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交流范文
时间:2023-03-15 04:2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交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次学习的学校是县城的实验小学,这所新建的学校坐落在半山坡上。沿着一级一级旋转的石阶,终于走到教学办公一体楼前,站在这里俯瞰学校大门,别有一番景致。接待处的老师指引我们来到三楼的会议室休息。由于来得较早,我们有时间先参观参观他们的教室。每一个教室都布置得别具一格,可见每个班主任都花了不少心思。暗自对比了一下,我不禁惭愧不已。我们一边参观一边感叹:这学校的教学条件真的不是我们村小可比的,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移动黑板和多媒体教具,我不由地也心神向往起来。难怪每年都有一大批的人前赴后继地想要考进城,有个别人甚至持续了好多年。这样的教学条件确实挺诱人的!
我听的是一堂四年级语文《万年牢》和一堂国学《话西游》,国学热是最近县城流行起来的,但在我们乡村却还没什么动静。语文课堂的简洁自主、国学老师的诙谐幽默,让两堂课效果惊人;学生的积极主动、教师的适时提点,也使得我们这些听课的人也听得津津有味,感叹时间过得太快。
后来,在该校校长的介绍下,才知道他们这种课堂教学也是正在实行的课堂改革――瘦身课堂。简校长还给我们介绍了她的课改理念及课改规划,她把课堂改革分为“三部曲”:物理瘦身―化学瘦身―有机瘦身,并详细地介绍了每一步名字的含义及准备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达到预定目标。
篇2
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目标为基础,以团体学习为特征,以系统思考为关键,以提高团体整体学习力、创新力、竞争力为核心的组织系统。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反思,达到个人及组织的自我超越,突破极限,实现众人一体的创造。研究表明,学习型组织的构成主要包括六大要素,就是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机制;建有多元反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具有实现共同愿望的不断增长的学习力;工作学习化使成员实现生命意义;学习工作化使组织不断创新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创建学习型组织,应重点把握以下环节:
第一,确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型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学习,而只有当学习成为每个成员的真心向往,创建学习型组织才能获得永恒的动力,才能逐步推进、完善和升华。这要求每个人都要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学习理念。要充分认识到,当代一切竞争的实质,是人的学习力的竞争,也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学得更好的能力;学习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成状态,是生命趣味盎然的泉源,学习不仅是为了谋生,而且是为了创造生活;人的一生无法区分成“教育阶段”和“工作阶段”,而是“终身教育”,必须把现行的学校教育延长为“80年制”的“终身教育”;一生求新、求奇、求异、求美、求乐方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使自己成为更好的社会公民、家庭成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篇3
第一、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一般要求学生们由2至6人组成的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课前,教师要根据实际,把学生分威恰当人数的小组,选好组长。交流前,学生要听清楚交流的要求,在组内做好分工,先耍留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小组的交流才会是有的放矢的,否则是茫然的。然后再在组内交流,必要时,可以做一定的记录。汇报交流结果时,汇报人要说:我们小组的想法是什么,不能说我是怎么想的,这样才能代表小组的意见,是集体的智慧。学生交流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了解交流的情况,适当做一些指导。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意义》时,要揭示什么是分数时,教师就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综合小组的意见,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评比,自己决出最恰当的,完整的意义。学生不仅可以在自己小组内取长补短,还可以在全班的交流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升自己,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公,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能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我们的教师要给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创造良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勇于质疑。例如: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会碰到“数”的问题,因此,让学生能从数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交流身边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分类,并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它们的形状,在组内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学会合作交流,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再比如:在估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估算的方法,再在班上汇报,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并比较不同的方法特点,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学生可能掌握多种方法,还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培养了学生之估算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
