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03 19:1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篇1

一,培训对象:各农场学校教师,每学校3-5人.

二,培训地点:海口市海秀路87号新南洋大酒店办公楼六楼百灵电脑培训中心

三,培训时间:每期8天.

四,培训内容:(具体内容见附件)

教学课件制作,常用工具软件的操作,网络知识,各种电脑外接设备及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日常维护知识,基本的多媒体设备维修知识.

五,培训目标

会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会利用常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电脑维护,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会使各种多媒体设备,能懂得日常多媒体设备维护常识,能够对多媒体设备进行简单的维修.

六,每期人数:每期48人.

七,培训方式:实践为主,教学理论为辅.

八,培训费用:400元/人(包括教材及办证费用)

九,培训食宿安排:60元/人/天(包住宿及一日三餐)

住房标准:二星级双人标准间伙食标准:中餐,晚餐八菜一汤

十,证书颁发: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合格者,即可获得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颁发的《计算机职业技能培训结业证书》.

十一,培训环境及实验场所:

电脑培训教室一间(教室装修豪华,铺地毯,4部新空调)

教学设备:学生机:人手一台(配耳机)服务器:2台

教师机:1台网络教学软件:1套

海南百灵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附件:

骨干电脑教师多媒体设备使用培训内容

一,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

1,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

2,格式设置和美化演示文稿.

3,动画效果和超级链接的设置.

4,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图形,视频和音频对象.

5,其他高级功能应用.

二,操作系统及电脑日常维护

1,电脑硬件基础知识,原理及选购,硬件组装.

2,电脑日常保养.

3,软件的安装:包括操作系统,驱动程序和一般应用软件的安装.

4,操作系统的日常维护.

5,常见电脑故障和处理办法.

三,常用工具软件使用

1,硬盘分区格式化,常用DOS命令.

2,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包括刻录软件,压缩软件,网络下载软件.

3,常用维护软件的使用:系统优化软件,杀毒软件,硬盘克隆.

四,网络知识

1,网络基础知识.

2,网络硬件产品性能介绍.

3,综合布线理论讲解及实践操作,包括布线标准,布线技术规范,水晶头制作,模块打线等.

4,局域网的维护:网络配置,网络故障处理,网络安全.

五,常用多媒体设备操作及维护

1,多媒体教室中控台的操作使用.

篇2

关键词:在职教师;聋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06-01

一、更新聋教育在职教师的理念

聋校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聋童的特殊需求,在清楚地把握聋童在直观教学、信息传播渠道和缺陷补偿方面的特殊需要基础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满足聋童的特殊需求。让聋校教师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信息技术能力愿景,并能依照这一愿景进行相应的学习和自我发展,提高教师掌握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开展信息技术与聋校课程整合的研究:加强信息技术对聋童听觉补偿的应用研究与培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种信息传播渠道的应用研究与训练;加强对聋校教师视觉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规范康复训练工作,开展学生言语能力方面的训练,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与实践,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更新陈旧的观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中有效的表达、交流、理解和思维的工具,让信息技术成为增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

二、改进聋教育的培训模式

目前大部分聋教育教师的职后培训处于校本为主,结合普师培训的状态。这种方式已不能满足聋教育发展的需要,需要改革和创新。对于聋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信息技术培训,要有丰富的瓷源和激励政策的持续支持。

1.建立特色培训体系。对聋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首先要明确教师最需要什么,摄需要在哪方面加强和提高。这不仅仅是培训者首先要明确的,被训教师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和实际能力的需要进行反思。在明确了教师的需要,把握了聋教育的特点,清晰了信息技术在聋教育中的角色后再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设置恰当的培训内容,进行既突出聋教育特殊需求又能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进行培训时,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教师可以经常性的和同事、同行互相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感受,产生碰撞与共鸣,共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问题。在培训初期,重点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随着教师的技术越来越熟练,并且开始将其应用到聋校课堂教学中去,重点则要进行教学培训,教学辅导包括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这是聋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关键的一环。并在教师后续的教学中提供持续的技术支持,因为教师在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后,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让教师持续不断的得到帮助,才会促进快速发展,使其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因此,要有这方面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长时间合作备课、听课、评课,共同研究改进,使教师在专家的引导和帮助,主动反思教学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寻求改进的办法,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

2.进行分层培训。从教多年的教师在使用技术方面的困难更大一些,对他们的培训更为紧迫:首先是要纠正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看法和认识,消除他们对技术的恐惧心理,在态度和意识上使之乐意接受信息技术,然后再进行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正如前面的那位老师,首先应转变他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态度,然后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效果就不会再像他所说的“应付差事”。而对于年轻的新教师则可以跟据其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和创新,积极追求进步的特点进行更高要求的信息技术培训,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按照《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稿)的指导精神,开展信息技术与聋校课程有效的整合,并与同行教师进行合作交流,经验共享,带动其他教师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培训模式上可以采用校本培训和换岗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换岗培训,对于开展信息技术在聋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重点开展校本培训。聋校信息技术的校本培训应当提高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自我需求,调动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学校实际、教师队伍的特点确定培训地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措施,促进校本培训健康有序的开展,起到应有的效果。着力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和点滴经验在理论层面的提升,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教师良好的研究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可以采用观摩听课、小组合作研讨、师徒结对、微格培训、实践反思及课题研究带动等方法,让聋校教师参与其中,提高认识,发现问题,增强需求,努力提高,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研究型教师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各聋校之间展开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换岗培训正在成为聋校学校本培训的新模式。

三、充实数字资源

从长远发展考虑,应在聋校建立全面的信息技术体系。首先应建立学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和教学资源库与学校互联网网站。让教师无论是在办公室、各类多媒体教室还是学校机房都能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教学,尝试多媒体技术给课堂带来的益处;并能和外界保持联系和便捷的交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教学课件制作与软件开发中心,中心可由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和学科教师组成,组织部分年轻教师在教学之余,在软件的应用方面多做研究,共同开发聋校各科多媒体课件资源和教学软件,并将此提供给更多的一线教师。这样既保证的任课教师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教学,钻研教材内容和教法,又保证开发出来的课件更实用,更具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研究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11.

