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08 16:0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方案

篇1

7天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结构宽,跟原来想象的还真是不同,而且很有料,还是有些震撼的,也对家庭教育导师思维里的印象有很大的改观。

首先对家庭教育的概念有了更系统的了解,通常我们所理解的都是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则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实施的一种教育。同时也清晰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责范围及具体工作内容。特别感到震撼的是吴干老师指出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们首先要幸福,活出自己的本真,把家庭教育理念方法内化在心中,成为自己的灵魂,带着自己的幸福传递给他人。就是我们在PD里面常说的,我们要活出PD,自己先成为那样一个人。还有那句"你的富有不是你的口袋里有多少东西,而是你能拿出多少东西来给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桥梁,帮助孩子和父母同时学习成长,让这种氛围在回归家庭后得以延续。家庭教育是基石,家庭教育要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无论整体大环境是怎样的,我们都需要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引导家长关注正面,而不是盯着问题限在那里抱怨指责,要看到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作为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们首先要完善自己,有科学、系统、先进的知识体系;正确、适当、有效的实践方法;健康、平和、积极的身心素质;同时有自己的目标,知道我是谁,我能够做些什么,我已经具备哪些知识,哪些方面需要完善,建立自己的体系,通过实践,成为自己的智慧。不是面面俱到,有自己擅长的一面,精细化,透彻化。特别是十六宫格的使用,让自己清晰的知道能给出什么,哪里需要补充完善,合理优化,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我们可以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根据其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及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借助比如绘本、一些活动等载体,有针对性的指导。作为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们需要引导家长、启发他们的智慧,而不是告知、帮助其解决具体问题,必须是家长有意愿改变,帮助他探究问题背后的根源,疏导接纳他们的情绪,帮助其调整教育理理念,增强正向的信念,陪伴、倾听、引导和支持到他们,树立自己的工作界限。从指导到辅导到引导再到自导自引,更要做到知止和客观。

越学习就越感觉自己还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自己在某些方面只有一个概念,需要细化的地方还有很多。关于具体案例的解决方案,大致上有了一个轮廓,分析原因给出建议,然后一些具体的指导方法,比如目标倒推法、代币管制法、舒尔特方格以及一些测评表格等,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际案例当中。在建立咨询关系时,尊重对方,表达热情,真诚的情感反射,关注积极正向的关系,不被对方给带走,进而明确主要问题是家长、孩子还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关系大于一切,对错并不重要,引导家长从错误中看优点,积极的行动最重要。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教育,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亲子关系的质量。罗森塔尔效应、阳性强化与赋义、情绪ABC理论又启示到如何运用到应对策略中。

篇2

学校品牌是学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并凝聚在学校名称和其他文化标识中的,体现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办学水平、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留在大众脑海里的正向印记。十年星港,以“和谐星港、魅力星港、国际星港”为发展愿景,紧紧围绕“文化塑校、名师铸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宗旨,让学生重心下移,规范言行,做有教养的星港学子;让教师找准定位,质量为本,做有追求的幸福教师。十年积淀,十年硕果,星港成为园区的品牌学校之一。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之上,如何进一步塑造学校品牌,深拓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成为亟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学校品牌建设是指在先进的办学核心理念引领下,采用品牌创意理论与技术,对学校进行建构或改造,形成先进的学校教育文化与教育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角度独到的、师生和社会赞许的品牌学校。寻找学校发展之路有很多途径,但是学校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师生的发展基石是课堂,抓住课堂,以课程推动课堂的深化和升华,是对教育本质的尊重。

一张学生课表,可以窥探出学校的独特气质。从学校的角度看,系统的课程设计,是学校的育人理念、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硬件水平等的综合展现。

星港学校在十年办学特色追求、打磨、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星萃”课程体系。萃,荟萃,萃取之意。星港每一个校本课程都如星星般是独特的,是博采众长而成的。我们初步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生活体验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

经过近十年的科技教育探索与实践,星港学校先后获得了近百项荣誉称号。苏教基〔2014〕35 号,《关于公布2014 年苏州市省、市初高中课程基地检查视导结果及苏州市初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确认我校的《科技与生活》项目成为2014 年苏州市初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学校目前已研发了《虚拟机器人教程》《神奇的物质世界》《奇妙的声音》《趣味生物》《发明创造》《垃圾分类》等多个校本科技教材,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科技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特色之路,为开展《科技与生活》课程基地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初期的探索中,我们初步形成了这样的课程框架:

1.课程理念

借鉴“STS”教育理念,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科技与生活》课程注重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借助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即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评价,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发展师生的创新精神。

2.课程体系

《科技与生活》课程由三大体系构成:以教师指导的基础型课程;校企结对合作的拓展型课程;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型课程。

3.课程资源

生活资源:主要由课内和课外两大资源组成,生活处处有问题,处处有科学,除学科知识外,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与自然等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主要由教师、家长和企业等资源组成。物质资源:学校已建造了模拟飞行室、创意梦工厂等与生活科技有关的专用场室。目前正在与德资企业共建学生科技研发中心。

4.课程平台

师生指导互动平台,即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师、专家讲座辅助平台。生生合作互动平台,即基于社团活动的学生科技小组平台。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即基于moodle 的在线教学平台、微课教学资源平台等。

5.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由校长室牵头,成立“科技与生活”课题研究组,由教务处负责课程组织管理,每周安排两次以上的课程教学活动;课程评价:确立以关系交往、语言表达、逻辑智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基本内容的多元评价机制,由课程研究组统筹进行评价与反馈;课程服务:设立课程服务中心,为课程建设提供器材、场地等服务保障。

二、基于大数据的家庭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星港学校一校三区,教师280 人,学生将近4000 人,是园区规模最大、生源最复杂、家长层次最丰富的学校。这也是区域教育的缩影,这种特有校情非常需要特有的家长学校,需要特有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内需、外需都决定了我们要对各层次各年段家长教育内容的继续开发、教师指导能力的提升、指导策略的丰富有效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化。

苏教政宣〔2015〕23 号《关于公布首批“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拓展学校”的通知》中,我校被确认为首批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在摸索与探索中,我们初步构建了四大家庭教育课程:

1.家长学校课程

对象拓展。实践中发现,很多孩子是由祖辈照管,形成了隔代家庭教育的格局。为此,我们开设了祖辈家长课程。

必修序列。我们从家长中先期征集话题,进行统计选择。

这样形成的课程正是家长所迫切需求的。经过实践积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1~9 年级家长学校课程序列。

主题选修。根据不同家长群体的特殊需求,如,单亲、二胎等,开设选修菜单,进行专题指导。

2.自助学习课程

心灵之信。每学年初,每位家长都能收到张磊副校长带领心理团队撰写的公开信,重点介绍本年级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建议。家长需完成学习反馈表,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再进行针对性的专题指导。

心理小报。根据校情自主编写,每月一期《心港导航》,亲子共读。

口袋书。为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家庭教育的关键点编写专题口袋书,如《中考心理手册》《青春期指导》等。

生涯规划指导。有多名教师获得“生涯规划指导师”资格,对家长和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成为新兴课程。

3.亲子体验课程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体验式课程的优势恰在于此。

基础课程。学生成长七大阶梯活动均邀请家长参与,见证和体验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时刻,促进了孩子与家长的相互理解。

拓展课程。学校引导家长成了“蝴蝶妈妈星港读书会”,开展了上百项亲子体验活动,引起了很大反响,各纸媒、电媒均有报道。

4.家长朋辈课程

同伴互助。朋辈课程把话语的主动权还给家长,家长讲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故事和体验,互提建议、互相启发、实现共叙共进。

家长导师。邀请优秀家长开设专题课程,通过典型家长的现身说法,促进更多家长反思和成长。

三、基于国际理解教育下的国际课程建设

开设国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善良、无私、公正、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课程体系类别有以下几种:

1.基础性课程

来访交流:每年3 月、5 月、6 月、10 月,师生接待来自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修学团队。出访交流:每年3 月~6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师生出访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友好学校。交流课程:每年来访接待期间,来访师生及本校接待学生共同进行各类学科的课堂体验。

2.拓展性课程

小语种课程:每周一节开设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提高师生接待外方口语能力。汉文化推广:每年去加拿大修学期间,修学师生进行汉文化推广活动,如汉语、中国文化及艺术学习、体验等。国际理解教育:使学校的学生在外国修学时能继续学习本国文化,本国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培养各国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世界公民品质”。

3.探究型课程

修学国文化差异探究:修学前,做好两国文化礼仪等差异研究,梳理内容,选好探究项目(课题);修学期间通过修学日记、交流访谈、实际体验等形成个人报告;修学结束后上交,教师做好实时报道,个别线路编写修学期刊。修学国课程体验研究:修学前,预习同年级各个课程,针对修学国特点,制定学习方案;修学期间,对中外所开课程的教内容、方法、形式等进行全方位比较。每一学科寻找一个话题进行探讨研究。借助报告、PPT 等,进行修学体验的分享。

