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团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4-02 02:14: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团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xxxx矿是xxx集团下属的一座年生产能力和洗选能力均为4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1996年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2001年通过“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现有职工6000余名,固定资产5.23亿元。属全民企业。
矿井始建于1965年,原设计能力150万吨,1970年简易投产,1981年达到设计能力,1987年进行改扩建,1991年底完成扩建工程,1996年产量达400万吨,机械化程度达100%。井田地质构造简单,煤质较硬,煤种为优质无烟煤。主要产品九级洗中块获国优银牌奖、“全国用户满意产品”称号,其它产品也分别获省优、部优奖,是化工、冶金、建材、电力行业和民用的优质原料和燃料,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远销韩国、日本、土耳其和东南亚等国家地区。
矿区位于xx白马寺森林公园脚下,距市区约10公里,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素有“花园式矿山”之称。矿区占地1.9平方公里,现有住宅楼108栋,住户4500多户,xxxx矿的矿区绿化面积达到了8.4万多平方米,覆盖率达32.27%,人均绿地面积42.67平米。矿区拥有一流的室内体育馆、大型水上游乐场所,社区服务功能完备,实现了宿舍公寓化,食堂餐馆化,矿区园林化。矿区环境优雅,风景秀丽,居住条件舒适,居民小区获“国家级文明小区”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xxxx人发扬“艰苦求实,奉献创新”的企业精神,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深化改革,依托科技进步,不断完善管理,使矿山沿着质量、安全、效益型道路稳步前进。
进入新世纪,面对矿井资源枯竭,地质条件不断恶化,矿井提前进入衰老期的现状,xxxx矿党政班子围绕晋城煤业集团“二次创业、十年百亿”的宏伟目标,以谋求xxxx矿新的发展为己任。对外积极拓展xxxx矿生存发展空间,于2003年底构建了“矿大本营、赵庄矿井、沁秀公司、多经三产”四大板块发展格局;对内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大搞生态绿化工程,规划了一个停车场、三条主干线、五个生活(工业)区、七个植物园,形成了二季有果、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化格局。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通过xxxx矿历届领导班子和全矿职工家属的不懈努力,xxxx矿先后建成现代化矿井、行业一级企业、职工生活福利样板矿、文明煤矿,共赢得省部级以上荣誉60多项。
目前,xxxx矿正在围绕晋煤集团公司“建设煤气电化综合发展的环保型绿色矿山”的奋斗目标,努力加快四大板块的全面发展,谋求企业二次创业新的更大的进步。
一、共青团夜校创建背景
现代社会是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基本要求和必备工具。集团公司提出的“二次创业、十年百亿”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竞争意识包括青年人在内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青年作为企业的突击队和生力军、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是推进企业二次创业的重要力量。为积极响应集团公司、矿党政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伟大号召,加快和推进青年人才工程建设,满足矿山广大青年职工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渴望,在集团公司团委和矿党政的正确领导下,xxxx矿团委经过调查研究,于2003年7月成立了“共青团夜校”学习型青年小组。
在创建“共青团夜校”学习型青年小组的过程中,集团公司团委、矿党政各级领导给予“共青团夜校”大力支持和亲切指导。在共青团夜校开班仪式上,集团公司团委xx书记和矿党委王中一书记亲自为“共青团夜校”揭牌。创建一年来,公司团委xx书记多次对“共青团夜校”创建工作做出具体指导,矿党委xx书记为学习型青年小组亲自撰写了领导寄语,矿党委xx书记还就学习型青年小组创建多次给予指导,协调解决实际问题。xxxx凰山矿团委本着服务青年、服务矿山的宗旨,为把夜校办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青年学习阵地,团委为小组购买了书籍、光盘等学习资料,不断引申创建工作力度。总之,各级党团组织和领导的关怀,促进了学习型青年小组的创建工作。
二、共青团夜校性质
共青团夜校是共青团xxxxx矿委员会牵头组织领导的一个学习型青年小组。共青团夜校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对矿山的广大团员青年进行计算机、矿业工程及企业管理等各类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的学习阵地,是广大青年相互学习、交流、研讨的有效平台,是青年岗位成才的成长园地,是推进矿山青年人才工程建设的特色载体。
三、共青团夜校学习型青年小组推进规划
1、指导思想
规范学习行为,营造学习氛围,为广大员工提供学习交流平台,通过提高企业员工学习力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人的全面进步和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主要目标
1)队伍建设:通过学习型青年小组的创建,造就一支“创新、严谨、奉献、不断学习”的小组队伍,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型组织理论灌输到学员思想中,从而推进人的全面进步和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学习途径:在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加强教育培训规划的同时,大力倡导工作过程中的团队学习,以点带面,营造全员学习的氛围。
3)小组体制:形成管理高效、机构扁平、富有创新能力、学习力强的团队,以实现小组的相互学习、整体互动和协调合作。
3、立项情况:
1.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为主,通过培训,让员工熟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工作、学习、生活打好基础;
2.以计算机模块考试培训为主,为员工职称晋级考试服务;
3.以计算机专业知识为主,通过学习,让大家掌握一门或多门编程知识,为矿山培养自己的软件人才;
4.以文化知识和英语知识为主,满足大家对知识的求知欲,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5.以矿业工程、企业管理培训为主,通过培训,为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
4、学习原则
1)内源学习:鼓励员工从自身的岗位工作中学习,激发小组成员尝试、探索新的构想,并在改善和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2)外源学习:开展广泛的青工调查,尽可能为青工提供各类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学习交流机会,并把青工的个人成才作为一种最高的激励手段来使青工获得新的能力,不断提高我矿青年人力资源的素质,从而实现青年自身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共同进步。
3)创建架构:
四、共青团夜校小组情况
1、团队共同愿景:
培养具有现代企业竞争意识的复合型青年人才
2、团队目标:
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青年
3、工作方针:
发扬团队精神活出生命意义
4、座右铭:
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
5、指导老师:
xxx
6、小组牵头负责人:
xx
7、小组具体负责人:
xxx
8、小组成员:
xxxxxxxxxx
五、共青团夜校工作的实施方案
1、具体做法:
1)自小组成立以来,我们狠抓小组成员的自身素质,购买大量的计算机方面的书籍进行学习,并制定严格的小组成员学习考核制度,每周五晚进行集体学习,探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一年的创建过程中,完成了对Windows、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原理、Office办公软件系统、WPS办公软件系统及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小组成员本身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将学习型组织的学习理念,在全体学员的学习中开展,我们将《第五项修炼》的实践案例在上课时穿插,让大家对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采用分组学习、竞赛等方式培养大家进行团队学习,在培训的同时时刻把学习型组织理论灌输到学员的学习中,使他们在结束学习后,能掌握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学习方法。
3)创建的初级阶段我们就严格按照学习型组织理论指导创建工作,组织小组成员系统的学习第五项修炼及相关学习型组织理论,积极参加集团公司举办的学习型组织创建培训班,确立小组初期的共同愿景即扫除我矿青年职工中的计算机盲。针对这一愿景,小组成员通过探讨、研究,确立小组的工作方案,并在不断的工作中提高小组成员的整体素质、相互协作能力。
2、阶段性成果:截至现在共青团夜校共举办10期培训班,受训人数达到272人,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讲授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还为大家讲授我们小组的学习方法,使大家不仅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学习,理解掌握了部分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知识,受训人员在结束培训后,在单位能够达到自主学习,并带动身边同事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我矿掀起了学习计算机的热潮。小组成员为了检验阶段学习效果积极报名参加集团公司第四届计算机技能比武,在矿和公司的比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受训的学员有很多也申报了计算机模块考试,为晋级职称的评定奠定了基础。
3、奋斗目标:根据矿山发展实际,为进一步地把夜校办成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学习阵地,矿团委本着服务青年、奉献企业为宗旨,决定把“共青团夜校”作为我矿团青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载体,办成全矿员工特别是团青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园地,不断适应我矿创建“学习型矿山”的发展要求,为企业的二次创业和我矿四大板块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六、几点思考
1.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是循序渐进的活动,必须自上而下、以点带面地逐步推广。其中发挥骨干和典型的作用尤为重要。特别要选准试点单位,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明显的效果,更能增强对整体推进的信心。
2.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管理行为,而不是简单的仿效或运动,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创建,而是要把创建活动同企业的管理和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改善工作氛围,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3.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是简单的工作方法,而是一种管理理念。创建中不应该生搬理论,而是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地创建,既要创新,又要把适合企业现状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验借鉴过来,为我所用。
4.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不是今天创建明天就能成功的,正如有关专家指出:“我们永远都不能说自己已经是学习型企业了”,只有不断地创建,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提高,在系统的修炼中循序渐进,才能保持创建的正确方向,使创建活动不断向更高层面提升。
七、创建活动小故事
故事一
在创建之初,小组成员都是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的团支部书记,虽然在学校或自学的计算机知识不少,但是有很多细节没能系统掌握,我们就利用团队学习日加强学习,学习有时比较枯燥,我们就采取口头考试的形式,这样大家可以用听和讨论的方式来了解更多的东西,学习气氛也比较热烈。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选煤厂洗煤车间团支部书记xxx,在学校学的是新闻专业,凭着对计算机的爱好加入到团队,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她起早贪黑的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自己查资料解决,实在不行在团队学习日向大家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已经能够给大家讲课了。为了能够更好、更系统的深入学习,2004年初,她还报考了太原理工大学的计算机本科专业。通过参加学习型小组她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技能,而且对学习型组织理论有了较深的理解,学到了新的学习方法,很有信心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版权所有
