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3 22:16: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道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孝敬父母得好报
孝敬父母在中国是所有民族的美德,彝族亦不例外。行孝不仅表现于日常生活中,也在文学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加以记述,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对孝行加以褒扬,对孝道文化加以弘扬。在彝族的孝道文化中,人们认为孝是义务,不需要回报的;但为了激励人们行孝,也出现了以行孝得好报的内容。所以在彝族的二十则孝道故事中,有一则从标题直接反映主人公孝敬父母,其内容为孝敬父母得好报的故事;但从情节模式看,有点像受董永行孝故事的影响。这则故事叫《孝敬父母的皤娄阿迤》:
古时,有个名叫皤娄阿迤的人到啥靡卧甸(今云南大理),见万物之母整齐排列着,他不禁伤心痛哭起来。万物之母问他为何啼哭?他回答说:触景生情啊,在他乡见到他人的母亲,不由思念自己的母亲,因此而痛哭。万物之母听后很感动,赐给他寿岁、富贵。皤娄阿迤因孝敬父母而得到好处。
二、以祭祀方式怀念先灵以尽孝
以祭祀怀念先灵以尽孝的故事,一共有七则,在《赛特阿育》一书所载的彝族孝道故事中,占了相当的分量。对先灵的祭祀,是彝族传统孝道文化中行孝行为最为突出的事项。第一则故事叫《祭祀儒愁阿维》,其情节是说一个孝子赌物思人而举行祭祀,以表达自己心中对先人的思念。第二则叫《祭祀额哲布嘎》,说一个毕摩的儿子笃则祭祀他的父亲(去世的老毕摩)很隆重而受到天上众神之主策举祖(即四川彝族所称的恩梯古子)的欣赏,于是赐给笃则寿岁和富贵,让他走遍天下能谋生。第三则叫《祭祀色吞史汝》。这则故事在描述了对色吞史汝的祭祀后说道:“更主要的是,生老病死人人都无法抗拒。”这说明人们当时已经有正确的生死观,对先灵的祭祀仅是表达自己的孝心而已。第四则故事叫《祭祀吉沽舍伟》。这则故事所反映的精神与第三则相似,故事的结尾称:“假若人不会死亡,大地如何容纳;假若树不会倒,天地间也将失去光明。”第五则故事叫《祭德楚赫保》,叙述一个宋代的乌撒女杰去世后祭祀的规格很高。第六则故事叫《祭阿恒鸠朵》,叙说一个叫阿外惹部的女杰临终留下遗嘱:她死后如果相关的人不到场就不能为她举行祭祀。第七则故事叫《孝子祭慈母》,说一个叫阿楚益吉的人未能对去世的老人生前尽孝而自责悲伤不已;一个叫鲁则阿租的人劝他说:“万事万物都有好形象,作为人来说,恸哭会失去形象。对母亲思念的最好办法是举行祭祀。益吉欣然依计而行。”
三、以哭表达孝敬之心
以哭表达孝敬的有八则,在彝族的这二十则孝道故事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在以哭表达孝敬的故事中,有子女哭母的、孙哭祖的,还有风、土地哭灵哭冤的,甚至有贤妇哭夫灵和麒麟哭母灵的,这在其他民族关于孝的文化中是没有的。
第一则故事叫《额索哭母灵》,说的是一个叫额索是司的生养育之神,他忙着救济穷人,医治病人,惩治坏人,开导愚钝,扶老携幼,以至于他的老母米祖宏则去世也不知道,所以极为悲伤。飞禽走兽为报答额索的恩情,提出挑选最好的毕摩为额索的母亲作祭祀,百兽和草、木、竹、水也都强烈地要求请最好的毕摩给他的母亲祭祀。“六祖”为报答额索替他们传宗接代付出的辛苦,选派出学问高深的毕摩阿鲁祖、阿洛佐,选用肥壮的猪、牛、马、羊作祭牲,要为额索的母亲举行隆重的祭祀。卓罗纪、武德本、武陀尼、武色吞也为他准备了丰富的祭品祭牲。故事最后说:“真是善有善报,额索感动不已,得到了最大安慰。”第二则故事叫《鹤鹃哭树》,这是一则表现自然界和谐的故事,纳入彝族孝道故事系列中,充分说明了彝族孝道文化的特色。故事说鹤、鹃、鹰为风把他们的家园――树毁坏而痛哭,结果百鸟闻之无不落泪。鸠开辟了地方,锦鸡召来暖风,云雀迎来了太阳,鹤鹃才止住了哭。第二则故事叫《风哭》,第三则故事叫《土地哭》。前者说:黑、黄、白三种风的声音此起彼落,也是死的表现,昏昏沉沉的蜂子是在为消逝了的风声招魂。后者说:从前的一天,任洪鲁、皮能博、尼洪鲁等九大山相聚,它们哭诉说它们都提供森林、河流、大岩,让人类和各种动物繁衍生息,但是却没有受到中部地方大地的待遇。第五则故事叫《孙哭祖灵》,故事叙述孙哭祖灵后在其结尾说:替死去的亲友及有关系的人哭灵是人生的一项义务。第六则故事叫《贤妇哭夫灵》。故事说乌蒙一个叫德歹仆娄的人,为名叫举足的丈夫去世而哭述生前的恩爱,为没有给作为君长的丈夫生下后代而极为伤心,在场者为之感动。次年举足的遗腹子降生取名为额直,后来当了君长。为此,当地的人都说仆娄真是一位替夫解忧的贤妇。第七则故事叫《笃勒愁汝哭》。文本记载说,第一个下地的笃勒愁汝三岁丧父,六岁丧母。他受天君策举祖派去测量天地经克待妥姆地方,见到万物之母整齐排列,勾起他对母亲的思念,不觉泪如泉涌。他遇到一个叫撮艾阿颖的人说:“绵羊所依靠的,是高山原野的草;幼子所依靠的,是家中的父母啊! ”两人同时痛哭。天君策举祖念他至孝至诚,赐给他妻子和很高的地位。这则故事很简短,但给人的印象似乎有董永少年失亲人和行孝品行而得好报的影子。第八则故事叫《麒麟哭母灵》。文本记述说:花斑虎阻依娄的女儿是白麒麟的母亲,有天在洱海边不幸失足落水溺死而亡。白麒麟悲痛至极,为其母举行盛大的祭祀。百鸟中鹤鹃领头,蝙蝠押尾;百兽中虎豹领头,狐狸押尾;百木中松柏领头,羊奶木押尾。它们浩浩荡荡地来为麒麟哭母灵,哭得动情,哭得悲伤,使天地也为之感动。这则故事是彝族孝道故事中,反映自然界和谐的又一内容,而且比前述的《鹤鹃哭树》、《风哭》、《土地哭》内涵还丰富。
四、以寻父寻子买父表达孝道
在反映彝族传统文化的民间传说中,有反映彝族历史上的婚姻从母系到父系制的“石尔俄特寻父买父”的内容;在关于彝族孝道故事中,则以寻父、买父、寻子的方式,向人们灌输孝道传统文化。这种以寻父寻子买父表达孝道的故事一共有三则。第一则故事叫《寻父记》。文本记述说:过去有个叫阿赖舍启的人,自小失去了阿爸,但却不知失去的缘由。于是他走遍东西南北、天涯海角到处寻找。他向能沽录略的织绸人打听,向德晋录略的打铜人询问,访问君、臣、毕摩。最后毕摩告诉说,他的阿爸并非走失,而是因染重病,想尽千方百计医治都未能挽救而去世了。于是,阿赖舍启用酒水和茶奠祭了他阿爸的亡灵,伤伤心心地痛哭了一场。第二则故事叫《寻子记》。文本记述说:过去有个叫克博阿杼的人,好不容易才生个儿子,取名叫阿杼额苦。儿子长到七岁,有天到古米旨宏去打猎后再没回家。思子心切的克博阿杼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罗纪父子那里寻得下落,原来他错穿了死人衣服、披毡,骑错了死人的马,领错了死人的狗,被恒颖阿买扣留(对死去的婉转说法)了。克博阿杼花了许多钱打通关节,父子才得以相见。在这天底下,实在是没有不替子女着想的父母啊!这则反映孝道的故事,其表现手法是很特别的,即这是一则以反映父慈而倡导后辈要感恩行孝的故事。第三则叫《阿租苏耿买父》,其情节为:德歹濮卧(今云南省昭通市一带)的乌蒙君长家,从君长德娄、德娄素、素那赢、阿赢阿可(又叫阿租苏耿)一共四代人都生子不见父。为此,阿赢阿可到四面八方去买父,可是都没有见卖父的集市。他来到武德鲁家,德鲁不在家,只有德鲁的小女儿奢色在家。奢色好生款待了客人,并问及缘由。阿可如实相告。奢色听了好笑,告诉他用彝家的传统习俗招祖灵敬供。阿可依计而行,乌蒙家终于长寿,三代人能共同生活,祖、父、子孙三代人得以相见。这则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奢色与四川彝族中的《什尔俄特寻父买父》中的女主人公同名,但这里的生子不见父是父亲早逝,而不是《什尔俄特寻父买父》中的母系婚所导致的生子不见父。这则故事称乌蒙君长招祖灵敬供后,人长寿了,从而生子见父。所以,这则故事的核心还是以祭行孝,反映了彝族的孝文化特色。
五、认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
人的病痛生死是一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之加以认识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彝族孝道故事中,有则叫《舒打特苴》反映了对这种规律的认识过程。故事说:有个叫舒打特苴(射日英雄)的人,试图寻觅一个不会生病死亡的地方。他走遍天下,看见的是准备办丧事的、皓发老翁体枯如柴将不久于人世的、抓药治病的。舒打特苴明白了人都是要经历生老病死的道理,并将这个道理告诉了人们。
从上述可知,在彝族的孝道故事里,没有以“为母埋儿”这样有失人性的愚孝,也没有“涌泉跃鱼”和“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这样的童话。在上述五部分彝族孝道故事里,其内容主要是以对先灵的“祭”和“哭”来表达对先灵亲人的怀念。其次,以艰辛寻子的故事情节,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情感,以激励人们的孝道情结;以寻父买父的情节,表达人们对上辈应有的孝敬。除此之外,在彝族的孝道故事里关于表现自然和谐的《鹤鹃哭树》、《风哭》、《土地哭》,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的《额索哭母灵》等,则可视为是营造孝文化和谐社会的延伸。所以,彝族孝道故事所倡导的,主要是一种人和自然、人和人的一种“和谐”。而且,故事在反映这种内容时,方式直接而朴素。
“献酒书”节选和“献茶书”节选,其实也是反映以祭的方式行孝的,在此不赘述。
(本文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一般项目:“彝族文学文献中的孝文化研究――以《赛特阿育》为例”成果,课题编号YZWH1107。)
篇2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0-0052-04
