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21:3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文化论文

篇1

(一)东湖的特色休闲活动

2006年以来,每年推出“春节民俗艺术游园会”、“梅花节”、“屈原暨端午文化节”、“七夕相亲文化节”等10多个文化活动。2014年元宵节也是西方情人节,主办方以灯为媒,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灯会,让广大游客既体验到节庆活动的欢乐,又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东湖现在的休闲氛围

东湖的休闲氛围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景区中常有一些由退休人员组成的业余兴趣爱好团队演绎歌曲、戏剧、音乐等,或者进行体育锻炼,如陀螺、空竹等。这体现了人们对休闲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休闲方式在逐渐的创新。骑自行车环东湖游玩也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尤其在青年游客群体中是最方便最廉价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游览方式。景区内的几大草坪也成了沐浴阳光和野餐的好地方。磨山和落雁景区适合大学生团体出行,在学生群体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休闲氛围。

二、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首先,大众还未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随着休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人们已经基本上改变了把休闲看成吃喝玩乐甚至游手好闲的陈旧看法,但是大众的休闲活动仍然没有转变过来,还是更多的停留在麻将赌博、看电视、购物等上面。休闲文化品位不高,知识含量低,难以提升城市的休闲形象。其次,休闲活动单一,休闲还未能进入大众的视野。汉口江滩、东湖、江汉路、光谷等是武汉市休闲娱乐的主要地区,然能够吸引市民踊跃参加的大众型活动则很少。武汉市休闲文化建设起步晚,各类休闲娱乐设施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也弱,休闲产业并未占据主要地位,因而武汉市民的休闲观念还比较浅显。

(二)各种休闲活动之间协调性弱

东湖景区现存的休闲活动有许多,诸如自行车观光、游船湖面观光、垂钓、沙滩浴场等,但这些休闲活动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抢客、拉客、宰客等现象时常发生。各个经营主体团结性弱,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信息传递。由于大部分娱乐活动是私家个体经营户,各自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且这些经营者的知识水平普遍低下,法制观念不强,也没有团结一致的意识,对景区管理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严重损害了景区的外界形象。

(三)景区宣传技术和力度不足

武汉市的传统旅游宣传总是围绕“一楼、一湖、一寺”为中心展开,未有大的创新,对于东湖的宣传就少之又少了。东湖在武汉市对外的旅游宣传中并不占据主要位置,这座拥有丰厚旅游资源的中国最大城中湖未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名气远不如被古人称颂不绝的黄鹤楼。历年来东湖的文化挖掘定位于楚文化,殊不知东湖在历史上未留下什么痕迹,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深厚,这些强加的文化反而给人一种衣不合体的感觉。

三、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市民休闲观念

加大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休闲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休闲观,良好的自身文化修养和心态,是获得高质量休闲生活的关键。不仅如此,人们能否创造性地用自己满意的方式来度过休闲时光,还取决于必要的休闲技能、掌握休闲技巧、培养休闲鉴赏力等,这些休闲素质的培养需要居民日常休闲理论知识的积累、休闲文化知识的充实来实现。可以举办公开的休闲知识演讲比赛宣传正确的休闲观念;在一些公共场所可以张贴文明休闲生活的标语;利用媒体做公益广告。根据武汉的休闲文化特征,进一步深入开展旅游、艺术、体育、购物等多领域的休闲文化活动,同时推进大众化休闲活动的普及,开发一些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活动。

(二)提高休闲活动的功能

对娱乐活动分类统一管理。首先,要在所区分各个景区的基础上再进行娱乐活动分类统一管理。例如,听涛景区内多种类型的游船,可分别按照游船性质的不同分别制定统一的价格,统一购票使用。集合多个小经营个体统一管理,限定他们的载客数量,公平的为其安排次序,这样不仅出游有规律,而且收入也平均,不会出现相互之间不合理的争夺战争。其次,要制定服务标准。质量往往是衡量价格的重要指标。若制定服务标准,督促各个经营者严格遵守标准提品,不仅便于景区的管理,而且也更容易使这些休闲活动扎根于游客的印象中。景区及其周边休闲区域的资源整合。首先,各休闲区域之间的交通必须便捷。在东湖及其周边有特色的景区景点之间形成高效的交通网络。其次,突出有特色的精品休闲产品,开发一系列的休闲旅游路线。再次,加强各休闲区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创新产品,从而加深休闲文化的内涵。政府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休闲事业的发展形成大众休闲文化,从而创新休闲业,引领休闲产业步入正轨。首先,政府需要根据市民的需求合理规划休闲设施空间结构,提供足够的公共休闲设施,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其次,政府需要调动市民的休闲积极性,为其搭建多样的舞台,创造各色各样的娱乐休闲活动。再次,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监督管制,为企业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竞争秩序的市场。

(三)提高景区的宣传技术和力度

联合东湖周边的休闲区。要想打造东湖的休闲文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仅凭东湖自身来形成这种文化也是不可取的。这些围绕东湖而建的休闲中心间接的提升了东湖的休闲功能。在宣传中应联合多方力量,宣传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不失东湖这个重点。联合宣传不仅成本低,而且范围更广,效果也更明显。此外,这种合作能够充分的开拓休闲市场,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青睐。利用节事旅游来扩大影响。节事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塑造地区的城市形象、完善基础设施、优城市环境,还带动当地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武汉东湖景区可以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休闲旅游活动塑造自己的休闲形象,例如,中国环东湖自行车大赛,不仅能够吸引广大的青年群体的加入,还能塑造景区的休闲形象。

四、结语

篇2

对游客旅游行为特征的统计调查中,其中85.23%的游客都游览过相似的景区,这样就会导致游客有对比心理,而游客的游览次数也会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目的,其中第一次来磁器口古镇的游客占23.49%,有2到4次游览经验的游客占37%,其他的为5次及以上。初次到磁器口古镇的游客对当地的文化、建筑、景观感兴趣,出于文化驱动,而经常游览的游客更多出于休闲放松目的。大部分年轻游客更希望能有体验性,属于体验型。

2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2.1因子分析

2.1.1因子适应性检测

为了深入了解磁器口古镇当地文化创意旅游开发状况,用里克特量表法让游客对景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进行评价,最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产品进行分类。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将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和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不同因子可以对变量进行分类[9]。文章将磁器口古镇的文化旅游产品分为十四类。因子分析通过KMO检验与巴特勒球形检验来测试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KMO用来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取值介于0-1之间,值越大越适合做因子分析[10]。本文中因子检验KMO的值如表1为0.831,说明适应用因子分析。巴特勒球形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1.2提取公因子

这种方法将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成另一组互不相关的变量,即主成分。这些主成分按照方差依次递减排列。通常选取前几个主成分作为引子,每个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反映因子包含的原始数据信息量的多少[9]。如表2文章选取3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达到61.686%,可进一步做因子分析。

2.1.3因子旋转

为了解释主因子,文章采用方差极大法旋转。通常,一个指标在某个因子上的载荷值大于0.4,或指标在某因子上的载荷值是它在其他因子上的载荷值两倍以上,就可合理的将这个指标归入这个因子中[9]。表3看出,未经旋转的载荷矩阵中,因子变量在许多变量上都有较高载荷。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呈3因子结构如表4,系数越大表明变量与所提取公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越强。

2.1.4因子重命名

由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得到,“街道建筑有文化特色”、“街景设计与历史符合”、“景观设计有当地文化特色”、“环境格局与巴渝文化、沙磁文化融合”这四项被分为同一类,可统称为建筑景观类;“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小吃独特”、“节庆丰富”、“纪念品独特”、“名人故居特色鲜明”五项分为一类,统称为民俗文化类;“酒吧茶馆提供丰富休闲方式”、“创意商店满足游客好奇心”、“特色餐厅主题客栈为景区注入活力”、“游乐场、鬼屋等娱乐项目给游客带来丰富体验”四项分为一类,统称为流行文化类。然后统计出每项因子的均值和标准差以及产品类型的均值。

