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04-01 23: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远程教育学习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远程教育学习心得

篇1

远程教育学习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下载网络课件,借助教师的讲解结合教材进行学习;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完成网上布置的作业,若此时碰到了疑难,也完全不必担心,可以和学习中心的在线老师或其他学员交流,讨论答疑,也可以在网上发贴留言,与大家一同探讨,还有许多学员在分组交流,大家彼此学习,既撞击出智慧的火花,又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时你一定会为远程教育的魅力所折服。

在学习过程中应做到了以下几点:

1、树立学习信心,制定学习计划。

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目标定得太高,只能是打击自己的学习信心,只有循序渐进、实事求是、正确地评价和认识自己、客观地设定自己的期望值,才能帮助自己树立较强的学习信心。

光有信心不行,还必须有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以后,还要拟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即如何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和教学信息等为学习服务。为每一个学习单元确定一个明确可行的学习目标,严格按照学习时间表完成每一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个学习任务和目标就会获得小小的成就感,不断地鼓舞和增强学习信心。

2、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头脑最清醒、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才能取得更佳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中还必须克服自己的分心现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多记笔记,提高领悟能力,增强记忆。

多做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加强记忆,特别是对考试前的复习很有帮助。有时候,除了把教材和光盘中重要的地方做下记录之外,还要综合其他相关资料,整理出一份内容较丰富的笔记。这份笔记应反映出自己对学习资料的理解程度,运用自己的判断能力,把重点、难点、特殊内容记下来。在做笔记的过程中,还必须灵活思考教材的内容,这样才会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4、重视交流与沟通,主动学习、主动探索。

在学习过程中多方交流,互通有无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当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应正确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尽可能获得家人、朋友和教师的关心、支持和鼓励,多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鼓舞学习信心,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消除不良心理影响,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

篇2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做,可是无从下手,最终导致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即使做了也是隔靴搔痒。问题的关键是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名家的引领。这次学习中各位专家、名校长的报告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或者给出了理论上的指导或者结合实际总结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实践过程及策略,所有这些都给听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聆听他们的报告,使我从心底里一次次被折服,惊叹于他们精湛的教育理论,惊奇于他们眼界的开阔,惊讶于他们对问题的透彻剖析,更敬佩他们科学的求是态度。他们不但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还是教育创新的实践者,更是研究成果的推广者。

远程培训已经结束,回顾这些天多来的学习经历,感慨颇多、受益匪浅。从开始的只觉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操作熟练;从初上网时的被动性学习到现在迫不及待地搜索资源、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这一切让我的学识收获灿烂无比,使我的业务素质与日俱增.从事学习的每一个日子里,细听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课堂;品析专家教育理论,使我们直面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大胆抛弃什么;与科任老师及学员的交流使我柳暗花明、视野开阔。我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一有时间便进入到这一网络平台中来,在这里自由浏览、评论他人文章,发表自己的观点,了解到教学中最前沿的知识,充分理解了新课改理念。我深感这一平台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沟通和联络,为教师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这对每位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学然后知不足。通过这次学习,我深深地感到了自己对本职工作的责任的认识不够,教育教学理论不足,工作经验缺乏。作为校长,我们与专家教授无从比起,从他们的身上我进一步认识到在环境改变人的同时学习更能塑造人,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只有选择学习,学习意味着进步,学习是一个人特别是教育者永恒的追求,放弃学习、放松学习必将落后于时代。实践性学习更能使人大彻大悟,走出去看一看会让人为外面的精彩而感动,会让人为自己的满足而羞愧,会让人豪情满怀昂扬奋进。“经验+反思=成长”的确,教师专业成长(精神成长)的新陈代谢就要不断地反思,而反思需要不断地与他人交流。当今网络教研顺应了当代教师的这一需求,它给我们提供了对话平台,大家一起共享教育资讯,在专业引领下平等民主交流,促成了教师团队合作。

本次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给我的印象都是那样的合作,快乐,充满激情,无比自信,谈到自己的团队,那是相当的骄傲。快乐学习,快乐工作不仅仅是喊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每个人的笑脸上,言谈中,举止上,真的很为他们骄傲,好生羡慕。“梦想与激情”说的是自我,“成就和分享”则更多的在彼此相处方面思考。我在想,我们大家走到一起,到底为了什么?我以为就是一个“成就”:自我成就、彼此成就,成就自己,成就他人,成就学生,成就学校,成就事业……每个人都扮演好自己在这个团队但中的角色,承担责任,挑战自我,坚持“不断行走在自己能力极限的边沿”,学会与团队中的每个人友好合作,才能共同打造坚固的战斗堡垒,那时,什么对我们来说都应该是无坚不摧的。分享意味彼此敞开、彼此了解、彼此接纳,也意味彼此奉献。在奉献中,分享彼此的荣誉和欢乐,分享彼此的困难和痛苦,分享信息和成就。我想,一个团队有了这样的状态,有了这样的人,学校的发展应该水到渠成。

远程培训,点燃了我们教育理想的火把,催我们前行,激励我们在教育这篇沃土生根发芽。远程培训给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带来勃勃生机。远程培训给我们提供了这一契机,让我们从此不再迷茫。

篇3

一、加强情感教育,诱导兴趣

英语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学生的学习情感调控得好,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感受英语知识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产生肯定的学习情感,使他们认识到如果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且能更好地胜任以后的工作,必须学习英语并且一定要学好英语。其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情投入。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耐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对于一些有可能掉队的学生,及早指出,说明掉队的严重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产生的成因,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日常教学中许多细微之处对学生科学引导并热情帮助,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这样师生之间就会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对英语课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由厌学转化为好学、爱学、乐学。最后,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要注意批评的艺术和技巧,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兴趣

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上没有英语气氛,会使具有好动、情感易变特性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把抽象的语言、单调的词汇、语段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就会深刻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习情趣,迅速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学英语的能动力。例如,在教学生认识学校功能室的对话时,用录像机先拍下学生在功能室活动的情景再出现英语标志牌,这样,学生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样的情景中学习并操练,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且记忆深刻。又如把词汇放到句子里,再运用投影把抽象的文字符号以各种绚丽多彩的画面呈现,动词以动作表现,名词以实物或静物画面表现,其它难以单独表示的就配以恰当的语言环境,或老师用手势、表情来辅助表现,这样就会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

