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德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9 01:0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四德育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四德育论文

篇1

1.树立正确观念观念是人们行动的基础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树立德育优先思想观念十分必要。教师要提高对德育教育内涵的认识,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结合到一起,提高德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性,促使德育教育能够服务于学生生活。另外,高校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提到首要位置上,加强对德育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督促辅导员认真落实学生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水平,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高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大学生,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关心、理解学生,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发挥创造性、能动性,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主体素质的目标。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待遇、政策等方面向德育教育队伍倾斜,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

2.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环境与学生息息相关

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是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大学生德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氛围,促使环境发挥优势,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提供保障,提高高校德育教育整体质量。另外,为了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高校应积极推广全面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从课内发展到课外,从校内发展到校外,通过构建网络,覆盖整个校园。

3.建立高素质德育教育队伍

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重心和基础,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德育教育的效果和质量。然而,目前,我国大学德育教育队伍综合素质并不高。因此,在“大思政”视野下,高校要加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教育师资队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提高教师整治、思想等综合素质,使其坚持与时俱进原则,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疑惑,提高德育教育质量,从而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实效性。

4.进行全过程德育教育全过

程德育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渗透德育教育,它是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手段。由于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是具有差异的。因此,高校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例如:大四阶段的学生即将参与社会工作,德育内容应转向社会化,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根据上文所述,德育教育作为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总结

篇2

相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网络的虚拟性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容易产生行为上的放纵,大学生可以任意在网络中扮演不同的社会人物。如果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处于失落的地位,他们就往往会在网络当中寻找虚拟的满足感。再加上网络自身具备的鲜活性,往往能够将具有较强好奇心的大学生吸引过来,这样一些大学生就会极度迷恋网络,最终成为一种病态,导致网络心理疾病的出现,例如“网络孤僻症“”网络瘾症”。

二、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对策

由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冲击,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采取主动的、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网络。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与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发展紧密结合,以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及思想实际为根据,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思想道德问题,并且致力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不断创新,探索网络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1.树立新的理念

现代社会不管是从物质方面还是从精神方面,都受到了网络发展的极大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与网络时代的新要求相适应,更新以往的教育观念,着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封闭式的、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开放式的教学理念。在校园环境下,通过课内课外,将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传授给学生,这是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比较固定的信息,而且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也具有比较封闭的空间,有时教育效果不太理想。在网络时代,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现实的状况有所了解,采取积极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使用开放性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同时,思想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讲授,而应该对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在网络时代,信息具有十分复杂的特点,良莠混杂,所以,思想道德教育者必须要将如何处理和过滤信息的能力教给学生,对学生的辨析选择能力进行有效培养,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自身能力。

2.不断充实新的内容

现在,世界各地已经开始普遍关注出现在网络当中的一些道德问题。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继承发扬优良的传统,然后以网络时代的新要求为根据,不断地充实新的教育内容。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同时,在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适当增加网络法规的教育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引导正确的网络行为,使大学生能够正视网络,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正常学习,而不是在网络当中沉迷。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不毁信誉、不侵权、不抛垃圾、不传有害信息、不看有害信息以及不做黑客等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同时,针对网络给部分大学生带来的“网络孤僻症”“网络瘾症”等网络心理疾病,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还应该积极地开展心理教育咨询,针对网络心理疾病进行有效防治,让大学生阳光、快乐地成长。

3.选择新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

人们原有的交往方式,在网络时代受到一定程度挑战,平等化、个性化成为现在人们交往的特点。面对这种情况,在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改变传统的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选择交互式、平等式的教育方式,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积极引导,而不是强制性地进行面对面的信息灌输。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将信息、资料以及知识提供给大学生,对大学生辨析、选择信息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比如可以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等一些现代网络手段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导航。这样,能够在师生之间形成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互动,并且真正地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大学生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成长为受社会欢迎的优秀人才。

4.对新的思想道德教育载体进行充分利用

网络信息时代,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多新的教育途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优势,全面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建立起来,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新的教育载体,以动画、图像、图形、声音、数据以及文字等各种形式,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就是保证道德教育网络化的实现,因此,高校应该致力于计算机互联网的纯净建设,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途径进行有效拓展。要在网络这一教育阵地上,使教育性、娱乐性、趣味性以及思想性统一起来,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5.创设新的思想道德环境

网络系统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个别不道德的人可能会利用网络的这一特性制造或者传播有害信息,从而危害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要想取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净化网络环境,创造对思想道德教育有利的网络空间。高校应该致力于网络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同时还要积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推动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的实现。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健全、完善校园文化管理机制,对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加强规范,采用批评教育的方式对传播不良文化的个别大学生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开发研究网络技术,对信息防火墙进行充分利用,从而有效地过滤网络当中的有害信息,避免学生接触到各类不健康的信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纯净的空间。

三、结语

篇3

(一)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养成教育是狭义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个人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的养成。而广义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对受教育者有策划、有目的的长期培养和训练,是充分利用受教育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去形成积极的、正向的素质能力和行为习惯的教育模式〔2〕。它的主要教育方式是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下,按照大学生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影响施压于大学生,促使其养成文明习惯,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3〕。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特点

特点之一:规范性。通过规章制度,使大学生的行为实现“三化”(即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达到行为自我规范的目的。可概况为两个“转变”,即不自觉行为到自觉行为的转变;不文明习惯向文明习惯的转变。特点之二:实践性。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养成文明行为和优秀品质的过程,“实践”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基本环节,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一环,对受教育者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点之三:长期性。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受教育者经过“教育—认识—再教育”的过程养成良好习惯。特点之四:生态性。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并使之成长”,这种培养类似于养育,通过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和帮助大学生良好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并持之以恒。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缺乏“好”习惯养成

