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范文

时间:2023-04-02 18:27: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免疫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免疫学

篇1

复制缺陷型鼠IL-3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和鉴定 刘林,罗成基,袁良平

云芝多糖增强巨噬细胞M-CSF的表达与分泌 庞战军,陈瑗,周玫

胆固醇缺乏对Jurkat细胞周期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 周东明,糜漫天,许红霞

原发性IgA肾炎与HLA-DQB1等位基因遗传多态性的研究 许玲娣,范丽安,陈楠

2型糖尿病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 黄敬泽,王健,张门,岂珍

SLE血清新喋呤、细胞间粘附分子-3、Kappa、Lambda轻链和轻链比值的研究 王兰兰,刘钢,李立新

造血干细胞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Fas水平的变化 王鲁群,马晓星,孙凡盛

梅毒病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特点的探讨 李碧清,阮光萍

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检测GM-CSFmRNA表达 王亚平,王勇,郑敏

重组HLA-B-0702·75-84融合蛋白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汪泽厚,朱锡华

一种新型IgM高效膜亲和色谱柱的制备 葛常辉,周冬梅,皱汉法

间接ELISA法测定大肠杆菌DH5α菌体蛋白含量的实验研究 邓瑞春,白云秀,张明伟

抗哇巴因抗体及抗前海葱苷原A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 李素琴,符云峰,卢振敏

抗人血管生长素噬菌体基因工程单链抗体的初步制备 张宏斌,江悦华,王捷

CHAK:一种新型的免疫杀伤细胞 成军,杨守纯

重组人GM-CSF/IL-3融合蛋白(G3)的分离纯化 黄昕,邱宗荫

凋亡相关基因产物Fas和bcl-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贺青卿,单礼成,范西红

食管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的初步研究 李健,唐芙爱,牛正先

C5a受体(CD88)在急性肺损伤中对PVEC-PMN粘附特性的研究 吕凤林,朱锡华

人DAF的分离纯化及结构与功能的初步研究 邹强,朱锡华

肿瘤源性CTL表位研究进展 王立顺,李杰,朱迅,WANG Li-shun,LI Jie,ZHU Xun

血小板生成素对肿瘤的双重作用 赵建增,ZHAO Jian-zeng

HIV疫苗的研究策略及其进展 郑红,朱锡华,ZHENG Hong,ZHU Xi-hua

T细胞受体疫苗的研究与应用 李杰,于春雷,李一,LI Jie,YU Chun-lei,LI Yi

树突状细胞与肿瘤疫苗 王蒙,粟永萍,WANG Meng,SU Yong-ping

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治疗进展 袁良平,艾国平,粟永萍,YUAN Liang-ping,AI Guo-ping,SU Yong-ping

艾滋病疫苗的研究 张应玖,金宁一,沈家骢,ZHANG Ying-Jiu,JIN Ning-yi,SHEN Jia-cong

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的作用机理及临床作用 王三斌,郭坤元,WANG San-bin,GUO Kun-yuan

鼻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研究进展 舒翠莉,高杰英,SHU Cui-li,GAO Jie-ying

肠道粘膜免疫的构成与功能 艾国平,粟永萍,程天民,AI Guo-ping,SU Yong-ping,CHENG Tian-min

粘膜免疫佐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LT)研究进展 李文建,邹全明,LI Wen-jian

人抗动物抗体对免疫学分析的影响 张志斌,ZHANG Zhi-bin

细胞粘附分子在创伤后的表达变化和意义 姚元章,李磊,YAO Yuan-zhang,LI Lei

双特异性单抗异聚体促进红细胞清除循环致病原 王海滨,郭峰,WANG Hai-bin,GUO Feng

巨噬细胞在炎症消散中的作用 李文军,李二红,杨宗城,LI Wen-jun,LI Er-hong,YANG Zong-cheng

肺表面活性蛋白A在免疫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肖燕,崔社怀,XIAO Yan,CUI She-huai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细胞因l子的临床探讨 靳淑玲,王北宁,JIN Shu-ling,WANG Bei-ning

定点突变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浩,毛秉智,ZHANG Hao,MAO Bing-zhi

检测差异表达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金慧英,房德兴,JIN Hui-ying,FANG De-xing

外加电场固定液相分子快速斑点免疫分析 邹静

人心肌肌钙蛋白T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建立 李志梁,钱洪津,焦保明,姜朝新,陆青,王素华

抗槲皮素抗体的研制 姜玲,章文才,柯云,马湘涛

噬菌体随机肽库的应用 李华,朱锡华

肝癌患者血清TGF-α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揭育丽,梁伟娟,赵玉兰

免疫抑制剂加雄激素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陈力军,李桂梅,蒋莎义,高飞,李春,刘新英