第三、正确评价交流合作成果
篇4
合作交流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方法。独立思考是指学生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交流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给予一定的个别学习时间,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而且还能切实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但对于那些不属于探索性的内容,采用合作交流就不合适;从学生个体参与探索的心理视角分析,独立探索有利于全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实践,逐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使主体参与具有广泛性。合作交流有利于思维的互补,使探究解决的问题更全面。但由于学生个体学习习惯、基础的差异,一部分学生可能成为事实上的“旁观者”。因此,当问题的思维力度不太大、学生“跳一跳”可摘到果子时,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流程进行;对于思维要求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在教学中,处理好合作交流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如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同桌之间利用课余时间准备好的圆的模型,固定一个圆,让另一个圆不停地改变位置,一个学生操作,另一个学生记录两圆之间交点的个数,随着位置的不断变化,交点个数也在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准确地判断交点的个数但是不能准确地说出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合作交流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也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教学理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利用合作交流。在复习课和练习课上,学生写作业和做练习时,就要独立思考了,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性格各异,因而自习课上就有一部分学生随波逐流,总是等着别人的答案,久而久之,就忘记了思考的真正内涵。因此要合理利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才能充分体现现行数学大纲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作者单位 河南省清丰县双庙乡第二初级中学)
篇5
目前的高中学生在学习上有着非常强的时代特点。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个性化需要,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理解,易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不再人云亦云。他们的选择性学习意识比较强,感兴趣和不感兴趣内容在教学上的学习效果也很明显。生本教育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特点,应需而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个人先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四重唱。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尝试着运用生本教育,下面就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对生本教育的认识。
一、交流与讨论的意义
1.交流与讨论中渗透着对生命的尊重
交流与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用交流与讨论法教学可以调动教师和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口头表达的能力。生本教育就是要倾听学生的声音,接纳学生的理解,洞察学生的困难,让知识与能力水到渠成地流入他们的心田,丰富他们的智慧。交流与讨论的教学方法使师生共同参与,并且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用武之地,也让教学更好地体现了为对生命的尊重。
2.交流与讨论中闪烁着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从传统观念上来说,一个教师的教学是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把问题经过严谨的分析、周密的设计、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学生往往会感觉到“听懂了”,但是做作业或考试时“又不会了”。而且,生源年年不同,这就意味着他们有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对知识的领悟也不同。交流与讨论中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将问题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构建一种师生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帮助个体的学习,来促进个体的发展。生本教育之所以如星星之火般燎原起来,就在于它有了前所未有的鲜明服务性质,为学习者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好学意识服务。
二、交流与讨论的思路与技巧
1.交流与讨论的内容
布置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是为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新编高中苏教版的化学教材更好地融合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化学学科发展的线索,构建了【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等一系列的栏目。这些栏目不仅是在学生现有的水平上展开的,而且还立足于发展,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外延。教师可以通过借助这些栏目教学,从而主导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利用好这些栏目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深化学生的认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学生学好化学提供机会。
