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4 07:0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体育德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体育学科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给学生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合理锻炼,同时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纪律观念、团队意识等。这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使学生们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理念,要求学生从小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康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重视体育锻炼,并且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学生使体育锻炼成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
二、注重德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德育教育作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进来。在教学内容中,如一些长跑项目的练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团队项目中引导学生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在教学形式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安排来落实德育教育,如上课整队要迅速,队列纪律要严格,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在学生在进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相互保护,心中有他人;在利用器材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对于器材的合理使用,养成爱护集体公物的品质。总之,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细节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反复、细致的引导,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无形之中也就能够落实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三、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因材施教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要以生为本,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教学历时六年,学生的学习时间跨度大,也意味着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上的德育教育也要客观上尊重这种变化,从学情出发来因材施教。总体来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方面还未成形,这时教师要注意循序善诱,耐心的、反复地予以引导,这样他们才可能把一种行为上升到一种好的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发挥其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其行为认识予以引导,同时也要利用好“表扬”这一有利武器,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的予以肯定,这样既能够鼓励一部分学生,同时也能够树立榜样的作用,起到示范的效果。
四、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五、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学渗透
前言
在小学体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毫无疑问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家一直是这样要求的,广大体育教师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可能性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及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无论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及可能性。
1、体育学科是学校中开设年限最长的一门学科,也是各学科中唯一的一门从幼儿园一直开设到大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学生在整个学校生活中都接受体育教育,通过体育教学,保证了学生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连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
2、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和言行等一般不是表现在口头上,而是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中表达出来的。而体育与健康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和活动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言行,及时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既具体又实际,其效果是有些学科所不能及的,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广泛的、较强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教育因素。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发挥其德育渗透的优势,有效利用其可能性,还要根据事态形成发展过程适时进行教育,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在课中把握住有利的时机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1、教师言行。
(1)教师的仪表和教师的语言
教师上课就必然要在学生面前亮相,学生能从教师形象中体察到教师的气质,对事业的热情和信心,从而决定向你学习的程度。做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证明了良好的师德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教师的举止言行、仪表服饰、神态气质甚至习性,无不作为信息传导于学生的大脑,反馈于教学过程。因此,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三规范”:
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
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
规范行为——举止大方,遇事得体。
(2)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
体育教学中教师之间的配合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而且要经常在一个“大课堂”里一起上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往往会使学生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所以教师之间必须互相尊重,密切配合,互相帮助,使学生从体育教师这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中学到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讲评时,除找出较好的学生示范小结外,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说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2、组织教学
(1)建立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体育课堂常规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格的课堂常规应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严格的课堂纪律、严格的考勤制度和严格的考核制度。通过认真实施使学生接受严格的要求与训练,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服从组织的良好习惯。
(2)课前备课。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刘前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必然杂乱无章,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效果必然差。其中,课前场地布置要井井有条,做到既美观又便于组织教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布置场地、器材和使用,送还器材。这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新生入学,新学期临时代课,都应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中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要向学生讲清楚学校各种场地、器材的使用方法、要求及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时要求学生看明白有关场地、器材的标志牌上注明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
(4)分组及不分组轮换和分组教学。在分组及不分组轮换调队时,要提倡让兄弟班、组先行通过,切忌抢行或互相穿插,对本班调队中互相谦让的组及时给予表扬,培养学生互相尊重,讲礼貌的文明行为。在分组教学时,特别是分组轮换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培养体育骨干的组织能力,提倡认真观摩、学习别人的长处,热情帮助、保护同伴改进技术的好作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练习质量,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优良品德。
3、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
