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综合性考核评价;综合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10-02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后,各国高校在课程考试中逐渐注重能力考核,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在考试和评价中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校正陆续尝试考核评价方式改革,从而适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提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因此,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迫切需要探索一种全新的考试方法――综合性考核评价体系,这有助于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改变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转而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1 多数高校采用的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
多数高校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是否升级、评选先进和毕业的主要手段。期末考试虽具备集中考试、便于安排考试时间及地点的优点,但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考试不能及时、有效检查教学效果。一门课程的学习需要2~4个月,期末考试成绩的反馈延迟,教师难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其次,考试不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部分学生忽视平时的学习,重视期末考试,用“考前突击”来应付考试,而且侥幸通过考试后惰性增加,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考试不能真正激励学生。期末考试的内容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限制了其学习积极性;易使学生认为学习只是为了过关,而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或者通过,甚至作弊,这样妨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分强调期末考试成绩对学习效果的评估,会导致考试不再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和评价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和教学的目的和指向,使得一些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1]。
2 综合性考核评价在临床医学专业实施的必要性
课程考核方式倾向多元化 在探索考试改革中,促进考试评价由期末化向过程化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减少课程成绩对期末考试的倚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强日常考核的力度[2]。高校应合理设计考试评价体系及丰富考试形式,理论考试总体上分为平时与期末两大部分。考试方式应减少理论考试比重,提高实践考试比重,以全面评价学生。科学地确定平时成绩评价的具体指标[3]。平时指标一般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期中考试、课程论文总结、实践动手能力等,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增删一些指标来全面和科学地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综上所述,在高校考试改革过程中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素质教育极为重要 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将承载重要的医疗任务,毕业后均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才能执业,所以对医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至关重要,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采取综合性考核评价也迫在眉睫。在课程建设中有必要引出执业医师相关知识完善教学流程,可将相关课程的题库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历届真题。高校需要全面考查学生学习情况,使医学生能熟悉、掌握基础知识和培养临床综合实践能力,为将来参加执业医生资格考试及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性考核评价能客观反映学生对基础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3 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策略
形成性评价
1)课堂表现+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可以通过课堂发言、作业、实验设计方案以及实验报告等情况为依据进行评分,此三部分成绩按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课堂表现部分需要任课教师根据班级人数灵活调整方式,以便达到公正评分。
2)阶段性考试。在期末考试之前,每个学期进行1~3次阶段性考试,题库随机出题,以客观试题为主。阶段性考试的成绩可按20%~40%的比例计入考试总成绩。阶段性考试可由任课教师依据学习的相应内容来决定考试的时间,避免学生考前突击,强调平时认真学习的重要性。
终结性评价
1)期末考试。采用客观题与主观题两种形式,客观题占70%,题库随机出题的标准化考试,机器阅卷;主观题占30%,主要是一些病例分析讨论题。主观题的设计可使学生平时注意知识的扩展与应用,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综合判断、理解、分析能力。期末考试成绩按照20%~4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
2)基础医学课程综合考试。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学好基础医学课程对于他们对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故所有基础医学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综合考试,按照各课程所占学分比例来确定考试时各课程所占比例。这样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持续性及相关性。
3)多层次补考。学生根据每一次闭卷考试情况进行补考,可以选择本学期或者下学期。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并弥补学习中的缺陷,还可以给学生留出适当的准备时间、缓解考试压力。补考的试题难度应比之前的考试稍高,以利于考试成绩的管理和保证补考效果。
4 综合性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综合性考核过程中,教师能及时准确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被激发,降低了学习压力。此法也对教学工作提出挑战。为保证考试的客观与公正,必须实行教考分离,即教学者、命题者、监考者和评卷者在职责上分离。为了实行教考分离,需建立各课程的题库,题库建设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会增加难度,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因此,为了培养更优秀的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学校和教师在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中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此过程任重而路远。
综上所述,传统考核方式存在不足,推动了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改革。在建立完善的客观试题题库基础上,考核评价的改革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利于学生及时弥补知识缺陷,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因此,对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进行综合性考核评价的实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董新平,韩红培,杨飞.浅谈高等学校考试方法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3):20-21.
篇2
汤文斌
(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镇江 212003)
摘 要:高等数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其对锻炼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每个高校对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都非常重视,以实践学生技术能力为主的高职院校也是如此。而考核是保证高等数学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是单一的考核内容、模式容易使得教师陷入高等数学教学的误区,从而影响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加快建立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多元化考核。
关键词:高等数学;综合素质;高职院校;考核;多元化
高等数学是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的重点学习学科,其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的学习对于锻炼学生的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而被现今社会所大量需求的为高素质人才,即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而高等数学的学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质量也十分重视。
考核是评价高等数学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但是过于单一的考核模式、不合理的考核内容等都容易使得教师陷入教学、评价的误区,从而不能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为了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高等数学学习的优势,高职院校应该加快建立对高等数学教学的多元化考核。
一、高职数学教学的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内容不合理
现今,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高等数学的考核依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内容过多地局限于课本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考核。其仅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对课本知识进行考核,过分地强调高等数学中的逻辑能力,没有从逻辑能力的考核引申到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验证。
(二)单一的考核模式
现今,高职院校在考核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时,考核模式太过于单一。其以闭卷考试地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过多地注重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学习与运用。而且过分以闭卷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高等数学教师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学生思维扩展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学生也会陷入“死学习,学死习”的学习误区,与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
(三)只注重期末测评。
现今的高职院校大都只在每个学期的学期末进行考核,仅以分数来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平时的日常行为表现、日常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且一般情况下期末测评也不具有反馈性,不能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修改、完善教学计划。
二、 实现高职数学教学的多元化考核
(一)量化考核指标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制定出合理的考核方式,期末的考试测评成绩仅作为考核中的一部分,可在考核标准中适当添加其他内容,使得高等数学教学的考核具有全面性。
比如说,教师可以在每个学期初,告诉学生本学期的考核内容及其所占的比重,像是出勤—10%、课堂表现—15%、日常作业—15%及期末测评—60%,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考核。考核指标的量化,可以加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自我表现,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增强其课堂参与程度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保证对学生数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之外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培养、提升。
(二)实现“阶梯式”的考核方式
“阶梯式”的考核方式,即分设多层次的评价考核,像是上文所说的课堂表现(15%)下可以再分设考核内容,比如说,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学生自评,即学生对自己在课堂的表现的自我评价,可以包括,与教师的互动,课堂问题的回答,小组讨论时自身的表现,小组任务中自我的贡献程度等等。
学生互评,即教师在每个学期初,根据学生的性别、宿舍、性格等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既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又能保证学生互评时的公平、公正性。学生互评主要地还是以教师所划分的小组的成员互评为主,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安排小组任务时各个成员的表现来评价,比如说,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小组任务的贡献程度、小组发言的代表次数等等。而且小组成员对于彼此大都出勤率也大体了解,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出勤考核的公正性。
教师评价,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像是,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发言的积极性、与教师的互动……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教学进度,随时安排随堂测验,及时公布答案,然后由学生进行相互讲解。这种学生的相互讲解并不是课下,或是同学之间的随意讲解,而是让学生站上讲台,面对下面与自己同龄的同学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方便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演讲能力、应变能力等。
而在这些评价中,教师的测评可占50%,学生互评占30%,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教师可根据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的量化标准制定。
三、 总结
高等职业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而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需要高职院校在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高等数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基础学科,其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但是,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建立完善的高职数学教学的多样化考核机制,才能保证高等数学的教学可以发挥其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有效作用,为学生成为被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翟伟利,谢时新.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的探讨[J].2012,(08).
