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8:2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日常生活护理论文

篇1

【摘要】 目的 了解石河子市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提高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石河子市失能老人与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显著(P

【关键词】 老年人;失能;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2005年底我国开展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3%〔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可见我国的老年人口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口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失能率和残障率将逐渐增高〔2〕。据统计,老年人中约有21.5%的人生活轻度不能自理〔3〕,5%~8%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5%完全不能自理。因此,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对石河子市60岁及以上失能老人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为有关部门制定老年保健策略与措施,改进失能老人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石河子市529名失能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的老年人且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者(采用WHO推荐的ADL量表筛选);②在石河子市居住3年以上老年人;③对于神志不清、智力障碍、无法配合完成问卷者,均由照顾者代替回答。

1.2 方法

1.2.1 研究对象的收集 第一阶段: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考虑经济状况及老年人口分布特点,随机抽取石河子市3个小区(25小区、6小区、29小区)。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应用ADL量表,对所抽取小区内的全部老年人群进行失能筛选。共抽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失能老年人550名。

1.2.2 调查工具 (1)ADL量表:本次研究中使用WHO推荐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判定老年人的失能程度。该量表由两部分组成:躯体活动(穿衣、吃饭、洗澡、室内活动、如厕和能否控制大小便)和日常家务活动(打电话、购物、备餐、做家务、洗衣、使用交通工具、服药和自理经济)。评定结果可根据总分、分量表分和单项分进行界定。总分为64分。

1.2.3 质量控制 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合格后方可入户调查。在调查现场,调查员一对一询问调查。调查完毕,随机抽取5%的问卷检查,发现错误和遗漏项目及时补充更正。

1.2.4 统计学方法 原始问卷经审核合格后由Epidata 2.0录入,录入过程中设计逻辑检错,发现问题及时核对,保证录入质量。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发出问卷550份,收回5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2%。529名失能老年人中男246人(46.5%),女283人(53.5%),年龄为60~96岁,平均(74.75±7.69)岁;汉族520人(98.3%),少数民族9人(1.7%);文化程度:文盲223人(42.2%),小学182人(34.3%),中学111人(21%),大专及以上13人(2.5%);婚姻状况:已婚415人(78.4%),非再婚(离婚、丧偶、分居)114人(21.6%);月经济收入:无收入者68人(12.9%),

2.2 不同因素对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 见表1。

2.3 失能老年与一般老年人群比较 根据SF36的评分标准〔4〕,得出失能老年人生命质量8个维度的得分,与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群研究结果的比较见表2。表1 不同因素对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表2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与一般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

3 讨 论

3.1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现状 中国老年医学会认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指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身体、精神、家庭、社会生活满意的程度和老年人对生活的全面评价〔6,7〕,目前国内还没有关于SF36的中国老年人口常模〔8,9〕。本研究结果和石河子市一般老年人生活质量比较显示:失能老年人8个维度得分显著低于一般老年人群,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 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3.2.1 性别与年龄 表2示,男性失能老年人的8个维度得分普遍高于女性,在生理职能、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维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2 民族与婚姻状况 不同民族失能老年人中,汉族失能老年人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得分高于少数民族,其中生理职能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3.2.3 文化程度 表2示,文化程度不同的失能老年人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

3.2.4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对失能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显著影响,调查发现:月收入

3.2.5 医疗保障与慢性疾病 享有医疗保障的失能老年人在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得分显著高于没有医疗保障者(均P

3.2.6 失能时间、失能原因及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 表2示 失能时间>3年组得分最低,

综上所述,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人口学特征、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各级政府、卫生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主导、财政支持、家庭参与、社会援助等多方面配合,健全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失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致谢 本文承蒙石河子市老龄办陈明兰主任和全体成员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2006;3(16).

2 黄成礼.中国老年人口的健康、负担及家庭照料〔J〕.中国卫生资源,2006;9(5):2089.

3 杜 鹏,武 超.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与变化〔J〕.人口研究,2006;30(1):501.

4 韦懿芸,颜 艳,王多劳,等.中文版SF36在社区老年人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2006;31(2):2178.

5 Scoring Demonstration for Sf36v2:http//sf36.com/demos/SF36v2. html

6 李杨春.石河子市老年人生活质量和护理需求现状研究〔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66.

7 化前珍.老年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

8 李 俊,刘朝杰,李宁秀,等.生命质量评价量表SF36中国量化标准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报,2001;32(1):368.

9 张 磊,徐德忠,黄久仪,等.SF36量表中文版的应用及分级截断点选择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6970.

10 王世俊.老年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8.

11 余昌妹,吴永琴,杨桦琴,等.温州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23(15):578.

12 张 静.河南老年居民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32.

篇2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相对陈旧,已不适应临床护理的发展,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医、护认知上存在差异;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易引发医疗收费的困惑、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等。建议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级制度,或借鉴其他国家的分级护理方法,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分级制度。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1],也是确定护理服务收费的标准[2],分级护理制度明确各级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以及管理工作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作用[3]。我国的分级护理始于1956年,由张开秀、黎秀芳[4]所倡导,一直沿用至今。随着护理工作范围的扩大,现代护理理论不断地注入到护理实践中去,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护理工作质量,制约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因此,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需要改进与完善。

1国内分级护理制度的现状

1.1分级护理的质量标准

特级护理:安排专人24h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准确逐项填写特级护理记录。备好急救所需药品和用物,做好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发生,确保患者安全。一级护理:15~30min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护理措施,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做好各项基础护理,严防并发症,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二级护理:每隔1-2h巡视患者1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必要的生活及心理协助,满足患者身心需要。三级护理:每天巡视患者2次,观察病情。按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卫生保健指导,督促患者遵守院规,满足患者身心需要[5]。

1.2我国现行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1.2.1医、护在分级护理制度认知上存在差异

医生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级别。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护理需求有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王淑琴等[6]报道: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内容中规定的临床护理要求,完全了解者仅为12.7%,部分了解者为86.51%,不了解者为1.59%。部分医生对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不够清楚,仅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角度出发,产生了医嘱护理级别与患者病情所需的护理级别不一致的问题。研究[6-8]报道,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9]及标准护理分级[10]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医嘱分级与患者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分级护理等级存在差异性,这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不同所致。

1.2.2分级护理制度部分内容在临床执行困难

分级护理制度有些内容过于细化,有的过于笼统模糊,执行有一定困难。例如一级护理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部分一级护理患者不需要每30min巡视1次,而危重、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又需随时巡视。又如一级护理中规定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些一级护理的患者无需提供饮食、排泄、卫生等方面的护理,但如果不做就违背了工作制度。上述问题在临床一线工作者中普遍存在。

1.2.3医疗收费的尴尬问题

分级护理制度在收费问题上也面临尴尬境地。有的患者根据一级护理的标准,质疑护士并未做到一级护理中规定的一切而拒绝交费。有时家属提出患者根本不需要进行一级护理,因而不应按此标准收费。这与医生理解的一级护理的标准和书面规定有一定的距离有关。此外,目前的分级护理收费标准与护理劳动价值不匹配。周荣慧、刘坤等[11]研究显示:一级护理患者每日劳动力成本为120.78-210.26元,每日材料消耗成本为36.49元。目前各省市物价局规定一级护理每日收费在6-10元左右[12-13],这与实际成本测算数据有很大差距,连最基本的消耗品支出(36.49元)都难以保证。

1.2.4护理纠纷、医疗诉讼问题

当发生医疗护理纠纷时,患方可能根据分级护理制度的书面资料,质疑护士提供的服务没有达到标准。例如,1例高血压患者,需每30min测1次血压,但并不需要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如果医嘱为一级护理,而护士没有按照一级护理的要求每30min测量呼吸、体温等并记录,那么在纠纷或法律诉讼中,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将极为被动;而要求护士在平时工作中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制度去做并不现实。李文清等[14]研究显示:某医院心内科改进分级护理制度,针对分级护理制度出现的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患者及家属质疑护理级别收费的次数明显减少,2003-2004年每年发生10-15例次,2005年全年仅有1例次。

2国外分级护理现状

杨洁[4]报道:日本分级护理是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的程度分A、B、C 3度,同时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由度分1-4级。这两个方面组合为12个类别,分别为:A1-A4,B1-B4,C1-C4。具体划分标准为如下:A度: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心电监护,随时观察生命体征;B度:1-2h观察1次;C度:不需要经常观察。1级:禁止自己活动或自己不能活动,基本生活完全需要帮助;2级:允许床上活动,基本生活给予必要的帮助;3级:自己能室内行走,室外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如相关检查需护理人员陪送;4级:自己基本能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行动。例如,护士评估一名骨折卧床、病情稳定的患者,可能为其下达C1级别的护理,表示此患者需卧床,自己不能活动,生活护理要求很高,但不需要经常观察。Weitl,Josef[15]报道,德国的分级护理视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为患者需求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将两者分而述之。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照护能力(A-bility of Daily Life,ADL)分为A1-A3共3级。A1:患者只需要健康指导与教育,自己具有完全补偿能力。A2:患者只有部分补偿能力,需要部分照护者,如年龄偏大易跌倒的患者。A3:患者自己没有补偿能力,完全需要照护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根据患者对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导管护理等方面的需求分为S1-S3共3级,类似于日本的A、B、C 3度。日本、德国的分级护理均从病情观察和生活护理两方面着手,体现护理工作的两个不同方面,明确、具体地将两个方面工作落实到位,全面满足患者的需求。英国没有将护理明确分级,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定为病危、病重或一般,护士非常细致地落实好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真正满足患者各方面需求[16]。欧洲和亚洲发达国家的分级护理制度及不实行分级护理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3建议

分级护理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出现,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护理质量管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价值不容否认和低估。但是,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或被新的制度所替代。当今,针对我国目前的分级护理制度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适宜临床护理实践的护理分级制度。 转贴于

3.1改进我国现行的分级护理制度

保留现有的分级护理制度,由资深护士再将每一等级分A、B、C共3个子级别。即:1A,1B,1C;2A,2B,2C;3A,3B,3C。在医嘱定为一级护理的患者中,将需要注重密切观察病情的患者分入1A类,将注重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B类,既要密切观察病情、又要提供生活照顾的患者分入1C类。同样可将特级护理、二级护理、三级护理各分为3个子级别。

3.2参照和借鉴已有的其他分级护理制度

香港的护理级别分为四级[12],Ⅰ级护理要求最低,Ⅳ级护理要求最高,护理级别由护士确定,护理标准比较客观、详尽,涵盖了患者心理、ADL、治疗情况、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内容,原则性和操作性均较强,有利于保证护理质量,又避免引起护患纠纷。

日本和德国的分级护理制度,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级别分别开具。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缓、急确定病情观察级别,对护士提出要求,规定如何巡视病房、监测生命体征、护理记录频率及导管护理等。由资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ADL分级,结合病情、心理等综合因素确定护理级别,规定护理内容,使护理更有针对性,同时体现护理工作的主动性。采用Barthel[17]指数分级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此评估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在我国也广泛应用,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护理需要的程度。分为差、中、良3等级。差: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中等:Barthel指数计分41-60分者,生活上部分依赖;良: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生活能够自理。邵爱仙[18]等研究表明,根据ADL,采用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结论得出不同等级患者的护理时间呈递进关系,计算护理工作量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可行性,具有正确、客观、方便等优点。因此,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标准制定护理级别、确定生活护理,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还可以应用奥瑞姆自理模式(orem self-care model),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估得分,制定完全补偿、部分补偿和支持教育系统的标准护理计划。

3.3改进护理收费

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生活护理分级进行收费。以不同等级护理服务工作量为依据,即按实际服务项目及内容收费,综合病情观察级别和护理分级调整收费标准,合理收费,减少不必要的医患、护患纠纷,公平保证患者、医院、护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2]王晓梅.护理收费标准对分级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l6.