2.交流与讨论的思路
交流与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结论,或者为问题的最终结论提供解决的依据。这一过程可以用以下模型图来表示。
3.交流与讨论的技巧
一是交流与讨论要分层次进行。交流与讨论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本教育的实践分层次进行。在高一上学期刚刚接触交流与讨论时,教师可将交流与讨论的题目跟学生以往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一些具体化的问题,让学生用现有知识加以分析,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比如高一苏教版高中《必修1》专题1第一单元“氧还原反应的概念”问题的讨论。学生刚刚由初中升入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少。可以由教师提出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产生一种自己通过交流与讨论,获取某种知识的自豪感,久而久之对“交流与讨论”的体验,发现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讲授高一苏教版高中《必修2》专题1时,就可直接运用【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获取一定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这时小组讨论仍利用课堂时间,但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高二随着学生交流与讨论能力的提高,教师的要求相应提高了,而且“讨论”的范围也随之扩大了一些。例如:在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2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教学中,在学习关于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后,再继续学习“运用压强、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将学生交流与讨论的时间向课外延长,讨论的结果要求形成简明扼要的提纲,最后各小组就这一主题以不同的子课题研讨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在第三单元化学平衡的移动中最后一个【问题解决】《合成氨条件的分析》中,笔者根据三个“活动探究”设置了一个情景:“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专家小组,这里有研究化学平衡的专家、有催化专家和材料专家,大家要对一个既将上马的新合成氨厂的筹建进行技术论述,以选择生产合成氨的最佳条件,并写出可行性报告的汇报提纲”。第二天,全班十四个小组都做出了书面提纲,教师选择了最好的一组向全班同学汇报,他们不仅解答了新工厂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情况,而且还提出了合成氨的前景。同学们的汇报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学习情绪空前高涨。这个班在高二整个学年中,化学科成绩始终名列平行班之首。
二是学习对象要分小组讨论。①在开学初将全班的学生按座位就近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四人,不定期地指定组长;②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商榷;③要求每次交流与讨论,各组都要总结本组讨论结果,写出书面汇报提纲,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组向全体同学进行主题汇报。
三是成绩评价要综合评定。根据小组的书面总结和向全班进行主题汇报的结果,由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评定出成绩,且记入期末的总成绩。这种成绩的评定注重过程,主要以鼓励为主,以在交流与讨论中参与的表现为主。在评价中要体现欣赏:教师对学生欣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欣赏。
三、交流与讨论中的体会
1.善于在交流中营造人文环境
人文气息浓郁的课堂气氛表现在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行为的支持上;表现在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上;表现在同学间的团结合作、坦诚交往、相互帮助与和睦相处上。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善于学习和欣赏别人的优点,又乐于听到别人的意见或提出的批评,体现在同学对教师的接纳、热爱与信任、支持与合作上。09届高二(9)刘天韵同学是个有名的化学尖子,在生本教育的学习中他积极发挥自己的化学特长,用大量的课余时间真诚帮助同学;林希同学是一个十分刻苦认真的好学生,但是,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学得很辛苦,交流与讨论活动让他感悟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高考后他说,高一、二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化学的基础,高三的化学学得很轻松。魏卓越是一个聪明而贪玩的男同学,在生本教育的交流与讨论中他常常会异军突起,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学习成绩一路走高……。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这是生本教育的一个理论基点,也是生本教育的实践出发点。
要营造一个散发着人文气息的课堂氛围,光靠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颗真挚热爱教育事业和敏锐感触学生心灵需要的心。
2.善于在交流中倾听智慧的声音
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当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增强以后,教师就不再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有时学生还会提出一些教师一时无法回答的问题;有时学生对提出的一些问题做出的不同凡响的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这时就要求教师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智慧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发现课堂的活力。