首先,缺乏规范的生活好习惯。具体表现为:宿舍脏乱差的现象严重、就寝时间随意、通宵上网等现象普遍存在〔4〕;部分大学生不吃早餐,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买些饼干、方便面之类的零食充饥,还有一部分学生吸烟酗酒的习惯严重;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网吧、KTV、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无节制地沉迷其中。其次,缺乏文明的行为习惯。具体表现为:公共场合出口成“脏”,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在食堂打饭或购物插队;在教室的桌椅上随意涂鸦,在教学楼内随意大声喧哗,部分大学生在图书馆的公共图书上任意撕页,上课接听手机,考试找人替考或替他人考试,践踏草坪等等。最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能够主动学习,有理想、有抱负,做好人生规划,不断充实自己。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无理想、无追求,表现为:首先,学习目的不明确,不了解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其次,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不知道自己“学什么”。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考试经常不及格。好习惯养成缺乏的原因。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能主动解决问题,不能勇于面对失败,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高考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了,认为没有必要继续前进,于是学习态度散漫。“60分万岁”成为了学习目标。

(二)缺乏责任意识,集体观念淡漠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大学生就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自我能力、竞争力提升的时候,却忽视了国家利益,忽视了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把自己的个人得失和利益放在首位。大部分大学生的“三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且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受到社会上其他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变化,忽视集体利益。凡事在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上产生偏差,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受到追崇,强调个人利益,凡事只考虑个人发展。

三、以养成教育为基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一)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注重管理育人,规范养成

管理育人就是通过一定规章制度的管理来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通过外在约束的作用养成良好习惯,健康成长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是管理育人的关键,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是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标准和前提,管理过程即是大学生的日常行为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行为,都应被宿舍、教室管理制度以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所包含。同时,更要引起关注的是,要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特点出发,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去制定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等。对于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严格执行,做到有章必循。

(二)适时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

紧抓一切教育契机,适时对大学生开展养成教育。首先是抓住几个关键期,新生入学的军训以及入学教育就是大学生进入养成教育角色的第一个关键期,在军训的过程中,让新生感受到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发、培养和彰显大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和增强国防观念,并掌握一定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可以说,新生军训为其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另外,紧抓特殊纪念日这个教育契机,开展养成教育,纪念日不仅简单是历史的见证,而且会带来意外的教育效果,比如雷锋纪念日,“五四”青年节,母亲节等,对学生进行主题教育,使学生们在感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他们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勤奋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集体活动本身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思想,增进友情、关心集体、帮助他人等高尚品德的实际锻炼契机。

(三)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强化养成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每天处于教室、餐厅和寝室的时间最多,因此可以把这三个场所作为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地。首先,通过高雅文明的教室文化,对大学生逐步进行渗透,对他们时刻进行熏陶,为创建文明、和谐的学习氛围,陶冶情操,以形成养成教育的良好育人环境。其次,学生食堂文化建设。在就餐时学生自觉排队,维持良好秩序,餐后自觉将餐具送至餐具回收处,保持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爱惜粮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等等,在就餐中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再者,寝室文化建设。寝室是大学生的第二个家,从某种意义上讲,寝室就是大学生生活和娱乐的“小社会”,直接影响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环境育人的过程中,寝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健康有益的寝室文化,在大学生间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谐的文化理念。

(四)“树榜样、立典型”,示范养成

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并运用正面典型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感召学生,用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学生。这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主要做法,比如说女教师、司机和警卫战士等“最美”人物的出现,以及其它许多好人好事的显现,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上闪光的一面。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示范带动作用,除了社会上出现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以外,还应该树立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如某高校的“实践•成才”报告团,选取学习上取得优秀成绩,生活中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学生代表。树立优秀教师典型,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示范作用。通过以上做法使大学生无形中接受心灵净化,发挥养成教育的作用。

(五)加强行为训练,实践养成

篇4

关键词:注意;心理活动;自我心理;教学效果

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效果应表现在其显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叠加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应当注重心理情感因素,把认知模式转变为情感模式;思想教育应吸取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注重学生思想状况和个性特征,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实效,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二0一三级大学新生的入学前教育过程中,我们对我院刚入学不同院系的169名新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并通过对话、谈话,发现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感兴趣的29人,占17、2%;表示没有兴趣的61人,占36、1%;其余占46、7%的79人表示既无浓厚兴趣,又不是完全没有兴趣,就是感到一般,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同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冷漠(如图所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对思想教育缺乏兴趣呢?从客观上讲,我们政治教育的的整个系统应该进行深刻的改革,以适应当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革,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主观上讲,我们不少同志忽视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方法严重脱离大学新生的思想认识发展规律,致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厌恶、对抗的心理偏见,出于考试压力,不得已而死记硬背,但事实上,更加重了学生对政治教育的厌恶、反抗心理,现实表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现有条件,采用符合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按照教育心理学的规律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人才能够清晰的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定事物,注意是心理活动中一种积极状态,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方向性从其发生来说是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由于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产生了优势兴奋中心,以及由此产生机体各种反射活动。它具有选择功能和保持功能,使人们把经历投入到自己有关的需要中,对进行有效活动有意义的信息上去。避开意志或排除其他非本质的、附加的或其干扰信息的影响,既把心理活动的内容(映像、计划、目标)保持在意识中,一直到完成认识活动,达到目的时为止。现在的大学新生一般在18-20岁之间,正处在青春发育阶段,在这期间,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剧变。从生理上看,大学生各种器官的功能日趋成熟,新陈代谢增快,能量储备丰富,精力充沛;脑发育进入第二个加速期,大脑机能和思维发展迅速;这一时期也是性发育、性成熟阶段,由于大学新生生理的变化,引起了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要求自我实现,主观地认为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自主要求,独立意向剧增,对人对事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要求自理自治;争强好胜,感情冲动,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注重实际,不爱听大道理、空理论等。现代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法不能一成不变,不能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为主,而应以灵活多变的启发式为主,调动学生的上进心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注意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创造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法充分体现大学生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下面我们重点从几个方面谈一些体会:

一、满足大学生的求新好奇心理,增强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吸引力。

青年时期是大学生生理、心理继续发展和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怀有强烈的好奇心,一个新鲜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起强烈的兴趣。在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若能不断从内容和形式上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就能具有一种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搞一些时事讲座、信息交流、集体活动等,就会很受学生欢迎。有些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之所以效果不佳,除了教材陈旧、脱离实际外,教学形式的呆板、单调、程序化、模式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使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上具有吸引力,不仅要内容新鲜、生动,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大学生好奇的心理,改变陈旧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应寓教学于活动之中。

二、把握大学生的现实求真心理,讲究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的说服力。

真实性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教学有效性的根本要求。要提高思想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威信,首要的是坚持教学内容的真实性,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充斥着许多“假、大、空”形式主义的东西,因而人们对思想教育抱有怀疑和敌视的心理。对不真实的教学内容特别敏感,反感那些虚假的、空洞的说教,这样的话不仅不能使学生接受、信服,还会使学生产生厌恶、不愿接触的情绪,这方面的教训是很多的,比如: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生产力、生产关系比较落后的现实避而不谈,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种种蔽端,只字不提;而讲资本主义制度,又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把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垂死性绝对化,学生听了不仅不服,反而更增添了对政治课地真实性的怀疑。所以教师的讲解一定要真实,假、大、空形式主义是思想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大敌。

篇5

[关键词]支付结算系统;金融服务;技术创新

作者简介:何光辉,女,复旦大学国际金融系,副教授,上海 200433

杨咸月,男,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 200020

责任编辑:单丽莎 收稿日期:2006.10.24近来,我国ATM跨行查询收费、中国工商银行网银客户资金被盗等支付结算方面的问题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事实上,在国外,类似支付结算系统的相关问题一直是理论研究的热点。支付结算系统包括消费者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和跨国间资金流结算系统等,是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的一种金融安排,成为金融市场资金流的“管道”。世界各国支付结算系统尽管类型多样且差异较大,但都直接关系到本国金融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稳定,因而一直以来,国外学者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从微观、宏观的不同角度对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研究。本文考察了这些领域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相关问题的现状进行思考。

一、消费者支付系统

消费者支付系统是构成支付结算系统的一个主体部分。与之发展有关的研究问题主要包括:银行在共用支付系统和自身内部系统的技术创新方面的激励;支付技术进步对银行成本的影响;中央银行提供支付服务如何收费;信用卡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和新筛选技术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支付系统技术创新的激励

为什么支付系统的技术应用和扩散似乎落后于其它许多领域(如手机、互联网等),而且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Milne[1](1613-1630)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银行支付属于信息服务,在手机和互联网等连接几乎是实时的环境中,清算一张支票在英国仍然要花三天或三天以上的时间,在美国需要两天或更长的时间;但在北欧等小国则只需要一天。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的经济意义十分重大,因为支付服务是资源密集型业务,成本巨大。根据Humphrey 等人[2](17-39)的估计,美国的支付服务活动成本约占GNP的3%。APAC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做过的一项调查同样显示,英国银行业提供支付服务的总成本占GNP的比例也在3%左右;在北欧等小国成本要低些。根据Gresvik和Owre的测算,2001年挪威银行业提供支付的成本达到59亿挪威克郎,约占当年挪威GDP的0.4%。

支付系统技术特别是电子支付技术的创新发展将有助于支付成本的迅速下降,然而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为什么会出现滞后现象?Milne提出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解释。银行投资于支付服务项目时存在不同的激励。共用支付服务网络存在外部性,其费用要由系统中所有银行分担,因此,在对该类网络增加投资时必须系统中的所有或多数银行进行合作。而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支付帐户的外部性,银行具有致力于自身内部网络投资开发的强烈动机。当选择是否对共用网络进行投资时,银行自然要考虑能从中得到多大利益,答案自然是“不多”。这一理论模型的另一个贡献是它解释了各国间的支付系统网络效率存在差异的原因,比如英国的系统要比北欧国家慢得多。而根据经典的微观经济理论,与银行体系度高集中的小国(像北欧国家)相比,技术创新在具有竞争性银行体系的大国应该发展的更快,但现实却与之正好相反。