[3]左月燃.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5.

[4]杨洁.介绍日本分级护理制度[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9):680.

[5]殷磊.基础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

[6]王淑琴,刘雁梅,汤红梅,等.军队医院患者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

[7]卢慧芳,王慧珍,高钰琳.养老机构老年人分级护理差异性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7,22(1):68-69.

[8]毕慧敏,蒋兰芬,米桂英.住院患者护理分级的差异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8A):1394.

[9]南登昆.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2-44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MZ008-2001)[S].民发[2001]24号,2001.

[11]周荣慧,刘坤,康占菊,等.一级护理费用成本测算的方法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2,2(4):6.

[12]胡斌春,黄丽华.分级护理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58.

[13]周荣慧,刘坤,朱丽颖,等.医院护理收费项目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措施的分析[J].当代护士,2003,11(4):31.

[14]李文清,刘筱咏,叶利军.改进分级护理制度以减少护患纠纷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66-267.

[15]Weitl J.Organisationsstandards der Pflegestationen-Allgemeine und spe-zielle Pflege[M].Hannover:Schlütersche,1997.

[16]Knowledge and Skills Framework outlines for nursing posts[OL].[2008-01-06].http:rcn.org.uk/agendaforchange.

篇3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需求调查;推进措施

一、引言

21世纪作为我国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时期,却也是人口全面老龄化的艰难时代。

何谓老龄化?国际上的观点是指社会中超过10%的人口年龄超过60岁,或有超过7%的人口年龄超过65岁。随着世界人口数量的连年增长,人口的组成结构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以我国为例,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就已成为较早踏入老龄化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图1表示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截止201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亿,在总人口占比15.5%。

而有关部门预测,到2040年老年人口将达4亿人,将有更多的老人失去自理能力。

老龄化下发酵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直接的是养老课题,涉及到养老服务“怎么做”的两个侧面――由谁负担(支付养老金)和由谁提供(养老服务)两个问题,其实质是怎样解决好服务老年群体。

二、研究现状及评述

1.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国内部分学者对老龄化下的社会问题研究成果如下:

马楠(2013):传统养老模式的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不健全、覆盖面小;机构养老:入住率低、公立养老机构数量少等。马晖(2012):传统养老模式问题重重: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传统养老模式已跟不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养老方式应愈加社会化。关今(2012):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趋向使老年人群对养老的期望值增高,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国内学者研究对现状描述较多,便于得出一般性的解释框架。但对一定范围、角度的问题在整体上把握不够,对实践指导较为有限。

本课题在借鉴理论成果和实证分析结论的基础上,力求做出更全面的理论解释,提出实施性强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2.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以下是国外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1)多功能服务计划澳大利亚农村居民养老服务实验中Neumayer Bob总结:农村社区养老院的舒适住宅,能提供超过标准传统养老服务体系的舒适程度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2)日本老年家庭服务形式化的日益扩展,源于日本的社会和政治力量创造的全面国家计划――“黄金计划”以家庭形式服务于老人。黄金计划立足于制度转变,将养老服务趋同为家庭服务,以扩大在家庭服务工人的数量为基本目标来切实改变养老服务体系。

(3)欧洲和其他世界国家正面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有研究结论:加速的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拉脱维亚引入的新三级养老保险制度,旨在降低人口风险的影响,并展示该国意图提供可行的公共和私人在养老方面的组合。

国外养老服务业发展大多基于本国较高的经济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夯实基础,针对养老服务业提出并逐步推行相对完善的政策,刺激和推动居家养老模式发展,同时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人性化,重视其硬实力保持和软实力提升,彰显养老服务的人文关怀。

中国的经济欠发达,准备尚未充足就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欠缺的经济发展水平,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过早步入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西方的养老服务模式。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三、成都市养老服务供给情况

四川是人口大省,更是老年人口大省。以成都市为例,老年人口逐年递增,60周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逐年上升,2013年至2015年,新增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30万人,其中2015年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59.8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17%。据预测,到2020年,全市60周岁老年人将占比25.06%。成都正以加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形势十分紧迫,急需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

在养老机构和床位供给方面,据成都市民政局统计,市内社区养老服务设施c位分布零星,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市域范围内共计886处现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含672处已建及在建设施,214处待建设施,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57所,床位70414张。

在财政投入方面,2014年,一是投入6318余万元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建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24个;二是投入9600余万元,率先抓好二圈层6个区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优先为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点优抚对象、失独老年人、高龄老人等提供服务;三是投入资金1.3亿元,启动三圈层7个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建设。

四、成都市养老服务需求调查――以锦江区与龙泉驿区为例

我们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上门拜访两种形式,以锦江区和龙泉驿区的社区及养老服务机构为调查点,针对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问卷发放共300份,有效问卷276份。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1.基本情况

(1)文化程度不一。调查问卷显示,锦江区和龙泉驿区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跨度较大。无教育经历的老人占比8.7%,小学文化程度的老人占比18.2%,初中、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分别为33.6%、19.8%,而大学本科(专科)及以上的为19.7%。

(21“空巢”老人较多。在居住方式方面,独居和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比分别为15.2%、40.1%,而与子女同住或与未成年孙辈同住的仅占36.3%,其他形式为8.4%。可见,老年人的“空巢”现象日趋严峻。

(3)经济收入及主要来源。在收入方面,仅有5.3%的老人月收入低于1000元,月收入在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3500元阶段的老人比例为10.5%、57.9%、10.5%,月收入在3500元及以上的老人占15.8%。在生活来源方面,大部分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金和子女赡养,其次为养老保险和劳动所得。

(4)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从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来看,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占比56.2%,有慢性疾病或做过重大手术占比43.8%。在自理能力方面,能完全自理,能部分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比重分别为38.3%,44.9%和16.8%。

2.需求情况

(1)最重视精神需求。经调查,老年人对精神需求最强烈。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老年生活被基本保障,进而对精神关怀有更强的需求,子女关照和社会关注,都对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有帮助,使其得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满足。

f21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具体养老服务项目来看,选择“医疗保健”的受访者占比最高:51.2%;其次是“锻炼身体”:41.3%;第三是“生活照料”:34.1%。调查显示,医疗卫生服务是老年人最直接、迫切的需求,多数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疾病,看病难,医药费高成为其难题。老年人需要的是有效、安全、方便、平价的医疗服务。

(3)日常生活的需求。家政服务对老年人至关重要。虽然大多数老人能够全部或部分自理,但对于日常生活的家政服务需求却日益增加,如打扫房间,洗衣做饭等。此外,送餐上门,家电维修等便利服务需求也逐日增大。

(4)休闲娱乐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以看电视,逛公园,打牌,跳广场舞等为主要娱乐,但被调查者多希望所在社区或机构能经常举办集体活动,并着力于社区的娱乐设施建设。

(5)养老模式的选择。调查了解受访者对养老模式的选择,57.7%的受访者表示,倾向于自行居家养老;34.3%的受访者倾向于居家式社区,其中年轻人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对此模式接受度更高,表明养老服务模式的未来趋势。

五、基于成都市实地调研情况推断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现状及问题

1.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供给侧政策乏力

近年来,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的政策指向性非常明确,比如优先保障用地供应、税费优惠、财政补贴供方等,都属于供给侧政策。然而公共政策的有效与否并不仅取决于决策者的良好意愿。现实反映,社会对供给侧政策的敏感度无预期高,政策性利好未得到有效回应。

一方面是政策红利不足以产生强烈的利益刺激共鸣,投资者举棋不定;另一方面,中国现阶段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匮乏。换言之,中国尚未形成一个具有规模的养老服务市场。

2.养老服务质量差,老年人得不到真正的精神慰藉

养老服务质量差,体现在养老设施硬件及养老服务体系软件两个方面。

养老设施硬件方面:以社区养老服务举例,基础设施在各社区之间差别较大,尚未形成制度化的统一规划与建设,硬件建设不完善。因资金、政策等限制,现有养老机构多存在设施简陋、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少数条件好的养老机构一位难求,大多条件较差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如我们项目所调研的部分老年公寓管理不严,老人和陌生人随便进出,所承诺的“老有所养”堪忧,老年人身体康健和出行安全等问题亟待保障。

养老服务体系软件方面:产业服务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低,护工行业评判标准参差不齐,行业准入门槛不健全,使多数养老服务业人员仅能完成简单的家政服务和日常护理,对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敷衍应对,基本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高级需求而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低级需求层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3.产业化结构单一,养老服务种类量少且趋同

对比国外发展较成熟的养老服务机构,我国养老服务产业问题表现为经营发展结构相对单一。国内的养老服务产业目前主要分两面:

(1)养老服务业是与居家养老合为一体的家政服务,能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项目一般水平较低、范较窄、价格自成一派,不规范合理,不能提供特殊性、个性化、专业性的服务;

(2)作为传统的养老机构,对老年人的服务只停留在衣食住行、简单医疗构成的统一模式服务,经营多样性匮乏,距实现个性化定制、专业化人才对口服务、医养合一等服务目标仍有较大距离。六、推进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的具体措施

经实地调研,各方取证,文献分析等,我们认为我国养老服务业供给侧改革需做到以下方面:

1.借鉴丹麦等国先进经验,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

实行分级管理,即中央政府起引导作用,负责制定养老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标准、计划和实施转移支付等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充分发挥群众优势,承担老年人社会保障的具体工作,推动社区落实养老具体服务。进一步,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有:(1)健全医疗护理和家庭服务制度。事先对老人评估并了解需求,据此配以专业护士和服务人员,按需提供医疗、清洁、护理等服务。(2)对老年病人进行复健护理、训练和日常评价,致力恢复老年患者的生活功能。(3)因地制宜地提供就餐饮服务,餐厅就餐,或按老人需求送餐。

2.充分有效利用社会公益资金

借助政府资金和社会公益资金,防患个人养老金收入影响养老服务质量,使老人能获得相同的基础服务。如阿姆斯特丹GGZ养老机构,兴建养老社区,政府批给建筑面积由私人投资,政府据安置人数给予补贴建设。

3.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

对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力资源要求重量更重质――专业水准、服务爱心。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在人才培养、就业资格和机制、薪酬待遇等方面,建立实行更先进、合理的措施制度。可将养老服务产业模式企业化,运用“特色养老服务一企业年金”的激励效应,该制度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服务业去产能,去库存的后顾之忧,为再就业人员提供保障,帮助养老服务业吸引留住优秀人才,通过投资助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养老金管理行业作为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应借助市场化手段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

