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29 11:1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性学习心得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皮肤性病学 探究性学习

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皮肤性病学是近年来医学上出现的一门分支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属于专业性极强的一门课程,无论在研究疾病的表现形式、检查诊断方法还是治疗手段等方面,都与其他临床学科存在很大差异。

从目前来看,皮肤性病学教学存在着授课内容多,且具有很强的变化性和一定的复杂性,课时不足等问题。若单纯地依靠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传统模式的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样一来就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适时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网络资源的独特优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寻找高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皮肤性病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实施探究性学习

1.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和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以实践为途径、以过程体验为重点、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2.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和尝试

(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采取直观性、形象化的学习。皮肤性病学是一门以形态学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学科, 各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离不开皮疹的形态学特点,皮疹的性质、形态、分布、排列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绝大多数疾病都有比较特异的皮疹。为了突破皮疹形态这个教学的重难点,离不开直观性、形象化的教学。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教学时可以对皮肤性病学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进行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结合多媒体信息量大的特点,播放各种图片资源,必要时进行动画展示。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取代原本枯燥乏味的静态文字描述,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冲击,留下深刻印象,提高记忆效果,同时大大激发初学者的学习兴趣。

开展问题性、任务性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任务性学习实际上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学习的一种必备工具和有效手段,围绕着教师精心挑选的医学问题为中心,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学习过程。

例如,在皮肤性病教学中,教师布置关于银屑病的课题任务,把思路对学生简单说明后,要求学生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对实验研究方案进行设计。学生按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亲身体会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对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并及时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沟通,再通过自己的总结和反思,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会产生新的认识,理解疾病也比较透彻。实验时,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和图片资料。实验完成后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按要求撰写科学小论文。在任务性学习模式中,同学们高度参与,积极动手动脑,思维得到拓展,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重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式学习。采用小组学习模式的一般流程为: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组际交流-集体整理归纳。教师的职责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小组学习时,教师要求学生要主动完成课前预习和资料收集工作,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中,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论基本皮损这部分内容时,课堂使用多媒体展示皮损表现,结合若干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

采用小组学习模式时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一个“度”,切忌全盘包办;以分组活动为主时,要兼顾到全班整体,凝结集体智慧,共同重点解决疑难问题;遇到集体障碍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知识,启发思路,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激励学生形成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甚至是组内竞争。课堂上教师要做到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对学生的疑点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小组学习,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展示。在完成梅毒理论课堂学习后,布置学生设计梅毒治疗标准方案,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些常用的生物信息网站和医学网站,如何利用nc2bi.nlm.nih.gov /网站的Genebank数据库查找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广受学生欢迎的。由于角色的转变,学生愿意也乐意去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大胆走上讲台,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展示自我风采。学生的热情参与,使得打造活力课堂,快乐课堂的目标得以实现。另外这种类似“答辩”式的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开发了学生的智能,有利于养成自主学习习惯,避免学生抄袭他人,弄虚作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社会实践多样化

为将学生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课后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成立“皮肤性病调研小分队”、“社区服务小分队”、“健康医疗小分队”等社会实践,注重强化见习实习,让学生能通过社会交往巩固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技巧。

三、总结

总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在皮肤性病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切实可行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既可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际应用能力。而信息网络的使用,切实加强了学生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技能的形成,为皮肤性病知识的学习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灵活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于皮肤性病学教学,能够创造出高效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能够加速皮肤性病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斌,黄崇本.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医学教育研究专辑),2003,(2).

篇2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揭开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篇章。在“纲要”中提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纲要”所提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转贴于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篇3

Zhou Pingfeng; Zeng Weijia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州 510545)

(Southern China Business College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545,China)

摘要: 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的引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所有的形式;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观点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Abstract: Research learning needs rational leads. Rousseau's naturalistic education is the ideological basis of research learning; Dewey's "five-step approach" makes the research study from the conceptual level to practical level; Rogers's humanistic theory thinks that the research study indicate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 Luna's structural theory provides all the forms for the research study; Suchomlinski’s idea of "enable students to conduct independent mental" reveals the essential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study.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心理学 教育学 基础

Key words: research learning;Psychology;Pedagogy;foundation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212-02

0引言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它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科学地实施高校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的引领,否则会落入“盲动”的误区。鉴于此,本文仅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来龙去脉。

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是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基础

卢梭是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爱弥儿》是他写下的最勇敢和最有成就的著作之一,这本小说通过论述主人公爱弥儿及其未婚妻苏菲的教育过程,提倡自然主义教育。他认为人生来具有自由、理性和良心的秉赋,顺乎天性发展就可成为善良的人并实现善良的社会,故教育应受天性指引,以培养“自然人”为目的。

卢梭把儿童放在教育过程的中心,认为儿童有一种潜在的发展可能,而教育就是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其充分地实现这种可能性。他的教育主张被视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在教育界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大革命。杜威也认为,卢梭的关于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和根据儿童的需要以便发现什么是天赋的能力的主张,是现代一切为教育进步所做的努力的基调。也就是说,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人天生具有研究的欲望,教师应创设问题产生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研究的机会。从卢梭那时以来教育改革家们所强调的各种主张,都源于卢梭的观点。由此可知,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

2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走向实践层面

杜威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学理论对当时的美国乃至世界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有着重要的影响。他重视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推崇科学实验的方法并运用于教学法研究,提出“教学五步骤”。

