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0 09:0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环境监测整改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紧密围绕“十三五”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积极构建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规范体系、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法规、行政和技术手段,全面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比性,为环境管理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理顺体制机制。适度上收环境监测事权,完善考核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监测数据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二)强化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构建全国统一的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和质控体系,实现环境质量监测活动全要素溯源传递和全过程质量控制,保障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三)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强化外部质量监督,有效规范环境监测活动,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三、工作目标
2016 年底前,上收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事权,建立气态污染物量值溯源体系和颗粒物比对体系,完善空气质量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远程在线质控系统、数据及仪器参数变化评估及预警体系,保障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2017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质控技术体系,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活动,保障国家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建立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分析、数据审核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机制。2020年,全面建成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深化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用,进一步推进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监督,保障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评价及考核数据客观真实、准确权威。
四、工作内容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防止行政干预
1.加快监测事权上收。积极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实行省以下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监测事权上收,全面建成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国家网),所有站点原始监测数据第一时间直传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省级环保部门适时上收环境质量监测事权,完善地方环境质量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实现“谁考核、谁监测”,保障用于评价、考核的环境监测数据不受行政干预。
(二)健全管理体系,明确各方职责
2.构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新模式。建立国家与省级环保部门组成的两级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活动,指导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省级环保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负责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级环境监测机构分别负责国家和地方的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工作。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推动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修订《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办法》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制订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相关规定,健全环境监测技术人员从业规范,制定环保行业标准样品使用管理、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等制度,实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章可循、依法管理。
4.强化国家网运行管理。国家网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直接管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采取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运维的模式开展;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采取委托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监测(运维)或流域上下游环保系统监测机构联合监测的模式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取地方环保系统环境监测机构采样,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委托有能力的实验室集中制样、贴标和分析的模式开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国家网监测数据传输、审核,监控监测仪器的关键参数,国家网运维机构开放通信协议,监测数据与地方共享。地方环保部门负责国家网的运维条件保障,不再参与国家网的数据审核。
5.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充分发挥国家环境质量监测质控体系的作用,强化主要环境要素的全过程质量控制。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组织开展臭氧等气态污染物的量值溯源与传递、颗粒物手工比对工作。每年组织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开展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能力考核。不定期组织开展有证标准样品使用情况调查,组织不同来源标准样品之间的分析比对。组织开展地表水跨界联合监测、比对测试和留样复测等。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随机比对测试机制,组织不同监测单位开展比对测试。
6.加快培育环境监测市场。加强对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管,出台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制度,加大人员培训力度,规范环境监测社会化服务行为,促进环境监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加强环境监测服务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诚信评价体系和“黑名单”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质量信用情况,完善退出机制,积极营造全行业“重质量、讲信誉”的良好氛围和市场环境,不断提升社会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完善技术体系,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
7.健全环境监测规范体系。加强环境监测规范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制修订项目库,形成动态更新机制。加快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完善有证标准样品体系。推动部门间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评价技术规范的统一,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