4.推行发展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和构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是供给侧改革供需矛盾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相辅相成,统一于养老服务业的新发展方向和模式,关键措施在于转居家养老。

篇4

本课题组将专业护理养老定义为: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主要由护士持续地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后遗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骨折后残疾等慢性疾病,并伴生活自理能力缺陷的老年人提供整体护理。专业护理养老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3个月或3个月以上。且它并不以治愈疾病为目的,而重在维持受护理者的身体功能,提供“养、医、乐、学、为”为一体的综合护理模式,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广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探索开创专业护理养老服务应用于老年公寓,多方共赢,成效显著。

1 发展专业护理养老的必要性

1.1 老年人口绝对数迅速增多,比例增大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60岁15 340万人(11.6%),≥65岁10 536万人(8.1%)。广西2007年/>65岁老年人口442万,占8.84%,比全国平均老化程度更严重,城镇居民200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 200元,比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少11.5%。未富先老更突出。老年人口增多加速推动着专业护理养老的市场需求。

1.2 老年人口患病率高,失能人数多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慢性病患病率增高,《200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3.8%,其中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39.2%,城市老年人患病率为77.7%。老人需要专业护理的频率增高、时间延长。老年人随年龄增长多病缠身现象增多,文献报道患1种慢性病的占15.20%-55.16%,同时患2种慢性病的占18.20%~23.57%,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占13.4%~54.9%,平均每位老年人患3.48种慢性病。老年人病情复杂更是需要专业护理。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日常生活能力呈日益下降的趋势。老年人均期望寿命延长,60-65岁老年人口的平均余寿为22.09年,使丧失自理能力的老人绝对数逐年增多,需要生活护理照料的时间则相应为11.87年,其中将有4.12年处于完全不能自理的状态。2008年卫生部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60岁及以上人群长期失能率(活动受限)为31.1%,其中城市26.0%,农村33.8%。《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研究报告也指出:全国目前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由799万增加到940万,其中城市由154万增加到194万,农村由645万增加到746万;部分失能老年人同期由1461万增加到1894万,其中城市由260万增加到370万,农村由1201万增加到1524万。庞大的失能老人需要大量的家庭、社会的人力、财力支出,机构养老不是最廉价的养老模式却是最节省下一代精力的养老模式。

1.3 老年人对专业护理养老服务需求上升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需要全护理和照料的比例已由6.6%升至9.8%,其中城市由8.0%升至9.3%,农村由6.2%升至9.9%;城乡愿意到养老机构长期住养的老年人总量增加,按照调查测算,对机构养老床位的潜在需求量从2000年的1821万张上升到2006年的2261万张。2008年各地建有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近39546家,床位235.5万张,仅就床位数来讲,刚刚超过老年人总数的1%,较之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建立包括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疾病护理和精神护理在内的全方位的社会化专业护理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广西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不到3张,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专业护理机构亟待发展。

1.4 老年公寓专业护理总体水平不足 长期护理的老年人主要需要集生活护理、疾病专业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养老机构,因此由护士为主医生为辅的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设备、专业标准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可是,截至2005年底,我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仅有2万人,与上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使与上百万已经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难以应对。而且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建院的水平和管理以及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亟待专业化、规范化养老服务行业。

2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专业护理养老的优势

为了适应现代化科学养老市场需求,为了创立发展中国自己的专业老年护理,广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承办了有400张床位的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全方位为老人提供高品质老年综合专科护理服务,赢得老人、社会、政府的高度称赞,2007年6月被民政部确立为首批“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试点单位”,2007年12月又被民政部等授予“全国模范养老机构”。承办理念是:重阳公寓提供老人医院式的医疗保健,美丽花园式的环境,渗透文体艺术活动的格调。充满人文关怀的整体护理。专业护理养老优势具体如下。

2.1 养老队伍专业化、综合服务能力强 护理学院院长兼任广西重阳老年公寓院长,专职常务副院长是主任医师(获广西名中医称号),护理副院长是老年护理兼心理学副教授,均经过国内外学习培训过,其他工作人员基本为聘任人员,如2008年聘请了非编制人员136人,包括主治医生1人,11位执业医生(包括康复医生),主管护师1人,执业护士70人,培训合格护工30人,辅助人员23人。专业化医疗护理队伍有利于提供医疗、护理、保健、康复、文化娱乐等高质量综合服务,有利于建设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

2.2 满足老人养老养病一体化需求 以2008年3月入住广西重阳老人公寓423人为例,老人来源于退休工人163人,退休教师97人,退休干部62人,农民9人,个体户7人,无职业者85人。统计结果,男性171人,女性252人,平均77.6岁,每位老人均有一种以上疾病,平均患病种类2.21种。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不同程度下降,公寓老人护理级别:3级护理107人(25.3%),2级护理57人(13.5%),1级护理37人(8.7),特级护理222人(52.5%)。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占74.7%,说明这些老人需要养病养老一体化服务,即长期专业护理。

2.3 “养、医、乐、学、为”整体护理模式

2.3.1 医疗性护理服务 70位护士24 h轮流排班。按医嘱给老人送药、协助服药、注射、病情观察、测量生命体征、抽血检查、输氧、预防压疮、导尿和鼻饲等疾病护理,还进行营养指导、心理疏导、健康教育服务等。提供公寓最主要的服务。

2.3.2 基础医疗服务公寓像医院一样周一至周六医生到房间评估每一位老人,问诊、体检,根据需要给予相应辅助检查、对因和对症治疗、心理指导。公寓24 h有医生轮

流值班。一旦老年人病情变化,病情重和危及生命,公寓医生应急处理,必要时转到条件好、事先与子女商定好的医院诊治。

2.3.3 中医保健服务老年人亚健康症状较多、较重,如腰酸背痛及其他不舒适的感觉,公寓提供特色中医保健服务,如给老人按需要进行针灸、推拿、按摩、烫疗、艾灸等服务。

2.3.4 娱乐服务 公寓支持老人自发开展舞蹈表演、合唱、晨间民族舞、太极剑、个人才艺展示、麻将比赛、书法绘画、手工艺术展览等活动,加上员工每天推轮椅让老人园内散心、每月为老人举行一次大型集体生日、游园活动,节日自愿者文艺慰问演出等活动,90%的老人都会高高兴兴地留在公寓,依赖公寓。

2.3.5 生活照料服务 公寓约74.7%的老年人半丧失或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不同程度需要饮食、大小便、翻身、沐浴、穿衣护理等,工作量很大,技术含量小,公寓聘请了30位护工,经培训合格后上岗,专门给老人提供生活护理。

2.3.6 临终关怀服务 公寓在群楼北面设宁养园40张床,为丧失智力并卧床不动、临终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维持生命护理、心理护理和尊严护理。

2.4 促进护理学院产学研共同发展 老年护理教师经常到老年公寓与老人和工作人员有目的交流,开展针对性强的老年护理科研,每年得到科技厅、卫生厅和教育厅的多项课题立项支持,并和加拿大、英国、泰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老年长期护理学术交流,师资能力不断提高。护理学院培养本科、高职和中职三种层次护理人才,必修《老年护理学》课程。本科老年护理教育以护理理论、老年人疾病护理和心理护理为主,学习为老年人综合设计各项护理服务,见习突出沟通能力和老年护理调查研究活动,调查报告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一些小组论文得以公开发表。调查数据被应用于循证老年护理教学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和中职老年护理教育以热爱老人、技能护理为主,包括老年人疾病护理、沟通护理、娱乐护理、生活护理、营养保健护理和安全护理,见习突出实用性、操作性,有些毕业生后来步入了老年公寓工作。

2.4 公寓管理实现民营化、规模化、有效益 广西重阳公寓除了2位核心管理人员和2位一般管理人员是护理学院在编人员外,其余全部是聘用的医生、护士、护工和辅助人员,自负盈亏。老人是经济最弱势群体,在这样的环境中竞争生存发展是关键,一是公寓实现经营规模化减少管理成本;二是报酬与效益挂钩提高员工积极性;三是服务品质专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增加老人满意度。人住老人从2004年底的102人到2008年470人超负荷运转,头两年亏本,一年持平,后两年略盈利。老人满意护理服务95%以上,儿女放心工作,学校产学研进步,为护理学生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广西民政厅创收不菲,实现了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3 专业护理在老人公寓推广的可行性

3.1 专业护理是中国老龄事业规划发展的方向之一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指出:在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在相关专业开设老年学、老年心理学和护理服务等课程。养老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要适应市场需求,培训养老护理员和服务员,落实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基层养老服务队伍。北京市民政局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人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综上所述,可见国家和地方均有规划学校对口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并策划了专业养老比例。

3.2 按比例专业护理养老可节约社会成本 广西重阳老年公寓以2008年3月住满1个月的423位≥60岁老人为例,老人医疗支出每月平均仅170元,护理费是它的1.76倍,所以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是以提供专业护理服务为主的养老机构。老人自有月收入平均1082元,平均养老支出1243元,其家属要平均每月支付赡养费161元。2008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146.0元,因此可支配收入在中等及以上的老人,可以承受自费在老年公寓专业护理养老。公寓专业护理养老比住院便宜得多,也比请保姆(每月500―800元,并包吃住)专业、安全、省钱,且公寓能更好满足老人交际、娱乐和学习等精神需求,儿女安心工作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不过专业护理养老毕竟比居家自我照顾养老成本高,所以它是被限制性按比例发展才呈现节约社会成本。发达国家福利长期护理院床位占老年人的5%~7%,提供慢性病和失能老人的护理服务,保障基本疾病照料和生活,既体现社会文明的人性关怀,又在政府支付承受范围内。

3.3 老年人和家属支付能力的可行性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特别是近几年生活有了较大改善。随着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亦开始更多的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过去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变。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为21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699元。家庭收入在人均水平及以上的城镇老人有自费入住老年公寓的经济条件,但农村多数老人暂时还不具备自行付费入住老年公寓的条件。如果重阳老年公寓能改用医疗保障和护理保障支付部分医护费用,专业养老护理就能覆盖更多需要长期专业护理的老年人。

3.4 老年护理储备人才丰足 正如周晓红报道的那样:护理专业毕业的中职学生就业困难重重,难以顺利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广西中职护理每一年都在扩大招生,毕业学生早已习惯了不是从前的以医院为主要就业渠道,她们一部分进中小医院和进私企医院尚可做护士,进大医院主要做导医和护工,一部分进美容院、推拿按摩院,更有一些做医药销售、房地产销售等非专业就业。中职护理储备人才非常丰富,经老年护理短期培训后是老年专业护理的较佳可塑人才,提高中职护理教育的利用效率,真正拓宽了护理就业的渠道。

3.5 专业护理养老的硬条件和软技术的可行性 现在各大中城市均建有高档老年公寓,符合专业养老建筑及环境、规模超过300张床位的公寓可以推行专业护理养老。现在高职医疗和护理、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部分就业依然很困难,吸纳这些人才在养老事业发展,既可拓宽护理就业渠道,又可提升养老水平。在专业养老硬件和养老技术人才储备上我国条件都初步具备。在每一座城市建立1―2个长期护理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4 专业护理养老面临的争议问题及对策