在苏教版《有机化学》专题2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前置性作业”有一道问题是:“加成反应”有什么特点?加成反应与加聚反应的关系如何?在同学们交流时,有一个同学大胆谈到,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从形式上看都很像初中学过的化合反应,一下子就把加成反应的特征点出来了,让笔者感到非常高兴。学生自己把问题点透了,教师就可以少讲或不讲。倾听智慧的声音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为认定“智慧的声音”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
3.善于在交流中建立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生本教育的教学中,不存在单一的教师中心。它的本质是师生人格上平等的交往与合作,这种关系的形成和建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篇6
不断交流,不断进步!
为什么有的同学半个小时就能做好的作业有的同学却要做上好几个小时?为什么有的同学不花什么力气成绩就很好,而有的同学成绩就是上不去?一个个学习问题都围绕着我们,一个个问题都需要我们解答。这些答案都要问我们自己,为什么作业做得这么慢?为什么成绩不好?这都跟我们平时的学习态度、平时纪律等方面有着大大的关系。
我们最主要是学习态度。我是这样做的:在我们上课时认真听讲,全身瞩目地听上课。对我来说,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重点,每一句话都能让我们的知识一点一点地增加。老师如果布置了作业,在下课时间就把握一分一秒地把作业完成。如果在学校还没完成的话,就回家继续做,不做完作业不玩耍。在平时节假日多看看课外书和一些大作家的名著。这样的好处很大,对我们的语言表达、写作,都有大大的提升。关于做作业,我们不能拖拖拉,这就是学习效率的问题。我们的作业如果做得快,那有多大的好处啊!做完了作业,我们可以看一看电视、影碟,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玩一玩电脑。所以我们对写作业的时间要抓紧,语文要练习造句等,数学我们要练计算……,说到英语嘛,当然是以背单词为主啦!各科的主要重点我们如果都掌握了,我们对练习题,考试就会觉得简单多了!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练习题不会做,这就必须问我们身边的老师、同学们和家长。就像我一些时候,不会做某些数学练习题就先思考一下,若还不会就问我的父母。我的父母不像很多家长那样直接给我答案,我妈妈就是先教我方法,我就按她说的方法来理解这道习题。
篇7
音乐与绘画有许多相容之处。据说有许多画家在作画时喜欢听音乐,一听音乐就缴发了创作灵感,从音乐中得出新的创意。我在教《粉刷匠》这首歌曲时,也让学生进行了边听音乐边作画的尝试。我说:“你们听了这么欢快的曲子,打算怎样作画呢?”一个学生忙说:“我想象的房子应该建在树上,粉刷匠正往上爬呢!”另一个学生说:“我想象粉刷匠右手拿着刷子,左手拎着油漆桶,站在架子上正刷房子,房子应该是粉红色的。”还有一个学生抢着说:“我要画的房子是大蘑菇房,上边还有好多漂亮的花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丰富的想象力好像插上翅膀在翱翔。我这时地引导他们说:“你们的想法都很好,那就动手画吧!”话音刚落,孩子们就高兴地说:“太好了!”大家按分好的小组边讨论边分工:“你画房子,我画粉刷匠,他画梯子。”只短短的几分钟,孩子们就在欢乐的和谐气氛中完成美丽的图画,每个人都沉浸在愉悦之中。通过边听音乐边作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仅得到情感的体验,还培养和增强了实践能力。
二、通过表演和自编舞蹈体会音乐作品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发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怎样让孩子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不妨寻求一种良好的载体。于是,我就让孩子们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的合作自编成舞蹈。这样既缴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使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深刻内涵的魅力。自古以来,歌舞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载歌载舞,更能体现艺术的真谛。我依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具有强烈表现自我的心理,按照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音乐教学的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指导学生边唱歌边表演,或将歌曲集体创编为舞蹈。例如:在学完《快乐的布谷鸟》这首歌之后,我借了一盘录相带,让学生观察小鸟出壳、飞翔、捉虫的声相,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进而将观察听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我说:“小鸟出壳,是一下子就钻出来的吗?你能表演一下吗?”学生们争着说:“小鸟一下一下把蛋壳啄破,才慢慢挣扎出来的。”说完还歪歪扭扭地学起来。我说:“听一段音乐,音乐中有小鸟啄壳的描写,谁听出来了谁就跟着做,看谁表演的最像。”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都尽情地做着动作表演,有的做出壳的动作,有的作飞翔的动作,有的学捉虫的样子。通过听音乐学表演,学生的表现欲得到满足,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更深地体会了音乐作品。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我还指导他们将《粉刷匠》这首歌创编为舞蹈。我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边唱边跳。开始,每组都站成一排,跳同一动作,没有什么创新的队形。后来,我引导他们可以让跳得好的同学担任领舞,队形也进行灵活多样的变化。如:可前面一个人,后面五个人,组成一个三角形;也可图成一个圆圈,还可俩人对跳。我最后说,现在可以比一比,看哪个组编排得最好,老师将有“金五星”奖励。在教师的鼓励下,他们大胆地创编动作进行展示。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创造潜能发挥得这样好,有的组排着队挥舞着刷子,按着节拍点得意地走进来,然后又变换成三角形翩翩起舞。还有的组准备了道具,从家里拿来刷子和小塑料桶,头上戴着帽子,四个人搭着肩随着音乐跳进来,那种认真劲和活泼劲可爱极了。每个小组编排的舞蹈都具新异,表演也很到位,老师一一给以肯定和表扬。我深深体会到小组合作式的创编舞蹈更能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兴趣。