火箭电泳法检测人血浆a1-抗糜蛋白酶 尹晓娟,李为明,奚敏,邱荆安

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患者抗核抗体的分类测定 齐为民,郭力,姜南燕,刘树林

细菌防护液对60Co γ射线照射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徐书显,张凤云,王常有,王忠海,赵进沛,赵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观察 徐军,罗南萍,邢万佳,黄厚斌,杨道理

视网膜母细胞瘤中Fas/FasL表型的检测及意义 孔令非,刘正国,赵耀武,银平章

可食性转基因植物疫苗的免疫学特性研究 李晋涛,吴玉章

肿瘤抗原MAGE-A3研究进展 贾正才,吴玉章

基于DC的肿瘤疫苗 倪兵,李艳秋,吴玉章

新型肿瘤疫苗研究现况及进展 温居一,张健,张积仁

肽疫苗修饰研究进展 耿淼,吴玉章

树突状细胞疫苗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汪灏,李艳秋,余佩武

幽门螺杆菌疫苗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郭红,邹全明,赵哓晏

幽门螺杆菌中性白细胞激活蛋白的研究进展 周永宁,徐采朴

幽门螺杆菌的CagA和VacA的致病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梅峰,周志华,凌娜佳,陈维佩

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方法学评述 林治华,吴玉章

基于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模型的肿瘤免疫学研究进展 赵建平,吴玉章

超抗原与自身免疫病 李亚斐,朱锡华

超抗原和核转录因子 姚胜,梁华平,姚咏明

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章波,粟永萍

HLA-G与免疫耐受 范连慧,吴雄飞

树突状细胞在移植免疫耐受诱导中的作用 陈希炜,郑峻松,吴军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概况 叶晟,韩本立

异种胰岛移植的免疫耐受诱导 刘全达,何振平,蔡志民

IL-2在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陈希炜,罗高兴,黄文华

HLA-G--母胎界面的一个免疫耐受分子 刘霞,吴玉章

趋化因子SDF-1 对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作用 孔佩艳,郭朝华,罗成基

衰变加速因子(DAF)与异种器官移植免疫 叶华虎,姜恒,魏泓

篇2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包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隆氏病(Crohn’sdisease,CD),是胃肾肠道中除恶变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病因和确切的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遗传物质基础上,由于抗原刺激和体内免疫系统的激活,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一种以肠道炎症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患[1,2]。目前免疫因素在IBD发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肯定且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就迄今为止国内外对IBD的病因的发病机理在免疫学上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回顾

多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了IBD的各种致病假说。1984年,Chiodini等[3]首次在CD患者的病变组织中分离出副结核分枝杆菌,随后Sanderson等[4]应用PCR扩增技术证实并提出了副结核分枝杆菌与CD之间的病因学关系。还有研究认为[5],机体免疫系统的异常是诱发IBD的重要原因。1992年,Pavli等[6]提出传入肢理论,认为微生物及饮食等大分子抗原和机体肠粘膜通透性增高是CD发生的因素之一。1996年国际IBD会议上,普遍认为IBD有基因易感性和遗传特质性,并将饮食、吸烟、产期事件、阑尾切除术、口服避孕药等列为诱发IBD的危险因素。

2IBD与MHC

IBD与免疫系统的激活及免疫细胞产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无论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限制在免疫反应中起了关键作用。正常的结肠上皮不表达HLA-Ⅱ类抗原,但在IBD活动期却具有表达能力,使得上皮细胞成为抗原提呈细胞而导致进一步的免疫激活。Toyoda等[7]用分子学基因分类及结合使用PCR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肽杂交技术系统研究了HLA-Ⅱ类基因与IBD的关系。结果表明,CD患者的HLA-DR1出现率增加(P<0.05),UC患者的HLA-DR2出现率增加(P<0.01),而HLA-DR4与HLA-DRw6出现率均减少(P<0.05)。Masuda等[8]研究则发现,DR4出现在左半结肠的频率比全结肠炎高,DRw11-DR2结合型在全结肠炎患者中有非常高的检出率,而在患者行结肠切除术后,DRw11出现率减少。

3IBD与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ANCA是一组针对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颗粒蛋白的特异性抗体。近几年ANCA与IBD的关系是研究热点之一,进展很快,已证实大部分UC患者血清中存在ANCA。ANCA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可分为胞浆型(cANCA)和核旁型(pANCA),后者与IBD相关。对pANCA研究发现普遍人群中阳性率为2.9%,CD患者阳性率为10%~20%,而UC患者的阳性率达50%~85%。反映了病变过程中机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由于ANCA在UC患者中呈家族聚集现象,有希望成为UC较特异的血清标记物[9]。

