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5:5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生德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生德育论文

篇1

[关键词]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方式德育教育

国家六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对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提出的根本育人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紧贴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寻找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积极开展了育人尝试,努力帮助我的学生提高思想品德水平,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一、从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中职生的学习状态中,普通存在诸如学习方向感不强、发展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坚持力不够等问题,而且每个学期都会出现不同的状况。我尝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为自己设定学习目标,并与学生一起制定具体操作、考核方法,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中职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后,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就业,极少数学生会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于是教学中借助于介绍学校推荐就业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学生明确眼前的学习目标就是:至少保证各科成绩及格,可以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也借助于高年级不能正常毕业和参加就业推荐的个例说明,引起学生的重视。而且这项教育内容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时不时地提一次,提醒学生不要忘记学习,否则导致了三年后不能正常毕业和正常参加就业推荐,将悔之晚矣。

我校有着优惠的助学待遇,其中之一就是每学期占到全校总人数40%的奖学金。当然,获得奖学金的条件与每学期的考试科目成绩和其它各科的考察成绩直接挂钩。我会详细介绍每一等级奖学金评定的条件和奖学金金额,鼓励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们为之努力,帮助学生们设立了自己的更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即争取获得每学期的奖学金。

同时同学们也知道,学校的推荐就业管理规章制度中有相关规定,推荐就业的顺序以各班级三年来的综合大榜排名为准,学习成绩决定着你在班级的排榜顺序,排榜顺序决定你能否参加你所心怡的单位的招聘。

结合数学教学,更要强调说明数学课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打好数学基础至关重要。

再加上课堂上的教听学练,课后的耐心辅导,认真的作业批改和点评,都可以不断帮助学生巩固学习的信心。

当学生们设定了学习的目标,校园生活中就有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就不会“无事生非”了,既没有闲暇时间网络上瘾,也没有时间看口袋小说了,而且拥有了良好学风的班级自然拥有了良好的班风,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从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再加上网络的流行,人际直接接触减少,家长不能很好地照顾孩子等原因,学生们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善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在中职生中也不乏出现此类问题,于是我尝试着教给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帮助学生们为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好思想意识和能力的储备。从课堂上师生间的问侯和告别,到课堂上听课的状态,从路上见到老师要问好到帮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课堂回答问题的姿势到课后请教问题的态度,于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引导学生养成尊重老师的习惯。

主动与学生们普遍聊天,加强沟通,加强理解,互相接纳,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于沟通中逐渐消融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包括学生与我、与其他老师间的对立情绪),帮助学生们解决对于老师下达的命令,理解和执行间的关系,即理解了最好,乐于执行;不理解也要先执行,在执行中理解,而不能不理解就不执行,培养学生的执行力。这也是走入社会首先要做到的行为准则。

教学生讲究言行,注意说话场合和说话方式,多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讲究公德,不随意动用别人的东西,不影响别人的正常生活,不背后说三道四;讲究配合,互相帮助,平和心态,等等,以此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友善同学,共同度过美好的三年铁校时光。对于学生间发生的小摩擦、小矛盾,见到了就帮忙解决掉,公平公正,不偏不向,也指导学生培养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生亲近家长。中职生中有一部分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非常紧张,甚至于连最寻常的沟通都做不到,有回到家里跟家长没话的,有多长时间也不跟家长联系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利用老师、家长的双重身份,积极引导学生亲近家长,比如,给学生讲我在养育儿子过程中的喜悦和烦恼;教学生回家前给家长打电话请求接站,返校后给家长打电话报平安;记住家长生日和各种节日,主动给家长打电话问候,送些小礼物;假期时与家长一起完成学期总结和新学期计划,做点家务事等等,在实际生活中推动学生与家长的亲近,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交流。

三、从引导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入手开展德育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充裕了,而且一家一孩,谁都舍不得让孩子过苦日子,就连农村的家长也是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种种要求。这样一来,入校后的学生花钱自己做主了,很容易养成讲吃穿、讲排场、互相攀比、花钱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我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入手,认真引导学生们正确消费,养成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生活习惯,尊重劳动,享受劳动。

