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12 10: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学习材料

篇1

第一,沟通离不开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当新接手一个班级时,教师应该做好精彩的自我介绍,从而马上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为以后的进一步沟通打下基础。让学生了解老师是必要的,作为老师也要重视了解学生。第一步应该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记住学生的名字,上课提问的时候叫学生的名字,让人觉得很亲切;课后与学生打招呼,叫他们的名字也显得亲切自然。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了解了学生,和学生沟通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内容可讲,做到“投其所好”。学生才会感到老师对他很关心、很了解他,有利于沟通的顺利进行。

第二,沟通需要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现在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有它的特殊性,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从心理上来说,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希望摆脱束缚管教,常以成人自居,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强;另一方面遇到困难时,又渴望能够得到帮助和理解。作为老师要理解和尊重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不愿意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硬性任务,我们要讲道理,不能一味批评指责。如果用简单粗暴的态度,甚至讽刺、挖苦的方式对待他们,必然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调皮捣蛋、犯一些小错误,这就好像书中有时也会出现缺页、印刷错误等问题,假如这时教师采取一种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姿态来训斥、甚至惩罚学生,那么就好比你把缺页或有印刷错误的书撕毁而不再看下去,那么后面的精彩就与你无缘了。理解和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原则,也是沟通的重要原则。老师对学生做到理解尊重,同样也会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重。师生之间就能形成友好互助、互相尊重的关系。

第三,沟通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关系基础之上。师生良好的沟通,平等不可少。我觉得平等要把握两个方面。首先,教师要把自己和学生平等对待。教师一直高高在上,总是俯视学生,总是看到学生的不足,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和学生沟通的。人与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我们要把学生放到和自己平等的地位,当学生有错,加以正确的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走入正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自己有时难免有错,要勇于自我批评,勇于向学生承认错误。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影响下,学生肯定会养成勇于承认错误的好习惯。其次,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在一个班级里,学生肯定会有差异,成绩上的差异、个性上的差异、家庭情况的差异……教师不能因为这些差异,就“差异”对待学生。学生自尊心很强,内心很敏感,老师的所作所为对他们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优等生的确讨老师喜欢,但是处在中游的学生和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我们应该把爱心撒向每一个学生,绝不能施给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差生定格成永远的差生,要平等对待学生,把他们塑造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平等对待学生是沟通的前提条件。

第四,沟通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教师和学生沟通最惯用的方式是面对面。面对面有很多好处,直接方便,有利于沟通彻底。但是,这种面对面的沟通也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教师自己心情不好、情绪不好时,即使有学生违反纪律,最好也别找学生沟通。这时如果学生不能意识到错误,教师比较容易发火,导致矛盾激化,事态恶化。教师要善于自我调节和控制,不能把怒气、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要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找学生沟通,比较容易沟通成功。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很重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同样不可忽视。学生自尊心很强,如果课堂上、大庭广众之下就指出他的错误,他们会觉得丢面子。即使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不肯很好地接受。所以应尽量避免人多的场合批评学生。可以课后把学生叫到办公室,当然最好其他老师不在的时候,和学生单独谈话,心平气和地交流,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需要指出的是,沟通不能只在学生犯错后,沟通应是经常性的事。学生犯错,要和学生沟通;平时也要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兴趣,有什么想法和意见等等。除了面对面和学生沟通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与学生沟通。比如作业本也可以作为沟通的桥梁。老师可以把对学生的要求、表扬、批评、建议、看法等写在每次作业的后面,用文字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有时比直接用语言的方式效果好。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写在后面,达到双方沟通的目的。对于那些比较内向、不善言语的学生,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通过这样的交流,很多学生都会心领神会,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好的方面继续保持,坏的方面积极改正。

篇2

你们的到来为我校增添了新的活力,给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我谨代表学校教导处对在座的各位表示热烈的欢迎!欢迎你们加入实验中学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下面我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校情况:

学校成立于2008年8月,是一所年青的学校,学校所有教师都经过了笔试、试讲、面试三关来到我校。办学三年来,我校获得了市初中标准化学校等31个荣誉称号,在实效德育、高效课堂、实效管理方面位居开发区龙头地位,其优势表现为:

(1)机制完善。学校实行教职工聘任制,按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定岗、定编、定人、定责、定工作量,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评聘分开。

(2)价值认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教育即服务”的现代教育观已经获得广泛认可,“教师即给予”的职业信念和个人价值观成为凝聚人心、激活动机的思想内核,这是实验中学教师内在素养的共性所在,也是实验中学精神文化的核心要素。一大批教师不计得失,呕心沥血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把学生的进步、班级的转变及学校积极的发展视为个人的追求、向往及个人生存的社会基础。奉献、耐心、容忍及踏实勤勉是他们共同的行为特征。

(3)文化凝聚。教学作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活动,是人的自我心理表征和自我认知的结果,具有内隐和不可观察性。从某种角度讲,教育环境是不可真正用各种外在的规范、规则或制度加以限制和约束的。具有教学约束的动力来自人的精神需要,即人的成就动机。以招聘引进为主体的市实验中学教师,个人成就感和生存危机感尤为强烈,这种意识已经与实验中学创建品牌学校的集体意识完全融合。而源自个人的生存危机所发生的个人意识一旦转变成“公共意识”,就会成为一种传统,实验中学的文化凝聚力由此生成。适度工作压力正在成为实验中学教师工作环境中的一种活力,反过来,它又积极促成了教师自律风格的形成。自律,是实验中学教师的人格特征,也是学校宝贵的教育资源,这是实验中学高质量教育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校上岗教师123人(原90人,新进15人,调入18人),交流3人,共计126人。

新七年级人数估计700人,13个班。新八年级515人,11个班。新九年级388人,8个班。全校预计学生总人数共计1604人。可以看出我校各年级学生数呈上升趋势,反映了我校的教学成绩与管理获得了周边群众的认可。七八年级每次期中期末考试中,全区前10名,我校每个年级分别占6人以上,各科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指标绝大部分在全区第一名。特别是今年中考,我校再创新高,在角逐华师一189个计划内名额中,我校有名学生进入,有30多人考入华师一三限生,近50%的学生考入市重点、省重点高中学校,其中省重点、市重点、普高升学率、一次性合格率中,均超额完成任务,位居全区第一名、全市前列。

学校办学理念和治校方略

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办学宗旨:育人为本,全面发展。

学校精神:追求卓越。

办校方略:以质量立校,以管理强校,以科研兴校。

办学特色:信息教学培养国际视野,体艺特长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目标: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十年目标:当湖北名师,育一流人才,重科学管理,创品牌学校。

办学思想:依法治校,以德立校。

校训:诚实、友爱、勇敢、坚毅。

校风:自由、文明、民主、求实。

教风:敬业、爱生、律己、创优。

学风:虚心、勤奋、严谨、善思。

这些内容在我校的网站及部分老师的博客中都有介绍,大家去看看,多了解。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适应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想给大家提几点要求:

1、要虚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年轻老师理论知识丰富,但面临着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自我修炼,使“读书、研究、提高”成为每位教师的习惯和追求。要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学习撰写心得体会。同时教导处还将采取一帮一的办法,进行师徒结对活动,除了每天听一节听师傅的课以外,还要虚心向同学科老教师学习,学习老教师们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一丝不苟、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和精神。

实中工作态度:把小事办成精品、把细节做到极致、把服务做成精神。

实中精神:敬业、进取、团结协作。

2、了解学校的教学管理

为确保高效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教导处在推动高效课堂实践中,落实教学常规“六个一”,强化过程管理:一是教学常规,实行四查:教师一日自查、备课组一周互查、年级组间周抽查、教务处一月普查。二是教学研究,每周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进行教研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优化集体备课、团队研修、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三教学过程,向过程要效率,让过程提质量;校领导实行推门听课,监控室听课。教导处将组织开展新教师的汇报课、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有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同课异构”,以及备课组、年级组、学校三级公开课活动。四是课堂反思。打造精品导学案,提高教学效率,重点通过课前反思、课间反馈和课后反思,将智慧和反思结晶升华为教学案例,形成具有个性的精品教案和高效课堂。