四、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

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只有教师的课程理念获得更新,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发生改变,新课程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必须及时跟上。

1.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的课程领导小组,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协调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收集、反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研究。通过对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也可以及时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改进课程管理,使课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学校课程建设这个过程,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校本创生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引领教师强化课程意识,培养一支敬业爱生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3.完善校本培训体系

利用校本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课程体系,充分了解体系的内容和意义,明确开发课程的必要性及执行方法。梳理出各个条线,学科教师在课程执行中需要弥补和提升的内容,利用外聘教师、专家指导,业务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和学习。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学校师资跟上各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3

关键词:现状;目标;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102-01

柴峰小学2005年建校,是威海市政府为民十大工程之一,为解决柴峰小区及周边村孩子入学难而建造的。70%的孩子来自打工家庭及低收入家庭,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家长工作压力大,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我校在认真分析学生家庭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几年来,坚持以办好家长学校为突破口,积极引导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教育规律,搞好家庭教育,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在家校联手共同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一、分析现状,确立家长学校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众星捧月,过分溺爱孩子;第二智育第一,过分看重分数;缺乏正确的教育方针。我们抽调了部分家长,了解家长普遍关心的孩子教育的重点、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家长学校的教育目标: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走开放之路,育文明之人,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家长在新世纪提高公民素质中的积极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培养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二、落实目标,构建家校教育平台

为了确保家长学校办学目标的实施,我校从开办家长学校起,就建立了以校党政领导为主体,教师、校外辅导员、家长代表参加的“家长委员会”。本届家长学校校长由袁海鹰同志担任,家庭教育委员会主任由刘跃平同志担任、副主任由林秀芳同志担任。委员会主要负责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评价工作,以及建立健全合理的组织机构(年级家长委员会和班委会)和各项规章制度(含常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时间、途径和行动方案;组织和策划家长学校的各项活动。我们家长学校的管理工作做到了目标明确、职责分明、计划落实、措施得力、管理有序、考核公正、奖励及时、总结具体,是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度责任心的队伍。

明确的目标,有效的组织机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我校家长学校构筑起了坚实的教育平台。

三、借力打造,培养高素质讲师团队

为充分发挥好家长学校研究、培训、指导、服务、活动、管理等多种功能,培养学校本土专家,打造家庭教育专家解惑的直通现场,促进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和家长切实受益。

家长学校积极主动依托区妇联、区教育部门的支持和社会影响,聘请了包括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家庭教育成功学的孙义君老师,市文联副主席、研究家庭教育社会学的仇善文老师,“丁丙学习研究室”导师、研究家庭教育学习指导学的丁丙老师,鹰达培训机构负责人、研究心灵成长实践学的王鹰达老师,好孩子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讲师雨露老师以及交警部门、妇联和教育系统相关领导、企业家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作为家长学校的专家顾问团成员。

同时我们为学校骨干教师搭建舞台,参与课程开发,将家庭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经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的放矢地给家长讲座,既促进了自身的成长,也为家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措施得力,创新家校教育的途径

家长白天工作忙,家长课程开班一般设在晚上。为了让家长学校活动真正发挥实效,为学校发展注力,为孩子成长创设和谐的家校环境,因此我们积极思考,采取有力措施,创新了家校教育的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成立课程开发小组,开发家长学校大纲。学校利用可容纳500多人的阶梯教室作为家长学校的固定大课堂,组成家长课程开发小组,编写《家长学校教学大纲》,培养一大批校内家庭教育专家,如林秀芳、许海燕、宋燕、张晓英、吕玉静、王琳等老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家长的需求,开发了相应的课程;同时有计划地按年级、分层次地安排专家进校园开展讲座咨询活动,广泛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大力倡导实现教育角色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实施课程定时间、定内容。家长学校开班提前通知,做到定时间定内容,这样家长可以根据需要、根据工作时间,合理安排。如:低段――家庭教育的任务,家长职责,七至八岁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帮助孩子过入学观的方法;中段――九至十同岁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中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化巩固;高段――十一至十二岁儿童的心理、行为特点,高段学生的心理辅导,中小衔接的心理准备。

篇4

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基地根据在职教师职后教育的特点,坚持以现代培训理念为指导,突出先进性、实践性与实效性,着眼于科技教育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依据教师专业发展理论,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教师设计分层递进的培训方案:有的着眼于高端人才培养需求,重点培养和打造基础教育的领军人才,带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有的旨在培养坚持一线教育教学工作的骨干教师,有效促进基层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有的针对在校大学生,为科技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科技辅导员。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依托天津师大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室与中小学、青少年宫、科技场馆等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强调问题情景下的深入学习,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师生研讨、调查研究、参观学习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员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培训环境

“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基地”坐落在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依托天津师范大学教学资源,环境优越、功能现代,有多功能报告厅、多媒体网络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为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培训案例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培训

培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采用参与式培训模式,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开发设计并实施的科普实践活动。

基于实验与实践基地的培训。

培训主要课程

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概述

课程说明:本课程主要介绍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的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模式、类型和方法,使科普志愿者(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后备力量)具有从理论高度把握科学普及教育实践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教学。

优秀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案例评析

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我国科学普及教育改革中优秀的活动实例为案例,以“解读”的形式回答学生关注的问题,如什么是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设计原则,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设计的一般过程,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的一般格式等。教师指导学生总结优秀案例成功的经验,达到使学生初步了解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指导方案基本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本课程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师生研讨等方式。

利用科技场馆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技场馆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重要场所,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培训学员通过参观、研讨,学习如何利用科技场馆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普及教育的方法。

教学方法:听取天津科技馆专家讲座,小组到天津科技馆实地参观、考察,学习研讨如何利用科技场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天津中学科技教育理念、活动设计与实施

中小学是实施青少年科学普及教育的主阵地,本讲座对天津中学的科普教育先进经验进行了梳理,希望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从中汲取营养,能够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青少年科学普及活动。

讲座主要内容:

四个基本理念:“向生活学习”、“自主学习和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活动体验中成长”。

目标系统:建立了以有责任感、会自主学习、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会交往等12个基本目标为核心的目标系统。

内容体系:设计了“主题―专题―问题―课题”四题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

学习策略:形成了情境中学、体验中学、探索中学、交往中学、反思中学,五个学习策略。

基本做法:形成了“深度交谈、个别化指导”、“成果交流展示”、“出版研究成果集”、“高年级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小导师”等彰显课程育人价值的六种基本做法。

评价方式:建立了“即时评价”、“成果作品评价”、“综合表现评价”课程学习的三种基本评价方式。

科技活动指导方案设计

在一线教师的指导下,从中小学科技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教育环境中选取活动主题,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分小组研究制订科技教育方案。

实践教学

参与培训的大学生科普志愿者的收获

本次科普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科学教师,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同时也要深深地思考对于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

我们有过争论、有过困惑……活动结束我依然在反思,在这次活动中,我是否太过强势,是否应该让组员们发挥更多?是否限制了组内同学个性、优势的发挥?我们认识到在活动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是必要的。如果有下一次活动,我相信,我们能做得更好。

作为指导者的我们,更是感受到了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制作的乐趣,遇到一个个小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一起收获辛劳的成果。之前紧张的情绪也在和学生的交流中消失,尤其是当他们亲切地叫我们“老师”时,心里更是觉得暖暖的。

我们作为未来的科学老师应学会如何与孩子沟通,并且我们有责任去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智力,使小学生成为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的新一代的青年。

2012年培训计划

“天文科学课程”培训班时间:2012年4月18-20日

培训对象:中小学科技教师(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00人(其中全国各地区科技辅导员50名、天津市科技辅导员50名)。

“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培训班

时间:2012年10月下旬,计划5天。

培训对象: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50人。

培训团队

杨宝忠: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授,初等教育学院院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实验中心主任。中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初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

石增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硕士点学科带头人,原教学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委员,天津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水彩专业委员会会长。

杨书远: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原科学教育系主任。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工程”基地实践领衔专家;天津市“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小学科学课题指导专家。

张兆瑞: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宫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副主任,全国校外教育书画名师,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美术教学研究会特聘专家,天津市和平区首席美术教师。

篇5

总结近几年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即抓住一条主线,做到两个三结合,突出三个重点,落实四个策略,实现五个一,反思六个问题。

一、抓住一条主线:以校本研修活动为主线

校本研修包括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就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校本教研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校本培训指的是源于学校发展和整体规划的需要,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教师个体的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实践证明,校本研修这种形式,对于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提高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对于弥补当前继续教育资源的不足,有多方面的现实价值。因此我校从校长到具体运作部门,都非常重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我们在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上级教研部门和院校组织的培训、教研活动及自身的学历进修外,每学年都把校本研修活动列入学校计划,精心安排,认真实施。我校每学年举行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平均40次以上,同时组织去外地考察学习培训的有60人次以上。2006—2008两学年学校用于外出培训的经费约21万元,请北师大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指导的经费约8万元。

