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31 19:07: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孔融让梨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革新之一:厘清思想,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下面三段不同出处的话或许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曾任耶鲁大学校长20年之久的理查德·莱文曾说过: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时,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人民日报》新论: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远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独立思考、时时刻刻的自我觉知、终身学习的基础、获得幸福的能力。当年魏征死时,唐太宗说了这么一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言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穿越历史的迷雾,揭开它朦胧的面纱,去了解它长河中某一个时间段里的人们,是如何为人处世,自我成长的。然后,通过思索,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自身的成长。让他们骄傲地说,我的生活质量我自己掌握!最后,活出一个勇敢的、闪闪发亮的生命。这应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至真之理。
革新之二:改变行为,我们应该这样教文言文
一、自由地体验
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感受,我的阅读体验不能代替你的阅读体验。他们都是如此鲜活的生命,他们应该拥有自由地体验文本的权利,体验不分对错。初中文言文是古文学习的入门,入门的学习尤其要从简入手,学生学习任务尽量在课堂上完成,尽量反复鼓励表扬他们的作业,阅读文言文的初次体验,要完全交付学生。他们的作业,只要做全了,书写认真,都应该是优秀。
二、充分地展示
没有点奢侈,又算什么生活,死水尚且有波澜,更何况是有花有草、有风有雨的生活。语文课堂上,要不吝给学生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学生的大舞台。
1.组内展示。先一起读一遍,读完一遍以后,一起解决字音问题;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流,解决预习作业其它方面的疑惑。
2.班内展示。无论是字词翻译的解决,还是文章大意的概括,亦或者是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每个小组都要有展示。
三、尽情地碰撞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能量在相荡相击中释放,思维只有通过不断的互相碰撞,才能发展,才能产生灵感。语文课堂上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脑洞大开”绝不应该是贬义词,学生在敢想、敢说中引发思维的碰撞,在碰撞中点燃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碰撞来源于对文言文本的思考,碰撞要碰撞出对文本的疑惑,对文本的感受。碰撞要“以思考为前提,以疑惑为动力,以文本为中心,以语言为武器。”“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究竟是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和帮助?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最大的价值是它更多的是去教育那个小的,那个弟弟或者是妹妹。告诉他们,小并不等同于可以肆意享受更多的东西。你只是年龄小,仅此而已,你应该努力地和哥哥姐姐们一样,懂得分享,懂得谦让,懂得尊重。因为这个世上大都是哥哥姐姐去谦让弟弟妹妹,他们的做法已经被认定为理所当然了,表扬他们的人并不多。这也就说明这世上好多的弟弟妹妹们大都享受了额外的宠溺。这个时候孔融冒出来,给广大的哥哥姐姐们一个巨大的安慰,原来这么多年的谦让,可以换来被尊重,被照顾,被爱护。同样,他也给弟弟妹妹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兄弟姐妹间应该相互谦让和尊重。这才是孔融让梨这个故事真正的价值。
四、热情地创作
课堂其实很多时候都不能够满足孩子的思考,因为说到底真的是时间有限。遇到特别有意思的文言文时,课堂可能仅仅只是给他们打开一扇很小的窗子,让他们可以看到多年前的一些景色。如果他们想去那些景色里走走,就该自己打开门,由自己的大脑去支配他们的四肢和五官去那些时代里穿越一下。《世说新语》中有个“王祥事后母”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文短却意深。一般认为,文章通过这两件事让我们知道了王祥孝之纯,孝之深,然而,这里也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考察阅读效果,如王祥为什么“抱树而泣”?后母为什么在王祥“在别床眠”时,“自往暗斫之”?王祥为什么“跪前请死”而不逃呢?后母为什么会“感悟”而爱之如“己子”?以上问题,都可以作为学生很好的写作命题,甚至还可以创作“奴性的王祥”、“王祥与后母和白雪公主与后母之比较”等让人脑洞大开的崭新命题。同样的创作,在“管宁割席”等故事中,同样可以找到新的创作点,如“你是否愿意和华歆做朋友”“我眼中的华歆”等。
五、自觉地反思
篇2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还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因此,语文教育本身有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应对文化传统中的精华部分进行继承,使之对语文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国民众中所面临的危机
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网络调查,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更是严重不足。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如人意。如我国青少年学生屡屡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礼貌、缺乏毅力等不良行为习惯,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孔融让梨等优秀品质荡然无存,艰苦朴素、刻苦耐劳等优良传统踪迹不见,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反应冷淡,而每逢西方的节日则格外热闹,国民趋之若鹜;哈韩一族视韩剧为精神大餐,对韩国影星极为吹捧,而对中国传统戏曲、古代先贤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火星文已经充斥在青少年的周围,而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字却被遗忘在了角落。
“垃圾桶在此”“请便后冲水”“请保持安静”,类似于这样的标识语在公共场合是很常见的,可是这样的标语在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公共场所见到,刚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对中国人的尊重,后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是我们乱扔垃圾、不顾场合的大声说话,才使得这些国家在公共场所挂上这些标语。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可为何现在出现这么多有损我们自尊心的话语呢?从2011年日本发生九级大地震可以看出,日本民众在大灾面前基本上是从容淡定的,相反中国却发生民众惊慌失措的抢购食盐事件。这些事情,已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在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方面的缺失。
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首先,教师要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进国民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促进语文教学为宗旨,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使自身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能够创造性地理解、运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开展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外出访古迹等活动,让学生具体了解传统古文化的魅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1.让教师亲近“古诗文经典”,走进河北历史,开展“教师阅读古诗文经典,研读家乡历史”活动。学校可在全校教师中开展“教师阅读古诗文经典,研读家乡历史”活动,还可划拨专项资金购买古诗文经典系列丛书,采取集中或自由阅读的形式品读古诗文,举办“古诗文经典读书报告会”“古诗文经典读书讲坛”“古诗文经典读书随笔大赛”等,用多彩的读书形式督促教师群体热爱、亲近、品读传统文化。
2.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让传统文化教学进入语文课堂。我校设计了“自读—诵读—品读—背诵—写作”的古诗文课改教学模式。自读,是指上课第一步先让学生自由试读,感知文本,识记字词,概述内容;诵读,是指学生范读和教师领读,使学生的“自读”升格,达到正确诵读,有感情诵读;品读,是指教师引领学生抓住名句、好字、词进行品味、赏析,浸润写法,感悟写作;背诵,是指在正确品读的基础上督促学生熟读成诵,背诵文本,丰富学生的古诗文涵养;写作,是指引领学生自由写作,写读后感,写随笔,仿写文本,让学生动口、动手、动心、动情,在活动中热爱传统文化,承接、宣扬传统文化,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通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可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读文化著作的能力,使高尚情操与艺术品位得到培养。
3.拓展课外,开展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近传统文化,触摸传统文化。教师应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依托本地人文优势组织学生走进民俗,了解家乡的杰出人才、古迹、民俗、传统工艺等。教师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登清风楼,观开元寺,探访郭守敬故居。教师还可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系列活动。
我们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习经典,努力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得到美感,产生愉悦之情。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我们自己首先应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要有相应的文学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挖掘出其丰富的内涵,而且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要勤于耕读,成为学识渊博的人,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敬重,从而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喜欢了,愿意去读去欣赏,自然就会去传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