(二)支付技术进步对银行业成本的影响

支付技术直接影响银行经营成本,其成本效率如何衡量?银行提供支付服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其趋势是:非现金支付取代现金支付;非现金支付中电子支付取代纸质支付。相应地,提供支付服务的渠道也发生变化。技术变化提高了银行服务效率,如电子支付成本仅为纸质支付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3](159-174)在欧洲,1987年到1999年间,人均非现金支付上升了82%,其中电子交易增加了84%;银行分支机构拥有的ATM机平均数量增加了3.25倍,与此同时,银行运营成本下降了24%。技术变化对银行业或其它产业的成本影响由于难以直接界定,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用时间虚拟变量来进行估计,还有的是用成本中投入因素的比例变化来体现技术进步。因而大部分研究只是进行可能的推测,只有一些分析就特定银行服务有关的特定成本下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4](141-176)[5](57-95)。Humphrey等[6](1631-1652)的研究则更进一步,主要贡献在于明确区分了技术变化的具体因素对银行成本产生的特定影响。为了衡量对总成本的影响,他们将技术变化归纳为:(1)从纸质支付到电子支付系统的变化;(2)从分支机构到ATM的变化;就这些技术变化带来的银行成本节约建立模型并应用欧洲12国的数据进行检验。他们发现技术进步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可节省320亿美元或相当于GDP 0.38%的费用,并由此推测:如果银行对所有支付均采用电子而非纸质方式进行处理,那么节省的费用可能高达GDP 的1%。为了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Humphrey等将银行业成本与两种服务提供渠道(ATMs和分支行)以及4种支付处理方式(支票、纸质转帐、电子转帐、借记/贷记卡)联系起来,而不是利用传统的成本函数如资产负债表中的银行贷款和银行存款来测算成本。

(三)中央银行提供支付服务的费用衡量

中央银行通常为国内存款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如何合理收费?美国1980年货币控制法规定,美联储通过12家联邦储备银行向存款机构提供票据清算和电子资金划拨等支付服务,这些商业性机构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全部费用。Barnes和Lopez[7](1687-1711)对美联储应该收取多少费用、使用什么方法确定费用最为合理进行了研究。一直以来,美联储确定支付服务费用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平均股权资本成本(COE),衡量COE的基本方法是将同类银行控股公司归为一组,应用诸如CAPM之类的方法进行计算。然而,正如Fama和French及其它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用 CAPM很难准确测度股权资本成本。尽管如此,CAPM在实践中仍然被广泛使用,美联储就一直在使用该方法。Barnes和Lopez详细地考察了在使用 CAPM时的各种不同选择中哪种方法对美联储来说最为适当。这些选择包括:哪些公开交易的银行控股公司应该被包括在同一组合中;哪些附加因素应该加入CAPM 模型中;应该选择哪种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及该方法应该包括公司哪些特定因素。

(四)信用卡利率粘性下降趋势及其理论解释

注:6个月CD、3个月国债的利率为二级市场利率;图中阴影部分为经济衰退期。

资料来源:转引自Calem等:“Switching costs and 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market for credit cards: New evidenc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653-1685.[8](1653-1685)

信用卡市场上的利率现象一直困扰着经济学家:即使在具有数千竞争者、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信用卡利率与其它金融工具利率相比似乎总是处于高位水平(见下图)。在美国,信用卡利率虽然与整个金融市场利率表现出的下降趋势一致,从1992年1季度末的18%稳步降至2004年4季度末的12.5%,但大大高于其它金融产品利率,从1991年起其变动趋势具有粘性,利差则与以前趋势一样呈反周期变动。对于信用卡利率粘性下降趋势有多种解释,包括逆向选择、搜寻成本和转换成本等假说。Ausubel(1991)[9](50-81)提出了逆向选择模型,认为低风险消费者总是低估未来信用卡借款额,因而对信用卡信贷利率的敏感度低于高风险的消费者,这样,发卡机构不会竞争性地降低利率,因为降低利率只会吸引更多的高风险客户。他认为这种敏感性的缺失导致发卡机构能够持续赚取超额利润,即使这个行业表面上看来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但这些观点没有得到完全认可。Berlin和 Mester发现消费者搜寻成本不足以解释信用卡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他们发现,即使在20世纪80年代搜寻成本被认为起重要作用的时期,信用卡利率分布与许多搜寻模型并不一致。Crook、[10]Kerr和Dunn运用1989年的消费者财务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后并没有发现搜寻行为与信用卡余额之间存在相关性。

二、支付系统中的新技术应用

新技术在支付系统中应用需要考虑到两个重要问题:消费者是否愿意采用新的支付技术以及在增加其安全性的同时而不增加消费者负担。Bauer和Hein、[11](1713-1725)Roth和Richter[12](1727-1751)等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支付系统中消费者采纳新技术的可能性

银行不同客户采用新技术以获得金融服务的速度为什么不同?这对银行来说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因为在致力于将新技术如无线通信、网络等应用于金融服务时,应了解有多少客户将会采用新技术服务方式是其盈利的基础。为了研究这一问题,Bauer和Hein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采纳新技术的可能性取决于消费者从新技术中获得的效用增加、技术成本和风险贴水。他们使用1998年的SCF数据对这一模型进行了检验。该项调查提供了哪些家庭使用网络银行、哪些家庭使用电话银行的数据,同时还包括银行帐户数和人口统计量等多种其它数据。最引人关注的方面是Bauer和Hein根据消费者对与风险行为有关的一连串主观问题的回答来确定每个消费者风险规避程度。Bauer和Hein的实证结果与模型的理论预测是一致的,他们发现消费者使用互联网帐户的概率与消费者所拥有较多的支票帐户数、较低的年龄、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网络操作熟练度显著相关。最有意义的是消费者自我评估的风险规避程度越高,采用新技术如网上银行的可能性越小。

(二)兼顾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方案创新

ATM提供者和使用者经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即犯罪分子以欺诈方式获得和使用个人识别码以及盗取信用卡背面磁条信息,且其手段越来越高明,如罪犯通过隐藏的照相机等获取个人在ATM上的密码等。Roth 和Richter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方案。Roth和Richter的方案其别出心裁之处在于兼顾了安全性和可用性两个方面。Roth和Richter就其方案的安全性和可用性进行了广泛测试,其结果证明运行非常良好。他们发现该方案的键入时间虽然比现行方式稍长一点,但大大提高了安全性,因而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三、国际背景中的支付结算系统

