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丑小鸭有感范文
时间:2023-04-09 14: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读丑小鸭有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了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丑小鸭》,我有了很多收获。
《丑小鸭》是讲:丑小鸭生下来很丑,其它鸭子都不喜欢它,因为它不同于其它的鸭子,所以其它鸭子认为它很丑,别的动物也随声附和。后来,它长大了,来到了田野,飞上了蓝天,摆脱了自卑,发现自己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从丑小鸭到白天鹅,它经历了从自卑到自信的过程,因为它有梦想,有追求,向着目标不断努力,所以它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我们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只要我们向丑小鸭学习,学习它自信,自强,不断追求的精神,长大以后,我们一定会变成一只美丽 的白天鹅,飞在蔚蓝的天空。
篇2
很小的时候,听妈妈讲枕边故事——《丑小鸭》时,认为那只是我听过的许多个故事之一罢了;长大一点,又看《丑小鸭》,也并没在意,认为是老故事了,不新鲜;而今再拾《丑小鸭》,却别有一番感触。
故事中的丑小鸭因为长得丑陋,被同伴们嫌弃,接连迁了几个地方。那些看到它的动物们不是对它讥讽嘲笑就是连骂带打。丑小鸭虽然有点自卑,但它不自暴自弃。相反,它在不断的追求着善和美,直到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为什么它经历那么多的磨难没有心灰意冷呢?是因为它的心中仍存在着对美的憧憬,它仍在希望,它仍想生存啊!
或许你会说:“这真是一只倒霉的天鹅。如果它生存在天鹅湖里,在它生命中就没有这么多困难和障碍了。”但是我并不这么认为。相反,我认为它很幸运,它能在坎坷之中历练,最终生存了下来!
同学们,挫折,有时是一种福遇。通往成功的路,并不那么好走!
篇3
——读《丑小鸭》有感
丑小鸭,是安徒生笔下众多可爱的主人公之一,也许一般人,看到它时,会认为只是在写鸭子不美丽的外表使它受到自己同胞,甚至鸡群同胞的不满。但我们只要结合安徒生的生活年代的社会背景,就不难看出。此文的言外之意。
读完此文,让我感受到了那个年代,社会的不公平,没有美丽的外表,没有奢侈华丽的家庭背景这些虚荣的东西,走到哪里,都没有人会看得起,即使有再大的成就,也只是无能为力。
但是,根据丹麦当时生活的背景,又让我看到了一丝光明的重现:不顾别人的讥讽和歧视,一心向往自由追求光明的人。
也许,正是因为丑小鸭身上具有这种面临多大的困难都不会逃避的,而是勇敢的,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的精神,才使丑小鸭进入了“美丽的行列,美的境界,”它和安徒生有着非常相似的生活经历。
他们都正视生活。在四面八方的压力纷至沓来的时候,他们也没有放弃生的意愿和对美的追求。作者与丑小鸭相比,作者心里的压力就大多了。但是,作者很坚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世俗的偏见和习惯势利在他心灵上所造成的压抑和郁闷。但是,却依然不能摧毁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他们胜利了!
篇4
关键词:阅读教学;批注式;丑小鸭
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①在现代“以人为本”思想和构建主义、对话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主张对学生和教师重新定位,即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就是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在阅读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双方之一,与此同时也要承担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责任。
一、阅读教学与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内涵
阅读是一个人依靠脑中的原有知识,主动获得资讯,从文章中构建意义的过程。黄汉清、黄麟生在《中学语文教育学》中是这样给阅读教学定义的:阅读教学就是指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从中获得阅读技能和思想的程序。其实质就是对书面信息进行理解的复杂过程。我们知道,在课堂中只有那种“师生相互作用”的课堂才是有生机有活力的课堂,教师“导”的到位,学生“动”的“有理、有力、有节”,这样师生才能配合默契,彼此间的语言交流就能时时碰撞出火花。否则,如果只注重了教师的“教”或只注重学生的“学”,即使单方面的力量再大,也会因为少了另一方的回应而使整个课堂如同一潭死水。
“批注”源自中华文化中的“评点”文化,它影响了明清两代以至民国以后的几百年间的读者。批注式阅读教学使学生成为主体,关注主体的期待视野、审美体验和创新感悟生成,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全方位的阅读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
教学实例:丑小鸭/安徒生
教学设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因此,应该打破过去脱离阅读实践、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系统传授的思路,努力创造条件、促成学生把与阅读有关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真正有用的实际阅读能力。批注式阅读正是这样的一种有效性、简便性的实践,也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并掌握的一种阅读方法。《丑小鸭》一文的作者安徒生以极富感彩的语言把丑小鸭的经历描写得令人关注,且耐读、值得挖掘之处有很多,正好可以用批注法引导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
