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0:5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专德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班刚入学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6周岁左右,正值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第二个生长高峰期,学生在这个阶段不但身体快速发育,心理的变化也很微妙,很多学生就是从这个年龄段变得叛逆。他们就像一颗小树苗,这个阶段很容易“长歪”,需要班主任精心地呵护和培育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另外,这些学生刚刚经历中考,可以说是第一次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而初中班级大部分同学走进高中校园,他们内心容易出现挣扎、对人生充满怀疑。这个阶段也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完全融入集体生活,没有了父母在身边时刻嘘寒问暖,很多孩子心理上产生了孤独感,在这个特殊的年龄,学生就像人生到了岔口,教师能否引导好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人生,所以,品德教育对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班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二、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班品德教育方法
1.班主任以身作则
班主任是班级的一盏明灯,我们经常谈笑说,什么样的班主任带什么样的班,班里的学生都像班主任。没错,事实确实如此。有这么一个小故事,在全家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妈妈用一个破碗盛点饭让奶奶单独在角落里吃,有一天,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收拾破碗,问他在干什么,孩子回答说,我在收拾破碗将来给你盛饭用,自那以后,妈妈就把奶奶请到桌子上和大家一起吃饭了。如今家长的品性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已经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同理,班主任的品德也会深刻地影响到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所以,要想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首先班主任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严格自律,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我们就要当表率先做这样的人。所以,抓班级品德的第一步是班主任要严格自律,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实际管理应用
(1)爱护公共卫生的品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理论教导,告诉学生怎样辨是非,君子有可为有不可为。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坐公交车时会看到有些人把垃圾随手扔到车窗外,这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会使清洁工到马路中间捡垃圾时发生危险事件。而且若人人如此,地球将会变的肮脏,最终影响我们自己。孩子的思想缺乏远见性和理论性,班主任的职责就是把这个道理讲明白。教室是大环境的缩影,通过卫生品德的教育,我发现,班里的同学除了能够及时完成自己的卫生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严格自律,保持环境卫生,给值日的同学减轻负担。
(2)维持纪律、提高学习成绩的品德教育。我校住校生占全校学生的90%左右,学校在晚间设置了3个小时左右的自习课程,由于这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他们晚自习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走神、犯困、说话等几个方面。通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学生在自习课上的表现与他们对学习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而对学习重视与否与品德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对此,我首先用品德理论继续强化学生思想意识,然后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省。我班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所以我特地在课堂上带领大家在黑板的左上角画了一颗麦穗,代表家庭的物质生活是父母辛苦创造的,父母的辛勤劳动,为社会和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学生在课堂上想走神或睡觉的时候看一下这个麦穗,就能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而且努力学习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通过类似的品德教育不断鞭策学生,使之学会成长,学会担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品德教育结果
(1)进行“品德教育对学生学习成绩造成影响”的实验。实验对象:我校09级大专2班全体同学,班级人数52人。实验时间:整个学期。实验方法:以上一次成绩为依据,将同学分成平均成绩均等的4个小组,每组13人。随机抽取两个小组为实验组(1组和4组),其余两个为对照组(2组和3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密切观察,长期以小组活动或者个人谈话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将品德教育与学生学习联系起来;而对对照组学生只进行班级常规管理。在学期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进行考核,得出相关结论。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题研讨式教学 教材内容 研讨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专题”其实就是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现代汉语词典》)所谓“研讨”就是指研究和讨论。而“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包括增、删、组(即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专题或模块,然后根据不同的专题(模块)开展相应的教学和讨论的教学模式。[1]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的设想
总之,合理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专题研讨式教学”谈几点设想:
1.整合教材,合理设置“专题”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也无论选文有多大差异,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应用写作等几个部分,可能有的还包括外国文学。从选文角度,可以按照文学史发展的进程,采取“以史带文”或“以点带面”的方式,设置专题。[2]
2.精心设计,开展“研讨式”教学
