移,并进行带材进给定位功能操作。该系统应用可编程冲压,所以系统能够柔性的满足生产需要,在带材上完成不同汽车零件生产。通过设备串联式加工,能够对工件进行两面冲压加工,最大限度提升设备工艺水平及生产效率。另外,应充分明确应用这种设备技术能够将冲压加工系统柔性与生产效能统一。 

2.亚毫米冲压技术 

亚毫米冲压主要是指将车身冲压件精度控制在0-1.0mm范围。该冲压技术应用对精度要求较高,要保证冲压件尺寸能够精准的控制在亚毫米范围,并严格控制其敏捷度,要有效减少30%以上冲压时间,并对模具设计与制造时间、工装准备时间进行有效控制,缩短整体车型制造时间。 

三、车身焊接设备及工艺技术分析 

随着科技水平提升,车身制造工艺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发展,从租出拼接技术到激光复合焊接工艺,经历了技术的创新与研发。 

1、激光复合焊接功能以 

其主要是一种通过借助激光焊接工艺,并同时利用两种焊接技术在焊接区的一种方法。这项技术具有几点优势特点:焊接过程中的电弧高稳定性以及大熔深;焊接焊缝具有较强韧性;无焊缝背面下垂情况;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2、实例分析 

采取激光复合焊接工艺过程中,主要借助的是MIG复合焊接技术,同时因为此项技术需要与MIG钎焊之间相融合,最终有效克服技术缺陷,能够产生良好电弧稳定性。焊后焊缝熔宽将会可以充分达到设计需要,焊缝表面所具有的光滑程度以及良好可塑性,通常而言,并不需要PVC涂层,则能够利用裸表面完成应用。但是焊缝属于连续性密封焊缝,为此,可以极大程度上提升汽车车身的刚性以及密封性。 

参考文献: 

[1]陈益平,李方茂,余腊凤. 某汽车厂涂装面漆三台空调加湿改造技术方案[J]. 科技传播,2011,21:32-33. 

[2]鲍中美. 汽车生产中工艺设备的选型技术研究[A]. 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2003湖北汽车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2003:2. 

[3]马哈中国培训中心——成就最全面的汽车检测设备及技术培训[J]. 汽车维修与保养,2016,08:81. 

[4]葛世名,李工一. 高红外技术在第一汽车厂的应用[A]. 中国光学学会红外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红外专业分会、中国电子学会光电子学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热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学会锦州分会、云南省光学学会.第八届全国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论文及论文摘要集[C].中国光学学会红外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红外专业分会、中国电子学会光电子学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热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学会锦州分会、云南省光学学会:,2001:2. 

[5]邓平尧. 分析汽车维修现状与技术设备及质量管理控制[J]. 山东工业技术,2015,21:267. 

篇4

论文摘要:本文综述新经济环境对汽车产业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冲击。讨论汽车产业嫁接新旧经济的经验,研究探索中国汽车产业进人新经济时代的生存和发展策略。

1新经济是21世纪的主导经济

新一轮世界产业革命浪潮正在悄然迫近。人类社会在经历了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世界经济已面临一种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经济(LIVewEconom3)。新经济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新概念。新经济作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主要表现为持续的高经济增长、高就业和低通货膨胀的“两高一低”特征二新经济将对典型的传统产业—汽车业造成自上而下的大变革。这场变革可能会改变汽车产业的根本性质,诱发汽车产业在组织构造、产业界限、供应链结构、生产模式、产品寿命、市场格局、竞争方式、交易速度和金融制度等方面深层次的革命。新经济崛起将对全球汽车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和风险。

2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和冲击

新经济对传统汽车产业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十分明显。例如,新经济发源地美国近年来汽车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己逐步下降,经济增长中有27%归功于高新技术产业,而传统支柱产业—汽车业的份额仅占4%左右;;1998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市盈率平均仅为9,而微软公司却高达52。另外,三大汽车公司的市场资本总值还及不上微软公司。新经济对汽车产业造成的影响和冲击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新经济带来了汽车产业新的经济运行模型,更引发了产业的制度创新。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汽车工业生产力发展并没有或并不完全依赖科技进步,企业的制度创新将更重于技术创新。随着发展中国家汽车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低效使用的例子增多,人们认识到,机制和制度层面的问题将成为制约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2)网络经济对传统汽车产业的冲击是多方面和颠覆性的。例如电子商务以极具侵略性的销售模式,瓦解了汽车传统销售的业务组合,改变用户传统的购车经验,动摇传统用户的忠诚度,改变传统汽车市场的固有格局,从而使汽车企业不得不重新构建新的流通体系,制订新的经营战略;

