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考察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5 21:3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入职考察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入职考察材料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评估档案;构成;作用

高职艺术类院校的评估是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内容,在人们对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实现教学科学评估对于提升高职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评估档案是高职院校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是高效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职艺术类院校的评估工作,就必须要加强高职评估档案的管理工作。

高职艺术类院校评估档案是由不同性质的档案组成的,这些档案对艺术类院校自身所起的作用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加强高职艺术类院校评估档案的管理,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些评估档案是如何构成的以及它的作用是怎样的。

一、高职院校评估档案的构成

我们对高职院校评估档案的构成的考察,可以从评估档案本身的形成过程来进行考察。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的评估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迎评档案;二是评估过程档案。这两种分类就是按照评估档案的形成过程来进行分类的。其中迎评档案主要是在学校评估之前产生的,而评估过程档案则是在高职艺术类院校评估前期、中期、后期产生的。我们要加强高职院校的评估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两者的概念,笔者结合多年的档案管理经验,认为迎评档案是评估档案的主体,它主要是由迎评材料构成的。

(一)迎评档案介绍

迎评档案主要指的是学校自评以及接受评估的资质以及材料。迎评档案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种档案是在艺术类院校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原始档案;另一种是根据评估需要重新整理的档案。迎评档案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认为可以把迎评档案分成四大类:体材料、备查材料、支撑材料以及工具材料。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四种材料。

1.体材料。体材料主要指的是在高职艺术类院校评估过程中学校必须要具备的材料。必须要具备的材料通常是指自评报告。自评报告在学校评估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它是学校评估的主要依据。学校的自评报告是学校对学校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发展思路、发展水平的阐述。专家组对学校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自评报告来进行评估。除了自评报告外,某些高职院校在评估工作中还准备了特色报告。特色报告不是明确要求要交的报告,但它也是体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2.备查材料。备查材料主要指的是为了专家更加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而准备的材料。备查材料主要是一些教务档案、考试试卷、论文等材料。备查材料一般具有真实性与原始性的特点,评估结束后这些备查材料不是所有的都需要备档存储。要有选择性的进行备储。

3.支撑材料。在高职院校评估过程中专家组只会提供一些评估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估。高职艺术类院校必须要根据这些指标来规范材料。这些按照评价指标加工而成的材料,就是支撑材料。支撑材料是直接应用型材料,是专家认定等级的时候参考的主要资料。

4.工具材料。工具性材料主要指的是评估过程中学校各种可供对比的材料。最为典型的工具材料就是学校的基本状态数据,当周的课程表、学生名册、教学管理人员名单等。工具材料是进行评价的主要参考依据。通过分析这些工具材料,专家组可以深入地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

(二)评估过程档案

评估过程大难主要指的在高职院校评估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档案,评估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标、声响材料等都可以当作评估过程档案,评估过程档案在形式上也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准备类、进校类、整改类。

1.准备类。所谓准备类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在接到评估通知后,就开始准备的材料。在这个阶段形成的综合性材料主要包括学校、系部的自评以及预评估等内容。具体而言主要是指评估工作通知、评估学习、会议、工作的材料;评估相关的展览、声响、通报等材料;

2.进校类。进校类材料主要指的是在专家组正式进校以后评估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材料。进校类材料主要有专家填写的各种形式的工作表、会议记录、专业意见,宣传报道材料,学校评估方案,安排等内容。

3.整改类。整改类材料不仅包括专家组提出意见后学校进行整改的材料,而且还包括专家组评估以前的各项整改材料。整改类档案的管理贯穿于学校评估的全过程,在评估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管理。整改类材料具体包括整改任务书,整改情况通报,整改动态报道等内容。

二、高职院校档案评估档案的作用

在分析了高职院校评估档案的构成后,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高职院校评估档案的作用。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评估档案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一是高职院校评估档案有助于学校评估,提高学校的认证等级。二是能够为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数据。

(一)有助于学校评估。上文提到高职院校评估档案是专家对学校进行评估的重要参考资料,是可靠真实的一手资料。学校评估档案的准备情况直接影响着学校评估效果。在高职艺术类院校评估过程中学校要实事求是地准备学校自评报告,按照专家提供的评价指标来完善支撑材料。只有把各种资料准备好以后才能够顺利实现学校评估。

(二)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数据。如今教学改革成为了高职艺术类院校教学的主流,深化教学改革有赖于对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地了解,而对学校自身情况地了解,主要是通过学校各项基本数据来进行分析对比来得出结论的。在学校评估过程中形成的学校评估档案几乎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这些档案能为教学改革提供最基础的数据。

三、加强高职院校评估档案管理

在文章的结尾,笔者想要就高职院校评估档案管理提出一点建议。笔者根据多年的档案管理经验,认为针对高职艺术类院校的评估档案管理,必须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及时收发,收发工作是高职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收发工作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注重记录。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的记录工作,做好档案管理记录工作有助于保证档案不丢失,不失真。

高职院校评估档案是学校评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高职院校评估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职艺术类院校的档案管理经验探讨了评估档案的构成和作用,笔者认为做好档案管理必须要重视档案收发与记录工作。

【参考文献】

篇2

为积极适应近几年来管内新线密集开通运营的新形势,有效缓解运输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广铁集团采取订单培养方式,批量引进铁路主专业高职毕业生,2011年以来共引进约两万人。在批量引进人才的同时,为切实提高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较好地适应运输生产一线人才需求,本文结合作者自身工作实际,对如何提高引进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关改进的建议。

一、细化校园招聘作业流程

1.做足相关准备工作

一是提前收集掌握高职毕业生信息。从集团人才需求出发,详细了解各铁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学生人数、生源结构等情况,为合理制定招聘计划打好基础。二是招聘预告。根据年度招聘计划和相关学校的毕业生情况,将拟招聘的专业计划、岗位条件和具体要求等通知学校,由学校公开招聘信息,并委托学校提前做好宣传发动、报名审查等工作。三是组建和培训招聘小组。从各单位抽调具有丰富招聘经验和相关专业背景的人事干部,组建成若干个招聘小组,集中培训学习招聘政策规定,明确招聘任务和具体要求;招聘时要求统一着装、佩戴专用证件、注重仪态语言,严格遵守招聘工作纪律;提前准备好校园招聘所需的宣传片、资料、表格、辨色本等,做到忙而不乱、准备充分。

2.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校园招聘前召开宣讲会,进行现场答疑互动,详细介绍招聘目的、岗位标准、专业计划等,介绍广铁集团的基本概况、企业文化、职业生涯、福利待遇等。另外,常态保持与学院就业部门和院系师生的沟通联系,在学院开设讲座,邀请集团专业人员介绍企业发展形势、人才需求规划等,增强学校师生对铁路的认同感。仅2014年6月,广铁集团就到6所铁路高职院校举办了16场企业形象和文化讲座,参加师生近四千人次,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

3.组织结构化面试

一是严格审核应聘材料。认真审核学生的个人简历、就业推荐表原件、成绩单原件及其他证书材料,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招聘人员质量。二是全面进行面试考核。在学生自我介绍个人简历、优点特长和应聘优势等情况的基础上,招聘小组通过查阅成绩、专业测试、提问交流等方式,对其进行综合考察,重点考察语言表达、专业基础、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努力做到了解情况全面、考核方式科学。三是初步了解健康状况。利用面试的机会,重点观察形象气质,检查肢体活动能力(包括伸开手掌、曲展手指,转身走步等)、视力及辨色能力等情况,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4.规范签约工作流程