“好的教学必须唤起思维”是杜威教学方法的一个根本性指导思想。杜威认为,教学的步骤必须依据思维的步骤。他把思维的过程分为五个步骤。疑难的境地;指出疑难点所在的位置;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根据思维的五个步骤。①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活动;②在这个情境的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③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④有条不紊地展开解决问题的方法;⑤通过应用来检验观念,使观念意义明确,是否有效。由此可见,教学五步骤使学习者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者自动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使教学与学习者的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了学习者的知识范围,锻炼了学习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因而,教学五步骤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推进了一大步。

3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

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至今魅力不减。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在今天仍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罗杰斯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教育的宗旨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变化与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人学会学习。他强调,“教人”比“教书”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一种能够促进有意义学习得以产生课堂气氛。通过教育环境气氛的不断改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

罗杰斯还指出,教师要以真诚、关怀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学习的决策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单独或协同制定学习方案,学习的目标着眼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内容退居第二位。学习的方法主要是自由讨论,自由研究。学习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做,学生个体提供自己的学业进展的证据,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其评价表示关心的反馈。自律是学生学习达到目标的条件,学生把自律者看成自己的一份责任,无需外加的纪律。

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主张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教育的首位,突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研究性学习指明了出发点和归宿。

4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所有的形式

布鲁纳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认知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接受信息和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认为具备一种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获得零散的知识更重要;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为了适应教学改革,布鲁纳提出了以训练和发展学生智力为目标的“发现法”。他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同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中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在对知识的主动发现中而不是在被动的灌输中加速认知结构的个、发展和改变。强调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

布鲁纳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为此,布鲁纳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条教学原则。①支持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以解决一项重要的任务或问题;②支持学生对所有问题的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利用他们作为激发学习的基础;④鼓励各种想法进行尝试;⑤提供机会并支持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由此可知,建构主义教学一般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组成,建构主义学习论所倡导的学习包容了研究性学习所含盖的所有形式。

5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的观点,揭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苏霍姆林斯基是20世纪前苏联的伟大教育家,和谐教育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中心,从这一中心出发,引出了他一系列教学论上新颖观点,其中“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最引人注目。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明确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不是消极的掌握,而是去获取,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如果学生的抽象的概念、结论、判断是他们在研究和分析周围现实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他们就能养成一种宝贵的脑力劳动的品质――即不仅通过直接观察,而且以间接方式去研究、认识和探索事实和现象的能力。”①可见,苏霍姆林斯基独到的见解对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内涵作了精辟的论述,学习者对学习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去研究、分析、发现,从而获得知识、能力,并形成习惯、品质、信念;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独立的脑力劳动。

综上所述,心理学和教育学为研究性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性学习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在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从学习的内容来看,研究性学习提倡从学生理念来看,研究性学习是个体独特学习方式的体现,应该在遵循个体独特性的基础上来实施研究性学习。

注释:

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特别是文学和历史)的教学时都能熟练地运用这种研究性的学习法。在这些学科方面,让学生进行独立工作的可能性是很多的,只是要正确地利用这种可能性,”“研究性的学习法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都可运用”等等.

李月英.论苏霍姆林斯基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实践.中国教育学刊,2001,(5).

参考文献:

[1]陈德琥.现代学习方式[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周采.外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黄希庭.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

关键词?押信息技术;有效性;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押1671-7503(2013)01/03-0006-02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效率最关键因素,而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

有效教学的实施涉及教学流程的诸多环节,其中,转变观念是前提,教学设计是依据,课堂教学是中心,评价反馈是催化剂,教学管理是护航,教师专业发展是源泉,学会学习是核心。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调查显示:66.7%的教师和69.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形式主要是教师演示、学生练习。数据表明: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被动地听讲、模仿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与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相违背,也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发挥,从而影响学习的效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评价机制问题,学习成绩的好坏以考试成绩为准,对三维学习目标还没有量化考核;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问题,不情愿或没有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

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依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部分信息技术教师上课没有教学设计。有的用老教案,有的光凭教学经验,毫无准备就讲课。根据课题和教学思路就制作教学课件。这就像盖房没有设计图纸一样,凭的是经验而不是科学依据。这也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和出现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

使用教材问题。应结合不同出版社的教材进行整合,内容的取舍、顺序的调整或拓展延伸,这样,才能更适合学情和学校的硬件、软件水平。但我们要利用教材才能形成教学设计,而不能凌驾于教材之上。

注重学情分析。新课程在重视教师的教的同时更强调学生的学。对学情的准确把握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依据,也是确定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的前提。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要适宜,体现信息技术的思想与方法。教学法目标设定得过大过空、过窄过碎,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导致教学抓不住重点、教学有效性差的重要因素。

三、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中心

教学环节要紧凑,环环相扣;语言过渡要自然,不留痕迹;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要注意任务的难度要适中,有一定的梯度,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学习目标能提高探究的激情,挖掘潜能,快乐中达成学习目标。

1.学习情境的创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情境可以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引导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情境导入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也要与教学课题密切相关,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和对新知识的建构;简洁高效的导入可以节约宝贵的时间,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为了解决学情差异的问题,在当前“大班额”情况下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完成作品,相互鼓励、共同提高,体验失败的痛苦,享受成功的快乐。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特别是衔接教材和选修教材,上机实践、探究、讨论、感悟、建构知识。为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补充资料,如指导操作的屏幕录像、激发灵感的参考作品、延伸拓展的知识内容等,特别是准备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材料,让学习目标更明确,更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发展空间。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个别辅导,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共同分享。交流个体探究或共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灵感。讨论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交流中得到的质疑、肯定和激励,都是学生真正体验后有价值的收获。“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创造条件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要明确分工和要讨论的主题,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探究完成作品,体验成功或失败。