故事二
在夜校开始阶段,由于有九百多人报名,我们一下子培训不过来,所以现对35岁以下的人进行培训,在第二期培训班开班之前,基层有个42岁的工人老赵找到我们非要参加培训。他说:“我们上学的时候没赶上好时代,现在有了这学习的机会你们还限制年龄,那我去找领导行不”,面对它的热情我们也非常感动,破例把它安排到培训班。在学习中他特别用功,我们也根据他底子差的实际情况,安排辅导老师为他做更细致的讲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培训结束时他圆满通过考试。现在他买了电脑,家里人和单位的好多员工在他的带动下,都开始学习计算机。他已经是单位里的电脑高手,每天还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参加远程教育。
篇2
一、思想素质方面: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认真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爱校、爱岗、爱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待学生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做到: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己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方面:
作为一名区级骨干教师,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师德要模范、班级管理要优秀、教育教学成绩要突出……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我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我积极利用空余时间阅读摘录教育理论,学习先进经验和新的教育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人格之于人,恰如花香之于花。”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征服学生的心。教师的职业应该不仅仅像蜡烛,更应该像泥土,使每一颗种子都能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而健康成长。
我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该不仅教学好,教研水平高,更重要的是要以教书为手段最终实现育人的目的。作为一名教师,我牢记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几年来,我始终牢记这句话,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
我认真准备每一节课,精心备课。在备课的同时,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更多的知识。多年的教学使我懂得了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得成为水的源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们千奇百怪的好奇心。因此,我在课下,十分注意自己的知识积累,大量的翻阅课外资料,来拓宽自己的视野。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业务培训和教研活动。
上好一堂课,必须要在课前准备上下功夫。我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理念,甚至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还充分选择应补充的资料,做到了有备而上。除此之外,课前我还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分析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有哪些困难,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大胆的在课堂中引进新思路新方法,解决课上的问题。课上及时根据课堂情况调整教学环节与教学思路,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做到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语言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乐学、会学。
三、教改科研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继续承担国家级课题《小学生生活作文》的研究,在课题组长的领导下,积极进行探索,不断地分析、讨论。已经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办学生特点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孩子们由惧怕作文到喜欢作文,由最初的没话可说到现在的滔滔不绝,每一名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在教研中,我的教学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四、帮代工作
我虽是区级骨干教师,但我深知“一棵树不成林”的道理。我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实践,在平常的探讨中,我也从不吝惜自己的点滴经验,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学期我还与积极肯干的杜青伟老师结成师徒,每次听课或听讲座回来,我都会主动把笔记和学习材料给她看,这学期在共同实践小学生生活作文的过程中,我与杜老师共同备课,在听完她的课之后,主动找她谈自己对课的看法,对如何改进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共同探讨。这样做使我和杜老师的收获都很大,我们在共同提高。
五、努力方向:
一直以来,我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制定了以下努力的目标:
1、在提高课堂实效性上下功夫,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有更大的收获。
2、及时总结,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经验、有价值的思考、及时记录下来,以便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水平。
篇3
关键词:学前卫生;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1
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新世纪幼儿教师的重任,必须更新观念,紧跟时展的步伐,明确培养目标,加快课程建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幼儿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须经过悉心培养和严格训练才能获得并维持。
一、具有测量形态指标、生长发育的技能
学前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包括形态指标、生理功能指标、生化指标及素质指标等。如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态指标是体重和身高。体重1-10岁=年龄×2+8(或+7)用体重评价儿童的营养状况一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用不同数值的身长(身高)所应有的体重为基准,不分年龄和性别,用百分数法列表,使用时按照儿童的身长(身高)值查出标准体重,如果所测儿童的体重位于第20百分数到第80百分数之间,说明该儿童的体重属正常范围。身长是指人体站立时颅顶到脚跟的垂直高度,2-12岁儿童的身高可按下面公式估算:身高(厘米)=年龄×5+80(或+75)。头围能反映颅和脑的大小以及发育情况,儿童出生时,头围已达成人头转的65%,10岁时则达到成人头围的95%以上,新生儿头围平均值为34厘米,1周岁时为45厘米,2周岁时为47厘米,3周岁时头围平均为48厘米,以后增长得更少,所以对头围的监测在出生后头2年尤为重要。胸围表示胸廓的容积以及胸部骨骼、胸肌、背肌和脂肪层的发育情况。新生儿的胸围平均为32厘米左右,比头围小1-2厘米,1岁左右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后胸围超过头围,营养物质摄入不够,缺乏体育活动以及疾病造成的胸廓畸形(如佝偻病)均会影响胸围的增长。儿童随年龄的增加,下肢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故坐高占身体的比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指标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如反映骨骼肌肉系统的基本指标有握力、拉力、背肌力;最大耗氧量则为心血管和呼吸机能的综合指标。还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
二、具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矫正方法的技能
游戏矫治法是为学前儿童创设一个特别的游戏室(角),通过游戏,让学前儿童自发地、自然地将自己的心理感受与问题充分表现出来,获得情绪上的放松,最终认识自我,并在学前儿童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控制自我,特别是集体性的游戏矫治则对解决由社会适应困难而引起的问题较为有效。
家庭治疗法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的心理治疗方法,首先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再对问题儿童进行家庭干预,这对少年儿童心理一行为障碍的治疗有良好效果。
团体训练法是一个既可以加强团体成员关系,同时又可以有效消除自闭行为的方法,如对在幼儿园内有自闭表现的孩子,可以由教师组织一个简单但较适合团体成员性格的活动,比如种树、种花或者简单的团体体育运动,这样可以强化团体成员对自身角色的认同,增强对彼此的认同感。
动物辅助疗法是以动物为媒介,通过人与动物的接触,而使病弱或残疾个体身体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动物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儿童的焦虑,促进儿童社会化过程,尤其是可减少智力落后,注意缺陷、脑瘫等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他们的发展。
三、具有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和各项技能
选择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能引起他们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内容一般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不宜长时间地从事某一种活动,以免造成绘画,写字困难。提供给学前儿童的学习材料和教师使用教学材料应符合卫生学的要求,比如:图书色彩鲜明,图像符号清晰,纸张坚韧洁白,无反光的读物且应经常进行消毒,铅笔、蜡笔、其它用具应无毒、安全,铅笔以圆形笔杆为宜,笔杆不宜过细,以免造成绘画、写字困难。托幼机构的教学环境应有足够的照度,一般不低于50勒克斯,阅读和作业时,光线必须从左上方射入,以免发生阴影。保持正确的坐姿,不歪头,不耸肩,脊柱正直,头不过于前倾,前胸距桌缘一拳,将大腿放平,足着地,使身体的重心稳妥地落在坐骨和依靠背的支撑点范围内,以减轻维持坐姿的肌肉疲劳,在绘画和写字时,要训练学前儿童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笔杆放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三个指梢之间,食指在前,拇指在左后,中指在右下,食指应比拇指低,手指尖与距笔尖约3厘米,笔杆和纸张应成60度左右的倾斜。由于学前儿童呼吸发育不够完善,尤其是声带发育不够成熟,在唱歌时,要特别注意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声带的疲劳和损伤。
四、具有为学前儿童膳食调配的方法
1.合理选择食物:为学前儿童选择食物,应符合卫生、安全、富含营养、有利于消化吸收的总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食物应排除在选择范围之外:腐烂变质的食物;刺激性过程的食物;含有致癌因子的食物;含有农药、人工色素等有害物质的食物;天然有毒食物:如青西红柿、发芽的土豆等不宜食用;天然补品和人工营养品。有些食物应尽可能少选用,如冷饮等。
2.巧妙搭配膳食:搭配好各主、副食,加上合理烹调,可使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能促进学前儿童的食欲。
五、具有对患病幼儿的基本护理技能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对于学前儿童来说,由于年龄小,能力差,病后的护理显得更为重要,精心的护理可减少各种疾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保证儿童的病全康复,因此,掌握常见护理技术,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要条件,也是幼教工作者的职责如:测量体温;测量脉搏次数;观察呼吸频率;热敷法;喂药;滴眼药水;鼻腔滴药;简便通便法。
六、具有学前儿童自救能力训练的方法和技能
篇4