[2]郭明珠,王刚.高职院校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建[J].2012,(02).
篇3
关键词:综合素质评价;纸质记录袋;电子记录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12-0027-05
2002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高中应探索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增加反映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活动及日常表现等真实、典型的内容,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提供更多的学生成长信息,逐步使中学对学生的评价记录成为高等学校招生择优录取的重要参考之一。”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进一步提出要“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直接挑战“单纯学科成绩评价”的改革措施,在全国广泛而迅速地得到落实。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新一轮国家高考改革方案中,明确要求高中阶段要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写实的手法来反映学生在高中的表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成为高校录取考生的重要参考”。随后,浙江、上海两地高考新方案都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明确的评价要求。如何建立和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为教育界长期关注的话题。
一、纸质记录袋评价存在的问题
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以来,纸质记录袋评价法被广泛应用。从应用效果看,记录袋评价作为质性评价的有效方式,能达成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要求,是值得肯定的。但纸质记录袋在操作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由此也给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带来不少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正成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深入推进的瓶颈。
纸质记录袋评价带来的问题与困惑主要表现为:
(一)多主体评价难落实
纸质记录袋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既要指导、督促学生进行记录袋的设计和资料收集工作,又要协调各评价主体按要求开展工作,还要完成记录的筛选、评定和保存工作,评价工作任务很重,难免会造成评价与教学的冲突。部分教师被动应付,综合评价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比较理性和务实,在应试压力客观存在、学习负担普遍较重、学习的功利性仍然很强的情况下,普遍不愿在设计和完成记录袋上花时间。即使去做,也只是把它当做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罢了,评价过程因此失去了其本质的功用。
记录袋评价应是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除学生本人、同学和老师是评价主体外,学生家长以及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单位也是评价的主体。有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家长疏于对记录袋的关注。倘若学校没有硬性要求,很少有家长会对孩子的成长做出过程性记录。记录袋中相关家长评价的材料大多是家长在学校要求或孩子逼迫下完成的,有的甚至是孩子代替家长完成的。至于相关社会主体对孩子在社会上表现的记录,大多是学生或家长找上门请他们帮忙完成的。
从以上现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纸质记录袋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事实上是缺失的,多主体评价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一些学校的实际操作情况看,高三结束后突击补充评价资料的现象并不鲜见。学校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图省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平时难以全面调动各个评价主体所致。
(二)评价信度难保障
获得和报告能够如实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的评价结论,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是综合素质评价发挥其功能的基本前提。记录袋评价是一种专业化评价,如果按照其专业化的操作流程和保障机制来做,其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是能够保障的。可纸质记录袋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为不规范操作提供了可能,直接导致评价的信度受到质疑。
记录袋评价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评价贯穿于学生日常交往与学习活动中,并及时、真实地记录典型案例。也就是说,记录袋内评价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动态形成的,是不可逆的。事实上,一旦缺少必要的约束机制,过程性记录就变成了学期末、毕业时的突击恶补。但纸质记录袋本身无法有效区分哪些材料是原始形成的,哪些是后来补充的,这就为突击补救提供了可能。
又如,目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既与学校利益挂钩又与升学选拔挂钩的高利害性评价,尽管各省都要求各地区要制定相关的诚信保障制度,如校长诚信承诺制度、评价项目抽测制度等,保障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但评价涉及学校利益和学生前途,即使主观不情愿、客观条件不充分,学校领导也会强行推进并设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完美,这直接导致了一些造假行为的产生,个别学校甚至出现学校主导下的各评价主体联合造假的现象,评价的信度荡然无存。但记录袋本身无法有效区分哪些材料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这就为造假提供了可能。
(三)评价资料难处理
调查显示,运用纸质记录袋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学校,普遍面临着记录信息难以有效处理、评价资料难以保管的问题。
纸质记录袋在形式上可以是多样的,在内容上也应呈现出个体差异。如何从收集到的庞杂的纸质材料中筛选并提取出最有效的信息,如何在没有绝对化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操作起来很困难。有研究表明,纸质记录袋评价所得分数与同一领域其他评价所得分数之间基本上是或然关系,这与纸质信息难以处理不无关系。
纸质信息容量低、体积大。如果交由学生保管,无法保证记录内容不被随意增减,显然不符合管理要求。如果交由班主任保管,整个班级放到一起就是一大堆,保管起来很不方便。如果学校建立专门保管室,落实专人保管,所需耗费是可想而知的。一旦班级重新组合,资料的流转就更是困难重重了。
鉴于上述原因,一些实实在在运用纸质记录袋评价的学校,在学生毕业时,要么将学生的成长记录不做任何处理地返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处理;要么在学生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后,将成长记录当做废品处理。“虽然这有悖于评价初衷,但也是无奈之举。”一位校长如是说。
(四)评价价值难实现
高中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承担着“育人”和“选人”两大功能。纸质记录袋要发挥好这两种功能,并不容易。
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生的成长是学生在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就要求评价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呈现评价要求、让学生在经常性对照中得到提醒和激励,实现自我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各评价主体间的沟通交流中、在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中,引导各评价主体采取针对性策略,促进学生成长。事实上,纸质记录袋记录内容添加、保存、调取、查阅起来都很不方便,各评价主体间交互性的沟通交流很难进行,信息反馈也遇到不少困难,其育人功能的发挥严重受限。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应成为高校招生的重要参考。如果高中提供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优势,不能用于预测学生的发展潜能,这样的评价信息高校是“不能用”也“不敢用”的;如果高中提供的是一个包罗万象、未经专业分类整理的记录袋,这样的评价信息高校显然是“不想用”也“无法用”的。据《北京日报》2009年报道:“为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三年来综合素质评价已至少“瘦身”三次,最终提交给高校的评价内容已减少大半。”2014年10月,《扬子晚报》以《江苏9成高考生综合素质得A 高校几乎不看》为题,对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被虚化现象做了报道。综合素质评价在目前高校招生中“选人功能”落空是不争的事实。