1. 掌握批注法阅读的基本方法。
2. 通过语言描写赏析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批注式阅读方法的运用与交流。
难点:丑小鸭在逆境中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经历。这是理解丑小鸭个性及所传达的积极意义的关键。
课前准备: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准备批注法阅读的例子两个及批注的类型举例。
教学过程:
1. 用丹麦的标志性建筑美人鱼导入:在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入口处的地方,有一座铜像浮在水面,它是丹麦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它既不是丹麦的开国皇帝,也不是英雄人物,它是一位普通的女子……通过这个活动使得学生认识到安徒生在丹麦的崇高地位。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是安徒生童话中的主人公,可见丹麦人民对安徒生的崇高敬意。
2. 重温经典,以中学生的角度重读丑小鸭。介绍一种比具体任务型阅读更高级别的注重个人理解和发挥创造的阅读方式――批注式阅读。了解批注式阅读的特点、批注的形式、角度等。教师先示范文中前四个自然段的批注阅读法。(约6分钟)
3. 学生就全文自读,完成批注。(此为这节课的主体,约35分钟)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自主批注。(2)小组(三到六人)交流,参照,相互启发。(3)全班性批注交流(教师参与)。(4)自主反思整理、补充。
其中,在第三阶段,即全班交流批注时,完成文本的深度解读,达成“教学目标2”:赏析文中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导读与点拨主要在这个阶段以参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实现。
对这个教学实例的分析,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思路以“文本信息的获取”即文本内涵价值的实现为主,以单纯地获取知识为最终目的,以教带学。批注式阅读教学则以学带教,让“文本信息”带着“方法与习惯”来发掘其价值与内涵。在这里,我们看到阅读方法与文本价值并重,而不是长年累月地以“文本”本身为主攻方向。以批注阅读法来体会、感悟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最后通过展示、交流、讨论与质疑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学习系统。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同于传统教学,传统课堂一般通过朗读感悟作品主题,其设计均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丑小鸭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之类为教学目标,虽然有所指向“体会”与“鉴赏”。但是忽略了“阅读方法”的有效性运用,结果是学生的鉴赏、评价与质疑往往都不是自主行为,不是学生主体的“探索与发现”,而是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实际上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批注式阅读教学,则是把“掌握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作为第一任务,教师不再是运用点拨设计、预设性启发来进行教学。
(三)在实际课堂上最大的不同是,教学过程中带着极其强的随机性,教师的预设职能退化到极小,在整节课的把握上,教师只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方向,而不是抓住一个关键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学生纳入一个“完美”的既定教学设计中去。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做思考题而不会自主读书,批注式阅读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读书为了会读,并且无损于文本内涵的阐发。
为了证明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是有意义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方法对文本的解读是起到了一定的价值作用的,下面试列举课堂上学生所作的部分批注,以及在展示交流中教师因势利导以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的过程。
(1) 灌木林里的小鸟们惊恐地向空中飞去。“这是因为我非常丑陋的缘故!”小雅想。(学生批注:小鸭觉得自己非常丑陋,深深的自卑感)
(2) “你是什么人呀?”他们问。小雅一下掉向这边,一下掉向那边,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地行礼。(学生批注:恭敬的行礼,为了在讨好他们,继续在这个地方待下去)
(3) 可怜的小东西!他绝没有想到要结婚;他只希望人家准许他躺在芦苇里面,喝点沼泽里的水就够了。(学生批注:丑小鸭想的是多么简单的要求啊!)