3、积极参加加强备课组活动

积极参加备课组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组内成员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学习他们组织教学,管理学生的成功经验。认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集体布置的具体工作:如集体教案编写,试卷命制和批改;积极参加外出学习考察活动。在参与、体验、反思中总结经验,转变教育观念,学习他人长处,提高认识,促进自己提高。

4、积极学习、实践“任务式导学”高效课堂

上学期提出了开展“十二五”课题“任务式导学研究”,以推动各备课组、学科教研组,大胆探索创新,努力探索具有“实中”特色的学科“任务式导学研究”教学新模式,以创新模式推动高效课堂的实施。

课堂实践中,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学回归教学活动的本质——交流、互动、引导和帮助;落实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方法让学生去总结,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实施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学会,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自主、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提问题积材料细探究理结论探究式学习研究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仍在低谷徘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因素外,多数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也至关重要。这表现在:教师们在教材的处理上缺乏积累、缺乏整合、缺乏拓展。对此,我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际,正探索着“农村初中数学‘提问题、积材料、细探索、理结论’探究式学习研究”的课题。本课题立足于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结合《数学课程标准》新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问题、材料、探究、结论上做文章,在“自主、合作、探究”上下工夫,力争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达到:学习轻松、思路清晰、效果突出等实效。本课题探究的内容,突出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可谓“跳出数学学数学”;若能达到预期目标,将实现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转变。这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本课题重在主动参与、重在积累运用、重在持之以恒,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产生积极影响。具体操作如下:

一、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提问题”是基于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后的。如学习了“勾股定理”之后,提出“勾股定理有哪些用处呢?”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去收集材料、例子,经过探索、交流,学生会明白:勾股定理可以证明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也可以通过知道的两条边算出第三边;学生还可能认识到在建筑、航海、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由此,学生对该知识点将会加深理解,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最初可以由教师指导探究问题,然后教师逐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将兴趣转化为适合合作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呈现矛盾的现象及其不同解释,如演示出乎学生预测、引发学生疑问的现象;故意唱唱反调,或反问几句,或问问为什么,使问题深化、清晰;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产生争议性问题等。

二、积累材料

积累材料,是学生知识沉淀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积累材料,能加深已学知识的巩固,拓展他们的视野。正如语文学科的学习,积累的素材越多,写出的文章越有可读性。学生材料的积累,教师应作具体启发、引导。可从书籍中查找,也可以从网络上搜寻,还可从生活中积累。每天积累一点点,学生对知识的吸纳将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如学生的“找规律”问题的积累,经过反复的研究、收集,他们的思维将变得灵活起来。

三、仔细探究

探究问题是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学习创新的基础。正如人们所说:彼此交换一个苹果,我们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种思想,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教学中的“同课异构”能体现教师教学特色;学习中的探究交流能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学生的探究最初应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力避假合作现象。要在探究中培养兴趣,在合作中增进友谊。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如几何证明的一题多解,通过交流探讨,能缩短他们的学习时间,并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问题探究中,有时还需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这包括语言文字的理解,绘画知识的参与。如一道题目:“引葭赴岸”是《九章算术》中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题意是:有一个边长为1O尺的正方形池塘,一棵芦苇AB生长在它的中央,高出水面BC为l尺。如果把该芦苇沿与水池边垂直的方向拉向岸边,那么芦苇的顶部B恰好碰到岸边的B'(如图)。问水深和芦苇长各多少?(画出几何图形并解答)