三、指导学生练习作曲和创编音乐剧使其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力是直接影响
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与活动密切相关,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因此,我认为音乐教学的设计应该多以活动为主,把学生组织起来,使其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我重点开展了作曲和创编音乐剧活动。
我根据小学生求知欲望强,不满足于现状的心理特点,大胆地让他们练习作曲。六年级学生已能吹奏不少名家名曲,在进入音乐意境的同时,自己也往往产生作曲的冲动。为了让学生练习作曲,老师首先将自己谱的新曲做示范,再教学生利用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巧进行模仿练习,再用级进、小跳等音乐技巧就结合成一条旋律,或者让学生哼唱一首旋律,由老师代为写出旋律,并进行指导。通过多次练习,绝大多数同学放下作曲难的包袱,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能谱写简单的小曲。
为提高学生作曲的兴趣和综合能力,我还指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创编音乐剧。经过调查,我根据全班每个学生作曲水平高低,节奏感强弱,有无舞蹈基础,语文写作水平高低等,按男女生的适当比例把他们分成六个等质小组,选取本组中音乐最好的同学做组长;音乐水平中等但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同学为副组长,让每个小组共同合作创编音乐剧,并在班上公开展示。例如:一个小组九个人,他们把每个学生的作品筛选后,选出一个学生创作的乐曲作为小组代表。让三个同学吹奏乐曲,再让三个学生根据这首乐曲的主题编排舞蹈,两个学生找适合本曲的打击乐做伴奏,一名语文好,朗诵水平高的学生创编这个主题的描述调和每一情境的串词,最后大家合作创编成一个可展示表演的音乐剧。通过合作创编与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发散性思维得到最大开拓,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和自信心。
四、变教师评价为师生共同评价
以往音乐课的考评都由老师来评价。评价手段和内容都很单一,每个学生只要唱会一首歌曲,或者会演奏一种乐器就行,至于表情,动作,表演,台风则没有要求。考评时,只有台上的学生有事干,台下的学生因无事可做,免不了做些无关的小动作,考评往住在松懈的气氛中结束。这其中的关键,是没有让学生参与到考评中来,只是教师唱独角戏。其实,学生同样是考评的主人,他们同处于一个年龄段,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和情感体会,有他们参与评价,不仅可弥补老师单一考评的缺陷,还增强了集体的亲和力,从长远角度看,也培养了他们将来从事各项工作的参与合作意识。
篇8
关键词:交流展示;物理课堂;自主学习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朱邦芬在第六届大学物理课程报告论坛上提出:越优秀的学生,越应该给他们“松绑”,给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去自主学习和研究.如何在现应试教育的背景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这是摆在我们所有教者面前的一大难题,但在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学生自主交流展示给我们的疑难带来了希望.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自主交流展示,提高物理课堂学习效率.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交流展示存在的问题
交流展示就是指学生自主展示学案中学习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方法,共享学习成果;教师要善于组织互动交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高效的课堂交流展示,对课堂的学习效率十分重要,平时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很多学生仅仅处于听得懂的层面,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如果他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和其他同学一起交流,能够把其他同学教会,那么该学生不仅仅自己对该知识点得到了很好的掌握,同时对于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目前,学生自主交流展示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很多学生缺乏自信心,总是怕说错,不敢和其他同学讨论,没有形成一个有强烈自主学习气氛的环境,缺少领头羊式的学生;2.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理解不透彻;3.部分学生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太强的自觉性去完成该做的任务,没有真正的去讨论些实际的问题,他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交流,特别是拿到一些稍微难的题目,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去解决等.这些出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并没有达到交流展示最终的预期效果.
二、如何提高交流展示的效率
积极的交流展示会暴露出学生在知识点理解上的不足之处,为教师上课讲解的侧重点提供很好的依据.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 消除胆怯,鼓励展示
很多学生害怕和其他同学交流,不敢发言,对于这样的学生,要多鼓励学生,对他们充分肯定,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多做文章,使其在心理上受到震动,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从而对物理课感兴趣.今年我所带的一个班里有一位男生,说是男生,可他平时比女孩内向,很少和其他同学交流,上课就更不要谈展示自己了.有一次,上课我提问他,他似乎打个颤,神情非常紧张的站起来,畏畏缩缩的.我第一次看到男生如此自卑的,我笑着说:“不要紧张,好好想想,不要怕错,只要你认为自己行你就一定行的,同学们给他鼓鼓掌”.慢慢的,那个学生抬起头,第一次在我的课上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声音很低,但这也是他的一个大进步.在以后的时间里,这位学生我多鼓励他,虽然他的成绩一直不是太好,但是在物理课堂上却能主动参与交流,有时也能主动展示.