篇2

有竞争就会存在着胜利与失败。我们提倡竞争的目的就是要在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有为、昂扬向上的净胜面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对学生来说就是如何处理好和胜利与失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应当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得意淡然,失意也坦然。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同时告诉学生们失败了要找出失败的关键所在,鼓励他们面对困境、失败的时候,不可退缩。在德育课程中融入教育逃避、个人与集体、循规与投机的教学内容,以此来培养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主流。让学生在面对面对对手与困难时,在胜利与荣誉到来时,在挫折与失败时,在受到嘲笑与不公正对待时,能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要他们学习冷静、容忍和理智。要学生明白竞争是一种超越,要凭借自身的实力和努力,不要把胜利寄希望于对手的失误,更不能诋毁对方,竞争是要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成功了不要沾沾自喜;如果竞争失利了,受挫了,要记住“失败乃是成功之母”,要有敢于面对竞争失败的勇气。嫉妒心理谁都有,但是如果将这中心理放大就成为了心理疾病,是病态的一种表现,不是不能正确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的表现。

二、树立竞争的重要性选择适当的标准和竞争对手

动机在个人心理趋避相对的两种倾向:把某种成就活动、愿花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以达到成功或完美的境地的动机称为成功动机;把害怕挑战、避免或迟疑加入一种成就境地的动机成为害怕失败的动机。两者关系为:成就需要=追求成功动机-害怕失败动机。追求成功动机高的人会勇于克服苦难、有挑战欲望。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因项目特点、个体差异、爱好特长不同,把握学生的成功动机心理,提高竞争意识。竞争是有目标的竞争,通过竞争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应事先确定好,不能盲目从事,这个目标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过低了轻易就可达到。达到了也不会有满足感、成就感过高了。达不到易受挫折,甚至伤害学生的锐气和自信心,所以,需正确估量自己!正确估量对方,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对手和竞争标准,确立的竞争标准最好不要定死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否则竞争压力就可能过大,加重人的思想负担,对竞争是不利的。要想竞争成功,需要有压力,但压力必须适度,不能过度过度了就会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选择竞争对手也应适当!应选择和自己条件,实力差不多的稍好的同学。每个人都想争第一,但是第一只有一个,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摆正心态,不能总是以第一为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正确的竞争对手。此时,教师在德育课程讲授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生动形象的例子,告诉学生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的重要性。比如,在跑步的时候,你可以选择你的竞争对手就是你前方的哪一位同学,你超越了,再选择前方的同学,而不要盲目地将目标锁定在你看不到的第一位同学。

三、正确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竞争进取精神

竞争进取精神是指人类为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力量。在讲授德育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诸如语文课程中的鲜活例子告诉学生积极进取是人类永恒的思想。教师可以从课本中选择一些例子进行讲授,如此一来可以将德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切身的教育,一举两得。例如,选自《荀子》的《劝学》:“学不可以已“”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再如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也。”这些课文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有一定的学识,要有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坚持不懈地积极进取。

四、加强道德和诚信教育,培养合作精神

学校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责任,在市场竞争无序,假冒伪劣、欺骗等行为泛滥的时候,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诚信的重要和可贵。诚信教育将会为学术未来立身处世事业打下重要基础。学校通过举办重大纪念活动、主题班会等强化诚信教育。现代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意识,也离不开合作精神。合作是竞争的基础,是当代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性的合作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性”,而相互消耗,以争胜为目标的竞争则是人“兽性”的表现。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合作让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相反地,是对土地、人口和生存空间的竞争让流血和屠杀的惨剧一次次上演;竞争、并且必须是良性的合理的基于社会福利的竞争,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应是促进效率的提高,加快社会进步的速度。因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协作精神在各种竞争活动中都应该得到大力提倡,只有正确处理好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关系,才可避免同学之间的勾心斗角,互相拆台。才能树立正确的荣誉观。

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开创第二课堂

篇3

目前,我国医学检验技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医学检验专业较其他医学专业起步晚,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高。第二,教学理念不符合专业特点,片面强调理论教育,忽视操作技能训练,教师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用在理论教学上,实验教学学时偏少。第三,部分实验内容陈旧重复,教学方法落后。第四,实验教学形式主要以教师演示或列出详细操作步骤,学生模仿或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为主。第五,实验考核方式不合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实践能力,也不能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如何培养操作水平高、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目前我国高职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许多高职院校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鉴于此,课题组也于2012年5月向河南省卫生厅申请了“高职临床检验技术操作技能考核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科研项目,结合我院实际进行了针对临床检验、免疫学检验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2建立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体系