篇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教师应该从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尽快提高实施新课程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校本培训是推进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本年度我校将继续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内容,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并作为学校工作的立校之本、强校之路、兴校之策。为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水平,使一线教师应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制定本方案。

二、总体目标

以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培养一线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一)培训对象:所有在职教师均需参加培训和考核。

(二)培训学时:周二、周四晚:7:00-8:00(总培训学时不少于40学时)。

(三)领导机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组 员:xxx

三、培训类型

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差异,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采取两种不同层次的培训类型:

(1)普及型

培训对象:没有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师。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信息技术,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型

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知识与技能的教师。

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不仅使他们能更新信息技术观念,扩充信息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丰富信息技术理论,同时能成为相关处室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者。

四、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具体划分为以下5个方面:

1、45周岁以上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

针对45周岁以上教师计算机基础基本为零的现状,培训内容设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录入、word20xx基本操作、excel20xx基本操作、powerpoint操作,简单网络应用。

2、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应用培训

培训重点是:远程教育设备的维修、维护,资源的下载与保存,资源的二次开发、整合与应用。争取让一线教师借鉴中央电教馆、教育网优质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小学多媒体制作、网络课程培训

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日渐频繁,通过培训部分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课件制作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是:幻灯片制作、flash课件制作、网络资源的整合。

4、小学数学教师几何画板培训

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推荐使用的动态几何工具,适用于数学、平面几何、物理的矢量分析、作图,函数作图。该软件简单易学,学会后五分钟即可完成一个课件。培训内容主要是:几何画板入门、范例欣赏。。

5、“技术启迪智慧”项目教师的指导培训

主要是指导项目教师熟练掌握相关信息技术操作,顺利完成相关工作。 五、保障措施

1、成立以校长刘开雄为组长,教导主王刚、远教管理员王典喜为组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培训经费、时间的落实。

2、建立雄厚的信息技术培训师资力量。以我校优秀信息技术教师为主,聘请信息技术教学专家为辅的原则,充分保证培训的效果。

篇4

姓 名: 章某

性 别: 男

出生日期: 1971/07/28

户 口: 上海

目前年薪: 8-10万人民币

工作年限: 二年以上

地 址: 上海市古田西路45号301室

邮 编: 200121

电子邮件:

移动电话: 086-13611452xxx

家庭电话: 086-021-65658xxx

个人

离职通知: 一周

补贴/津贴: 2万元/年

基本工资: 7(万元/年)

年度奖金/佣金: 1(万元/年)

股 票: 200

自 我 评 价

本人是一个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善于团队工作的人,思维严谨,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适合从事IT领域售前售后技术支持领导工作。

求 职 意 向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通讯)

目标地点: 上海市

期望工资: 面议

目标职能: 计算机/互联网/通讯, 高级软件工程师

工 作 经 验

1998/07--至今:上海达克网络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所属行业: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通讯)

产品及技术支持部 部门经理

1.负责大客户的售前支持 2.制定新产品的技术支持方案 3.负责部门日常管理,协调部门内部工作 4.负责销售人员和技术支持工程师的技术培训。

汇报对象: CTO 下属人数: 30

证明人: David.yan

工作业绩: 主持开发了如下网络系统工程的技术支持方案:

1、华东大学国家图象重点试验室网络工程

2、国际展览中心网络系统工程

3、商业银行网络改造工程

1996/11--1998/06:美国Multi-Media计算机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

所属行业: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通讯)

信息技术部 技术支持工程师

1.负责产品售前、售后技术支持

2.负责销售渠道和用户的技术培训

3.负责产品技术文档的翻译工作

汇报对象: 部门经理 下属人数: 5

离职原因: 合同到期

工作业绩: 作为Project Leader, 领导了“企业管理自动化”项目的开发。

1993/07--1996/10:上海华佳信息系统有限公司

所属行业: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通讯)

信息技术部 系统工程师

1.负责为用户进行SUN工作站及UNIX系统集成项目支持、服务及培训;

2.参与开发SUN SPARC兼容工作站;

3.用户售前咨询。

汇报对象: 部门经理 下属人数: 3

工作业绩: 1、参与建立了环美连锁超市收银系统

2、编制公司内部人事财务管理系统

项 目 经 验

1997/01--1998/02:企业管理自动化

软件环境: PB, VB.Oracle, Notes

硬件环境: IBM, SUN

开发工具: PB, VC

项目描述: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是企业的管理能够实现计算机自动管理,包括生产/财务/OA等等。

责任描述: 负责项目的前期调研,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写,整体规划和项目控制等等

教 育 经 历

1989/09--1993/07: 上海交通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本科

多次获奖学金,并担任系学生会部长职务

1986/09--1989/07: 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 高中

培 训 经 历

1996/03--1996/04: 上海微软高级技术培训中心 系统工程师培训 微软公司系统工程师证书

语 言 能 力

英语 精通

日语 一般

IT 技 能

技能名称 熟练程度 使用时间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熟练 15月

MCSD 精通 20月

Sun Solaris 熟练 15月

篇5

一、目前沧州市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受训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

有些教师因为工作需要或自身喜欢钻研,信息技术水平很高,而有些教师则很少接触或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另外,性别、年龄、专业及知识接受能力等也是导致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

2.时间短,任务重

目前的培训中,受训教师往往需要在短短三五天时间内学习很多东西,如办公软件、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操作、网页或网站制作,等等。这对于年龄偏大、教学和科研任务本来就很繁重的中小学骨干教师来说,存在着诸多困难,培训质量也很难保证。

3.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

多年来沧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主要是短期集中面授培训,基本都是按学科分班的大班教学,这种集体推进、整齐划一的培训范式难以满足教师对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学员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难以真正发挥。另外,几乎每年的沧州市中小学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在此之前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