2.2结果分析

2.2.1景观建筑类

景观建筑类旅游产品得分最高,为3.4。其中环境格局与巴渝文化、沙磁文化融合得分3.56。因为磁器口古镇被称为老重庆的缩影,虽然景区近些年重新整修,但还是部分建筑保留了以前的风貌,能体现巴渝的建筑文化以及磁器口古镇特有的沙磁文化。而街道建筑有当地文化特色,是因为古镇的街道设计是平地与梯坎相结合,具有层次感,游客行走之间就能感受到重庆独特的山地形式。街景设计主要指居民住所很多都是吊脚楼形式,是重庆老式建筑的主要代表,不仅能勾起本地游客对老重庆的怀念,也能让外地游客感受异地风韵。景观设计是景区的亮点,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磁器口古镇的景观设计有雕塑、石碑、标志牌、垃圾箱等类型,这些景观都是古镇文化的体现,不仅有实质使用功能,也具有艺术性。

2.2.2流行文化类

流行文化类旅游产品得分3.115,排第二。其中“酒吧茶馆提供丰富休闲方式”得分3.27,得到游客的普遍赞同。因为磁器口古镇的主要群体是本地居民,他们的游览目的主要是放松休闲,因此景区的茶馆酒吧为这类群体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所;而创意商店是磁器口古镇的一大亮点,景区打造了创意商店一条街,商店老板大多是年轻人,制作出很多创意商品供游客欣赏购买,还有很多老板将自己出国旅行的收获如照片、特产、明信片拿出来售卖,这无疑给景区注入了创新的血液,创意商店得到很多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的青睐;磁器口古镇的特色餐厅以本地菜色为主,以江湖菜著称,味道以重庆的麻辣为主,部分餐厅为了吸引客人还增添了表演元素,无疑给景区增添创意气氛;景区的旅馆主要以青年旅社为主,风格创新,充满年轻活力,价格适中,吸引不少年轻游客居住,但部分旅馆缺乏本土特色;“游乐场、鬼屋等娱乐项目给游客带来丰富体验”这一项得分较低,为3.09,不少游客持反对态度。磁器口古镇在嘉陵江边搭建了小型游乐场,以及景区内几家创意商店设计了鬼屋游戏,但这些娱乐项目并没得到游客的青睐,原因是年轻游客认为项目的配套设施简单,不吸引人,而中老年游客对此类娱乐项目不感兴趣,所以导致游乐场和鬼屋等不受欢迎。

2.2.3民俗文化类

民俗文化类旅游产品得分最低2.996。其中“民间工艺得到传承”和“小吃独特”两项内容得分较高分别为3.24和3.21。磁器口古镇保留不少民间工艺,如捏面人、捏糖人都是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景区还有不少民间工艺商店,如瓷器类、绘画类,中老年游客比较倾向这类商品;磁器口古镇被誉为美食街,因为景区的特色小吃类型丰富,如鸡杂、毛血旺、千张,都是地道的本土小吃,很多游客专门为当地小吃慕名而来;而“节庆丰富”、“纪念品独特”、“名人故居特色鲜明”三项得分很低。磁器口古镇虽然集聚巴渝、码头、沙磁文化于一身,但却没将自己的民俗文化通过节庆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乌镇之所以出名,因为景区打造了一系列的节庆旅游活动,将文艺演出融入进来,在春节、端午、三八、清明等国家传统节日时推出各种节庆活动,这无疑吸引更多游客前去观赏。磁器口古镇纪念品也没有得到游客的青睐,外地游客表示景区纪念品缺少创意,与其他景区纪念品差异性不大是难以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古镇内还保留着部分古时候当地名人的住宅,如钟家院,但因为知名度不够大,以至于不少游客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些东西。

3发展对策

文章通过对磁器口古镇文化创意旅游市场的调研分析认为:从旅游者对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来看,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形式和内容,对多元性、娱乐性、符号性、实用性和虚拟性的需求逐渐成为文化创意旅游体验过程中“自我发展”的重要特征[11]。从调查结果来看,游客对磁器口古镇文化创意旅游的需求因为年龄、学历、收入等不同而表现出差异性,而古镇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对象是年轻游客,包括学生群体和中等收入的青年群体,因此在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上切忌走高端小众路线;从游客表现出的旅游动机来看,游客对文化和体验需求很强烈,这是景区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基础;从游客对产品评价来看,游客对磁器口古镇文化创意旅游产品需求较高的有:环境格局建筑风格融合本土文化、小吃独特、节庆丰富、体验性项目多样、纪念品富有创意这五类,而节庆丰富、体验项目多样、纪念品富有创意这三类产品表现出一定弱势,是景区的软肋。基于此次调查,文章对磁器口古镇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对策上提出以下意见:

3.1创意节事

由国外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文章前面对游客的调查来看,游客对文化创意旅游过程中能否有体验性要求很高,互动与创意是文化创意旅游的实现路径。因此通过增添景区节事活动是与游客互动,让游客有参与性的有效途径。旅游节庆活动,又称为旅游节日盛事活动,指规模不等、有特定主题、在特定的时间和同一区域内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能吸引区域内外大量的游客,不同于人们常规的生活路线、活动和节目的各种节日庆典、集会、交易会、博览会、运动会、文化生活等[12]。.磁器口古镇集巴渝文化、码头文化、沙磁文化于一身,游客也对古镇民俗文化类旅游资产品评价较好,利用这样的文化优势,景区可设计一系列跟自身主题和文化相关的节庆活动,例如展现特色小吃的美食节,体现沙磁文化的瓷器节(以展览瓷器工艺品为主题),展现码头文化的赛龙舟节,展现火锅起源的火锅节等等,节庆活动的打造无疑是对景区营销宣传的有效途径,并且让游客通过活动增长知识和增强体验性。

3.2创意项目

文化创意旅游与传统的文化旅游最大区别就是前者更重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身心的体验过程,不仅仅限于传统的感官感受。而体验式旅游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趋势,它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与融入性,强调游客对文化的、历史的、生活的、习俗的体验[13]。在我国,与“井喷式”的观光旅游相比,体验式旅游市场的确存有很大的空白,但已出露端倪,成为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14]。磁器口古镇的文化创意旅游目前主要限于观光,而在体验项目上非常欠缺。创新体验项目势如破竹,除了前文提到的打造节庆可以增强游客的体验性外,还能利用现有的资源制作相关项目。例如景区原有的鬼屋游戏,跟其他景区的模式毫无区别,不能对游客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将鬼屋与景区特有文化结合,如在游客体验过程中增添巴渝的鬼文化或者人物故事,与景区主题相贴切,给游客带来新鲜感。还有其他的娱乐体验项目,可以借鉴国外的创意再融合自身的文化内涵,不仅丰富游客的体验性,还能增强游客对古镇知识的了解。

3.3创意纪念品

游客对磁器口古镇的纪念品评价较低,而古镇的收入来源绝大部分就是出售纪念品,如何让游客尤其是外来游客对景区纪念品感兴趣是景区应该思考的。景区创意商品的缺点表现在缺乏创意,这是很多景区商品都存在的通病,因此创意商品很重要。磁器口古镇的创意商店很多,对游客来说有一定的吸引力,但雷同的创意产品较多,会让游客产生视觉疲倦,建议商店在制作纪念品时应该将自身古镇文化融入产品中,例如将古镇的历史故事或者人物故事融入某些纪念品中,游客通过纪念品就能了解景区的历史背景,从而得到知识教育,例如《红岩》小说中的华子良从古镇脱险的历史故事就能通过产品讲述出来,增添纪念品的趣味性。

4结语

篇3

(一)旅游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

由于落后地区交通不便利,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生态环境中的植被自由生长,加上不受当地人们的破坏式的开发,这就使得当地的环境优化,民族文化保存的十分完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的富集地。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落后地区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4处、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12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7个等等。同时,落后地区往往森林面积较广、森林储蓄量较大,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包括一些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民俗、传统工艺等都是我国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为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国家政策优势

众所周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偏远、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区,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当不发达,这种经济和文化的落后,严重抑制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一向比较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西部开发初期,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落后地区扶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对口扶贫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一条条铁路、公路等应运而生,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根据我国西部开发工作部署,必须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文化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为我国落后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传统工艺优势

落后地区往往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但是里面流传着诸多的民间工艺,如竹编、剪纸、刺绣、蜡染、乐趣等各种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工艺。这些工艺往往都是手艺活,蕴藏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当地世代相传、经久不衰。这种取之于自然、实用性和价值性高的民间工艺品,吸收了各种民间技艺并与现代化社会元素相融合,这在当地旅游文化的集群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创新能力,逐渐形成了旅游文化商品“经济租”,从而走出落后地区,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二、落后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分析