8.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由国家环境监测质控平台、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实验室、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组成的三级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国家质控平台设在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制定质量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以及监测质量检查工作。环境保护部在全国遴选若干个省级环境监测机构搭建区域质控实验室,负责区域环境监测质控工作,向上、向下开展臭氧量值溯源、量值传递和颗粒物比对等工作,进行例行质控检查。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负责建立、运行并持续改进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按规定开展日常维护和监测仪器的检定、校准与量值溯源和比对等质控活动,环境监测机构与运维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创新质控技术手段。完善自动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质控系统。在实现监测数据一点多发、实时直传的基础上,开发自动监测仪器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和传输功能以及水质自动监测仪器远程校准、维护等质控功能,及时发现并减少影响自动监测设备稳定运行的因素。加快建设环境空气和水质自动监测设施视频O控系统,实时记录和保存自动监测站内外环境及人员操作情况,保障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完善手工监测过程质控,探索采样现场和样品运输过程GPS 定位的应用,努力实现视频或图片等记录资料实时上传,形成覆盖手工监测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创新监管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和质控手段
9.推进质量管理第三方监督机制。建立由环境保护部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主导、第三方参与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权责明确、协调有序的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权威专家组建国家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委员会,下设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等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专家组,评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和全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10.持续开展监督检查。规范日常监督检查,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区域质控实验室,组织开展质控体系运行情况检查。每年完成一定比例的国家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现场检查,检查结果报环境保护部。强化飞行检查,环境保护部组建国家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专家库,以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评估结果和举报线索等为依据,不定期组织飞行检查,重点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11.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将环境监测信息作为质控重要手段,按照“能公开、尽公开”的原则,继续执行环境空气和主要水系重点断面自动监测数据实时公开制度,大力推进地表水断面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公开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知情权和监督权。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载体,宣传和解读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政策,畅通建言献策和举报投诉途径,曝光监测数据造假典型案例,不断提高全社会环境监测质量意识。
(五)加大惩处力度,严厉打击数据造假行为
12.建立质量检查与考核联动机制。明确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在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中的作用,对于地方政府,着重考核环境质量的改善;对于地方环保部门,着重考核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在环境监测质量检查中发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不合格的,该地区污染防治工作成效考核适当扣除相应分值;发现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一票否决该地区该环境要素污染防治工作成效。
13.严肃整治不规范监测行为。对监测工作中仪器设备安装不规范、仪器性能测试不合格、仪器维护频次不够、缺少监测质控报告等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并对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检查。
14.严厉打击监测数据弄虚作假。建立环保部门与公检法机关联动机制。对于擅自挪动监测点位、修改仪器关键参数、堵塞采样头或采样管路、样品分析和监测报告造假等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移交有关部门处理。对发现环境监测行为不规范且多次整改不到位的,以及数据造假或配合造假的社会环境监测(含运维)机构或监测仪器生产厂商,终止服务合同,列入“黑名单”。对造假行为的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开,强化警示和震慑作用。
五、能力建设
结合“十三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作,加强国家质控平台及环境空气、地表水、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核查能力建设,配齐质控仪器设备,完善环境空气和地表水自动监测在线质控系统、国家网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系统、自动监测站视频监控系统等,提高国家质控能力水平。健全量值溯源与传递体系,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核查、质控样品分装和标准样品验证能力,满足质量控制工作需要。
六、组织实施
(一)环境保护部负责制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开展环境监测规范制修订工作,组织实施对国家和地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等工作。
(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土壤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方案,承担国家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构建和持续改进工作,直接管理国家网,对地方网进行业务指导。
篇2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环保优先方针,坚持“控制增量、调整存量,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完善政策,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的原则,加快结构调整,加强专项整治,加速科技创新,努力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同步考核,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确保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落实目标任务
化学需氧量(COD)年排放量由23895吨减少到18518吨,下降22.5%;二氧化硫(SO2)年排放量由31718吨减少到26482吨,下降16.5%;氨氮年排放量控制在1762吨。
三、调整产业结构
1.严格控制高污染行业增长。组织开展清理高污染行业专项大检查。严格控制新建高污染项目。新建项目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以及信贷、安全和城镇规划等规定。实行新开工项目报告和公开制度。严格执行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对于产业政策确定的限制类项目,其新增COD和SO2总量必须通过老企业减排的两倍总量来平衡,实施“减二增一”。严把新(扩)建热电联产和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审批关。清理和纠正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国家限制高污染产品出口的各项政策,控制高污染产品出口。加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力度,全面执行国家差别电价标准,严肃查处违反国家、省政策规定的行为。
2.加快淘汰落后生产企业。对列入省工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的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制定全区淘汰企业和项目目录。开展全区印染、电镀、冶金等行业专项整治。深化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加快淘汰、关停化工企业。对不能稳定达标、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关停。
四、加快工程建设
1.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城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0%以上,集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7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以上,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8万吨。