4.培训内容更新缓慢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快速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然而培训的内容却是改变。培训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受训教师就不会从培训中得到前沿的信息,不能及时适应信息化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培训也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5.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目标不明晰

怎样衡量信息技术培训的绩效?培训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是一直以来未能解决的问题。模糊的目标影响了培训的方式和效果,往往是象征性地做个作业,发个证书,至于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在教学上有没有学以致用或者改进和提高,就没有人关心了。

6.培训没有持续性

表现在两方面:①由于条件所限,虽然培训已经开展了多年,但目前接受过培训的仅是小部分骨干教师,没能接受培训却有强烈培训愿望的教师还有相当一部分。因为连初级的轮流培训还没有完成,也就谈不上后续的提高性培训了。②培训中心缺少网络化培训平台的支持,缺乏对学员培训后的支持、指导、评价和信息反馈,受训教师无法通过培训平台形成信息技术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基于混合模式的信息技术培训的可行性

1.符合教师对培训时间多样化的需求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45.8%的教师希望把培训安排在工作时间内,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本来就较少,培训是工作需要,所以安排在工作时间内更为合理。31%的教师希望培训在假期进行,认为集中较长的时间可以系统学习,也能够使得学习的内容及时被消化吸收,效果较好。少数教师认为可以在晚上或周末培训,比例各占10.3%和11.5%,也有极少数教师认为根本不需要培训。

混合式培训符合成人学习特点,使教师在时间选择上有了更高的自由度,满足了教师对培训时间多样化的需求,使得“众口不再难调”。

2.符合教师对培训方式选择的期望

对参加培训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教师更希望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可选,大约80%的教师希望培训以集中面授、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模式进行。因此,混合模式具备培训方式上的可行性,符合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期望。

3.满足教师对培训环境和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具备网络学习的条件,此外还有手机可以支持移动学习。对受训教师来说,单一的集中授课方式不能完全满足学习需要,那些问题来不及完全理解消化或需要深入学习的知识,有待于通过其他途径来学习,比如网络课程等。因此,混合模式更适合教师对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多样化需求。

4.有利于培训效果的巩固和强化

混合学习模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自由的学习时间、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持续、深入地学习,使教师可以边培训、边研究、边实践,巩固和强化培训的效果。另外,教师的学习通常是一种以教师群体为基础的合作学习,而这种合作学习更适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如基于教师自组织的博客圈子、QQ群、虚拟社区等,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终身学习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混合模式的沧州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1.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

首先,切合实际的目标制定是培训的出发点。培训的目的并不是使每个中小学教师都成为信息技术专家,而是提高教师实际应用能力,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其次,实用的内容设计是培训的立足点。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掌握的技能是要反映到课堂上的,因此,内容的选择并非多多益善,而是要有实用价值。培训内容要能够反映技术或教育理念的最新成果。再次,针对受训教师基础差异,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提高培训效果。最后, 培训内容与教师所教课程整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搜集大量相关素材和案例,在传授技能的同时,激发学员的兴趣和灵感,帮助他们在专业化道路上更快地成长。

2.选择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

混合培训模式是传统面授模式和网上在线培训的结合,网上在线培训是教师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即时通信工具、博客等进行学习、交流、反思和提高的方式,它集案例分析、讨论交流、自主学习、自我反思、协作学习等多种形式之大成,可以极大地提高培训效果。

3.充分利用“继教网”,搭建基于本地区培训的网络学习平台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以公共服务平台、区域教师联网、区县学习资源中心和校本培训四级管理为基本框架,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师培训网络模式,是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专业平台之一。山东省临淄区就是在此平台基础上成立了自己的“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本地区的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支持和更强大的平台保障。山东临淄的做法很值得沧州学习和借鉴。充分利用“继教网”,建立基于沧州本地区的网络培训平台,既方便快捷、又省时省力,是进一步完善、规范现行培训体系,积极探索教师培训工作新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

4.利用网络免费资源,构建“经济适用型”的混合培训模式

网络上有很多免费服务,如果能在培训中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网络操作技能,还可以使他们进一步沟通交流、深入学习和持续发展,利于培训效果的改善和提高。在此仅举两例:①QQ群的群体沟通、资源共享功能更是备受青睐,因此可以建立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QQ群,进行作品展示、问题探讨、经验交流、上传下载。②博客是教师群体较早、较多使用的网络功能,他们利用博客进行学习、反思、知识积累,有很多人因为相同的情趣爱好或相同的关注面,组成了博客圈子。对于参加培训的这些中小学教师来说,也完全可以在个人博客基础上组成基于培训的圈子,共同交流学习反思提高。

5.多元化的评价手段

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目的是“以评促学、以评促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很强,培训质量的高低应该通过教师教学实际反馈及更多的渠道来评价,如过程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建立培训效果运用情况的反馈机制,如开展教学示范课评比、优秀教学课件评比,同时鼓励教师申请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课题,促进教师的实际研究应用。

6.提供可持续的培训后服务

培训是促进中小学教师终身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过程,在培训中要体现“总体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他们遇到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全部得到解决,因此有必要给他们提供培训后的支持服务。信息技术培训要有长期的计划,有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有关组织和部门要有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系统培养和长期支持,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总之,将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对满足教师个性化学习需要、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教学反思、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内容摘要] 在影响学校教育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是关键中的关键,要改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必须加快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进程,探索出了一个适合学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关键词] 在职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的提出

1、探索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并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社会经济及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工作之中,为教学工作服务。

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广阔而深远的,而对教育的影响用一场革命来形容也不为过。信息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与现实反差十分强烈,形势不容乐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信息化的进程,制约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紧迫需要!