4IBD与血小板异常[10,11]

近年来研究发现IBD患者存在着血小板形态和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体积缩小,活化增加,促炎和促血栓作用增强,在IBD粘膜损伤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活化可释放出多种炎性介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12-羟二十烷四烯醇酸(12-HETE)、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氧自由基等,促使其他炎症细胞聚集、趋化、或者通过调节其他炎性细胞活性,参与IBD肠粘膜的炎症反应。如可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PAF,后者进入肠系膜血循环,可延长或促进血小板活化。致敏的血小板接触适当抗原可使其表面的IgE受体活化产生自由基,氧自由基不仅能造成细胞毒性损伤,还可作为促进血小板活化的介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肠粘膜的病理损伤。关于血小板异常的发生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阐明。

5IBD与NO[12,13]

大量资料证实,NO参与了UC发生过程中的炎症和组织损伤。对UC活动期患者的结肠粘膜作还原型辅酶Ⅱ(NADPH)检测发现:粘膜隐窝中还原型辅酶Ⅱ依赖性黄递酶(NADPH-diaphourase,Nd)染色增多,表明在UC中有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存在。NOS分为原生酶(cNOS)和诱生酶(iNOS)两种,在UC结肠粘膜层主要以iNOS为主。NO在UC炎症过程中充当了双重角色,即NO既有保护作用,又有杀伤毒性和促炎作用。在炎症初期,可抑制激活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的功能,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同时抑制髓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保护上皮屏障及促进上皮修复。随着炎症的发展,大剂量NO由iNOS催化产生,从而一方面可通过伴随产生的自由基损伤组织,另一方面启动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抑制靶细胞内DNA复制,或者介导细胞内传递,降低靶细胞内cAMP/cGMP比例,激活NK、LAK细胞,直接增强其细胞毒性。若作用过强,即可造成正常组织的损伤。

6IBD与细胞因子(cytokkines,CK)[14-16]

CK是免疫效应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中介,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与IBD发病有关的CK包括IL-1、IL-2、IL-4、IL-6、IL-8、IL-10、IL-11、IFN-γ和TNF-α等。CK既可以使大量的T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迅速分裂、增殖,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又可以活化粒细胞、增强NK细胞和LAK细胞的杀伤力,并诱导粘附分子表达及肥大细胞脱颗粒,以增进炎症反应。根据已有的研究资料,认为IL-1、IL-2在IBD发生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T细胞活化产生的IL-2可通过激活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多种CK,从而参与IBD的炎症过程。TNF-α也是CD粘膜损伤的重要介质。用抗TNF抗体和重组人IL-10、IL-11治疗CD病人,已发现可以使肠道炎症很快消退。IBD炎症粘膜的内皮细胞成为抗原提呈细胞向CD4+T细胞提呈MHC-Ⅱ类抗原后,也有诱导CK异常表达。

7IBD与其他

TCR在T细胞发生效应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Waters等[17]发现TCR-a缺陷小鼠在8~9月龄时可自发IBD,而在1周龄时感染Cryptosporidiumparvum后,4周龄时即可诱发IBD,两者病变相似,即在肠粘膜固有层内均有单核细胞的浸润和增殖。加速IBD发生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由此可看出TCR在维持正常非炎症的肠道免疫调节中可能起着潜在作用。

Vainer等[18]研究认为,选择素(E-、P-和L-)及它们的配体、ICAM-1、VCAM-1、VLA-4和整合素β等细胞粘附分子(CAM)在UC和CD患者肠病变中有重要作用。用于治疗IBD的经典药物一糖皮质激素和5-氨基水杨酸的作用机制即部分与CAM的合成与功能有关。另外,在IBD患者局部粘膜和血清中均还检测到较高的LTB4、LTC4、LTD3、LTE4、组胺、前列腺素及未分化胸腺细胞等,认为均可能与IBD发病有关。

8小结与展望

一般来说,免疫系统的慢性激活都有其始动因素存在:隐性感染;粘膜通透性增高;内皮细胞向T细胞递呈抗原增多;在免疫调节上出现有利于发生慢性免疫反应的一些微小变化。IBD尽管与免疫因素关系非常密切,但也不似经典的自身免疫性疾病。Fiocchi等[19]曾对131例IBD病人及其健康家属作了抗肠上皮抗体测定。结果表明,该抗体引起的特异性细胞溶解率在IBD组要远远高于普通胃肠道疾病对照组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组。

