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育儿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26 07:1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长育儿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长育儿心得

篇1

首先,要让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对于小孩子生长发育尤其重要,从小让孩子树立规律的作息习惯,对她的一生都有好处。每天早睡早起,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准时回到学习接受老师们的教育,会让孩子的学习更有效率,更有利用情绪的控制。

第二,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要适时给予引导,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调动孩子动手的积极极性和主动性,事情完成后还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她在劳动中得到肯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坚韧的意志,切勿做大包大揽的家长,让孩子习惯依赖。

第三,培养孩子的良好的学习兴趣。特别是独立看书、做练习的习惯。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工作节奏快,我有时少不免也会把工作带回家里做。我有时候会让小孩跟我一起,让她看我工作时的状态。久而久之,她也会带个小画本或小绘本,安静地坐在我身边写写画画,遇到有趣或不懂的地方她也会跟我交流,慢慢地培养她的学习专注力。另外,现代家长的普遍现象就是很难放下手机陪孩子,我们应该以身作则,每天最少腾出一小时放下手机,作为高质量专属孩子的时间。

第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规则意识。都说“三岁定八十”,小孩子能否有正向的人生取决于从小灌输的观念和意识。我喜欢用日常生活中发现实例去和孩子分析,听听他们的看法,对错误的观点和认知给予纠正,言传身教。也随时提醒他们要遵守规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时,作为父母也要十分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篇2

二年级一班金诗煜家长:林琳

在这里首先感谢咱们的班主任翟老师,说实话,在孩子上小学以前,对于家庭教育,我基本没有概念。自从孩子进入到咱们这个班集体后,看到翟老师对孩子的这种关爱,我从心底里非常感动,在翟老师的引领下,我走进了咱们的“明星快艇”,分享了很多优秀家长的教子经验,在此只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教育孩子的一些心得。

一、教子先树人

1、教会孩子对人有礼貌

由于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从诗煜两岁开始,我就小声提醒她见到邻居要问好,这样坚持了半年时间,她终于主动开口向人问好了!

2、教会孩子关心父母、长辈

在节日或长辈过生日时,我都会让孩子拿出自己的压岁钱买礼物送给我们,借机引导她学会关心孝敬长辈。

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1、教育孩子要有时间观念

咱们很多孩子都有磨蹭的习惯,原因就是咱们家长包办的事情太多,刚开始,我家诗煜早晨起床也很磨蹭,我就规定她五分钟内必须穿好衣服,要不刷牙洗脸就没有热水,这样孩子很快就养成快速穿衣洗漱的好习惯。

每天晚上,孩子只要完成学校作业后,就不愿练琴和干其他功课了,

为了让孩子有时间观念,我们共同制定了一个制度:每天每完成一项作业,画一个笑脸,一周内得到二十个笑脸就可以满足孩子一个合理的愿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逐渐养成了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提高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从孩子四岁时,我就让孩子到楼下购买家里的生活用品,锻炼孩子的独立性,比如:让孩子把家里的空酒瓶提到小买部卖了,把所得的收入自己存起来留到以后读书用,到现在孩子从没乱花过一分钱。再比如读书,从二年级我就不陪她读书了,但孩子仍然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我想与咱们老师有很大关系,现在她能独自在一个晚上读完《小仙子讲故事》整套书。

3、养成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

身体好是一切生活的基础。所以我很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诗煜三岁半学会轮滑,五岁学会骑自行车,六岁时学会游泳。现在每天下午放学都让孩子从学校跑回家,周六、周日、假期经常陪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

4、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篇3

母亲经过辛苦的十月怀胎,孩子在一家人热切的期望中出生了,在喜不自禁,松一口气之时,孩子又因病理因素须转儿科治疗,其家长的心情也随之降至冰点,加上新生儿病室为防止交叉感染等原因,一般为无陪病房,随着孩子的转入,家长与新生儿间就隔离了。从新生儿入室至出院,家长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现将其心理特征与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 心理特征

1.1 恐惧心理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父母格外紧张焦虑,往往会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表现为担心孩子的病情、预后、遭受的痛苦、家庭经济负担等。