(3)在新经济时代,全球竞争加剧导致汽车产业知识一技术一产品更新周期的缩短,人们将网络年(3个月)”来描述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速度。虚拟电子空间产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动态联盟”为加快汽车产品创新和开发速度提供了可能。例如,在1991)年轿车由构思到生产出厂要花费6年时间,而现在已缩短为不到2年。

(4)全球汽车供应链及其管理正由“纵向一体化”趋向“横向一体化”。根据新经济时代供应链管理需要,汽车产业将借助信息技术,建立供应链管理运行的支待系统和平台,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及业务流程,组合资源要素,实现利润最大化;

(5)工业经济时代的效率标准是劳动生产率,而新经济时代讲究的是知识生产率。随着知识对汽车产业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大,汽车产业的附加值已逐渐偏重于研究开发和销售服务两头,呈现“哑铃型”态势(见图1)。例如,50年代一辆汽车成本的85%以上是支付给从事常规生产的工人和零部件及原料供应商,到90年代末,这两部分成本的份额不到60%余部分支付给了设计人员、工程师、规划人员、策略家、金融专家、经营人员、律师、广告商和销售商等一批善于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者;另外,美日欧发达国家的汽车工业逐渐趋向“空心化”,即将生产企业迁移国外。而这种“空心化”反而使企业竞争力增强;

(6)与工业时代不同的是,新经济时代的市场需求表现为个性化和多样化,汽车生产方式趋向“多品种变批量”的敏捷化柔性化生产。而大批量重复性生产变得不合时宜。如通用汽车公司曾投资30---40a亿美元,建立仅需15管理的高度自动化的未来工厂,但后来因市场原因无法获得预期的效益而只得关闭。事实将证明,在新经济时代,仅仅依靠投资和提高生产规模不能解决企业竟争力问题;

(7)魔”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竞争模式,竞争合作关系将取代传统汽车工业的单纯竞争关系。汽车工业全球战略联盟的案例层出不穷。例如,美国三大汽车厂商合资成立了电子商务网站.并号称要将这个网站对全世界所有汽车制造厂商和零部件供应商开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虚拟采购市场,从而创造“上午合作,以便下午竞争”的奇迹。

总之,过去100车改变了世界,未来将进人世界改变汽车的新经济时代。在新经济时代,汽车工业、汽车产品和汽车企业的概念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现在,汽车是装有计算机的轮子,在新经济时代的未来.汽车将是具有轮子的计算机。预计到2014高度成熟的汽车产品将转变为建立在新型轻质材料、新能源和新型混合动力基础上的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产业也将改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

3汽车产业嫁接新旧经济的经验

24世纪初,汽车的规模生产使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进人了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之一的工业化时代。然而,近年来新经济正成为美国等国家经济长盛不衰的支住力量,汽车工业作为典型的传统经济产业出路何在,汽车产业如何嫁接新旧经济体系,成为汽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汽车工业界通过研究探索,对此作出了成功的努力。

(1)面对日本汽车工业的竞争,美国汽车产业不是在世界市场的价格竞争中坐等淘汰,而是由政府引导,组成以企业为主体的“PNGV”国家创新系统,向传统汽车注人高新技术,从而争回世界汽车第一生产大国的地位。在新经济时代,由于信息革命涉及新旧产业众多领域,因此.政府对推动汽车产业高科技化的作用日显突出;(2)美国及发达国家现代轿车上的电装部件价值占整车比重已超过所有钢材费用的份额,平均达到30%(其中电子装备价值达220)。通过汽车电子的大量应用(见图?),新经济成分已成功地与传统经济实现了对接;

(3)产业界限模糊、产业相互结合是新经济时代的趋势之一。汽车产业与信息产业具有互动互促的关系(见图3)4美国汽车产业为信息产业提供巨大的应用市场,信息产业通过推进汽车产业信息化进程,为汽车产业实现辅助作业、重组作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增值的可能,从而提高了美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4中国汽车产业争取“生存权”的策略

近100年来,发达国家汽车企业的竞争焦点经历了规模经济一成本价格一质量性能一品种多样化等竞争历程,目前又进人了高新技术的更高层次竞争。由于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加人从飞的临近,中国汽车工业将迅速与世界汽车产业全面接轨。在新形势下,中国汽车工业不但要补市场经济的课程,还将要承受新经济竞争环境的考验。因此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定位和对21世纪发展的预测,必须考虑争取新经济时代中国汽车产业“生存权”策略。

4.1面上实行“井行”发展策略

目前汽车产业面临的问题是当规模经济这一课尚未补完,劳动力价格优势又在逐步消失,产品质量仍是困扰企业的顽症,再遇上产品换代加快的市场竞争压力。在竞争环境下,中国汽车工业不可能亦步亦趋,串联式走完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按照“并行工程”思想解决以上一系列问题;