2.1优化实验内容,建立实验教学体系

课题组在分析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学检验人才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以《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全国临床医学检验技士考试大纲》为蓝本,对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免疫学检验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优化整合。删除了一些临床已淘汰的单纯验证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及案例分析;确定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及临床岗位技能,编写了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实训指导与技能评价标准,建立了我院临床检验、免疫学检验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成绩评定方法及实验考核方法3方面。实验内容分为3个模块,第一模块是基本技能操作和常见检验仪器的使用与保养;第二模块是实验技能操作;第三模块是设计性实验及案例分析。

2.2改革考核方式

医学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考试只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种检测方式与手段,其根本目的应在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前,大多数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内容局限于教材,忽视了操作能力和素质考查,这种考核方式具有片面性,不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采取理论、操作、口试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既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是对学生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理论和实验成绩权重方面,加大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将其由过去的10分提高到40分,其中基本技能操作15分,实验技能20分,实验报告5分。把实验考试和理论考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此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

2.3改革实验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目前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提供详细的操作步骤,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没有思考时间和讨论机会,实验积极性不高,效果不好。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3种教学模式,即半开放式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案例分析。半开放式实验是指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条件及要求,学生依据试剂盒说明书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比较适合以试剂盒为载体的免疫学检验课程。设计性实验是教师给出实验题目,学生自己查资料进行实验操作和验证,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它使实验教学由单纯的理论验证和基本操作训练转变为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有机结合,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免疫学检验中“溶血对ELASA法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施验证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通过实验,不仅探究了溶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还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的认识。案例分析是教师搜集真实病例,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进行体验、分析、决策,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教学模式。如临床检验中“泌尿系感染的实验诊断”一例,教师课前给出典型病例,围绕病例提出问题,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表意见,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同时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强化了技能操作及临床应用能力,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及科研奠定了基础。

2.4加强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建设

在院领导大力支持下,我院加大了对医学检验专业的投入,建立了综合性实训基地,设立了基础训练室、仿真训练室、标本处理室等。训练室按照生物实验室标准规划布局,设立污染区、过渡区及清洁区。基础训练室配备简单的检验器材和仪器,供各专业课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使用,如移液管、微量加样器、振荡器、载玻片、染液、显微镜等。仿真训练室配备大型自动化仪器、试剂盒等,供各专业课岗位技能训练使用。基础训练室和仿真训练室均配备专职实验教师,实行预约制度,定时对学生开放。在实训教学中,加强生物安全知识的普及,如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尿液、分泌物等标本里有一些已知或未知的病原微生物存在,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操作过程中难免产生微小飞溅、气泡、爆破性气溶胶等,易造成感染,因此,实验后的标本应妥善处理。在实训中,养成学生戴口罩、实验前后洗手等习惯。对于一些要求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如采血、吸血、推片、血细胞形态观察、移液管和微量加样器的使用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操作水平,在训练室自主选择项目进行操作练习,培优补差,弥补实验课时的不足。

2.5实施校院合作培养模式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精密仪器制造技术的进步,检验仪器得到了迅速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血凝仪、全自动尿分析仪、尿沉渣分析仪、全自动酶免分析仪、化学发光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培养仪、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等自动化仪器在各级医院得到普及。由于价格昂贵,一些医学院校的检验仪器更新缓慢,实验教学难以与临床“零距离”。我院近年来秉持“贴近市场、服务社会、自主发展、开放办学”的办学理念,与本市多家医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经验丰富的医院专家到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组建了由专职教师和医院检验科专家组成的教师队伍。还组织教师到医院挂职锻炼,解决了部分教师对一些新技术缺乏了解、对新设备操作困难等问题,提高了教师素质。校院合作解决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实验教学仪器和实验标本(如血液病的骨髓切片、病理组织切片、免检的阳性标本等)匮乏问题。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学直接在医院进行,如临床输血,一部分课时安排在输血科,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同时也多层面、全过程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及敬业精神。安排学生到教学医院见习或实习,由检验科专家先对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参数设置、仪器结构和仪器操作流程做详细讲解及演示,然后学生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验证和应用所学知识的目的,实现了专业与行业、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2.6加大实习考核力度,以考促练