解:依题意画出图形,设芦苇长AB=AB′=x尺,则水深AC=(x-1)尺,因为B'E=10尺,所以B'C=5尺在RtAB'C中,52+(x-1)2=x2解之得x=13即芦苇长13尺,水12尺。

在探究时,要避免直觉的误导。如下边题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例题:

有一张8cm×8cm的正方形纸片,面积64m2。把这张纸片按图24-1所示剪开,把剪出的4个小块按图24-2所示重新拼合,这样就得到了一个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面积是65cm2。这是可能的吗?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看图,再让他们将图剪开,分组动手操作发现矛盾(64= 65?)之后 ,教师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解释,找出理由并尝试证明,最后表达收获。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学精神。

四、整理结论

“理结论”是对问题探究的总结。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是最后阶段,也是探

篇4

新课程标准下本节内容要求:能够列举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实例。本节课教材内容较少,为了让学生有本可依,因此编写了学生上课使用的“学习材料”。“学习材料”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认识电子地图,这部分内容介绍什么是电子地图以及电子地图的分类。由于电子地图的知识专业性较强,这方面的一些专业术语比较难以理解,编写“学习材料”时,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所以编写内容较为浅显。“学习材料”的第二大部分是电子地图的应用,即该节课的重点。从电子地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的一个种类)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两方面来列举实例说明。“学习材料”中还设置了两个“活动”环节,通过第一个活动增加学生对电子地图优点的认识,通过第二个活动巩固如何用电子地图来确定出行路线、确定地理位置和进行分类搜索;“你知道吗”栏目,利用几幅图片简单介绍电子地图的制作过程;“知识链接”栏目可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电子地图及其分类;能利用电子地图查找地名,并选择到达该地点的最佳交通路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与传统地图的比较了解电子地图的优点;列举实例说明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现代技术在生产生活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经济腾飞而努力学习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电子地图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难点:电子地图是如何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

四、教学方法与资源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纸质地图、多媒体课件。

篇5

(一)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教授语文课程的时候,所做的往往是死板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整个教学课堂完全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话,老师占有完全的主动。一节课下来,老师非常的劳累,可是教学效果依然不理想。面对这样的学习状况,老师不得不思考自身教学手段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为了减轻老师授课的负担,我们需要构建有效的教学课堂,例如:借助情境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利用游戏娱乐课堂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提高学习的效果等等,只有这样才会减轻老师的授课负担,提高老师授课的效率。

(二)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占有主动权,老师只是引路人的角色。可是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一直扮演着被动者的角色,依靠死记硬背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负担非常的大。在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为学生减负。为了减负,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新的教学手段,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

(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学习的目标是为了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可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们的天性,与教学目标南辕北辙,为了扭转局面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授课方式,只有这样才会回到语文学习的目标上来,真正的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们的情商。

二、初中语文构建有效教学的方式和举措

为了扭转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尴尬局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做的便是寻求构建有效教学课堂的新手段、新方法。

(一)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目标

从始至终,语文教学的目标一直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情操,可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教学手段与我们的目标要求出现了偏差。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首先该做的便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只有这样才会更加明确地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工作,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因材施教,提高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因此要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就要顺应学生们的天性,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语文学习材料难度过大会扼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难度过小又不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因此,对于学习材料的选择要慎重。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只有因材施教,才不会打消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多种手段丰富课堂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例如设置情境、利用多媒体、创造小游戏、组织小活动等等,来进一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课堂,在相对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们的情操,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课堂的手段有很多,需要老师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只有这样才会提升学生们的素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结语

篇6

负迁移之分,学习活动中的迁移就是前面的学习材料对后续的学习材料的影响,如果前面的学习材料能促

进后续学习材料的理解则为正迁移;反之,若前面的学习材料对后续学习材料的理解起干扰作用则为负迁

移。

一元一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这一内容,既能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运算、整式的加减加

以巩固,也能为今后学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打下基础。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对于大多