三、利用竞争比赛,培养兴趣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造一种积极的氛围,对学生的行为会起到强化定向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参与者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如一朵优胜小红花、一句“excellent”等都会使学生感到愉悦和满足。在学会话时,我就告诉学生,在一段时间后,我们将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会话比赛,选出优胜小组进行奖励。这样就激励了学生每一课的对话都应学好,方能取胜。在学字母时,又事先告诉学生,当字母学完后,将举行书写比赛。学生们在学写的过程中,非常认真,以至历次比赛中,我都比较发愁,简直不分高低,基本上个个都做到了书写规范、清楚认真,为今后的书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平时的作业中,我采用符号方式进行激励,但如果有些学生因某种原因没能在本子上被老师写上“good”,允许学生回去再重写,这次可以不算数,到最后还有一个看谁的“good”多的比赛,这样谁都不甘落后。同时,组与组、班与班之间也有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其学习兴趣。

四、创设表现空间,拓展兴趣

愿意表现自己并希望得到认可,这是每个学生的心声。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的双边和多边活动,能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那些知识运用灵活、反应比较快、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会觉得特别“露脸”。课文的改编表演、课外活动中的短剧小品,让那些学习成绩虽不出类拔萃、但具有表演才能的学生获得了“最佳演员”的桂冠。那些有绘画才能的学生在把课文改编成连环画的作业中大显身手,在帮助老师把课文变成投影片中,也淋漓尽致地表演了一番,在大大小小的各类竞赛中,那些表现出众者体验到了站到领奖台上的激动。而“再表现”的欲望,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会使他们在英语课上满怀兴趣,集中精力,课下又根据自己的爱好,翻阅英语课外书,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各得其所,达到健康发展个性的目的。

五、利用课外活动,延伸兴趣

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课,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例如:举办英语文娱晚会、故事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演讲等课外活动,从报幕到解说,从评比到颁奖,一般不准使用汉语,尽可能让学生全部使用英语,这类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说英语的真实场所,学生们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另外,自编视听小品,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每学期我都组织学生自编自导几个视听小品和对话录像。如:一个学生请同学们参加birthday party的对话、小品,几个同学购物的对话小品等,当学生们看到自己同学的表演之后,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说英语的欲望,都积极参与,重播时,我采取消声让学生们配音的办法,使他们在乐中学、做中学、动中学。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高,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也逐渐养成。

总之,英语本来就是一门有趣的学科。我们对于每种类型的课,也需要仔细去体悟,只有方法得当,才可能有较大的突破。比如阅读课,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一味地讲解句子和知识点,而是学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快速阅读,真正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阅读能力,这种课型处理好了,我想学生对于其他阅读篇的能力也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对于课堂评价,不能仅限于完成教学目标了,而应该力争做到每次都要自我评价一下,看看哪些方面做到了,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经过认真细致的反思之后,课堂面貌会改观的。如果我们能注意挖掘潜藏在英语中的宝藏,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学习兴趣,自始至终都能生动地、饶有兴趣地让学生去学,我们就可以战胜学习的顽敌——厌烦情绪,使英语学习持久下去,并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力。相信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一定会有突出的表现。

这些就是我在这次远程培训中总结出的心得体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交流,我感觉到了思想和认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拓展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家长《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培训心得体会

幼儿园安全管理培训心得体会

2019年关于消防安全培训心得体会

2019年3月消防安全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校车安全管理培训学习心得

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心得:坚定信念  为做合格党员奠基

党员干部培训心得体会

省委党校学习培训心得体会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培训心得体会

2019年3月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教师培训体会:点燃职业心情

2019年3月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心得体会范文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诚信行为缺失等问题日益凸现,已经成为校园中不和谐的杂音。因此,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进程中,塑造大学生诚信道德人格,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意蕴。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现状

1、学业上不诚信现象层出不穷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高校中,有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定位不正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过程中诚信缺失现象随之产生,考试作弊现象则是典型表现。在百度网上一份大学生诚信问题问卷显示:有14.6%的同学在大学考试过程中有过违纪行为,6.9%的同学有过找或雇用的经历,而48.7%的同学对考试作弊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9%的同学认为这是“大众趋势”。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校园中遇见的作弊现象、作弊手段层出不穷,近年来甚至有“产业化”的趋势。

2、就业“造假”现象触目惊心

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在就业压力日益加重的环境下,“造假”现象愈来愈频繁的出现在大学生的求职简历中。一些综合素质不高的大学生,在求职时为达到目的,任意提高甚至伪造学习成绩、荣誉奖励、伪造等级证书以增加竞争资本。同时,在就业过程中爽约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缺乏诚信意识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后,找到更好的单位则会不辞而别,而且想方设法逃避责任,失信于用人单位。

3、经济诚信缺失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

近年来,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现象已引起社会的关注,为解决高校部分学生经济困难问题,国家出台政策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这是完全意义上的贷款。但由于贷款学生违约率过高、银行风险大、利率微薄等原因,很多银行已经停止向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因素

只讲个人权利、个人自由,轻视社会制约和道德规范的西方道德自由个体主义的价值观涌入中国,在某种意义上使得诚信的道德原则表现出边缘性特征。社会的不良风气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最终导致诚信缺失泛滥成灾。

2、家庭教育因素

家长的行为和观念都会对孩子完整人格和观念产生极大影响。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家长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重视智力的开发,却忽略了道德的培养。有些家长把捞取实惠作为个人的价值准则,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孩子的诚信缺陷,造成了孩子价值观的偏离,使得诚信这一人格要素没有很好的渗透到孩子的道德人格塑造中。

3、学校教育因素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过于简单化,诚信教育存在错位现象。首先是教育内容重智育轻德育,一些高校评优评先只是以学习成绩这把尺子来衡量,而忽略综合素质的考核。其次是重教育者,轻被教育者,在道德教育中片面强调受教育者对社会负责,而无视大学生对自己负责。还有就是教育方法重说教轻体验,只对受教育者一味讲大道理,而忽视大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大学生难以得到直接、明确的诚信体验。最后是教育对象轻教师重学生,比较强调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而忽略了教育工作者的诚信教育。

三、引导诚信回归,推动和谐校园建设

1、充分发挥课堂优势,增加诚信教育内容,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接受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应予以重视。在大学校园的公共课教学中增加诚信教育的相关内容,对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十分有益的。结合学生特点,把诚信教育有机的渗透到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统一。让学生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感受到诚信与尊严、名誉、长远利益的一致性,使其讲诚信、重诚信、用诚信。