2、21世纪的现代教育环境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给学习者;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以快捷的方式反馈教学信息。它的作用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优势,构建起有效的呈现、传递、处理反馈教学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发挥的。

21世纪的现代新型教育环境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与学生相沟通,给予学生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快速实现学习目标,同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没有相应信息技术,就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环境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3、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这也是我们全面推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基础。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及其处理信息的多样性(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也是改变我们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部领导和专家指出: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引导我们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核心。要搞好学科教学整合,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探索出了一个适合我校实际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是当前的一项急迫任务。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总结出了这样一个培训模式:

“构建于网络 服务于教学”

二、培训模式说明

1、构建于网络是培训工作运作的环境

为什么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构建于网络这个平台呢?这是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所决定的。

网络技术特点之一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一个简单的交流模式,而网络技术的特点决定了网络不仅可以实现单向传播,更以其灵便简捷的特点和高度的互动性成为实现互动双向交流的代表性媒体,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这就解决了集中教学、集中学习的困难。

网络技术鲜明的特点之二是:海量的信息资源――校园网、互联网中的各类信息;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网络中许多超媒体百科全书;专题网络“图书馆”(反映建设者趣味、关注或擅长领域的专题资源网站),配合网络信息可便捷检索的特点,互联网构成了史无前例的巨型信息资源库。互联网各个终端背后的大脑又是学习过程中极其丰富的智慧资源。

网络技术是双向交流模式的代表媒体;网络提供了海量的知识资源、庞大的智慧资源;网络为探究式学习方式提供了极佳的交互手段;网络技术为构筑开放型学习环境提供了可能。而这些特点,是其他媒体、其他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我校于2002年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校园网,建立了教师电子阅览室,同时校园网进入到每个教师的家庭,教师基本购置了电脑,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网络化提供了硬件基础。近年来又购置了各学科备课系统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容量高达200多GB,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也需要依靠网络这个平台。让广大教师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共享教学资源,快捷便利。

2、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

服务于教学是我们培训的核心和目的,也是我们培训工作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积极参与、努力学习、学以致用,我们的培训工作才能有成效。

三、模式的具体运作

1、学校重视学习网站的建设。

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校园网硬件和软件建设,为了支持教师学习网站的建设,花费10多万元资金投入,购买高档专用服务器和磁盘阵列及系列教学光盘,组织专职老师建设、维护更新学习网站。

学习网站主要功能是提供本校的教学资源、因特网导航服务和学习交流、辅导,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为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一个网络平台。

2、信息技术培训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集中学习辅导中,我们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培训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为前提,以制作课件为结合点,结合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制作,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强调培训的目的是将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学科教学中。

培训过程的具体内容是让教师选择一个他们目前在教的或在将来要教的单元作为正规课程的一部分,整合多媒体演示文稿、电子出版物、网站制作于该单元的教学中,让教师能带着“产品”回去,并能使这个“产品”具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并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完成这个“产品”,需要参与者做大量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工作。在最后,参与者会有一个最终能够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融入了信息技术的“产品”,并且能够清楚地知道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获得信息技术的亲手体验不是培训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使教师明白如何才能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他们的教学之中。“产品”的完成,教师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理论,还需要通过实践层面上的训练知道如何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与其他课程实现整合。

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要讲授《雨中登泰山》这篇课文,我们首先组织大家使用雅虎、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在网络中收集有关资料,并结合本校的资源库,结果收集到了《雨中登泰山》的十四个PowerPoint演示文稿、六个教案、二十多幅泰山风景照片和若干篇文字资料;第二步,结合分析课文、借鉴收集的教案资料,确定自己新的教学方案,整合收集来的教学资料,指导学员用PowerPoint等工具软件制作自己的课件。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又溶入学员的智慧、与课程实现了整合,还可以将自己亲自制作的课件应用于教学。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培训效益和实现与其他课程整合,又直接服务于教学工作。

3、施行集中辅导与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相结合。

教师时间的分散性,是造成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基于网络的培训是解决这个困难的有效方法。

采用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采用“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法,解决培训时间安排的困难。

基于任务和项目的自主学习,就是学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任务或项目的学习。整个培训过程就是让学员通过学习最终获得一个融入了技术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产品”。每一阶段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几项任务,要求学员去展开学习。同时,因为是学员展开实现目标的活动,所以它又是一种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与自主学习的环节大致相符:首先,针对面临的问题评价自己的知识状态;第二,基于上述评价信息形成学习需要,并确定满足这些需要的适当资源;最后,将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并评价是否实现了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目标。

我们认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该让所有的教师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让了解的教师更多地参与、让参与的教师更多地深入、让深入的教师更多地带动。以应用为目的,可以帮助教师学会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素材收集、素材整理等,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学会利用个人网站和课件开展网上远程辅导教学。让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效率得到提高。

4、认真选择好恰当的培训内容。

配合培训,在课程设计上要因地制宜与因材施教,对同一层次的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基本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到知识的迁移性与互通性。

一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课件设计的基本方法、课件评价的基本方法、CAI教学模式等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培训。

二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要注重对操作系统(Windows 9x或Windows2000)的使用、文字处理工具Word的使用、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演示文稿制作工具PowerPoint的使用,注重对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或Dreamweaver)、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Authorware或Flash)应用能力的培养。

5、鼓励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

注重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是培训的又一重要特征。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中,都安排有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活动。就学习方法、内容、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按要求上传自己的作品或将自己搜寻到的资源到学习网站进行资源共享;学员都可以根据需要参考其他学员的学习成果,使用其他学员的支持材料以及搜寻到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6、重视对培训进行评估,保证培训的实际效果。

培训一段时间后,学校要举办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组织教师参加校外信息技术知识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以实践为主,适时跟进培训服务,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帮助教师把所学的计算机技能运用到教学中。以培训促教学,以培训促课件制作。制定奖励方法,大力奖励在课件制作、各类业务竞赛中的获奖教师,使我校形成了一个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的新风尚。

总之,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培训举措,使更多的教师尽快地了解、参与、深入到信息技术应用中去,相互带动与促进。只有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

四、几点思考

1.“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更重要。

在以往的教师计算机培训中,我们往往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即如何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等一些基本技能,而很少考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开展学习、教学和研究,更没有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我们近几年的培训则非常注重课程与技术的整合。最好的整合训练不仅仅是给教师显示在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应用一些技术,而是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根据其学生的需要和学习风格选择数字化内容,并将其渗入课程。 “融技术于课程”的培训要比“基本技术技巧”培训对教师更有帮助。