4.1 成立养老评估协会 我国养老服务业采取行政级别划分,如省级、市级、县级、村级,这是不合理的,因为同级别机构可能存在巨大的服务质量级别,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差别很大,在老人和家属挑选养老机构和付费时存在疑难和争议。应该成立养老评估协会,根据国情,像宾馆评星级

一样,将养老机构分成五星级服务,设施、环境、规模、人员素质和服务项目设立评估标准,按标准评级,按标准收费。避免同牌子不同性质、不同级别,避免养老机构过度服务和服务不到位,让老人根据自己需要的服务、经济实力选择养老机构和服务项目。政府在给贫困、患病、不能自理的老人购买服务时,也有一个参照。

4.2 福利与盈利兼顾问题 可以说没有盈利的养老机构就没有活力。福利养老院用无偿的房屋床位、财政的工资去收费养老(福利养老的比例很少),而像广西重阳老年公寓是护理学院贷款购置一切设备、市场价租赁公寓、自负盈亏的收入发放工资。同时因为广西民政厅让自己的二层机构(服务中心)出租各养老机构,竞价偏高,例如广西重阳老年公寓平均租赁和最高租赁价分别是225万元/年、280万元/年,按设计400个床位并全年住满计算,平均每位老人需负担房租分别是468.75元/月、583.33元/月。在发达国家长期护理是福利待遇,我国应该改变那种越福利单位越补助现象,国家负担重效益低,应该对在福利事业上耕耘的所有机构一视同仁,要对公办私营性质企业申请发展服务业引导资金给予平等扶持。对自负盈亏养老企业房屋租赁、床位建设给予一定福利资金,减少竞争起点过分不公平,减少床位费,增加低收入老人需要长期护理的覆盖面。

4.3 养老护理保障问题 患慢性病和丧失自理的老人每天都需要护理,不需要每天都看医生,但由于住院可以拿更多的药,医疗护理费用基本由医保承担,所以有些离退休人员长期住院,浪费大量国家资源和占用很多医保费用。广西专业长期护理既养老又护理兼医疗平均每月费用1243元,显而易见利国利民,政府应该在全国推广占老人5%~7%的自负盈亏专业护理养老事业的发展,并促使养老护理保障尽快发展,抵御个人、家庭承担养老护理风险能力低的矛盾,全面覆盖老人最低长期护理需求。

篇5

一、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在OECD国家的兴起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如图1所示),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所有的OECD国家老年人口都超过了10%。20世纪90年代,在许多欧洲国家,独居情况占了所有家庭的1/4,在丹麦甚至达到了45%②。根据OECD官网预测,2050年OECD国家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由2010年的4%增长到10%以上,超过60%的7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因素需要长期护理服务;在长期福利服务支出方面,2010年OECD国家的GDP的1.56%专门用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如果将私人支出考虑在内,那么这一比例将提高0.67%,而且比重随着老年人增多还在不断增加③。总的来看,失能、高龄老人的增多以及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的比重和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严重制约了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因此,如何缓解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造成的巨大压力,降低护理服务低成本,提高护理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护理服务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各国政府思考的重要议题。总的来看,主要OECD国家的老年人护理服务制度经历了“去机构化”的历程,并正在“走向社区和家庭之间权衡,以便形成最优的照料模式,以最小的社会成本为老年人提供最优质的照料服务”④。 

1. 去机构化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主要实行的是机构养老,“院舍化”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非常低下,甚至出现了很多“非人性化”的虐待老人的案例,因此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反思。“去院舍化”运动主张老年人应该重新回到家庭和社区,从而接受更好的养老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去机构化”的呼声和行动开始席卷英国的养老服务事业,社区照护在实践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社区照护”(care in community)(Bayley,1973)成为许多老年人的选择⑤。在美国,1957年制定的 《社区精神保健法》正式拉开了美国去机构化政策的帷幕。无论障碍的种类和程度如何,把以前在医院及大型机构中接受不适当服务的保护对象转移到社区,以社区为中心提供各种精神、社会康复服务的社区精神保健成为普遍方式⑥。在北欧,许多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社区养老,社区照护服务的功能和范围都开始不断扩大,例如丹麦成为了第一个社区护理服务的比例超过机构服务的国家,瑞典的居家照护服务供给数量也在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峰值。 

2. 就地养老 

就地养老(aging in place)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涵盖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这种养老模式以家庭或社区为依托,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寻求力量的平衡,共同提供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在日本,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比较强,因此就地养老侧重于以家庭为依托,社区主要提供服务设施和人力,帮助家庭护理、康复、保健一体化。例如,日本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模式已被引入公众长期护理保险(LTCI)系统,帮助就地养老,日本2005年修订的LTCI法增加了很多规定,以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实现就地养老,包括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普遍支持中心以及建立一站式家居照顾服务小团体客户和小规模住宅护理设施等社区养老服务被引入LTCI程序{7}。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和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因此老年人虽然也生活在家庭中,但更多地依靠社区来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3. 由社区照护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福利危机,“在社区照护”开始转向“由社区照护”(care by community)。政府开始引进社会资金,人们可以从私人和志愿部门购买老年人照护服务,政府不直接承担照顾老年人的责任,而是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性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的直接照护场所开始转战到家庭之中。社区照护已经成为一种应对危机、节省照护支出、应对照护费用昂贵的管理方法,最终演变成家庭照护{8}。在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开始建立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开始在很多国家推广开来。回归家庭和社区,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减轻政府的责任,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多元化的主体开始正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二、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经验 

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在加强多元主体交流和协作,整合正式护理资源和非正式护理资源,提高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1. 通过立法引导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回流社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OECD国家就先后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展了制度化的长期护理实践。例如以色列、奥地利、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障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起对失能、失独等老年人群的照护责任,应当整合家庭、社区、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贯生命过程的照护。而社区恰恰是连接家庭、政府、社会的纽带,因此,大力发展社区照护成为各国长期护理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日本2003年修订的长期护理保险法通过增加长期护理机构中使用者的住宿费来降低机构照护的比重,引导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由机构供给向社区转移,通过减少机构服务高于社区服务的补助来鼓励老年人使用社区照护⑨。2000年英国出台了《照护标准法》,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充实社区照护的力量,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加强各方合作和筹资的照护基金结构,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混合福利经济供给模式。1988年以色列《社区长期照护法》促使原来分散的和单独预算的服务项目成了法律授权的全民福利制度,增加了居家照护组织提供的资源量。1994年奥地利《联邦长期照护津贴法》加大了对社区和家庭照护津贴的补助力度,通过建立居家照护津贴制度来遏制护理费用的过快增长。 

2. 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水平 

(1)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需求多元化决定了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必须要有多个主体、多种设施参与,以社区为基础能够有效地连接各个服务提供者,构建一体化的、连续性的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削减福利支出,英国等福利国家开始引导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部门、医疗服务部门参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使得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部分责任转向私人和志愿部门,实现了护理服务资源供给的多元化。目前,英国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主体之间正朝着“不断协调、互动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既分权又整合的发展趋势,不是一味地强调民营化引入市场机制,而是向着强调质量、绩效以及最佳价值的方向发展,强调建立社会正义与政府绩效混合式的社会服务体系”⑩。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来源的多元化扩展了长期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到了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使得服务过程的每个“结点”都有相关主体的参与,加之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极大地提高了照护服务一体化的水平,老年人在社区内就可以享受到其需要的各种需求,而不需要再去其他机构、医院接受相关服务。 

(2)社区“医养结合”水平的提高 

“医养结合”实现了急性护理和长期护理的一体化,有利于避免照护资源的浪费,实现护理服务资源的最优配置。美国的PACE方案是医养结合的典型项目,该方案是美国政府专门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施的医疗项目,其整合了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财务资源,提供完整的医疗和长期照护服务,包括门诊、住院、保健、社区和机构照护,能够使这些体弱多病的老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社区里,保持尽可能的健康的同时使他们能保持一种独立、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11}。丹麦建立了完善的护理预警系统,政府和医院通过签订合同,成立专门的老年医疗服务组织,对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实行追踪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英国的CART(社区康复小组)和法国的CLICs等机构有效地推动了一站式医疗和照护服务。在美国,社区护理服务随着医疗护理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类型,依据自理程度的不同,美国的养老社区包括独立居住社区、协助护理社区、特殊护理社区、活跃长者社区、持续照护养老社区等,不同的社区提供服务的内容和层次不一样。老年人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的变化、精神状况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状况的社区居住。目前,全美共有1 900处持续护理退休社区(CCRC社区),但82%为非盈利性组织所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传统养老院转型而来的。对于盈利性的养老社区运营商来说,生活协助型社区的占比通常在50%以上,而CCRC社区占比一般不到10%{12}。在日本,社区提供的是综合化的护理服务,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模式已被引入公众长期护理保险(LTCI)系统。 

3. 通过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监督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质量 

(1)社区护理的标准化建设 

目前,OECD国家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评定的标准化和提供的服务内容的标准化两个方面。通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者进行相关的资格评估,并根据相应的评估标准来提供相对应的服务,能够发挥出护理服务资源最大效用。在澳大利亚,由政府资助、卫生部指导,全国先后组建了200个老年照护评估团队,通过对老年人医疗、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向老人及护理者推荐适合的护理服务机构或项目,也可根据需要直接把老人转诊到合适的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者建议中止、改变护理方式等{13}。此外,如表1所示,在护理服务给付方面,OECD国家实现了严格的标准化,奥地利、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等国家都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对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制定主体、标准监测主体等进行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规范化的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框架体系等被制定用来对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进行评定,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政府部门或第三方部门进行标准化的评定,这样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质量。 

(2)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督 

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标准,明确了商业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并要求保险补助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社区护理服务适用于商业护理保险的也不例外。在德国,照护基金会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管理机构,该机构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负责包括社区在内的照护服务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此外,长期照护保险法设立了一个分别代表联邦政府、州政府、长期照护基金委员会、卧床和非机构照护提供者组织的联邦长期照护委员会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各项事物进行监督{14}。在日本,长期护理服务的运营和管理具体有市、町、村负责,中央政府设定了长期照护服务的价格和数量,并决定了每一个级别的长期护理服务的机构数量,护理保险审查委员会对相关资格进行认定,国民健康保险团体联合会对居家照护的服务设施进行审查。此外,日本还建立了照护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第三方评估体系也正在建设之中。在德国,健康社会和消费者保护部对长期护理服务的事务进行监督,同时接受消费者的投诉等。如表2所示,主要OECD国家在照护服务提供主体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照护服务的供给主体必须通过相关资格的鉴定或者必须在相关部门实行登记,政府和专业组织是社区护理服务标准的制定主体,服务提供者需要接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社会保险给付的项目也都需要提前或者强制检查协议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三、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启示 

结合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典型经验和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就是要以社区为基础构建综合化、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体系。社区综合化护理服务体系的特点是“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统领性、群众的主体性以及社会的协同性作用。它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点,将辖区内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等形式整合在社区这个平台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综合而全面的养老服务,努力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养老服务问题”{15}。 

