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学期期末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5 04:0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一上学期期末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一上学期期末总结

篇1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关键期;教学理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的、各个层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刚性的[1]。美国劳工部统计局2008年报告预测,计算机专业人才是2006~2016年增长职位最多的。但是,我国目前却有相当一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很难就业,因为大学期间没有把握好学习机会,不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和素质,看着机会从眼前丢失。这些学生悔恨、愧疚,心情非常复杂,在二类本科院校中,这种状况更加突出。

本文通过对3个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调查分析发现,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这个关键期内能够把握住学习进度和质量,则会有效地提高专业素质。

1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期

每年6、7月份是高校毕业生集中就业的高峰期,经常有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不少学生能很轻松地找到满意的单位,顺利走向工作岗位;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无法就业。为此,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3所二类本科院校,开展问卷调查。问卷涉及了近几年来计算机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结果显示,大约有60%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就业,15%~18%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余下的22%~25%的学生中,有一部分继续参加社会上的就业培训,还有一部分成了“啃老族”。通过对毕业生和家长的调查,集中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太放松了,对基础课程没有学习兴趣,挂了一些课程,大三虽然开设了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可是前面两年没有学好,重修课程太多,没有精力认真学习三、四年级的专业课,只好混日子。

调查问卷有30多个问题,从不同角度采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点、学习压力、成长环境、考试成绩等信息,共印发了1000份,分春季和秋季两个学期调查。调查对象是3所二类本科院校的计算机系学生,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863份。下面对几个普遍性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1.1课堂出勤率的调查统计

课堂出勤率是考察学生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我()无故缺课。

备选答案:(A)从不(B)偶尔(C)经常

表1和表2显示了两个学期的调查结果。

调查统计数据表明,二、三年级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各自相比变化不大,而大一下学期的出勤率较大一上学期变化比较大。通过与其中一所学校的学生座谈,我们了解到:秋季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参加完高考,有近三个月的时间闲散在家,非常向往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因此他们刚入学的时候热情很高,第一学期课程出勤率很高,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都比较理想。从这里得出的结论是,本科第二学期应该严格抓课堂出勤率,加强学风建设。

1.2期末考试成绩统计

考试(核)成绩可以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区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由于各个学校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和讲述的深浅程度不同,完全用分数统计会有一定误差,因此调查问卷设计的题目是:

你认为上学期期末的考试题()。

备选答案:(A)很难(B)适中(C)过易

表3和表4显示了两个学期的调查结果。

从调研数据统计看出,2007年春季的调查结果反映的是2006年秋的期末考试情况,也就是大一新生的第一次期末考试统计数据。大一新生认为期末考试很难的为2%,有的学校甚至为0%,也就是说,几乎没有人认为期末考试很难;而认为期末考试过于简单的大约是55%,这个比例是比较大的,而此后各学期的比例大幅下降。

在某学校的学生座谈会上,学生们反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习,期末考试时,大一新生发现考试题比想象的简单多了。甚至有些学生感到有些失落,觉得一学期的辛苦努力不值得,由此以后就不那么刻苦了。第二学期开始逃课、玩游戏、睡懒觉,逐渐出现了几门挂科。转眼到了大三,核心专业课开始了,基础好的学生纷纷进入了老师的项目组,边学习边实践,大学生活进入佳境。这对前面逃课的学生有极大刺激,想想入学时大家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现在却有这么大的差距,但是后悔已晚。

在大二到大四的期末考试统计数据中,学生感觉很难的占23%~48%,这并不说明考试难度增加了,而是基础知识没有学好,课堂出勤率下降导致的。

通过对本问题的调研统计,得出结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应该让3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较大难度,5%以下的学生认为过易,其余的认为适中。适当给学生增加压力和紧张感,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1.3核心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

2002年,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简称CCC2002)提出了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包括14个基本的知识领域[1]。各个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师资条件,制订了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被调研的三所院校中,计算机核心课程的安排均有所不同,我们选择比较典型的一个进行分析,如表5所示(课程名后括号中的数字是该课程的总学时)。

从表中看出,该校计算机专业第一学期安排了计算机导论和C语言I两门课程。第二学期安排了C语言II,这是C语言程序设计的实验课,每周2学时。第五、六两个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集中,学生的热情比较高。通过与教师座谈,发现第二学期集中开设了物理、高数(下)等公共课,因此专业课程的分量减轻了。授课教师反映:大一学生对实验课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学时代,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因此重视程度不够,经常是不做任何准备就来上实验课。另外指导教师人数过少,通常是2个老师带4个班,大约100多名学生,实验课效果很差。这是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实验课,如果养成相互复制、抄袭的恶习,对以后几年的实践性环节影响极大。

对本问题的调研结果说明,应该在第二学期加强专业课力度,特别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作风,加强实验指导。

1.4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问题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专门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问题之一是:

()课程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影响最大。

备选答案:(A)C语言(B)操作系统(C)数据结构(D)其他________ (允许多选)

