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业务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6 18:2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算业务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算业务管理制度

篇1

行政单位预算业务管理规定

一、行政单位预算(财务收支计划)编制

1.行政单位应按照财政部门规定的编制要求、程序、预算报表格式(见附表)编制年度预算(包括预算说明),并按规定的报送时间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送财政部门)。同时,单位要按财政部财综字[1997]8号文件的规定填报预算外资金(如行政性收费、基金等)收支计划。

2.行政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收入预算包括财政拨款收入、由财政专户拨付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经财政部门核定由单位留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等项内容;支出预算包括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和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等项内容,经常性支出包括: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和其他支出等项目,专项支出按支出用途分别编列到有关项目。

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即行政单位经批准用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资金安排自筹基本建设发生的支出,行政单位自筹资金安排基本建设,应先落实资金来源,并按审批权限,报经有关部门列入基本建设计划。

3.行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按规定合理划分不同类型的收入,将应列入预算的各项收入(其他收入按节级科目分项填列,见表三)全部列入预算,不得遗漏(没有收入数额的项目可以空置)。

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包括基金)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财政预算,不得列入单位收入预算,用于各项支出;按规定暂未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应按规定进行处理,除经批准由单位留用的外,应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缴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能作为单位收入,直接列入收入预算。由财政专户拨付给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应作为单位收入,列入收入预算;其他收入,包括非独立核算后勤机构取得的各项收入以及其他服务性收入等,应列入单位收入预算,用于本单位的支出。

单位应按照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原则安排各项支出,即在保证人员支出和开展公务活动必不可少的开支的前提下,安排其他各项支出。自筹基本建设支出应在保证正常工作支出需要,保证正常预算收支平衡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核批。核定的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纳入基本建设财务管理。

专项资金安排的支出,应有详细的说明。

二、行政单位预算的核批

1.财政部门在收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或一级预算单位)报送的行政单位预算后,应进行审核,对符合预算编制要求的,应在规定的期限内予以批复。对有主管部门的行政单位预算,财政部门一般只核批到主管部门,具备条件的,也可以核批到具体单位。

2.财政部门在批复行政单位预算时,应按照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统一核定行政单位各项收入和支出预算。

对收入预算,应明确核定财政拨款收入、由财政专户拨付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以及核准留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各项收入指标。

对支出预算,要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核定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和自筹基本建设支出等分类支出数额情况下,必要时应核定到工资、补助工资、公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费等重点支出项目。

3.财政部门在核定行政单位预算时,财政拨款标准应根据以保证行政单位基本工作任务需要,结合国家财力可能确定。

单位预算外资金收入,应根据收支统管的要求,与财政预算拨款收入一并核定,统一下达。其数额应根据行政单位财政收支状况,纳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及按规定实行结余上缴专户或按规定比例留用不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数额确定。

财政拨款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收入必须指定用途的,财政部门在核批行政单位收支预算时,应予以明确。

三、预算执行

行政单位预算经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核批以后,即成为预算执行的依据。行政单位应加强预算执行的管理工作。

1.行政单位要加强收入管理工作。取得的各项收入要及时入帐,不得坐支。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要及时足额上缴;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要及时足额缴入财政专户,不能直接作为单位收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应缴未缴财政预算或财政专户的资金要督促催缴。

2.行政单位在预算执行中要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各项支出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财政拨款收入预算外资金收入有指定用途的,应按规定的支出项目开支。

四、预算调整

经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正式批复的行政单位预算,行政单位不得随意调整。在执行过程中,确因出现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应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1.行政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国家对财政拨款收入和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一般不予调整。但因为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行政单位可以报请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2.行政单位的其他各项收入预算需要调整时,可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自行调整收支预算,但必须报送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3.收入预算调整后,要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五、预算报表格式

根据以上规定,随文附发《中央级行政单位预算表》格式。地方行政单位的预算报表格式,由地方财政部门参照该预算报表格式制定布置。单位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表按财政部财综字[1997]8号通知要求,一并填报。

篇2

关键词: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

分析当前的企业预算部门发展情况,发现其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只要积极的构建完善的内控制度,才能更好的对预算财务部门管理实行整体监督,严格的规范财务行为。企业预算部门应该格外关注财务管理中的内控制度,并且依照企业预算部门的管理特点和具体的需求,制定出相对科学的内控制度,以此维护内控制度的全面实行。通过明确企业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内控实际,可以有针对性的实行目标-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运用过程,需要强化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及内部审计,适当的完善相关部门的预算控制,促使内控制度可以充分的显现出科学性及可行性。

一、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完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此项制度设立的意义就是对资金的使用效益起到良好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同时也为了实现企业既定的目标。预算部门发挥出的作用非常显著,是市场经济中每一个部门支撑的动力,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对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严格的贯彻好相关的政策,才能及时的缓解财政预算部门的工作压力,这将可以维护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确保企业资产的安全可靠,提升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主要是指企业自身为了更好的提升资产的管理效率,并且确保资产信息更加完善,体现出真实性和可靠性,维护资金的安全,达到支出成本最小化,取得最优的社会效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现代化管理的新趋势,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规律有待探索。内控制度属于预算部门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在其不断完善并趋向成熟的过程中,内控制度发挥出的影响力巨大,影响到企业的利益收成,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二、积极践行目标-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模式

针对较小规模的企业,或者是处于成立初期的企业,应该积极的践行目标利润-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模式,这样的预算管理模式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规范企业的起步点,并且严格的依照统一类别的企业资产回报率及收入等指标,确定出相应的经营部门和二级单位中的具体利润目标。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从具有针对性的方面着手。

1.了解管理模式的指导性作用

通过科学的完善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能够及时的明确相关目标-目标成本的预算管理价值,这将有助于提升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执行效果,并且积极的发挥出相关制度体系构建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将目标-目标成本预算管理模式摆在指导性地位很关键。

2.核实财务管理中的具体经济指标

通过不断的完善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还应该积极的关注财务管理中的每一项具体的经济指标,这将推动着内控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从这个层面上分析,只有严格的依照统一核定之后的各个企业资产回报率等相关联的指标,才可以确保预算部门中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积极的发挥出本身的实效性。

3.强化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监管

应该积极的关注对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实际监督,这是内控制度建立的根本落脚点,更是其主要的内容之一。通过明确预算部门的财务管理作用,可以促使内控制度的优势充分的展现出来。落实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是构建并执行内控制度的关键举措。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及内部审计

