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29 09:1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关能力素质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级管理的原则,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提升效能为重点,效能监察为手段,积极推进效能政府四项制度工作,进一步提高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升行政能力,转变工作作风,打造为民、务实、高效的政府,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有快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创建学习型机关,提高环卫局机关工作人员的综合苏子。
(二)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提高环卫局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实施重点工作目标倒逼管理,推动执行力的提高。
(四)推行一线工作方案,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
(五)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务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实施步骤
推行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分为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实施、提高巩固3个步骤:
第一步:制定实施方案阶段。结合环卫工作实际,在充分了解分析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区环卫局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实施方案及各项配套措施,同时开展好各项学习培训、宣传动员等工作,做好组织保障和舆论宣传准备工作。
第二步:组织实施阶段。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各项具体任务,按时按质按量开展好工作。
第三步:提高巩固阶段。在逐项开展工作的基础上,认真查缺补漏,及时整改提高,切实巩固行政能力提升制度的实施成果,并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加强各有关部门对我局实际工作的指导。
四、具体措施
按照《市区行政机关能力提升制度实施方案》的要求,我局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行政能力提升制度的建设工作。
(一)建设学习型机关
建设学习型机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发展趋势的基本要求。区环卫局以职业道德建设为主线,以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搞好服务、提高效率,建设政治坚定、务实高效、清正廉洁、人民满意的机关为目标,开展以“忠于祖国、服务人民、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为主题的学习培训和“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读书活动,通过组织培训学习,使全体工作人员在思想上有新境界,理念上有新突破,素质上有新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完善培训报备制度、集中培训制度、培训登记制度、培训抽查制度。通过各项学习制度的建立,全面保证学习时间、保证学习质量、保证学习效果。
(二)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是政府效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变机关作风,强化法制意识,优化发展环境的基础工程。我局针对工作实际,通过规范行政能力,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尤其注重规范行政处罚的行为。主要采取量化行政处罚裁量权的方式,按照《省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规定》及《市区行政机关行政能力提升制度实施方案》,制定符合我局实际情况的行政处罚具体裁量标准和实施方案。
(三)实施重点工作目标倒逼管理
全面梳理现代管理理念,通过对重点工作实施目标倒逼管理,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推动执行力的提高。一是确定重点管理目标,从本年度重点工作中确定几项工作,实施目标倒逼管理;二是实施目标倒逼管理,按照目标倒逼管理重点工作任务表,通过流程再造,时间分解控制,以目标倒逼进度,以时间倒逼程序,以任务倒逼责任人,以监督倒逼落实,以社会倒逼部门,对经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实行全过程倒逼管理;三是进行目标成果检查,在年度重点工作推进过程中,随时进行自检自查,及时纠正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四)推行一线工作法
一线工作法是探索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机制,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的有力手段。我局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真正做到“决策在一线制定、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体现。”
我局作为一个职工众多的单位,处理好一线与机关的关系,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局各项工作的开展。所以要建立一线工作制度,建立一线职工民意沟通制度,建立责任倒查追究制度。
(五)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时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局通过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高政务工作效率;二是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工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建立健全网站、电话、政务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超级秘书网
五、工作要求
行政能力提升时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保证行政能力提升工作的有序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我局 成立工作领导
小组,完善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由局领导担任行政能力提升工作第一责任人,明确专门部门,制定专人主抓,落实工作责任,科学合理制定计划,细化方案,做到扎实深入推进,务求取得实效。
(二)加强贯彻落实
我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项推进工作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认真抓落实,从根本上保证该项工作的全面完成。
篇2
一、审计成果维度
审计结果维度是审计机关绩效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这一维度的指标包括:完成审计计划的比例、审计建议得到执行的比例、重大审计发现和建议的数量、审计发现屡审屡犯事项的数量。
(一)完成审计计划的比例 这个指标反映了国家审计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此指标有效的前提是审计计划本身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实际执行时,也还需要对此指标灵活掌握,因为审计计划一般是每年年初,期初的审计计划有可能不符合变化了的环境。因此实务工作中要根据被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调整其权重。一般而言,完成审计计划的比例越高,审计机关的绩效也就越高。
(二)审计建议得到执行的百分比这个指标反映了国家审计机关所提出的审计建议的质量。一个好的审计建议被采纳、被应用、被推广,才更能显现审、帮、促的效果,使审计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审计建议要具体、详细、明确、切实可行,这样才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所接受实施,一份再好的审计建议,若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采纳和应用,也是徒劳。这个评价指标能够促进国家审计机关充分关注军队领导者所关心的领域,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充分反映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建议得到执行的比例越高,审计机关绩效也就越高。,
(三)重大审计发现和建议的数量重大审计发现和建议的数量是衡量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成果的指标之一。重大审计发现是指对组织运作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审计对组织风险的关注程度。重大审计发现和建议的数量越多,审计机关绩效越高。
(四)审计发现屡审屡犯事项的数量屡审屡犯是指国家审计以前发现的问题重复出现。屡审屡犯说明国家审计虽然发现了国家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是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案,或者是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被有效地执行。屡审屡犯次数越多说明国家审计机关的效果越差,其绩效也越差。
二、审计业务流程维度
审计业务流程是审计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撑,这一维度的绩效是从影响审计机关绩效水平的内部因素出发来衡量的,把审计机关的内部运行情况与外部反映状态,动态运行评估与静态结构评估。这一维度的指标包括: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信息技术综合审计使用率、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的应用情况、审计所耗时间、审计程序的符合程度、审计方案的执行程度。