Yang[20]把IBD的可能发病机理描述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某种始动损害因子在其他因素促进下,作用于肠粘膜并导致组织损伤。这些损害因子可来源于肠腔内的刺激物,如食物抗原或特续存在感染的微生物。同时,粘膜屏障本身存在缺陷,使其得以穿过粘膜。粘膜免疫系统的调节也有异常,或者因为机体对腔内刺激物的粘膜反应起下调作用的反馈机制有缺陷,于是对刺激发生过度反应;疾病发生的第二阶段包括炎症反应的展开与扩大。几种类型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聚集在最初损害的部位。这些免疫和炎症细胞继发产生一系列的介质,如CK、廿烷类(Eicosanoids)、自由基及补体通路的成分,最终导致IBD的发生。

总之,IBD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免疫学、遗传学、分泌学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问题。研究IBD的致病机理是为了能找到特异的药物,阻断疾病的发展,或者从根本上预防IBD的发生。相信随着对IBD研究的深入,必将全面的认识医学上这一顽症,并发现更多更有效的药物以使患者获得痊愈。

参考文献

1MergerMetal.SeminImmunol,1998;10(1):69-78

2PapadakisKAetal.GastroentreolClinNorthAm,1999;28(2):283-296

3ChiodiniRJetal.DigDisSci,1984;29(12):1073-1079

4SandersonJDetal.Gut,1992;33(7):890-896

5AmatiLetal.ItalJGastroenterolHepatol,1999;31(4):313-325

6PavliPetal.DigDis,1992;10(2):72-84

7ToyodaHetal.Gastroenterology,1993;104(3):741-748

8MasudaHetal.AmJGastroenterol,1994;89(11):1957-1962

9RoozendaalCetal.ClinExpImmunol,1999;116(2):206-213

10CollinsCEetal.Gut,1995;36(1):5-8

11CollinsCEetal.AlimentPharmacolTher,1997;11(2):237-247

12ReynoldPDetal.Gut,1994;35(4):30-31

13ZidekZetal.IntJImmunopharmacol,1998;20(7):319-343

14NassifAetal.DisColonRectum,1996;39(2):217-223

15AsakuraH.JGastroenterol,1999;34(1):149-151

16HeresbachDetal.EurCytokineNetw,1999;10(1):7-15

17WatersWRetal.JParasitol,1997;83(3):460-464

18VainerBetal.UgeskrLaeger,1997;159(24):3676-3771

篇3

英文名称:Progres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5-5673

国内刊号:62-1120/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4

1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为适应新的形势,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双语教学,使用先进教材和多媒体授课。在此形势下,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双语教学方式必然成了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相对于其它临床医学专业而言,由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涉及范围广泛,如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工程、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多种免疫分子及其受体信号的发现,为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增加了新的内涵,必将有助于了解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大量应用于临床,现今的大多数现代化临床免疫仪器依赖于进口,其仪器操作、维修、保养等说明书均是外文,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另外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医学期刊、杂志和书籍均采用英文出版,国际会议也大都使用英语交流。这就要求医学检验学生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熟练掌握医学专业英语,这样才能具有获取更多医学信息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可以顺应时代的需要,具有通过提高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及跟踪科技前沿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才能为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医学检验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采用网络双语教学是培养符合当今学科要求的高素质临床免疫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优势

2.1  提供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

 

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大量关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研究的英文原版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英文网络迅速地得到相关的信息,这对目前资源严重匮乏的双语教学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另外,网络可以通过创设各种虚拟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英语应用空间,让学习者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英美国家该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理论,力图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推动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3]。这对师生双方都是非常必要的。

2.2  保证高效率的交流与反馈

 

双语教学特别强调交流,面对面交流和通过网络交流是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所特有的两种交互方式。在面对面交流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地运用非语言行为进行强调、补充和辅助语言交流。网络交流的优势在于为师生、学生之间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例如,bbs、聊天室、e-mail等,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来提高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2.3  提供个别化学习空间

双语教学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学习背景和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如果按照平均水平确定教学方案,这对学习水平高或低的学习者来讲并不是最有效的做法。网络资源提供了理想的个别化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选择有差别的学习内容。这对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扩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有效的。

2.4  营造宽松的学习心理氛围

网络可以营造平和的学习氛围,减轻师生英语交流的压力。在网络交流中师生可以暂时抛弃自己真实的身份,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水平较低的学生,他们可以不必顾虑语法或词句的错误,教师可以放下自己的“威严”,随时以“平民”身份介入讨论和交流过程,不必为回答不出问题而尴尬。这对激发师生双方学习本学科的激情是非常有益的。

3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

3.1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等[4]。双语教学的任务如果仅仅是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关,双语教师的选择标准就应该是其外语水平,相应地,专业水平的要求可以放宽。但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接触到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专业发展有很好的把握,对专业发展前沿有很深的了解。