(一)银行间货币市场的跨国支付结算流

在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今天,跨国支付资金流动有什么规律?Rosati 和 Secola[13](1753-1782)用引力模型解释巨大的资金支付在欧洲国家之间的流动。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文献中,用于测度国家大小和距离对贸易流向的影响。Portes和 Rey、Portes等的研究表明引力模型解释国际金融资产交易现象与国际贸易一样良好。Rosati 和 Secola用此模型考察了欧洲两个不同的银行间欧元大额支付系统,即由欧洲中央银行操作的TARGET系统与由欧洲银行业协会操作的非官方EURO1系统。TARGET是全额支付系统,目前包括15个国家RTGS(实时全额结算)系统和欧洲中央银行支付机制,联结欧盟内部大约3500个信贷机构(超过40000个分支和附属机构)。

Rosati 和 Secola分析了欧洲不同国家间资金支付流,检验了不同金融中心的影响以及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对其它国家流动性供给可能产生的依赖。作者将欧元区域内的流动性归为三个不同循环路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循环路径包括欧盟中的核心或最大的国家德国、法国和英国。第二个循环路径是向小国或中等国家提供流动性的主要国家。最后一个是存在地缘或文化联系的较小国家之间的流动性供给(如北欧循环路径和伊伯利亚循环路径)。除了考察资金支付如何在空间流动的引力模型外,Rosati 和 Secola还应用1999年到 2002年的日数据研究了决定支付流随时间而变化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区别资金支付流的经济决定因素和技术决定因素。

(二)证券结算系统的规模经济性

证券结算系统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不同种类、规模、地域间的结算系统潜在的成本节约是否存在差异?清算和结算成本是构成证券投资者的主要交易费用,因此清算和结算服务效率是完善证券市场功能的基础。提供清算结算服务的机构有三类:国内中央结算机构、国际中央结算机构和托管商。Lannoo和Levin通过对证券业的国际比较发现欧盟证券结算系统的操作成本高于美国。Giovannini Group对欧盟跨国清算和结算安排进行了全面评估。Schmiedel 等[14](1783-1806)则分析了股票、有息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等证券结算的规模经济性,提出了规模经济是否会导致出现一个或一些全球证券结算系统的问题。Schmiedel 等认为需要研究市场所在地工业结构的供给和需求。市场微观结构的许多文献已经研究了需求,而他们未对结算服务的供给问题进行考察。笔者将研究股票交易规模经济的方法应用于对结算系统的分析。

四、证券结算系统的危机扩散

证券结算系统出现重大故障特别是其主要参与方违约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正如911发生时那样,证券结算系统瘫痪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因此理解类似的崩溃所产生的动态影响非常重要[15](1807-1834)。然而很少有人对证券结算系统风险进行研究,学者们(Diamond和Dybvig,1983;Rochet和Tirole,1996;Allen和Gale,2000;Diamond和Rajan,2003)关注的是银行间市场风险扩散的问题。一家银行破产可能引起其它银行因失去清偿力而破产,因而信用风险和清偿力风险至关重要。Humphrey发现,美国CHIPS(Clearing House Interbank Payments System)系统一家参与方支付失败将引起37%的机构失败。Angelini等、Northcott分别发现意大利、加拿大的系统风险很低或不存在风险。Upper和Worms、Furfine、Degryse和Nguyen得出类似的结论。然而,Devriese 和Mitchell认为证券结算系统风险是存在的。证券结算系统与支付系统存在两方面差异:一个是前者既涉及到现金又涉及到有价证券;而后者只涉及到现金。这样,从所持有现金和证券的角度看,主要参与方一旦违约就会对系统中其它成员形成冲击。另一个是证券结算与交易之间存在时滞,这将会增加结算系统的风险,因为资产价格在这期间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一家参与方违约引起流动性不足将使其它参与方不得不变现抵押品,导致资产价格下跌,可能使得非违约参与方额外增加了流动性风险。而且,由于结算存在时滞,违约影响所持续的时间可能长于结算期,这是因为交易主体必须对他们未来交易违约影响做出预测,如果结算失败高于交易主体的预期,则这些不准确的预测可能会导致新的结算失败发生。

五、对中国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共用支付系统应由非盈利组织进行投资管理

金融机构的共用支付网络系统应该由一个非盈利组织利用公共资源进行投资,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技术创新,从而确保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处于前沿水平。可以避免共用支付网络由金融机构共建可能导致的投资不足和过度利用的问题。因此,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对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加强投资和管理,建好“数据备份中心”、“全国清算中心”等。而中国银联有限公司最好能够转变成真正的非盈利性机构。

(二)研究支付结算服务费用合理定价的标准

支付结算服务费用合理定价是中国人民银行等非盈利机构实现“为社会提供低成本、大业务量的支付清算服务”目标的基础。非盈利机构提供大额和小额等支付服务,在确定服务费用时应该遵循“费用承担原则”以保证收支平衡。同样,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收费也要有合理标准,因此,需要研究以何种科学依据进行支付结算费用定价这一课题,尽量避免出现诸如小额支付系统试运行时由于费用问题而导致业务迟迟没有进展、ATM跨行查询收费等引起轩然大波之类的问题。

(三)银行在对其内部支付技术进行投资时要考虑收益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支付技术进步将直接降低银行经营成本,然而我国的银行在各自支付技术投入方面虽然不遗余力,但其投资收益并不理想,这与没有重视其盈利基础有直接关系,即了解什么类型的客户和多少客户将会采用新技术服务方式。因此,加强对消费者人群特征的研究尤为迫切,特别是还应重点向年轻消费者宣传采用新技术的利益优势。与此同时,如何进行兼顾安全性和可用性的技术方案创新以消除ATM、网络银行等安全隐患也非常重要,避免诸如中国工商银行网银客户资金被盗之类的事件发生。