临床实习是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使学生初步具备临床所需基本素质的必要过程,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纽带。为了提高学生实习质量,我们加强了实习前的医患沟通能力培训及实习期间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制定了考核项目及标准,并将考核成绩计入毕业成绩,达到了以考促练的目的。2.7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技能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我院开展的职业技能竞赛,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和学生都要参与,注重竞赛过程,并贯穿课程学习始终。在医学检验技术课程开课时就安排竞赛,把期中、期末考试与理论、实验考核全列为竞赛项目。学生通过竞赛拓展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达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3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效

篇4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策略

教学是教和学,学为主,教是为了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一定不会是成功的课堂。这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育本身就是要以学生为根本。只有以教促学,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意识,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强,更应该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与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呢?以下作一浅论,以期共求提高。

一、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而且是可塑性很强的人,教学必须以人为单位,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大力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愉悦,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态,才能对学习产生参与的主观意愿,进而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也才会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呢?我认为应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教学是由教与学组成的,学生与教师一样是平等的学习主体,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二者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者、积极的交流者、有效的互动者。二是要使学生充满信心,要尊重信任学生,坚信学生都是可塑之材。不仅要爱优生,更要爱学困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与关注,让学生在关爱与关注中成长,在自信中强化主体意识。三是要对学生积极评价。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步骤。对于学生的做法及问题的回答,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反馈,适当进行评价。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一定不要全部求优求全,以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强化其主体意识。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只会适得其反,劳而无功,甚至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民主教学氛围,对于强化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所能达成的高效学习效果应是不言而喻的。

二、构建精讲精练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求知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大舞台,是构筑教育质量的基石,更应成为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的主阵地。在正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依赖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发挥,教师要当好“导演”,当好“配角”,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感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文质兼美,情理并存,不仅有利于充实知识,陶冶性情,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要有效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蕴含的一切可调动学生的点,有针对性地讲授,这就是精讲。精讲不仅要有针对性,更要有启发性。讲好了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师的讲要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让他们边听边想,学生才会觉得学得有趣,才能主动探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善于设疑,把教学内容问题化,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反对目中无人,直接灌输。同时,教师的讲、问宜精不宜多,过多的讲不利于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精神的培养,精讲必须配以精练。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使学生加强训练,增加实践机会,促进能力发展。整个课堂应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寓知识教学于愉悦氛围中,寓能力培养于主体活动中。

三、倡导多元化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应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学过程应由传授知识变成引导学生探求信息、分析信息及研究信息的过程。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主动参与。我们要对教学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以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以精巧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以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文本所预设的意境中,通过合作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将合作学习与个人自主学习巧妙结合,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真正实现教学面向全体,使所有学生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应有的发展与进步。

四、优化检测反馈方式,促使学生养成主体习惯

作业和测试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培养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教与学效果的最有效的反馈方式,教学中要注意优化检测反馈方式,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主体习惯。教师在学生作业中的鼓励、赞赏的话,都会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亢奋的情感,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不能唯作业而作业,而是以作业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才能使学习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如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是:学生写作文,教师改作文。这种固定体例会使学生缺少作文的兴趣,学生必然感到厌烦。这种老师累、学生厌的作文体例,必然导致累而无功,写而无效。在作文评价中,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和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从大的方面(命题立意、谋篇布局、材料选取)评价后,重在让学生自改与互改,不仅对自己的作文作评价,还要对其他学生的作文评价,反复推敲,细读细评;还可对老师的评语作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写“自评语”及自改与互改心得,做到一文一评一心得。这种评价方式真正将学生放在写作主置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促成学生主体习惯的养成。

考试是我们绕不过去的话题,也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但如果考试只是为考而考,考后评议,就只是简单总结。这样的考试只会造成学生厌烦、抵触的情绪,会抑制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因此,适当的考试必须配以细致的评点,要考评并重,以考评促学习。学生考后写《试卷分析》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命题意图,分析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分析错误的原因,对照试卷查找知识的缺漏点。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学,养成自觉评价的习惯,进而学会自主学习,增强主体意识。

五、组织多彩课外活动,磨炼学生的主体意志

篇5

(1)学业、生活、就业压力。医学是所有学科里最复杂的,医学生学习负担重、学制长、学费贵、家庭经济负担重,加之经济体制转轨和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医学生就业前景不理想,其目标预期与现实相差悬殊,医学教育投资成本与回报不成正比。