二、做到两个“三结合”:教学、教研和培训结合,通识培训、分层培训和人本培训结合

教师成长道路有常规道路和超常规道路两种。常规道路指的是传统的拜师傅、结对子,这需要教师付出十分辛苦的劳动,加上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这条成长道路漫长,而且只是简单的观察模仿,容易使人成为一个模子。而超常规道路则要求教师广泛学习理论,再进行大胆而小心谨慎的实验,最后探索出规律。我校是一所新学校,老教师少,新教师多,走常规道路存在老教师少的问题。而且学校起点高,可利用资源丰富。另外根据我校的目标——争取在五年内成为名校,如走常规道路教师成长的时间太长,满足不了我校快速发展的要求。因此超常规道路是适合我校教师成长的道路之一。实践证明,我校的这一决策是英明的。

学校充分利用北师大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通识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听课、评课、指导教研活动。四年来,邀请教育部官员、北师大教授、英美学者、魏书生局长、省市教育专家达八十多人。

学校还根据各类教师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导师制”培训:对参加工作不足三年的教师,采取导师带教的培养方式;“名师工程”培训:对骨干教师,学校启动了名师培训工程,2005年引进教育部“以学术能力为本的名师培训”项目,选送25人,学习怎样读书写综述、开展教育研究、撰写学术论文,逐步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目前我校已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省级骨干教师12位,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市级骨干13名;“量体”培训:学校有部分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属各学科领军人才,为了使他们度过高原期,稳步向专家型教师迈进,根据他们的专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学校聘请大学教授或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对其进行一对一定向培训,目前有三位高级教师和北师大教授签订了师徒结对协议书。

三、突出“三个重点”: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研究”培训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主要抓政治学习制度,采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定期总结反思的方式方法。2003年建校伊始就确定了加强对教师进行教育法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的工作思路。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教师行为规范》,从仪表、语言、风范、思想、信念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明确每位教职工在师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建设实践活动,如德育教育论坛,“我喜欢的职业操守语”的撰写、推荐和评选等,引导教师在业务上求深求精。每年都对班主任、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推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将师德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每年开展一次师德标兵、师德先进个人、教学名师等评选活动,采取学生问卷、考评组评审、领导小组认定等办法,使评选公开公平公正。学校建立校园网,加强与家长和社区的联系,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放在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中和教师自律意识的提高上,收效极为明显。

在“教学能力”培训中,主要抓青年教师的"导师制”、教学基本功培训和展示、课堂教学创新比赛等活动。我校每年12月份举行一届的“新课程杯”课堂教学创新比赛都把教学技能列为一个评价项目;每学年进行一次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或比赛,内容包括硬笔书法、普通话能力、常用简笔画、课件制作、试卷制作等。如2007年举行教师硬笔字比赛、简笔画比赛,2008年举行硬笔字、简笔画作业评比,2009年举行粉笔字考核。对在校内比赛成绩优异者我们优先推荐参加上级部门举行的比赛,并免于参加下一轮相应的基本功培训,这样通过比赛、考核使教师对教学基本功做到常抓不懈,警钟长鸣。

在“教学研究”培训中主要抓读书自修、推行“一组一题”、“带题进课堂”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及教学案例、教育随笔及论文撰写辅导等活动。为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力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争做学习型教师,每年寒暑假校长向全体教师赠书,布置阅读并撰写心得体会或研究论文,开学之初进行评选。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理论、探索实践、提高教科研能力的过程。我校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提倡“带题进课堂”,科研、教研、教学一体化。建校以来我校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区级近30个课题。这些科研工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少走弯路,提高效率,也使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

四、落实四个策略:管理从“严”,形式从“细”,问题做“精”,结果必“思”

一是管理从“严”。我们对校本培训的管理做到严格制度,严格纪律,严格操作。我们制定了《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和《校本培训实施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各种培训活动中加强过程的监控,每次活动都有点名签到和活动记录,影响比较大的活动还要在校园网上消息。我们还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内设5个文件夹,记录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继续教育成果,学年末进行评价和交流。

二是形式从“细”。在培训中我们注意从细微入手,细致操作,细心组织。如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有经验的教师传帮带,我们要审查导师的资格,召开拜师会,制定《新教师成长手册》,规定了师徒交流的次数和主题,相互听课的节数,各种计划、总结及公开课等要导师签字等等,都有详细规定,期末和学年结束时一项项验收。对教师的“两笔一画”基本功培训,我们已形成制度,每年都进行培训和考核,至今已编辑了两本“硬笔字、简笔画练习丛书”,并表彰了一批培训积极分子。通过这些细致的工作,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深入。

三是问题做“精”。校本培训要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中心开展活动,因此,我们在培训中做到精确提炼,精心设计,精细实践。如针对教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的写法容易混淆的问题,我们请本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开了讲座,还结合五周年校庆出版《探索》文集,把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文稿分开目录编辑,以便让教师参考对照,在每届的课堂教学比赛中把评比“教学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等。

四是结果必“思”。我们强化教师自我反思的渠道,引导在新课程践行中坚持多方面反思,如“研究活动中的反思、参观学习中的反思、读书活动中的反思、观摩课堂后的反思、与学生谈话中的反思、与专家对话中的反思”等。特别强调课后的反思,对教师备课本中的“教学后记”,我们提出五点实施建议:1.思想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2.内容上一事一议,一得一记;3.写法上有感则长,无感则短;4.时间上记录及时,一课后随想随记,每个教案后必写;5.学校定期检查审阅。每学期检查、展示、交流教案,现在教师都养成自觉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通过这样的要求引导教师在反思中提高实践能力,生成教育智慧,使反思教学成为教师的专业行为。

五、实现“五个一”

“五个一”就是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形成一批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培训项目,开发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建成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开辟一条通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校本培训之路。

1.打造一批学科领军人才。我们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各层次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同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公开课、示范课、展示课及教学技能比赛,促进骨干教师迅速成长,目前我校共有省级学科带头人4名,省级骨干12位,市级学科带头人3名,市级骨干13名,区级骨干15人,合计占教师总人数的35%。他们已在我校的历届高考、中考和小学毕业会考,以及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教育科研等方面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2.形成一批特色和卓有成效的培训项目。我们充分利用北师大的教育资源,经过几年探索,在教师赴京培训、教学基本功培训、青年教师“导师制”培训、教育科研培训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教师参与面广,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受到教师们的欢迎。

3.开发一个教师继续教育网络学习平台。为了满足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我校加大投入,在校园网上搭建五个资源平台。一是数字图书馆,目前已有1.1万册电子图书,最近通过发动教师选书,很快会增加到3.5万册。教师既可以在校园网内使用,也可在校外使用,还可以下载图书(即图书借阅),甚至可以在上面写书评、导读等。二是报纸期刊资源库,其中期刊库包含了1994年至今的1286种与教育相关期刊、杂志全文数据,报纸库包含了2000年至今210种与教育相关报纸全文数据,总数据量达2、5T,并且数据进行分类索引,检索使用非常方便。三是“国之源”资源库,它是一个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资源库,内含1—9年级各学科教学资源,其中有图片、动画、视频、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法学法指导、课堂练习、测试题等。四是清华同方“动画课堂”多媒体教学工具包,内含2300多个动画,其中初中1500多个,小学800多个,这些动画覆盖了中小学主要知识,满足日常课堂教学需要。五是视频点播系统资源库,内有本校及外来的教学课件,教师可随时学习和取用。

4.建成一套比较规范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培训学习、教育教学实践以及借鉴外校成功的经验,我校先后建立和完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条例》《优秀教研组评选方案》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其中涉及校本研修的制度就有11个。这些制度保证了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成效。

5.开辟一条通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校本培训之路。就读我校的学生家长,具有时代的特征。他们一部分是失地而成为城市居民的当地农民,一部分是购买商品房的业主。他们高度关注学校教育,但又不会正确引导孩子。所以我们把校本培训延伸到了家庭。中学部、小学部分别成立家委会,定期举行家委会和家长会,邀请家教专家给教师和家长作培训;班主任、年级组长和家委会成员举行家校合作教育研讨会;设立教学开放周,请家长进班听课并座谈;在校园网上搭建“德育网站”,内设“家校互动”、“教子有方”等栏目,刊登校园新闻和家教文章等。《厦门日报》08年12月19日在报道改革开放30年城市巨变时,以“校门口的那排布鞋”为题写了我校为改变当地家长的一些陋习,学校特意买来布鞋放在校门口,请穿拖鞋来的家长换了鞋再进校的做法,这就是用实际培训来提高家长文明素质,通过教育家长来实现家长教育,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实践证明,校本培训实现了家校教育的互连、互通、互促。

六、还需要探讨的六个问题

一是要不仅仅把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活动来运作,更要把它上升为一种课程来设置和开发,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它涉及到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必要在每次主题培训前,对教师进行需求的调查,征求意见,但这又很花时间和精力。