4.2点上实行“跨越式”发展策略

当前世界汽车产业正面临新技术革命和新一轮产业调整的发展契机,新经济时代创造了汽车工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洗牌的机会。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汽车企业还是发展中国家汽车企业可能将打破传统工业的“坛坛罐罐”,重新处于新的起跑线上。我们必须发挥利用发展中国家“后发效应”,及早对“新一代汽车电子装备”、“汽车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复合动力及氢能源汽车)”、“电子商务”、“虚拟现实(VR)技术”、“智能交通汽车系统(邢)”和“超级汽车”等未来技术进行跟踪、研究和探索,以便选择重点,制定对策,并寻找契机,适时投人,以实现新经济时代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

4.3推行“企业为主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策略

“创新”是新经济的灵魂。根据国外汽车工业的经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汽车公司应成为技术创新的需求者、开发应用者和主要投资者。政府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当前我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情况下,政府应发挥“助推器”作用,牵头建立“国家汽车创新系统”,组织官产学研,对汽车工业“竞争前基础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以增强中国汽车工业整体竟争力;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 研究所 科研能力

对于职业学校教师而言,受自身学历、专业、环境所限,很难独立进行科研工作,要想促进职业学校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要注重与相关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为职业学校教师提供良好的平台,制订相关的制度、计划,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素质提升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一、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组建科研团队,并积极与研究所等相关研究机构合作

职业学校教师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在平日的工作中,往往仅注重教学工作,而轻科研或者不知如何进行科研工作。职业学校教师要想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就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般情况下,职业学校每个专业都设有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的教师所教的科目、所学的专业都是相近的,在这种情况下,以教学团队为基础,成立相关的科研团队,这样避免了单打独斗,容易让教师克服畏惧心理,在团队中每个人贡献自身的力量。同时在科研团队的基础上,积极与社会、企业、高校的研究机构合作,让各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到相关课题组中,通过与相关研究人员的密切接触以及对课题的深入参与感受科研氛围,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烟台汽车工程学校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以教师所学专业、所教课程为依据,成立了六个科研团队,发挥集体的力量,并参与到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中来,通过参与具体课题的立项、实施、结题的全过程,感受科研的魅力,提升自身的素养。

二、充分利用研究所等相关平台,加大教师科研能力培养力度

科研素质是作为现代化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单一,因此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并及时了解相关学科和理论的发展动态,以便形成自身良好的科研素质,从而使教师参与科研的热情与科研质量不断提升,进而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利用科研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教学改革服务。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在与汽车新技术研究所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参与其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通过参与研究所纵向课题的研究、文献资料的收集、理论知识的汇总及学术论文的撰写,加大对汽车新技术理论的学习,很好的提升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对于目前汽车新技术方面的相关知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将汽车新技术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更多的参与到研究所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中来,通过横向课题的参与,加深了对相关企业的了解,对企业目前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产业升级有了全面的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教师通过横向课题的全程参与,尤其是产品的设计、制作的整个流程,既提升了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又学会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而且可以直接将所学的相关知识、技能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在提升教师能力的同时,很好的推动了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的教学改革。

汽车制造与检测专业在安排教师参与到研究所的相关工作中来的同时,还积极邀请研究所的负责人、纵横向课题的主持人与专业教师进行座谈,让教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热情

建立健全职业学校科研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潜力,使他们在教学之余积极投身于科研工作,从而快速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推动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根据自己每年的科研计划,以每学期为单位,定期检查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评优树先的一项依据。目前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结合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相关制度,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关科研激励政策,根据教师科研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在进行考核时,尊重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意见,对参与研究所相关科研项目的教师,由研究所如实的给出相关意见,确定考核等次,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檠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手、优秀教师等评选的推荐依据。

随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针对职业学校教师的培训从国家到地方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多教师自身也有很多参加培训的渴望,而且在国家对“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大力号召下,很多培训已经偏向于创新层面,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目前把培训当作了一种科研激励方式,每学期的教师培训要与科研成果挂钩,对于积极参与科研,并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教师,在进行国培、省培的推荐报名时优先考虑,让培训工作不仅能满足教师知识更新的平台,而且让培训教师找到一种荣誉感,极大的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

四、结束语

汽车制造与检修专业在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制定激励措施,极大的激发了教师从事科研的热情,并在与汽车新技术研究所的深入合作的过程中,以科研团队为基础,参与到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很好的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曹凤.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工作及其对教学的促进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07.