1.2 疑虑心理 表现为对医生护士不信任、医护措施不放心、孩子是否得到很好的照顾,尤其是孩子的病情加重或反复时,更加明显。

1.3 自责心理 表现为懊恼、愧疚、自我惩罚;这在知道孩子的疾病是宫内感染、遗传、母婴垂直传播时更为突出,家长陷入深深地自责中,不能自拔。

1.4 追究心理 表现为无理取闹、愤怒、打架、提过分的要求等,特别是在孩子夭折或预后很差时发生,大大干扰了正常的医疗秩序。

1.5 侥幸心理 表现为满不在乎、盲目乐观,认为医生诊断错误、欺骗他,当孩子存在有先天畸形而外表无异常时,最易发生,常常要求自动出院,使孩子丧失救治的机会。

1.6 求知心理 表现为焦虑、求知欲强、不自信等,这在孩子即将出院时最为明显,担心自己的育儿知识太少,不能胜任照顾孩子的角色。

2 护理对策

2.1 要有良好的形象 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提,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给家长以深刻的心理影响。要多主动接触患儿,如对孩子多抚触、搂抱,以取得家属的信赖。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2.2 巧妙的语言沟通 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主动在5 min以内热情接待患儿家属,及时做入院宣教。每次家属送母乳和探视患儿时,护理人员及时将患儿当天的喂奶和大小便等护理情况提供给家属,使患儿家属放心。我们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予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出院时,护理人员及时准确规范地向家属提供出院指导,教会家属回家如何正确护理新生儿,使患儿家属感到满意。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儿及家属的心理需要,家庭、社会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影响。坚持“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观念不仅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恢复健康,也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这种纠纷的发生,化解相关矛盾。

2.3 注意非语言沟通 在与家长交流时,非语言沟通也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真诚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专注的倾听、对其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护士的一举一动都映入家长的眼帘,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任感、消除疑虑、真正的放心。

2.4 保持病房环境的舒适 监护病房的布置力求舒适协调,灯光柔和,夜间使灯光暗淡些,在病室内安设钟表和日历。在探视之前,一定要把患者整理好,从头到尾再检查一遍患者身体与床单位、、引流管、敷料、输液等情况,护士要做到病情、治疗、护理心中有数,这是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

2.5 把好护理质量关 没有过硬的护理质量,再美好的语言、真诚的笑脸都是空洞的。因此,对家长的心理护理最终都要落实到新生儿的护理过程中,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2.5.1 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新生儿各组织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弱,病情变化快,护理人员从思想、实践中深刻体会护理质量方针中“热心”、“周到”、“至诚”、“至爱”的内涵,以我们的热心、爱心、细心、耐心、精心为患儿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充分满足患儿和家属的要求,真正体现了“我们都是孩子的妈妈,您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您做不到的我们亦能做到的”护理理念。这就要求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将新生儿当作自己的亲人,减轻其痛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2.5.2 要有娴熟的护理技术 新生儿的皮肤娇嫩、生命力脆弱,护理要求高,护士必须有娴熟的护理技术,在静脉穿刺、吸痰吸氧、气管插管、洗胃等方面要力求准确,一次成功,提高新生儿疾病的治愈率。

2.5.3 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新生儿的病情瞬息万变,若不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将失去抢救时机。护士必须全面掌握新生儿疾病护理,熟悉主要的病理变化,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不放过任何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赢得抢救时机,提高成功率。

2.6 加强健康教育 根据家长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给家长以心理与技术上的支持。入院初期,护士要主动向家长做疾病知识的讲解,使其初步了解该病的病理变化、治疗过程以及我们的主要治疗经验。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提高家长的信任感;中期主要介绍患儿的治疗进展、目前的表现、还须治疗的时间,使家长心中有数,不要着急出院;接近出院时,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家长抱抱孩子,增进母子或父子感情,并不失时机的做育儿知识的宣教,必要时进行示范训练,直到家长掌握为止,这将大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7 及时随访 新生儿出院时,要交代好一切注意事项,包括按时服药、功能锻炼、早期教育、注意安全等,并提供“爱心卡”一张,标明咨询电话。在出院的第二天及时电话回访家长,了解新生儿出院情况,必要时作家庭访视,使家长始终认为医护人员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篇4

1幼儿教育中家长诚信的重要性

在幼儿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模范作用很重要,家长诚信更是重中之重。关于幼儿教育中家长诚信的重要性,笔者主要有两个论点,具体如下:

1.1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幼儿而言,生活中接触最多的除了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接下来就是家庭中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因此,幼儿头脑中树立的各种意识以及其接受的各种教育都与家长有着密切联系,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幼儿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例如有些幼儿的家长都是教师,那么幼儿可能从小就在父母写教案、看书的家庭环境中慢慢培养自身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有些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溺爱幼儿,对于幼儿的各种无理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久而久之幼儿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家长言而无信,幼儿可能会对幼儿园老师以及其他小伙伴撒谎。因此家长应该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学会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学习榜样。