2 教师要设计好交流展示的内容
课堂交流展示是预习的升华,学生交流展示的有效性与此有很大的关系.内容是由教师制定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根据学情,对教材和教学资源进行深加工,课堂任务明确,重点难点突出,学法符合学生的学情.学生交流展示的问题要注意:简单的不讨论,难的讲也不懂的也不讨论,学生展示的内容要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摩擦力”主要让学生交流展示的应该是在一些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出摩擦力的放,就拿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轻轻方向一物体,物体在传送带上的运动来说,这个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对许多学生而言都感到棘手.对于这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展示教师应如何制定,首先要知道的是教师不能什么都没有加工就直接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学生交流时场面可能很轰轰烈烈,但是最后也可能什么都没有.教师在这个问题上,要做好引导工作,判断摩擦力的方向,要判断物体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可以先拿生活中相对运动的实例让学生来理解,体会最深的是坐公交车看路边的树的运动,这是一个学生平时见的最多的相对运动实例,抓住这个实例进行研究,总结出研究相对运动的方法,再引导学生交流展示物体在传送带上受到的摩擦力情况,这样就好多了.
3 学生交流时教师积极加入指导
学生在交流时,很多学生交流只是走走形式,互相对对答案.教师一定要加入其中,及时进行指导,特别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和其他同学交流.引导整个小组如何总结各位同学的意见,在小组展示的时候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去展示.
4 展示形式多样化
篇9
一、“交流与合作”的小组学习的方法
1.预习。教师在教学新内容的前一天向学生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下发预习提纲或导学案,由组长带领本组进行预习。发现问题,首先组内解决,解决不了,交另一组解决,实在解决不了,再报告教师。wwW.11665.coM
2.复习。在学了新单词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学单词进行分类记忆,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对所学单词配上相应的图片加以记忆。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单词的情况,教师可以每个月抽出一定的时间让每一小组的学生进行单词接龙游戏,哪一组在规定时间内所写单词最多者获胜。
3.小组展示。教材中安排了很多交际性的活动,如:信息交流、猜谜、扮演角色、做游戏等。运用小组演示法,设置情景,让组员按角色扮演书中的人物。在小组共同讨论作出完整的方案后,教师可以挑选几个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表演。通过这些活动,把语言形式与实际意义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开阔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
4.小组自学、讨论。让学生自学、看书,要求学生手脑并用,划出很重要内容,在不解之处标上记号,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寻找依据,搜集信息。
5.小组阅读。小组阅读是让小组成员在一起共同钻研书本及有关阅读材料,强化巩固知识和阅读技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信息源,小组阅读后,通过笔答、口答、讨论、信息转换、测验等渠道,把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果的信息不断传递给教师和学生。
6.小组自测。在完成一个阶段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互出试题测试对方,目的是检查学习效果,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教师必须及时指导检查,以保证检测质量。
7.小组帮差。这是用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时,让全组学生共同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有选择地将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按比例混合编组,其效果更好。
8.组际交流。在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向全组报告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从中得到反馈信息,进行校正性复习。交流过程中允许学生相互对答案、对做题方法等,但随后应辅之以独立完成的校正性强化练习。
目前,交流与合作这种学习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形:浑水摸鱼,趁机聊天;敷衍了事,完成任务;保持沉默,不闻不问。这些现象有的来自教师,有的则来自学生,归纳起来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方面。成绩较好的学生想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下,所以他们就会大力展示自己的的能力,就会多说多做。相比较来说,其他同学觉得不如别人说得好,就不说或少说。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些不好的现象:开小差、沉默、聊天、干扰他人等。
2.教师方面。教师设计的活动内容不够生活化、社会化,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觉得无话可说;再者,教师对活动过程的监督不到位,学生觉得有机可趁,做小动作,或偷懒。
二、组织“交流与合作”的小组学习必须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1.明确学习目的。合作学习活动前教师要给小组成员讲清楚活动的目的、任务,并对活动的时间和进程有明确的限定,同时对于小组活动中各组的领导、秘书、主持和监督员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以便使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对于那些比较复杂且难度较大的合作学习活动,开始活动前要先在讲台上给予示范,以便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具体如何去进行活动。
2.合理控制时间。合作学习由于活动模式的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尽一致,相对而言,同伴互助学习活动要比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短一些,而班级合作学习活动又要比小组活动时间长一些,这就要求教师控制好活动的节奏和时间,既要让各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又不要因时间太长影响其他课堂教学程序。另外,由于各活动体的构成不一样,活动进程也不尽相同,教师发现大部分小组完成合作学习后就要及时开始进行评价和总结。
3.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并清楚意识到自己就是活动的主体,要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且不善言谈的学生教师更是要多给予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同时指导学习较好的小组成员建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组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将合作学习变成少数学生的“独角戏”。