完善的内控规范体系还是需要企业实现对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同时在经过了内部的审计机构进行核验之后,严格的规范出企业董事会及相关管理层的具体责任,由此更好的发挥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只有内部控制更加合理的构建,才能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同时也能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适当的建立起科学化的内部审核制度,这样才可以及时的核实相关的债务债权。

1.提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能力

在预算部门中,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应该重视自我评价的过程,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关注内部控制制度的严格实行,不断的满足当代社会对于内控制度提出了具体标准。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应该不断的提升自我评价能力,并且格外关注自我评价指标的提升。

2.强化内部审计的力度

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并且明确其具体的地位。这将有助于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不断完善,适当的对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及时的作出相关的评价。加大内部审计的力度,能够逐步的完善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并且更好的发展内控制度的实效性。

3.合理评估自我评价及内部审计

重视自我评价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同时密切的关注当前预算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情况,适当的完善相应的细节部分,重视将自我评价和内部审计结果的评估过程,确保可以让内控制度的相关体系逐步完善,通过趋向于成熟的阶段,满足当前企业中预算部门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

四、落实相关部门的预算控制

篇3

【关键词】小型企业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建设

自2009年7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陆续在我国上市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广泛施行后,财政部于近期又了《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财办会〔2016〕12号),正式对小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公开征求意见,究竟小企业如何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本文就从财务管理体系建设的流程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

一、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背景和必要性

(一)国家法律法规的通知和要求

一是根据财会[2008]7号文的通知要求[4],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

二是财会[2010]11号文[5]: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要求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

三是根据财政部关于征求《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财办会〔2016〕12号文][6],为大力支持小型企业发展,保障广大小型企业持续运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财政部研究起草了《小型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等单位,以及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委员和咨询专家征求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部门)小型企业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尽管我国现在有《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多侧重于规范企业基础会计核算工作,并不能有效的防范可能面临的财务管理上的风险,且目前我国小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如责权不清、不相容职务没有清晰划分、岗位轮换机制的实施也比较困难,导致财务核算也存在多处不规范的地方,这就要求小企业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标准化的流程,确保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能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和调整。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流程

对于如何建立健全适合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目前并没有标准的流程和方法,在开始实行内控规范的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多数委托风险管理咨询公司或者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控建设服务,小型企业如也采用委托的方式,必将导致实施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经验积累,笔者总结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需要进行的如下六个步骤[1][2]:

(一)重大风险识别与评估

识别财务业务活动方面可能对公司层面产生影响的重大风险,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根据调查结果建立风险数据库,评估重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重要性,对风险进行排序。

(二)全面梳理财务业务控制框架

通过访谈、审阅现行的管理制度,整理搭建企业财务制度框架。

(三)梳理财务范围内关键业务流程

编制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费用管理等业务流程体系文件。

(四)对财务流程层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结合流程体系,挖掘财务具体的业务风险,对财务业务流程的风险进行评估。

(五)通过制度匹配与控制评价

评价并优化财务活动关键控制点,评价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对制度进行修订。

(六)定期组织开展财务制度评价活动

通过评价活动,及时发现制度存在的缺陷,不断的进行优化。

三、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包含的内容

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应能覆盖企业所有的财务活动,防范可能对企业财务报告产生重大影响的风险,而流程又是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因此,小型企业根据其性质和经营业务,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项或全部业务流程[1][2][3]:基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一)基本财务管理

企业应以制度化的形式保证财务管理工作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夯实财务管理基础工作。基本财务管理类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维护各方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适应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等财经法规,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来制定的,它至少应当包财务管理的体制、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权限、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预算管理、资金的筹集和管理、资产和负债管理、收入和成本费用管理、利润及利润分配管理、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会计档案管理和企业清算管理等内容。

(二)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可以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制订资金类管理制度的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和《支付结算办法》等法律法规,企业同时需结合自身的实际来考虑。资金管理主要包含资金收支管理、资金计划管理两方面,资金收支管理覆盖资金审批流程管理、货币资金管理(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票据和印章管理等,资金计划管理主要规范资金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和分析管理工作。

(三)预算管理

建立科学、高效、有序的预算管理体系,可以加强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管理,进一步完善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促进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和发展战略。通常制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依据主要是《公司章程》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全面预算,是指企业对一定期间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等作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三部分:业务预算,业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的有机组成部分,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应考虑业务预算包含的业务范围、编制的流程和采用的方法。投资和筹资预算(小型企业如涉及),筹资预算是指企业在预算期内需要新借入的长短期借款、经批准发行的债券、股票及对原有借款、债券的还本付息、股票的股利支付等所编制的预算,其主要依据公司有关资金需求决策资料、期初借款余额及利率等编制;投资预算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发展战略,获取更大的投资回报,针对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编制的资本支出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固定资产投资预算、权益性资本投资预算和股票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预算等。财务预算,是指反映企业预算期内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各项预算,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四)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应当加强成本核算和成本管控两项基础工作,包含成本的基本内容、成本核算方法和成本分配方法的确定,以及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和考核过程的管理,成本管理制度需要结合企业生产工艺、产品特点、成本控制的目标和所能采取的管理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规范的成本管理流程应能提高成本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效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五)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财务报告,是指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编制流程、财务报告分析的工作流程和内容两方面。因小型企业多数不涉及合并财务报告的业务,财务报告的编制流程较为简单。财务分析制度依据企业管理和决策需求,可以对财务评价主要指标、财务分析方法等内容做出规定。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小企业业务流程单一,机构和人员配置简单,只要能应用系统的流程和方法,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内控规范为依据,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自身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实际并复杂,但由于大部分小企业不重视管理,对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整体内控环境薄弱,内控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阻力,小型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前,还需多进行内控基本知识的宣贯。

参考文献

[1]刘永泽,池国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操作指南》,大连出版社,2011.1.

[2]李三喜,须荣才.《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 设计流程 设计实务 设计模板》,中国市场出版社,2013.1.

[3]朱荣恩.《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8.

[4]财会[2008]7号,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

[5]财会[2010]11号,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通知.