2.1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启发、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打造思考型“动态”课堂
《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多一点思考和交流的机会。[3]
2.2运用“专题讲座”“经典新解”等,打造高效率的课堂
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重组之后,针对不同的专题,对部分内容采取“专题讲座”进行教学,比如:《史记孙膑列传》、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等;对于名著可以采取“经典新解”的方法进行教学。所谓“经典新解”教学方法则是运用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等对文学经典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多重文学蕴藉,力争全面展示经典文学的魅力,实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2.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人物”,探讨社会人生,打造“开放式”课堂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还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以适应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肩负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重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和“热点人物讨论”等教学环节,注重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在学习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专题时,选讲其《狂人日记》,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结尾作者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呐喊展开讨论:一个世纪以前,是为了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时,“救救孩子”还有必要吗,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加速成长;在学习《左传齐晋之战》专题时,让学生认识到古人所具有精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比我们要强的多。那时打仗大概还没有工资和奖金,没有勋章和桂冠,凭的是自觉性。他们在挺身而出的时候,显然没有想到过抚血金、烈士称号、家属子女待遇等等,真可是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只讲奉献,只讲忠于职守,要求学生学习古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
2.4通过课件、电子邮件、QQ群,打造“现代化”课堂
在《大学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通过网络及时与学生进行电子邮件或QQ流。例如:在学习《余秋雨道士塔》专题时,通过播放刀郎的《大敦煌》歌曲和投放中国的国宝却陈放在大英博物馆的视频,让学生牢记历史教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当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讨论还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的内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QQ群与老师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4]
2.5通过拓展内容,打造《大学语文》的“第二课堂”
由于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重组、开发,所以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及教学的延续性,必要时可以形成相关的系列课程。结合高职校要求开设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所以可以和《应用文写作与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语言交际技巧)》、《文学欣赏》等课程的老师沟通、交流,形成知识链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其实,在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可以充分扩展其他与专题研讨相关的一切资料,也就是说学会把零散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课程与正在学习的专题有机结合起来,或适当挂起钩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要研讨的专题有一定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用而有益,而这也正符合了《大学语文》的学习目标科大学生的需求特点。[5]
三、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教学特点、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学史、作品选、写作理论和实践过程,逐步把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讨论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当然,因为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学上有着较大差异,所以大学语文的学习应是开放的,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思自悟,因此具体授课方式方法也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可以点线结合,讲练结合,精读泛读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当然,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回顾与前瞻[J],语文学习,2000年07期。
[2] 彭庭松,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2008年5期。
[3] 徐清华 吴春林,大学语文“四进四出”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1期。
篇3
关键词: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98-0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1.在集中辅导时,要求学员和指导教师必须参加,使指导教师和学员都知道各自面对的任务和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各个过程环环相扣,人人服从大局,强化过程管理。同时将论文要求的全文放在网上,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安排专人对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和指导,使整体工作按部就班进行。
2.在执行标准时,无论是谁,坚决按论文标准执行,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底线不动摇。