三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量已经满负荷的情况下,既要开展集体性的培训活动,又不过分增加教师的负担,使教师能从心里认同培训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也需要组织者深思的问题。

四是在教师培训中,教师往往重视校外的教育资源,轻视校内的教育培训资源,所以,挖掘、培育和壮大本校的培训资源,发挥它的亲和力和教育力也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五是教师年年培训、各种培训繁多,但我们组织者有没有反思过这样一些问题:每场的培训,我们浪费了多少时间?老师们是怎样看待这场培训的?培训后,教师的哪些能力得到提高,哪些能力没有提高等等。

篇6

    围绕“两案一清”落实新课程改革

    抚顺市第十五中学

    刘殿兴 胡范明 朱天欣 石岩

    精细化管理在教育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在日常管理中每一个步骤都要精细,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要精品,其目的就是要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因此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下,学校将计划、组织、控制、评价进行了细化,制定了精细化管理目标,完美可监控的精细化管理过程,落实可操作的精细化管理措施,注重精细化管理的各项结果。具体办法是:

    一、精细化管理,实现服务和承诺的统一

    “教育就是服务,教育就是承诺”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服务和承诺的结合是学校领导与教职工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学校与家庭、社区沟通的桥梁,服务与承诺满足了教职工、学生、家长的心理需求和发展需要,为我校实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为精细化管理机制的运行奠定了基础。

    (一)、学校领导身先士卒,亲临教学一线做表率

    我校坚持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执行教育政策和法规,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班子成员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求真务实,廉洁自律,带头遵守和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用自身的言行来感染教职工,让同事们从心理自觉接受学校提出的精细化管理机制。同时,多年如一日,“沉”在学校中,扎在课堂上,与教师同甘共苦。把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工作和进步等都纳入学校精细化管理之中。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却是涉及教师利益和学校发展的大问题。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机制使教师们增强了主人翁意识,从深层次上解决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问题,进而形成了对学校和教师职业的向心力,形成了凝聚众人的团队精神。

    学校的各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不论工作多忙,学校班子都坚持集体参加。通过参加各年部的学情分析会,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问题生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参加备课组和年级组的教研活动,了解教研组和校本教研状态,为考核计划完成与落实情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走进课堂听课,了解掌握班级建设管理情况和教与学的状态。把管理重锤放在课堂上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为教育教学工作决策,调整工作思路,促进管理行之有效提供了保障。

    学校的服务与承诺还体现在开放办学上,校领导全程参与家长会,广泛联系家长,解决普遍性问题;定期接待家长,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管理,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形成家校合力;全力办好家长学校,帮助家长了解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经常与街道社区保持联系,征求意见,扫除教育的死角和盲区。对社区、家长、学生反映的学校工作问题,学校高度重视,迅速整改解决到位,不留尾巴。学校的精细化管理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注重细节明确职责,年部管理实行承包制

    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从小事和细节处入手,将“凡大事皆以小事为基础”,“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落实在工作实践中。首先,制定了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从书记、校长到每一位任课教师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各任其职,各司其责。其次,要求各部门的管理及工作安排做到“三化,五有”。“三化”即:工作制度化、管理精细化、活动系列化;“五有”即:有方案、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有交流。以保证学校的工作在操作实施过程中精细、科学、有序、高效。再次,学校建立了校领导班子、校务委员例会制,共同商议学校的发展、重大事件和日常工作,保证学校管理的民主和科学。在年部管理方面,我校实行年部承包制,强化目标下的年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通过承包做到“条”“块”协同,有效配合,把常规抓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实实在在地将精细化管理延伸到教育教学的每个层面,每个环节,保证管理不松套,不脱后腿。

    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四年来我校依靠精细化管理创造了和谐,依靠和谐激发了动力,依靠动力促进了发展,依靠发展赢得了家长对学校的信赖和社会各界对十五中的认可。

    二、注重队伍建设,关注教师内涵发展

    学校发展的核心是教师均衡发展。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我校内涵发展的第一要素和动力,也是我校又好又快发展的“软实力”的“硬功夫”。注重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一)、目标加制度,确保教师发展

    1、以明确目标为导向。学校制定了“十五中学五年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发展目标和教师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制定了“教师个人五年发展规划”,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找准位置,认识差距。将自我提高落实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使自我发展成为教师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克服教师群体的惰性。学校根据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规律,针对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克服教师在培训中的为难情绪和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2、以完善制度为保障。我校制定了教师业务理论学习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师外出学习汇报制度、继续教育考核制度、教学反思制度、青年教师拜师制度、经验交流制度、教师论坛制度等,通过制度的制订和执行,使教师从教学基本功、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方面得到系统培训,用较短时间实现教师的能力过关。

    (二)、引导加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抓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培训、能力提高是基础,观念转变是根本。学校先后为教师购置《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教学设计》、《有效教学艺术》、《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等书籍,学校汇编了近4万字的《校本培训资料》,校长亲自做了《新课程实施中有效教学》、《如何做好校本教研》、《教学论》的专题培训、《共同教案和共同学案实施意见》的培训。同时,学校聘请省基础教育研训中心景敏博士等专家到校讲学。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全国、省、市、区教研教改活动。近三年,先后选派管理人员、优秀班主任、学科骨干教师到江苏的洋思、东庐、蠡园、后所学校、山东的杜郎口、丹东凤城六中等国家、省级课改先进学校考察学习,所有这些就是使教师树立起“让培训成为必需,让学习成为享受”的理念,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日常培训中,学校以“两案一清”为载体,坚持“四四二”方案:“四共同”,即共同教案和学案,共同反馈检测试题,共同上“四同”课,共同上好观摩汇报课;“四指导”,即指导写一份教学经验总结,指导写一份学情分析,指导拟一份试卷,指导写一份专题报告或教改方案;“两提高”,即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解决和摆脱了教师学历不断提升,实际教学效果不见长进的尴尬局面。

    2、推行“名师”工程,打造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名师在一所学校具有领衔和示范作用,名师的教学水平往往代表一所学校或一个学科的教学水准,从04年起学校将此工作作为学校永恒的课题来抓。通过开展教师座谈、教学沙龙、骨干教师示范课、名师精品课、承担课题研究,聘任骨干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科教改带头人等形式,促进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及教研活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追求名师工程,涌现出了以赖涛老师为代表的省、市、区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3、实施“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青年教师的培养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实行青年教师“拜师制”,由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做“导师”,从备课、上课、说课、批改作业、命题、辅导、论文等方面,进行传、帮、带。同时,每学期开展教学基本功的 “四练”活动,即:一练掌握课程标准基本功,二练教学设计基本功,三练备课、说课基本功,四练驾御课堂教学基本功。学校领导经常听青年教师的推门课,交流教学经验和体会,手把手指导,使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大幅度提升,一部分骨干教师提起了教育教学工作大梁,成为学校的中坚骨干。

    三、个性化办学,打造学校品牌

    教育教学工作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领域。我校深化常规教育教学的管理,创新德育工作,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初步形成了十五个性化办学特点。

    (一)、构建“一个核心,两个底线”模式,增强德育实效性

    近几年,学校将“在校做一名好学生,在家做一名好孩子,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作为德育培养总目标,以德育人,以德为先。构建了“一个核心,两个底线”的德育模式。

篇7

【关键词】家校联手 中职生 职业价值观 培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04-02

近年来,在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基于社会和学校联手层面的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已有一定研究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基于家庭和学校联手层面的还少有人谈及。家庭,是伴随一个人成长的第一个也是永远的课堂,它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萌芽、培养和养成的影响不容忽视,这也是每个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帮助中职生养成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家庭和学校联起手来,形成合力,探索共同培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已是当务之急。

一、家校联手加强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它对一个人的择业动机、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职生的职业价值观,从微观层面看,对他们个人而言,影响着他们对职业方向和职业目标的选择,决定着他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决定着他们的职业期望和今后的职业发展;从宏观层面看,对用人单位来说,近期影响着某个岗位的生产效率,远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单位的生产力,决定着单位的生存前景和可持续发展。

如何引导和培育既符合中职生自身发展,又符合用人单位和社会需求的职业价值观,是困扰中职学校的难题。长期以来这项工作都是学校在唱独角戏,虽然学校做过多种努力和尝试,但因受时间、空间及其他因素的限制,无法做细做全,导致在培育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成效上不尽如人意。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在孩子成长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孩子职业价值观的萌芽和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和学校联手,共同来培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将会有效辅助学校的工作,切实提高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实效。