(一)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是对国家审计过程质量的度量。国家审计机关的资源有限,不可能对审计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关注。所以,为了有效地分配国家审计资源,审计机关应该关注重要的审计事项,切中要害。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重要的审计事项中去;使审计资源的使用价值达到最大化。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越高,审计机关的绩效也就越高。
(二)信息技术综合审计的运用
信息技术综合审计的开展程度体现了国家审计技术的先进程度,国家审计技术越是先进,国家审计绩效就越高。国家审计新的角色和使命要求国家审计采用信息技术综合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的应用
审计质量控制就是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运用审计质量标准,对各项审计工作,或具体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行自我约束的一项活动,借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以及审计工作的效益和效率,它包括计划、制约、检查、分析和反馈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的应用程度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审计机关审计质量越高。审计绩效也就越高。
(四)审计所耗用时间从现场工作结束到报告签发的天数反映了国家审计的工作效率。但是,本文认为这个指标不能用来单独的评价国家审计机关的绩效,因为,对这个指标的过度评价会影响其他重要的绩效指标。也就是说,即使审计所耗用时间很短,但如果审计质量不高,审计机关的绩效也不能算很高。只能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从而使审计所耗用时间缩短,才能真正算得上审计机关绩效高。
(五)审计程序的遵循程度审计程序是指审计工作的步骤和顺序,这里所讲的审计程序,相对于审计业务流程的大流程而言,指的是审计工作的小流程。审计程序是保证审计质量和实现审计目标的重要手段。审计人员一定要严格遵守审计法规中有关审计程序的规定。将遵循审计程序的规定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避免由于审计程序不当而造成的审计风险,从而影响审计质量,降低审计机关绩效。一般而言,此比例越高,代表审计机关绩效越高。
(六)审计实施方案的完备程度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龙头”。它是在审前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一个综合性文档,通过统筹计划和安排,明确具体目标、细化内容、突出重点;实施方案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好的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质量控制的灵魂,是审计组的“作战计划”,是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一般而言,此比例越高,代表审计机关的绩效越高。
三、审计客户维度
国家审计的客户维度可以理解为国家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是指上级审计机关,被审计单位等。这一维度的指标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上级审计机关对本级审计机关满意度、审计机关被投诉次数、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机关的看法。
(一)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的满意程度被审计单位既是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同时也是国家审计机关提供服务的对象。现代国家审计职能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国家审计机关与被审计者之间除了监督关系,还要注重服务关系,被审计者对审计结果的满意程度是被审计者对国家审计机关提供的服务的认可程度。
(二)上级审计机关对本级审计机关的满意度审计法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上级审计机关主管审计机关的业务,因此上级审计机关对审计机关的工作是否满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审计业务质量的高低,即审计业务质量是否达到上级审计机关的要求。
(三)审计机关被投诉的次数对国家审计机关投诉的数量反映了国家审计提供服务的态度。现代国家审计也强调服务,所以,服务的态度是衡量其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本文认为,这个指标在使用的时候,应该对投诉的内容加以考虑,因为,被审计单位面对国家审计的监督检查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有可能对国家审计机关投诉的数量会增加,因此,这些数量并不是国家审计真正绩效的反映。
(四)被审计单位对国家审计机关的看法被审计者关于国家审计角色的看法反映了被审计者对国家审计职能定位的看法。现代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已经由单一的监督检查转变为向服务咨询职能拓展,因此,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国家审计角色是否转换,是否
适应国家审计发展的新形势。
四、审计组织学习与成长
国家审计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与成长,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和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才能服务于国家审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面对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审计机关也应该注重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创造良好的组织氛围,使审计人员愿意为国家审计机关做出贡献。这~维度的指标包括:审计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审计人员经验(审计人员平均职龄)、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审计人员比例、审计人员对所在审计机关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审计人员人均年培训时数。
(一)审计人员受教育程度新时期国家审计的职能范围的拓展和层次的提高对国家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审计人员的教育程度越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综合素质越高,学习的能力越强,审计质量越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是国家审计绩效的重要支撑。
(二)审计人员经验(审计人员平均职龄)国家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许多环节需要国家审计人员根据以往的审计经验来判断,这个专业判断的水平就取决于审计人员经验的多少。国家审计人员的经验丰富,不仅可以节约国家审计资源和时间,而且可以提高国家审计的效果。一般来说,审计工作年限越长,审计人员经验越丰富。
(三)具有职业认证的审计人员比例通过了职业认证的国家审计人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具有职业认证的审计人员比例越高,说明国家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越高,就越有可能实施高水平的国家审计。
(四)审计人员对所在审计机关工作的满意度所谓审计工作满意度是指感觉到审计工作本身可以满足或有助于满足自己的工作价值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感觉程度,是审计机关的一笔重要财富。只有重视审计人员满意度,才能增强审计组织凝聚力,培养审计人员对审计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审计人员对审计机关的向心力、凝聚力,才能不断提高审计组织绩效。
(五)审计人员人均培训时数审计是政策性强、层次高的综合性经济监督,是一种专家行为,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并能合理地运用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必须熟悉多领域宽范围的经济活动,并掌握专门的高超的技能与方法去剖析、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必须有很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比起其他行业来,它要求审计人员不断地接受后续培训。每名国家审计人员的培训时间越多,其接受的新技术就越多,国家审计就会产生越高的绩效。
参考文献:
篇3
一、指导思想
厂机关分会创建学习型科室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厂两会精神,在机关确立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机制,努力转变学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促进机关干部不断提高理论政策水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努力创建更加高效、廉洁的职工满意的机关,为我厂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有力保障。创建学习型机关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关键在于确立全新的学习体制和学习机制。要把学习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的目的是以提高工作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出发点,从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搞好服务、提高效率入手,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能力素质教育是学习型机关的重要特色,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重点要因人而宜,使学习内容突出各科室特点,要从我厂机关实际出发,从而引导各个层面的人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好学习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创建学习型科室,要坚持整体部署,抓点带面,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力争在年内全部建成学习型科室。
二、总体目标