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毕业生的回答中都有“C语言”选项。

综合调查问卷中其他问题的统计结果,我们分析,计算机系的学生第二学期的出勤率、考试成绩、自主学习时间、实验指导不够等问题比较集中,而优秀学生在这个学期的自主学习时间比较多。也就是说,如果第二学期能够在学风建设、课程安排、实践指导等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成材率。因此,我们确定第二学期是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期。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关键期的教学改进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我们对其中一所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做了一些教改尝试。

2.1调整教学计划,保证专业课程体系的连贯性

经验告诉我们,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第一、二学年基础课程的学习十分重要[2]。因此,在调整教学计划时,应该主要考虑基础课程的连续性,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第二学期专业课的力度。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增加到96学时,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各占48学时。C语言I的重点是程序设计入门,为了降低难度,只讲到指针的简单应用;C语言II是提高部分,讲述一些复杂指针的应用,重点放在实践环节。同时增加辅导教师的力量,每5名学生配1名辅导教师,如果按120人同时上机计算,大约需要配备24名辅导教师。为了保证辅导教师的投入,我们选择了20名硕士研究生,即每30人配1名教师和5名学生,共投入24人指导实践环节。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有效,基本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比较细致的指导,杜绝了多年来屡禁不止的互相复制和抄袭程序的混乱局面,普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我们认为,学生还应该有适量的课堂专业课学习时间,因此在第二学期增设了选修课Web应用技术,共32学时,主要让学生了解Internet环境下的基础应用技术,介绍Web网站建设的基本方法和相关技术,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该课程讲课16学时,上机操作16学时,每15人配1名辅导教师。课程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设一个小型网站,并提交网站策划书和完善方案,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策划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2.2加强实践性环节,因材施教

培养实践型、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3]。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专业素质,该校组织了两个课外辅导班。一个是ACM大赛辅导班,每周1次,由专业教师授课。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被誉为“计算机界的奥林匹克”,是世界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参赛对象以大学为单位组队,每支队伍由教练及3名正式队员组成,其目的是展示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软件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由于ACM大赛对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获得了全世界高校学生的重视,每年全球总决赛的参赛学校都包括MIT、CMU等世界一流大学。从2007年开始,该校已经参加了3年不同赛区的选拔赛,比赛名次逐年提高。这个培训班的成员是经过严格选拔的,要求学生数学基础好,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参加培训班的学生首先从心里上很有优越感,认为自己是智力超众,成绩优秀。他们在培训班中的学习非常自觉,老师只管上课,不必负责上机指导。

第二个辅导班是该校计算机系与北京亚和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的软件人才实训实验室,该实验室一天十几个小时随时接待学生,全天有公司派的辅导员指导。实验涉及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和不同技术;培训教材是一套精心设计的上机实训教例,内容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适合不同层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至今为止,该校接受这套培训课程的学生已有数百名,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均有了明显提高。这个培训班的特点在于,不论学生的程度如何,一定有适合他的训练内容,遇到问题随时可以获得指导教师耐心、有效的辅导。每位学生跟着培训教材学习,能力自然提高。

2.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能娴熟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策略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4]。对初登讲台的年轻教师来说,要解决“会教”的问题,需要广泛地学习。选择一种基础、稳定、简洁的教学模式进行模仿尝试,是最简单、可靠的方法。而教学模式付诸于教学实践,须经历三个过程:理解教材、教学设计、课堂讲授。对这三个过程的处理,体现着教师的教材分析处理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设计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3总结

随着高校教师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试验,我们逐步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数据。本文通过分析调查问卷采集的数据,说明二类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第二学期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通过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力度,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设计有效的课外作业和实践课题,可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阅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 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吕品.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需正视的问题[J]. 理工高教研究,2005(8):111-112.

[3] 周晓梅,薛雁丹,汤铭,等. 大学生实践课程实施初探[J]. 计算机教育,2009(15):107-109.

[4] 殷壹.关于提高教师授课水平的策略与途径[J]. 中国轻工教育,2006(增刊1):154-155.

Exploration on Colleg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Critical Period for Computer Specialists Training

WU Jie-ming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144, China)