(一)公司集团集群发展模式

旅游公司或者集团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辅助下,利用公司品牌、网络、资金、信誉等优势,借助工业、服务业、房地产等产业优势,带动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比如云南的康辉旅游集团、贵州的青酒集团等。近年来,多数落后地区为尽快摆脱贫穷,逐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除了旅游公司和集团外,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公司、服务业等不断将触角伸入旅游产业。公司集团集群发展模式主要的特点有三个,首先是以公司和集团为核心层,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在当地民俗、民风、历史个性中融入国际化、现代化、科学化的基础旅游服务设施。其次是旅游产业业务范围较大,能抵御较强的发展风险。第三是这种发展模式对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

(二)综合型集群发展模式

综合型集群模式主要是以古镇或者城市为依托,通过大型旅游文化集团、旅游景区企业、当地娱乐、商品服务等,构建比较完善的旅游服务辅助和供应系统。往往分布在行政级别较高的旅游地区,其旅游资源文化十分丰富、综合性强,且当地民族文化产业、工业、农业等发展十分迅速,比如桂林、大理、凤凰等地区都属于该集群发展模式。综合型集群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充分利用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尽可能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降低,从而促进集群发展生产力的提升。第二是通过“行、食、住、购、娱”等旅游要素,在面向城镇居民的同时,为游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这样有利于推动落后地区城镇化发展。第三是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核心,融合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并将古镇作为发展载体。第四,通过综合型旅游文化集群发展,为各行业发展创造安全的投资环境,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结构和方式和创新与转变。

(三)特色产业带动型集群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以特色文化产业为出发点,在旅游公司、集团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不断扩展民族文化、景区房地产、购物、娱乐、餐饮等要素层。同时当地农业、工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也能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比如西部某落后地区广泛栽植金银花,其总量突破全面总产量的4/5,为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可以结合金银花广泛种植的特点,开展金银花产业观摩、花瑶民俗风情游等内容,不仅将当地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还能通过特色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点,开展相关旅游文化活动,从而带动落后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变,实现农业、工业、旅游业多赢的局面。

三、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旅游文化营销

为进一步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就需要大力发展当地旅游影响。首先必须根据落后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特色,结合不同客源选择有针对性的细化客源,比如沿海地区的游客,旅游主要为探险赏奇景为主,能给人以浓厚的幽、奇、险、秀等风景气味。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西部落后地区,他们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传统风俗,因此这就成为了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点。其次是要不断创新旅游营销途径,通过电视、网络、广播、宣传栏等媒介,生动形象、快速高效的宣传。同时举办各种旅游交易会,如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旅游文化说明会等,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此来销售当地的服务与产品。比如拉萨的暖冬特色就比较有创意,拉萨在市场上推出有创造性的“18℃”,为各种旅游以及摄影爱好者提供了一条摄影路线,充分体现了当地的人文关怀,同时也促进了拉萨旅游业的发展。再者是不断开发富有新意的旅游商品,落后地区的民风民俗是一种十分宝贵的资源,旅游部门应深入挖掘我国传统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特色与现代化社会元素相融合,大力发展富有新意的旅游商品,满足游客多样化、个性化的购物需求,从而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二)集群机制建设

旅游文化产业涉及范围广、产业链较长,由于落后地区历史和区位因素影响,使得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普遍偏低,大多素企业难以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求,大大降低了集群发展的效率。因此旅游企业应积极联络餐饮、宾馆、产品销售等企业,建立起上下游分工协作网络,往外积极宣传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化优势,提高各行业服务质量,从而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同时,积极引导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协会、大学、科研机构等相关合作,鼓励大学生和科研人员承担旅游业集群研究项目,从而为旅游公司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建议。当然,在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产业时,应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区域文化环境,鼓励各领域企业不断创新,树立诚信制度,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站稳脚跟,加强企业间的信息、技术以及资金交流,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进步,实现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健康、长效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才,只有技术硬、水平高、素质好的综合型人才才能促进旅游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发展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可以与当地大学、科研机构等合作,各类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增强其对旅游、历史、文化等知识。同时加大与当地旅游企业合作力度,结合实际情况来开展学生的实际活动,提高学生旅游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为今后走上旅游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另外,加强在岗旅游工作人员的针对性培训,健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奖惩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文化人才队伍,促进落后地区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四、总结

篇4

(一)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

想要做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那么必须要对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概念予以掌握,以达到针对性、全面化的设计开发。目前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定位,欠缺一个精准化的定义标准,仅能为其赋予一个较为广义的概念。国内外专家,针对旅游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方面,也存在着颇多的争议。

1.国外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认识。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发展来讲,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国外文化经济研究学者便提出了开发旅游文化创新产业,能够广泛地向人们提供来自艺术、文化及娱乐消费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类型的文化、艺术服务,可能是书籍、视觉创意产品、艺术表演形式、影像文件制品,也可能是时尚的游戏及玩具等,存在着明显的经济消费特征。至上世纪90年开始,西方学者开始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真正付诸于开发设计,并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做出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诠释,将旅游产品的开发纳入到了旅游文化产业范畴之内。其中包括旅游产品的文化结构差异、旅游传递功能、舞台真实层次、旅游文化标志等。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归纳,并指明了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即是通过不同的、恰当的方法与符号系统,对旅游产品展开研发设计,以传递地域文化特征,凸显旅游产业社会地位作为根本目的。

2.国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的不同观点。国内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概念标准分类相对多元:大致为下述几类观点:(1)旅游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旅游类别,现实中能够将该产业分为古代遗迹旅游产业、人文节庆旅游产业、建筑遗址旅游产业、商品旅游产业四大类别。(2)旅游文化产业,是消费者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旅游文化产品消费目的的旅游行为的表现过程。(3)旅游文化产业即是民俗旅游产业。(4)旅游文化产业是旅游景区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向游客提供旅游产品,促使其在旅游的过程中,对所游览景区的文化进行了解。直白来讲即是对传统文化及历史民俗文化的一种现代营销手段。(5)旅游文化产业是对游客异质文化渴求憧憬的一种满足,将虚化的文化转变为了具象的产品,令游客自觉进行消费,促使游客内在的文化介入心理、参与冲动及占有情结在消费的过程中得以满足。从以上国内外经济学专家学者对于旅游文化产业概念所持的不同观点,能够看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非是固化的,其具有极强的动态化特征,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载体。

(二)国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分析

目前国内重视旅游业发展已近逾30余年,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这一点从旅游业1998年被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即可窥得一二,同时国家为了促进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政策及发展环境上均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在这一宏观环境之下,旅游经营者猛增,在景区人文景观的营造及旅游文化产业构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建设。诸如在杭州西湖被颁定为国内首批自然风景文化遗产之后,全国各地陆续涌现出近50多处名为西湖的景点,这些景点有本来名为西湖的景区,但更多的是模仿改名后的景点,导致景区混淆,各地区景点之间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恶意竞争,阻碍了特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形成。客观而言,各旅游区域内均存在着不同的优秀人文资源及自然环境优势,只是在开发层面未曾做到精准定位而已,如果站在长远发展的视野进行规划,开发出系列并具备文化推广意义的旅游产品,那么景区寻求发展的目的自然会得以较好实现。在这一理念促使下,诸多景区开始意识到构架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开始打造自身对外的旅游品牌形象,这也是国内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背景。但若想取得持续化的发展,单纯依靠品牌的创新并不现实,还需要开发属于自身景区的人文产品,才最稳妥,这也是多数景区管理者深刻体会到的一点,由此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才能在发展中逐步形成。

(三)旅游文化产业及旅游产品开发的关系

旅游文化产业是通过多元的文化产品予以构成,假定一个旅游文化产品是一个单位,在多个文化产品单位聚集成为一个集合的情况下,便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旅游产品是旅游企业及个人,为了满足旅客游玩过程中的需求,向游客展开的产品销售及服务的行为。旅游产品开发则是指旅游单位在综合游客需求下,对产品及服务所展开的市场分析、产品调研、设计创新、产出过程。对于旅游文化产业中旅游产品服务功能的划分,能够从食、住、行、购、娱、游六大因素予以展开,这六大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文产品,贯穿于游客整个旅程之中,是保障地域旅游经济产业发展和品牌文化塑造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产业内的各类文化产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每一个地域的旅游产品均不相同,往往因为一个旅游产品的瑕疵,将影响到整个产业集合内产品的声誉。因此在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之中,必须要制定出一整套开发的原则和标准,有针对性开展对每一项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避免因个体产品的失误,造成整个旅游文化产业链的形象受损。