3.“教无定法,重在得法”

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讲授、演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都很重要,只要能恰当地应用,就会有好的效果。

有的教师一口气把一堂课的内容演示完后,才让学生上机练习。这样不利于学生理解。建议先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常见错误及改正方法;同时,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把任务分解成若干小的任务,逐个突破,学习目标达成率高。

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其中,探究式学习方式应该受到我们的足够重视。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还可采用“问题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准确确定教学重、难点和突破的策略是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学效果是否良好的一个重要标准。

搭建教学平台,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搜寻、整理、综合有关教学内容的素材,建立链接、搭建信息技术学习专题网站,教师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亲身探究,改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竞赛对抗,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小组成员相互团结,发挥团队精神,并进行人文教育。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课时,教师事先分好三人一组,出好十个搜索题目,获胜者会奖励平时的个人学分,由小组长带领大家去完成,这样小组长会根据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题目,大家共同完成,如果有人不会操作,比赛后小组长负责帮助。这样每个人都掌握了搜索技巧,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利用即时测试系统,加入一些有关教学内容的选择题、判断题,学生可以自我测试,根据系统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自我调节学习。

5.动态生成的神奇是课堂教学的最大亮点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做好预设。课堂教学是动态的过程,要在实践中生成。如果教师一言堂,对突发事件或意外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按部就班地被教学设计和课件牵着鼻子走,那么,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挫伤学习积极性,势必导致课堂沉闷、学习目标难以达成。

四、评价反馈是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评价分享,以评促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课程评价观的变化,由注重单一性、结果性、数值性评价转向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检测到效果,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这种评价进行及时的调整,从而推动学习向更好的方面发展。设计的“学生评价量化表”,让学生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和任务完成、创新方面作自评和互评等级和综合评价。我们根据“教师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控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交互发展。

篇5

关键词:网络 研究性学习 思想政治

1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整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

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研究性学习,网络技术都是教育科研领域两个崭新的课题,探究二者在特定学科教学中的关系,对于更好的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

1.1 国家教育行政强制力与政策指导为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提供有力保障。2000年1月国家教育部决定,研究性学习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重要内容,列为必修课,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施行)》,要求各学校从2001年9月开始实施,对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特点,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1.2 网络技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许多地区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与主导,在应用教学中具有如下特点:①集约化的丰富资源。包括信息资源和智慧资源,是课程实施的坚实基础。②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③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④网络化学习的特点。网络化学习具有图文、音频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界面;网络能为学生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记忆特点的、以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学生可以查阅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复制、下载所需的软件和资料。

1.3 以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途径,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这种建立在“以教师为中心”靠灌输传授的教学模式中,学习的过程被理解为被动的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种教学、学习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却又存在严重的弊病: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完全忽略,甚至被压抑。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学生动手实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相长教学环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无论是研究性学习,还是网络技术教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重视教学、学习主体(学生、教师)的主体性、主动性,崇尚学习过程的自主、创造。

2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的探讨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以网络技术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给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挑战;如何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全国上下兴起以改革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已经续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的研究热点。传统的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只注重确定知识传授,“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培养的学生是一种继承型、“知识”型人才,而非创造型、实践型人才。

2.1 我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悖向性。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体现了国家、社会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从学生能否有效地接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解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德育要求的角度来看,必须强调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即应当充分重视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学生今天能否适应社会生活。从20世纪90年代全球第三次教育改革浪潮至今,各国教育改革此起彼伏,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更是层出不穷,改革的焦点集中在课程的更新上。在全球出现“教育战略热”和以“新国民精神”为主的新教育理念浪潮的大环境,我国教育以服务实现中华民族现代化为根本目标,教育改革和发展出现了如下趋势: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创新教育,从产学研分离走向产学研一体化,从学历型社会走向学习型社会,从教育国家化走向教育国际化,从封闭教育手段走向教育信息化,从教师的知识传承走向引导创新,从办学体制单一走向多元化,从集中统一模式走向非均衡发展模式。在新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理念,让学生适应以新科技革命为主导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2.2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的整合与思想政治课的改革一致。①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在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研究性学习主张探究社会生活,能迅速而直接地直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学习的过程和终结又能把研究性的成果得以展现和评价,保证学习内容的更新,时代性得以体现。而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网络巨大的信息量,使网络技术教学能在巨大信息量的前提下开展学习活动,网络的同步新闻、滚动信息保证了学习者涉足知识的时效性。②实施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符合思想政治课开放性的要求。一方面,当代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较多地接触日新月异的现实收获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德育教学注重培养完善人格,发展个性,而德育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和基本点。

2.3 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具体运用

2.3.1 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过程。根据研究性学习特点与网络技术教学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实施的流程可以分为:研读(初学)教材——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指导并开展研究——成果表述与评价,共五个阶段,具体实施简单介绍如下:

研究教材。这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它决定着以后学习开展的内容、手段、过程,甚至最终的成果表述。按照经验,研读(初学)教材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朗诵、表演、图片展示、“修改”教材等形式进行。通过研读教材,使学生对教材对所需要再深入学习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研究课题奠定学习基础。

确立课题。选择课题应当以课本知识为依托,关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与走向。一般说来,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和手段,确定课题可以教师选题,学生选题等形式进行。