2.改变传统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传统的教师培训将知识传授放在中心地位,以为教师一旦接受了关于教学的新知识,就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这种空洞理论的单向灌输难免乏味,以至招来“所谓的教师在职培训就是‘用枯燥无味的讲课来告诉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避免枯燥无味的讲课’”的尖刻嘲讽。同时在结果上也收效甚微,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了解,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

3.大大丰富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就拿网络学习来说,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如何进行上网浏览、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等。而培训后,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网络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即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作为学习的对象,即学习网络本身;网络作为学习资源,即开发和利用网络知识和信息资源;网络作为学习的环境,即视网络为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学习观念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内涵也必定继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亦同此理。

4.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培训之后,教师观念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更多的教师意识到要有更高的掌握信息技术的急迫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更自觉地参与培训活动和课件制作活动中,推动了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蕴涵在培训中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知道,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判别、分析、处理这些信息。又如,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神化计算机的倾向,导致对待计算机的两种极端态度:把计算机看得深不可测,从而敬而远之;或者把计算机看成无所不能,计算机主宰一切,“人灌”变“电灌”,老师成了计算机的附庸,学生也只是计算机的奴隶。通过培训,我们可以抱着平常心在学科教学中运用计算机,把计算机视同于粉笔和黑板、圆珠笔和作业本。它只是工具,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用的工具,关键是我们怎么用这个工具,完全没必要把它神化。计算机该用就用,不该用就不用,决不为了表现计算机而冷酷的剥夺教师和学生的作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不能自动带来教育的革命。

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项艰难、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也需要不断完善,现在的培训模式也是我们探索工作的阶段性总结,它必然存在一些缺点,如培训模式的可操作性表述不很清晰,面对课程整合的新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学习内容等就是我们下一阶段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不断的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探索完善在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推动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彩虹,《基于课程整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中小学电教》2002年3月.

篇7

1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

现状

对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在培训课程的内容、形式、实施、编撰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在内容上存在“滞后性” 培训实践中发现,87.4%的教师非常希望接受一些新技术、新工具的培训与练习,希望借鉴、参考一些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教学案例。这说明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教师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培训课程内容往往以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为本位,倾向于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在形式上缺乏“立体化” 培训课程在形式上还是主要以书面教材为主,很少能够结合网络、多媒体等通过多种形式来呈现知识,教学方法显得非常单调。例如,在对技术实践性相对较强的职业院校进行培训时,64.1%的教师反映缺少能够体现所任教学科特色的电子教材或者网络资源。

在实施中忽视教师的“学习特点” 培训课程在实施方式上还是采取集中讲授为主。在调查中发现,97.7%的教师希望在培训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实践去认识和接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培训课程在实施中考虑到受训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具有较强自学能力的特点,考虑他们不同的学习起点、生活教学经历,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需求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一刀切”。

在编撰中没有结合教师所在学校、专业的需求 要达到培训所要求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单靠纯粹的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操作技能模仿是不行的,必须要将知识技能和学校的需求、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这要求培训课程在编撰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最好能提供体现所讲授的知识技能和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作品案例。

2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微型课程

针对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建设现状,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在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进行微型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微型课程也称作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是在学科范围内由一系列半独立的单元组成的一种课程形式。微型课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小容量教学单元,它鼓励“教学决策、假设检验、合作”等高级思维或技能。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的微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特点。

1)灵活性。微型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不一定由课程知识体系的逻辑性所决定,很多情况下是根据教师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需求以及所在学校的宏观需求等因素来建设的。

2)半独立性。微型课程和系统化的培训教材是互为补充、配套使用的,它既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培训知识的连贯性,更要体现时代要求和教师需求的“重点”知识与技能。

3)校本性。微型课程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社会需求和教师的学习兴趣,还要从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学科专业的建设等现实情况出发进行综合考虑,真正做到为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服务。

3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

建设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工程,包括了任务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评价等方面(图1)。

任务目标的设计 促进职高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是开展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目的。所以,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的任务目标应该是情景性、开放性的,也就是:1)任务目标要来自于教学实践,要根据职高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来设计课程目标,重点发展教师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根据教学实践不断深化、拓展目标;2)任务目标要短小、凝练,既要服从教育技术学科的系统知识,更应该选择职高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程目标,使得目标设计更具整合性和针对性。例如,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这一微型课程中的任务目标就是:教师要能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能够播放细胞分解视频资料的多媒体课件。

学习内容的设计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要同时兼顾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既要涵盖现代教育技术学的“重点”知识,又要适应教师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科教学的特点,与教师的兴趣、需要、能力、知识经验背景相适应。例如,在“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这一微型课程中,在学习内容的设计上既提纲挈领地介绍教学设计模式及其影响,又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给出运用“抛锚式”“随即进入式”等教学策略的案例。

学习活动的设计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强调的是“做中学”,“做”是为了“学”,也就是注重教师的学习建构过程、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实践和练习中去掌握教育技术培训的知识和技能。如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这一微型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注重“协作学习”的设计,教师按照“展示原有教学设计方案——讨论教学设计方案——修正教学设计方案——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步骤进行学习。

学习环境的设计 乔纳森认为,学习环境是以技术为支持的,而技术在学习过程中是学习者探索、建构和反思学习的工具,而且需要社会背景等因素的支持。因此,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学习环境的设计要注意:1)提供数量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如书面教材、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网络资源等;2)提供交互友好的技术平台,能够支持教师对理论模块进行网上的自主学习,可以支持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协作学习。在培训实践中,开发培训学习管理平台,在“学习资源”模块为教师提供学习资源,而且在“学习论坛”模块可以允许教师进行交流讨论,提出问题,通过Agent技术为教师的问题进行解答。