二、以电子记录平台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为突破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尤其是纸质记录袋评价中遇到的上述瓶颈,我校从2008年起,着手研究和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策略和途径,尝试构建基于电子交互平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如今,学校的“学生成长记录平台”(http://.cn/zhsz/)已经建成,在突破纸质记录袋评价瓶颈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赢得“赞”声一片。2014年4月,《江苏教育报》以《海安中学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为题做了报道。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运用电子成长记录平台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至少有以下三大优势:
(一)评价主体责任明确,评价过程有效展开
我校自主研发的电子成长记录平台,借助计算机存储器的记忆特性以及网络的动态性,实现了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和评价过程的动态性,为多主体、全过程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创造了条件。
针对纸质记录袋评价中评价内容标准化程度低、评价主体权责不明等不足,我校在研发电子成长记录平台时,按照评价主体分类,建立了各自独立又内在关联的评价子系统,设置了与各个评价主体评价内容相对应的评价项目和评价标准。各评价主体有对应的用户权限、用户名和登录密码,不用安装软件,只要电脑能上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登录平台,进行评价操作。
在学生平台,我们设置了“学生基本信息”和“成长过程记录”两大栏目。“学生基本信息”栏由学生在入校时填写,系统长期保存。在“成长过程记录”栏目中,我们分学期设置“学期目标、学期总结、成长体验、学期评价、成长轨迹、成绩学分查询、我的评价表”六个菜单,其中“学期目标、学期总结、成长体验”由学生本人分学期填写。“成长体验”菜单中,又分设“活动的经历感悟、有意义的成果、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五个板块,要求学生除用文字描述活动情况外,必须用链接附件的方式,将相关的图片、音视频、证明材料等能够真实有效展示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资料上传到平台上,经班主任老师审核后予以确认。“学期评价(包括同学评价、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成长轨迹(包括各个评价主体记载的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等)”等是在各个评价主体完成相关评价后,由平台后台处理系统把记录信息与评价指标比对,对信息进行格式化处理后生成。“成绩学分”由学校教务处在期中和期末考试后统一上传,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无权更改。“学生学期评价表”是在汇集学生整个学期成长信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的,如实反映学生的成长情况以及各方面对他的评价,学期末学校不另发《学生评价报告单》,学生及家长可以登录成长记录平台查看、下载打印,但不能修改。如学生发现信息有误,须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学校审查属实的,由学校安排平台管理员修改。
在教师平台,教师有浏览、审核、评价学生上传资料的权力,有记录学生日常表现、添加学生评语的权力,有处理各评价主体留言和给各评价主体留言、进行互动交流的权限。
在家长平台,家长有记录孩子日常表现、撰写家长期望或评语、浏览孩子综合素质评价表、给各评价主体留言的权力。
在管理员平台,管理员对各用户进行管理,处理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维护,反馈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校管理决策的评价建议等。
平台设公共通道。社会成员如需访问,可通过平台向系统管理员发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浏览平台记录内容,通过关键词搜索了解相关情况,评价记录。
每个学期开始时,管理员锁定之前各个学期的“成长过程记录”,开启新学期的评价记录平台。之前学期记载和评价的内容可以查看,但不可写入和修改。此举有效督促各评价主体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项目的记录和评价,有效避免了平时不做工作、临时突击补救的做法,保证多主体、过程性评价的真正落实。
从几年运行情况看,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不仅有效促进了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正常有序展开,而且大大减轻了各评价主体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量。“以往,每个学期末,特别是学生高三毕业时,我们做班主任的都是最忙的。如今我们只要平时做好记录和资料收集工作,到时也能和其他老师一样从容了。”不少班主任老师如是说。
(二)监督保障机制跟进,评价信度有效保障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评价结果缺少过程性资料的有效支撑。除一些学校没有真正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无法形成有效资料的原因外,一些采用纸质记录袋评价的学校,也因为收集到的资料无法有效归类、整理和保存,结果也难以有效对应支撑评价结果。采用电子成长记录平台后,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传送等都变得十分便利。评价结果是平台对已记录的过程性资料综合分析处理后自动生成的,如果过程性资料缺少,平台将无法得出相应的评价结论。同时,成长平台要求各评价主体在评价时必须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以链接附件的形式上传。只有通过了验核的资料,才予以确认。验核中如发现证明材料不能佐证结论或存在造假行为的,则不予采纳。上述措施有效防止了突击拼凑和造假行为的发生,保证了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学校一位体育教师这样说:“以前,有些班主任偏爱文化成绩突出的学生,评先评优时常常‘一俊遮百丑’,即使学生体育成绩差,也通过改分数让他们评上。现在体育成绩是直接上传到平台上去的,谁也改不了。这样一来,学生、家长和老师都重视了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项测试,学生体质也有了明显提高。”
综合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受到质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评价过程缺少真正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学校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依靠互联网的公开性、资源的互享性和评价环境的保密性,建立起了三大制约监督机制。一是公众监督机制。电子记录平台是一个开放性的评价系统,各评价主体甚至社会相关人员可以随时随处调阅每一个学生除隐私外的一切评价内容,评价结果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公众监督也就落到了实处。二是质疑复核机制。学校建立了学生成长记录质疑绿色通道,参与者可在专门界面向管理员发出质询指令,管理员受理后,转发相关人员,启动复核机制,并及时反馈复核结果。复核中如发现弄虚作假,学校将对当事人提出批评。如是学生本人在评价中造假,情节严重的,学校给予纪律处分,并记入个人成长记录。三是调控保证机制。评价过程完成情况动态反馈;学生学期综合素质评价表由系统自动生成,分学期锁定保存,未经学校授权同意不能修改;学生分班时,所有资料由学校管理员流转到新班级,保证前后的连续性;学生毕业时,高中阶段全部评价表格由平台系统汇总生成,一次性输出、加盖学校公章封存后,由学生带入高校。整个过程中,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大大降低,平时认真做好每一次记录和评价才是根本。
(三)评价结果运用方便,评价价值有效提升
学生的成长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不断修炼和外部有效引领相结合的过程。电子成长记录平台一方面准确、方便地把以客观事实呈现出来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和以描述性语言呈现出来的评价结果记录、存储下来,全面、具体、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又及时有效地将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反馈出来,学生可以随时了解其他主体对自己的评价意见,随时对照培养要求查找自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地知道自己与评价标准之间还有哪些差距、自己在他人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改进的目标和途径,进而有目的地调整、培养和发展自己。其他评价主体尤其是学生的家长和老师,能随时地从成长记录平台上全面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引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电子记录平台不仅是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台,更是各方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的促进台,学生自我修炼和外部引领两个方面得到有机整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诊断功能、引领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真正发挥出来了。一位学生感慨说:“以前我只爱埋头于书本,几乎不参加社会实践。进入海中之后,成长记录‘逼’着我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高中生活变得很丰富,我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这是课堂上和书本中学不到的!”