3.2  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目前面临的一个困难在于缺乏我们自己的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例,几乎没有外文编写的教材,现阶段通行的做法是直接购买国外原版教材,教材昂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易克服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可否通过图书馆购买教材,然后采取租赁的方法,既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顺利地推进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再如,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由于学科的特点,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各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检验技术的理解。比较国内外多媒体课件, 可以看出我们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必要组织强有力的队伍, 加强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建设[5]。

3.3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学生的外语基础直接影响网络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学了近十年的外语,掌握了相当量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也系统地学习了语法知识,但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的现象,尤其在口语表达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了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无法深入下去的症结,这也充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英语教学体制上存在的不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弊端。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网络双语教学很容易变成英语训练的场所,完全违背了双语教学的本意。因此,高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总之,网络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广大高校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大家的合作与交流,我国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将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鲍作臣.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1):9-10.

[2]赵毅,王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1):75-76.

[3]胡咏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2):9-11.

篇5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体会;教学方法

医学免疫学作为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其内容抽象复杂, 与其他学科交叉性强,同学们普遍反映医学免疫学知识苦涩难懂,再加上在中医院校课时又少,如何利用有限课时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免疫学知识,本人就近几年的教学经历,谈几点体会。

1 课程的时间和内容的安排很重要

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关系甚密,医学微生物学是免疫学的基础,所以免疫学应该在微生物学开过后再开设,否则很难进展。如病原生物对人类来说是抗原,那么学过微生物学的同学很快就会联想到病原生物有哪些种类及特点等有助于对抗原的理解;另外讲到医学上的重要抗原时,肯定会提到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的抗毒素等,在微生物学中已经学过破伤风梭菌致病是分泌的外毒素致病的,在紧急预防或治疗中要用到破伤风抗毒素, 因为是动物体血清,所以对人来说既是抗体也是抗原,在用时要做皮肤试验等等。又如我们在微生物学的学习中了解了很多的致病微生物,会致我们人类各种疾病,是挺可怕的,尤其是病毒。而在免疫学一开始就会讲免疫系统的功能,第一大功能就是免疫防御,主要就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那么学生就会意识到虽然病原微生物可怕,但是由于我们具有免疫系统,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得病的。总之,微生物知识的学习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很重要,所以在开课顺序上要注意。

中医院校免疫学的学时很少,只有二十几节,要想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免疫学的知识,在内容安排上要详略得当,详讲的有:免疫学绪论、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系统与免疫应答、超敏反应、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中的免疫预防;略讲内容有: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等,这样以免疫应答为核心的系统的免疫学内容基本包括。虽然课时少,但是通过以上的学习,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2 以提问开头,让学生带着平时生活中的疑问来听课

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1]。鉴于免疫学是一门实用课程,与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我们最好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同时密切联系临床知识,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的空间,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然后再来介绍课程内容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同种异型抗原时,首先让学生思考我们人与人之间跟抗原有关的的不同之处,为什么我们输血的时候要遵循同型相输的原则,又如O型血到底是不是万能献血者等等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之后再展开讨论和学习,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认清这些现象的本质,为今后临床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我们在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药物时,为啥要做皮试,为啥选真皮层与表皮层中间的部位做,在没有异常的情况下再通过另外一个部位静脉来进行输液治疗。所有的上面的这些疑问可能很多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但可能不清楚是免疫学的知识。带着这些很想搞清楚的问题,听课的效果不言而喻。

3 注意免疫学各章节间的紧密联系,树立整体系统观念

免疫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所以在第一次上就要给学生提到这一点,不像微生物学知识,章节间联系不是很多,如果学生在前面某一环节没有学好,那么后续课程的学习就会有困难,缺乏连贯性,这也是免疫学相对难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抗原、抗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细胞因子、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是基础,而免疫应答则是基础免疫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就可以将前面的基础内容联系起来, 其中抗原是进行免疫应答的启动因素,抗体是免疫应答的效应物质,免疫系统则是免疫应答的执行官,另外,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活化又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限制等,通过这些,让学生意识到免疫学整体观念, 我们每个人的免疫系统都是非常严密的网络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就会影响到整个网络,甚至出现免疫性疾病。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以后临床工作的+理论指导。,

4 重视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打基础

免疫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理论课与实践课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部分,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让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医疗实践当中去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如临床中最常做的血型鉴定,肉眼可直接观察结果,其理论就是我们免疫学的凝集反应;另外乙肝五项的测定方法是免疫学中的ELISA技术,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意识到免疫学知识在临床中应用的广泛性。在实验课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且将实验成绩纳入学科总评成绩中。通过全方位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临床科研工作打基础。

5 情感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作用显著。如在教学中适时地用卡-介苗的研制者卡-介二氏、白求恩等的动人故事及历代为攻克医学难关而做出牺牲的科学家的感人事迹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医疗职业的重要性,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3]。