1.2家长诚信做人有利于培养幼儿诚信、善良的优秀品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要树立诚信观念,日常与孩子生活时,要深刻反思自我“是否诚信做人,是否为孩子树立一个诚信的好榜样。”实际上,家长诚信做人有利于培养幼儿诚信、善良的优秀品质。举个例子,家长带孩子上街买菜,看到店主多补几块零钱。对于店主或者家长而言,几块零钱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家长如果能够主动把零钱还给店主,做到诚信做人,不贪图小便宜,那么幼儿从家长的诚信行为中可能就认识“诚信”是什么,并在今后的生活中把家长当做榜样,逐渐培养自我的诚信品质。

2幼儿教育中家长诚信的培养策略

关于在家庭中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诚信品质,笔者有几点建议,具体如下:

2.1家长尊重幼儿,学会以诚相待。首先,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当中,应该学会尊重幼儿,并与其建立平等的关系。例如家长在与子女相处时,不能片面把幼儿当做小孩子而不尊重其想法,也不能轻易对子女许诺并没有信守约定。例如有些家长前一天晚上答应幼儿说周末带其去游乐场玩,但是到了周末家长又把自己许下的诺言忘却。面对幼儿的步步紧逼,有些家长可能会大声呵责孩子不懂事或者不理解父母等等。面对家长的呵责与“忘记约定”,幼儿可能会对家长产生一种不信任的心理,同时在今后的生活中,家长在幼儿心中已经没有了威信,幼儿对家长的各种“约定”及教育已经产生免疫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把幼儿当做一个正在成长的“小大人”,要学会尊重自己的孩子,平等与其相处,不能因为幼儿的年龄小而对其说谎或者不信守双方之间的诺言。

2.2家长注重诚信,学会以身作则。其次,家长在培养幼儿诚信的过程当中,还必须反省自己有没有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也就是说,家长要做好带头作用,学会以身作则。举个例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诚信之人,约人能够按时到场,答应他人的事情绝对会履行约定,那么其子女也会模范父母的行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诚信对待身边的亲朋好友。相反,如果家长只会在口头上教育子女要学会诚信,但是自己却没有做好表率作用,在与他人商品交易过程中缺斤少两,或者常常偷奸耍滑,那么幼儿的价值观就会被扭曲,久之就之模仿家长的不正确行为,学会对老师与同学撒谎,甚至还可能做出对社会不利的事情。

2.3家长赏罚分明,学会制定规则。接下来,家长还应该专门为幼儿制定一些规则,让幼儿理解什么是诚信,什么是失信,进一步让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应该继续发扬,什么样的行为应该及时遏制。例如当幼儿偷拿其他小朋友的文具用品并拿回家时,家长应该及时批评孩子的错误行为,同时正确引导其学会去和同学道歉,并保证自己今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当幼儿诚信做事,比如幼儿园的“小考试”老师多加分,幼儿主动去和教师说明并改回属于自己的分数时,家长应该慷慨表扬幼儿的这种诚信行为,如“爸爸妈妈为你是一个诚信的好孩子而骄傲”,“孩子,你真棒。”等语言赞扬幼儿,让其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十分正确的,同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还要继续用诚信去解决。

2.4家长要慎重承诺,学会适度许诺。最后,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应该慎重承诺,同时要学会适度许诺。有些家长为树立幼儿的诚信观念,以一些物质奖励来激励幼儿,这原本是正确的行为。但有些家长经常以物质规范幼儿的各种行为,比如说孩子按时完成作业给买玩具,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印“奖章”等等。从某些方面来说家长是“诚信”履行诺言了,但是却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物质主义”,这是得不偿失的。综上所述,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要培养幼儿学会诚信、树立诚信观念,家长首先要做好带头示范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诚信待人、诚信做事,为孩子做诚信的好榜样。同时在与幼儿相处时,家长还应该与幼儿平等相处,尊重幼儿说的每一句话,重视与幼儿之间的各种小约定,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诚信。

作者:韩凤兰 单位:辽宁省阜蒙县蒙古族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尚清,阎伟静,温阿莉.论幼儿教育中家长诚信的培养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2(26):196-197.

篇5

小儿科作为专科医院的重要科室,工作量大,专业水平要求高。为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通过对家长心理状态的分析,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自2008年1月~6月,我们对960名住院患儿家长住院期间的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960名住院患儿家长,均为独立能力成年人,平均年龄32.25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26%,高中及中专以下52%,专科以上22%。对患儿所患疾病的认知程度:完全认识11%,基本认识28%,缺乏认识56%,不认识或不知所措5%。

1.2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访问两种方式,根据家长行为现象的表达分析其心理状态或用交谈的方式直接获取患儿家长的心理状况,对各种心理表现形式进行汇总统计。

2心理状态的表现与分析

2.1焦虑和紧张:

2.1.1入院时对疾病的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2.1.2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2.1.3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要求提前出院。

2.2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2.2.1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2.2.2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2.3怀疑和不信任