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现代体育教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活泼愉快,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成功和失败的优良作风。
(1)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目的、饮食、营养与健康、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等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观看反映我国体育事业巨大成就的录像,收听广播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勤奋学习、积极锻炼身体的自觉性,为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
(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不给怕苦者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例如,在实际练习中分析不能跑守全程的原因,有的是身体偶然不适;有的是体力分配不合理,前半程太快;也有的是怕苦怕累,稍有疲劳就不能坚持。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及平时对他们的了解,在处理上应有所区别,对平时一贯认真刻苦而偶然不知的同学无需批评;对体力分配不合理的,应告诉失败的原因和如何分配体力;而对怕苦怕累者除进一步讲清道理外,应让其补跑一次,使其既能认识到自己意志薄弱的毛病,抓住顽强意志这一环节,经过几次反复的工作即可初步解决。
(3)在跳跃、障碍跑或支撑跳跃等项目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实践中实例很多,例如,在支撑跳跃教学中,从一些同学的身体素质、技术来看,完成动作是没有问题的,而他们就是不敢过器械。在跳高练习中,过较低杆时技术动作很好,但横杆一升高动作就变形了,这是因为精神因素起了作用,所以我们通过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
(4)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结合其集体性和竞争性的特点,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应变能力、团结合作,充分发挥集体力量,让学生感受到球类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力量和互相之间的密切配合,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同伴的失误,正确对待对方的犯规,决不允许施以报复的手段;要正确对待裁判的漏判、误判,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待裁判对双方的判罚。
三、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小学时代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又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发育完全,思想存在极大的可塑性。因此,就学校来讲,不断深入,全方位地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承担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还承担着学生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竞赛和课余训练等工作,这些课外体育工作更拓宽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领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全面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加强德育渗透,根据实际及时对学生进行恰当地表扬、鼓励与批评,使学生对立正确的行为规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渐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重视加强与各班主任、德育处等工作人员团结协作,使学生通过学校体育受到连续、科学、全面的教育。
学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篇3
目前部分小学的体育课程沦为“鸡肋”,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逐渐丧失。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1.体育教学形式单一。部分学校以“教师讲授动作要领、学生单纯模拟动作”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师过于注重体育规范化教学及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学习兴趣、良好习惯的培养。
2.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目前学校安排的体育教学内容往往一成不变,并呈现固定化、枯燥化、模式化倾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尚未纳入教学体系中,甚至还有学校并未为学生订阅体育教材,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课内、课外学习。
3.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评价以学期考试为主,教师主要考查学生体育动作的规范性,一方面忽视了学生对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只以期末考查作为参照标准,忽视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监督。除此之外,还存在部分学校不安排体育考试的情况,不能测查学生的体育学习情况。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游戏教学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化”,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促进身体发展的活动性游戏、与专项体育运动有关的专门性游戏,使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及技能,从而促进自身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将小学体育教学与游戏融合,通过趣味化、娱乐化、教育性的游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及公平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并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解决体育游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小学体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策略
针对上述提到的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教学的意义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实施体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极具现实性、紧迫性,具体策略如下。
1.根据课堂进程选择适当的游戏内容。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除却必要的体育知识及体育技能讲解外,还可根据课堂进程的特点选择一些游戏活动作为辅助教材。比如在课堂准备部分选择的游戏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体育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课堂主体部分选择一些能活跃课堂气氛的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小学体育跳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有利于跳高的起跳、摆腿游戏,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身体得到舒展。在课堂主体部分,教师讲解完基本跳高知识和跳高技能,可给学生安排一些发展上肢力量的游戏,如“抛实心球比赛”、“推手比赛”等,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平衡。
2.体育游戏教学的形式要有创新性。体育游戏教学要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在保持基本传统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趣味游戏因素,但游戏的选择并不是随意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选择相匹配的游戏类型,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互帮互助、配合、尊重、忍耐、服从的重要性,通过体育游戏教学不仅使学生学到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还陶冶学生情操、塑造优良品质。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串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门艺术,而“问题串”则为这一艺术增添了生命活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问题串的教学意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紧扣重难点,精心预设,优化“问题串”设计,以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探知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问题串教学的概念及其优点
问题串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授课内容,老师将课本知识转化为一个一个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老师得到反馈,再继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都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扩展。
问题串教学法的优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师生双方可以互动,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学生通过自己的回答、老师的提问更容易记住所学的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课本的知识,再不用回家死记硬背了。这样一来,使学生不易产生厌学情绪等。由此可见,问题串教学法的优点很多,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老师的教学都大有益处,那么,问题串教学法可以随意实施吗?又有什么注意事项呢?让我们现在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二、问题串教学的具体做法