制定方案。在确定研究学习课题之后,学生依据分组,各个课题小组结合自己的课题构思、目的、目标等,查询资料、调查访问,确定自己课题小组的具体研究内容,写出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当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各课题小组子课题的研究方案,以便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与评审。

指导并开展研究。在前面的几个准备环节之后,便进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质阶段,既开展学习活动。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研究方法,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调查法、咨询法等,以网络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展学习。其次,要求学生制定一个学生目标,学生就可以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在获取所需的信息之后,要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综合。

成果表述与评价。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会因此而得到提高。

2.3.2 基于网络技术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整合实例。研究性学习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学习形式不仅是开放的,而且还是多种多样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最好是由学生从显示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教师可以指导,也可以推荐课题,凡是与思想政治课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运用两项教学技术,发挥学生主动性,实施研究性与网络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选为教育改革的灵魂,数学学科的改革更是教育改革大潮的潮头。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拓展。”在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己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清楚表明,现在和未来的数学学习必须实现《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己经不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式的新的学习方式――“研究型学习”方式。

纵观《课标》的《总体目标》,学好《新教材》必须改变教学和学习方法。而唯一的好的学习方法,无疑是“研究性学习”方法。下面就此谈点笔者浅见。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不断追求卓越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或项目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获得的各科体验和经验为基本内容,以由教师为指导,学生按小组或个人形式采用探讨、议论、反复发现、总结,从而得出问题的解决,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为基本学习(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最主要特征就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与开放性,以达到最广泛地开创并发展学生的各科能力。

二、我们为什么要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1.“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达到的目标

就目前看“研究性学习”已呈现出许多明显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的“自立性”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课标》前言)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采取开放式,以学生“自主”为原则,由学生自行设计;自主学习,而不是以老师“自主”的教学过程。(这是区别于旧教学方式的最显著特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的经验去解决问题。不再“听命于”老师,老师则只作帮助、组织、指点,参与其“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看出了什么新问题,作出及时补充和调整。

(2)培养学生的“实践性”

《课标》前言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另一个特点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须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去选择、研究切合实际问题,去分析和探讨,以求得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一切都离不开“实践”。“研究”是现实的研究,是问题的研究。这就从根本上决定和培养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

(3)培养学生的“研究性”

在《课标》的《课程目标》中指出:“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说明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研究对象的发现者、选择者和确定者。要求对问题自主地、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地去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为得到研究结果,去实验,查阅资料,去请教他人……这一切也都包涵着“研究”过程。所以学生在完成“研究性学习”中,也就培养了学生的“研究性”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新课改”的主旨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课标》《前言》中说到:“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发展。因此数学要求人们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研究性学习”适应了数学《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创造精神,唤醒学生天赋的创造潜意识,养成时时、处处留意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好学习惯。同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达到了“创新”要求,还培养了“创新”所必备的思想品质:创新思想,坚强不屈意志,不折不挠精神;严谨仔细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一旦养成,学生终生受益。

(5)培养学生的“人文性”

如今许多学生“智商特高”而“德商不敢恭维”;“科技发达”,“人文素质欠缺”。在“研究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树立起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养成对科学负责,对人类负责,树立起“献身科学,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时展需要

“研究性学习”培养目标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但还得从下面几点再说明。实施“研究性学习”意义最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点,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时代意义。当今社会已步入经济社会、信息时代。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己过渡到“后工业社会”,在“后工业社会”里教育(包括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两点:第一,必须是“高效学习”: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的扩展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第二,为达到“高效学习”,就必须采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学习――“研究性学习”,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这就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而在教学中创设科学研究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增进思考和创造力。“数学是思维的工具”(恩格斯语),它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研究性学习”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第二点是“研究性学习”目标能力使学习者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加,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产生;人际交往能力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提高。

第三点,《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课标》不仅有“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知识技能目标,也有“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这种原则和目标就为达到一个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目前研究性学习为何仍然受到冷落

前面笔者己较“全面”地说明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和“伟大意义”,按理说“研究性学习”应该“兴旺发达”地在教学中全面开展。但事实远非如此,目前,就在我们地方和我们的学校,也只是“说的是素质教育,行的是应试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实施仍是灌输教育”。笔者以为其原因有:

1.高、中考指挥棒压力下,严峻就业面临是导致“研究性学习”难以实施的首要原因,“高分名校高就业高收入”,这在目前全围范围内是“生存方程”,而如何在考场上能获得高分?唯有高压灌输。的确,对于学生家长、学校,高中考显而易见是“高利害评价”,是关系到“生存”的考试。“研究性学习”对人的素质提高是有效,但是需要一较长期积累才能显露出来。除了极少数学生能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奖,获得保送重点大学或高中考加分外,绝大多数学生虽然存在科学探究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会有提高,但都不能得到“立竿见影”效果。虽然近年来高、中考试题有所改变,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但却因种种原因也不能有“立竿见影”效果。

2.师资水平制约了“研究性学习”开展。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具有跨几门学科、综合能力非常强的“多才多艺”“多功能型”教师,但在以往传统教育中培养出的绝大多数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研究经验,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不力,点拨不到位。

3.资源不足也是因素之一。基本资源与设施的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的资源与设施不只是导致“研究性学习”开展难的又一个原因。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信息难收集,需要的一些设施没有。

4.最关键的还是领导、主管部门和教师、家长们的观念的转变,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从招生、招生的试题和用人制度等方面作出改变,方能使“研究性学习”开展起来。当然这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啦!