1. 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的护理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护理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钱紧”、“人少”、“资源少”三个方面,随着失能老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的增多,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存量”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最急迫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弥补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历史欠账,实现“应护尽护”。 

(1)以社区为平台构建综合化、多层次护理服务内容体系 

从筹资来源来看,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包括救助式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保险式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商业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是综合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它能够有效综合机构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服务。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多层次照护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救助式、保险式、商业式的长期护理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救助式、保险式、商业式的护理服务的内容的范围,从而提高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量。首先,要提高社区救助式护理服务的水平,政府要提高护理服务的补贴额度,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志愿者参与社区护理服务等;其次,尽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有效地把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资源的引向社区;最后,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长期护理保险项目主要应用于医院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社区和家庭护理服务的产品和适用范围则很少,因此,加大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在社区的转换和应用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社区护理服务供给体系 

在主要的OECD国家,人口老龄化使得政府产生了严重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负担,为了有效地削减政府的福利开支,政府开始重视福利供给的市场化、私有化,通过政策引导志愿部门参与到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中去。结合我国“社区护理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的现状,同样需要实现护理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尽管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2012年以来国务院、民政部先后出台了《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民发〔2012〕129号)、《商务部、民政部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商资函〔2013〕67号)、《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民发[2014] 第81号)等文件鼓励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但总体来说,目前这项工作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区供给体系还需要在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的基础上,消除阻碍社会资本、外国资本进入社区护理服务的障碍,通过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解决好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单位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等问题,实现社区服务供给的综合化、一体化。 

2. 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医护结合”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1)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医疗护理和社会照护资源 

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长期护理服务内容供给的多元性、多层次性,老年人在社区照护既需要提供做饭、换衣、洗澡等生活照料服务,也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偏低,社区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专业的医疗护理则不得不去医院和专业的护理机构,这不仅增加了护理的成本,更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相对来说,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由于部门分割以及各类型机构在价值观、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无形中加大了整合的难度。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就是要整合医院、护理机构的功能,解决医疗体制和护理体制的分离问题,需要加强卫生部门的功能整合,打破传统的利益束缚。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医疗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公立医院建立与医疗部门整合的服务体系,例如建立医生和专业护士定期、定点进入社区的服务机制,加强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的定期交流。其次,应当整合急性护理和长期护理的衔接机制,医院在急性护理完成后的长期护理服务需要社区和医院共同承担。 

(2)以社区为平台的“一站式”护理服务 

所谓社区“一站式”护理服务首先是指老年人能够在社区享受到自己所需的绝大部分护理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如图2所示,老年人进入社区照护中心后,能够接受完整的护理服务程序,包括资格评估、护理等级评定、护理内容提供、护理程度动态监测,护理服务的退出等。社区一体化的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构建,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护理服务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社区护理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加大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要实现医院护理、家庭照护、社区护理的一体化,加强三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三者在护理服务内容方面的有效衔接,提高急性护理、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服务的规范化和一体化水平。 

篇6

论文关键词:社区 社区养老保障

一、社区保障的定义

社区养老的社区服务,在国外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inPIace)的理论,首先在英国推行社区老年照护服务fConununityCarefortheElderly)。自此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已走向成熟。大多数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为其进行定义。比较通俗的定义有:“社区保障就是社区承担的社会保障事务”;“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的执行层次”;“社区保障就是指社区的社会保障”;“社区保障就是社区组织自身为居民提供的各种保障”。有的学者认为“社区保障是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福利政策和居民的实际生活标准,以社区为单位,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围绕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居民及特殊群体而开展的社会保障活动。”

以上定义从各个侧面揭示了社区保障的含义,由于角度不同,对社区保障的认识、界定也有所不同。笔者认为,社区保障这一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区保障是指社区组织承担的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保障管理与服务工作,以及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专门为本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狭义上的社区保障专指社区组织通过优化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项保障业务和服务。因为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强制性的社会制度,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社区是一个群众性的自治组织,社区保障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特征,也不具备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如缺乏扩大内需功能、投融资功能等。所以,必须正确认识社区保障的含义及功能,以避免出现社区功能扩大化倾向,影响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总之,社区中的社会保障是本社区管理组织对社区内成员因各种自然和社会原因导致家庭生活贫困,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提供各种帮助,同时努力促进社区物质和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的制度。

二、社区养老的特性

1.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

所谓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满足老年人在养老过程中的各方面需要:(1)物质经济上的供养需要;(2)生活照料和护理上的需要;(3)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实精神生活的娱乐和教育、老年生活调适的心理辅导、应激——应对社会支持等;(4)保护生命的需要,包括医疗服务和治病药物的使用。我国养老体系功能应兼具物质和精神两重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有各种具体而特殊的需要,涉及医、食、住、行、乐、为、健、学。

2.社区养老的资源多元性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对老年人的经济奉养、生活照料和精神关怀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养老功能的资源所在;而社会养老模式的特点是社会提供养老资源。此两种模式的养老资源均是单元性的。与我国现今社会经济发展形态相适应的社区养老模式,其完成各方面养老功能的资源既来自个人、家庭,也来自社区、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养老体系的经济供养部分可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家庭供养、个人储蓄、自我供养几个层次;照料体系的构成也要涉及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社区今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老年护理和照料功能。家庭作为老年人“长期生活的场所、一生的归宿和晚年的倚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最符合其生活习惯和最感熟悉和安全的养老住所,而家庭成员则可以给予老年人他人难以替代的亲情关怀和精神慰藉,因此政府理应制定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老年人居住在家中或在家庭式的环境中养老。

3.社区养老模式的功能体系的多层次性、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

社区养老模式满足各方面养老需要的功能载体可以是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社区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仅由亲缘关系成员所组成的狭义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扩展到其所处社区的广义的家庭的概念,在这样的社区——家庭环境中,社会人际关系层次更多,人际交往互动方式更为多样,更能满足人际互助与沟通的多元需要。老年人在这样的养老环境中更可能获得多层次的养老需求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模式中,家庭是主要的养老载体'一旦它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居住条件好、子女照料较周到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是社区养老;而居住条件差、子女照顾不好或是失去亲人的老人,由社区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围的养老住所也应归属于社区养老的模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较强的老人,不愿麻烦或“连累”子女、亲人,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设施良好的社区老年公寓中摆脱家务牵累、休闲养性、安度晚年,这也不失为一种合适的社区养老方式。本着社区养老模式以老人为中心的原则,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应尊重老年人自身的意见,根据老年人的价值观、自主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某种养老方式的择取不必固守不变,应该是动态发展的。从根本意义上应该确定的是,社区养老模式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际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

4.社区养老模式资源利用的充分性

社区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能减轻机构养老服务的压力。1996年,美国人住养老院的老人数量仅为居家服务老人的十七分之一,但护理费用开支总额达到800亿美元,比居家老人的护理费用总额高出1.6倍。在上海,造一个设施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平均每张床位的成本也在10万元左右,一个2、3百床位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2、3千万元的投入,还不包括建成后运作费用的补贴。

三、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保障缺乏系统性,根据国外的经验,任何一种新制度的建立、方案的实施,都是有中央和地方的密切配合,总会有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的先行出台,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和方案才会顺利地推行和实施,我国的社区养老保障还没有形成一种服务体系,还只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另外社区缺乏对养老保障的自主权,目前的社区仅是充当着政府管理居民的中介。

其次,对社区养老资金缺乏统一的管理,各地资金筹集方式各不相同,资金的来源不明确。大部分社区活动资金主要来源于街道每年有限的拨款,但资金很少用于老年服务,资金也不是专门拨给老年人的,在平等社区接受的退休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破产企业,对于这些退休人员,其生活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补助,属于社会福利,由民政部门负责发放,另外社区中虽设立了募捐箱,很少有人捐款,即使是募捐到了资金,也要由社区上交给街道。

再次,对社区养老的准备不足,这主要包括:在认识方面,一是主管方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其还没有完全了解社区养老的含义,没有将社区与养老真正地结合起来,对民众缺乏必要的宣传,社区仅是一个自治组织,社区养老是由社区的养老院负责,而一般养老院是要收费的,社区派往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只是起到一个把握政策方向,作为养老院与政府联系的桥梁而己,二是群众对社区养老的认识,很多人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感到陌生;在组织管理方面,既缺乏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也没有具体的管理和实施的部门,组织乏力、制度缺失,很多社区对辖区内的老年人缺乏统计与了解,对于接受的退休人员也只是对其来去负责登记而己;在基础设施方面,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和老年人口高龄化,对老年生活服务、健康维护、老年文化、娱乐健身、家庭照料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方面的满足,很多社区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和设施,例如平等社区虽然拥有一个200平方米的活动室,但室内缺乏活动设施,图书阅览室的书籍也比较单一,而且缺乏为老年人提供的单独的、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活动场所及设施。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建议

在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国家还无力包办老年服务事业,也不可能指望完全由老年人自己购买服务。因而采取由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途径。针对目前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合理设计予以改善。

1.改善居家养老的观念

1.1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大力宣扬健康向上的养老方式,引导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养老观念,为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质量而妥善应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社区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社区广播中或在各小区的宣传窗中多增添一些关于积极、健康养老的知识栏目和真实的事例教育内容,让老年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1.2“激活”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这里的“社台交往”指广义的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就业、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口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

1.3培养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认同感和服务资源利用的自主性。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得到受惠老年群体的认可。社区工作人员要经常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社区,使老年人形成一定的社区责任感。同时,要帮助老年人充分了解社区为老服务,使他们能切实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更如有效地利用好社区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

2.加强居家养老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是推动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完整、充实的居家养老社区服务,人员配置应由正规照顾人员与非正规照顾人员进行合理搭配,应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综合福利服务。

2.1做好老年人家属的教育和培训工作

社区服务的开展离不开老年人家庭成员的基础性支持。一般来讲,老年人的配偶和子女是老年人最熟悉和最愿意依赖的人,且他们也最了解自己家中的老年人。因此,首先要对老年人的家属进行简单的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并掌握照料老年人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尽自己所能,关心自己家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心理健康,积极支持老年人利用好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

2.2提高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

应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中选拔优秀人才领导社区老年工作,并引入其他各行业的人员从事社区老年管理工作。同时吸纳更多的热爱老年服务事业的人进入社区为老服务行业,对他们开展正规的专业化培训,培养他们对为老服务事业的正确态度,加强对老年人特点的了解,理论和实物操作均合格后发给其为老服务专业资格证书产.在手式上中煎产可安排一段时间的试用期,根据他们的实际工作效果和老年人的反映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资格认定。加强反馈监督制度的执行,杜绝形式主义。适当提高社区管理工作者和服务工作者的待遇,尊重和重视他们的工作,呼吁其他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协助与配合,共同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3发挥好志愿者的作用

居家养孝的社区平务再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通过组织成“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等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福利服务。也可以鼓励健康的低龄老年人组建自己的志愿者队伍,为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等其他有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帮助,增进社区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助。

3-完善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社区服务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产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要改变我国目前的社区服务杂乱无序的状态,必须坚持规划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建立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的社区服务建设体制。实行行业准人和认证制度,建立规范有序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美国前老年学会主席舒尔茨在谈到社区在养老中的作用时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开展社区的上门服务与邻里互助让长期照顾老人的家庭和亲属有喘息的机会;