……
从这些批注中可以看出,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有主动发现和探究的能力,教师如果具备了审时度势的课堂观察和调控能力,只要安排好“交流展示”这些活动环节,乘机点拨、发掘就能圆满地完成文本内涵的解读。批注式阅读教学带来的意义是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允许他们多元合理个性化的解读,并因之利导鼓励发现与探究,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精神。
三、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求知欲和阅读欲都特别强烈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已经积累了数量可观的词汇,语言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也在逐渐增强,这些都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反过来可以说,实施批注式阅读教学又能促进这些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第一,批注式阅读教学把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感知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摆脱了学生被动理解和记忆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局面,学生有了较大的思维自由,强调了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赏析文本,探究文本的价值之所在。二是,批注式阅读教学在注重了深入阅读的同时又注重了动笔批注,把读跟写相结合,把学习和思考相联系。学生阅读时兴之所至,可以圈点勾画、增删涂抹、旁征博引、评头论足、由此及彼、借题发挥……批注就相当于一次小练笔,这样,读写勾连,日积月累,读必定会因写而深化,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也在长期坚持中促进了自身的终身学习。学生需要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自己对话……这种多边对话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文本,学到了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健康的人格、提高综合素养、建立更加深度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38
[2]黄汉清、黄麟生.《中学语文教育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91
[3]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七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注解
篇5
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学生的质疑能力呢?我运用学习单,从“以疑引疑”,“以查引疑”,“以生引疑”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本课堂”更精彩。
一、“以疑引疑”,提高质疑能力
“以疑引疑”指学生在学习单上的疑问引导下解读课文,又在创设的思考情境下,学会提问,从而提高质疑能力。
本人尝试设计的前置性学习单,遵守“生本教育”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它的“前置性学习”就是通过学生先学习,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而本人设计的前置性作业主要是针对学生无法进入文本,找不到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导致“质疑”空白现象而提出的。作业单最大的特点是教师把文本中最具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设计成不同形式的题目,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会提问。这个特点也是区别于我以前运用的预习单,预习单采用全开放式,学生有什么问题只管尽情地提,这对自学能力强的学生来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对自主意识差,缺乏问题意识的学生来说,就会导致学习的盲目性。因此,我觉得运用这样的前置性作业单,可以为学生创设思考情境,找到解读文本之路,学生受到引导,自然会提出自己的问题。
如设计《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学习单,我扣住学生对时空错综复杂,而难以理清文章思路的困惑,设计“眼前的景想到”这样的提干,让学生填写回忆的往事,由此形成对比,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这样的作业,相信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已经明确本文回忆了哪些事情,而这部分在上课中,可以一笔带过,节省了很多的时间。
同时,我又设计了“请发表你的阅读感受:这几件事中,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件事?为什么?这件事对英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等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给学生创设了思考的情境,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情感,在回答“感触最深”的问题时,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感触,如有学生对“爸爸叫我独自寄钱”有感触,鼓励我“闯练”。有学生对“爸爸责打我”有感受,鼓励我多份责任感等。而更让我意外的是,学生在上课回答中,自然而然地联系起他们自己的相似经历,有学生联系到自己壮着胆到老师办公室,也有学生说经历过被责打的事。
在这基础上,我又提出了让学生谈“我的困惑和收获”的问题。目的是了解学生“不懂的”内容,也是鼓励学生能主动地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是学本课堂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的困惑集中在文章的一些细节描写处,如为什么英子要让爸爸“在花池里种满蒲公英”,蒲公英又不是花?这表明学生学会了在细节处质疑。有学生在谈感受时,写道:“亲情有时不是过度的溺爱,应如文中的爸爸,给孩子无限的鼓励,把孩子锻炼成一个坚韧的人。”多么真挚的感受,也学会了联系生活的质疑方法。学生在读书,在思考,在感受,多好呀!