数学生来说不是很难的,但是如果按照教材的体系一步一步讲下去,则要花费很大的功夫,而且容易将学

生引入生搬硬套的死路上。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正确地运用知识间的正迁移效应,不仅能大大降低学生的

学习难度,而且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材中一共安排了8道例题,在这8道例题的讲解过程中,穿插讲解了解一元一次方程方

程的一般步骤,依次是:(1)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2)移项;(3)合并同类项;(4)去

括号;(5)去分母。

如果按照此过程进行教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必将耗费学生大量的精力。为了切实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首先尝试着让学生掌握解方程的第一步。那就是将形如bx=a(b≠0)的方程转化

为x=ab的形式。需要强调的是,在x=ab中 ,等号的左边未知数的系数是1,等号的右边是一个常数,这样

就实现了由方程到方程的解的过程转变。那么,它是如何转变的呢?那就是在方程bx=a(b≠0)两边都除

以未知数的系数b。实际解方程中,方程的形式是千变万化的,仅仅学会了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

数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学习许多变形策略。在以后教学中我因事利导地让学生体会到了去分母、去括

号、移向、合并同内项等解题过程。这些过程在学生看起来的确是顺理成章,过度很自然的,没有一点生

搬硬套的痕迹。

例如,解方程:(1)56=3x+32-2x ;(2)15-(7-5x)=2x+(5-3x); (3)x-14-1=2x+16。

师:方程(1)56=3x+32-2x与形如bx=a(b≠0)的方程有何不同?

生:方程(1)56=3x+32-2x等号的左边不是仅含有未知数的项 ,等号的右边不全是常数项。

师:怎样变成形为如bx=a(b≠0)的方程?

生:移项、合并同类项。

学生一语点破,问题得以解决。

师:方程(2)15-(7-5x)=2x+(5-3x)怎么解决呢?

生:方程(2)15-(7-5x)=2x+(5-3x)与方程(1)56=3x+32-2x相比多了两个括号。

师:有办法将方程(2)15-(7-5x)=2x+(5-3x)转化为类似于方程(1)56=3x+32-2x的形式吗?

生:有,去括号。

师:如何去括号呢?

生:根据去括号法则。

当我出示方程(3)x-14-1=2x+16时,学生提出要设法将该方程转化为类似于以前学习过的方程的形式,那

就是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分母的最简公分母12。随后,我着重强调了两点:(1)去括号时不要漏

乘括号内的某些项。(2)在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必须要乘以最简公分母。

在这种逐步递进的条件下,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向解决问题的终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的知识,从

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便是知识正迁移效应在解决问题中的魅力所在。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个连续而系统的过程,不管是什么样的学习,它都要求学习者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做

基础,当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一旦完成,所形成的新的知识体系必将会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更加积极的影

响,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是学习的迁移。换句话说,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不断地更新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搭建形成知识迁移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只需要“跳一

跳”就能够得着。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每天要接受大量的知识信息,有时也会把一些表层次的,较为相似的但又有本质

性区别的东西不自觉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学习中的“负迁移”。

负迁移在学生的学习中虽然不及正迁移意义重大,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不可小觑。我们的教学目

的在于不断地促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向迁移的产生,极力避免负迁移的产生。因此,对学生所掌握的知

识要及时巩固,及时矫正。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间的本质性的、内在的联系,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之

篇7

受生长环境、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学习初中英语的过程中,学生存在着理解、运用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打破统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树立积极学习的信心。本文结合教学实际,研究探讨了分层递进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法”的重要意义

新课标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此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差别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分层递进教学法则完全符合差别教学的需要,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层次、推进式地进行教学,确保每一位学生得到关注和尊重,从而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

二、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方法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认真选择学习材料,科学划分学生,强化分类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提高英语整体水平的目的。