(2)恶劣的行医环境。投资高、回报少、风险高已成为当下医疗行业的特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频频上演,对当代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生心理状态都有恶劣影响,使部分医学生对从医产生动摇,医学院校报考人数减少,医学人才流失,影响了医学的进步与发展[4]。(3)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医德教育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商品经济使人们更注重效率、竞争、创新等,新一代医学生自我意识突出,自我表现欲望强烈,富有进取精神,勇于抛弃旧习,对医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商品经济追求利润、重视价值的特点,必然滋长人们追求金钱等物质利益的风气,在医德医风上表现为乱收费、收红包,医务人员责任心、事业心和荣誉感淡漠。

2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学校应组建优质的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2用渗透法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在提高“智育”的同时,更注重医学生道德品质培养。除开设专门的人文理论课外,专业课教师在教授各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时进行人文知识、德育渗透,逐渐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意识,让学生形成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与责任感教育,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临床教学中采取医德理论教育和医德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形式,积极引入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5]等教学方法。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在医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时,教师可以根据临床实际案例启发学生分析医德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应用医德原则、选择医德规范,促进学生医德修养的自我培育。此外,临床见习及实习带教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利用自身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6]。面对工作中的不良风气、纷繁的医疗纠纷和不合理的待遇等,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和实事求是的观点看待问题,正确评价社会。

2.3重视医学生心理素质及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面对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社会以及未知的前程,医学生会感到压力重重,焦虑、抑郁、无助、恐惧、迷茫等情绪滋生。学校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必要时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学习心态,顺利完成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变。面对医患关系紧张,学校要重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开设医患沟通艺术等课程,并在临床技能课中强化医患沟通技能训练。增强医学生的法律意识,依法行医,防范医疗纠纷,学会合理保护自己。

2.4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

篇6

关键词:体育意识;终身体育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如何在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笔者进行过许多有益的尝试,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一、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部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四、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素质教育;博弈论

前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交流乃素质教学之艺术,是师生增强互信之源头。当教师与学生之间各种交流频繁之时,代表师生互动的教学交流就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但长期以来,由于师道尊严的历史纠结,在教学实践中,师生间交流更多的事倾向于单方向的,总是教师问,学生答,这一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们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提问,但却鲜有学生举手,师生间的交流不平衡性可见一斑。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作用

针对上述问题,那么在师生之间,如何确立教学文化自觉的整合理念以促进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我们及时赋予它新的内涵和艺术化的手段,使师生间的交流互相包容、融合。多文化共生的年代,我们要提倡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博弈必然带来思想冲突,进而不同思想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吸收。博弈也就是利益实现之过程,如果我们善加利用,必将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小小桥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手段

应当承认,师生间的交流的多元化和相互冲突,是推动教学关系前行的内在动力。在提倡素质教育背景下,师生间的交流担负着重要角色,现代教学关系实际上就是师生团结协作的结果,这种交流与思想博弈,是实现师生间交流的有效途径,也使的交流更加富于生气。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语文教学母语的特点,师生博弈的基础相较于其他学科是相当,差距不大的,也许在英语教学中,源自学生对英语的生疏,师生间的交流往往缺乏有效途径;而数学教学中,部分学生因智能水平制约,与教师的博弈同样存在困难;而初中语文教学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但随着师生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展开,师生博弈交流呈现出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而现有交流合作模式仍过于滞后,缺乏相应的操作手段。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教学手段仍然过于单一,课堂教师说,学生听;素质教育背景下,更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师生深层次的教学实践交流,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多方位需求。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全新追求,已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也应基于日渐加深的教学实践交流,因地制宜,利用好语言、动作、肢体等手段,进行教学手段的重新调整,为素质教学大潮中的发展壮大探索总结出一条全新之路。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师生进行换位思想,让学生讲,老师听,看看学生内心的真实世界,进而指导教学实践。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博弈的思考