2.3.1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阐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2.3.2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2.3.3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2.4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特别是一些绝症患儿的家长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5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生怕自己的动作会伤及孩子。

2.6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尤其是重症或绝症患儿家长;新入院的患者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

3护理干预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干预。

3.1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干预;

3.1.1 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认知干预的基础在于: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情及行为[1]。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如饮食护理,详细说明哪些食品可以吃,哪些不能等。使家长对疾病有所了解,并对自己可以为孩子所能做的事情有信心。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省略

3.1.3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1.4 对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应首先向家长目前的困难表示理解,但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说明中断治疗可能对患儿造成的影响,鼓励家长克服困难,同时与医生沟通,在用药方面,从价格较低并有适应症的药品开始用,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还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使家长有信心坚持治疗。

3.2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干预;

3.2.1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预后差的,应用婉转的语言,安慰家长,给以心理支持,使家长能够正确面对疾病。尤其对慢性病应指出现代科技进步,不要放弃希望;而对病情发展较快的,要用肯定的语言告诉家长,医院会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治疗。

3.2.2 如为对患儿进行检查或治疗进行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检查步骤和方法、检查要达到的目的在检查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将会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在做治疗时应提高操作成功率,如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干预;

3.3.1 对由于与书籍上治疗方案有差异引起的对治疗怀疑,可以向病人家长解释个体存在差异,而书籍上治疗是针对大多数的人的一般治疗,治疗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措施,通过此类与患儿具体情况相同的治疗方案的分析,从而消除家长的怀疑。

3.3.2 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3对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引起的对医疗水平的不信任和怀疑,可以通过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护理技术来弥补硬件上的不足,以良好的护理服务来增强家长的信心。

3.4 对家长容忍心理的护理:要向家长指出一味容忍孩子的溺爱行为是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指出孩子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希望家长在护士对患儿进行教育时,不要一味袒护。

3.5对家长依赖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家长对护士的依赖,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但不是将家长原本能够进行的对患儿日常护理工作全部交给护士来做。而是教给家长正确的日常护理知识,如怎样正确更换尿布,怎样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如何正确喂养患儿,如何及时添加辅食等,帮助家长独立的进行日常护理,这样做既使患儿得到了正确的护理,也增加了护患感情,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

3.6对家长同病相怜心理的护理: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向大家推荐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使疾病恢复良好的病例,由这些家长亲自指出配合护理的重要性和有利之处,可以使家长能够主动配合护理。但要避免家长间乱传所谓的‘偏方’,一旦发现,要及时制止,并向家长指出这样做的错误和严重后果。

4讨论

4.1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4.2研究表明,家庭成员照顾患者的压力大于生活中其他压力,因此,常采用更多处理问题的应激方式[2]。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大都是独生子女,一旦发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都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所以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是对家长的心理支持。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病人有着直接影响。

4.3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和心理支持,消除了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疑问,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并主动影响患儿的心理,使患儿易于接受护士的护理,愿与护士进行交流,既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增强了护患之间的关系。

4.4在干预过程中要注意:

4.4.1要具有真挚的同情心,要理解家长由于孩子生病带来的痛苦,只有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才能赢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4.4.2要注意观察和仔细分析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家长的需要并满足这些需要。

4.4.3要有良好的形象,良好的护士形象是与家长交流的前题,应保持干净整洁的仪表,和蔼可亲的态度,亲切美好的语言,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愿意与护士沟通交流。

4.4.4注意沟通的技巧。能够专心倾听家长的陈述,帮助家长更好的交谈,鼓励家长提出疑问,认真解答疑问等,都需要技巧。

参考文献

篇6

一、调查方法和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每套问卷共有两种。一种为《SCL—90症状自评量表》,本表含有9个症状群共有90道题,由幼儿家长根据自觉症状填写,参照常模测出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种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表》(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一书制订)主要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及品德等四个方面的发展来评价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问卷主要由家长根据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填写,其中部分内容是由教师填写及调查者对幼儿回答的笔录。幼儿问卷的每道题的答案分“很少”“有时”“经常”三级,分别记1—3分。我们对正向和反向问题进行了统一的编排,A、B、C为相应等级,分别赋予1、2、3分。每题得分之和便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水平。总分越高,显示幼儿社会性发展越差。问卷发放前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太原市南北城区及南郊区的五个幼儿园中随机抽取的280名幼儿及其家长。发出问卷280套,收得有效问卷176套。在176名幼儿中,有男孩80人,女孩96人;年龄在5岁以上的有141人,占总数的80%。