1.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科学地设置问题串,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进行深入地探究,使学生跟随着老师的教学步伐,通过自主思考,寻求到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比如,我在进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夜莺的歌声》一文的教学时,便设置了这样的几个问题串。
第1串:看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内容?在学生说出了各自的想象以及最想知道的内容后,紧接着我再给出另一个问题。
第2串:初读课文,看看你想的和课文中的内容一样吗?课文告诉了你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小夜莺给你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当学生通过阅读、寻找,有了初步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我再进行引导,最后得出一个大家认可的结论:课文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前苏联的一个小男孩儿,用自己的机智与勇敢和德国侵略者作斗争的故事。小夜莺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勇敢、机智。
第3串: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中读出小夜莺机智、勇敢的?能在课文中画出这些句子吗?请画出来。学生们在我这一串问题的指引下,开始寻找这些句子。比如,表现勇敢的有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表现机智的有: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4串:通过学习,你能否体会一下作者对小夜莺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了课文,对小夜莺怀着怎么样的感情?你应该学习小夜莺的什么精神?通过这样一串问题,提升学生的认识,深化对课文的主题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通过“问题串”,引发学生思考并发问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由此可见,提问有多么的重要。老师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授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问题串引导下,学会思考,学会发问。
3.通过“问题串”,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
问题串的设置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以上两种设置的方法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大方向的指引。比如,我在进行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端午节》一课的教学时,就是通过问题串: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各地有哪些风俗?你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诗词?除了端午节,你们还知道有哪些重要的节日?知道是哪个民族的吗?通过这样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去寻找、去探究、去总结、去发现。他们知道端午节与屈原有关,还有挂艾叶、香囊以及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了解到:我国的传统节日除了端午节之外,还有寒食节、中元节、重阳节、腊八节等,除此之外,各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回族的肉孜节,宰牲节;朝鲜族的回甲节、回婚节;侗族的花炮节;蒙族的“白节”、祭敖包、那达慕、打鬃节等。
问题串法教学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自然,不再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关键在于老师要教会学生“提问”。只会回答问题是不足够的,重要的是要自己设计问题。学会设计问题,便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思考,学习的深度就会增加,这样,教学效果就得到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效益;有效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中小学校开始积极顺应改革潮流,以实现现代化教育,满足社会对素质人才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小学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效益。
一、设计趣味性课前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以使其了解课堂教学内容,发现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并做好标记,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教师在讲课之前,要先做好备课工作,熟悉语文教材的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适当地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针对所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课本教材为基础,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行预习和阅读课文,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思考出正确答案,以此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高效的课前预习能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除此之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前导入,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能对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又能引出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片段,通过画面、音效来抓住学生的眼球,选择恰当的时间引入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小学语文有效课堂的形成。所谓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是指在短暂的四十分钟内,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目的,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寓学于乐,通过语文小游戏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语文学习。例如,可在课堂中开展词语接龙、猜字谜等游戏。教师可采用情境教学模式,使学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环境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含义的理解,体会作者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便可通过播放桂林山水的图片和影片,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桂林山水的魅力,从而体会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每个学生,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位置,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能主动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积极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候,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其共同讨论作者所描绘的鲁迅先生的人物特点,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三、开展小学语文实践活动,体会语文学科的魅力
素质教育改革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展小学语文社会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教师可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中,把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其能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满足素质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深入社会中,对现如今人们对地球的破坏行为进行实地调查,河流里流动的污水、工厂里烟囱中冒出的黑烟、越来越平凡的雾霾天气等,并根据调查结果来谈论自己对保护地球的建议和想法。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提高语文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小学课程中重要的科目之一。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以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要从教学活动中的各个阶段来实现有效教学,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将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提高,从生活中发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
篇6
教学现状; 体育教学; 教学体例; 心理健康; 学生潜能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38-02
增强青少年的体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平易近族未来的大事。那么农村体育教学的现状如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法子来增强农村的体育教学呢?