素质教学“暖春”时代的到来是对师生博弈价值观一致的宣扬,其价值在于通过对教师与学生复杂多元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种相对的均衡状态。因而可以说,素质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博弈的协调和平衡,反过来也就是,将价值观的机制引入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软实力的比较,让师生参与教学博弈,这也是实现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具体就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如何推出自己的教学产品,教师就必须基于学生需求,不仅设计出让学生满意的、容易接受的教学产品,更要让学生了解并接受教学背后的文化价值。作为师生间的交流载体,素质教学的实施,有责任更有义务,创造师生博弈平台,为包括初中语文在内的各学科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消除隔阂,增强互信从源头上提供保障。师生之间应借助素质教育这一契机,增强相互交流,通过思想碰撞,让教学朝着大家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广大,以教学交流缔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友谊之花,以为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供全新范例。

结语:纵观师生间交流的发展历程,到现阶段,其博弈的专业化特征非常明确,但其专业化的成熟程度还较欠缺。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师生间的交流博弈框架应基于整个教学文化融合,应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包括教学专业水平、心理辅导专业能力),使自身专业化水平不断发展。可以说素质教育下的师生间的博弈已辐射至多层面。就个体来言,意味着教师必须自身逐渐从软硬件两个方面不断提高,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自身发展,为创新师生间的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辉.博弈论的发展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2]小米.无处不在的博弈论[J].中文自修2008年10期

[3]尚云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6

篇8

 

有些叫国内外研究现状。这个部分有些学校要求放在绪论中,有些要求单独一章,这都可以。

 

一个问题是:不少学校要求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开来写,这就有点不妥了。有的中国人写的外文文章,或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写的发表在中国杂志上的文章,是属于国外研究现状还是国内研究现状?

 

按理应该是国内研究现状,但因为是外文或外国人,大多数就放在了国外研究现状,实在是笑话。另外,分开也模糊了总体领域或学科研究水平。

 

有些论文说某问题研究的人很少,他的研究就是创新的,这说法不对,只要有一个人研究了,并且出了结果,你就得在别人基础上前进,不能把别人研究过的再重复一遍。

 

2.关于研究方法。

 

有些学校要求研究方法单独写一节,这不好。不少人把文献综述当做一类研究方法,很不合适。研究方法的说明要与研究问题相结合,要具体,不能笼统说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演绎与归纳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3.关于相关理论基础。

 

不少人或单位都把第2章要求写成相关理论基础,这对于评阅者是有方便之处的,对于作者也可以系统研习一下。

 

但是,不能为了凑字数,把与后文不大相关的概念、方法、理论一股脑儿往上堆。

 

有的文中说:这些介绍为本文后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用词有点大了。不少学生对词的意蕴色彩不敏感,容易说大话,如重大贡献、重大意义、丰富了相关理论。

 

4.关于参考文献标注。

篇9

【关键词】语文;创新意识;培养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极为重要的事情。伴随着不断深化的新课程标准,积极对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推动其全面发展是目前小学教育的重点任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组成,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加强培养应当受到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关注。一门基础学科,要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基础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思想教育承当着重要责任。

一、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的营造

仅在比较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才会将本身具有的创造性充分发挥,才会极大限度发散思维。所以,要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首要任务是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相对简单地去理解需要消化的语言文字,在此过程中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对自己所想的畅所欲言,发散思维。如此,不仅能够使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还能提高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消除其对知识的抵抗情绪,学生的创造力也能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得以最大限度释放。

二、对学生张扬个性进行鼓励

想要加强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当先学会尊重小学生本身具有的个性,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如果将小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人云亦云或者局限在书本知识当中,那么要体现其创新精神将会难上加难。只有在自身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的情况下,也只有在摆脱传统思维的情况下,小学生才能不断得创新、发现。这些都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个性的爱护及培养,从根本上去将传统填鸭式教育完全改掉,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小学语文老师应当不断鼓励学生基于现有的教学结论上敢于质疑,要做到多问,多质疑老师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能力,尽可能展示自己的个性及观点。或许这一点会与教学文章的观点产生冲突,但是作为教师,应当指出学生阐述原因中的闪光点,更应该站在为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立场上,对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肯定的评价。