二、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旅游产品开发基准原则之探讨

(一)旅游产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对于旅游产品开发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具体是以生态经济学及社会伦理学作为根本理念,是为了保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既能够保持产品资源的现代化需求,又不危害到后世的发展所需,所提倡的是一种人类和谐化协同发展的关系。此理念的提出遵循了社会人文视野下“和”的观念,是对日益消极发展的旅游消耗模式提出的警示。因为现代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很多旅游企业为了谋取利润,而过度地对产品资源予以消耗。诸如目前多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并不是依赖新型的媒介技术进行设计开发,而是通过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但是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而言,众多传统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频繁地开发会导致生态结构的破坏。例如,目前景德镇瓷土资源、浙江嘉兴紫砂壶泥料、新疆和田玉籽料,均在频繁的开采中挥霍殆尽。这种为了利益不惜一切的资源开发方式,可以称之为极不理智的行为。所以当前通过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现代旅游产品设计中的贯穿,能够进一步促使人类文化活动同生存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化提升旅游经济效益。

(二)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化原则

旅游产品的系统化开发,提倡的观点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从一个方面着手,应坚持整体发展的原则,从旅游文化的大局着手予以开发。因为系统作为若干个体的有机组成,具有整体性的显著特征。旅游行业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游客活动涉及各个方面,上文中所论及的六点旅游产品要素即是良好的证明。完整的旅游产品服务系统,是由客源系统、目的系统及文化产品系统予以构成的。客源系统是来自于不同地域的游客所组成,目的系统则是由景区所在地各方面资源及服务主体所构成,文化产品系统即是通过不同的文化资源衍生产品所组成。三个系统各自独立却又彼此关联,在效能作用上存在着关联性。游客系统是主体,目的系统是服务客体,而旅游文化产品系统则是支撑二者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整体系统的需求,对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予以烘托支持,以此达到全面综合的服务。尤其是在旅游六大要素层面,必须践行全面兼顾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循环共赢的目的。

(三)切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的开发原则

旅游产品市场理论是三项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为对于产品的开发,需要面对旅游消费市场而展开,如果旅游市场对于旅游产品不予接纳和认可,那么上述两项原则践行再为标准也是徒劳的。对旅游产品市场理论进行分解可得出如下结论:旅游市场的构成包括了游客消费行为、旅游市场类型和旅游市场预测调查、产品营销管理策略、市场开发、价格机制等因素。其中旅游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习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根据旅游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可以将产品市场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销售市场,就目标市场进行确定,制定相对明确的产品营销体系,以最少营销资金投入,攫取最大销售利润。所以在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首先要遵循的原则即是切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践行人本消费原则,一切以消费者的需求作为根本,在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原则理念及系统化发展原则之下,构建具体的市场分类导向,结合市场特色需求及创新原则,以前瞻性的视野拓展市场方向,激发游客的认同感,满足其消费需求,从而从文化层面带给游客以更深的知识内涵体验。

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下的旅游产品开发方法策略分析

(一)充分发掘文化资源,做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定位

针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各地区旅游单位必须以全面发展的视角研究开发定位,深入理清本地具有的旅游文化资源,综合市场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依据合理的表现方式转化成为可直接投放于市场的旅游产品。另外在整理出的诸多文化精品中,需筛选出具备文化代表性的产品,进行前期市场的投放,观察市场效果,市场反响较好的便能够继续进行后续产品的投放,以此形成梯级化产品结构,提升旅游文化品位。而在市场效应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也能对后续产品做出暂停市场投入的行为,认真分析前期产品投入市场所获效益较低的原因,了解产品是否存在文化代表性不足、产品形态美观缺失、抑或载体选择不当等问题,在确定具体的原因之后,展开进一步的变化整合,重新进行文化定位和市场定位,以此避免盲目开发产品,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及经济效益流失。

(二)准确定位旅游文化载体,突出产品文化主题

在旅游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开发旅游产品,必须把握好对于旅游文化载体的选择,因为旅游产品开发并非单纯停留在纪念品开发的角度,其能够依托的载体及表现形式极为丰富,上文中也曾提及旅游文化的外在表现和传播,能够依托书籍、音像制品、艺术表演、视觉产品等形式进行扩散。所以在文化载体的选择上,必须慎之又慎,以免因为选择的失误,导致优秀文化资源被糟蹋,影响地方旅游品牌。在针对旅游文化载体的开发方面,古徽州旅游局所展开的定位即尤为精准,众所周知古徽州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宏村、西递、南屏等诸多旅游胜地的烘托下,徽商文化、古徽派建筑文化被广泛推广至全国各地,乃至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资源。但是如何就这类文化主题,通过合理的文化载体予以表现,则是徽州旅游部门所需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在综合文化资源表达效果及文化载体经济投入的前提下,徽州旅游局选择了以地方丰富的竹资源作为文化表现的载体,古徽州境内气候湿润,极为适合竹子的生长,将竹子作为文化的载体,徽州旅游局所看重的首先是取材方便,开发生产旅游产品简单,能够极大地节约开发过程中的经济投入。但是最为主要的因素还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象征。众所周知竹子属于古代文人喜爱的物品,代表着刚正不阿的品格,本身即具有文化的内涵,将其作为文化资源表现的载体,可想而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其他文化载体无法媲美的。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地选择旅游产品载体,对于旅游文化产品开发的经济性与人文性,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贴合旅游消费者心理需求,注重文化审美与市场的完美结合

篇5

1.1创新改编连城民间童谣

连城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民歌童谣广为流传,这些地方文学来源于生活实践,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极好素材。我们选取具有游戏情境和益智内容的童谣,以角色游戏的“小剧场”表演为载体,让幼儿在玩中理解、体验民间文学的内容。例如我们将童谣《灯盏糕》“灯盏糕,溜溜圆,又想食,又无钱;灯盏糕,扁那那,又想食,又还那(烫)。”改编成具有一定喜剧内容的小情景剧,在“小剧场”里表演。在改编时,教师要深入地挖掘童谣中蕴涵的教育因素,创造性地开展客家童谣活动,使其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对其内容、情节、规则不符合时代精神、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地方加以改编,赋予其新的含义,在名称、内容、角色、情节等方面,尽可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使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还可引导幼儿一同参与改编和创造,扮演其中的角色,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1.2把民俗文化引入角色游戏活动中

连城客家民俗活动多姿多彩,如姑田游大龙,新泉犁春牛、烧炮,朋口、宣和游公太,隔川龙狮花灯,罗坊有走古事,北团游大粽等。幼儿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民俗文化活动,将其规模缩小至适合幼儿游戏的程度,组织幼儿在角色活动的“民俗村”中开展这些民俗的模仿游戏。结合《指南》精神,教师可以让家长参与其中,先带领幼儿实地参观,或通过多媒体展示,以此来丰富幼儿的经验,激发兴趣,并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扮演其中的游戏角色,这样既能让幼儿了解连城的民俗文化,也能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本土旅游文化在幼儿游戏运用中应把握的原则

2.1关注幼儿实际生活

连城的幼儿在其日常生活中,事实上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本土文化资源。如孩子们游戏时会经常朗诵方言童谣,一些家长也曾带孩子到乡村参加各种庙会活动,因此,应对幼儿家长展开一定的调查,了解幼儿的生活场景和内容,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把多数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听到或见到的连城旅游文化元素纳入角色游戏的研究范围。

2.2培养爱护幼儿兴趣

幼儿只有对某一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后,他们才会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这一活动中去。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对活动有主动积极的态度,能较长时间地专注于活动,这种兴趣需要教师的诱发、引导、培养和爱护。因此,在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对连城的各种民俗活动资料进行收集,并对其规模、内容、主题可以进行适当的改编,使其更符合幼儿兴趣和实际参与能力。

2.3注重幼儿情感体验

在游戏运用的实践中,幼儿教师应摆正与幼儿的角色地位,鼓励、引导幼儿主动、自主地参与活动,根据幼儿现有的经验,比如,大班的幼儿,相当数量的已经有了一定的购物体验,部分幼儿也会经常跟随父母上街就餐,在游戏中,要围绕幼儿熟悉的方式展开主题活动,以此提升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他们获得丰富的社会交往等情感体验。