参考文献:

[1] 魏微,李群. 关于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 安徽医药,2007,11( 3) : 275-276.·

篇6

1 把握全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医学免疫学第一章的内容为绪论,在整个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讲好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免疫学的学习情绪。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人们只要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因此,笔者在首次授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事先准备数个分别在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需要接种疫苗,通过多次接种后为什么可以预防相应病原体的感染?同学们在以往的体检中“乙肝两对半”的检测代表的是什么含义,其阴阳性有何意义?再有为什么个别同学在食堂打饭时不买虾或螃蟹等我们大家均喜好的美味?通过以上数个例子使得同学们对免疫学在临床实践的实用性产生浓厚的兴趣,迫切通过在往后各章节的学习找寻答案。在接下来的免疫学课程教学中除要坚持系统性和完整性之外,在首次授课时注意把握全局,进行免疫学的概要介绍,使同学掌握免疫学知识体系的总体框架,在初步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同时,认识到免疫应答可分为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两大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适应性免疫又根据参与的细胞类型和效应机制的不同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通过树枝状总体框架结构的介绍,让同学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把握这一全局观,进行扩展和深入,起到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的普及,通过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常态,如何充分利用好该教育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确是一个需花费大量精力思考的过程。多媒体课件是将动画、图像、声音等形式结合在一起,以清晰、生动的画面将抽象的问题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这一手段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减少信息在大脑中的加工转换过程,充分表达教学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免疫学中较多内容前后联系紧密,其机制复杂而抽象,如果仅是通过简单的线条图进行口述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抽象,理不出头绪。笔者在制作免疫学多媒体课件时,通过多种手段把这些过程制成动画,或采用英文原版书配套的flas以及在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形象生动的机制图,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力求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活泼,更形象具体化,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解到淋巴结的功能时,如果只是根据教材从头到尾将功能叙述一遍,学生常难以理清其发生部位及相互关系,甚至感到茫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能够清楚地显示T、B淋巴细胞如何以淋巴结作为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进行应答:即抗原通过什么途径进人淋巴结,APC在何处捕获、处理抗原,并提呈给Th细胞,效应性T细胞到何处发挥效应,以及效应性Th细胞如何协助B细胞活化,进而产生抗体。该动画从时间与空间等几个方面描绘了T、B细胞应答的过程,提醒同学们通过动态的观点去理解问题,并使复杂的过程变得一目了然,能有效地将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的兴趣,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记忆深刻,对学生掌握淋巴结的功能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教学

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困难之处是其理论深奥,机理复杂,专业知识横向面广、纵向面深,相互交叉形成复杂的网络知识结构。长期以来“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初次接触者难以掌握其基本知识和理论。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错综复杂的免疫学知识,把握住根本,可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灵活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本来的科学思维活动,使由单纯讲授知识本身转向同时启发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前后多联系、多引导,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而不是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答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超敏反应”前,先对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不知其机理的现象进行提问:为什么有的同学吃海鲜后会腹痛、腹泻?为什么给不同血型的患者输全血后会发生输血反应?为什么右眼贯通伤后需及时摘除,否则左眼也会发炎?应该如何进行防治?这些启发性提问方式会非常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带着问题进入新内容的学习,迫切地探知这些现象背后的奥秘。同时也引导学生整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去分析、阐明现象的本质,从而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讨论式教学则可以增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由于医学免疫学抽象深奥而且逻辑性强,较难理解,为此笔者在每次课结束前预留部分时间,对已学知识提出问题,在课堂内进行针对性讨论,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掌握。例如在学习完“免疫应答”后,布置一道综合讨论题,“细菌感染人体后如何引起细胞免疫应答,详述其过程?”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同学们去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在基础免疫学所学的内容去思考、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讨论。针对同学们的答案,教师逐一分析讲解,指出答案的立论依据,分析其优缺点。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去思考、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灵活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设计、思维引导、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基础性知识展开联想,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质疑批评和发表独立见解,教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将学生引入“会