篇4

【关键词】 全面预算 管理体系 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普遍采纳的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的内涵“精确预算、责职明确、贯彻执行、有效监督”,结合国资企业的现状,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目前,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正在各行各业中广泛应用,在探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同企业都在不断完善符合本企业发展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国资企业的一员,在参于企业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中,深有感触。

精细化管理一般来说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做到决策科学化、精细化;二是要为企业定位,拟定经营和发展目标;三是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企业一切资源,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干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精细化管理应具备的三个条件其核心就是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的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和控制,以现金流为核心,按照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财务目标的要求,对资金筹集、资产营运、成本控制、收益分配、重组清算等管理活动,建立全面具体的管理制度,精细地组织预算编制、报告、执行、调整与控制工作,建立相应机构,配备工作人员,细化职责权限,加强内部协调,强化执行监督,实现企业的既定经营发展目标。因此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必须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本文从以下从四个方面论述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1. 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是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预算编制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实行总量平衡,坚持积极稳健原则,确保以收定支, 坚持权责对等原则,确保切实可行。二是预算管理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编制程序。三是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和现金流量为重点。四是全面预算管理必须做到五个结合:与现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相结合;与深化目标成本管理相结合;与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与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相结合;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相结合。因此全面预算管理的科学性是充分应用了精细化管理的三个条件,从而决定了是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2. 全面预算的执行过程是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方法

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必然具体细化到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各项预算内容、预算目标和具体化措施上。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集团公司及时组织预算资金的收入到位,严格控制预算资金的支付。对于预算内、外的资金拨付,按照授权审批程序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对规定限额资金的支付实行集团公司财务负责人联签制度;为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每月报告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对未能完成月度计划的单位,分析原因,落实措施,确保年度财务目标的实现。集团公司财务部门利用各公司上报的财务报表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提供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与信息,使偏差在可控制的合理范围之内;年中,集团公司内审工作小组对各公司上半年的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分析,预测下半年的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距及时修正;年末,由集团公司领导担任负责人的考核小组对各家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经营业绩进行检查考核,完成情况与其收入挂钩,整个预算执行过程就是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方法。

3. 通过全面预算管理、深化和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建设是实现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条件,反过来又不断深化和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使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越精越细。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是保证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信息畅通,加强企业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完整、正常运转与合理使用,减少和避免损失的产生,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目标。集团公司作为出资者需结合公司业务特性与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符合公司发展的、完整的、统一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整的组织及岗位责任制,明确划分企业最高管理层、部门管理层、基层业务人员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完整的作业程序规定,并有效运作,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内部审计管理制度、资产资金管理制度、成本费用管理制度、报表编报管理办法、预算管理实施办法,并明确档案保管、交接、存档制度等等。

企业内控制度涵盖了公司经营活动中所有环节,作为公司管控规范,在内控制度中要求所有业务一切都必须有规范的操作流程与工作标准,并应具备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针对经营活动中的不同风险特点,建立一套业务管理、风险管理、财务管理三合一的管理控制平台,完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控制体系。通过企业内控特管理使企业精细化管理得到了深化,实现集团公司与所属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确保公司发展规范、透明、健康。

4. 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与考核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保障

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关键在于贯彻和执行,内部考核的考核与监督体系是最终实现精细化目标的重要保障。

考核制度的建立,目的在于让每一项管理制度目标清晰明确,责任到人、到岗,通过考核对其执行情况做到有奖有罚。

内部监督制度建立,必须有一整套执行手段,对其在执行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关系到管理制度能否按目标计划实施,一整套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能否在制度实行过程中,及时、准确的掌握其执行情况。

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管理需要在每个员工加以贯彻落实,但由于理解深度不同,在执行力方面往入会出现偏差,以至达到效果会有所不同,所以相应的考核制度是把每个员工、每个岗位的责任目标明确化,并通过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保障精细化管理所制定的各项制度落实,能全过程监督保障企业各项经济目标、管理目标的实现。

篇5

(一)国库单一账户的体系化设计,导致大量财政资金游离于国库之外。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不仅包括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国库开立的国库单一账户,而且还包括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和特殊过渡性专户等财政专户。由于国库单一账户的体系化设计,再加之开设财政专户的“门槛”较低,导致各级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了大量的财政专户,也使大量的政府预算资金通过设立在商业银行的财政专户流入和流出。在有的地区,各类财政专户的资金余额与同级国库库存余额大体相当,形成了“第二国库”,这不仅偏离了改革的方向,也有悖于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试点改革的初衷。大量财政资金游离于国库之外,一方面导致人民银行国库无法对财政专户内的政府预算资金收支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有效地审核和把关,加大了国库对政府预算资金收支活动的监管难度。另一方面也导致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影响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同时,大量财政资金存放于商业银行,也为权利寻租、挪用财政资金提供了空间和便利条件。

(二)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制度安排,弱化了国库对库款支拨的监督职能。《国家金库条例》规定,国库负责办理国家预算支出的拨付,并监督财政库款的支拨。但自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试点改革以来,国库集中支付成为政府预算支出的主要形式,即由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银行先行垫付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所拨付的政府预算支出资金,在当日营业终了前汇总当日支出总金额并与同级财政在国库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进行资金清算。在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模式下,由于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拨付的每一笔预算支出业务均由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银行先行办理,因此国库无法对这些政府预算支出进行逐笔实时的事前审核与监督,最终导致国库监督库款支拨这一法定监管职能被严重削弱。

(三)非税收入缴库环节过多,导致非税收入无法直接缴库。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全国非税收入入库1.7万亿1,占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4.2%;其中,地方级非税收入入库1.4万亿,占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22.5%。目前只有个别非税收入可以直接缴入国库,绝大多数非税收入因受非税收入管理方式不统一、执收部门多元化以及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系统功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还无法实现直达入库。当前非税收入的收缴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征收单位开具缴款书并收款,定期缴入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非税收入财政专户或财政汇缴专户内,财政部门定期汇总填制一般缴款书,通过非税收入银行缴入国库;另一种方式是征收单位开具缴款书并将缴款书交给缴款义务人,缴款义务人按规定数额和时限将款项缴入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非税收入财政专户或财政汇缴专户内,财政部门定期汇总填制一般缴款书,通过非税收入银行缴入国库。通过上述两种方式收缴非税收入,其入库环节较多,非税收入在商业银行滞留时间较长,入库速度缓慢,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四)缺少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影响了地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有效监管。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共同制定了《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中央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但是缺少全国统一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各地区自行制定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试点改革方案或制度办法的内容又不尽相同,因此相关部门只能对本级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进行监督管理,无法对辖内其它地区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导致个别地区的错误做法得不到及时纠正。如:在有的地区,财政部门在办理财政资金拨付时,虽然以国库集中支付形式办理,但却先将资金从国库划入当地财政部门的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会计核算中心),再由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会计核算中心)通过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行以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形式将资金拨往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这不仅增加了库款支拨的环节,也背离了财政支出从国库直达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改革目标。