三、结果分析

(一)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

1·阳性症状程度是反映一个人心理障碍程度的指标,从176名家长阳性症状程度得分情况来看,最小值为2·54,均分为7·633,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家长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得分情况分析,F2、F9的最大值均为2·9,其余各因子的最大值均等于或大于3,反映了一些家长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碍已经达到了中等以上严重度。如,有的家长老觉得别人不理解、不信任、不同情自己,对自己的成绩不能充分肯定等,因此,经常发脾气、与人争吵,或不愿与人接近。2·阳性症状广度是反映症状广度的一个指标,在176个样本中,阳性症状项目异常的有46人,占样本总数的26%。各个因子与得分反映了不同方面心理障碍指标。因子得分异常的家长共有56人,占样本总数的32%。

以上数据反映了被调查的家长心理障碍具有普遍性,有些家长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碍已达到了中等以上严重度。

表2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表2中可以看到幼儿社会性各方面发展得分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其次,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幼儿感情与态度方面,其标准差(4·73)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29)最小,幼儿这方面的发展比其他方面发展较好,而幼儿自我意识方面发展最差,其标准差(7·995)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40)最大。同时也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高低悬殊明显。

(三)家长阳性症状程度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见表3)

表3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即家长阳性症状程度得分越低,幼儿社会性发展得分越高,也即家长心理障碍程度越深,幼儿社会性发展越差。

(四)家长阳性症状程度与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略)

调查统计表明,家长的阳性症状程度对幼儿社会性各方面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受家长阳性症状程度影响最深的一方面。家长阳性症状程度越深,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越差(r=-0·16,p〈0·05)。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坚持性等方面。家长心理障碍程度深,如脾气暴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对幼儿过分保护等都会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差的幼儿往往表现胆小、懦弱、依赖成人、忧柔寡断,或固执、专横、嫉妒等个性特征。家长阳性症状程度与幼儿社会性的其他方面发展相互关系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

转贴于

(五)家长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略)调查统计表明,家长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相互关系是不相同的。其中F3(人际关系)、F7(恐怖状况)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r分别为0.21、0.23,P均小于0.01);F6(敌意状况)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着显著相关(r=0·15,P〈0.05),其他因子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关系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

家长具有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状况、敌意状况等心理障碍,如觉得别人对自己不理解、不信任、不友好,自制力差,经常大喊大叫,摔东西,与人争吵,不愿与人往来等,必然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人际关系紧张,具有恐怖敌意心理的家长会对自己的子女采取过分的保护或对幼儿的行为、交往活动作出种种限制,从而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家长心理健康的其他因子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不显著,但不能说明它们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没有一点影响,相比较而言,这些因子中F9(精神病性)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影响最深(r=0.14)。精神病性主要表现为幻听、被控制感等,这同样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

1·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方面的问题具有广泛性、严重性。

2·家长自身心理健康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家长的心理健康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之一。

3·家长人际关系敏感、敌意、恐怖等心理障碍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显著的相关。

五、讨论及建议

1·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中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家长的心理障碍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幼儿发展的认识的片面和错误,导致教育上的失误。在幼儿园、家庭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忽视幼儿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的培养,致使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有些教师、家长面对孩子的严重问题仍不以为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延误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改变观点、提高认识是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都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彼此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2·家长要注意自身心理的调节。家长作为幼儿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成员,作为幼儿认识社会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或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或通过自己的言行点滴渗透、潜移默化,都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对幼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从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因此,家长应注意自身的心理保健,努力提高自身的调节能力,为孩子健康成长创设积极、健康的生活氛围。

3·社会尤其是幼儿园应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目前还有许多人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意识不到或有意回避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矫治,诱发了心理疾病。为此,我们呼吁全社会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知识,使科学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有人曾指出,“幼儿心理健康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心理健康水平”。幼儿园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应当把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应当把生理卫生保健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切实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本研究只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把幼儿心理发展中的社会性的发展作为重点来进行的研究。希望广大同行能和我们一起从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探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白爱宝编著:《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希望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篇7

[关键词] 手足口病;焦虑情绪;心理干预;康复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5-0092-03

手足口病(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可引起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多发于4岁以下儿童[1]。由于病情反复易引起患儿家长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患儿治疗的依从性,影响病情的恢复。相关研究显示,给予患儿家长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2]。为了进一步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状态的评估干预及对患儿康复的影响,我们选择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及家长作为研究对象,评估干预前后家长的焦虑情绪及对患儿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8月150例手足口病患儿,均为普通病例患儿,诊断治疗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的标准[3];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4]、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inventory,BAI)[5]进行调查评分,筛选符合要求的1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1.1.1高学历家长组 51例患儿中男26例、女25例,年龄1~4岁、平均(2.65±0.68)岁;家长中,男18例,女33例,年龄23~34岁,平均(25.25±6.12)岁,博士6人,硕士14名,本科15名,专科16名。