二、家校联手加强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具体措施

虽然学校在教育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做到全面周到;家庭在孩子的成长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的成败,决定着孩子的一生。在对中职生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培育上,必须家校联手、加强沟通,形成职业价值观培育合力,方法互动、内容互补,才能达成目标一致,最终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平台的作用,加强家校互动,形成互补,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一是开学初组建“三级联系网”。即按照校级、专业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来组建 QQ 群或微信群,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家长,想办法让他们入群并学会使用相关功能。二是召开“三级家长委员会”。学校定期组织召开校级、专业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大家多方探讨,就家庭在孩子职业价值观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和怎样培育孩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共识。三是组织统一培训。利用家长委员会和“三级联系网”,就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和如何对孩子进行职业价值观引导和培育,量身定做相应课件并制作成情境微课,对家长进行统一培训,并在 QQ 群和微信群上放相应的培训材料,供家长随时学习和参考。四是发扬团队精神,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加大家校和家家之间的学习交流力度,确保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收到实效。在“三级联系网”上,除有课件和微课供家长平时学习外,学校还安排招生就业部老师、职业指导师和合作企业管理干部入群,定期进行在线答疑和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家长及时解决家庭教育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家长通过“三级联系网”,经过相互间的学习讨论、交流借鉴,群策群力,不断提升家长群体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为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二)新生入学时播种职业价值观。借助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家庭和学校联手,对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萌芽教育。在校园和班级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参观;举办什么是职业价值观、用人单位需要的职业价值观、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素养等相关讲座和职业技能展示活动;从现今的职业分类、世界500强企业、企业达人、职业技术能手大赛等入手,介绍学校发展历史和成就、各专业设置情况、学校师资水平、校企合作企业等,将这些情况真实而全面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专业、职业、企业、岗位等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当今技术技能人才的广阔发展前景,从而萌生对所选专业及相关职业的浓厚兴趣。因在这之前学生对这些少有接触和了解,报读专业时多半是盲目跟风,或听家长意见,甚至是随便选报,可能有的学生在了解后想转读其他专业。此时,学校和家长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充分尊重他们的选瘢原则上予以支持,但要有一定的条件约束并控制全校转专业人数比例,具体由学校负责解释和把握。

(三)学生入学后耕耘、培育职业价值观。自学生安心就读于某专业开始,家长在学校的指导下,配合学校完成一系列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培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既符合个人发展需要,又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职业价值观。

1.学校招生就业部对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工作进行周密部署,有计划、按步骤开展相关活动。如每学期组织学生去合作企业相应岗位进行见习或跟岗学习,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及运作模式;不定期举办相关讲座,邀请企业和行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回校给学生做讲座,介绍企业对职业价值观的要求、企业管理体制机制、企业员工一天生活情况、优秀员工成长经验等;结合学校的大型活动,定期举办各专业职业技能展示活动、职场案例分析大会等,要求学生在每项活动后提交心得体会或总结反思,并与学期末的职业价值观考核挂钩。

2.班主任把业价值观培育融入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不定期举办如何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做企业的合格员工、优秀员工的核心要素、如何正确处理职场关系等系列主题班会活动;不定时组织学生观看企业和职场成功和失败典型案例并进行探讨活动,找出案例中职业价值观表现好和不好的方面,为什么好?好在哪里?为什么不好?不好在哪里?该如何修正?针对每个学生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制订职业价值观培育方案,建立每个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成长卡,并纳入学生的学期总成绩考核中。

3.科任老师把职业价值观培育融入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结合专业岗位需要,不定期组织学生去校企合作企业进行见习和学习观摩活动,并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教学中以企业岗位需要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根据本专业岗位特点,进行岗位情境模拟再现,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任科老师平时跟踪记录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表现,学期末将此表现和成绩录入职业价值观成长卡,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量化考核。

4.家长高度关注、密切配合。家长全程通过“三级联系网”和“三级家长委员会”,密切关注学校和孩子的学习活动及相关日程安排,及时和学校、老师联系,和“三级联系网”里的家长多交流、多探讨,积极配合学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做好后勤保障、激励安抚和评价考核工作,让孩子们朝着企业岗位需要和自身职业发展方向,潜心致力于本专业理论与实践及职业技能与素养上的完善和提升。

5.加强考核评价。利用学生职业价值观成长卡,全程跟踪记录和严格考核学生职业价值观成长历程。与学生手册一样,按学期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成长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评价形式分综合表现评价和分数量化评价两种;多方参与评价,含班主任、科任老师、学校招生就业部、见习企业、家长、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每学期末进行总结表彰活动,对表现突出和进步大的学生进行表彰,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水平。

(四)顶岗实习时检验、收获职业价值观。顶岗实习是中等职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中职学校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主要途径,是中职学校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将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完全履行企业员工岗位的所有职责,真正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两个角色之间的无缝对接。顶岗实习的经历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升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此时是检验他们职业价值观和提升职业价值观水平的关键时期。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校、企业、家长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实习中职业价值观 的表现并及时记录和反馈,此时,三方形成密切的联系链,相互联系、相互监督、密切配合,共同检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由学校招生就业部、企业、家长、学生四方共同对旧版本的学生顶岗实习鉴定表进行修改和完善,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方法,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考核评价。例如,从学生对企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岗位操作技能、服从力、忠诚度、团结合作能力、与同事相处能力、今后就业打算、理想中的岗位要素、职业发展目标等职业价值观的具体表现进行考核。评价形式以分数量化和等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有他评、互评、自评,即企业、学校、家长进行他评。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互评,学生自己进行自评。多方参与考核评价,有学校、企业、家长、其他学生和学生自己共五方,确保评价公平公正、合理客观。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半年、年终阶段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发现的亮点和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批评指正,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和提升职业价值观水平。

实习结束后要分别在企业和学校举办实结表彰大会,对实习中职业价值观表现优秀的个人和典型案例进行通报表彰,进一步分析总结、提炼升华,最终使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共同收获积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唐章捷.中职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父母教养方式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3

[2]毛怀勇.亲子沟通视角下中职生家庭教育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3]张 莹.中职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育活动课程化的实践探索”(GXZZJG2014B088)。

篇8

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一直以来是当前国内外专家、教育机构研究与实践的重点,研究成果、观点与实现现象众多。何为“融合”?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在他的《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一文中指出,融合是两者相互靠近、优势互补,寻求共同点与连接点,产生实质的、有意义的联系,最终成为一体的过程,是一个互相欣赏、互相靠近的过程。融合是自然的、柔和的、而非生硬的;融合是一种和渗透,更流畅、更高效;融合是弥漫的、无处不在的;融合不再是主、客体二分,而是二位一体,形成新的创新性体系。创新是融合的结果,也是必然。由此看出,如何做到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高品质网络教育的关键,也是难点。实现网络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有非常多的方面,广州数字化学习港提出第四代网络教育要有层次的实现教育与技术的融合:

1.项目组织、管理和服务与技术的融合

搭建集各类用户组织,项目宣传,文化环境创设,学习体验的虚拟网络校园环境,向教育受众传递项目的价值与服务,使他们获得信任感、激发潜在用户的需求。

2.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化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作为学习任务的单元,转变内容学习的手段,需将教学活动作为学习内容的载体,依托教学活动将内容转变为任务。如何保障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可监控可评价,需要加强教学活动与技术的深度融合,从媒体的形式,交互的机制与方式、学习的环境等方面加以支撑。

3.从共性到个性,从被动到主动

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与技术的融合完整的网络教育需要构建满足学习者从学习咨询、报读、入学、学习、结业、考试到毕业一个完整过程的共性的数字化组织与支持服务支撑体系;同时提供满足不同学习需求与特征的学习者主动的个性化辅导服务以及个性化的情感支持服务体系。

4.转变教师角色

与技术的融合网络教育中,要求教师改变工作习惯与模式,具备充分利用信息平台与数据管理的能力,能准确、高效的定位教学问题,包括学习者学习成效以及教学内容的评价改进,并进一步的利用网络教育互动工具开展“面对面”的网络教学。

二、探索高品质网络教育的实践方法

目前,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致力于追求高品质的网络教育,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绿色教育、教育均衡、促进就业、提升能力、完善自我为目标,持续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构建第四代的网络教育集建、管、督、教、学一体化、智能化的模式:基于学习应用,确立学有所用的数字化教育项目;基于学习者有效学习目标的高效实现,打造教学内容;基于学习者个性学习需求的,开展智能的、主动的教学辅助服务;基于互联网新的体验技术构建学习者喜爱的网络教育交互体验。

1.确立“有用”的教育项目确立项目的原则

以学习者应用需求为导向,满足迫切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技能的提升,健康多元的子女教育,以及关注人的自我完善综合素养的教育需求。响应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发展提出的人才建设需要,并配套相应的标准要求、管理机制、政策、监控措施。确立项目的方法与组织:面对学习型社会众多学习者多样化的教育需求,确立有用的教育项目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是遵循科学、规范的项目确立原则与标准,采用多种调研手段,分析学习型社会及学习者需求并构建项目模型。组织教育机构、行业、企业、学习者,汇聚权威的专家团队,包括来自于著名院校的学科学术专家、学科教研专家、行业专家、教育一线实战专家。