中华民族乃礼义之邦,自古孝行天下。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老年人口的基数不断增大,而如何解决农村养老的问题亦日益凸显。1999年我国开始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2014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该数字约等于整个欧盟的人口总和、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二。[2]20世纪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龄社会,其主要依赖社会养老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以美国为例,政府以社会资本运作的方式建设独立式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和老年养生社区等等。我国古代的“养老文明”孕育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以孝养老。孝道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养老保险。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得以接受子女的奉养;孝道主张老年人不仅物质上需要帮助,而且精神上要得到慰藉,感情上要有所寄托,从而引导家庭养老实现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的统一;孝道不断地将养老和敬老的观念赋予家庭养老,使得家庭养老从家庭行为转变为社会规范,短期行为变成世代相继。面对当下“老年社会”的浪潮,可通过重构孝道文化以应对农村养老问题,并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底色。
一、传统孝道以“养老敬老”为基本伦理准则
“孝”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但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令家庭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张局面,有数亿人离开父母到城市打工,将父母留在农村无人照看。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意味着照顾老人的负担将主要落在独生子女肩上。许多中国家庭面临规模变小及家人分离的状况,正焦虑地寻找新的尽孝方式。在以高度的经济化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模式中,亟待从社会层面树立传统文化中的孝道,重拾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在价值。
(一)“孝道”的发端
“孝”是我国古代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从词源上考察“孝”,《说文解字》中将“孝”字解读为:善事父母者。“孝”作为一个象形文字,下为“子”,上为“老”,表现出跪拜之“子”的意思,凸显出长幼尊卑的次序和礼节。孝的原始含义是崇拜祖先、孝敬祖先,以祈求祖先对其子孙的庇佑,属于人伦范畴。
首先,孝亲源于人类的天性。孔子曰:“父子之道,天性也。”即子女奉养父母是人之天性,孝道是社会的天理法则。“罪莫大于不孝”,“非孝者无亲”。孔子进而指出孝敬父母乃源于天性的五种表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其次,孝亲是一切善德的起点。孔子认为:“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后也;忠,德之正也”。人类的善心、善德和善举可通过多方面行为表现,亦可通过多方途经予以塑造,但是皆从孝的血缘亲情中发轫而来。再者,孝道是教化的根本。素质教育以德育为首,而孝道为德行之根本,所有的思想道德教育皆在此基础上而产生。最后,孝敬不等于盲从。孔子在《孝经?谏诤章》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孔子反对一味盲从,反对愚忠愚孝。主张做父亲的若有能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的行为之中,作儿子的若看到父亲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直言相劝;为人臣子的若看到君王有不义的行为,就应该进言劝止。上述孝道精髓,充分体现了孔子的辨证思想和民主思想。
(二)孝道的内在价值
传统孝道乃在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条件下孕育而生,它是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产物,有着其合理的内核。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
1“奉先思孝”、善事父母,民以敬老为德。爱敬父母是孝最基本的内容。孝之爱敬,从何而来?《礼记?祭义》有云:“立爱自亲始”,即这种“爱人”之情来源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亲情;是一种出自自然人性,发自子女内心的对父母的亲近、敬重。“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这首先指“能养之孝”。孔子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在这里,孔子援“敬”入“孝”,拓宽和升华了孝的内容。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孝经》中提出了“五备”:“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这一点实际上为后世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人文关怀”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导民以孝,以孝侍亲,国以敬老为计。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洪荒年代”有过集体养老。“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社会处于一种原始、初级的集体养老的阶段,抚养老人是全氏族成员的共同责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养老方式由集体养老逐步转变为家庭养老。这首先是因为,物质生活资料有了相对剩余,私有财产的范围逐渐扩大,从而为人们的“亲亲之私”及养老方式变化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由于婚姻家庭形式发生重要变化。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了父系社会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子女受父母抚育照料并有权继承父母的私有财产,同时子女也须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自此,奉养老人的行为落到了个体家庭之中。这种家庭养老模式,对解决古代中国的养老保障问题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孝的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转而以“善事父母”为核心内容。
二、新时期农村养老亟待传统孝道的现代转化
面对“老有所养”的问题,我国古代以“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后被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引伸到政治生活中,与礼、义、忠、信并列而成为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孝道与养老”,二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如何在传统孝道和现代社会政策之间找到融合点,是我们应该理性探讨的问题。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一)传统孝道转化的现代语境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最后,现代社会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大多数家庭人口的“421”倒金字塔结构,使得子女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常常有心无力。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3]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或遗弃。传统孝道文化依靠历史的惯性踉跄而行。
然而,孝道养老的延续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首先,源于情感基础。“养”和“敬”源自人性天良善心,出自人类敬老扶弱本性。对曾经给自己以“身体发肤”,并为后代耗尽生命能量的至亲,予以养敬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要人类亲子关系存在,此种珍贵的感情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基于群众基础。古往今来,孝道文化在国人的心中具有最重的分量。从小到大,由愚而聪,孝道文化在国人的身上留下了最深的烙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中国人的特征、中国的国民文化,“人不能不讲孝,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笃认孝理,愿当孝子,中华民族就是讲孝的民族。”最后,其具备政治基础。政府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子女对父母行孝;法律层面上,国家也规定了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以上的诸多因素,皆有利于孝道文化的延续。