关键词 学科教师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city Training
Study in Bameng Area Subjects
YAN Xiaoqian, ZHAO Xiwu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 For the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must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 make a brief statement on the ability teachers should have in the current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alyzes the Bameng subject area teachers statu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bilities,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academic ability of teachers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training methods.
Key words subject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pacity train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0 引言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新时代的教育变革,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这种机遇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信息技术最终能否对教育发生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教学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人,包括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等。而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又是直接影响学校课堂教学活动能否正常有序进行的关键性因素。
1 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
所谓信息技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信息的能力。综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参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教学人员部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年版)、《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等国内外相关标准,结合我国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分为基础信息技术能力、通识信息技术能力和专门信息技术能力。其中教师的通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解决常见问题而必须具备的领域内常识性信息技术能力。如杀毒软件与压缩工具的使用、简单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资源的搜集与下载、加工处理、整合与、常见网络交互工具与环境的使用、在线学习材料的制作开发等。教师所要掌握的专门信息技术能力根据其所教学科的不同而不同。
2 巴盟地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
笔者于2011年六月至七月间对巴盟地区的中小学学科(非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取得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反馈资料。通过对调查材料整理并加以分析,对巴盟地区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现状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非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及计算机网络运用能力普遍较好,70%教师家中都有一台以上电脑,并且使用电脑的主要目的是查找教学资源,下载教学课件等活动。从各学科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办公软件的熟练程度分析,60%教师只是会使用一点中文Word, Excel和PPT,其软件编制与课件(积件)开发能力普遍较弱。大部分学科教师是从网站上直接下载教学课件,只有25%教师是自己使用PPT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在教学管理中,如使用计算机进行成绩管理、计算机改卷、学生评价等活动中,各学科教师体现出的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对Excel的应用只是停留在简单层面上。86%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是通过职后专门培训或自学获得,并未在大学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因此在教学研究层面上,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并未使用过网络平台展开教学,没有属于个人的个性化教学网站。
3 巴盟地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式实践探索
从以往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分析,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培训方式单一;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导致所有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联不大,降低学习兴趣;忽略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师已经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内蒙古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专家团队于2011年8月5日对巴盟地区中小学学科教师开展了集中培训。
开展本次培训之前,专家团队对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模式进行进行了精心地设计。表1 即为中小学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矩阵培养模式设计。在授课方式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采用以课件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针对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此次培训教学秉承“面面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上机操作时间,有专家指导,使教师能及时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为避免培训无法产生持续的效果,专家还搭建了网络平台,以供教师在培训结束后继续自主、协作开展后续学习。
图1
图2
专家利用维客建立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后续网络学习。维客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系统支持多人或者说是某个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含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维客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建站工具,相对于传统网站提供的电子邮件、论坛以及聊天室等功能,维客站点更强调团队的合作。因其开放性、组织性、简易型等特点,它在协作学习、师生协作共创、学科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次培训中建立的题为“学科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的维客页面如图1、图2、图3所示。利用该平台专家可以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文本格式、图片格式和一些视频资源,布置后续学习任务。在“学员设置”栏目中有所有培训教师的维客页面的超链接,专家可以链接到每个学员的页面。查看其学习成果。每位教师亦可链接到其他教师页面,以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另外,每位教师可以要求授课班级学生建立自己的维客页面,并与教师完成链接,这样就可以实现专家―教师―学生的三级管理模式,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
图3
4 结语
通过开展本次培训,使得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反馈资料。利用维客平台跟进培训教师的后续学习,发现各位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方面都很有心得,并逐步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应把以理论为主的教授方式、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以课题研究为主的任务方式以及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后续学习的方式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各学科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郭绍青,王卫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但松健,孟昭曜.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施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
[3] 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篇5
关键词:思品课、知识迁移、能力培养
思品课教学经历了传统的讲授、信息化条件教学的摸索、网络支撑的的平台教学,形式多样,理论不断发展。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轨要求下,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理论探讨朝着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方向发展,重探究与互动 。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以下的误区:
(1)为活动而活动。为了让学生深入化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掀起满堂的活动课,整节课让学生讨论、做小品,整节课不知学了什么。
(2)为探究而作秀,滥用课堂探究学习方式,小问题复杂化。
(3)为展示而展示。教师要求个别学生课外做好准备,整节课让学生展示课件,大部分学生做观众,教材知识点的展示。教学用传统的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间的联系。其不足之处是限制学生思维。展示的只是知识平台,而不是能力平台,缺乏思维的深度。
(4)多媒体条件下的传统课堂的"灌"注式" ,利用媒体的形式,分割知识点,一一讲授。形式是新的,出发点是"授"而不是"导""点",学生没思考的空间,所以也根本谈不上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5)轻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无法将知识知识之间"串联"或"并连"起来,造成知识体系建构的困难和能力发展的瓶颈效应。
(6)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缺乏对知识的细化、序化、类化、内化、活化和网络化。绝对服从教材的知识体系堆叠。教师重点在理论篇的讲授,按照教材的内容重点默写过关,就可完成任务。其不足在于淡化知识的理解,为教知识点而教学,同时割裂理论联系现实,"教材怎么编就怎么教"流于形式,不利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
归因分析:一些思想品德教师受旧的观念的干扰,认为课堂就是要将教材的知识告知学生,会背会默就完成任务;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价值情感判断的三大维度中,人为割裂其辨证关系,知识目标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是构成思想体系的组成要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即我们所讲的思想觉悟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较思想觉悟目标的内涵更丰富,更符合思想品德课的终极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的价值取向,是道德品质内化的评价标准,是思想品德课的核心灵魂。归根到底是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结果。
思品课教学归根到底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教学中创设影响知识迁移的条件,促进学生学习迁移效果显现和综合能力提高。