2.开发“实用”的教学内容

在多元化的数字化学习需求下,要为学习者提供更实用、更有针对性、更高效的学习内容,教学内容重点要突破“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具有以下关键要素:(1)教学目标明确并且可验证。数字化教育项目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是基于明确的教学目标,由互相作用的标准的教学活动的类型、内容、考核评价构成。教学内容的目标确立不仅明确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需明确具体的教学活动的考核标准与考核指标,教学结果是可验证可量化的。(2)教学内容不仅要符合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专项技能能力、综合素养提升等针对性、实用性的目标,更要对知识信息进行提炼、让学习者更高效的掌握精髓;既要注重符合教学大纲标准的课程内容建设,更要注重满足实现网络辅助教学的辅导内容的建设。(3)网络课程是融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技术体验的重要载体。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基于知识点化的标准学习活动,由专家引领每一步的学习并进行学习成效检测,课程内容采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如情景化教学、案例式教学增强网络教育的直观学习成效与能力指导,学习的方式采用游戏通关化的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兴趣。(4)组织开发网络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融合的保障。教学内容的组织开发以院校学术专家、学科教研专家、教育一线实战专家构成的主题专家团队为主,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指导教学方向、规划教学体系、监控开发过程与教学质量;由精通网络教学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担任教学设计师,负责与授课专家进行具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设计与确定,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的设计与确定;由教育专业能力与项目管理能力的数字化教育项目经理,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统筹与管理。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中心建立了专业的网络资源开发保障体系,打造标准化的“学工厂”,设置10多个不同的资源开发专业工种,进行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资源的管理,配备了6个虚拟高清教学演播、标清演播室等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同时建立资源开发流程与质量规范,形成标准化的、专业化的资源开发,保障优质、规模化资源开发。

3.开展“主动”的网络教学服务

网络教育更多的要求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与自我约束力,而在快节奏的今天,如何让学习者能高效率的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辅助教学是关键。在国际远程教育领域,网络辅助教学被公认为是学习支持服务的主要环节,也是网络学习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网络辅助教学”通常指利用各种网络技术实现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教学、支持、管理和评价。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围绕学习者对学习有效的需求、情感需求、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求等,以及学习者面临的自学习咨询、报读、入学、学习、结业、考试、毕业、就业、发展等一系列过程,通过网络教学服务与各地学习中心,建立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其中,学习者在有效的选择其报读的项目后,如何令其更高效、更有效的开展网络学习,网络辅助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围绕有效的教学目标,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专家、督学、助学、导学四个层次的个性化主动教学服务保障,并且建立健全管理体系,教学管理规范与制度,师资遴选、确立、培训、上岗的标准与管理制度,教学效果评价管理规范,以保障教学服务的顺利开展。(1)专家引领与教学专家制订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习者可以根据专家的学习建议开展自主学习。专家制订科学的学习进度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自学计划。有效的学习活动评测引导基于教学活动流实施过程性评价,每一个标准的教学活动相互作用,并由专家讲授内容,学习过程中通过智能化的专家引领的学习活动学情分析结果,引导学员如何继续学习,或采取何种措施继续学习。(2)督学实施教学管理督学在专家的指导下,根据教育督导与评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教学实施管理、教研与发展工作,负责组织、培训、评价、指导助学开展工作。(3)助学管理学习效果设立专业的学习指导师助学机制为学习者提供基于智能学情数据分析的一对一个性化辅导。系统为每一位学习者记录包括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的数据,形成该学习者的学习数据模型,即个性化、可视化的智能学情分析,同步反馈给学习指导师。学习指导师可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可视化的跟踪并以此诊断学员学习成效,制定个性辅导方案,通过专业的辅导教学支持工具,包括短消息、短信、邮件、等离线工具,即时通讯、电子白板交互、直播辅导等在线教学工具,有策略地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4)导学管理学习进度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由于时空分离,学习者感到孤独无助,往往缺乏学习的持续性。为学员创建网络班级,班级设置专门的班级导学顾问,组织班级活动,开展学生工作。

4.注重“体验”的支持平台

支持数字化教育项目运行的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满足项目组织、设计、开发、教学、服务的需求,更要具有未来前瞻性、满足学习者个性化时尚学习体验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的具体特点,广州数字化学习港自主创新研发了核心系统第四代教学系统LAMV1.0平台,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类型教育组织与教学需求模式的不同打造了ee高教通,ee职教通,ee小教通,ee生活通四种解决方案,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特征:建立了平台是自数字化教育项目确立之时即介入的原则,构建教育项目的实施环境;是基于大规模开展高品质网络教育用户组织、项目宣传、教学组织与教学管理的完善的先进平台;是符合多种教学模式的集数字化教育项目建设、教、学、管于一体的以先进教学系统为中心的平台;核心教学系统具备过程性的学习社区形成、游戏化学习方式的特点;可服务于多教育机构开展自主教学组织的开放式平台;可支持PC、平板电脑、手机多终端进行学习。

三、广州数字化学习港的实践案例

近年来,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先后在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学历教育四大教育领域开拓创新数字化终身教育应用,引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1.开展数字化高等学历教育实践

广州数字化学习港作为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普通高校联合探索了以就业为导向,打造以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新专业与新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教育模式,打造一批新专业。项目的确立: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教学活动:以“练”为中心,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学支持服务:“时时”、“处处”名师个性化辅导学习体验:简约而不简单。设计和开发教学系统平台时,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及感受出发,保持教学界面的简约、美观,强化人与人的交流能力、人与机的互动功能。

2.职业教育数字化项目

案例实践促进就业、提升职业能力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培训内容体系设置,既要满足针对知识理论类型的教学要求、又要满足技能训练指导,同时符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的考核要求。为保障学习者真正获得有效的培训效果及训练考试能力,专家引领基于知识点化的案例式、情景化学习活动,以练为中心,以过程性考核为辅助。由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广东职业教育网络学院重点开展企业管理类、IT数码类、传统服务类、现代服务类、外语类、汽车类等100多个数字化职业培训。

3.开展中小学校外教育的实践

篇9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县和谐家庭建设工作会议,旨在于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和谐家庭创建工作,为构建和谐新*作出应有的贡献。(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张世方同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郑辉同志亲临会议。张部长还将作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县委领导对我们妇联和妇女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县妇联向各位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代表县妇联讲三方面的内容:

一、我县和谐家庭创建试点活动开展以来的情况

自去年8月份以来,根据市妇联的要求,我县开展和谐家庭试点工作,及时召开试点专题研讨会,确定石浦镇、爵溪街道、海达针织印染有限公司、番头小学、国税局、墙头村、瑶琳和文峰社区8个不同群体家庭类型试点单位,下发象妇[20*]46号《关于开展和谐家庭试点工作的通知》,形成比较完整的实施方案和创建标准。遵循“凝聚妇女,带动家庭、联动社会”的工作思路,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家庭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强化宣传,营造和谐家庭创建的浓厚氛围。为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各试点单位注重以宣传为先导,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营造和谐家庭创建氛围。去年底,县妇联在区主干道设置“和谐、平安、温馨的家庭,让我们共同拥有”大型公益广告牌,制作和谐家庭宣传年画6000余份下发各地。今年“三八”期间,县妇联在*妇联网、《今日*》三八专刊上刊登了和谐家庭创建标准,并发出“积小安为大安,齐参与创和谐家庭”倡议书。试点墙头村以科技文化艺术节契机,张贴了创建标准和创建口号,并把创建活动内容编成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让广大群众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丹西瑶琳社区开辟了专题集中宣传栏,专门设计和谐家庭图案牌版面配文字说明,进行较为直观形象的宣传。石浦镇邀请有关作家作和谐家庭创建的专题研究报告,举办了“和谐家园——爱的港湾”和谐家庭创建故事会。据统计,各试点单位共下发倡议书25000余张,开设和谐家庭宣传橱窗12只。多角度、多载体、多层次对“和谐家庭”创建活动进行了宣传,提高了社会和广大群众的知晓率。

(二)依托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各试点单位充分利用原有的各种工作载体,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丹东、丹西的两个试点文峰、瑶琳社区,组织社区家庭志愿者开展了“建绿色*,做文明使者”志愿者大行动,有效提高了家庭成员的环保意识,营造了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瑶琳社区还以邻居节、家家乐等活动,组织社区家庭主妇学礼仪、做家庭顾问,让不熟悉的人熟悉起来,让熟悉的人互动起来,让互动的人关爱起来。文峰社区举办和谐家庭故事会等活动;墙头村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深化“美德在农家”活动。发动家庭成员绿化、美化、净化村居环境,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普及健康科学生活方式,并组织村民开展计算机培训和烹调技能培训。国税局深化“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开展学习型家庭成果展示。石浦镇开展“百善孝为先”儒家学述报告会;番头小学开展“我为妈妈做什么”真情活动,帮助爸爸妈妈选购好书,推动家庭学习双向互动;爵溪街道在爵溪中学开展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知识讲座和少年犯以身说法思想教育课,并设立了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各试点单位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创建效果。