1农村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配备不齐,体育课时不足。 因为体育不是考试科目,农村的体育教师大多由老弱病残者担任。这些人非体育专业结业,不懂得体育教学纪律,身体素质差,在体育勾当中根本起不到示范浸染。大多农村小学没有专任体育教师,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任课教师代课。尽管每周放置2—3节体育课,但经常被其它学科以各类理由占用。临近考试,体育课就理所当然地被瓜分。课间操和课外勾当,则是学生自由勾当,没有教师统一组织。学生的体育磨炼时刻大大缩水,身体素质得不到保证。
1.2操场狭小,体育器材匮乏,教学体例单一。 在农村,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投入到镇中心学校。因为中心学校经常有上级来搜检,搞不好会让领导们丢体面的。下面的学校只靠收一点杂费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这一块。有的学校操场上只剩下摇摇欲坠的篮球架,仓库里只有一根拔河的绳子,很难见到传统的单双杠、山羊等既娱乐又健身的体育器材,更不用说高档的体育设施了。学校操场是坑洼不平的土操场,晴天灰尘飞扬,雨天一片。场地狭小,没法统一做操。有的学校把操场建在校园外,被村民们堆满柴草,甚至拴上了牛羊,鸡鸭信步时代,粪便满地,臭气熏天。也有的被村集体占用,成了生意市场。场地和器材的限制,使得体育勾当形式单一,除了长跑就是丢手绢。长此以往,学生对体育课发生了厌倦情感。
1.3强调平安,束缚了体育教学的开展。 跟着媒体对学校平安事情的曝光及家长维权意识的提高,学校领导和老师都把学生的平安放在首位,老师上课就怕出平安问题。一旦出了事情,家长就会来找学校和老师抵偿。虽然有时不是老师的原因,但学校还得应付。大都情形下为了息事宁人,学校和老师只好承担了费用。有的学校划定谁的课上学生出了事由谁负责,这种做法束缚了教师的四肢行为,冲击了教师的上课积极性。
1.4体育运动项目的削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有关部门对学生的体质监测不明,此刻学生的营养状况和体形身高都提高了,体重也增添了,但肺活量、耐力、力量、速度等诸多体能指标呈下降趋向。“豆芽”和小胖墩体形层见迭出。
另外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对孩子呵护有加,学校出于平安考虑,打消了一些较苦、较累、较危险的行为项目,如长跑、三铁(铅球、铁饼、标枪)、跳山羊等,使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质大为削弱。同时,因为缺乏合作与交流,不少学生自私自利,性格孤僻,没有养成精采的思维道德。学生没有养成体育磨炼的习惯。过多的能量无处释放,使得打架斗殴、早恋、沉沦网吧等现象日益增多,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农村体育教学应采取的方法和对策
2.1农村体育教学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增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说:“各级党委政府要站在以酬报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增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成长规划。要加大对体育事业尤其是中小学体育设施的投入,正确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缔造精采前提……领导干部要关注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生的健康状况,帮助学校解决体育工作的难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也要增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检查。”《讲话》给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以“尚方宝剑”,学校领导要以此为契机,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多方筹措资金,解决好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配齐配强教师,开足课时。
2.2完善体育考试、评估的“指标体系,调动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积极性。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教育综合督导评估指标系统小学校体育工作的权重,将督导的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以及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
2.3改变陈旧观念,立足现实,深挖学生潜能。 在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互相配合,改变以往只重教学成绩而不重体能素质的做法。凡是学校运动队的队员哪怕竞技体育成就再高,只要学业成就不及格,也一票否决,不得加入体育队。碰着这种情形,体育教师要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教师配合会诊,找出原因,帮助学生迎头赶上。
2.4加强体育运动场地建设,因地施教。 目前,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最主要的是体育设施严重短缺和公共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加快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工作原则,重点加强农村体育场地建设。农村初小学校要高度重视,以保证农村初中体育课能顺利地开展。绝大部分农村初小学校,没有正规的体育场地。活动场所仅有小小的一块,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要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场地抓好体育教学。如:没有跑道可利用操场边的公路当跑道,附近有山的可组织学生进行登山,也可以在田间小道上慢跑等,但这些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
篇7
根据地方学校的办学理念、师生和资源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的条件开发适合于本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媒体素养课程。在媒体素养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考察清楚媒体素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内容框架以及实施和评价,结合斯基尔贝克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通过长期实践,我们提出一套媒体素养校本课程开发流程。根据媒体素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在国内我们于2004-2006年率先在广东省珠海市第三中学开发了《网络与生活》媒体素养教育的校本课程,包含《网络与商业广告》、《网络与新闻》、《网络与交流》和《网络与游戏、动漫》四个单元。课程采用了单元课程的形式,适宜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遴选教学单元。课程围绕主题设计活动,适宜对特定问题展开细致而深入的讨论。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webquest的形式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课程注重学生成果的多方面展现,既有学生作业纸,又有角色扮演游戏、汇报演讲、表演等多种方式。2011-2012年研究团队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设计开发了基于媒体素养教育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校本课程,课程中包含《文字稿本的欣赏与创作》、《摄像与录像技能》、《非线性编辑制作》和《作品赏析》四个专题,并通过准实验研究验证了媒体素养校本专题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其实施,促进了学生媒体素养的发展,提高了中学生使用、分析、评估和交流媒体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媒体文本的识读和编写能力、使用习惯、分析技巧和评估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电视媒体是运用特定的技巧架构,同时能够合理的使用电视媒体、辨析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形成自己的“媒介观”,并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来发展自我。