3.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和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态度,认真修改或重写,不能与学生发生对抗情绪。
4.将论文写作情况及时在网上通报,对共性问题指导信息,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
5.对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和报酬,指导之始就明确,报酬与效果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新媒体;转型趋势;
2006年,也就是Twitter诞生的那一年,美国《时代周刊》将“你”(YOU)列为年度人物。在数码文化方兴未艾的今天,那些曾经被称为受众的人们变身成为信息生产的积极参与者。正如Bradshaw(2007)所言,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一个公众必须依赖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社会,变成一个“人们可以自己获取并且生产信息的社会”。《时代周刊》预言,为数众多的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如YouTube、MySpace、Wikipedia以及Twitter,“不仅会改变世界,而且还会改变世界变化的方式”(Grossman, 2006)。迅速变迁的媒体环境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为了适应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将呈现四大转型趋势。这四大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学科融合,媒体融合,科技创新和理解生态。在当前几近相同的技术环境里,这四个方面不仅是西方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的课题,也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需要重点思考的发展方向。今天,我想围绕这四大趋势,立足于世界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前沿,并结合浙江大学的探索,谈谈想法。
一、学科融合
先说个案例。最近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似乎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他们也许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家被校方“关闭”的新闻传播学院。当然,校方并不主张用“关闭”这个词,他们用的是“重组”。该校高层表示,现有的学院太小,太孤立,太受约束,以至于无法为学生提供他们所希望的新闻教育,也无法使教师从事他们所希望的教学和研究。在重组期间,新闻教育仍然以课程的形式继续,不过必须是双主修,或主修其他专业加辅修新闻专业。请注意,是辅修新闻专业。面对学院教师、学生和校友的质疑,校方强调此举将是提升该校新闻传播教育的一大契机,未来可能建立一所融合信息、传播、媒体和技术等多种相关学科和资源的新学院,并可望成为美国最好的。
科罗拉多大学或许只是个案,它有许多内因,如原来学院的内部管理比较混乱等等。但这一个案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就是面临每天都在改变的媒介环境,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也需要改变。在这个媒介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而且人人都是媒介的时代,新闻(Journalism)和新闻工作者(Journalist)本身的概念受到挑战,需要大大拓展。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新闻教育仅仅依靠新闻学院是否足够?科罗拉多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被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方认为它没有很好地与其他学院合作,从而无法提供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因此,如何优化大学内部的所有资源,通过学科的融合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成为新闻传播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这一目标有不同的实现途径。科罗拉多大学是比较极端的一种。目前,浙江大学2+2的本科教育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新生进校都按人文或社科两大类划分,前两年打通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没有具体专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学生进入自己确定的专业院系学习。用校方的话说,就是一种“宽专交”(拓宽基础、专业培养、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就弥补了原有单一化专业教育的不足。当然这一模式在新闻传播专业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大块的实习时间使得本来就被压缩的专业课程进一步压缩,导致学生感到在校受到的专业训练不足。进入专业较晚,也使学生难以找到专业感觉。头两年通识阶段选课太随性,有些课程感觉用处不大。总的来说,这种“宽专交”的培养理念是适合新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但具体模式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媒体融合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政治学家普尔教授提出。他认为,媒体融合就是传统上需要依靠多种媒介技术来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被整合在一种媒介之上,而这种媒介通常就是数字网络媒介(Pool, 1983)。同样来自MIT的媒介融合研究专家、比较媒介研究专业的创始人杰金斯教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展开。他将媒介融合定义为三方面的整合:跨越多个媒介平台的内容流动,多种媒介产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主动信息获取行为(Jenkins,2006)。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融合并不单纯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包括技术、产业、文化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过程。
媒体融合的大潮同样席卷中国。不论是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三网融合进程,还是每个媒体内部争先恐后规划的全媒体蓝图,都体现了这一趋势。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则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媒体融合的压力。从前,报社记者只会写文字稿就行了。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记者被要求在新闻现场同时以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微博等方式新闻。一些记者为新技术带来的新可能而欢欣鼓舞,还有一些记者则更多地感到不知所措、力不从心。如埃里克?牛顿所言,“如果一则新闻能够用30种不同的方式、以30种不同的技术形式来讲述,我们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并使用最适合的媒体。(Newton, 2010)”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挑战。