二、对策建议

(一)改革国库单一账户的体系化设计,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国库单一账户。将现行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为国库单一账户,即各级财政部门的国库单一账户要开立在同级国库;取消各级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立的各类财政专户,将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财政专户的专项清理工作,将各级财政部门存储在商业银行财政专户内的财政性资金全部缴入国库单一账户;对确需保留的财政专户,应以法律或国务院公文的形式予以明确,并将需要保留的财政专户开立在同级国库,以此来确保国库对政府预算执行进行全面和有效的监管。同时还应加强相关监督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实行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制,对违规在商业银行开立财政专户的,应对相关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二)人民银行国库直接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强化国库对库款支拨的监管职能。改革现行商业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模式,实行人民银行国库直接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模式。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在人民银行国库开立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人民银行国库直接办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以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拨付的每一笔资金,进而实现国库对每一笔政府预算支出的有效审核和监督,以此来确保国库监督库款支拨款这一法定监管职责的有效行使。对于没有设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地区,其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可由人民银行的相关分支机构委托当地的商业银行办理。

(三)加强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实现非税收入直达入库。统一非税收入管理方式,对非税收入全部实行预算管理,并全部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整合非税收入执收部门,对于税务机关能够代收的非税收入,可以委托其代收;对于税务机关不能代收的非税收入,可成立专门的非税收入执收部门或者是保留少数几个部门负责非税收入的执收工作。相关部门可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业务需求和接口技术标准,开发出具有完备功能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系统软件,实现非税收入票证管理使用信息和非税收入收缴数据信息以及资金入库信息在各相关部门之间共享。相关部门可共同研究制定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办法,最大限度的简化非税收入收缴环节,规范非税收入执收部门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与使用,制定出科学的非税收入收缴业务流程,实行由非税收入执收部门开票、缴款义务人通过非税收入银行网点直接将款项缴入国库的非税收入收缴模式,实现非税收入直达入库。

篇6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财政资金运作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监管;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准确依据;在预算单位重复、分散设置的账户上滞留了大量财政资金,造成资金浪费,影响资金使用效率;财政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因此,必须加快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我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为进一步加强财政收支监督,提高预算执行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结合我省实际,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根据上述指导思想,我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遵循以下原则:

(一)“一结合、三不变”。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相结合,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不改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权限,不改变预算单位会计核算权限。

(二)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合理确定财政部门、征收单位、预算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和银行的管理职责,所有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

(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体设计改革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改革,不断扩大改革的范围和内容,逐步实现改革目标。

(四)强化监督,提高效率。增强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将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的全过程都置于有效的监管之下。减少资金拨付环节,使预算单位的用款更加及时便利。

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省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为: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一)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1财政部门在同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反映财政预算内资金和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以下统称预算资金)的收入和支出活动,并用于与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的支付清算。

2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财政专户(包括政府非税收入汇缴专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政府非税收入汇缴专户用于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向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缴款,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用于与零余额账户的支付清算。

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并与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支付清算。

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并与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支付清算。

5在管理上有特殊要求的财政性资金,经同级人民政府或财政部门批准,由财政部门开设特设专户进行管理。

上述账户和专户要与财政部门及其支付执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和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保持一致,相互核对有关账务记录,逐步实现由国库单一账户核算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入和支出,并通过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处理日常支付和清算业务。

(二)建立分月用款计划制度。

分月用款计划是支出预算的执行计划,由预算单位依据批准的年度部门预算(预算执行控制数),按照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分资金性质编制。经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是办理各项财政资金支付的依据。

预算单位应于每月中旬前将次月的用款计划报财政部门,经批准后执行。基层预算单位分月用款计划需逐级上报,由一级预算单位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三)规范收入收缴程序。

1收入类型。财政收入按政府收入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2收缴方式。财政收入的收缴分为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

3收缴程序。

(1)直接缴库程序。直接缴库的税收收入,由纳税人或税务人提出纳税申报,经征收机关审核无误后,由纳税人通过开户银行将税款缴入国库单一账户。直接缴库的非税收入,比照上述程序缴入国库单一账户。

(2)集中汇缴程序。小额零散税收收入,由征收机关于收缴收入的当日汇总缴入国库单一账户;直接缴库以外的非税收入,由征收机关通过政府非税收入汇缴专户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4规范收入退库管理。涉及从国库退库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国库管理的规定执行。

(四)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1支出类型。按照政府支出分类标准,财政支出总体上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根据支付管理的需要,具体分为:

(1)工资支出,指预算单位的工资性支出。

(2)购买支出,指预算单位除工资支出、零星支出之外购买服务、货物、工程项目等支出。

(3)零星支出,指预算单位购买支出中的日常小额部分,除《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所列品目以外的支出,或列入《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的品目,但未达到规定数额的支出。

(4)转移支出,指拨付给预算单位或下级财政部门,未指明具体用途的支出。

2支付方式。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1)财政直接支付。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支出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以及适宜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其他支出。

(2)财政授权支付。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为未纳入财政直接支付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具体支出项目,在财政部门制定的具体实施办法中列出。

3支付程序。

(1)财政直接支付程序。预算单位依据批复的用款计划,在财政直接支付额度内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出支付申请;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根据批复的用款计划及相关要求对支付申请审核无误后,向银行发出支付令,并通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银行从财政零余额账户向收款人付款后,与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清算。

工资性支付涉及的各预算单位人员编制、工资标准、开支数额等,分别由编制部门、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核定。

(2)财政授权支付程序。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依据批准的预算单位分月用款计划生成授权支付(清算)额度清单,并在执行月份开始前通知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和银行;预算单位依据批复的用款计划,在授权支付额度内向银行开具支付令;银行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向收款人付款或向预算单位支付现金后,与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清算。

四、改革的配套措施

建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做好制度性和操作性的基础工作。

(一)深化预算编制改革。在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使所有财政资金的收付建立在明晰的预算基础上,为顺利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创造条件。