篇6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面临着石油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是当前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2015年4月29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从政策知道国家在未来几年一直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电动汽车属于高端新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在教学上面临着设备单一、师资缺乏、教学模式落后等问题,作者通过阅读基于生产过程工学一体化和项目化教学相关的文献以寻找一种适合电动汽车教学的模式。2009年11月,大连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邓鹏举探讨了项目与课堂交互式教学,教学中强调创新的理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是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 [1];2012年,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王英红提出了“项目主导、统分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践意识、实践能力,在设计和实践运用中解决了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的健全等问题[2];2012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徐艳提出了广告学专业“品牌项目组"课堂实践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过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广告公司内部品牌项目组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来,既可以提高学生广告实务技能,又能很好地实现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的统一[3];2013年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潘宗友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该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融为一体,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杨舜伊提出了基于生产过程的《炼焦生产技术》项目化教学,探索“工学结合 、工作过程为导向 ”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 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上面的文献,结合高职院校的基本实情,提出了基于生产过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二、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现象是教师上课困难、学生难教;学生上课无心向学,不知道学了本门知识以后怎么用,或者不知道用在工作上什么地方,从而导致企业需求与高校毕业生严重脱节。针对以上现象,笔者分析归纳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业务型师资缺乏。高职院校业务型师资缺乏,多数是刚刚毕业的研究生,没有高深的汽车企业实践经验;此外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是一批年龄偏高的人员,缺少电动汽车新技术的积累,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偏低。

(二)学生缺泛思考。传统学科理论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授课,学生做笔记,课堂讨论不是十分活跃。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信息“满堂灌”,学生吸收知识的主动性不强。

(三)学生学习目标性不明确。教学没有与汽车行业岗位相结合,学生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目标性不够明确,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

(四)考核模式单一。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通过卷面考试或者写论文,这种考核模式单一,体现不了教学的效果。

三、教学实践

(一)教学资源及场所。项目支持。2011年,学院引进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电动汽车用混合励磁磁通切换电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及装置”,经过几年的科学研究历程,我们已经对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工作原理和控制方法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拥有一批有电动汽车电机研究的科研团队,能够胜任电动车的项目化教学。基于过去案例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经验,结合现有的科研基础,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工作积累已经满足要求。

设备、场所支持。目前我们已经拥有的设备包括电池试验设备、电机测功机设备、五相混合励磁电机、五相混合励磁电机控制电路,以及奇瑞ME纯电动汽车、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同时,拥有电池、电机和整车的教学场地。

技术、资金支持。学校具有两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 师资培训的经验,出资8万共建设 “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车用电池及电源管理、汽车电脑与总线测试诊断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四门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改革。

(二)课程体系对比。基于生产过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的课程体系已经满足不了现在教学需要,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下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得知,传统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也就是教和用分开;基于生产过程项目化的课程体系,首先是从学生以后要从事的工作出发,将教学与工作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目标性更加明确。

(三)生产过程项目化的开发流程

图2是生产过程项目化的开发流程,首先是通过行业分析、岗位群分析和职业岗位需求分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后,通过职业领域分析和学习领域描述构建课程体系;最后通过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撰写某一门课的课程标准。

(四)生产过程项目化在电动汽车教学上实施。(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图3是电动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在行业分析得出岗位信息过程中要以客观因素为标准,不要引入个人主观因素,也就是调查人员只是一个记录员;另一个是岗位群分析需要依据生产过程的顺序归类分析。

(2) 构建课程体系:

图4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依据基于生产过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电动汽车专业构建课程体系,如下表1所示:

(3) 撰写课程标准:表2是对某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撰写相应的课程标准,撰写要点和流程如表所示:

(4)课堂实施:在课堂实施上,打破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课室专心听课的传统模式,应该将教学引进到理实一体化的教室中去,老师主要扮演管理者和师傅的角色,将学生分组,给每组的组长安排任务,让组长带领本组人员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老师总结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归类讲解,最终以企业的标准考核学生完成的任务。

(五)考核评价教学。(1)降低以试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比重;(2)以学生为主体,重点考察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团队协调能力;(3)引进汽车企业相关岗位的考核标准,让学生在没有踏进社会之前了解企业的考核模式。

四、结论

篇7

机械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现代控制理论、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测试技术、计算机系列课程、经营与管理、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理论课程。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高新技术公司应用CAD及分析软件从事各种机电产品及机电自动控制系统及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如:进行工业机器人、微机电系统、智能装置等高新技术产品与系统的设计、制造、开发、试验与研究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机械、仪器仪表、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机械/设备/重工;

2、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

3、新能源;

4、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5、汽车及零配件;

6、其他行业;

7、计算机软件;

8、原材料和加工。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机械工程师、高级机械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机械工程师;

2、高级机械工程师;

3、结构工程师;