(三)创树典型,推进和谐家庭创建。在和谐家庭创建试点活动中,我们始终把发现典型、树立典型作为一个有效的途径,以榜样的力量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促进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去年底,县妇联为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倡导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联合县文明办开展了*县首届“十佳”好媳妇评选活动,通过基层推荐、媒体公示、公众投票等方式,评选出张玉喜、黄惠玲等*县“十佳”好媳妇。在全县“三八”国际劳动节97周年纪念大会进行了公开表彰,县各大媒体纷纷对“好媳妇”典型作了专题报道。与此同时,各试点单位通过教育、评比、表彰,树立了一批和谐家庭的典型。石浦镇妇联开展“十佳好媳妇”、“十佳好儿女”、“十佳好邻居”和“十佳和谐家庭”评比,以典型来带动全面。墙头村评选了“十佳和谐家庭”、十佳科技示范户、“十佳自强模范”,并召开了全村表彰大会,受表彰的家庭和个人佩戴大红花,并领受了奖品和证书。据统计,整个创建期间全县共评出近百户乡镇、村(社区)级和谐家庭,20户县级绿色家庭,7户市级绿色家庭,15户市级和谐文明家庭,2个绿色家庭创建示范点。有力地推动了整个试点创建工作。

一年多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县和谐家庭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如群众参与面还不够广泛、活动载体还有待创新、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待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创建活动的质量和实效。

二、今后一个时期和谐家庭创建的措施内容

和谐家庭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努力,常抓不懈,各级妇联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趁势而上,再接再厉,不断开创和谐家庭创建工作新局面。虽说和谐家庭创建的相关文件现已下发各地,在此,为进一步达成共识,有必要再作一强调。

一要明确和谐家庭建设的实施步骤。我县和谐家庭创建分三步走:第一步:20*年9—12月试点创建阶段,现已结束。第二步:以点带面,全面推开阶段(时间是20*年1月—2009年12月)。各地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工作计划,充分运用各种媒体,搞好舆论宣传,营造建设氛围。并通过“家庭节”、“邻居节”等形式,引领全县家庭参与建设工作,并结合实际出台考核标准,每年评选、表彰先进,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经验,推动和谐家庭建设工作扎实深入开展。一共是三年建设时间,过程比较长的。大家要清楚,不是今年搞一下就过去了,要每年坚持搞。第三步:总结提高,不断完善阶段(到2010年止)。届时将召开和谐家庭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选树一批市、县级和谐家庭典型,举办和谐家庭建设成果展示会,建立和谐家庭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和谐家庭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使全社会形成“人人共创和谐文明,家家争建和谐家庭”的氛围,为和谐*建设夯实坚实的基础。就是说,2010年搞个阶段性总结,要达到主要目标。

二要深入领会和谐家庭建设的精髓内容。和谐家庭是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以往文明家庭创建载体的集中体现。它的精髓内容可以用二十四字来概括,即“以德治家、学习兴家、文明育家、廉洁持家、绿色美家、平安保家”。所谓以德治家,就是要加强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贯穿于和谐家庭建设全过程。在创建过程中,要利用大小会议和各种宣传渠道,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妇女权益保障法》、新时期女性“四自”精神、《婚姻法》的宣传教育,引导家庭成员牢固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规范,明是非、知荣辱、分善恶、辨美丑,提高广大家庭的社会公德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所谓学习兴家,就是要继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从基本素养、基本行为、基本规范抓起,引导家庭成员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家庭成员全面发展。通过“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万名家长教育工程、母亲素养工程等,使人们普遍接受“知识立家、知识兴家、知识富家”的读书学习理念;所谓文明育家,就是要抓好美德在农家建设等主题活动,在文明育家的基础上,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娱乐和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陶冶精神情操,养成融洽关系;所谓廉洁持家,就是要家庭成员勤俭持家,科学理财,理性消费,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所谓绿色美家,就是要以“绿色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组织开展以生态建设和节约利用为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教育家庭成员节约和合理利用水、电、气,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农村,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强化农民生态意识,以治理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开展庭院整治活动,解决各家房前屋后“小天地”的环境问题,营造整洁优美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谓平安保家,就是要按照建设“平安*”、“法治*”的要求,结合五五普法教育,大力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律知识宣传教育、“送法下乡”、“法律进万家”、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等活动,切实做好妇女儿童的维权工作,调解家庭矛盾,疏通邻里纠纷,积家庭“小安”为社会“大安”。通过扶贫结对等形式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利用“双学双比”等工作载体带领家庭增收致富,营造和谐稳定、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为家庭和睦美满夯实基础。所以,各地各部门在今后创建过程中,要在吃透其精神内涵中并做足文章,务求取得实效。

三要认真部署,抓好落实。各地妇联要按照全县的整体部署,结合各自实际,每年制定相应的创建计划和实施办法,定期研究部署和谐家庭创建工作,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工作实效性。要加强对各类活动的整体策划,寻找合适载体,注重实效。不要为活动而活动,走形式主义,要有效利用人力、财力,使活动效益最大化。要注重现有资源的整合利用,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创建活动与开展社区、广场文化活动和农民文化艺术节有机结合。这些活动每年都在搞,有经费、人才保障,社会效果也很好,我们要利用这些现成的平台,借台唱戏,借机办事。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二是要把和谐家庭建设与“双学双比”、“巾帼建功”、家庭教育等妇联主要活动有机结合,丰富和谐家庭的内涵。三是要把创建活动与正在开展的学习型家庭、绿色家庭、廉洁家庭、平安家庭等各类特色家庭建设有机结合。农村还要与“美德在农家”活动结合,城镇与巾帼示范岗创建活动结合。在整合中创新思路,寻找新的办法。各地各部门都有自己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我相信依靠大家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各自积极性,一定能把和谐家庭建设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效。

三、20*年县妇联推进和谐家庭创建的主要措施

今年县妇联开展和谐家庭建设主要工作有:

1、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建设工作。今年“三八”期间,县妇联推出了“关注女性·共建和谐”系列活动,其中活动规模影响面比较大,联合文化新闻出版局、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开展了全县“新农村、新女性、新风采”乡村女性健身舞大赛,掀起了农村妇女参与和谐家庭文化建设的。全县18个乡镇街道的代表队,500余名农民妇女参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腰鼓、健身操等12种形式唱响和谐家庭主旋律,讴歌农村的新生活。提升了农村妇女精神风貌,促进了乡风和谐文明。

2、结合巾帼文明示范社区试点创建,开展和谐家庭建设工作。充分发挥现有的巾帼文明岗、巾帼志愿者作用,整合社区内各文明岗、楼群等现有资源,为社区建设服务。今年4月份已在丹峰、瑶琳社区搞了两个巾帼文明示范社区创建试点,并开展了各社区与社区内巾帼文明岗年度服务项目的承接活动。两社区共有11家巾帼文明岗参加承接活动,服务项目达17项,为和谐社区建设作出了努力。

3、结合家庭教育,开展和谐家庭建设工作。在5·15和六一期间,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树新风,促和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①5月14日开始至5月19日,邀请北京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北京起跑线教育培训中心顾问余立恒对全县11个乡镇的11所中小学校学生、家长,开展“创和谐家庭,树科学育儿观”家庭知识大讲座活动。各地要做好发动组织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②六一节期间,县妇联将联合省级文明岗电信局城区支局综合营业班、塔山幼儿园组织千名儿童在人民广场开展和谐家庭——健康宝宝广场活动,涉及单位和乡镇要组织发动好人员参加观看,并要组织志愿者维护秩序,注意安全。③结合六一,各级妇联要开展”和谐家庭献温情.牵手儿童庆六一”活动,并把组织活动情况及时上报妇联。

4、结合妇女健康促进工程,开展和谐家庭建设工作。根据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妇女发展规划(20*—2010年)》决定,实施“妇女健康促进工程”项目,对城乡妇女每两年进行一次常见妇科疾病检查。充分利用农村和社区的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常见妇科疾病检查的管理服务体系,40%/年已婚育龄妇女每两年接受一次免费常见妇科疾病检查。每季一次工作报表,做到普及妇女生殖保健知识,进一步建立健全妇女生殖保健知识宣传教育和妇科病检查的管理服务体系,提高常见妇科检查率和妇女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覆盖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5、结合机关作风建设年,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6月份-7月份,县妇联将联合县纪委开展干部家属代表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会。通过以案说法,讲座、赠书等活动,增强家庭成员守廉、助廉、倡廉意识。各地妇联仍可利用村嫂例会、座谈会等形式,根据实际组织廉政文化进家庭有关活动。

6、8月份,县妇联准备召开和谐家庭建设交流论坛,届时邀请各镇乡、街道妇联主席和有关部门妇委会主任,结合各自工作实践,谈想法,献计策。集思广益,为下步各地、各部门和谐家庭建设作指导。