因此,学习单,引领学生思考,质疑,让“学本课堂”的“学”更精彩。
二、“以查引疑”,提高质疑力
“以查引疑”,“查”就是指导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查资料的过程中,学会质疑,从而提高质疑能力。
教学生查工具书。学生在阅读中,经常会遇到“拦路虎”,让他们学会将这些“拦路虎”生字词摘录在作业单上,并写上正确的字音与意思,有利于字词的积累。鼓励学生可以在字词方面提出质疑,敢于向书本质疑。
教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设计查资料作业,应该尽量避免只让学生查找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那真是太浪费时间了,而且学生对这样的作业也会失去兴趣。在学习单上,设计查找资料作业,应该针对不同的文章,设计不同的查找任务,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并且能对资料进行对比审查,积极思索。
如上《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我设计资料搜索题是:“听一听童声合唱《送别》歌;看一看《城南旧事》电影。”学生在听看中学会质疑,有学生在作业单的困惑中写道:“童声合唱的歌词选用《送别》的上段诗句:‘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而书上的歌词选自《送别》的后半段,为什么作者要引用这一段歌词呢?”这样的疑问,在别班的预习单上没有出现,这表明学生在聆听中,非常细心。学生发现的此处伏笔,促进学生对英子将与爸爸永别时那份淡淡悲愁的理解。还有在观看电影后,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下自己的感受:“虽然英子的演员表演很精彩,但是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还好读了课文的心理描写,才能真正感受英子的‘我不再是小孩子’的坚强。”学生能有这样的感受弥足珍贵,这也是学生在查找资料中用心感受的表现。
带着这些预习中的兴奋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变得非常主动,积极配合。
教学生利用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有选择性地阅读。采用小组合作办手抄报的形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他们选材讨论,引发质疑的积极性。
利用学习单能引导学生巧找资料,激发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了学本课堂的“学”。
三、“以生引疑”,提高质疑力
“以生引疑”就是通过点评个别学生的精彩问题,激励其他学生提出更精彩的问题,增强学生“自我有效感”,从而提高质疑力。
“自我有效感”就是学生作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自信心的具体表现。“自我有效感”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也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变量。人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渴望得到成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质疑评论的过程中要进行赞赏性的评价,要对学生自主学习时质疑的成果适时进行展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中增强自信心,学生也在相互的模仿中提高质疑能力。设计学习单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对课文质疑,写出自己的阅读困惑,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学习问题。因此,我在批改学习单时,有意识地记录典型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并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切入课堂教学,通过展示问题,点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篇6
——读〈〈骆驼祥子〉〉有感
《骆驼祥子》是一部悲剧作品,“骆驼祥子”就是祥子,后来因为被逃兵掠走,失去了洋车,冒者死的危险牵回三只骆驼而得名。小说主要讲了一个普通车夫,祥子,进城后就认准了拉车,一心想拥有自己的洋车,经过三年的奋斗,终于买到了一辆新车,但不到半年,车子就被逃兵掠走,后来牵回三只骆驼,但是,他没有灰心,决定从新攒钱买车,可还没等到钱攒够,又被“侦探”洗劫一空,当他再次拉上自己的车时,已经与一个女人构成了畸形的婚姻,不久,妻子死于难产。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再也鼓不起生活的勇气,渐渐地变得堕落,他吃喝赌,出卖他人,再也不是那个要强,体面的祥子了。
要强?不能算好,也不能算坏,却总是美好人生的构造材料之一。丑小鸭要强地坚持梦想,爱迪生要强地坚持实验,项羽的破釜沉舟又何尝不是要强?要强是茎,支撑着成功之花;要强是火,点亮胜利之烛。只要正确地理解要强,正当地利用要强,它将会引导你走向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祥子的要强,给人一种希望,给人一种憧憬,好象走过这段路一切都会变的很美好,可是,想到的不一定就看得到,那个不服输,埋头苦干的祥子。
篇7
关键词:练习 兴趣 课文 阅读 生活 说话
纵观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存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的现象。如何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实践,我认为作文教学贵在“多练”,通过多练,让学生尽快认识、理解、接受书面语言,使学生打下书面语言扎实的基本功,为今后作文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一、练在兴趣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是入门的向导。”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乐在其中、留心观察、用心感悟、细心描绘,写起文章来才会情若泉涌、滔滔不绝。教学中我们就要找准学生的兴奋点,抓住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引导他们去细致地观察,指导他们有顺序、有重点地写生动。
例如:在进行写物指导时,我们可以多选学生感兴趣的小动物作为习作的素材。小动物可爱的形态、有趣的动作、特有的灵性令孩子痴迷,因此,大多数孩子都有过养小动物的经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孩子慢放一段关于小动物活动的短片指导学生进行观察,细致捕捉小动物每一个动作的特点和行为的过程,使学生明确观察的顺序、重点;其次,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喜欢的一个小动物;最后,引导学生回忆《美丽的公鸡》、《燕子》等课文中描写动物的片段,进行作文训练。这样,学生在习作时既有感性积累,又有语言、写作方法的积累,能够做到言之有物、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二、练在课文中
叶圣陶说过:“教材是很好的例子。”选入教材的课文,无论是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从写作技巧、语言上,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这就要求老师们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特点和生成性资源,有的放矢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每节语文课中去。