2、开展诚信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诚信校园氛围,把思想育人和环境育人和谐结合

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可以为大学生遵守诚信提供精神动力和监督作用。学校应该在教育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营造遵守诚信的外部环境,促使学生从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追求真、善、美,在内心深处自觉规范诚信意识。大学校园应该广泛而充分的利用校报、网络、广播、宣传栏等校内宣传工具,加强诚信道德规范的宣传,宣传诚信的内在价值,弘扬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强化学生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受唾弃的社会风气,使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成为指引大学生人生道路的风向标。

3、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切实建立完善诚信教育监督机制

可以实行“诚信档案”,对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行为中的诚信表现进行客观记录,将此诚信档案纳入大学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学生诚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涉及面广泛,可以包括在校期间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学杂费缴费情况、违反校规校纪情况、勤工助学情况等。要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学生参与性、教育性等特点,真实反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便于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本人的了解。

4、加强师德建设,实现“言传与身教”统一

具有“和谐”概念的校园应该充分体现在教师在教学事务及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占有主导性地位,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导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作为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是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为人师表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始终遵守的道德准则,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因此,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首先是广大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引导学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崇尚的传统美德,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和标志,是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关键,是校园文化、伦理文化建设的核心。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打好基础,从而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王德欣. 高校德育呼唤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探索 ,2006,(6).

[2]胡秀英. 和谐社会目标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机制[ J]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研究》, 2007 , ( 10) .

[3] 张岩.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推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7, 28 ( 3) : 94.

[4] 李荣国. 关于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1) .

[5]邱杰. 大学生诚信教育校园环境优化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06,(07) .

篇5

关键词:课程与教学;教研员;核心价值

课堂与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是提升教学质量前提。在课程体系面临重大改革的背景下,教研员教学应该将“教”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充分的阐释,引领课程与教学是教研员核心价值的取向。

一、课程与教学引领能力的主要内涵

(一)课程设置的引领能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相对教研员而言,新课改也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教研员要积极的引领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之中,指导教师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要引导教师参与高校课程的设置中,尤其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让教师以适合学生的方式来合理地设置课程;引导学校课程的优化管理,逐步建立起课程改革质量的保障体系。

(二)课堂教学的引领能力。课堂教学的引领能力主要是教研员要引导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观念以及提升教学技能的一种能力。教师既要引领课堂中的教学理论,又要引领课堂中教学实践。教研员应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实践中,与授课老师一起交流旁听感受,同时也要为教师上一些研究课与示范课,身体力行的感受课堂教学的优劣点,从而进行自我反思,以求能够更好的致力于教学之中。

二、教研员的引领能力

(一)引领教育研究的能力。教育研究必须要以课堂作为基础,教研员要以课堂为中心,做好相关的组织工作。教研员要发挥出教育研究的能力,首先应该一些选题的参考意见,为教研组和教师提供选择;其次接受课题申报,给出一些批复建议,并且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第三给予组织课题小组一定的开题指导;第四参与到研究课题的过程之中,发展以及丰富对课程改革全新的认知,并且提出一些修正和调整意见;第五帮助课题组研究讨论,对研究的效果进行一定的评估;第六努力做好课题研究的深入与内化工作,把研究的成果带到教学的实际中;第七帮助学校形成独有的教育特色。

(二)引领课程教学的能力。教研员是一线教师与课程改革理论专家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在实践的课程改革中,教研员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职责,引导课程教学,就要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对于教研员而言,自我能力提升的基础便是提升课堂与课程教学指导的能力。教研员肩负着课程改革的重任,教研员指导职能是通过参与实践的教学活动来体现,从而分析教学的实践情况,对于已定的方向作参照。

(三)引领教师发展的能力。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便是充分的关注教师个人发展。而教研员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校关注师资结构的现状,然后制定一些切实可能的计划,确定教师群体培训的目标、内容和方向,建立一系列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级制度。要将教师的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及教学研究纳入评级内容中;在组织实施时,使评级过程成为教师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过程,在评级结果中,应该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来进行考评,甚至可以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教研员主要是帮助一些骨干教师增进学习,并且给予一定的鼓励与支持,帮助他们制定一些发展规划。

(四)引领教育交流的能力。教研员需要构建一个经验交流平台,让一些教师分享自己教学的经验与做法,提出一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通过这一平台大家可以勇于讨论,并且研究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教研员应该开展好“三会”,分别是经验交流汇报会、交流现场会以及困惑咨询会。“三会”的开展,能够让一些好的经验在学校流传开来,供教师采纳学习,通过交流与讨论,让教师之间有所竞争、所有比较,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教研员的核心能力便是课程和教学引导的能力,课程与教学在引导能力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课程与教学引领能力的主要特质

传统教材中,教研员更加关注教材中的指导思想、编写体例以及教学内容等,然后提出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过程等,这些形式内容都需要被教研员做以细化和量化,从而规范教师教学的行为和理念。在尝试教研实践的过程中,教研员需要帮助教师设计好教学步骤,追求教学的完美以及全新教育手段的使用。教研员常常关注教师能够顺畅的表达出语言、能否合理的设计板书以及是否具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这些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学习,对于教学质量有不利影响。传统课程中统一考试、统一内容、材以及统一标准都是教学的重要标志,教研人员应该以教师课程执行规范作为自身价值的追求,要将教研目标放在课程执行的有序性和操作性上。

在课程体系发生重大变革的背景下,教研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在课程与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引领能力,本文阐述了课程与教学引领能力的主要内涵,如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分析了教研员的引领能力,引领教育研究、课程教学、教师发展以及教育交流的能力,教研人员在整个课程改革以及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研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成人学习理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原则;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33-04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拓展,以“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师培训”和“信息化教学创新高级研修”为代表的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相继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却呈现偶发、低效的发展现状,已成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日益关注的话题。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综合国内外的论述,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化教学发展能力等内容。同时,高校教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首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信息意识与道德。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实施与评价、研究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本文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和成人学习理论,研究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培养模式及其应用策略,以期为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作一些有益尝试。