二、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融入学校教育
除了单独开设课程外,国外还有些地区的学校是将媒体素养教育融合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来开展的。以美国为例,上世纪90年代美国媒体素养教育重新兴起的时候,美国已经完成课程改革,大批新出现的课程已经占据了课程表,所以美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只能整合到其它课程中,整合课程居多。1991年KathleenTyner和DonnaLloyd-Kolkin开发的新课程《媒体和你:小学媒体素养课程》融合于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活动中,供K-5年级使用[4]。1992年,DavidConsidine和GailHaley出版了一本综合教科书《视觉讯息:图像整合于教学》,该书提倡跨学科的方法将媒体素养概念整合到现有课程中,用宽泛的目标如负责任的公民与合作学习、多元文化教育和批判思维技能相联系[5]。1995~1996年ReneeHobbs和Richard在Massachusettsschooldistrict作了一个测评研究,结论是最有效的媒体素养项目是将技能整合到所有学科中,包括分析和制作活动[6]。2000年马里兰州是全美第一个在全州公立学校将媒体素养课程全面整合到多门课程(语言艺术、社会研究、数学和健康课程)中的州,虽然还不是官方的要求。在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者们也在尝试将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融入学校教育的实践探索,比如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研究者在中小学都开展过相关探索,也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和总结。媒体素养与学科课程整合有很多方面值得去探索和发掘,如语文课可增加新闻理念、新闻体裁和新闻事件内容,并可亲自采写新闻,张贴于班级报栏、投稿到校广播站或报社,亲历体验媒介的运作程序;信息技术课可学习电视新闻、专题拍摄,了解网络新闻运作流程及信息传播工具等,初步掌握电子媒介的表达和沟通技能;品德与社会课可把电影、电视中的国家和城市形象与现实的状况比较,用媒介再现历史的人事物,发现对某些国家和地区报道中存在的刻板印象。2009-2010年研究团队在广州市越秀区清水濠小学六年级开展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小学英语的“浸入式”教学的行动研究,旨在学生在自然的英语环境中通过媒体素养教育活动习得语言,主要环节如下(如图2):(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导入媒体素养教育的目的,用英语提出小组所需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方法,教师给予例子,引导学生组织活动,如学生分组查阅不同节日的习俗,确立各自要推销的广告活动。(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介绍各自的小组任务,搜集广告制作所需的资料,把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与别组同学一起分享。(3)教师用英语指导学生如何创作广告词和制作广告,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得到了锻炼,媒体制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4)学生展示和阐述自己的作品,其他组学生参与评价,教师也进行评价、点拨并帮助学生纠正语法上的错误,最终评选出大家心目中最精彩的广告作品。整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媒体素养。2008-2010年和2010-2012年研究团队分别在广州市第四中学和东莞中学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融入媒体素养教育的行动研究,总结出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信息术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如图3):教师呈现媒体知识,提供学习指南和知识概括。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进行选题,并在课堂的进行过程中和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教师为每个小组收集的资料进行指导性评价,摈弃不符合媒体素养教育目标的资料,并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接收媒体资料。学生小组协作进行相应的媒体作品创作,如DV作品、宣传视频、广告等。教师负责收集作品并通过多种手段进行展示,如通过学校电视台、专题学习网站、校外公共网络平台等。教师为每个小组作品提供多种评价模式,如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网络评论等。最终选择优秀作品上传专题学习网站,并适时组织相应的竞赛和活动,强化媒体素养教育教学成果。学期末收录优秀作品到媒体素养教育资源库,为后续媒体素养教育提供支持。
三、通过社会组织活动(活动课程)融入学校教育
成功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是一个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社会组织开展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想要长久发展,渗透到学校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更加广泛的影响群体,达到更好的效果。社会组织活动输入学校,可以活跃学校活动课程的开展,而活动课程是学校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最为灵活的方式,如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板报、比赛等等。本文以广州少年宫开展的媒体素养活动为案例探讨通过社会组织活动融入学校教育的媒体素养教育活动模式。广州市少年宫是广州市少先队总部所在地。按照中国党带团、团带队的组织体系,在少先队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少年宫承接了部分少先队建设工作,从而通过少先队体系与学校紧密联系了起来。广州少年宫利用该职能属性将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中,少年宫媒体素养活动与校内活动结合的途径如下图4:在融入学校教育中,少先队体系起关键作用,即少年宫牵头、少先队体系作为活动渠道、以区、校大队辅导员为主要组织者来开展。广州少年宫的活动对校级的活动具有示范作用,同时也为学校提供师资、课程等资源,以及进行培训、讲座等。学校在少年宫的指导下,有选择地进行与媒体素养有关的活动,如少先队活动、学校小社团(红领巾小记者站)、校际课堂、融入性课程。