(四)加强信用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率研究

我国各家银行虽然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手段积极扩大信用卡市场份额,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即信用卡利率自1999年以来一直不变,目前十几种信用卡透支利率都是日息万分之五(合年利率18%),大大高于其它金融产品收益,尽管期间存、贷款基准利率经过了多次调整。虽然信用卡市场由于信用筛选等技术的应用正在发生制度性变化,但信息不对称在信用卡资源配置方面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如何据此研究确定信用卡利率水平将有助于信用卡市场的健康发展,即便将信用卡利率制定权下放至各家银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依然非常重要。

(五)防范和遏止支付结算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和蔓延

虽然我国银行间支付结算系统和证券结算系统已经走上与国际接轨之路,但在技术和管理上还都不够成熟。对支付结算系统失灵风险进行研究以免让偶发性支付问题演变成系统性危机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首先要研究如何监控系统中大额交易者的异常交易;其次,在灾难性事故发生时,系统本身(或中央银行)如何提供额外流动性支持以缓解或消除不利影响。

此外,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增强,我国与周边国家及地区的支付资金流动越来越频繁,其规律和发展趋势是个急待研究的领域。

主要参考文献:

[1]Milne, 2006,“What’s in it for us? Network effects and bank payment innov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2]Humphrey, D.B., Pulley, L.B., Vesala, J.M., 2000, “The checks in the mail: Why the united states lags in the adoption of cost-saving electronic payments”,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17 (1).

[3]Humphrey, D., Willesson, M., Lindblom, T., Bergendahl, G., 2003, “What does it cost to make a payment?”,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2.

[4]Berger, A., 2003,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35.

[5]Berger, A., Mester, L., 2003, “Explaining th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performance of US banks: Technological change, deregulation, and dynamic changes in competi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12.

[6]Humphrey, Willesson, Bergendahl, Lindblom, 2006, “Benefits from a changing payment technology in European banking”,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7]Barnes, M. L. Lopez, 2006,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cost of equity capital”,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8]Calem, Gordy and Mester,2006,“Switching costs and adverse selection in the market for credit cards: New evidence”,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9]Ausubel, L.M., 1991, “The fail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credit card marke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 (1).

[10]Crook. J., 2002, “Adverse selection and search in the bank credit card market”, Credit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11]Bauer, Scott E.Hein,2006, “The effect of heterogeneous risk on the early adoption of Internet banking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2]Roth , Kai Richter,2006, “How to fend off shoulder surfing” ,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3]Rosati, Stefania Secola, 2006, “Explaining cross-border large-value payment flows: Evidence from TARGET and EURO1 data” ,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4]Schmiedel, Markku Malkama¨ki, Juha Tarkka,2006, “Economies of scale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securities depository and settlement systems”,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15]Devriese ,Janet Mitchell, 2006, “Liquidity risk in securities settlement”,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0.

Frontiers in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s: Four Research Themes

He Guanghui1Yang Xianyue2Abstract: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 directly relates to financial and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which bears extensive attentions. This paper examines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s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ranging from very micro-level analysis to very macro-level discussions, that is, developments in payment systems in consumer financial markets,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payment systems, the macro and international context of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and what happens when there is a major default in a securities settlement system. These researches contribute us to consider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payments and settlement system; financial servi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篇6

>> 简论文化自觉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维关系 简论消费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90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讨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滞怠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 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 大学生文化自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研究 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化多元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简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途径 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 文化自觉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 多元文化格局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寻 孝道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路径研究 以先进文化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分析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陈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思想政治 教育研究,2005(3).

[3]孙祥军.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创新[D]. 山东师 范大学,2007(6) .

[4]齐卫平. 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省[J]. 思 想理论教育,2012(1):22 .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641.

[6]郑永廷. 论高校文化发展与文化自觉[J]. 思想理论教育,2012 (1):5.

[7]弗兰西斯?薛华. 前车可鉴——西方思想文化的兴衰[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75.

[8]哈拉尔德?米勒. 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 冲突论”的批判[M]. 郦红,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51.

[9]刘先春,等. 中国化的四大根基——关于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J]. 理论学刊,2011(2).

[10]刘芳. 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 思想理论教育, 2012(1):9.

篇7

跳跃是山溪的形影,嬉闹喧哗是溪水的性格,她唱着歌儿从大山脚下流淌而过,大山觉得她有点玩世不恭。

大山说:“你不能安静点吗?”小溪说:“那我的生命就结束了。”

大山不以为然:“你姐姐也是水,她庄淑贤雅,像个大家闺秀,你怎么总是疯疯癫癫地乱蹦乱跳?”

小溪回答:“她是被你锁在山环里一泓漂亮的死水,永远流不出山峦的闺帏。我不喜欢做姐姐的叠影。”

“湖里有片片白帆,”大山说,“还有游人的彩艇。”

“可是姐姐快乐吗?”溪水询问大山说。“我怎么总听不见她的歌声?”

“她日子比你过得安闲多了,”大山以洪亮的声音回答,“多少 游人流恋忘返,多少照相机为她倩影拍照。”

溪水在乱石中跳蹦着,咯咯地对着大山笑了:“她自由吗?她能像我这么无拘无束地撒欢吗?她知道山外世界的色彩吗?她——”

大山怏怏不快地打断了小溪流的话:“你要的是哪家的自由?你疯疯癫癫地要流淌到哪儿去?你既生在大山脚下,就该有山的遗传基因,我站在这儿一动不动,与天上的日月星辰为伍,已然有几千年了。我看见只有咱们这座大山的后代,最安分守己,最克己让人,最文明古老,最恪守山规。”

小溪依然笑着,一束束浪语向大山提出质询:“您是挺高的,高得可以和天穹媲美。可是您看见月亮上有飞船着陆过吗?您看见过您头顶上的‘太空行人’吗?”