采取“明确学习重点,落实学习计划,创新学习内容,完善学习机制”等措施,在创建学习型科室过程中力求一个“高”字,即按照政治上高标准、思想上高境界、业务上高水平、工作上高效率的目标,加强机关干部的学习教育,努力建设一支学习型的机关干部队伍,使厂机关成为全厂学习型组织的典范。
三、学习内容、措施和要求
(一)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是抓好十六大和厂两会精神的学习。紧紧围绕我厂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重点抓好十六大及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的学习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
二是抓好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市场经济理论,掌握市场经济规则,提高探索和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能力。突出抓好市场营销知识的学习,了解营销规则、程序和操作方式,加快与国际经济接轨步伐,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抓好“五学”教育,即“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学经济、学法律”知识。第一是电脑学习。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培训教育,使45周岁以下机关干部职工的电脑应用水平达到初级以上,其中30%达到中级以上,能够熟悉计算机技术,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的技能。单位之间通过网络无纸化办公达到一定程度。第二是外语学习。通过培训教育,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机关大部分干部职工掌握基本的、简单的日常用语。第三是科技知识学习。达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四是抓好法律知识的学习。通过普法教育,组织和动员机关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全面完成干部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任务,增强干部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机关干部依法办事、依法管理的水平。
五是学习经济知识,本部门专业知识。根据本单位、本行业和本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组织干部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学习经济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促使机关干部职工钻研本职业务,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学习的措施和要求
一是深入搞好思想发动和学习动员。要层层开会,研究布署,认真搞好创建学习型科室的思想发动工作和学习动员,提高每个机关干部职工对创建学习型科室的认识,把思想统一起来。要增强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型机关科室的创建工作中来,促进机关作风转变,提高机关工作郊率、服务质量,建设高效的学习型机关。
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各科室要结合各自实际,按照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制定严格的学习制度,制定创建学习型机关的学习规划和季度、年度学习计划,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地加以充实和完善。每个干部职工要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订出自身学习计划,既要有学历培训的计划,也要有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外语、普通话等基本技能的学习计划。保证学习时间,单位集中学习每月不少于1次,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每周不少于1次,自学时间每月不少于20小时。要严格考勤请假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制,及时检查集体、个人的学习情况,保证学习效果。领导干部每人每年至少撰写3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体会文章,普通党员干部每人每年至少撰写2篇调研报告或体会文章。机关党支部对学习情况每季通报一次。
三是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创建学习型机关要采用多种方式和形式。主要采取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机关党小组、工会活动室、信息网络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广泛利用辅导报告、短期培训、开办讲座、电化教育、参观考察、读书活动、演讲活动、知识竞赛、体会(经验)交流和理论研讨会等各种学习形式,广开思路,拓展新的学习方法,设计新的学习载体,增强学习的参与性、吸引性和实效性,保证创建学习型机关科室各项目标任务的完成。
四是领导带头、率先垂范。要把学习当作是一种修养、一种觉悟、一种境界,自觉地带头参加各种学习并首先成为学习型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认真撰写学习论文,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在建设学习型机关科室工作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使学习型科室创建工作搞得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从现在起,各科室部门要把创建学习型机关科室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要统筹安排,分段实施,秩序渐进,典型引路,整体推进。要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紧密结合本职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抓好学习型机关科室的创建工作,切忌形式主义。要积极支持和有效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参加各类有助于提高思想素质、有利于提高工作技能和工作水平的学习培训及参观考察,为机关干部职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加大对学习的投入,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步伐。
四、考评标准和方法
(一)学习型科室基本标准:
1、学习型科室机构健全。学习活动责任明确,动员及时,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措施有力,各种学习材料、记录齐全,要求每人有学习笔记本。
2、各项学习制度比较健全。做到机关集体学习有规划、个人学习有计划,执行学习制度能持之以恒。
3、有学习教育的设施和场所。重视学习阵地建设,能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厂现有的阅览室、宣传窗、电脑网络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
4、学习载体比较实在。坚持自学与“团队学”相结合,重点学与全面学相结合,岗位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创新1—2项学习载体,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果。
5、学习氛围浓厚。终身学习理念基本确定,形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和谐向上的新风尚。
6、学习效果明显。完成年度创建目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增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35周岁以下干部一般要达到大学专科毕业学历。
(二)学习型先进科室考评方法。版权所有
1、自评申报。各科室结合年终工作总结,按照建设学习型机关实施意见要求,对照建设学习型科室基本标准,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总结,形成书面材料,提出申报意见,上报机关工会。
2、考评检查。由机关工会组成考评小组,对创建学习型科室的单位进行达标考评。(1)在各单位自评申报基础上,对照评选条件进行材料审核。(2)自评申报材料经审核后,考评组采取听汇报、查学习记录和学习阵地,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考核检查和评估,并对考评情况进行整理、汇总。
3、综合审定。由机关工会在考评检查基础上综合各方面意见,向机关党支部和厂“创争”活动办公室汇报考评情况,考核分在90分以上,评定为优秀单位;80—90分的,评定为良好单位;60—80分的,评定为合格单位;60分以下为不合格单位。考核结果予以通报。
4、命名表彰。对优秀单位由厂“创争”活动领导小组命名为“学习型机关先进科室”,予以表彰奖励。对不合格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对表彰奖励的部门、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如出现严重问题或者一票否决的问题,视情节分别予以限期整改、通报批评或撤销其先进单位称号处理。
篇4
一、主要目标
全所司法行政干警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执法实践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执法要求得到全面落实;要精通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适应岗位需要,提高执法公信力;严格执法执纪各项硬性规定,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减少群众投诉,工作作风、执法作风进一步转变;基层基础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建立长效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重点突出,分类实施。抓住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岗位实际,科学制定实施细则,推进各项活动,做到有特色,出亮点,见成效。
2、丰富载体,扎实推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练兵、便民等活动,探索司法行政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有效载体,增强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和宗旨意识。