遇到精美的范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或仿课文命题,或仿其头,或仿其尾,或仿其精彩片段,或仿其立意,或仿其结构,积极引导学生迁移联想,在模仿中受到大家之作灵气的熏陶,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遇到结尾意犹未尽的文章,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依据原文的情节进行续写训练。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丑小鸭历经磨难后发现自己竟然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进行续写练习。这样既使课文阅读得到了延伸,又使我们的作文训练不露痕迹,似“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遇到思想内涵深、教育意义深刻的文章,老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谈感悟并写下来,进行写学习心得的训练。 转贴于
三、练在阅读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会读书、读好书。读时还要强调学生对所读的书进行熟读精思,在阅读中学习文章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渡、怎么照应、怎么描写才生动准确、怎样立意、怎么安排情节、怎么突出中心、怎么使用标点符号……同时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好的成语典故、有哲理性的见解摘抄下来,做到熟读成诵,为今后的写作做铺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通过大量阅读,可以使学生获得语感,熟悉、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四、练在生活中
“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生活积累是写作的基石,有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平日里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认真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和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能打动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先整体观察,总写桂林的“山水甲天下”,再低头观察漓江的水和山的特点,最后环顾四周桂林山水的美丽,发出“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慨。教师在教学中可借此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景物,从而轻松写出好作文。
五、练在说中
篇8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五(2)的闻张启源。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我读书 我收获》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伴随着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位不可缺少的朋友。
张飞、黑脸、大胡子、一个粗鲁的大将军,他一吼吓跑了曹军,让人们佩服;诸葛亮,聪明过人,神机妙算,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周瑜,有胆有识,但心胸狭窄。。。。。。这些有血有肉、性格独特的人物是书展示给我们的,这些鲜明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时常浮现。
在热闹缤纷的都市中,人们整天忙忙碌碌,往往没有时间静下心读书,忽略了对生活的赞叹。而我,每当看到冉冉升起的红太阳时,都会有感而发,写下一首绮丽的小诗;当看到晚空中闪闪发光的星星时,会编一首充满活力的儿歌,赞美星空的美丽。
在我很小的时候,奶奶就常常抱着我讲生动的故事,那精美的词句、丰富的哲理、充满幻想的情节,在我稚嫩的心灵印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童话故事和神话故事,订阅了各种儿童杂志画报,如丑小鸭、灰姑娘、美人鱼、列那狐、木偶奇遇记、米老鼠等等,这些故事大大开阔了我的视野。上小学后,我又要求妈妈给我买了名人传记、科普丛书、文学名著、儿童文学等,这使我更加喜爱读书了。现在我又读了一些侦探小说、科幻冒险小说,学会了做摘录和写心得体会,这使我的好词好句和知识丰富起来,作文越写越喜欢写,越写越得心应手,感到生活越来越有意义了。
书,一个响亮的名字,她哺育了多少儿女,他们从一棵棵幼小的小树长成了参天大树,从一棵棵大树又走向人生的终结。曾经有位名家,从童年一直到八、九十岁时还不放下心爱的书,就在他生命结束时,手中仍然拿着一本厚厚的书。可想而知,书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伴侣,她是多么的重要呀!
我一直在书这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中不停地在穿梭,品位到了历史的结晶,结识了许许多多知心朋友和老师。书像一条小船,我坐在上面,体验着知识的力量;书又像我的一位好朋友,即熟悉又陌生;书又像一台播放机,展现给我108将的生动画面。。。。。。
篇9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篇10
可是在现实中,名著阅读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学生离名著越来越远,阅读变得越来越假。当大量的“搞笑剧”、“穿越剧”、“古装爱情剧”、“动漫片”充斥荧屏时,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哪里还有兴趣再去读那些晦涩的鲁迅和雨果?一个个被各门功课作业逼得累到深夜的学生哪里还有时间有精力再去翻那些“累人的大部头”?学生书包、桌屉里塞满了玩具、MP3、手机,哪里还喜欢买《简爱》和《人间喜剧》?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许多学生不得不在考前“搞突击”、“背资料”、“写卡片”,充其量只是记一记名著的名称、作者、主要人物、主要情节,囫囵吞枣而已,至于作品的细节、语言特点、思想内涵就茫然无知了。因此,名著丰富的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名著精美的写作构思和语言学生无法借鉴,名著真善美的思想学生无法得到熏陶。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名著阅读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一、知识层面要真读
只有深入阅读名著本身,才能掌握具体实在的一些东西。从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文学名著的考查趋势来看,不仅仅停留在常识方面的考查,而是更注重对具体内容甚至是细节的考查,甚至要求学生对文学名著有自己的阅读体验,要达到“鉴赏”、“评价”,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可能就要失分。如:“下面几段话中,甲、乙、丙、丁分别指谁?”①在乱石山碧波潭底,孙悟空变作一只螃蟹,偷走了【甲】的避水金睛兽,随即到芭蕉洞哄骗罗刹女。②夜里家中失火了,【乙】头顶麻袋,裹着给马披的被子,冲进大火中抢救出硫酸盐罐,拦住受惊吓的枣红马,央求邻居一起抢救仓库。③【丙】粗犷的脸又长又笨重,短发覆在前额,小小的眼睛深藏在阴沉的眼眶里。他曾说:“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④快到收割的时候了,麦子长得至少有十多米高。【丁】走了一个小时才走到这一片田的尽头。再如:“衍太太是一个善良、朴实、疼爱孩子、精通礼节的人,鲁迅在《父亲的病》、《琐记》、《狗·猫·鼠》中表达了对她的怀念之情”这个分析对不对?