4、自动化机械工程师;

5、电气工程师;

6、机械设计工程师;

7、助理机械工程师;

8、模具工程师。

机械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篇8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为了响应《中国制造2025》纲领的号召,及时了解并适应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合理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扬州地区电气类相关企业进行了人才需求情况调研。通过调研,找准了高等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定位,总结了企业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建议,为后续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高职教育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结合了多个学科和技术,专业口径较宽,适用范围广泛,就业方向灵活。为了明确企业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情况,找准定位,确定目标,真正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方针,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有针对性的对江苏扬州及周边地区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制定了走向制造强国的行动纲领,而人才培养是实现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要求要加快培育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也应当坚持以企业、市场、社会乃至国家的需求为标杆。只有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需求为准绳,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化落实,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国家满意的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与行业背景

随着扬州市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目前已建成了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网、数控金属板材加工设备、汽车及零部件共5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总投资80亿元产能为30万辆的上海大众汽车第三大生产基地落户扬州仪征,潍柴集团亚星客车有限公司、扬州江淮汽车公司、大洋造船等大型国企民企也纷纷抢滩扬州沿江区域。与此同时,扩大至整个江浙地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电子通信和交通设备制造业等均为该两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共十大领域,其中大部分领域均涉及到了各种电气类装备制造。由此可知,扬州地区乃至整个江浙地区的支柱产业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重点发展领域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未来几十年内,在扬州乃至整个江浙地区,企业、市场和社会对电气类人才需求量将与日俱增且有增无减。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就业于各类工矿企业,如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纺织、制药、食品、轻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系统及设备的操作监控、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升级改造、故障抢修等工作,或从事工厂供配电设备管理、维护、操作等工作,或在技术服务型公司,从事技术合作项目的安装、调试和后期技术服务工作,也可在中央控制室、自动化产品营销等部门工作。

由此可见,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建议

我们对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江苏牧羊集团、扬州新大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纵横苏天网络发展公司、南京擎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扬州及周边城市的30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具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背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但同时,企业还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3.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须与行业的实际保持紧密联系,以及时满足市场、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模式必须形成有机的、统一的整体,让学生抱着浓厚的兴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最大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让学生可以将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熟练的实践动手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应当大力开展各类校企合作项目,推进联合办学,进一步与企业维持一种持久深入且具有系统性的共赢合作,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发现,仔细分析,准确解决未来实际工作岗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将内化的知识应用于实践,造福企业乃至社会。

3.2专业课程设置有待改进电气自动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概念和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自动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高度融合和交叉,企业对具备以上综合知识技能的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课程设置要进一步拓宽,要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设备制造与加工、机械与电力传动及的基础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介绍各类控制对象和控制方法。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电气自动化新技术,以此达到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意识的目的。

3.3非智力因素培养有待加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除了掌握必备的专业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拥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协作共赢的团队意识和经济安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并能够及时快速的适应新环境、接收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并具有良好的文字表达、沟通协作的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和锻炼专业技能,还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和实践措施

4.1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应当以企业需求为准绳,以实用为根本,以就业为目标。该专业定期组织教师和专家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岗位需求与知识、能力等其他素质方面要求的相关调研,根据企业的具体岗位需求和相关基本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动态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以此为依据培养出的学生符合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

该专业创新性的提出并实践了“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导学、导能和导业的作用,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一个专业背景的班级导师和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定期进课堂、办讲座,既传授了基本的科学理论知识,又锻炼了企业实际需要的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从而为其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依据。借此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教师的传授和企业导师的指点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能够及时有效的根据企业的动态需求实时进行调整和改革,充分发挥行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4.2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本专业以企业岗位素质要求为标准,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目的,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中心,以具体教学情境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加强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因此本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重点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课程。

4.3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为了满足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加大再造力度,该专业教师基于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结合来自相关合作企业的反馈和建议,与企业工程师合作,从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出发,以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案例为载体,以具体实践项目为依托,针对主干课程编写了相应的项目化教材。截至目前为止,该专业教师已主编与参编了《生产过程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先进组态控制技术及应用》、《传感器检测与应用》、《PLC应用技术图解项目化教程》等共18部适用于高职高专教学的项目化教材。科学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紧密融合贯穿于每个具有实际背景的典型案例之中,逐步突破重点难点,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巩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并锻炼其实践操作的能力。有利于毕业生更快的适应具体岗位的实际工作,锻炼培养了其利用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

4.4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以创新为驱动,要提高国家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这就为该专业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指明了方向,即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本专业成立若干导师工作室,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搭配并分组,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积极性,让学生在专任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基于理论知识基础和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自主设计研发,制作专业创新作品,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申请创新发明专利。通过组建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和创新创业中心,鼓励学生基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勇于创新,自主创业,借此加强学生对新技术新产品的敏感度和开发新市场的敏锐度,为其未来的发展开辟科技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新领域。