对面试合格拟引进的学生,严格按程序做好签约相关工作。一是登记详细信息。按专业填写《登记表》,留下求职材料(成绩单、就业推荐表原件)并整理归类。二是签订《就业意向书》,加盖学校和集团印章,学生、学校和集团各执一份。三是组织学生体检。由学校组织学生到二等甲级及以上医院体检,经体检合格的正式纳入订单班学习。四是签订就业协议。订单班学生校内理论学习结束、通过考核验收的,方可签订《就业协议书》。五是整理签约资料。对学生成绩单原件、推荐表原件、就业协议书等进行认真审核,并按专业整理归档。

二、深度介入订单生早期培养

1.签订企校合作协议

近年来,广铁集团根据人才培养储备需要,加强与相关高校、高职院校的合作,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铁路高职院校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定向培养等协议。由集团公司牵头组织,支持和推动各运输站段与学院相关院系共建合作学院、实习实训教学基地,推荐技术骨干担任校方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校方专业建设,形成了双方合作共赢的良性发展局面。

2.介入教学课程安排

根据铁路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情况,有针对性地在订单班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如《技规》等),强化岗位业务知识学习;支持校方专业教师到站段生产现场考察学习,以提升其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协调指导相关站段根据现场生产实际和学校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现场实习实训机会,达到以实训促教学的目的。

3.组织参加社会实践

为了让大学生亲身体验铁路服务旅客一线岗位的工作情况,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经历,广铁集团在每年春运、暑运和黄金周期间,与相关铁路高职院校共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中订单班学生要求全部参加。通过深入一线和直面旅客,让学生在入路前对即将从事的铁路工作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增强其对铁路行业的认同感。

4.开展预职生产实习

近年来,广铁集团在注重订单班生源质量的同时,强化岗位应知应会和专业技能的早期学习锻炼,在积极协调相关学校优化课程安排、提前完成校内课程的基础上,组织订单班学生到相关站段一线岗位进行预职生产实习,由站段安排优秀技能人才担任指导老师,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岗位技能和业务知识,为广大学生入路后尽快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和岗位作业要求、尽力缩短独立上岗的时间奠定基础。仅2014、2015年,广铁集团就组织近万名订单班学生参加了为期六个月至一年的预职生产实习,总体效果较好。

三、建立完善考核淘汰机制

为避免学生有进了订单班就是进了“保险箱”而放松学习的思想,从2014年开始,广铁集团对订单班学生探索实行校内理论学习阶段考核验收和预职实习阶段动态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其在校学习和实习期间的日常管理,确保早期培养质量。

1.建立理论学习阶段验收机制

订单班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课程结束后,由广铁集团委托学校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考评验收。具体做法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测评要素包括学习成绩、技能水平、操行考核、获奖情况等),按成绩、专业进行排名,并且在校内公示。对各专业排名倒数第一名的,或达到规定淘汰条件的,直接予以淘汰。对各专业排名靠后10%的,由验收组采取专业测试、面试考察等综合测评方式进行复核,复核不合格者则退出订单班。经统计,2015届订单班因考核验收不合格退出订单班的学生约占总数的3.6%。

2.建立实习月度考核机制

为激励实习生搞好实习,解决他们实习期间的生活困难,实行了生活补助措施。实习单位每月根据学生遵章守纪、工作态度和学习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给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考核结果,再结合学生出勤情况分四个档次确定补助标准,委托学校发放。

3.建立实习期满考评机制

为强化预职实习的过程管理,确保实习质量,在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对实习生进行考评(考评要素包括遵章守纪、学习态度、技能水平、团队精神等),对实习期间不遵守劳动纪律,实习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考评不合格、退出订单班的处理。个别无法适应铁路工作的学生也退出了订单班。经统计,2014届订单班预职实习期间因考评不合格或本人不适应等原因退出的约占订单班学生总数的4.3%。

通过综合采取以上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高职毕业生引进质量,较好地满足了运输生产一线特别是近些年来大量新线开通运营的需要。特别是2011年以来引进的高职毕业生,已有部分走上了工班长岗位,有的还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取得了技师资格,广大高职毕业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正不断提高。

四、对下一步引进高质量高职毕业生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招聘相关制度,促进招聘工作标准化

出台《集团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工作办法》,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毕业生招录工作机制;优化高校毕业生招聘程序,提高面试考核、专业技能考试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选拔的公信力和示范效应,切实提高招聘质量和工作效率。

2.进一步优化招聘团队,加快招聘队伍职业化

按照“公道正派”的基本素质要求,从管内各单位现有的优秀组织人事干部中,选拔培养懂专业知识、熟悉招聘面试技巧和讲组织原则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招聘团队,促进招聘队伍朝着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

篇3

关键词:高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

一、“项目式”教学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的传统单一

很多项目课程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以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核心,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主要为学习者讲解及分析成功设计案例图片,被动式灌输给学生,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接着是项目的设计环节,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够强烈,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相脱节,学生自主探究与动手实践能力较弱。

2.教学内容的零散繁琐

居住空间设计包涵非常广,其中包括了界面设计、施工图绘制、装饰材料的运用、材料市场与施工工地调研考察等综合性内容的组织,需要采取科学可行的方式,有效地将一系列的内容全面整合。尽管如此,教学内容难免存在一些重复和遗漏的情况。因此,学校需要全面加强对学习者专业性技能的综合实训,不断地将教学内容全面整合。

3.教学对象的职业素养偏低

大部分在读期间的学生在研究客户需求、分析设计任务和具体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存在专业知识不足与实际设计项目严重脱节等问题,与客户交流方面的职业技能较为欠缺,未能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需要全面性地提升学习者的职业素养。

二、形成项目的优化、合并、组织体系三个基本操作原则

1.通过以实践性为标准的原则进行项目优化

教学过程中,课程项目通过以实践性为标准的原则进行项目的优化。项目源自于教师参与的设计项目实践或校企合作的装饰设计公司。该项目与学习者在日后发展中所参与的职业实践操作具有紧密联系,实践操作过程具有较强的驱动性和明确的目标,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能力。

2.通过相关性原则全面进行项目合并操作

通过相关性原则全面进行项目合并操作主要是将与具体工作内容性关联的任务模块紧密结合,根据具体的操作原则,能够合理有效地将相同任务领域中的具体任务模块相结合,不断进行内容模块的融合和处理问题,依照具体的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式门类的划分。案例中设计的知识点要有不同的难度层次,使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递进式进行。教师将有关知识点以及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判断分析,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3.通过思考方式实施组织原则

高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项目式改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全面思考。实现思考与技能相结合的智能化项目,不是单一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项目。这要求学校对各类空间类型的合理设计以及要体现“以人文本”的设计宗旨,思考性的项目组织方式能够达到项目优化的效果。