学习”的境界,对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紧密联系临床,构建通往临床的桥梁

医学免疫学虽然是一门医学基础课,但其内容与临床各学科联系尤为紧密,归根结底还是要为临床课程服务,要与临床相结合。在教学中,应注重在讲授免疫学各章节时适时与临床实践、与自身机体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免疫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意义,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为以后走上临床岗位打下基础。例如,讲到“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时,可以结合临床上异型输血所导致的溶血现象进行讲授;当讲到“异嗜性抗原”这一知识点时,可联系临床上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机体所导致的肾小球肾炎或心肌炎;针对“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这一知识点,提问为什么血清中检出IgM提示新近发生感染,并且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而对于“细胞因子各论”的教学,提出为什么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用于肿瘤化疗后的辅助治疗,其机制是什么等与临床联系紧密的例子。由此,使教学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同学们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通过联系以往所学知识给出相应答案,也许有些想法过于简单或机械,但是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同学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热情,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启发研学生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医学免疫学其内容相对枯燥抽象,其知识环环相扣、难以理解,通过联系临床教学可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相关临床内容本身又是对教材的说明和补充,临床实例具有鲜活的真实性,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临床实例分析,会对学生产生强化和巩固基本知识的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5 精选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篇7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到20世纪中期,医学免疫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和免疫技术的发展,免疫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始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免疫学正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最难透彻理解的学科。该课程具有基础概念繁多、内容枯燥且抽象、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知识发展迅速的特点。

2基于建构主义的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应用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尝试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拓展提高这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2.1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般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和情感性这几个特点。情境的选择常常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旧知识、临床病例、实验数据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影像、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在免疫应答基本过程的讲授中,用PPT展示免疫应答的基本框架,让学生根据旧知识填充框架,再补充新知识完善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应用的讲授中,我们主要通过图片、影像展现临床病例来创设情境。

2.2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们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如在学生感冒后没有吃药而感冒自愈这个情境下,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吃药感冒也会好?这种抵抗力是免疫力吗?免疫力是怎么产生的?由此引发学生对免疫概念的探究式学习。如在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的讲解中,我们根据骨髓移植的案例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谁可能给病人捐骨髓?谁最有可能给病人捐骨髓?为什么?如果一直不能配型成功,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病人吗?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讲授、书本、网络、实验数据等的分析讨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探究协作学习。如在过敏反应的讲授中我们创设了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吃海鲜后肚子痛且有皮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过敏?新生儿和儿童初次注射青霉素是否需要进行皮试?青霉素皮试有风险吗?皮试阴性是不是表示注射青霉素很安全?怎样预防和治疗过敏?发生过敏性休克怎么办?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查找相关书本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我们还留下课后讨论病例:某医院注射室有病人在等候注射时突然晕倒,抬至急诊室未来得及采取抢救措施病人已经死亡。经尸体解剖,病人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有较多渗出液。提出问题:该病人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2.4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对问题的解答过程是检验学生知识建构是否成功的依据,也是衡量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2.5拓展提高

我们尝试让有学习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指导其他学生编辑健康教育资料及查阅文献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拓展提高的目的。

3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篇8

文献标识码:B

1.与时俱进,在教学中丰富免疫学知识体系及内容

医学免疫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学科分支多,发展非常迅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随着近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了新认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理论和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先进的科研成果、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前沿的学术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落实到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在坚持免疫学为主线的基础上,融入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和临床学科的课程内容,使免疫学与临床病理知识紧密结合,在贯彻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疾病之间建立更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等。

2.在教学中加大实施人文教育力度

21世纪,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因素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与心理等诸多因素。人文素质是医学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也是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免疫学中的大量知识点可以和人文素质教育进行穿插,通过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免疫知识的由来在课程中教育学生自觉培养乐观、向上、豁达的阳光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医学免疫学的系统体系在20世纪初才由西方引进中国,但并没有引入西方人文体系。而我国几千年中医学中积累的很多免疫上的宝贵经验与方法却并没有进行讲解,造成学生对我国医学史的断代。因此,在免疫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医学史并且宣传我国辉煌的医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热情。

3.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学热情

把过去教学中主要依靠教育者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由于基础教育阶段我们更多是灌输式教学,学生自我学习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均较弱,而医学更是一门对思维和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教育者就更要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结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教学病例,并将若干知识点及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病例和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思考和归纳后撰写底稿。在自习中开展引导性自我小组讨论,教师再对学生讨论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对结论进行总结归纳,并对各组的活动给予恰当评价和相应评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4.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电子化

医学免疫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抽象、深奥、难懂,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鉴于教师的学科专业性特点,学校可通过第三方市场外部购买的方式,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等采用声、光、影等形式编制成电子课程,通过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清晰、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化为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部分存在有毒性、放射性的教学实验中不仅耗材昂贵而且危险,这时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模拟操作,达到辅助实验教学的目的。例如,免疫标记技术中的放射线同位素标记技术实验等就可以采用电子化教学。

篇9

应该在充分分析不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应该重点介绍中药与微生物之间的关联以及中药的抗菌抗病毒实验等内容;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应该充分重视致病机制、产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的讲解;对于助针灸推拿以及康复治疗专业应该重点讲解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对机体免疫应答的治疗效果与作用等等。根据不同专业的基本特点确定教学重点,能有效帮助学生更加了解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提高其学习效率。