大山仿佛得了聋耳症似的,反问脚下的小溪说:“你说什么——你说什么——月亮上只有搞药的兔儿爷和嫦娥,什么时候有过‘飞船’落脚?几千年来,除了太阳、月亮、星星和云彩出现在我头冠之上,再没有别的东西比我高了,哪儿有过什么‘太空行人’?”

“您的确是太老了。”小溪歌声里出现了几分忧伤,“只知采昔日天地日月之精华,不知吮今日宇宙天穹之甘露,这样下去,您的灵魂会枯萎的,直到没了大山的魂魄!”

大山愤怒了,向小溪狂吼道:“站住——你给我停下奔跑的脚步。”

小溪被大山的施威吓哭了。每束跃起的浪花,都是她晶莹的泪雨。是的,她生于斯长于斯,山表里不断奔涌而出的泉水,是生养她的母体;沟壑中挡路的嶙峋怪石,又赋予她一往无前的勇气。但是,像远祖大山那么僵直、一动不动地站立,与其说它活着,不如说它已经死去。因而,她泪花飞溅地向大山告别说:“不,我没有姐姐的安份,我向往山外的江,山外的河——我要和流淌着的大江、大河并肩挽臂,在流动中燃烧自己,发热、发电、发光!”

大山急了,向小溪发出最后告诫:“你知道吗,大江大河最后的归宿是大海,那你就完全没了‘大家庭’‘山不可移’的本性了!”

“只有流动的东西,生命才能永恒。”小溪的泪雨,化做摇撼山岳的涛声,“再见吧——我的远祖——”

15.请概括“大山”“小溪”各自的特点。

大山:

小溪:

16.副标题中“生”与“死”在文章中是指什么?

17.请找出最能表明“大山”观点的大山的话和最能体现“小溪”观点的小溪的话。

18.“大山”“小溪”对对方的评价是怎样的?

19.对于“姐姐”,大山、小溪各是什么态度?

篇8

论文摘要:高校环境的新变化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和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探寻其实现途径,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为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价值体现

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从哲学意义上说,人文关怀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文关怀以人文精神为主导,其内涵包括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由尊严、道义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则和理性精神。人文关怀的现实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着眼于培养人们树立开拓进取的人生态度,庄严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鲜明的个性意识与集体主义风格,健康开放的文化心态与精神风貌。从现实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关心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发展,追问人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因此,人文关怀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本质的内容,其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把人文关怀完全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从以下三个途径展开。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充分肯定人,充分实现人的心灵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关系中,追求和谐统一,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实践过程中获得和谐、自由和具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那种不从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出发,而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一种外部力量来束缚人的传统做法,改变原来那种硬性地要求人无条件地、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以及人在社会道德规范面前只能是被动服从者的不良现象。我们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而向对话式转变,实现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对话式教育会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热烈的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人与人平等相处的基本方式。对话式教育显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从而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

2.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为学生现实生活服务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去。这也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特色。在欧美发达国家,学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务中心和服务设施,一般的学校都配有学生活动指导员,并设有咨询处、宿舍顾问、贷款和奖学金部、纪律顾问、法律援助部门等服务机构。同时,学校还聘请一些顾问,如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专家、精神病治疗专家等,来诊断和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服务,在解决学生具体困难的过程中使学生感觉到国家的存在和社会的温暖,其公民的主体人格和爱国情怀也由此得以萌生。这种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原有的强制化和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育高品质价值观

学者周围平认为,人之为人,一个更为本质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对超出生存以上的意义的寻求。与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质。超越性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自己人生的责任心。这是心灵生活的开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对生命的爱,因为这种爱,不愿生命流逝,便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受,发展丰富的内心生活;也因为这种爱,不愿虚度生命,便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二是灵魂的认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必然会引向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追问。三是在精神上与某种宇宙精神本质建立联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关怀其实质是对个人内在的心灵生活的无比关注,周国平认为,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采取学习、体验等各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深他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精神品质。

总之,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体现了人学思想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目的。人文关怀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审视、把握和阐释。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继承和发扬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体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

篇9

关键词 论文题目审核;论文评选;评选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023-02

近年来,信息技术公司作为大庆油田的最大的信息技术密集型单位,为了推进中国石油油气生产信息化建设,按照《中国石油“十二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要求,信息技术公司每年都会承载大量的信息项目的研发任务。在这些项目中,技术人员们付出了他们艰辛的劳动,同时也取得了众多技术革新成果。因此,为了切实贯彻落实信息技术公司科技发展战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并稳步推进公司科技进步与技术水平,及时地将这些成果进行汇总、评审,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技术人员的劳动热情与科技创新精神。

技术论文评审是提升公司科技创新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涉及到的人员、部门较多并且工作量较大,因此传统的人工评审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管理要求。随着软件、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出一套技术论文评审系统显得尤为必要,既提高了论文评审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规范性,还保证了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1 系统整体设计

1.1 系统需求分析

1.1.1 技术可行性

随着中国石油油气生产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推进、深入,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公司软件开发组近年来圆满完成了多个重大软件信息项目的开发任务并拥有众多优秀的程序研发人员和成熟的技术手段,所以在技术上完全可以胜任。