四、实施“研究性学习”途径

在前面也“分析”了“研究性学习”实施困难的原因,这就为我们今后实施“研究性学习”多少找到了一点解决办法。笔者认为解决途径当然很多,但许多方法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能力所不能及的(如教科书的编纂,高、中考命题,用人制度改革)。我们这些凡人小辈只能做到力所能及的事,那就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者要认真解决好“培养学生能力”与“适应‘国考’考得高分”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还是教师要认识到:“其实能力高的学生定能考到高分”这个道理,“只有理解了,才会应用;理解加消化了,才会发展性的应用”这个事实。这就决定了教师课怎么上,知识怎样去传授:是“讲当然”,还是“讲所以然”?重“风暴头脑”,还是“重灌输头脑”?那些高中考状元,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都不是靠死记硬背知识考上的。

2.要求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知识更新,不断“兼学别类”。做到“有容乃大”,适应《新教材》的教学。《新教材》包涵文理,容纳人文。这非单一、专门知识拥有者所能驾驭之,所能教之。更何况《新教材》日渐走近高科技,谁不发奋学习,谁就失去“教书”资格。

3.坚持“负重前行,小步渐进”,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实施“素质教育”一样,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全国都在讲“素质教育”,全国都在做“应试教育”。有什么办法呢,在中国许多事就是这样。就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而言,只能首先自己相信“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才能在教学中一点点、一堂堂课实实在在地做下去。这样“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篇7

初中生在认知层面表现出来的特点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以下基本操作思路和实施线索。

其一,初中生初步具备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认知心理基础,但如果要保障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实施的成效性,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强化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实际研究性学习指导中应当做到积极介入、有效指导,同时教师要根据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辅导,使之能够最终完成研究专题。

其二,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实施效果的评估应当充分考虑到初中既有考试方式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对于学生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和“思考”的定势思维与认知局限表现出理应的宽容,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斗志,提供宽容的认知条件帮助其无压力地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在此基础上加以帮助和引导,提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效。

其三,在研究性学习内容与主题的选择、设计方面充分考量初中生思维特点,把握初中生思维品质的过渡性特点,以“恰到好处”的主题设计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拒绝“过难”和“过易”的内容选择,前者打消学生的能动性,后者则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只有“适度”、“适中”与“适合”的主题才是最优的。

二、情意条件与分析

研究性学习意图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体验来实现创造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能够突破既有教材限制的,可以灵活应用的活动方式。既使是有形的课程体系,一旦良好发挥其课程功能后,也将实现和追求一种无形的能力价值,这种无形的力量对于学习者的影响更是跨时空的。正因为以上的价值,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功能实现需要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体验、充满热忱的理智感和坚强的意志力,也要具备批判性、独立性的意志品质。那么初中生是否具备这些情意条件?提升与建设初中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情意条件应该从哪些策略着手呢?

心理学既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情感也较以往更为细腻,他们会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和自查。另外,初中生在情绪情感方面出现矛盾性的特点,多表现为两面性和两极性。例如,初中生的情绪往往呈现强烈与温和、可变与固执、内向和表现性等并存的现象。

由于情绪情感的发展需要,初中生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呈现出日益重视朋友关系,不再盲从教师权威的特点。初中生不仅在情绪情感方面有自己的表现特性,在意志品质方面也有不同于小学和高中的特征。例如,初中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近因动机更为重视,一定程度地会忽略长远的或是未来的学习效益。初中生还常常呈现出决心大、行动迟的特点,存在拖沓和摇摆不定的特点。在自制力方面初中生表现出过渡性特点,即比小学生自律性高,比高中生自制力差。综合初中生在情感和意志心理方面呈现出的特点,我们认为初中生已经具备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情意基础,但是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成效性则需要不断完善情意条件,分析初中生的情意特点以展开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在整体了解和把握初中生情意心理特点后,我们认为,初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挖掘研究性学习的情意目标,从积极情绪培养和正向意志品质养成方面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并将初中生情意心理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标组成。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呢?这个目的或许是多元的,可以说是为了知识的提高,也可以说是为了能力的培养,还可以说是为了促进学生情绪和意志的良性发展。我们以为,这第三方面的目的更应该受到研究性学习设计者的高度重视。因为无论何时何地,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对学生情商和逆商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情商与逆商对于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尊重初中生的情感特点,选择适宜的问题或活动项目展开研究性学习。所谓尊重初中生的情感特点,就是要求教育者和研究性学习指导者在活动实施中充分考察初中生的情绪、情感特性,这种特性的考察既包括一般意义的,对于初中生情谊心理的基本把握,也包括对于初中生新近情绪变化的观察和辨识,既能“总揽全局”,又能“洞悉局部”。事实上,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都需要充分调动初中生的情感积极性,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初中生情感两极性的发展要求,因势利导,以情感蕴蓄能量。

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情感示范”,以此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直接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本身而不是研究性学习结果感兴趣,这是研究性学习指导者需要认真思考的。因为这个问题的解决,会使初中研究性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以为,发动教师的情感力量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教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绝不能将自己置身于研究性学习之外,当“世外高人”并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只有将自己置身于、融入于研究性学习中,并且能够使自己情绪饱满、精神焕发地参与其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直接兴趣。