三、项目内容的选取及具体操作流程

在进行高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项目式”改革的过程中,项目的选取首先需要对所涵盖的家装工作岗位具体任务进行有效的明确,以此为前提基础进行现场量房、方案设计与施工图及效果图的绘制、材料市场与施工工地调研考察等操作,其中材料市场和施工现场的调研尤为重要。接着需要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核心进行典型家装工程的具体化操作。课程的项目按照室内设计操作流程进行合理划分,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实地量房,全面与客户进行交流,进行具体问题的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需要形成设计方案的初稿、细化与深化等综合性的内容。具体操作过程主要以任务的目标为实际参照点,将具体的操作技巧、经验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整合与积累。

四、不断更新以设计项目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内容

教师结合具体的操作内容,合理地将相关的课程理论与具体项目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在项目学习中实现知识的深化与巩固,这要求各个项目所涵盖的知识面不要太宽广,从而避免教学组织中的困难,有效推进教学过程的实施。一般情况下,高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项目的基本内容与教学组织划分为四个基本的阶段。一个是研究客户需求和分析设计任务的阶段。根据项目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业主需求,让授课老师制定任务书,主要对项目的具体要求、业主信息、项目特征等综合性的情况进行分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根据具体业务有效地与业主进行沟通,进而有效明确房间的具体设计方式,对居住环境当前的优势之处进行全面明确。第二个操作阶段是与用户反复沟通,即深入分析与设计思想的形成。具体空间设计该阶段是教学环节的核心。第三个操作阶段是具体方案的设计,合理地实现室内各空间界面的具体设计任务,即平面、立面、剖面、节点详图。此阶段在具体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是对具体方案的细化与施工图绘制操作。通过对室内空间各界面设计的优化与整合,实现图纸设计环节。第四个操作阶段是成绩测评操作,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以此体现出教学过程以教学能力为主的核心教学理念。总之,高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实质性项目的选择、融合与组织体系的综合性形成,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高职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完善理论依据,创新思路,要让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开发所涉及的“项目”优选、合并,使组织体系形成及完善。

作者:王玮璐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设计艺术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顶岗实习 过程管理 实习评价系统 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00-00

学生在校完成理论和实践课程后就到了再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的阶段,而顶岗实习则是在工作岗位上进行学习,这是高职教育教学职业能力环节实践上的关键,能够达到快速的梳理职业意识,通过过硬的职业技能来实现职业目的。通过网络模式下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评价,来达到让学生快速适应社会岗位。但在落实这一政策期间,发现在实习岗位、实习管理和实习评价这三方面遇到了难题。本文则主要以这几方面难题为入手点来重点介绍顶岗实习评价系统构建的具体措施。

1实现网络模式下的学生顶岗实习活动过程管理

1.1网络模式构建学生校外实习全过程管理

教育部公布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学校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管理。因此,为了加强实习的组织管理,提高实习质量,实现顶岗实习过程化指导及管理,高职院校应建立了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让网络平台作为学生和指导老师顶岗实习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对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制定了规范的流程,具体步骤可以下面几个过程进行参考:(1)实习开始前,由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做好实习动员,阐明实习的目的、要求、安全注意事项及相关规定;组织学生开展岗前培训并及时在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平成在线实习申请;专业教研室组织签订学校、企业、学生实习三方协议,整理《学生顶岗实习汇总表》,提交系部备案;(2)学生到岗后一周内,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向指导老师发回岗位落实情况、具体工作内容、企业指导老师等相关信息,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3)学生按实习的要求,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向指导老师提交阶段性工作报告(在线提交实习日志、实习周报、实习月报、实结等材料),实习开始四周后校内指导老师填写对学生的调研问询记录;(4)顶岗实习结束,指导老师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上完成对学生的评价;(5)实习结束回校后,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向校内指导老师提交《顶岗实习鉴定表》和顶岗实习工作成果(工作成果如是实物,则需要另外提交)。(6)校内指导老师评审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成果,在学院教务系统填报毕业综合实习和生产(顶岗)实习成绩;(7)校内指导老师应整理归档的资料有《学生顶岗实习申请表》、《顶岗实习鉴定表》和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成果。优秀成果在网络平台上展示,形成全院优质共享资源。

1.2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中各角色职责与分工

高职院校可对指导老师、辅导员及学生的职责进行明确的规定,具体方式如下:

(1)指导老师的职责:指导老师是“2+1”生产性实习和毕业前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学院相关规定必须确保每周至少与被指导学生联系一次,并将联系情况周报至主管辅导员;(2)班主任的职责:在第五学期期末学生办理了毕业前顶岗实习手续至第六学期第12周为周报制的第二责任人,第六学期的第13周至学生毕业离校为周报制的第一责任人;(3)主管辅导员的职责:负责汇总整理指导老师和班主任的周报情况,每周确认联系学生的OA,例如“请老师们确认第三周学生联系情况”等。(4)系内学生工作负责人:统筹落实周报制,并根据工作情况通知系相关人员召开系党政联席会议,以便确定有关事项;

2学生顶岗实习评价系统构建

2.1学生顶岗实习评价成绩

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可定为总分为100分,其中:校内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占50%,企业兼职指导老师评定成绩占50%。总评成绩采用五级计分制,设优秀(得分≥90分)、良好(80≤得分

2.2企业兼职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标准

企业兼职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考察学生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实习能力和实习工作成果四个方面,详细评价标准如下:(1)实习态度(10%):深入生产、服务一线,积极参加顶岗实习工作,尊敬指导老师及实习单位工作人员,不怕脏不怕累,紧密联系实际,勇于实践,刻苦钻研业务,态度谦逊,勤学多问,注意安全文明生产;(2)实习纪律(20%):在岗位实习过程中,能保证实习时间,服从实习安排,遵守实习管理制度,全勤,按时完成岗位工作任务;(3)实习能力(40%):在岗位实习中表现出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与组织管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参与组织实施并完成本岗位任务以外的工作内容;(4)实习工作成果(30%):提交的工作成果(包括实物成果、设计作品、论文、报告等)有技术改革和创新成果(独立完成或与人合作),能够转化为商品,具有现实使用意义和推广价值,能体现团队智慧和合作精神,论文、报告表述清晰、逻辑严密,或因顶岗工作成绩显著而获得顶岗实习单位的嘉奖(必须提供证明材料)。

2.3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构建标准

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评价也体现在考察学生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实习能力和实习工作成果四个方面,详细评价标准如下:(1)实习态度(10%):重点考察是否得到实习单位好评。其他与校外指导老师考察点相同;(2)实习纪律(20%):在岗位实习过程中,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能保证实习时间,经常保持与家长、辅导员及指导老师间的联系,及时汇报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工作体会与心得,详实做好校外顶岗实习记录,按时完成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或岗位工作任务,全勤;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网络模式下的顶岗实习教学环节在整个高职院校评价系统构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评价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训是否到位。在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评价过程中,实习过程和评价探索都能够直接提高学生未来在社会上就业的的职业素养,并且在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创新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职业道德。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高职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构建评价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哲.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 现代经济信息. 2015(17)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150