(二)制定配套制度办法。制定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办法、银行清算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三)建立现代化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管理信息系统和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系统,保证财政资金的拨付符合预算安排和支出进度要求;财政收入管理信息系统,监控税收和非税收入征收入库情况;国库现金管理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国库收支和平衡状况;国库收支总分类账系统,做到所有收支账目在一个系统中反映;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加快财政资金拨付的到账时间,提高资金支付清算的效率。通过建立现代化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为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支撑。

(四)创新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各自优势,各级会计核算中心承担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职能,具体办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业务,利用现有操作平台和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实现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信息和会计核算信息的共享。

省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对已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省级预算单位,通过预算执行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归集、整理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信息,与支付信息核对,并保留原始凭证“见单审核”的监督措施,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满足对省级预算单位财务监管的需要。预算单位使用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核算,规模小、会计力量不足的预算单位,可以委托会计核算中心继续会计核算工作。

(五)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建立健全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定期对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相关业务进行内部审计。中国人民银行要加强对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商业银行的监控,充分发挥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办理财政支付清算业务的监管作用。审计部门要结合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检查,促进预算执行部门和单位依法履行职责,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

五、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步骤和要求

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总体规划和目标,我省改革的实施步骤为:

*年内省级100家集中核算单位,结合会计集中核算的实际,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年起基层预算单位逐步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同时,要在总结改

革经验的基础上向市县推进。争取“十一五”期间在全省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为确保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顺利进行,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情况复杂。搞好这项改革,对加强财政管理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具有重要意义。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财政部门、人民银行要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加大力度,形成合力,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规范财政性资金账户管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建立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围绕建立新的账户体系,要进一步清理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建立健全预算单位银行开户财政审批和备案制度,财政部门、人民银行要加强对财政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

(三)择优确定银行。银行原则上应当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选择服务优良、实力雄厚、设施健全、运行安全、支付网络系统发达的商业银行财政支付清算业务。各主管部门应在财政部门确定的银行中,选择一家银行作为本部门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开户银行,并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在其所属分支机构内开户。

篇7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企业管理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的方式,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其能够很好的优化市场经济下的资源配置,并且对于投资管理有一定的规范,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投资的经济收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在国有控股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可以加强企业的发展,以下就主要的对国有控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做研究分析。

关键词 国有控股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制度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就是以现金的流量为主,对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以及投资活动中的内部各部门的财务以及非财务资源预先的进行规划和预算,对于活动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考评,从而达到协调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完成企业经营目的的一系列的管理的活动。以下就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应用做分析介绍。

一、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国有控股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体系主要的包含以下六个方面:预算组织制度、预算指标体系、预算编制程序与方法体系、预算控制与调整制度、预算报告制度以及预算考评制度。

(一)预算组织制度

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应该由相关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立相应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并且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以及实际的情况来之制定预算管理的方案,各个企业也应该成立相应的预算管理机构,并且可以要求企业的法人代表对企业的预算目标最终的实现负责。若是企业已经进行了改革,应该明确各个人员在企业中的权限和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分头做好预算组织工作。

(二)预算指标体系

预算指标体系主要的是从国有的投资者的角度上出发,主要的是对于国有企业一种外部的考核,在企业进行相应的内部预算考核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的具体的情况,对于预算考核的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便于准确的体现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的状况,使相应的评价结果更加的具有科学性。

(三)预算编制程序与方法体系

预算编制体系主要的是提高预算编著的工作的效率,规范了编制的工作的标准,使其更加的科学合理,减少了预算编制和预算指标的随意性。预算编制程序的相关的流程为:下达目标、编制上报、审查平衡、审议批准、下达执行五个步骤来实施。预算编制方法体系主要的是可以根据不同的预算的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的编制的方法,其主要的包含了固定预算、概率运算以及弹性运算等方法。其中固定预算主要的是根据预算中正常可实现的某一业务量水平编制的预算,其一般会适用于固定费用或者是数额比较稳定的预算项目;概率预算主要是因为需要估计的业务或者是项目发生各种的变化的概率,通常情况下会应用在比较难进行推测变动的预算项目;弹性运算主要的是指按照预算期内可以预见的多种业务水平所编制的能够适用不同的业务量的预算方法。在选择预算编程和方法的时候,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的情况来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保障其能够实际的进行操作。

(四)预算控制与调整制度

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主要的手段,其为企业实施内部的控制提供了全方面的管理的平台,更够很好的明确企业内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预算的控制具有很多的特点,其可以通过对目标的分解来明确企业内部各个预算单位的目标和责任,可以强化企业内部预算的监控和考核,达到全面控制的目的。预算的调整主要的是指当市场的需求以及内部的资源等企业内部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原来的预算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当前发展的需求为进行修改,在其修改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范进行调整。

(五)预算报告制度

良好全面的预算报告制度应该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内容的系统性、报告的及时性以及资料的相关性等,具体的可以分为基本报告和特别报告两大类。基本报告主要的是定期编报的,以预算责任单位的正常经营状况和结果为对象的预算反馈的报告;特别报告主要的是指非定期编报的,针对预算责任的单位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的特别事项所做的反馈的报告。

(六)预算考评制度

预算考评的核心主要的是注重过程的监控、预警以及经营状况的分析,考评的原则主要的是以预算的指标作为核心,构建预算的考评体系;以责任的部门为对象,自我评价和其他评价相结合;还应该强调标杆的作用;要正确区分经营业绩和管理的业绩;另外还应该将评价的结果作为奖励和惩罚的重要的依据。

二、国有控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践发展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的方法,其在企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国有控股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系来建立的,企业管理的目标主要的是目标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完成品种和产量逐步转移到追求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其在企业的经营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的实施对于企业管理的理念、风险的控制以及资源的配置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的做法是:首先是在组织管理方面,应该设置风险管理、审计核算、投资以及人力资源等管理部门,提升相应的决策水平。其次是预算编制方面,主要的是要以提升企业的价值为核心,将战略规划的年目标进行仔细的划分,可以分为财务计划和经营计划,各个部门都要按照相关的要求实施。第三是财务管理方面,要严格的审核超出预算的资金的配置,使资金的投入可以取得较高的经济回报,促进企业的发展。第四绩效评价的方面,每一季度都应该进行预算目标的核算,保障目标能够实现。

三、总结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应用,可以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的实现,并且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经营的责任以及效益的观念,可以规范企业的管理,使企业的目标实现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有效的控制了企业财务的风险,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道侠.浅谈加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科技信息.2011,03(03):64-72.