四、媒体素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实施策略
篇8
语文学习具有体验性强的特征,它是表达的艺术,生命和情感的艺术,美与自由的艺术,要想孩子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好的生命和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体验性学习策略,创设模拟情境,在活动中体验;激活相关经验,在联想中体验;提供体验环境,在实践中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学生 体验学习
“体验”是一种新时代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课程取向,“体验”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经成为整个文本的一个关键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理解,“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与意识。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包括认知、理性、情感、人格等范畴,使学习过程不仅成为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学习” 是通过实践(听、说、读、写、做等活动)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中学语文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它是由孩子运用体验的方法,去发现所学的语文知识,去获得所需的语文能力,从而达到逐步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同西方的“发现法” 学习有所不同,它更重视作为辅导者的家长的参与作用和文本的示范作用,并力避孩子无序的、杂乱的学习活动。 其特征更不同于接受性学习,它要求先学后导、先练后讲、先议后评。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从体验入手,从学练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体验方式,让孩子主动进入学习情景。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文本世界的交往之中,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在阅读教学中,只有突出体验学习,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应用形象思维,通过情境创设唤起学生体验
课程不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体验”离不开学生某种亲身亲历,更多侧重立足于感性的“感受”,由于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往往更相信所见、所闻、所做的学习材料。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就是架设书本世界与经验世界、想象世界沟通的桥梁,唤起学生的体悟、感受,从而形成主动、自觉的态度。比如,在教学《春笋》这篇课文时,针对本课语言生动活泼、节奏明快、情趣盎然、音韵铿锵的特点,紧扣春笋在美好的春天来临之际,不畏艰难,破土而出、顽强生长的情景和热情歌颂了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主题,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让学生踏着欢快的节奏走进教室,心情轻松而又愉快。课始,以谈话导入:刚才,我们踏着春的乐曲走来,仿佛走进了春天。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一下春天的足迹吧!随后,一段声情并茂的描述,配以画面优美的影片,学生的情感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个个脸上洋溢着如沐春风般的笑容。以情境的创设,为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感受春的气息,唤起了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2.基于已有经验,通过语境再现启发学生体验
要想顺利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头脑中储存的相关信息感悟课本内容。而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验,则不失为锻炼其敏锐语感的妙法。以第四册的《语文补充阅读》中的《和花朵说的悄悄话》为例,课文第三小节讲“我”与“杜鹃花”之间的悄悄话。其中有一句:“你的客人:蜜蜂和蝴蝶就要来了,难怪你这么喜气洋洋。”为了能更深刻地感悟到杜鹃花的“喜气洋洋”,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也会“喜气洋洋”?学生马上说:
“我考了一百分,会喜气洋洋。”
“假期里我跟妈妈学会了烧红烧肉,我喜气洋洋。
“我们家中了大奖,全家人喜气洋洋。”
在教师营造的语言环境中,学生马上就体验到词语所蕴含的情感,在紧接着的朗读训练中读得入情入境。
3.突出自主参与,通过活动开展鼓动学生体验
体验的前提和要素是以感性活动作基础的感受、感知。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鼓动学生体验。如《海底世界》教学中有一个“我是×××”的自述活动,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更有了体验的兴趣。每一只海底动物都各显其本色,“梭子鱼”为了显赫自己的速度之快,边说还边在教室周围快速“游动”,“海参”则横着身体踟躇地向前爬行,表演得非常逼真到位,“乌贼”和“章鱼”也表演得栩栩如生,如同快乐的小天使一般……学生在活动体验中,在体验中学习,享受着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4.尊重多元解读,通过个性凸显激发学生体验
语文课程中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反映、表现人类情感活动的,蕴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某教师教学《三袋麦子》一课,当老师最后提问:在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时,学生有的说喜爱小猪,因为他憨厚可爱,性格率直;有的说喜欢小牛勤劳节俭,精打细算;还有的说喜欢小猴,聪明能干,爱动脑筋。教师并没有妄下结论,而是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再如某老师教学《科学怪人》一课,组织学生展开了一场“开文迪许怪还是不怪”的辩论。很多学生都认为他很怪,尤其是在“借自己的书还要办理手续”一事上。为了使自己的辩论更具有说服力,学生还找了不少科学家其他的怪事来假说明,据理力争。这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不同的心理体验,便会出现感悟的广度与深度的差异。作为教师,就应当尊重个体,珍视他的独特感受,使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焕发出生命的艳丽!