1.以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为目的实现备课阶段的合理分层

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备课阶段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挑选能够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材料,设计多层次的教学步骤和方法。对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教材内容,着重培养深层次的英语学习能力;对成绩中等的学生选择难易适度的教材,最大限度激发学习潜能;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选择简单有趣的教材,积极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有的放矢地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激发各层次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人教版(Go for it)教材七年级上册Unit6《Do you like bananas》,可以让学生互相询问对方是否喜欢某种食物及回答不喜欢什么,因为涉及到吃的东西,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喜好。教师通过教给学生一些食物的名词,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让全体学生一起来补充更多的食物名词,以调动课堂气氛。

2.施教阶段科学划分学生,提高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阶段,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心理素质方面的差异,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科学地进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用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手段,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说明本节课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深入讲解,积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基础较扎实的中优生给出难题,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知的欲望。开展一些难易程度不同且易操作的竞赛活动,比如英语词汇竞赛、朗读比赛、书写比赛等,积极给予各层次学生奖励。

例如,在Unit1《My name is Gina》的教学中,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考虑到一些学生英语底子薄弱的情况,简单地处理教材,积极引导他们学会用英语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别人打招呼,制作自己英文名字的ID card,通过简单的英语表达和交流,大胆表现自己,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3.练习阶段加强分类指导,提升初中生英语学习的水平

在课后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分层练习、分层批改、分层合作来加强分类指导。设计一些难度不同的习题让学生选做,学困生要完成一定数量的基础题,中等生要完成适量的巩固性习题,优等生要完成难度较大的题。对作业也采用不同的方法批改,优等生的作业给以“方法新颖”的评价,中等生常加“有想法”“有创造性”等批语,培养中优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在学困生的作业中常加“非常好”“进步大”等批语,鼓励他们不断努力上进。通过小组分层合作,引导优等生发挥示范作用,鼓励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提问,促进各层次学生互相取长补短、激励提升,实现共同提高。

篇8

关键词: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教师

课本在初中教育阶段对教师而言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因其是初中生时刻都能够接触到的学习材料,但是教师不能因为课本是最好的教学材料而仅仅使用初中教学课本,因为初中语文的教学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还比较窄,还有很多知识并非能够在课本中学习到,比如,中学生如何有效地解决在生活中所遇的困难或危险。所以为保证初中生可在生活中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教师必须学会扩展阅读的教学技巧,从而扩充初中生的见识。

一、拓展阅读训练对中学生而言所起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训练对初中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可在阅读训练中培养自己的独自能力,还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中的情感,丰富初中生的语感。所以,拓展阅读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中学教师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之时,适当的拓展文章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海洋,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创造时机以便于提供学生表现自己、发挥自身所长的机会。

二、阅读拓展训练的有效实施方式方法

教育学家程颐曾说:“学者先要会疑。”因为只有心中有疑问才会重视初中语文所涉及的知识,并且还会因好奇以及求知的态度学习新知识,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在初中语文拓展阅读训练中应首先从“疑”下手,其次,教师需从学生的解答技巧方面入手,使初中生可掌握较为简单的阅读技巧。

1.激发学生对文章的疑问,开拓初中生的思维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教师需使初中生在文章中找到成功的感觉,进而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并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某校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由宗璞所创的《紫藤萝瀑布》这篇短篇文章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略读,然后依据自己对文章的记忆而思考,寻找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核心。最后教师还会给予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带着自己的问题细读文章。比如说,某位学生在略读后对文章中“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产生了疑问,最后却是在对文章进行细读时明白了作者用这个词句的意义。而除去激发初中生对文章的疑问这一方式方法之外,还有一重要的方式就属教师必须教导学生解答阅读的技巧,使得初中生可掌握较为简单的阅读技巧。

2.巧用阅读技巧,开阔初中生的视野

在初中阅读中最为重要的是解读技巧,因为初中生若能够有效地阅读文章,那么就可对文章愈加的理解,并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所以教师需巧用阅读的技巧而有效地开展拓展阅读训练。例如,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某校教师为保证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经常性加入一些相关教学资料,如,这位中学教师在为自己的学生讲解鲁迅先生所写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首先引入了一些较为稀奇古怪的花草,适当地对一些较为稀有的花草有一定的了解,如:龙血树,使得初中生的注意被文章而吸引,跟随教师的节奏而前行。因此,为使初中生有较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逐步扩展阅读训练,扩充学生的见识。