[2]王志新.企业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21):31-40.

[3]陈繁玉,孙丽霞.浅议国有企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财经界(学术版).2012,11(10):142-150.

篇8

一、江西省烟草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历史沿革

1.江西省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萌芽阶段(1984~1993年)。

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组建于1984年1月,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成立时下辖南昌、赣南2个卷烟厂、11个地市局(公司)和86个县局(公司),主要担负烟草专卖管理,烟叶、卷烟生产经营。在会计核算上,工业企业实行财政部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业企业实行《商业企业会计制度》,在记账方法上,分别采用“借贷法”和“增减法”,同时执行《中国烟草总公司系统统一会计制度》。

2.江西省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发展阶段(1994~2003年)。

1993年7月,全省烟草行业统一执行财政部1992年颁发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工业・商品流通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停止执行总公司制定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从1993年起,江西省烟草公司依据《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等国家会计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各类财务会计规章制度。一是制定省公司机关内部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管理、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如《江西省烟草公司本级内部有关事项处理办法》、《江西省烟草公司本级会计核算管理办法》、《江西省烟草系统会计电算化内部管理制度》等。二是制定了全省系统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如《江西省烟草系统会计委派实施办法(试行)》、《江西省烟草系统财务会计报表及数据信息工作考核评比办法》,江西省烟草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取得了发展。

3.江西省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成熟阶段(2004~至今)。

2004年1月,江西省烟草公司各县公司均撤销了县级公司法人资格;同年10月,根据国家局(总公司)行业管理体制改革部署,省级公司工业与商业管理体制分设。分设后,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仍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领导和管理所属烟草专卖局(市公司)。主要负责组织烟叶生产经营,卷烟销售及网络建设,专卖管理及执法监督。2006年底,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顺利完成理顺资产关系、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改革,省公司全面退出卷烟、烟叶经营,建立了总公司、省公司、市公司三级母子公司体制。随着行业管理体制的理顺和产权关系的建立,行业管理职能从行政管理向行政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转变,为适应县级公司法人撤消、以市级公司为经营主体的母子公司体制对会计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财务处从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入手,努力转变工作职能,不断修订和完善相关财务会计制度,提升财务监管水平。

一是加强对基层会计管理工作的指导。2004年,各县公司撤销县级公司法人资格后,更名为营销中心。为了规范营销中心的财务核算流程,加强各市公司对营销中心的财务监管,保证营销中心的财产安全,制订《营销中心财务管理制度(试行)》。该制度规定营销中心会计岗位设置及资产管理职责,财务核算内容及有关要求,卷烟购销存管理与核算,烟叶购销存管理和核算,烟叶生产物资购销存管理及营销中心资产管理。

二是加强对子公司的财务会计管理和考核工作。首先,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工作管理,对《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会计报表及数据信息考核办法》进行重新修订,以适应新形势下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要求。重新修订下发了《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会计委派办法》,对委派会计人员的任职条件、委派程序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进一步规范了用人机制、明确了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并指导各单位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会计委派办法,逐步对县级营销中心的会计主管实行会计委派。其次,制定《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全面实施统一会计核算制度。最后,加强物流成本费用管理,编制并施行《江西省烟草商业企业卷烟物流费用管理办法和核算规程细则》。该细则规范卷烟物流费用管理和核算,进一步挖潜降耗,降低费用,促进营销网络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是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江西省烟草公司在2001积极引进预算管理理念,2002年积极推行预算管理,并制定了《江西省烟草系统预算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和《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本级预算管理制度》,要求各单位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并制定相关制度和编制上报简单预算表格。在2006年委托了用友公司开发预算管理软件,借助信息平台实现预算的硬约束。2007年,省公司对各市公司2007年的预算进行了批复,但仍未纳入考核。2008年对各单位的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核、批复,并将执行预算完成情况纳入了企业业绩评价体系进行考核;并制订《江西省烟草公司预算管理办法》,要求各子公司可结合企业管理的实际和预算管理的要求,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江西省烟草公司预算管理办法》包括总则、组织机构、预算管理范围和内容、预算编制和审批、预算调整、预算控制与监督、预算考评与激励和附则八部分。江西省烟草公司通过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管理程序,把预算管理作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实施内部控制的主线,不断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二、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内容

会计制度设计是以会计准则为依据,运用系统的技术和方法,把企业的会计组织机构、会计核算报告和会计业务处理程序加以规范化、文件化,以便据此指导和处理会计工作的过程。会计制度设计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会计组织及会计人员的设计、会计资料设计、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和规章制度设计。

会计组织及会计人员的设计,主要是设计处在总会计师、财会负责人领导下,由若干专业组及会计岗位、会计人员组成的组织体系。会计资料设计是会计制度的核心,包括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设计四个部分。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的设计主要是指按照企业经营业务循环特点,将企业处理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工作程序和先后顺序划归为同一循环,再对不同循环的会计处理进行设计。

对企业来讲,会计科目设计、会计凭证传递、会计工作程序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完整、准确及会计工作的运行质量,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江西省烟草公司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根据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2004年制定了《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意见》,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会计档案等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统一全省原始凭证的规格、内容,统一使用用友软件专用记账凭证,规定了会计凭证的粘贴和装订方法,统一会计凭证档案盒和会计账簿的规格,并要求各子公司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三、江西省烟草公司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案例的启示

设计适应单位管理需要的会计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条件,江西省烟草公司作为一个现代的集团公司,其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案例可给我们带来如下启示:

1.企业会计制度是依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来设计的。国家层次的会计法律法规有《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任何企业设计企业会计制度都要以这些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与其相违背和抵触。但因为这些法律法规不可能涉及所有行业、所有基层单位会计制度所包含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要想使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得到落实和贯彻,各基层单位很有必要设计符合统一会计制度需要的企业会计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会计制度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满足有关各方了解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单位内部经营管理需要。因此各个企业不仅需要理解和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而且需要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能够设计各具特色的会计制度。

2.企业会计制度是根据企业的组织机构形式和管理需要而设计的。企业的组织机构形式不同,管理需要不同,所设计的会计制度也不尽相同。经营规模大、业务种类、分支机构多的企业,其所涉及的内部控制制度、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及会计岗位职责等会计制度设计必定更加复杂和详细。江西省烟草公司理顺产权关系后,省公司的职能转变为管理和监督,市公司为市场经营主体,为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省公司制订了一系列的会计管理制度,如统一会计核算制度,重新修订了会计委派制,加强了对子公司资产管理和费用控制。