从以上试题可以看出,如果学生不深入读原著,就难以判断出具体情节当中牵涉的人物、事件,更不能完整地感受人物形象、语言特色、思想主题。
当然,真读并非易事,不要说古今中外的名著浩繁如星,就连《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十几部作品要全部读完,也要花很长时间和精力。
首先要有计划,统筹安排。阅读任务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参照语文教材中“名著引读”评介的书目,遵循经典、循序渐进和课内外结合的原则,分年级、分学期选定课外名著必读书目。比如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就推荐他熟悉的,如《西游记》、《童年》等,还可根据所学课文选准时机,适时推荐:学了《丑小鸭》后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教了《荒岛余生》,推荐《鲁滨逊漂流记》等等。八年级阅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和《名人传》。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思考和鉴赏能力,就阅读《傅雷家书》、《培根随笔》、《简·爱》、《格列夫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和《红楼梦》等。切不可贪多求快,或等到快中考了才搞突击,以讲代读,以练代读。
其次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根据实际,同学们可以采取“精读为主,泛读为辅”的阅读法。泛读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了解书名、作者、前言、出版社、出版期,了解书刊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然后是略读正文,了解章节名称、文章大大小小的标题和能反映其内容的字、句、段落;精彩部分和难点,就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精读时可以品人物、品情节、品写法、品语言等。
二、能力层面要真学
我们阅读名著,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能得点高分或高谈阔论时炫耀一下自己的学识,更多的是汲取名著当中精美的语言和新巧的写作构思。众所周知,许多名著,首先是语言艺术的典范。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的形象以及主题的展示都靠语言的魅力而闪光。语言艺术是决定作品共鸣度、感染力甚至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表现风格。当我们读到《繁星》和《春水》,就会感受到冰心语言的温柔亲切、微带忧郁、含而不露、清新秀丽;当我们读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时,就会感受到鲁迅语言的凝练、简洁、顿挫而又富有回味;当我们读到“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时,就会感受到莫泊桑语言的简洁、锐利、同情;当我们读到《巴黎圣母院》时,就会为雨果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瑰丽的色彩和感情澎湃、气势磅礴的语言而折服。
除了学习语言,我们还要体会文学大家们是怎样构思文章框架结构、怎样构思人物塑造、怎样剪裁各种事件场面的。
因此,在读名著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动笔,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是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好段,进而指导学生欣赏语言,写批注,或进行语段的仿写,还可以写读书心得体会、写读后感,甚至缩写、改写。总之,阅读和写作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愿文学名著能给我们的写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思想层面要真悟
当今社会许多年轻人人心浮躁、行为乖张、人格异化、精神功利、品位低俗,中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凶杀打斗,浸泡于蹦迪的刺激喧嚣,(上接第7页)缠绵于QQ虚幻的情感,对知识、对科学的追求淡化了,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没有了,对理想、对人生的庄严感消失了。在快餐文化的盛宴中,我们有许多学生已经迷失了。
是的,读高尔基《我的大学》决定不了你能否考上大学,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决定不了你能否成为名人,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也不能帮你换更多的钱,但它们至少能启迪你的人生、陶冶你的性情、培养你健康的心灵。
“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 ……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我们跟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是简爱的经典语言,她告诉人们,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应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庄重的尊严生活。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被打败。”这是《老人与海》中那个“硬汉”形象。
人的生活处处充满痛苦,充满挫折,充满难以逾越的挑战,无论它们有多么强大,也不要消沉和退缩,你可以被打垮,但你不能轻易言弃。你可以最后没有胜利,但你必须努力地奋斗在其中的每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