3.2由社区成立托老所和老人俱乐部等组织;

3.3对老人的亲属提供培训,传授照顾的技巧与技能;

3.4组织受到专门训练的咨询人员给照顾老人的家庭以指导。

篇7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社区;老龄;代际;福利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087-03

一、引言

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服务渐趋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社会经济问题,也是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根据《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表明,截止2015年底,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2.22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亿人,是总人口的10.5%。资料表明,若一个国家(包括地区)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人口总数达到10%的比例,或者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为7%,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资料显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据人口数据显示,按着目前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看,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占人口总数的30%。伴随着老龄人口的逐渐增加,养老问题及养老服务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方式将会被社区养老模式所取代,社区养老方式也会逐渐融合企业或个人参与的混合式养老模式,这样可以解决国家养老模式的资金不足问题。家庭养老模式在全社会养老体系中所占比例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小,而社区养老、国家养老和混合养老模式将居很大比例。与此同时,康体医疗养老模式与“候鸟式”养老模式日益成为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新趋势。

二、养老服务业文献综述

如何养老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府部门、社会、企业和个人等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予以文献回顾,试图为我国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寻求一条可行路径。

(一)对养老服务业的界定

1.国外对养老服务业的界定

通过文献梳理表明,养老服务业在日本已经被界定为老龄化产业。老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包括老年用品方面的产业和老年服务产业,是指为老年人提品或者服务的部门或企业,这些部门或企业涵盖医疗和社会福利相关的产业。

在日本,养老服务业涉及到可为老年人提供各种需求的多种行业,一般可分为五大类老年用产品领域:老年照料和生活服务领域、老年住宅和养老设施领域、老年金融、保险服务领域和老年教育、文化、休闲等领域。韩国对养老服务业的界定体现在2006年颁布《老龄亲和产业振兴法》。这部法规定了养老服务业,并将其具体界定为老龄亲和产业。这里老龄亲和产业定义为,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且为老年人生产、流通、销售产品与服务的产业。老龄产业所涵盖的领域比较宽泛,具体包括老年产品、用品及医疗器械、住宅及相关设施、老人护理服务、金融及资产管理服务、信息服务、休闲观光、文化或健康支援服务、农业用品或支持务农服务等。

2.国内学者对养老服务业的界定

学术界对于养老服务业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大都按着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确定其研究的范畴。陆杰华在其《关于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现状、设想与前景的理论思考》一文中认为,中国老年产业应当包括十个方面:分别是卫生健康服务业、家政服务业、日常生活用品业、保险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旅游和娱乐业、教育产业、咨询服务业、其他特殊产业。通过研究可看出,这十个方面已涉及到今后中国老年产业发展领域的各个领域。比如老年产业的产品或服务的内容、服务对象及选择的销售或者服务地点多样性等。陆杰华是通过老年产业化的角度对养老服务业进行诠释。而穆光宗在其论文《中国老龄政策思考》一文中则认为,老年人的需求可分为五类(如图1所示)。

通过比较性的研究,得出来老年人的需求扩张存在着一种“同心圈效应”的结论。也就是需求结构的流变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种从内隐到外显、自低级而高级、从物质到精神、自家庭而社会的这样一种扩张路线。而且每一层面的需求都有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地方,却有异于中青年人需求的特殊性。台恩普认为养老服务产业具有服务性、盈利性特点的市场发展模式,以满足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状况的研究

多蒂提到美国在1965年推行医疗补助制度,这一制度的落实刺激了私营性质的养老机构的兴建。法国从1975年开始,设置大量老年之家,它的独到之处在于老年人在此既可以得到相应的医疗救助,也可以得到身体照顾。这些老年之家大多都是由一些福利机构转型而来的。阿尔伯提出,在法国和德国,小型养老院和养老院所在社区逐渐融合,养老院随着福利机构养老业务的拓展逐步演化成可为社区提供养老服务,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短期服务和日间服务。关于养老服务资金来源的研究克拉克指出美国不断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社会保障金,而社会保障金在老年人收入中所占比例也随着其他收入的增加而减少。阿斯科利提及老人入住私人性质的老年公寓,其费用应该得到政府的资助,这部分资金由国家医疗卫生部门提供,政府鼓励老年人入住私人性质的老年公寓进行养老。苏珊特斯特指出,政府想要减少对福利机构的资金供应,就必须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把非政府性质的服务机构也纳入进来,由政府部门、社会、慈善机构、家庭、个人等渠道来共同承担相关费用。

(三)养老服务业供求方面的研究

潘海生、生何一枫、曹小峰在其《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一文中,阐述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特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行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需求大,而市场供给严重不足,发展养老产业空间广阔。

向甜在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影响》一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速,老年人口的树龄不断攀升且老年人口比例逐渐提升,老年人口的需求方式和消费特点也将对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原有市场结构和产业结构需要适时调整以便符合老年人的需求模式。由此可见,客观程度上导致老年市场需求拉动老年相关产业的发展。杨怀发表《积极推动内蒙古养老产业发展》,从供给角度认为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业,深化养老投资体制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业,鼓励招商引资,利用国内外资金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并在文章中阐述养老产业也称为“银色产业”。可见老年养老在供求方面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四)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研究

黄雄指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框架基本构建,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但是建设步伐与当前社会实际需要还不同步,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资金明显不足;养老设施不完善;农村养老制度缺失;离退休收入不高,生活负担重等问题。付卉认为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托是社区,但其发展不顺畅,设施简陋、缺乏规划、功能单一、护理医疗发展缓慢。

(五)养老服务体系的相关建议研究

张晓峰提到,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要以政府建设为指导,政策制定符合社会所需,投入资金用到实处,让老年人切实享受到实惠。张海鹰在其《城市人口老龄化面临的形势与对策》一文中,对城市老龄人养老服务体系进行全面阐述,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主体、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同时,也着重阐述,实行弹性退休制度,合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的问题。吕津指出,强化养老服务管理水平,多层次多角度完善服务体制,激活市场机制,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从机构、市场等方面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三、发达国家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综述

(一)法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法国属于高社会福利国家,居家养老服务是法国主要采取的养老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政府+协会”模式成为法国养老服务的主体模式。但是,这一时期法国养老服务市场比较混乱。第一协会养老服务较分散,以小广告的方式寻找家政服务,且社会黑工比较普遍。第二从业者服务水平低,未经过系统培训,且服务者素质技能较低,再加上价格较昂贵,广大消费者难以接受。这种弊端伴随着法国老龄化加快,法国政府逐渐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

法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是:一是给养老服务业以适当的优惠政策,引导其规范发展。鼓励民间力量尤其是企业参与居家养老建设,且规定如果给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对企业为护工缴纳的社保予以减免。对本身就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而言,其缴纳的增值税将为5.5%。与此同时,法国政府鼓励老年消费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二是法国制定完备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且对服务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在2005年法国开展家庭服务业促进计划,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层面将居家养老服务业等诸多行业纳入规划范畴。2007年法国通过两部全国性质的养老规划方案,分别为《安度晚年,2007-2009》和《高龄互助2007-2012》,从而使高龄老年人有权利选择拒交养老与否。与此同时,还对服务人员和护理项目进行培训。提升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三是强化监管对养老服务市场。1989年,法国政府出台矫正养老服务的相关法规,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服务建设,老年人权益予以保障。2005年,法国政府成立家政服务管理局,负责制定详细的行业规范和行业准入标准;四是发挥企业在养老服务市场中的作用。

(二)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的美国养老模式

就老年人养老而言在美国主要由社会和政府承担,早在1981年,美国就已经开始推广家庭医疗补助与社区服务计划的方案。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有步骤的开展老年人保健计划;制定老年人群的优惠措施;建立专门的老年人福利养老院、老年人日间托护中心等措施予以保障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高福利的瑞典养老服务模式

瑞典是高福利国家,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普惠制模式的养老服务福利保障制度,予以保障高福利养老模式的顺利运行。建立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商业化经营的老年护理机构、非盈利机构和慈善团体创办公益类事业等措施,充分发挥社会民间资本在养老服务业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加拿大供给多元化、多层次、高效率的养老服务模式

加拿大是西方典型的高福利国家,在养老服务方面加拿大建立了完备的保障体系。也就是加拿大养老保险主要由三大支柱构成,一是财政全额负担的老年保障金(Old Age Security, OAS)和收入保障补贴(Gurranted Income Supplement,GIS),二是雇主和雇员共同缴费的强制性加拿大/魁北克养老金计划(CPP/QPP),三是以延期征税为支持、自愿缴费的职业养老金计划和个人退休储蓄计划。这三方面共同构建了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可选择、高水平的养老保险体系。加拿大养老服务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就是因为建构了完善的法律保障,才能使其予以顺利进行。

加拿大养老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尤其是机构养老特别发达,为不同层次的老年人提供了养老服务供给。在加拿大,养老服务机构按着老年人护理需求划分为老年公寓、辅助公寓、老人屋和护理安老院。其中,老年公寓主要针对生活完全自理的老人,辅助公寓是为每天需要一小时医护而准备的,老人屋主要针对需要白天照料的老人,护理安老院是为那些生活能力丧失的老人提供服务的。而养老机构按着主体不同也分为如下三个层面,政府公立养老机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营利性养老机构。各种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体现加拿大供求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四、总结

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过程,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加之地域辽阔。养老服务模式各地间具有差异性,目前,我国的一些地区依旧沿袭着家庭养老模式,这种代际养老方式有其弊端。同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中也有所体现,城市养老体系逐渐健全,而乡村养老方式还依旧很是单一。在城市已基本形成社区养老模式和老年公寓模式。而农村地区主要是代际养老和农村敬老院的模式。不论是城里还是农村,我国养老方式还主要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企业与个人的参与度不是很高,也就是民间资本对养老服务业投入比例比较小。

我国未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也应该逐渐提升民间资本的投入比例,采取多元化的模式。在激活民间资本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备的养老保障体系。与此同时,我国养老服务业也应实施养老供给侧改革。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可尝试建立旅游休闲养老服务基地或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基地。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也可采取“互联网+”的养老服务模式。总之,任何一种养老服务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将不断地逐渐完善。

参考文献:

〔1〕陆杰华.关于我国老年产业发展现状、设想与前景的理论思考[J].人口与经济,2000(4).

〔2〕查建华.中日两国老龄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1(4).

〔3〕李楠.沈阳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

〔4〕冯华玮.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文献综述[J].商,2016(16).

〔5〕潘海生,何一枫,曹小峰.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J].政策t望,2009(11).

〔6〕向甜.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产业发展的影响[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6).

〔7〕杨怀.积极推动内蒙古养老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产业[J].内蒙古统计,2012(3).

〔8〕国务院研究室“社会保障体制研究“培训团.加拿大养老保障制度运行实践与经验借鉴[J].重庆社会科学,2014(6).

〔9〕穆光宗.中国老年政策思考[J].人口研究,2002(1).

〔10〕田香兰.韩国老龄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社科纵横,2015(10).