2.4发展幼儿创造潜力

篇6

孔子的“义命观”在《论语•宪问》中有较为鲜明的体现:“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2]在这里,孔子清晰地区分了自觉主宰(应然)与客观限制(必然)。“自觉主宰”之领域是“义”的领域,在此领域是善恶是非问题;“客观限制”之领域是“命”的领域,在此领域中则有成败得失问题。“道之行”是合乎“义”的,“道之废”是不合乎“义”的。但是,“道之应行”是一事,道在事实上的“行”与“废”是另一事,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不是人能主宰和负责的。人能负责的是是非问题,而不是成败问题。孔子先区分了“义”和“命”,对“自觉主宰”和“客观限制”同时承认,各自划定领域,然后就人之主宰性以立价值标准与文化理念,将一切客观限制视为质料条件。因为人作为一经验存在,在物理、心理、生理上都处于一系列条件之中,是被决定者,毫无自由和价值可言。但人同时又是一自觉活动者,即在自觉处显示其自由及主宰。前者是“命”,后者是“义”。因此,人生的意义应当只能在“义”的领域成立[3]。也就是说,人只能在“求正当”(义)一点上努力,也只能在此处表现其主宰性。可见,在先秦儒家观念中,“义”与“命”是分立的,人之主宰性是在“义”的领域中体现的,而这种体现又是在现实种种限制下凸显的,因而为实现“义”不得不“知其不可而为之”。因此,就理念层面而言,“义”与“命”是分立的;就现实实践而言,此二者又有着内在联系。

二、先秦儒家旅游文化的“义命观”在《周易》中的具体体现

先秦儒家的“义命观”在《周易》所记载的旅游文化事象中有着生动的展现。“易”原为上古筮书的泛称。卜筮在古代是国之大事。因其他筮书相继亡佚,而传世者仅为《周易》,故“易”又专指《周易》。《周易》是我国古代最具价值的文化经典之一,深受后世知识阶层的珍视和推崇。《周易》一书不是一时一人之作,而是成于历代众人之手。它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易经》是西周前期巫史们对积累的大量筮辞进行筛选整理而成的。它由卦爻符号系统和解释卦爻符号的文字系统(即卦辞、爻辞)构成。《易传》是后世儒生对《易经》的理解和阐释,古称“十翼”,约成于战国至秦汉之际。《易经》总计有64卦,384爻。其中有29卦含有旅行内容。全部卦、爻辞涉及一般旅行的条目有100多条,其中包括专讲商旅的“旅”卦。如果加上游猎、出入、往来、涉水、待客、商旅、迁徙等,就有220个条目,相当于其他内容条目的总和[4]。可见,《周易》对人们的旅行预测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对于素有安土重迁习俗的农耕民族而言,出门旅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当时人们的旅行活动会受到许多客观因素制约。这些因素自然是属于“命”的领域。先秦旅行者对这些客观限制十分重视,因此在《周易》中留下了大量的关于旅行占卜的记载。从相关的卦爻辞中可以看出,先秦时期人们旅行活动的客观限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道路状况、交通工具、旅行方位和旅行时间等。道路方面,《周易》涉及水路和陆路两个方面。《周易》对作为水路的“大川”尤为关注。“利涉大川”成为《易经》的卦爻辞中最常用的词汇。所谓“大川”,是指大河巨流,它横亘于大地,形成难以逾越的天堑。据统计,“利涉大川”在“需”、“同人”、“蛊”、“大畜”、“益”、“涣”、“中孚”卦的卦辞与“颐”卦上九爻辞、“未济”卦六三爻辞中出现,共9处;“谦”卦初六爻辞的“用涉大川,吉”,取譬与“利涉大川”亦同。而“讼”卦辞“不利涉大川”及“颐”卦六五爻辞“不可涉大川”这二则反面训诫之语,则与“利涉大川”形成鲜明对照[5]。其具体情形如表1所示。由上可知,当时人们在出门旅行前十分关注和担忧是否“利涉大川”。这是因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一个农耕民族来说,旅行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大川巨流。这种情形显然是由水上交通工具落后所造成的。《易经》中唯一一条记载渡河工具的是“泰”卦九二爻辞中的“包荒,用冯河,不遐遗”。包,借为匏,葫芦。荒,空。把葫芦挖空。冯河,渡河。这句话的大意是:将葫芦挖空,用来渡河,不至于沉没。此外,从“既济”卦初九爻辞中“曳其轮,濡其尾,无咎”,可以判断当时的牛车或者马车也用于水上交通。用如此落后的交通工具涉川渡河,其危险性可想而知。