三、对学生大胆创新意识进行激发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是为了开展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现代教育。学生本身的发展包括提升其综合能力及其意识领域的觉醒。在进行小学生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教师要摒弃那种传统的把教学结论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与同学讨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不断地拓展其探究的空间,在这个基础上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主体意识得以提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引导和积极有效的鼓励功不可没。小学生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迸发一些独特新颖的见解和观点,很多时候超出了成人思维的方式,也对教材标准答案有所脱离,而这些,恰恰就是体现学生创新意识的时候。因此,教师应当启发和引导学生这种“求异”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能逐渐形成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思维。例如,笔者在讲解“狐假虎威”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了“狐狸非常聪明”的不同于他人的观点,这一在看来违背教材论调的评价对小学生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反向思维,也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此情况下,教师应该首先对其加以肯定,循循善诱,爱护学生创新积极性,以此来对学生开拓创新精神进行培养。

四、对学生实践创新行为进行培养

教育是一项不断创新和探索的实践活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自己动手、思考、观察、小组讨论、推理,学生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得到。够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文化品味,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以此来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创新性的学习及运用。在实践中着手教会学生观察、分析及提炼的能力。例如,在进行生字词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才能快速记住生字词,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进行交流,就能很快掌握所学生字。在进行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发掘作品中比较富于想象的语言,提出作品中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值得学生深入思索的因素,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角度去感悟,自己去领会,去想象、去创新。例如:引导和启发学生去大胆想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对与奶奶一起奔向光明的幻想和其快乐的情景,或者《翠鸟》一文“中像箭一样飞过去”的动作,通过让学生们积极实践来对小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学生们自我探究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具备勇于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让学生能在团队合作的中自我展现充分,能体会创新的乐趣所在。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意识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当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己任,积极得探索培养的方法,用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强化和支持,才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华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22:62.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问题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能力。问题意识能够刺激学生大脑的思维,推动学生思维扩展,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有助于其积累经验,加深和丰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增强自信心还能获得丰富的情感经验,学生的个性品质也因此得到升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时刻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二、语文学科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语文教育观念的束缚

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是专注于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没有时间去发现问题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往往将“教学进度”作为这一问题的理由,在进行试卷和问题讲解时,通常没等到学生问答的时候教师已经将答案交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行程惰性思维,失去问题意识。例如:在进行李白的《蜀道难》课程讲解时,如果有学生对《蜀道难》的文章主旨产生异议,那么教师会给学生扣上不认真听讲的罪名。这种做法严重抑制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束缚

在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认为只要将语文知识掌握好就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在课前先将每篇课文的主旨和文章大意等分析透彻,教师认为这样能够让学生快速了解记住课文知识内容;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只是作为听众,教师的提问和讲解占据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知识点的时间,抑制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等。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三、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措施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作为听众一切问题都听从教师的教导,教师说学生就去做,学生不会自主去选择。然而,在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要用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语文课文的内容,包括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形成自身独有的问题意识。如教《愚公移山》一课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对愚公移山的故事应该并不陌生,但是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他想用什么样的办法移山?你觉得这个办法行得通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达到移山的目的?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办?这样,提出一些悬念,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时教师要认真听学生们的意见,并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学生从讨论中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二)深入文本,读出个性,提高思维层次

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建立在语文课文的阅读上,只有反复阅读课文,从明白课文大意到了解到课文的内涵,@样才能够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疑问。学生具备问题意识的多少能够反映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强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发现语文课文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从中能获得新的知识,并且能够找到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使学生达到有效阅读,学生必须将全部情感投入到语文阅读中,只要这样才能够深刻了解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符号蕴含的含义,从而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营造一种适合学生阅读的环境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在讲授《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时,教师讲到友人的行为时多数教师会选择直接向学生点明含义,然而存在少数教师选择先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来猜想文章的结尾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学生变回纷纷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三)培养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阅读

语文教学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团结意识和创新精神。例如:我在讲授《陈太丘与友期》,我就采取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因为同学们事先都预习过文章,所以很多问题他们都有了答案,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对元方的行为进行讨论,同学们说出了很多自己的见解,非常的精彩!有的认为他既然能指出友人的行为是无礼的,为什么自己还明知故犯;友人是他父亲的朋友,是他的长辈,他的入门不顾实在是失礼;有的认为他为维护父亲的尊严应该还以颜色等等,这些看法的出现,丰富了学生的思想,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学会根据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将会在课余时间探究其发现的问题,与此同时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要留有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探究性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丰富多趣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到问题的答案,从中得到自信,培养学生良好的主动探究学习阅读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发现问题的乐趣,提高自信心。

结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并且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注意使用手法,讲究策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多问,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断拓宽思路,提高思维品质,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提问,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