篇2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大学本科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计算机能力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本科院校各个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起到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契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PC机和DOS操作系统,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奔腾系列CPU芯片及基于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进入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涵不断丰富。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达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2006年教指委的“白皮书”),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设置”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描述,并提出了“1+X”的课程体系,即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一组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于2005年建校,根据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要求,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采用1+1的课程体系,即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数据库VisualFoxPro程序语言设计两门课程。到现在已经有近20000人接受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就我校而言,大一上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是一门入门级的课程,面向全院大部分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如软、硬件的组成、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网络知识等。毕业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时,一定会用到Word文字处理软件来编辑论文,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几乎所有学生都要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除了毕业生外,大部分学生也都会用到微软的office办公软件来辅助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三亚学院实施的“311人才培养模式”正是把握住了计算机的这一特点,力求结合本院生源特征,课程自身特点和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意识。大一下学期开设VisualFoxPro(简称VFP)程序语言设计课程。它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之后开设的一门高级程序语言设计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种开发工具的应用,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现在有很多酒店管理系统是用VFP开发的,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会使用酒店管理系统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学习了VFP后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系统开发过程,快速掌握系统使用,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用到计算机来采集、分析和统计相关数据;利用计算机控制进度和质量等;利用程序设计语言(VisualFoxPro等)编制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程序,使管理业务规范化。总之,只有将计算机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应用到工作、学习实验中,才能真正达到计算机课程教学目的。学院提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设为重点建设课程,并规范建设课程体系。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相联系,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在校期间获得计算机水平证书。为学生今后的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通过一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和二级考试。目前,全校有四千多名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有95%的学生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取得证书。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问卷调查及基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9年到2011年间对全校大一新生进行了计算机课程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越来越早,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是零起点水平。学生的计算机运用水平已经不像以前那样需要教师的指导,反而是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相关的硬件知识比较薄弱,需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获得。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70.7%的学生表示对计算机课程感兴趣,只有19.9%的学生只是想利用计算机上网。50.8%的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接触过计算机,36.0%的学生在初中接触到计算机,只有2.8%的学生是在大学接触到到计算机。在学习课程之前有51.5%的学生能够熟练的上网聊天,35.5%的学生只是简单的接触但是不熟悉,6.3%的学生会安装各种软件和操作系统,只有0.6%的学生拥有计算机的证书,0.9%的学生会一门计算机的语言。在学习之前有78.5%的学生会打字,68.5%的学生会使用Word软件,57.1%的学生会用计算机上网。对计算机知识37.2%的学生来自于高中学习,44.8%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来自于自学。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知识有39.7%的一点都没有了解,49.5%的人对硬件的知识只是稍有了解。对于学生打字指法有59%的学生都不按照指法要求打字。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每年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学生达四、五千人。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时代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将会逐步下移到中小学。

问卷调查显示,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等。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由于全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个省市,生源所在地计算机教育存在差异,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以什么尺度教学,兼顾不同计算机水平学生的教学,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对面向应用及基础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掌握相关的技能与应用能力认识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快,计算机基础使用的教材内容更新频繁,而有些教师的教学内容需不断的更新,教师对教学内容不全熟悉。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须由教师自主设计。教学内容宽泛、概念多、内容杂,学生不易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不统一、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

3、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思考

3.1优化教学资源,调整教学课时,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科学地设置课时比例是教学的关键环节。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理论加上机的教学模式。但是VFP程序语言设计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比例为3:2。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大多限于“纸上谈兵”,上机操作能力差。究其原因是学生上机课时相对较少。根据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可知,上机是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最重要环节,有助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更深层理解。实践证明,学习计算机课程,老师“教”只是一种引导,而学生“学”就必须由自己去实践。只有亲自参与,才能发现问题;通过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更好的把理论变成自己的知识,增强独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建议增加实践学时,使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至少为1:1;逐步形成实验课与理论课并重的局面。#p#分页标题#e#

3.2采用“双主”理论教学模式,巩固基本理论知识。传统教学采用的还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内容学生就听什么内容。此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很好的控制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但其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去被动的接受,没有真正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因此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不听讲,甚至睡觉、玩手机等的情况屡见不鲜。为了改变以上问题,建议采用“双主”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2]。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会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双主教学主要采用以下阶段:课前预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自控力差的特点,以问题的形式强制学生预习下节课内容,在每堂课结束之后,给学生提出3至5个预习问题,以作业的方式进行解答。这样的目的为的是让学生在课前对本节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课堂互动: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教师讲解为主,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典型案例对重点知识进行分析,中间穿插一些问题,最大限度的组织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另一种方式是学生登台讲解,此种方式是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较好途径,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关键性一步。首先由教师布置好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同时准备,每堂课随机抽取学生承担一定的讲课内容,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学方法,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包括对学生讲课的评价和对学生讲课内容的补充。课后作业:每学完一章的内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允许查阅、参考相关资料。这样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不仅锻炼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又加强了使用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

3.3采用任务实验,学生实验能力达标。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可知,学生上机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实验前不了解实验课的目的和重点,有的只是盲目的跟着老师或教材进行机械操作,有的甚至无从下手;加之实验课程相对较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遇到问题时很难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从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要改变以上情况,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上机前教师认真编写实验指导书,精心安排上机实验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上机操作时,由老师带学生一步一步入门,学生可以边看边操作,做到“学中做”和“做中学”,以期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由“模仿操作”到“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巡视检查学生操作步骤,从中做好每次教学活动的信息反馈。根据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及时给予解答和纠正。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应该集中进行统一、深入地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达到“知其然”,更要达到“知其所以然”的效果。每次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上传至服务器,进行认真的考核,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重要因素。

3.4考试方式大力改革,与国家考试方式完全接轨,以考促教,以教助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试题质量高,考核面广,真正能够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当前的考核体制是每学期期末组织一次考试。期末考试时学生才发现很多知识没有学会,但为时已晚。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建议根据全国等级考试历年考试真题,将每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整合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考试系统。做到每学完一章内容就进行测试,从而加强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全面掌握。并将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个环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督促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结束时,再对学生进行一次综合测试,并鼓励学生参加等级考试。将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三方面的表现各占一定比例,综合核定成绩,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从而可以用考试的杠杆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