7、10月份,县妇联准备抽调一些人员组成和谐家庭建设巡回指导组,赴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检查指导工作。

篇10

【关键词】幸福教育;幸福德育;幸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9-0050-03

对学生而言,要想拥有幸福人生,必须首先构建幸福教育;要想拥有幸福教育,必须首先探索幸福德育。幸福教育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其核心意义是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环境与条件,使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有创造幸福的能力,有分配体验幸福的境界,有奉献的品格。而幸福德育就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把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受教育者当中,培育健全的人,培养有教养的人,培育幸福的人。

一、探索幸福德育模式

幸福德育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个系统的、持续性的工程,更是一种以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行动。只有紧紧把握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提升学生幸福人生所需要的幸福观念、品质和能力。

幸福德育模式是以使教育焕发幸福魅力为出发点,以提升学生积极人格品质为价值取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主观幸福感”与学校德育融为一体,让学生在积极校园氛围的熏陶下,发现积极品质、培养积极情绪、提升积极力量,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选择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模式。它包括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

幸福德育机制,即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及班主任培训方案;

幸福德育环境,即营造积极校园文化氛围;

幸福德育内容,即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的德育内容创新及幸福校本课程开发,以发展多元智能为核心的学生生涯规划;

幸福德育途径,即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在家校沟通中的效用;

幸福德育方法,即积极语言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运用;

幸福德育评价,即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德育评价方案。

二、实施幸福德育主要措施

1. 以幸福德育课程体系为主要目标,让学生浸润幸福

幸福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保证了德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通过课程得以体现和实施。幸福德育课程体系把握育人“思辨、体验、生成”理念,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以班级建设为主阵地,从教学形态、训练形态、渗透形态、活动形态进行系统的构建,体现幸福德育的“价值思辨”“情感体验”“行为生成”等特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独特魅力。挖掘三级课程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德育传统项目,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三个方面系统构建学校德育的课程体系,保证幸福德育课程的落实。

(1)以开设“幸福课”为尝试,让学生感受幸福。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积极心理学》,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该课被师生们誉为“幸福课”,称这门课程“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当他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般的脚步”。幸福课在哈佛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轰动,因此泰勒教授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讲师”和“人生导师”。

在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北京公开课》系列节目中,名列首位的是中国版《幸福课》。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岳晓东副教授主讲了《幸福课》:“怎样以积极的心态获得幸福”“怎样经营自己的幸福人生”“如何走出自我束缚而获得幸福”“怎样给自己和别人带来幸福”“面对压力如何合理应对”“怎样获得心理韧性”以及“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等问题,比哈佛大学的《幸福课》更加适合我们中国人的生活现状和心理需求。目前在国内,已有云南大学、宁波外国语学校、郑州市秦岭路小学等各类学校引进“幸福课”。当然,幸福课堂不是简简单单、轻轻松松、热热闹闹就够的,还需要我们一线德育教师不断去探索、实践、完善、发展。

(2)以自主班会课堂为依托,让学生分享幸福。改变传统班会课上教师空洞的说教形式,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参与策划、学生参与组织、学生担任主持,利用主题活动展示学生的特长,利用小组活动挖掘学生的潜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露自己心迹的平台,使有自卑感的学生不再内向,使有表现欲的学生健康阳光。也就是让他们体会学习的乐趣,享受自主班会课堂带给他们幸福感。

(3)以德育活动为抓手,让幸福“点亮”德育。德育课传授的不是静态的知识。因此,除了在课堂上努力营造生活情境外,还应经常结合德育课的内容,通过活动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中去。如“全市美德少年评选”“校园十大感动人物评选”,活动期间,积极上进的氛围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开展“为父母洗脚”等系列感恩活动,学生内心受到了感触,也将感恩教育落到了实处,让学生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自己的感恩之心。

(4)以网络空间为增长点,让学生追求幸福。网络空间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对德育课教学尤为重要。如建立网站、QQ群、博客、微视频,设置BBS,开办栏目,因势利导利用网络进行德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做到教育与娱乐的有机结合。这些是展现师生幸福互动的又一种形式。

2. 以养成教育为核心,教会学生懂得幸福

(1)以“八礼八仪”为基本点,让学生追求人生幸福的品位。八礼即仪表之礼、用餐之礼、交谈之礼、待人之礼、交通之礼、集会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八仪即入学仪式、升旗仪式、入团(入队)仪式、表彰仪式、成人仪式、开学仪式、散学仪式、毕业仪式。通过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程,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小举动、大文明”在每个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培养学生的君子风度、儒雅之气。

(2)以自主管理为着眼点,让学生体验同伴幸福的乐趣。以实现学生自主教育为目标,以把综合素质评价分解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天,并让学生人人都来参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评价的能力为载体、探索和实践班级自主管理方式。通过自主管理中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三大基本要素和人人争晋级、事事有评价、天天记量化、周周插红旗、月月送喜报、年年有评价的六大评价机制,以及班级大会制、岗位承包制、值日班长制、常务班委会、监督委员会等“三制二会”的五大保障措施,提高班级管理效能,促进了班级群体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

(3)以缓解学习压力为突破点,让学生提升幸福指数。在江苏省第二届幸福教育论坛上了由浙江师大任俊教授主持、日慈公益基金资助的《2015年全国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蓝皮书》,指出“学生幸福感指数为50.54,教师幸福感指数为36.34”。制定中小学生幸福指数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小学生基于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的“痛苦指数”降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提高学生幸福指数的第一步,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步。这也是提高中国教育的幸福指数首先必须迈出的第一步。没有这步,其他无从谈起。对学生而言,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得舒心、开心,对未来充满信心。打造幸福的学生,就要从满足学生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伦理幸福的需求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最优质的成长,最幸福的体验。学生的幸福感提高了,势必带来家长和社会的幸福感的提升,这也是学校为和谐社会、提升人们幸福指数应尽的职责。

3. 以“快乐成长”为主题,培养学生珍爱幸福

(1)以多元评价为手段,让学生绽放成长幸福的精彩。以多元灵动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成长,变单一评价为综合评价,变甄别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注重3个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捕捉住教育最佳时机,即时评价、即地评价,即使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大拇指的赞许,但对学生的成长却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多了一把尺子,就多了一批成功的幸福的学生”。

为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根据多远智能理论,在多元智能调查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建立了多元、主体、开放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的诊断和激励作用,在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方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而且还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强调用多种标准评价学生,提出了“进步的就是优秀的”评价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 “品德之星、学习之星、运动之星、艺术之星、卫生之星、守纪之星、进步之星、礼仪之星、管理之星、自强之星”等十星级评比,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水平和位置上体会到进步与收获,让学生特长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精彩绽放。

(2)以“幸福体验行动”为平台,让学生珍惜幸福。幸福快乐的活动是学生体验感悟幸福生活的重要方式方法。积极创造温馨的氛围,提供适合活动的场景,通过组建文学社团、艺术社团、科技社团、体育社团等给学生最大的体验和成长空间,按学生幸福发展的轨迹循序渐进地去引导、积淀、涵养,在拓展、实践、锻炼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其特长和优势,在乐学、爱学中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尊严和精彩。成立学生社团,让学生拓展个人幸福的能力。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舞台。

4. 以营造幸福环境为动力,发展学生创造幸福

(1)以“幸福教师行动”为主导,让学生感受教师的幸福关怀。没有幸福的教师就没有幸福教育,没有幸福的教育就没有幸福德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其实本身就是传递幸福的过程。通过强化教师培训、评价与管理,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向思想认识有高度、学生心中有威信、学生管理有方法、班级管理能创新的全能型教师发展。通过强化德育全员、全面、全程的管理意识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通过“1+8导师制”实现1个教师带动8个学生的幸福涌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幸福呵护下成长。

(2)以“幸福家庭行动”为源点,让学生享受家庭幸福的温暖。和谐幸福的家庭对学生幸福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亲密性、针对性和感染性,幸福的家庭是学生持续幸福的源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让学生享受家庭幸福的魅力。拓展德育工作资源,积极争取家长、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支持与参与教育、引导学生,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德育教育合力。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周、致家长的一封信、家访、电访等形式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学校将邀请知名家庭教育专家到校给家长做报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一步更新家长的育人观念和教育水平,以达到家校联合的最大和谐。

幸福是什么?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内心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一种心灵的体验。联合国首次了“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比较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的幸福程度,丹麦成为全球最幸福国度,其他北欧国家亦高踞前列位置。中国香港排名67,中国内地则排名112。要反思我们的生活方式,尤其要反思我们的教育与德育,要探索幸福德育,塑造幸福学生。教育的幸福是教师幸福、学生幸福和家长幸福的统一。让我们师生、家校携手共建幸福的校园。

参考文献:

[1] 张华.发挥心理效应 构建和谐校园[J].中小学德育,2011,(1).

[2] 张华.强化学校法制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