一、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

1.高职学生需要培养灵敏的感受能力。高职学生要培养灵敏的感受能力,就应该学会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目视”“口诵”“耳听”“心推”,从多方面去感受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去体验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去发现生活的美与丑、人世的善与恶。透过生活中感性材料的表象,挖掘其深层的本质,从中抽去生活的诗意、发现生活的哲理,悟出属于自己的发现和心得。高职学生生活是美好的,高职学生应该丰富自己的情感趣味,对生活充满热情与活力,主动培养对各种人和事物的关注和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同时,培养感情的深度,使主体的感受和体验更为丰富和强烈。

2.高职学生需要培养丰富的想象能力。生活是想象的来源。想象并不意味着作者可以离开现实生活去胡思乱想,它同样需要生活积累和生活基础。作为高职学生,社会生活单纯,积累少。要提高想象能力,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不但要积极参加校园内各项活动,也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走出去,深入社会体验生活,来积累丰富的表象储存。丰富的生活表象积累是想象得以振翅腾飞的基础。王蒙创作了《布礼》《蝴蝶》等名篇,靠的就是他的“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丰富的人生阅历。有想象的作品不一定就是好作品,还要看它的想象有没有深度,是否善于发掘生活的真谛。艺术的想象应该是为一种深刻的思考所支持,为一定的思想所支配的想象,这种思考是写作者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二、采集材料能力的培养

1.高职学生需要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人们运用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活动。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大千世界的万物万事形态迥异,就是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观察事物必须细致、全面。观察细致,才能掌握事物的细节,抓住特点。杜甫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把细雨微风中的鱼儿、燕子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这就得益于杜甫细致的观察。观察全面,才能了解事物的全貌,找出重点。观察一个人,既要注意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还要留心他的性格、爱好和习惯等;观察一朵花,不但要观察它在某一固定时空的形态,还要观察它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形态。

2.高职学生需要培养高水平的阅读能力。书读多了、熟了,才能生巧。杜甫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高职学生首先应该博览群书,广泛地阅读。本专业的、与为自己所需的资料,以及经典的名著,应该细嚼慢咽,一字一句仔细反复地体味。古人说的好:书过千遍,其义自见。而对于那些非本专业、与自己的课题关系不大的书,只需略观大意,粗知梗概就行了。这时,就可以用默读、整体阅读,甚至跳读的方法,来提高阅读的速度。阅读时要有一定的计划、要学会思考、会做读书笔记,把读写结合起来,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

三、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

1.高职学生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表达能力。叶圣陶说:“什么事情都一样,要求熟练,唯有常常去做,规规矩矩去做,要把写作的手腕训练到熟练,必须常常去写,规规矩矩去写。”多写多练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最直接的途径。“能说”不一定“能写”,有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写起来却是咬破笔杆倒不出墨水。不进入实际的操练,要提高表达能力是不容易的。所以高职学生应该经常动动笔,比如平时多写点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议论文等。好的作品也可以往报刊投稿。

2.高职学生要在生活中丰富词汇量。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缺乏词汇如同盖房子缺乏砖瓦一样,要写好文章是不可能的。许多著名的文学大师,他们作品中的语汇都极为丰富。有人统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用词有一万四千多个,普希金文集中也用了一万多个词。所以,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和词语,是高职学生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高职学生可以从在日常生活中,向人民群众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也可以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汲取有生命力的丰富语言素养;甚至可以从外国语言中选取自己所需的语言词汇。

3.高职学生要注重培养锤炼词语的习惯。法国作家福楼拜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使用语词应该做到准确、精练、生动、朴实。使用的词语既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又要求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做到“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注意选用形象、具体、新鲜、活泼的语言。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语言鲜明、活泼,富于形象性,富有表现力、吸引力。讲究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不要过于粉饰和雕琢。作者的写作能力和写作素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写作者,也许可以中断一段时间的创作行为,但却不可以中断他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江郎才尽”的故事,就是一个很著名的例子。写作者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容不得半点懈怠和取巧。高职学生只有不断地调整、充实、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写出优秀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叶圣陶.叶圣陶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路德庆.普通写作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英语写作教学;启示

一 引言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 (以下简称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的国家级竞赛。大赛旨在加强高职院校间英语教学的交流,展示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和改革成果,带动全国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从而深化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推动全国高职英语教学的总体发展。自2010年创办以来,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大赛。

大赛分公共英语组和英语专业组两个组别。 各省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是在全国组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下组织实施的,其标准和要求与全国大赛保持一致。从湖北省的英语专业写作比赛题型来看,笔者发现大赛试题从题型、内容到风格、取材都有其突出特色,体现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应用性。通过分析大赛试题,教师不难找到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重点和方向,对英语写作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 大赛题型分析

大赛要求选手们在120分钟内完成两篇不同类型的作文,分别是应用文(根据已提供的图片、图表、概括性说明等撰写商务报告、商务信函、备忘录、内容较丰富的广告、产品使用说明等),要求不少于200词; 主题作文(根据已给关键词、段首句、规定情景、提纲或围绕某一主题等作文),要求不少于350词。赛题内容充分体现高职特色,既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又反映未来工作岗位对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大赛的题型特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概括:

1.选材注重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从近四年的大赛模拟试题和真题看,内容涉及到各种真实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如商务文件、商务信函、图表、备忘录、概括性说明和撰写报告等;也有考察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议论文。 其命题原则是依据目前高职英语教育的相关文件,充分反映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试题的真实性来源于对语言本质和交际任务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试题的提示方式引入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来谋篇布局。进行大量语言实践和有意义的语言运用,考察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提高其言语技能和实际运用英语的写作能力。

2.突出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的职业性。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包括: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和翻译员、秘书、文员、经理助理等。这些岗位要求学生掌握好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掌握各种应用英语写作的技巧。试题内容充分考虑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职业性,让学生置身于职业实践中,让学生自己鉴别、搜索、选择材料,进行应用写作。 如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图表材料写商务报告;根据提供的材料写备忘录和会议纪要;根据提供的关键词写产品介绍或说明书等。

3.对英语写作教学具有"风向标"的作用。

写作大赛考题给教师和学生反馈了不少信息,如英语写作课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与本专业岗位紧密结合;要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从实践教学的内容建设开始,让学生在掌握了相应的写作知识后,在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三 大赛对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1. 将高职英语写作定位为初级技术写作。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要求课程建设要针对现代企业运行的内容和方式,重视对学生执行能力的培养,在高职英语课程中具体体现为对学生未来工作过程中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培养。但就高职英语写作课程而言,大部分的院校还是以学科模式进行设置,以通用基础课程的形式呈现,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定位不明确。

调查显示,高职毕业生主要受雇于中小型企业,在跟单、报关、采购、销售、旅游、和科技文化交流等涉外工作中运用英语。从工作性质上分析,英语写作是高职学生在工作任务过程中运用英语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活动,主要涉及科技及商务信息,以传递技术数据、操作流程使用方法为目的。高职学生作为基础工作者,必要的英语应用写作能力是最起码的要求。主要涉及的写作任务是将简单的工作和商务信息进行传达,应用范围广泛;写作时并不拘泥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和风格,写作内容简单,写作方式策略灵活,可以与翻译等方式综合运用。因此高职英语写作应该定位于初级技术写作,高职英语写作教学就是初级的技术写作教学。