1.1.2中等学历家长组 52例患儿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1~3岁、平均(2.44±0.65)岁;家长:男20人,女32人,年龄22~35岁,平均(24.85±5.86)岁,中专22人,初中30人。

1.1.3低学历家长组 47例患儿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1~4岁、平均(2.71±0.64)岁;家长中男20人,女27人,年龄22~25岁,平均(23.14±5.21)岁,47名全部为初中以下。

三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入院病情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儿家长的性别、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学历层次差异有显著性(P < 0.05)。

1.2 干预方法

入院48 h内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二(内容涉及到10个问题)、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进行调查评分,根据调查结果来评估各群体家长最焦虑的问题,针对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干预和常见的健康宣教相结合心理辅导方法。

1.2.1 入院宣讲 患儿入院2小时内主动向家长介绍主治医师、责任护士、病区环境及安全线路图,增进家长与医护间的交流,解除陌生感,使家长感受到被重视。

1.2.2 健康教育 讲解手足口病的病因、治疗和预防等常识。根据自制问卷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讲解家长焦虑的问题,让其了解真实情况,但也不能轻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

1.2.3 辅助治疗 指导其正确用药, 说明坚持正规治疗、系统治疗和预防的重要性。在治疗的过程中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与心理支持,需坦诚,避免虚假安慰,从而增强信任感。

1.2.4 心理干预 多与家长交流,耐心倾听家长提出的问题,帮助其分析解决问题,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关爱,使家长体会到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在进行心理干预时大胆地与其谈论是否有绝望的想法,这样使其有机会释放心理压力。2周后再采用相同的自制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贝克焦虑量表进行评分,调查干预的结果。

1.3 观察指标

1.3.1 三组患儿家长心理干预前后焦虑的发生率 入院后48 h内及评估干预后2周时,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对三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进行调查评分。SAS量表是将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经过换算,y=int(1.25x);即用粗分乘以1.25后取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分。BAI量表是把表中21个项目多项分数相加,得到粗分,再公式Y=int(1.19x) 取整数后转换成标准分。

1.3.2 家长焦虑情况对患儿康复的影响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6]拟定,分痊愈(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舌疱疹消退)、好转(体温正常、皮疹及口舌症状减少)、无效(6 d体温高于正常、皮疹及口舌症状无变化)。观察三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自动出院例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经SPSS12.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家长焦虑情绪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有担心患儿预后的影响、治疗不及时、交叉感染,不同学历组在担心患儿预后影响及医疗费用上表现明显的差异性,见表1。

2.2 三组患儿家长的焦虑情绪

干预前,SAS评分、BAI评分均为高学历家长组

2.3 三组患儿的病情相关指标

住院时间、转院例数均为高学历家长组低学历家长组(P < 0.05)。

2.4 三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住院期间,发生脑炎、心肌炎、口腔继发感染、肝炎症比例为高学历家长组

3 讨论

手足口病(hand 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及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较为常见,可引起患儿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手足口病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7]。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对手足口病家长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干预的研究。梁琪[8]采用SAS 焦虑自评量表、SCL290 症状自评量表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及支气管肺炎患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焦虑及抑郁等状况较支气管肺炎患儿家长更严重,护理人员应关注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王春芳[9]对手足口患儿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后,焦虑分值明显降低,且家长处于高水平焦虑状态时直接影响了患儿的治疗和康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手足口病患儿家长心理分析、干预只集中在心理干预前干预后或分组干预和不干预或与其它疾病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等做比较,对于同类报道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减缓焦虑情绪基本能达成共识。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上述研究并未针对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自身文化情况进行分组并给予心理评估干预。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进行分组,并发现入院时SAS评分、BAI评分均为高学历家长组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最为担心的大都表现为患儿有无后遗症、会不会复发、药物对患儿有无影响等,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中,高学历家长更为关注社会问题,如担心得了传染病会不会受歧视等,低学历家长由于经济较拮据,更为关注住院费用问题等[10]。进一步细化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别的家长焦虑情绪又有所不同,表现在女性更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可能与女性感情更为细腻、敏感、脆弱、外露有关。郑国琴等[10]通过将98例患儿家长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展开对比研究发现,母亲更希望得到同类疾病的治愈率、患儿的自我护理等方面的信息与知识。有研究表明女性更难接受患儿疾病、住院、手术治疗等事实[11]。我们通对高学历(大专及以上)、中等学历(初中及以上)、低学历(初中以下)等不同群体患儿家长的心理调查,发现各群体家长焦虑的发生率、各群体家长最焦虑的问题、家长焦虑对患儿康复的影响,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尽早进行心理干预。由结果也能看出,通过评估干预三组患儿家长的SAS评分、BA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仍为高学历家长组

由于我国目前的儿童基本是独生子女,患儿家长都格外紧张。在诊治过程中,因患儿家属对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度不足,对患儿生病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恐惧[12];另一方面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沟通上存在困难,致使患儿家长的负面情绪不断加重[13]。相关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儿童康复有直接的影响。评估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不同群体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制定出不同的干预措施,采取针对性干预,使其最大程度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提高依从性,促进患儿康复,具有实际性意义[14]。从结果我们也能看出,家长的学历越高,住院时间、自动出院例数越少,治愈例数、好转例数越多,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越低。

综上所述,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受教育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家长焦虑情绪、促进患儿病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马淑焕,赵鲜丽,岳福花. 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管理方法与体会[J]. 护理管理杂志,2009,9(11):38.