从后出的《易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渡河涉川的交通工具有所改善,如“益”卦卦辞《彖传》中的“木道乃行”,“涣”卦卦辞《彖传》中的“乘木有功也”,“中孚”卦卦辞《彖传》中的“乘木舟虚也”等,都说明当时已开始用木舟作为水上交通工具。木舟使用起于何时?儒生们在《系辞下》中作了回答:(黄帝、尧、舜)“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6]。这就是说,黄帝、尧、舜这些部落联盟首领曾经挖空树木做成船只,削制木材成为桨楫。船只桨楫的好处,在于可以用来渡过难以逾越的江河,并由此通达远方而便利天下。他们进一步指出,黄帝等用木材制作舟楫大概是取法“涣”卦。“涣”卦上巽下坎,巽为木坎为水,犹如舟行水面,故有此推测之说。先秦时代,陆路旅行的主要方式是步行。如“履”卦九二爻辞“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走在平坦通达的大道上,幽静安恬者守持贞正可获吉祥),九五爻辞“夬履,贞厉”(刚断果决、小心行走,守持贞正以防危险[7])。除步行外,乘车旅行在当时也是经常的事,如“小畜”卦九三爻辞“舆说辐,夫妻反目”(说,通“脱”。车轮辐条中途散脱,夫妻反目离异);“大畜”卦九三爻辞“良马逐,利艰贞,曰闲舆卫,利有攸往”(良马在奔逐,利于牢记艰难、守持贞正;不断熟练车马防卫的技能,利于有所前往[8]);“解”卦六三爻辞“负且乘,致寇至”(背负沉重行李,乘坐华丽大车,招来贼寇抢掠);“困”卦九四爻辞“来徐徐,困于金车”(金车,用黄铜装饰的车子。迟疑地缓缓前来,被金车困阻)。《易经》对旅行的方位也较重视。如“坤”卦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往西南会得到朋友,往东北会丧失朋友);“蹇”卦卦辞“利西南,不利东北”;“升”卦卦辞“勿恤,南征吉”(不须忧虑,向光明的南方进发必获吉祥[9])等。可见,先秦人们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十分关注。这是古人旅行重地利的表现。古人旅行对天时也很讲究。如“蛊”卦卦辞“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甲三日,辛日。后甲三日,丁日。弘大亨通,利于涉水渡河。但是必须于辛日与丁日启程);“巽”卦九五爻辞中的“无初有终。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先庚三日,丁日。后庚三日,癸日。起初不甚顺利,但最终必有好的结局。时日定在丁日或癸日,必获吉祥)等。先秦时期的旅行,其基本条件大体具备,比如有车、马等交通工具,有大路小道,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和货币,还有专门的简陋旅馆。如“旅”卦六二爻辞“旅即次(旅舍)。怀其资,得童仆,贞”,其大意是说旅客住在旅舍,携带钱财,买得一男仆,应当守持贞正。但是,旅途中常常会遭遇到意外的危险或损失。如“坎”卦初六爻辞“习坎,入于坎窞,凶”(面临重重险陷,落入险陷深处,有凶险);“旅”卦九三爻辞“旅焚其次,丧其童仆;贞厉”(旅途中旅舍失火,丧失童仆;应当守持贞正以防危险),上九爻辞“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旅人先欣喜欢笑,后遭祸殃号啕痛哭;就像在荒远的田畔丧失了牛,有凶险[10])。《周易》不仅对旅行者的客观限制即“命”的领域较为关注,而且对旅行者的自觉主宰即“义”的领域亦屡屡申述。当然,这也是旅行者应当自行负责的领域,而人的主宰性正是在此得到了肯定。这主要体现在对旅行者自身的要求或告诫上。《周易》对旅行者的自觉主宰方面的观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一是要有耐心。如“需”卦,其卦辞的主要内容是占卜出行是否吉利,结果是“利涉大川”。接下来各爻辞是讲某人在等待客人的到来:“初九,需于郊”、“九二,需于沙”、“九三,需于泥”、“,需于血(沟洫)”、“九五,需于酒食”。他在郊外等待、在沙滩等待、在泥滩等待、在水沟边等待、在酒食旁等待,看来是在等待远道而来的贵客[11]。整体而言,“需”卦实际上是提醒旅行者旅途多有险陷,不要盲目冒进,不要轻举妄动,要审时度势,要耐心等待时机。二是要有合作精神。“讼”卦中之所以“不利涉大川”,就是因为涉越大河巨川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同舟共济,而人心乖离争讼不已显然不利于共渡难关。那么正确的做法应该怎样呢?“同人”卦卦辞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在远郊之野,旅行者只有与人和睦共处同心同德友好合作,才能化险为夷,才能“利涉大川”。“同人”卦上九爻曰:“同人于郊,无悔。”(在郊外与人和睦共处,没有悔恨。)这里再次强调了在旅途中与人和睦共处的重要性。三是要谦虚。谦虚的美德在普通旅途中利于涉越巨流大河。“谦”卦初六爻曰:“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也就是说,在旅途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谦虚的美德,才能获得吉祥。谦虚的美德在军旅征伐中的作用亦不可低估。同卦六五爻曰:“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虚怀谦逊,与近邻一起都利于出征讨伐,无所不利。)同卦上六爻曰:“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谦虚名声远播,利于带兵作战、征讨相邻四方小国都邑。)四是要讲诚信。“中孚”卦卦辞云:“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其大意为,旅游者的诚信能够感动无知的小猪小鱼,因此利于涉越大川,利于守持贞正。同卦六三爻曰:“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由于缺乏诚信,树立起对立面,忽而击鼓进攻,忽而疲惫败退,忽而因惧怕敌人反攻而悲泣,忽而因敌人不加侵害而欢歌[12]。此爻爻辞生动地刻画了在军旅中不讲诚信者行动无常、不能自安的丑态。五是要守礼法。如婚嫁旅行时还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遵守礼仪礼节,如“归妹”卦卦辞“归妹:征凶,无攸利”(嫁出少女:要是行为不当往前进发必有凶险,无所利益)。在商务旅行中,亦应如此。“旅”卦初六爻曰:“旅琐琐,斯其所取灾。”这就是说,如果旅游者目光短浅行为猥琐不守礼法,就会招致意想不到的祸患。整体而言,“旅”卦告诫商旅者不要斤斤计较,不要骄横不羁,否则就会乐极生悲不可收拾。六是要中庸。中庸是执两用中,不走极端的意思。中庸是贯穿儒者生活的基本的方法论和处世准则。如田猎不一定都会顺利,如“恒”卦九四爻辞云:“田无禽。”就是说,狩猎没有获得任何禽兽。但狩猎亦不可穷追不舍,如“屯”卦六三爻辞云“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其大意为追逐山鹿没有虞人引导,只是空入茫茫林海中;君子应当见机行事,此时不如舍弃不逐,要是一意孤前往必有遗憾甚至会陷入困境。范仲淹对旅途中谨守中庸深有体会,他在评述“旅”卦时说:“夫旅人之志,卑则自辱,高则见嫉;能执其中,可谓智矣。”由上可见,《周易》对旅行者应当负责的领域即“义”的领域,有着较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从要有耐心、要有合作精神、要谦虚、要讲诚信、要守礼法、要中庸等观点中,我们可以窥见先秦儒家对旅行主体的主宰性的充分肯定。总之,既要善于等待和把握时机,又要注意德智的涵养,要善于与人合作,要谨守中道,才能在充满坎坷和荆棘的旅途中化险为夷获致吉祥。

三、先秦儒家旅游文化的“义命观”的现实意义

在《周易》中,先秦儒家对限制旅游主体旅行的客观因素有着深切的关注和细致的阐述。这正显示了先秦儒家的现实理性。因为它肯定的就是现实世界,而不是遥远的天国仙界。从“利涉大川”的卦爻辞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川巨流的阻碍、交通工具的滞后对当时的旅游文化发展的强大的制约作用,以及由此给旅行者带来的深长的心理阴影。毋庸讳言,直到今天交通问题依然是困扰一些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13],因此,大力发展交通应是当前发展旅游业题中应有之义。先秦儒家之所以关注客观限制即“命”的领域,因为它知道旅行者的旅游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的。不清楚这种种客观限制绝不是务实的态度。因此,作为旅游者,在出门旅行之前,应当未雨绸缪,要细致了解自己旅行中的制约因素,如道路现状、交通工具、天气状况,等等。虽然这些旅行者不能对其负责,但适当地了解亦是非常必要的。这正是先秦儒家积极入世用世态度的表现。对于自觉主宰领域即“义”的领域,《周易》亦不惜笔墨反复强调再三申述。这一领域,旅行者应负不可推卸的全面责任。这在《周易》中亦有反面之教训。“大壮”卦卦辞曰:“丧羊于易”;“旅”卦上九爻曰:“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此两条讲的就是商人之祖王亥在今河北中部易水一带与部落有易氏进行商业贸易活动,因不遵礼法言行不当引起其君绵臣不满,结果被其杀死,并夺走牛羊。时至今日,一些旅行者依然在旅途中不注重约束自己言行不遵守旅行的相关规范。这样,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且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是杀身之祸。这应当是值得每一个旅行者深思和警醒的。因此,旅行者要遵循《周易》之告诫,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涵养品行,谨守中道,才能在充满坎坷风险的旅途中左右逢源化险为夷。

篇7

在现代钢筋水泥的城市化发展下人们开始厌倦日复一日的工作与每天不停的竞争,开始向往一种向往自由、追求冒险的生活方式,向往对自然真实空间的体验。网络时代的背包客通过把所需物品背在肩上,以独立自主的方式走向边远之地,体验自然与乡村的广阔性,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这种背包旅游在网上召集同伴,讨论最廉价的交通方式与旅游路线,每到一处都了解当地居民的建筑、饮食、风俗,并通过网络将自己的经历、感触、所见所闻等记录下来,或者将自己看到的风景、民俗、人文文化的照片发表到。背包客在帐篷的小世界里没有国家、社会的监视,没有孩子、老人、房贷、车贷等日常生活的琐碎事件,成为无忧无虑休闲者。这种自助游的形式延展了地方文化特色与风景,开始崭新的人际关系,实现了人在虚拟与真实、城市与自然、熟悉与陌生间的不停切换,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达到精神空间的体现,这种文化体现一种边缘化、沉默的、目不可见的多元空间,次文化的功能在于拥有体制外的放松状态。

(二)游憩与抵制并重

随着网络的发展,世界正在相对缩小,逐渐向空间化社会发展,空间化社会是通过空间来统治和管制社会中的人和事。梅洛庞蒂认为身体间性就是在两个开放的生命之间建立联系,能够感知的人则是生命的主体。人的身体是走向社会的主要方式,空间是身体扩张的目标,而社会各主体是通过各空间结构的分割与安排,让人体姿态与语言表达都有某种定式,从而形成秩序与权利。背包客的身体意象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叛逆和逃离而表现的,他们为了呼吸自由的空气会暂时抛弃城市安逸的物质享受,追求放松简朴的自然体验。背包客在旅行中会经历各种各样艰难险阻的环境,像一种探险的行走,有些人认为背包客的这种行为是自虐的一种表现,这点不可否认,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积极的一面,它是一种符号与标记,是一种特殊的人生经历。背包客从身体的基础性层面反叛了城市空间的工具理性,彰显自我个性。

(三)“新人”与信任同在

背包客不是公众人物的个体,而是一种“陌生化”的类型群体,对于很多地方来说背包客也是陌生的,他们体现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以及互动间的疏离和叛逆。我们要看到背包客并不是社会的叛逆者,他们仅仅在休闲方式上不能与大众城市文化群体达成共识,在其他方面仍然与人们有着相同的观点与标准。背包客在俱乐部里交流、沟通时,往往用“新人”称呼“陌生人”,在网络环境下,背包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非常自由,在虚拟空间爱你里可以自由进出,熟悉和陌生显得不再那么界限清晰。“老驴”们经常想熟人一样关注和叮嘱“新人”,这种简单而亲切的沟通会很快让新人们消除陌生感,融入集体。这种方式构建了人性化、多元化、互助化、以及娱乐化的开放式群体空间,打破了日常生活中不和陌生人说话的逻辑专制。