2.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重点和方向是交际。高职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是立足于"背景行业、依托企业"的应用性教育。英语写作教学的核心目的应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传统的英语写作课堂上,教师普遍采用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结果写作法,把重点放在写作成品上,词汇、语法及结构备受重视,却忽略学生对内容的发现和挖掘。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特色,高职英语教学工作者应更加关注学生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分析,挖掘信息交际内涵和本质,思考职业写作中的沟通交际理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写作过程,采用以交际理论为基础,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过程写作法,培养和完善学生清晰完整表达思想的能力,设计与工作岗位密切联系,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写作任务,最终到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应把写作教学与其他课堂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结合听、说、读、译等课堂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交际能力。

3.将对比分析法运用到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就曾经指出:"只有通过比较,英语和汉语的特点才能显现出来,也更容易学和教。"在辅导学生参加大赛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作文练习,辅导教师也进行了认真地批改。学生作文中比较经典的错误是由于不了解中西方思维差异而犯的中式英语错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英汉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句法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差异,如英语重形合,以形显义;而汉语重意合,注重逻辑事理顺,以神统形等。了解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及其在语言表达上的映射,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减少学生因语际干扰所致的语言错误,有利于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

4. 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要强调规范。高职英语写作课程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的,重点在英语应用文的写作上,同时也要求学生会写常用的议论文和说明文等。而应用文具有规范性(程式性)、广泛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授意性与受意性(工具性)等特点,内容包括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个人简历、调查报告、实习报告、工作总结、求职演讲、合同样本、书信、启事、会议记录、备忘录、说明书、通知、日记、海报、便条、启事、请柬等。以上写作都有其固定规范和格式,并且对于语言措辞的要求相对严格,一旦出差错,就很可能给工作带来损失。因此,在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写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从模仿范文框架语言开始,逐渐熟悉各类英语写作文体的规范和要求。

四 结语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虽然举办时间较短,但已经引起了全国各高职院校的关注。大赛给高职英语写作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即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定位要准确,要突出英语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要注重学生能力与兴趣的结合,写作内容与就业岗位的结合;积极与行业、企业多交流,根据学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以达到提高高职英语写作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写作官网.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实施方案

[2] 史文生.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的功能及其发展[J]. 职业与教育,2010(33):20-22

[3] 马广惠,文秋芳.大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34-39

[4] 江晗. 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对职业写作课程建设的作用[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25-28

篇7

[关键词]简牍;士吏;综述

最早对士吏进行研究的是王国维先生,他在《流沙坠简》一书烽燧类第六简的考证中认为士吏是主兵之官,并以《汉书・匈奴列传》注中所引《汉律》和《汉书・王莽传》地皇元年二月王莽改革军制时所下诏书为佐证,认为士吏当为汉代职官。随后,王国维先生在对烽火类第四十简讨论时提出“隧候之官有士吏、有候长、有候史、有燧长,士吏者主兵之官,所辖亦不止一隧,故序于候长之上”。这可以被看作是对西北边塞候官内士吏同其他官吏间关系的最早论述。

随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居延屯戍简的大批发现,对士吏的研究进入了新阶段。在《居延汉简考释考证之部》一书中,劳先生对士吏和候的关系作了初步论述,他的观点是“候官缺,士吏行其事,不官近次,是则士吏之于候官,亦犹长史之于太守,分所当摄,不更言资历也”。从现有材料看,此种观点虽不甚确切,但为进一步讨论候与士吏关系及士吏“兼行候事”奠定了基础。此外,劳先生在《从汉简中的啬夫令史候史和士吏论汉代郡县吏的职务和地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1分册)一文中深入考察了士吏。此文涉及士吏的秩级、转迁除授等情况,其核心是研究士吏与候长的关系以及士吏的职责。作者认为,士吏主要的工作场所在候部,日常勤杂事务由候长负责,士吏主要肩负军事事务。不是每个候部都设士吏,但在设置士吏的候部中,士吏拥有最高决策权,在某种程度上,士吏即为候部正职,而候长是候部副职。这篇文章将士吏职责,尤其是士吏、候长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可谓抓住了士吏问题的本质。

在《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中,陈直先生针对《汉书・匈奴列传》注中所引《汉律》,又结合居延汉简中对士吏的记载,提出士吏不是塞尉独有的属吏,候官、候长下也有。此外,陈直先生又根据敦煌汉简,讨论了士吏与造史的关系。

陈梦家先生在士吏研究方面,创建颇多,其相关论述主要见于《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版)。陈先生关于士吏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候、塞尉下皆设有士吏,士吏的地位低于候和塞尉,高于候长、候史、燧长。候部中的士吏由塞尉派遣,直属于塞尉,作为塞尉和候部之间的纽带。第二点,士吏以谨候望、督烽火、备盗贼为职,是武吏。但若从吏除授名籍中士吏的评价和有时士吏参与候官文书签署这两方面看,又可以是武吏。第三点,在兼行及调、补、除、授方面。一方面,士吏可兼行候事,可调换为候长,也可降为一般士卒。另一方面,隧长既可以被擢为士吏,又可以试守士吏,传舍啬夫也可被提拔为士吏。在王莽时期,造史也可升任士吏。第四点,士吏秩禄方面,陈梦家先生,推定士吏秩比二百石,月俸一千二百钱,益俸后月俸为一千六百或一千八百钱,新莽时期士吏减秩为百石,至东汉初期,士吏秩为比百石。士吏前加“有秩”,即表示秩百石,王莽时期改为秩“庶士”。对于此点,在《居延汉简簿籍分类》一书的第二章中,李天虹先生结合七十年代出土的居延新简认为士吏秩百石在汉代为通例,原先士吏月俸为一千二百钱,益俸后月俸变为一千八百钱。此外,李先生还注意到给士吏发俸的特殊情况,即在王莽时期的以帛充禄和用新莽货币“大黄布”支付士吏月俸。总体而言,陈梦家先生在将出土简牍和传世文献进行比对研究之外,还重视考察简牍出土地点,并以此为基础对同类型简牍进行排比归纳,对士吏一职的执掌、作用、秩级等方面做了全面、精细地梳理。

日本学者对于士吏也有一定的研究。日本学者藤枝晃在《汉简职官表》(载《简牍研究译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提出的新观点是:在敦煌简中,士吏都驻在烽燧中,对作者的解释主要围绕士吏的级别、执掌及烽燧的发展变化展开。永田英正在《居延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中对这个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士吏作为武吏被派往重要候、隧,肩负候隧的军事指挥和督查职能。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敦煌汉简中的确存在有驻于燧的士吏,但是否敦煌地区的所有的士吏都驻在烽燧,是否存在秩级低于候长的士吏,这种现象有无制度上的保障及是否具有普遍意义,以及居延地区究竟有无士吏驻扎烽燧,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利用更多的材料加以进一步说明、佐证。大庭在《汉简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注意到士吏可以在候官文书上签名,代替候行使职权,在肯定士吏是武吏的前提下,他认为士吏,具有文吏身份。但同一个职官在职能上具有两种性质,可能需要再考虑。