篇4
关键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性评价;小组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10-0023-02
定州市清风店中学在学习杜郎口中学和东芦中学经验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实施了综合素质评价:自主学习,快乐成长,“我的课堂我做主”;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热情高涨,探究能力增强。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取得了进步,获得了中考好成绩。
一、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状况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方案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通知》列出六项基础性发展目标以及学科学习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参照《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结合本校实际状况,我们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按学年进行了综合素质阶段性评价。
1.综合素质的平时评价。这是指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点滴进步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为手段记录和储存评价信息,用多元主体评价和共同建构的方式取得评价结果。具体做法由三个方面构成: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与老师协商,取得评价结果;以教师评价为主,与学生协商取得评价结果;同学互评协商取得评价结果。
2.综合素质的学期中评价。这项评价是指每学期中,学习小组以学生“成长记录袋”事迹为依据,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对本组学生进行一次评价,使每个学生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3.综合素质的学期末评价。这是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全面衡量学生学期内综合素质发展达到的实际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供依据。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情况
我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概况如下。
1.学校成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领导小组正副组长由副校长和德育主任、教导主任担任,成员是班主任、家长、任课教师、各班班长。
德育处建立班级日志,由各班值日班长负责记录。具体记录每天班级中的好人好事、学习状况、班级问题,并要求班主任每天查看记录,分析总结,提出整改措施。德育处每周三检查各班日志记录情况,检查结果纳入班级评估。
教导处组织教研组长每周检查学生作业、笔记完成情况(数量、质量和批改情况),每天检查各班听课状态,一月一汇总。检查结果纳入班级评估。
学校的各项活动,例如升旗、运动会、劳动、各种文艺比赛等均有评估细则,到学期期末进行总评,评出优秀班集体。
2.班级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为组长,由学生家长、任课教师、课代表、小组长为代表参加班级学生评价工作。建立、健全小组评价机制。任课教师每天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随机评价。小组长认真记录本组成员的上课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卫生值日情况、参与班级活动情况。班主任根据学校评估要求每周对评价小组进行评价,评出优秀小组,对小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3.每学期召开两次家长会,由家长对学生的思想表现写出评语。
4.综合多方评价意见,填写《中学生综合素质报告手册》,完成对每个学生一个学期的形成性评价。
二、在实践中提高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
(一)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使我们提高了认识,加速了课程改革的进程,提高了课程改革的效果。我们认识到,新课改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也必须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以往的片面、单一评价,其科学的评价体系是课改成功的法宝。综合素质评价是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全面衡量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综合素质发展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其能有效地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各门课程质量提高,促进学生较快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多方面潜能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措施,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
我们还在实践中提高了理论认识水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各种潜能只有领域不同,没有优劣之分,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关注那个学生更聪明,而是关注每个学生在那些方面更聪明。因此,必须改变以统一标准来评价每个学生的传统评价方式,要以发展性原则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长,将每名学生看成能够各有发展的独特个体,关注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性。这些认识,提高了我校教师自觉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自觉性,提高了教师的育人责任心和投身课程改革的事业心。
(二)综合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务必坚守三项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并要求评价者由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承担,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协助评价。突出评价的发展和激励,重视学生的学习潜能,立足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充分发展,为建设、实施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力的支撑环境。注重发展性评价、成长性评价,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迈进。
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教师要掌握基本的评价方法:观察法、档案袋式记录法、评定法、投射法、等级分析法、评价语言使用法。教师要将评价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并将这些评价方法向全体学生公开或直接交给学生,充分提高评价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例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长每一天对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遵守纪律情况等作出公开评价;一周一汇总,一月一评比:横向评比,选出优秀小组、优秀个人;纵向评比,看自己进步的快慢。
2.导向性原则。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将学生导向对书本知识的单方面追求。综合素质评价也注重导向性,但是它提出的标准是对学生发展的期望,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因势利导,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确立合理的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进而强化学生自觉学习的愿望。例如,对学生进行分层管理,实施分层评价;对学习优秀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激励他们提升学习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志存高远,奋力拼搏,做精英人才;对学困生降低分数标准,而侧重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态度的培养,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他们的潜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找到自信,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成长之路。
篇5
目前, 高职学院非常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 但往往偏重于教师教学效果层面, 很少涉及学生学习质量。如何更好地根据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 对其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评价, 以此给学生提供包括计划、调节、约束、暗示、指引、激励和促进方面的学习支持,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 科学规范的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也可为高职学院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依据、夯实基础。
二、高职学院学生学习质量建设特殊性
首先是高职学院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需要有一个重新定位过程,符合高职办学要求的学生学习质量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完善的。二是高职学院学生的基础较差,录取分数偏低,这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逻辑思维较差。同时,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学习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也较低。三是社会观念在高职学生中的影响,使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纯正,一些学生在进入学校后抱着混毕业证的目的,并没有把学习当作主要任务。加之学生本身素质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强,为学生学习质量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四是高职学院教育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视野中高职学生学习的若干现状
经我院教学督导工作部门多次普遍检查、实际抽查等方式,获得了我院高职学生学习质量的某些实际情况。具体归纳起来看,现状之一:上课迟到现象屡禁不止。现状之二:上课不认真听讲。现状之三:课余看书的人较少。现状之四:学生在教室上晚自习的情况差。现状之五:作业完成情况很不容乐观。现状之六:同学对考试的态度,有些同学甘愿毕业前参加补考,也不去参加期末补考,因为他们认为毕业前补考比期末补考“好过”!