(二)孝道的现代性转化
唯有对孝道文化进行现代性阐释,方能实现古代传统到现代规范的转变,使传统孝道获得新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辩证吸纳传统孝道精髓,对于建设当代新孝道,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孝道在不同时期的衍化表现出二重性的特征,应适时地对传统孝伦理的局限进行必要的批判,以适应新时代对新孝道文化的要求。[4]以我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为例,二十四孝是一个故事叙事,只有变成了“二十四孝规范”才是社会公共政策。但用古代孝道规范现代社会的运转一定要慎重。某些故事可以勉强效仿,有些照着做,则会有丢掉性命的危险,更是触犯法律的行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新时代的道德观也需要不断扬弃不断进步,而传承传统文化,更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基本辩证方法,方能得其精髓,滋养心灵,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筑和培育现代美德的公共空间。如全国老龄委公布并倡议的新版“24孝”行动标准,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它剔除了一味顺从、愚孝的封建糟粕,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着重于“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的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因而得到了人们的肯定。[5]弘扬孝道文化,不能食古不化。在价值观日益多元、法治水平日益提升的公民社会,我们更应该注意传统文化与时展的有益对接。
现代孝道体现平等性,父子义务对称,其强调“孝”与“慈”相辅相成,强调两代人平等、自由、民主相处。现代孝道体现情感性,强调给予老人物质生活上的丰富和精神生活的富足。情感性是孝道文化的精髓,应特别注意发挥其优势作用。现代孝道体现时代性,强调互助互利共享。孝道文化在根本上是调整代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它应成为调整青老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的良好黏合剂。青老两代的机会和权利,只有不同时段的各自侧重,并无任何一方的独占或舍弃。
(三)孝道养老是国家养老政策的底色
社会化养老不能取代家庭养老,孝道养老是国家养老政策的底色。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存在家庭养老保障模式、社会养老保障模式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障模式,并且在实践中表现为土地养老、以房养老、保险养老、医养结合等诸多形式。对于普通农民而言,土地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是生活的寄托之所。以农村土地养老为例,农村的土地除国家所有以外,主要归属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土地使用权。农民依赖土地而生存,能否合理地利用农村土地使用权关乎农民的主要财产收入。然而,家庭承包经营的方式使得土地细碎化,难以形成土地经营的现代化与规模化,加之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尚不健全,降低了农民的财产收入,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妨碍了农村养老制度的良性发展。
究竟应该以上述何种模式为重点和发展方向,目前学界仍存有较大争议。社会养老论者主张限制或控制各地区的制度差异,在全国范围内构建一个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的统一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计划。家庭养老论者则主张家庭依然是我国养老的基石,应从制度伦理建构入手,建立家庭养老为主其他养老方式为辅的养老保障模式。[6]亦有学者主张,养老要全部推向市场,或者让国家全部包揽。若全部推向市场,老人的心理需求并未得以满足。以“孝道”中的子女给老人端茶倒水为例,通过市场虽然亦能实现,但其难以产生感情满足和精神慰藉的效果。若国家全部包揽,更不现实。据统计,我国老龄人口已达两亿,养老市场资金缺口是22万亿,若国家全力承担,必将是沉重的负荷。[7]个人认为,社会化养老,更多地借助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参与,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对传统家庭养老的补充或更新,是对功能弱化的传统家庭养老的一种强化,而绝对不是取代家庭养老。目前家庭养老不仅是世界各国通行的主要养老方式,也是大部分老年人意愿和实际的选择。无论采取何种制度安排或规定以构建一个以何种养老方式为主、何种养老方式为辅、何种养老方式为补充的养老保障模式,皆应在弘扬农村孝道文化前提下,实现农村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非正规养老三者的有机结合。古代中国的“养老文明”彰显了人类破解养老问题的“中国路径”,以及这一路径的先进性。天伦之乐具有普适性,无关乎古今中西。同时,天伦之乐也是社会化养老无法取代的。黑格尔认为,古代中国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但是,孝文化在当前农村养老中功能弱化,这突出地表现在尊老养老观念淡化、家庭伦理道德淡化、不尽赡养义务和虐待老人、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等诸多方面。
三、以现代孝道筑强国家养老保障体系
(一)将孝道由家庭伦理提升为社会伦理
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必须借重现代孝道。我国古代以孝为计破解养老困局,国家以弘扬孝道文化来鼓励家庭成为养老主体。当下传统孝道的价值在市场逻辑等因素之下悄然变化,社会政策与孝道观念不能相互照应。在农村养老的问题上,社会政策与孝道观念需要相互补充,以应对已出现和未来将会出现的各种难题。原为养老理论支柱的孝道文化,现在要从一种家庭伦理上升为一种社会伦理,为养老社会化提供文化支撑,促成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一同协力解决养老困局。这既是一种逻辑的推衍,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晴雨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塑传统孝道文化的应用,采取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以孝养老、政府调控、社会力量辅助多条腿走路,积极探索农村养老的非正规制度和正规制度的结合,真正使农村老人老有所养,保证我国农村老人衣食无忧和安度晚年。未来的养老制度体系建设应充分重视现代孝道的导向作用,建立一种以现代孝道为依托,符合中国国民心理需求,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照顾护理、精神慰藉几个方面需求的全面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二)强化法治意识,为孝立法
孝道在古代属于家庭伦理范畴,而现在发展到了“为孝立法”的阶段。孝亲是人类的天性,但是要自觉地尽孝道义务,尚赖于后天的养成教育和法律的规范。以法助孝是行之有效的道德教化手段,尚需将现代孝道精神贯彻于养老立法之中,使道德和法律相互作用与相辅相成,如韩国颁行《孝行奖励资助法》,而美国法律则通过法定监护人制度保护老人的财产,并使其接受强制医疗。监护人的职责主要包括三方面:财务、个人和医疗,因为这跟老人以及一些有特殊精神病或者其他物理疾病的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8]我国在此方面较为欠缺,现行社会中的大部分敬老院,若欲入院首先被要求体检,长期患病的老人不能入住,精神疾病的老人亦不能入住,即使入院也往往对老人缺乏治疗。我国法律欠缺强制性养老规定,老年人监护监督制度和政府监护制度亦亟待构建。目前在我国,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将孝道以法律来约束规范,为年迈的父母维护自己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目前执行起来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新条款的规定较为笼统,对应该如何看望并未做出界定,也未对没有履行法律义务的当事人提出具体的惩罚措施。
(三)在法律范围内赋予老人更多权利
古代在弘扬孝道文化的同时,出台了一些优待礼遇老人的制度,包括对孤寡老人和生活困难的老人给予救济帮助。以古代鸠杖制度为例,鸠杖在先秦时期乃长者地位的象征,汉代时70岁以上的老人持有国家授予的鸠杖,出入官府衙门,不受限制;行走王土,食宿均有照应;做小本营生,一律免税务;身份地位受国家保护,有胆敢欺凌拄鸠杖老人者,以蔑视皇帝罪论处,严重者处以死刑。当尊老爱老慢慢地演变成一种国家制度时,鸠杖成为古代敬老养老的标志。在我国,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时,可以申领到优待证。持有优待证的老年人可在许多方面享受到优惠和照顾,这正如手持鸠杖可享受诸多“特权”。如果说“孝”是中国未来生活的基本价值,还需要在国家政策和社会规则的层面上有所回应,包括每一个立法的改革都应考虑在法律范围内赋予老人更多权利。
篇3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撞到你了。”盲人一想,对呀!