总而言之,教师首先应从初中生的思维着手,以便于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初中生在拓展阅读训练中找到成功之感,从而更加有助于教师依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培养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有效预设 学习材料

教学需要有效的预设。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一种放羊式的教学,而过度预设则会剥夺学生思考与成长的权利,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生态课堂的预设要求以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思维设计出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在课堂上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有选择地、动态地执行。较之传统教学预设,这种预设会更具人性化,会让执教者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预设离不开材料,数学学习材料好比承载数学知识的船,它是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数学价值、确立数学观的重要支撑。材料的预设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能的发挥,以及学习的效果。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材料预设呢?

1.预设中组织学习材料要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要让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诱惑和吸引力。

学习材料应贴近学生生活、充满趣味并具有挑战性,这一点已经由无数成功的教学案例充分证明。因此,在选择教学材料的时候教师要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学生的生活,努力挖掘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同时又隐含着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的实际问题来搭建数学学习的知识大厦。如教学八年级“坐标与函数”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坐标与生活的联系,理解坐标的意义,我引用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故事生成预设(播放视频):当王成高呼“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时,远在大山深处的炮手是如何能将炮弹发送到王成所在的位置攻击敌人呢?在同学们被王成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感动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探究其中隐藏的平面坐标知识的兴趣,为理解和掌握平面内一点可由一对有序实数确定打下了基础。

2.预设中组织学习材料要能支持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在没有实施教学之前,学习材料只是零砖片瓦——为教学的进行提供可能。

只有将这些“死”的砖瓦变为可供学生剖析、重组、演绎的“活”材料,才能将数学知识本身所承载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释放出来。将“死”的数学改造成“活”的数学,就要把“书本上”的数学变成“生活中”的数学、把“专家”的数学变成学生自己的数学。如初中数学中的“坐标”教学很多学生都觉得乏味抽象不易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坐标的意义,我把班级座位按八列七行均匀排列,用两根带箭头的绳子(拉直)分别表示X轴和Y轴,按同学所在行和列建立坐标系。这样,每位同学都变成坐标系中的一分子,死坐标“活”了,理解概念、描画图形、解决问题从此变得轻松自然。

3.预设中组织的材料应简繁适当,不宜太简(简单说理不明),也不宜太繁(繁、乱冲淡主题)。

要尽可能保证材料情节清晰、准确、简练,以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有效的研究探讨,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习他人无可厚非但不能为名所累,更不能被他人的光环所困,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他山之石”为我活用——就像张无忌学太极,最高境界是:忘记招式抓精髓,随势而动得神功。因此,选材不在于情节是否热闹,而在于简单有效——情节是表象,表象掩盖下的数学本质才是我们的最爱。身为教师的我在设计教学时坚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而不是到报刊、杂志之中去网罗材料,也不是简单地将他人的成果生搬硬套,使之变成“四不像”,以致学生思维混乱,教师顾此失彼。

4.预设中组织的材料要有足够的弹性空间。

有的教师害怕学生能力不足,教学中过度铺路——把大材料拆成小问题,再由一连串小问题一步步地走向目标,让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表面看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其实不然,这就像妈妈嚼碎了馍喂孩子一样——学生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思维训练,学习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情感也没有得到升华。有的教师正相反,过分夸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对材料进行科学的整合,也不为学生做铺垫,以致给出的问题太大、太难,让学生无从下手。这样同样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八年级“三角形中位线”一节复习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题组系列:

(1)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请你在图中画出来。

(2)图中有几个平行四边形?说说你的理由。

(3)图中原三角形被分割出几个小三角形?它们全等吗?为什么?

(4)处以中间位置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在面积、周长上有何关系?