3、着眼根本,注重长效。坚持“三项制度”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实现素质培训、技能练兵、作风转变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全面提高全所司法干警维护公平正义、服务发展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主要内容
1、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积极探索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紧贴实际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和落实司法行政干警和人民调解员定期培训制度;紧贴实际全员开展技能练兵,把实战演练作为技能练兵的重要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置演练。每季度在全所进行一次考核评比。
2、找准司法行政工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等。狠抓教育培训建设,提高司法干警矛盾化解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维稳处突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司法行政干部队伍。
3、切实丰富和谐警民关系的感情线。紧贴群众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推行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执法办案告知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出台司法便民利民新举措,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法质量和服务效率,密切警民关系,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机关形象。
四、具体做法
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司法干警的综合素质;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坚持立足岗位,紧贴实战,开展练兵活动;通过认真扎实的学习讨论、查找问题、整改提高,努力构建“和谐东塔”、“法治东塔”。
1、坚持集中学习制度。个人学习培训时间不低于60学时,其中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学习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政法委书记同志对政法工作的指示和县局文件精神。
篇5
一、主要目标
全所司法行政干警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执法实践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严格、公正、文明、廉洁的执法要求得到全面落实;要精通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适应岗位需要,提高执法公信力;严格执法执纪各项硬性规定,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减少群众投诉,工作作风、执法作风进一步转变;基层基础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建立长效机制,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辖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1、重点突出,分类实施。抓住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岗位实际,科学制定实施细则,推进各项活动,做到有特色,出亮点,见成效。
2、丰富载体,扎实推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练兵、便民等活动,探索司法行政队伍和法律服务队伍建设有效载体,增强使命意识、大局意识和宗旨意识。
3、着眼根本,注重长效。坚持“三项制度”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实现素质培训、技能练兵、作风转变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全面提高全所司法干警维护公平正义、服务发展大局、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三、主要内容
1、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积极探索规范执法行为,促进公正执法。紧贴实际开展教育培训,建立和落实司法行政干警和人民调解员定期培训制度;紧贴实际全员开展技能练兵,把实战演练作为技能练兵的重要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应对突发事件和处置演练。每季度在全所进行一次考核评比
2、找准司法行政工作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健全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等。狠抓教育培训建设,提高司法干警矛盾化解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维稳处突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司法行政干部队伍。
3、切实丰富和谐警民关系的感情线。紧贴群众大力加强作风建设,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推行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和执法办案告知制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出台司法便民利民新举措,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执法质量和服务效率,密切警民关系,进一步提升司法行政机关形象。
四、具体做法
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司法干警的综合素质;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坚持立足岗位,紧贴实战,开展练兵活动;通过认真扎实的学习讨论、查找问题、整改提高,努力构建“和谐东塔”、“法治东塔”。
1、坚持集中学习制度。个人学习培训时间不低于60学时,其中集中学习的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学习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系统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央政法委书记xx同志对政法工作的指示和县局文件精神。
篇6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警体素养;警察
一、引 言
面对新时期我国执政理念的显著变化,警察职能也由暴力工具转变为公平执法者,这对警察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警察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娴熟的警务体技能、正确的政治思想。公安系统为保障公安民警紧跟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一部分在职民警进行培训或轮训,而任职资格类培训又是民警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提高这部分民警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使之尽快适应任职岗位要求,是当前从事公安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以警体素养为切入点,以任职资格类培训中的民警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促进警察警体素养的提高。
二、确立以提高警体素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实依据
首先是自身需要。当前人类进入科技化时代,尤其是机械化和电气化的飞速发展造成人类身体结构和身体机能的退化,身体和心理都形成了一定的惰性,过多地依赖于外界工具,身体活动急剧减少。作为人民警察也在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但也同样在不知不觉当中损耗着自己的身体,加上警察职业的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的特点,导致了警察没有更多闲暇时间去进行体能方面的锻炼,其警体素养不适应当前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身体素质方面的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及反应能力方面严重不适应职业要求,这也是导致民警伤亡历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人民警察警体素养的培养是通过警体训练来获得的,包括军事队列训练、警务体能训练、警务技能训练、心理拓展训练等,以上的警体训练对于民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是工作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条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1]一方面通过警察的职责可以看出,警察的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这就要求警察要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警体素质完成警察勤务。另一方面在警务实战中,由于实战训练不足,民警在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中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教训是沉痛的。因此,出于民警工作需求,我们应确立以提高警体素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社会的需要。警察素质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对警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警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社科知识和法律知识,更要求其具备扎实的警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暴力犯罪和频发的社会现实中,警体素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素质,警察如果具备良好的警体素养,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提高警体素养也是社会对警察素质的具体要求。
三、以提高警体素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