4.分组活动内容的安排应科学合理。现行7~9年级英语教材中,对每个单元出现的分组活动的内容都做了要求,教师应合理的设计,尽量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排除一些难的乏味的材料,注重内容的趣味性。
老师在课前也应向学生讲明,选择一些自己熟悉的,能用所学知识描述的照片。而不要选择一些与本单元不符的,而且难以描述的照片,否则就会影响活动的开展。
三、科学评价,激发个体、团体积极性
篇10
一、放手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有效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文。
1.放手自选学习内容。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难度不大,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如在学习《旅行家树》一课时,我让学生从描写旅行家树的样子、生长特点、名字的由来和作用的文字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分析、揣摩,明确作者这几部分内容中的写作意图。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从而体会到旅行家树那种顽强生存、造福于人的品质。学生学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充分发挥了自主意识。他们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同书上的内容结合起来,学得有滋有味,讲得绘声绘色,找到“我是学习小主人”的感觉,效果比教师讲解分析好得多。
2.放手自选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方式,也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收到满意的甚至是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习古诗《游园不值》时,我建议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于是,学生们有的吟诵,有的挥毫,有的绘画,有的表演,兴趣盎然,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了发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融洽,精彩的展示汇报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小组交流时方法多,结果也多了。
3.放手自选学习方法。
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方法的运用效率,同时提高选择能力。教授《晏子使楚》时,我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想一个办法,概括整理一下,让其他同学一看便明白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时,有的认为应该用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的方法,有的认为应该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有的认为应该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等等。学生精彩的发言,让我感受到了迸发的创新思维火花。有时我也根据不同的课文,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方式,如朗读、列表、列提纲、讲解、质疑、解疑等,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使他们的求异思维得到培养。
4.放手自选学习伙伴。
我们经常采用前后桌四人一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我还打破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二、引导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互地学习,学生既有行为互动,又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又有情感交流与合作。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1.合作学习前要独立思考。
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学生要有个人学习的独立思考时间,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对提出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不会出现“搭便车”或人云亦云的情况。
2.要有一定的分工。
组建了合作小组,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议论就会出现合作效应,小组内就要有一定的分工。每位学生都要担任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引导小组活动,确保指定作业都能全部按时完成;激励者――激励所有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确保没人垄断讨论和没人被忽视,要求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记录者―分发小组练习材料,记录小组讨论成果;检查者――检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掌握程度。而且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强学生的互动性、有效性。
3.学生要有主动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无威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不必像平时上课一样拘谨、正襟危坐,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针对某一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组内成员相互探讨磋商,使潜在的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给学生自,并不等于不管不说,对学生放任自流。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在各组间不断地来回巡视,帮助学生及时解答疑难问题。同时也要监督那些借自由之机思想开小差的同学,做好课堂教学的宏观调控,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4.学生要互相依靠,共同进步。
合作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一起独立学习,否则学生就会不知道如何合作,不参与或者做和学习无关的事情。合作性学习要有效开展的条件是伙伴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的关系。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如果自己不成功,那么其他组员也不会成功,也就是要“同舟共济”。要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这种关系,必须向学生布置一个任务。任务之间的互相依赖会使学生之间形成角色互依。
5.合理安排汇报的小组顺序。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所以应该合理安排小组发言的先后顺序。在合作学习分组讨论的时候,有的小组只有一种答案,有的小组有两种以上的答案。在小组汇报的时候,如果让方案多的小组先汇报的话,那么他们汇报完了别的小组就感觉无话可说了,或者只是重复别人的发言,积极性不可能被调动起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什么?教师应当做观察者,注意每个小组的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有小组汇报的时候,先让方案少的小组说。这样,方案少的小组说的时候,方案多的小组肯定会认真听,因为他们想补充这个小组没有想到的;方案多的小组说的时候,方案少的小组肯定也会认真听,因为有的想法是他们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