学习评价的设计 职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微型课程中的学习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一方面是教师的学习结果形式多样化,包括电子作品(课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等;另一方面是评价手段多样化,在评价过程中通常采取自评与互评相结合、闭卷考试与对口头报告、展示活动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篇8

随着新兴科技手段进入教育领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育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成为变革教与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育有效性的重中之重。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日益完善,也迫使学校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技术意识的教师群体。

1、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不同于信息技术培训

信息技术培训是围绕各种信息处理技术而展开,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则是围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各个环节而展开。尽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也会涉及大量信息技术的内容,但其目的是利用这类技术来优化教学过程以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这和信息技术培训中完全以学习、掌握信息处理技术为目的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2、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

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通过鼓励自学来满足不同程度的学员的学习愿望。也可以在学习内容上把容易掌握的部分放到课外自学中去,而利用适当的集中培训时间,解决那些难以通过自学弄懂的问题,从而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

3、落实研究措施、注重硬件发展

(一) 丰富信息资源,创设客观条件

为了硬件资源建设,需更新电脑教室,建起校本资源库,安装电子备课系统,新建课件制作室,装修多媒体教室、添置教学设备,为教学一线的教师配置电脑,U盘、打印机。硬件的完善,为教师搜集教学素材、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条件,为分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的培训提供了保障。

为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要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除农远下载资源外,还要安装主题资源库,购置相当数量的现代技术软件,征订大量的电教教材,如《中小学电教》《教育科研》。积极开发博客资源建设,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的服务功能,分发挥了学校现有的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杜绝资源闲置。

4、通过教研促进教师信息专业化成长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阵地。只有通过课堂实践,才能积累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经验,提高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能力。除每人每学期的公开课外,还有中老年教师的示范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专题研究的研究课、教学技能竞赛课、对兄弟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展示课等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教研活动,形成了多形式多目标多任务的课堂教学研究网络。教师要提交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反思的电子稿留作存档。这样“一人多轮”的授课形式不但使授课人从不断的循环往复的教学实践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使教师在指导点评中收获了知识。

5. 探索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全员培训。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五大主题为总体目标,以教学技能为方向,制定了详细的培训方案,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实提高了我校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

(2)专项骨干培训。针对我校教师年龄结构、掌握信息技术能力不同的特点,以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凸显个性化培训。我们采用了分层培训、分类指导的方法,以点带面、以强扶弱、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全面提高。有针对管理者的培训,有针对技术人员的培训,有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也有针对应用中弱势老师“一对一”的培训。技术培训涉及到windows基本操作、office软件应用、“农远”资源的下载与整理等。通过培训,学校掀起了人人学技术用技术的。

(3)课程整合培训。我们主要采用了教研和培训相结合的“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在实践中正确掌握整合能力。在第一阶段首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其次组织教师以实践研究的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引,从备课做起,对备课的内容、形式进行认真的研究,使备课真正做到:备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帮助和引导等。其次着重培训教师如何运用flash、powerpoint等课件有效地整合进课堂教学。从看优秀的整合课例、听专家讲座、外出观摩学习到模仿,摸索,集体探讨再到运用多媒体课件有效地辅助教学,教师们不断走向成熟。在整合课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强化重点,化解难点之时帮助学生把握重点难点;在提供事实,建立经验之时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显示过程,启发思维之时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发展能力;在开阔视野,拓展知识之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中青年教师基本都能熟练地使用PPT或其他较实用的简单的软件制作课件来有效地开展教学。为了使老师们尽快地在课堂实践中逐渐形成对现代教育理论的认同,提高教师整合的实战能力,我们每个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观摩评比、反思活动,分析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论要求、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不足之处、这些不足如何完善等。同时让教师结合自己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撰写教学反思,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差异、在课堂中是否体现现代教育理念、这节课是否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是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否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学习。使教师们更进一步感悟整合的精髓,并将之切切实实地应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提高应用水平。

信息技术培训研究的实施,将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得到了改变,从而给学生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在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孩子们乐学、愿学,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同时,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对培训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是,有部分老教师主观意识上对教育教学理念不能及时自我更新,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被传统的教学观念还紧紧地束缚着。有些教师虽然掌握了新的理论知识、学习了现代教育技术,但实际操作时又回到了老路上。下一步,我们将在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篇9

1.师生缺乏交流

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是基于知识对称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同等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的“群言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集中讨论。但现实的课堂却是:屏幕上多媒体课件在单调地播放,讲台上教师在津津有味地讲解,讲台下学生在昏昏欲睡地观看,课堂教学还是像传统教学一样呈现呆板、单一的教学、交流模式,信息技术的优势根本没有发挥出来。此外,为了保证投影效果,教室的光线很暗,这也阻碍了师生间除言语之外的其他交流。因此,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网络游戏上,把课堂当做休息室,上课时间呼呼大睡,下课后精神抖搂玩游戏,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

2.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亟待提高

要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有效地整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每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各不相同,各个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也千差万别,因此整合的教学模式要针对学科特点;其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而这些无疑需要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作为后盾。虽然目前高校教师大都学历较高,但大多数教师并非师范院校毕业,缺乏相关的教学理论和知识,因此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时,经常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不知道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知道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大量信息中去粗取精,提取为我所用的信息;不知道如何选用恰当的媒体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等等。导致课堂成为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展览馆,学生对这些信息技术很感兴趣,但最终的课程学习效果却并没有什么变化,为此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推进研究性教学的策略

1.分级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做到有的放矢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并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但最主要的途径还是“参加培训”,由此可见培训的重要性。但目前很多高校对教师实行“千人一面”的信息技术培训,而且培训内容大多还只停留在相关软件的使用上。培训后大多数教师的软件操作水平有所提高,但部分之前已经具备相关知识的教师甚却收获甚小,因此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抱着应付差事的心理。为了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建议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分为三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初级主要是强调操作能力、技能的掌握和理解,不要求教师过于专注技术。这部分内容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基础内容。培训结束进行考试,以检查是否达到最低要求水平,并把取得的考试合格证作为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一个必要条件。中级主要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讲授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与教学设计方法等。高级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学科,讲授信息技术在该学科中的具体应用的经验与案例,分析本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案例。通过分级培训,一方面每个教师可以根据目前自身的实际情况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当参加完所有三个级别的培训后,教师不论是在教育教学理论还是信息技术能力方面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并能学以致用,教师尝到培训的甜头,自然会以积极的心态自觉参加培训,高校的教学水平自然也会提高。