局限思考是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整体思考是你把自己放到整个环境中去考虑。系统地思考问题,就会发现,你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帮助别人等于帮助自己。
2.三个砌墙工人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你手头的平凡工作其实正是大事业的开始,能否意识到这一点意味着你能否做成一项大事业。
3.钉钉子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钉子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篇4
这时,她父亲笑了笑,并且给她讲了个小故事:一天我正在路旁修我的单车,一辆车停在了我面前,一位先生走了过来对我说:“我想搬进这个小区住,你们这里的邻居是怎么样的呢?”我说:“那你住的小区的邻居是怎么样的呢?”我说:“那你住的小区的邻居是怎么样的呢?”这位先生抱怨到他的邻居非常粗鲁、非常不讲卫生、当他需要帮助时他的邻居从来不会帮助他。我说:“我想那你也一定不会喜欢这里的邻居。”
很多天以后,当我搬着一些箱子回家时,我碰到了另外一位先生。他很礼貌的对我说:“老人家,您需要搭一下便车吗?”“好啊,你真是个好心人!”我说道。在车上,我们正在闲聊。这位先生说:“我想搬进这个小区住,你们这里的邻居是怎么样的呢?”我说:“那你住的小区的邻居是怎么样的呢?” 这位先生赞赏到他的邻居 每当他出差是,他的邻居都愿意帮他照顾他的宠物......我说:“我想那你也一定会喜欢这里的邻居。”
听完这个故事,那位女士恍然大悟。她明白了一个道理:你对别人有多好,别人就会对你有多好。你对别人有多不好,别人也会对你有多不好。
大家读完这个故事,有没有懂得一些道理呢?
篇5
一个人来岛,一个人办学,一个人招生,一个人当老师,一个人做校长,她用自己志愿的“五个一”工程改变了岛上所有孩子的命运
去年冬天,我要去一个孤岛的采访,却被一次又一次无路可走搁浅。
这种搁浅是因为无边无际的芦苇丛,无法测定的危险沼泽,无可逾越的漫漫湿地。
惟一的希望,是等待夏天涨水,乘船去岛。
岛上,有一位女教师,一位20年坚守孤岛,芦苇般忍耐寂寞荒凉的知识女性。她用青春的汗水和真爱实现了荒岛上孩子们的夙愿――上学。“一个人来岛,一个人办学,一个人招生,一个人当老师,一个人做校长。”是她当初的意愿,也成为她20年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因此改变了荒岛上所有孩子们的命运。
船,因春季水位低,搁浅在岛上,我决意不再等待涨水步涉进岛。
曲凤琴用微弱的手机讯号告之:“这个季节最好别来,路远,沼泽,3个小时要在湿地寻找方向。芦苇迷漫,让人失去方向感。如非要来,一定要备一双超高雨靴或帆布水衩,带足水、饮食,请一个向导。”
我按曲老师的指点,在齐齐哈尔市军品专卖店买了一双军用雨靴和一套迷彩服,于中午到达齐齐哈尔市扎龙保护区的边界。
扎龙,是丹顶鹤生栖之地,接天连地的湖水、芦苇、湿地、阳光、白云组成大自然原生态的茫茫景色。而荒无人烟,寂如原始的空灵,宛如进入了远古时代。
曲老师住的那个赵凯岛与扎龙保护区距离30多华里。向导?没有。更确切地说,是因为穿越沼泽地,不出高价,无人肯领路。
我打了十几遍手机,岛上无网络,正在愁思中,曲老师发来了一个短信:“你沿着芦苇丛中的一条环形车辙走,千万别离开车辙。否则,会陷入深泽出不来。我沿着车辙去接你,岛的标志是一片绿树。”我看了一下发短信时间,是早晨9点,4个小时后我才收到。
一个人,我开始沿着那条陷在芦苇里的辙痕向前。湿地的水草、浮萍、新旧苇丛、柔软的泥泽像磁铁般时时吸附着双脚,艰难的自拔和寸步难行的移动使人心慌气弱。湿地苇丛不时腾空而起的野鸟是惟一的生命之音。那种静,令人窒息。行走中,因太累,我不得不在芦苇上躺下歇3次。
两小时后,在茫无人迹的车辙的中端,我和曲老师终于相会了。汗水、湖水、泥水把我们洗礼得既沉重又轻松。曲老师的第一句话是:“你真的来了!去年,北京来的一位记者采访完说‘你就是联合国命名的优秀教师,我也不会再来了。’那位记者在水塘里走了5个小时,险些陷入沼泽。”我筋疲力尽地说:“你在岛上20年,我才两个小时。根本不成比例。”
有了生命的对话,人的精神立刻兴奋了。
我们一边使劲拔着铅一样的腿一边互问感受。采访,是从承受孤独忍住寂寞开始的。在距离荒岛还有一个小时的跋涉中,我知道了曲老师的全部。
曲凤琴率领着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在岛的最高点选择了校舍,然后像燕子垒起了一座100平米的泥草教室。又用木板自制了10副桌椅板凳。一棵高高的白杨成了早晨升起五星红旗的旗杆。
――赵凯岛小学就这样成立了。
22岁的青春季节,曲凤琴老师从吉林大安市来到这座仅有四十几户人家的孤岛。岛的四周环水,住户零散于岛的周边,岛上的人以打鱼为生,生存状态是纯正的满族渔牧原始生活。偶然的一次串亲,曲凤琴听说这个小岛数年与世隔绝,岛上的孩子们从未见过城市和汽车,连电灯都不认识。身为教师的曲凤琴立刻有一种莫大的心酸:“世界已经进入电脑时代,居然还有这样封闭落后的生活场景。”曲凤琴的心里再也无法忘记这座孤岛上的孩子。
新婚不久,曲凤琴悄悄告别了吉林家乡,携丈夫划船进住荒岛。上岛的第一件事,她就数了岛上和周边的渔民住户:共41家,全部是草房。她又挨家挨户仔细数了孩子:共27个,从6岁到13岁的不知道什么叫上学的孩子。孩子们的脸,都像芦苇那样干裂荒凉,孩子们的目光也都在空洞中带着一丝渴望。她给那些渔民在炕头上开了一个历史性的家长会,告诉他们,自己要在岛上创办一所学校,告诉他们要孩子们上学,读书,走出这个荒岛。家长们听明白的就点头,听不明白的就乐了又乐。他们知道:这是一件好事,岛上来了一个好人。其中一位父亲说:“我听明白了,孩子给你吧,你咋整都行,他除了跟我打鱼,啥也不会。”