知识迁移规律给我们的启示:
知识迁移是有条件的。西方的桑代克的相同因素说:"只有当两种官能有相同因素时,一种官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官能。"只有在外力和自觉的作用下,迁移才会实现;贾德的概括迁移理论。认为只有对本人的经验进行概括,迁移才能实现。
知识迁移的客观条件是习得知识技能的相同因素;迁移的主观条件决定于人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根据知识迁移规律,在思品课教学从以下方面创设迁移的条件:
(一)所学的知识、技能之间要有相同因素。
巧用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建构知识体系,为实现知识迁移创设相同的知识背景。能力必须由学生在进行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培养。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授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答有关的习题,其潜在的假设是:学和做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只有先学会了才能去做,去解决有关的问题。建构主义所倡导正好用相反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先鼓励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因为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学生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可能还要查阅有关的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和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形成自己的假设和解决方案。
如在传授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作用。
要求小组课前进行辨论准备1、2组的观点是"竞争更利于团队的进步",3、4组的观点"合作更利于团队的进步",各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去收集材料与证据,结果在课堂上学生的激烈讨论中,关于两者的作用关相互关系的知识体系在讨论中构建起来,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可以建构起与此相应的知识背景。教师再进行提炼和概括,使得所建构的知识明确与系统。
(二)创设情境,利用变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习惯。反对过于简单化地处理学习内容,要把学生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知识迁移。强调在学习中应让学生试着像社会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充分运用"道德二难法"虽然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考的对象不可能达到那样高深,但在学习中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却是一样的。因此,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应更多地取材于现实生活,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存在,并学会利用材料中提供的各种原始数据去进行分析、思考,展开探索,提出假设,进而检验假设,得出结论。如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做法"教学专题,本人结合伦教的"香云纱"传统产业,提出了"香云纱的历史""发扬香云纱这一传统文化的作用"、"怎样创新和继承传统统文化"的三大命题,同时引出"怎样让年青人喜欢并接受香云纱";如何处理好保护伦教的古建筑与城市化建设的矛盾",引导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的创设,探究问题的原因,因而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创造性思维就会形成。
以上的情景来源于伦教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运用知识进行思考与寻找规律,潜意识中在实现了知识的迁移。那么在中考所出现的多种问题是难不到学生的。因为课堂所掌握的不是死知识,而是活方法。
(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斯斯基主张,"迁移的基础在于概括。迁移过程,主要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去辩认当前的新问题,将新的课题纳入已有的经验中,实现知识迁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上的理解。学生是否形成了深层次的理解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1)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2)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3)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4)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5)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能力体系包括: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以上能力,本人提出"构建知识过程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不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学生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推论中是否包含逻辑错误等,同时不断引学生进入命题临界点,如在《诚信专题》教学要求学生将诚信、善意的谎言、沉默的谎言进行区分;三鹿奶粉事件。学生围绕这些命题从道德、法律、政府、社会的层面进行调查,并以小组形式一份小报告,在班内交流评比。就这样,学生的能力在一言一语中生成,从而生成新的判断价值观,学会从多角度求证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知识迁移的路径。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引导学生思考:"我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我的解题途径是否最佳?""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径?""今天学的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等,比较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的答案的关系,理清知识迁移的路径,优化迁移的方式。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反思的意识和习惯,并学会科学地迁移知识。
(五)在课堂上多创设师生交流的机会。生生互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独立思考能力;师生互动利于观点的激化,不断完善思维的方式。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各种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许多创造性灵感不断闪现,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为迁移而教"成为教育界的口号,充分利用知识迁移规律,提高学生的能力,实现由应试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要重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掌握探究的科学方法,克服干扰。需要在教学模式上创新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体验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等,创造出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资料: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第372期《对新课改的点滴思考》张红娟
(2)《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付萍
(3) 新课程实施过程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丛书《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篇6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大学;英语学习策略;特征
中图分类号:G75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5-0164-03
由于历史、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可能较其它汉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低。本研究尝试从英语学习策略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探讨与汉族学生相比较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使用英语学习策略时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及差异,以期能更好地指导实际英语教学。本研究采用分类分层抽样团体测量的方法在贵州各主要高校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一、调查结果
本研究发放SILL(英语学习策略)量表420份,回收400份,除去无效量表17份,实得有效量表383份。其中贵州大学学生73名,贵州财经学院68名,贵州师范大学81名,贵州民族学院94名,贵阳中医学院67名,共383名;其中少数民族176名(苗族56名、布依族38名、侗族27名、土家族19名、仡佬族11名、壮族9名、穿青族7名、蒙古族6名、满族3名),汉族207名。表1是两组被试基本情况的描述性分析。
按照Oxford提出的测量标准,每种策略平均值的大小表示了被试使用该策略的频率,具体标准分为五个等级,分别如下:平均值在1.0-1.4之间表示“从不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1.5-2.4之间表示“很少使用该策略”;2.5-3.4之间表示“有时使用该策略”;3.5-4.4之间表示“经常使用该策略”;3.5-5.0之间表示“总是使用该策略”。
两组被试使用各项策略及总策略的频率均在2.5-3.4之间,说明我省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学英语习策略使用情况都一般,属中等水平范围。其中两组被试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的使用频率均较高,而使用频率最低的都是记忆策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组的6种英语学习策略及总策略使用频率的均值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两组被试在补偿策略和情感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
二、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1、学习生活环境改善,民族交流加强缩小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大学生间的差距
本研中两组被试使用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的频率都是最高的,这与江晓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元认知策略的普遍使用表明大学阶段的学生为了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能够在宏观上积极调控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协调自身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积极使用补偿策略表明学生能有意识地通过上下文,预测他人目的等手段弥补在理解和运用目的语中知识的欠缺,克服遇到的语言障碍。虽然我省大学生用英语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对话交流的机会不多,但是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学习以及英语测试,学生有可能至少在理论上将应试技巧中使用最普遍的猜测词义,迂回表达等带有补偿性质的技巧迁移到日常的学习中。
因为缺乏真实的英语交际学习环境以及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记忆”是中国学生最常用的英语学习策略。但是,在本研究中学生使用记忆策略的频率也偏低。一种可能的原因是,中国学生习惯用背诵生词书,重复记忆等传统的记忆方法,而不习惯量表中提到的借助肢体语言或英语的节奏等策略来帮助记忆。