(5)最上面的三角形通过怎样的变换可以得到其他的三个小三角形?

(6)我们称:“顺次连接三角形三边的中点所得的三角形为中点三角形。”设原三角形周长为m,面积为s。若取中间中点三角形三边的中点并顺次连接,则可得到第二个中点三角形,依此类推,第n个中点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篇10

【关键词】中高职美术生;英语学习策略;年级差异

一、学习策略

Oxford(1989)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有目的、更愉快而采取的行为或行动。Oxford(1990)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的关系,包括:1.记忆策略,指在大脑中建立信息网络,运用形象和声音,有计划地认真复习,并运用身体动作加以强化等;2.认知策略,指练习,接受和表达信息,分析和推理,构建信息的输入和输等;3.补偿策略,指通过积极猜测等以克服说写过程中语言知识的不足。

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的关系,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直接策略包括:1.元认知策略,指确立学习重点,安排、计划和评价学习过程与结果等;2.情感策略,指有效克服焦虑与紧张,自我鼓励,并及时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控制情绪等;3.社会策略,指询问问题,与他人合作,理解别人等。而且,Oxford根据以上分类框架设计了一个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诊断表(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Cohen把第二语言学习者策略分为语言学习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识别、区分、组织、接触和识记)和语言使用策略(包括检索、掩盖、排练和交际策略)。

Ellis指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学习第二语言而使用的特殊方法或技巧。

O’Malley&Chamot认为学习策略是不同的学习个体为了有效地理解、学习或加工新信息而采用的特殊想法或行为。他们将其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语言学习进行计划、准备、指导、监控或评估等;认知策略指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推理、演绎、总结等;社会/情感策略指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合作、提问或情感控制。

我国学者文秋芳把学习策略定义为有效学习策略所采取的措施。该定义强调了两点:使用策略的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效率;策略的实质是学习者的行动而不是想法,该行动可以是外部活动,也可以是内部活动。并将语言学习策略划分为两大类: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前者是管理外语学习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策略,处于语言学习策略之上,并对后者具有制约作用,而后者即语言学习策略是直接用于处理语言学习材料的策略,具有学科独特性,只能用于语言学习。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的对象是来自一所美术学院的附属中、高职的182名美术生,年龄从16岁到20岁不等。其中,中职一年级的40名学生是刚从初中毕业升入中职的新生,二年级46名学生相当于普通中学高二的学生,而三年级的学生因为忙于准备高考,怕影响问卷的信度,而选择了96名参加高考后升入大学一年级的新生。这样,美术生样本的选择具有代表性和连贯性,从初中到大学他们经过了至少6年的英语学习,或多或少地掌握或使用一定的学习策略。

2.调查工具。调查工具是信度和效度较高,被国内外研究者广泛使用的Oxford’s SILL(1990)的学习策略问卷,该问卷共有测量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的50道题,采用1-5级量表记分,分别是:1代表“完全不适合我的情况”、2代表“通常不适合我的情况”、3代表“有时适合我的情况”、4代表“通常适合我的情况”、5代表“完全适合我的情况”,选项无对错之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3.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于2009年10月对182名美术生进行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由于个别问卷的回答不符合要求或空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73份,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方差分析。

图3.1 各年级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条形图

三、研究结果

1.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从图3.1中可以看出美术生属于一般使用学习策略者,更多使用补偿策略;不同年级的美术生在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是不同的,相比而言,中职学生比高职学生更多地使用学习策略。具体表现为:在记忆、情感和总策略的使用上,中职一年级学生高于中职二年级学生,而中职二年级学生又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在认知、补偿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中职二年级学生高于中职一年级学生,且中职一、二年级学生都显著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只有在社交策略的使用上有稍许例外,中职一年级学生稍微高于高职一年级学生,且中、高职一年级学生都显著高于中职二年级学生。

美术生是英语学习相对比较薄弱的群体,他们经常通过猜测、图示等补偿策略来弥补学习过程中语言知识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