岛上的人,为感谢曲凤琴,给了她一个空着的草房。四壁是用水草和湖泥堆砌的砖一样形状的混合墙体,房顶是芳草凄凄的芦苇。一个星期后,曲凤琴率领着孩子和孩子的父母,在岛的最高点选择了校舍,然后像燕子垒窝一样,垒起了一座100平米的泥草教室。又用木板自制了10副桌椅板凳。一棵高高的白杨成了是早晨升起五星红旗的旗杆。
赵凯岛小学就这样成立了。
学校是成立了,可是岛上的孩子年龄段像芦苇参差不齐。6岁的5个,7岁的6个,10岁的7个,27个孩子有5个年龄段。曲凤琴在苦苦地想了两天两夜后终于创出一个“万全之策”:把孩子分成5个班,一、三、五是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上学日,二、四、六是四年级、五年级的上学日。一至五年级全由她一人串着教,叫复式教学。这就意味着她将要吃透一年级到五年级的语文、数学、史地乃至生物全部教材。
她教课时每天要上完一年级课,再上二年,再上三年级的课,紧接着又上四年级、五年级的课。她成了5个年级的班主任和数学语文的专科老师。她既领导学生又领导自己,一个人备课,一个人开会,一个人搞教研,一个人做教师,一个人当校长。所有的学生教材、学生课本、教学用品都是她自己划船去市里买的。
80年代她只能是民办教师,没有人给她开工薪。她和丈夫的生存来源只有靠打鱼。她的岛上身份和岛上的人一样:渔民。这些她都不在乎。让她在乎的是孩子们上学日无法保证。每年的夏季,扎龙湖水疯长,岛上周边的十几户渔家的孩子被水阻隔,上不了岛进不了校,十几个桌椅空着,她看不见孩子,心乱、心酸、心疼。她真舍不得让刚刚懂得知识的孩子又放弃了知识。家长们说:“曲老师,这么大的水,不好整,你的心,我们领了。孩子过不去,就让他跟我们打鱼算了。”曲凤琴说:“你们不用管了,从明天,我用船接他们!”
早晨5点,扎龙的湿地凉气袭人。茂密的芦苇丛,一条小船坐满了孩子。曲凤琴一次一次把船划到孩子家的门口,再背上孩子,趟水送到船上,划到小岛。晚上,再一个一个把孩子背上船,送回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曲凤琴的船没让一个孩子失学。孩子们和曲凤琴难分难舍,她是孩子们的精神寄托。孩子们说:“一天见不到曲老师,我们就想她!”
岛上,太荒凉太贫穷了。
至今没有电,没有灯,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清苦得连一处买生活用品甚至糖果的食杂店都没有。除了曲老师,渔民们都不愿进城。曲老师进城都是为了孩子:为孩子买书,取教材,为孩子带回现代生活信息,为孩子联系需要的生活用品,为孩子买衣买药,然后为孩子讲述外面的世界,激励他们成才改变命运。由于根本就没有学习经费,曲凤琴的27名学生,仅有的是每人一本课本,无任何辅导资料,曲凤琴用口播教学,仍然让孩子们学得如饥似渴。他们不愿放学,不愿回家,愿意和这位母亲般的老师一起共度时光。一个女孩子对曲凤琴说:“你要是我的妈妈多好啊,我的妈妈从来就不管我。”
有一次,7岁男孩杨德硕把保存多日的一块糖拿出来,送给曲凤琴说:“老师,这是我姨给我的一块糖,我没舍得吃,给你留着呢。你吃了吧,要不你的嗓子老哑。”曲凤琴望着孩子真诚的脸和那块已经很污浊的糖,眼睛湿润了。她说:“老师谢谢你,你吃了吧,老师不爱吃糖。”男孩子见老师不吃,又说:“老师,那我先舔一口,你再舔一口。”说完,男孩把糖放在嘴里含了一下,糖出来时带着口水。曲凤琴不忍让孩子失望,她知道那是最纯洁的愿望。她在那带口水的污糖上使劲舔了一下。男孩快乐极了说:“我不吃,明天我还要给老师留着。”
总是划船碰水加之岛上的潮湿,曲凤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左臂左腿整个身体左侧一疼起来,就不能动了。肩周炎更是像刀扎一样的痛,每上完一天的课。曲凤琴晚上回家经常疼得彻夜难眠。但是她从未耽误孩子们的一堂课。有一天,上完课,孩子们发现了她的病痛。10个男学生集体说:“老师,我们早商量好了,下节课,我们不上了。”说完便集体走上前来,让曲凤琴坐下:“老师,这节课,我们轮流给你捶背。”孩子们脱下衣服,光着肩膀举着小拳头雨点般地敲打着她的肩背。孩子们捶得汗流满面,曲凤琴的泪水如雨而落。她在心中感叹:“多小的孩子都有心啊!”那天,她的肩真的不疼了。
最让她心疼的是,在这个彩电早已普及的时代,这个荒岛却连一台黑白电视都没有。无电,让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一片黑暗。她和爱人想了一个办法,借助岛上的风力发电。她买了一个电瓶和发电机,在房前用树杆做了一个木制风车。试验成功后,又买了一台12寸的老旧黑白电视。自己发电是成功了,成功的那天晚上,她把孩子们召集到家,当打开电视时,却只能收到一个台:中央一台。孩子们惊讶地欢笑着,曲凤琴的心却充满苦涩:风力发电,是交流电不能转化成照明的直流电。电灯的梦想仍然不能实现。她在黑暗中告诫孩子们:“你们一定要用知识改变这没有灯光的世界!”孩子们齐答:“老师,我们一定会的!”
因为30多里的沼泽阻挡,曲凤琴经常和区教委失去联系。许多好的教育经验,学习信息,会议内容,政策精神,她总是在很久以后才知道。为了孩子,她买了一个传呼做接收传递工具。传呼有了,却很难接到讯号。有一次区教委召开教师会,她好不容易接到了讯号,会议已开完了三天。无奈,她想了一个办法,用布缝了一个口袋,把传呼放进去,然后把传呼升起挂上高高的风车杆上,一天升两次,早晨升一次,中午放下来看内容;下午升一次,晚上看有无信息。区里老师都有她的传呼号,总是积极主动为她多服务,但是她只能接受,无法回话,因为她没有手机,没有地方充电,现在还好,用风力发电可以给手机充电了。可风平浪静时,风车就不转了,发动机没电了,手机仍是形同虚设。
20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岛上走进城市,进入高中、大学,曲凤琴的志愿结出了累累硕果。而她,在20年的春秋更替日月轮回的孤岛上始终坚守着诺言:“只要岛上还有一个孩子,我就要成为他的老师。不离开这小岛!”