一、成人学习理论及启示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是教师作为成人习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因此,运用成人学习理论指导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各项活动,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取得实效。成人学习能力、成人学习动机、成人学习特征等理论与成人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策略等密切相关,成为今天成人教育和培养的重要理论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的成人智力发展和韦克斯勒(D.Wechsler)、卡特尔(Cattell)等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证实了“成人能够学习”,“成人学习能力的增长不因生理成熟而终止,也不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下降”。成人学习动机理论认为“成人对学习中可能体验到的快乐感、自尊感和自信心等是维系成人学习特别是自发性学习的生命力所在;成人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愿望等个人因素和教育环境相一致的程度”。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马科姆·诺尔斯(Malcolm Knowles)提出了成人学习的五个方面的特征,强调了学习者的独立性、已有的生活经验、以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学习动机更多来自内部的特点。

成人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成人学习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创造相互尊重的学习环境;②倡导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③提供多元化选择的机会;④开展面向问题的学习;⑤以行动为本位、合作探索:⑥鼓励积极参与。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

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笔者从培养理念、培养内容、培养体系、培养策略、培养方式、培养氛围等方面,明确提出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遵循教学发展、设计整合、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本位、服务支持等原则。

1.教学发展原则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教学发展,进而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本能力培养应确立以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为目的培养理念,将偶发、低效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转变为协作、持续、高效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学习,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同时,发展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文化。

2.设计整合原则

在教育信息化视野下,教师独立于其他职业人群的核心职业素养是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简称“设计与整合”)素养。因此,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内容的核心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单纯强调多媒体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弊端,达到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

3.分层递进原则

信息化教学能力表现在教师的不同方面,具有层次性。不同年龄、不同基础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其学习需求和目标不尽相同。因此,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学习需求、不同专业学科教师的实际能力水平进行分层、分类、分段培养。例如,将教师的信息知识与技能培养分为“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两个层次,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与整合能力培养分为“关注技术应用”、“把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形成”三个层次。按照循序渐进原则,为不同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现状的教师分别设计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

4.问题导向原则

成人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成人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大都与他们的工作发展、学习提高、生活改善、自身完善和社会服务等联系在一起。成人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因此,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应从解决实用问题入手,选择针对性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学习内容,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

5.行动本位原则

教师是经验丰富的成人,他们的认知结构中储存了大量教育教学方面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这些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是一笔巨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培训者应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些资源,通过教法研讨、教学观摩、头脑风暴、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教案设计、作品创作、操作演练、评价反思等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的培训方式,调动教师继续参加学习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促进他们将所学、所感同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原有经验认识和能力水平基础上,完成对新理论、新方法的建构。

6.服务支持原则

按照成人学习动机理论,各高校应重视教师培训中各个环节和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和氛围。一要建立和完善培训服务体系,让教师在培训中体会到快乐感、自尊心和安全感;二要积极争取国家、地方、学校各方的政策支持,制定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如培训证书与教师职称评聘挂钩、与评奖评优相关联等),增加教师对参加培训后有利结果的预期,以便很好地强化教师的学习动机和培训后的成功感;三要重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支持体系的建设,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和服务。

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框架设计

目前,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文献共34篇,其中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相关的研究主要有:

黄纯国探讨了混合学习模式在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准备、实施和评价三个阶段,论述了培训中需特别处理好的“讲授与探究、课堂与网络、理论与实践、自主与协作、过程与结果”等五大辩证关系。张静等“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培训平台,并将企业中柔性管理的理念引入到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探讨了基于网络的柔性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模式”。赵健等“从专题学习网站作为支持协同教学的资源型教学环境的视角出发,从中观教学设计的角度阐述了专题学习网站对信息化教学方法应用的支撑作用”。周红春等“结合暨南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了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模式、方法与策略”。

由此可见,国内关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些信息化教学模式或教学手段等局部问题进行的探索,研究工作较少,且不够系统全面,难以满足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现实需求。根据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原则,笔者设计构建了“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的培养模式,详见图1。

在图1中,首先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水平,将其分为初、中、高三种层次。初等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在教学中只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中等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在教学中不仅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演示,还能用于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备课和教学方法研究;较高水平层次教师表现为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三种水平层次教师的培养目的分别为基础起步、能力提升、应用与发展。

在培养体系和培养方式的设计上,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同层次,分别为初、中、高三种水平层次的教师设计了多媒体计算机知识技能与教学设计、网络通信知识技能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与发展研究等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每一层次培养体系又根据培养目标的差异,分别设计了两组培训主题(课程),即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实践、发展研究等六组培训主题(课程),体现从“知识与技能”到“设计与整合”、从“教学实践”到“发展研究”等由低到高的、循序递进的培养原则。同时,对六组培训主题(课程)相应地设计了体现行动本位的专题式、案例式、情景式、探究式、自主式、协作式等六种类型的培养方式。

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总目标在于培养教师的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基本能力。在图l模式中,针对三种水平层次教师和六组培训主题(课程),笔者把培养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形成、设计与整合能力形成、实施与评价能力养成、研究与发展能力养成、意识与责任养成等五个阶段,体现由基础到提升的渐进过程,其中“意识与责任养成”贯穿始终,以沉锚效应固化于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分析

上述培养模式在应用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对高校教师进行定位分层。所谓定位,是指高校教师对照三种水平层次的标准,在自我反思基础上对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一种判断,初步确定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属于那一种水平层次。而“分层”则是指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尊重教师自己定位的基础上,按照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对三种水平层次教师进行分类培养,使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水平层次上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后有所提升。

1.初等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目前,在高校,仅仅具有初等水平的教师通常是刚刚入职的非信息技术、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文字信息,以及利用PowerPoint自制教学课件并进行课堂演示,对信息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内在需求。对于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重点“关注技术应用”,通过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以及多媒体教学设计培训,使其具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开展教学和进行多媒体课程教学设计的初步能力。同时,还需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制度,以政策驱动、服务支持等方式,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学习,达到提升其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的目的。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初等水平教师缺乏必要的多媒体教学知识与技能。对于这类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常采用“传递,接受”类型的培训方式;通过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室开展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知识专题讲座和操作技能演练,使他们掌握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图形图像信息和音视频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对于教学设计的培训,可采用“传递-接受”与“行动-探究”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通过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举办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专题讲座,开展教案设计、微格教学、教学观摩、教法研讨等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能力。