四、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现状
高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通常由理论知识的学习评价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三部分组成。长期以来形成的常规做法是: 在任课教师个体的主观标准的衡量下, 以课程考试为主要手段, 以掌握知识多少为目标, 以荣誉和奖学金作为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结果的最终奖励。受传统的影响,习惯于通过期末一张试卷来考核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一来, 学生无形中把学习看成了一项枯燥、乏味的活动。
五、高职学生学习质量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一)学生学习质量建设的主体――学生还是老师?这个问题本不成为问题,因为内因决定外因,学生当然是主体。然而现实中,由于整个学生学习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对学生学习质量的“管”与“抓”几乎占据了我们学生学习质量建设的全部内容,因此,长期以来的这种工作状态,使我们的确在不知不觉中混淆了这种认识,似乎教师正在成为“主体”。广大学生应该是学生学习质量建设的主体。因此,在学生学习质量建设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的决定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引导与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方面下功夫。
(二)学生学习质量建设的责任人――班主任?课任教师?还是全校教职员工?学生学习质量建设决不是学校中某一个岗位上老师的责任,而应当是全体教师的责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生学习质量建设有赖于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要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结合起来。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能为人们所切身感受和体验,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产生深刻影响。
(三)学生学习质量建设的管理层面――法治还是人治?学生学习质量建设重点之一是做好学生学籍管理工作,目前高职学院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健全学籍、教学管理制度,应该说“法治”的理念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具体实施过程中,“人治”的色彩则较为浓厚。因此,教学制度建设和严格教学管理应受到重视。
(四)学生学习质量建设的落脚点――能力提高还是就业需要?学生学习质量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只顾眼下,为了实现学生在学业上的顺利毕业,还是通过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为今后工作岗位上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无疑应当是后者,我们要“授以鱼”,更要“授以渔”,要让我们的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六、高职学院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现状,分析学习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中,采用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方式。在成功高职学院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经过认真讨论、分析与实践,他们将评价体系分为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四个模块,然后针对不同的模块建立了可操作、可观测的二级项目。他们的评价体系如图(见下页)。
在所构建的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由学生、教师、行业专家、管理者构成,分别负责不同时期,根据学生的表现与行为对学生进行评价。本体系由4 个一级项目,20 个二级项目组成,从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不同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得出更全面,也更科学的评价结果。
七、高职学院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的操作思路
(一)初拟评价指标。将课程学习目标分解为一级指标,再将一级指标分解成二级目标,由高到低逐层进行,直至分解到指标可以观察、测量、操作、形成末级指标为止。初拟评价指标数量较多,有必要对其进一步去粗取精。通过对指标内涵的分析、逻辑判断、归类合并,最终制定出既符合生产岗位要求又与课堂实践相适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共分为两级指标,一级指标四项,分别是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综合素质;二级指标二十项,知识结构分解为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理解专业知识、熟悉专业规程标准、熟悉安全知识与了解规章制度五个指标;职业能力分解为能较好地理解工作、计划制定较合理、能较好地完成人员组织与协调、操作熟练程度与处理速度快、问题分析准确与解决方案合理、工作结果记录规范与真实、能全面地完成工作、工作总结全面清晰科学八个指标;职业素质分解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且无缺勤、工作积极认真且态度端正、团结组员且协作能力强三个指标;综合素质分解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文献查找与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对自我评价较合理四个指标。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能力,可以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提升个人素质。所以,职业能力选取了八个最基本的指标。
(二)划分等级,确定评价标准。评价等级设计为优秀(A)、良好(B)、中等(C)、及格(D)、不及格(E)五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的评价标准界痕清楚,由高至低顺次编排,显示出等级之间的递阶性。二十项评价指标都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并基本上与企业岗位标准接轨。学生达到相应的要求就可评定相应的等级,操作十分简便。
(三)设定权重。为每项评价指标设定权重,达到客观、可比的要求,例如,可以选定某门课程,以企业设置的生产岗位为依据,设计出几个项目,分别对应若干岗位。每个项目由若干任务组成,每个任务都来源于生产岗位每日的工作,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对接。
由于每个任务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不同,每个任务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考察重点不同,所以每个任务的评价方案不相同,每个末级指标赋予的分值也不完全相同,但一级指标赋予的分值都是100 分。每个任务的评价成绩是“知识结构”(15%)、“职业能力”(45%)、“职业素质”(15%)、 “综合素质”(25%)的加权平均值,学生在每个任务结束后的评价成绩是学生小组评价成绩(60%)与教师评价成绩(40%)的加权平均值。学生在每个项目结束后的阶段性评价成绩是项目的评价成绩(80%)与项目结束后提交作品及答辩成绩(20%)的加权平均值。课程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成绩是项目一阶段性评价成绩(40%)、项目二阶段性评价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30%)的加权平均值。
篇6
一、明确目标和要求
1. 教风——爱生、负责、严谨、善导
爱生、负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不断给予关怀和帮助,彼此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情感桥梁,促使学生努力完成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积极按教师的要求处理个人的行为,激发学生对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负责是教风的核心要求,教师应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严谨、善导。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要有善于引导、感化学生的能力。这些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备课、改作业、辅导工作上。要以生为本,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做到严格、扎实,坚持不懈,实效性强。
2. 学风——勤学、持恒、自觉、自求、多思、进步
勤学、持恒。“勤”是搞好学习的前提条件。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自觉、自求。要自觉学习,自修时要做到六个自己:自己计划学习,自己看书钻研,自己查阅资料,自己整理笔记,自己独立做作业、练习,自己总结知识规律。
多思、进步。多思出智慧。要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勇于探究,善于求知,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
二、树立师生的先进典型
1. 树立教师的先进典型
树立名师的榜样。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事迹及其教育理念,如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赞科夫、马卡连柯等,捷克的夸美纽斯,德国的第斯多惠等;我国古代的孔子、墨子、韩愈等;近现代的杨贤江、刘青霞、、陶行知、朱自清、鲁迅、叶圣陶、魏书生等;当前受到各级政府表彰的先进教师。
树立热爱学生、工作负责的先进典型。加强师德教育,规范教师教书育人的行为。在针对教师工作实际,不断提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行为准则,纠正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合时宜的行为。同时,及时总结一段时间以来教师的劳动纪律情况,如办公、出勤、课堂教学、下班辅导等,表扬守时、工作认真的老师。
树立严谨教学的典型。加强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对教材的研讨,以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新课标,结合教师实际,开设教师修养课,如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情感、教师的语言艺术等;举办教学方法漫谈讲座;要求教师注意上好第一节课,加深学生第一印象。
与此同时,及时地反馈教学调查的情况,让教师找出自身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大力表扬在教学调查中成绩突出、有特色的教师。深入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及时予以反馈是促进教学工作开展的有效手段。进行期中、期末和每月的常规教学工作检查,了解教师备课和改作业等情况;听取学生的反映,然后给出评议;进行家长和社区对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调查。
2.树立学生的先进典型
树立名人刻苦学习的榜样。学习古今中外文学家、科学家刻苦学习的精神,进一步强化“天才来自勤奋”的认识,领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道理。
树立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学习本校历届优秀毕业生刻苦学习的事迹,发扬我校的优良传统。
树立勤奋持恒、成绩优良的典型。对每学期的“三好”学生,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优异学生、成绩进步学生大张旗鼓地进行通报表彰奖励。对特别优秀的学生,还为他们设立芳名榜,附上个人照片和感言,张贴一个学期,以供师生学习。对于在各科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同学,我们也在学校大会公开表扬,张榜公布。每学期末,将成绩优异的同学的名单印成报喜书,送到本辖区的小学、村委会和家长手上树立讲究学习方法的典型。每学期召开一次学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表彰奖励在学习过程中方法独特,取得进步的同学,推广好的学习方法。
树立自觉学习、独立思考的典型。在上半学期的中段和下半学期的中段,对在平时作业、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中独立完成、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公开表彰、奖励。
篇7
关键词: 生物医药专业 考试改革 生物化学必修课程