在这远离现代化的孤岛,曲凤琴和孩子们冬天用芦苇取暖,夏天用野草驱蚊,夜晚用蜡烛点亮求知。孩子们的衣服破了,她在课间为孩子缝好,孩子们饿了,她把做好的饭端到教室,孩子们病了,她划船星夜兼程去城里买药,孩子们成了她心中的最爱。见不到孩子,她的心立刻像岛那样荒凉。当孩子们像鸟一样飞出芦苇荡,她的心情像阳光,灿烂和温暖。
有一次,她背着60多斤的教材,踩着初冬的冰水,赶回小岛。半路上,她掉进了冰下的泽洞,半人深的泥水淹没了她的半截身体,她高举着课本,使劲拉住芦苇,挣扎了一个小时,才走出冰洞。回到岛上,她的双腿已冻得失去知觉,紧抱着课本的手竟结了厚厚的冰。
20年,一批又一批孩子,从岛上走进城市,进入高中、大学,曲凤琴的志愿结出了累累硕果。而她,在20年的春秋更替日月轮回的孤岛上始终坚守着诺言:“只要岛上还有一个孩子,我就要成为他的老师。不离开这小岛!”
无人交流、无人对话、无人理解、没有知音的孤独是最苦的。它比尖刀的刺痛还要疼,曲凤琴每天生活非常单一。除了教学,她什么也无法去做。这样的荒凉之岛,能做什么呢?现代城市的灯红酒绿,时尚女性的享受、消费,人生的多种需求,对于她,都是天方夜谭,遥不可及无比陌生。她的优秀,除了让荒岛上的孩子们获取了知识,改变了人生,还有就是,她用一种超人的坚强战胜了常人所无法忍受的无限寂寞和巨大的孤独!
当我去采访进入岛的曲折入口时,五、六条狗疯了似的扑叫着冲向我们,我正在惊恐,曲老师笑了:“别怕,这里很少有人来,这些狗是欢迎你,不会咬的。”走进曲老师的家刚刚坐下,一只硕大的白猫亲密地贴着我,在我的手上频频亲吻。曲老师又说:“猫和人一样,都喜欢交流,害怕寂寞。”半夜,这只白猫钻进我的被里,温暖地睡到天亮。
曲老师的女儿也是从这个荒岛进入大学的。她在不久前“母亲节”的短信上说:“妈妈,世界上有千万种活法,您选择的是最苦的一种。我只有用爱来报答您!”
当我采访曲老师时,发现她的学生只有五名了。一个学一年级的课,两个学3年级的课,两个学4年级的课。尽管5名,她仍然一丝不苟地教,一课不落地讲。每天清晨7点和5个学生准时把国旗升起在蓝天。
曲老师的家一贫如洗,最值钱的是那台12寸的黑白电视,从旧物市场花50元买的。古朴的窗棱,被风化的一条旧船,她带着的那条丝巾已被岁月的风雨剥去了颜色。
晚饭,是曲老师亲手做的:一个炒土豆片,一个炒鸡蛋,一盘鱼干,一盘咸菜。“这里什么也没有,真不好意思。”在蜡烛的映照下,她红红的脸充满歉意。
20年,她日常生活菜谱比这还要简单:咸菜、土豆、鱼干、白菜。
20年,她在这种无人知晓的荒岛上培养了150个学生,她(他)们都在曲老师的关爱下借助知识的翅膀飞向了全国各地,他们再也不会重复古老的渔牧生活。
每年大年初二,这些长大的孩子都要回到岛上像探望亲娘一样和曲凤琴团聚。
重温那所独特的一个老师的母校生活。孩子们说:“曲老师,等你老了,我们会养你的。”
当社会、生活发现她的时候,有无数人被她震惊。她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强烈要求去给大学生们讲人生之课时,她用3个小时讲述了她20年的荒岛故事。大学生哭了,教授们哭了,这样的高等学府好久没有这样抛洒热泪了。
中国传媒大学和南京电影制片厂租用了30多条船,划进岛,在荒岛上住了一个月,用曲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做原型,拍摄了一部《考试》的真实影片。一个名人演员也没有,全部演员就是曲凤琴和她的孩子们。她在影片里重复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最大的能力,不是教育孩子,是爱孩子!”
2005年曲凤琴当之无愧地被黑龙江省妇女联合会评为省“十大女杰”。选定的那天,她仍然在岛上给孩子们上课。是别人从四面八方给她发了无数短信她才知道。
2006年中央电视台《奠基中国》人物专访栏目向曲凤琴发出邀请,曲凤琴把积存多年的钱,凑足盘缠来到北京,她不是为张扬自己,她是为岛上的孩子们呼吁:“在中国,我们要特别关注那些贫穷无助的失学孩子啊!他们的生存求学太苦了!”
篇6
素质教育评估的探索与实践
1.确立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理念
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用全新的评估理念作支撑才能有效实施。我们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为目标,以系统论为理论指导,以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校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为线索,以指标内容达成度为依据,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人员参与,从指标整体入手,“走进学校看工作,走出工作看学校”。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综合分析认定。力图把督导的过程变为调研的过程,把检查的过程变为学习的过程,把座谈讨论的过程变为分析问题的过程,把反馈的过程变为培训的过程,把整个评估的过程作为督学与学校领导和师生感情沟通、智慧碰撞、信息交流的过程,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2.构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模式
我们建立了“规范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新机制,并构建起“互动捆绑式”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运行模式。所谓“互动捆绑式”评估,是一种评估过程的操作方法。“互动”是共同参与,研究论证,达成共识,其特点是使评价主体与客体实现矛盾统一;“捆绑”是联动制约,互促发展,确保公平。其特点有三:一是评估人员捆绑,由督导室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组成综合督导评估组统一进行评估;二是评估内容捆绑,将单项工作与整体工作整合运作,一次评价,结果共用;三是评估对象捆绑,把评校长和评学校结合进行,突出自律、他律、法律互补功效,结果通用;把评学校和评责任区进行捆绑,结果联用。推进“龙头带动,城乡互动,项目驱动”的工作开展,进而促进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这种评估模式既能避免重复评价,也能减轻学校负担;既保证了学校的正常工作秩序,也保证了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结果的真实有效。
3.把握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要点
第一,抓住一条主线。
抓住学校素质教育实施理念,即办学理念,这是对学校办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在督导评估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办学思路、各部门规划、工作记录,等等,这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线,也是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主线。所检查的三所学校,农安一中的“人要有一点精神”、德彪小学“尊重主体,面向全体”、合隆中心校“尊重的教育”三种教育理念,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实施理念,而且三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思路、各种计划等都是紧紧围绕办学理念而实施的。
第二,抓好两个落实。
一是抓好各项工作规划、计划的落实。实施素质教育,从学校规划、计划层面来说,要紧紧围绕学校办学理念来制定,并认真实施。在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过程中,我们注重学校各项规划、计划的达成度,通过验证达成度来检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效果。
二是抓好工作过程的落实。督导评估实践中,我们注重评价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是否扎实有效,如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措施是否明确具体、针对性强和实效性强,工作职责是否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到位,过程指导是否记录翔实,是否有评价、有反馈、有指导、有总结,相关必备的资料是否梳理、归档。
第三,突出两个结合。
一是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针对指标中评价本身的特点,我们采用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中涉及数量界定的要素,如班额、课时偏差率等采取查清相关数量,再进行计算,然后定等打分。而对指标中难于定量或不可定量的要点,采取定性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如办学思想中的四个要素,属于不可定量的要素,只能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及学校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和计划,综合诸多要素进行定性分析、判断,然后定等打分。还有些指标只用其中一种办法无法界定,我们采取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价,如艺术劳动教育中一看活动次数,二看活动质量,二者综合定等打分。
在评估过程中,我们注重检查方式、方法的创新,比如,评估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等指标,就采取走进课堂,通过听不同类型的课来验证;评估学校与社区互动等指标,采取走进社区,随访社区人士的形式进行;评估学校执行课程计划等指标,采用观课形式,全面验证学校是否开齐学科、开足课时,是否按计划授课。
二是规范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对基础工作指标采用规范性评价,即严格按照指标及相关文件要求进行评价,如执行课程计划,课业与图书管理等属于对学校办学的基础性要求,没有弹性,必须按要求严格执行。而对非基础性指标的评价,采用发展性评价办法,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校发展为本,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追求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依据国家对学校的法律法规要求,学校的办学现状和学校自主选择的发展目标,对学校发展的态势和绩效进行价值判断。如改革创新等指标,通过和领导、教师、学生乃至家长进行交流互动,综合分析,定等打分。对既具有基础性要求又有发展性要求的采用规范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评价。如教师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指标,对实验人数、论文篇数、实验过程等采用规范性评价,而对材料质量及效果则采用发展性评价方法,两种方法结合后,对该指标进行定等打分。
素质教育评估的认识与思考
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思考。