2.中等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中等水平教师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教法研究,但还不具备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能力。要提高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一方面通过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整合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途径和方法以及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学习,提升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要使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简单的政策驱动是不够的,还需要“以任务为内核,以课堂为平台,通过技术驱动带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从量的改变到质的提升”。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对于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多采用“传递-接受”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校园网和互联网,通过专家导引式培训、自我导向式学习、远程培训学习等,开展网络通信知识与技能的情景式培训,使教师具备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创造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学习,多采用“行动-探究”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网络学习平台,采用头脑风暴、案例学习、角色扮演、教案设计等方式进行培训,使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教育理论、途径和方法,学会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掌握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3.较高水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分析

(1)培养目标

较高水平教师除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重点是“关注信息化教学能力全面形成”,使之能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同时还要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发展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文化。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政策导向和良好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课程设置外,真正的动力核心是教师源于成就需要的发展驱动。

(2)培养方式和内容

对于教学实践培训,宜采用“自主式”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和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课件制作、展示、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对情境和问题进行客观分析,达到培养“实施与评价能力”和全面提升“设计与整合能力”的目的。对于发展研究培训,宜采用“协作式”类型的培训方式:借助例络协作工作平台,设计并上传学习任务,并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丰富的学习资源及充分的认知工具,要求教师通过网络了解学习任务,跨学科组建学术共同体(教学团队),协作完成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建构。

五、结语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包括意识与责任、知识与技能、设计与整合、评价与反思、研究与发展等能力,培养原则包括教学发展、设计整合、分层递进、问题导向、行动本位、服务支持等。在此基础上设计建构的“三层次、六类型、五阶段”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是一种尝试和探索,表明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应根据不同教师的水平因势利导,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进行,从政策驱动下的被动学习到技术驱动下的带动学习、再到发展驱动的主动学习都是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

基金项目:本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与评价模式研究与实践”(1201001)和重庆工商大学教研项目“我校教师教学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11345)资助。

篇7

关键词:新办本科院校; 双语教学;课程体系;酒店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22-03

对于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已进入我国双语教学问题研究的新阶段。一部分学者撰写了构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文章,个别学者立足某一具体专业探讨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纵观我国已经取得的有关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关于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研究,甚至对酒店管理专业双语教学问题的研究都非常稀少。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总结了我国双语教学师资、学生和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双语教学的有效模式及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意义、原则、思路、措施等。学者们对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虽已初显,但大多就事论事,不十分完备,欠缺系统性和全局观。本文立足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专业双语课程群为基础,构建了由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实习与专业双语(专业主干课程)等课程模块有机融合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有明显的国际化特色,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一、双语教学课程目标定位

根据教育部2001 年第4 号文件,“双语教学指用外语讲授学科专业知识。学校采用外语(大多是英语)原版教材,全部或部分使用英语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近些年,各高校的双语教学基本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但双语教学改革和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正在攻坚和解决之中,问题的存在并不能阻挡高校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步伐。双语教学课程群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正在开发的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和特色项目。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高素质的涉外型酒店管理人才。专业建设发展走国际化道路,办学与世界接轨,培养全球公民。引进全球公认的非常先进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及配套教材,在一个专业内组建由12门专业主干课程构成的双语课程群,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与英语知识的融合、专业能力与语言能力的融合及国内从业素质与国际从业素质的融合,以全力推动国际化、应用型、高素质的涉外型酒店管理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双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专业实习等课程与专业双语课程群有机融合,教学相长,共同确保专业双语课程群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一)组建专业双语课程群

组建由12门专业主干课程构成的双语课程群,12门课程全部是国际上最前沿的课程,引进课程的同时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确保课程与国际接轨。专业双语课程群在实现学科目标、语言目标和思维目标的基础上,尤为重视学生学科知识及读、写、译专业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全球酒店有效工作和发展的能力。

国外教材进入中国后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可通过两个途径解决,一是选购与外文原版教材配套的中文翻译教材,中国人翻译后做了一些去美国化的处理;二是选派精通中、西方酒店管理的海归人士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能够将教材内容进行较灵活的融合、比较和本土化处理。

(二)公共英语课程为双语课程学习的基础

本科第一年开设2个学期的综合英语课程,一是为了衔接高中英语学习,助推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是为专业双语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综合英语课程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

(三)专业实习课程为双语课程学习的准备

本科第一年开设各类以认知和操作为主的实习课程,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实习课程的开出,一是为了提高学生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二是为后面的管理实习做铺垫。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和12门专业核心课全部学完以后,获得了系统的专业知识、酒店主要岗位的流程标准和实践操作能力之后,进入管理岗位的实践,即管理实习。

课程设置与双语课程配套,前期或同期开出对应的专业实习课程。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课程学习,对酒店的基本情况、酒店各岗位的运作流程和标准等有较形象和具体的认识,能为相关双语课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四)专业英语课程有助双语课程能力目标的实现

本科前三年,每学期开出酒店英语课程,共开出6个学期。酒店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专业双语课程同步。以下是酒店英语课程与专业双语课程的配套关系图。

酒店英语课程重点要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语言能力。具体开设目的一是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二是分担双语课程语言目标压力,即专业双语课程主要承担读、写、译方面的语言能力目标,酒店英语课程主要承担听、说方面的语言能力目标。这样,专业双语课程和酒店英语课程相互补充和配合,共同确保双语课程教学语言目标、学科目标和思维目标的实现。

专业英语课程应采用实训教学模式,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真实的或仿真工作环境为平台,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

三、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

(一)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1.注重多种教学问题与手段的综合运用。双语课程的教学理论讲授采用互动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多媒体、视频等手段辅助教学,实操、图片、案例分析和小组作业等形式促进教学。

2.按酒店的组织架构编排教学班的师生关系。将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创意为模拟的酒店上下级关系,营造浓厚的职业学习氛围,并使师生关系更加紧密。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和身份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灵活编排,如“前厅部的运转与管理”课程,主讲教师A为前厅部经理,辅讲教师B为前厅部主管,各小组长为前厅部领班,各小组成员为前厅部员工。或可将各小组身份进一步细分,按照高星级酒店前厅部的组织架构,将各小组命名为前厅部下面的各个部门。按照这种教学理念,将教学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是最基本的教学单位、学习单位和活动单位。

3.课程网络学习及手机在线学习。借助网络平台,将双语教学课程开通为网络课程,学生每人一个账号,登录后可自主开展网络学习和复习。借助手机平台,将双语教学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和信息上传为手机共享资源,学生通过手机随时查阅课程有关知识点和信息。