面对日趋融合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新闻工作者?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现象的归纳和解释是否仍然准确?传统按媒体划分的采写编评课程是否还适应当前的融合新闻报道?如果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又该如何改变或重组现有的课程设置?目前,大多数高校选择的是增量改革的途径,即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正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的课程。浙江大学也是如此。2011年上半年,浙大增设了《媒体融合》本科课程,我是主讲教师。在教师讲授相关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调研国内外融合新闻报道的前沿案例,最后独立完成一项融合新闻报道任务。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获不少。但初次探索,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课时太少,未能与实验课结合,平
台不够完善等等。 三、科技创新 一直以来,新闻传播教育,包括研究,与业界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断层。理论研究保持独立性固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应用研究也与业界脱离就值得反思了。在新闻传播学科,高校喊产学研一体化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但事实却是说的多,做的少。常见的情况是,业界在前面尝试,学界在后面观望。业界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象征性地请学界来总结一下,仅此而已。结果就是,业界觉得无关痛痒,学界感到疲于应付。双方仍然未能找到一个有效的连接点。
要改变这种局面,高校应该成为新闻传播的创新引擎,而不是创新的跟随者。举两个例子。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刚刚建立了一个Reese Felts 数字新闻项目,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探索新闻传播的新形式。其中一个重要尝试是,建立一个由学生设计、开发、制作和运营的新闻网站(),然后利用这一平台试验各种不同的报道和叙事方式,通过对用户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测量不同方式的传播效果。一方面,网站为所有相关课程提供了实践基地,另一方面,网站实验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指导专业媒体的新闻实践。另一个例子是前面提到的科罗拉多大学,他们也建立了一个名为“数字媒体实验厨房”(Digital Media Test Kitchen)的实验室,从新闻技术、技巧和商业模式这三个方面进行创新研究。
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虽然整体上尚未起步,但也不乏开拓者。比如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于2008年建成媒体融合未来实验室,并与多家媒体和IT企业开展了多种合作,初显“媒体硅谷”之势。浙江大学最近也利用学校投入巨资升级传媒学院实验室的契机,重点建设新媒体实验室,由认知研究实验室、数字影视与文化产业实验室、电子编辑与数字出版实验室组成。其中,认知研究实验室配备全球最先进的眼动仪和脑电仪,旨在利用认知科学的研究手段为新闻科技创新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理解生态
篇5
[关键词]艺术专业 大学语文 建构主义理论
[作者简介]王英丽(1970- ),女,吉林公主岭人,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吉林 四平 136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147-02
截至目前,教育部并没有将大学语文作为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的公共课和必修课,但是,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将其当作人文素质基础课程而列入教学计划中。尤其是艺术专业,针对学生文学基本素质较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普遍情况,多数院校将大学语文作为“被动”选修课程甚至是“隐性”公共课程开设。这一做法显然值得商榷,但也实属无奈之举。作为艺术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才培养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课时偏少、教材选用不恰当、教学理念陈旧等。对此,我们认为只有结合学生的艺术专业背景,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改革,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促使大学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主动必修课程,既能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这才是教学目标的真正实现。
本文选取了国外正在流行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来分析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建构主义是一种影响很大的心理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被称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教师作指导、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教学手段,最终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和积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知识是由学生来主动建构的而非教师灌输,所有与教学相关的因素都作为教学情境而存在,为教学服务。在这一理论的观照下,我国的艺术专业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逐步改进。