1.更新理念是前提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放在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上。为了实现这一评估目的,作为教育督导部门就必须转变评估理念,跳出“定等、打分”鉴定性评估的桎梏,一切从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出发,评估过程中,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参与和人的发展,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为学校领导和教师创造宽松的督导评估环境,用科学发展观和人文政绩观评估学校。践行“和谐督导,以评促建,共同发展”的评估理念,实施规范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估,和学校领导、教师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研究指标的内涵与外延,共同研究达标的策略与办法,重“导”轻“督”。通过交流指导,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让他们有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去追求教学的艺术化,创造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引导学校领导转变管理方式,走出繁琐的量化打分的管理模式,突出对人的尊重,让教师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扎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进而提升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实效性,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创新机制是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教育督导机制建设的灵魂。一种督导评估机制在一定时期内对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能起到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督导内涵的不断丰富,教育督导层面的不断扩展,教育督导理念的随之变化,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必须与时俱进。每一个督导评估机制,都是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到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重新构建。根据我县教育发展实际,不断创新并完善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模式,是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我们感到唯有创新才有活力,唯有创新才能更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评估的功能和作用。
3.督学培训是基础
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要靠督学有法有度、有章有序地去运行,这就要求每位督学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评估前,我们集中对督学进行长达两周的培训,努力使每一位督学做到:热爱督导工作,熟悉督导业务,掌握督导方法,具备督导能力,做到能督、能导、能讲、能写、能研;能把在督导评估中听到的、看到的感性东西,透过现象看本质,用容易被督导对象接受的语言准确地反馈回去;能把督导工作的计划安排、实施方案、评估结论、督导报告等用文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要乐于和善于进行督导评估改革实验和教育督导课题研究,尽快由经验型督学向科研型督学转变,以适应素质教育督导评估的需要。
4.过程指导是重点
篇7
顾客满意和顾客信任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说顾客满意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话,顾客信任则是顾客满意的行为化。如何使两者达到一种有效地结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些探讨。
何谓顾客满意
一般而言,顾客满意是顾客对企业和员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性综合评价,是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和员工的认可。顾客根据他们的价值判断来评价产品和服务,因此,PhilipKotler认为,“满意是一种人的感觉状态的水平,它来源于对一件产品所设想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顾客服务的目标并不仅仅止于使顾客满意,使顾客感到满意只是营销管理的第一步。美国维持化学品公司总裁威廉姆.泰勒认为:“我们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让顾客获得满意感,我们要挖掘那些被顾客认为能增进我们之间关系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的过程中,企业向顾客提供超过其期望的“顾客价值”,使顾客在每一次的购买过程和购后体验中都能获得满意。每一次的满意都会增强顾客对企业的信任,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的盈利与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感到满意,顾客也会将他们的消费感受通过口碑传播给其他的顾客,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但现实的问题是,企业往往将顾客满意等于信任,甚至是“顾客忠诚”。事实上,顾客满意只是顾客信任的前提,顾客信任才是结果;顾客满意是对某一产品、某项服务的肯定评价,即使顾客对某企业满意也只是基于他们所接受的产品和服务令他满意。如果某一次的产品和服务不完善,他对该企业也就不满意了,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感性评价指标。顾客信任是顾客对该品牌产品以及拥有该品牌企业的信任感,他们可以理性地面对品牌企业的成功与不利。美国贝恩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声称对产品和企业满意甚至十分满意的顾客中,有65
篇8
秦朝胡亥继承王位时,赵高位高权重,指着鹿称其为马,全朝上下无人敢反对,现作成语,意为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2、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3、岳飞刺字
篇9
一、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城市的经验证明,科学技术是控制交通事故的真正力量
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将不断提高,作为我们交通管理部门来说,公路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管理成效的大小,很大程度上是以我们能否充分发挥高科技作用密切相关的。据美国对其智能交通系统的统计分析认为,如果美国所有车辆都使用智能化交通系统,将使车辆的碰撞交通事故减少17以上,这意味着每年能节约260亿美元的交通事故损失。由此可见,交通管理科技含量越高、智能化程度越强,各种交通事故隐患就能被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就会大大降低事故的机率。
从全球范围看,自1886年世界上第一部汽车问世的100多年以来,人类吃、住、行、穿四大基本要素中行的要素发展最神速。迅猛发展的道路交通工具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至今己有3000余万人死于车轮之下,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目前全世界每年有5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但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由干不断改善交通条件,加强科学管理交通,交通事故逐渐下降。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有汽车1.2亿辆时,年死亡5.6万人,达到最高年份;到20__年汽车达2.5亿辆,年死亡4.2万人,减少了27.5%。日本在此期间的车辆增加了3倍,死亡人数减少了45%;法国、德国、韩国等万车死亡率均大幅度下降。
再以铁岭境内高速公路为例,从1998年沈四高速公路开通至20__年7月,共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142起,死亡179人,伤159人,造成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如20__年“1.28”特大交通事故,一次死亡17人,震惊全国。20__年3月连续发生“3.17”、“3.27”死亡5人以上的特大交通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受到上级领导机关的批评。在困惑之余感到,仅仅靠有限的警力管理交通是力不从心的,必须以科技的手段,借助科技的力量,延伸纠正各种交通违法的触角和覆盖面,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在这样总的思路之下,20__年7月以来,铁岭支队加大了科技投入,把科技强警作为第一要务加以考量,制定了总体规划,推出了科技强警工程。在市局的总体部署下,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投入1200万元,在高速公路和在市区的八街八路、19个主要灯控路口、5处无灯控平面交叉路口和2处主要路段上建设了道路交通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覆盖面达百分之百。可以说,全市道路交通安全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无论是科技先进性、投资规模,还是社会效果,都是铁岭市公安史上前所未有的。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运行以来,高速公路违法超速行驶的车辆大幅度减少,平均车速下降了10至15公里。20__年7月以来未发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特大事故;市区内的闯灯越线等交通违法行为大为减少,由每天的几百车次下降到几十车次,秩序明显好转。20__年全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08起,死亡58人,受伤337人,直接经济损失144万元,比20__年分别下降了36.9、49.6、46.9、45。仅发生特大交通事故1起,死亡3人,分别比上年下降83.3和87。