4.教学班学生说课竞赛活动。在每门课程教学结束前的1―3周,组织学生说课。说课以小组为单位,使用英语语言,采用小组间竞赛形式,由主讲、辅讲教师主策划,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辅助配合来完成。举办说课竞赛活动,一是为了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系统的进一步的梳理;二是为了给学生展示和锻炼能力的机会,锻炼其英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对知识归纳提炼乃至升华的能力;三是为了给学生们提供相互学习、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考核方法

与国际接轨,变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按照“重小考,轻大考;重过程,轻期末”的考试理念和原则,对双语教学课程进行考核。

1.小学期教学模式。改变高校传统的以学期或学年为教学周期的模式,本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以两个月为一个周期。小学期教学安排有以下两个理由:一是方便教师教学和工作安排。短周期授课将更有利于兼职教师的聘请,有利于教师外出进修、访学、挂职和进行必要的社会服务;二是方便学生参加相关课程的国际认证。每门双语课程都配套引入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小学期教学使学生认证考试的压力分散,学完一门课就复习一门课认证一门课。

2.以随堂小测试为主导的课程成绩评定。每次课安排上一次课的知识小测试,每次测试时间大约10分钟,从第2次课开始。小测试成绩共占课程总评成绩的50%。课程教学结束时,对每次小测试的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分析结果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复习的参考。除了小测试,教师还会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作业,各小组从搜集资料,到设计方案,最终形成研究报告,综合性项目作业共占总评成绩的10%。期末考试成绩只占总评成绩的30%。

3.国际化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课程教学结束时,按照国际先进的标准和要求,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全体教学班学生均参加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估。教学委员会对教学质量评估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后,反馈给授课教师,帮助教师改进教学。

表1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考核办法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是一所新办的民办外语类本科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立足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自身的特色定位,提出了国际化、应用型、高素质的涉外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主干课实施双语教学高起点战略,组建由12门专业主干课构成的双语课程群,由此搭建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架构。但是,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虽已确立,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师资、学生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论证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宋结焱.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以经管类课程为

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

[2]宁晓洁,原一川.高校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构建探索[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5).

[3]唐泳,段洪.西部普通高校经管类专业双语课程教学体

系构建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

[4]陈跃华.高职商务类课程ESA 模式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J].职教通讯,2011,(18).

篇8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农村远程教育;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62―04

一 引言

农村远程教育,是国家投入巨资所实施的一项工程,旨在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服务于广大师生。

山西省作为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第二批实施省份,到2007年年底,山西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基本结束,全省23064所农村中小学全部安装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从2008年开始,全面进入教学应用阶段。

然而,如何保证农村远程教育实施有效地持续发展下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通过不断培训,确保培训力度和效果,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学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观念到技术不断更新,保证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目前山西省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效果如何,能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服务教学,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课题,本课题通过调查研究,在当前有限资源条件下,提出适时合理的培训模式改进措施,为我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做出贡献。

二 调查描述

1 调查对象与范围

本研究在2008年9月对山西省12个行政辖区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具体按地区划分为中、南、北三部分,在每个部分选择三个地区,从中各选择好中差、小学初中高中以及民办和职业中学各三所。

2 调查方法与内容

调查问卷共设计了四类,分别为电教馆馆长、校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共发放982份,回收879份,问卷回收率为89.5%,剔除部分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所占比例为82%。

问卷内容主要围绕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现状及培训后实施效果展开,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兼有少量开放性问题。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 进行处理。同时为了补充问卷调查所获信息的不足,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座谈及个别访谈。

3 调查人口学变量结果

(1) 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师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教师中,年龄:最小22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32岁,其中35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

性别:在所调查的对象中男性为218人,占所有教师的25%,女性为661人,占所有教师的75%,男女比例为1比3。

学历: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第一学历为研究生及其以上人数0人,第一学历为本科人数占3%,第一学历为专科人数占68.7%,第一学历为中师人数占6%,其他则是通过进修、自学考试、高招等途径达到学历要求。

教龄:在所调查教师中教龄最短半年,最长的30年,平均教龄在9年,大部分属于中小学教师的骨干力量。

(2) 农村中小学技术人员个人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教师中,年龄:最小17岁,最大53岁,平均年龄为29.5岁,其中30岁以下的占到一半以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力量。

性别:在所调查的研究对象中男性占所有教师的69%,女性占所有教师的31%。

同时调查结果表明,技术人员专职人员只占4.5%,基本全部从事教学工作,所教课程涉及到中小学的各个科目。

三 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效果的调查分析

对于教师应用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的发展阶段,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不同的观点,到90年代中后期形成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开始由辅助角色向中心角色演变,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等。曼迪纳契和可兰(Mandinach&Cline)教授采用了四阶段框架来描述教师对技术从了解到应用自如的阶段:

挣扎阶段,教师心理上抵制技术,在技术面前挣扎,被各种技术问题所困扰;

掌握阶段,教师学会了应付的策略,提高了技术,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

冲击阶段,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

创新阶段,技术整合到学习活动中,由此,课程和学习活动被重新组织,学习环境也被改变了。

曼迪纳契的四阶段理论不仅比较具体的提出各个发展阶段能力要求,同时剖析了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发展背后的心路历程,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的认识、态度的发展与变化。根据曼迪纳契和可兰四阶段理论,本研究对山西省农村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阶段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电教馆馆长、校长、学科教师和技术人员四个不同角度,考查学科教师培训后使用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学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处于不同的阶段,通过培训有89%教师走出了挣扎阶段,认识和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基本操作能力具备,只有43%的教师能够确保知识有效迁移应用于实践,仅仅28%的教师达到掌握、冲击乃至创新阶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水平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也是培训效果体现的关键方面。

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处于不同阶段,主要集中在基本技术的操作、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和促进应用的保障体系三个方面。

1 基本技术操作

在培训工作完成后,对培训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我们发现处于挣扎阶段65%的的教师完成了学习的初步阶段,基本操作能力具备,经过培训达到89%以上,有了明显提高。而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对技术的掌握能力呈下降趋势,结果显示35岁以下的教师对技术的钻研精神和学习效率非常高,能够使用多媒体设备,并经常自主学习,100%的教师愿意参加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学历越低,对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越慢,女性普遍表现出比男性有兴趣低下。