此外,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记忆、认知、元认知、社会策略和总策略的使用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说明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记忆、处理英语学习材料的技巧方面以及调控自身的英语学习过程方面都与汉族大学生是没有差别。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两组被试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上也没有明显的差异(t=0.163,sig=0.870)。总体看来,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策略形成和使用上与汉族大学生基本无明显区别。这说明经过国家和地方多年的投入和帮助少数民族的生活学习环境已经有了巨大的改善,就贵州地区的在校大学生而言,民族间的差距已大大缩小,这应主要归因于民族间交流的加强,民族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另外,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本次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并不都是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部分外省来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可能是调查结果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的原因。
2、民族文化特色形成的差异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汉族大学生在情感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姚瑛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情感策略的频率较汉族大学生高,这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比汉族大学生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能较有效地克服在英语学习中的负面情绪和情感障碍(如焦虑、缺乏信心、害怕失败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可能与少数民族文化有关,少数民族多能歌善舞,喜欢以歌舞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样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率真、热情、奔放的在格特点,这也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可能在无意识中更多地使用情感策略以疏导自己在学习产生的不良情绪。
3、三种语言带来的困难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缺乏造成的差异少数民族大学生使用补偿策略的频率明显较汉族大学生低。这说明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因语言知识不足在语言交际中碰到障碍时,较少地使用猜测等手段来有效地克服这些障碍。在二语学习中,一语正负迁移作用的存在是研究所公认的,而在三语学习中,学习者必然受到一语和二语两种语言迁移的影响。汉族学生学习英语时只有两种文化冲突,而少数民族学生则要面对三种文化冲突,也就是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理解英语的过程中,要多受一种语言的干扰。另外,与以前相比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英语学习条件有所改善,但总的来说学生们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客观条件仍然有限,缺乏练习英语的机会和英语学习环境在极有可能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大胆使用猜测等补偿策略来达到顺利交际和解决语言困难等问题。
三、教学启示
1、系统科学地针对性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地培训
本研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基本无明显的差异,表明两者在英语学习方法上的差异已日渐缩小。但总地来看贵州大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并不高,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地使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制定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如,训练学生用联想等方式背单词等。
2、充分利用和借鉴各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多较汉族更奔放、热情因而总体上更能与人交流,也更能疏导自己的情绪,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自卑等不良学习情绪,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文化中与生俱来的优势。
篇7
关键词:立身教育;学校文化;特色办学
大平小学的立身教育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依据,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着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深厚和扎实的基础。
一、立身教育特色文化的提出
1.基于教育目的
立身教育既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独立生活能力,满足今后生存和继续发展的需要,重点培养学生会学习会做事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又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品德良好、身心健全的人,重点培养学生如何做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因此,立身教育是落实我国教育方针,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任务的实践探索,是立德树人目标的具体化和实操化。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 21世纪教育要让每个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要求有着内在的高度契合。
2.基于弘扬中华立身文化目的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就包含了立身文化。立身文化就其内涵来说,其主体是儒家道统思想的体现,但同时也是各家学说的杂陈。无论是儒、道、释,还是墨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构建中,都x不开立身之论。
而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立身则是一种与生命活动同在的内在渴望与外在行为的统一,也就是所谓的立身行道,既是一生一世的事,也是每时每刻的事,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启发因素和引导因素。根据立身文化的本质和特性,立身教育主要是解决传统文化的当下实践问题。
3.基于传承地方祠堂文化
大平小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迁到邓氏祠堂,现校舍由祠堂改建而成,仍旧保留了祠堂门口的原有模样。祠堂文化有着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等功能,可以说,传承祠堂文化,也是传承乡土文化、留住文化根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番禺区迄今为止仍安置在祠堂里的为数不多的学校之一,学校有责任保护和传承祠堂文化。而祠堂文化中道德的教化、礼规的遵循等方面的内容,也是立身教育的重要内容。
4.基于提高学校办学思想
大平小学创办于1956年,六十载风雨,大平小学积淀了一定的教育底蕴,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不错成效。近年来,大平小学以“扬尚礼崇德之风,育品格高尚新人”作为核心办学理念,重视书香阅读、礼仪教育和实践教育,编撰了校本教材《尚礼崇德,仰贤立品》,开展了一系列社团活动和其他活动,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期待通过文化引领,提升核心竞争力,创建文化名校,培养德、智、艺和谐发展的学子。立身教育的提出,是对原有办学思想的传承与提升。
二、立身教育引领下的办学框架建构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立身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大平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的路径已经较为清晰。学校明确落实教育理念的六条路径为德育建设工程、课程建设工程、课堂建设工程、教师成长工程、家校合作工程、环境建设工程,并形成每个板块各具特色的重点发展项目(见下图)。
三、立身教育的价值内涵
立身教育既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又有效整合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立身教育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当今世界和未来社会中形成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形成健全的身心、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和基本的综合能力。立身教育是落实我国教育政策所强调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具体实践探索。基于此,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身教育包含立德、立智、立艺三个方面的内容。依据这一办学定位,大平小学的办学理念是“一训三风”和育人目标,形成了具有本学校特色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启蒙养正,立身成人”,校训“礼以立德,思以立智,趣以立艺”, 校风“正心,明理,乐艺”, 教风“厚爱,精术,雅兴”, 学风“尚礼,敏思,博趣”,一套科学合理的办学哲学能够引领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校的特色建设有了灵魂,有了源头活水,引领学校的发展达到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立身教育的实施路径
立足于立身教育的理念,学校通过德育建设工程、课程建设工程、课堂建设工程、教师成长工程、家校合作工程、环境建设工程六大板块,全面提升学校文化的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为大平小学的每一位师生提供优质发展的教育生态。
1.德育建设工程
在德育工作方面,学校开展“一日三习”的活动:朝诵、午写、暮省,倡导回归朴实的生活方式,立足实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知识底蕴。“一月一主题”,学校每个月份确定一个德育主题,保证德育活动贯穿全年,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及品格。学校围绕德、智、艺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每学年分单项和综合两大类评比“最美少年”,这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习惯和兴趣特长培养的关注,也是对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学校鼓励各班级围绕立身教育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形成“一班一品”的班级文化生态,每个班级“各美其美”。
2.课程建设工程
根据立身教育的品牌内涵,通过立德、立智、立艺三个模块,开发与实施科学的立身课程体系,培养德智兼备、才艺双全的现代小公民。立德模块旨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文明礼仪习惯以及善良有爱的品行的学生,让学生知德、尚德、养德、践德。立智模块通过“创思启智”和“研学启智”两大课程,让学生学与思结合,知行相辅,动脑去思考,动手去实践,增长智慧。立艺模块主要通过社团和节日活动培养学生的才艺,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了保证立身课程的开发质量和有效实施,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建立了相应的课程开发保障机制,在人员、组织、经费、制度等方面给予保障。
3.课堂建设工程
立身教育引领下的课堂,有两大主张:一是“和谐”,二是“成长”。“和谐”意味着教师们为了上好同一节课而精诚合作;学习材料的选择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吻合的;学生间的互动是自然而正向的;师生间的交流是通畅的。“成长”既关注学生,又关注教师。学生层面的成长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是好的,学习方式是主动的,学习目标是能够实现的。教师层面的成长是指教师通过课堂准备不断地提高自己现有的教学水平,在课堂中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4.教师成长工程
大平小学通过德馨坊、智美坊、艺趣坊三大工作坊,从德、智、艺三方面培养具备厚爱、精术、雅兴素养的教师队伍。德馨坊的道德讲堂、阳光驿站、“有礼”之师、“最美教师”评比,智美坊的“六个一”阅读行动、校本教研行动、青{结对行动、课题研究行动,艺趣坊的艺术星空、体育天地、生活乐园等既为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提供了平台,也可让教师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为教师的生存空间增添一分快乐、一分雅致。
5.家校合作工程