(一)培养目标
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关于新警培训、领导初任培训、职务晋升培训、警衔晋升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的要求,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目的、时间和内容的要求,科学制定各类培训教学大纲和训练方案,突出培训特色,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做到教学和训练有据可依。[2]任职资格类培训作为民警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各级公安机关培养纪律严明、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如山的优秀岗位人才,而岗位人才从事警务岗位的基础就是需具备良好的警体素养。警体素养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所获得,良好的警体素养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公安民警的适应性和警务实战能力,真正使警察做到“追得上、打得过、擒得住”;另一方面能增强警察意志品质,切实提高处理警务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以及面对突发事件和危险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培养原则
一是要以体能训练和队列训练为主,辅以警务技能训练和心理拓展训练,促进警体素质与作风、精神面貌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坚持从实战出发的战训一致原则。实战与警务活动中需要什么就重点培养什么。该原则是根据警察在执行警务行动过程中实战的特点和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可能承担的任务,努力缩短训练与实战的距离,提高队伍的战斗力而提出的。三是训养一致原则。是指要注重提高训练效率,注重平时的警体养成教育,提高训练效益。训养一致是提高警察意识、培养作风、精神面貌及提高实战能力的有效途径。四是坚持科学训练、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任职民警的任职警种岗位及民警本身的年龄、性别、体质、体能状况、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在训练的安排中要合理安排、注重精讲多练,要把道理和要求讲清楚,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因岗施教。
(三)培养模式
理清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是警察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培养模式是在职培训模式,虽然培训时间较短,但针对性强,在警务技能的训练中占了较大比例。而提高警体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需要警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形成的。任职资格类培训的在校时间较短,为在短时间内加强警体素养就更要注重在职民警的警体思想的养成。所谓警体思想就是警察养成进行警体训练的习惯的观念,这样在短期培训后,人民警察回到任职工作岗位中也能定期进行警体素质锻炼,时刻注重警体素质的提升,对于警体素养的不断提升和有质升华能起到保障作用。
(四)课程设置
提高警体素养是以人民警察进行警体训练为主,包括警务体能训练、警务技能训练、队列训练、心理拓展训练等。具体的课程设置以任职资格类培训的总时间1个月为准,具体的时数可进行相应调整,如表1所示。
四、结束语
任职资格类培训是为提高晋升民警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政治素养、警体素养等素质的短期培训。由于当前警察因警体素养的水平低下而导致的民警伤亡率逐年递增,严重影响了公安队伍建设。因此,提高人民警察警体素养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人民警察工作危险度的有效途径。作为警体教育工作者,首要工作就是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任职资格类培训中警察警体素养的提高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博.警察体能训练与测试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2009.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有企业,其利润都必须上缴国库。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国有企业也正积极地探寻如何取得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各种思路和方法。
一、国有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风险
国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是指国有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活动中,由于税务筹划均是在投资和经营等经济行为之前所做的一项决策,具有超前性,再加上税收政策的时效性及经营环境的复杂性等种种原因而导致税务筹划失败所付出的代价。国有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主要有以下三种风险。
(一) 政策风险
国有企业税务筹划的政策风险主要是指国有企业所制定的税务筹划方案与我国现行税法及税收政策之间存在的冲突,使企业面临法律追责或者发生税务筹划收不抵支后果的一种风险。
1.税收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导致的风险。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体系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税收政策便会做出相应的变更,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
2.选择政策错误导致的风险。有些国有企业为了充分利用税务筹划方案发挥更好的效益,往往喜欢打税收政策的球,虽然能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可利用的条件和空间,但也有可能由于政策选择方面的失误,导致税收筹划方案失败。
3.对税收政策理解不透彻导致的风险。企业相关人员对现行的税法及税收政策把握不准、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好,致使税务筹划的避税行为变成了事实上的偷税逃税行为而受到处罚,更严重的情况可能还需企业承担刑事责任。另一种情况是纳税人的行为从表面上看似乎符合法律的规定,但实质上却违反了税法与政策的规定,甚至是以税务筹划为名进行实质的逃税、偷税(如退伍军人等的虚假“挂靠”)等行为。
(二)经营风险
税收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任何的税务筹划方案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制定的。但税务筹划方案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内部管理决策的调整等原因而导致原税务筹划方案无法实施,或使企业的税负反而加重的一种风险。
1.企业预期的经营活动变化导致的风险。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处于经济环境多变的现实条件下,其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且无法彻底消除的。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确定、会计方法的选择、购销活动的安排均需要进行税务筹划。一般情况下,企业的税务筹划都是根据现有的投资和成本的合理预期下进行的,如果在税务筹划过程中,忽略了企业经营中的投资决策及成本开支的影响,税务筹划的经营风险就会发生;另外,如果税务筹划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预期的基础发生变化,没能按照原订计划落实,也可能使企业陷入税务筹划的经营风险。
2.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导致的风险。有些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只注重税务筹划的收益而忽略了风险的存在,认为税务筹划是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会产生风险。同时,没有建立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对税务筹划过程中潜在的风险未进行适时监控,而是待风险发生时再研究对策,这种临阵磨枪的方式可能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3.新增纳税主体或资源整合不利等导致的风险。国有企业为扩大企业规模,新增一个项目就成立一个子公司,这就增加了纳税主体;业务链拖长,增加了纳税环节;为满足上级目标要求,提前确认收入和利润,预先缴纳税收,没有充分利用货币的时间价值;资源整合不利,将同类资源分散在不同的子公司,这既不能发挥规模效益,同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和内耗等等,这些都导致了税务筹划的经营风险。
(三)与各主管部门协调不一致的风险
企业税务筹划的根本目的在于合理避税,从本质上来看,税务筹划是一种合法的行为。但企业在纳税时,这都需要税务机关的确认,纳税人与税务的相关部门对税务筹划的把握不到位,对纳税人的涉税项目处理存在偏差,导致税务筹划方案失败的风险;另外,对于税法没有明确规定的行为,税务机关就有权按照自己的判断来确定是否为应纳税项目,当税务行政执法人员与纳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到位时也会产生税务筹划风险。
(四)税务筹划人员素质不高的风险
作为企业的税务筹划人员,一方面从业务素质来说,对税收、财务、会计、法律等相关政策与业务的了解与掌握程度并不高,不能很好地利用合法手段切实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构成了税务筹划方案成功实施的内部约束条件;另一方面从职业道德素质来说,一些企业为了追求低成本高利润目标,要求筹划人员做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如伪造、隐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开支、少列收入等,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涉税风险。
二、 国有企业税务筹划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对税收等相关政策的变更掌握不及时
为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国家对税收政策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更。可以说,国家税收政策具有不定期或相对较短的时效性。但有些企业并没有对原筹划方案根据变更后的税务政策进行适时调整或者根本就没有关注税务政策的变更,这样,事前制定的税务筹划方案很有可能产生政策风险。