但从电教馆馆长、校长和技术人员调查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信息技术使用存在明显不足,只处于设备的简单操作阶段,47%的教师通过培训,使用计算机电子备课、出卷、课件制作,28%的教师会通过网络收集课程资源和使用E-mail传递信息,只有13%的教师通过卫星接收系统学习现有的课程资源。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基本具备,但使用频率并不高,说明他们仍然没有形成使用远程教育设备的习惯。

2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迁移失败是导致不良绩效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培训过程中知识的掌握并不等于实际工作中绩效的提高,培训中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确保所学知识与技能在需要时的顺利提取,知识迁移顺利,现实培训中往往出现以理论或产品特征为基础,脱离具体的工作情境而进行孤立的教授。这种培训虽然会使学习者进行有效地“学”,但却不能保证日后迁移的顺利进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专业知识只有从长时记忆中顺畅提取,成功迁移才能转化成绩效。以工作为背景最大限度的进行新知识与新技能的提取:围绕相关的工作任务展开教学;设计在工作任务中应用新知识的练习项目,培训内容的及时应用;摈弃心理意义上的“校舍”。

在调查中,处于掌握阶段的学科教师,有47%的认为所培训的内容适用性好、丰富程度高,效益性强,能够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在使用时顺利提取出所需知识。他们可以根据实践经验,找到解决教学问题应付的策略,对新的课堂结构和新的交互形式有了经验和信心,不再对技术心存畏惧了,不断尝试开发实用的校本课程,将技术应用到教学及学习过程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自己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13%的教师认为技术的使用只停留在表面,公开课及评课讲课活动中才使用,增加了任务负担,效果与传统授课方式差别不大,教学任务与信息技术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联系,仍然停留在第一阶段,从心理抵制信息技术引入课堂。

技术人员则认为学科教师在使用远程教育设备时90%以上集中在课件的简单制作和视频、音频的演示上,对网络、卫星系统和教育教学资源涉及很少,培训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比较差。而78%中小学校长和各级电教馆馆长则认为,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积极派人参加培训,开展校内评课、赛课活动,以活动课的形式促进教师对知识的认可度。从培训的整体效果出发,创立效益评价指标和方法,应对教师使用情况建立具体的评定标准,为学习者提供辅工作。综合结果表明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过程中,缺乏及时高效的专家支持,电教馆和学校辅工作做的不到位,也没有建立通畅的反馈信息的通道,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脱离,知识迁移失败。

同时,从人口学变量出发,年龄小,男性、学历高、教龄短的教师普遍表现出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使用新技术的要求强烈;培训内容采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和自主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式。从电教馆到学校,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知识有效迁移,摈弃心理意义上的“校舍”。

3 促进应用的保障体系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级机构及学校制度建立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使硬件得到初步改善,各个电教馆建立县乡校三级管理模式,编制目标管理责任书,从而保证农远工程使用效果。在培训方面增加培训对象人数、内容,在国家投资的前提下,自筹经费扩大培训力度,加强省际间沟通交流的活动,通过确立示范学校,树立具体参照标准,引导各个学校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具体实施。

调查结果表明,学科教师在外部基础条件满足的条件下,信息化教学能力要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必须借助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评价机制。52%的教师认为学校在农远工程中应用措施落实不到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反馈信息,遇到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得不到帮助,致使使用的积极性受挫,使学习知识长期停留在挣扎阶段。虽然各个学校在校长带领下,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确立促进教师教学的奖惩措施,规定多媒体设备在授课总所占的最小比例,根据各个学校具体情况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有一定差异,只有不到5%的学校开发了校本教学模式,其中吕梁地区孝义市已经初见成效,采取了研读教材―网上索取―组织备课―课堂实施的模式,教师在新的模式下开展教学,出现了新的教学关系和结构,师生互动通过网络,集体电子备课方案出台,减少了资源重复浪费,但与实际学科整合欠缺,创新较少,网络学习环境没有完全形成,处于冲击阶段,经验仍然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对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80%以上的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集中在观念的更新上,只有认识先行,从思想上接纳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优越性,创设良好的保障体系,克服技术难关只是时间的问题。培训工作势在必行,从思想到技术,到后期保障体系,都可以在实际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四 建议及对策

1 加强信息化教学基本能力培训

由于教师所处环境不同,培训目标层次也不同,培训内容点呈梯度结构,针对不同的知识在培训过程中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如下表:

通过对操作层次内容的学习,教师基本具备了信息技术的一般能力,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了。在整合层次,教师综合运用所学技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结合自己的学科背景和具体教学情境,使教育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路实现,达到理论与技术相结合。在创新内化阶段,培训过程只教授开发的理念和方法,分析实例,具体工作由教师在工作岗位创造性完成,并在后期过程中给予学习支持服务和技术支持。

2 开展省、县、乡三级培训模式,送教下乡

通过省、县、乡三级模式,系统地培训学科骨干教师,使他们成为各级单位的带头人,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水平。校本课程开发,由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承担,校长负责制,由骨干教师制定培训方案,采用培训+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山西省远程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也应依赖地方高校的参与,整合高校优秀教师力量,成立教师学习与技能发展指导小组,送教下乡,由资深培训者深入到乡级教师学习小组,针对现存的技术问题和学科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建立起学习、反馈、评价的完整流程,既可以保证农远工程的全面铺开,也可以提高学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和指导。

3 建立区域教育资源资料库和教研网站

在组织培训过程中,根据学科教师成人化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提高培训后期保障体系的效果和针对性,充分利用教师身上潜在的资源,给他们展示无形资源的机会,开展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和学习机会,受训教师之间、培训者和受训者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动,具体可采用建立教育资源库和教研网站两种方式实现。

教育资源库应主要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精品课件和电子教案等,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在原有的模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料,并建立良好的上传和下载功能渠道,也可以将自己的成果挂到网上与大家共享,资源库不断更新和改进。

网站则只要包括热点追踪专栏、不同学科教学专栏、讨论区、答疑解惑区和博客专栏。热点追踪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最新动态,不同学科教学专栏则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材教法、案例分析、教师随笔等板块。答疑解惑专栏主要聘请师范院校专家或特级教师对教师关注的问题进行讲解或解答。博客专栏则为教师提供展示自己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的平台,把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通过这两种方式将优秀的资源整合到一起,为教师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及时为学员提供技术和理论指导,及时纠正问题,及时反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落在实处,解决实践过程中制约教师发展的因素,如难以发现问题,难以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点,使得信息化教学能力长期停留在某一水平上。