一、教材文本的选择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语文的相关教材更是层出不穷,配合国家教育部门提出的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很多教材要么偏重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赏析,以此突出人文教育;要么偏重于应用文书写作以及口头交际能力,以此强调应用性质的人才教育。面对琳琅满目的教材,如何选择应当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适合教学的教材不是教师在使用中觉得得心应手就是好教材。教材的编写和选择需要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角度出发。教材如同带领学生入门的一盏探照灯,教材的适用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知和学习。目前,国内多数院校一般都采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以古今短小动人的精美文章为实体,力求选文的典范性来达到提高文化素养的主要目的”,一直被视作学界中的通用教材,其中选取的大部分作品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的审美价值。在编排体例上,教材根据作品内容或特色,更多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人文精神。但是对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文化基础知识薄弱、文学素质相对较低,这样的高标准、高起点和高要求的教材不利于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建构大学语文的知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种不分专业和学科背景,笼而统之地将之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材,则失之偏颇。
围绕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来建构教学体系,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群体特征,把握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他们的教材。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必须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分专业、分门类的需求。就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经受了音乐、舞蹈、绘画的培训,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对这类学生的大学语文素质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能等同于普通文理科的学生。“与其分析《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的详明,不如让他们感受《战国策》的雄辩夸饰之风;与其分析《氓》女主人公的反抗形象,不如让他们体会《关雎》‘君子’‘辗转反侧’‘寤寐求之’的缠绵情怀和美好的心灵之光。”
对于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教材应该根据他们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该兼顾文学和艺术,使大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和归属感。文学与艺术所要表达的情思内容相通,所运用的艺术手法相通,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应该充分认识这一点。这样更有利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情境并内化为学习的动力。2009年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之一《大学语文》,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针对性教材无疑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尝试。该教材充分考虑到了文学与艺术兼顾的二元法则,在研究教材结构、遴选课文、分析课文等方面更加注意突出人文性和审美性,努力使教材符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学习动机。各所院校的艺术专业教师应该根据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讨论,积极探究,选取一本适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
二、教学理论方法的改革
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类的公共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者广泛。把这门课程当作一门不重要的公共课,采用填鸭式、讲授法来实行“满堂灌”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和高校教学改革对于该课程的要求。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一点同艺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本质上殊途同归。这就决定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机制应该慎重选择和对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贯穿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并作为教学理论革新的重要尝试。通过这一理论的贯彻,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课堂上主动地接受审美能力的教育,在老师以“美”为标准来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具有艺术美感的、符合学生欣赏和品味能力、与所选材料内容情调一致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身教。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来创设学习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辅助和补充。各种教学手段都是学生感知语文世界的途径和手段,借此来收到逐渐感染、潜移默化的效果,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人文美、道德美、境界美。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针对艺术专业学生不同特点,结合各自专业背景,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参与式分类教学就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艺术类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这个特点出发,增加学生参与和课堂讨论的分量,采用更为灵活的授课形式。例如对待绘画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学生,在教授不同篇目的时候,就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在体会《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意境时,不仅仅要通过讲解让学生去感受断肠人艰辛与执著的情感世界,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词中出现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元素的画面感,通过多媒体直观画面来再现情景,鼓励学生采用绘画、歌唱、诗歌再创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原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教学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创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除了参与式分类教学方法之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采取传统的诵读体验法进行教学。