[2] 张瑞红,王宝珠,付瑜,等. 手足口病患儿照护者焦虑症状的质性研究[J]. 护理研究,2011,25(2):2469-247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 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4] 汪向东.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207,221.

[5] Beck A T,Epstein N,Brown G,et al.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clinical anxiety: Psychornetric properties[J]. J Consult Clin Psychol,1988,56(6):893-897.

[6]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疗好转标准[M].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72.

[7] 关瑜,张丽娟,王静.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特征及心理干预[J]. 吉林医学,2009,30(14):1441-1442.

[8] 梁琪. 手足口病患儿家长的心理状态分析[J]. 护理杂志,2009,26(4B):70-71.

[9] 王春芳. 家长焦虑心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康复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0,1:107-108.

[10] 郑国琴,李国保,陈敬芳,等. 手足口病患儿家属焦虑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7):18-20.

[11] 汪方东,郑爱玉,刘君芳,等. 母亲在小儿接受心脏手术前的焦虑情绪与应对方式调查[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3):234-236.

[12] 梁剑玲,司徒美华. 护理干预对手足口病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护理体会[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4),207-208.

[13] 朱霞云,赵执莹,马朝霞. 干预预防一揽子法在科学预防手足口病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0):1433-1434.

篇8

【中图分类号】R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071-01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继发性肾病、肾功能不全。将入选病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4例,对照组:男15人,女9人,年龄4~11岁。实验组:男13人,女11人,年龄4~10岁。蛋白尿对照组(5.83±2.15)g/d,实验组(5.85~2.34)g/d。两组患者水肿均明显。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进行各项检查、治疗、健康教育,家长给予常规的用药指导及注意事项的告知,在患者确诊后的第二天和第十二个月,对家长应用Zung抑郁量表(SDS)进行测定,对患者进行尿蛋白定性测试,并记录。

实验组:

1.2.1患者确诊后由专科护士热情接待到病房,并全面介绍医院的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以便全程记录患者的用药和恢复情况,对家属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进行测定,并记录。

1.2.2 组织患者、家属、医生及责任护士到会议室,共同商讨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以及治疗方案,重点向家长强调长期不间断服用糖皮质激素的重要性、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自行停药的后果。

1.2.3介绍已经治愈的患者和家属给患者及家属认识,请其讲解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救的方法,以及调整心理。

1.2.4患者在医院治疗期间,护士除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外,还要密切观察患者服药的依从情况以及家属对患者服药的重视程度,如发现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或家属对患者用药的重视度不够,应逐一采用心理护理的方式解决。对于有心理压力的家属,采取心理疏导,情绪释放等方式缓解其压力。同时,每日记录患者的尿蛋白测定情况。

1.2.5患者住院治疗四周,水肿消退,尿蛋白转阴后准备出院。出院前,采用授课的形式向家属讲解患者出院后用药的注意事项,每日记录尿蛋白测定情况,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的重要性。

1.2.6在患者出院后,每2~4周打一次电话进行随访,记录患者两周内的尿蛋白测定情况以及服药情况,对于用药中断的患者嘱其到医院复查并调整用药,同时提醒家属定期复诊。如家属有心理行为改变,应组织其会见心理医生,并针对其心理问题,有重点有顺序的逐一解决。对于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在回家治疗四周后再次测量尿蛋白,如持续阴性,逐渐减量,直至停药,全程6~9个月。

1.2.7第十二个月检测所有患者尿常规,记录尿蛋白测定情况,用Zung抑郁量表(SDS)测定家属心理行为改变情况,并记录。

1.3效果评价:对照组家属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普遍表示压力过大,情绪低落。由于患者病程长,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尿蛋白降低不明显,因此家属对患者疾病预后担忧。而实验组的家长,由于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表示不会对患者的预后过分担忧,感觉生活压力不是很大,患者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并发症相对较少,尿蛋白转阴较快,态度相对积极乐观。

1.4统计处理:全部数据资料应用SPSS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家长的SDS比较结果见表1.