4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在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行政调节能力,加强培训的量化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抓好考勤与绩效考核评价标准,根据实际情况,把三级培训模式应用常规化,让广大教师充分使用设备和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把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天地网”和光盘教学的应用纳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考核范畴,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与评估工作。这样可以调动起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实用性,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必须依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各级电教馆及高校网站开辟专门的区域,提供智力支持和培训教材及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比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更多要求是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与方法最佳匹配以及团队合作和综合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应调动本省高校师资力量,建立互助合作小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实地指导,解决教学过程中理论与方法及资源支撑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培训高绩效水平不再停留在表面,创设组织背景下的绩效考核体系,强调评估作为一个包括社会情景、情感和认知因素的复杂过程,为中小学教师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文化氛围,自觉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山西省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多方合作交流,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既可以解决经费不足、学工矛盾等弊端,也可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发挥地方、高校和学校三级力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 王珠珠.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持续开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农村远程教育项目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05,(2):34-39.

[2] 赵兵川,张军征.影响山西省农村学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与培训绩效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9):19-21.

[3] 王娜.河南省信贷远程教育环境下农村中小学外语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26-27.

篇9

原则一   一是学习时间、饮食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

原则二   二是符合孩子的生物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

原则三   三是逐步调整到适应高考的要求,如高考上午九点开始,下午三点开始,要把孩子的身体、心理的最佳兴奋点调到与之相适应;

原则四   四是鼓励孩子适当从事一些户外体育活动 或家务劳动,劳逸结合,张弛有致。

大一学生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军人学习生活心得体会范本

2019年党校生活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大学学习生活心得体会样本

最新大一新生生活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生大一生活学习体会例文

拓展心得之体验式学习

年轻处级干部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心得体会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心得

2019年学习廉洁教育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纪律教育学习活动心得体会

远程教育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2019年4月安全教育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视野;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98-02

在当前学习型社会环境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来说,起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创新的研究不仅能够促进当前学习型社会的整体构建和发展,而且也能够依靠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逐渐发展起来,带动人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去。现代远程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有效推动力之一,而汉语言文学则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础部分之一,因此构建现代远程汉语言文学无论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对国民素质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特点分析

现代远程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特别是在当前学习型社会的影响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远程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其自身的开放性,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全社会的教育手段,正是由于现代人对于教育的强烈要求,才促使了远程教育的诞生和发展,在这一点上,与学习型的社会构建形成了有效结合[1]。人们从小到大都是在学习当中获得成长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水平。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对应对当前信息化社会以及经济社会的到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远程教育除了具有开放性之外,还具有延伸性,这点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也有一定的相同点。由于学习者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而现代远程教育对各种各样的资源进行了有效地整合,为了能够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丰富教育功能的同时,能够真实地为现代人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支持[2]。现代远程教育和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理念不谋而合。现代远程教育不仅能够促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而且也能够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环境下各种各样现代人的不同需求。所以说,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在保证能够满足现代人学习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现代远程教育可以说是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影响下而诞生的产物。现代远程教育虽然是一种教育方式,但是其自身可以跟随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相对应的发展变化,这样其不仅能够为当前的学习型社会提供相对应的服务,而且也能够为现代人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平台和机会。现代远程教育方式既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学习的各种各样的需求,也能够将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和归纳,方便更多的人参与到学习当中,在保证提升学历的同时,能够满足学习型社会下对于人才的能力要求[3]。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将自己的文化知识进行一定的提升,而且对于自己的文化素养、素质提升来说,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二、汉语言文学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因素

汉语言文学主要包括汉语和我国文学方面的一些内容和知识,汉语言文学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构建基础,因此其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中华文化之一。汉语言文学不仅能够丰富学习者自身的文学精神世界,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个民族的认同感,而且也能够有效地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人们通过将汉语言的整个发展历史记录下来,并逐渐地传承和发扬,使得我国在世界语言发展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或者是文化来说,都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和积极影响。在全球经济化以及全球文化相互交流的现代社会,我国的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的继续发扬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会促使全民参与到学习当中来,这样不仅能够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能够体现出学习型社会是时代继续发展以及进步下的产物。对于汉语言文学来说,其自身能够涉及到的范围非常的广泛,特别是其中还包括全民学习以及全民终身学习这两个方面。汉语言文学是从人类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和学习的知识,在人们年龄不断增长的影响下,有关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在不断地深入。进入到学校之后,教师逐渐地将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作为课本当中的重要内容,且将汉语言课程划分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学习到有关于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一方面能够让现代人对于我国的历史变迁、文化发展、精髓等一系列的内容有更深刻、更细化地认识,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习者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修养,特别是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来说,能起到更加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习汉语言文学不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和修养,而且对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来说,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汉语言文学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承,已经产生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一定的学习和认识,有助于我们体会到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内容,并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时期或者是一个年代下的人物背景或者是其生活的环境。通过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学习,能够让学习者感受到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人类在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个人的文化素质以及道德的变化等。学习汉语言文学能够在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三、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针对汉语言文学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措施

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脚步越来越快的影响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形势下,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仍然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实现。

1.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影响下,现代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的创新模式想要进行一定的改革,需要加强理论和技术的相关研究和培训力度,以便从根本上提高整体技术。同时,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的汉语言文化知识,而且能够熟练操作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展开有效地教学。在学习型社会的视野下,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相关规律或者是优势,来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应用,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初步形成,而且也有利于现代人对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的学习,一举两得。

2.在当前学习型社会的影响下,现代远程教育的应用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来说,起着非常良好的推动作用和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对教育资源进行一定的开发、整合与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现代人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整体需求。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如果不合适,不仅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会逐渐降低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形势下,就需要逐渐打破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改变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程度。特别是在学习型社会的影响下,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提高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基础上,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现代人对于汉语言文学整体学习的需求,将汉语言文学知R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地结合,提高其自身文学素养的同时,推动我国学习型社会的整体构建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任何人,从孩童时代开始,都离不开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已经逐渐向学习型社会转变了。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远程教育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于汉语言文学来说,利用远程教育进行学习,不仅能够改革和创新原本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地满足现代人的整体学习需求,为现代人提供更加丰富、广泛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内容,而且也为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会。

参考文献:

[1]高勇.远程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中的时代使命[J].河北学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