篇8

关键词:PDCA;脑卒中;健康教育;康复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出现意识、运动、认识、语言、知觉及情绪等功能障碍[1]。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临床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存活者中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2]。但是如果能够及时给予正确的功能训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3]。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按照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四个顺序逐步进行,多次循环以达到最佳状态,已经成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化"的基本方法[4-5]。本研究以PDCA循环理论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指导原则,旨在探索PDCA循环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与传统康复护理相比较,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入院的脑卒中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8例;年龄38~64岁,平均(52.6±5.1)岁;其中脑梗死患者69例,脑出血患者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8~63岁,平均年龄(50.8±9.6)岁;病程8~62 d,平均病程(35.0±13.8)d。观察组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3.3±7.2)岁;病程10~56 d,平均病程(33.8±12.7)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过颅脑CT或MRI明确诊断的患者;②年龄范围38~64岁的患者;③自发病到入院治疗的时间≤3个月;④所有纳入人群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脑肿瘤或血液疾病等导致的脑卒中患者;②存在肝肾、内分泌或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③严重松弛性麻痹患者;④严重认知障碍等不能配合的患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1.3方法

1.3.1试验组 采用PDCA循环管理联合健康教育的康复方法。

PDCA循环管理:①P(计划阶段):所有患者入院时进行详细检查,了解患者病变部位,找出影响患者功能的各种因素。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训练、护理方案[6];定期对纳入患者进行身体机能的评估;②D(实施阶段):早期在不影响抢救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避免后期易出现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在软瘫期,应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诱发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使早期回复患者患侧部的肌张力;在痉挛期,由于患者容易因痉挛而出现异常运动模式,这一阶段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多进行自主运动;③C(检查阶段):根据初期计划的时间段,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询问患者每日的基本情况,重点对其功能的改善和症状的恢复进行评估;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④A(总结处理阶段):认真总结每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所采用的护理模式,并对其中的缺点进行改进,在科室内进行推广应用,为下一循环的护理工作做好准备。

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后应及时给予疾病教育、生活饮食指导及预防再发等相关知识。

1.3.2对照组 每天按时进行对患者的基本的肢体功能锻炼,两组疗程均为4 w。

1.4评价方法

1.4.1脑卒中及后期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采用科室内自行设计的脑卒中知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脑卒中的诱发因素、病因、自我监测、康复运动方式。满分100分,20 min内完成,得分越高,说明掌握情况越好。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问卷调查和出院后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调查。

1.4.2 Barthel指数评分 根据患者进食、穿衣、转移、个人卫生、大小便控制、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日常活动的完成情况评分。每个项目分为0、5、10、15四级,总分100分。>80分为优,>60分为良,>40分为中,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脑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僬莆涨榭雒飨院糜诙哉兆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2.2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与入院时Barthel 指数评分相比,两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 指数评分都明显升高,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大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所以当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应当及时尽早的进行康复护理[7]。医护人员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主动参与以及家属的配合,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由于我国康复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很多患者对脑卒中的康复以及脑卒中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而且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训练和护理还存在错误的理念,不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我们在临床运用PDCA循环法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即确定目标、拟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效果、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计划,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订解决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护理目的[8]。

临床中的护理模式较多,其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近年来临床认可程度较高的护理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的护理模式进行持续的效果与不足方面的总结与改进来达到不断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它反映出对疾病治疗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客观规律[9-10]。所以我们把PDCA管理模式应用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

从表1的结果显示来看,验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陈文专等[11]对PDCA循环管理作用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的依从性较差、自我主动性,常规护理方法只能增加患者的被动性,而PDCA循环管理结合健康教育之后明显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2个月的护理随访,从表2中可以看到PDCA循环管理法结合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长的康复效果。我们认为当患者及家属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他们可以长期坚持各项规定的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自我护理、自我照顾。

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通过PDCA的管理方法,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阶段的生活质量及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均有大幅优化与提升,为临床上进一步应用,以及未来社区医生的诊治提供了新的依据。考虑到本次研究的病例数相对较小,未来将联合社区医院进一步扩大研究。另外我们发现护理人员在PDCA管理过程中也在不断分析、改进以及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在护理人员素质培养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和价值[12]。

参考文献:

[1]夏章勇,杨华,王喜彬,等.脑卒中的预防和调养[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

[2]余宗颐.神经内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35.

[3]方定华.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与流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2):715.

[4]姜小鹰. 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9-201.

[5]魏碧蓉.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J].中华护理教育,2010,7(6):264-265.

[6]刘长美, 陈晓霞, 李华英. 外伤性截瘫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2(17):2693.

[7]夏娟芬,舸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 135-136.

[8]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 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5.

[9]李秋洁.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1-94.

[10]李红梅.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及其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6):137.

篇9

【关键词】中医心脏康复;心主神明;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8-0039-06

Abstract: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From the Angle of modern medicine,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increases sports ability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atients, reduce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improves their quality of life,It has important medical value,occupying the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As a result,the popularityand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urgent.“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is a classical theory, guidingthe clinical use and practice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The author, based on the review of nearly 10 years related literature, from the Mental regulating, Using of method,square, drug, Regulating mental activities of muscle-bone strengthening exercise, acupuncture meridians therapy, The five elements of music therapy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 in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

Keywords: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TCM;Heart Governing Mind Theory;Clinical Application;Researchprogress

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占据首位,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但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医疗技术手段的进步,患病生存的人口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不进行有效地干预,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巨大隐患。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存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心脏康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胡大一[2]首次提出了“双心医学”的概念,提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治疗应遵循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强调治疗的目的应达到身心健康,实现经过治疗后在解除躯体疾病困扰的同时,并存的精神心理问题也得到解决,以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又如在心脏康复开展的过程中,新加坡则特别注重对心脏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开展,向患者宣传普及心脏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过程、急救及药物使用的相关知识,还设立了专职的心理健康小组对患者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指导[3]。因此,笔者认为单靠医疗技术不能完全解决患者的根本问题,应重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分析显示,通过进行综合心脏康复对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猝死率影响的临床研究发现,经过以运动为基础的综合心脏康复治疗后,冠心病患者全因病死率下降15%~28%,心源性病死率下降26%~31%,猝死降低37%[4]。张志勇等[5]研究表明心脏康复运动治疗可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MI以及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等心血管事件的复发。

中医典籍中关于“心主神明”的理论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6];《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古代先贤不仅认识到情志因素可以导致心系疾病,而且τ谛南导膊〉贾虑橹靖谋湟不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对“心”的君主地位做了重要阐述。国际心身医学会曾宣告:“世界心身医学应向中医学寻找智慧”。中医学源远流长,其博大精深的宝库中蕴含着悠久的“双心理论”。明代医家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有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者是也”。

1“心主神明”之认识

11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中医理论认为,“心”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心主血脉即心输送血液以濡养全身,心主血脉是心主神明的物质基础;心主神明即心调控人体五脏六腑各项生理活动的同时也调节着人体的精神、情志、思维活动,体现了心主血脉的功能。前者为形为体,后者为神为用,为“形神合一”的统一体。《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强调了“心”为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先决条件,为人体气血、经络、脏腑生理活动和精神、情志、思维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7]。

12“神明”的定义“神”反映整个机体的生命力,包括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思维活动。所谓“神明”,即“神”藏于内,“明”显于外,内外兼顾,协调统一[7]。《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神明”乃“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语”,强调了“神明”即人的各种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运行,心境平和。正如《类经・脏象类》中所言:“意志思虑之类皆神也”[8]。“心主神明”作为心之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传统中医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心主神明”是指人体全身脏腑官窍形体的生理活动和精神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正常运行皆由“心”来调控和主宰[9];从另一个层面上“心主神明”体现的是形神一体观[10]。《黄帝内经》强调:“形神具备,乃成为人”。“形神具备”即人有形之躯体与内在之精神保持和谐统一。荀子在《天论》中亦强调:“形具神生”即肉体与心灵的协调统一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形神协调,即“心主神明”功能正常是推动生命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13“神明”的重要意义《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11]。不难看出,古代圣贤对“心”的重视程度,把“心”置于“君主之官,君临天下”的地位。众所周知,治理国家,若国家有明君,则国泰民安,繁荣昌盛;若国家君主不明,则民不聊生,国家衰败。“心”对身体脏腑机能的统帅就如同君主治理国家,“神明”则脏腑调达,气血通畅。脏腑、经络气血机能运行正常,则通过积极的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抵御外邪及抵抗精神、情志刺激的能力,提高自身抵抗力,降低外邪及情志刺激对机体造成的损伤;若“神不明”则脏腑机能失调,气血不畅。脏腑、经络气血机能不能正常运行,则机体一旦受到外邪的干扰及精神情志的刺激,加之自身应激抵抗能力弱,就会导致气血瘀滞不畅、脏腑机能失调,进而损伤机体健康[6]。故“心”为五脏之主,神明之所,五脏的盛衰,皆与心神关系密切,“心神不明”发生于五脏虚弱之先是疾病发生的过程。所以,神明,形将自正。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心主神明”理论之探究

21“心主神明”理论之起源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传统中医思想的奠基时期,尤其是“百家争鸣”的思想赋予了中医学理论丰富的内涵和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时期,医学理论体系在先秦文化、先秦哲学的推动和影响下最终形成,传统中医文化之魂凝聚与此时,此后中医学文化开始蓬勃发展。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的一切生理活动在心神主导之下[12],因其体现了中医对人体认识的生命主体观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心主神明”这一哲学思想在近几千年的中医学临床应用中被反复验证和实践。

22“心主神明”理论之古代哲学依据“心为神之宅,神为心之用”,古代哲学中有诸多论述。如荀子言:“心者,行之君,神明之主”;而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宋代朱熹言:“志者,心之所主”,这些言论都是把心作为思维意识的器官来认识的[13],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中,指导着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

23“心主神明”理论之现代医学依据现代医学通过研究心激素及心磁场等论证了心对神明的作用。由心房分泌的多种肽类激素被称为心激素,这种激素通过机体内分泌调节功能将心的调控指令传到整个机体,保证机体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正常运行的同时又能帮助大脑发挥思维、调节情志;心磁场是由心脏的周期性收缩和舒张运动而产生的,心脏的心房和心室肌肉在收缩和舒张的同时会产生复杂的交叉生物电流,经过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心磁场,心磁场通过影响和调节机体的神经和体液系统对脑磁场发挥作用,所以心磁场通过影响脑磁场而调控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14]。有实验研究表明[15],心脏功能与意识状态两者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有国外科学家还发现[16],心脏可以不依靠大脑的指令而独立工作,它有一个独立的神经系统支配自身的功能,欧洲有些学者也坚持心脏是神经的源泉。此外,现代心理学家也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促成了心理的产生,但是意识的形成可能并不完全依赖于大脑皮层,失去大脑皮层的支配可能还有意识存在[17],论证了“心主神明”的理论。3“心主神明”理论对中医心脏康复临床应用的指导31“心主神明”理论指导心理调护《灵枢・本神》云[18]:“所以任物为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虑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中医学对人精神、思维等心理过程的高度概括与总结[19],认为人的情志可以由心来调控,体现了“心主神明”对治疗心理心血管病学的论证。比如张介宾认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充分说明了各种情志刺激首先由心所发[20]。临床研究证实,对中医心病患者的治疗在改善症状的同时加强心理调护、强调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临床上,不少中医心病患者往往会伴随出现焦虑、情绪低沉、心烦、失眠等心理、情志调节失常的症状[15],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精神、情志失调导致的不良情绪反应会加重患者疾病的进展,不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21],因此得出结论,“心主神明”理论对于中医心病患者的心理调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帮助患者疾病的恢复,实F身心健康[14]。在临床治疗和预防中医心病时,应加强心理健康的普及和宣教,让人们认识到心理调护在疾病恢复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指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有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对不良精神刺激的抵御和调控能力,避免对机体造成损伤,影响疾病的恢复。近年来,心血管疾病领域提出的“双心医学”模式即是对“心主神明”指导心脏疾病心理调护的体现。