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具备创新人格、创新能力的人才[1],这样的创新型人才是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特点的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改革中应进一步加强知识构成、思维构成、能力构成和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改革,以期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评价和改进教与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2]。但审视当今我国高校课程考核模式,普遍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知识评价模式,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加以反思,并对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导向作用,促进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更好实现。
一、目前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内容重知识轻能力。
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理论知识是素质的一部分,若考试仅限制在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检测范围之内,就无法达到全面测评个人综合素质的目的。
2.考试方式缺乏多样性,难以准确评价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的课程考核采取以总结性考试为主(即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标尺),区分和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专业能力、职业技能的高低,其他如检测性、形成性等考试类型在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而且教学过程中的平时考核成绩在课程考试的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课程考试偏重于闭卷笔试。闭卷笔试这种考试形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有一定的局限性,试卷所涵盖的内容有限,考核的知识面较窄,考查点代表性有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得到反应。考试题型局限性更加明显,受标准化考试方式的影响,填空、选择、简答、释词客观性题目偏多,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证明题、应用题等主观性试题偏少。这种考试形式束缚了人的思维空间和想象力,扼制了学生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锻炼[3]。
3.考试管理落后,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制。
目前各高校有关课程考试管理随意性较大,即使制定了一些考试管理的规章制度,由于诸多原因执行力度亦差,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导致有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和实施。在多数情况下是“教什么、考什么与怎么考”都由任课教师说了算,教研室、院系、职能部门很少过问,更不用说“考教分离,考改分离”的有效实施。而目前又缺乏有效的机制来评价考试管理工作的优劣[4]。
二、改革考试制度,促进生物医药专业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实践证明,为了把考试真正变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途径之一,就必须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改革。我作为高校生物化学必修课的专职教师已从教多年,现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长期的思考,针对生物化学必修课考试改革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灵活考试内容,注重能力考查。
生物化学是一门生物医药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与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问题,与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代生物化学主要涉及以下三大块内容:(1)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3)基因信息传递及其调控。随着生物化学研究成果对人体各种代谢过程、代谢调控机制、细胞间信号转导及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深入阐明,人们有可能准确了解各种相应代谢障碍相关疾病、遗传性疾病发病机制,开发治疗药物、研究诊断、治疗的新方法。以往传统单一的生物化学考核模式仅侧重于对书本所涉及的三大块内容基础知识点的考查,局限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们提倡改革考试内容,不仅要考课堂讲授的书本知识,更要考实际应用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要紧扣专业特点,密切联系生物医药学科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新药研发方面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如何应用现代生物化学技术手段对疾病(尤其是肿瘤、遗传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提出治疗新方法、新思路等;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考查他们在天然活性产物的提取、制备方面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基本技术。这样的考试内容的改革,不仅能强化重点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更能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考核方式多样化,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方式由形式单一、时间固定、题型简单向着考试形式多样化、时间灵活化、题型丰富化的方向发展。考试方法应根据考试科目的特点,实现多样化,如闭卷、开卷相结合;口试、笔试与技能操作相结合;论文、设计、制作、撰写调研报告与答辩相结合,等等。既着重考核学生思维方法、考思路、考见解等,检验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又注重考核学生的应用技能、操作技能和水平[5]。我认为,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四大模块:(1)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优点是能够准确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理解记忆程度和书面表达能力,其缺点是容易造成死记硬背的现象,而忽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的检测。根据生物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必须理解掌握,我们对这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考查可以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可以安排在期中与期末两次进行,便于学生分阶段复习巩固和提高。(2)开卷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能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长时间积累许多专业知识和信息,但这种考试形式如果引导不恰当,就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如学生对课程认真钻研程度不够,等等。因此,任课教师需要深刻理解课程教学大纲,分析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将课程中基本原理部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开卷考试带来的弊病,使学生深入地钻研知识,深入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及创造实践的能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前沿学科,因此,我们设置开卷考试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去了解学科研究的某些前沿资讯,鼓励学生写一些科学前沿综述性论文。(3)实践考核。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6]。通过实验教学,学生不仅能具有开展实验的基本能力,而且能具备从事某些科学研究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验操作考核方式中,采取现场随机抽签考查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回答相关的问题。同时,将实验课出勤率、完成课堂实验内容和课堂表现也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的一部分,更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学习实验教材,掌握基本原理,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这样既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又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4)课题设计及完成。对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课程开始时,教师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向学生公布课程设计的方向和要求,供学生参考。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文献检索与收集。在课程结束考试时,学生可以带着准备的资料,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设计题目。这种考试方法是将考试贯穿于课程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突出了教学与考试的互动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是这门课程考查的核心。在此项考核中,我们可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课题项目申请书、立项答辩、实验方案讨论及课题项目完成情况来综合评定学生在此项考核方式中的成绩。多数情况下,学生关心的是课程考试的结果,而不是课程内容的总结与提高。因此,将平时考核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将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平时学习的考查,用教学全程考核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7]。我认为,以上四种方式的有机组合既是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统一,又是理论与实践考核的完美结合。根据各项考核方式的侧重点和目的要求,建议按4(闭卷)∶1(开卷)∶2(实践考核)∶3(课题设计及完成)的分值比例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3.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试管理评价体系。
首先,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考试模式的改革,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考试模式;研究和制定高校考评体系和考试标准。对考试的目的、内容、方法、形式加以规范,科学制定各门课程的考试办法。其次,积极做好试题库建设,真正做到“考教分离、考改分离”。最后,正确评价考试结果。通过考试结果的分析,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通过考试改革促进校内教学的改革,真正做到以考试为指挥棒指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
总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不断加大考试改革的力度,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使之真正起到“以考带教、以考促学”的作用,只有这样,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邓锦琳,钟安永,胡常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究与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3(2):90-94.
[2]郑天虹.深化大学考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2,(1):32-34.