第四,做好研究性学习的监督和反馈工作,以预防和管理初中生的经常立志又立志不长的问题现状,以协助初中生的自制力品质的发挥,进而提高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性。初中生的意志品质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坚持性,又具有一定的反复性,也就是说初中生对“坚持”的坚持性不够,所以在实际的学习中也出现常立志但立志不长的特点,这种特点也很有可能出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因此,相关组织者与设计者应当建立一定的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初中生的研究性学习态度与情感、意志的表现及时洞察,同时监督研究性学习成效。在这个监督与反馈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问题做出及时调整,这种调整既包括认知层面的调整,例如对研究主题或是研究内容的重新考量;也包括一些制度层面的变革,例如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效应的预警机制,等等。

三、个性条件与分析

研究性学习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最大程度地允许学习者展现“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认知理想和成长观。学生能够发表不同于教师的意见,有权利为自己的主张辩护和坚持。另外,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合作和分享基础上的课程或是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习者之间展开良好的认知沟通与交流,也需要指导者与学习者之间展开必要的情意互动。那么,初中生是否具备上述提到的研究性学习所必需的个性条件呢?在个性特征方面,初中生表现为自我意识的飞速发展,同时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主观上的偏执性,主要表现为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意见。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也使得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另外,初中生还一定程度地具有了反抗心理,尤其当其认为自己的独立意识受到阻碍,自主性没有被重视以及他人强迫其必须接受某种观点时,反抗性心理就会油然而至,有时候甚至一发不可收拾。鉴于此,我们建议,结合初中生个性呈现出的特征,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组织者应当树立以下具体实施理念:

首先,初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资源的挖掘、主题的设计与呈现方式等都应当做到因人而异,因学习者个性条件与能力资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以此增加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度。挖掘研究性学习资源首先应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储备,例如,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呈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

其次,从积极的角度维护,发扬初中生的自主发展需要,鼓励合理、正确的自我辩护,对其自我意识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给予更多的信任和理解,同时要监督、预防初中生表现出来的偏执的认知和不良的自我辩解。初中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性,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有意识地加入了自我分析的成分,这个特点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心理前提。鉴于此,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当充分肯定和尊重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特性,并积极鼓励初中生的独立性,为其提供自我意识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应当帮助初中生监督和辨别自己自主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理念和偏执性认知,进一步促进其自我能力的和谐发展。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网站;整合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概念已经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以各种方式探讨课程整合形式,但大部分整合方式的研究集中在具体的学科之中,基于Internet的学习网站的建设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视点,其基本特征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目标相同,因为网络为完成信息技术与多种知识的有机整合提供了资源环境和技术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学习网站的优势

本文所探讨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课程的整合,其整合环境是专题学习网站。专题学习网站是指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围绕某门课程与多门课程密切相关的某一项或多项学习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专题,让学习者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型学习网站,它可以用来存储传递加工和处理教学信息,还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交流,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价反馈。

从以上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基本要求及两者的研究范围来看,专题学习网站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以下的优势:一、专题学习网站连接的是巨大的知识与信息资源库,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开放的环境,容易激发学习者积极参与的心理需求。二、专题网站的智能化交互性特点,使学习者可以控制信息,改变信息组织过程,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三、专题学习网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跨时空的交流、研讨平台。四、专题内容的设计带有综合性、跨学科性,适合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理论基础

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的理论基础是认知灵活性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观点是:在复杂和非良构领域中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进行的双向建构过程;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教学的观点是,在教学中要采用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lnstruc- tmn)的方法。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以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以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从认知灵活性理论所支持的随机通达教学的特点可知,在教学或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中应给学习者构造一个非线性的网状学习情境,由于对于高级知识获得的阐述符合信息社会知识日趋复杂化的时代特点,随机通达教学要求的超文本形式又与网络上信息呈现的方式相一致。认知灵活性理论吸取了建构主义和认知加工理论的精华,因而对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具有以下指导作用。

1.对信息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基于资源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使学生可以以非线性的方式灵活地在各个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这些特点恰恰与认知灵活性理论所主张的超文本学习环境相吻合。创建基于因特网的学习型网站,并使之具备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对信息、资源的有效组织是较好的途径。

2.以学为中心。在研究性学习中强调“自主性”、“生成性”,实质即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既跨越学科的逻辑体系,又超出专家预先设定的学科课程内容范围,以信息技术为支持,注重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的对学科知识的运用,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去完整地认识作为有机整体的客观世界。对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下,为不同的目的,用不同方式加以学习,将有利于发展和促进学习者的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研究性学习是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即就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以及相关的观念性理解。当所面对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常常需要同时激活多方面的相关知识,并综合起来做一定的推理和转化,以形成解决当前问题的思路。因此,问题解决可以从不同的途径导致学习的发生,它可以巩固原有的知识技能,可以深化学习者的理解,促进知识经验的整合联系和灵活应用,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建构新的问题图式和原理性知识。

4.强调“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通过网络,学生既贡献自己的想法,又共享他人的意见,是知识学习的有效方式。

三、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

在以上认知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于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师生先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网站和内容的整体架构,然后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来组织、查阅相关资源,生成具有一定结构化专题知识的网站。另一方面,师生以这个网站为基础,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不断地提高对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的程度,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结构,不断地完善网站知识和内容。整个研究过程中,信息技术将有机地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环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的设计:

1.专题网站主题的确定原则。这里的选题指的是起始时专题的确定,这既是专题学习网站的主题,又是一个大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在选题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新课程基本内容为题材,集中体现新课改的思想。基础教育推出的新课程,其内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具有非常广泛的题材。因此网站专题的设计要从新课程的题目入手,在新课改思想的指导下,选择具有统一性的内容作为专题。