诵读法就是通过对文学作品反复吟诵来达到对作品理解、领会和审美的一种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古代非常盛行,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语文学习法。叶圣陶对此有过中肯的评价:“他们(指前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他们的想法未免素朴了些,然而他们的取径并没有错。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讲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这种诵读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诵读能培养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习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吟诵过程中不断地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深刻印象,从而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之美与意境之妙。这不是老套教学方法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回归。因为诵读是一种精神享受,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诵读体验的是一种感性经验,是一种通过声音来反复品味情味和韵致的经验。这种教学方法,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指导、学生为主、潜移默化、自我建构”这种学习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诵读的过程中,伴随着从容自如的声音,悦耳动听的语调,生动传神的语气,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高尚感人的情操和深邃含蓄的思想内涵,会激励着每个学生对美的不懈追求。在生动的语言美感愉悦中,学生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视能力进一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共生出具有深邃博大精神内涵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方面,绝大多数院校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封闭式考试。从本质上来说,考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手段,也是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我体验的方式不断获得知识的过程,那么对于大学语文这样的课程来说,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建构的知识体系也不尽相同。这类课程的考核以实现美育为教学目的,现代的标准化考试并不适合这门课程的考核。艺术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必然要改进传统的考试方式,探讨科学合理的创新性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只要是能使考试题目充分体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同时将大学语文教学和艺术专业学习相关联,将文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实现艺术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考核中不宜出现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更多的是注重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是否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提高了观察外部世界的能力。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机制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质,在具体实施细节和方式上还有待开掘。但是任何考试评价方式都不应该脱离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艺术专业的背景依托。
先生在《文学和一般艺术关系怎样》一中认定“文学有统制其他艺术的能力”,可作“一般艺术的总代表”。艺术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应当逐步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多地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予以关注,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尊重艺术专业特点,针对学生艺术专业特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真正发挥大学语文的美育和文化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饶峻妮.建构主义理论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启示[J].中国林业教育,2003(5).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出版前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目前,对研究方法的重视已经成了中国英语教育界关注的一大特点,不仅出现了许多国内外科研方法专著和本科生、硕士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南,而且成功举办了好几届青年学者教师科研研讨会。所有这些活动无疑已经或正在悄悄地影响、改变着课堂教学的不同方面。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科研水平上台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我们发现。本科段论文指导教材几乎都没有涉及到研究方法问题,一方面和对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的论文要求相关,与作者对本科段学士论文在研究方法的侧重持有不同看法也不无关系。Selinger&Shohamy(1989)在不同章节列举并具体讨论了三组7类研究,相对比较系统、全面。目前,对于研究方法术语的使用中的交叉特性可能是造成划分研究种类的最大桎梏。Sel-inger&Shohamy(1989)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划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和演绎研究和归纳研究互有重叠,与质的研究与置的研究也有密切关系。据此,我们认为,就为了帮助本科论文作者了解不同的研究以便确定采用何种方法而言,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禁锢在逻辑意义上所谓外延的圈子里,而可以考虑不同侧面的划分。据此,参照目前常见文献书目,我们尝试把研究划分为八组,共16类如下: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践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
演绎研究和归纳研究[启发式](Selinger&Shohamy:1989)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Selinger&Shohamy:1989;陈向明:2000)