[3]仇静莉,许海元.高校素质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2):76-79.
[4]杨克丰.医学院校考试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5):232.
[5]李磬.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考试改革[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40-241.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考核方式;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实操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及相关理论知识,掌握工商管理工作技能,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上要求体现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核心课程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不但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框架,还要能把它们运用于实践中,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
一、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1.考核内容上偏重于理论知识记忆,课程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电子演示文稿、课堂笔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导致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
2.现行考核形式以闭卷形式居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
3.现行考核成绩的构成以期末卷面成绩橹鳎平时成绩为辅,构成单一,以一卷定成绩。
4.现行考试时间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考试时间集中,也加重了学生考试的负担。
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
1.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要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2.把“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理念贯彻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发挥考核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的作用。
3.推行多种形式、多个阶段、多种类别、多种成绩评定方式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增加小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课外专业书籍阅读等成绩在学业成绩评定中的比重。
4.考核成绩由主讲教师负责,严格考核过程控制,严格评分标准,确保教师在成绩评定中公平、公正。
5.参加考核方式改革试点的课程,应在考核结束后,组织本课程所有任课教师,进行考核分析及总结(特别是不同考核方式的对比分析以及收集的学生反馈意见),写出考核改革总结材料。
6.为确保考核方式改革试点课程的顺利实施,各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学生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作业、平时表现的相关记录,作为学生最终评定成绩的明确依据,并与最终成绩表一同形成成绩档案统一保存。
7.要及时组织教师和学生认真学习教学考核评价改革方案的精神,让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时改进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习纪律。
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考
1.每门考核方式改革试点课程应当由主讲团队制定考核方案,方案应包括考核范围、考核方式、命题要求、成绩评定标准、各类形式考核所占比例等等,任课教师在每门课程讲授前应向学生公布考核方案。每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方案,经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审批后执行。
2.考核内容综合化,应以综合能力考核为核心,加强全面考核,把考核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即增加应用、创新知识的考核;减少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在具体考核内容的设计上,授课教师应将考核内容延伸到课外知识上,不仅考核专业技能,还要考核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3.考核形式多样化,核心类课程可根据课程本身特点、性质,灵活运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小论文以及多种方式结合等。考核形式要推行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社会实践、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别(校内能力考核、社会等级考核等)的考核制度改革,强化学生课外学习。增加小论文、作业、课堂表现及参考阅读等成绩考核中的比重,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
4.考核成绩合理化,改变考核成绩的构成,加大学习过程、到课率、平时作业、平时表现得分率,加大实训课成绩构成比例,适当体现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降低期末成绩考核的占分比例。考试采取项目实训操作形式进行,项目实训要真正体现实用性。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方案设计。比如企业中经常用到的“产品促销方案”、“消费者消费行为调研设计”、“形象推广方案”、“渠道管理方案”、“价格设计方案”等,真正实现“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成绩的评定上也可推行多种成绩评定方式(主考教师评定、考核组评定、学生参与评定)等。
5.考试过程全程化,将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从期末集中考核的方式改为将终结性考核和过程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期末统一集中考核的科目,既加强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学风,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勇刚,李宁,周广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8)
[2]罗映霞.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J].职教论坛,2008(12):50-52
篇9
关键词 评测体系 素质教育 传统考核体系
已故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在我国,教育的导向主要是记、背标准答案,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精神,是现有教育体系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为国内传统教育并未将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为了解决类似问题,国内高校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总的实际效果来看,并不令人乐观,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考试与测评。
1 传统考核体系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精英化”大学教育现在变得“大众化”,而“素质教育”则被提得越来越频繁。大学教育囿于专业知识教育的定势,单向度、程式化教育状态依然严重,致使大学生难以形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尤其是现在国内高等教育中的考试体系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考试作为大学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指挥着“教”与“学”。西方一些学者针对发达国家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研究①发现,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应对不同的考试模式。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出“金字塔”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考核体系进行相应的思考和调整。国内高校传统考核方式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该方式存在以下不足:
1.1 作弊现象严重
尽管各个高校很重视作为检验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考试”,也颁布了各种条例,严惩敢于作弊的学生,但是,作弊现象在高校还是屡禁不止,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作为“象牙塔”的高等学府,如今居然沦落到如此地步,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有研究表明,有考试作弊行为的学生比例高达90%。②③
1.2 学生死记硬背,知识运用能力差,与素质教育相违背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基础牢固的金字塔人才,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一般都会比较多,一般有十几二十门(包括选修课程),相对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专业性更强,对于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在基础课程中,如物理、化学和高等数学等课程一般采用的闭卷考试考核内容除了部分是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更多的则是对定理和公式的记忆,那么寄希望于学生在这些专业课程能够很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是不现实的。从而造成了考试前一到两周的时间内,学生开始“背多分”,最后的考试成绩分数高只能说明学生的记忆力好,很有可能学生考完后对于该门课程完全不理解,尤其是比较抽象性的课程,如“材料科学基础”、“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该现象尤其明显。
1.3 不能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
对于很多课程如果仅仅采用卷面考试是很难评价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程度。如“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希望理论学习后通过实验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工具来模拟某些工程控制或者解释物理化学现象。如果仅仅考虑卷面成绩,是不可能正确评价学生对于该门课程的真实掌握程度和相关的能力。
2 考核体系不足的原因
2.1 教育体制的不连续性
众所周知,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是典型的“填鸭式”应试教育,考试成绩是主要且唯一的评价方式;但是到了大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老师主要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启发式教育模式,这样的转变对于已经习惯了十多年应试教育体系模式的学生是非常不适应的,自律性不够的学生就会作弊,分数高的学生也有可能“高分低能”。
2.2 国内高校现有考核体系的不足
国内高等院校的考核特点主要有:考试内容记忆性的比重较大;考试模式单一,一般都是闭卷考试;同时期末考试的成绩占最后总成绩的比重大。这种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是鼓励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片面追求卷面成绩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能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性是否得到培养,更没有办法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一般是出勤率和平时作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时,出勤率高也有可能是“人在教室,心在校外”,平时作业也可以抄袭得到,因此不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素质。
3 解决办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体系应该摆脱传统考试的“笔试、闭卷”单一模式,转而向多元化、应用化的方向发展。