(二)管理人员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风险的存在
有些企业管理人员片面地认为,税务筹划就是能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甚至把节税的多少作为税务筹划方案成败的评价指标,而对税务筹划中的潜在风险却不予关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有些企业管理人员只注重报表数据,对内部财务人员对各种税目的申报和处理方式缺乏监督,这很可能使企业产生经营风险。
(三)与税务等主管部门的沟通不够
许多税务筹划活动都是在税法边界运作,税务筹划人员很难准确把握其确切的界限,加上我国各地税务机关的征管特点、方式和具体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能否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是税务筹划方案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部分企业缺乏与税务机关沟通,自行实施税务筹划,往往得不到认可,以偷税漏税被处罚;有的企业通过红包、人情,企图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得税收方面的优待,运气好可以侥幸过关,但长远来看,却存在较多的隐患。
三、财务等相关人员的筹划水平不高
税务筹划方案的制定及其实施,对财务等相关人员的要求较高:一是对财务等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比较高;二是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较高;三是对企业中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也要求较高。但目前的现状是,德才兼备的员工在很多企业都相当匮乏,这就导致了筹划方案的执行水平不高。
四、国有企业规避税务筹划风险的建议
(一)对税收及地方优惠政策进行及时的了解
一是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由于税务筹划具有超前性,企业就应当正视风险,并建立科学的预警系统即及时收集与企业筹融资、投资、经营等相关的税收政策、市场竞争情况、企业经营活动的变化情况及税务执法情况等相关信息,适时监控筹划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
二是建立税务筹划信息系统。充分利用现在网络信息平台,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税务筹划信息系统,收集和整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及其变动情况,准确把握立法宗旨,适时调整筹划方案使其与国家经济杠杆调节相一致,确保企业的税务筹划行为在税法的范围内实施。
三是认真学习税法等相关政策法规。税务筹划是利用税收政策与生产经营特点不断变化寻找增长点,从而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认真学习税收政策就能更好地把握其精髓并灵活运用。
(二)规范财务管理制度,确保税务筹划风险的可控性
一是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要树立税务筹划意识。领导要切实树立依法纳税意识和合法节税的理财观念,经常过问和研究本单位开展税务筹划的有关情况和产生的问题;财务负责人要具体组织好本单位的税务筹划工作,做好年度财务预算;财务人员则要负责做好税务筹划的具体落实,发现方案执行有偏差及时向领导汇报并提出建议,进行适时调整以便将筹划风险降到最低。
二是要整合资源,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根据国有企业的实际情况,尽量减少子公司的数量,同时对子公司的资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以便节约企业税收支出。另外,企业在进行税务筹划时,要充分考虑税务筹划的收益大于成本和额外费用的总和,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否则就失去了筹划的意义。
三是做好企业内部控制。企业进行税务筹划的基础是设计符合法律法规的财务会计账册、凭证和报表,同时做好会计处理工作,为税收征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
税务部门对税收政策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与税收管理人员搞好关系对企业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税务管理者在制定税收制度与措施时,企业纳税人可以向税收管理者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另外,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还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利用自身优势与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使其制定有利于企业的相关政策,便于企业自身发展。同时,税务筹划还应主动适应税收征管特点,取得税务机关的指导和认同,尽量减少或避免税务筹划执行风险的发生。
(四)加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税务筹划是一项高层次的理财活动,成功的税务筹划不仅要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更需具备法律、税收、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统筹规划的能力。鉴于目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加强培训就显得相当重要。
一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规避道德风险。加强企业税务筹划人员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提高税务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及识别风险的能力,从而规避不必要的筹划风险。
二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税务筹划人员业务素质。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和具体需求,专心培养或聘用专业化筹划团队。优化筹划队伍的素质结构,使其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给予筹划团队足够的信任,尽量减少人为干扰,使筹划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杨展.国有企业做好税务筹划工作的思考[J].会计师.2009(08):54~55
[2]莊芳芳.企业纳税筹划风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1(2):55~56
篇8
淡薄的依法纳税意识是企业内部产生税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生产经营中,企业均以税后净利润最大化作为最终财务目标,因此在税收领域促成了企业追求税务成本最小化的动机,主动地违背涉税法律法规,企图通过违法行为来降低税负的,最终遭受相应惩罚。另一方面,在处理税款征纳关系的过程中,有些企业企图通过一味讨好和迁就税务机关而放弃税法赋予自身的合法权益,例如当企业和机关税务人员对某些税收规定存在不同理解时,为了不得罪主管税务机关而甘愿顺从个别税务人员,导致其多缴税款或留下隐患。
企业税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就不能较好把握税法的立法精神,在对某些方面条款的理解和运用上就会出现偏差,即使主观上并无偷逃税款的意图,但仍会导致企业税务风险的上升。另外,由于企业税务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知晓程度较低,尤其是对税收政策的变动情况没有及时更新,则很有可能导致企业因为违背新税法而少缴税或因为没有用好用足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而多缴税。例如,税务人员在作税收筹划方案时,筛选出的方案就可能并不是最优方案。
企业外部的原因
1.税法自身不明确且多变
税法自身具有不明确和多变的特性是企业税务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外部原因。不明确性并不是我国税法的特性,而是世界各国税法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对某些模糊、不明确或易产生歧义的税法条款进行理解时,纳税人可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而采用相应的税务处理办法。从字面意思分析来看,纳税人并未违背税收法律法规,但是在我国现行的税收征纳关系中,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权责关系并不完全对等,法律明确规定“税法解释权归税务机关”,这就使得对于这些不明确的税法规定,如果纳税人的解释与税务机关的解释不一致,那么纳税人将只有听从税务机关的处理,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税收法律法规变化过快。有时一条规定刚出台,马上又补充附加条款,甚至朝令夕改,而新出台政策信息又未及时传达到企业,导致企业沿用旧规定,或面对频繁变动的税收规定无所适从,这也导致了企业税务风险的产生。
2.不规范的市场环境
单个企业不可能独立开展业务,必然要与供应商、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发生往来联系,这样各行业各企业就互相交织形成了一个社会关系环境即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市场环境在涉税方面的规范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税务风险的大小。但是目前看来,整个市场上不开发票、虚开发票、代开发票、不索取发票等现象层出不穷,有些企业甚至为了挫败竞争对手与税务机关勾结以偷逃税款。这些进行非规范操作的市场主体行为必然连带影响并加大其他相关企业的税务风险。
企业税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全方位树立企业税务风险防范意识
尽管税务风险是客观且普遍存在的,但它同时又是可防可控的,企业应该提高全员防范税务风险的意识。2009年5月国家税务总局正式下发了我国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其中就明确规定“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该内容的指示,税务风险的防范需要领导层起到带头作用。而且,这项工作的开展不能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进行财务、税务处理和制定税收筹划的过程中,还要扩大到企业领导层的决策过程和业务部门的业务开展过程。也就是说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凡是与税务有关的岗位和人员都要树立起税务风险防范意识,把不可避免的税务风险控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