1.1.2 经济可行性

从项目所需费用和经济效益上看是可行的。论文评审系统无须再次投资相关硬件设备,完全可以依靠公司内部已有硬件环境作为平台支撑;系统所需的软件开发工具简单并且易于

维护。

另外,在以往的论文审核过程中需要提交大量的纸质的论文手稿,一旦在论文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如:标点缺失,格式不符、语义不畅的情况,通常会重新修改论文并打印,这样就造成了打印纸的大量浪费,与我们党倡导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相不符,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保护。

因此对于信息技术公司来说,开发技术论文评审系统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1.1.3 管理可行性

管理上的可行性是指,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和人员的计算机素养的极大提高,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相应系统的维护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从管理角度来讲是可以做到的。

1.1.4 业务流程分析

业务流程图如图1所示。

1.2 系统总体架构

论文评审系统采用基于Web的B/S三层体系结构模式。客户端浏览器发出请求,由服务器端来完成如数据请求、加工、结果返回以及动态网页生成等全部工作。系统应用B/S结构,服务器将承载更多的工作,并且能够简化客户机的工作量。B/S三层体系结构将业务逻辑进行封装,提高软件的复用度和可维护性。

1.3 系统功能设计

根据对相关用户功能的解析,本系统主要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功能模块:①员工模块;②员工所在主管科技领导模块;③科技发展部管理人员模块;④评委模块。

1.3.1 系统初始化

1)科技发展部管理人员。

2)各级单位主管科技领导。

3)评委人员。

1.3.2 公共功能

1)用户登录(Web登录)。

2)修改个人信息。

1.3.3 员工模块

1)员工提交论文题目。

2)论文选题结果查看(选题结果是否与其他人冲突,是否选上论文题目)。

3)查询论文的最终评审结果。

1.3.4 各级单位主管科技领导模块

1)在本单位员工提交的论文题目系统审核通过后,在对论文的内容等方面进行初审(主要内容包括:文章是否紧紧围绕信息通信行业及公司发展战略;是否有实用性、针对性、革新性、前瞻性;字体、排版等是否符合要求)。

2)初审论文。

①初审通过,论文向信息技术公司科技发展部推荐提交;同时按照文章的内容对论文进行初次分类;

②初审未通过,提交备注意见,通知本单位员工修改并重新提交审核。

1.3.5 科技发展部模块

1)管理各级注册用户。

2)向各级单位主管科技领导下达公司进行“评审论文”的通知。

3)对各级单位推荐的论文在内容等方面进行二审。

4)二审论文。

①二审通过,论文设置成“进入待评审阶段”;②二审未通过,提交备注意见,通知各级单位主管科技领导修改并重新提交;③当所有论文都进入待评审阶段,通知评委组进行评审

打分。

5)所有评委评分结束后,系统会自动按分数高低将论文进行排列显示,按照名次先后设置不同的奖项,并通知论文作者获奖情况,同时将获奖文章存入数据库备案。

6)通过网站向全公司展示获奖论文,进行技术交流。

1.3.6 评委模块

1)论文按照匿名随机分配给评委组,由评委进行打分,打分后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取平均值”的原则由系统即时计算出该论文的分数。

2)当论文有争议时,可以申请全体评委复评。

2 未来展望

大庆油田信息技术公司论文评审系统提高了论文评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公开公平、简单易行、效能提升的论文评审管理。本次论文系统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科学严谨的评审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精简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管理规范化的目标,对科技技术信息化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同时可向全油田推广这套系统,全面提升油田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淳熙.论文评审的历史考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8).

篇10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培育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理论支撑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之最高目标,是现实人类总体和每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谈到人的能力全面发展时,马克思常用的表述是“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在谈到全面发展的人的能力时,恩格斯说这是“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人的能力主要指人的劳动力、社会交际能力、管理力、科技研究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等。它是人们具有的表现、实现和确证自己的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是其他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人的个性是人与人的特性方面的差异,如行为特点、爱好、性格、心理、气质等。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独特性发展。没有差异就没有个性,马克思强调人要“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二是人的自主性发展。马克思把人的个性叫做“自由个性”,就意味着,只有独立才能自由,只有自主才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个性。

(三)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作为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的,并且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只有社会关系的丰富性和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丰富性都得到实现,人才能有实现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四)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一再说:“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性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目的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不但指其特殊属性的充分发挥,而且指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体、社会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在哲学里人的价值形式主要有:个人对社会的价值、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对个人来说,只有对社会有所贡献,个人才能更好地享受;对于社会来说,只有重视个人的需要,才能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人的全面发展最终要体现在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上。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关系分析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核心素质,它决定着人的其它素质的方向和性质,它要求培育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不仅要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兼顾大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还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提供反思的视角。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做的效果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皆可以以“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衡量。

(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意义。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路径之一,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培育的目标涉及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等。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点则在于素质的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成果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野下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端正思想观念。传统教育重传授知识,轻培养能力。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要转变旧观念,确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把培养人文精神当作培养目标中的重要指标,把能否培养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理工科大学生,作为衡量学校理工科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一个学校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在实处,就要既形成积极的舆论,又要加以深入研究,以提高水平、加大力度、强化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

(二)优化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于陶冶学生性情、提升境界、升华情感和内化人文知识的作用很突出。校园的第二课堂活动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它能够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达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经常邀请名校的人文学院专家学者或其他大师级人物来校讲学,定期开展人文讲座,进行深层次的人文知识的探讨;利用各种大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阵地。这里既有培养人文精神的课堂观问题,又有优化课堂教学的问题;既有教学内容问题,又有教学方法问题。教师应该牢固占领课堂这个培育人文精神的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