目前,铁岭市高速公路交通违法抓拍系统及城市道路电视监控系统已经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产生了立杆见影的工作效益:一是实现了从科技要警力的目标。交通管理武装了这些高科技项目,不但加大了交通管理的力度,还极大地缓解了警力紧张的矛盾,使科学合理地使用警力变为现实。如支队的交通管控中心,通过大型电子屏幕墙,及时掌握交通动态,通过迅捷的指挥调度,能够科学合理地调配警力,实时疏导交通。二是延伸了交通管理的触角。以上这些高科技项目,实现24小时全天候监控而不知疲倦,这是正常人力所做不到的,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科技的力量极大地延伸了交警管理的视野和触角,使交通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是提高了执法的准确性和公正性。监控设备所抓拍的数据信息,据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只要交通违法被抓拍,被处罚者都能心服口服地接受处罚,这就较好地解决了交警用肉眼去判断违章,而致起的执法纠纷,有效地降低了上访投诉率,使交警的良好形象得以提升。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发达国家的交通事故已过了高峰期,进入相对平稳期。我们国家的各级交管部门也正通过加大科技投入等手段,使交通事故逐步下降。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城市交通管理己完全实现以信息化为基础的自动化监控管理;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全程监控管理;普通公路交岔路口和复杂路段也基本上实施不同形式的科技手段管理控制交通。正是整个道路交通网络的现代化科技管理,确保交通网络安全、有序、畅通地良性运转,把汽车的副作用降到了最低限度。
纵观世界道路交通发展史及我国道路交通发展历程,我们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只有把科技有效运用于控制交通事故,置于预防交通事故的第一地位,才能实现在交通管理方法、手段上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才能遏制交通事故高发势头并逐步实现明显下降的目标。
二、我国道路交通科技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道路交通管理科技手段主要体现在静态路面监控、汽车安全技术和动态的路面管理两方面。目前,无论从静态监控和动态管理方面,各地科技的投入都没有达到理想的程度。在我国,绝大部分大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科技含量有较大提高,普遍建立了指挥中心,城市中心路段、路口基本实现自动监控,加之大城市交通流量大、车速低,城市交通事故以刮刮碰碰居多,死伤率低,相对来说,大部分中小城市、城镇及城市城郊结合部交通管理科技含量低,交通秩序较为混乱,交通事故死伤率较高。
(二)全国高速公路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尚不完善。大部分高速公路的管理仍然采用简单的、以人力为主的监管手段 。重建轻管现象较为严重,甚至出现了路越好、交通事故越多的反常现象。
(三)普通公路里程占整个交通网的绝对数,建设速度很快,管理监控科技含量不高,大部分公路基本上无任何管理监控手段。从近年的数据看,日本交通信号机数量是我国的16倍,交通标志数量为9倍。动态管理手段上,全国不少地区不具备测速仪、酒精检测器等基本的科技手段。
究其原因,
一是各级政府对交通管理的重视程度局限于浅层次,一般化,尤其对科技管理认识不到位,往往重基础建设,轻科技投人,重人防、轻技防;
二是对交通事故重在预防认识不足。往往重事故的处理,轻事故的预防,对交通事故虽有切肤之痛,但是亡羊就是不补牢,一旦出了事故,宁可花巨资处理善后,也不肯事前多投入一点科技装备防患于未然。对事故的处理抓得实、抓得紧,对事故的预防抓得空、抓得松。如果拿出一年的事故损失投入公安交通科技装备,效果不言而喻;
三是一些交通管理部门重实干、轻巧干,重体力的奉献,轻智力的投入,科技思想、科技意识、科技素质亟待提高。
三、实施交通管理科技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城市交通监控能力,挖掘其潜能,强化其功能,发挥其效能。目前,全国城市大部分实现了交通管理自动化监控,但功能和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特别是动态科技管理手段亟待提高。
第二,以科学发展观,作好科技管理交通规划。在新增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发展过程中一并完成交通监控系统的设计施工。切不可建设超前、管理滞后,避免建设过程中重复投资和浪费。
第三,在公路交通管理中,静态方面要阶段性推进基础监控设施,逐步完善路面监控、信息提示、急救报警等交通安全服务系统;在动态管理上,要加大投人和增强有效性,要灵活机动,要管用。
第四,制定有利于科技有效运用于交通管理的政策措施。一要发挥国家和地方的整体优势,整合科技力量,促进交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二是拓宽筹资渠道,解决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加强与科研单位合作,分享和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与知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汽车生产制造业要注视汽车安全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汽车安全技术涉及到安全防范、避免碰撞、减轻损伤程度、实施乘员保护等事故之前、之中和之后的各个环节。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切实加大开发应用力度。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23-01
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文诵读是单调乏味的。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从诵读指导和习惯养成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提高了诵读的实效。
一、古诗文诵读重在兴趣激发,贵在习惯养成
讲故事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习古诗时,适当引入诗人轶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有一个头发蓬乱的男孩,拿着鱼竿来到了小河边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了青苔的石头上,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他多么认真啊!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想问路,这个男孩连忙摆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这个情景被唐朝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下来……学生随着故事进入积极状态,后续教学就显得非常轻松。
古诗配画提高兴趣。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古诗包含着深远的情景,给人想象的余地。一首诗就是一幅山水画或者是一幅田园风光图,所以诵读时重现诗中的画面十分有必要。例如教学《村居》一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可以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放纸鸢”图,然后再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评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情境表演,学以致用提升兴趣。熟读古诗,了解诗意,还要让这些古诗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古诗的妙用。小学生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诗的情境中去,将诗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意,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知识小擂台或古诗才艺大比拼持久兴趣。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驱动力,可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只有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接触古诗,让学生喜欢上古诗,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古诗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古诗知识小擂台或古诗才艺大比拼不失为好的途径。
二、抓好诵读落实,提高诵读实效
1、时空保障
见缝插针,灵活诵读。充分利用语文课前预备时间等闲散时间进行诵读,或齐诵或抽背或推荐古诗文。探索出了“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好途径,减轻了学生背诵负担,达到了积少成多。即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到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唱一吟一故事”(唱一首歌、吟一首诗、讲一个故事)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再利用两天每节课课前准备的两分钟时间齐诵读,学生一般一天中的几节课课前两分钟准备时间就能背熟一首诗,再经过第二天的巩固诵读,基本能烂记脑中。
2、开展师生共读,做好诵读引领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师课前积极诵读经典,查阅资料,理解感悟。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体验情感,感悟内容,同读同背,相互提高。
3、加强诵读指导,培养诵读能力
阅读感悟,体验冶情。古诗文诵读我们遵循“诵读为本,模糊解读;导读为辅,重在体验;灵活多样,水到渠成。”的原则。让学生多朗读多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在朗读背诵中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为此,在实践过程中立足课堂,加强方法指导,探索总结出了“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想诗境;悟诗情”的古诗学习五步法,唤起学生对古诗文的情感,让古诗文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之中。
适当延伸,拓展诵读。教学古诗文时还应做到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可以从诗意、写法、诗境、诗情等方面着手进行拓展。如教学《悯农》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了。
背诵积累,厚积薄发。著名小说家、当代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小学生思想较为单纯,记忆力也处于最佳时期,可以指导他们先从各自喜欢的古诗文入手,逐步向扩展。采用限时背、接龙背、轮换背、表演背、联想背、据画背等等。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运用得当,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是会越来越浓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4、及时评价,激励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