2.组建高素质的税务工作人员团队
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对税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企业应组建一个高素质的税务工作人员团队。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加强对现有税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比如,委托高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税务工作人员设计财务、会计、税务相关理论和实务能力提升的短期课程,或为税务工作人员交费报名参加社会中介机构开办的短期培训班,还可以跟税务机关申请让其委派工作人员利用周末时间到企业进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宣讲培训。其次,制定既合理又诱人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水平的税务人才,并提供其施展才华的空间。高水平的税务人才不仅可以为企业税收筹划等重大方案的制定掌舵,还能在普通涉税业务处理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尽量降低企业税务风险。
篇9
(一)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不足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如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熟练运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所必需的专业能力;开展业务所必需的会计学、经济学、商学、税收、金融、计量方法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基本内容的了解;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目前高校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表现为:一是专业知识欠缺。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单一,后续教育跟不上,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对审计理论不求甚解,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二是知识结构单一。部分审计人员财会知识不熟悉,对新的会计准则理解不透彻,对新的问题拿不准;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对经济合同理解片面,对相关税收政策吃不准,抓不住等。三是综合分析能力差。部分审计人员对业务较复杂的审计项目所涉及的业务管理知识和行业发展情况了解较少,难以全面、真实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审计工作的预见性较差。四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书面表达能力较差。以上因素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二)审计技术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还对审计的方式、方法以及审计程序、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等都产生了影响。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手段和技术还比较落后,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利用滞后,表现为:部分高校审计软件仅限用于财务数据对接、查询功能和一般审计功能等;审计人员依然停留在那种凭借工作经验,通过调阅报表、凭证、会议纪要、内控制度等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的传统审计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三)不重视审前调查现阶段部分高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现为:一是审前调查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自以为熟悉本校情况无须进行审前调查,只是通知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报表、年度总结、会议纪要等有关资料,从纸质材料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而不做具体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对其经营状况、内部控制等未作审前调查。二是把审前调查工作作为应付程序,敷衍了事。往往一个“审计座谈会”就代替了审计调查,审计通知书一发,审计材料一到,根据取得的纸质有关材料,简单分析后制定审计方案,审计人员就在茫茫的账堆里开始查账,但往往由于审计目标模糊,审计对象情况不明,方案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不清,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展开,最终是审计质量徘徊不前。(四)审计实施方案指导性不强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实施审计的具体作业计划,也是审计部门据以检查监督审计组审计质量及审计进度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人员工作的“路线图”,对实施审计起全面控制作用,是审计工作的总纲和指南。但目前部分高校内审部门和审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方案的重要性,未能高度重视审计方案的编制,表现为:一是编制过于粗糙,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表述为大纲式;二是工作步骤安排粗放,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三是延伸项目没有具体的内容、时间及目标安排;四是人员安排不合理等。以上原因导致审计方案指导性不强,实际利用价值不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五)审计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复核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审计机关实行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机制,也是提高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部门依法审计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或没有建立复核制度,或虽建立了复核制度,但流于形式,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六)审计质量评价缺乏业务标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内部审计标准密不可分。《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用五年时间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在2008年全国审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加强审计标准化建设,对提升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指出:“掌握标准化技术,推动审计化;审计化,标准化先行”。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业务标准,审计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审计人员执行能力低下,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解决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多管齐下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来自高质量的审计队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高校审计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是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行为引领。二是切实处理好工学关系,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审计工作不能疲于奔命,而应合理、科学地把审计与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可多样,既要有知识性培训,即主要培训新的知识、新的制度、法规等新内容;也要有技术性培训,即以提高审计人员某方面工作技能为目的的培训,如国外审计机关有针对审计人员向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当面调查有关事项或交换意见的技巧培训课程;另外可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知识的培训,如宏观经济、财务管理、法律制度、内部控制、绩效审计及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加强审计风险教育,增强审计人员质量意识。让每位审计人员把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融入思想中,形成人人重视审计质量、人人抓审计质量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等方式,注重审计人员能力和实绩,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审计队伍中形成晒业绩、比成果的良性竟争局面。五是多种锻炼促提高。