(2)围绕主题进行学科间的整合。专题学习网站的思想是:围绕特定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多方面知识的有机整合,形成专题知识库,让学生从整体来认识事物。因此,要注重从全局把握一个选题,来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3)扩展性和开放性。专题学习网站所包含的知识可能是全面的、综合的,但是绝对不可能包含了所有的知识。因此,专题学习网站的选题也应该具有较大的扩展性和开放性,随着研究性学习的不断开展,网站包含的知识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要问学习者提供在整个专题研究性学习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预备知识模块。在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整合的专题学习网站中,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任务。在这种学习方式中,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同时又是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的工具。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在网站设计和开发的过程中应设计信息技术预备知识模块,使那些对信息技术的操作问题有困难的学习者在必要的时候进行自主学习,以突破信息技术的难关,达到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

3.以专题学习网站为资源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建立起来的专题学习网站,是初期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成果。以此作为资源,可以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从而丰富和完善专题学习网站。这也是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

选择扩展研究时,选题依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决定着整个专题学习网站的价值和意义。下面是围绕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原则:

(1)立足于网站选题的角度,多向扩展。按照“整合性”选题原则,专题所包含的应是具有学科间迁移和扩展的主题。因此,在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合理的知识迁移性研究。这样不但能对专题知识进行多视角的扩展和挖掘,其实也是相关学科知识的一个典型应用。在进行这样的扩展时,可以找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学习。

(2)立足于小的知识点,精益求精。网站的专题知识根据研究性学习的程度,有深有浅。以此为资源进行学习时,如果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但是网站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源,那么这个内容就可以作为一个扩展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学习者围绕这个小主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也扩展了专题学习网站。

(3)立足于提出的疑问,解决问题。在以专题学习网站为资源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可能对其中的一些事实、现象、史料、原理等提出疑问,这时,学习者可以以产生的疑问作为主题,进行扩展研究性学习,然后也作为专题学习网站的补充。

(4)立足于兴趣所在,深入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能对网站提供的知识、内容、甚至一副图片、一段文字等等产生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性学习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篇9

关键词:信息 加大 学习发展性

物理学史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运动规律以及所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要想让我们的初中学生初步狩猎并掌握物理课程中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爱好物理的情感态度以及理想的价值观念,需要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必须赖于一定的条件,笔者从事初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多年,上岸培养学生诸多能力的重要,倍感当今物理教学加大学生信息量的摄入利于我们学生资助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的必需,所以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加大学生信息量方面尽可能做到这样几点。

1、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利于课堂教学的诸多信息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多种信息量是近乎呈几何级的速度上升,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尤其是物理学科的教学无疑是一个机遇,当然目前我们的物理教学亦在影响下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如为了我们课堂教学的有趣,让一些看上去比较死板的物理内容,能够活跃起来,则去利用多媒体手段,把课本上的文本内容,配上与之相匹的画面或是静态的,或是动态的这些图文并茂的内容实质是相当切合学生学习的信息,比如我们学习声现象,应当说学生对声是再熟悉不过,但要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或是解释,学生则显得朦朦胧胧的,如果能把一些动物在不同场合下传播声音的途径和方法都做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现场感悟,那么学生对声现象的问题则可迎刃而解,而这省时有效的成功则更能激发我们的学生去产生日后学习物理乃至于用物理的兴趣。

2、充分利用文史资料为学生提供利于学生意志品质形成的信息

众所周知,我们初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多为物理,也不够复杂,其内容页比较浅易,应当说利于我们的学生去学好物理,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作为初中生而言他们对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的理解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尤其是碰到点滴的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不一致而需要比较复杂的抽象思维时,大多数学生便气馁纷纷,弃而远之,应当说着不是我们初中学生学号物理的理想的意志品质,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从初学物理就具有良好的一直品质除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外还必须让其从物理研究史中得到启迪,得到感染,既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物理从古至今经历了人类探索和逐步认识世界的现象、结构、特性、规律和本质的复杂过程,探索、研究,又要让我们学生知道在物理现象发现本质的丰富多彩且复杂曲折凝结着多少人的心血,甚至有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的物理教学需时不时地渗透相关物理研究史的文史信息,这样有利于我们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以先哲为榜样,努力去探索自身在学习物理中的未知领域,形成自身发展性学习物理的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为学生提供利于学生不止探究探究的信息

应当说任何一门科学都经历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模糊到明断的发展过程,科学中过去解决不了的问题,前任未能解决的问题,后人予以了解决,那么我们现在感到十分神秘的问题,未来肯定能过得以解决。如果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生物理中知道这些方面的信息,肯定能走到激发学生探究不止的奇特效果。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现代科技成果我们初中学生是根本不可能去知晓其中的奥秘的,但有一点我们应当承认,现代科技成果的出炉也会与我们当今的人在往日学习物理学号物理的基础上加之于现在的奋力拼搏所分不开的,可以想象,每当我们能够把最新科技成果的信息传播给我们的学生,那么我们定能在不少的学生中播下研究物理进而不断创新创造而攀登科技高峰的种子,我们也十分坚信这种子将能在不远的将来发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4、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利于学生探究身边物理的信息