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睡虎地秦简发现为开端,县级行政机构中的士吏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具体而言其后出土的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中也包含行政机构中士吏的信息。于豪亮先生最早关注秦简中的士吏,《云梦秦简所见职官述略》(载《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版)中,于先生考证出秦代士吏的级别在尉、候之下,仆射、屯长之上,此外,他引证传世文献及居延、敦煌汉简中有关士吏的记载,认为汉代士吏的地位低于校尉、司马、候,且可兼行候职。通过对秦代士吏和汉代士吏的考察,于先生认为两者虽执掌不同,但级别相仿,有一定可比性。《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中,整理小组关于士吏的解释基本沿用于豪亮先生的观点。邢义田先生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读记》(《燕京学报》新15期,2003年)中着重讨论了士吏的性质。他根据《二年律令・具律》简101,又结合西北除授简中对士吏“文”、“能书会计”、“颇知律令”的评价,认为士吏文武兼备。邢义田先生观点的实质是强调士吏具有文吏身份,这种观点发展了前人的观点,为进一步讨论士吏性质提供了新路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内蒙古额济纳地区出土五百余枚汉简,其中八枚汉简出土时编绳尚存,是一个完整简册,即“专部士吏典趣辄”简册。对于此简册,学者关注点多集中在简册的性质上,但也兼及士吏,主要文章有:白音查干、特日格勒《额济纳汉简概述》(载《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李均明《额济纳汉简法制史料考》(载《额济纳汉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和《额济纳汉简“行政条规”册论考》、王子今《额济纳〈专部士吏典趣辄〉简册释名》(载《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马怡《扁书试探》(载《额济纳汉简释文校本》,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生《“专部士吏典”简册考校》(《简帛(第三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白音查干、特日格勒、李均明三位学者认为简册的性质是“行政规范”或“行政条规”;马怡先生将简册定性为“扁书”;王子今先生提出简册实质为“部士吏的工作要点”;生先生在总结以上各家观点的基础上,通过考察简册标题“的格式,指出“专”为部名,而“典”是士吏名字,此简册是士吏典记录工作要点的“效率手册”。

篇8

笔者认为,目前的干部考察工作存在着“四难”,即:真实情况了解难、考察对象把握难、考察内容量化难及考察不全定论难。而要完善干部考察工作,必须严格落实《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着力在“深、细、实”上下功夫。

一、突出一个“深”字,用好集中考察

集中考察是考察干部最常用的手段,也是经过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集中考察必须克服一般化和表面化,在求“深”上下功夫,以获取准确而全面的第一手材料。一要深入分析干部的述职报告。通过领导干部本人述职,报告个人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可以基本了解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成绩。但述职报告容易受述职人主观意愿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因此,必须使之与领导干部的行为表现、工作实绩、群众反映、上级评价、鉴定等联系起来,加以综合分析,看是否做到了实事求是,言行一致。二要细心甄别民主测评结果。民主测评基本反映了群众对干部的概括性评价,但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仍难以准确地反映干部的真实情况。对待测评结果,既要重视,也要全面地分析和鉴别,防止片面地以票取人。笔者认为,参照“三讲”教育的做法,考察期间引入对干部的民主评议是可行的。评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面对面地议,背对背地评,也可以通过填表、写书面意见来进行。评议结果适时向被评议人反馈。通过民主评议拓宽了解渠道,印证民主测评结果。三要重视研究座谈了解的信息。个别谈话是考察组与干部面对面交谈、听取推荐意见的重要渠道,由于受外界干扰因素少,其反映信息真实性更强。在与考察对象的上级、同级、下级进行个别谈话时,要有敏锐性,善于从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捕捉评价干部的信息。班子成员之间相处较多,互相了解的比较深,对他们的评价意见尤其要认真听取和把握。要通过考察对象的上级各主管部门的有关人员了解其情况,还要找领导干部身边的工作人员、工作所涉及的部门和单位的有关人员谈话了解情况等。与考察对象直接谈话是了解其思想认识、理论素养和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时机,在谈话过程中要适当变换话题和方式,增大时空跨度和知识跨度,请考察对象谈观点、谈看法、谈体会,从而在思想上、政治上对其作一些较深层次的了解。四要搞好对各类材料的加工分析。在必要的时候到被考察人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座谈了解情况,可以了解其历史表现。考察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具有牢固的群众观点,是否自觉坚持走群众路线,不但要多听群众的反映,还要查看其下基层的记录,了解其解决了哪些问题;考察理论政策水平,不仅要看干部是否参加了中心组学习,是否参加了各种培训,而且要看其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年度考核、廉政建设考核、工作目标考核结果等内容,记载着干部表现的信息,对这些材料都要认真分析研究。

二、突出一个“细”字,做好日常考察

集中考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全面、真实地了解和掌握干部的全部情况,日常考察则能从工作、生活、作风等细节记录干部的社会活动,对弥补集中考察的不足有着重要意义。

一要经常观察干部在工作状态下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在日常工作中行为人的各种特长和不足表现得比较充分。可以通过被考察人的工作对象,了解其工作情况和敬业态度等;通过参加被考察人主持或参加的有关会议观察其组织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和决策水平等;通过不定期地了解干部平时的工作进展情况,考察其工作成效、参与程度以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等;还可以通过与被考察人交谈、查看学习笔记,了解其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

二要利用特殊机会考察干部的能力水平。如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课题,召开一定范围的研讨会,通过即席演讲、解答问题,考察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功底、知识积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观察干部在特殊、复杂、艰苦工作中的表现。一个干部是自觉自愿地到艰苦、复杂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还是远离之,更多地考虑自己工作的优越和环境的舒适,是检测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试金石。同时,能否在特殊、复杂、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做出成绩,也是对干部综合素质的检测。通过参与被考察人处理案件、棘手事件、重大问题等的实施过程,实地考察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三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干部八小时外的情况。以往我们了解干部主要是在被考察干部的工作圈进行,对于其社交圈和生活圈的情况知之甚少。社交圈的知情者则比较熟悉干部工作之外的人品、公德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而生活圈中家庭成员及亲朋好友则清楚干部的内心思想、性格脾气以及生活作风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场合与被考察人的社交圈和生活圈中的部分成员接触、谈话,可以了解被考察人在对待父母、教育家属子女、处理邻里关系以及与亲朋好友交往、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表现,分析其思想品质、道德情操的好坏。

三、突出一个“实”字,完善配套制度

在干部考察工作中,除继续落实好《干部任用条例》和已有的相关制度外,还应探索建立和实行以下四项制度:

一是制定考察工作实施细则。为体现权威性和指导性,最好由省级以上组织部门研究制定较为具体的干部考察工作实施细则,对《干部任用条例》有关干部考察的内容进行细化。地市级组织部门参照此细则,结合当地实际,再进一步细化,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细则应对考察的形式和应用时机,考察干部涉及的范围,考察工作的组织实施,考察工作纪律等内容,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在干部考察的范围确定上,应尽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行业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参加对象,如对县(市、区)领导干部和市直单位领导干部进行考察,在人员范围上不能简单一致,要有区别,体现特色,防止由于涉及对象的范围不同造成考察结果的不可比。