资料研究(Teitelbattm:1982;Brown:1988)和原创性研究(Brown:1988)
观察研究与实验研究(Teitelbaum:1982;Bmwn:1988)
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Brown:1988)
历时(纵刨面)研究与共时(横刨面)研究(Ellis:1985)
实证研究(Babbie:2005)与非实证研究需要注意两点。目前,对于研究类别划分的做法不尽相同。如Teitelbaum(1982)将研究大致分为资料研究与实验研究两类。社会科学研究(汪卫华:2006)依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将研究划分为描述与解释两大类。而我们将个案研究与统计研究放到一起,创造出来一个非实证研究的做法也并非聪明之举。另外,除了以上划分的交叉特点以外,还可以继续划分,如实验研究又可划分为前期实验与类式与真实实验研究三种(文秋芳:2001);再如实证研究又可进一步分为实验、调查、质的田野研究、量的研究、个案研究、评估研究与包括内容分析、数据分析、和比较与历史分析在内的其它研究(Babbie:2005)。
2 选题
选题至少应当考虑到三个方面:选择范围、选择标准与课题的具体化,即缩小研究范围。
选择范围语言文学类专业学生可选课题非常广泛。从学科及学科分支的标准看,我们可以从语言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人手。仅从语言内部人手,我们就可以有以下七大技能的研究。即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听、说、读、写。从外部人手,我们至少可以有七大研究方向。即普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进一步的学科交叉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等研究方向;语言教育教学又可产生如教学理论、教学流派、教学方法与技巧、语言测试理论与实践等研究范畴。从教学具体内容看,我们还可有如何教听力、如何教会话、如何教阅读、如何教写作、听力测试、阅读测试、写作测试、口语测试、词汇测试、语音测试、语法测试等研究方向。对教学技术手段的关注又可以使我们涉足计算机辅助背景下如何进行语言教学改革及语言教学实践活动。
翻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即涉及翻译理论与实践,又涉及教学与文学与批评,因此我们便可以从翻译与翻译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笔头翻译与口头翻译、文学翻译、翻译批评等多方面实施研究。
作为与语言专业密切相关的文学研究,我们既可以从内部人手从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角度具体研究Wellek(1956)在《文学理论》中所说的存在方式、音律、文体、意象、隐喻、象征、神话、模式、类型、历史等方面,也可以从社会、文化、心理、思想及语言和其它艺术门类的角度进行所谓的外部研究。
同样,教与学的进一步划分又使得我们可以从第一语言习得(学习)、第二语言习得(学习)、儿童语言学习机制以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而学科的精细又使我们的研究深入到语义学及语用学的范畴。
选择标准根据Teitelbaum(1982),选择研究课题最基本的标准有三个:①兴趣;②目的;③实用性。Slade(1997)提出了三个标准,和Teitelbaum(1982)大同小异:①重要性和兴趣;②可操作性;③资源的便捷性。
就目前本科段的毕业论文设计而言,我们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你是否了解你要研究的课题?了解多少?你的问题有无代表性?
你所研究的课题的资料是否在图书馆书店以及网站上找到?多还是少?
你所研究的课题在国内外是否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你对于该课题的研究有无新意?
你的指导教师对于你的选择是否满意?
从目前我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工作看,有无新意则是困扰论文作者最大的一个问题,也是指导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对此,但从选题角度看,我们认为以往已经产生大量作品的题目并不是导致有无新意的关键。Slade(1997)认为,即便是学者们已经研究了的题目依然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尤其是一些指明的可供深入研究的领域或问题。我们以为,由于每个论文作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所受教育、生括及工作的环境以及经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对待同一个问题的思路及观点也会千差万别。有鉴于此,论文写作的新意不完全和题目相关,更和看待文体的视角和写作过程密切相关。
与选题标准密切相关的是课题范围的缩小。根据Teitel-baum(1982),课题选定之后就应该缩小课题范围,并认为,影响缩小课题范围的几个因素为:字数限制、准备时间、图书资料以及读者。
我们以为,真正影响缩小课题研究范围的内在因素有三个:已选定题目的外延越小,题目就越具体;对选定题目进行研究的一个点或者视角越细小,题目就越具体;给选定题目适当增加一到两个限定项以限定研究项目的环境或使得关键研究项目的内涵意义更加具体化也是缩小课题研究范围的办法。针对前两个办法,我们应当注意认为研究题目越小越好自勺误区,而应当同时关注研究课题的价值或者意义。据此,我们认为。研究课题最基本的标准不仅仅适合研究领域的确定,更适合课题研究范围的缩小。
3 题目的设计
论文题目的设计过程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两大因素:①对问题的明确阐述;②英语论文标题的设计格式。
研究领域是一个相对概念。课堂管理中的小组活动似乎比起语言教学和课堂管理要具体,好像可以成为一个题目,但它仍然可以是一个研究领域。要想深入研究,就必须考虑到活动的动态性、领导性、效果、材料及问任务的影响等(见Wallace:1998)。Wallace(1998)就小组活动举了五个使得题目具体化的例子,涉及到母语的使用、任务型活动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一所法语中学里任务型活动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一所法语中学里中级学生中任务型活动过程中使用母语的情况、个案研究:一所法语中学里中级学生中任务型活动过程中使用母语的情况(ibid:)。从中可以看出除了考虑把该领域的某个侧面作为研究重点,围绕中心词添加使用人及具体环境等手段也可以帮助我们缩小研究范畴,使题目更加具体。
我们认为,对于研究问题的细化不仅对研究题目的确定有益,同时更有利于研究题目大纲的设计。因此,根据Wallace(1998:27)对小组活动的进一步明确与细化,我们可以把研究的关键放在互动模式和/或学生参与互动活动的积极性研究方面,也可以把教师角色作为小组活动的重点问题进行研究。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题目用恰当的词语表述清楚,主要牵扯到英语论文题目的设计格式与选词问题。
英文论文题目和英文报刊标题的设计别无二致。在设计时应当考虑到读者的积极反应,因此,清晰、醒目、简洁、相关、独特大致都可以作为我们考虑的因素。具体来说,当读者看到文章的题目的时候,他们很快能看出,这篇文章:
大致会涉及哪些问题心问题是什么题目是否容易懂句法是否简单、规范所涉及问题之间有无较强的逻辑性此类文章以前有没有读过,看了该题目想不想继续读文章。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对于英文论文题目的设计主要通过短语和句子二种形式。以下我们回顾的题目包括2006年22卷2-4《二语研究》中的13篇文章的题目、2003-5年16-18卷《应用语言学评论》中的25篇文章的题目,2001年55卷1-2《英语教学》中的14篇文章的题目,句法特点如下:
篇7
下午好!