“九点有约”,每天晚上九点左右,学校的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通过电话、短信和网络平台向家长报喜,述说孩子的成长故事,分享孩子点滴进步的喜悦。每周五的“家长学堂”,结合一、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各班家长以自愿为原则,每周五到校为学生授课。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聘请家庭教育专家、优秀家长代表,围绕家庭教育常见的疑难问题,每个月为家长组织一次网络家庭教育分享会,让家长关注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能力与效果。学校每年组织评选“最美家长”,学校邀请获奖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和心得,在微信平台推送获奖家长的事迹报道,彰显榜样的力量。丰富的活动既能提升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可拉近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
6.环境建设工程
一走进大平小学校园,环境育人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立身印象园”,除了展示立身教育的理念主张和文化成果,也是师生的文化生活空间,师生们在这里进行阅读分享、辩论、雅集和小讲堂,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无限的外部空间。“尚礼崇德,和谐大平”的文化石,为学校增添了翰墨之香、文化之气。学校的小园地中设有“立身榜”,将获得历届“最美教师”“最美学子”“最美家长”称号的师生、家长列于其上,树立榜样,弘扬正能量。此外,学校的主题楼廊、主题书吧、快乐农庄等,无一不彰显学校立身教育的价值追求。
从学校文化的维度看,学校特色实质上是创建一种整体性的学校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长期文化积淀的一种外在表现,因而有着独特的文化风格。在立身文化精神引领下,大平小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积极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大平师生将谱写更灿烂的人生篇章!
参考文献:
[1]谢 翌,马云鹏. 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完善的重要方面,研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各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分类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我系软件工程教研室近两年来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与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以真实项目案例为基础,进行项目驱动教学对强化学生的数据库设计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1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最早由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积极的实践,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基于该理论,美国著名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理博士共同推出了以学生为本的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法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数年前,这种教学法由香港引入大陆,首先在中小学中试行并取得成功。之后,清华大学等高校的教学研究人员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高校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项目驱动教学是将项目以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进行信息收集、项目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评估总结的过程。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了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大多要用小组工作法,在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在这种近似真实的社会职业交往中,师生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实践。从而形成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智力活动和职业行为能力。因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项目教学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项目教学是指向于项目教学方式的定向型课程。项目教学超越了单纯的专业知识掌握,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活动。
2课程的改革
2.1课程特点
数据库系统是当前计算机领域中应用最广泛、发展最迅速的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于2002年编写并出版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在CCC2002中,“数库系统”课程被明确地规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的16门核心课程之一。“数据库系统”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既可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数据库管理能力以及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向学生传授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其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数据库的设计、恢复、并发控制等技术,以及相关的数据库新技术。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结合关系型数据库系统深入理解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关系数据模型及关系数据语言,能熟练应用SQL语言表达各种数据操作;掌握E-R模型的概念和方法,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和数据库设计方法,通过上机实习的训练和课程设计,初步具备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对数据库领域研究的课题有大致了解,激发在此领域中继续学习和研究的愿望,为学习数据库系统高级课程及其它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为达到此目标,我们对现有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项目驱动教学的需要。
2.2教材改革
教材是科学的人才培养理论体系的基础,教材的指导思想、框架、内容与风格是学科专业教学及其改革的主导。因此,我们在总结近几年来年进行项目驱动教学和科研实践经验,并汲取了其他数据库教材在教学内容组织与选材方面成功经验,根据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编写了主讲教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教材的特点是数据库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2005相结合,便于对每一部分理论知识设计教学项目,而且在教材的第8章和第9章分别讲解了ASP和与SQL Server2005数据库的连接,为后面的课程设计做准备。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将辅助学习材料“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习题解答和课件”放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网站上,供学生们自行下载学习。辅助教材《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正在编写中。
2.3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的转变,表明教育主导者是学习者本人,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上,越来越推崇“基于项目的学习”。我们根据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学科的特点在2004级至2007级学生中进行了项目驱动教学的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项目驱动法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由于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突出特点就在于将项目融入教学过程,因此在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十分必要。该课程是一个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维护和使用的人机系统,它是信息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数据库实际上是多门学科横向综合交叉的产物,它的前沿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给项目驱动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1分阶段实施项目
(1) 课程准备阶段。教师讲解数据库概论知识后,要求学生以自由组合的方式成立项目小组(作为乙方),确定项目经理,选择项目,项目选题可由教师(作为甲方)提供一些中小企业的现实运作系统,也可由学生自由拟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但需经过教师同意,选题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确定项目后,由项目经理带领各组成员制定项目进度表。要求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论证并写出可行性方案,撰写模拟的方案文本和合同文本。
(2) 系统建模阶段。当讲解数据库设计的知识后,结合教师上课教授的内容,各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开始进行项目规划、业务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分析并撰写相应报告。设置一个能够精确反应用户功能与数据视窗的技术性架构。
(3) 系统设计阶段。定义系统需求,设计系统的功能与数据模型,设计基本的用户界面。给出来自终端用户与其它资源的信息文档但未定义初始参数的项目综述。
(4) 项目教学的评价阶段。项目评价作为项目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项目教学实施过程起着导向性的作用。项目评价重点要放在针对项目教学实施的根本目的,指向学生在进行项目教学中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一个学生在该项活动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同时,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其次才是项目的成果。
每一阶段结束,要求各小组以项目经理为主,向全班介绍该阶段小组完成的任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由其他项目组进行提问,以项目经理为主进行解答。教师进行疑难解答和点评。然后以项目组为单位,提交相应的报告和文档。最后的考试成绩,以各小组提供的系统模型、系统文档和系统实现以及小组成员在项目中的表现为标准进行评判。
3.2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行为十分重要。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知识传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当顾问和协调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帮助学生按照原定的计划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一个项目从开始计划到最后完成中间所经历过的步骤和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认知并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式教学强调学生要独立进行计划工作,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能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因此,在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
4结语
实施项目教学法,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小燕,杨斌,张明娜. 皮亚杰心理逻辑的逻辑认识论价值[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4-88.