3.企业会计制度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过程。企业会计制度制订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根据外部经济和法律环境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江西省公司省外出差住宿费2002年制订的标准为200元/人/天,考虑到物价上涨因素,2008年调高到300元/人/天。江西省烟草公司于2002年就制订了省公司本级的预算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考虑到实行全面预算和全员预算的条件不是很成熟,仅要求各市公司制订自己的预算管理制度,直到2008年当领导和职工的预算意识有了增强后,才制订了整个集团的预算管理制度。为保证会计科目设计的质量,会计科目设计后是可进行修订和调整的,通过修订使会计科目体系更趋于严密和完善。为适应县公司法人撤销后,以市公司为市场营销主体的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对会计核算的要求,江西省烟草公司于2005年8月印发了《江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系统统一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统一了全省的会计科目、核算口径及操作流程,全面推行U8管理软件及WEB财务系统,进一步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中国烟草总公司从2008年起在全行业实施统一会计核算软件,分批实施,江西省烟草公司系统将于2009年实施总公司的会计核算软件,采用总公司统一会计科目。

篇9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整个财政管理的基础性改革,贯穿于财政预算执行的全过程,是预算执行制度的创新。“国库”不单是指国家金库,更重要的是指财政代表政府控制预算执行,保管政府资产和负债的一系列管理职能。就是运用国家的经济政策,具体组织财政预算收支执行,实现收支总量任务,在保证财政预算支出的前提下,通过对财政资金的沉淀进行资本运作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库管理制度被称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也被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从基层财政国库改革试点的系统设置流程不难看出,推行国库集中收付的核心,就是要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全部取消预算单位原有的收支过渡账户,目的是让所有的财政性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所有的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提供者,资金实现“收入直缴,支出直付”,改革的重点是账户体系。其必要性有三:

(一)原体制下账户的设置比较杂乱

虽然这几年通过实行会计委派制、会计集中核算、收支两条线等形式的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各征收机关及收费部门,都自行设立了为数众多的收入过渡户收缴收入;另一方面,预算单位也都在各商业银行设置账户接受财政拨款,并从这些账户上进行开支活动,这种资金分散收付的局面,造成大量资金沉淀在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政府实际可调控的资金很少,直接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财政性资金难以严格监督

在收入收缴过程中,除了少数单位按规定将资金就地缴入国库外,绝大多数都通过收入过渡户收缴资金,还有的要按上下隶属关系层层汇缴后再由主管部门上缴国库,而主管部门通过收入过渡户截留收费资金的现象仍然存在,有部分预算外资金在各征收单位账外循环。这种财政性资金脱离财政监督的模式,必然导致财政收支信息的严重失实,不能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政府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数据,而预算外资金掌握在征收部门手中,如果不按公共财政原则支出,财政部门是很难发现的。

(三)在资金拨付过程中容易形成漏洞

过去是在年度预算批复后,财政部门就按月或按进度向预算单位拨付资金,虽然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财政监督有所增强,大部分项目资金也能专款专用,但对基层预算单位的层层转拨容易造成资金的中途时间损耗,也很容易改变资金的本来用途,直接降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非法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甚至诱发腐败提供便利条件。

所以改革现行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必然要求。

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效果分析

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对传统预算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对财政收支管理的一次创新。这项改革关系到各级财政预算执行能否规范,同时也必将带来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的更新。那么,财政国库改革后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一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改变了过去多头开户为国库单一账户,将以前的资金分散收付转变为国库集中收付,统筹了预算内外财力,逐步实现预算内外资金在收支过程中的合理配比,促进了预算编制的统一,规范了预算收支执行,强化了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依法理财的观念。

二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各项财政收入直达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实现直接支付,改变了以前收入层层汇集、支出层层转拨、收支资金流经环节多的局面,强化了预算执行中的财政监管职能。

三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所有财政性收支均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行,改变过去资金分散存放在单位管理为国库集中管理,有利于政府对资金的统一调度,增强了政府预算执行的可控性。同时,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通过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传递信息,克服了以往财政性资金运行信息迟缓、透明度不高的弊端,新的国库集中收付系统流程为财政收支提供了及时、真实、可靠的反馈信息,为预算编制和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相对准确的决策依据。四是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后,财政部门内部实行了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职能的分工,财政与预算单位之间实行出纳与会计分开,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资金的管理方式和预算执行方式,使预算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有利于从源头上控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这一层面讲,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改革进程中需重视和加强的工作

随着支付业务量的逐步增加和支付范围的扩大,国库集中收付在操作过程中也渐渐凸现出其不容忽视的一面,这也正是我们今后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加强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政策宣传和业务流程培训是基础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国库制度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的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对操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微机熟练程度要求高,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整个工程涉及到基层预算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银行、人民银行、收款人等多个单位或个人,而自推行这项改革以来,从上到下缺乏系统的、规范的、专业的培训,特别是在基层财政,下设二、三级单位或基层站(所),管理预算职能延伸面宽、收入支出、往来款项、代扣代缴资金业务频繁的部门,在国库集中收付这个绝对程序化的系统中,对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茫然无措,没有可以借鉴的完整模式。同时,新的国库收付制度从根本上打破了单位过去现金收支的随意性,使单位用钱与过去相比显得“不方便”,对改革带来的这种规范化要求短时期内不适应,特别是现在正处于改革的过渡期,银行、财政、单位等各环节的业务衔接还不是十分到位,软件也处于逐步完善阶段,再加上预算单位不理解改革而产生的抵触情绪,不免引起部分单位的反感。那么,作为占改革主导地位的财政部门,能够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整个国库系统业务人员及预算单位业务人员进行进一步培训显得十分重要。一是从政策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出发,改变单位负责人和财务人员的认识观念,使之从传统的模式中蜕变出来,能够理解并接纳改革所带来的业务变化;二是对系统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指导,搞好跟踪服务,使经办人员能熟练地掌握系统软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之尽快在改革的大环境中进入角色,为国库集中收付的顺利推进奠定人才和技术的基础。