5结论

在《中国制造2025》的社会背景下,根据企业与社会的要求,相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完善已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总结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后,应当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应当以行业为标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为宗旨,调整课程体系建设,以项目为导向,大力推进理实一体,以素质为终极,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只有始终坚持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标,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改革,积极采取应对的实践措施,才能培养出基本知识功底扎实,实践动手技能高超,同时具有卓越的科技创新思维和突出的职业能力素质,广受企业的好评并深受社会的认可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陶涛,花良浩,高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J].科教导刊,2015(12).

[2]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3]周奎,成建生,高文忠.“双主体”视角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4]陈亚娜.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6).

篇9

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编号: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点课题“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GZZ16_08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以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B-a/2016/01/28),主持人:张建斌、周全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8-0057-05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1年启动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以下简称“特需项目”)工作。开展此“特需项目”的目的是“服务需求、创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紧扣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一批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的高等学校,依托其与国家重大战略、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相关的优势学科,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特需项目”的实施,激发了试点高校办学活力及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有关行业领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适应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要求,適应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5年多来,全国63家试点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为我国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为首批“特需项目”试点高校的江苏理工学院之一,在3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主动契合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资源再生”、“绿色装备制造”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和科研格局,在资源再生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环经济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色,为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两个领域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苏理工学院在开展“特需项目”以来,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紧密依托行业协会组织和相关企业,深度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以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探索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的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 

在“特需项目”中设立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背景是国家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考量。从2010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提升硕士和本科层次人才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特需项目”设立并实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愈显紧迫。然而,由于大学的行业属性在改革开放后逐渐弱化,企业与高校之间原先存在的行业纽带已经不复存在,硕士生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土壤逐渐消失,即使是工学硕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养也已经出现严重困难,因而在“特需项目”的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的工程硕士的工程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大问题。 

江苏理工学院在30多年的本科人才培养中,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双证书”毕业制,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所有的工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应知”和“应会”考试取得劳动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工、高级工),工科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和行业性一直未弱化。借此基础,江苏理工学院提出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必须把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硕士培养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通过专业(领域)的行业属性定位、与行业产业和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打折扣的工程领域实践和工程创新活动,全面提升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工程硕士培养理念,江苏理工学院在机械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尝试了“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四结合”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工程硕士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提升为主线,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将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科技创新和就业进行有机整合,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到该企业就业,继续从事企业实践与论文阶段未完成的科技创新活动。 

图1 “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 

(一)课程学习阶段 

在课程学习阶段,相关课程的设置原则是注重基础,联系实际强化应用,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打好理论基础。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实验操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专业实验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2]。在此阶段,每位工程硕士的企业导师必须给研究生开设专业领域相关专题,介绍专业领域新动态、新技术、发展趋势,强化工程硕士的工程概念和创新意识。此阶段的另一重要任务是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选择确定未来的企业实践单位、工程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内容、毕业论文(含设计等)选题以及职业规划和就业计划。

    (二)企业实践阶段 

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际运行中,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和毕业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在企业实践阶段,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围绕本领域的工程实际开展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通过岗位实习、工程体验、综合训练、技术研发等环节,在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运用领域专业知识,开展企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3]。 

(三)学位论文阶段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在企业实践之前的课程学习阶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学位论文必须在企业实践时完成,学位论文还要与企业实践、科技创新和未来的就业工作结合起来。论文选题必须结合企业、产业和行业实际,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第一导向,注重技术性、工程性,兼顾学术性。通过产品研发、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领域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和工程创新等能力。 

(四)毕业就业阶段 

从就业角度来看,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以及在企业从事科技创新和学位论文工作,是工程硕士和企业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过程。学校通过对毕业研究生、实践企业和就业单位的跟踪调查,审视、反思学校对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过程及管理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同时获取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需求信息,进而反馈予学校,优化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完善管理服务。 

实践表明,“四结合”培养模式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热烈欢迎,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人才招聘易、留住人才难”的难题,解决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阶段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找工作、影响论文质量提高、工程硕士研究生优质就业的难题。 

二、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一)进一步健全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运行机制 