二是实行差额考察制。在任职考察和换届考察中,考察人选应多于拟任人选,以便于组织人事部门比较、分析,优中选优,进一步提高考察的准确性。

篇9

关键词:履职审计 评价 量化 探讨

一、量化计分的意见

探索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以下简称履职审计)评价量化方法,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履职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履职审计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履职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履职审计评价是整个履职审计工作的重点、难点、焦点,如果能采用一种用分数“说话”的评价机制,必将有力地促进整个履职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量化计分能够避免审计者的主观随意性,使不同的审计者对同一问题评价按照量化计分的方法得出的结论具有一致性。二是量化计分给被审计人用分数“说话”,人人平等的感受,减少被审计人与审计人之间磨擦。三是量化计分的评价统一了管理层、审计人和被审计人评价的标准,审计结论具有公允性。

(二)有效地为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直观的决策参考依据

履职审计的最终目的,是考察被审计人在任期内履职情况,并以此给被审计人一个直观的、明确的结论。这也是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最为关注的。如果通过履职审计,不能为党委正确使用干部提供直观明了的决策参考依据,就会降低党委对履职审计的关注度,履职审计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甚至会“穿新鞋走老路”(相对于离任审计),失去其本来意义。

(三)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

履职审计评价结论与被审计人的荣辱升迁密切相关,备受被审计人的关注,加上履职审计正处于探索之中,因此,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只有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客观地进行审计评价,公正、公允地出具审计评价意见,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和防范审计风险。

(四)有助于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忠实履责

履职审计评价量化的方法来量化政绩,使领导干部任期的履职情况直观明了地反映出来,有助于领导干部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从而有效地克服重形式、轻实质,虚作假为、飘浮的工作作风,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能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遵守财经法纪和规章制度。

二、量化计分的原则

实行履职审计评价量化计分,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

任何事情都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履职审计也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特别是设置审计评价指标和分值时,要重点突出,不能平均分配,对于一些重点问题、关键问题分值分配应适当倾斜。

(二)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要求审计人员进行履职审计评价时,摒弃个人好恶、杜绝感情用事,以审计的事实为依据,不附加任何主观成份,不使自己的结论依附或屈从于持反对意见的人的影响和压力,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审计评价。

(三)谨慎性原则

履职审计评价应坚持:审计评价紧紧围绕被审计人履职情况进行,与被审计人职责不相关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应在审计范围内进行,审计未涉及或者不属于审计范围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应按照查明的事实进行,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审计评价应按照内部审计准则和法规制度进行,责任不清或者没有评价依据的事项不评价。

(四)历史性原则

履职审计实务需要针对已发生的情况,对被审计领导的履职责任进行责任认定和评价,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坚持历史性原则,历史性的问题应放在历史的环境和条件下去考察。如果脱离当时、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历史条件,就会导致审计结论失去客观性、公正性。坚持历史性原则,就要正确区别“四个责任”:现任领导责任和前任领导责任、主面责任和客观责任、故意违纪责任和预违纪责任、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

三、量化评价的基本要求

履职审计评价量化计分的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履职审计办法和内部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和评价

《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是履职审计的行为规范,内部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尺度。履职审计评价量化计分所依据数据和资料必须是真实、全面、可靠的,而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和内部审计准则进行审计,是确保审计质量和审计评价依据的数据资料真实可靠的关键。

(二)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和分值

履职审计评价量化计分的核心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履职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的分值。各级行可根据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的不同,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指标和各项指标的分值,可以单位领导、部门负责人、所属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的情况分类别设置,毋需一概而论。

(三)综合评分,确保评价结论客观公正

为谨慎起见,在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进行打分时,开有分管行领导、内审部门负责人及审计组全体人员参加的审计评价会议,审计组汇报审计情况,提出对每项审计评价指标扣分、加分的初步意见,会议成员各自发表意见,集体打分,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通过集体打分,综合评定分值以保证审计评价结论的公正性、公允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四)按分值划分档次,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按百分制进行考核,根据评价内容分项确定分数,依据审计结果确定得分,按照得分多少分履行职责好、履行职责较好、基本履行职责、失职四个档次进行综合评价。

90分(含90分)以上的,为履行职责好;

80分(含80分)至89分的,为履行职责较好;

60分(含60分)至79分的,为基本履行职责;

60分以下的,为失职。

综合评价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情况:对于领导干部履职审计中发现的领导干部本人失职、渎职行为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均评价为不称职,内审部门还应当按有关规定提出行政处分建议,移交纪检监察部门;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四、评价的内容和计分方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办法》的规定,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职责任认定为三类,按轻重依次为:一是领导责任;二是主管责任;三是直接责任。因此,在设置评价指标及其分值时,对每一项指标分值的设定应以领导干部所承担的领导责任和主管责任为基础进行设定,同时对其所承担的直接责任事项进行加分和扣分。对特殊问题作出特别规定,如提供的资料或账目不齐全,或提供虚假账目和资料的,从其所得总分中酌情扣分。

领导干部履职审计评价具体内容和计分办法

(一)金融法规、方针政策、上级行决定贯彻落实情况(20分)

1、未及时转发或传达上级行的有关文件,扣1-2分;

2、未严格执行上级行的有关决定,扣1-2分;

3、未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贯彻落实措施,扣1-2分;

4、所制定的措施、办法有与法律法规和上级行的规定相冲突的情况,扣1-3分;

5、贯彻和落实上级行精神取得明显成效,被上级行通报表扬的,加3-5分。

(二)组织参与决策的情况(30分)

1、重大事项未实行集体研究决策,扣1-5分;

2、未建立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扣1-3分;

3、决策过程有关记录材料不完整、不规范、不真实,扣1-5分;

4、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不良后果的,扣5分。

(三)内部控制管理情况(30分)

1、本单位、部门岗位职责、工作制度、业务流程及应急处置预案等不健全,扣1-2分;

2、各项审核、审批权限不明确,扣1-2分;

3、岗位职责分工和不相容职责分离制度执行不严格,扣1-3分;

4、内控机制不健全,扣5分;

5、对发现的问题纠正和处理不及时,扣3分;

6、内部管理方法有创意,得到上级行肯定并在系统内推广的,加3-5分。

(四)履行业务管理职责情况(20分)

1、未严格履行有关审核、审批职责,扣1-2分;

2、未按规定开展调查研究,扣1-5分;

3、对重大突发事件未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扣5分;

4、本单位、部门及所管理的单位各项主要业务出现重大业务差错,扣5分;

5、对严重或突出的风险问题未及时处理或报告,扣5分。

以上四项总分100分,对负有领导责任和主管责任的按上述标准计分,对负有直接责任的按上述标准的2倍扣分。每个分项得分最少为0分,最多得该项满分。

五、几点体会

篇10

关键词: 高职学生 职业道德 实践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所占比重正逐渐增大。在地方本科院校即将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大背景下,更显职业教育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的深度调整期,多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并存且产生碰撞,深刻地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越来越多的高职毕业生走向生产一线,他们的职业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如何培育高职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成为关键一环。为此,本文探讨通过实践途径,力求创新寻找有效的培育之道。

一、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的考察,发现其中的问题,总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不够,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当前高职院校教材涉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案例过于老旧,缺乏时代感,不能反映学生当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现实联系不够紧密。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仅有一个章节讲述职业道德问题,缺少与其他学科的配合,且没有针对某一行业进行教育。职业道德可分为一般职业道德和行业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而行业职业道德则是从事某专业的劳动者在其行业范围内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道德教育而言更加偏重于前者,而针对某行业的专门性职业道德教育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鲜有学校有类似的教学实践。