(二)细化预算编制,全面推行内容完整、项目明细、定额科学、程序规范的部门预算是关键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预算执行的过程,预算执行必须以科学规范的预算编制为基础。基层财政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自有财力有限,预算单位之间因职能、人员、财力等因素的差异,所列支的范围和标准也不尽相同,那么在具体操作中就应该遵循定项目、定额度、定标准的编制要求,最大限度地平衡单位之间的人均支出水平,真正体现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预算计划执行中,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要求严格按部门预算为依据,只有部门预算细化到每笔支出项目,单位才能按月报出相对准确的用款计划,财政才有按部门预算编制审定计划的可行性,最终达到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吻合。

(三)科学编制财政预算,刚化预算执行是保证

篇10

[论文摘 要] 本文选取某铁路施工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财务管理模式,重新设计其财务组织结构,对其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提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文所研究的某铁路施工企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由最初的单一普通工程公司发展成为以经营房地产、施工材料物流和施工管理为主的施工企业。随着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其财务管理模式经历了数次变革。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都比较简单,财务部门没有有效行使融资与投资决策、成本控制等职能,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快速的发展,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本文借助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对某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以改善企业管理,提高企业运营的稳定性,增强企业竞争力。 

 

1当前某铁路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某铁路施工企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其组织机构模式也历经了数次的变革,目前企业及其下属的二、三级单位都是独立的财务实体,都设有独立的财务核算机构,都有独立的账套,这样多的会计实体和账套大大地增加了财务工作的复杂程度和财务管理成本,降低了财务管理效率,削弱了财务的监督控制职能和决策支持职能。 

 

2某铁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设计 

 

2.1 基本思路 

由于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设计的面较广,工程浩大,创新的失败率较高,所以,从计划、调研、设计到实施等各个阶段都要非常认真地构想和筹划。任何一个阶段的一个小的疏忽都有可能造成整个创新工作的失败。一般来说,财务管理模式再造大致经过以下几个程序: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准备、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调研及发现、财务流程创新设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实施效果分析等。 

2.2 设计目的 

某铁路施工企业组建初期,管理分工不够细致,专业化的管理也不到位,施工企业内部财务分立的状况比较普遍。随着施工企业的发展,资产重组、行业联合、跨行业经营等企业扩张行为的实现,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财务分立制度显现出明显的弊端:对财务管理职能的认识不够,财务的职能仅限于财务核算及资金调拨等事务性工作,而税务筹划、财务计划与监控、决策支持等职能则相对弱化,较少参与公司的资源配置和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应有职能的发挥受到限制,难以支持企业的战略发展。 

2.3设计思路 

2.3.1 设立资金结算中心 

某铁路企业财务创新的设计方案是成立施工企业资金结算中心,财务管理实行集中统一的集权管理模式,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职能,负责管理和监督整个企业的资产运营情况,对整个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控制,负责企业资金的筹措和调度管理,负责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监控,负责制定企业财务经营政策等。资金结算中心按其基本职能划分为5个部室:财务核算业务部、成本费用控制业务部、资产管理业务部、财务信息系统业务部和预算管理业务部。 

2.3.2实行会计委派制 

所属各子公司的财务机构和人员由企业资金结算中心集中统一领导,各子公司的财务机构为资金结算中心的派出机构,负责本级单位财务运行机制的全面落实和运作,保证与母公司职能的衔接和统一。 

2.3.3集中财务核算 

企业资金结算中心设立一个总账套,各下属单位在企业的账套内分别设立其各自的子账套,分别核算成本,计算盈亏。这样做,一方面实现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有效地避免了原体制下有些基层单位各自为政,确保了核算的真实性。另一方面,通过资金结算中心实行的标准化核算,对下属各单位的经营情况实行有效的实时监控。 

3某铁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3.1 从严管理 

从严管理就是要从源头上体现从严管理的要求,从严管理的源头就是全面预算。要把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从严管理的根本措施抓细抓实。全面预算是以各业务预算为基础构建而成的预算体系,各业务预算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全面预算水平的高低。要提高全面预算水平,首先要深化专业预算管理,提高各业务预算水平。为此,各业务预算责任单位要切实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为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公司按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加强对预算编报及时性和准确性的考核,以促进全面预算执行水平的提高。 

3.2 搞好投资创新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投资离不开增加资金投入、直接购建生产设施、生产经营产品。而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很多国内企业都积极进行投资创新,通过收购兼并同行业或相近行业的企业来实现投资战略的目标。但某铁路施工企业正处于行业环境不景气导致的亏损时期,所以相应的投资活动比较有限,主要集中于风险较小的原料贸易投资。不过,目前某铁路施工企业自身盈利不佳,且由于行业不景气,导致出现亏损,因此在投资时特别谨慎,必须要获得董事会和出资者的批准,而且尽可能不在风险较大的非相关行业进行投资,目前以集中精力控制亏损、将原料贸易投资做好为主,这也正是某铁路施工企业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投资创新的表现。 

3.3 严格客户财务控制 

从预测分析入手,采取事前严格控制、事中全面监督、事后兑现奖惩的办法,和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努力降本增效。积极参与采购定价,做好采购物资的数量和质量审查,千方百计降低采购成本;努力加强货款管理,销售环节严格执行款到发货,对以前遗留的、欠款时间较长的应收账款,采取追款,尽可能减少损失;采购环节需要预付款的,对有关客户的资信情况,充分进行实地了解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减少风险;进一步健全审批制度,采取归口管理的办法,落实责任,严格控制经营环节的各项费用开支。 

3.4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某铁路施工企业原财务管理制度于2005年制定,早已不适应新的管理要求。公司2010年重新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现金管理制度、货款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差旅费报销制度、通讯费管理办法、车辆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在工作中全面执行,有令必行从此成为一种习惯,“制度第一、总经理第二”在公司成为一种企业文化,特别是新的差旅费报销制度和通讯费管理办法,根据工作需要,改变原来实报实销的做法,大大降低费用开支,杜绝奢侈浪费现象。 

总之,企业只有持续不断地进行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才能有效提高公司的生产经营效益,从而保证预期目标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珺.浅谈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福特公司应付款业务流程重组的启示[j].会计之友:上旬刊,2006(2):25-26. 

[2]张红云.信息时代的业务流程重组——兼论会计业务流程的更新[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19(6):65-69. 

[3]林祥友.宏微观视角下的会计信息流程再造[j].财会月刊:会计版,2005(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