篇8

【论文摘要】文章首先从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和核心入手,追溯旅游的历史发展,分析文化和旅游的关系;然后探讨旅游文化的发展内涵和功能;最后以西安成阳旅游一体化(旅游同线)为例,回顾所取得的成果,并提出西成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它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更多浸透了旅游客体的客观历史文化和旅游主体的主观文化以及在旅游过程中与旅游媒介相互作用,决定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兴衰成败。

一、中西方文化与旅游

(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及核心

1西方文化。西方“文化”一词是从拉丁语Cultura转化而来的。据英国文化史学家威廉斯(Raymmond Williams)考证,在18世纪之前,culture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人的培养过程”。到了19世纪,culture指“各类艺术的总体”和“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将其定义为“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著名人类学学者泰勒(Ed-ward Burnctt Tylor)给文化的定义在西方基本达成共识:“文化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体。’,la]西方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其特征是主体与客体对立,宗教与科学两元。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希伯莱文化、希腊文化和罗马文化,体现为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宗教精神的统一。

2.中国文化。在汉语中,文化的意识至少应当推至东周。孔子的《论语·八情》中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里“文”已经有文化的意味。《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词源而言,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刘向《说苑·指武篇》:“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由此可见,中国最早“文化”的概念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比较流行的看法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偏重精神方面,其精神基础是儒家伦理。进一步的引申认为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于鬼神合其吉凶。”其特征是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宗教与伦理的结合,讲究的是人文主义。从渊源上讲,中国文化是一种巫史传统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流,道、法等为补充。

(二)文化和旅游的关系

1旅游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依托。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综观旅游发展史,虽然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享受。文化有很强的民族性和轰展性,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2.文化是旅游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易于满足,但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的起点就是典型的例子,因为丝绸之路已成为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

3.文化是旅游的驱动力。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人的重要驱动力。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按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成为国内旅游的知名品牌。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等,都是对民族文化充分运用的典型。

4.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据统计,2008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中,文化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二、旅游文化的发展

(一)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文化不是旅游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或旅游目的地)、旅游媒介(直接、间接服务的旅游企业)在旅游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它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为依据,以行、吃、住、游、购、娱六大要素为依托,以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中介间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始终作用于旅游活动整个过程之中。首先,旅游文化包括人们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成果,如旅游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旅游文学、旅游影视艺术等,具有为旅游业奠基和定向的作用。其次,旅游文化是在与多学科的结合、碰撞、融会过程中形成的学科,它主旨鲜明、内容丰富、研究内容独具特色。此外,它还肩负着为旅游业服务,提高旅游品位和格调的任务。最后,与旅游有关的文化载体,如机场、车站、餐馆、市场、导游人员等,都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和多种方式给游客以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二)旅游文化的功能

1旅游文化的人文教化与审美功能。旅游活动的重要目的就是感受美,获得美感,而美就蕴藏在旅游文化的客体之中。旅游者通过游览秀丽的自然景色、凭吊历史文物古迹、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品味他乡的饮食文化,提高审美水平。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许多自然景观中包含了伦理道德意义,自然景观的美丑同人的道德情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游览长江三峡的神女峰时,会被神女对待爱情婚姻至死不渝的态度所感动;畅游黄河,除了感受其浊浪滔天的壮阔水势外,更主要的是被黄河的象征意义—华夏文明的摇篮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感染和激励,由此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旅游文化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在促进消费和增加外汇收人两方面。旅游文化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旅游媒介中。旅游业经营者、从业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服务观念及经营思想等文化素质越优秀,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就越会得到满足,精神上的享受、心理上愉悦必然会强化消费欲望,从而实现消费行为。另外,旅游资源中文化含量与价值的开发,同样会促使旅游消费的增加。外国游客人境旅游,既要进行商品消费,又要求提供劳务服务,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跨国旅游是给国家增加外汇收人的重要途径。

3.旅游文化的文化交流功能。旅游文化具有文化交流功能。文化交流可以增强旅游地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加强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友好往来。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山河壮丽,古迹众多,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旅游者登临泰山,会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豪情;漫游故宫,会发出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举世无双之惊叹。旅游文化还可以帮助旅游者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偏见和误解,有力地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三、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以西安咸阳旅游一体化为例

(一)西咸旅游同线的提出

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热点城市和西部核心旅游集散地,年游客接待量占陕西省的90%以上;咸阳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文物为主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是陕西北线、西线旅游的重要节点。西安的客源优势和咸阳的资源优势为两市的旅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沈抚同城化”、“广佛同城化”、“京津同城化”和“西咸经济一体化”的提出,2003年元月,西安、咸阳两市旅游局在西安共同签订了“旅游同线”协议,提出了“一接四同”的具体思路(即旅游规划相衔接、旅游市场同开发、旅游产品同体系、旅游环境同整治、旅游服务同网络),标志着西咸旅游一体化的正式启动。

(二)西咸旅游同线取得的成果

六年来,两市的旅游合作取得了很大成果。比如,建立两市旅游协商机制,即两市旅游局和旅游协会间共同研究、确定一定时期内“旅游同线”工作;实现两市旅游规划对接.邀请对方参与规划的研讨,为编制西咸旅游总体规划奠定了基础;建立联合促销机制,如联合赴客源市场进行促销、联合举办了“观《贞观长歌》、游盛唐美景”、“持奥运门票到西、咸半价游”等活动;建立了重大旅游项目协商机制,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建立了两市旅游行业单位联系机制,通过信息互通、培训同搞、市场共作等措施,使两市行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等。

(三)西咸旅游文化发展的主要对策

1.打造西咸旅游统一形象。共同协商确定两市共用的旅游形象、旅游标识、旅游口号等,共同对外宣传,使西安与咸阳成为一个统一的旅游目的地,使西咸旅游成为游客普遍认可的统一体,而不仅仅是两市旅游部门内部的认同。

2.构建两市统一的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由两市共同建立旅游基金,用于西咸同线旅游宣传咨询与服务平台的构建。如建立两市同台同号的旅游声讯服务平台、旅游网络咨询平台、在两市广电网络中开设共同的旅游栏目、在两市建立统一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在整合两市旅游六要素的基础上推出统一的、两市通用的城市旅游卡等等使西咸旅游合作向深层化、具体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3.发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大力加强对旅游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使蕴含在旅游资源中的文化潜能得以充分释放;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旅游节庆活动或者建设一批主题文化公园来显示博大精深的唐、秦文化内涵;重视旅游文化策划工作,解决现存的整体旅游形象不清晰、旅游产品文化档次不高、旅游市场文化营销策略不高明的问题,真正把旅游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旅游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精神特征。比如,外国旅游者来中国,除了欣赏我国秀美的山川名胜、体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外,更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信仰、娱乐等方面的习俗。这就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把握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心理。

篇9

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位于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20l1年旅游区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建成了中华三祖堂、中华合符坛、黄帝城遗址、黄帝泉、港土归根碑、澳土归根碑等景点。2Ol1年由台湾群益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65万元,在炎帝的故地上七旗村修建炎帝庙,形成实至名归的三祖故里。

2.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资源优势。涿鹿是中华三大人文始祖全面汇集的唯一圣地,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聚合之地。“三祖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特色、具有开创的特色、具有中华文化奠基的特色。在中华民族振兴的今天,继承“三祖文化”的精华,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黄帝城遗址、阪泉遗址、蚩尤三寨遗址等古迹,作为中华民族首次大一统之后所建的第一座都城,其城池布局、建筑营造技术等方面均具有极高的建筑研究价值。

2.1.2区位交通优势。本区位于张家口市涿鹿县东南部,东南距北京市120公里(车程仅需1.5个小时),西北距张家口市loo公里,距涿鹿县城40公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目前,涿鹿已成为北京周边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重点县区之一,也为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3景点组合优势。涿鹿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除了中华三祖文化旅游资源以外,在景区附近有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小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东西灵山、黄羊山、桑洋河谷休闲旅游区,可与官厅湖、百花山、野三坡等共同组成多条山水景观旅游路线。