32“心主神明”理论指导法、方、药在中医心脏康复中,“心主神明”理论亦体现在法、方、药的临床应用中[16],如治法中注重清心、养心、安神、定志,注重开窍的基础上与安神的结合统一,而开窍或安神的前提则由滋阴、益气、养血、化痰、活血、通腑等来实现。在中医临床上常用的养心安神的药物主要有酸枣仁、柏子仁、熟地黄、栀子、犀角、牡丹皮、远志、生地、当归、朱砂等,有临床研究[22]重用养心安神之方药治疗心悸患者,结果发现此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悸发作的不适症状。亦有研究证实[19]心绞痛患者症状发作时,使用安宫牛黄丸、朱砂安神丸、犀角地黄丸、至宝丹等宁心、养心、安神等方药治疗可缓解其疼痛症状,缓解其焦虑和抑郁的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此研究结论充分体现了“心主神明”的精髓。此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益气活血中药方中主要成分黄芪和丹参具有增加冠脉血流和供氧的作用,可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清除氧自由基,改善机体微循环[23]。有学者[24]亦对红花、丹参、川芎、当归等多种中药的药理作用进行研究,通过对其药理成分研究分析后发现这些药物成分都具有抗血小板聚集[25],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心脏血流,缓解不适症状和紧张的情绪。同时,周如倩研究报道[26],通过补益心气可以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在研究过程中其根据“心主神明”的理论研制了调心方,主要由党参、炙甘草、远志、茯苓、石菖蒲等补气安神药组成,临床应用后发现此方可以提升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等认知功能,同时还可以改善睡眠及精神状态。心脏康复中法、方、药的临床应用充分证实了“心主神明”的重要指导意义。

33“心主神明”理论指导易筋经之调心《易筋经・膜论》云:“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且夫精气神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无形者有形之本。”体现了易筋经向外调达肌肉筋骨,内在调节心脏气血的作用。研究表明通过易筋经锻炼可以明显改善中医心病患者的不良心理活动状态,如抑郁、失眠、焦虑、精神病等方面的影响[27]。此外,易筋经可以提高心病患者常规运动负荷情况下的心电稳定性,降低心率变异性的发生率[28]。同时可以有效防止老年人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缓解老年人的对疾病的心理压力和紧张的情绪。有学者认为易筋经的“调心”作用主要表现为[9]:一是易筋经调节“心主血脉”的功能,心脏供血功能正常,从而使人体各脏腑、器官、系统气血调和,进而心气充沛;另一方面,易筋经的“调心”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功法习练可以调节患者的思维、意识和情志等精神活动,从而改善机体的精神状态,促进疾病的恢复。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讲,“心主神明”对易筋经的调心作用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4“心主神明”理论指导针刺经络疗法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明,针刺疗法对心脏具有重要的良性双向调节作用[29],可以调和心之气血,矫正机体功能的偏盛和偏衰,使之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之神志病的目的。《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可以得知心主神志功能失常,脑功能受损,则可见舌强、语塞,甚或失语,焦虑抑郁。对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神志病,临床上针刺疗法常采用循经取穴、俞募配穴、特定穴等配穴方式,取心经与心包经穴位[30],偏重于调和、疏通心脏的气血,使心脏节律、血脉运行偏于正常,从而改善患者脑的功能。如针刺神门主治不寐、健忘、癫狂、痴呆等症;针刺内关主治癫痫、心悸不寐等症。研究发现[31],对冠心病患者取内关穴刺治疗可以抑制缺血性再灌注损伤造成的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且内关穴对心脏有着相对的特异性,通过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率改善患者的心脏供血,缓解由心绞痛造成的恐惧心理。另有研究发现[32],心脏由T1~T5节段交感神经支配,针刺T1~T5夹脊穴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阻滞交感神经介质的释放从而使冠脉扩张,抑制心绞痛的发作,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33]。上述针刺疗法治疗冠心病之神志病的应用都揭示了“心主神明”对心脏康复的指导地位。

35“心主神明”理论指导五行音乐疗法的运用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和《左传》都提出了五行音乐治疗疾病的理论,以五行理论为基础的五行音乐疗法通过辨证论治调节机体相关脏腑功能[34]。认为五行音乐疗法具备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疗效又高于药物治疗,对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既可以治病又可以养生,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马龙等[35]选取存在精神症状的患者进行五行音乐疗法研究,通过患者情绪及身心对五音各自的反应,结果表明角、徵、宫、商、羽五音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愉悦身心、保持心情舒畅的效果。另有研究发现五行复方组曲音乐疗法对焦虑症、抑郁、失眠等有良好疗效,紫竹调、潇湘水云等曲调的聆听对心脏病的康复有一定的疗效[36]。现代研究亦表明音乐声波可以减慢患者的心率,延长心室周期,增加心肌的供血量,从而达到改善心肌供血、增强心脏功能,使患者身心舒畅,精神放松。其主要机理是音乐声波通过提高大脑的神经兴奋性,促进人体健康的激素,酶或乙酰胆碱等的释放,进而调节心脏功能[37]。在“心主神明”理论的指导下,五行音乐疗法对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脏康复多选用五音中徵调的音乐进行治疗。徵调为夏音,以徵音(5~50)为主音,其旋律活泼轻松,热烈欢快、构成层次分明,属火,主长,通于心,能促进全身气机上炎,可以养阳助心,调和心之气血,从而使患者心情舒畅,以缓解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对于心功能不足以及导致的情绪抑郁具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4小结与展望

医病先医心,中医的整体观不仅仅是生理结构的整体观,更是形神一体的整体观,“修心”为上。“心主神明”是“心”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是“心”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通过对“心主神明”理论指导中医心脏康复的心理调护,法、方、药治疗,易筋经之调心,针刺经络疗法,五行音乐疗法等多方面进行探讨,认识到“心主神明”理论在指导中医心脏康复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占据了重要的指导地位。同时也为“心主神明”理论成为中医心病综合治疗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有力依据,在此指导下笔者期待在中医心脏康复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获得新的收获和启发。参考文献

[1]隋辉,陈伟伟,王文.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5》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6(04):259-261.

[2]陈琦玲,胡大一. 建立双心医学三道干预防线[J]. 中国全科医学,2015(26):3134-3136.

[3]李云峰.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心脏病病人康复训练项目介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2, 21(2):96-97.

[4]丁荣晶.《冠心病心脏康复/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19(2):123-126.

[5]张志勇. 6 min 步行实验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康复治疗中的意义[J]. 心血管康复学杂志,2010,19(6):643-645.

[6]邵祺腾,李黎,杜渐,等. 心神在情志活动中的作用探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01):23-24.

[7]陈小平,孙相如,周兴. 从“心主神明”内涵阐释的视角谈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J]. 中医药导报,2014(08):5-6,9.

[8]贾妮. 中医“心主神明”学说及其心理学意义解析[J]. 中国中医急症,2013(07):1173-1174.

[9]梅凯,谭克理,陈晓柳.“心主神明”理论与易筋经“调心”作用的探讨[J]. 湖南中医杂志,2015(07):136-137.

[10]罾瞿龋 尚力, 朱邦贤. “心神一体论”与“心主神明说”--以《周易》《老子》《管子》为例[J]. 中医药文化, 2015(5):19-23.

[11]景雅婷,王凤荣. 中医心病对“心主神明”内涵的认识初探[J]. 辽宁中医杂志,2014(08):1629-1631.

[12]胡霜,王欣,杨秋莉. 中医心理学魂魄理论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10):1064-1065.

[13]曾萍萍.孰主神明概述[J] .湖南中医杂志,2015(02):111-113.

[14]高洁. 浅谈脑为元神及心为识神[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06):414.

[15] 杨涛,赵明镜,王蕾,等. "心主神明"的内涵及现代科学依据[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0):811-814.

[16] CURE T R, BLAUM C S, GIORDANI B, et al. Prevalenc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older adults with heart failure. [J]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2, 60 (9):1724-1729.

[17]孙晓敏,贾钰华,晁雪梅,等. 浅析“心主神明”[J]. 黑龙江中医药,2005(02):6-8.

[18]杜渐,王昊,邵祺腾,李黎,等.“心主神明”内涵探析--“总统魂魄,兼赅意志”[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01:11-13.

[19]张振华,王克勤,王昊,等.中医心理学对“意志”的认识[J]. 中医杂志,2013(04):295-298.

[20]纪宇,颜红,沈莉.“心主神明”的内涵与外延浅析[J]. 中医杂志,2016(10:)819-821,837.

[21]韩静. 心主神明在中医心病治疗中的地位初探[J] .黑龙江中医药,2012(06):7-8.

[22]赵芊,祝光礼. 从“心主神志”论治心血管疾病[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5):515-516.

[23]梁婷, 都冬梅. 康复路径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1):1155-1158.

[24]陈光瑞,王朝亮,姚建斌,等. 中医药参与冠心病支架术后心脏康复48例临床观察[J]. 安徽医药,2014(04):751-753.

[25]魏蕾,宫鹏.中药有效成分抗血小板聚集的研究进展[J]. 安徽医药,2012,16(12):1879-1882.

[26]周如倩,林水淼,王健,等. 中药调心方、补肾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J]. 现代康复,2001(11):46-47.

[27]王薇,李旗,马树祥,等 . 推拿功法“易筋经”对大学生失眠症的影响[J]. 中医药信息,2011(5):91-93.

[28]章文春,钟志兵,吉娜薇,等. 健身气功・易筋经对中老年人规范负荷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4):448 -449.

[29] 陈少宗. 针灸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规律的3种形式[J]. 针灸临床杂志,2010(12):62-65.

[30]金杰,赵玉杰,陈海燕. 神明所主之我见[J] . 中医学报,2015(07):985-987.

[31]Menotti A,Puddu PE,Lanti M,et al. Epidemiology of typic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versus heart disease of uncertain etiology (atypical) fataliti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lassic coronary risk fac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2013,168(4):3963-3967.

[32]谭吉林. 针刺夹脊穴治疗疑难病临床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4):25-26.

[33]张迪,梁繁荣. 针灸疗法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情况综述[J].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249-2253.

[34]朴鲜琼,王旭东. 中医五行音乐疗法在临床的应用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4(15):147-148.

[35]马龙.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五音疗法之反馈[A]. 中国音乐治疗学会.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音乐治疗学会,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