江苏理工学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优化的《工程硕士“实践-论文-就业-创新”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确定了“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紧贴服务需求、培养过程体现能力要求”的培养思路,据此修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高标准制订了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完善出台了企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导师聘任管理办法、研究生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及毕业质量跟踪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同时,专设了研究生企业实践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实施经费,从而为“四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围绕特定的专业领域,以研究生为主体,以企业实践基地为载体,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的过程。工程硕士企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制不同,实践时间理论设计为半年到1年不等。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其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实践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闭性和局限性。而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实际运行中,研究生实践、论文和就业环节都在相关企业进行,实践的时间得到有效延伸。在“四结合”培养模式的企业实践过程中,研究生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再因为课程、实践以及论文等环节而分段,而是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为载体进行有机整合,连贯、深入地进行实践与研究,学校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由于企业实践项目能大大激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其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能很好结合在一起,学生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大胆尝试。同时,双导师共同引导研究生从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思考问题,学会设计解决方案,学会通过观察、实验、调研等活动对问题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鼓励研究生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最大限度的激发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从实践成果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科研成果丰硕,参与申请专利30余项,参与技术研发项目20余项,参编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实践的赵洁同学被全国工程教指委评为第三届“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全國共100名)。近年来,“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研究生和企业基地参与的项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学位论文质量和毕业质量明显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是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为学生选定的,一般是行业或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保证了学位论文与企业实践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融合性。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的应用课题、工程实际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工程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形式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开发与技术改造,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调研报告等,论文体现工程硕士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突出工程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位论文实行双指导和双盲审,按照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11号《关于试行工程硕士不同形式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的通知》要求进行评审。 

从学位论文质量来看,以江苏理工学院2016届毕业生为例,该届毕业生共计44人,其中,21人选题与实践内容选题直接相关,17人在实践企业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其中,毕业论文盲审优秀率29.5%,而按“四结合”培养模式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论文盲审优秀率高达52.9%,占全校优秀率的69.2%。不难看出,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实践成果丰硕,毕业论文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研究生。

   (四)就业质量和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结合”培养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协同,让研究生在就业方面有很高的质量和效率。因为企业全程参与研究生培养中实践、论文、科技创新和就业等环节,实现了几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将校企深度合作和协同育人贯穿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让研究生切实参与到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与实践活动中去。毕业生就业时,由于对实践企业比较熟悉,不用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研究课题,所学的内容也与工作内容高度一致,研究生乐于到所实习企业就业,同时企业也需要这样一个对企业文化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来工作,这就形成了企业与毕业研究生就业双赢的局面。 

从就业情况来看,江苏理工学院两届工程硕士毕业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实践单位就业,通过举办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返校交流等活动,学校得到了双方关于“四结合”培养模式毕业生的反馈。其中,用人单位高度评价了这部分毕业生,认为采用“四结合”模式的研究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显,在企业中更有干劲、取得的成果更多;而毕业生们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结合”培养模式已成为助推自己全面成长成才的“加速器”,在这种模式下的毕业生一到单位便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受到了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五)导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导师水平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关键因素,实施“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然要求。在“四结合”培养模式中,一方面,校内导师的遴选除了对其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确的要求外,还要考察其实践能力以及与行业、企业联络和协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技术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并以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与校内导师交流工程硕士指导经验。此外,设立导师组,由领域内学术水平高、工程经验丰富的导师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内其他导师的日常培训与管理,使导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整体提高;学校实施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定期组织校内导师到行业内知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进行进企、进站工作,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校内导师的实践能力。根据“四结合”模式的需要,学校加大工程硕士培养经费,增加企业导师的辅导报酬,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同时,不断完善导师考核制度,实施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 

(六)专业领域的产业和行业属性得到显著强化 

加强研究生企业实践是国家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的需要。近年来,学校陆续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联合成立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再生金属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电梯学院、机械研究总院江苏分院等行业学院,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把学校、企业、行业等主体和人才培养培训各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提升学校行业知名度的同时,有效增强了工程硕士培养的行业背景。 

在此过程中,学校以稳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互惠互利為原则,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多途径建设实践基地,有效拓宽了研究生选择实践企业的渠道。目前,学校已与5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包括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环境监测中心、常州市润源经编运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市派克重型铸锻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单位成功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导师和研究生可结合自身研究方向,在众多实践基地中选定实践企业,进入工程硕士培养的实践和论文阶段。2016年,常州翔宇资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获批“江苏省优秀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该公司每年可容纳5-10名研究生进行企业实践,并可根据学生意愿为他们安排就业岗位。 

江苏理工学院工程硕士“四结合”培养模式自2012年以来的四年多探索实践中,边探索边实践边完善,以环境工程和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将企业实践、学位论文、预就业、科技创新活动等实践环节有机衔接,以企业急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生实践创新课题和毕业论文选题,企业为每个选题提供一定的科技创新基金,研究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指导下从事企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并在此过程中签订就业意向。从已毕业的两届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和企业均对此模式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四结合”培养模式提出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解决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研究什么”、“培养什么能力”、“毕业后如何服务特需”和“如何高质量对口就业”等问题,为培养行业和企业急需的硕士层次的高技术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余国江,杨冰玉.特需项目:专业硕士培养路径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8):9-13. 