2.加快提标减排工程建设。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全部开展脱氮除磷深度处理。在规定时限内,各相关企业排放废水必须达到《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标准。
3.加快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按省市要求,加快环一级保护区生态修复,搞好造林绿化,压缩湖围网养殖。修订完善全区湖体、湖和入湖河道等清淤工程计划,并加快组织实施。
4.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创建省级生态农业区。深入开展生态农业建设,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防止水土流失。积极实施测土配方工程,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加快无公害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两品”基地建设达到全国生态区标准。制订全区养殖业污染控制规划,明确畜禽养殖的禁止和控制区域,规范污染治理措施,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5.加快废气治理工程建设。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中心城区淘汰高污染燃料设施。加快二氧化硫治理工程步伐,所有热电联供的电厂必须完成脱硫设施改造。
6.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在化工、印染、冶金、食品、机械等行业实施节水行动,强制淘汰落后的用水设备和用水工艺。推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中水回用和零排放等节水技术和产品,争取到达到省级节水型城市标准。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工程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80%。加快印染污泥、电镀污泥等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确保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7.加快清洁生产工程建设。在化工、冶金、印染、酿造、造纸、电镀等行业全面实行清洁生产审核。对超标排污、超过总量控制指标和排污总量较高的企业采取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步伐,确保进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比例不低于总数的20%。
五、创新工作机制
1.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加快污染减排先进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扶持发展污染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加快引进和培养减排科技人才,广泛开展减排科技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环保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环保水平。
2.加快发展环境服务产业。积极推进环保咨询服务和污染治理市场化,大力培育污染物减排服务市场,鼓励排污单位委托专业化公司承担污染治理。
3.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建立健全能够反映环境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供给成本的价格体系,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对正常运行、脱硫效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燃煤电厂予以脱硫电价补贴。严格执行排污费征收标准,调高生活污水处理费,并确保一定比例的污水处理费用于管网建设和污泥处置,做到专款专用。开征城镇施工场地扬尘排污费。试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交易制度。
4.完善促进污染减排的财政政策。落实“环境保护”支出科目,将环保投入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全区一般预算支出中环保类支出增长1.5倍以上。全社会环保投入占GDP的3%以上,主要用于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建设、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和环保监管体系建设。
5.加强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加大信贷调整力度,严把信贷资金闸门,加大对环境保护、污染减排技术改造的信贷支持。建立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将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纳入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与金融信贷直接挂钩。
六、强化监督管理
1.加强环保管理体系建设。按照“区监察、镇(开发区、街道)监管、单位负责”的污染减排监管体制,建立环境应急机构,建设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监察现代化以及环境信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危险废物监管的标准化建设。同时,加快建设污染减排统计、监测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快建立污染源、河流水质自动化监控体系,完善网上直报制度,定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和削减量的信息。
2.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排污总量作为环境审批的前置条件,对排污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不能按计划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环境违法行为多或违法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地区,未完成淘汰关停污染项目的地区,一律实行建设项目区域限批。整改未结束期间,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暂停安排各级污染防治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
3.严格环保设施“三同时”管理。对建设项目环保设施未建成、未验收即投入生产或长期以试生产为由不验收的,依法进行处罚。启动对高新区、经发区以及工业集中区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参照“三同时”管理模式,对各类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环境基础设施进行验收,对未按要求建设环保基础设施的,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的暂停进区项目审批。对排污单位不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的,由环保部门强制实施社会化运营,费用由排污单位承担。
4.强化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管理。实行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排污信息季报制度,实行运行评估制度,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核拨污水处理费的重要依据。对已建成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投运1年内实际处理能力低于设计能力60%的,暂缓该区域的项目环评和审批。
5.严格排污许可证管理。依据国家和省对治理的总体要求,在流域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所有单位必须持证排污。凡超标排污的,实施经济处罚,并停产整顿或责令关闭。凡超总量排污的,责令暂停排污或限制排污;情节严重的,实施关闭或停业。
七、加强组织领导
1.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区政府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员的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减排办公室,负责减排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地要把污染减排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成立相应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明确专人负责。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覆行职责,密切协作,加快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环保部门要积极做好污染减排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经济综合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制定有利于污染减排的政策措施,依法做好各自领域的资源管理和污染物减排工作。
2.深入开展宣传发动。要将污染减排的宣传纳入重大主题宣传活动,认真制订污染减排宣传工作方案,在报社、电视等新闻媒体的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节能减排公益性广告,大力宣传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经常性的污染减排环保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 上一篇:酒店整改报告
- 下一篇:纪检监察干部自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