审计人员可通过自学或参加职称考试等资格考试,使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审计部门根据本单位发展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安排审计人员多岗位锻炼,促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六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和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重点实施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工程,把审计实践作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第一跑道,注重工作锻炼和实践历练,在审计第一线培养、造就优秀的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实战能力,培养一大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强手、计算机应用的高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培养出适应内审工作需要的“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业务处理,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或其他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审计人员必须知道如何运行他们的业务并达到单位目标,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这种理解,他们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国审计署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曾经指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审计署2008至2012五年规划》要求各审计机关: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面临人力不足但审计业务量不断增长的矛盾,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具体审计工作中,通过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切实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利用计算机帐务处理可以自动平账,减少大量人工查找核对的工作,让计算机审计技术在海量审计数据中把握审计重点和查找疑点线索.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购买应用型的审计软件、自行开发及与软件供应商联合开发等方式获得适用的审计软件,实现内部审计的计算机化,逐步形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充分认识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前调查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过认真的审前调查。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应做到:一是明确所要调查的内容,精心制定审前调查提纲。依据调查提纲确定调查范围和事项,科学、合理、全面安排调查工作,避免审前调查的随意性,同时审前调查要遵循内容重于形式的原则,针对审计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如审前座谈会、实地观察、调查问卷、个别谈话、侧面了解等,通过这些方式,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找准审计重点领域、确定审计重点,为审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提供依据。二是注重审前培训。在审计项目开展前进行审前培训,针对审前调查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理性的、宏观的分析、归纳和提炼,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情况和资料,结合项目审计的总体目标,大家沟通和讨论;结合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具体情况,组织学习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行业专业知识,力求通过审前培训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发展状况等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三是时间安排要合理。审计调查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一般审前调查时间应占整个审计项目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时间,时间得到保证,才能保证审前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四)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规范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重要文件,是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保证,高质量的审计方案不仅是一份审计工作的“行程安排表”,更是一份审计工作的“指导书”,审计方案要求的内容和重点,明确指出了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目标及具体操作方向,审计人员只要按照设计好的步骤走下法,就能按质按量完成工作,这对于那些对项目及业务不熟悉的审计人员来说,审计方案能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捉住重点,减少盲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常常能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编制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注意收集和研究项目背景资料。通过广泛收集、认真审核和深入分析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可以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目标和内部控制等情况有初步了解,初步判断审计项目所涉及的部门、金额大小、业务分布情况,为合理分组、科学安排审计资源提供依据。二是审计方案要确定审计项目的操作思路、方法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审计方案应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和审计步骤、审计重点指引、审计方法等方面统一政策尺度,细化测试标准,具体方案中要尽量细化,让没有审计工作经验的人一目了然,能够按图索骥、照章办事。(五)强化三级复核制度按照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将审计复核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机制,规范复核程序,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落实三级复核责任制,强化审计组长、主审和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责任,加强审计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做到未经复核的文书不能签发。(六)制定和规范审计标准及流程审计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有规范的、统一的审计标准及流程,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审计程序和操作,如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文档模板,将审计通知书、审计调查方案、审计查询函、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形成标准化的文书,从而避免重复劳动,节约审计资源,同时能规范审计人员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制定标准化的项目流程,将项目管理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加以明确,保证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符合审计质量的要求。在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时,应认识到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全面的质量控制标准,应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笔者所在的高校审计部门已成立26年,在这方面有较成功的经验,如财务审计科制定的《财务审计工作指引》,对“审计选择和确定项目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后续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将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使每个审计人员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点心中有数,这个指引在具体操作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审计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保证了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篇10
军训内容涉及政治思想教育、办案技巧、军事队列训练。
(一)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各工商所支队要按照学习配档表规定的时间自行组织好本单位人员的集中学习。分局机关3个支队参训人员到分局五楼会议室集中学习,由分局机关党委负责组织。所有参训人员在集中学习时,要在分局统一下发的学习笔记本上,认真记录学习内容、学习体会,以备检查。记录在其他笔记本上的,考核时一律记零分。
为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团队精神,各支队在组织集中学习时,要围绕分局工作报告中制定的年总体工作目标(即围绕确立“一个定位”,开展“三个打造”,实现“三个一流”),围绕着打造什么样的工商团队、确立什么样的工商精神、形成什么样的工商作风等方面,进行认真的学习、讨论、领会,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形成学习体会报告,推选1-2名队员,参加最后考核时的演讲比赛。
(二)业务技能训练。各工商所支队按照学习配档表规定的时间,自行组织。分局机关支队视情况,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训练时可采取现场演习、模拟训练的方式,针对各类不同案件进行办案技巧的现场演练、现场提问、现场回答、现场讨论。学习时要认真记好学习笔记,各支队参训人员的学习笔记将作为最后检查评比打分的一项重要依据。
(三)军事化队列训练。机关3个支队统一集中组织进行,各工商所支队根据实际自行组织。各支队的军事训练由支队军事训练长负责,要严格按军训科目和要求进行,训练要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取得实效。