篇10

关键词:燃气管道 泄漏原因 检测 方法 新技术

1.燃气管道泄漏的危害性

随着燃气管道的在城市建设中的发展和普及,燃气输配系统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导致管道的泄漏。管道的检漏及其修复成为市燃气输配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根据调查某市的燃气数据可以得出这种现象已经非常普遍,要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管理和检测。随着年限的增加我们很容易发现,泄漏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泄露的燃气很容易引起火灾,情况严重的会带来爆炸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查阅历史资料可以发现,国内外曾经发生由于地下的燃气泄露,燃气会慢慢的透过土层并轻易的绕过房屋从基础侵入居民的卧室内,将正在熟睡的人们毒死,其中有的事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半个城区的燃气停止供给,而且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同时值得注意的有,随着燃气泄漏到空气中,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降低空气的质量,燃气泄漏会危害到人民正常生活,所以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2.泄漏检测的必要性

由于这几年的燃气管道在国内泄露的现象时有发生,泄露时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及时找到泄露点,并且能很准确的找到,才能给予及时的修复。只有这样我们的燃气公司才能减少燃气运输的损失,才能确保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燃气管道的管理者,要想减少运行成本,我们就要有一套比较先进的检测技术,能在不同情况的下,及时处理燃气泄露的问题,维护自己和人民的利益,所以我们研究燃气泄漏检测技术就很有必要。

3.燃气管道泄漏的原因

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发现地表的架空管道(主要包括室内的燃气管道,调压,储配)的泄漏,主要是由于阀门上的相关构件或压、法兰的泄漏。而地表以下的情况泄漏大多由接口松动或管道腐蚀,但引起的原因相当复杂,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的原因,供广大同行参考。

⑴ 材料质量问题

在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时就缺乏质量检查,所以导致有裂缝或孔洞的燃气管进入施工现场。在很多承插口接头部位都是用的橡胶材料,如果在进场后的材料,由于保管不力,导致胶老化失去密封作用,这样就肯定会导致燃气管道的密封性比较差,而出现细微的漏气,为后面的安全运输埋下了隐患。

⑵ 施工技术不过关

燃气管道的施工对施工技术要求相当高,由于它对气密性有严格的要求,所以施工时应该谨慎和细心。很多没有足够施工经验的人员,施工时很容易发生:管道连接不合理;钢管,焊接质量差;接口草率;焊缝没有焊透;焊缝厚薄不匀等等,这样就在施工阶段埋下了泄漏隐患,如果在测试阶段测试人员再敷衍塞责,那就会影响整个燃气管道工程。

⑶ 忽视管道的腐蚀

通常我们日常用的燃气中含有氰酸铵、二氧化硫、硫化氢的成分,这些成分会与空气水分作用产生酸性或碱性物质,这样就会容易导致燃气管由于腐蚀作用而穿孔。如果让其长年作用就会最终使铸铁管管壁腐蚀成疏散状而塌陷,大量燃气泄漏,后果相当严重。

⑷ 汽车的碾压和意外的损坏

根据很多资料记载发现很多道路下面的燃气管道出现了破裂,这是由于很多管道埋藏的深度不够,在汽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频繁地受到地面动荷载的扰动而折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其他单位的施工,如:电力、排水、通信;房屋建筑等施工,由于标志不够明显或其他原因,所以动土时比较容易损伤到燃气管道。

⑸ 温度应力的作用

燃气管道由于温度变化会有伸缩反应,其中变化的温度包括:土壤温度、大气温度、燃气温度等,在这些应力的作用下,容易会使得管道的接头出现松动、产生间隙而导致燃气的泄露。

4.管道泄漏检测的方法

根据目前主要存在的的检查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根据检测原理划分的。一类是直接的采措施进行检测,另一类是根据各种参数的变化,从而间接的检测。

1.结束语

总而言之,安全输送的主要隐患是泄漏问题,燃气管道泄漏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由于管道系统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所以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出现一种权威通用并且简单可靠的泄漏监测办法。所以我们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不能掉以轻心,应该不断改进检测技术紧跟着科学研究,采用新的方法和方式处理管道泄漏事故。

参考文献

[ 1 ]李青平,林越玲,郭秀英,我国天然气资源及市场预测,

煤气与热力,2008

[ 1 ] 刘宝荣, 填琦。, 城市燃气管道泄漏成因分析及对

策,城市管理与科技,2006

[ 1 ]张其敏,严宏东,管道泄漏检测技术及评价,重庆科学技

术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