教学物理,我们只能用教材去教,而不能只去教教材,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用教材去教则可以使得我们的学生去发现身边无穷的物理现象,摩擦力是我们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生活中的摩擦力亦比较多,学生平时的生活行为以及诸多的生活现象则有不少摩擦力的现象能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光也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让学生去回味生活中的光学生则可产生诸多的关于生活中光的疑问,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白炽灯和日光灯有区别吗?出现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森林中的太阳光一般多呈彩色,这又为何?”实践让我感到初中物理者能够通过探究解决自身生活的物理问题则为终身学习物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5、充分利用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积累利于学生充分发展的信息

无论何种学科的学习,都需要让我们的学生去自主学习,物理学科也应当不例外。而要使我们的学生在物理学科中去自主性学习,那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应当离席而去。要使我们的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去自主性学习,那么就应当让我们的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去学习,如在自身的区里教学中,躲让学生去自主越多越让学生系统地获取物理学科知识的材料,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前让学生围绕阅读题纲去边读边思,取得了自主预习的效果,课堂上让学生自主阅读概念,规律等,则让学生取得了正确掌握知识、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边沿的效果,课后再让学生通过读去进行总结性、归纳性的梳理,则让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消化和巩固的效果,应当充分地肯定,学生学习的方式不一样,获得的信息量也大不相同,储存于学生大脑的稳固性也显然不一样,比如物理学科中的实验,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去多于实践,去多于思考,那么我们的学生则会派生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理念。

参考文献:

王棣生 中学物理创新教法实验改革探讨 学苑出版社出版 1999

篇10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心理干预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后,在心理状态上会分为几个阶段。学生跨人大学校门的一刻直到升人大二之前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大一新生。有关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显示,大学新生表现出来的大学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因此,也成了当前阶段大学生健康发展问题的主要话题。通过积极帮助此阶段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学习与生活环境。本研究中充分结合了五大发展理念,并因此形成解决对策。希望可以改善当前大学新生心理干预工作的水平。

一、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发展情况

学生在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之后,针对新生角度心理出发,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方面开始面临更大的压力。同时,一些学生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现阶段,对大学新生方面的心理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环境适应性分析

新生在大一阶段,一部分学生可能从未住过校,甚至一些学生从未来到过陌生的城市。在突然进入新的学习环境之中,一些原本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便成为普通学生。面对所有环境的突然变化,必然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适应当前环境。尤其是班级以及学校中身份的变化更加会让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形成落差。促使新生无法很好的接受当前问题。学生也会更加思念家人,在学校与交往中产生不良心理感受。

(二)学习适应情况分析

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区别于传统高中环境学习。高中阶段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为主,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则是教与学并举。为此,学生就已经当提升自学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相对高中,大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传递的信息量巨大,因此,需要课后进行复习,如果缺少必要的自学能力,则学生就无法更好地适应这种学习生活。一些新生在步人到大学之后,认为自己应该放松一下,但是这一放松就让自己完全跟不上别人的脚步,更加跟不上大学学习生活的脚步。同时受到学生心理因素的影响,对自己所选专业的认可度不足,造成对学业方面的倦怠,促使学生学习方式也开始发生明显改变,专业思想更加受到影响。

(三)生活适应性分析

学生家长认为高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也已经开始成为了人们的共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认为,应当在高中阶段为孩子提供一种十分专心的学习环境,针对孩子的关怀更加是细致入微,不让孩子做其他的事情。原本应当是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家长全包了。为此,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仍然不会照顾自己,在生活能力方面表现极弱。更加上南北地区生活习性上存在差异,促使学生对生活无法形成适应性。另外,也存在一些家庭经济能力较差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在遇到困难之后,也并不会面向学校与同学求助,造成对内压力过大。

(四)人际关系分析

当前大学新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从小生活在家人的关爱与照顾之下,不可避免将会产生一些人性等情况。在步入到大学之后,则在过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可以说对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挑战。一些学生不善于沟通,不善于表达,因此更加不懂得如何更好地与其他同学之间友善相处。这个不习惯,那个不适应,造成宿舍之中所有同学都可能出现摩擦。加上班主任等相关导员对班级的了解情况不多,,造成了学生可能会产生孤独感。

(五)情感问题分析

大学新生在高中以及初中阶段可能就已经开始恋爱,因此,到了大学阶段,新生面对恋爱方面的问题,将会更加明显。甚至出现感情问题处理情况不佳而发生寻死的情况。进而可能会造成学生荒废学习,产生精神类问题。一些新生并不了解生理l生方面的尝试,可能会对身体上出现的反映产生罪恶感,甚至造成心理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会单相思,偷吃禁果,进而产生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以大学新生为焦点的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策略分析

基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研究目前已经成为高校针对大学新生教学中重点研究问题,在新时期积极提倡新的教学理念,以促进新的教学改革与教学发展。在党的十会议中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策略,这不仅仅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我国教育提出了理念指导。基于此发展理念下为大学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以提升其学习适应性,促进其更好发展。

(一)基于创新的心理干预策略

在十会议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针对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研究来看,新时期其心理问题表现出不同特征,为有效开展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就要不断创新其心理干预手段,以突破目前的心理干预现状,促进其更好发展。所以,在针对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过程中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思想,保证其干预策略的制定在思想上或方法具有突破性、针对性、创新的。在传统的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心理干预工作中,各高校更多的基于心理学原理进行策略制定。通过诸多实践证明,引起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十分复杂,包络个人、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为有效解决该心理问题,应基于心理学基础上进行社会学、行为学等诸多知识的整合,形成系统的、创新的心理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