结果提示焦虑评分干预前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焦虑和抑郁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两组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效果比较:实验组患儿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 0. 05, 详见表2。

表1 2组家长干预前后SDS评分比较 (x±s,分)

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 P < 0. 01; 与对照组对应项比较 P< 0. 01

表2 两组肾病综合征患儿尿蛋白定性比较

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 < 0. 05

3 讨论

3.1对家长心理护理的必要性:由于患者年龄较小,信息接收力不强,自控力差,绝大多数信息来源于家长。而且患者对家长的依赖性强,乐于接受家长的意见,所以对家长进行教育要比直接对患者进行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另外,由于家长在患者患病期间压力大,情绪波动明显,对患者康复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干预。

3.2家长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大多数患者由于年龄小,不理解服药的重要性,而只关注病痛的影响和服药所带来的体型改变,导致部分患者自行减量或停药。在医院内有护士的看护,患者自主行动较少,但是转回家中治疗的过程中,如果父母没有严格的看管,使服药依从性降低,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同时,家长更了解患者,能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及情绪改变,对患者的教育更加有效。只有家长认识到服用糖皮质激素的必要性,才能慢慢的渗透给患者,让患者慢慢的接受形象的改变,树立对疾病治愈和停药后体型恢复的信心。

3.3对家长进行系统教育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在与家长的长期接触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患者所得的疾病并不是很了解,不能完全理解医护人员所告知的疾病的发展过程及用药的重要性。当发现患者服用一段时间糖皮质激素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尤其是体型的改变,便会自行减少患者药量或停药。所以组织家长进行系统的学习是必要的。亦可组织专家进行讲解,以解除家长的疑虑。

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程长,并发症多,易复发,治疗费用高等因素都会增加患者家属的心理压力。过大的心理压力会使家长出现烦躁、悲观、愤怒等负面情绪,这些都不利于患者的病情的恢复及心理健康。所以,及时对患者家属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慧琴,肾病综合征患儿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及护理干预进展[J],2010,17(2),132-138

篇9

大家好!我是大树一班楚知渔的妈妈,听渔渔老师说渔渔在班里识字方面比较突出,当听到老师对渔渔的评价感到特别欣慰,下面分享一下我在家的育儿心得:

我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妈妈,没有很高的学历,只是凭着一点并不细腻但真实的情感,陪伴着宝宝的健康成长。

现在许多家长都十分关注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此,许多家长都从幼儿时期开始抓孩子的学习教育。我也曾经迷茫过,但孩子爸爸主张散养,对我说,孩子现在是玩着学的时候,不能像学生那样教的,应该多用游戏的方式让他学知识,学道理,培养他的兴趣爱好。我也认为有道理,只要孩子能够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篇10

1.认识不到位。目前,总体而言,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双方都还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和要求,还被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所左右。

2.幼儿园和家长地位不平等。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往往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对家长不够尊重,有的甚至把家长看成是告状对象,把孩子在幼儿园发生问题的责任全部推给家长,这就造成了家长和教师地位之间的不平等,使得家长对教师缺乏信任感,因此也就造成了幼儿园与家长之间交流与沟通的障碍。

3.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呈现被动状态。现在的家长面对着很多的压力,社会环境、工作、学习、家庭等方面的问题都在困扰着家长,使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因此也就懒于主动参与幼儿园的各种互动活动,从而使家校合作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二、增进家园联系与合作的方法

1.进行家访。教师要定期进行家访,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也让老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针对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和家长共同研究商讨对策。

2.创建“家园直通车”栏目。每个班级在每周一期的栏目中,设置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内容,给家长传授育儿的原则和方法;展示家长的教育心得,将家长的育儿经验形成共有资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办好主题墙。请家长将孩子在家的活动用文字、绘画、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嵌在主题墙的专栏中,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4.利用“家长开放日”,举办亲子活动。让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和孩子一起学习、游戏,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这样不仅有利于家长全面地了解孩子,还能让家长了解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孩子与同伴相处、自律等方面的能力。

5.利用家长资源,争取家长助教,如邀请交警家长来园讲解交通规则等。请家长到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课,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知识,更能让幼儿直观地了解成人的职业,尊敬成人的劳动。

6.举办专家讲座。请专家来园为家长和老师们讲学,传授先进的教育理念,讲授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具体运用、教育经验等,帮助家长和教师解答幼儿教育中的困惑。

7.开设班级博客、家长QQ群等,利用网络加强交流。班级博客可设置“教育教学”、“快乐游戏”、“生活点滴”、“分享经验”等栏目,这样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开展的各项活动,而且还能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便家长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规范孩子的行为。家长QQ群的设置,可使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就孩子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互相讨论,共同探讨教育策略,在互相借鉴中提高育儿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