[2]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俊山,高树青. 数据库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5):19-20.
篇9
[作者简介] 龚朝花(1984―),女,重庆人。主要从事基础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E-mail:gongchhua@126.com。
一、引 言
今天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他们具有擅长多任务并行处理、快捷的网上互动与反馈等基本特征,被我们形象地称为“数字土著”。[1]传统的教育者坚持认为他们的学生在上网或者听音乐的同时不能成功地学习,而信息技术正在持续地改变着“数字土著”们的思维方式和获取知识的方式。[2]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数字土著”的大脑正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喜欢也擅长同时处理多种任务,他们敏锐地快速地接收着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的学习习惯于“随机进入”,喜欢游戏而非“严肃”的有条理的工作,重要的是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3]传统的学习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教育部早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指出要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也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4]
因此,基于“数字土著”的学习特点,教育者们不仅关照诸多教育情境中具有的共同性与一致性要素,而且更专注于把握教育情境中知识本质变化的复杂性与规律性,关注在特定情境与条件下知识变化与发展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因而多样化和人本性的学习活动设计和课程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这其中,作为重要认知工具的教材自然备受关注,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渐显著,传统纸质教材在走向具体的教育情境时,它所固有的稳定性、封闭性和静态性与现代教育情境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之间存在的必然冲突和矛盾也日益显著。因此,为顺应“数字土著”们对新型学习方式的需求,电子教材(e-Textbook)作为信息时展的一种趋势被提上教材改革的日程。
其实,电子教材早在几年前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和探索,他们从不同方面谈到了对电子教材的理解,[5]但已经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电子教材,新时期的电子教材不能仅是传统印刷教材的简单电子翻版。[6]一般来说,我们理解的电子教材是指一种符合特定内容标准(课程标准)的电子文档,其内容需要在符合特殊要求的电子阅读软件与终端阅读设备上浏览,且文档内容不能被任意修改的一类功能特殊的电子书。从实践的角度来说,电子教材的主体构成应该包括课文、注释、插图(静态和动态)、实验、习题等,并整合字典、计算器、笔记本、参考书等辅助学习工具和多媒体学习材料。
由于电子教材具有动态更新、节省纸张、减轻书包重量等优势,目前已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中引起高度关注,如:在新加坡,早在1999年就开发了集存储、记载和阅读信息资料的电子课本,这种课本设有若干电子卡插槽,可以插入课本卡、作业卡和字典卡,并能收发电子邮件;[7]在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从2007年就已开始推行电子教材的试点研究,计划2011年完成25本电子教材的开发并在100所学校进行试点,预计到2013年推广电子教材;[8]美国前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施瓦辛格2009年宣布自该年秋季新学年起,首先在高中数学与科学两个学科中使用电子教材,以取代纸质教材;[9]日本教育部2010年投入10亿日元用于10所小学开展电子教材试验研究。当前,为应对信息时代的发展和挑战,电子教材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等)也已被写入“十二五”教育信息化规划纲要中。
但电子教材毕竟属于新生事物,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目前仍缺乏系统、细致的研究。面对电子教材的发展趋势,探索我国中小学对于电子教材的使用需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为全方位地了解我国中小学电子教材应用的可行性,摸清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使用电子教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论文进行了较大范围的调研,并重点关注如下问题:
1. 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对纸质教材在支持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方面有哪些看法?
2. 相关用户群体(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教育主管部门、教材出版社)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态度如何?
3. 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对电子教材的功能特征方面有哪些看法?
4. 与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哪些优势?
5. 电子教材在基础教育中应用面临的挑战?
二、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查
本研究的调研,主要采用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进行,探索我国中小学对于电子教材的使用需求,论证电子教材在我国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
(一)访谈过程
为获取相关用户对电子教材的使用需求,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9个单位(或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涵盖教育部门、中小学校教师、家长、软硬件产品厂商、内容提供服务商、新闻出版部门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等60余人。访谈提纲的编制借鉴了陈颖青、[10]魏丹荑和尤建忠、[11]Piret Luik和Jaan Mikk[12]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教师的教学现状、教材的使用方式、信息化教学方面的实践、学生学习现状(作业、听课笔记、学习时间、学习需求)、对电子教材的使用需求,对电子教材的功能期望,对使用电子教材的负面影响、购买电子教材的意向,电子教材的可行性(学科、年级)、电子教材的潜在优势、阅读终端设备的功能要求等。整个访谈时间跨度为2010年10月到2011年5月之间。
(二)问卷调查
为能够获取更多目标用户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态度,论证电子教材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根据访谈结果和借鉴陈良基、[13]胡六金[14]等人的研究成果,笔者编制了《基础教育电子教材应用的可行性调查研究》问卷,并且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了检查。在效度方面,使用“内容效度比”(CVR)检查,邀请5名专家(优秀教师和学科专家)对问卷的效度进行打分,将专家的意见统一起来后,剔除一些不符合的题项,保留了最后整体效度比值在0.6以上的题项。在信度方面,选取了10名调查对象在间隔一周后进行重复填写,得到相关系数范围为0891~0.995。因此,本次调查发放的问卷很好地反映了调查对象的主要范畴。本研究以中小学教师、家长和学生为对象发放问卷685份(其中:中小学教师144份,中小学家长25份,中小学学生516份),在学生问卷调查方面,我们抽样选取了北京市某重点中学的初中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和浙江省台州市某普通中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调研,其中男生256人,女生260 人。整个问卷调查历时1个月。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本论文在对前述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整理了调查研究的数据,并对问卷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相关结果。
1.中小学教师与学生对纸质教材在支持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方面的认识
笔者认为,教师使用教材的应用情境主要包含课前备课环节,课堂上课环节,课后作业和反思环节;学生使用教材的应用情境主要包含课前预习环节、课堂上课环节和课后复习与家庭作业环节。笔者就该方面的问题与中小学师生进行访谈,发现师生们对纸质教材在支持信息时代教学活动方面感受到明显不足,他们认为纸质教材在支持当前的教学应用情境方面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
(1)知识内容具有滞后性。处于知识爆炸的世界,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知识更新的速度,而纸质教材却不能将这些知识内容随时编入,致使教材的知识内容出现陈旧不适用的情况。
(2)呈现方式单一,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多样性。纸质教材大都是以中等学生的水平编写的,不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多样性。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中下水平的学生赶不上进度,学习困难;中上能力的学生则觉得太浅,感到无聊厌烦”。