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第二次走上台前向大家专题汇报我的学习、工作经历,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诚恳地请求大家对我的汇报给予关心和支持,并能给予批评指正。
我于1997年参加工作,转眼间走过了12个年头,也可算得上是一位年轻的老教师了吧。回顾走过的四千三百多个工作日,犹如昨天一般。我的经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这里我想首先有必要向大家简要汇报一下来这之前的有关于我学习工作上的经历。
我曾经在原太安中心小学任教过除英语和自然以外的所有学科,真正做到了以学校大局为重,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并能在各个工作岗位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记得邗江学校刚流行建电脑房开信息课的时候,我甚至承担了全校的信息技术课,并能从狠抓学生电脑兴趣培训入手,辅导的学生电脑绘画屡次在省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在扬州市引起了积极的反应,当时与沙头小学(高超老师)、公道小学(沈伟老师)一起成为邗江小学信息技术应用排头兵,尤其是辅导高双同学创作的电脑绘画连环画作品——《流行畅想曲》一举获得全国比赛三等奖,全市仅有两家(沙头小学也是三等奖)。本人也因此被全国基础教育司表彰为活动优等辅导员,到省城南京领奖。
在小学工作的时间内,我担任过班主任、学校团支部书记、少先队员总辅导员等职务,多次被团区委、教育局表彰为优秀团干部。本人也曾参加了首届区少先队辅导员基本功大赛,获区一等奖,并代表区组队参加了市大赛,为区赢得了团体一等奖荣誉。本人也因为工作出色,贡献突出被授予“扬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邗江区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的光荣称号。工作中本人善于总结和理性思考,形成了《与学生心灵交谈的十分钟》、《少先队it型人才培养》、《德育的催化剂》、《“以德辅德”话教育》等十余篇论文在市、区《邗江教研》杂志上发表和在德育论文年会评比中获奖,尤其是谈创新教育的文章《由横切苹果想到的》在江苏省《小学教师培训》杂志上发表。
因为本人第一学历中师,深感到学识浅薄和在工作中出现捉襟见肘的窘迫,于是在98年开始参加了江苏教育学院小学教师大专自考,逢考必过,特别是在XX年一次参加了六门科目的自学考试,克服了困难,顶住了压力,最终以均分85.8的高分通过了所有课程,取得了专科学历。
XX年,由于学校布局调整,我被调入中学部工作,与大家团结一致,并肩作战。泰安学校这几年的快速健康发展,给了我个人成长的宽阔舞台,也正是有了同志们对我亲如一家的关心,使我感觉到了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教学是教师的立命之本。我深知只有站稳课堂,适应初中教学并能达到游刃游余才是教师的根本。刚开始接触物理,自己确实感到了有形的压力。实话说,仅是当初初中物理的水平,又如何能“大孩带好小孩”?好在原教务主任焦世霖给予了我很多的关心,从课堂到课外、从教案到实验都给了我很好的示范,同时陈庆丰老师、邬瑞阳老师、嵇豪老师也都给予了我莫大的支持,从问题的解惑到课堂作业纸设计,甚至是物理学科专业术语的界定都曾给我友情提醒,在这里表示感谢。包括近两年来理化组的陈龙云和马永安两位高级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把握也给了我指教。我也与年轻教师刘丽、李梅经常流学习,虚心请教,她们都毫无保留,倾囊相助。遇到教学中的难题,甚至焦立新老师也热心参与我们的实验,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今年,郭晶老师也加入了理化组。我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团结协作,提高团队整体战斗力,争取在理化教学上树立学校的招牌和品牌。
在这个大家庭中工作的人文环境如此和谐,我不断给自己加压,做好了吃苦几年的准备。首先从熟悉教科,熟悉学科,熟悉中考开始。刚开始时,我都坚持独立备课,借助多媒体,加班带晚制作新授课课件累计近20节。在物理组其他几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物理组自制课件资源已相当丰富。自己也深感在其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教材,教学上也开始得心应手。另一方面,我也常利用同步课程和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工程,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以提高和充实自己,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我也注意搜集自己课堂教学信息,利用摄像机将课堂实录下来,再回头浏览,潜心研究。努力发现自身教学的缺陷与不足。在XX年年省物理实验优秀课大赛中,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参赛,百分百的准备,一是可能报名参赛的选手不多;二是因为我是农村选手代表;三是我的课型是综合实验课,多种因素造就了我一等奖的好成绩,让我尝到了物理教学的甜头。
在2010年市物理优质课大赛中,感谢理化组的教师对我的信任推选我参赛。尤其是嵇豪、刘丽、李梅、邬瑞阳几位老师给了我太多的帮助,修改教案,准备教具,甚至加班加点。这次获得市一等奖的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用黄健翔的话说“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的,这是泰安学校集体备课的成绩,同时我也真心地预祝嵇豪老师在7号的基本功大赛上能再创佳绩。
在一边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也非常注意教学点滴的积累,与焦世霖主任共同合作了教学心得《冰的熔化实验探究》并在区《邗江教研》上发表;与焦立新主任合作了《运用物理原理巧解教学难题》;与嵇豪主任合作了《正确求解变化了的电功率》;与李梅老师合作了《实验是解决物理难题的唯一良方》等多篇教学札记。撰写了《“三个把握”帮你学好惯性》论文并在《现代教育报·教师专刊》上发表,同时有《猜想——打开物理学探究之门的金钥匙》、《感受物理教学的喜悦和尴尬》等论文在省物理学会论文评比二等奖,有《机械能与内能相互转化》、《长度的测量》等多篇教学设计获区评比一、二等奖。同时,本人撰写的教育论文《家校合作﹒构建科学的育人环境》获省论文一等奖,同时在扬州市网校上转载,并被编入市高中父母读本。有关注农村弱势儿童群体的论文《让冰封的世界在暖暖春日下融化》获市一等奖;有《两棵枣树的启示》、《父母退一步,孩子进一步》等教育文章在《扬州晚报》上发表。我的努力也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肯定,老百姓的口碑较为积极。
在学校行政工作中,本人注意严格要求,努力做好校长助手工作,以贯彻校长室会议精神为主线,能借助网络报刊媒体加强对外宣传。XX年本人也被区委宣传部表彰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主要由办公室协调策划的学期手册、学年手册、校园文化手册、折桂诗词集、宣传五折页、文化台历等相关产品陆续与大家见面,与教科处合作的《教海拾贝》也即将问世。在校园物态文化建设中,办公室的人员也都付出了较大的努力。XX年,本人负责分工扬州市数字化校园创建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区率先创成,学校网站也被评为市十大优秀学校网站。
在今年分管的财务审批工作中,本人坚决执行三人签证制严格手续,遇有大宗或是疑惑问题能直接向校长室递交和汇报,做到为校长室负责,为集体负责,为自己负责。在平时的办公中,坚持节俭、对口原则,力争管好学校来之不易的每一分钱。
在平时的工作中,本人还不断注重学历提升。XX年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本科自学考试,于XX年顺利毕业。本人也在XX年第四届名师评选中,被评为市教坛新秀。几年的工作,同志们给了我认可,其中两年被推荐考核优秀和嘉奖,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大专会计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