3.1 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考前一周学生开始复习,背书等现象十分普遍。但是素质教育应该是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不应将时间完全浪费在死记硬背上。学者吴建华④曾在考试中采用分段式的考试形式,即前30分钟闭卷,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后90分钟为开卷考试,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证明,分段式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 学生自主出题
刘素一⑤在考试改革中提出过让学生出题和答案。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了解课程的重难点,同时对于整门课程的体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学生出题要考虑到题目的章节分布以及难度程度,对自己的题目进行解答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的归纳总结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的思考
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具有多元性、变化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作为一门从上个世纪70年展起来的学科,实际上是一门物理、化学、数学等多门科学的交叉学科,对于学生的理科基础要求较高,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理论性较强,概念多且抽象,且该门课程理论更新程度快,这些对于学生掌握该门课程而言,增加了难度,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积极,上课也很难和教师形成互动。笔者在2004年至2008年教学期间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学生到了期末不是“背多分”就是做“准备”,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本就没办法提高。
新的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而新的考核方式应该兼顾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核。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既掌握知识,又能应用知识,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笔者采用了以下的做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4.1 成绩评定的多元化
不能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定学生的能力,应该增加平时成绩的权重。以笔者教授的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的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占到30%,如有必要,还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平时的阶段性小论文或者知识总结汇报;其次是实验成绩。平时的阶段性小论文或者知识汇报不仅仅要将所查阅的资料进行讲解,同时还要回答其他学生或者老师对其报告或者论文中的问题,根据汇报内容和回答情况来综合评定;实验成绩是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独立演示至少一个实验内容,保证其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这种平时成绩的分数评定要比平时作业和出勤率要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主观能动性。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感觉自身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4.2 考题的应用化
期末考试的题目应该在知识运用能力上有所加强,而在基础知识和概念上比例应该相应调整。比如笔者在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考试中,知识运用能力的比例至少在30%以上,这样至少避免了学生“背多分”,死读书的现象,学生只有在真正掌握了相关知识和实践才能保证考试成绩,考试内容从抽象理论化向实际应用化转变。结果表明:考试成绩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5 小结
篇10
关键词 中学生物学实验 评价体系 实验评价
中图分类号C633.91
文献标识码B
实验能力作为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成就之一,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尽管有不少学者在实验评价体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进行了有益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学生实验能力测评的复杂性,在教学实践中一直没有找到一套比较适合目前中学生物实验的测评手段。笔者依据新课标关于实验评价的要求,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例,来探讨新课程视野下中学生生物实验评价体系的建构。
1 建立学生实验评价体系
1.1 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实验,应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简称《标准》)为依据。《标准》评价建议中强调:评价要客观、公正、合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生物学兴趣,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标准》还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生物学习的全过程。
制定和实施实验评价时,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1)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2)公平原则。对学生实验评价时,做到客观、公正。(3)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实验全过程,重视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体验和实践收获等各方面的评价。(4)激励原则。进行实验评价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实践,敢于突破常规、表现创新性。
1.2 评价的内容
由于学生实验的评价内容较为复杂,在此,笔者主要侧重于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以实验设计能力为评价核心,实验操作技能为重点,实验观察、思维能力为关键,此外,还涉及到有关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达成的评价。
1.3 学生实验评价体系的制订
1.3.1 评价体系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构建的生物实验评价体系,主要由实验准备情况评价、实验过程评价和实验结果评价三个部分组成(图1)。 br>
1.3.2 评价的组成
本评价体系所用的评价表,运用了“专家法”来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表1),并结合生物实验的具体教学目标将权值引入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借鉴广东省教育厅研究室编制的生物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研制而成。
学生实验准备情况评价表是对学生实验准备情况的评价,以学生自评为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设计实验能力以及查阅、搜集资料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实验技能评价表用于实验实施过程中,由生物教师和实验员共同评价。此评价表以学生实验操作为评价重点,同时关注学生实验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养成。试图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实验技能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发展。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评价表用于实验总结阶段,由教师和学习小组长共同评价。评价关注的重点是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通过它可以看出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表达、分析、思维等各方面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以便诊断出学生哪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及时给予反馈,促进学生各种潜能的发展。
1.3.3 评价权重的设定
根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目的,结合生物实验的具体情况,确定各部分的评价权重(见表1“生物实验评价权重和评价方式”)。
1.3.2 学生实验能力的评定
1.3.2.1 单个实验成绩评定
通过实验课的训练,学生形成的实验能力,达到了何种标准?仅通过肉眼的观察,是难以作出科学判断的,这就需要借助量化计分的办法,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再根据所得分数评定相应的等级。具体方法如下:
实验结束后,通过学生实验准备情况、学生实验技能及学生探究实验报告评价表测评出学生各实验阶段的成绩,按照表1中相应的评价权重进行量化后汇总加合,即为学生该实验的成绩,计算方法是:
实验成绩(Y)=实验准备阶段成绩×0.3+实验过程评价成绩×0.4+实验成果评价成绩×0.3。
1.3.2.2 学期综合实验成绩的评定
学期末生物实验课程结束后,与计算每个实验成绩的方法类似,同样是按照表1中各项评价权重将本学期进行的所有实验各部分成绩加合起来,即为该学期学生生物实验课的期末成绩。学生期末生物实验成绩汇总方法如下:
实验准备评价成绩:A=(90a+82b+84e+78d+……)/n;
实验过程评价成绩:B=(90a+82b+84c+78d+……)/n;
实验结果评价成绩:C=(90a+82b+84c+78d+……)/n;
学生生物实验期末成绩:X=0.3A+0.4B+0.3C。
(注:式中数字90、82、84、78等分别代表每次评价的赋分值,n为考核的次数,a、b、c、d等代表获对应分值的次数。)
1.3.2.3 实验能力等级评定
百分制通过量化的评分,对知识掌握和实验结果的测量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对于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估则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最后还需要把量化的分数转化成等级评分制的相应等级,即A(总评86~100分)、B(总评75~85分)、C(60~74分)、D(总评低于60分)四个等级,来综合评价学生对该实验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实验评价的实施
以“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为例,构建学生实验的评价体系和开展实验评价工作。
2.1 实验准备情况的评价
实验前,教师将表2发放给学生,使学生能按要求提前预习实验并查阅资料做好实验方案的设计,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了避免学生作出不真实的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检查预习报告的完成情况等来督促学生进行如实的评价。
2.2 实验过程的评价
在实验实施阶段,学生依据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实验步骤、现象、数据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想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同时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并按照表3与实验小组成员一起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及时的评价。
2.3 实验结果的评价
在实验总结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并相互探讨、交流心得,最后得出结论并完成实验报告。此阶段由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实验报告的格式、书写、分析以及学生的实验态度等做综合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表4)。
2.4 实验总成绩的评价
按实验成绩(Y)=实验准备阶段成绩×0.3+实验过程评价成绩×0.4+实验成果评价成绩×0.3,计算学生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中的成绩,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通过上述过程,对学生在探究实验中的能力全面评价,以评价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并根据学生实验中的表现,关注学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