篇9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教学管理 多媒体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直观,灵活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由于管理不善,使用不当,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降低了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教学不当。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与学生的互动不够,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更有些教师一整节课都是在给学生放视频。这样多媒体不但没有发挥本来的作用,反而成了偷懒的工具。(2)多媒体课件设计和使用不合理。有些课程都是很多教师共用一个课件,而且课件连续几年都是一样,没有任何修改。有些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个课件,几乎不做任何改动,就搬上课堂。这样的课件,没有新的知识,没有自己的思想,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3)多媒体设备管理不善。现在高校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较高,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电脑病、毒投影模糊、音响效果差等各类故障,若不能及时处理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设备的操作程序过于复杂,也影响了教师的使用效率。
2 原因及主要对策
其实,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1)教师不熟悉多媒体教学的环境,教育思想和观念仍未适应现代教育要求,未能真正理解多媒体教学的本质。(2)教学管理部门未能及时制定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监管不力。(3)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本身的服务能力欠缺,管理水平不高。因此,完善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多媒体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实现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
2.1 完善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
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规范教师使用多媒体资源,如何评估教师的多媒体课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如何评估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这些都需要通过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来衡量。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到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建立一套针对多媒体教学的完整、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完善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来规范、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促进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2.2 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
制定了完善的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价体系之后,就必须得遵照其严格执行,加强监督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和学校督导员,审查多媒体教学的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课件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监控与评价多媒体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可组织开展学生评教工作,通过设计多媒体教学评价调查表,收集统计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意见,并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学单位,不断改善教学质量。
2.3 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培养其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有好的教学有段和教学方法,因此,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多媒体教学技能,还要有符合现代化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1)加强对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培训,让其了解更丰富的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课件制作的技术。同时,培养教师传统教学的教学基本功,把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另外,还要求其掌握多媒体系统的操作方法,熟悉多媒体教学环境。(2)加强对教师现代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培养。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思想和方法与之相适应,应树立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创新出一种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方法相对应的课件,强调能力和素质,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
2.4 合理建设、加强管理,提高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效率
多媒体设备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耽误上课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教师情绪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也降低了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效率。为了尽量避免问题的发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1)加强建设,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现在高校大多数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因此,要加强多媒体系统的建设,满足教师开展多媒体教学所需的多媒体资源。同时,根据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教师的意见,对多媒体硬件和软件进行改进优化,简化多媒体系统的操作方法,方便教师使用。(2)加强对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维护。教学管理部门应建立教室监控体系和对多媒体教室故障的快速反应机制,做到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多媒体问题能够及时地处理。同时,通过定期定项检查,做好对设备的管理与维护,防止故障的发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3)建立协调统一的指挥系统,合理调度,提高使用效率。在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分配上,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分考虑课程差异和教师个体差异,加强沟通协调,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做到多媒体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提高使用效率。