2.教师改变指导策略,适应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与相互配合。研究性教学既需要教师研究性的教,也需要学生研究性的学习。因此,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由于网络的广泛普及,使得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变得非常容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加入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协作讨论学习,也可以与网上有共同学习主题的人及相关的专家取得联系,探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但是这些帮助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实效性也无法保证,因此学生更希望得到身边的教师的指导。而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任教师不用坐班,上完课就走人,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问题大多数主要是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请教,显然这种见缝插针式的指导无法满足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因此,需要教师改变指导策略,以适应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1)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但他们并不具备对这些资源的筛选、组织能力,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权威”,而是学生遨游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引航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批判地阅读、评价。

(2)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建立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引导。引导的方法不拘一格,譬如针对一个具体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并讨论这些方案的可行性,在讨论中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纠正自身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加强个别指导。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研究小组碰到的问题迥异,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通信平台实现。总之,要确保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的研究兴趣越来越深厚。

3.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上课的时间和地点都是相对固定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就是学生手中的教材。虽然平时成绩会占到最后成绩的20%~30%的比例,但最后成绩主要还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最终的总评成绩。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有两个特征: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灵活的教学形式。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高校应该允许研究性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比如,教学场所可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也可以是与高校有合作关系的校外企业;研究性教学的时间可以是弹性的,不必局限于一节课45分钟;教学内容不必拘泥于订购的教材,还可以是网上查阅的电子文献等;教学形式除了教师授课之外,还可以确定一个学习主题,由学生就这个主题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听学术讲座等;期末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评定时,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占到总成绩的50%以上),而这个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讨论调研表现、完成作业质量等给出,这样学生就会重视学习过程而不再是结果。总之,对研究性教学的管理应当采取灵活的管理模式,不应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乏味的教材、刻板的组织形式、单一的考试方式,而应该给予师生一定的自由,使他们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投入;产出;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2―0042―04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中应用的比重不断加大对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学生掌握知识的途径及学习环境等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变。然而,进一步研究便可以发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并没有因为使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而得到预期的效果。为了解中学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本文引入“绩效”这一概念,从信息技术教学投入和产出效益两方面考虑[1],对苏南和西部两地中学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进行调查。投入方面主要包括学校基本条件、经费投入以及人员投入等;产出效益包括教学效果、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师生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一 调查基本情况

1 研究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有两点:第一,了解两地中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二,了解两地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差距以及产生这些差距的原因,为教育信息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提供改进的依据。

2 研究方法

本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谈形式。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校基本条件、经费投入以及人员投入,教学效果、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及师生教学评价等。

3调查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选取了江苏无锡和新疆伊犁两个市区为个案,这两个地区经济条件相差较为明显,所以在教育总产值上的投入相差较大,但两地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比例相当,可以很好地说明信息技术应用的绩效差距,集中反映了苏南和西部地区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次调查面向两地中学的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调查的样本数量充足,能够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两地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二 信息技术教学投入

1学校基本条件

学校基本条件的保障是一个学校能够顺利运行的核心要素,主要反映学校的规模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本次调查的基本条件包括学校规模、教育经费以及信息技术基本条件三方面。此次调查所选学校的规模大体相当,但是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图1、图2可以看出,两地学校教学均产总值和生均教育成本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信息化资产投入的比例相差不大,无锡每所中学信息化资产投入比例是34%,伊犁中学投入比例是33%,说明两个学校均重视信息化教育经费的投入与建设,也付出了实际行动。

对信息技术条件的调查由教育技术装备达标情况,校园网的配置情况,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以及计算机数量组成。根据《无锡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规范和技术标准》,两个地方的教育技术装备均已达标。

2信息技术教学后期投入

信息技术教学后期投入的包括校园网网络建设费、年网络维持费、年软件开发购置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费、信息技术管理费用以及人员投入费用等多个方面。

(1)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指直接投入建设校园网和后期网络维护、软件开发与购置、信息技术培训方面的费用。

调查数据显示,无锡每所中学每年校园网的经费投入高于伊犁中学,说明无锡中学较重视校园网的后期投入与维持,以保证校园网功能的正常发挥。伊犁中学在校园网的后期持续性投入上明显不足。在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上,两所中学的投入均偏低,伊犁中学更低,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需求。

(2)人员投入

人员投入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使用人员不懂技术操作、网络管理水平较低,无论校园网系统本身多么完善,功能多么强大,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调查显示,无锡每所中学平均有3名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网站的维护[2],伊犁每所中学只有1-2名;无锡各中学每年有30名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伊犁各中学每年有50名教师参加,说明伊犁中学更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在学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两地学校每周都是每班两节。

(3)管理投入

调查结果显示,两地学校都有明确、严格的网络信息管理制度,服务类型主要有网络管理人员培训和网络管理系统维护、技术支持。无锡中学还设有网络管理系统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服务,能方便地解决校园网实施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三 信息技术教学的产出效益

信息技术的产出效益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绩效评价的主要目标,是衡量其有效性的核心要素。信息技术的使用情况直接体现了教育效果。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功能效果、师生信息素养、师生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调查。

1信息技术功能效果

信息技术的功能集中体现在思想教育功能、教学管理功能以及信息交流服务功能等方面。调查显示,两地学校校园网的思想教育功能体现不明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比之下,他们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管理功能。无锡中学已经基本上都采用了自动化办公方式,伊犁中学较大部分领导和教师采用自动化办公方式。所用到的信息交流工具如下:

从表2看出,通常用到的信息交流工具就是E-mail、电话/短信、QQ/MSN、BLOG四种方式,无锡中学的这几种交流方式应用分布均匀,而伊犁中学通过电话和短信进行交流的占到49%,说明伊犁中学应用校园网进行交流的使用率不高,他们还是倾向于传统的通讯方式。

2 师生信息素养

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学产出效益的一个关键要素,它也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

(1)教师信息素养

教师的应用、教师的教学和教师的研发都与信息技术是否发挥作用、作用发挥的程度如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其评价是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显示,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教学资源的教师并不多,无锡中学占到50%,伊犁中学只有13%的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自己的教学资源。而有时使用和很少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超过了40%。这一方面反映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意识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无锡中学的教师大部分拥有自己的博客,有一部分教师正在建设自己个人博客,伊犁中学很少的教师拥有完善的个人博客,没有自己的个人博客的教师占45%。两所学校的教师呈现自己的教学成果主要通过Word文档和PPT幻灯片,无锡中学以PPT幻灯片居多,而伊犁中学的教师则以Word文档为主。这说明教师展现自己成果的形式单一,只是办公软件Office的简单应用。

从图4可以看出,教师利用搜索引擎查找自己所需资源的能力不高,大部分教师基本上可以找到所需资源,但花费时间太多;不过,对于找到的信息资源,绝大部分的教师不会照搬找到的资料,他们会把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或者稍加修改后应用。

综上几个方面,教师基本上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一些资源,并能进行简单的处理,但是在成果展示和对教学资源管理能力上有所欠缺。

(2)学生信息素养

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师、同学交流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由表3可以看出,两地学校学生收集资源的途径相差不大。不过通过校园网资源库获取信息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部分还是倾向于利用传统的方式获得信息,比如图书资料查询,新闻媒体等。

以上两个图说明,两地学校的学生信息辨别和信息查找能力基本相当,有近一半的学生可以分辨信息的真伪,一半以上的学生可以查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源。也有近一半的学生不能或者较困难辨别信息,查找到所需资料,信息资源搜索与辨别能力需要加强。

调查显示,学生通过校园网和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机会并不多,有近一半的学生很少通过校园网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交流时QQ聊天软件和电子邮件是通常用的方式。学生通常还是用电话或短信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沟通。

3 师生教学评价

(1)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

教师是工作在教学岗位的第一线的,所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到底如何,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评价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无锡中学有9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其中38%的教师认为学校提供的信息资源和保障条件不是太充分,52%的教师认为是教学设计水平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影响了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伊犁中学也有86%的教师认可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但是他们有近80%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提供使用的方便条件,也没有提供适时、合理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对本校信息技术条件的总体满意度调查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知,教师对本校提供的信息技术条件的满意率是比较低的,尤其是西部伊犁中学的教师。

(2)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

调查得知,学生们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期望值是非常高的。他们希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获取自己有用的学习资源,希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与老师有良好的沟通,希望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但是,调查数

据也显示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并不满意。

四 几点建议

通过两地学校的信息技术投入和产出效益比较,两地学校的投入相差不是太大,但是无锡中学的校园网产出效益却远高于伊犁中学。这说明,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确实存在差距。另外,通过对这两地学校的调查数据显示,信息技术教学投入和使用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信息技术自身的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成效是信息技术教学追求的目标。

1 制定有效的政策支持

信息技术教学要想充分发挥作用,离不开科学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直接决定学校的管理制度,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环境。但社会的变化往往使政策的制定显得滞后。而互联网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行的,所以要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科学合理的政策越发显得重要。只有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支持信息技术教学,其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2 增加后续资金投入

信息化教育并非一次性投入,后续资金投入不能及时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信息技术功能的发挥。比如,计算机及其网络需要软件的支撑;硬件设备需要不断维护、完善和更新;随着资源库的建立,存储设备还需要扩容,需要提供网络系统和数据,信息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因此,要保障信息技术运用效能的充分发挥和运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要有比较雄厚的后续资金作保障。

3 强化绩效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反映了人力、设备、技术投入的“有效性”,即信息技术的应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从价值形态分析看,它意味着产出与投入比应该最大化。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有不少学校为宣传形象只注重构置先进的设备,不顾或忽视后期投入与使用,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一些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远离课堂教学,处于边缘化地带。这些都是因为缺乏教学绩效意识,片面追求时尚和形式,使教育资源的“有效性”较低。所以,必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的绩效意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大的价值。

4 提高各层次人员的培训力度

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单纯的提高硬件水平已经不能改进它的效果了。人员培训工作应该是技术功能发挥的关键。领导在投资项目上努力做到清楚、主动;网络管理人员要掌握最新网络技术;教师能够根据学习需求,开发、购买各类应用软件,提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水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与实际需要为信息技术教学提出合理化建议。因此,要不断转变培训观念、建设专门的培训机构、完善相关的培训资源,精心组织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5 创建健康安全的信息化环境

朗姆勒在其研究中有很深刻的感悟,他认为大部分绩效问题是环境造成的,而不是个人因素。[3]所以任何组织和部门,都应当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信息化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环境来体验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的改变,只有体验到这种改变,成为其中的一员,才会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工作或学习。当然,要营造好的环境氛围并非易事,这里需要做很多工作,例如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学校需要改进其管理理念、教师需要改进其教学方法、学生需要变换其学习策略等等。这些都做到了,信息化环境自然就理想了,信息技术的功能也就会发挥得更好,教学绩效自然也就提高了。

目前中小学信息化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信息技术设备的潜力远远没有得到真正发展,高投入并没有实现较高的教育产出。应用绩效分析方法解决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绩效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明选.中小学校园网投入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 2007,(7):72-75.

[2] 姚晓慧.无锡市滨湖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1):33-36.

[3] 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30-134.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eaching Perform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unan and the Western Regional

――for Example of Wuxi in Jiangsu and Yili in Xinjiang

YAO Xiao-hui

(Educational School, Jiangnan University, Jiangsu Wuxi, 214122,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