2.2问题分析

2.2.1核心吸引力挖掘不够。千古文明开涿鹿,黄帝城遗址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不仅是本旅游区文化之根,更是本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但是多年来黄帝城遗址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利用。其负载的历史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展示内容比较单一,轩辕湖开发尚未启动,导致旅游区开发“本末倒置”,在市场上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2.2.2文化遗存完整度低。中华三祖、合符文化是涿鹿最核心的旅游品牌,但是历经5000年的风雨,所存实物较少。虽然2008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发现黄帝城》五集电视,提高了其知名度,但毕竟现存城址是春秋战国年代所建,缺少更早的深度文物考古。

2.2.3现有项目缺乏历史厚重感。本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址遗存丰富,但总体风貌缺乏历史厚重感。主要表现为:项目建设单一,中华三祖堂景观环境较差,中华合符坛四周广场较空旷;绿化景观烘托不够,没有与历史遗址相匹配的古树参天、绿树葱葱的厚重气氛;区内民居、机关办公设施相互混杂,冲淡了历史文化主题。

2.2.4旅游产品配套不完善。旅游产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旅游产品是向游客提供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本区除了景点建设外,文化体验、参与性活动产品缺失;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基本为空白;停车场、厕所、垃圾箱、安全设施不完善,远远

3.发展思路

3.1打造核心——建设三祖文化遗址公园,提升三祖文化旅游区核心竞争力。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运用遗址公园的展示手法建设三祖文化遗址公园,包括黄帝城遗址、炎帝营遗址和蚩尤寨遗址,深度打造核心文化载体。创新遗址展示利用手段,对遗址进行适度的展示开发。采用发掘剖面展示、原貌保护、地面标识、建筑复原、高科技虚拟展示、创新模拟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灵活而充满吸引力的展示。

3.2突出体验——打造中国远古文化体验基地、教育基地和影视基地。通过远古文化与现代文化差异,创意本区体验主题,通过场景设计彰显文化差异,丰富产品内涵,形成市场吸引力。把深厚的历史文化转变为可以获得市场认可和经济效益的旅游产品,满足现代游客消费需求。除静态观赏型项目外,要设置动态体验游乐项目,如在轩辕湖设置远古战场体验区、远古手工业体验区、远古部落村等项目活化历史,通过突出参与性与体验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景区收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3.3休闲慢城——满足休闲度假需求,打造“京西休闲度假第一慢城”。将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的远古文化与优良生态相契合,以矾山旅游小镇、慢生活度假村、民俗度假村、养生园等项目为支撑,开发远古文化体验与山水休闲度假和农业乐活式(LOHO)的慢生活、慢旅游项目,创新产品内容,打造“京西占老慢城”、“京西休闲度假第一慢城”,成为京西著名的休闲度假区。

3.4提升环境——以黄帝杨为核心和龙头,打造中国最大的拜祖纪念林。以千年古杨黄帝杨为核心和龙头,结合中华三祖拜祖区的主题,打造中国最大的拜祖纪念林——万亩归根林。种植具有拜祖意义的龙柏、银杏等长寿命树种,同时配置其他观赏树种,做到三季有花可观,四季有景可赏,以弥补景区绿化不足、品种单一的现状。定期举办拜祖活动,游客拜祖后可以亲手种植归根树,使其成为华夏儿女拜祖归根的一种精神寄托,从而打造全球华人向往的寻根拜祖圣地。

3.5产业融合——将历史文化、拜祖旅游与休闲度假与其他产业融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为理念,依托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及其周边优势旅游资源,注重旅游服务软硬件的协调与综合配套,整合、优化、完善产业要素和产业布局,进行产业升级与拓展,将历史文化、拜祖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形成有魅力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满足休闲度假市场需求。随着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品牌的拓展,市场影响力的加大,旅游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衍生出多条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有机农业等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4.结语

篇10

1.1美食原料资源丰富

三亚,是个被大自然宠坏了的地方。由于三亚地处最南端,纬度较低,四面环海,四季如夏,常年温度较高,被称为“天然大温室”,长年都可以种植各类瓜果蔬菜,是著名的冬季瓜果蔬菜种植基地。由于三亚四面环海,是海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和最大的海产品集散地,这里的海鲜种类繁多,特别新鲜,这些都是烹制三亚美食的上好食材。这里凭着海鲜的种类繁多,都是渔民刚从海里捕捞上来的,特别新鲜,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来到三亚不吃海鲜会让这次的旅途留下遗憾。

1.2美食资源种类繁多,丰富多样

1.2.1三亚当地饮食独具特色三亚当地居民喜欢用水果入菜,例如菠萝炒鸭肉、酸豆煮鱼、荔枝煲鸡汤、菠萝饭、椰子饭等等。水果的清甜可口加上肉的浓香,浓淡结合,味道甜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炎炎夏日,如果感觉没有胃口吃饭,这些酸酸甜甜的菜会让你胃口大开。三亚地方的美食的原材料都是当地自给自足的,就地取材,不论是海鲜、肉类、或者是瓜果蔬菜都是特别新鲜的。三亚常年温度较高,人们都是喜欢清淡、新鲜一点的口味。美食的烹制手法也都是以:清蒸、煮、焖、煎、炒为主。这些烹制手法不仅将它的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还不会让原材料的营养流失。像三亚的十大名菜,分别为:荔枝沟饿、三亚海鲜火锅、藤桥排骨、疍家咸鱼煲、南海鲜鲍、南山素斋、雅亮老鼠猪、安游夜光螺、羊栏酸鱼汤、槟榔花鸡。这些都是三亚的特色菜,都是比较清淡的口味。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三亚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在此居住,他们有他们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信仰,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这也成为了三亚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1.2.2岛内外美食的聚集地由于三亚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点旅游城市,这里不仅有当地的美食,还有很多岛内其他市县的饮食,都各具特色,例如海南著名的四大名菜,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在第一市场也随处可见。三亚由于很多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居住在这里,这些外来人口的流入也把他们省市的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带到了三亚,这又让三亚的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这让很多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各个地方的美食,也让很多游客在异乡也可以尝到家乡的味道。

2三亚饮食文化旅游现状

三亚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蓝天,白云,沙滩,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虽然人们也都知道这里的海鲜新鲜,种类繁多,也知道这里是热带水果的天堂。可是大多数游客来到这里旅游都是奔着这里的自然景色来的,至于饮食文化一直都不是游客的首选,三亚有很多美食,可是并没有把名声打出去,没有很好的宣传到三亚的饮食文化,所以三亚的饮食文化旅游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益。三亚的饮食文化特别多,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本土饮食文化,还有来自省外的许多美味佳肴,甚至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这里的饮食文化特别多,但是没有很好的得到系统规划,特别杂乱无章。例如三亚有很多黎苗族人聚居在这里,他们有自己很独特的黎苗族美食,可是三亚没有很好的把自己本土特色美食宣传推广,没有很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三亚饮食文化旅游现状的建议及开发思路

3.1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出一些补助金能够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去宣传三亚的饮食文化,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还有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总站和公交站。在这些地方都用醒目的广告语去吸引游客的注意。有政府的帮助,宣传力度一定会大大提高,并取得很好的反响。

3.2可以在海南的各个旅行社都做好相关的宣传,并且能够开发出一些相关的旅游线路。例如“海鲜渔民体验游”,就是让游客能够体验一下渔民的乐趣,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下海捕鱼,然后可以在海边或者是海上的海鲜店上自己加工,吹着海风,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饭后还可以在海边进行垂钓,这样悠闲的生活方式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没有太多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压力,是休闲度假的不二之选。还有一种“黎苗特色饮食文化游”,这是专门深入黎苗族的饮食文化中,去品尝他们的特色美食,一起探讨黎苗族的风土人情。还可以跟当地的居民学习美食的制作方法,参与其中。

3.3三亚也可以系统完善的去构建一条美食街,这里可以有各个地方的美食,不论是岛内的,或者是岛外的,甚至是国外的,都应有尽有,毕竟三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有足够的客源来到此地消费,像海口的骑楼小吃街,来到海口的游客就一定要到骑楼去品尝,就算不懂,只要问问路人,到哪里可以有好吃的,他们就会告诉你。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