(3)页码范围有限制。在篇幅受限情况下,可容纳的知识内容非常有限。
(4)媒体呈现方式主要是静态的图文方式,无法整合视频、音频等动态媒体的呈现,即使随书有配套的光盘和磁带等辅助资源,也因缺乏整体连贯性而效果甚微。
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访谈的教师们指出,尽管利用出版社提供的配套学习网站、指导手册、光盘等助教资源,但是实际上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普遍偏低,这也增加了教师的备课时间。访谈结果与黄显华等人[15]的研究结果趋于一致。
2.相关用户群体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态度
在访谈中,笔者发现不同用户群体对电子教材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并且关注的方面也各不相同。我们对与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关系密切的用户群体的访谈结果进行整理,结果见表1所示。
数据显示,不同用户群体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基本上都持肯定态度,认为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是一种趋势;但是不同群体关注的侧重点明显不同,教师最关注如何结合当前的教学习惯考虑电子教材的教学方式和活动的设计;学生最关注通过电子教材来减负;家长最关注电子教材对孩子身心健康和认知发展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教育主管部门最关注构建使用电子教材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电子教材变革学与教的方式;出版社最关注与电子教材出版相关的政策。
同时,为充分论证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学生、家长回收的627份有效问卷(教师(N=145)、学生(N=461)、家长(N=21))进行整理,统计结果见图1所示。大多数教师(88%)、学生(97%)与家长(100%)都认为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是可行的。但是针对电子教材推进的速度,多数家长(57%)和教师(36%)认为不能操之过急,要一步步进行。调查问卷的结果与访谈的结果有着一致性。
为进一步了解电子教材的购买主体、使用方式、在哪些年级、科目以何种方式、何种进程进入中小学?笔者通过整理问卷,发现一些数据提供了有效支持,分别见图2、图3、图4、图5。以上数据显示:在电子教材的购买主体方面,大部分教师、学生与家长认为应该统一由国家政府采购;在电子教材使用方式方面,受调查者普遍期望电子教材与纸质教材并存;关于优先尝试使用电子教材的年级,大多数受调查者认为从初中一年级(70.02%)开始电子教材试点研究较为妥当;关于优先尝试使用电子教材的科目,通过对投票进行统计,发现排在前四的顺序依次为:美术和音乐(66.8%)、计算机(65.2%)、英语(42.1%)、语文(40.4%)。
可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纸质教材与电子教材必然是一种相互融合,共生并存的状态。
3.中小学教师、学生与家长对电子教材的功能特征需求
关于电子教材的功能特征是未来电子教材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在笔者设计的调查问卷中,重点把教师和学生对电子教材的功能特征方面的需求进行了调查,得到的数据如表2所示。通过对数据进行提炼发现,关于电子教材阅读设备方面,强调设备响应时间和数据同步;关于电子教材内容方面,体现在呈现格式、随文笔记支持、多媒体、内容安全性与更新速度、作业管理和自动反馈等方面;关于网络访问方面,着重网络安全和带宽支持。
此外,关于电子教材阅读设备显示尺寸,受调查者(44%)普遍认为6~10寸的显示屏将成为支持电子教材阅读的主流显示屏;关于电子教材阅读设备重量,受调查者(79%)期望重量在1000克以内;关于电子教材阅读设备的电池续航能力,受调查者(48%)期望至少能够维持7小时以上。
4.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具有的前瞻优势
笔者针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的使用优势方面的考察共设置了7个方面的题目,调查对象主要为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根据描述在很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很不符合五个水平进行选择,统计结果见表3所示。数据显示,中小学使用电子教材的前瞻优势,在家校互动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学生发展方面,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减轻书包重量、培养信息素养和自学能力;在内容方面,有利于资源的共享、推送和快速更新。
5.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面临的挑战
电子教材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也还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其潜在的负面作用,笔者为此对11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对象主要为教师、学生和家长,根据描述在很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很不符合五个水平进行选择,统计结果见表4所示。数据显示,使用电子教材的负面影响集中体现在对学生认知能力(写字能力、注意力保持、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身心健康成长(视力、脊椎、设备依赖性、网瘾倾向)、教材阅读体验、课堂管理、设备的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
三、讨论与建议
笔者进行调研的最终目的是考察电子教材在中小学教学中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根据专家访谈及相关文献综述,笔者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分为六个方面,整理所有受调查(教师、学生与家长)对不同方面进行多项投票的结果,发现“督促选择电子教材阅读设备,保护学生的视力(占比:70.08%)”是当前电子教材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毕竟学生的健康成长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当教材能够进入课堂后,那么如何促进学生在电子教材环境下健康成长是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其次,“降低电子教材价格(占比:62.40%)”是电子教材进入中小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紧接着,“监督厂商考虑电子教材阅读设备的实用性与售后服务(占比:59.50%)”,“积极探索基于电子教材的教学模式(占比:52.80%)”,“针对教师举办电子教材相关知识技能的系列培训(占比:51.40%)”,“建设数字校园和购买支持电子教材的相关设备(占比:50.60%)”,这几方面都是电子教材在中小学推广应用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此可见,电子教材在教育教学中推进,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非常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前进。笔者在对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的可行性调研中进行了思考,认为电子教材在中小学应用推广需要考虑如下的问题:[16]
(一)慎重考虑我国基础教育电子教材的发展路径,并制定适合的实施方案
如何在我国开展电子教材应用研究需要深入调研,综合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基于我国的基础教育现状、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学科特征、学生信息素养和认知特征,选择恰当的学校、学生、年级和科目进行试点,规划出适合我国的电子教材发展路径,并制定适合的实施方案。
(二)规范电子教材开发的相关标准,建立切实可行的准入机制
由于我国的教育和教材都是分省而定,如何分区试行和整合相关资源并在各环节之间达成共识是非常不易的事情。为此我国在电子教材开发方面,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电子教材相关标准,如电子教材的内容呈现结构标准、电子教材阅读软件的元数据规范、电子教材学习支持平台的元数据规范等,确保进入电子教材领域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准入机制。以电子教材内容为核心,规范电子教材开发的相关标准可统一整个电子教材硬件设备、软件开发、内容建设等方面的一致性,实现跨平台、跨媒体的互操作。
(三)加大适用性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证明基础教育电子教材的可行性
要在我国试行电子教材,需要加大适用性实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对电子教材的可行性从学生视角(认知、习惯、情感等)、相互关联因素(教师、家长、学生等)和生产开发视角(设备厂商、软件厂商、出版社)等方面给予回答,用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基础教育可不可试行电子教材,电子教材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如要把电子阅读设备作为一种常规化的学习设备,关于电子教材阅读终端的尺寸大小、字体大小、电池续航、售后维修、屏幕分辨率等都是必须研究的内容。
(四)建立电子教材运行机制,组建高效的运维服务团队
- 上一篇:幼儿园1月份火灾防控小结
- 下一篇:学校今冬明春火灾防控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