职业道德具有实践性,若教师以讲授职业道德知识为主,不体现职业道德的实践性特点,便不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缺少对学生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的培养,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不明显。

(二)缺少实践活动,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

职业道德培育离不开实践活动。当前,职业院校的课堂师生互动较少,不注意学生的职业道德判断和行为能力的养成。仅有的实习实践,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基本是放任自流;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职业道德要求了解甚少;教师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对实习期间学生的职业道德表现不够关心。

(三)缺少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评价的科学体系,难以完整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

对于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是与教学模式相对应的,以课程教学的期末考试形式完成考察。这种闭卷问答的形式往往更重视知识考察层面,即便是加入了一定量的评价性指标,也是任课教师一个人在评价。而职业道德主要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应该在学生的实习和日常行为中考察,并且需要企业人员参与评价,还需要学生的自主评价,体现他们的主体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教育的功能。

二、培育职业道德素养需要实践路径

实践教学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育高职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必经路径。

基本原理中对认识论的描述凸显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为我们的主体活动指明了方向。显然,认识来源于实践,经过认识的辩证运动即认识的两次飞跃,又将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这是认识论的核心,且“批判的武器显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评,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毁灭;但是,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①。课堂教学所能带给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相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所应有的广度与深度是无法达到的,所以仅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学到的是“基本原理”,对于知识与真理的把握,更多的需要进行课外实践。随着知识掌握程度的加深及“三观”的正确树立,在社会、工作、个人发展中所进行的实践与知识会进一步融合且不断完善,真正使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程度。

目前高职院校理论课的教学依然围绕课堂讲授与课后背诵为主的方式进行,学生所学知识是教材中既定的内容,可是说是将课本知识直接复写于自己的思维意识中。马克思在阐述认识的辩证运动时强调,促成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即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掌握大量且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是认识主体应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显然传统课堂教学能够满足第一点要求,直接给予学生一定的感性材料,但并没有引导或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一味追求内容的教学也会导致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认识的肤浅,造成解决问题能力不足。职业道德是从业者未来从事工作的基本道德要求,它包括理论规定但更多的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通过实操训练及多层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并将其主动运用到未来的工作中,这不仅是高职教育的要求,更是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课堂实践活动。

在传统观念中,实践往往是指社会实践。对于高校实践教学而言,人们将实践教学定义为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教育活动。这种理解方式是片面的,基本原理中对于实践观的阐述更加丰富,归结起来,实践行为是主体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且能够进行实践的主体只能是人,而实践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人本身也属于客观世界,所以人可以改造自身即改造自己的精神客体。以此推断,我们在课堂通过指导学生讨论、辩论、情景表演、演讲、展示等形式而改变学生思想认知的活动也是一种实践形式,我们把它称为课堂实践。学生在校时间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所以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效益最大化,课堂实践活动尤显重要。为此,本文探索以下课堂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1.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

在职业道德方面,西方国家所普遍认同的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在从事某一行业时,职业道德是从业基础理论,也是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应尽的义务。那么使用权利并履行义务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方面,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必须履行的义务,并为自身权利及义务的对等性进行专业的理论教学,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培养解决道德冲突的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拓宽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即在公共职业道德基础理论基础上,辅之以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进行“知”的培养;不仅是价值观的培养,而且包括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

2.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翻转课堂、微课等新型课堂教学组织模式

一方面,教师选取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努力解决某一现实问题,通过制作PPT或DV等形式记录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课上进行展示,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更系统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例如通过慕课等新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利用庞大的平台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通过新媒体技术还可以加强校与校间、地区之间、行业间乃至国际间的交流,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有很大益处。

(2)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形成了校企联合办学,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职业院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与企业实现人才培养上的合作,可以有效应对竞争压力,亦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校企联合的模式较多,比较典型的有“专家指导模式”、“定向培养模式”、“实训培养模式”等,不论采取哪种模式,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其中的核心培养环节。校企联合办学的初衷,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为学生提供较为稳定的就业保障,另一方面,能够结合优势资源,为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提升核心竞争力。具体操作时,学校可以联合企业制定专门的职业道德培养规划,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专家做专门的培训并指导学生实操。并且,培养评价结果可以为未来企业选择员工、定岗提供必要依据。

(3)与专业课教学相互渗透的模式

职业道德教育诸多模式中最为基础的也是最为直接的模式即是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任何应用类学科的职业道德教育都是专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未来的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所占比重应该进一步增大,且有专门的考核标准,不仅与专业课笔试结合考核相关理论,更应该加入与日常考核相关的口试,全方位考核学生专业水平。另外应该强调的是,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一个学科的任务,应该结合多学科的共同教育,形成完整的专业课中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职业道德观。

(4)辩论学习法

高职院校学生思维较为活跃,且现今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媒体平台的不断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高校学生已经对职业道德具体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了不同认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这种差异性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甚至可以采取“师师辩”及“师生辩”等形式,通过辩论使学生更加明确职业道德的内涵。

(5)范本教育法

将案例教育法与榜样教育法相融合,突出典型事例及核心人物。可以将业内专业人物的从业理念及相关案例形成系列样本,一方面,提示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系列范本更加生动且真实可以引发学生更大共鸣。

(6)情景模拟法。

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班级内学生扮演相关从业人员及目标客户进行实操。这种实操区别于实验实训,更加注重学生处理职业道德方面问题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应注意角色的对换,通过主体和客体的对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职业道德问题处理方法上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在提升学生从业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提升与专业技能相适应的沟通能力及应变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不是与社会隔绝的象牙塔,而是通过多种渠道与社会紧密联系。在大学学习虽然不是一种职业,但是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兼职、志愿者服务或义工活动等途径体验职业生活。志愿服务体现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志愿者走进西部、走进社区、走进农村,用知识和爱心为需要帮助的群众热情服务,他们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未来的从业过程中,为社会传播正能量,进而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扩大在校生志愿者队伍,并积极拓宽活动范围,以积极的政策导向让更多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在活动形式方面,可以采取如慰问演出、法律援助、文化讲座、健康咨询等方式,通过广泛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现实,洞察社会、砥砺品行,在活动中形成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等一系列优良品质。

(三)创新职业道德素养评价机制。

建设并完善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机制。将考察重点从知识学习理解为主的方向逐步转为知识与能力并重、课程考核和实践考核并举的职业道德综合评价机制。评价参考系数应充分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通过对日常行为的观察及师生互评、同学互评等充分考量学生在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只有不断完善职业道德的综合评价机制,才能进一步促进整体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化,为未来职业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具体的评价结果可为日后履行职业道德的行为提供借鉴。

总之,职业道德素养只有通过实践路径才是阳光大道,我们要不断探索反映时代要求、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学生认同和接受的新途径,为培育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合格劳动者而努力。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460.

参考文献:

[1]隋帅帅.高职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5.

[2]王梅.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

[3]许宁.美国医学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历史、模式及启示[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5).

[4]欧阳叶.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刍议[J].职业论坛,2015(2).

[5]陈建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指导的路径探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0).

[6]施志渝.当代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差异性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