2.5 提高多媒体教学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
多媒体制度的建设,多媒体设备的管理,教师队伍的技能培训等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多媒体教学管理队伍。因此,队伍的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到多媒体教学的顺利进行,关系到多媒体资源的使用效率,关系到多媒体教学质量,所以,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应积极主动研究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多媒体教学的成果,另外,参加一些多媒体教学方面的培训班和研讨会,学习其他学校好的方法和经验,为完善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更好地培训教师队伍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提高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
篇10
【关键词】教学 提问 应用
小学生们容易精力不集中,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会产生一些影响。我们语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小学生们的情况,时刻想办法将他们的精力集中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来。提问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它不但有利于语文老师们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还能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扮演着主体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种教学手段的意义,并在实际教学中熟练运用,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一、语文老师要精心准备小学语文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向学生进行提问
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参与、自主体验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自己问,学生答;教师不应把学生单纯的视为被提问的对象,而应视为这一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精心设问,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教师应多给学生创造提问的机会,用教师的教学机智营造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际,设疑问难,启发思维,创造一个教学相长的民主气氛,使每位学生都有“发问”的机会、时间和场所,使每位“发问”的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信任和尊重,从而受到鼓舞。课堂应留有自学时间,让学生去发现小学语文问题、思考小学语文问题、提出小学语文问题。
二、抛向小学生的小学语文问题不宜过于繁杂,选择合适的小学语文问题,争取更大的提问效果
小学语文问题过浅,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思维价值。太简单的小学语文问题就如一碗清水,无滋无味,没有任何思考的空间和余地,有时学生只需回答“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就行,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小学语文问题过难,远离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使得学生无处下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没有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当然不能一下子说出教师所期望的正确答案。长此下去,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不同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小学语文问题。因为学生个体差异是存在的,不同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的方法也不同。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从学生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差异教学。
三、积极创设提问情境,让学生们提前进入被提问状态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小学语文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小学语文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小学语文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的小学语文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小学语文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四、尊重提问规则,坚持以学生为本
(一)老师要对所提小学语文问题有足够的了解,对小学语文问题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也要有所了解。小学语文问题的推出讲究层次,由浅到难,一层层向前推进,让学生有一个过渡的空间。
(二)小学语文问题要体现本节课程的主旨,对学生们了解课堂内容要有所帮助。老师们要多设计与课堂相关的小学语文问题,环环相扣,举一反三。
(三)注重小学语文问题的提问方式和时间,只有在老师控制好提问情况的时候,才能做到科学提问。
(四)小学语文问题的难度要随着课程的进展而定,不能产生太大的跳跃,这不利于学生们的思考和接收。提问讲究提问效果,老师要在提问之后总结出提问的效果,做好下一个提问的改进工作。
(五)针对学生们的兴趣进行提问,这样将有助于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学语文问题的思考当中,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
(六)小学语
问题要有一定的水平,老师们要注重小学语文问题的质量。在提问时我们也可以对学生们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是很活跃的,语文老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们多想象,发现新的小学语文问题。
五、在合适的时候进行提问,突出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