2合理的改革教学模式

2.1科学的应用多媒体

现在,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很多行业与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信息的输出量,并能提高教学效率等。而将多媒体教学方法合理的运用在此课程当中,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假如可以采用动画与图片的形式将人们肉眼无法看到的病毒与细菌等物质呈现出来,同时也可以借助视频以及动画的形式将免疫学中的免疫应答过程以及抗体结构等展示出来,从而加强内容的生动性与形象性,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然而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全面的替代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合理的应用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为一种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充分重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此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临床思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学习积极性[3]。如在讲解抗原章节中的交叉反应之前,应该首先向学生阐述一种临床现象:在幼儿发生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以后,又患上咽喉炎,在患病2~3周以后,咽喉部位的不适症状逐渐消失,然而患儿机体却出现了肾小球炎的症状,例如血尿、浮肿以及蛋白尿等。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何咽喉部位所感染的细菌又会造成患儿机体肾部位发生异常?应该怎样借助微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与解释此现象?学生可以在课后带着问题查阅相关的资源,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讨论的方式寻找最佳的答案,进而充分理解此临床现象的发病机制。

3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通常都会是在教授完一个章节的理论课程以后才会开展一次实验,并且开展的往往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其涵盖比较零散繁琐的实验内容,各个实验彼此间也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难以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与热情。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开展综合性的实验,从而替代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用综合性实验有着较强的趣味性以及连续性,能够引导学生借助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规范化的操作,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此实验方法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运用合理的考查方法

篇10

关键词: 集体备课 医学免疫学 备课方法

集体备课是一种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的活动,它集中了大家的智慧,互通有无,使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的指导下,落实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学理论[1]。特别是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大学中集体备课活动较少,我院医学免疫学课程集体备课的必要性,集体备课的方法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1.在医学免疫学中实施集体备课的必要性

1.1学科特点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与其他基础医学,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等临床医学学科广泛交叉的前沿学科,学科知识覆盖面广、更新快,内容深奥抽象。通过免疫学教学实践,“教”与“学”皆不易是教师和学生最深的体会。由于教学课时少,如何取舍教学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给教师的个人备课和教学带来不小的困扰。

1.2学科发展需要

在我院免疫学教学组,由于教龄的差异,骨干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差异使得教学水平和效果存在事实上的差异。通过集体备课的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短期内,至少能使教师在教学同一内容教材时大致达到同一水平。集体备课能聚集教师的集体智慧,实现智慧和资源的共享,尤其能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高职称教师等优质资源的辐射功能,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平台,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基地和摇篮。

2.教师集体备课的内容

教师集体备课要求免疫学教学组所有教师参加。教师集体备课的内容包括:1)总结以往的教学工作情况,包括教学中的优缺点、出现的问题及学生的反馈意见,群策群力,共同想办法解决教学问题。2)布置教学内容和相关工作,听取同事的意见,学内容。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紧扣教学的需要。备课时首先由各主讲教师对即将教学的内容进行理论课试讲,然后由在场的各位教师提出宝贵意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期间由经验丰富的专家点评,使有限的教学时间得到最优化的利用。4)讨论如何进行教学:高职称教师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课程知识点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必要的指导,讨论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等,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5)确定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与沟通。

3.备课方法

3.1备教材

认真研究教材,围绕教学大纲对本学期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简要写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对教材要有宏观上的把握,重点、难点、关键点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教师而言,不能仅仅只看教材,还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精挑细选。例如,Kuby Immunology这本书在集体备课时获得所有教师一致好评,并被作为课外教辅读物推荐给了七年制眼视光及留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反馈。教师还应将教材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如多媒体素材)进行有效整合,以便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2备学生

“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设计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2]。

医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包括临床、眼视光、检验、药学、护理和影像等),入学前的基础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具体分析学生实际,传授更易于学生理解、领悟和应用的知识。不仅要讲清基本的原理和概念,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3备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以往的教学中,免疫学教学基本沿用演示法,教师讲什么,学生就看什么。尽管近几年增加了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学生仍对抽象的名词、概念等感到不知所措,最后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合格的医学生应该具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意识。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训练想象力、推理能力、收集资料与学习归纳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4.集体备课实践中的体会和困惑

我认为集体备课必须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应当遵循“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个人反思再备课”的思路。

通过几年的免疫学教学实践,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个人对于集体备课的困惑。其一,个人备课是基础是个性的施展,集体备课相对而言是统一,那么如何使个人备课既不致放任自流,又不束缚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于个人备课是否要加以规范?其二,集体备课是群策群力,共同帮扶和提高。不仅要通过教师集体备课优化教学,而且要通过更多的渠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扩展教学思路,但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师自己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提升和创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的学生。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终于在教学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而在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多,这与集体备课分不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